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附件:

发现论坛中很多会员都提到类似的问题,将收集到的相关经验资料予以总结,供大家分享:

准确度:

测定值与真实值符合的程度

绝对误差:

测量值(或多次测定的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用δ表示。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常用百分数表示。

绝对误差可正可负,可以表明测量仪器的准确度,但不能反映误差在测量值中所占比例,相对误差反映测量误差在测量结果中所占的比例,衡量相对误差更有意义。

真值(μ):

真值是客观存在的,但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故真值只能逼近而不可测知,实际工作中,往往用“标准值”代替“真值”。标准值:

采用多种可靠的分析方法、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分析人员经过反复多次测定得出的结果平均值。

精密度:

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各次测定结果越接近,精密度越高,用偏差衡量精密度。

偏差:

单次测量值与样本平均值之差:

平均偏差:

各次测量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相对平均偏差:

平均偏差与平均值的比值。

标准偏差:

各次测量偏差的平方和平均值再开方,比平均偏差更灵敏的反映较大偏差的存在,在统计学上更有意义。

相对标准偏差(变异系数)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1)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

精密度不符合要求,表示所测结果不可靠,失去衡量准确度的前提。

2)精密度高不能保证准确度高。

换言之,准确的实验一定是精密的,精密的实验不一定是准确的。

准确度和精密度

准确度和精密度 在任何一项分析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用同一种方法分析,测定同一样品,虽然经过多次测定,但是测定结果总不会是完全一样,这说明测定中有误差。为此我们必须了解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其表示方法,尽可能地将误差减小到最小,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一、准确度与误差 准确度是指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符合程度。准确度的高低常以误差的大小来衡量。即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误差越大,准确度越低。 误差有两种表示方法——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E)=测得值(x)—真实值(T) 相对误差(E﹪)=[测得值(x)—真实值(T)]/真实值(T)×100 要确定一个测定值的准确地就要知道其误差或相对误差。要求出误差必须知道真实值。但是真实值通常是不知道的。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常用标准方法通过多次重复测定,所求出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真实值。 由于测得值(x)可能大于真实值(T),也可能小于真实值,所以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可能有正、有负。 例:若测定值为57.30,真实值为57.34,则: 绝对误差(E)=x-T=57.30-57.34=-0.04 相对误差(E﹪)=E/T×100=(-0.04/57.34)×100=-0.07 例:若测定值为80.35,真实值为80.39,则 绝对误差(E)=x-T=80.35-80.39=-0.04

相对误差(E﹪)=E/T×100=-0.04/80.39×100=-0.05 上面两例中两次测定的误差是相同的,但相对误差却相差很大,这说明二者的含义是不同的,绝对误差表示的是测定值和真实值之差,而相对误差表示的是该误差在真实值中所占的百分率。 对于多次测量的数值,其准确度可按下式计算: /n-T 绝对误差(E)=∑X i ---- 第i次测定的结果; 式中: X i n----- 测定次数; T----- 真实值。 相对误差(E﹪)=E/T×100=( -T)× 100/T 例:若测定3次结果为:0.1201g/L和0.1185g/L和0.1193g/L,标准样品含量为0.1234g/L,求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解:平均值=(0.1201+0.1193+0.1185)/3=0.1193(g/L) 绝对误差(E)=x-T=0.1193-0.1234=-0.0041(g/L) 相对误差(E﹪)=E/T×100=-0.0041/0.1234×100=-3.3 应注意的是有时为了表明一些仪器的测量准确度,用绝对误差更清楚。例如分析天平的误差是±0. 0002g,常量滴定管的读数误差是±0.01ml等等,这些都是用绝对误差来说明的。 二、精密度与偏差

