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三章李白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706——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家世与出生之谜。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少年时代,受到道教的影响,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至大。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18岁时,隐居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

蜀中是一个有着任侠风气的地方,侠士风概对李白也有影响。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总结:青少年时期,就是在隐居与漫游,神仙道教信仰、任侠中度过的。

前期作品《蜀道难》、《梁父吟》《行路难》

盛唐诗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和歌行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一,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

二,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三,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一,主观色彩

二,想象特色

三,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自天宝中期开始的社会衰败与安史之乱

元结和《荚中集》作家

杜甫坎坷的一生

诗歌题材的大转变

杜诗的诗史性质

叙事技巧在杜诗手中达到的高度成熟(可以结合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的叙事性特征进行研究)第二节杜甫的律诗

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以律诗写组诗

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杜诗的地位及影响

第五章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得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境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第一节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一,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余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漠寂寞情调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大历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第二节大力诗歌的意象类型

一,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二,大力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

象征性意象

描述性意象

第三节顾况与李益

一,顾况诗歌的俗与奇

二,李益的边塞诗

盛唐诗艺术上的一种残留现象

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一节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不平则鸣”,即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泻,尤其是感激怨怼情绪的渲泻,可以说是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特质。

“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第二节韩愈、孟郊、李贺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

韩孟、李贺、卢仝、刘叉等人诗中的怪奇之美

第三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清赵翼《瓯北诗话》

第一节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一,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与时代风尚及民歌的影响

二,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

三,元稹的诗歌创作

字微之,洛阳人,明经及第,生性激烈,少柔多刚,参政意识和功名欲望甚强

53岁得暴疾卒于武昌所任

元稹《连昌宫词》、《莺莺传传奇》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悼亡诗《遣悲怀三首》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称之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第二节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

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主张

讽喻诗与《新乐府》创作的得与失

第三节《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一,《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同子衿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

二,中唐诗人的交往之风和唱和高潮

第四节白居易的闲适诗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到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称之为“古文运动”。

第一节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第二节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第三节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第一节唐传奇

由发轫到高潮再到低潮的发展过程

作意与虚构性

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修辞

第二节俗讲与变文

俗讲与讲经义

转变与变文

第十章晚唐诗歌

第一节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

杜牧的诗歌创作

许浑等人的创作

第二节苦吟诗人

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

徘徊吟哦的心境与殚精竭虑的态度与方法

第三节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

温庭筠、韩偓等诗人

第四节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等诗人的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思、淡泊境界

第五节乱离之感与时世讽喻

郑谷

韦庄

罗隐

第十一章李商隐

李商隐在中唐已经开始上升的爱情与绮艳题材、在向心灵世界深入等方面,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

第一节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

(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悬头苦学”。个性孤介的他在牛李之争中成为牺牲品。

存诗约600余首。

关心现实与国家命运的政治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

咏史诗:内容多针对封建统治者的淫奢昏愚进行讽慨:《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坐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幕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巴郡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讽世之作:《马嵬》

海外突围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吟咏怀抱、感慨身世之作:

咏物之作:大多托物寓慨,表现诗人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流莺》《蝉》

抒情之作: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这些诗在李商隐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商隐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第二节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中唐后期以来的诗歌走向

中唐后期,李贺的瑰丽诡谲,开启了晚唐重心灵、重自我的趋向。之后,诗歌创作中出现三种值得注意的走向:一,情爱和绮艳题材增长,齐梁声色又渐渐潜回唐代诗苑;二,追求细美幽约;三,重主观、重心灵世界的表现。三者从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来,又有其内在联系。情爱和丰富细致的心灵活动常常是相伴的,而表现爱情和心灵世界又需要写得细美幽约。李商隐正是受这一走向推动,在表现包括爱情体验在内的心灵世界方面作了重大开拓,同时创造了“绮密瑰妍”的诗美。

诗歌情调的幽美

朦胧与亲切可感

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第三节凄艳浑融的风格

凄艳浑融风格的分析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风格,主要是因为:一,拥有自己的意象群;二,技法纯熟;三,情感的统一。

李商隐诗与齐梁诗歌的比较:同异

李商隐与阮籍的比较:同异

李商隐与李贺的比较:同异

李商隐与杜甫的比较:同异

总结: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给在盛唐和中唐已经有过充分发展的唐诗以重大推进,使其再次出现高峰,主要表现在:一,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三,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诗歌的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四,在题材方面,他的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

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词于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

第一节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词最根本的发生原理,也就在于以辞配乐,是诗与乐在隋唐时代以新的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燕乐的兴起于词的起源

