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20XX年度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一、项目基本情况

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制

二、项目简介

三、项目重要科学发现

四、项目详细内容

五、论文专著目录

1.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

承诺:上述论文专著用于报奖的情况,已征得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作者的同意。第一完成人签名:

2. 主要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20篇,含已列出的代表性论文专著)

3. 代表性论文专著被他人引用的引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

六、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七、项目知识产权情况(不超过10件)

承诺:上述知识产权属本项目所有且不存在争议,用于报奖的情况已征得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权利人(专利指发明人)的同意。

第一完成人签名:

八、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九、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

十、推荐单位(专家)意见

十一、附件

1.附件材料目录

2.第三方评价证明

3.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检测或行业审批文件

4.公开发表的代表性论文专著(不超过8篇)

5.被他人引用代表性引文专著(不超过8篇)

6.他人引用检索报告

7.知识产权证明

8.知情同意报奖证明

9.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10.国际合作证明

11.公示情况说明

12.其他证明

附件材料目录

项目名称:

自治区科技成果登记号:

自然科学奖推荐材料要求和填写说明

一、《自然科学奖推荐书》填写说明

《自然科学奖推荐书》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设置的自然科学奖。《自然科学奖推荐书》是自然科学奖评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形审不合格项目不提交当年广西科学技术奖评审。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专业评审组》按推荐项目所属评审学科在推荐系统中

选择相应项。分6个评审组:(1)数学与物理科学;(2)化学与化学工程;(3)生物学;(4)材料、工程与地球科学;(5)信息科学;(6)医学与药学。

《项目名称》应当围绕代表性论文专著的核心内容,准确地反映科学发现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特征,《项目名称》可以与鉴定、评审、验收、结题时的项目名称有所不同,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汉字。

《主要完成单位》应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条件,并按照贡献大小先从左至右、再从上到下顺序排列,各单位之间以顿号相隔。主要完成单位指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要求所填单位名称应与单位公章名称一致。主要完成单位数不超过3个。

《主要完成人》应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条件,所列主要完成人应为中国公民,并应是推荐书提交的代表性论文专著主要学术思想的提出者,在代表性论文专著中有署名。按照贡献大小先从左至右、再从上到下顺序排列,各人员之间以顿号相隔。主要完成人数不超过6人。

《项目起止时间》起始时间填写立项、任务下达、合同签署等标志项目开始研究的日期,完成时间填写8篇代表性论文专著中最近1篇的发表时间。

《项目曾获科技计划、基金资助情况》填写各类研究开发项目列入计划、基金的名称、合同编号、下达部门和年度。各类研究开发项目指国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务院各部委、自治区、各厅局、各市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计划外、国际合作项目不填写此栏。

《学科分类名称与代码》按国标“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XX)在推荐系统中选择,按发现点的重要程度依次填写3个学科名称,每个学科应填写至三级或二级

学科。所选学科将作为评审专家专业匹配的参考,务请慎重、准确选择。

(二)项目简介。

《项目简介》是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的主要内容,应对所属科学技术领域、简要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发现点、科学价值、论文专著发表及同行引用评价情况,客观、准确、扼要地介绍,字数不超过1000个汉字。

(三)项目重要科学发现。

《项目重要科学发现》是推荐书的核心部分,也是评审项目、处理异议的重要依据。重要科学发现是项目科学研究内容在创造性方面的归纳提炼,应围绕代表性论文专著的核心内容,简明、准确、完整地进行阐述并按重要性排序。每项科学发现阐述前应说明支持该发现成立的代表性论文专著的附件序号。不超过5页。

凡涉及实质研究内容的说明、论证及实验结果等,均应有相应论文专著或他人引文的支持。

(四)项目详细内容。

《项目详细内容》应当详实、准确、全面地填写。不超过20页。

1.《立项背景》简明扼要地概述立项时国内外相关科学技术状况、尚待解决的问题及立项目的。

2.《详细科学技术内容》是考核、评价该项目是否符合授奖条件的主要依据,因此,凡涉及该项科学技术实质内容的说明、论证及实验结果等,均应直接叙述,并应得到提交论文或他人引文的支持。

