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蛙类心脏起搏点的分析

2蛙类心脏起搏点的分析
2蛙类心脏起搏点的分析

蛙类心脏起搏点的分析实验

摘要:[目的] ①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熟悉蛙类心脏的结构;

②学习斯氏结扎法;③分析蛙类心脏起搏点和心脏不同

部位的自律性高低。

[方法]用双毁髓法处理蛙(或蟾蜍),暴露出蛙(或蟾蜍)的心脏,观察静脉窦、心房、心室收缩的顺序,记录心搏频

率,再依次用斯氏第一结扎法和斯氏第二结扎法将心脏

结扎,分别记录心搏频率,并观察心脏的自动节律性。

[结论]正常的心脏搏动服从于节律性最高的部位(起搏点)的节律,并且心脏各部分的活动依节律性高低的不同而有

一定的顺序。静脉窦的节律性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

低。其心脏活动的顺序为静脉窦→右心房→心室。起搏

点为静脉窦。

关键词:心脏起搏点、斯氏结扎、搏动频率

引言:正常的心脏搏动服从于节律性最高的部位(起搏点)的节律,并且心脏各部分的活动依节律性高低的不同而有一定的顺序。两栖类动物的心脏起搏点是静脉窦,正常情况下,静脉窦的自动节律性最高,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并依次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因此静脉窦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搏动的正常部位,被称为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和自律组织仅起着兴奋传导作用,若阻断心脏的正常传导,它们也可起到心脏起搏点的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实验中要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熟悉蛙类心脏的结构;学习斯氏结扎法;分析蛙类心脏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的自律性高低。通过实验证明静脉窦的节律性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其心脏活动的顺序为静脉窦→右心房→心室。起搏点为静脉窦。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动物:蟾蜍(或蛙)

试剂:任氏液

器具:解剖器具,毁髓针,蜡盘,秒表,滴管,大头针,细线

1.2方法:

⑴暴露心脏

①将双毁髓蛙(或蟾蜍)背位置蜡盘中,展开四肢,用大头针于腕

部和跗部钉入,将其固定在蜡盘中。②左手持镊提起胸骨后方腹部皮肤,右手持剪剪开一小口,然后将剪刀由切口处伸入皮下,向左右两侧下颌角方向剪开皮肤,并向头端掀开皮肤。③用镊子提起胸骨后方的腹肌,用金冠剪在腹肌上剪一小口后,沿皮肤切口方向剪开胸壁,(剪时剪刀尖紧贴胸壁,以免损伤心脏和血管)剪开左右乌喙骨和锁骨,用镊子除去胸骨和围心膜之间的结缔组织;剪去胸壁,使创口成一个倒三角形,此时可见到心脏在围心腔内搏动。④左手持眼科镊提起半透明围心膜,右手用眼科剪剪开围心膜,暴露心脏。(以下实验要不时用任氏液保持心脏湿润)

⑵观察心脏的构造

心脏位于体腔前端胸骨背面,被包在围心腔内,其后是红褐色的肝。

在心脏腹面用镊子夹起半透明的围心膜并剪开,心脏便暴露出来。

从腹面观察心脏的外形及周围血管:

心房。心房为心脏前部的2个薄壁的囊状体,左右各一。

心室。心室1个,连于心房之后的厚壁部分,圆锥形,心室尖向后。

在两心房和心室交界处有一明显的凹沟。称冠状沟,紧贴冠

状沟有黄色脂肪体。

动脉圆锥。动脉圆锥为由心室腹面右上方发出的1条较粗的肌质管,色淡。其后端稍膨大,与心室相通。其前端分为2支,

即左右动脉干。

静脉窦。静脉窦为心脏背面一暗红色三角形的薄壁囊。在心房和静脉窦之间有一条白色的半月形界限即窦房沟。其左右两个前

角分别连接左右前大静脉,后角连接后大静脉。静脉窦开口

于右心房。在静脉窦的前缘左侧,有很细的肺静脉注入左心

房。

⑶观察心博过程

观察静脉窦、心房、心室收缩的顺序,并用秒表记录心搏频率。注意心室收缩时容积和颜色的变化。

⑷斯氏结扎

①用眼科镊在左右动脉干下穿一线备用,将心尖翻向头端,暴露心

脏背面,然后将放置在动脉干下的那条线在窦房沟处做一结扎,即为斯氏第一结扎。观察心脏各部分搏动节律的变化,可见心房、心室立即停止搏动,而静脉窦仍继续搏动,用秒表记录静脉窦搏动频率。待心房和心室恢复搏动后,分别记录它们的搏动频率。(每次读取数据时重复三次,取平均值)比较心脏各部位搏动频率的变化。

②然后在冠状沟处穿线做第二次结扎,即斯氏第二结扎。这时心房

和静脉窦仍继续搏动,心室则停止搏动。待心室恢复搏动后,记录心脏各部位的搏动频率。(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心脏不同部位节律性的高低,正常情况下心脏节律活动的顺序)

2.结果:

实验项目心搏频率/(次·min-1)

静脉窦心房心室

正常45 43 44

62 55 58

斯氏第一结

55 49 40

斯氏第二结

3.讨论:

⑴操作要点:①实验过程中常用任氏液浸润心脏,以保持心脏生理活

性;②用玻璃针拨动心尖,暴露心脏背面;③结扎前要认真识别心脏结构,斯氏结扎部位必须准确。斯氏第一结扎后,若心室长时间

不恢复跳动,施实斯氏第二结扎则可能使心室恢复跳动;④计数静脉窦、心房及心室的搏动频率时,必须同步进行,以免造成误差;

⑤每次读取数据时,重复三次,取平均值。

⑵实验分析:①正常生理条件下(无任何结扎)发现静脉窦,心房,

心室三者节律性一致。可以看出在生理条件下,心脏是一个机能的合胞体。②斯氏第一次结扎:结果是只有静脉窦有收缩节律,心房,心室均无明显收缩。斯氏第一次结扎切断了静脉窦和心房之间的联系,结果是暂时性的心房,心室停止收缩。但心房本身也有节律性,所以在一段时间之后会表现出来,心房的收缩期应该明显慢于静脉窦,心房收缩一段时间之后,心室才开始收缩。实验中现象不明显的原因是结扎后没有等待足够时间。③斯氏第二次结扎:静脉窦和心房的收缩大致相同,而心室的收缩节律明显慢于前二者,可以说明心室收到收缩信号要晚于心房,心室此时在以自己的节律进行收缩,明显慢于心房。心房的节律和静脉窦近似一样,这种情况下心房和静脉窦之间组成了机能的合胞体。此时记录的心搏频率应是静脉窦、心房、心室本身的搏动频率。④误差分析:结扎后没有等待足够时间或计数静脉窦、心房及心室的搏动频率时,没有同步进行。

⑶结论:虽然实验有不足之处,但基本可以说明正常的心脏搏动服从

于节律性最高的部位(起搏点)的节律,并且心脏各部分的活动依节律性高低的不同而有一定的顺序。静脉窦的节律性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其心脏活动的顺序为静脉窦→右心房→心室。起搏点为静脉窦。

参考文献:《动物生物学实验指导》黄诗笺主编

《动物生理学实验》杨秀平主编

《生理学实验指导》刘少金、胡祁生主编

(整理)实验六蛙心起搏点分析及心搏动曲线描记084120003陈明辉.