第二节温庭筠与其他花间词人

第三节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冯延巳

李煜

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

第三卷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

中古期文学的第二段。

宋代古文

宋诗

词的巅峰

通俗叙事文学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人的影响

崇文抑武的国策

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士大夫对传统的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斥的两极。其次,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生活态度。与唐人相比,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宋代的诗文,情感强度不如唐代,但思想的深度则有所超越;不追求高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这些特征都植根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

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审美情趣的转变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文学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多样化

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

风格的变化与古文的普及

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辽金诗文的成就

第一章宋初文学

第一节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

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第三节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第四节西昆体的盛衰

举例说明晚唐诗歌特点

举例说明晚唐诗歌特点 【篇一:举例说明晚唐诗歌特点】 晚唐诗歌的艺术特点:伤感无奈,细腻柔软。借古讽今,颓然消极。晚唐时社会状况急转而下,宦官专权、藩镇割剧、又爆发了最终令 唐王朝轰然坍塌的黄巢大起义,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们大都忧时嗟生、消极悲观,关注对象从社会转入自身情感,吟诵男女之情蔚成 风气,艺术格调上,一方面继承中唐精工雕琢的“人工之美”诗风, 另一方面也推重天真隽永、平淡的诗风。依风格可大致分为五类: 以杜牧、许浑为代表的清丽感伤风格,追求语言典丽、空灵飘逸的 感伤诗风;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的深婉绮艳风格,李深婉蕴藉,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而温则开香艳一派;以司空图、陆龟蒙为 代表的隐逸诗风;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苦吟诗风,贾凄清幽曲, 姚平淡含蓄;以郑谷、韦庄、罗隐、杜荀鹤、皮日休等人为代表的 乱世悲慨与怨刺诗风,郑谷、韦庄、皮日休乱世悲慨,罗隐、杜荀 鹤怨刺讥弹(注:隐逸派与乱世悲慨、怨刺常互有穿插,不能决对 论之)。 其他问题不想多说,只说一点。 记得当时先生上课时,曾经提到过一点,那就是中唐盛世时,诗歌 已经到了一个颠峰,很难被超越了。 到中唐后期和晚唐时,大家就想着要突破,但是很难,非常难。盛 唐的风格、趣味、技巧,都是面面俱到而且面面都是颠峰。要超越 几乎是不可能的。 找来找去,最后韩、孟、贾、李等人,还是决定剑走偏锋,发现奇趣,搞点奇崛的东西。“悬崖架屋”,郊寒岛瘦,都是这种趣味的反映。 到了晚唐,诗歌的发展,主要不是继承和继续盛唐的艺术繁华,而 是破然后立,是打破牢笼,是如何自新。这是内在的。 现实环境的变化同时也要求诗歌必须有所反映,盛世不再,艺术必 须有所改变。这是外在的。 个人感觉,韩、孟、贾、李等人的意义,在文学史上非常重要,最 主要的贡献是趣味上的,奇趣成为后世人做诗歌也好写文章也好, 一个很难得、很上档次的美学追求,机器重要。这是从意义上看。