(1)总体思路。是指解决该项科学研究的总体构思,利用什么新思想、新研究方法,创造出什么样的新成就、在学术上有什么新发现。

(2)研究成果。重要的是写明主要学术观点,着重在自然现象和规律的发现,在科学理论上的创见。应详细写明利用哪些新理论或提出什么样的新理论,研究及实验论证过

程中的新方法以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研究方法的创新以及综合分析上的创造成就。

3.《与同类研究理论成果、学术水平的综合比较》,应就推荐项目的总体科学技术水平同当前国内外最先进的同类研究进行全面比较,加以综合叙述,并指出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改进措施。

4.《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及科学发现被评价及引用情况》,应就该项目的科学发现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书刊中的被评价及引用情况、在学科发展上所起的推动作用和意义等进行阐述,并列表说明。

(五)论文专著目录。

1.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

按照表格栏目要求,如实填写支持本项目《项目重要科学发现》成立的代表性论文专著(不超过8篇)的详细情况,并按重要程度排序。所列论文专著仅限于国内立项或以国内为主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且公开发表2年以上(即20XX 年3月31日以前公开发表或在线发表)。并对所列代表性论文专著的SCI 他引次数和他引总次数进行汇总,填写在相应的合计栏内。

对于某些科学论文没有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概念的,应填写“无”。

论文发表时间可以所刊登正式刊物在线论文发表时间计算,但须提交发表时间的证明。

2.主要论文专著目录(不超过20篇,含已列出的代表性论文专著)。

按照表格栏目要求,如实填写与本项目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主要论文专著(不超过20篇,含已列出的代表性论文专著)的详细情况,并对所列主要论文专著的SCI 他引次数和他引总次数进行汇总,填写在相应的合计栏内。所列论文专著应公开发表2年以上(即20XX年3月31日以前公开发表)。

本表所列论文专著用于报奖的情况,应征得未列入项目

主要完成人的作者的同意,并由项目第一完成人签字承诺。在附件中提交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代表性论文专著所有作者出具的知情同意报奖证明。详见第十一部分《附件》的具体要求。

对于某些科学论文没有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概念的,应填写“无”。

同时应在附件中提供所列主要论文专著的他人引用检索报告。

在推荐书其他部分出现的论文他引统计次数,必须是上述代表性、主要论文专著的他引统计情况。其他论文专著的他引统计情况不得列入或出现在推荐书中。

3.代表性论文专著被他人引用的引文专著目录(不超过8篇)。

按照表格栏目要求,如实填写上述代表性论文专著被他人引用的引文专著(不超过8篇)的有关情况,重点突出代表性论文专著的研究内容被国内外同行在国际学术会议、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以及专著中他引的引文。要求按代表性论文专著顺序排列引文。

他人引用是指:本项目的代表性论文专著(不超过8篇)所列作者之外的其他学者的引用。代表性论文专著所列全部作者之间的引用,属于自引,不得列入。

(六)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应填写获得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科技奖励或经登记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技奖励情况。

