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自然科学奖推荐书XX大学科研信息网版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复杂废水中典型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毒性削减技术研发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李爱民、刘福强、双陈冬、吴海锁、买文宁、陆朝阳、戴建军、龙超、杨维本、王津南、范俊、刘波、喻学敏、陆继来、张结来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郑州大学、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江苏金凯树脂化工有限公司

二、项目简介

项目简介

三、客观评价

ﻫ四、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技术在江苏、河南、湖北、浙江、福建、内蒙古、安徽、江西、宁夏9个省份共建立88项废水处理示范工程,三年累计处理废水约1.93亿吨,削减有毒有机物类约37。4万吨,支撑了覆盖精细化工、印染、制药等典型行业88家企业164。7亿元的新增产值和13。3亿元的新增税收,保障了13家化工园区的经济的稳定增长,典型的15项工程如下表所示(近3年来,该15项工程新增销售额56。6亿元,新增利润6.5亿元)。

五、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不超过10件)

承诺:上述知识产权用于推荐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情况,已征得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权利人(发明专利指发明人)的同意.

六、主要完成人情况

七、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

一、单位合作关系与完成人身份

本项目15位主要完成人来自六个单位: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郑州大学、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和江苏金凯树脂化工有限公司.

南京大学负责项目的整体设计与主要技术创新;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和郑州大学通过共同立项项目开展技术创新合作;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属于南京大学下属科技平台,负责项目的推广应用;江苏金凯树脂化工有限公司是项目新材料的试制与生产基地。

其中6位完成人(李爱民、刘福强、龙超、刘波、王津南、双陈冬)为南京大学同一课题组工作人员;3位完成人(陆朝阳、杨维本、范俊)曾在南京大学就读李爱民教授研究生,本项目相关科技成果为其读书期间完成;3位完成人(吴海锁、喻学敏、陆继来)为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均曾在南京大学就读研究生;买文宁为郑州大学教授,是李爱民教授负责的“十一五”国家水体污染与治理重大专项淮河项目贾鲁河课题的子课题负责人,从2009年开始与南京大学李爱民紧密合作;戴建军在项目实施期间先后担任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与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张结来为树脂生产基地江苏金凯树脂化工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负责统筹项目新材料的试制与生产。

二、合作方式与经历

本项目主要完成人主要通过共同立项、共同获奖、共同知识产权、论文合著、共同完成示范工程等方式开展合作.

2007年,南京大学及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申报的“江苏省环保专项基金:化工园区与大型化工企业有机毒物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2007015)"获得立项,本项目10位主要完成人(李爱民、刘福强、吴海锁、陆朝阳、戴建军、龙超、王

津南、喻学敏、杨维本、范俊)均为该项目主要完成人,详见附件2。1.5。2014年,双方及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联合完成的科技成果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本项目11位主要完成人(李爱民、刘福强、吴海锁、陆朝阳、戴建军、龙超、刘波、王津南、喻学敏、杨维本、陈金龙)均为该项目主要完成人,详见附件5.1.在上述合作期间,本项目主要完成人之间协同完成的专利主要有30个、论文主要有31篇,示范工程项目主要有88项,见附件5.4、5。5、5.6.

2009年,南京大学及郑州大学联合申报的“贾鲁河流域废水处理与回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得立项,李爱民教授是课题负责人,本项目7位主要完成人(李爱民、买文宁、刘福强、戴建军、王津南、陆朝阳、双陈冬)均为该项目主要完成人,详见附件2。11;该项目2012年验收后,南京大学及郑州大学联合申报的“贾鲁河流域水质改善综合控制研究与示范”获得立项。

2009年,南京大学及江苏金凯树脂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新型树脂合成技术研发及应用”获得立项(2012年结题,附件2.12);2011年,南京大学与江苏金凯树脂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委托该公司试制与生产本项目研发的新材料,张结来为该公司技术总监,负责统筹该项工作(附件5。7)。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2019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学科评审组:序号:编号: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

