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考研必背)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考研必背)

1.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XXX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XXX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XXX的《蚀》三部曲、XXX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XXX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2.创造社

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XXX、XXX、XXX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3.XXX

XXX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XXX、XXX、XXX、XXX

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XXX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XXX、XXX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XXX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4.XXX

XXX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XXX、XXX、XXX、XXX、XXX、XXX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XXX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以XXX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XXX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5.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避难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右翼文学运动推进下共同自发地入手下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及时反应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凉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长者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希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弘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风情,显示了浓重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XXX、XXX、舒群、白朗、XXX、XXX等。代表作有XXX的《呼兰河传》、《死活场》,XXX的《八月的乡村》等。6.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一个左翼群众性的诗歌团体。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中国诗歌会诗人致力于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最大的贡献是努力追求新诗的民族化与大众化。中国诗歌会在上海设总会,在北平、广州、青岛以及日本的东京等地设有分会。诗人XXX、XXX、XXX、XXX等是主要发起者。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人是XXX,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等是他的代表作。

7.新格律诗派(新月诗派)

得名于1928年《新月》的创刊,是“新月派”的一个子系统,在新格律诗的探索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探讨了新诗由反

对旧形式转而形成新形式的转变。当时的文坛新秀XXX、XXX做了成功的尝试。XXX在《晨报副刊•诗镌》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诗集《死水》全面实践了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并显示了诗人创作的基本风格。XXX在新诗的创作上深受英美诗的影响,《再别康桥》等诗篇充分体现了独有的意境美、音韵美和结构美。XXX派诗人XXX等的新诗创作也促进了新格律的发展。

8.象征诗派

以XXX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目前诗坛上的。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霎时间的幻觉。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异”,即一局部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含义难清。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XXX于1925年至1927年出书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9.XXX

是由XXX等人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创办主持的文艺杂志《七月》而得名的文学流派。它主要包括XXX、绿原、牛汉

为代表的七月派诗歌和XXX、XXX同等代表的XXX小说。代表:XXX《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XXX 《为故国而歌》等。XXX诗歌反应了时代的命脉和人民的希望,题材广阔而绝活个情面怀,主要是讴歌民族意志和斗争精神,充分体现了诗歌的现实性、斗争性与艺术性的密切融合。

10.“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重要诗歌流派,得名于《七月》杂志。主要诗人有XXX、田间和XXX、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等杂志为主要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包括诗集)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

11.七月派小说

由XXX等人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创办主持的文艺杂志《七月》而得名的文学流派。XXX小说的重要作家是XXX,代表作《饱的郭素娥》《青春的祝福》《财主的女儿们》等。

12.“九叶”诗派

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辛笛、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等九人。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形成“陌生化”独特的艺术效果。

13.湖畔诗社

湖畔诗社是“五四”文学革命前后出现的新诗团体,1922年成立于杭州。以短小清新的情诗创作为主,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主要成员有:应修人、XXX、XXX、XXX之等人。具有浪漫抒情倾向,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征,出书诗集《湖畔》、《春的歌集》等。湖畔诗人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勇于创作情诗,帅直坦城,绝无世俗的顾及,也少见艺术的雕琢,以为芳华期青年诗人的热情和真诚,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以及当代新诗的勃勃生气希望。

14.沉钟社

20年代中期出目前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以青年作家为主的文学社团,是“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地最久的团体”(XXX)。代表作家有XXX、XXX、XXX、XXX等。他们在文学理论和创作理论方面都有建树,其中以XXX的诗歌创

作更有影响,其代表诗集主要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

15.“左联”(XXX)

XXX的简称,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是右翼作家的同一阵线组织。在成立大会上,选举XXX、XXX、XXX、XXX、XXX、XXX、XXX七人为“左联”常务委员,并且经由进程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XXX、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等机构。XXX在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右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的成立,推进了右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16.“XXX”(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最大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XXX为总务部主任,主持“XXX”的日常工作。“文协”还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活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XXX”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文艺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17.“汉园三诗人”

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XXX、XXX、XXX,合著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他们在表现现代派诗歌的主张外,注重以诗传达独特的气质。XXX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思想和淡淡的忧伤,注重诗歌形象、情调、气氛的统一。XXX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XXX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戏剧性小说性处理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18.国防戏剧运动

1936年初,当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大规模侵华、华北危急极其严重的时期,上海文艺界为积极响应XXX关于抗日民族同一阵线的号召,促进文艺界的广泛的团结,更好地为抗日救亡运动服务,XXX等人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相应地也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以市民、学生和一般知识份子为主要对象的戏剧运动发生了根本变化,多量戏剧事情者构成活动剧队,走向乡村、内地和前线。戏剧实行小型化和通俗化。大多以抗日斗争为主题,也取材于历史剧和本国戏剧,在抗日反侵略斗争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激励效果。优秀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赛金花》、《上海屋檐下》等多量作品。

19.第一次文代会

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20.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由中共中央在延安调集了一次文艺事情者座谈会。XXX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体系地阐述了党的文艺事情方针等问题,中心内容是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讲话》使解放区、国统区的问题面貌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广大文艺事情者走向社会,向工农兵方向迈进,产生了一系列崭新的作品(如XXX《小二黑立室》、XXX《王贵与李香香》)和有创见的论文(如巴人《论情面》)。

2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XXX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事情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得无限丰富的艺术源

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如许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讲话》还论说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情势和精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应时代历史风采和社会心理根本上是同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历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枢纽问题,对新文学具有严重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

22.《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XXX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了XXX《文学改良刍议》、XXX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23.京派

30年代重要的小说流派,强调文艺和政治无关,以表现“乡土中国”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周作人、废名、XXX等。

24.新感觉派

30年代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XXX、XXX等。用快节奏和五彩缤纷的色调表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病态人格。

25.街头诗

1938年8月,XXX、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评诗运动。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斗争性强,对宣传鼓舞群众的斗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中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新中华报》中专门刊登了“街头诗选”。街头诗作者除了诗人,还有良多群众,这使街头诗运动在更广的范围内蓬勃展开。26.街头诗运动