实验六蛙心起搏点分析及心搏动曲线描记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熟悉心脏的结构; 2、观察心脏各部位节律性活动的时相及频率; 3、学习在体蛙类心脏活动的记录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两栖类动物的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心脏的起搏点是静脉窦。静脉窦的节律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活动节律服从静脉窦的节律,其活动顺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这种有节律的活动可以通过张力传感器在生理信号采集系统中记录下来,称为心搏曲线。 三、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牛蛙 2、实验器材:蛙心夹,常用手术器械,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支架,双凹夹,培养皿,滴管,任氏液,秒表,棉线。 四、实验流程 实验动物双毁髓暴露动物心脏记录心搏曲线观察心搏曲线 斯氏第一结扎斯氏第二结扎 五、试验方法和步骤 1、暴露动物心脏 取牛蛙一只,用刺蛙针通过枕骨大孔损毁脑和脊髓后,背位固定于蛙板上。左手持有齿镊提起胸骨剑突下端的皮肤,用手术剪剪开一个小口,然后将剪刀由切口处伸入皮下,沿左、右两侧锁骨方向剪开皮肤。将皮肤掀向头端,再用有齿镊提起胸骨剑突下端的腹肌,在腹肌上剪一口,将剪刀伸入胸腔(勿伤及心脏和血管),沿皮肤切口方向剪开胸壁,剪断左右乌喙骨和锁骨,使创口呈一倒三角形。用眼科镊提起心包膜,用眼科剪刀小心地剪开心包膜,暴露心脏。 2、观察心脏的外部结构 从心脏的腹面可看到心房、心室及房室沟。心室右上方动脉根部有一膨大,称动脉圆锥。动脉干由此发出,向上分成左右两支。用玻璃分针将心脏翻向头侧,可见心房下端有节律搏动的静脉窦。在心房与静脉窦之间有一条白色半月形界线,称为窦房沟。 3、观察心搏过程 仔细观察和记录静脉窦、心房及心室收缩的频率、顺序和相互关系。 4、仪器的准备 打开计算机采集系统,接通张力传感器输入通道。 5、心搏曲线记录 用系线的蛙心夹夹住少许心尖部肌肉。蛙心夹的系线与张力传感器的应变梁孔连接,调节系线的拉力,使心脏的收缩活动在显示屏上出现。调整扫描速度,使心搏曲线的幅度与宽度适中。记录心搏曲线。仔细观察曲线各波与心脏各部位活动的关系。 6、蛙心起搏点观察 在主动脉干下方穿一条线,将心脏翻向头端,沿窦房沟作一结扎,称为斯氏第一结扎。观察心肌各部分搏动节律的变化,用秒表计数每分钟的搏动次数。待心房和心室恢复搏动后,计数其搏动频率。然后在房室交界处穿线,准确地结扎房室沟,此称为斯氏第二结扎。待心室恢复搏动后,计数每分钟心脏各部分搏动次数。将记录结果填入下表。

蛙心起搏点

蛙心起搏点 实验报告 1.课程名称: 动物机能学实验 2.实验名称: 蛙心起搏点 3.实验目的、要求 1.学习和掌握蛙类手术的操作过程 2.观察蛙心起搏点及各部分自律性的高低 4.实验原理 哺乳动物的心脏特殊传导系统都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节律性高低不同,以节律性最高。蛙类及其它两栖动物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正常时,蛙静脉窦的起搏细胞发出的冲动通过特殊的传导系统依次传入心房和心室。 5.实验材料 ⑴.实验动物: 蟾蜍 ⑵.实验器械:蛙类手术器械、记时器 ⑶.实验药品:任氏液 6.实验步骤及原始数据记录 实验步骤 1.取蟾蜍一只,用探针捣毁其大脑脊髓,将其仰卧于蛙板上。用镊子提起腹部皮肤, 剪一小口,之后向两侧锁骨剪开并剪去皮肤,使成为一个倒三角形,剪开肌肉、胸骨及心包膜,暴露心脏。 2.识别静脉窦,心室及心房,并观察各自的收缩顺序,并记录各部分搏动频率。 3.在主动脉下穿一线备用,然后将心尖翻向头端,暴露心脏背面,然后将主动脉干下 的线结扎,以阻断静脉窦和心房之间的传导,次为斯丹尼氏第一结扎,观察心房、心室及静脉窦的搏动情况,并记录各自节律。 4.待心房、心室及静脉窦搏动恢复正常后,再取一线在房室沟作第二次结扎,阻断心 房和心室之间的传导,观察心房和心室的搏动情况,分别记录单位时间内静脉窦、心房和心室的搏动情况。 7.实验结果与分析 ⑴.实验结果 ⑵.分析 心脏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称为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心肌的自动节律性起源于心肌细胞本身。具有自动节律性的组织和细胞,称为自律组织和自律细胞。 心脏的自律性来源于心脏的特定部位,即起搏点。两栖动物的起搏点位于静脉窦。正常情况下,静脉窦的自动节律性最高,然后依次为心房肌、房室结,即静脉窦的自动节律性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 篇一:蛙心起搏点 蛙心起搏点 实验报告 20081217 01:15:25 阅读17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实验目的】 1 了解在体内观察器官生理特点的方法,并确定蛙心起搏点及传导途径 2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 哺乳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节律性高低不同。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由于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分,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抢先占领或超速驱动压抑”控制,并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动节律性,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一旦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则潜在起搏点可以自动发 生兴奋,是心房或心室依从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节律而跳动。

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在正常情况下,其 心房和心室在静脉窦冲动作用下依序搏动,只有当正常起搏点的冲动受阻时,“超速压抑”解除,心脏的自律性次之的部位才可能显示其自律性。 本实验利用结扎阻断传导通路的方法来确定蛙心起搏点和传导途径。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 【实验器材和药物】蛙板、蛙类手术器械、刺蛙针;线、小烧杯、滴管、任氏液 【实验方法和步骤】 1 暴露心脏蟾蜍或蛙一只,用刺蛙针破坏脑和脊髓后,将其仰卧固定在蛙板上。用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皮肤并沿中线剪开胸骨,可见心脏包在心包中,仔细剪开心包,暴露出心脏,在窦房沟、房室沟处各预 置一段手术用的丝线 2 观察正常心跳频率 观察它们的跳动次序并计数它们在单位时间内的跳动次数 3 结扎窦房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 找到静脉窦和心房交界的半月行白线(窦房沟)。然后将预先穿入的丝线沿着

