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四首

古代诗词四首
古代诗词四首

八古代诗词四首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真正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爱国深情。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课前学习:

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熟读诗歌。

2、利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并收集有关诗人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3、制作课件;配乐朗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新课切入

1、出示话题“爱国”,围绕这一话题,自由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

2、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爱国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由此导出诗人及诗题)

二、听诗中的深情

1、播放四首古诗的配乐朗诵,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听两遍:第一次注意正字正音、节奏等,要求学生边听边作好标记;第二次重在感受诗的情感气势。

2、谈听后初感,确定每首诗的感情基调:《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3、自由朗读,加以体会。

4、齐读感受。

三、说诗的故事

(一)、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说作者和背景。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2、说全诗诗意。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3、幻想一下,假如你是摄影师,你从这首诗捕捉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说说诗意)

4、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的含义。

5、总结《春望》。

6、齐读。

(二)、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请你模仿刚才学习《春望》的方法,自学《泊秦淮》。

方法:

(1)音读:读准字音,节奏。

(2)义读: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3)情读:能够描绘诗意。

(4)美读:体会诗境,领会诗人的感情。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成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2、补充解释:

笼:笼罩,动词。

犹:还,仍然。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南朝陈后主在位时,生活奢侈,制作《玉树后庭花》之类描写宫女美色的歌曲,寻欢作乐。不久,陈朝灭亡。《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杜牧的时代,唐王朝日益衰落,朝廷上充斥着腐败和糜烂,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在用“隔江犹唱《后庭花》”警示唐王朝。

3、讨论两个“笼”字的含义。

4、《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5、总结:

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

世道的愤慨。全诗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6、感情朗读。

四、作业

感情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诗。

二、学习《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释题:“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2、了解作者及背景(PPT)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选自《稼轩长短句》。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3、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万兜鍪(dōu móu)

4、细读品味: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倒装句,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

5、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明确:“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了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的很多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6、教师小结: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二是层次极为分明。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7、齐读。

三、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2、重点字词释义

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丹心:赤诚的心。

干戈:泛指兵器。大动~~。

3、合作学习:看看你有哪个地方不能理解的,请教请教你的学习同伴。

4、讨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句的含义。

5、根据诗的结构分析感知诗的主题。

6、这首诗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最后两句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7、感情朗读

8、创新思维: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

9、知识拓展,说说你知道的爱国诗句。

四、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词。

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

下片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 古代诗词四首习题 苏教版

古代诗词四首 1.给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簪.(zān) 泊.秦淮(bó) 万兜鍪 ..(dōu móu) 寥.落(liáo) 2.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国.破山河在(国都,指长安) (2)浑.欲不胜簪(简直) (3)坐断 ..东南战未休(占据,把持) (4)天下英雄谁敌.手(匹敌,相当) (5)干戈 ..寥落四周星(泛指武器,借指战争) 3.按要求默写。 (1)《春望》中表现人民厌恶战争、盼望平安家书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杜牧《泊秦淮》中用典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含蓄地表明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的句子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4)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出了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高尚人格与积极的生死观。 4.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2)班正在举行“走近古代爱国诗”语文专题活动,请你一起参加,完成下面的任务。 (1)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50字。 示例:爱国是炎黄子孙的不解情结,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的教诲不知影响了多少文人墨客;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告诫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中国是诗的国度,无数诗人慷慨激昂,感叹悲歌,表现出崇高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古代爱国诗。 (2)活动中,王明等同学搜集了下面几句诗词,请你仔细阅读,说说其表达情感的异同点。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 ②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 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 这三句都表现出了作者崇高的爱国精神,不同点在于前两句有着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而第三句则更显得雄壮,表达了词人希望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雄心壮志。 (一)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回答问题。 5.诗题为“春望”,请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的“望”字有哪些含义。 示例:“望”到的景物:国都、山河、草木、花、鸟。“望”字的含义有:①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②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意思对即可) 6.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诗人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最新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八 古代诗词四首苏教版课后练习八十三