准确度

准确度

一术语和定义 准确度(accuracy),是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表示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测试结果的准确度由正确度和精密度组成,即检测结果的准确程度通过正确度和精密度这两个指标来体现。准确度常用误差来表示,当用于一组测试结果时,由随机误差分量(精密度)和系统误差分量(正确度)组成。 正确度(trueness),正确度又称真实度,指由大量测试结果得到的平均数与接受参照值间的一致程度。正确度的度量通常以偏倚来表示,可表示测试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大小。 精密度(precision),即在规定条件下,独立测试结果间的一致程度。精密度仅仅依赖于随机误差的分布而与真值或接受参照值无关。通常用标准差来衡量精密度的高低。精密度越低,标准差越大。 偏倚(bias),测试结果的期望与真值(接受参照值)之差,其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系统误差引起,是系统误差的总和。偏倚小说明正确度高,反之则说明正确度低。 二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准确度与精密度虽然概念不同,但是两者关系密切。准确度由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所决定,而精密度由随机误差决定。某试验的精密度高并不代表此试验的结果准确。两者在消除了系统误差之后才是一致的。精密度高是准确度高的前提,即要使准确度高,精密度一定要高,但是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度就高。在实际工作中,检验人员必须采取比对试验,校准仪器等方法,减少系统误差,提高检验的准确度。 图1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三准确度评价

1、比对试验概述 在比对评价之前,操作者有足够的时间熟悉仪器操作及保养程序及评价方案,在评价实验过程中,待评方法及参比方法必须保证有适当的质量控制,待评方法及参比方法必须有足够的数据以保证结果具有代表性(需要多少数据取决于两种方法的精密度和干扰作用,两方法间的偏倚大小,样本分析物数据的范围及检测的医学要求)。 建议在至少5个工作日内最少要分析完40个患者样本。在遵循厂家的推荐进行校准的条件下,增加测定样本数及测定天数,可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及有效性。用待评方法和参比方法对每一患者样本各作两份测定。分析每一方法在同一批内的双份测定结果。应尽可能使至少50%样本的测定结果处于实验室的参考区间之外。实验结束后,根据数据的检查结果,使用简单的线性回归或用其他方法估计在医学决定水平处预期偏倚的可信区间。然后把此评价结果与厂家声明或内部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方法是否可以接受。 2、参比方法要求 实验室当前使用的方法,生产厂家声明的方法和公认的参考方法都可作为参比方法。如果参

准确度与精密度

★准确度与精密度,误差与偏差 准确度:测定值与真实值符合的程度 绝对误差:测量值(或多次测定的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用δ表示。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常用百分数表示。 绝对误差可正可负,可以表明测量仪器的准确度,但不能反映误差在测量值中所占比例,相对误差反映测量误差在测量结果中所占的比例,衡量相对误差更有意义。 例:用刻度0.5cm的尺测量长度,可以读准到0.1cm,该尺测量的绝对误差为0.1cm;用刻度1mm的尺测量长度,可以读准到0.1mm,该尺测量的绝对误差为0.1mm。 例:分析天平称量误差为0.1mg, 减重法需称2次,可能的最大误差为0.2mg, 为使称量相对误差小于0.1%,至少应称量多少样品? 答:称量样品量应不小于0.2g。 真值(μ):真值是客观存在的,但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故真值只能逼近而不可测知,实

际工作中,往往用“标准值”代替“真值”。标准值:采用多种可靠的分析方法、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分析人员经过反复多次测定得出的结果平均值。 精密度: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各次测定结果越接近,精密度越高,用偏差衡量精密度。 偏差:单次测量值与样本平均值之差: 平均偏差:各次测量偏差绝对值的平均值。 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与平均值的比值。 标准偏差:各次测量偏差的平方和平均值再开方,比平均偏差更灵敏的反映较大偏差的存在,在统计学上更有意义。 相对标准偏差(变异系数) 例:分析铁矿石中铁的质量分数,得到如下数据:37.45,37.20,37.50,37.30,37.25(%),计算测结果的平均值、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变异系数。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1)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精密度不符合要求,表示所测结果不可靠,失去衡量准确度的前提。 2)精密度高不能保证准确度高。 换言之,准确的实验一定是精密的,精密的实验不一定是准确的。

