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学教学中的四个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校法学教学中的四个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校法学教学中的四个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校法律教育对法律意识的影响

高校法律教育对法律意识的影响 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应当着手培育青年大学生们的法律意识。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高校法律教育对法律意识的影响的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从古至今,法律都是国度安宁,社会波动的重要保证。所以法律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国度想要获得持久的开展和提高,就必需要完善法律。而大先生又是国度将来的希望,因而必需要增强对大先生的法律认识培育,本文次要阐述高校法律教育对培育大先生法律认识的影响。旨在爲今后详细的理论提供实际自创。 【关键词】高校;法律教育;大先生;法律认识培育 人们关于法律知识或许是观念理解的水平就是法律认识,假如从狭义的角度了解,法律认识还包括了人们对法律要求和作用等相关状况的理解水平。大先生正处于人生观构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是由于心思还不够成熟,也很容易遭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因而高校需求经过法律教育,培育先生的法律认识,让他们可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以后我国高校大先生法律认识培育现状剖析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频频呈现刑事案件,这不由惹起了社会和高校的注重。人们开端担忧以后大先生的思想情况和法律认识。依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先生的立功曾经占到了全部刑事案件中的17%,并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向。对我国大先生法律认识的一项调查数据中显示:只要2.8%的先生对我国的法律体系比拟理解,但是他

们通常状况下只关注本人的切身利益,而接受波折的才能却比拟缺乏。以后高校中的先生根本都是九零后,他们在和同窗的相处进程中常常会呈现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是在处置矛盾的进程中又缺乏冷静考虑和处理矛盾的才能,非常容易呈现仇恨和易怒的心情,最初招致喜剧的呈现。当然除了先生的要素之外,学校的法律教育不到位也是次要的缘由,虽然有的高校会开设法律课程,但绝大少数都是作爲选修课程。这有形中就让先生不再注重这门课程,只希望考试过关,并不在乎本人的法律认识能否真的失掉了进步,更不能够在理想的生活中去灵敏运用法律知识。 二、高校法律教育对大先生法律认识培育的重要意义 大先生需求具有的根本素质也包括法律认识,我国在推行依法治国,因而法律体系也在逐步完善,而具有根本的法律素养也是他们更好融入社会的根底。 1、培育大先生法律认识是由高校的性质决议的以后世界曾经进入到人才竞争剧烈的时代,而高校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它所遵照的教育思想,施行的教育内容都会对人才的培育效果间接发生作用。在法律普及的进程中,高校的作用自然是不可无视的,它不但可以爲我国的开展和建立培育专业化的人才,而且也可以把先生培育成复合型人才,让先生以更高的规范来要求本人,而权衡他们综合素质的一项规范就是法律素质。 2、培育大先生法律认识是构建调和社会的需求调和社会的构建,次要就是要爲人们的生活营建良好的气氛,而高校作爲大先生生活和

高校法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及教学实践

高校法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及教学实践 摘要:笔者从事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刑法学、经济法学教学多年,与学科同仁一样,需要厘清和总结的东西很多。本文结合近年来经常思考的问题,从哲学方法论的视角谈谈法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及教学实践。 关键词:哲学方法论;法学教师角色;法律事务人才培养 一、哲学方法论给予的启迪 从我国高等法学教育的现状来看,高校教育者固守的教学模式,与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已不相适应,法学教育管理者和教授者肩上的责任是重大的,也是紧迫的。尤其是国际金融风暴的袭击,市场经济带来的诸多法律职业化亟待解决的问题,法律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所需要的法律职业者:法律职业者的专业知识结构、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医师等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如此等等,对大学法学教育者的水准和要求突破了传统。笔者思考,认为打造和定位法学教师的角色,应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和法律实际,将我国高校法学教师的角色简略归纳为:法学教师首先要解读法学知识,要给学生讲授系统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传授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和处理法律事务中的事件、人物,用法理知识与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一道,正确地分析、判断和获得证据。法律实践和实践法律得出:法律证据的确认是一个科学的过程,获得证据、判断证据、使用证据都要求真、求实,这是实践法律知识、参与法律事务、制定法律文本所要求的。由此说,当今的法学教师既是“务实的法学教育者”,也是批判传统、改革法学教育教学的主要筹划者;是培养社会“正义的守护者”,是合法权利的维护者。笔者为了寻找法学教师角色可行性办法,除了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律师事务工作的实践外,还从哲学方法论的视角展开了系列问题的思考,包括法学教学与实践,法律事务、司法事件、证据分析和确认、经济法律关系的处理等,收益是很大的。 二、法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关于法学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是近年来一直困惑的问题。为什么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进行探讨呢?因为,中国的高等法学教育教学相比发达国家来说起步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科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历来是专家学者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也开始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探索。要想在学科教学中搞好德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学

