蓝藻污染控制及藻毒素的去除

蓝藻污染控制及藻毒素的去除
蓝藻污染控制及藻毒素的去除

学号:15103103

常州大学

课程小论文

题目蓝藻污染控制及藻毒素的去除

学生潘国浩

学院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环科(研)15 指导教师赵远专业技术职务研究员

二○一五年十二月

蓝藻污染控制及藻毒素的去除

潘国浩

(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不断向水体中排放大量的氮、磷污染物,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华”等事件频频发生,严重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对人类的饮用水安全及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蓝藻引发的藻毒素中毒事件更是令人心忧。本文首先对蓝藻及藻毒素进行简要概述,然后对蓝藻的控制方法以及藻毒素的去除等进行主要分析,希望能够为科学预测河流、湖泊等水体蓝藻爆发以及采取应对措施减少其影响而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蓝藻;控制方法;藻毒素;去除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ccelerated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People continue to discharge a large amount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to the water In daily life and material production process, which leads to the increasing of eutrophication of water body, and "Water bloom" and other events occurred frequently. what’s worse, Seriously damaged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water body, threated the safety and health of human drinking water. Especially, the incident of algal toxin poisoning is a concern. In this paper, we first make a brief overview of cyanobacteria and algae toxins, then the control methods of cyanobacteria and the removal of algae toxins were analyzed. It is hoped that it can provide the effective basises for the scientific prediction of cyanobacteria outbreak in rivers, lakes and other water bodies and to reduce its influence.

Key words: Cyanobacteria; control methods; algal toxin; removing

目前,水体富营养化已是全世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水污染问题之一[1],而蓝藻爆发所引起的水华现象则是其最直接的外在表现[2]。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向水体中排放了大量的氮、磷污染物,这就导致了水中营养物质不断增多,使得一些营养型物质生长旺盛,特别是蓝藻、红藻的数量爆发性生长,其他藻类则逐渐减少,藻类及一些浮游生物死亡后,被水体中的耗氧微生物不断分解,大量消耗了水体中的溶解氧,鱼虾类生水生生物因缺少氧气而不断出现死亡,其残体在腐烂过程,不但污染水质,同时又将其自身的氮、磷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体中,供新一代的藻类生长所需,就这样处于不断的恶性循环中,致使蓝藻爆发而引发水华现象[3]。

蓝藻水华爆发所导致的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时常发生,如太湖、滇池等蓝藻爆发事件。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对旅游业、人文景观以及水产养殖等都造成严重影响。其主要危害有:①对水产养殖的危害:蓝藻爆发性生长,覆盖水体表面,影响水体正常的溶解氧交换,致使鱼虾类大量死亡[4]。②对生态多样性的危害:侵占其他藻类物种的生存空间,致

使物种多样性骤减。③对人文景观的危害:水华蓝藻覆盖水体表面,厚厚一层还发出臭味,严重影响水域景观[5]。④对人及牲畜动物的危害:蓝藻种向水体中分泌藻毒素,被人或牲畜动物饮用而致使中毒,甚至危及生命[6]。因此寻求高效的蓝藻及藻毒素的去除方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概述了蓝藻及藻毒素的特征种类,详细综述了当前国内外蓝藻的控制方法和藻毒素的去除方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有效依据。

1 蓝藻及其毒素分类

1.1 蓝藻的概述

蓝藻,我们又称为蓝细菌,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植物类群。其广泛分布,极易生存,大部分作为优势种而存在[7]。作为一种单细胞生物,其内有颗粒状或网状的核物质,细胞质中染色体和色素均匀分布。没有核膜和核仁,但有核的功能,因此其又属于原核生物。蓝藻的繁殖方式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无性繁殖,如某些蓝藻可以产生内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等;另一种是营养繁殖,如丝状体产生藻殖段,细胞直接分裂和群体分裂等[8]。蓝藻的繁殖方式也就注定其只要有足够营养就能够无限繁殖。

目前已知的蓝藻有2000多种,而国内有记录的约有900种,而能够作为优势菌种形成水华的主要有束丝藻( Aphanizomenon) 、节球藻( Nodularia)、胶刺藻( Gloeotrichia) 、微囊藻( Microcystis) 、鱼腥藻(Anabaena) 、腔球藻( Coelosphaerium) 及念珠藻( Nostoc)等[9]。其中,能够参生毒素的藻类有微囊藻属、鱼腥藻属、颤藻属及念珠藻属等[10]。

1.2 藻毒素的分类

蓝藻毒素是蓝藻细胞内分泌的毒素,当细胞壁发生破裂而分泌到水体中,所以属于蓝藻代谢过程中的次生代谢产物[11]。按其作用的靶器官的不同,主要可分为肝毒素、神经毒素和接触、肠胃刺激性毒素[12]。

1.2.1 肝毒素

在蓝藻毒素中毒事件中,肝毒素中毒是报道最多的一种。主要包括微囊藻毒素、节球藻毒素和筒胞藻毒素等,这些毒素可由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泡沫节球藻及念珠藻等产生[10]。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微囊藻毒素,已发现70余种异构体,主要为环状七肽结构[13]。其致毒机理为:微囊藻毒素与肝细胞中蛋白磷酸酶相结合,抑制了酶的活性,使其酸化程度增高,导致哺乳动物的肝细胞呈丝状分裂,从而破裂和出血。主要病症表现为肝肿大、失血休克死亡等[14]。节球藻毒素分泌于节球藻,有6种异构体,主要为环状五肽结构。筒胞藻毒素能够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导致肝脏大量累积脂肪或肝细胞致死,主要表现病症为脂肪肝和肝死亡等[15]。

1.2.2 神经毒素

有些毒素如类毒素_a、拟类毒素_a和贝类毒素等可以直接作用神经系统,这些毒素可由鱼腥藻、束丝藻和稍丝藻等产生。类毒素_a能够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过度打开,其主要病症表现为痉挛和呼吸系统衰竭而窒息死亡等。拟类毒素_a是一种单磷酸酯,

其致病机理与类毒素_a相似,也可致使肌肉痉挛,但其毒性更强,是类毒素_a毒性10倍左右。贝类毒素研究的比较多,目前已发现20余种,是一种氨基甲酸盐,其致病机理为它可以阻断钠离子,从而导致生命体呼吸系统衰竭,窒息而死[16]。

1.2.3 接触、肠胃刺激性毒素

接触性毒素也可以叫皮疹毒素或直接叫皮肤毒素,主要由稍丝藻、裂须藻和颤藻等产生。顾名思义就是当人体皮肤与溶于水体中的该种毒素相接触,从而导致皮肤过敏或感染,伴有皮疹等炎症发生,同时其还是一种促肿瘤剂。不过,目前其主要存在于海洋蓝藻中,在淡水水体中尚未有发现的报导[9]。肠胃刺激性毒素主要是以脂多糖内毒素为主,其为蓝藻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伴随蓝藻解体分散到水体中,被人、牲畜及家禽等口腔摄入,其病症表现为呕吐、腹泻和发烧等。

2.蓝藻污染的控制方法

随着人们对蓝藻的了解不断深入,国内外对蓝藻的控制方法也是层出不穷,各种处理手段的运用,使蓝藻的控制处理已得到很大解决。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物理法、化学法及生物法。

2.1 物理法

通过对国内外的物理除藻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其方法主要有人工和机械打捞除藻、微滤除藻、气浮除藻及超声波除藻。

人工和机械打捞除藻最为直接,主要手段为对于污染严重、蓝藻爆发生长茂密的河段,根据风向、水流方向,分河段使用围栏进行截留,最好使用活动型围栏,在人工和机械的作用下,使蓝藻堆积在某一规定区域,然后进行打捞,生产成有机肥得到综合利用[17]。该种方法短期内快速有效,但往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蓝藻复发快。