准确度与精确度的概念的区别

1、准确度与精确度的概念的区别:准确度是指测定值与真实值符合的程度,表测定的正确性。而精确值是指用相同方法对同一试样进行多次测定,各测定值彼此接近的程度。即各次测定结果之间越接近,结果的精密度越高表现了测定的重复性和再现性。但两者之间又有密切关系。准确度高的前提是精密度高;但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度高;精密度不高,准确度肯定不可靠,只有准确度和精密度都好的测量值才最可靠。 2、准确度:测定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表示分析方法测量的正确性,一般以回收率(%)表示。 3、精密度:指用该法经多次取样测定同一个均匀样品,各测定值彼此接近的程度。精密度一般以标准偏差(S)或者(RSD)表示。 4、杂质限量: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通常用百分之几或者百万分之几来表示。 5、药品标准: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依据法律。 6、空白试验:指实验中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的容积代替供试液,或试验中不加有关试剂,按供试品溶液同样的方法和步骤操作。 7、阴性对照:为了考察制剂中其他药味对欲鉴别药味薄层色谱的干扰。 8、线性考察的目的:(1)确定关系是否为线性关系: (2)确定线性关系的范围: (3)看直线是否过原点以确定用一点法测还是两点法测量。 9、薄层色谱鉴别对照物有哪几种:对照品,对照药材,阴性对照。 10、举例说明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含义? 答:一般杂质:指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泛,在药材的采集,收购,加工以及制剂的生产或储存过程中容易容易引入的杂质,如:酸,碱,水分,氯化物,硫酸盐,铁盐,重金属,砷盐等。特殊杂质:指的是个别中药制剂中所含有的杂质,是在制备或储存过程中,因制备工艺的特殊性或药物本身性质的特殊性而引入的一类杂质。 11、中药制剂分析检验程序? 答:取样,供试品的制备,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 12、简述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的区别? 答:总灰分:中药经粉碎后加热,高温炽灼至灰化,册其细胞组织及其内含物成为灰烬而残留,由此所得灰分为“生理灰分”即为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中药经高温炽灼得到的总灰分加盐酸处理,得到不溶于盐酸的灰分。P43 13、当采用硅胶薄层色色谱法鉴别生物碱时为什么常有斑点?可采用什么方法克服? 答:硅胶本身具有微弱酸性,生物碱具有碱性,故使Rf值较小或者影响分离,使斑点拖尾明显。克服方法:展开剂加入适量的有机碱,在饱和氨蒸气下展开以及用碱液铺制薄层。 二、填空选择 1、薄层色谱常用吸附剂:硅胶 2、砷盐检查:标准砷斑溶液2ml:;醋酸盐棉作用----除去硫化氢气体;砷斑的显现--BrHg 试纸 3、区别黄连黄柏的药材宜采用对照药材和化学方法对照。 4、硫代乙酰胺与重金属反应:PH=3.5(加入量为2ml,显色时间2min) 5、无需过滤除去药渣的方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6、恒重干燥重量差异在于:0.3mg一下的重量 7、评价中药制剂含量的测定方法,回收试验结果时,一般要求:回收率在95%~105%(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等于3%,n大于等于5)