晚唐诗歌中关于意象“夜”的研究

冬夜长,长于三丈三 ——晚唐诗歌中关于意象“夜”的研究摘要:夜意象是晚唐诗歌中常见的一种时间意象。晚唐诗歌中夜意象所具有的自然特质和情感隐示,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深入理解晚唐诗歌中夜意象,对了解晚唐诗歌”气弱格卑“的诗风,对于当时文人的大面积隐退”全心避祸“情况的全面把握,对于晚唐诗歌表达技巧的细腻幽怨,具有一定的帮助。本文通过对晚唐诗歌中夜意象所具有的特质和表现出的情感指向进行分析,从而为大家鉴赏晚唐诗歌的内容和技巧提供一点新角度。关键词:晚唐诗歌意象夜 中国诗歌一向是以抒发诗人自身情感为主要目的,与西方诗歌的直抒胸臆不同,中国古代诗人多是通过描述身边的事物来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古人对于日夜交替的体察,使得日夜称为人们最早最直观的时间认识。两相比较,夜又以其幽远沉静更得诗人青睐。 一、晚唐诗歌中作为个体意象和整体意象的夜意象 意象有个体意象和整体意象之分。个体意象一般为单个词语,是一部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部件;整体意象则是通过众多意象的整合共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画面。 在晚唐诗歌中,夜意象既有作为个体意象出现,又有作为整体意象出现的情况。 晚唐诗歌中大部分的夜意象是作为个体意象出现的,比如:李商隐的《北青萝》“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这里的夜便是一个单独的意象,在夜晚这样一个宁静幽远的时间,诗人孤独的敲着磬,”闲”倚一枝藤。作者的这种孤独,这种独闲也只有在初夜才能体现。初夜在这里是时间的体现,也是作者心性的寓所。夜在这里和磬,藤,孤人共同构成了一个意象。同时我们再看整首诗歌”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作者的整首诗歌虽然都表达了这种孤独。但是不是单单由夜晚这一个时间段构成的,诗中还有残阳——黄昏,其他时间段的意象的体现,所以说这首诗中的夜是作为个体意象出现的。与其他个体意象共同构成完整的意境。 作为整体意象的夜,在晚唐诗歌中也有较多体现,比如:贾岛的《升道精舍南台对月寄姚合》”月向南台见,秋霖洗涤余。出逢危叶落,静看众峰疏。冷露常时有,禅窗此夜虚。相思聊怅望,润气遍衣初。”在这首诗中,诗人独处庐舍之中,望着禅窗外的景色,月亮已经登上了南台,秋叶飘零,冷露微凉。在相思中,不觉深夜,湿气弥漫,滋染了衣衫。诗人此时描绘的便不是一个单独的夜的意象,而是一个完整的夜——一个时间,空间,心灵都宁静幽远,朦胧的夜。这种幽远朦胧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以及夜本身的时空特色相得益彰。 二、晚唐诗歌中夜意象的自然特质及情感指向 意象是作者为了表达自身情感而精心选择和提炼,并将主观情感融入其中的客观对象。 作者将某种物象作为特定意象时,既要考虑物象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特质,又要考虑这种特质所能隐示和感发的情感指向。 晚唐诗歌中喜爱用夜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是与夜的自然特质,以及它所隐示的情感指向有着密切联系的。 日落而息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也是中国古人严格遵循的起居习惯。夜晚万籁寂静,各人各物都已休息,但这个世间总是有着那么多的人难以入睡,长夜漫漫,辗转反侧,美梦难成。因此,夜晚便自然带上了浓郁的愁苦情感。 比如:”李商隐的《清夜怨》“含泪坐春宵,闻君欲度辽。绿池荷叶嫩,红砌杏花娇。 曙月当窗满,征云出塞遥。画楼终日闭,清管为谁调。”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深夜独坐

中晚唐诗歌的特点,并分析中晚唐诗歌出现风格转变的原因

结合作品,谈谈中晚唐诗歌的特点,并分析中晚唐诗歌出现风格转变的原因。 答:晚唐诗歌的艺术特点:伤感无奈,细腻柔软。借古讽今,颓然消极。 晚唐时社会状况急转而下,宦官专权、藩镇割剧、又爆发了最终令唐王朝轰然坍塌的黄巢大起义,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们大都忧时嗟生、消极悲观,关注对象从社会转入自身情感,吟诵男女之情蔚成风气,艺术格调上,一方面继承中唐精工雕琢的“人工之美”诗风,另一方面也推重天真隽永、平淡的诗风。 晚唐诗歌偏于寓古刺今,诗风带点颓然的色彩。没有盛唐的那种豪迈感。伤感无奈伤春等带了消极色彩占了主调原因:经历了安史之乱这场巨大变故的唐王朝,其社会秩序和士人心理与开天时代已有本质不同。一方面朝廷不思振作,于内忧外患中苟求太平,远无开天盛世那样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整顿天下的魄力;另一方面战乱以后,朝政把持在元载、王缙这样的权臣奸相手中,他们有意排斥贤良方正之士,这就必然酿成一股趋炎附势、急功近利的士风。大历诗人正是在这种时代氛围中,逐渐显露出依附权贵以求干进的萎缩人格。 中晚唐诗歌,从韩孟诗派开始,就已经出现这个“视觉问题”了。韩孟诗派的诗歌里,尤其是他们所倡导的那种怪奇之风,不借助于人的感官,尤其是视觉,是达不到那种理想的效果的。如韩愈“昼蝇食案繁,宵蚋肌血渥”(《纳凉联句》)这首诗,他用苍蝇在餐桌上繁殖、蚊子被打得弄了皮肤满是鲜血,这样的一种恶心的场面来写恶劣的生存环境,如果没有看过苍蝇繁殖、文字叮人的人,就没有这样‘恶心’的体会。再如他的“灵麻撮狗虱”(《城南联句》)一句,也写的是这种令人作呕的场面。我们再来看孟郊得诗歌,《游终南山》:“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升。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这本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因为终南山的高,所以太阳和月亮在升起的时候,从下面看去,日月就像在山上生出来的一样,我们有视力的人很容易就能想象出这样的一种画面,但是如果是出于黑暗中的人,他就无论如何无法想出。因此看似平常的画面,实际上经过千思熟虑的,成千上万的细致观察的。是离开人的视觉感官就不行的。 中唐诗唐诗衰而复兴的时期,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派。韩、孟诗派为代表艺术上刻意求新, 形成奇险怪僻的风格特色。田园派则以柳宗元、韦应物、刘长卿为代表。柳宗元诗远绍屈《骚》, 近师李白, 格调激越奔放, 具有一种清峻的风格。韦应物诗则「高雅闲淡」, 多有佳句。而刘长卿诗的造意遣词, 无不精微妥贴, 用笔简淡, 清切自然。浪漫派的李贺, 远绍 《楚辞?九歌》, 近师李白、韩愈, 其诗想像奇特、色彩浓厚, 形成一种奇崛幽峭、穠丽凄清 的浪漫风格。 晚唐诗歌, 随著国势的衰危动乱社会派的聂夷中、皮日休、杜荀鹤、陆龟蒙等继承新乐府运动的传统, 反映民间疾苦, 取得一定成就, 但影响不大。当时在诗坛上居显赫地位的是李商隐和杜牧, 他们忧国忧民, 感慨今昔, 诗中充满了感伤色彩。与李商隐齐名的温庭筠, 诗风轻艳, 影响了不少唐末诗人。晚唐诗歌风格 1、老趣。内容历练中有苍凉。 2、感伤。凄迷,朦胧,空朦。 3、工整、历练。典雅而规范。 4、多重、复调。万千滋味集于一体。 5、意境。 晚唐诗的和中晚唐的那些追求奇趣的人一样,极大地丰富和拓宽了诗歌的美学意境,极大地扩张了诗歌艺术的表现力。