最新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八古代诗词四首苏教版课后练习八十三 第1题【单选题】 下面对《过零丁洋》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 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 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 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 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 慨。 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面对诗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形象地写 出了"吏"与"妇"的矛盾。 B、《春望》中“家书抵万金”一句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杜甫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C、《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两句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D、《爱莲说》中用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豁达大度的美好品质。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从《过零丁洋》所写的内容看,这首诗属于( )。 A、状物诗 B、述志诗 C、叙事诗 D、写景诗 【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

精彩开篇词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 (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

《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点集锦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二、《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三、《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完整word版部编版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

4.《古代诗歌四首》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 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观沧海》 1、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句子是: 2、显示大海雄伟气魄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3、运用虚写,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包孕星辰的气概,同时也显示了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4、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5、诗中描绘实景的句子是: 6、诗中描写想象的句子是: 7、运用互文的句子是: 8、与诗文正文内容无关的句子是: 必须掌握的内容: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是千古名句。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古代诗词四首》春望同步练习苏教版

春望 一、诗中“草木深”表面上是写_______________ ,实际上是写 ____________ 。 答案:表面写(城村)。实际写(国家沦陷、城空人稀) 二、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请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作者(忧国忧民/忧国思家)的感情 三、“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 这里借指________ 。 答案:战争 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残破凄凉。 五、《春望》一诗中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妻子儿女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答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六. 解释诗中加点的字 ⑴城: ⑵搔: ⑶浑: 答案:⑴长安城(2)抓⑶简直 七.颔联寄于,表达之感,运用了的修辞。 答案:情;物;悲切;对偶、拟人 八?用衬托手法写由于国破家亡,使人极度悲伤变得更加苍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九?本文以______ 为线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 之情。 答案:望;忧国伤时,思亲悲己 十.表达思念亲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 ________ 。 答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十^一、望中所见,写长安城破败萧条的景象,看到国破家亡之后十分悲痛的情怀,山河依旧而国事已非。这句是_______ , ________ 。 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十二、写花写鸟且是古今传唱的伤时警句是:

答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春望中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近及远,由大到小,非常细腻的描绘出了------------等意象(例举至少四种)春望中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近及远,由大到小,非常细腻的描绘出了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百姓颠沛流离、妻离子散,鱼雁不通等意象。 2、清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古代诗歌四首》人教版七上

4 古代诗歌四首 精彩开篇词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 xiāo 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古代诗词四首习题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古代诗词四首习题苏教版 1.给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簪.(zān) 泊.秦淮(bó) 万兜鍪 ..(dōu móu) 寥.落(liáo) 2.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国.破山河在(国都,指长安) (2)浑.欲不胜簪(简直) (3)坐断 ..东南战未休(占据,把持) (4)天下英雄谁敌.手(匹敌,相当) (5)干戈 ..寥落四周星(泛指武器,借指战争) 3.按要求默写。 (1)《春望》中表现人民厌恶战争、盼望平安家书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杜牧《泊秦淮》中用典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含蓄地表明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的句子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4)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出了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高尚人格与积极的生死观。 4.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2)班正在举行“走近古代爱国诗”语文专题活动,请你一起参加,完成下面的任务。 (1)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50字。 示例:爱国是炎黄子孙的不解情结,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的教诲不知影响了多少文人墨客;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告诫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中国是诗的国度,无数诗人慷慨激昂,感叹悲歌,表现出崇高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古代爱国诗。 (2)活动中,王明等同学搜集了下面几句诗词,请你仔细阅读,说说其表达情感的异同点。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 ②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 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 这三句都表现出了作者崇高的爱国精神,不同点在于前两句有着一种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而第三句则更显得雄壮,表达了词人希望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雄心壮志。 (一)阅读杜甫的《春望》,按要求回答问题。 5.诗题为“春望”,请说说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结合全诗,说说题目