准确度

一术语和定义 准确度(accuracy),是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综合,表示测量结果与真值的一致程度。测试结果的准确度由正确度和精密度组成,即检测结果的准确程度通过正确度和精密度这两个指标来体现。准确度常用误差来表示,当用于一组测试结果时,由随机误差分量(精密度)和系统误差分量(正确度)组成。 正确度(trueness),正确度又称真实度,指由大量测试结果得到的平均数与接受参照值间的一致程度。正确度的度量通常以偏倚来表示,可表示测试结果中系统误差的大小。 精密度(precision),即在规定条件下,独立测试结果间的一致程度。精密度仅仅依赖于随机误差的分布而与真值或接受参照值无关。通常用标准差来衡量精密度的高低。精密度越低,标准差越大。 偏倚(bias),测试结果的期望与真值(接受参照值)之差,其可能由一个或多个系统误差引起,是系统误差的总和。偏倚小说明正确度高,反之则说明正确度低。 二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准确度与精密度虽然概念不同,但是两者关系密切。准确度由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所决定,而精密度由随机误差决定。某试验的精密度高并不代表此试验的结果准确。两者在消除了系统误差之后才是一致的。精密度高是准确度高的前提,即要使准确度高,精密度一定要高,但是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度就高。在实际工作中,检验人员必须采取比对试验,校准仪器等方法,减少系统误差,提高检验的准确度。 图1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三准确度评价 1、比对试验概述

在比对评价之前,操作者有足够的时间熟悉仪器操作及保养程序及评价方案,在评价实验过程中,待评方法及参比方法必须保证有适当的质量控制,待评方法及参比方法必须有足够的数据以保证结果具有代表性(需要多少数据取决于两种方法的精密度和干扰作用,两方法间的偏倚大小,样本分析物数据的范围及检测的医学要求)。 建议在至少5个工作日内最少要分析完40个患者样本。在遵循厂家的推荐进行校准的条件下,增加测定样本数及测定天数,可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及有效性。用待评方法和参比方法对每一患者样本各作两份测定。分析每一方法在同一批内的双份测定结果。应尽可能使至少50%样本的测定结果处于实验室的参考区间之外。实验结束后,根据数据的检查结果,使用简单的线性回归或用其他方法估计在医学决定水平处预期偏倚的可信区间。然后把此评价结果与厂家声明或内部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方法是否可以接受。 2、参比方法要求 实验室当前使用的方法,生产厂家声明的方法和公认的参考方法都可作为参比方法。如果参比方法是参考方法,新方法和参考方法间的测定差值作为偏倚;如果参比方法不是参考方法,新方法测定的真值不能被确定,两方法间测定差值不能作为偏倚而仅仅是差值而已,指定的方法作为参比方法的参考方法,“偏倚”也被使用在这个文件中。本实验提供了两方法间在特定浓度的偏倚估计值和偏倚的可信区间,所以两方法间的差值可归因于待评方法的误差。参比方法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具有比待评方法更好的精密度; 2)可能的情况下,不受已知干扰物质的干扰; 3)使用与待评方法相同的单位; 4)可能的情况下,与标准品或参考方法有已知的相对偏倚(可溯源)。 3、测定范围 应在有临床意义的范围内,即医学决定水平范围内评价待评方法。通常应从低值参考范围到高值参考范围。分析物浓度应尽可能分布在测定范围内均匀分布。分析测定范围是分析物测定浓度区间。 4、样本数 为了满足上述标准要求,至少需分析40个样本。增加样本数将提高统计估计值的可信度,并且增加了把未预计的干扰物发生的影响包括在内的机会。 如果从一个患者得不到所需的样本量,可以将两个(但不能多于两个)病史相同,被测物浓度也大致相近的患者标本混合使用,成为“微混合样本”。用“微混合样本”进行双份测定。如果样本是全血,需要进行血清学配型。注意:这种混合过程由于平均化可能掩盖了特殊性或者样本特定的偏倚而导致两种方法比较的乐观假象。 5、样本测定序列 在样本的双份测定中,指定第一次测定顺序。按反向顺序检测第二次(双份)。顺序中的浓度应尽可能随机排列。第二次标本的反向顺序可以减少交叉污染及漂移对重复测定标本平均值的影响。例如:样品可以按下述顺序进行,1、2、3、4、5、6、7、8和8、7、6、5、4、3、2、1。参比方法和待评方法均应按上述步骤进行,但每种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开始顺序。 6、时间和期限 对于一个给定的标本,参比方法和待评方法均应在分析物稳定的时间段内测定。对于全