晚唐诗歌

遣怀 杜牧 本诗是作者回忆昔日的放荡生涯,悔恨沉沦的诗,表面上是抒写自己对往昔扬州幕僚生活的追忆与感慨,实际上发泄自己对现实的满腹牢骚,对自己处境的不满。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作品注释: 1、落魄:潦倒。 2、江湖:旧时泛指四方各地。 3、载酒行:装运着酒漫游。意谓沉浸在酒宴之中。 4、楚腰纤细:《汉书·马廖传》:“吴王好剑客,百胜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5、掌中轻:《飞燕外转》:“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这句是写扬州歌女体态苗条。 6、青楼:歌馆妓院。 赠别二首之一 杜牧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分别之作。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作品注释: 1、娉娉:同娉婷,美好貌。 2、袅袅:纤长柔美貌。 3、豆蔻:形似芭蕉的植物,初夏开花,故“二月初”尚未开苞,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4、梢头:形容娇嫩。 5、春风十里:指长长的繁华街道。唐宋诗词中多用于扬州。

叹花 杜牧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喻少女青春已过,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惆怅之情。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作品注释: 1、自是:都怪自己 2、校:即“较”,比较 3、狂风:指代无情的岁月,人事的变迁 4、深红色:借指鲜花 5、子满枝:双关语。即使是说花落结子,也暗指当年的妙龄少女如今已结婚生子。 早雁 杜牧 此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作品注释: 1、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秋半:八月。虏弦开:一语双关,既指挽弓射猎,又指回鹘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2、云外:一作“云际”。 3、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4、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5、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6、莫厌:一作“好是”。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7、菰米: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莓苔:一种蔷薇科植物,子红色。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

晚唐诗歌资料

晚唐诗歌时代背景 宦官专权 自中唐以后,唐王朝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到了晚唐时期,则发展到了可以掌握皇帝废立的地步。唐宪宗为宦官陈宏志所杀;敬宗为宦官刘克明所杀,穆宗和文宗皆为宦官所立。唐文宗即位后,欲除去宦官,由于用人不当,以失败告终,宦官率兵大杀朝 官,宰相王涯以下朝官六百余人被杀,朝廷上下一片恐慌,朝官人人不能自保,至有不得不入朝时,与家人辞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此后,宦官权势更盛,文宗形同傀儡,常常泣下沾襟,自叹“受制于家奴”。以后的历届皇帝,均为宦官所控制。 藩镇割据 藩镇的叛乱与割据,是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遗留下的一个痼疾。中晚唐时期,特别是宪宗、武宗时期,曾经有过对藩镇用兵的胜利,但这些短期的胜利,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藩镇问题。到晚唐时期,实际上各个独立王国已经形成。这也唐王朝灭亡。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也称“朋党之争”。同样给唐王朝带来灾祸。 “牛党”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他们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进人官场,称为“门荫”出身。 唐穆宗长庆年间,牛僧孺做宰相时,就把李德裕排挤出朝廷。唐武宗时,李德裕做宰相,又把牛僧孺、李宗闵放逐到南方。唐武宗死后,宣宗即位,牛党成员白敏中任宰相,牛党又纷纷被重新启用,李党全遭罢斥。李德裕被赶到遥远的崖州,不久忧郁而死。“牛李党争”从中唐开始,一直延续至唐亡。 和中唐相比,晚唐政治形势更加恶化,人民生活更加贫困,所以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继续得到发展。李商隐、杜牧为晚唐诗人之翘楚。他们的诗歌,在忧时悯乱、感叹身世之中,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但无论表现内容还是创作艺术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晚唐诗歌