蛙类心脏起搏点分析与心搏曲线观察

中国海洋大学实验报告 2011年11月5日姓名:刘玉姣专业年级:2009级生物技术学号:040012009065 同组者:魏惠惠马丽斐题目:蛙类心脏起搏点分析与心搏曲线观察 一、目的要求 观察蟾蜍心脏起搏点、心脏各部分活动顺序及心脏不同部位自律性的高低。 二、基本原理 心脏活动具有自律性,但各部分的自律性高低不同,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其每次兴奋依次激动心房、心室。引起心脏各部分的顺序活动。正常生理情况下窦房结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的自律细胞称为潜在起搏点,当窦房结的兴奋传导受阻时,潜在起搏点可取代窦房结引发心房或心室活动。两栖类动物的心脏起搏点称静脉窦。 三、动物与器材 蟾蜍或蛙、手术器械一套、蛙板、玻璃板、蛙心夹、滴管、细线、秒表、任氏液。 四、方法与步骤 1.破坏蟾蜍脑和脊髓后,仰卧于蛙板上。用眼科剪刀仔细剪开心包,暴露出心脏。 2.识别蛙心静脉窦、心房、心室,在心房与静脉窦之间有一半月形白线,即窦房沟。 3.观察项目 (1) 静脉窦、心房、心室跳动顺序及频率。 (2)沿窦房沟进行结扎(斯氏第一结扎),观察心房、静脉窦活动情况。 (3)待心房、心室恢复跳动后,在心房、心室的交界处(房室沟)做斯氏第二结扎,观察心房、心室活动变化情况。 五、注意事项 1.复习心脏兴奋的发生与传播等理论知识。 2.手术过程要小心,避免出血。结扎应迅速扎紧。

3.实验中经常滴加任氏液,使心脏保持湿润。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一次结扎后,由于静脉窦为正常起搏点,故仍能进行正常搏动;由于窦房沟处被结扎,兴奋传导受抑制,心房心室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不能立即恢复,而频率降低。须经一定时间才能从被压抑的状态中恢复其本身的自动兴奋频率。 第二次结扎处为房室沟,此时从静脉窦到心房的兴奋传导正常,故心房跳动频率恢复。从心房到心室的传导受阻,心室跳动停止。一段时间后,心室自身的潜在兴奋性使心室开始跳动。 七、思考题 第一斯氏结扎后和第二斯氏结扎后的心室搏动频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不相同。第一斯氏结扎后心室的搏动是受心房激动,搏动频率与心房的搏动频率相同。第二次斯氏结扎后,是心室自身的潜在兴奋性作用,使其开始搏动,不受心房控制。

生理实验6蟾蜍心脏起搏点观察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的测定

实验六蟾蜍心脏起搏点观察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改变局部温度和结扎方法来观察蟾蜍心脏起搏点。 2.比较蟾蜍心脏不同部位的自律性高低,学习在体蟾蜍心跳曲线的记录方法。3.观察心室在收缩活功的不同时期对额外刺激的反应。 4.通过对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观察,了解心肌兴奋性变化的特点。 5.通过实验阐述心肌产生期外收缩的条件与代偿间歇出现的机理。 二、实验原理 蟾蜍的心脏由左心房、右心房和1心室组成,左、右心房有间隔,互不相通,但都与心室相通,因此而出现“混合血”,鱼类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蟾蜍具有两条循环路线,即体循环和肺循环。 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含有自 律细胞,因而活动具有自动 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自律性 高低不同。

两栖类动物的起搏点是静脉窦。两栖类动物心脏的结构特点是两个心房和一个心室。在其背面还有一个静脉窦。其心脏活动顺序为:静脉窦,右心房,心室,起博点是静脉窦。 在每次心动周期中,心肌每发生一次兴奋——收缩后,其兴奋性将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心肌兴奋后其兴奋性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加到舒张期的早期,在此期间给予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兴奋收缩。随后为相对不应期,在此期给予心肌强的刺激可引起心肌兴奋收缩,最后为超常期。后两期均处于心肌舒张期内,因此,在舒张期如果在窦房结(两栖类为静脉窦)按正常节律性兴奋下达以前,给予心室肌一次适当的阈上刺激可引起一个提前出现的扩布性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或额外收缩,也称早搏。期前收缩也有自已的有效不应期,而随后窦房结传来的正常的节律性兴奋,常常落在这个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中,因而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这样心室较长时间地停留在舒张状态,直至下一次窦房结正常的节律性兴奋到达时,才恢复原来的正常的节律性兴奋和收缩。因此,期前收缩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舒张间歇期,称为代偿间歇。 三、动物与器材 实验动物:蟾蜍4只/组。 实验器材:蟾蜍解剖器械、生物/桥式前置、刺激/记录电极、蛙心夹、线、滴管、小试管、培养皿、冰块、热水、支架、木夹、秒表、大头针。

实验六 蛙心起搏点观察和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实验七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目的】 学习在体蟾蜍心跳曲线的记录方法,观察心脏在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原理】 心肌有效不应期约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在此期间给予任何刺激均不会产生兴奋。在心室舒张中、晚期电刺激心室肌,则可在正常节律性收缩之前发生一次收缩,称为期前收缩,并在其后往往有一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实验对象】 蟾蜍或蛙 【实验器材和药品】 蛙类手术器械,生物医学信号采集系统,刺激电极,蛙心夹,张力换能器,任氏液等。 【实验步骤与观察项目】 1、标本制备 (1)破坏脑脊髓取蛙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用探针破坏脑和脊髓,并将其仰位固定在蛙板上。 (2)暴露内脏用粗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的皮肤并沿中线剪开胸骨,打开胸腔,暴露心脏。 (3)打开心包用眼科镊夹起心包膜,用眼科剪沿纵轴方向剪开心包膜。 2、仪器装置连接(如下图所示) 输入 刺激

蛙心与记录仪、换能器的连接装置 (1)打开主机张力换能器及刺激电极与主机相连接。 (2)在心脏舒张时用系有丝线的蛙心夹夹住心尖,心脏经蛙心夹和换能器连接。将刺激电极固定在铁架台上,使其两极和心室紧密接触。(3)选择张力,调节适宜的放大倍数和刺激参数。 3、观察项目 (1)描记正常心搏曲线,辨认收缩期和舒张期。 (2)在收缩期和舒张早、中、晚期分别电刺激心肌,观察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注意事项】 1、蟾蜍毁髓要彻底,否则肢体扭动将影响心跳曲线的记录。 2、刺激电极与心室肌接触要良好,一般将电极紧靠心底部一侧为宜。 3、用蛙心夹夹心室肌时,应在心舒时夹住心尖,不可夹得过多戳破心脏而漏血或夹得过少而脱落。 4、实验过程中经常滴加任氏液,使心脏表面保持湿润。 5、刺激心脏前,先检查电刺激是否有效,强度是否适宜。 【思考题】 1、如何证实心肌有较长的不应期?心肌的较长不应期有何生理意义? 2、期前收缩后一定出现代偿间歇吗?为什么? 3、为何心肌有期前收缩而骨骼肌不会出现?