准确度与精密度

× 100% 准确度与精密度 一准确度与误差 1、 准确度:是指测得值与真实值之间相符合的程度.准确度的高低常以误差的 大小来衡 量,即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误差越大,准确度越低。 2、 真实度:物质中各组分的真实含量.它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可能准确知道, 只有在消除 系统误差之后,并且测定次数趋于无穷大时,所得算术平均值才 代表真实值。 市售标准物质,它给出的标准值可视为真实值,可用它来校正仪器和评价分 析方法等。 3、 误差的表示方法——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测得值(X )— 真实值(T ) 绝对误差(E )=测得值(X )—真实值(T ) 相对误差(RE ) = 真实值(T ) × 100% 由于测定值可能大于真实值,也可能小于真实值,所以绝对、相对误差有正 负之分。 二精密度与偏差 1、 精密度:指在相同条件下N 次重复测定结果彼此相符合的程度。精密度大小 用偏差表 示,偏差越小,精密度越高。 2、 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它只能用来衡量单项测定结果对平均值偏离程度。 绝对偏差: 只单次测定值与平均值的偏差。 绝对偏差(d ) =X i — X 相对偏差= 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都有正负之分,单次测定的偏差之和等于零。 3、算术平均偏差:指单次值与平均值的偏差(绝对值)之和,除以测定次数。 它表示多次测 定数据整体的精密度。代表任一数值的偏差. 相对平均偏差= 算术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不计正负 × 100% 算术平均偏差(d ) = X i — X n (i=1.2.3 n )

4、标准偏差:它是更可靠的精密度表示法,可将单次测量的较大偏差和测量次数 对精密度的影响反映出来. 标准偏差S= 例:分析铁矿中铁含量,得如下数据:37。45%,37.50%,37。30%,37。25% 计算此结果的平均值、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 37。45%+37.20%+37。50%+37。30%+37.25% Z 解:X= = 37.34% 5 各次测量偏差分别是:d1=+0.11% ,d2=-0。14%,d3=+0.16% d4=—0.04% ,d5=0。09% d=(0。11+0。14+0.04+0。16+0。 09 ) 5 % = 0.11% S=(0。11) 2+(0。14)2+(0。04)2+(0。 16)2+(0.09)5 — 1 0。 13%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第一组测定结果:精密度很高,但平均值与 标准值相差很大。准确度不高,可能存 在系统误差。 第二组测定结果:精密度不高,测定数据较分 散.虽然平均值接近标准值,但这是凑 巧得来的。如果只取2次或3次平 均,结果与标准值相差较大。 第三次测定结果:测定数据较集中并平均值接近 标准值。证明精密度高,准确度也很 高。