1938年夏,田间来到延安,于是认XXX一起,积极提倡街头诗运动。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它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这种诗歌形式出现后,受到群众的欢迎,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汹涌着诗人从心底流出来的政治热情,有昂扬激荡的节奏感,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27.问题小说

XXX是最早创作“问题小说”并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之一。她于191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接连创作了许多“问题小说”。所谓“问题小说”就是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小说作品。XXX“问题小说”,涉及面很广,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妹》、《还乡》等。女作家庐隐也是“问题小说”的创作者之一。28.乡土文学

20年代,中国当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乡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XXX的影响,以乡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构成所谓“乡土文学”。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进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问题。对农民的破产,乡村妇女悲凉的命运,封建乡村的陋和农民思想的麻痹,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产者的败落都有深入的表现。代表作家作品有:XXX的《疲惫者》。XXX的《疯妇》、《鼻涕阿二》、台静农的《天二哥》等。

29.语丝文体

因XXX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XXX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

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XXX、XXX、XXX、XXX、XXX、XXX等。《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XXX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30.美文

XXX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发起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XXX、XXX等起而应和,XXX、XXX、XXX、XXX等进行创作理论,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方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31.小诗

1921~1924年间,XXX、XXX等人受XXX《飞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所谓小诗多是以简短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32.京派小说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

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XXX、废名、XXX等。XXX的小说《边城》、《萧萧》、《长河》等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作品。

33.“新感觉派”小说

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XXX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XXX和XXX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34.诗歌的“三美”

诗歌的“三美”是由XXX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35.“现代派”诗歌

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XXX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XXX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36.“孤岛”文学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2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孤岛”文学即发生在这一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文学,它密切配合形势,及时反映现实,巧妙揭露敌人罪行,讽刺殖民地的都市生活和知识社会的陈腐,表现当时的民族精神、社会声息。XXX、XXX的剧作,XXX、XXX的小说,XXX、XXX的杂文等都是其优秀代表。孤岛还出版了《鲁迅全集》、《西行漫记》等重要著作及大量文学刊物。孤岛文学作为中国抗战时期文学的重要一页载入史册。

37.沦陷区文学

沦陷区文学是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

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如XXX的《无望村的馆主》、《大马戏团》(剧本)和XXX的小说集《传奇》等。因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XXX的闲适小品。他的《药党语录》、《药味集》等散文集典型地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38.前期浪漫派

抗战时期以XXX、XXX为代表的后期浪漫派小说。他们的小说具有浪漫的手法,抒情的笔调,但又不同于XXX代表的前期浪漫派小说,而是更多神秘荒诞色彩。代表作有XXX 的《风潇潇》。

39.“小说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是晚清维新时期提出的一种文学主张,代表人物是XXX。强调小说的政治功能,确立新小说的观点,促进晚清小说创作的繁华。虽多是政治小说,艺术上并不成功,但它们体现出一个重要的方向和代价:力求从庄重的社会目标出发,否决以游戏的立场创作单独的娱人的作品,即厥后文学研究会“为人生”主张的先声。

40.大河小说

原是法国文学的一种形式,特指多卷本连续性并带有历史意味的长篇巨著。XXX人曾留学法国,受左拉“大河文学”的影响。30年代中期,他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变迁为基本线索,完成了自己的大河小说—共140万字的三部曲式的历史性巨著《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历史变迁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民族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方式所发生的根本变化。

41.早期象征诗派

“五四”以后出现于文坛,以XXX为代表,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象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代表为XXX(《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后期创造社的XXX、XXX、XXX。.在诗歌尝试上有积极贡献,但意象表达上有局限,晦涩难懂。

42.抗战文艺运动

抗战的爆发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全馆范围的抗战文艺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共现代文学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辅相成,同步共进的根本特征。抗战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鼓

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街头诗,街头剧,多人合作的大型戏剧和报告文学等;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

43.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XXX,XXX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XXXXXX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XXX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44.“精神胜利法”:是XXX 小说《阿Q正传》中阿Q形象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它的主要

表现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豪无人格而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身。XXX的“精神胜利法”绝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

45.革命文学运动:新成立的XXX和经过整顿的前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完成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革新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千千切切劳动群众服务。从文学革命都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46.双簧戏:1、1918年XXX和XXX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XXX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XXX”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XXX写答信XXX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47.战国策派

1、活动于抗战中期,因XXX、XXX等创办的《战国策》而得名。主要成员有XXX、XXX、文艺上主张以“可怕•XXX”

为创作的“三道母题”。3、代表作有XXX的剧本《野玫瑰》,把XXX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

48.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XXX。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

49.“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XXX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XXX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XXX等于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关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笔墨,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兽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XXX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使用于人生上,并说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特别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50.学衡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尝试集:是新文学运动期间第一篇以白话写成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小说。1920年出版。 共三编。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二、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胡适无疑是第一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了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 蚀:《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 《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女主人公章静情感脆弱而富于幻想。她缺乏斗争的勇气;意志软弱。她对生活容易燃起希望,也容易感到失望。章静讨厌上海的喧嚣和“拜金主义化”,在读书和爱情两方面都感到了幻灭。为革命形势所鼓舞,她到革命中心的武汉。她换了三次工作,但是每次都“只增加些幻灭的悲哀”。章静抱着这种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寻求个人心灵的寄托和安慰,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幻灭,这些都反映了革命浪潮冲击下某些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和命运。 《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的故事。作为革命联盟的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候,动摇妥协,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他知道混入革命内部的胡国光的罪恶而不敢揭露和斗争。他害怕人民群众的力量。当革命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不但束手无策,而且为了个人的安全而决定离开革命。胡国光是一个“积年的老狐狸”,他利用种种卑污手段混进革命阵营,用伪装的革命面具掩盖自己的投机破坏行为。关于革命者李克,用墨不多,但多少勾勒出了他的敏锐果断、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当革命危机已经显露的时候,李克以特派员的身份来到这个县城,是他指出了这个县过去工作的病根,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说服那些被胡国光所欺蒙和煽动了的群众,是他当革命遭受了失败,把革命的武装力量转移到南乡去准备继续战斗。正是由于这些斗争生活的反映,由于李克这个人物的出现,《动摇》成三部曲中低沉气氛最少的一部。 《蚀》的第三部《追求》,意图在于“暴露一九二八年春初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惘”。其中所写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间都曾有过一度的昂奋,当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他们既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又囿于阶级的局限,认不清自己的正确道路,故虽各有所追求,而最终都不免于失败。张曼青的“教育救国”和王仲昭的“新闻救国”的道路没有走通;章秋柳只能在官能享受的自我麻醉中毁灭着自己,也毁灭着别人;另一人物史循,则由怀疑、颓废以致求死不得。“理想与事实不相应合”,是这些人在“追求”失败后得出的共同结论。 子夜:。《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 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以全面的表现。”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片断随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最终版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乡土小说、东北作家群、语丝社、七月诗派、九叶诗派、象征诗派、新月社、左联、京派、莽原社、未名社、浅草社、沉钟社、湖畔诗社、民众戏剧社、学衡派、甲寅派、鸳鸯蝴蝶派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 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3、乡土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乡土小说”是指二十年代在鲁迅小说影响下,一些来自乡村,寓居京沪等大都市的年青人,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审美地表现乡村生活的小说。作者主是是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主要有许杰、王任叔、彭家煌等。 4、东北作家群