(七)项目知识产权情况(不超过10件)。

《项目知识产权情况》填写直接支持本项目主要科学发现且已授权的知识产权(不超过10件),包括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等。根据知识产权实际情况填写相应栏目,专利须填写本年度推荐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 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中蒙俄跨境区域绿色发展要素获取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提名单位意见 本项目从区域发展的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全要素的新视角,在中蒙俄跨境地区(中国黄河以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全境)要素获取、格局与机理模拟和区域发展决策支持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创新性突破,首次创新研制出区域发展要素获取技术规范和集成技术体系、生态经济区划与要素机理分析模拟技术、四层循环经济、六城建设生态城等区域发展决策支持关键技术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服务了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决策,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1、首次创新研制了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点—线—面—网定点观测、综合调查、数据集成、样带分析的国际综合科学考察区域要素获取和集成一体化关键技术体系。首次对我国科技资料稀缺和难以到达的俄罗斯勒拿河流域中下游及北冰洋沿岸、西伯利亚、远东及太平洋沿岸地区和蒙古国等中高纬度地区以及我国黄河以北地区进行了多学科、多尺度、跨区域国际综合科学考察,考察面积1100万平方千米。系统获取了该地区的地理背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人居环境要素数据,构建数据集群支撑了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项目填补了我国对俄罗斯、蒙古高纬度地区缺乏综合科学考察的空缺。首次系统建立了考察区不同尺度本底基础数据库和系列专题数据库,研发了分散、多源、异构的综合科学考察数据集成技术方法、标准规范等关键技术,建立了数据共享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建立了自中国黄河以北到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东北亚南北综合样带,以全球陆地样带方法思想建立了综合样带指标体系,系统调查了样带内资源、环境和人类活动诸要素的时空变化梯度;首次编绘了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地形图和科学考察数据地图集,支撑了“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俄罗斯科学家开展的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发展战略研究。 2、创新研制了区域发展全要素格局和互动机理分析模拟技术方法。在我国首次研制生态经济区划技术体系并完成我国西部、东部沿海和北方地区生态经济区划;创新提出了“六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四层循环经济”、“六城建设生态城”、“大旅游”等区域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模式,并在中国北方、东部沿海和西部等区域广为应用,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主体功能区划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远东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关于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的建议》等6份咨询建议分别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要素数据群集和地图集等成果被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项目名称:低分子姬松茸多糖抗肿瘤免疫活性研究及复合多糖保健食品的研发主要完成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 一、推荐单位意见 该项目采用反应曲面分类研究法优化了姬松茸多糖的提取方式,从姬松茸子实体中提取出分子量为48 kDa的抗肿瘤活性多糖,其主体结构为β-(1-3)-D-葡聚糖,经研究证实,提取物——低分子姬松茸多糖具有抗肿瘤转移和抗肿瘤免疫活性的功效,并揭示了其通过多种肿瘤转移基因、蛋白和相关因子的表达发挥抗肿瘤效应;其通过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促进肿瘤特异性抗原的呈递,启动抗肿瘤特异性免疫,具有良好的抗肿瘤免疫活性。依据其所具有的免疫增强特性,科学性地确定了由姬松茸多糖、香菇多糖、茯苓多糖三种多糖组成的复合多糖组方比例,动物功能实验证明该组方具有免疫协同作用、对化疗药物具有增效减毒作用以及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并成功研制新型复合多糖保健食品——复合松茸多糖片,可作为肿瘤放、化疗辅助药的保健食品,该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一种用于抗辐射的复合多糖)。 该项目有望扩展对姬松茸多糖的传统认识,为将低分子量姬松茸多糖开发成为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转移新药和免疫刺激佐剂提供了实验依据,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姬松茸多糖新药和保健食品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该成果在同类研究中达到了领先水平,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推荐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二、项目简介 1. 主要研究内容: 采用反应曲面分类研究法(RSM)优化姬松茸多糖提取方式,核磁共振碳谱结构分析提取物低分子姬松茸多糖(48kDa)主体结构为β-(1→3)-D葡聚糖;发现低分子姬松茸多糖具有抑制双侧肿瘤小鼠模型的远端肿瘤生长和肿瘤细胞的肺转移、抑制微血管生长、干扰新生血管生成等作用,其分子机制与多种肿瘤转移基因、蛋白和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并且低分子量姬松茸多糖可作用于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初始黏附环节,通过阻断NF-κB通路而抑制肿瘤的转移。 体内试验发现低分子姬松茸多糖能够提高荷瘤小鼠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通过提高INF-γ、TNF-α、IL-12和IL-18细胞因子表达和NK细胞杀伤活性,促进Th1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而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并通过小鼠体内免疫的方法,开展了姬松茸多糖与OVA共同免疫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低分子姬松茸多糖能增强OVA诱导的Th淋巴细胞亚群CD4+T细胞、CTL淋巴细胞亚群CD8+T细胞增殖;也能增进CD4+T细胞早期活化标志CD69+百分比增加,诱导CD4+T细胞内Th1型细胞因子IFN-γ分泌水平增多,显示了低分子姬松茸多糖的“抗原佐剂效应”。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国农学会

项目名称:我国典型红壤区农田酸化特征及防治关键技术构建与应用 提名者:中国农学会 提名意见: 我单位认真阅读了项目提名书及相关提名材料,确认提名材料真实有效,完成人符合提名资格,相关栏目均符合提名要求。 该成果针对我国农田酸化特征不清晰和关键防治技术针对性不强的突出问题,从酸化时空演变、酸化预测预警、酸化主控因素等方面,通过点面结合、田间试验和盆栽实验相结合,开展了农田土壤酸化演变特性及驱动机制、酸化土壤防治技术体系研究,首次阐明了我国红壤农田土壤酸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创建了土壤酸化速率估算与预测预警方法;证实并量化了氮肥驱动农田土壤酸化、有机肥阻控酸化的贡献,创建了?减化肥氮增有机肥?防控土壤酸化的关键技术;提出了主要作物的酸害阈值,确定了石灰需要量及施用间隔年限,构建操作性强的石灰类物质修复土壤酸化的关键技术,集成了区域农田酸化综合改良技术模式,实现了农田土壤酸度改良和肥力提升协调发展,为我国酸性土壤的分类管控、防治结合提供了技术样板。 成果在红壤区长期定位监测和点面结合研究土壤酸化特征及酸化驱动机制、酸化综合防治技术模式方面,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提名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我国农田土壤普遍酸化且日趋严峻,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由于存在酸化定量难、驱动因子贡献率不明确、酸化和酸害阈值难以获得等瓶颈,缺乏精准防治技术。本项目面向典型红壤区集约化种植农田,通过点面结合、示范和推广结合的方法,