冠状动脉解剖学简介

冠状动脉解剖学简介 左、右冠状动脉是从主动脉发出的,也是极端重要的第一个分支,完全靠它向 心脏提供血液。它们的开口深处主动脉根部,分别在左、右主动脉窦内。若以主动 脉瓣附着缘连线为界,可将主动脉窦分为窦内和窦外,开口的绝大多数(80%~91 %)均处于窦内,其余的开口在窦外或窦线上。 一、左冠状动脉 初为一总干,长约0.1 ~ 2.8cm,埋藏在肺动脉起始部与左心耳之间心外膜深 层脂肪组织中,但也有极个别人无总干,此时的前降支和旋支并列分别开口于左主 动脉窦内。总干在左房室沟内分为前降支和旋支,42%的人在两支之间发出一对角 支,个别也有发出两个对角支的。 1.前降支和旋支 它们是左冠状动脉的主干,前降支沿前纵沟在心外膜下走向心尖,到前纵沟末 端向后绕过心缘终于心脏隔面的下三分之一附近,或与后降支发生吻合。提起左心 耳、可见心外膜下脂肪深部的旋支沿左房室沟左行绕过心左缘,到心脏的后面。有 的旋支甚短,只达心左缘,有的较长甚至分布到左室正后或部分右心室。前降支和 旋支之间形成一定角度(40~150度),但多呈直角。它们在途中又分出心房分支 和心室分支: 2.左房分支均来自旋支,计有: (1)左房前支于左心耳根部发自旋支的初始部,向上行走在主动脉根部和左 心房之间,分布到左心房前内侧壁。有时它还发出一较大的窦房结动脉,向上后至 上腔静脉终部并环绕上腔静脉口,且沿途发出许多小支到左、右心房之间,组成心 房动脉网络。 (2)左房中间动脉较恒定地起自心左缘处的旋支,分布到左心房侧后面。 (3)左房后支较小,发自旋支的膈面,分布左心房后壁。 3.左室分支大致可分为左室前和左室后两组,它们分别是: (1)对角支多起自前降支与旋支分叉处,有长有短,分布左室前壁,长者可

蟾蜍实验1

双毁髓技术剑突取材、染色、观察 朱琪璋 121140083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双毁髓技术的意义 2.观察软骨组织的形态 3.观察蟾蜍的泌尿及生殖系统 二、实验原理 1.双毁髓法麻醉蟾蜍:用金属毁髓针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使蟾蜍处于一种麻醉状态,四肢瘫软,从而对蟾蜍进行解剖,取出泌尿及生殖系统,观察各个组成部分。 三、实验动物与器材 1.实验动物:活的蟾蜍一只/每人 2.实验试剂:亚甲基蓝试剂 3.实验器械:显微镜,解剖器具,毁髓针,剪刀,镊子,吸水纸,大头针 四、方法与步骤 1.左手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分别夹着前肢,后肢,握住蛙体,拇指按住吻端使头部上下活动,两耳后腺间出现一道褶线,此线中点或用金属毁髓针沿头背中线向后移动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大孔。拇指下压使头前俯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同时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1mm,再将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平行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彻底捣毁脑组织使之成为“脊蛙”。 2.将蛙置于解剖盘上,腹部朝上,四肢伸展后用大头针固定。用镊子提起腹面皮肤,用剪刀剪开一小口,并从小口处向前将腹面皮肤剪开,至下颌前端。向后剪至两后肢基部之间,泄殖孔稍前方。然后将皮肤向两侧拉开,可见皮肤与皮下肌肉连接松散,两者之间较大间隙为皮下淋巴腔,翻看皮肤内测可见分布有丰富的血管。 3.用镊子提起腹部肌肉,用剪刀沿腹中线略偏左侧,剪开腹壁至肩带之剑突,然后向左,向右剪开,用剪刀剪取薄的剑突软骨组织,制成装片(用亚甲基蓝试剂染色效果更好),在显微镜下观察软骨组织细胞的形态。 4.小心剥离腹壁上的腹大静脉,再将腹壁向两侧分开,暴露心脏和其他器官,小心分开其他器官和系统,找到蟾蜍的泌尿和生殖系统,并用剪刀,镊子等将其完整的分离出来,放到解剖盘上,观察系统中各个器官的形态及位置,作好记录,并绘制好模拟图。 5.将蟾蜍处理掉,仪器清洁干净,整理实验台。 五、实验结果 1.剑突软骨组织细胞图

实验四蟾蜍心脏传导系、心脏起搏点分析;蟾蜍循环系统的解剖

实验四蟾蜍心脏传导系、心脏起搏点分析;蟾蜍循环系统的解剖 一.实验目的 1.练习双毁髓法,熟练掌握双毁髓技术。 2.重复练习并熟练掌握蟾蜍的解剖技术。 3.观察蟾蜍的心脏,辨认和心脏相连的血管,并学会画和心脏相连的血管的图。 4.学习双穿线手法使心脏游离。 5.学会心脏搏跳的技术方法。 6.观察蟾蜍的心血管系统,了解两栖类心脏的构造、循环途径及其特点。二.实验原理 1.双毁髓法麻醉蟾蜍:用金属毁髓针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使蟾蜍处于一种麻醉状态,四肢瘫软,从而对蟾蜍进行解剖,露出其心脏。通过对心脏结扎使心脏游离,阻碍循环系统由此可以观察静脉血管。 2.两栖类心脏的起搏和传导系统有静脉窦,窦房沟,房室沟组成。这一类起搏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是各部分的自动节律并不相同,其中静脉窦氏主要起搏点,它的节律性最高,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波动频率和静脉窦的节律相同(即取决于静脉窦的节律),窦房沟和房室沟是潜在的起搏点,正常状态下他们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其自身的自动节律性被主要起搏点的节律所掩盖。因此他们波动的顺序是:静脉窦先波动,然后是心房最后是心室。但是当主要起搏点的兴奋不能传导到窦房沟和房室沟的时候,他们的自动节律可引起心脏的波动。本实验用斯氏结扎法结扎蟾蜍主要和次要起搏点,观察他们的自动节律性。 3.蛙心的结构示意图 4.斯氏结扎图 (A处为斯氏第一次结扎部位,B为斯氏第二次结扎部位) 三.动物器材 1.动物:蟾蜍一只 2.实验仪器:手术刀两把,普通剪刀一把,解剖针一根,蜡盘两个(一个中央有圆孔),镊子两把,大头针若干个。 四.实验步骤 1.双毁髓麻醉蟾蜍:左手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分别夹着前肢、后肢,握住蛙体,拇指按住吻端使头部上下活动,两耳后腺间出现一道褶线,此线中点或用金属毁髓针沿头背中线向后移动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大孔。拇指下压使头前俯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同时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1mm,再将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平行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彻底捣毁脑组织使之成为“脊蛙”。 2.将剪开体壁的蛙体腹面向上置于解剖盘中,展开四肢,用蛙钉向内斜呈45