微滤除藻是使用微滤机(网眼孔径在10μm-45μm)直接滤去水体中大于或等于其孔径大小的藻类[18]。此法操作工艺简单,运行维护成本低,但对浊度、色度、有机物等去除效果不佳。

气浮除藻是指将经过溶气的水导向溶气释放器,使其突然降压,溶于水中的气体分散成大量的细小微气泡,粘附水体中的藻类从而与其相结合浮至水面后出去。此法除藻效率高,可达94%,同时对原水中的色度、浊度、气味等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但对除去的藻类残渣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处理途经[19]。

超声波除藻是通过向蓝藻污染的水体中发射16KHz以上的超声波,利用其空化效应,使藻类细胞壁破裂,破坏其胞内结构,使其死亡[20]。此法具有清洁、高效、反应条件温和、速度快等优点,但因蓝藻细胞壁破裂,从而使其胞内溶解性毒素会释放到水体中,致藻毒素污染。

2.2 化学法

化学法控藻技术主要包括化学药剂法、压力强化混凝法等。

化学药剂法一般是利用除藻剂、杀藻剂以及金属盐等,通过其氧化作用直接破坏藻类细

胞,使其死亡,或通过金属盐抑制藻类的正常代谢及金属离子的絮凝作用达到控制蓝藻繁殖和除藻的效果[17]。此法除藻方法简单、省时省力、除藻效率高,但容易对水域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影响水质及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

压力强化混凝控藻是通过外部加压,使蓝藻气囊破裂,蓝藻颗粒快速下沉,再进行混凝沉淀以达到除藻效果。此法除藻效率高,可达99.5%,但外部加压容易造成蓝藻细胞的破裂,从而使溶解性藻毒素释放到水体中[21-22]。

2.3 生物法

生物法是指合理调整水生生物链,利用营养与捕食关系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达到除藻效果,其主要包括鱼类控藻法、微生物控藻等。

鱼类控藻法是指向蓝藻污染水体中投放肉食性鱼类,调节浮游动物的种群结构,使其数量大增,通过它们对藻类的摄食,从而达到除藻效果[23]。这种方法对环境影响小,除藻效果好,但是稳定性差,对群体性蓝藻去除效果不佳。

微生物控藻是指利用一些微生物如中性柠檬酸菌、光合细菌、消化细菌等,在代谢过程中会释放毒藻素直接杀死藻类,或通过微生物激发水体中食藻动物的繁殖发育,大量摄食藻类以达到抑制藻类爆发的作用。此类方法清洁、高效,对环境影响小,但目前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许多机理及中间产物等研究尚不透彻,且见效周期长[24]。

以上的这些控藻方法,虽然能够对蓝藻的生长、繁殖、发育等达到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控制了蓝藻水华的爆发,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蓝藻爆发后所带来的影响,其中蓝藻去除后遗留在水体中的藻毒素一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藻毒素的去除方法

藻毒素我们通常称为溶解性藻毒素,其去除方法也大体可分为三类,即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

3.1 物理方法

藻毒素的物理去除方法主要包括活性炭吸附法、膜滤法等。

活性炭吸附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物理去除微囊藻毒素的方法。常用于吸附藻毒素的活性炭吸附材料主要有颗粒活性炭(GAC)、粉末活性炭(PAC)以及纤维活性炭(ACF),其中吸附效果最好的是纤维活性炭(ACF),也是目前发展起来的新型碳材料。其吸附机理为在活性炭纤维经中90%以上为微孔,这就它提供了比颗粒活性炭和粉末活性炭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强的吸附能力,使它在吸附微囊藻毒素的同时也吸附水体中的微生物,被吸附的微生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解藻毒素而使其被去除[25]。此法的优点是吸附容量大、吸附解吸速度快,但其生产过程较复杂,价格较高,不适合大规模使用。

膜滤法去除藻毒素主要有微滤、超滤、反渗透以及纳滤这四种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在外加压力的情况下,使污染水体通过这些滤膜而被截留从而达到去除藻毒素的效果。微滤和超滤其膜的孔隙(0.01-1μm)稍大,所以对藻细胞能够很好的截留过滤,但是相对于分子粒径更小的藻毒素去除效果欠佳,去除率最高才达42%[26];而反渗透膜和纳滤膜,其孔隙(1-10nm)

更小,对藻毒素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6%-99.9%。此法去除藻毒素效果好,但膜的造价昂贵,技术要求高,系统运行不稳定。

3.2 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去除藻毒素一般是通过投加药剂或其他化学反应来直接作用藻毒素,将其转化为无毒或毒性更小的物质的过程,主要有化学药剂氧化法、光降解和光催化法、电化学降解法。

目前比较常用的化学药剂氧化法主要包括氯化氧化法、高锰酸钾氧化法、臭氧氧化法以及Fenton试剂氧化法。前两种方法是现在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中比较常用的净水工艺,在处理污水中杂质的同时对藻毒类物质也有很好的氧化降解作用,但其副作用也比较明显,如通过氯降解过藻毒素的水含有很大的氯味,甚至在这过程中还会产生具有三致作用的副产物[27]。后种方法是属于高级氧化技术,去除藻毒素的效果好,可达99%[28],且其反应的中间产物对环境影响小,在去除藻毒素的过程中,还能够去除异味,达到消毒效果,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光降解与光催化氧化法两者有点类似,都要有光的照射。光降解是指有机物在紫外线的照射下,通过自由基的作用将其转化为小分子中间产物,从而转变为低毒或无毒性的降解产物的过程。微囊藻毒素等藻类毒素的降解就是通过这一原理,将其侧链的Adda基团破坏已达到脱毒效果[29]。由于光降解总是受到光的强度的制约,去除效率不是太高,同时其降解周期较长,见效时间短,通过不断的改进以及新型材料的出现,已形成了种去毒效果更好的光催化氧化除藻法。TiO2是目前应用比较多的高效的光催化氧化材料,当有紫外线照射时,就会在TiO2表面发生一系列的电子反应,产生氧化能力超强的羟基自由基,这些自由基直接攻击藻毒素,破坏其Adda基团的共轭双键,从而使其毒性降低或消失[30]。光催化氧化法高效、快速、清洁、最终产物低毒或无毒性,是目前研究比较热的课题,但其没有紫外线照射,反应就会终止还是我们的首要难题。

电化学降解藻毒素分为两种:一是将藻毒素直接在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直接降解;二是先通过电解水体中的物质,使其发生电子反应,生产自由基再破坏藻毒素中Adda基团的共轭双键来降低毒性的间接降解。此类方法高效、快速,去除率最高可达98%,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31]。

3.3 生物方法

生物降解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对藻毒素进行降解,这也是藻毒素的最终转化的主要途经,主要是通过培养特定的微生物群,这些微生物菌种能够破坏藻类毒素如蓝藻肝毒素的Adda基团的共轭双键,使其环肽结构转化为线性结构,进一步降解为短肽,从而到达降低毒性的效果[32]。现在生物降解工艺中又发展了一种新的去除藻毒方法,即生物膜法,也是现在一些净水工艺中逐渐应用广泛的方法。其主要是指水体或底泥中的一些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分泌粘性物质将各种菌种群,粘黏起来形成菌胶团,逐渐形成一块由微生物组成的生物膜,当含藻毒素的水体通过时,在这些微生物胶团的作用下进行降解[29]。生物降解藻毒素简单、安全、成本低、环境影响小,但也有其局限性,微生物生长环境苛刻,耗时长。