日本侵入中国东北之后,东北作家大规模流入内地,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说创作群体。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等,其中“二萧”是主将。这些作品大量表现东北的文化风俗,表现东北人民在抗战中的“生的坚强”。主要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鹚潞湖的忧虑》等。 5、语丝社 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6、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等人。七月诗派继承中国诗歌会派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强调发扬诗歌的主观战斗精神。 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体诗为主要旗帜,在抗战与解放战争中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7、九叶诗派 又称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 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 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 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 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的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1.4.美文: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

名词解释 1、“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于1917年开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由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首先发难,继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响应和参加的主要有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李大钊、鲁迅等等;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以“人的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之借鉴;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适应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的要求,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生的;鲁迅的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初期的创作实绩;“五四”文学革命开拓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2、新青年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着名刊物;1915年创刊第一卷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1918年, 新青年编辑部扩大,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等先后参加编辑工作;新青年同仁提倡科学和民主,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新青年对我国现代思想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小说,胡适的新诗,多发表于新青年; 3.革命文学论争 革命文学论争指的是1928—1929年鲁迅、茅盾等和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时,由于受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包括国际革命文学队伍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以及对鲁迅、茅盾等进行宗派主义的攻击;鲁迅、茅盾等进行反击,阐述自己对革命文学的意见,批评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这是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论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下创造社、太阳社多数成员是党员停止;论争提高了双方的思想,形成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热潮,从而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4.两个口号论争 两个口号论争指的是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等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论争;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5.文学与抗战关系论争 文学与抗战关系的论争发生于抗战初期,是针对梁实秋的“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言论而发生的;罗荪、宋之的、张天翼等撰文批评梁实秋的观点;郁达夫的文章很中肯,既充分肯定文学为抗战服务,也批评分析了八股病的原因; 6.民族形式论争 民族形式论争发生于抗战中期;1938年和1940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

1、第三种人:指30年代初的苏汶。文艺主张有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左联曾与她展开论辩,批评了她的文艺倾向。通过论辩,左联也检讨了理论上与策略上“左”的错误。 2、左联: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2、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茅盾等。 3、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就是其纲领。3、京派:1、就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等。2、称之为“京派”,就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3、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4、“京派”的基本特征就是关注人生,但与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沈从文就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多数就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与讽刺小说。 4、新月社:1、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就是欧美留学生。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乡土小说:在19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乡土小说”指的就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 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 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 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6、东北作家群:就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 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 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她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 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 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她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民俗风情, 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 军、萧红、舒群、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等。代 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 的乡村》等。 7、文协:1、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 称“文协”)在武汉成立。主要人物有老舍、郭沫若、茅 盾等。2、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文协就是 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3、文协的 会刊《抗战文艺》就是抗战时期历时最长的文艺刊物。4、 文协的口号就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这对推动作家 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8、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 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 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 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 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 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9、文学研究会:1、1921年成立于北京,就是文学革命后 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 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3、重要刊物: 《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 人生”的文学主张与现实主义文学思想。5、主要贡献: 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 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10、文学革命:就是指“五四”时期文学界的一系列根本 变革。包括文学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改革。反对旧道 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就是文学革命的 中心内容。文学革命就是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 的思想革命前进发展的必然产物,就是“五四”新文化运 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彻底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性质。 11、创造社: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 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3、理 论主张:尊重自我,注重主观,强调艺术就是自我表现、内 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就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 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12、甲寅派:因复刊《甲寅》周刊而得名。其代表人手为 段祺瑞军阀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章士钊。她以政府 官员的身份,颁布了“整顿学风令”,鼓吹尊孔读经,主张恢 复科举制,极力推行复古主义,拼命反对新文化运动与群 众爱国运动。 13、太阳社:1927年成立于上海,就是以共产党作家 为成员的革命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可屯与洪 灵菲。该社出版的革命文学刊物有《太阳》月刊.《时代 文艺》。在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上,该社都积极倡导无产阶 级革命文学。 14、民族主义文学: 所谓“民族主义文学”,就是国民党 政府用以加深“围巢”左联的一种“党治文学”。主要代 表人物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官吏.政客、流氓与反对文人。 她们就是:潘公展、黄震遐、王平陵与朱应鹏等。她们 认为文艺的最高意义就就是“民族主义”,声称要铲除“多 型的文艺意识”,统一于“民族领袖”领导下的“一个中 心意识”。其目的无非就是借民族幌子,攻击阶级意识,取 消文艺民主,服从于国民党那套法西斯式的文艺专制。 15、论语派:(1)论语派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现代 散文流派,以创办《论语》半月刊而得名,尚有《人间世》、 《宇宙风》等刊物。主要人物就是林语堂。(2)提倡幽默、 闲适、性灵小品。 四、简答 1、简析曹禺《北京人》的艺术特色 (1)把人物活动放在古都北平特有的典型环境里进行 考察,民族习惯、风土人情等; (2)对剧中人物的性格作了 细腻的刻画;(3)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进行表现。 2、简评《白毛女》在歌剧形式上的创新 (1)《白毛女》在继承民间歌舞剧的同时,也借鉴了中 国古典戏曲与西洋歌剧的某些表现手段,在秧歌剧的基础 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的歌剧。(2)在音乐上,适当用民歌、 小调与地方戏曲的曲调来表现剧中人物的感情;唱词高度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答案