仪表精密度精确度与准确度和误差之间的关系

压力仪表精密度、精确度与准确度和误差之间的关系 西仪压力仪表测量中精密度、精确度与准确度和误差之间的关系 1、误差的产生 误差分为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 误差可表示为:误差=测量结果-真值=随机误差+系统误差。 因此任意一个误差均可分解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由于测量工具(或测量仪器)本身固有误差、测量原理或测量方法本身理论的缺陷、实验操作及实验人员本身心理生理条件的制约而带来的测量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的特点是在相同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所得测量结果总是偏大或偏小,且误差数值一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通常可以改变测量工具或测量方法,还可以对测量结果考虑修正值。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又叫偶然误差,即使在完全消除系统误差这种理想情况下,多次重复测量同一测量对象,仍会由于各种偶然的、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干扰而产生测量误差,称为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的特点是对同一测量对象多次重复测量,所得测量结果的误差呈现无规则涨落,既可能为正(测量结果偏大),也可能为负(测量结果偏小),且误差绝对值起伏无规则.但误差的分布服从统计规律,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单峰性,即误差小的多于误差大的;对称性,即正误差与负误差概率相等;有界性,即误差很大的概率几乎为零。 从随机误差分布规律可知,增加测量次数,并按统计理论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可以减小随机误差。 2、精密度、精确度与准确度 用同一测量工具与方法在同一条件下多次测量,如果测量值随机误差小,即每次测量结果涨落小,说明测量重复性好,称为测量精密度好也称稳定度好,因此,测量偶然误差的大小反映了测量的精密度。 根据误差理论可知,当测量次数无限增多的情况下,可以使随机误差趋于零,而获得的测量结果与真值偏离程度——测量准确度,将从根本上取决于系统误差的大小,因而系统误差大小反映了测量可能达到的准确程度。 精确度是测量的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总称,在实际测量中,影响精确度的可能主要是系统误差,也可能主要是随机误差,当然也可能两者对测量精确度影响都不可忽略.在某些测量仪器中,常用精度这一概念,实际上包括了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两个方面,例如常用的仪表就常以精度划分仪表等级. 仪表精确度简称精度,又称准确度。精确度和误差可以说是孪生兄弟,因为有误差的存在,才有精确度这个概念。仪表精确度简言之就是仪表测量值接近真值的准确程度,通常用相对百分误差(也称相对折合误差)表示。

误差、准确度、精密度和不确定度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误差、准确度、精密度和不确定度的定义以及它们之 间的关系 祺差、准确众、密庆和不确定庆的精定义a&它们之间的关系 毕建光蒋桂杰 王洪平 葫芦岛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葫芦岛市计量测试所 机变化等例如,对二等铂锗io-4热电偶标准装置不确定度的评定,当在800℃点时,校准证书上表明,修正值为0.6,测得的平均值是800.29,c则实际结果为:卜800.2℃十690=800.80其中不确0.c,定度u、1.59二c(置信概率95%时,k2)o则y=5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准确度与精密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欲使准确度高,首先必须要求精密度也要高。但精密度高,并不说明其准确度也高,这是因为在检测中存在着系统误差。可以说精密度是

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6误差和不确定度的关系区分误差和不确定度很重要。从误差的定义可以看出,误差是一个单个数值,原则上已知误差的数值可以用来修正结果。而不确定度是以一个区间的形式表示,如果是为一个分析过程和所规定样品类型作评估时,可适用于其所描述的所有测量值。一般不能用不确定度数值来修正测量结果。另外,修正后的分析结果可能非常接近于被检测的数值。因此,有时误差可以忽略。如:检测值为80.368,真实值为80.4,按数值修约规则规定,修正后的检测值为80.4,其相对误差仅为0.04%。通常认为 误差有两个分量,分别是随机误差分量和系统误差分量随机误差是指在同一量的多次检测过程中,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检测误差的分量。它是不可能修正,无法检测,也不可能校正,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分析结果的随机误差,虽然不可消除,但是通常可以通过增加观察的次数而加以减少〔.系统误差是指在同一量的多次检测过程中,保持恒定或以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检测误差的分量。它是独立于测量次数的,因此,不能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通过了增加分析次数的办法

准确度与精确度的概念

计量的精密度、正确度、精确度,是计量的几个基本概念(参见图1) 1.精密度 计量的精密度(precision of measurement),系指在相同条件下,对被测量进行多次反复测量,测得值之间的一致(符合)程度。从测量误差的角度来说,精密度所反映的是测得值的随机误差。精密度高,不一定正确度(见下)高。也就是说,测得值的随机误差小,不一定其系统误差亦小。 2.正确度 计量的正确度(correctness of measurement),系指被测量的测得值与其“真值”的接近程度。从测量误差的角度来说,正确度所反映的是测得值的系统误差。正确度高,不一定精密度高。也就是说,测得值的系统误差小,不一定其随机误差亦小。 3.精确度 计量的精确度亦称准确度(accuracy of measurement),系指被测量的测得值之间的一致程度以及与其“真值”的接近程度,即是精密度和正确度的综合概念。从测量误差的角度来说,精确度(准确度)是测得值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综合反映。 图1是关于计量的精密度1正确度和精确度的示意图。 设图中的圆心O为被测量的“真值”,黑点为其测得值,则 图(a):正确度较高、精密度较差; 图(b):精密度较高、正确度较差; 图(c):精确度(准确度)较高,即精密度和正确度都较高。