古诗词四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班别:姓名:学号: 《观沧海》 一、常识填空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观沧海》的作者是,字,末年家、家、。他的诗以见称。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 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四、探究提高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下面的诗句中,“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次北固山下》 一、常识填空 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是代诗人。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四、探究提高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常青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三课时) 【目标定向】 1.朗读、背诵这四首诗词。; 2.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突破】 1.朗读、背诵这四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观沧海》 一、入境生趣 1.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二、自学生疑: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三、学习释疑: 1、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2、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古代诗词四首》过零丁洋教案苏教版

过零丁洋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其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对于字音与节奏把握较好,但是如何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读出诗人的心声,读出感情层次,还需引导和雕琢。 3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情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过零丁洋 一、名句导入 同学们,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的《自由诗》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之奋斗。那么这里的“自由”指的是什么?它值得我们牺牲爱情甚至生命吗?“自由”指的是理想和信仰。我们为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去奋斗,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那么,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又是如何为理想而奋斗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过零丁洋》,走进文天祥,用心来倾听他的爱国心曲。 活动2【讲授】知人论世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与作者、作品、背景相关的资料,接下来,是我们的预习成果展示,谁先亮出自己的风采? 活动3【讲授】以读悟诗 (一)字正腔圆地读 生自由朗读,指生朗读课文,顺势强调重要字音。 (二)有板有眼地读 1、小组合作,选择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合作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 2、小组演读,其他同学点评。 (三)有情有味地读

1、译诗解说内容 ⑴师示范:“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我熟读经书,参加科举考试,经朝廷选拔入仕做官,历尽了千辛万苦;后来,又为国事奔波,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度过了四年。 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解说首联的内容。请看老师给大家的示例: 投影: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xin),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jin)。 ⑵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后三联诗,先做到疏通文意,再在此基础上,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⑶总结译诗解说的方法: 释字,扩充。解说诗意。尽量押韵。 2、品析关键词,体会文章各联的感情。 ⑴提示要点: ①字词品味。 ②修辞手法。 ③情感体会。 ⑵生圈点批注,酝酿感情,朗读自己选中的一联。 ⑶班内交流,师适时补充文天祥的有关诗作。 ⑷总结: 首联——回顾一生悲苦 颔联——国破家亡心痛 颈联——追忆过去无奈 尾联——感叹眼前激昂 3、探究英雄缘起 《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因此,它感染了无数的读者。 ⑴师投影: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击元兵入侵,兵败被俘,拒降不屈,殉难于燕京。就义前在衣服上留下这样的绝笔: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 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古代诗词四首》基础练习

《古代诗词四首》基础练习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 jié()石澹澹.() 萧瑟 ..()()没.马蹄()白沙堤.()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A、树木/丛生 B、江春/入/旧年 C、几处/早莺/争暖/树 D、断肠人/在天涯 3、按要求填写原句。 (1)《观沧海》中写大海无风,水波动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大风大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中写景逼真,叙事真切,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 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力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东临.碣石_________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 (3)山岛竦.峙_________ (4)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 (5)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 (6)溪桥忽见._________ 5、辨析下列句子中“以”字的含义。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____________

(2)幸甚至哉,歌以咏志。____________ ◎课内欣赏 (一)(2007 .番禺)阅读<<观沧海>>,回答6-10题。 6.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________体________诗,从表达方式看, 它是一首________写景诗。 7.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4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以________字统领全篇,先写________景,然后写________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二)阅读下面《次北固山下》,按文后要求答11-17题。 11.这是________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________诗,内容上属________之作。 12.解释加粗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________________。 客路青山下客路:________________。 乡书何处达乡书:________________。 13.如果把依次每五字看做一句,诗中哪两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鉴赏 【知识梳理】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 ② 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hàn]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 :叙事诗 、写景诗 、友情送别诗 、爱国怀乡诗、咏物诗 、咏史怀古诗 、边塞征战诗 、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必须掌握的内容: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 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古代诗词四首南乡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接受课文的艺术感染,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领悟本课的主旨,学习词作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与“苏词”作对比,辨析两首词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思想感情,体会词作是有感而发的产物。 (三)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作与时代、国家背景及个人遭遇的密切联系,接受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思想感情,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三、教学策略分析 1.教学方法:揣摩和练习诗词的朗读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探究作者内心情感;通过学习言语形式(此处指问答句),展开讨论,体会典故及借古讽今的写法对作者情感表达的作用 2.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苏轼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宋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让我走近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来看看同为豪放派,他的词风和苏轼有什么不同? (二)识人知境 自由说说对辛弃疾的了解和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背景:辛弃疾身处南宋偏安的时代。当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积极抗争,收复国土已渺无