二、项目简介 (限1页) 1、主要研究内容 A型流感病毒亚型众多,可感染多种鸟类和哺乳动物宿主。除高致病性H5和H7流感病毒可引起家禽禽流感暴发外,动物流感病毒最令人关注的危害是其跨越动物和人的种间屏障,在人之间引起流感大流行。100年来,已跨越种间屏障感染并引起人流感大流行的病毒有H1N1、H2N2和H3N2亚型,其他亚型病毒跨种感染人及引起人流感流行的潜力并不清楚。本项目对在动物中广泛存在的H1、H5、H7等新型流感病毒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评估和揭示了它们跨越种间屏障感染并引起人流感大流行的潜力。 2、科学发现点 2.1 活禽市场是H7N9病毒感染人的主要场所(Shi J., et 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H7N9病毒内部基因来自于家禽的H9N2病毒,这种H9N2的内部基因的组合有助于病毒在哺乳动物之间的水平传播(Li X., et al, PLoS Pathogens);H7N9病毒在人体内复制过程中可发生关键位点的突变,进一步增强其对人类的致病力及其人间水平传播的风险;具有在人群引起暴发流行的高度风险 (Shi J., et 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 Zhang Q., et al, Science, 2013)。 2.2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在自然界中持续进化,基因型和生物表型具有高度多样性(Li Y., Journal of Virology, 2010);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H5N1病毒与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的H1N1甲型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后,可产生多种对哺乳动物高度致死、可在豚鼠之间通过呼吸道飞沫高效传播的H5N1子代病毒,揭示了H5N1病毒对公共卫生蕴藏的巨大风险(Zhang Y., et al, Science, 2013)。 2.3 发现聚合酶PB2的271A和血凝素HA的226Q的协同突变是2009/H1N1病毒在人群高效传播的前提条件(Zhang Y., et al, Journal of Virology, 2012);发现“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已具备了在人群中高效传播的能力,而目前使用的人流感疫苗和人群现有免疫力不能针对这些病毒为人体提供足够保护(Yang H.,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12; Yang H., et al, PNAS, 2016)。 3、发现点的科学价值 这些发现为科学认知禽流感病毒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不同亚型动物流感病毒跨种感染和传播的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它们引起人流感大流行的潜力,为动物流感的防控和人流感的预警预报以及应对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4、第三方评价的结论 本项目相关的研究论文在Science、PNAS等杂志发表后,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Science、Nature等杂志发表专门文章,对其科学价值予以高度评价。自然杂志(Nature)在“2013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介绍中称“流感侦探”陈化兰是“帮助中国平息H7N9流感危机的病毒学家”。科学杂志(Science)以“Veterinarian-in-chief”(首席兽医)为题目专门报道和积极评述了本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在H5N1和H7N9病毒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5.与本项目主要发现点有关的论文共发表8篇,其中SCI收录8篇;被引总次数841次,其中SCI被引次数728次。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 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中蒙俄跨境区域绿色发展要素获取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提名单位意见 本项目从区域发展的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全要素的新视角,在中蒙俄跨境地区(中国黄河以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全境)要素获取、格局与机理模拟和区域发展决策支持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创新性突破,首次创新研制出区域发展要素获取技术规范和集成技术体系、生态经济区划与要素机理分析模拟技术、四层循环经济、六城建设生态城等区域发展决策支持关键技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服务了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决策,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1、首次创新研制了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点—线—面—网定点观测、综合调查、数据集成、样带分析的国际综合科学考察区域要素获取和集成一体化关键技术体系。首次对我国科技资料稀缺和难以到达的俄罗斯勒拿河流域中下游及北冰洋沿岸、西伯利亚、远东及太平洋沿岸地区和蒙古国等中高纬度地区以及我国黄河以北地区进行了多学科、多尺度、跨区域国际综合科学考察,考察面积1100万平方千米。系统获取了该地区的地理背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人居环境要素数据,构建数据集群支撑了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项目填补了我国对俄罗斯、蒙古高纬度地区缺乏综合科学考察的空缺。首次系统建立了考察区不同尺度本底基础数据库和系列专题数据库,研发了分散、多源、异构的综合科学考察数据集成技术方法、标准规范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数据共享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建立了自中国黄河以北到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东北亚南北综合样带,以全球陆地样带方法思想建立了综合样带指标体系,系统调查了样带内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诸要素的时空变化梯度;首次编绘了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地形图和科学考察数据地图集,支撑了“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俄罗斯科学家开展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发展战略研究。 2、创新研制了区域发展全要素格局和互动机理分析模拟技术方法。在我国首次研制生态经济区划技术体系并完成我国西部、东部沿海和北方地区生态经济区划;创新提出了“六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四层循环经济”、“六城建设生态城”、“大旅游”等区域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模式,并在中国北方、东部沿海和西部等区域广为应用,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主体功能区划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远东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关于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的建议》等6份咨询建议分别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要素数据群集和地图集等成果被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 2017 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学科评审组:序号:编号: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