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开课学院及实验室:XXX 2011年4月1日 学院生命科学 学院 班别XXX 姓名XXX 学号XXX 实验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组别第四组成绩 实验项目名称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蛙类暴露心脏的方法,熟悉其心脏的解剖结构; 2.利用结扎法观察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传导系统的自动节律性高低; 3.学习蛙类心脏活动的描记方法; 4.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脏兴奋性周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肌收缩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 心肌的生理特性表现为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其自律性取决于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但心脏各部分的自动节律性高低不同。正常情况下,心脏起搏点窦房结(两栖类动物是静脉窦)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自动节律性兴奋向外扩布,并以此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则静脉窦(窦房结)被称为正常起搏点,而心脏其他部位受窦房结(静脉窦)的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自律性,仅起着兴奋传导的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窦房结的兴奋因传导阻滞不能控制其他自律组织的活动,或者其他自律组织自律性增高,则心房或心室就会受当时自律性最高的组织发出的兴奋性节律的控制进行活动,这些异常的起搏点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兴奋性会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一系列周期性变化。其显著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早期,在此期间施加任何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的再次兴奋和收缩。但在心肌舒张的早期之后(中晚期之内,相当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给予刺激可使心肌产生一次比正常节律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收缩。而期前兴奋和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所以当下一次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冲动到达时,常常会落在这个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会引起心肌的兴奋和收缩,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如果窦性心律过慢,当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时,窦性兴奋才传到心室,则可引起心室的一次新的收缩,而不会出现代偿性间歇。因此心脏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实现心脏的泵血机能。 三、使用仪器、材料 1.材料:青蛙、任氏液。 2.仪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10g张力换能器、小动物手术器械、支架、蛙心夹、滴管、烧杯、双极刺激电极、蛙板、蛙钉、玻璃分针、秒表等。

蟾蜍的解剖及循环系统的观察

蟾蜍的解剖及循环系统的观察 王超雄131140009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双毁髓”手术技术 2)熟练使用解剖器械 3)游离蟾蜍心脏,辨别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双穿线备用 4)分析心脏传导系和起搏点;学习斯氏结扎1,斯氏结扎2 二:实验原理 1) 蟾蜍的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组成;具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幼体期只有一心房和一心室。成体心脏的位置后移,由紧挨头部腹面后移至胸腔,外包围心膜。心房出现分隔,形成左右心房,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组成,窦房间、房室间、心室与动脉圆锥之间都有孔和瓣膜。 2)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都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位的自律性高低不同。哺乳动物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兴奋并依次通过心房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和心室肌,使整个心脏兴奋,表现出统一的收缩和舒张。由于窦房结是控制整个心脏活动的部位,故称为心脏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控制而不能表现出自动节律性,称为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当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就表现出来,使心脏产生异位节律。蛙属于两栖类动物,其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它产生的兴奋传到心房、心室而引起收缩。用结扎不同部位的方法,可观察蛙心的正常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自律性的高低。 三:实验动物与器械 实验动物:蟾蜍(每人一只)

实验器械:解剖盘、毁髓针、剪刀、镊子、大头针、丝线、任氏液 四:实验过程 1)取蟾蜍一只,用双毁髓法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使其仰躺在解剖盘上,用大头针固定四肢。 2)用镊子夹起腹部皮肤,用剪刀小心剪开,用剪刀剪开体腔,将腹壁向两侧分开,暴露心脏。 3)用眼科剪依心轴方向小心剪开心包膜,完全暴露心脏。仔细辨认心脏结构和主要血管。 4)观察并记录心脏跳动频率,并观察静窦脉、心房和心室三者收缩的时间顺序。 5)斯氏第一结扎:用眼科镊经主动脉下方穿一丝线,提起蟾蜍心尖,在心脏背面认准窦房结沟结扎以阻断窦房兴奋传播。观察心脏跳动有无变化。 心房和心室跳动的频率有无变化。 6)斯氏第二结扎:在房室之间用一丝线将房室沟结扎,阻断房室兴奋传导。 观察心脏跳动有无变化。心房和心室跳动的频率有无变化。 7)观察完毕后,处理蟾蜍,清洗实验器械。 五:实验结论

冠状动脉CT解剖详解

心脏冠状动脉CT解剖中文详细标注(图文) 分享 首次分享者:蓝色风铃已被分享868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举报 LA -Left Atrium左心房RA -Right Atrium右心房LV -Left Ventricle左心室RV -Right Ventricle右心室MitralValve二尖瓣A.Aorta-Ascending Aorta升主动脉D. Aorta-Descending Aorta降主动脉SVC –Superior Vena Cava上腔静脉IVC –Inferior Vena Cava下腔静脉PA -Pulmonary Artery肺动脉PV -Pulmonary Vein肺静脉LMA -Left Main Artery冠状动脉左主干LAD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左前降支LCX -Left Circumflex Artery左回旋支LMB -Left Obtuse Marginal Branch 左边缘支(钝缘支)RCA -Right Coronary Artery 右冠状动脉PDA -Posterior Descending Artery后降支ConusBranch 右动脉圆锥支LAA –Left AtrialAppendage左心耳RAA –Right AtrialAppendage右心耳CS -Coronary Sinus冠状窦MCV –Middle Cardiac Vein 心中静脉GCV–Great Cardiac Vein心大静脉PIVV –Posterior IntraventricularVein后室间静脉(心中静脉)PLVV –Posterior Left Ventricular Vein 左室后静脉PLV –Posterior Lateral Vein左室后侧静脉(边缘静脉)

蛙心灌注

离体蛙心灌流 【实验目的】 1. 学习离体蛙心灌流的方法; 2. 观察钠、钾、钙三种离子对心脏活动的影响。 3. 观察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因素对心脏活动的影响。 【实验原理】 1. 作为蛙心起搏点的静脉窦能按一定节律自动产生兴奋。因此,只要将离体 失去神经支配的蛙心保持在适宜的环境中,在一定时间被仍能产生节律性兴奋和收缩。 2. 另一方面,心脏正常的节律性活动有赖于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所 以,改变灌流液的成分,则可以引起心脏活动的改变。 3. 按结构及功能分,可以将心脏细胞分为 工作细胞:普通的具有收缩能力的心肌细胞 自律细胞:组成特殊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 ?心肌收缩力:Ca2+ ?心率:自律细胞4期自动除极速度 ?传导性:动作电位去极化速度、幅度 4. 心肌收缩的影响因素 肾上腺素:主要与心肌的β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效应。 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的M受体结合,产生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效应。 【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牛蛙 2.实验用具及药品:蛙心夹、蛙心插管、插管夹、手术器械、张力换能器、任 氏液、0.65%NaCl溶液、2%CaCl2溶液、1%KCl溶液、1:10000肾上腺素溶液、1:10000乙酰胆碱溶液、3%乳酸溶液、2.58%NaHCO3、0.025%毒K、0.05%异丙肾上腺素、0.05%普耐洛尔 【实验方法和步骤】 1.离体蛙心的制备:双毁髓→左主动脉剪口、插管(内盛任氏液)入心室→ 结扎插管与主动脉→结扎并剪断静脉 2.固定插管并用任氏液换洗血液;进入电脑软件系统。 3.观察并记录正常心搏曲线; 4. 更换蛙心及插管内为新任氏液后向管内分别加入以下溶液:400C任氏液、0.65%NaCl溶液、2%CaCl2溶液1d 、1%KCl溶液1-2d 、1:10000肾上腺素溶液1-2d 、1:10000乙酰胆碱溶液1-2d、3%乳酸溶液1-2d、2.58%NaHCO3 1-2d、0.025%毒K1-2d→2%CaCl2溶液3-4d、0.05%异丙肾上腺素1-2d、0.05%普耐洛尔1-2d→0.05%异丙肾上腺素1-2d;观察并记录曲线变化。 【实验分析】