经历了元和时期短暂的中兴局面之后,唐王朝的国势趋于全面衰落,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种种矛盾日益激化,兵连祸结,社会动荡。晚唐士人对国事日非深感忧虑,对唐王朝的中兴无望深感失落,这种衰世之象对晚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晚唐诗歌的基本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情感内涵上,晚唐诗很少展现开阔而超越的精神气局和富于理想气质的激情,更多地转向了对日常人情、男女情爱这些精神世界的一般内容的表现,抒情基调以感伤低回为主,呈现出幽微细腻、沉迷绮艳、清丽淡远、怨刺讥弹等主要表现风格。 其二,在艺术内涵上,晚唐诗一方面继承了中唐诗学推重“人工之美”的创作方向,追求语言与构思的雕琢与锻炼,发展了中唐以来的苦吟诗

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婉艺术取向;另一方面,又对中唐诗学进行调整,推重天真隽永的风神,表现出对盛唐诗学的回复,同时也流露出注重平淡,讲求意味的倾向。 上述两个方面,共同造就了晚唐诗歌阴柔细腻、小巧蕴藉的诗歌意境,为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世界增添了极为独特的景致。晚唐诗歌以近体为主,古体成就较为衰落,主要存在五种主要的诗风: 一、苦吟诗风,以贾岛、姚合为代表; 二、清丽感伤诗风,以杜牧、许浑为代表; 三、深婉绮艳诗风,以李商隐、温庭筠为代表; 四、隐逸诗风,以司空图、郑谷为代表; 五、乱世悲慨与怨刺诗风,以罗隐、皮日休等为代表。

晚唐诗坛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从长庆到宣宗大中年间为前期,懿宗咸通以后到唐朝灭亡为后期,前期的诗坛活跃着贾岛、姚合、产生了杜牧、李商隐这样较有成就的诗人,而后期的诗坛全面萎弱,主要以因袭前期的诗风为主,只有讥弹怨刺一种风格有一些独特的发展;有的文学史将这一时期称为唐末。我们这里还是将晚唐的前后期联系起来介绍,围绕上述几种主要诗风的变化轨迹,梳理相关诗人的创作成就。 第一节贾岛、姚合与苦吟诗风 贾岛和姚合在元和后期就开始享有诗名,但他们在长庆以后还有相当长期的创作,贾岛卒于会昌中,而姚合卒于大中年间,而且他们所开创的诗风在晚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将他们称为晚唐诗人比较合理。 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