4.讨论与展望

4.1 讨论

通过对以上的这些控藻方法以及藻毒素去除方法的比较发现,现在的这些除藻、控藻技术还有很多局限性以及弊端。

首先拿蓝藻的控制方法来说,人工或机械打捞在蓝藻爆发期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蓝藻蔓延,但是对于一些大的水域,这就显得捉襟见肘,而且费时费力;微滤、气浮这两种方法还只适合处理小河段水域,大规模使用还不大现实;超声波除藻是非常快捷、有效的,可以在蓝藻水华爆发初期及时杀死藻细胞,抑制其爆发性生长,但是藻细胞的破裂,大量藻毒素分散于水体,易造成二次毒素污染;化学控藻方法都会导致藻细胞破裂,毒素流出,造成二次污染;综上比较,其生物控藻法就比较清洁,操作简单,除藻效果也比较好,但见效周期长,系统不稳定也是其局限性。

对于藻毒素去除方面,就单一技术而言,化学氧化法、生物处理技术、膜滤法等,这些都是现在比较新兴的水处理工艺,高效率、污染小,使其成为现在广泛关注的焦点,但是这些大多还属于实验室阶段,关于如何解决其反应过程中的能耗问题以及如何大规模使用,目前还没有定论。

4.2 展望

希望今后在蓝藻污染控制以及藻毒素去除的研究方面,能够关注以下几点:

①重点研究如何改进单个独立处理工艺,发挥每一种工艺的优势,减少其处理工艺的局限性,为后续处理带来方便。

②不管是蓝藻控制还是藻毒素去除,这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何将多种工艺进行组合,争取效益最大化,是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

③藻毒素去除技术中,TiO2光催化氧化技术是比较高效、清洁的,但TiO2的负载一直是一个难题,希望今后重点研究TiO2负载技术,以方便对TiO2粉体的回收。同时如何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④以上这些处理技术如膜滤法、生物膜法、电化学降解法等,还都属于实验阶段,如何运用到实际应用中,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⑤最后,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法律壁垒,健全工业、农业、生活污废水的净化处理设施,面对蓝藻水华爆发、藻毒素中毒等突发事件,能够制定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孙晓阳.浅谈水体富营养化[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5:154.

[2] 龚心语,范荣桂,向伦宏. 蓝藻的防治、去除及应用的研究进展[J]. 广州化工,2015,17:35-37+105.

[3]樊树红. 水体富营养化的探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8:8.

[4]龚心语,范荣桂,向伦宏. 蓝藻的防治、去除及应用的研究进展[J]. 广州化工,2015,17:35-37+105.

[5]李保全,陈雪. 蓝藻水华的危害及生物除藻方法简述[J]. 南方农业,2015,06:187+189.

[6]邓美英. 蓝藻的危害及防治[J]. 科学养鱼,2010,07:82.

[7]唐宝莲,蒋岚,宋海燕. 蓝藻治理对策建议[J]. 江苏科技信息,2008,01:27-29.

[8]周国鼎. 蓝藻污染的危害及防治[J]. 污染防治技术,2008,01:86-88+105.

[9]肖兴富,李文奇,刘娜,等. 富营养化水体中蓝藻毒素的危害及其控制[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5,02:116-123.

[10] 戴瑾瑾,陈德辉,高云芳,等. 蓝藻毒素的研究概况[J].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9,01:90-97.

[11]陈建中,郭铃,汤玲燕,等. 蓝藻毒素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学报,2015,04:724-728.

[12] CORBEL S, et al.Cyanobacterial toxins: Modes of actions,fate in aquatic and soil ecosystems, phytotoxicity and bioaccumulation in agricultural crops[J]. Chemosphere, 2014,96: 1-15.

[13] 江耀慈,丁建清. 太湖藻类状况分析[ J]. 江苏环境科技, 2001,14 (1) : 28- 31.

[14]Geoffrey A Codd, Louise f Morrison, James S Metcalf. Cyanobacterial toxins: risk management for health protection[J]. 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2004,10: 1016- 1025.

[15]Sivonen K. Cyanobacterial toxins and toxin production [J] . Phycologia, 1996,35 (6) : 12- 24.

[16] Geoffrey A Codd, Louise f Morrison, James S Metcalf. Cyanobacterial toxins: risk management for health protection[J]. 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2004,10: 1016- 1025.

[17] 黄炜. 蓝藻水华与水体富营养化综合治理[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4,04:44-50+54.

[18] 左金龙. 城市供水中藻类去除技术的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09:75-80.

[19] 刘军,余国忠,李晓梅,等. 气浮除藻的工艺设计及运行经验[J]. 中国给水排水,2003,01:70-72.

[20] 迟巍,万成炎,彭建华,等. 超声波除藻概述[J]. 三峡环境与生态,2012,06:26-28.

[21] 蒋新跃,栾清,丛海兵,等. 压力强化混凝除藻工艺中藻毒素安全性研究[J]. 环境科学,2014,11:4171-4175.

[22] Gao S, Du M, Tian J, et al.Effects of chloride ions on electro-coagulation-flotation process with aluminum electrodes for algae removal.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0, 182: 827-834.

[23] 程红,王洪兴,贾秀粉,等. 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物控藻技术概述[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03:50-52.

[24] 熊建功, 邵承斌.饮用水中藻类及藻毒素去除技术进展.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29(8): 83-87.

[25]郑西强,刘群,陈云峰. 活性炭纤维对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吸附性能[J]. 环境工程学报,2013,10:3802-3806.

[26]赵勇,李伟英,张明,等. 超滤膜对水中微囊藻毒素去除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J]. 工业水处理,2010,04:26-29.

[27]朱光灿,吕锡武. 去除藻毒素的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给水排水,2003,08:36-39.

[28] Liu X, Chen Z, Zhou N, et al. Degradation and detoxification of microcystin-LR in drinking water by sequential use of UV and ozon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0,22: 1897-1902.

[29] 江敏,王婧,许慧. 蓝藻毒素去除方法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2014,12:3455-3462.

[30] Nakata K, Fujishima A. TiO 2 photocatalysis: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C: Photochemistry Reviews, 2012, 13: 169-189.

[31] Tran N, Drogui P. Electrochemical removal of microcys-tin-LR from aqueous sol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atural organic pollutant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3, 114:253-260.

[32] Jones GJ, Boume D G, Robert L, et al. Degradation of the cyanobacterial hepatotoxin microcystin by aquatic bacteria[J ].Natural T oxins ,1994 ,(2) :228 - 235.

简析环保生物处理技术

环境生物技术是指将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应用于水、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治理、污染预防、生物修复、环境监测等。 广义上讲:凡是涉及环境污染控制的一切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工程技术。 狭义上讲: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或生物体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机能,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产生的生产工艺或者能够高效净化环境污染,同时又能生产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 生物技术已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的、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环境监测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等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有哪些具体的环境生物技术和应用: 01 污水的生物净化我国的水污染十分严重,高浓度有机物废水的处理是我国水污染治理的重点难题。 污水中有毒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 该部分主要包含:①活性污泥法;②生物膜法;③厌氧生物处理法;④自然生物处理法。 举例看,比如微生物高效菌能够将氰化物(氰化钾、氰氢酸、氰化亚铜等)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氨;利用专门分解硫化物的微生物可以从废水中回收硫磺;利用能够降解石油烃的超级菌以清除油对水质的污染等。 还可以将大量的微生物高效菌凝聚在泥粒上形成活性污泥,用来分解和吸附废水中的有毒物质,污水净化后沉积的污泥中存在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02 固体废物的生物降解固体废物的生物降解在众多的处理方法中(如堆肥、焚烧、热处理等),生物处理具有成本低、运行费用低、操作简单、易管理等优点。城市垃圾的“生物反应堆”理论就是其中的一种,它与传统的卫生填埋相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治理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记得小时候就时常唱起这首歌,可自从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无锡人就谈水色变。作为一名无锡人,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更是感触颇深。当你打开水龙头,就能闻到一股股恶臭;一盆水中有着一层绿色沉淀物时;市民开始疯抢纯净水……你就能知道水的珍贵了! 太湖水污染,只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个缩影。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和祲占,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森林滥砍滥伐,矿山私自采挖,污水恣意排放,能源严重消耗-----,唇亡齿寒,太湖爆发的一场水危机,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小小惩罚,但如若不进行深刻反思,我们将彻底砸掉子孙赖以生存的饭碗,人类社会,将自取灭亡。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蓝藻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是一门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蓝藻的主要特征是:植物体简单,单细胞生物,各式群体和丝状体;细胞中无真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没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生物。蓝藻可以分为几十个种类,其中有一种叫微囊藻,它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在自然界已知的毒素中排名第二,仅次子二(口恶)英。同时,蓝藻还存在着许多危害,如蓝藻可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也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生物的死亡,使水体遭受污染。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它在被细菌分