五四”文学革命于 1917 年开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由胡适的《文 学改良刍议》一文首先发难,继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 旗帜。响应和参加的主要有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李大钊、鲁迅等等。文学 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以“人的文学” 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翻译 介绍外国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之借鉴。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自身要求,也 是适应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的要求,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生的。鲁迅的小说 显示了文学革命初期的创作实绩。 “五四”文学革命开拓了中国文学发展 崭新阶段,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2、《新青年》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着名刊物。 1915 年创刊 (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 ,陈 独秀主编。 1918 年, 《新青年》编辑部扩大,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 民主,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 文学。《新青年》对我国现代思想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鲁迅的《狂人日 记》等小说,胡适的新诗,多发表于《新青年》 。 3.革命文学论争 革命文学论争指的是 1928— 1929 年鲁迅、茅盾等和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 阶 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时, 由于受国内外革命阵营内 (包括国际革命文学队伍内 ) 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 原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机械论错误倾向,以及对鲁迅、茅盾等进行宗 派主义的攻击。鲁迅、茅盾等进行反击,阐述自己对革命文学的意见,批评创造 社、太阳社的错误。这是革命文学内部的论争。论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下 社、太阳社多数成员是党员 ) 停止。论争提高了双方的思想,形成翻译介绍马克思 主 义文艺理论的热潮,从而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4.两个口号论争 两个口号论争指的是 1936 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 大众 1、 五四”文学革命 名词解释 的一个 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鲁迅等先后参加编辑工作。 新青年》同仁提倡科学和 ( 创造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伤热潮,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 ”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其内容广泛涉及婚姻恋爱、就业、家庭等问题,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庐隐等。 2, 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 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 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 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 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 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 3, 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徘 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所谓小诗多是以一至四行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4, 街头诗: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 5, 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于录》等话剧。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辛亥革命后,新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剧居多。“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 6, 零 余者:指的是郁达夫创伤中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7, “三美”理论(诗歌的三美):是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的,也是新格律诗论的核心,指的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的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建筑美主要指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 要均齐。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8, “八事“主张:1917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理论见解,宣扬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 。 9, 人的文学: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的,要求反对封建非人文学,建立以人道主义为本的合乎人性的文学。“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10, 乡土文学: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伤热潮,是一些以“为人生”为目的的作家们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来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封建的陈规陋俗。代表作家为鲁彦、彭家煌、许杰、王任叔、许钦文等。 11, 民族主义文学: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国民党文学派别,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代表人物有潘公展、黄震遐等。 12, 孤岛文学:从1937年11月到1941年12月的四年零 一个月的上海租界地区的文学, 被称为孤岛文学。孤岛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文和戏剧创作上。 13, 普罗文学:1928年到1930年的革命文学,经过了普罗文学阶段。普罗文学主张要反映北伐革命时期和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工农生活和斗争,表现、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心态。 14, 沦陷区文学:是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1941年,上海完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的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作品,在北平沦陷区,最突出的是周作人的闲适小品。表现了一个民族变节者进退失据的矛盾心灵。 15,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 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总体特征是反传统和非理性,“五四”时期开始传入中国。 16, 国防戏剧运动:1936年初,中国共产党关于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相应地也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大批戏剧工作者组成流动剧队,走向农村、内地和前线。戏剧实行小型化和通俗化,大多以抗日斗争为主题,也取材于历史剧和外国戏剧,优秀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赛金花》等。 17, “汉园三诗人”:指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合著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他们在表现现代派诗歌的主张外,注重以诗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籍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和哲理。 18,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胡秋原自称“我是一个自由人”,说“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他尖锐地批判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也批评左联,在左联和胡秋原进行论辩时,苏汶著文以“第三种人”身份声援胡秋原,说“第三种人”是“死抱住文学不放”的“作者之群”。左联和他们开展了关于“文艺自由”的论战,这是一场复杂的论战,一方面,胡秋原、苏汶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同,另一方面,左联对文艺与阶级、政治有着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通过论争,左联也检讨了自己“机械论的和左倾宗派主义的错误。” 19, 主观战斗精神: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艺文思想的核心,胡风为了克服抗战文学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而强调作家创作必须“拥抱现实”“突入现实”,才能取得现实主义的胜利 。 20, 精神胜利法:是《阿Q 正传》中阿Q 的主要性格特征。即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毫无人格可言,不敢正视现实 、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中等。使阿Q 不能清醒地认识自身的悲凄命运、不能真正地做出改变自身境遇的反抗行动来。阿Q 的“精神胜利法”决不仅仅是其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 21, “两个口号”论争:发生于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艺办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是左翼文学办内部的思想与分歧和论争。 22, 东北作家群:指“九一八”以后流亡到关内的东北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他们创作了一批以东北人民生活和斗争为内容的,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倾向的抗日救亡文学。他们的作品大多以激昂悲愤的笔触表现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对故土的眷恋,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李辉英等人。 23, “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于武汉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包括了除了汉奸以外的各派文艺家。文协的会刊是《抗战文艺》,这是抗战时期历时最久的文艺刊物。文 协在团结作家抗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文协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24,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文学研究会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成员多,有许多著名作家,对中国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5, 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是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一个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是一个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决议把毛泽东的文艺为人民服务方向作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标志着新文艺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后,将要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大会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26, 中国诗歌会:是左联领导下的联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9月成立,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蒲风等,出版会刊《新诗歌》,在内容方面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在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是一个以大众化为创伤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27,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先后出版刊物《萌芽》等十几种。左联成员发展到270多人,著名作家有鲁迅、茅盾、郁达夫、夏衍、田汉、丁玲等。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在白色恐怖的艰难环境下,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品,成国国民党统治区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28,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由南国社、艺术剧社、戏剧协社、等组成的左翼剧团联盟改名而成的。剧联在工人、学生中开展了戏剧演出活动。 29,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王独清等,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 造月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这都表现出浪漫主义特征。追求文学的全和美,也强调文学对于时代的使命,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及戏剧。同时创造社也是具有较多现代主义气息的新文学社团。 30, 莽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出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和领导,以创办《莽原》周刊、半月刊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等。以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多发表杂文,散文为特 色,鲁迅的著名杂文 《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及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各篇均发表于此。 31, 未名社:未名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和领导,刊物有《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等。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等。未名社以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为主要特色,创作上以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为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32, 狂飙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高长虹等。出版《狂飙》周刊及狂飙社丛书。受尼采思想影响较深,表现出“虚无的反抗”的特色。 33, 太阳社:是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成立的一个革命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等,成员多为共产党员。出版《太阳月刊》 等。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但有左倾错误观点。 34, 浅草社和沉钟社:浅草社和沉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陈翔鹤、冯至等。1922年创办《浅草》季刊,1925年停刊后,冯至等浅草社同仁和杨晦又成立沉钟社,创办 《沉钟》周刊、半月刊,至1934年停刊。文艺思想接近创造社,致力于创作,被鲁迅评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35, 弥洒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文学团 体,成立于1923年,主要成员有胡 山源等,创办《弥洒》月刊,致力 创作,强调艺术无目的和灵感作用。 36, 新月社和新月诗派(或新格 律诗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陈西滢、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和新月社有关的有影响的文学活动,一是新月诗派的活动,二是1928年《新月》月刊的创办 。《新月》是一个综合性的刊物,文学是其一个方面,徐志摩在《新月》创刊号上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梁实秋在《新月》上发表文学表现人性的理论,左联曾对他们的原则和理论展开论战。 新月诗派(新格律诗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等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闻一多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三美”的格律诗理论主张,闻一多、徐志摩及朱湘等发表新格律诗创作,被称为“新月诗派。” 37, 语丝社和语丝文体: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 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以发表各种文体的散文为主,尤多杂文、小品,随笔。创伤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语丝文体:是指语丝社作家融会英国随笔和中国三代笔记的笔法,自筹新体,于“任意而谈,无 所顾忌”的同时,又不失其含蓄蕴藉、稳健持重的风度,在文明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争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7月终刊。 2.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又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来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要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在人生上,并申明“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对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4.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5.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6.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崦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7.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生教授,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 8.《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论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基本结束。 9.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还提出来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活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惟一的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