经二十余年的不懈攻关,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 1、通过多点位长期监测及土壤大数据库,突破了土壤酸化时空跨度大难以监测的技术瓶颈,首次实现了红壤酸化的定量化。基于6个典型省域100多个持续30年监测点数据的整合分析,发现红壤农田酸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1995-2008年平均降低0.6个pH单位,pH ≤ 5.5的农田面积增加7000万亩;由此绘制出了我国第一张红壤酸化趋势图,为分区分类防控奠定了基础。建立酸化速率估算方法,预测6省农田土壤20年后需改良面积占比73%以上。 2、探明了红壤酸化主控因子,揭示了化学氮肥驱动、有机肥阻控土壤酸化的机制。依托长期监测大数据库和大量辅助实验及数学模型,揭示化学氮肥是农田土壤酸化的主要驱动力,贡献占66%以上;随氮肥用量,其对酸化贡献呈指数增加。阐明有机肥能有效阻控土壤酸化,其机制有4个:富含碱性物质(58-372 cmol/kg)、络合降低活性铝(95%以上)、增加土壤酸缓冲能力(66%-81%)、降低硝化潜势(67%)。 3、率先构建了土壤酸化效应模型及酸化阈值预警方法,创建了减酸控酸为核心的酸化防治关键技术。建立土壤酸化效应模型和作物响应模型,获得不同作物系统最佳施氮量及主要作物的pH临界值(酸害阈值)。最佳施氮量(kg N/公顷/年):水稻100、小麦150、玉米200,最佳有机无机肥配比:100 kg N+550 kg干猪粪(10%有机N)、150 kg N+990 kg干猪粪(18%有机N)、200 kg N+1650 kg 干猪粪(30%有机N),创建了控酸氮用量减施技术和双配双增阻酸技术。确定了石灰需要量及施用间隔年限,形成了石灰精准施用降酸关键技术:pH ≤ 4.5,75-160 kg/亩,2.5-3年;pH 4.5-5,45-90 kg/亩,2-2.5年;pH 5-5.5,25-50 kg/亩,1-2年。 4、集成创新了不同酸度土壤防治的综合技术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根据土壤酸度特征及土壤养分状况,遵循?分类管控?、?防治结合?、?改良与培肥双赢?的理念,整合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提出了极强酸土壤降酸治理、强酸性土壤控酸增产、酸性土壤调酸增效以及弱酸土壤阻酸稳产等4个综合防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科院力学所