解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毒素,同样污染水体。河流湖泊中,蓝藻含量过高是否会对人体有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它对肝、脾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蓝藻爆发的周边地区,其癌症爆发比例要比其他没受蓝藻污染的地方大。 自从1998年12月,国务院就发起了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拉开了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序幕。可惜的是,九年以来,投资资金达百亿元,太湖水质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甚至还一度出现加重的趋势。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太湖蓝藻的爆发呢?直接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远远超过我们所做的努力。间接原因在于一些政府技术性官僚和学者,总是寄希望于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公共地悲剧”问题。而我们在电视上及相关报道上,总是能听到这样一种解释,那就是水中氮磷含量超标,导致蓝藻大量繁殖,并极力强调使用无磷洗衣粉!其实这是有一定依据的,因为无锡初期的企业以传统的印染和冶金为主,后期又涌现出大批的机械制造业。然而冶金业废水若非重金属冶炼产生,一般含有毒物质较少,更没有很多的有机物;机械加工废水则主要是含机械润滑油、树脂、油漆等杂质,机械加工各种金属制品所排出的废液和冲洗废水,其中含有各种金属离子如铬、锌以及氰化物等;印染废水含有大量染料、淀粉、纤维素、木质素、洗涤剂等有机物,以及碱、硫化物、各类盐类等无机物。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无锡附近的工业废水排放并不是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这些废水没有提供蓝藻大量繁衍所需的含磷有机物。它们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使水

水华蓝藻毒素研究概述

收稿日期:2003-12-0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课题 (2002C B412306) 水华蓝藻毒素研究概述 胡宗达,周元清 (云南大学生态地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91) 摘 要:随着科技进步,发现的有毒种类越来越多,毒素分子结构的研究也越来越清楚。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合介绍水华微囊藻毒素、水华束丝藻毒素和水华鱼腥藻毒素对动物的毒害、毒素结构、检测方法和去除方法,并讨论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水华蓝藻;藻毒素;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X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47X (2004)03-0008-04 蓝藻(Cyanophyta )是生物界中一类古老且十分特殊的生物类群,分布广泛,适应力强,在腐烂物质、水体表面或底层皆有分布。其重要繁殖场所之一是淡水,尤其是富营养化淡水湖泊。淡水湖泊中常见蓝藻主要有微囊藻(Microcystis )、鱼腥藻(Anabaena )、颤藻(Oscillatoria )、聚球藻(Syne 2chococcus )、层理鞭线藻(Mastig oclaminosus )等。 目前已知产生毒素的淡水蓝藻约12属26种[4],其中易形成水华的常见种有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水华鱼腥藻(Anadaena flos -aquae )和 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 -aquae )。这3种蓝藻可分为有毒品系和无毒品系。 滇池是蓝藻水华污染相当严重的淡水湖泊之一,认识了解蓝藻毒素及其检测和去除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综合介绍水华微囊藻毒素、水华束丝藻毒素和水华鱼腥藻毒素对动物的毒害、毒素结构、检测方法和去除方法,并讨论存在的问题。 1 水华蓝藻毒素 1878年Francis 首次发现某些淡水“水华”蓝 藻引起动物中毒死亡的现象。Schwimmer 、Schwim 2mer 及G orham 等分别综述报道了北美洲湖泊、水库 和池塘中的水华蓝藻导致动物中毒的事例[19]。在欧、亚、非、南美洲等气候相似地区也有类似中毒死亡现象发生。 111 微囊藻毒素(MCY STs ) 微囊藻毒素主要是在Microcystis 、Anabaena 、 Oscillatoria 、N ostoc 等属中的种类产生[26]。属于一 种肝毒素或一种细胞内毒素。完整细胞没有毒性,在衰老、死亡或破裂后毒素才释放出来,表现毒性。 11111 微囊藻毒素 淡水藻类中,毒性最强、污染最广、最严重的是蓝藻门。目前已肯定的有毒藻类有铜锈微囊藻、水华鱼腥藻、水华束丝藻、阿氏颤藻、泡沫节球藻及念珠藻等。这些藻类不只产生一种毒素,如环境发生变化,一种藻类可产生几种毒素。 蓝藻门中几个属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肝毒素,主要包括七肽微囊藻毒素、五肽节球藻毒素和m otpurin 等,以微囊藻毒素为代表;另一类是神经毒素,主要是钠通道阻断蛤蚌毒素及类似物[24]、后突触神经类毒素和高类毒素、有机磷胆碱酯酶抑制毒素等[25],以鱼腥藻毒素为代表。 11112 微囊藻毒素对生物的影响 MCY STs 主要以肝脏为靶器官。动物经灌喂或 腹腔注射后,破坏细胞内的蛋白磷酸化平衡,改变多种酶活性,引起肝脏病变,造成一系列生理紊乱。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虚弱、呼吸沉重、皮肤变白、呕吐、腹泻、毛立和嗜睡等。如猴子的中毒症状为昏迷、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腹泻等,在数小时或几天内死亡[11]。 赵雄飞(1994)用九山湖和金针湖采集的铜绿微囊藻,经BG 11培养基培养,抽取和分离毒素,对小白鼠腹腔注射。小白鼠出现呼吸沉重、步履蹒跚、昏睡、最后死亡并出现眼珠发白,肝脏淤血呈深紫红色等症状。证实九山湖铜绿微囊藻产生的毒 — 8—云南环境科学 2004,23(3):8-11 C N53-1093/X ISS N1006-947X