三十年来晚唐“温李”诗歌向词体发展演变研究综述

摘要:对于唐诗流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开始关注晚唐“温李”诗歌向词体发展演变的状况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还比较零散,不够丰富,尚未出现专著。因此,这一课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晚唐李商隐温庭筠诗变词体 唐诗历四时三变,跨度大。对于晚唐“温李”诗歌向词体发展演变的状况,1943年缪钺先生《论李义山诗》一文从总体上明确提出了李商隐诗与词体的关系――“意脉相通”[1];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才开始关注这一课题并有一定的研究,主要涉及李商隐诗与唐宋词、温庭筠诗与唐宋词、李商隐诗与温庭筠词、温庭筠诗与温庭筠词等四大关系。本文按年代顺序就已有相关文献进行简要地综述,或许能为该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20世纪80年代,涉及这一课题的研究较少,主要有万云骏《晚唐诗风和词的特殊风格的形成及发展》、吴肃森《谈李商隐爱情诗与温庭筠恋情词艺术风格的亲缘关系》、杨海明《“心曲”的外物化和优美化――论温庭筠词》、刘学锴《李义山诗与唐宋婉约词》、王希斌《绘阴柔之色,写阳刚之美――论温庭筠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等论文和日本学者村上哲见的论著《唐五代北宋词研究》。 万云骏文从语言题材、艺术手法、感情倾向等方面论述了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风对词体风格形成的影响,吴肃森文也从这些方面论述了温庭筠恋情词的婉约风格是李商隐的绮词艳语从正面推动的结果。杨海明文论述了温庭筠把晚唐诗中香艳纤弱的风气纳入到新兴的词体中而创造出比诗较狭却又较细、较深的词境。刘学锴文从比较中说明了“温李”诗歌的词化特征,论述了义山诗对唐宋婉约词的影响。王希斌文认为温庭筠的乐府诗在韵律、句式和格调上引进了词的创作机制。村上哲见在“温飞卿词论”一章中认为温庭筠的诗与词在描绘感情世界的手法上、“在那根柢里的诗思方面”[2]是相近似的,有很多共同性。 20世纪90年代,涉及这一课题的研究依然较少,主要有霍然《隋唐五代诗歌史论》、林庚《中国文学简史》、杨世明《唐诗史》、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等论著和赵山林《晚唐诗境与词境》、迟宝东《词“别是一家”:古典诗词美学特质异趋论――以温庭筠的词与绮艳诗为中心》、文艳蓉《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历史地位》等论文。 霍然在“梦断魂消的晚唐词”一节中认为温庭筠等人把诗歌创作的着眼点从男子的外在世界转移到女子的内心世界,自此“描绘各色女子的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度成为曲子词的创作心理定势”[3]。林庚在“词的成长”一节中论述了“温李”的恋情诗,为词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杨世明在“为婉约词开道的绮艳诗人――李商隐、温庭筠”一节中认为李商隐的艳诗“为词的转写恋情发出嚆矢”[4],温庭筠的“乐府诗善于描写,精丽纤细,对于他写作曲子词,是有帮助的”[5]。刘扬忠在“孕育词体文学的文化土壤”一节中认为李商隐诗在题旨、意境、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及感情倾向等方面都接近了词的艺术规范,“接近了长短句词的内在特质和主体风骨格调”[6];温庭筠等人把晚唐诗风带进新兴词体之中,铸成了花间词风,促成了词体的独立和繁盛,“温庭筠的典范性创作,使古典诗歌形式完成了从齐言诗向长短句词的演变”[7]。赵山林文以李商隐的诗歌为例,从深情与苦调、艳体与曲笔、细意与静境等方面论述了词体的形成受到晚唐诗的深刻影响。迟宝东文论述了温庭筠诗词在撷取物象及表现手法上有统一的风格。文艳蓉文论述了李商隐的爱情诗在情感基调和艺术表现方式上与词有相通之处,认为他是由诗向词过渡的转递人。 21世纪前十年,涉及这一课题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有倪进、赵立新、罗立刚、李承辉《中国诗学史?隋唐五代卷》,董希平《唐五代北宋前期词之研究――以诗词互动为中心》等论著和许总《论晚唐诗歌唯美倾向的心理内涵与文化渊源――以许、杜、李、温四家诗为中心》,李中华、韩樱《晚唐温李诗风评议》,李然《温庭筠的诗词比较――兼论晚唐文人的诗