二、推荐单位意见(专家推荐不填此栏)

三、项目简介 焊接是重要的先进制造技术,常规的熔焊方法由于温度高、热输入大,接头微观组织与热应力难控制,无法满足新材料、异种材料的焊接要求,产品焊接质量不稳定,如我国某型号火箭曾因焊点质量问题导致发射失败,美国阿里安娜5火箭也曾因喷管焊接问题导致爆炸。随着新材料及异种材料结构的大量应用,开发先进的特种焊接方法、深入研究焊接冶金机理已成为国际焊接领域的热点。然而焊接学科传统上更多的侧重于工艺与技术优化,焊接过程中的热力耦合机制、组织演化规律与性能调控机理尚不明确,极大的制约了特种焊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项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73课题等资助下,针对异质金属、同质金属和陶瓷/金属三类代表性材料体系,从焊接制造工程中提炼出科学问题,系统研究焊接过程的本质特征,在热力耦合理论模型建立、组织性能调控与焊接冶金机理揭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科学发现,为焊接制造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科学发现包括: 一、揭示了异质金属焊接接头界面化合物形成机制,阐明了接头界面组织演化规律,发展了异质金属焊接接头的组织性能调控理论体系,提出了热输入与冶金联合低温焊接、全固溶阻隔抑制界面化合物的思想,建立了异质金属界面化合物的生长模型,解决了铝/钢、钛/钢等异质金属焊接难题; 二、阐明了同质金属热力作用对接头成形、断裂特征、接头微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和性能在焊缝两侧的不对称性,建立了搅拌摩擦焊接载荷模型和热力耦合产热模型,揭示了“S”线形成的本质原因和水浸冷却对焊接行为的影响机制,为提高接头性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提出了基于热输入与界面结构调控的接头应力缓解思路,揭示了陶瓷与金属焊接接头界面反应特征与应力调控机制,阐明了焊接质量主控因素与焊接机理,发展了陶瓷/金属接头应力调控理论,发现了非平直界面对接头组织与性能的作用规律,建立了陶瓷/金属接头内晶须生长模型,实现了多种陶瓷/金属体系的高质量焊接。 该项目发表SCI论文147篇,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总计被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Acta Materialia等期刊SCI他引488次,单篇最高SCI他引149次,他引总计903次,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英国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H. K. D. H. Bhadeshia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P. J. Withers院士、美国工程院S. J. Hu院士、中国工程院林尚扬院士、世界陶瓷学会M. Singh会士等21位院士、国际期刊主编/副主编、学会会士,广泛引用和高度评价了项目组提出的机理与方法。项目负责人冯吉才教授为焊接领域首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担任中国焊接学会副理事长。发表于材料加工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的论文被引频次在建刊以来的9455篇论文中排名第12位。项目组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项,理论成果及衍生技术已经在运载火箭贮箱、导弹姿轨控发动机喷管、载人深潜器球壳、高速列车车体等关键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中得到应用,研究成果获2016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04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推荐书》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推荐书》 填写要求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推荐书》包括电子版推荐书和书面推荐书两种形式,是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类)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和主要依据,应严格按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当年推荐通知要求执行。提交的推荐书书面材料和电子版材料,必须严格按规定的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否则作为不合格项目退回推荐单位,不提交当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评审。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推荐书》填写要求如下:一、格式要求 书面推荐书应从“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网上申报评审管理系统”中生成并打印,书面推荐书内容应与电子版推荐书内容完全一致。 上传附件的名称请不要超过25个汉字;书面附件严格按填写说明要求提供相应材料,总页数不得超过50页,不得提供要求以外的其他材料。 书面推荐材料一式2份,其中原件1份,推荐单位填写推荐意见后应加盖公章。原件的推荐书和主要附件材料应装订成一册,不需另加任何封面;复印件一律采用A4规格的单面复印件,并采取便于拆装方式装订。 二、项目基本情况 1、《推荐奖励类别》,自然科学类。