我国典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第10卷 第8期 中 国 水 运 Vol.10 No.8 2010年 8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August 2010 收稿日期:2010-05-17 作者简介:宋益峰(1978-),浙江海盐人,学士,上海市金山区水文站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研究。 我国典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宋益峰1 ,兰 林2 ,吴 江3 (1上海市金山区水文站,上海 201508;2江苏省水利厅,江苏 南京 210029; 3太仓市环境监测站,江苏 太仓 215400) 摘 要:蓝藻水华成为我国浅水湖泊的重大水环境问题。根据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采取相应控制技术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文中综述了目前我国典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治理中物理控制法、化学控制法、生物控制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0)08-0154-02 一、前言 我国目前66%以上的湖泊、水库处于富营养化的水平,其中重富营养和超富营养的占22%,富营养化成为我国湖泊目前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1]。与湖泊富营养化相伴随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蓝藻水华[2],蓝藻水华广泛地存在于淡水生态系统中并产生一系列严重的水环境问题[3]。蓝藻水华控制是世界性难题[4~6],迄今采用的控制蓝藻水华的技术有几种:物理控制法、化学控制法和生物控制法。 二、蓝藻物理强化控制技术 1.机械除藻技术 机械除藻技术包括移动式富集湖面蓝藻“水华”技术、气浮捕集蓝藻“水华”技术。沈银武等[7]利用振动重力斜筛、旋振筛和卧螺离心脱水方法,在单机运行的条件下,在滇池于2001年4月和9月的145天中开机1,700h,共收获富藻水17,000m 3,折合干重为325t。试验区收获的蓝藻干粉经检测其平均总氮(N)为8.51%;总磷(P)为0.49%、总钾(K)0.70%和粗有机物43.47%。依此结果计算,相当于从试验区取出氮(N) 27.66 t、磷(P) 1.6t、钾(K ) 2.28 t 和粗有机物141.28t。有效降低了富营养化湖泊的氮、磷等水平和减轻或缓解了大量暴发的蓝藻生物量。 2.水动力控藻技术 吴张永等[8]对流体动力处理蓝藻技术进行了前期室内试验研究,发现实验条件下除藻率可达100%,且不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太湖在闾江口到马山岛之间马围长堤附近修建马山大桥,把大堤打通,沟通马山西的太湖与梅梁湖、贡湖、五里湖的水流,促使流入口袋的水流,从袋底顺利流入西太湖,促使湖水在夏季向西北部分流,冬季西太湖水流灌入两湖以冲洗滞水。如此可把两湖与西太湖整体形成循环水流,以使湖水通过自净、分流促使快速换水,抑制蓝藻暴发。 3.超声波控藻技术 超声波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环境技术,被称为环境友好技术[9],具有操作和控制容易,便于引进自动化操作手段,在处理中不引入其他化学物质,而且反应条件温和,反应速度快等优点。功率超声在水体中空化效应产 生的高压、冲击波、声流和剪切力能够有效破坏藻类的细胞结构,抑制叶绿素的合成,降低蓝藻细胞类囊体膜上藻胆蛋白和某些酶的活性。目前有研究将超声波技术应用于自然水体,通过超声短时间的辐照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从而达到控制水华爆发的目的[10]。 三、太湖蓝藻化学强化控制技术 1.湖底充气扬水筒技术 扬水筒技术,将积聚于表层的藻类驱赶至水库底层,由于光照极低以及温度骤降等原因,藻类失去活性而逐渐消亡,并能显著降低水库底层铁、锰浓度。在荷兰阿姆斯特丹Nieuwe Meer 水库中,扬水筒技术实施结果得到证明:其生物量降低为未处理前的1/20,藻类种群结构也由原先以蓝藻为主转变为硅藻、绿藻为主;此外整个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可一直维持在5mg/l 左右,从而扩充了鱼类的生存空间。 2.黏土除藻技术 黏土除藻华技术最早来源于絮凝原理,曾被作为在海洋赤潮暴发时的一种应急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早在1997年,就有专家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上撰文指出,使用黏土除藻可能是治理藻华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方法。但由于絮凝除藻机理不清、黏土投量太大、藻华复发和二次污染等问题,许多将黏土除藻技术应用于淡水湖泊中清除藻华的尝试一直没有成功,其技术定位为应急措施。 潘纲等[11]通过改性黏土的快速除藻除浊作用启动并强化沉积物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使其自动地进行长期连锁的健康修复过程,发展了既能快速消除水华又能长期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一系列改性黏土技术。通过对26种不同黏土与藻细胞之间多项絮凝性质的研究发现高效黏土絮凝除藻的黏土架桥网捕作用,根据上述科学发现在架桥网捕性能方面对黏土进行改性,结果改性后的黏土不仅特别适合于淡水藻华的清除,而且黏土的投入量也从国际先进的200mg/l,降到了10mg/l,除藻效率达到95%以上。这种环境友好的天然改性剂可以使各种原先不具有除藻能力的当地黏土/沉积物变成高效除藻剂。 3.化学除藻剂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蓝藻水华控制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蓝藻水华控制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与 蓝藻水华控制 ■孔繁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摘要:经济的突飞猛进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使得人们的生存经受着强烈的考验.而当今污染体现严重的蓝藻水华 中含有大量的微囊藻毒素,对人们构成了极大的危害.本文讨论了蓝藻水华的成因和危害等,并从外源削减与控制,内源 削减与控制,湖内水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等方面阐述了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的途径. 关键词:湖泊;富营养化;蓝藻水华;治理;控制 湖泊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富营养化 1.湖泊的概述及其结构 湖泊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规模的天 然洼地的蓄水体系,是湖盆,湖水以及水 中物质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我国是 一 个多湖泊的国家,湖泊面积在1kmz 以上的有2300余个,总面积为71787 km,占全国总面积的8%左右. 2.湖泊的功能 湖泊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 河川1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 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 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 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①湖泊能蓄积水量,调节河川1径流.

②湖泊能调节气候.③湖泊蕴藏了丰富的水力资源.④湖泊的航运作用.⑤湖 泊的物质资源.⑥湖泊的旅游资源. 3.湖泊的富营养化 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是由于人类 活动造成的,如低水平的制造业产生的工业废水,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大量流失的农药,化肥,未经处理的城镇生活污水,高密度水产养殖遗留的剩余饵料, 以及航运,旅游等水上活动产生的一些污染物,都造成了富营养物质大量输入湖泊.湖泊生态系统本身是有一定的自净能力的,如水草,芦苇,沉水植物,湖 畔湿地等都是天然的净化器.而现在由于人类对湖泊的围垦,湖泊沿岸的水利工程等都破坏了湖泊的自净系统.从而造成营养源的输出途径减少,营养物质大量过剩,最终形成富营养化. 目前一般认为,富营养化的定义是 湖泊在自然因素和(或)人类活动影响下,因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造成水体生产力从低向高营养状态过渡的一种现象或趋势[总氮(TN)达0.2mg/L, 总磷(TP)达0.02mg/L].1991年: 122个湖泊中,51%富营养化,2005年: 133个湖泊中,88.6%富营养化.61%国 控重点湖(库)水质为V类和劣V类. 富营养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蓝藻 水华的暴发.蓝藻是水中的浮游植物,