关于晚唐诗词分类的研究

关于晚唐诗词分类的研究 内容摘要:有人说初唐万象更新,盛唐恢宏壮阔,中唐五光十色,晚唐缠绵悱恻。其实怎么说,“缠绵悱恻”都带了些没落的叹惋,的确,在国破家亡的唐末,盛世王朝也到了垂暮之年,然而“国家不幸诗人幸”,晚唐的诗文化却迸发出异样的光彩,“小李杜”诗情却并不亚于李杜,一定程度上,此时的儒释道三家文化日益趋于密不可分,文人墨客也产生了新的诗意;第一个词曲派别“花间派”的诞生,更是标志着文学艺术更趋于个体化、民间化、通俗化;更不要说词中之帝南唐后主李煜以叹为观止的作词手法为哀怨深沉晚唐的画下了完美的句号。 总的来说,晚唐的文化作为盛唐到宋朝的过渡,以其独有的开创性和模糊化的视野,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而实际上,即使在这样动乱不安定的年代,这样一种过渡的,模糊让人难以揣测的诗词艺术却已经悄悄掀起了文化的高潮,特别是词中之帝李煜的旷世绝响,让人眼前一亮,触动了多少内心的感动,自此以后,以意境、音韵等艺术欣赏价值极高的词曲文化开始渗透人心,并很快为平民大众所接受,最终演变为贴近人心的宋词。 关键词:晚唐,诗词,艺术,美学。 一、一方面,在中国文化史上,诗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唐诗宋词在外国人眼 中甚至有时成为一种中国国学的象征,这两年国学热兴起,一定程度上与名家的推崇有关,然而实质上,是因为中国古代的艺术成就早已到了一种空前绝后的境地。国学热的兴起,毋庸质疑地,唐诗宋词必然还是关注的焦点,自己本来有很深的诗词情怀,加之现在的诗词热度升温,所以说是因兴起而关注诗词。 另一方面,因为唐诗宋词艺术价值极高,从古至今,无数的学者对其“趋之若鹜”,可以说几乎能找到的唐诗宋词,都被学者研究过,更别说是名家名篇,或是唐诗宋词的鼎盛时期了。但是不是这样的研究就进入了一种绝境,无人可以涉足了呢?我以为又不是的。因此,作为后辈,我也只有冒险一试,转而研究唐宋交际的诗词艺术,可以说,是诗绝词起的时代。 二、对于这个时期的诗词艺术,其实前人观点也是各有不同。 看起来,大致上,前人把此时期的诗词分为四类。 1.咏史诗。 如果说之前的咏史诗总是在纯粹的传达诗人的一种价值观或是想法,那 么这个时期的咏史诗可以说是复杂的。这是因为它既包含了儒家对现实 社会深切的忧患意识,也有道家出世逃避现实社会的情怀,同时又有佛 教的虚幻与空彻。如此,晚唐咏史诗才显得韵味无穷,但实际上是一种 经佛、道两家冲淡、提升、冷却了的儒家思想。 2.无题诗。 李商隐留下若干无题诗,诗无题,更像是人无言,这类诗大多晦涩难懂,因为它进一步触及了诗人潜意识的层面,正是这样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表现出一种更深的更隐蔽的时代情绪。

晚唐诗歌

晚唐诗歌 从文宗开成元年至昭宗(哀帝)天佑四年(既公元836年-907年),唐朝诗歌进入晚唐时期。在这一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再加上牛李党争不断,使得诗人的心态以及唐诗的风貌发生了改变。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风貌: 1.政治讽喻诗;;杜荀鹤、聂夷中 杜荀鹤(约846年-约907年),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其母是杜牧的“出妾”。杜荀鹤四十多岁成进士,后来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虽是杜牧之子,但诗风却有别于杜牧。他的诗明白平易,不受声律的束缚。他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故多在诗中抒发对社会的黑暗讥讽以及对百姓苦痛的同情。是唐末重要的现实主义诗人,有《唐风集》。主要作品有《山中寡妇》、《春宫怨》等。 聂夷中(837年-?),字坦之。咸通十二年登第,官华阴尉。其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鲜明。其诗多反映民生疾苦与社会黑暗。代表作《公子家》以及《咏田家》。 2.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 陆龟蒙,生年不详,卒年约在883年附近。字鲁望,号天随子、

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曾任湖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存诗六百余首,大多为闲散之作。作品有《白莲》、《和袭美春夕酒醒》等。 皮日休(834年?-883年?),字袭美。唐懿宗咸通八年登进士,为著作郎,迁太常博士。他最欣赏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受到白居易的影响很深。因其身处唐末,故而对社会现实感触很深。与陆龟蒙齐名,并称“皮陆”。代表作《正乐府》十首和《三羞诗》。 司空图(837年-908年),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他饱经唐末战乱,其避世情怀中带着浓重的悲凉,故而诗境凄冷。其成就主要在其诗论,他主张“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所著《二十四诗品》是不朽之作。 3.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温庭筠、韩偓 温庭筠(约812年-约866年),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取进士皆不第,行为放浪不羁。与李商隐并称“温李”。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其诗辞藻华丽,华美浓艳,内容多为闺阁、宴游。代表作《春愁曲》。“” 韩偓(约842年-约923年),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889年,韩偓中进士,后任左拾遗、翰林学士等职。韩偓以写绮艳的香奁诗著名。他存诗三百三十余首,有《香奁集》。

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三章李白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 (706——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家世与出生之谜。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少年时代,受到道教的影响,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至大。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18岁时,隐居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 蜀中是一个有着任侠风气的地方,侠士风概对李白也有影响。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总结:青少年时期,就是在隐居与漫游,神仙道教信仰、任侠中度过的。 前期作品《蜀道难》、《梁父吟》《行路难》 盛唐诗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和歌行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一,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 二,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三,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一,主观色彩 二,想象特色 三,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自天宝中期开始的社会衰败与安史之乱 元结和《荚中集》作家 杜甫坎坷的一生 诗歌题材的大转变 杜诗的诗史性质 叙事技巧在杜诗手中达到的高度成熟(可以结合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的叙事性特征进行研究)第二节杜甫的律诗 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以律诗写组诗 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第三节杜诗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杜诗的地位及影响 第五章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得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境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第一节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一,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余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