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风骚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等等。

法学教学案例

韩玉胜教授教学案例 刑法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刑事案例分析概述 一、刑事案例分析的方法 1、认真分析所要分析的案例的全部事实 2、从案例的各种事实中确认对构成犯罪具有决定意义的事实 3、以犯罪构成的理论为基础对案例进行分析 4、注意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5、注意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6、案例分析后的再思考 二、案例分析中应当注意防止的问题 1、防止以偏盖全 2、防止感情用事 3、防止匆忙定论 4、防止缺乏认真 第二部分刑事案例选辑 一、傅盛萌放火案 【案情介绍】 被告人傅盛萌,男,40岁,工人。 傅盛萌欲与离异之妻宋某复婚,宋不同意,傅便产生放火烧毁房屋之念,以迫使宋无地方居住,达到复婚的目的。2002年8月20日21时许,傅盛萌携带汽油、火柴等作案工具窜至宋某租住的某厂职工宿舍楼507室外。翌日凌晨,傅将汽油由门下方缝隙倒入室内,用火柴点燃后逃离现场。宋某及其女傅某被烟窒息死亡。 【法律问题】 傅盛萌的行为构成什么犯罪?是(间接)故意杀人罪,还是放火罪? 【法理分析】 傅盛萌的行为构成放火罪。 从主观上看,傅盛萌有放火的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引起火灾,而希望火灾的发生,积极追求房屋的烧毁,同时对宋某及其女傅某的残废也存在放任的心态。客观上,傅盛萌实施了放火行为,并引起火灾。但认定傅盛萌的行为构成放火罪的关键并不在于其实施了放火行为,也不在于其主观动机,而在于傅的放火行为危及了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宋某租住的是某厂职工宿舍,居住在职此的并非只有宋某。虽然傅盛萌其本意只是要烧毁宋所租的宿舍,虽然火灾实际导致的宋、傅二

被害人死亡在傅盛萌的预计之内,但火灾发生后危及的是整栋宿舍楼的安全,傅盛萌对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既不能完全预见,也不能有效控制,即使未造成火灾的进一步蔓延,也不影响其放火罪的成立。火灾造成宋某及其女傅某之死,属放火罪的加重情节。综上,傅盛萌构成放火罪而非(间接)故意杀人罪。 二、卢毅伟、吕杰荣破坏交通工具案 【案情介绍】 被告人卢毅伟,男,42岁,某公司职工。 被告人吕杰荣,男,40岁,某厂工人。 卢毅伟与本公司汽车驾驶员苟某素有矛盾,为报复苟某,卢毅伟伺机破坏苟某驾驶的汽车。1999年10月16日,卢毅伟得知苟某“明天出车”;当晚8时许,卢毅伟约吕杰荣携带白砂糖到其家,然后将自己的“破坏计划”告诉吕杰荣,并希望吕与其“合作”。吕杰荣表示同意。当夜10时许,二被告人来到卢毅伟所在公司,由卢毅伟将停放在公司院内的“长江”牌厢式货车(苟某驾驶)的发动机盖打开,吕杰荣随后把白砂糖倒入发动机气门弹簧内。二被告人又各拌断一根雨剧器,接着卢毅伟弯腰找刹车油管,并向吕杰荣索取钢丝钳,吕从车中工具箱内取出钢丝钳递给卢,卢毅伟剪断刹车油管后二被告人逃离现场。次日,苟某在出车前检查时发现汽车已遭破坏,幸免遇险。后经技术鉴定,该车制动系统完全失效。 【法律问题】 对本案的认定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卢、吕二人明知苟某第二天要出车,故意破坏其驾驶的汽车,是蓄意加害,但被苟某及时发现,二被告人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另一种意见认为,卢、吕二人破坏使用中的汽车,已危及公共安全,二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哪一意见正确? 【法理分析】 第二种意见是正确的。 卢毅伟、吕杰荣二被告人为泄私愤不计后果,故意破坏苟某第二将要驾驶的“长江”厢式货车,造成该车行车制动系统失效,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已对交通运输安全造成现实危险,符合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构成要件。从犯罪对象来看,卢、吕二被告人破坏的“长江”厢式货车用于货物运输,属现代化大型交通工具,机动性强,价值高,速度快;而且该车处运营间歇期间,属于“正在使用中”,如果破坏情况不被及时发现,该货车第二日将继续运营,一旦因遭破坏发生倾覆、毁损,就可能危害到不特定多人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安全。从破坏程度来看,卢、吕二被告人向汽车发动机内倒白砂糖,剪断杀车油管,已使该“长江”车制动系统失效,这种破坏已不是表面的损坏,而是达到了足以使该车发生倾覆或毁坏危险的程度,即足以危及交通运输安全的程度。因而,虽然卢、吕二被告人的行为主要针对苟某,但其行为所危害的客体已不只是苟某一人的生命、健康,而是公共交通运输安全。从主观上看,卢、吕二被告人明知破坏该“长江”汽车的发动机或刹车油管,可能使该车在次日的运输中发生交通事故,但为了达到报复苟某的目的,其主观上采取放任的态度,属间接故意;这种间接故意针对的是危害交通运输安全的后果而言的,二被告报人复苟某的意图仅是犯罪动机,不能因此认定其犯罪的故意仅限于追求苟某的伤亡,更不能以此认定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虽然苟某及时发现汽车被破坏,没有实际发生严重后果,但破坏交通工具罪属“危险犯”,

