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度高2023届开学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文言基础(2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通“按”,用手压住。

B.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交往。

C.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趋:小步快走。

D.触柱,折辕,劾.大不敬。劾:弹劾,判罪。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白:告诉,禀告。

B.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进谗言,说坏话。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妨碍,不利。

D.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闻:使知道,报告给……知道。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公车特征.拜郎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连辟.公府不就。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C.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举:推举,举荐。

D.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知:掌管,管理。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放:驱逐,流放。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擢:提拔,提升。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就:从事,上任。

D.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假:任命,授职。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名词,道理。

B.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道:名词,方法。

C.伐无道.,诛暴秦。道:名词,道义。

D.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道:动词,取道。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十分

引.壶觞以自酌引:举起、端起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致:达到

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期望

感吾生之行休.休:停止

D.齐彭殇.为妄作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善.万物之得时善:羡慕下列对句子中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比.(等到)诸侯之列不省所怙.(依靠)

B.吾为若德.(恩德,人情)齐谐者,志.(记录)怪者也

C.其后五年,吾妻来归.(回家)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D.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敛不凭.(凭借)其棺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喜爱以致.天下之士致:招致,招引

B.惠文、武、昭襄蒙.故业蒙:继承追亡逐北.北:败逃的军队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数十伶人困.之困:困乏

D.纵一苇之所如.如:自如举.天下杰,莫能与之争举:全,整个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果引.张胜引:招出会论.虞常论:判罪

B.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子为父死,亡所恨.恨:怨恨

C.自分.已死久矣分:职责恐前语发.发:暴露,泄露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坐:定罪,治罪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应当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汝为.见为:因为自京师乘.风雪乘:冒

B.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但以刘日薄.西山薄:微薄

C.击空明兮溯.流光溯:逆流而上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到

D.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端正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进:超过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等待)

B.始速.祸焉(招致)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

C.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朝济.而夕设版焉(成功)

D.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善、交好)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B.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士大夫之族.(类、辈)

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始适.还家门适.得府君书

B.谢.家来贵门多谢.后世人

C.幸.复得此妇幸.可广问讯

D.便言多令.才有此令.郎君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C.扶辇下除.为汉家除.残去秽

D.顾.计不知所出耳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B.请息.交以绝游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C.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斯天下之民至焉.则将焉.用彼相矣

B.洛阳亲友如.相问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填然.鼓之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则移其民于.河东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岂.独伶人也裁

C.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D.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使人发.书至赵王

18.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数罟不入洿池

20.下列选项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约从离衡③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④令将军与臣有郤⑤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⑥张良出,要项伯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⑧秋毫不敢有所近A.①③⑥⑦⑧ B.②④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⑧ D.①②④⑥⑦

2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①六王毕,四海一.②眄庭柯以怡.颜③倚南窗以寄傲.④而后乃今将图南.

⑤园日.涉以成趣⑥尽归.汉史路充国等⑦或棹.孤舟

A.①/②⑥/③/④⑦/⑤ B.①/②/③⑥/④⑦/⑤

C.①④/②⑥/③/⑤⑦ D.①⑦/②⑥/③④/⑤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辇.来于秦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可怜焦土

..⑥朝.歌夜.弦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夜.缒而出②越国以鄙远.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与郑人盟.

⑤晋军.函陵⑥共其乏困

..⑦既东.封郑

A.①③⑥/②⑦/④⑤ B.①③⑤/②⑦/④⑥

C.①③⑦/②⑥/④⑤ D.①③⑦/②④/⑤⑥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B.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

D.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单于视左右

..行也

..而惊 B.汉天子我丈人

C.汉使张胜谋杀

..与常

..单于近臣 D.张胜许之,以货物

二、文化常识(10分)