2、《项目名称》,应当围绕代表性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准确地反映出项目的技术内容和特征,字数不超过30个汉字。 3、《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依据《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所列人员、单位,排序应按照贡献大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顺序排列,自然科学类单项授奖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综合性重大自然科学发现的候选人数超过规定的,须提出充分理由;自然科学特等奖不超过15人。 4、《推荐单位》指组织推荐项目的各市科技局、省直有关部门、有关高校、中央驻皖有关单位等具有推荐资格的单位,《推荐专家》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5、《项目密级》,应填经定密审查机构审定批准的密级,密级分为秘密、机密和绝密。对于涉密项目一律不得用网络方式推荐,且原则上不作为通用项目参加安徽省科技奖评审。 6、《主题词》,按《国家汉语主题词表》填写3 个至7 个与推荐项目技术内容密切相关的主题词,每个词语间应加“;”号。 7、《学科(专业)》,填写申报项目所属专业评审组名称,专业评审组名称如下:数学与力学、物理与天文、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 8、《任务来源》,按项目任务的来源填写相应的类别:A.国家计划:指正式列入国家计划项目,A1、国家科技攻关计划,A2、863计划,A3、973 计划,A4、其他计划;B.部委计划:指国家计划以外,国务院各部委下达的任务;C.省、市、自治区计划:指国家计划以外,由省、市、自治区或通过有关厅局下达的任务;D.基金资助:指以基金形式资助的项目,D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D2、其他基金;E.企业: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项目名称】高层住宅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工程关键技术及应用 【推荐奖种】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推荐单位意见】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推荐意见:推广应用工业化住宅,尤其是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不仅可实现节能、节材,还可提高住宅质量、缩短工期,具有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该项目结合我国当前建筑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战略要求,在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的资助下,从高层住宅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研发、结构设计方法、构件制作与装配施工关键技术等方面着手,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研究开发了高层住宅新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研发形成了高层住宅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与制作成套技术;发展了我国装配整体式混凝土高层住宅标准体系。经审查,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丰富、系统、创新性强、工程实用价值高,为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提高我国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科学与技术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项目简介】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是目前我国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结构型式。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具有大量减少现场工作量、施工效率高、构件质量高、节能减排与环保效益显著等特点。 自2000年以来,项目组针对高层住宅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在一系列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下,从新型结构体系研发、设计施工与制作关键技术等方面着手,经过长期联合攻关,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1) 研发了高层住宅新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研发了9类适用于高层住宅的新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包括5类剪力墙结构和4类框架结构),大尺度模型抗震试验表明上述新型体系均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整体性。上述体系已纳入现行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中。 (2) 研究形成了高层住宅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基于系统开展的整体结构以及关键节点与构件的静力性能与抗震性能试验,发展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研发并完善了预制混凝土构件连接和节点构造;系统地形成了高层住宅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双疏纳微米封堵钻井液新技术及在非常规油气井中的规模应用 二、提名者: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三、提名意见: 我国非常规油气储量居世界第二,但勘探开发难度远大于美国。该团队取得的原创性成果在非常规油气井中得到了工业化应用。主要发明点体现在: 1、发明了超疏水强自洁高效能水基钻井液,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提高了日产量、钻井液成本大幅降低等,并在致密等非常规油气井上得到推广应用。 2、发明了双疏聚膜煤层气井钻井液,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钻井液成本大幅降低、产量提高等,并在煤层气井上得到推广应用。 3、发明了高温高密度双疏无土相油基钻井液,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钻井液成本大幅降低、提速大幅提升,并在页岩等非常规油气井上得到推广应用。 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双疏钻井液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50件以上、专著3部、论文266篇、标准35项。在非常规油气井中得到了工业化应用,创造了较大社会经济效益。获2017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专家鉴定认为,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经审查,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填写符合国家科技奖励要求,候选人、候选单位、知识产权和应用单位经公示无异议。对照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油气井工程领域。 我国剩余油气资源大多为非常规油气,储量居世界第2位,其中的致密油气、页岩气、煤层气是我国非常规油气的主战场,但由于未形成成熟的专用钻井液技术,严重制约高效勘探开发,并已成为世界性钻井液技术难题和决定钻井成败的关键。国家与企业分别立项,经十余年持续攻关,发明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非常规油气井钻井液,形成了一批核心专利群和企业标准,经现场验证和应用,在安全高效钻井、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1、发明了致密油气井超双疏强自洁高效能水基钻井液。创建了井下地层岩石表面双疏理论,发明了超双疏剂,通过超双疏法和强自洁途径,发明了致密油气井高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项目名称:金属有机半导体的结构设计、性能调控与光电应用 主要完成人:黄维(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赵强(南京邮电大学) 刘淑娟(南京邮电大学)陈润锋(南京邮电大学)孙会彬(南京 工业大学) 提名者 提名者:教育部 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电子信息科学中的半导体材料前沿学科方向。最近二十多年,有机光电子在显示、 存储、传感、光伏等方向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有机半导体的研究是推动该领域 发展的关键。传统纯有机半导体难以利用三重激发态,金属有机半导体在金属原子旋轨耦合作用 下,突破了这一局限,可同时利用单重态和三重态激发态。同时,金属中心丰富的电子组态使其 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质。该项目围绕金属有机半导体的高性能化与多功能化,在结构设计、性能调 控、光电应用方面获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科学发现如下: 1 、提出高性能金属有机半导体结构设计新原理,提高有机发光二极管效率。金属有机半导 体易聚集发光猝灭、载流子注入及传输不平衡等问题大大影响器件性能。该项目提出位阻功能化 和高分子化新策略,显著提高了固态磷光效率,制备了高效、可印刷加工磷光材料;提出了p-n 金属有机半导体设计策略,平衡载流子注入与传输,制备的铕配合物发光器件性能达到同期国际 最高水平;提出动态自适应设计原理,实现主体材料电性能的智能动态调控,获得了同期低电压 驱动的磷光蓝光器件最优结果之一(外量子效率>16%)。 2、发展智能响应型金属有机半导体,实现高密度和高安全性信息存储。该项目提出可印刷 加工的二阶和三阶金属聚合物信息存储半导体的设计新策略,制备了高稳定电存储器,率先研制 了基于单一聚合物的三阶信息存储器,为发展可印刷加工的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提供了有效途径; 发现电场诱导金属有机半导体磷光变色现象,提出智能响应型有机信息存储的设计原理;利用磷 光寿命长的特点,通过时间分辨光学成像,发展了具有安全保护功能的信息存储技术,开辟了有 机信息存储领域的研究新方向。 3、利用长寿命三重激发态,通过时间分辨光学技术提高生物信息传感信噪比。在国际上较 早开展了长寿命磷光材料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研究,发展了针对体内疾病相关重要标志物的磷光 生物传感体系;提出以金属聚合物半导体发光寿命为分析信号,实现了分析物变化过程的准确监 控,并通过时间分辨光学技术,获得高信噪比、高可信度的检测结果,成功解决了“生物背景荧 光干扰导致检测信噪比低”这一领域难题。 该项目历时十余年,发表SCI 论文 115 篇。 8 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 at Commu、nAdv Mater、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CAS