法学专业法律英语教学的现状与思考研究

法学专业法律英语教学的现状与思考研 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法学专业法律英语教学的现状 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考核方向。目前的法学专业法律英语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的内容是翻译指定的法律英语教科书。而且,法律英语教学并没有服务于法律实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英语教学目标并没有将法律英语学习真正定位在法律英语的应用上。目标的不明确使得法律英语教学仅停留于照本宣科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也无法树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使得法律英语教学缺乏方向性,教学效果无法保障。 2.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授课内容。目前法学专业选用的法律英语教材有以下特点:一是选文多为原著,文章的专业性很强、难度较大;二是文章的编排与学生日常的专业学习内容不挂钩,起不到辅助学习法律专业知识的作用;三是教材以介绍英美法系的

法律制度以及民法、刑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为主要内容,教材的编排缺乏由浅入深的层次性。这种教材编排,一方面使法律英语难以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教学难度较大,学生接受困难;另一方面,教材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辅助性较弱,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由于法律英语教材内容的选编自成体系,与日常授课的法律专业知识之间缺乏呼应性,导致学生找不到法律英语与法律专业知识之间的契合点。 3.教学方法和内容有待改进 一是目前的教学方法缺乏系统性,以教师讲授课文为主,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二是教学内容没有直接指向法律实践,法律英语教学在法律实践中的作用收效甚微。由于法律英语教学系统性不足,学生对于法律英语知识的学习也只是停留于单词这个层面,对法律英语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严重缺乏。由此,学生不能通过法律英语学习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应用能力,对法律英语缺乏学习的动力。 4.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欠缺 法律英语教师的来源:一种是专业的英语教师,他们对法律专业知识没有深刻的研究,当遇到专业性法律问题时往往无法很好地解答;另一种是法学专业教师中的英语水平较高者。这类教师对于法律知识的掌

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重要性在我国法学过去教育的过程中多数是采取讲授式的策略,在这样的教学影响下,学生可以获得一个较高的学术造诣,但是存在的不足就是学生的法学专业实践能力不强。为了提高法学学生的综合学习质量,西方的苏格拉底问答教学策略受到了高校师生的关注,既实际案例教学法。通过对该教学理念的引进运用,很好的提高了我国法学专业的教育水平。 一、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一)案例教学法在法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案例教学法在上世纪就引入到我国,在清华大学、XX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法学专业课程中得到了应用,但是案例教学法在全国范围内的法学教育中没有发挥出更多的价值。在我国的一些高校中法学院在开展法学专业课的时候仍旧是采取讲授式的教学策略,在具体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的法学教授与讲师只是将案例教学法作为教学的补充,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应试教育体系中将学生的法学考试成绩作为了考核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准,还有就是随着我国学生报考高校法学专业的人数不断攀升,而可以进行高质量案例教学的老师更是少之又少,且典型的指导性案例较少。法学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对案例教学法起到足够重视,由于以上多种原因,因此目前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法学专业教学中没有突显出特别的优势。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际运用情况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在法律教育学者的创新与批评中完成了案例教学法的改革与本土化。其一就是案例教学说明法,在传统的法学教育基础之上,根据法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具体的实际案例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其中的案例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相关