中国现代文学史_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及答案_[1]

名词解释 双簧戏 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为人生、现实主义) 春柳社早期话剧社团,成立于1907年。由一批爱好戏剧的中国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成;该社团进行演剧活动,改编演出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等进步戏剧,在留日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 学衡:1921年1月,吴宓主编的《学衡》杂志于南京创刊,主要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光马肃等,称为学衡派。学衡派属于复古主义思潮,但不同于封建遗老林琴南,他们都是欧美留学生,摆出一副学贯中西的架势,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标榜,受到鲁迅等人的批判。 "雨巷诗人"戴望舒早期诗歌"追求着音律的美",受法国魏尔伦等象征诗派的影响。《雨巷》一首,注重音乐,是其代表作。以传统诗词中的丁香为意象,表现一个现代青年的迷茫、烦愁。诗中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中心意象,她在期待的梦幻中出现、走近,旋又在"雨的衰曲"里消失。诗中ɑng韵的词反复出现,织就了一张音韵的网。诗人把那份忧郁浪漫化、诗化了,获得广泛好评(为新诗音节开了个新纪元),遂赢得"雨巷诗人"的美《林家铺子》这是茅盾写于32年的一个短篇小说它叙述的是"一二八"前后江南某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小说以林老板的挣扎与破产为情节主线,以林小姐的婚姻纠葛为副线,展示了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经济恐慌,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趁民族危难之时,大肆掠夺、敲诈和欺压小商人和穷苦贫民的罪行,挖掘了中下层人民悲惨命运的根源。 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胡雪峰,潘莫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19日,在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形势下,于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这是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盛会。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大会,一个总结和动员的大会。会议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 文明戏春柳社在日本演出的新派剧和上海春阳社等以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称为“文明戏”。文明戏的特点是“言论老生”类角色往往脱离情节去评议政治,戏的分幕按传奇的传统,在换布景时常常演些幕外戏。 文学研究会:——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成立时间:1921年1月成立地点:北京主要成员: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周作人、郑振铎、朱自清、冰心、许地山、王统照、庐隐等主张文学为人生,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倾向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三种人”-----指30年代的苏汶。文艺主张有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度倾向。左联曾和他展开论辩,批评了他的文艺倾向。通过论辩,左联也检讨了理论上的策略欧尚:“左“的错误。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鲁迅被称为语丝派主将,语丝社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等。 莽原社、未名社是20年代中期成立于北京,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办有《莽原》、《未名》1927年冬南国电影剧社改组,正式定名南国社,南国社是出自创造社的田汉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 街头诗歌运动:1938年,田间来到延安,发起街头诗运动,积极提倡“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诗歌。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经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的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结构上采用“阶梯式”分行形式,诗句短而有力,节奏感强,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 象征诗派:20年代中期,中国诗坛出现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诗派。象征主义最主要来源于法国,李金发是第一个把法国象征主义介绍到国的诗人。他于1925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微雨》,标志着象征诗派由理论倡导走向创作实践,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 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五四文学革命—是指五四时期由 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发起的 一场旨在批评封建文学、倡导新 文学的一场文学革命运动。他们 在文学的功能、内容、形式等方 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是新文化 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宣告了 中国封建文学的结束,也拉开了 中国新文学的序幕。 为人生派”——即1921年7月成 立的文学研究会。他们针对中国 就文学的堕落与僵化,在文学观 念上提出了“文学为人生”主张, 认为文学应该表现并讨论有关人 生的一般问题,提倡写实主义创 作方法。 《背影》——是指我国现代文学 史上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创 作的一篇散文。在这篇散文中, 作者真实地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情 谊,情真意切,真实感人。是朱 自清的一篇名文。 繁漪——是我国现代话剧奠基者 曹禺先生创作的代表作《雷雨》 中的主人公。她长期受到周朴园 的精神压迫。从一个追求个性解 放、自由和爱情的资产阶级女性 变成了一个带有阴鸷、乖戾、报 复心极强的精神变态者。 双簧戏:1、 1918年钱玄同和刘 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 “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 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 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 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 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 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 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 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 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921年成 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 第一个新文学社团。2、代表作家: 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 朱自青、冰心等。3、重要刊物: 《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 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 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 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 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 流地位的文学思潮。(为人生、现 实主义) 创造社 1、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 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 成仿吾等。2、主要刊物:《创造 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 理论主张:尊重自我,注重主观, 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 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 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 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1923年成立,主要成 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 都是欧美留学生。2、重要刊物: 《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 期)3、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 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 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 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 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语丝社 1、成立于1924年,以创 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 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 语堂等。2、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 研究会。3、《语丝》多发表杂文、 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 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 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 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 而谈,无所顾忌”。 中国诗歌会1、 1932年9月成立, 发起人穆木天、杨骚、蒲风、任 钧等。会刊《新诗歌》。2、诗内 容方面提出“歌唱新世界的意 识”;形式方面提出“要使我们的 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京派1、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 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 名、沈从文、李健吾等。2、称之 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 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 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 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 3、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 学季刊》、《大公报文艺》。4、“京 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 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 的独特风格。沈从文是京派作家 的第一人。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 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 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论语派1、论语派是30年代的 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 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 《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 提倡幽默、闲适、性灵。2、《论 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 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 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 文协1、1938年3月,中华全国 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 在武汉成立。主要人物有老舍、 郭沫若、茅盾等。2、老舍为总务 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文协是 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组织。3、文协的会刊《抗战 文艺》是抗战时期历时最长的文 艺刊物。4、文协的口号是“文章 下乡、文章入伍”,这对推动作家 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 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孤岛文学1、就时间而言,是指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 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 界止。2、这期间曾发生过颇有 影响的“鲁迅风”的论争(杂文)。 3、戏剧特别活跃:于伶《长夜 行》、阿英的《碧血花》。 七月诗派1、因胡风主编的《七 月》而得名,以艾青、田间为首, 其他有绿原、亦门、曾卓等,2、 主要刊物《七月》《希望》,以抗 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 形式。形成贯串抗战和解放战争 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 诗歌流派。(胡风冤案,建国后基 本停止创作) 九叶诗派1、是40年代国统区出 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 歌流派。2、主要成员有辛笛、陈 敬容、杜运燮、杭约赫等。3、主 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4、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 又忠于艺术创造。吸收了西方象 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 手法。 战国策派1、活动于抗战中期, 因陈铨、林同济等创办的《战国 策》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陈铨、 林同济。2、文艺上主张以“恐怖 狂欢虔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 3、代表作有陈铨的剧本《野玫 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 歌颂。(国民党支持的文学派别) 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 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 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 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 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 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 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 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 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 《学衡》停刊。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 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 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 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 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 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 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 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 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 的胜利而告终。 鸳鸯蝴蝶派:始于20C初,盛行 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 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 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 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 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 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 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 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 语》等。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 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 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 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 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 的《广陵潮》。这股文学思潮存在 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 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 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 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 后作用。