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 ( 2016 年度) 一、项目名称 半导体晶格失配外延方法及相关表征手段研究

二、专家推荐意见

三、项目简介 (限1200字) 项目属于材料科学中的半导体材料领域。 该项目针对在微电子和光电子领域中重要材料SiGe和GaN的生长和表征方法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做出了国际上有影响的工作。主要科学发现如下:1)发明了利用高点缺陷密度层的高效阻挡位错独特方法 Si的电子迁移率是空穴的2.5倍,使得CMOS中电子和空穴速度不匹配。在SiGe 上生长的Si薄膜的所谓应变硅技术,可以解决此问题。所以Si基上高质量SiGe薄膜的制备至关重要。 1991年贝尔实验室改进了组分渐变方法来制备SiGe,被当时国际上认为最成功的技术。但其关键参数都不能满足器件制作要求。本项目于1996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在Si衬底上引入低温外延生长厚度仅50nm的高点缺陷密度Si层(LT-Si)的独特高效位错阻挡方法,获得了性能远优于贝尔实验室并满足器件要求的SiGe薄膜【他引2、3、4】。二种方法的示意图及主要材料参数对比如下: 该工作首次揭示了点缺陷能提供低能量的位错成核中心,起了收纳失配位错,捕获增殖位错的作用,从而利用点缺陷这一材料科学中的负面因素,成功获得了高质量的材料,为位错阻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在材料科学上有深层次的意义。 文章发表次年,著名学者Kasper在评论文章中就肯定了此方法【他引4】。之后国际上发表的有关SiGe的评论性文章几乎无例外地引用并肯定本项成果。在综评文章中,Brunner教授指出:富缺陷的Si层的方法是一新颕(novel)技术【他引5】。在之后的20年中,引用没有间断过,并被写入“半导体半金属”丛书中。其应用也已得到验证【他引1】。 2)首次用量子点实现了单芯片白光LED这一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作为新一代光源的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市场上是用蓝光LED加上黄色熒光粉合成白光,但其有显色指数差、封装工艺复杂以及黄、蓝光比例隨角度变化等缺点。由单一芯片直接发出白光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自然科学奖申报书范例

自然科学奖申报书范例 【项目名称】: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驾驶系统研发 【申报单位】:XXX大学 【单位类别】:高校 【申报人】:XXX教授 【联系电话】:XXX 【电子邮件】:XXX 【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成为全球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目前自动驾驶系统在复杂的交通环境和人类行为的预测上仍存在许多挑战。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强大的机器学习方法,在视觉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研究旨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和决策能力,从而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 【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是开发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驾驶系统,具备以下特点: 1. 强大的感知能力:能够准确识别道路、障碍物、交通标志等,

并进行实时的场景分析; 2. 高精度的决策能力:能够准确预测其他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做出合理的驾驶决策; 3. 可靠的安全保障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系统故障、紧急情况,确保行车安全。 【研究内容】: 1. 数据集构建:收集大规模的自动驾驶场景数据,包括图像、视频、雷达等; 2. 深度学习模型设计: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 经网络(RNN),设计适用于自动驾驶场景的感知和决策模型; 3. 模型训练与优化:利用大规模数据集进行模型训练,通过深度学习技术不断优化模型的精度和泛化能力; 4. 系统集成与测试:将深度学习模型嵌入到自动驾驶系统中,进行实际道路测试,检验系统的感知和决策能力; 5. 安全保障机制设计:研究系统级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故障检测、恢复和紧急情况应对等。 【预期成果】: 1. 自动驾驶系统原型:开发出一款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驾驶系统原型,具备较强的感知和决策能力; 2. 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或会议上发表相关论文,分享研究成果; 3. 技术成果转化:授权相关专利,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发展; 4. 培养人才:通过研究项目的开展,培养一批具备深度学习和