的法学内容。其二就是法学的案例讨论法,在教学大纲的教材指导下,老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完成具体法学内容的讲解,在讲解之后让 学生们对有关的案例进行深入的讨论,从而保障学生对有关的法学 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掌握。其三就是案例课程教学法,老师根据对 应法学专业中的理论体系结合有关的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编制,然后在根据法学课程的教学进度进行案例分析讲解,通过剖析 案例让学生理解相关的法学内容。在以上的三则案例教学策略中都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了案例教学法的某些特点,但是都有同样的缺点,就是没有脱离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体系与范围。案例的教学方式通过 理论知识点进行编制,因此所有的案例分析都是集中到一个教学章 节中,仍旧存在于讲授式教学的影子当中。高校中法学专业开展案 例教学应当以具体的社会案例为教学材料,让学生们通过对案例的 分析,从而产生具体的法学问题。然后在相互讨论和师生问答的过 程中学习理解有关的法学内容,并且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方式。以上的三则案例中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法学案例教学的真正形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即使对有关的法学内容进行了深刻的了解 掌握,但是当出现综合性更加复杂的实际事件时学生仍旧不能采取 正确的专业知识进行解决。因此说我国目前的法学案例教学策略拆 解了案例教学法的真正含义,从而也背离了案例教学的思维逻辑指 导初衷。 (三)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取得的成果通过学术界的 有关专家学者对案例教学法的适当引导,对我国高校的法学专业教 学起到了很好的改革推动。让法学教学的相关工作人员深刻的认知 到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尽管一些高校的法学讲师 对案例教学法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但是老师已经开始逐步的加强

高校法律教育改革研究

高校法律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建立的完善,我国高校在其法律教育的过程中为实现高素质、高水平人才输出,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实现了高校法律教育优化。法律素质教育是保障法律执行和法律维持的基础,是社会道德监督的措施。因此,论文在法律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法律教育进行研究,为我国法律教育改革优化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法律素质教育;法律教育;高校教育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素质教育水平成为衡量教育改革的标尺之一。高校法律教育也逐渐实现了的法律素质教育改革优化,为法律教育的完善提供了保障。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法律素质教育成为了国家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以国家市场化发展为基调,在法律素质教育的视角下实现高校法律教育优化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社会法律效应环境的优化,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健全与发展。 一、高校法律素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法律素质教育的逐渐普遍,在其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具有优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的价值和意义[1]。优化教学环境主要是指高校法律教育在其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法律素质教育能够从教学内容上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建立符合道德素养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的优化能够激发学生对法律学习的学习兴趣,从而保障法律学习的高效性和素质性,进一步为高校法律教育环境的优化做出贡献。改进教学方式主要是指高校在法律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法律素质教育为根本,实现法律素质教育和法律专业教育协调教学计划,能够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改进。高校在法律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法律教育内容的影响,学生认为法律教育较为枯燥,且教师以知识点讲解灌输的方式实施教育[2]。在法律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能够利用素质教育的多样性实现教学方法多样性改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提升教学质量主要是指高校法律教育中能加法律素质教育能够从素质和专业两方面综合提升教学质量。传统的专业教学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增加法律素质教育就增加了评价指标,对学生的教学质量评估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和完善,从而要求教学在

论高校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

论高校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 [摘要]单纯的讲授式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法学教育的要求,在课堂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正确认识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与发展,对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有利于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正确实施。 [关键词]法学;案例教学法;传统教学模式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在法学教育上一直比较注重运用讲授式教学法,即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理论体系的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然而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具体认知。更需要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单纯的讲授式教学法已不适应现代法学教育的要求。为了使法学理论与实践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培养复合型的法学人才,随着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专家学者强调在高校法学教学中引入英美法系国家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如何正确理解和在课堂中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法,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法学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与发展 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法律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精选案例,为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法律环境,提供进行法律分析的素材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地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以培养其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渊源于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教学法,是一种双向互动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又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1870年前后由哈佛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教授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开启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先河。案例教学法在实践应用中,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又有互相辩论,通过互动,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法律规则,而且能够使其通过法院判例探索和发现新的法律原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模式迎合了英美法系国家的判例法传统和实用主义的法律思维方式以及法学院教育的“职业技能性”。因此,到20世纪初时,判例教学法已经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判例教学法开始被介绍到我国,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课堂讲授一直是我国法学教