实验六 蟾蜍心起搏点观察实验

实验六蟾蜍心起搏点观察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一.目的和要求 1.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熟悉的心脏结构; 2.观察心脏各部分自动节律性活动的时相及频率; 3.学习在体蛙类心脏活动的描记方法; 4.了解心脏的电活动与机械收缩活动的关系; 5.观察心室在收缩活动的不同时期对额外刺激的反应; 6.了解心肌兴奋性的变化及代偿间歇的发生机理。 二.基本原理 1.两栖类动物有两心房,一心室,心脏起搏点为静脉窦。心肌细胞有自动节律性,静脉窦>心房>心室。正常情况下,心脏活动节律服从静脉窦节律,按传导性传导,活 动顺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 2.心肌的机能特征之一是具有较长的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几乎占整个收缩期。在心室收缩期给以任何刺激,心室都不发生反应。在心室舒张期给以单个阈上刺激,则产 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反应,称为期外收缩。当静脉窦传来的节律性兴奋恰好 落在期外收缩的收缩期时,心室就不再发生反应,须待静脉窦传来下一次兴奋才能 发生收缩反应。因此,在期外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间歇期,称为代 偿间歇。 三.动物与器材 1.实验动物:蟾蜍 2.实验器材:常用手术器械,蛙心夹,小试管,电极,张力换能器。 3.实验试剂:任氏液,制冰。 四.方法与步骤 1.双毁髓,将蟾蜍腹面向上固定于蜡盘上; 2.用大剪刀在剑突下缘剪一横切口,然后将剪刀口向上挑起,沿胸骨一直向上剪开至下颌骨,暴露心脏,剪开心包膜; 3.将心室向上翻起,分离静脉窦及相应的前、后腔静脉; 4.自己观察静脉窦、心房及心室收缩的顺序颌频率,分别记录正常情况下、40℃情况下、0℃情况下及斯氏第一结扎(沿窦房沟作一结扎)和斯氏第二结扎(沿房室沟 作一结扎)情况下三者的变化,填附表。 5.重新制作一个标本,但只需暴露心脏,剪开心包膜,用蛙心夹夹住心尖部,用棉线将蛙心夹连接张力换能器,调节长度,调整仪器,观察波形; 6.用刺激器刺激心室,观察波形变化,记录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同时记录刺激的位置。

蟾蜍的解剖与观察

蟾蜍的解剖与观察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两栖类外形、皮肤、消化、呼吸、泄殖和循环等系统, 了解两栖动物在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实验中常用组织的准确取材; 2.通过对蟾蜍的系统解剖和观察,了解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 渡中,两栖类在结构和功能上所表现出的初步适应陆生的特征; 3.掌握两栖动物外形、皮肤和内脏器官的一般构造,及其初步适应 于陆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4.进一步练习解剖脊椎动物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将蟾蜍处死,常用的方法有二种:以乙醚或氯仿麻醉;或用解剖针从枕骨大孔处插入,捣毁脑和脊髓。本实验采用乙醚麻醉法将蟾蜍麻醉致死。 将蟾蜍从腹部剪开,可以观察其各个器官系统。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 蟾蜍,解剖剪,蜡盘,大头针,乙醚。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观察蟾蜍外形; 2.麻醉:将蟾蜍全部浸于乙醚溶液中,数分钟后,乙醚麻醉至死; 3.将标本置于蜡盘上,腹面向上,用大头针将四肢固定,持镊子提 起腹部后端的肌肉,先剪开腹部的皮肤,并分离左右两块被剪开的皮肤与腹壁肌肉间的联系,用大头针将皮肤固定于蜡盘中。 4.仔细观察蟾蜍各器官及系统, 5.绘出蟾蜍解剖图。 五、实验记录 1.外形:

蟾蜍皮肤粗糙,身体的背面具有大小不等的瘰粒。全体分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颈部不明显。头部略呈等边三角形。口位于头的前缘。头背面前端两侧的一对小孔,为外鼻孔,其内腔为鼻腔,有鼻瓣可以启闭。眼大而圆,具上、下眼睑,在下眼睑的内缘,附有一半透明的瞬膜,其向上移动,遮盖眼球。眼后有一椭圆形隆起,为耳后腺。耳后腺下方圆形的薄膜,为鼓膜,其内为中耳腔。蟾蜍头的两侧均无呜囊。躯干末端的孔为泄殖腔开孔。前肢分为上臂、前臂、腕、掌和指五部,指为四指,另具一雏形拇指,隐藏于皮内,仅具一短小的掌骨,无指骨。在繁殖季节,雄性个体第一手指内侧出现瘤状肿块,称婚垫,可以此区别雌雄。后肢强大,分为大腿(股)、小腿(胫)、跗、蹠和趾五部,跗、蹠和趾合称足。足有五趾,趾间有蹼,拇趾内侧有“距”。 2.口咽腔为消化和呼吸系统共同的通道。 舌左手持镊将蟾蜍的下颌拉下,可见口腔底部中央有一柔软的肌肉质舌,其基部着生在下颌前端内侧,舌尖向后伸向咽部。右手用镊子轻轻将舌从口腔内向外翻拉出展平,可看到蟾蜍舌尖钝圆,不分叉,用手指触舌面有粘滑感。右手持剪剪开左右口角至鼓膜下方,令口咽腔全部露出。 内鼻孔 1对椭圆形孔,位于口腔顶壁近吻端处。取一鬃毛从外鼻孔穿入,可见鬃毛由内鼻孔穿出。 耳咽管孔位于口腔顶壁两侧,颌角附近的 1 对大孔。用镊子由此孔轻轻探入,可通到鼓膜。 3.消化管和消化腺 肝脏肝脏很明显,呈红棕色,由三叶组成,左侧二叶,右侧一叶,左右肝叶之间,有一椭圆形的胆囊,呈黄绿色,具导管通入十二指肠(后面观察)。 食道将肝推向一侧,位于心脏和肝脏背面的短管道为食道。前端接口腔,后端和胃相连。 胃食道与胃之间无明显界限。胃位于体腔的左侧,由左向右稍弯曲,呈J字形。胃连食道的一端称贲门,而与小肠连接的一端为幽门,该部分显著紧缩,以此与小肠为界。 肠与胰脏小肠包括十二指肠和回肠,自与幽门连接处弯向前方的一段为十二指肠。将胃与十二指肠放平,在它们之间的套弯里,呈

