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古代诗词四首》鉴赏资料

八、《古代诗词四首》鉴赏资料
八、《古代诗词四首》鉴赏资料

八、《古代诗词四首》鉴赏资料

班级:姓名:学号: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都被叛军攻破,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京城,满眼是繁密的杂草树木。感伤时事,看到花开反而落泪;思念家人,听到鸟鸣也会心惊。战火接连三个月没有停息,一封家信可以抵上万两黄金。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

【思想内容】这首诗写国都沦陷的悲痛之情,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1、说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诗中“破”字和“深”字的深刻含义?

答:“破”字写出国都沦陷,城池破败,颓垣残壁的惨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破”“深”二字写出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里萧条凄凉的春景,渗透了诗人忧时忧国的无限沉痛之情。

2、诗人前四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诗人是怎样用景物来衬托这种感情的?

答:前四句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以景衬情,既以京城的荒凉景象作正衬,又以春天的美好景象作反衬,处处照应,意在言外。

3、请你发挥想象,描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现的情景。

答:示例一: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

示例二: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儿流下的眼泪;鸟儿的鸣叫,也仿佛透露着惊恐。

4、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答: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这一联以乐景写哀请,更显其哀。

5、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抒情方式及含义。

答: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也因感伤时事而流泪,鸟也因离别而惊叫,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视物,故物也有情,以物情写人之情,委婉曲折,真挚深沉。

6、赏析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品味其中的情感。

答:诗中烽火古时边塞为报警在高台上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乱。这句诗用对偶手法,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道路阻塞、音讯隔断时的内心感受,容易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战乱频繁;“抵万金”运用夸张,极言家书难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急迫心情。

7、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答: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9.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D)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雾、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和沙滩。夜晚,船停泊在秦淮河边,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歌女不懂得什么亡国之恨,隔着河水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思想内容】抒发了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

答:两个“笼”字形象准确,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后文商女的出现制造了浓郁的气氛。

2、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寒”的妙处。

答: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使人感觉到一种冷寂的气氛,这也是此时诗人心情的写照,冷寂,凄清。

3、本诗第2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为上一句的景色揭示时间(夜)、地点(秦淮),点明环境,照应诗题,承上启下。

4、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这首诗写了诗人夜泊秦淮时的所见所闻,讽刺了只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愤和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

5、最后两句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答: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作者的真实用意是讥讽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真正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听歌的人。这两句是一种形象化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6、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答: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登上北固楼可以欣赏江南的满眼风光,但朝北望去,中原又在哪里呢?在久远的年代里,有多少国家兴盛和衰亡的故事呢?无穷无尽,就像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流去。

孙权年级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占据东南,战斗不息。天下英雄谁是与孙权能力相当的对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生的儿子应当像孙仲谋那样。

【思想内容】此词为作者认镇江知府时登京口北固亭所作,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

1、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答:词的上片写“千古兴亡”的感慨;下片写对孙权的怀念与倾慕。

2、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答: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3、试分析“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这一句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为下文的抒情奠定基调。运用比喻,把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国家兴盛衰亡的故事比作滚滚流去的长江水,表达词人胸中不尽的愁思和感慨。

4、“年少万兜鍪”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带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帅着这些士兵,更显其英姿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全。

5、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

6、词人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反衬当朝文武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和昏庸无能的讽刺,及强烈的爱国、卫国的思想感情。

7、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从千古兴亡的故事中,举出与京口有关的曹操、刘备,特别是标榜了孙权的英雄形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

8、“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了杜甫的哪联诗句?此句在本词中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化用了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

北固山下临长江,词人登临北固楼,遥望故国神州,满眼风光之中自然有滚滚东流的长江,所以是实景描写。同时,词人由眼前的自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上的兴亡之事,悠悠岁月,有如奔流的长河,淹没了历史的风云,所以此句又暗指(比喻)时间的流逝(词人思绪的飘飞),也是虚写。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从读经做官开始,为国事历尽艰险,兴兵抗元四年,抗战的烽火逐渐稀少。大宋江山支离破碎,像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伶仃。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存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思想内容】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1、首联:“起一经”是指起于一部儒家的经典,意思是从中进士开始。“干戈寥落”包含了诗人很多的辛酸和遗憾。