一、提名项目:材料界面及表面微结构改性的仿生设计原理及应用 二、提名意见: 该项目针对具有独特内部和表面微结构的两类天然生物材料——贝壳珍珠母和昆虫翅膜,研究了生物材料微结构的独特性及由其导致的优异力学行为,获得创新性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指导现代高性能工程材料的内部和表面微结构设计。主要成果包括:1)国际上首次实验证明了贝壳珍珠母的有机基质界面层中存在连接相邻晶片层的纳米尺度矿物桥结构,并确定了矿物桥在珍珠母有机基质界面层中的结构特征及规律;率先系统地研究并给出了矿物桥本身的力学性能以及矿物桥对珍珠母有机基质界面层和整体力学性能的关键性作用和规律,提出了珍珠母优异强韧性的矿物桥机制,建立了珍珠母的“砖-桥-泥”微结构模型。该成果为高强韧性先进工程材料的界面微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仿生原理和应用模型。2)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基于表面微结构精确测量昆虫翅膜力学性能的实验方法,为飞行力学研究和先进材料表面的仿生设计奠定了基础。3)国际上首次将生物表面超疏水微结构拓展为工程材料防热表面微结构,首创表面微结构防热的新概念和工程材料表面微结构防热设计的新方法。该成果颠覆了工程材料防热设计的传统理念,在科学上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为工程材料的微结构改性设计开辟了新思路。 鉴于“‘砖-桥-泥’结构对于珍珠母形成惊人的力学性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优化材料的力学性能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表面改性方法已被证明是提高陶瓷热震阻力最有效的途径。”等客观评价,以及本项成果的8篇代表性论文共被包括《Science》和《Nature》等SCI刊物他人引用447次,引用者中包括21位国内外院士。因此,该项研究是生物材料微结构与力学性能关联和仿生应用领域的一项产生了重要国际学术影响的、有实质性重要进展的成果。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 该项目探索新型材料力学行为,属固体力学与生物材料力学的交叉领域。生物材料在经历了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后,所形成的独特微结构和相应的优异力学行为,为先进材料的仿生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本项目针对具有独特内部和表面微结构的两类生物材料——贝壳珍珠母和昆虫翅膜,研究了微结构的独特性及由其导致的优异力学行为,获得创新性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指导现代高性能工程材料的内部和表面微结构设计。主要成果包括: 1)国际上首次实验证明了贝壳珍珠母的有机基质界面层中存在连接相邻晶片层的纳米尺度的矿物桥结构,并确定了矿物桥在珍珠母有机基质界面层中的结构特征及规律;率先系统地研究并确定了矿物桥本身的力学行为以及矿物桥对珍珠母有机基质界面层和整体力学性能的关键性作用和规律,进而提出了珍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 2017 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学科评审组:序号:编号: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

二、推荐单位意见(专家推荐不填此栏)