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 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 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 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 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 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 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 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 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 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 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 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 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 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 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 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 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 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文学改良 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 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 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 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 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 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 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 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 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 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 白话文的立场。 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 《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 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 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 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 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 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 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 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 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 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 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 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 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 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 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 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 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 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 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 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 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 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 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 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 念。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 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 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 “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 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 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 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 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 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 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 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 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 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 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 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 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 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 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 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 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 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 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 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 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以 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 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 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 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三美诗歌的“三美”,即“建筑美、 音乐美、绘画美”,这是由闻一多 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 贡献。“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 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 的美。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 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 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 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 贡献。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 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 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 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 体。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 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 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 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 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 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 民俗风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 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 萧军、萧红、舒群、白朗、端木 蕻良、李辉英等。代表作有萧红 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 的《八月的乡村》等 浅草-沉钟社:1922年在上海成 立,主要成员有林如谡、陈炜谟、 陈翔鹤、冯至等。创办《浅草》 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 刊中出过《文艺旬刊》,其骨干成 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 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 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 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冯至 的诗歌,林如谡、陈炜谟、陈翔 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 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 色彩。 莽原社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 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高长虹、向 培良,韦素园等,以创办《莽原》 周刊和半月刊而得名。《莽原》提 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向旧势 力、旧文明发起攻击。 未名社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 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韦素园、台 静农等。这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 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 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 名从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 集》。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 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湖畔诗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 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 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 四人。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 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为 “湖畔诗人”。他们写作抒情诗, 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 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 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 神,艺术上也较成熟。1923年, 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这 些诗作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 和热情。被朱自清称为当时“专 心致志做情诗”的四个年轻人。 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 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 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 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的 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 改编演出《黑奴吁天录》等话剧。 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 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 治戏居多。辛亥革命后,新剧很 繁荣,以演家庭伦理戏居多。“五 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其原 因:一是新剧商品化,迎合小市 民趣味,内容庸俗低下,二是新 剧都是幕表戏,没有完整的剧本, 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由演员上 台随意发挥,艺术水平和演技很 难提高。“五四”文学革命批判堕 落的文明戏,一些戏剧家提出“爱 美剧”口号,中国话剧运动由此 进入第二个阶段。 爱美剧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 职业戏剧运动,简称爱美剧。“爱 美剧”系英文Amateur的音译, 意为业余的,“爱美剧”指业余演 剧。1921年1月,汪优游在“五 四”新思潮推动下,针对文明戏 商业化的弊病,首次提出脱离资 本家的束缚、仿西洋组织一个非 营业性质的独立剧团的设想,并 与陈大悲等13人成立了民众戏剧 社。成为2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活 动的主流。爱美的戏剧运动以学 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上海。 它是现代话剧在中国舞台上最初 的尝试,在批判文明戏的基础上, 介绍西方戏剧的学说与方法,对 中国话剧进行了革新。因而是文 明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从理 论上使新的戏剧观念进一步完 善、具体化,主张“教化的娱乐” 等等。 南国社:1923年成立于上海,领 导人田汉,先是创办《南国》半 月刊,发表了话剧创作《获虎之 夜》等,后又办《南国特刊》、南 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南 国社开展话剧创作活动主要是在 1928-1929年,全部公演田汉创作 的剧本《古潭里的声音》《苏州夜 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 归》等。南国社发展了“五四” 时期的爱美剧,他们对黑暗现实 的反抗往往带有伤感成分和浪漫 色彩。它在中国话剧史上,起着 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它的成员, 以后不少成为中国戏剧、电影、 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骨干人才。 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 征诗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后期 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 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 者。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 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 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 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 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① 运用一种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来 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传达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觉和印 象。②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 表现微妙的情境。③依靠艺术形 象的暗示来表达感觉和情调。④ 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和跳跃。李 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 《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 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 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象征 派诗歌后来趋向成熟,取得较高 成就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现代评论派1924年,胡适与陈西 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 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其成员 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 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 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 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 诬蔑群众革命运动。