国自然同行专家推荐信

国自然同行专家推荐信 国自然同行专家推荐信 在现在社会,推荐信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一封好的推荐信能为申请人加分。写起推荐信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自然同行专家推荐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自然同行专家推荐信篇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马振,男,硕士,讲师,现就职于广西中医药大学,主要从事肌肉骨骼超声诊断研究,在肌肉骨骼超声诊断研究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具有较好的科研素质及科研能力。本次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名称为“广西壮族类风湿关节炎人群膝关节超声改变与IL-6基因多态性相关性分析”。 申请人以及课题研究小组已经具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能力。这里我郑重推荐马振及课题组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相信该课题组可以在肌肉骨骼超声诊断研究上取得有意义的'成果。特此推荐。 国自然同行专家推荐信篇2 xxx系我校优秀青年老师,xxx年获xxx大学xxx专业xx学位。毕业后留校主要从事xxx专业方面的教学及科研工作。xxx年考入本校xxx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各科成绩优良,跟随导师参加了xxxx等项目的科学研究工作。在上述研究中已取得较好的成绩,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能独立承担本专业科学研究工作。本次申报课题XXX与其研究生课题的关系XXX 特推荐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 国自然同行专家推荐信篇3 尊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评审专家: 我郑重推荐该同志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该同志从事×××方向的研究已有四年多时间,在×××领域的著名

期刊等国内知名期刊发表了多篇高档次的论文,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该同志申请的课题“××××××××××”内容新颖、创新性强、研究方法清晰合理、技术路线切实可行。课题组具有丰富的工作基础,所在单位已在该领域取得了很多国内外认可的科研成果。 该同志工作勤奋刻苦,思维活跃,是我校非常优秀的青年教师。本科阶段,他就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获得了多项全国竞赛和国际竞赛的奖励,并免试攻读研究生。研究生阶段他被授予了我校研究生的最高荣誉“研究生学术十杰”称号,多次被评为研究生标兵。相信该同志一定会圆满完成申请书的各项任务,特此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郑重推荐,希望给予支持。 推荐人签名: 年月日

北京市自然科学奖提名书【模板】

北京市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2019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二、项目简介(可公开宣传) 心血管疾病是引起我国居民死亡首要原因。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5年病死率高达50%以上,治疗费用占高收入国家医疗总支出2-3%,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虽然近些年对传统的神经内分泌学说和心室重构学说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在临床心衰研究领域仍存在着发生机制不明确、有效干预靶点甚少、缺乏特效疗法等重大科学问题。因此,该项目从心脏炎症微环境为切入点,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炎症微环境建立和维持的关键分子通路、免疫细胞与心肌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发现了多个用于干预心衰发生的新靶点,并提出了“炎症微环境是调控心衰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这一新学说。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发现了炎症微环境建立是启动心衰发生的新机制:发现在心衰发生早期,CXCR2+免疫细胞可大量释放炎性蛋白S100a8/a9,进而促进趋化因子和炎性因子的产生,促进心脏炎症微环境的建立和心衰发生;趋化因子CXCL1招募CXCR2+白细胞可在血管中聚集引起血压升高,进而导致心脏炎症反应和启动心衰发生发展。因此,趋化因子-受体信号轴是启动炎症微环境建立和心衰发生的关键信号通路,提示早期干预炎症微环境是预防心衰发生的新策略。 2.揭示了炎症微环境中细胞互作网络是促进心衰发生的新途径:发现单核/巨噬细胞通过释放关键炎症因子(IL-12、IL-17),刺激心脏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功能损伤,进而加重炎症反应、促进胶原形成,导致心衰发生。证实了免疫细胞-心脏细胞交互作用的新通路。巨噬细胞可通过外泌体途径分泌miR-155调控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及心衰的发生。这些研究果为深入阐明心衰发病的机制提供了新依据。 3. 证明了心脏微环境稳态的转录调控机制及其在心衰保护中作用:发现成纤维细胞转录因子ATF3过表达可以通过抑制Map2K3活性,进一步阻断p38-TGFβ传导通路来保护心脏。揭示了内源保护性转录因子ATF3抵抗心力衰竭发生的关键信号通路,为研究转录因子成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的新靶标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些研究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包括循环、高血压、分子.治疗、心血管研究等发表SCI收录论文十余篇,其中代表性论文6篇,IF>20的论文2篇,1篇被Circulation杂志选为特色论文,4篇被杂志配发专题评论。被N. Engl. J. Med.、Physiol Rev.、Circulation Research等杂志多次引用。搜狐等国内媒体给与高度评价和报道。项目培养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 ( 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