三、项目简介 焊接是重要的先进制造技术,常规的熔焊方法由于温度高、热输入大,接头微观组织与热应力难控制,无法满足新材料、异种材料的焊接要求,产品焊接质量不稳定,如我国某型号火箭曾因焊点质量问题导致发射失败,美国阿里安娜5火箭也曾因喷管焊接问题导致爆炸。随着新材料及异种材料结构的大量应用,开发先进的特种焊接方法、深入研究焊接冶金机理已成为国际焊接领域的热点。然而焊接学科传统上更多的侧重于工艺与技术优化,焊接过程中的热力耦合机制、组织演化规律与性能调控机理尚不明确,极大的制约了特种焊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项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73课题等资助下,针对异质金属、同质金属和陶瓷/金属三类代表性材料体系,从焊接制造工程中提炼出科学问题,系统研究焊接过程的本质特征,在热力耦合理论模型建立、组织性能调控与焊接冶金机理揭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科学发现,为焊接制造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科学发现包括: 一、揭示了异质金属焊接接头界面化合物形成机制,阐明了接头界面组织演化规律,发展了异质金属焊接接头的组织性能调控理论体系,提出了热输入与冶金联合低温焊接、全固溶阻隔抑制界面化合物的思想,建立了异质金属界面化合物的生长模型,解决了铝/钢、钛/钢等异质金属焊接难题; 二、阐明了同质金属热力作用对接头成形、断裂特征、接头微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和性能在焊缝两侧的不对称性,建立了搅拌摩擦焊接载荷模型和热力耦合产热模型,揭示了“S”线形成的本质原因和水浸冷却对焊接行为的影响机制,为提高接头性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提出了基于热输入与界面结构调控的接头应力缓解思路,揭示了陶瓷与金属焊接接头界面反应特征与应力调控机制,阐明了焊接质量主控因素与焊接机理,发展了陶瓷/金属接头应力调控理论,发现了非平直界面对接头组织与性能的作用规律,建立了陶瓷/金属接头内晶须生长模型,实现了多种陶瓷/金属体系的高质量焊接。 该项目发表SCI论文147篇,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总计被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Acta Materialia等期刊SCI他引488次,单篇最高SCI他引149次,他引总计903次,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英国皇家科学院和工程院H. K. D. H. Bhadeshia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P. J. Withers院士、美国工程院S. J. Hu院士、中国工程院林尚扬院士、世界陶瓷学会M. Singh会士等21位院士、国际期刊主编/副主编、学会会士,广泛引用和高度评价了项目组提出的机理与方法。项目负责人冯吉才教授为焊接领域首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担任中国焊接学会副理事长。发表于材料加工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的论文被引频次在建刊以来的9455篇论文中排名第12位。项目组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项,理论成果及衍生技术已经在运载火箭贮箱、导弹姿轨控发动机喷管、载人深潜器球壳、高速列车车体等关键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中得到应用,研究成果获2016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04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项目名称】高层住宅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工程关键技术及应用 【推荐奖种】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推荐单位意见】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推荐意见:推广应用工业化住宅,尤其是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不仅可实现节能、节材,还可提高住宅质量、缩短工期,具有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该项目结合我国当前建筑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战略要求,在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的资助下,从高层住宅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研发、结构设计方法、构件制作与装配施工关键技术等方面着手,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研究开发了高层住宅新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研发形成了高层住宅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与制作成套技术;发展了我国装配整体式混凝土高层住宅标准体系。经审查,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丰富、系统、创新性强、工程实用价值高,为我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提高我国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科学与技术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项目简介】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是目前我国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结构型式。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具有大量减少现场工作量、施工效率高、构件质量高、节能减排与环保效益显著等特点。 自2000年以来,项目组针对高层住宅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在一系列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资助下,从新型结构体系研发、设计施工与制作关键技术等方面着手,经过长期联合攻关,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1) 研发了高层住宅新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研发了9类适用于高层住宅的新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包括5类剪力墙结构和4类框架结构),大尺度模型抗震试验表明上述新型体系均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整体性。上述体系已纳入现行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中。 (2) 研究形成了高层住宅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基于系统开展的整体结构以及关键节点与构件的静力性能与抗震性能试验,发展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研发并完善了预制混凝土构件连接和节点构造;系统地形成了高层住宅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公示内容 一、项目名称:双疏纳微米封堵钻井液新技术及在非常规油气井中的规模应用 二、提名者: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三、提名意见: 我国非常规油气储量居世界第二,但勘探开发难度远大于美国。该团队取得的原创性成果在非常规油气井中得到了工业化应用。主要发明点体现在: 1、发明了超疏水强自洁高效能水基钻井液,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提高了日产量、钻井液成本大幅降低等,并在致密等非常规油气井上得到推广应用。 2、发明了双疏聚膜煤层气井钻井液,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钻井液成本大幅降低、产量提高等,并在煤层气井上得到推广应用。 3、发明了高温高密度双疏无土相油基钻井液,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钻井液成本大幅降低、提速大幅提升,并在页岩等非常规油气井上得到推广应用。 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双疏钻井液技术,获授权发明专利50件以上、专著3部、论文266篇、标准35项。在非常规油气井中得到了工业化应用,创造了较大社会经济效益。获2017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专家鉴定认为,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经审查,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填写符合国家科技奖励要求,候选人、候选单位、知识产权和应用单位经公示无异议。对照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四、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油气井工程领域。 我国剩余油气资源大多为非常规油气,储量居世界第2位,其中的致密油气、页岩气、煤层气是我国非常规油气的主战场,但由于未形成成熟的专用钻井液技术,严重制约高效勘探开发,并已成为世界性钻井液技术难题和决定钻井成败的关键。国家与企业分别立项,经十余年持续攻关,发明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非常规油气井钻井液,形成了一批核心专利群和企业标准,经现场验证和应用,在安全高效钻井、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1、发明了致密油气井超双疏强自洁高效能水基钻井液。创建了井下地层岩石表面双疏理论,发明了超双疏剂,通过超双疏法和强自洁途径,发明了致密油气井高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项目名称:金属有机半导体的结构设计、性能调控与光电应用 主要完成人:黄维(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赵强(南京邮电大学) 刘淑娟(南京邮电大学)陈润锋(南京邮电大学)孙会彬(南京 工业大学) 提名者 提名者:教育部 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电子信息科学中的半导体材料前沿学科方向。最近二十多年,有机光电子在显示、 存储、传感、光伏等方向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有机半导体的研究是推动该领域 发展的关键。传统纯有机半导体难以利用三重激发态,金属有机半导体在金属原子旋轨耦合作用 下,突破了这一局限,可同时利用单重态和三重态激发态。同时,金属中心丰富的电子组态使其 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质。该项目围绕金属有机半导体的高性能化与多功能化,在结构设计、性能调 控、光电应用方面获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科学发现如下: 1 、提出高性能金属有机半导体结构设计新原理,提高有机发光二极管效率。金属有机半导 体易聚集发光猝灭、载流子注入及传输不平衡等问题大大影响器件性能。该项目提出位阻功能化 和高分子化新策略,显著提高了固态磷光效率,制备了高效、可印刷加工磷光材料;提出了p-n 金属有机半导体设计策略,平衡载流子注入与传输,制备的铕配合物发光器件性能达到同期国际 最高水平;提出动态自适应设计原理,实现主体材料电性能的智能动态调控,获得了同期低电压 驱动的磷光蓝光器件最优结果之一(外量子效率>16%)。 2、发展智能响应型金属有机半导体,实现高密度和高安全性信息存储。该项目提出可印刷 加工的二阶和三阶金属聚合物信息存储半导体的设计新策略,制备了高稳定电存储器,率先研制 了基于单一聚合物的三阶信息存储器,为发展可印刷加工的超高密度信息存储提供了有效途径; 发现电场诱导金属有机半导体磷光变色现象,提出智能响应型有机信息存储的设计原理;利用磷 光寿命长的特点,通过时间分辨光学成像,发展了具有安全保护功能的信息存储技术,开辟了有 机信息存储领域的研究新方向。 3、利用长寿命三重激发态,通过时间分辨光学技术提高生物信息传感信噪比。在国际上较 早开展了长寿命磷光材料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研究,发展了针对体内疾病相关重要标志物的磷光 生物传感体系;提出以金属聚合物半导体发光寿命为分析信号,实现了分析物变化过程的准确监 控,并通过时间分辨光学技术,获得高信噪比、高可信度的检测结果,成功解决了“生物背景荧 光干扰导致检测信噪比低”这一领域难题。 该项目历时十余年,发表SCI 论文 115 篇。 8 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 at Commu、nAdv Mater、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上海大学科技处