首联回顾了作者经历的两件事①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②国家危急存亡关头,响应号召起兵抗元。

2、颔联: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风飘絮”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雨打萍”比喻文天祥的政治生涯。这里运用比喻和对偶,描写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颈联:意思是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既是对偶,又一语双关,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作者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

4、尾联:千古名句: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但要死的其所,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5、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答: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完整word版)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考纲要求: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复习要点 1.了解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类型;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方法。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或者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 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 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 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 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 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 古代诗词四首习题 苏教版

古代诗词四首 1.给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簪.(zān) 泊.秦淮(bó) 万兜鍪 ..(dōu móu) 寥.落(liáo) 2.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国.破山河在(国都,指长安) (2)浑.欲不胜簪(简直) (3)坐断 ..东南战未休(占据,把持) (4)天下英雄谁敌.手(匹敌,相当) (5)干戈 ..寥落四周星(泛指武器,借指战争) 3.按要求默写。 (1)《春望》中表现人民厌恶战争、盼望平安家书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杜牧《泊秦淮》中用典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含蓄地表明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的句子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4)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出了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高尚人格与积极的生死观。 4.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2)班正在举行“走近古代爱国诗”语文专题活动,请你一起参加,完成下面的任务。 (1)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50字。 示例:爱国是炎黄子孙的不解情结,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的教诲不知影响了多少文人墨客;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告诫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中国是诗的国度,无数诗人慷慨激昂,感叹悲歌,表现出崇高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古代爱国诗。 (2)活动中,王明等同学搜集了下面几句诗词,请你仔细阅读,说说其表达情感的异同点。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 ②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 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 这三句都表现出了作者崇高的爱国精神,不同点在于前两句有着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而第三句则更显得雄壮,表达了词人希望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雄心壮志。 (一)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回答问题。 5.诗题为“春望”,请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的“望”字有哪些含义。 示例:“望”到的景物:国都、山河、草木、花、鸟。“望”字的含义有: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意思对即可) 6.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诗人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初中古诗词分类及赏析复习课教案

初中古诗词分类及赏析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的 了解设题特点。 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熟悉各类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复习重点 古诗鉴赏须知的术语。 各类题型示例及训练。 复习方法 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复习过程 一、导入 诗词曲的赏析,今年已成为中考题型之一。它是我们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类试题的做法,希望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那么中考诗词赏析的基本考点有哪些呢? 二、分析考点 【例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 【例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问)结合对具体诗句的理解,说说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怎样的特色? (考查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例3】(05年广州课改区)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问)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品析) 考点归纳 1、诗词曲的思想内容、情感倾向; 2、诗词曲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3、诗词曲的名句赏析、语言品味。 三、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内容情感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4】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考试说明》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设想】 1、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2、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师适当介绍一些鉴赏诗歌的常识,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强化训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篇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一、考点解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其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鉴赏其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从2002年高考起,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大多数同学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试题难度不大,按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考训练,应该是不难解答的,但事实却不然,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作答失误。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 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艺术手法又称表达手法,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 1 回顾诗歌的艺术手法 2 了解诗歌艺术手法题的设题方法 3 学习诗歌艺术手法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 学习解答艺术手法类的诗歌鉴赏题 古典诗歌艺术手法包括: 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 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 B.洞悉表达效果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如: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5)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2、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拟人的表达效果: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描写的物更形象、生动。如: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3、夸张 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表达效果: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特征、更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

中考古诗词鉴赏总复习提纲(6分)