1927年7月, 《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 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 党政权。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 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阿 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 产党员。“这些《太阳》下的文学 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 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 的新文艺。同时创办《太阳月刊》, 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 动。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 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 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 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 见》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 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 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 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左翼文学 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 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开展马克 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开展了 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 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 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 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 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 “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 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 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 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 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 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起因 是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 学时,由于受到国内外革命阵营 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身世界观原 因,在理论主张方面存在严重的 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 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 新文学传统。鲁迅肯定无产阶级 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 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夸大文艺 的作用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 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 号倾向。这一论争的性质是革命 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革命文 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 论争中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 《艺术论》等马义文艺理论著作, 从而为左联成立准备了条件。 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 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 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 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 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 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 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 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 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左联时 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 讨论: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联 成立前后,第二次是1931-1932 年,这两次着重讨论了文艺大众 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 也涉及到内容、语言向群众学习 的问题。第三次是1934年,讨论 旧形式的采用,提出大众语和文 字拉丁化的问题。鲁迅在《论新 旧形式的采用》中“拿来主义” 思想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 的重要收获。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 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 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 者。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 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 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 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 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 态。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 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 社会影响。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 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 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 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 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 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 功的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蒋光慈 《短裤党》《菊芬》等。 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由“拉普” (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 提出,而于1930年11月国际革 命作家联盟代表大会所确认。强 调世界观对创作直线式的决定作 用,完全用哲学方法或世界观取 代艺术方法,认为作品成功的关 键在于通过具体的人物和生活的 描写将唯物辩证法体现出来,那 么图解政治概念就是合理的。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1931年至 1932年,“左联”与“自由人”“第 三种人”展开论争。“自由人”指 《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 人”指《现代》的苏汶。论争以 文艺的阶级性、文艺性与政治的 关系为中心。先是胡秋原发表《阿 狗文艺论》,批判提示民族主义文 学的法西斯主义实质,同时批评 左翼文坛“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 治的留声机”。以后,他又发表《勿 侵略文艺》等文。“左联”的《文 艺新闻》载文批评胡秋原,苏汶 即发表文章声援胡秋原。鲁迅、 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论 第三种人》、《文艺的自由与文学 家的不自由》、《关于“第三种文 学”的倾向与理论》等文,与胡 苏二人展开论争。他们批评了胡 苏二人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 级而自由的错误倾向,同时也检 讨了“左联”机械论错误和左倾 宗派主义错误,这是论争的重要 收获。 两个口号论争:指1936年上海左 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 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 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 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 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 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 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 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 剧、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 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 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 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 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 而发生论争。鲁迅撰文提出两个 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 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 主义、宗派主义错误。这是左翼 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 界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 发生的论争。通过论争达到了新 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 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 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剧联:“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 简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 戏剧家统一战线组织。1930年成 立于上海。刘保罗、田汉、赵铭 彝、于伶等曾担任党团书记。剧 联成立后,起草并通过《中国左 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除 在上海设立总盟外,先后在北平、 汉口等地设立了分盟和小组,使 左翼戏剧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 发展。在演剧方面,团结进步的 戏剧工作者,组成50多个左翼剧 团。其中上海就有艺术剧杜、南 国社等。剧联领导的演剧活动, 具有革命性、群众性和战斗性的 特色。为了开展工人演剧活动, 剧联成立了工人演出委员会,推 动了工人剧运的发展。左翼戏剧 运动为后来话剧向职业化、实用 化过渡准备了条件。为中国无产 阶级戏剧运动初步开拓了道路, 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 1936年初,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 自动宣告解散。 中国诗歌会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 诗歌团体。1932年成立于上海, 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 共同发起。主要刊物是《新诗歌》。 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 了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诗坛造 成的某些迷雾,推进和发展革命 的诗歌运动。中国诗歌会在内容 方面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 界的意识”;形式方面则提倡“大 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 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 中国诗歌会成立后,不仅注意诗 歌创作,而且注意理论研究。他 们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出版 “歌谣专号”、“创作专号”加以 实践。中国诗歌会对我国革命诗 歌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 作用。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 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 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 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 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 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 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 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 学季刊》、《大公报文艺副刊》。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 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 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 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 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 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 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 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 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 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 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 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 浪漫主义气息。 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 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 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 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 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 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 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 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 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 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 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 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 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 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 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 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 “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 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 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 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 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 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 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 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 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 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 了自觉创造的时期。