蟾蜍的微循环标本制作与蟾蜍消化系统的解剖

蟾蜍的微循环标本制作与蟾蜍消化系统的解剖 曹小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微循环标本的制作 2.微循环的观察 3.初步了解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 二.实验原理 1.蟾蜍的正确拿握方法,动物探针的正确使用。 2.蟾蜍的双毁髓实验步骤。 3.两栖类动物的解剖技术以及手术剪的使用,拇指和无名指握住剪刀,食指抵住剪刀中部 4.,微循环区是血液与组织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可以用显微镜观察血流情况,蟾蜍的肠系膜部位组织薄,适于观察微循环区的血管的收缩与血液流动情况。 三.动物与器材 实验动物:雄性蟾蜍一只 实验器械:显微镜,手术剪,骨剪,镊子,吸水纸,大头针,解剖针,解剖盘,有孔的蜡板。 四.方法与步骤 1.双毁髓处理蟾蜍:左手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分别夹着前肢、后肢,握住蟾蜍,拇指按住吻端使头部上下活动,两耳后腺间出现一道褶线,此线中点或用金属毁髓针沿头背中线向后移动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大孔。拇指下压使头前俯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同时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0.5~1mm,再将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平行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捣毁脑,然后再将毁髓针撤回至枕骨大孔,反向插入脊椎管破坏脊髓,检查蟾蜍四肢肌肉完全松驰后处死成功。 2.将蟾蜍置于解剖盘上,腹部朝上,四肢伸展后用大头针固定。左手用镊子提起腹部皮肤,用手术剪前端1/3处剪开一小口,并从小口处向前将腹部皮肤剪开至下颚前端。向后剪至两后肢基部之间,泄殖孔稍前方再将皮肤向两侧拉开。 3,用镊子提起腹部肌肉,用剪刀沿腹部中线靠右处剪开腹壁,拉出一段小肠,用大头针将肠系膜展开并固定在有孔的蜡板上。将肠系膜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找到毛细血管,观察血液的流动并拍摄照片。 4,向两侧拉开蟾蜍的腹部肌肉找到蟾蜍的消化系统,小心地用剪刀和手术剪将其分离,(最好将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一并取出后再与泌尿系统分离)置于解剖盘上并拍摄图片。

蟾蜍实验报告

蟾蜍的解剖与观察 生命科学院 张茜 111070094 一、实验目的意义 两栖动物绝大多数都是对人类有益的,例如消灭害虫、作药用资源等等。蟾蜍作为医学、生理学重要的实验动物则使用更为广泛。通过观察两栖类外形、皮肤、消化、呼吸、泄殖和循环等系统,了解两栖动物z 在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实验中常用组的准确取材。 重点:了解在摄食方式、营养、呼吸、排泄、生殖及血液循环器官系统的形态特征。难点:理解两栖动物了解两栖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地生活的各个器官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二、实验对象的获得与麻醉 获得途径主要是由野外捕获或从特种养殖场购买(如牛蛙养殖场)。 抓取方法: 抓住其后腿,有经验者也可抓住其身体或借助一块布来抓,因蛙体表粘滑且蟾蜍体表有毒液分泌。 麻醉:两栖类皮肤有渗透性,放入含麻醉剂的溶液中就很容易麻醉。0.1%的甲磺酸—三卡因(ms—222)水溶液在几分钟内即可麻醉动物,所需时间因身体大小而异。也可用呼吸性麻醉剂,将蛙或蟾蜍放进玻璃罩或标本瓶内,同时放人浸有乙醚的棉花,几分钟后,即可发生作用。 三、实验操作与观察 (一)外形观察 将活蛙(或蟾蜍)静伏于解剖盘内,观察蛙(蟾蜍)的身体,可区分为头部、躯干和四肢三部分。 1.头部 头:呈扁等腰三角形。 眼睛:在头两侧,稍向背部突出,有上下眼睑。 瞬膜:在下眼睑的内侧,为一半透明的薄膜,该膜向上延展可覆盖眼球。 外鼻孔:两眼的前方,近于头的前端的一对小孔 内鼻孔:拉开下颌,在口腔顶壁的前端有一小孔 鼻膜:在外鼻孔外缘的一对瓣状膜 口:头端腹面有一很大的横裂 鼓膜:眼后有一明显的褐色而稍下凹的圆形膜,是中耳腔与外界接触的地方。蟾蜍的鼓膜较小,不明显 耳后腺:蟾蜍鼓膜后上方有一对椭圆形的隆起,是由若干毒腺集合而成的,故又叫毒腺。在受到压挤时,可分泌出一种乳白色的粘稠液,经加工之后即为中药“蟾酥” 舌:在下颌前端内侧着生一柔软粘滑的舌,折向口腔内部,用镊子轻轻将舌拉出展平,可以看到蟾蜍的舌尖钝圆状。舌底有淋巴间隙,分泌的淋巴液可使舌经常保持粘滑轻触其眼睑,观察上、下眼睑是否全动,瞬膜怎样活动 2.躯干部 蟾蜍尚无明显的颈部分化,后端腹中央处有一小孔称泄殖腔孔。 3.四肢 前肢:从近体侧起,依次为上臂、前臂、腕、掌和指。前肢有4指,观察指端形状,是否有爪,是否等长,指间是否有蹼。 婚垫:雄性的第一指(拇指),内侧的一膨大的突起,是由粘液腺集合形成的,便于交配时拥抱雌体,故生殖季节发达。 后肢:由近体侧起,依次分为大腿(或股部)、小腿(或胫部)、跗、蹠和趾五部分。后肢具五趾。注意各趾的长度是否相同,趾端的形状 髁状距:在第一趾(拇趾)内侧的一较硬的角质化突起 4.皮肤

蟾蜍心脏起搏点的观察及其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

蟾蜍心脏起搏点的观察及其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 作者:2011222702曾惜组员:2011222709张芮2011222681宋利婷2011222698杨袁虹 实验目的:1、学习在体蛙心心跳曲线的记录方法 2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了解 心肌兴奋性的特点。 3、了解心肌兴奋性的特点。 4、验证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的特征。 5、熟悉两栖类动物心脏的结构。 6、利用结扎法观察蟾蜍心脏起搏点及心脏不同部位自律性的高低。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步骤:略 实验结果1: 图1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图1中,所示第1次刺激和第2次刺激,处于蟾蜍心脏的有效不应期内,所以不会产生期前收缩;第3次刺激和第4次刺激在相对不应期内,即可引导出期前收缩,说明这时心肌的兴奋性处于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而在期前收缩之后,出现的较长的心室舒张期,是代偿间歇。 实验结果2: 表1 心脏各部分活动频率的观察 正常情况下,静脉窦、心房和心室的搏动频率均为36次/min ;进行斯氏第一次结扎后,静脉窦搏动频率为34次/min ,心房的搏动频率为30次/min ,心室的搏动频率为27次/min ;进行斯氏第二次结扎后,静脉窦的搏动频率为33次/min ,心房的搏动频率为13次/min ;心室的搏动频率为5次/min 。 说明心脏起搏点静脉窦节律性最高,产生的自动节律性一次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因此静脉窦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起搏的正常部位,称为正常起搏点。而心脏其他部位自律性不强,仅起兴奋传导作用,称为潜在起搏点。 实验条件 静脉窦(次/分) 心房(次/分) 心室(次/分) 结扎前状态 36 36 36 斯氏第一结扎 34 30 27 斯氏第二结扎 32 13 5