说明:近几年考过的诗词:《潼关怀古》、《木兰诗》、《武陵春》、《过零丁洋》、《江城子密州出猎》 中考诗词鉴赏总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本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答:以“观”字统领全篇。 2、该诗的写景手法有哪些? 答:写景手法有:①动静结合:如“水何澹澹”“洪波涌起”为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为静景。 ②虚实结合,并以实景衬托虚景:“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写实景,“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写虚景。3、这四句抒写想象的句子,表现了诗人的什么胸怀和政治抱负? 答: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豪迈的气魄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4、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答:本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5、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次北固山下》的“次”解释为停泊。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平”“阔”“正”“悬”四个字好在什么地方? 答:“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这两句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3、解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含义。并试选一个角度,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答:解释:残夜还未消退,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赏析:①“生”与“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蕴含了新事物由旧事物孕育而生的哲理。②“日”与“春”象征新生美好的事物,透露出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思乡心切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哪些? 答:景物有:水面初平、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等。2、这些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答:既有动物,又有植物;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描绘了早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争”、“啄”字好在什么地方? 答:“争”写出早莺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热闹景象,“啄”表现燕子忙于筑巢的活跃态势,这个对偶句突出了早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特点。 4、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运用对偶,抓住“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逐渐繁多,草的鲜嫩,突出了早春景色妩媚动人的特点。 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的主旨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2、这首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天涯游子的惆怅、思乡之情。 3、这首曲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或表现手法是什么? 答:该曲运用了情景交融和景物烘托的写法,极力渲染秋天悲凉的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思乡之情。 八年级上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哪一个字统领全诗?本诗具体怎样描绘泰山? 答:“望”字统领全诗。一二句写远望泰山,描绘泰山的高大。三四句写近望泰山,描绘泰山的高峻。五六句写细望泰山,描绘层云和归鸟。最后两句写登山产生的远大抱负。 2、从“钟”字和“割”字入手,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 答:“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仿佛偏爱泰山,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这里。“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答: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答:要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的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概括本诗的主旨。 答: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析诗歌语言,揣摩诗歌中的词语,体会诗歌炼字炼词的妙处,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中人、事、物、景的特点,扩写细化诗歌所描述的画面,阐明诗歌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即体会诗歌主旨,明白作者情感、态度等。 教学难点:诗词的写作技法鉴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再次接受美的洗礼。 说到古诗词,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特别是课文中的诗词,多数同学能背会写,甚至有人在作文中还会引用,一些千古名句更是信手拈来。比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

木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赏析指导 (一)品字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问:“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

“风正”,。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问: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二)说画面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问:这首诗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最新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八 古代诗词四首苏教版课后练习八十三

最新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八古代诗词四首苏教版课后练习八十三 第1题【单选题】 下面对《过零丁洋》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 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 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 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 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 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面对诗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 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B、《春望》中“家书抵万金”一句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杜甫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C、《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两句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D、《爱莲说》中用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豁达大度的美好品质。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从《过零丁洋》所写的内容看,这首诗属于( )。 A、状物诗 B、述志诗 C、叙事诗 D、写景诗 【答案】:

古诗词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古诗词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朗诵古诗词的水平。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参与活动,提高学生自觉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三、教学难点 古诗词的积累 四、教学方法 思考活动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ppt课件,古诗音乐材料

七、教学过程 1.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古诗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同学们!刚才你们欣赏了几段优美的音乐,你发现这些歌曲有什么共同点?(歌词都是古诗)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中华古诗文又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瑰宝。老师相信,多年的学校生活中,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词。今天, 就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倘佯在中华古诗文的长河中,来个古诗词知识大比拼,你们说怎么样?老师知道为了今天的竞赛同学们在课下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希望大家团结协作、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因为你们才是这课堂的主人。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自己小队争得荣誉?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用掌声鼓励我们自 己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中国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准备了6幅画,每幅画都对应着一首很有名的古诗。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并朗诵出来,有没有兴趣试一试?请看大屏幕! 2.主实践,互动感知 第一关。古诗万花筒 A组:下面四句古诗含有四种花,你能说出来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