通常所说的测量精度或计量器具的精度,一般即指精确度(准确度).,而并非精密度。也就是说,实际上“精度”已成为“精确度”(准确度)的习惯上的简称。至于精度是精密度的简称的主张,若仅针对精密度而言,是可以的;但若全面考虑,即针对精密度、正确度和精确度三者而言,则不如是精确度的简称或者本意即指精确度更为合适。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对计量结果的评价,多系综合性的,只有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才对精密度和正确度单独考虑。那么,为何不去简化(如果说是“简化”的话)一个常用术语,而偏要去简化一个不常用的术语呢!再说,就大多数计量领域和计量工作者来说,已经习惯于“精度”来表示“精确度”或准确度了,何不顺其自然呢? 顺便说一下,本书中所用的“精度”,系指“精确度”(准确度),即精密度和正确度的综合概念。

(word完整版)卫生化学考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30分,每题两分). 1.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是(A) A。准确度高,精密度也高 B。准确度高,精密度低 C。精密度高,准确度也高 D. 精密度高,准确度低 2。对7。5305进行修约,保留四位有效数字,结果是(C) A。 7。53 B. 7。531 C。 7。530 D. 7。5 3。以下各项措施中,可减小随机误差的方法是(C) A。设置对照试验 B。校准仪器 C。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D. 设置空白试验 4. 氘灯所发出的光谱在哪个范围内(B) A。 X射线 B。紫外线 C. 可见光 D。红外线 5.吸光度A、透射比T与浓度c的关系是(A) A。 A与c成正比,T与c成反比 B. A与c成反比,T与c成反比 C。 A与c成正比,T与c成正比 D。 A与c成反比,T与c成正比 6。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是(B) A. 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 B。光源—单色器—吸收池—单色器—检测器 C. 光源—吸收池—单色器—检测器 D. 光源—吸收池-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 7。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Mn2+浓度时,用HIO4氧化Mn2+成MnO4—,以蒸馏水作空白溶液,问这是(D)A。试剂空白 B. 样品空白 C。平行操作空白 D. 溶剂空白 8。关于分子荧光分析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外转换过程属于辐射跃迁 B. 延迟荧光属于非辐射跃迁 C。磷光发射是指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向基态跃迁 D. 任何荧光化合物都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9.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所用光源是(B) A。钨灯 B。空心阴极灯 C.氢灯 D. 氙灯 10. 关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光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发射谱线的νo大于吸收谱线 B. 发射谱线的νo小于吸收谱线 C.发射谱线的△ν小于吸收谱线 D。发射谱线的△ν等于吸收谱线 11。下列原电池的表示方法中正确的是(B) A。(—) Zn(s)|CuSO4(c2)||ZnSO4(c1)|Cu(s) (+) B。 (-) Zn(s)|ZnSO4(c1)||CuSO4(c2)|Cu(s) (+) C。(+) Cu(s)|CuSO4(c2)||ZnSO4(c1)|Zn(s) (—) D. (+) Cu(s)|ZnSO4(c1)||CuSO4(c2)|Zn(s)(—) 12. PH玻璃电极对阳离子的响应顺序是(A) A。 H+〉Na+〉K+〉Cs+B. H+> K+> Na+>Cs+ C。H+>Na+> Cs+> K+ D.Na+〉 H+>K+〉Cs+ 13。下列哪项不是色谱法的优点(B) A。灵敏度高 B。对未知物分析能力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