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在教师队伍中存在不少“重教轻育“的教师,他们或者只重视教学,不重视育人,认为育人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事;或者只会教学,不知如何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实际上,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学科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不断渗透德育内容,以汇成一股持久的德育合力,从而适应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师应如何渗透德育呢? 关键词:德育渗透运用数学史料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挖掘德育素材紧密联系实际提供数学欣赏提倡竞争合作 数学是普通教育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他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但是中学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不像文史科那样集中,而是蕴藏分散在各章节之中,教师如何挖的准,渗透得不露痕迹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运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1.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是古今中外无数数学家及数学工作者和仁人志士不畏艰辛,努力探索,刻苦追求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历史,就如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它以“读一读”的方式编入了初中数学教材,是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唯一显性德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应紧扣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悠久历史,正确评价我国优秀数学家的伟大成就,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教材和有效途径。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和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除了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外,还应注意通过教科书的引言、插图、例题和习题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的有关内容,并随时收集有关资料、数据,编拟数学题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的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在数学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贡献的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及从事数学研究的辛勤劳动、刻苦钻研、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引导学生克服满足于现状的思想,培养和训练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懂得为人类进步做贡献才是人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从而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与此同时,数学是有理性的艺术,充满理想精神,它教人诚实、正直,从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只要一个命题没有被证明,它就不能纳入到真理宝库中,而不管命题提出者的资历和声望如何。倘若命题得到证明,那他的真理性便得到认同,不存在人微言轻的现象,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二、利用数学本身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的教育。 1.初中数学充满物质的观点 数学学科充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办法,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个基本特点。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往往掩盖它来源于客观现实的物质性,在数学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提示他的物质性,就会使学生陷入唯心论形而上学的迷惘之中,误认为数学不是来源于客观现实,而是由少数“天才”数学家在头脑中臆造出来的。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出来的。” 2.初中数学充满对立统一规律的因素 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法的核心。中学数学中充满着对立

法律英语典型句型的翻译

?法律英语典型句型的翻译 ?1. OTHERWISE ?2. SUBJECT TO ?3. WITHOUT PREJUDICE TO ?4. WHERE ?5. ANY PERSON WHO DOES... SHALL ... ?6. FOR THE PURPOSE(S) OF ... ?7. PROVIDED THAT ... ?8. NOTWITHSTANDING ... ?9. SA VE.../ EXCEPT (FOR)... ?10. IN RESPECT OF… 1.OTHERWISE ?Otherwise 在法律英语中的用法: ?跟unless引导的句子(让步状语从句)连用; ?置放在连词or之后使用; ?与than一起,通常用来否定句子的主语。 例1 OTHERWISE ?In this Ordinance, unless the context otherwise requires, "state" means a territory or group of territories having its own law of nationality. (Laws of Hong Kong, Cap.30, Wills Ordinance, Art. 2) ?在本条例中﹐除文意另有所指外, “国家”指拥有本身国籍法的领域或一组领域。 例2 OTHERWISE ? A notice under subjection (1) shall, unless it otherwise provides, apply to the income from any property specified therein as it applies to the property itself. ?根据第(1)款发出的通知书﹐除其中另有订定外﹐亦适用于通知书内指明的财产的收入﹐一如适用于该项财产本身。 例3 OTHERWISE Any person who by threats, persuasion or otherwise induces a witness or a party not to give evidence in any hearing before the Board commits an offence. ?任何人籍恐吓﹑怂恿或以其它手段诱使证人或一方当事人不在仲裁处聆讯中作证﹐即属犯罪。 例4 OTHERWISE ?If 2 or more persons are defendants to a claim, as partners or otherwise, a process may be served on any of them and an award may be obtained and execution issued against any person so served