希望。辛是主战派,一生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但无法施展抱负。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宋开禧元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词。(三)品词析情 【一读音韵】 1.释题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标题点明作词缘由。 2.诵读 借助注解把词读通,读顺,划出节奏。 指导诵读,齐读检查。 【再读解义】 全词以三问、三答构成,问答贯穿全文,以此理解词的内容。 1.一问:“何处望神州”?答曰:“满眼风光北固楼”。 思考:为何而问?问答中的弦外之音你能读懂吗? (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何处望神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2.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曰:“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思考:二问何事?问答中抒发了怎样的情? (这是更进一步的质疑。京口一带千百年来发生过多少事情,兴亡之变该有多少,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不胜感慨,充满感伤之情。) 3.第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曰:“曹刘。” 思考:三问为何由孙仲谋而发?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谁配称他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也是对懦弱庸碌的掌权者与主和派的严正斥责。) 【三读析情】 说说作者想籍此词表达怎样的情感?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华南师范大学姚琼姿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 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3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里面不懂的字词。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疏通《观沧海》《次

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 一、导入:PPT出示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1分钟。 二、导读《观沧海》 (一)题解:1分钟 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3分钟 1、听《观沧海》朗读。 2、学生齐读《观沧海》。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5分钟。 沧,青绿色。临,到,登临。碣石,(见课文注释)。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见课文注释)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大海。星汉,(见课文注释)。灿烂,光彩鲜明耀眼。幸,(见课文注释)。至,(见课文注释)。

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5分钟。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 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讨论回答)5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2、赏析诗歌结构(“观”字)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踢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品味,感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着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

八、《古代诗词四首》鉴赏资料

八、《古代诗词四首》鉴赏资料 班级:姓名:学号: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都被叛军攻破,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京城,满眼是繁密的杂草树木。感伤时事,看到花开反而落泪;思念家人,听到鸟鸣也会心惊。战火接连三个月没有停息,一封家信可以抵上万两黄金。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住了。 【思想内容】这首诗写国都沦陷的悲痛之情,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1、说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诗中“破”字和“深”字的深刻含义? 答:“破”字写出国都沦陷,城池破败,颓垣残壁的惨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破”“深”二字写出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里萧条凄凉的春景,渗透了诗人忧时忧国的无限沉痛之情。 2、诗人前四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诗人是怎样用景物来衬托这种感情的? 答:前四句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以景衬情,既以京城的荒凉景象作正衬,又以春天的美好景象作反衬,处处照应,意在言外。 3、请你发挥想象,描绘“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现的情景。 答:示例一: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阵阵惊悸。 示例二: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儿流下的眼泪;鸟儿的鸣叫,也仿佛透露着惊恐。 4、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答: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这一联以乐景写哀请,更显其哀。 5、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抒情方式及含义。 答: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也因感伤时事而流泪,鸟也因离别而惊叫,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视物,故物也有情,以物情写人之情,委婉曲折,真挚深沉。 6、赏析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品味其中的情感。 答:诗中烽火古时边塞为报警在高台上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乱。这句诗用对偶手法,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道路阻塞、音讯隔断时的内心感受,容易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战乱频繁;“抵万金”运用夸张,极言家书难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急迫心情。 7、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答: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9.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D)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

4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 xiāo 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耸。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