后期新月派 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 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 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 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 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 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民族主义文学:是属于国民党的 一个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潘公 展、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 黄震遐等。文艺主张鼓吹要建立 “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 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主 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 代表作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 言》、黄震遐的小说《陇海线上》 《黄人之血》。“民族主义文学” 的中心意识“民族意识”,实质上 是封建意识与法西斯思想的混 合,以此否定阶级意识,抹煞阶 级斗争。鲁迅、茅盾、瞿秋白等 著文揭露其“屠夫文学”、“杀人 放火文学”的实质及丑恶表现。 现代派与现代诗派现代派得名于 1932年出版的《现代》大型文学 杂志,主要负责人为施蛰存、苏 汶、戴望舒三人。《现代》发表各 类作家的作品,包括左翼作家的 作品。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 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 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 诗派”。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 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 卞之琳、何其芳等。后又编《新 诗》杂志,推进这股现代派诗潮。 现代诗派的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 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和 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 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 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 这股现代派诗潮,因后期新月诗 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成一股不 小的潮流。被人称之为新诗的黄 金时代和成熟期。除现代派诗外, 还有现代派小说,以施蛰存、穆 时英为代表,创作了一批心理分 析小说和新感觉主义小说,称之 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 心理分析派(心理分析小说)代 表作家施蛰存。其特点是运用弗 洛伊德学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 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 移、性变态等等。此前,鲁迅、 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庐隐 等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性压抑、 性心理分析的成分,但一般都是 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主要创 作特色,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 因素、成分。而施蛰存这时期创 作了一批性心理分析小说,代表 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 等。心理分析派小说在现代小说 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 活的内容和手法。 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是20世纪 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 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 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风 等。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 圣手,海派的大将。新感觉主义 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新 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 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 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 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 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 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 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 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 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 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 的花样翻新。代表作有穆时英《夜 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 舞》。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 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 观倾向。 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 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 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 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 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 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 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 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 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 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 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 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 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 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 《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 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 沦陷区文学1941年12月太平洋 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 的时代,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 道。在此之前,已有1931年“九 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以北平 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统称 为“沦陷区文学”。1941年上海完 全沦陷时,最有影响的文学杂志 《万象》,团结了一大批在上海的 进步作家,发表了大量揭露旧社 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具有爱国主义 理想的作品。 七月派小说胡风主持的《七月》、 《希望》等杂志,在抗战时期国 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它团 结了路翎、丘东平等小说作者, 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 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了 生活的血肉感,以及对于人的心 灵的直视力量。这些小说在某种 意义上,比七月派诗歌更能体现 胡风的理论主张,多数都被编入 《七月文丛》,并由胡风亲自撰写 序文,故称之为“七月派小说”。 代表作有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 时期的一个具 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 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 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 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 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 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 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 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 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 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 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1942年 5月,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 阶段。当时解放区文学的主流是 好的,但作家队伍的思想面貌也 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总结经验教 训,克服错误观点,让文艺给民 族解放战争以更大助力,在延安 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先由毛泽东 作了“引言”的发言,经过作家 三次讨论,毛泽东作了“结论” 的发言。“引言”和“结论”合称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 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 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 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讲话》 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 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 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 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 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 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讲 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 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 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 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 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 指导意义。 现实主义与主观战斗精神论争发 生于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论争的一方以胡风为主,胡风撰 文论述作家在创作中主观和客观 的辩证关系,十分强调主观精神 的作用,克服创作中的客观主义 和主观主义偏向,争取现实主义 的胜利。胡风的理论是有深度的、 见解独到的。文章发表后,受到 一些人责难。论争延续到40年代 后期,邵荃麟、林默涵、胡绳等 发表批评文章,胡风写《论现实 主义的路》进行答辩。 新秧歌运动是延安文艺座谈会 以后,《讲话》精神在文艺上显示 的最初成绩。文艺工作者改变了 轻视民间文艺秧歌的态度,与群 众一起,指导改造了旧秧歌,使 之成为反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 新内容,熔戏剧、音乐、舞蹈于 一炉的小型广场歌舞剧。1943年 春节秧歌闹得热火朝天,涌现了 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秧歌剧,如“鲁 艺”的《兄妹开荒》等。新秧歌 运动表现了文艺工作者面向群 众、向工农兵普及的实践。 “随感录”作家群:1918年4月, 《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专 门刊发杂文。向其撰稿的大都是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 大钊、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 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 代表性。这些杂感作者被称为《新 青年》“随感录”作家群,这个作 家群奠定了杂文在现代散文史上 的地位。陈独秀的泼辣明快,钱 玄同的汪洋恣肆,刘半农的爽直 幽默与鲁迅的犀利凝重,展现了 这一作家群的不同风格。而立论 坚实、短小精悍、富于战斗力, 则是其共同倾向。 问题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 程中的第一个潮流,出现在1919 年的下半年到1922年间,代表作 家有冰心、许地山、叶绍钧、庐 隐、王统照等。他们以五四新文 化作为参照,重新思考社会人生 问题,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艺 术的表现。文学研究会作家的“问 题小说”广泛地涉及婚恋、教育、 就业、家庭、妇女、儿童等问题, 作家们对社会弊端的敏锐感悟, 使五四文学具备了强烈的启蒙色 彩和理性批判精神。主要不足是 由于急于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批 判和对人生的思考,社会功利的 倾斜使其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 化的陋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 冲淡,削弱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代表作有冰心《两个家庭》《斯人 独憔悴》等。 乡土文学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 鲁迅的《故乡》。20年代,现代文 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 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 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 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 谓“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 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 叔、台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为 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 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 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 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 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 自叙传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 说的最初体式,作者多集中于创 造社。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在日本 留学期间,较多地接受了19世纪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及近代日本 “私小说”的影响,于是强调“本 着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 动”。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 心境,减弱对外部事件的描写, 而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 包括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肉 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作为向 一切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艺术手 段。自叙传抒情小说作为一股创 作潮流是从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 《沉沦》小说集开始的。 零余者郁达夫小说用抒情的方式 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 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 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 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 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 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 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 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 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 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 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 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 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 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