罗非鱼治理蓝藻水华研究

罗非鱼治理蓝藻水华研究 尹春华,宣劲松,吕乐,闫海 (北京科技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北京100083) 摘要 [目的]为有效控制蓝藻水华污染提供方法支持。[方法]通过现场设置围隔研究利用罗非鱼控制蓝藻水华污染的效果。[结 果]投放罗非鱼后水体中蓝藻颗粒浓度在5d 后下降到4.0@105/m ,l 而空白对照组(C K)蓝藻颗粒浓度基本维持在1@106 /m l 。与CK 相比,投放罗非鱼组水体中亚硝酸氮下降迅速,4d 后降低到0.02mg/L 。罗非鱼对水体中硝酸氮和磷酸根的去除作用更为显著,分别在2d 后和4d 后降低到基本检测不出。对于水体中氨氮的浓度,罗非鱼的影响则不明显。[结论]高密度投放罗非鱼能显著减少水体中的蓝藻,迅速降低水体中硝酸氮、亚硝酸氮和磷的含量。关键词 蓝藻水华;罗非鱼;控制中图分类号 S9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23-11112-03Study on C o n trolli ng C yanobacter i a B loo m with T ilapia YIN C hun 2hua et a l (Depart ment ofB i ol ogi cal Sc i ence and Technol og y ,Coll ege ofApplied Sc i ence ,Univ ersit y of Sc i ence and Technol og y Beiji ng ,Be iji ng 100083) Abstr act [Objecti ve]The purpose was t o supplym et ho dol ogi cal support f or co ntrolli ng the poll uti o n caused by cyano bact er i a bl oo m effec 2ti vely .[Method]The eff ect of controlli ng t he poll uti o n caused by cyanobacteri a bl oo m wit h tilapia was st udi ed t hroug h setti ng enc l osures on site .[R es ult]After t he til ap i as were put i ntowater ,the co ncn .of cy anobacteri a particleswas decreased to 4.0@105 a fter 5d .The co ncn . of cyano bact er i a particles i n t he control group (CK)was kept above 1@106 /m l basica ll y .The concn .of nitrite nitro gen i n t he wa t erbo dy of the tilapia group was 0.02mg/L after 4d ,which decreased more quick than that of C K .The concn .of nitrate nitrogen and phos phate radica l i n t he wa t erbo dy aft er til api as were putti ng i nt o was decreasedmore sig nifi cantl y ,wh i ch coul d not be detected out basi cally a fter 2d and 4d ,respecti vely .The change of a mmoni a nitrogen concn .i n t he waterbo dy had no si g n ificant difference fro m t ha t of t he co ntrol gro up .[Concl u 2si on]Putti ng til api as i ntowaterbo dy a t hi gh density coul d reduce its cyano bact er i a si g n ificantl y ,decrease its co ntents of nitra t e nitrogen ,ni 2tr i te nitrogen and phosphoro us rapi dl y .K ey wor ds Cyanobacteri a l blo o m ;Til ap i a ;Co ntrol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委共建计划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尹春华(1972-),男,湖南茶陵人,博士,讲师,从事环境生 物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09204215 近年来,随着大量含氮磷废水排入天然水体,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加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蓝藻水华的爆发呈迅猛增加的趋势。由于水华蓝藻 产生以微囊藻毒素(m icroc ysti n ,MC)为主的多种藻毒[1-2] ,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已构成严重威胁 [3-4] ,北京市延庆县 妫水湖位于北京饮用水源地官厅水库上游,水体面积达 33313h m 2 ,是北京市郊区的著名旅游景区。近年来由于氮磷负荷的加重,每年夏季已经有逐渐形成蓝藻水华的发展趋势,如何进行有效控制迫在眉睫。 目前,治理湖泊蓝藻水华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 [5] ,虽然一些物化方法的实施能取得迅速、短期的效果, 但常带来一些二次污染。如采用重金属铜等杀藻剂可以杀死蓝藻,但其残留将导致重金属污染。有学者提出了非经典的生物操纵理论,即利用滤食性鱼类直接进行对浮游植物的生物操纵,因为滤食性鱼类能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国内东湖、滇池、巢湖、千岛湖和太湖等许多湖泊的富营养化治理都应用了投放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9]。国外也有许多采用滤食性鱼类成功控制蓝藻水华的报道,如巴西Pavo noa 大型水库中放养白鲢,成功控制了该水库微囊藻/水华0[10] 。滤食性鱼类主要包括鲢、鳙鱼和罗非鱼,目前采用滤食性鱼类控制蓝藻水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鲢、鳙鱼,对罗非鱼的报道相对较少。笔者在北京市延庆县妫水湖现场设置围隔进行投放罗非鱼控制蓝藻水华的试验,结果发现罗非鱼对水华蓝藻控制有良好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围隔设置及实验条件 试验围隔设计成漂浮式长方体状,采用不锈钢框架和防水布制成(水下部分长宽各100c m , 高150c m 的围隔,可容纳水体近1.5m 3 )并与外界水体隔绝。2008年7月在妫水湖中安装了试验围隔,试验分2组处理:1投放罗非鱼组。罗非鱼购自北京常兴庄渔场,投放密 度为80g/m 3 ;o无鱼对照组。2次重复,试验数据取2次重复的平均值。试验开始后每天14:00取样进行蓝藻颗粒浓度、总氮和磷酸浓度等参数的测定。试验时间为2周,水体表层温度维持在28~32e ,p H 维持8.0~9.5。1.2 检测方法 蓝藻颗粒浓度测定采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放大400倍下进行计数。采用携带有总氮测定装置的TOC 仪测定水体中的总氮。采用离子色谱仪直接测定水体中的亚硝酸、硝酸和磷酸。 2 结果与分析2.1 罗非鱼控制蓝藻水华的效果 图1显示,在对照组围隔内水体表面漂浮着很多蓝藻,已经形成蓝藻水华(图1a)。而在投放罗非鱼的水体中,水体表面看不到任何明显的蓝藻漂浮(图1b),但可能是由于罗非鱼的搅动和排泄物的影响,水体的透明度没有明显改善。说明投放罗非鱼能有效滤食蓝藻,显著控制蓝藻水华。 图2显示,在整个试验期间对照组的蓝藻颗粒浓度有所波动,但基本维持在1@106 /m l 以上。投放罗非鱼后,蓝藻颗粒浓度迅速下降,5d 后蓝藻颗粒浓度降到较低水平(4.0@105 /ml)并维持基本不变,蓝藻生物量较C K 降低了60%,显 示出投放罗非鱼快速持续降低蓝藻数量的效果。2.2 罗非鱼对水体中各种形式氮含量的影响 图3显示,投放罗非鱼后水体中总氮浓度总体变化逐渐下降,但有一定的波动。在试验初始3d ,与C K 相比,投放罗非鱼能够迅速 责任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卢瑶 安徽农业科学,Jo u r n al ofAnhu iAgr.i Sc.i 2009,37(23):11112-11114

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介绍了环境生物技术的特点,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现状,并对环境生物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微生物,生物净化,生物修复,生物降解,反应器 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是利用生物的生理活动,高效净化污染环境以及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人工技术系统。作为一门新型的边缘学科,主要涉及生物技术、工程学、环境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不仅包含了生物技术所有的特点,还融合了环境污染防治以及其他工程技术, 其核心是微生物学过程[1]。它是近20年来产生的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新兴边缘学科,环境生物技术可以按技术难易划分为三类[2]第一类是指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主体,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污染控制与监测技术,包括构建降解杀虫剂、除草剂、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等污染物的高效基因工程菌,创造抗污染型转基因植物等。第二类是以目前大量应用的经过改革与创新的生物处理技术,如生物流化床法、上流式厌氧甲烷发酵法和变形活性污泥法等等。第三类包括:生物稳定塘、人工湿地和污染控制资源化生态工程等自然净化系统。本文仅讨论后两种环境生物技术。 1.环境生物技术的特点 作为高新技术之一的生物技术用于污染治理已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现代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环境生物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才诞生于欧美地区[3]。环境生物技术是21世纪国际生物技术的一大热点领域,它将在环境治理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环境生物技术产生、发展及演变与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随着细胞融合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等的发展,环境生物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生物与环境之间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生物体靠体内调节和变异来适应环境变化,同时通过自身来影响和改变环境。环境生物技术拥有许多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微生物对各类污染物均有较强、较快的适应性,并可将其作为代谢底物降解和转化,具有效果好、运行费用低、无二次污染等优势。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物的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等,通常可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因此它又是一种消除污染安全而彻底的手段。另外,生物处理技术的产物或副产品,大多可以较快生物降解的,并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到最小程度。生物技术还易于进行大规模操作,一些生物曝气池、生物滤池的容积之大,也是其他工艺望尘莫及的。生物方法还可以就地利用天然水塘或土壤层作为污染物处理场所,这可大大降低处理费用。因此生物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将是势不可挡的。环境生物技术具有深远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对于寻求用低成本解决环境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极大潜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近十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没有同步,使得太湖的水质越来越差,特别是太湖北岸的城市——无锡曾经发生了饮水危机。临着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却没有水可以喝?——这主要是太湖水中蓝藻的大规模暴发。 蓝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在地球上出现在距今35亿年至33亿年前。蓝藻的重要特性是喜高温和光照,高气温、高光照时,蓝藻会迅速生长,高温天气持续越长,蓝藻生长的时间就越长。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蓝藻大量生长,死亡腐败后气味难闻,破坏景观;死亡分解耗氧过多,导致其它生物缺氧死亡;分泌毒素,破坏水质,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那么太湖为什么会暴发蓝藻呢? 很重要的一点是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和地理条件,即是蓝藻爆发的生境。蓝藻有适宜的生境就会爆发。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1、气温。日均气温高于200c利于蓝藻生长繁殖; 2、光照。晴热天气光照条件好,利于光合作用,蓝藻繁殖快,易上浮,易爆发; 3、风。影响蓝藻的浮沉和使蓝藻顺风向漂浮; 4、降雨。可降低水温、增氧、易于蓝藻下沉; 5、水域形状。蓝藻易聚集于顺风向的湖湾和凹岸; 6、其它。与水动力、水温、水位、水深、气压以及水体的电导、盐度、酸碱度(PH)、扰动、水的垂直分层和稳定性有关,还与微生物、食物链的相互作用等生物环境有关。 其次是基础环境。蓝藻爆发的基础环境条件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1、水体富营养化。根据太湖蓝藻爆发的实际情况,当氮(N)、磷(P)达到一定浓度,蓝藻就可能爆发,但水体的过度富营养化也不利于蓝藻的生长。 2、氮、磷比值。一般认为,在水体富营养化和N/P大于一定比值,且其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蓝藻就可能爆发。 3、影响蓝藻爆发的其他基础环境条件还有有机质、铁和微量元素等。 物种条件。蓝藻爆发必须有蓝藻的种子和种群存在,并有以下两个条件: 1、蓝藻种源基数较高。一年中蓝藻首次爆发的时间和生长繁殖速度,与底