在法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在法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在法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刘远熙 (商丘师范学院政法系,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但是传统学院式法学课堂教学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主动学习等问题。在法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只有把握案例前置性、创新性、互动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等教学基本原则,才能避免法学课堂教学中错误地应用案例教学法。 关键词:法学;案例教学法;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XX)12-0043-02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学必须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应当把培养学生法律职业的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法律职业技能放在法学课堂教学的第一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法学课程的教学一般都采用学院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其实就是一种“填鸭式”或“灌输式”的教学法,它特别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个性的培养,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在法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上述问题。这就需要在法学课堂运用案例法教学过程中,认真遵循如下五项基本教育教学原则。 一、案例前置性原则 所谓案例前置性原则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开始之前就要接触和了解案例以及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课前对案例的事实、证据和法律的初步接触,在学生心目中已形成了对所授知识的大致轮廓。案例前置性原则,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真实案例,对案件的事实、证据和法律等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后,教师再运用苏格拉底教学法,先提出一系列有关案例的问题,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和辩论、然后再改变问题的假设条件,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再思考,再讨论。因此,遵循案例前置性原则实际上是坚持从实践到理论的思维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传统的判例或理论教学法虽然也运用案例,但是由于采用的是“后置式”即先讲理论、然后以案例来证实理论,不仅无法克服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矛盾,而且也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案例教

高等教育法律法规

《高等教育法规实用教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高等教育法律法规教程》是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培训,使新教师比较系统地全面掌握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熟悉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主要条文内容,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涉及高等教育法律法规问题的能力;帮助新教师树立依法治教的意识,正确行使权利,切实履行义务,并学会运用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维护学校、学生和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讲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法律干预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近现代西方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法律干预的主要领域,了解我国对高等学校的法律干预的立法发展概况。(一句话有两个的) 讲授内容 一、高等教育的起源 二、特许状制度与大学自治传统 三、近现代西方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法律干预 四、我国对高等学校的法律干预 讲授重点 1、近现代西方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法律干预的三个领域 2、我国对高等学校的法律干预的概况 第二讲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法律关系及法律责任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法律关系的概念和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了解高等教育活动中的行政法律关系及法律责任,了解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民事法律责任。 讲授内容 一、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

(二)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二、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法律责任 (一)高等教育领域的两种行政法律关系及其责任形式 (二)高等学校作为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法律责任 (三)高等学校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法律责任 三、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民事法律责任 (一)民事责任形式及其归责原则 (二)高等学校领域的特殊民事责任 讲授重点: 1、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法律关系、法律责任 2、高等学校作为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法律责任 3、高等学校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法律责任 4、高等学校活动的特殊民事责任 第三讲我国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基本模型的基本要素,包括确立高校法人的公共利益目标、法人内部治理结构的权利机制、法人外部治理结构的权利机制、高校法人内部权利主体的权利制衡等。 讲授内容 一、处于转型期的我国高等学校 二、急需法人治理的高等学校 三、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实质 四、我国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模型 学习重点 我国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模型 第四讲学业证书制度与学位制度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学业证书的意义、种类及其法律效力;了解学位制度的意义、学位