一、项目名称:融合网络信息安全管控关键技术与系列设备 二、项目简介 随着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等网络的持续融合演进,融合网络成为了我国7亿多网民重要的生产生活新空间、精神新家园,也成为了国家治理的新领域。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均将“加强信息网络管控能力建设”、“加强精细化网络空间管理”、“加强全网全程管理”作为重点任务。 项目实施前,我国在高速网络信息管控领域面临“体系化核心技术欠缺,自主化成套设备缺乏”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项目组在两项国家863重大项目课题逾1.5亿元经费支持下,持续近十年围绕“技术体系建立、成套设备研制、全网统一管控”开展攻关,取得了如下主要创新: 1、创建了支持100G链路1000万规则的精细化管控技术体系,实现了我国在超高速、超大规模信息流精细化管控技术上的跨越。国际上最早一体化实现了支持100G 链路数据深度检测、1000万并发流实时识别、线速精细化管控、自动避绕故障的管控设备,被鉴定委员会评价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提出了一套管控设备柔性可重构设计方法,以业务构件动态装配技术实现了新业务在设备中的灵活加载和动态更新,平均提升设备生存周期一倍以上;以异构接口构件动态装配技术实现了设备接口按需裁剪和调配,ATCA 框架下最大可提升接口密度7 倍,平均降低设备成本76%以上。 3、建立了“以网管网”的多网络统一管控体系架构,技术上解决了单网单点管控逐步失效与全网全程管控停滞不前的现实矛盾,使多个网络既能保持分业监管不变,又能支持统一管控,支撑构建了全国互联网信息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已覆盖27个省区市,实现了全网全程的“一键管控”。 4、研制了3类15款系列安全管控设备,形成了我国高速安全管控设备谱系,在高速安全管控设备的标志性指标——处理速率、规则容量、故障避绕、系列化程度方面,胜过了国外同类设备水平。 项目成果已应用于电信、移动、广电、联通等运营商,31个省(区、市)的公共安全职能部门,27个省(区、市)的通信管理部门,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金融、保险、民航、政务、能源等14行业的企业网络;应用于2014年APEC、2016年G20杭州峰会、2017年金砖峰会、十八大、十九大、两会等重大活动安全保障;应用于全国开展的区域XXX防范系统建设、全国互联网信息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等国家重大网络工程,取得了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效益。近三年新增销售收入20.06亿元。引领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安全管控设备行业快速发展,多款管控设备实现了零的突破,迫使国外厂商降价超过60%以上,且使国外产品逐渐面临被淘汰出局的趋势。 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8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布国际标准1项,国内通信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标准8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在通信和网络顶级会议(SIGCOMM、ICC)上做深度数据包检测演示、发表网络取证主題演讲,被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等媒体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