蓝藻的防治

随着高温季节的到来,江苏省江都市罗氏沼虾和河蟹养殖塘口,蓝藻大量暴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请教全国渔业科技入户虾蟹类指导员邢华教授,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供参考。 一、蓝藻的危害 1、溶解氧迅速下降 蓝藻的大量死亡能使水中的溶解氧迅速下降,造成鱼虾等养殖对象大量死亡,这种现象常发生在连续数天阴雨后天气突然转晴。由于蓝藻的过度繁殖,抑制了其它藻类的繁殖,它的死亡造成了水体中浮游植物数量锐减。水体中没有浮游植物,就不能实现光合作用产氧过程。而养殖水体中氧的70%以上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鱼虾等养殖对象因缺氧浮头甚至泛塘。 2、产生快速致死因子 蓝藻中的项圈藻形成水华时,可产生快速致死因子,破坏鱼、虾等养殖对象的鳃组织,干扰其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麻痹神经,使其死亡。 3、产生生物毒素 蓝藻类的个别种类不但活体带毒,而且死亡个体分解也可产生生物毒素,即蓝藻素。蓝藻素数量多时可直接造成养殖对象的中毒死亡,即使数量少,也可通过食物链的积累效应而危害养殖对象,甚至危害人体健康。 4、产生恶臭味,富集于池底 蓝藻水华出现时,水面被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所覆盖,被风吹到岸边堆积,不但会发出恶臭味,影响饲养管理,而且含毒素的蓝藻细胞在水

体中漂游,当与某些悬浮物络合沉淀,或被养殖对象捕食后随其排泄物沉淀,在鱼池池底富集,对水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绿色水产品养殖的目标,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蓝藻发生的原因 1、水温:蓝藻的生长速度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在常温条件下,一些有益的单细胞藻类生长速度并不比蓝藻慢,只有当气温达到20℃以上。水温25—35℃时,蓝藻的生长速度才会比其他藻类快。所以受其它藻种的生长制约,蓝藻并不可能在常温条件下大规模暴发,只有进入高温季节,蓝藻的生长速度优势才会体现出来。所以温度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2、富营养化:进入养殖高峰期后,养殖水体中富营养化,养殖生物自身的排泄物对养殖水体也是一种污染。在过去我们往往忽略了养殖生物的自身污染。所以不经常换水的池塘中往往更容易暴发蓝藻。如果蓝藻没有充分的营养也是很难生长的。 3、有机磷:有机磷并不是磷酸盐之类的,它广泛存在于各类化工污水中,另外在生活污水中也有有机磷,生活污水中有机磷主要存在于洗衣粉中,有机磷是蓝藻生长的必须因素。当前很多专家学者均认为治理蓝藻最直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除去有机磷。 三、解决方案 1、定向培藻:目前,在自然界中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条件下,蓝藻的生长速度是最快的,其次就是小球藻和栅藻。如果在养殖前期,在养殖池塘中能培养出上述两种藻类为优势种群的水体(定向培育),与蓝

淡水水体中蓝藻水华研究进展

淡水水体中蓝藻水华研究进展 高政权,孟春晓*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摘要 综述目前国内大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成因研究现状,分析蓝藻水华形成的一般机理,重点阐明蓝藻水华治理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重要生态和环境意义。 关键词 蓝藻;水华;治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 X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16-07597-02 Progress i n Cyano bacteri aW ater B l oo m i n Fres h W ater GAO Zheng qua n et al (Schoo l of L ife Sciences ,Shandong U ni versity o fT echno l ogy ,Z i bo ,Shandong 255049)Abstract The st udy su mmar i zed the research sit uati on o f f o r m ati on cause of cyanobacteria water bl oo m,and ana l yses genera lmechanis m s o f cyanobact er i a w ater bl oo m for ma tion .F inall y ,key techno l ogy research and its m i portant ecol og i cal and environ menta l si gn ificance f or cya nobacter i a w ater bl oo m control were discussed .K ey words Canobacteria ;W ater bl oo m;R ehabilitati on ;Env i ron m ent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6050;40706048);国家支撑项目 (11200602);中央级公益性研究所专项资金(2060402/2);山东理工大学自然科学基金(4040 306017);山东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4041 405016,4041 405017)。 作者简介 高政权(1972-),男,湖南安乡人,博士,副教授,从事藻类 生理学研究。*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09 00 蓝藻又称蓝绿藻,是所有藻类生物中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蓝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极强的生态竞争优势,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即可获得最大生长率,并以指数级迅速增长,从而使产毒菌株密度增加,获得竞争优势,形成种类少而数量大的蓝藻水华。由于环境污染日趋加重,许多水体富营养化而导致蓝藻水华的暴发,成为我国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和巢湖相继暴发大规模水华,加上以前报道的滇池、南京玄武湖、淮河、海河等水华事件,不难看出,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水华已极大地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多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淡水水体营养状态日益严重,长江、黄河、松花江等主要河流以及鄱阳湖、太湖、巢湖、武汉东湖、昆明滇池、上海淀山湖等集合淡水湖在调查中发现有大量藻类生长,形成严重的蓝藻水华[1] 。有资 料表明,我国有66%以上的湖泊和水库处于富营养化水平[2] 。2007年4月中国科学院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的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 称,2003年三峡库区蓄水至135m 后,12条长江一级支流,在回水区不同程度地出现水华现象,并且近几年有加剧的趋势。湖泊富营养化依然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对于科学预测湖泊中蓝藻水华的产生及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 [3] 。 1 水华的成因 富营养化的水体在适宜的条件下,水体中藻类,主要是蓝藻短时间大量繁殖并聚集的生态异常现象称为水华,也称湖靛。底泥腐殖质较多的水体,因富含P 、N 等营养元素,当N 、P 比值大于7时,只要外部条件适宜,浮游植物特别是蓝藻就会迅速繁殖生长,甚至在水面聚合成数厘米厚的蓝绿色的藻浆,即水华。浮游植物对N 、P 的吸收速率遵循米氏方程。蓝藻水华的生成离不开合适的光照、气温、水文、气象等因素。蓝藻的繁殖习性是喜高温、连续阴雨、闷热、弱风的气 候条件,在该条件下会大量繁殖,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完全抑制了其他藻类的生长。影响蓝藻水华形成的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水温、光照、营养盐、气候等)、化学因素(氮、磷浓度等)、生物因素(蓝藻本身的生理生态特征在形成优势种 群中的作用)等[3] 。赵孟绪等探讨了2003年广东汤溪水库蓝藻水华提前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水温与蓝藻、微囊藻的丰度具有显著相关性,较高的水温是蓝藻水华发生重要条件之一;在具备充分氮磷营养盐和合适水温条件下,汛期反常的水体稳定性导致了汤溪水库蓝藻水华的提前发生[4] 。2 水华的危害 蓝藻水华被认为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它会产生微囊藻毒素,为代表的有毒代谢物,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996年在巴西,由于人群使用了含藻类毒素污染的水作肾透析液,造成126人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肝中毒,导致60个患 者由于肝功能严重损伤而死亡[5] 。水华是藻类在合适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过度繁殖和聚集现象,因而在种类组成、发生时间及水平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蓝藻水华出现时,水面被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所覆盖,甚至在岸边大量堆积。藻体大量死亡分解的过程中,不但散发恶臭,破坏景观,同时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鱼类窒息死亡。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藻类水华发生的频率和幅度增加,水华对水环境的危害和生物安全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在水华发生时,其现象表现为某些藻类,尤其是单细胞的蓝藻疯长。水华是湖泊富营养化的典型表征之一。蓝藻水华的形成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蓝藻大量生长改变了水体的理化环境,透明度降低,水体散发腥臭味,溶解氧减少,造成鱼虾等水生物的死亡。当水体中的营养素被蓝藻耗尽时,蓝藻大量死亡,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其在被细菌分解过程中还是会产生并释放蓝藻毒素,最终导致水生态系统的迅速崩溃,蓝藻水华也给水产养殖业、供水及旅游业甚至人类的饮用水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6] ,太湖、玄武湖、巢湖、滇池等大型 湖泊都曾深受蓝藻水华暴发所引发的污染之苦[7-9] 。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是蓝藻毒素所带来的危害。在淡水水体中引起蓝藻水华和产生藻毒素的藻类主要有蓝藻门的微囊藻属、鱼腥藻属、念珠藻属、束丝藻属和颤藻属等,其中的微囊藻毒素是一组由水体中蓝绿藻(如微囊藻、鱼腥藻、颤藻及念珠藻)产生的具有亲肝特性的环状多肽毒 安徽农业科学,Jou r n al ofAnhu iAgr.i Sc.i 2009,37(16):7597-7598责任编辑 庆瑢 责任校对 王凌志