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名词解释:无题诗 一.李商隐用无题为名的爱情诗,称无题诗。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 二.无题诗的范围,一般认为是作者抒写不原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诗篇。包括以《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准无题”近三十首。主要包括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简述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和特征。 晚唐诗人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是他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他的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关于无题诗的内容和作意,主要说法有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一.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则似有似无。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和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一些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清凉体验、和那种恍惚不定、总是有所失的情感,如《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写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间而不得的心情,可能寄寓了作者落拓不遇的感伤。 二.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十分注意比兴本身形象的鲜明、生动、完整,力求其既富于生活感受,又具有启发性,创造出交织着希望与失望、令人目眩神迷的带有伤感情调的情诗之美。如《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两心相应一点通,但徒留羡慕不已的回忆而已,非常的失意怅惘。《无题》“相间时难别亦

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伤别复伤春,明知别后会合无望,仍痴心不改、这种执着于苦恋的怨旷之情,已近于爱情绝唱了。 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以其独具特色的美仑美奂诗歌登上了整个晚唐诗创作的艺术最高峰。 一.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如果说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李商隐则为第二座里程碑。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有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绝句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试论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

晚唐诗歌1

教案(七) 授课日期2009年3月31日星期三

第七讲:晚唐诗歌 第一节课:杜牧 一、杜牧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牧与李商隐被称为“小李杜”,是晚唐诗坛上成就最高的作家。杜牧的诗歌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反映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诗歌,如《感怀诗》、《郡斋独酌》、《河湟》、《早雁》等,或感怀时事、忧虑朝政,或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与同情。一类是咏史怀古诗,《赤壁》、《登乐游园》、《过华清官三绝句》、《过勤政楼》等,或抒写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深沉感慨,或借题发挥讽刺现实,或寓于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见识。这类诗往往将咏史怀古与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一类是写景抒情诗,如《泊秦淮》、《江南春》、《山行》、《清明》等,大多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借景以抒发对历史或现实的感慨。 二、杜牧诗歌的艺术特点 1.杜牧的诗歌创作注重思想内容而又不轻视艺术形式,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因此他的诗歌基本上体现了自己的创作追求:“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其诗意蕴深厚、寄慨深沉,艺术上虽不刻意雕琢而能致高远。杜牧的诗歌风格既有俊爽豪宕、峭拔劲健的一面,又有清丽婉曲、含蓄隽永的一面。清刘熙载说其诗“雄姿英发”(《艺概·诗概》)。明杨慎说:“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拗峭,以矫时弊。”(《生庵诗话》)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雄俊爽和韩愈的拗峭挺拔,又糅合了婉曲含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2.杜牧的诗歌语言凝练隽永,立意高远拔俗。在艺术手法上常常是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交融在一起,尤其善于抒情。其反映现实的诗歌常常是在叙事写景之中抒发深沉的感慨,其咏史怀古诗常常是在述古抒情中夹杂着精警的议论,其写景诗常常是借景抒情。其诗叙事简洁概括,写景含情寓意,抒情深沉婉曲,议论精警拔俗。其诗也常常采用比兴、寄托与暗示、暗喻的手法,给人以寓意含蓄、意在言外的感觉,耐人回味与琢磨。他的诗歌由于内蕴充实、手法高妙,因此许多诗篇被后人传诵。 3.杜牧古体、近体兼擅,且均有佳制,然尤擅七律、七绝。尤其是七绝的咏史怀古和写景抒情诗,倍受后人推崇。 三、作品讲读: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泊秦淮》是杜牧的一首著名的写景寄慨诗。金陵(南京)是六朝古都,秦淮河穿过城中,两岸酒家林立,是贵族富豪们宴游享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感慨深沉的千古绝唱。 2.诗歌的首句是写景,严羽《沧浪诗话》称“发句好,尤难得”。此句好在意象和动词的运用,短短七字却写了四种意象:“烟”、“水”、“月”、“沙”,而且运用了两个“笼”字把意象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薄雾笼罩寒水、清辉直泻白沙的景象,为全诗创造了冷寂凄清的气氛。第二句才点出了诗人的写景和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夜”点明时间,“秦淮”和“酒家”点出地点。而且“夜泊秦淮”紧扣题目,“近酒家”又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第三、四句是就“近酒家”所见的景况而发出的议论和感慨。第三句表面上是责备歌女,实际上是谴责那些达官权贵的听客们。第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