2蛙类心脏起搏点的分析

蛙类心脏起搏点的分析实验 摘要:[目的] ①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熟悉蛙类心脏的结构; ②学习斯氏结扎法;③分析蛙类心脏起搏点和心脏不同 部位的自律性高低。 [方法]用双毁髓法处理蛙(或蟾蜍),暴露出蛙(或蟾蜍)的心脏,观察静脉窦、心房、心室收缩的顺序,记录心搏频 率,再依次用斯氏第一结扎法和斯氏第二结扎法将心脏 结扎,分别记录心搏频率,并观察心脏的自动节律性。 [结论]正常的心脏搏动服从于节律性最高的部位(起搏点)的节律,并且心脏各部分的活动依节律性高低的不同而有 一定的顺序。静脉窦的节律性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 低。其心脏活动的顺序为静脉窦→右心房→心室。起搏 点为静脉窦。 关键词:心脏起搏点、斯氏结扎、搏动频率 引言:正常的心脏搏动服从于节律性最高的部位(起搏点)的节律,并且心脏各部分的活动依节律性高低的不同而有一定的顺序。两栖类动物的心脏起搏点是静脉窦,正常情况下,静脉窦的自动节律性最高,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并依次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因此静脉窦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搏动的正常部位,被称为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和自律组织仅起着兴奋传导作用,若阻断心脏的正常传导,它们也可起到心脏起搏点的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实验中要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熟悉蛙类心脏的结构;学习斯氏结扎法;分析蛙类心脏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的自律性高低。通过实验证明静脉窦的节律性最高,心房次之,心室最低。其心脏活动的顺序为静脉窦→右心房→心室。起搏点为静脉窦。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动物:蟾蜍(或蛙) 试剂:任氏液 器具:解剖器具,毁髓针,蜡盘,秒表,滴管,大头针,细线 1.2方法: ⑴暴露心脏 ①将双毁髓蛙(或蟾蜍)背位置蜡盘中,展开四肢,用大头针于腕 部和跗部钉入,将其固定在蜡盘中。②左手持镊提起胸骨后方腹部皮肤,右手持剪剪开一小口,然后将剪刀由切口处伸入皮下,向左右两侧下颌角方向剪开皮肤,并向头端掀开皮肤。③用镊子提起胸骨后方的腹肌,用金冠剪在腹肌上剪一小口后,沿皮肤切口方向剪开胸壁,(剪时剪刀尖紧贴胸壁,以免损伤心脏和血管)剪开左右乌喙骨和锁骨,用镊子除去胸骨和围心膜之间的结缔组织;剪去胸壁,使创口成一个倒三角形,此时可见到心脏在围心腔内搏动。④左手持眼科镊提起半透明围心膜,右手用眼科剪剪开围心膜,暴露心脏。(以下实验要不时用任氏液保持心脏湿润) ⑵观察心脏的构造 心脏位于体腔前端胸骨背面,被包在围心腔内,其后是红褐色的肝。 在心脏腹面用镊子夹起半透明的围心膜并剪开,心脏便暴露出来。 从腹面观察心脏的外形及周围血管: 心房。心房为心脏前部的2个薄壁的囊状体,左右各一。 心室。心室1个,连于心房之后的厚壁部分,圆锥形,心室尖向后。 在两心房和心室交界处有一明显的凹沟。称冠状沟,紧贴冠 状沟有黄色脂肪体。 动脉圆锥。动脉圆锥为由心室腹面右上方发出的1条较粗的肌质管,色淡。其后端稍膨大,与心室相通。其前端分为2支, 即左右动脉干。 静脉窦。静脉窦为心脏背面一暗红色三角形的薄壁囊。在心房和静脉窦之间有一条白色的半月形界限即窦房沟。其左右两个前 角分别连接左右前大静脉,后角连接后大静脉。静脉窦开口

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蛙类暴露心脏的方法,熟悉其心脏的解剖结构; 2.利用结扎法观察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传导系统的自动节律性高低; 3.学习蛙类心脏活动的描记方法; 4.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脏兴奋性周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肌收缩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 心肌的生理特性表现为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其自律性取决于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但心脏各部分的自动节律性高低不同。正常情况下,心脏起搏点窦房结(两栖类动物是静脉窦)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自动节律性兴奋向外扩布,并以此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则静脉窦(窦房结)被称为正常起搏点,而心脏其他部位受窦房结(静脉窦)的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自律性,仅起着兴奋传导的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窦房结的兴奋因传导阻滞不能控制其他自律组织的活动,或者其他自律组织自律性增高,则心房或心室就会受当时自律性最高的组织发出的兴奋性节律的控制进行活动,这些异常的起搏点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兴奋性会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一系列周期性变化。其显著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早期,在此期间施加任

何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的再次兴奋和收缩。但在心肌舒张的早期之后(中晚期之内,相当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给予刺激可使心肌产生一次比正常节律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收缩。而期前兴奋和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所以当下一次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冲动到达时,常常会落在这个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会引起心肌的兴奋和收缩,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如果窦性心律过慢,当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时,窦性兴奋才传到心室,则可引起心室的一次新的收缩,而不会出现代偿性间歇。因此心脏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实现心脏的泵血机能。 三、使用仪器、材料 1.材料:青蛙、任氏液。 2.仪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10g张力换能器、小动物手术器械、支架、蛙心夹、滴管、烧杯、双极刺激电极、蛙板、蛙钉、玻璃分针、秒表等。 四、实验步骤 1.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 (1)在体蛙心的暴露:取青蛙,毁髓后固定于蛙板上,上体解剖至充分暴露心脏; (2)连接实验装置:玻璃分针翻转蛙心,蛙心夹夹住心室尖部,连接好张力换能器及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3)实验项目:描记正常心搏曲线及在一次兴奋的相对不应期结束时给予刺激观察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2.蛙心起搏点的观察 (1)在体蛙心暴露:取青蛙,毁髓后固定于蛙板上,上体解剖至充分暴露心脏; (2)从心脏背面观察静脉窦、心房、心室的搏动顺序,记录正常心搏频率; (3)斯氏第一结扎:在窦房沟处穿线结扎,阻断静脉窦和心房之间的传导;记录心房、心室的复跳时间和蛙心各部分的搏动频率; (4)斯氏第二结扎:在房室沟处穿线结扎记录心室复跳时间和蛙心各部分的搏动频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