微生物技术在水体污染治理的应用现状

微生物技术在水体污染治理的应用现状 李嘉靓 (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养殖一班,222014328220240) 摘要:如今全球性水体环境污染日益严峻,水体微生物修复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正处于相当活跃的发展时期。本文介绍了微生物在在水体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微生物在水体环境保护中的优势和缺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微生物技术水体环境污染治理应用现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icrobial technology in the water body pollution treatment Li Jialiang (aquaculture, veterinary science college, Southwest University2220143282202400) Abstract: Now, global aquatic environment pollu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research on microbial technology in the water body pollution treatment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is paper introduce the microorganism in all aspects the water body pollution manages applied present condition in the process. Combined to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to the microorganism in the advantage and the disadvantage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rend. Key words: microbial technology aquatic environment pollution treatment application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不断的向水体中排放污染物,造成了全球性的水体环境破坏和污染,现在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很多。其中物理化学方法虽可清除部分污染物,但效率普遍较低,且易造成二次污染。而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正突飞猛进地发展,研发高效率、低能耗、易普及的特种生物和特殊工艺已成为环境治理技术的热点。目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生物技术主要指微生物技术,本文就近年来发展的微生物技术对水体环境治理进行一些的概述。 1.微生物技术在水体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 1.1水体修复技术 水体修复包括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原位是指在原有水体进行修复。原位修复要投加物质:(1)投加菌种,这些菌种可以利用水体中的有机物从而降低水体污染,从而对水体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的一种强化。(2)投加营养盐,这些营养物激活剂可以提高微生物的代谢能力,从而强化水体修复。异位指将水体移到反应器处理后再送回河道。异位修复有调控和优化处理的特点,但这种运输可能会增加费用,导致修复成本提高。目前,大多水体修复采取的是原位修复,而异位修复多用在污染特别严重的黑臭河水的净化处理上。 河流对于外来的污染物有一定的自净作用,这种自净作用主要是通过河流中的土著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来实现的,当然微生物的降解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的污染物来源太多超过了微生物的降解能力,河流的水质就会变差,甚至变成黑臭河流,微生物也不适合这种环境下生存,会导致微生物活性降低,严重的会导致微生物群落大量消失,这就更加不利河流的自我恢复。面对这种情况,在工程技术上一般采用两条途径来改善污染现状,一是向水

蓝藻的预防和处理

蓝藻的预防和处理 夏天,养殖中后期,养殖户提出最多的问题是:蓝藻如何处理? 蓝藻的生活特性: 1. 蓝藻喜高温、强光、多静止的淡水水体,尤其是水体中有机质丰富、水、底富营养化时容易产生。常见的种类有微囊藻、囊球藻、鱼腥藻、拟鱼腥藻等,这些藻类有固氮作用,因而在缺氮环境其它藻类不能生活时,唯有蓝藻可大量繁殖。 2. 蓝藻具有一般藻类的生长特点:其生命周期大概为30天,整个生命周期可分三个阶段:生长期、高峰期、老化期。 3. 有过多蓝藻的池塘呈现的颜色一般为翠绿色(由蓝藻大类中的铜绿微囊藻和不定微囊藻产生)或者是蓝绿色(由蓝藻大类中的鱼腥藻和颤藻产生),产生这两种水色的同时,一般会在池塘四周(尤其是下风口)会浮有一层翠绿色的膜,太阳上其颜色呈绿色油漆状。 蓝藻的危害: 1.蓝藻死亡后会放出大量有毒物质,比活藻危害更大; 2.蓝藻生长繁殖过程释放出一定的有害含氮化合物,有臭水的感觉; 3.多数蓝藻不易被虾利用,因而蓝藻多的水体虾生长缓慢; 4.蓝藻易浮于水面,抑制了水层中其他藻类的繁殖,因而表层以下水常常是清的,水体的净水功能较弱,底易臭。 蓝藻的预防: 在养殖过程中,为避免蓝藻出现,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清塘时,生物净化环节不容忽视:因老的池塘留有大量蓝藻的“种子”沉在底泥中,因此要清淤并用微生物制剂分解; 2.基肥慎用化学肥料,尤其少用磷肥,而用多氮少磷型的生物有机肥(如肥水元素)作基肥,中后期如追肥,应使用氨基酸速肥王或氨基酸培藻调水元素等全水溶性肥,这样可促进其他藻类尤其是有益藻类的繁殖。 3.不用含蓝藻丰富的水源。

4.养殖水位不宜过深,池边使用车轮式增氧机增氧,以培养硅藻,减少蓝藻繁殖。 5.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和底质,及时分解有机质,避免水、底富营养化。 6.水浓、透明度低应及时使用解毒绿水王、绿水元素或爽水素、水质保护解毒剂抑制蓝藻和其它有害藻类。 7.高温季节,合理投料,每周适当减料或停料2~3餐。 一旦出现蓝藻的处理方法: 1.处理蓝藻当天应适当减料,以减少蓝藻赖以生存繁殖的养分; 2.白天抽排(含蓝藻)表层水,或者全池泼洒底优或底优二代、沸石粉吸附蓝藻沉降于池底,然后在晚上排去底层水; 3.同时全池泼洒绿水元素、水质保护解毒剂分解蓝藻尸体、解除蓝藻毒素和避免藻相变动引起的缺氧; 4.于第二天从其它池塘进新鲜含藻水,再用氨基酸速肥王或氨基酸培藻调水元素追肥,培养鲜活藻相和菌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