古代诗歌四首

精彩开篇词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 (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一) ——考点及注意点 考纲要求 1.《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 二、整体鉴赏方略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如2003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如2005年山东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古诗词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规范学生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中人物分析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 二.了解高考考纲 《考试大纲》要求: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一: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考点解说: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知识储备 1、形象类型 (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塑造方法 (1)细节刻画法。(2)烘托渲染法。(3)对比衬托法。(4)比兴牵引法。(5)抒情寄托法。 四.了解人物鉴赏题目类型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诗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 (3)请简要分析诗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 壮志未酬、慷慨愤世、报国无门的形象陆游 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形象柳宗元 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形象陈子昂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王维 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岳飞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学生答案误例分析】 (2)、【对比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2)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3、【归纳总结】 答题步骤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课堂演练】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学生答案展示】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课堂讨论交流】本诗主旨是什么? 【归纳总结】如何读懂诗歌? 四看 一看题目——题目定诗由; 二看作者——作者定诗风、明时代; 三看诗后注解——想象诗歌背景,联系当时现实; 四看关键语言——明主旨。 【强化训练】分析下面诗歌的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点集锦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二、《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三、《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解读]近几年,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中考语文的考点之一。鉴赏的考点涉及到:对名句的理解和鉴赏;理解内容主旨、思想情感;品析语言特点、体味炼字;品味表达技巧;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感知艺术形象。在以往的考查中,学生在古诗词鉴赏方面失分较多,得分率偏低,这已成为了制约中考语文得高分的瓶颈。中考的古诗词鉴赏,分值是5-7分,题型是主观题,以表述题、评述题为主,题量为1-2题。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所以,这节古诗词鉴赏复习课就定位在:一方面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整体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设想]根据本班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的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节课的设计就以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和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练习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让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提高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及提高鉴赏的综合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师为导体和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教师的“答题技巧点拨”和学生的“我也可以这样做(做练习:我学、我练、我提高)”两个环节,精选典型题目,让学生学得明白、练得明确、做有成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 2、帮助学生克服对古诗词鉴赏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应试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和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学生背诵诗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生制定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的内容,这样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对增强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无裨益。 那么,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有效地复习,有哪些对应的复习策略?<考试大纲>诗词鉴赏考点要求:1、根据作品相关背景、正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和诗歌意境2、从遣词和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3、体会诗歌韵律、节奏,理解常用写法作用4、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这一要求的具体内涵:“初步”意味着难度不会太大;“鉴赏”意味着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即: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能从诗词鉴赏的角度,对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进行赏析;“浅易的”意味着所选篇目会比较短小、易懂,如五绝、七绝等。基于这样理解,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阶段可重点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掌握课本内容,打实基础 要培养起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首先必须学好课内的古诗词。与过去的古诗词学习相比,我们不仅要能多读成诵,准确无误地理解作品内容,还要能有意识的用鉴赏的眼光去品赏作品,并把有关鉴赏的知识在课本中点划圈钩,以便日后复习。 学好课内的古诗词,绝对是形成鉴赏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定要做到重点把握。比方类似下面的这些古诗词,就很值得我们在学习时细细地品读,并认真记录、积累相关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和文化。 古诗分类: 古体诗(古风):古诗、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长歌行》 诗 绝句《江南春》《泊秦淮》 近体诗(格律 诗)起承转合

初三古诗词鉴赏总复习专题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不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比较两首诗词加着重号字词的含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夕”都相同,而“月”则不同。B“夕”不同,而“月”则相同 C“夕”都不同,而“月”也不同。D“夕”都相同,而“月”也相同 (2)《君子于役》中最能表现妻子对丈夫委婉细腻的神情思念的句子是: 《水调歌头》中集中表现苏东坡领悟人生哲理的豁达襟怀的句子是: (3)这两首诗词都是怀念亲人的名篇,但产生的时代不同,怀念的对象不同,描写的景物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你更喜欢哪一首?理由是什么?请你作简要分析。 3、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完成(1)~(3)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面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下面欣赏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 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中“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1 / 6 为后人所称道。 (2)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下面一首五言律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教学园地 09-14 2231 :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一) ——考点及注意点 考纲要求 1.《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③分析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 二、整体鉴赏方略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如2003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如2005年山东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 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 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 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 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 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 满。 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六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