对高校法学本科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高校法学本科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高等法学院校是培养法律人才的摇篮,高等法学教育开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法学人才的培养。文章围绕高校本科法学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安排,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等方面对高等法学教育展开了思考。 [关键词]高校本科教学法学教学法学实训基地 高校法学本科教育不仅是要传播与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实务方面的人才,更是要塑造法律人的公正与正义的法律信念。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法学教育开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法制化的进程。因此,探索高校法学本科教学的规律,改革僵化的教学模式,寻找高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是我们每一位法律教师神圣而又艰巨的使命。 一、法学学科课程的教学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纵观高校法学本科专业纯法学课程的设置,我们可以看到:从课程性质上说,一般设置了必修课、考查课、选修课;从学科种类来说,一般设置了宪法、法理学、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事执行法、合同法、物权法、婚姻法与继承法、公司法与证券法、保险法、仲裁法、商法、经济法、法学概论、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金融法、国际贸易法、票据法、财税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证据法、知识产权法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学学习的链条。但是在法学教学当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一些问题: 1.学科设置不科学,内容有重复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一是有些高校的法学院或法律系的领导不是法律科班出身,不懂得法律教学。二是有些法律系的教师多、学生少。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教师为了有课上,只能开新课,而新开课的内容往往又与已设置课程的内容重合,这就使新开的课成了学生的复习课,引起学生极大的反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这种局面,科学合理地进行学科设置。 2.学科交叉部分重复讲授,教师之间缺少沟通。法律课程本身是相通的,这就需要学院领导在开学前要组织教师召开教学沟通会议,指出各学科的交叉部分,然后按照学科设置的特点,合理分配教学任务,以免出现重复讲授的情况,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78435863.html,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作者:曲丰娟 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09期 几年来,小学生不良行为呈现上升的发展态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的德育工作环节的薄弱。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改革的热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还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呢?下面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一谈我的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教师要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用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学生眼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学习的榜样,是他们的师长。学生在学校里要靠教师的传授、指导来获取知识,提高觉悟,形成能力。因此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十分崇敬,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教师首先要敬业爱岗,热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延伸到对生活的爱。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成为学生道德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于人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所以教师要用美好的人生理念和信念去启迪学生,这才是德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另外作为教师,还必须注意“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每一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比如说,老师要求学生爱护环境见到纸屑主动捡起来,教师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做到预备铃前到教室;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别人,教师首先要学会关心学生……。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才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二、科学挖掘各科教材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校的各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前提。在教学中要想使德育教育有效地实施,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的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力争做到见缝插针点滴渗透,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目的,充分利用各学科的特点,发挥学科优势,有效地进行课程设计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巧妙地寓德育于其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比如社会课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及中国历史,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数学课的定律、原理比较多,我们可以通过向

法源法学案例教学分析软件

法源法学案例教学分析软件 系统简介 法学案例教学分析软件围绕法学16门核心课程以及其他非法学核心课程的设置中的经典案例在远程教学环境下组织实施教学,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案例特点 系统提供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案例,覆盖16门核心课程案例典型且覆盖所有法学课程的知识点,共计2000个案例以上。其中主观题提供智能考核(后台可提供参考答案比对)的1000例,非智能考核的1000例(软件的案例类型有综合案例、教学案例、英文案例) 1、综合案例

综合典型案例,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实务案例与课本法律理论案例的不同,让学生理解前者更注重实务、更注重为当事人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其在实际工 作中的能力. 2、教学案例 题型紧紧围绕16门核心课程以及非核心课程的教材来设置,授课、实验指导更专业、更系统。 4、英文案例 针对国WTO以及国际经济法等专业推出的相关的经典的英文案例,为一 些英语基础非常好的同学提供新类型的案例。 教学特点 自动评分:软件有智能评分功能,所有学生的作答,无需教师手动评分,并具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功能多样:软件功能多样,有课堂实验,课后作业,其他实验,快速训练,智 能学科训练,完整的案例分析知识,能力报告,练习记录及我的收藏。全面满 足老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内容。 学习自由:软件不仅可以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用于学生自主训练。软件采用 B/S架构网络版,随时随地可以学习。 系统优势: 1、案例覆盖法学专业16门核心课程。 2、系统内置案例总数2000以上,其中主观题提供智能考核(后台有答案比对)的需1000例,非智能考核的1000例。

12法律英语教学大纲

《法律英语》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法律英语》 英文名称:Legal English 学分:2学分 总学时:36学时 适用专业:法学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法律基础类课程 一、课程性质 《法律英语》是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在专业英语方面的教学要求,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形式的需要,以培养更多既有扎实法律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所开设的英语专业本科选修课程。 本课程以英美法为教学核心内容,包括英语法律术语、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比较、英美律师职业介绍、英美主要部门法、WTO 法律文件选读、国际经贸法律、法学研究技巧与资源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下专业与非专业素质: 本课程历时一个学期,其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法律领域里应用英语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一些精选的法律类英语文章掌握法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专业术语。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于扩大学生的专业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水平。同时,本课程采用个人发言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将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很好地结合,最终具有较强的英语口头交流能力和翻译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1. Introduction to Legal English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介绍开设本课程的背景意义、课程性质与特点、教学内容安排、学习方法与要求、相关参考书及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2. Lesson 1 Legal System 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 (1)To be clear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mmon law and civil law systems (2)To have a clear idea of the legal system of China (3)To grasp the related legal vocabularies 教学内容 Part I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Part II Common law and Equity law 3. Lesson 2 Legal Profession法律职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