二、提名意见 (适用于提名机构和部门)

三、项目简介 干细胞和基因编辑是本世纪最重要的成果,使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发生重大的改变,促进了对复杂疾病新的治疗方法,以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变革。然而基于啮齿类为模型的药物研发体系最终实现临床转化的效率极低。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在基因组、脑结构与功能、生殖生理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被认为是人类疾病研究、相关技术产品开发,特别是干细胞和基因编辑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最理想的实验动物。利用灵长类动物模型开展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探索有效的预防及治疗办法,是基础研究成果实现临床转化的重要桥梁。 项目长期坚持灵长类生殖生物学研究,在相关科技专项支持下,围绕早期胚胎发育调控、干细胞多能性和人类疾病灵长类动物模型建立等基础和应用的科学问题,历时年,发现如下: )系统地研究了灵长类动物生殖生理和早期胚胎发育相关科学问题,克服了猴辅助生殖技术的关键障碍,建立了高效灵长类动物的辅助生殖体系和阐明早期胚胎发育的调控机制,克服了灵长类体细胞核移植的瓶颈,首次实现猴体细胞克隆胚胎发育至囊胚,纠正了美国科学家以前认为灵长类克隆胚胎发育无法超过细胞的错误结论;)最早在我国开展灵长类干细胞的研究,率先建立了灵长类胚胎干细胞分离、培养和分化体系,建立了猴胚胎干细胞系的资源库,在全世界首次获得嵌合体猴,证明了猴干细胞的多能性即嵌合能力,为系统研究灵长类胚胎干细胞多能性及组织器官再生提供了坚实基础。)在灵长类实验动物上开拓了基因工程技术以及应用,成功产生了我国首例、全球第三例转基因猕猴;在国际上首次创制了基因编辑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并开展了相关致病机理的研究。 项目研究成果在、、、、、等领域内的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总影响因子,引用次数。其中篇代表性研究论文的累计影响因子,被包括、、等他引次,并多次被、等杂志正面评述。先后获得云南省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项,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终身成就奖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项。灵长类基因编辑的成果入选年的《》杂志最成功研究事件之一,《》杂志最好的篇研究论文,《》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以及云南省年十大科技进展;嵌合体猴的成果入选云南省年十大科技进展。基于本项目研究成果,《》杂志年评价我国已是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的“猴王国”。表明我国已进入逐渐成为全球灵长类研究的先进行列动物模型研究领域的领导者,对充分利用我国在灵长类动物的资源和技术基因编辑与干细胞的优势,进一步开展重大基础理论和原创技术的创新,加速我国新药研发的进程、利用新技术对人类复杂疾病开展新的生物技术治疗,以及推动人类医药和健康产业研究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