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谏,用含蓄委婉的话规劝君主或尊长,使之改正错误。

B.教授,意为讲课授业,后为学官名,主管学校课试事务。

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先秦诸侯与后来诸侯王的自称。

D.山东,指泰山以东地区。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室内的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B.单于,匈奴称其最高首领为“撑犁孤涂单于”,并以其名为国号。单于,是汉译的简称。C.平明,黎明。古代常根据天色变化来纪时,如“日入”“黄昏”“人定”“寅时”等。

D.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一般自取,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B.藩镇,亦称方镇,唐代始设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长官多为节度使。C.姓氏,在春秋以前,姓和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到了汉代,则统称为姓。D.箕踞,席地而坐时,两脚岔开,形状像簸箕一样。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姿。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天子在京师,或出巡狩,不可预定,故言“行在”。

B.宰相,古代辅佐君王掌管国事的最高长官的通称,通常和丞相的职位相当。

C.蜡书,古代的一种保密书信。将书信封在蜡丸里,有防泄密、防潮防水之用。

D.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主管起草文书、兼管典籍、历法等事。

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田地、学校、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B.召对,是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C.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既望是月相纪日,类似的还有晦、朔、望等。

D.年号,封建皇帝纪年的名称,始于汉武帝,一个皇帝可有多个年号。

6.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三位降将,故得名。

B.建康,今天开封在六朝时期的名称。还曾用名称如金陵、秣陵、建邺、应天等。

C.科举,封建时代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因采用分科取士得名。始于隋终于清末。

D.参政,为“参知政事”的省称,为宰相的副职,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7.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野,指古人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天上星空的区域互相对应。

B.印绶,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C.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国立全国最高学府。首设者是汉武帝。

D.下九,农历每月的十九日,是少女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日子。

8.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也称青宫。古代太子居东宫,东方属木,色为青,故称。

B.殿试,科举最高级别考试。在皇宫内大殿上举行,由礼部主持。

C.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高大楼台,常用来代指朝廷或者京城。

D.太祖,先祖称谓,后来一般指开国帝王或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

9.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支纪年,是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配对,周而复始,循环记年。

B.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用京师代指京城。

C.察,指察举,指古代经过考察、向上推选、再进行策试的选人制度。

D.府君,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如《孔雀东南飞》有“府君得闻之”。

10.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东西与左右常可互相替代。

B.中贵,宫中的权贵,即指有权势的太监。中,即禁中,指皇宫大内。

C.孝廉,古代征辟制选用官员的科目。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D.故事,先例。如果典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古人就参照故事来行事。

三、名篇名句默写(40分)

(一)初中名篇名句默写(每空分,共20分)

1.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5.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6.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所广益。(《出师表》)7.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8.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10.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11.故虽有名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马说》)1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陋室铭》)1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来翕忽。(《小石潭记》)

14.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1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17.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19.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

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

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2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望》)

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25.右手秉遗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观刈麦》)

26.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飞来峰》)

2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28.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二)高中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20分)

29.《劝学》中,荀子以雕刻为喻,认为如果轻易放弃,那么“____________”,如果坚持不懈,那么“___________”。30.《琵琶行》中,作者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描写琵琶女一曲终了,人们久久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的婚俗与《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婚嫁做法相似。

3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客”所吹奏的洞箫声音悲凉动人,以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侧面表现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33.屈原在《离骚》中,以“芙蓉”这种富有美感的意象,表达自己对美好品格的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反问手法,表明作者对秦统治者极尽搜刮而又极端不珍惜的行为的愤慨。

3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场面,寄寓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36.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

37.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借林中鸟和月下鸟的鸣叫渲染蜀道空寂苍凉的氛围,烘托蜀道之难。

38.韩愈在《师说》中阐释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9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3分)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流行语生动反映出人们在精神消费方面的愿望。纵观古今,人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_______于旅游。一场完美的旅行,必须要选择一家称心如意的酒店。那么在古代,外出旅行或者出门办事,人们如何解决住宿问题呢?

西周早期,统治者在通往都城的道路上广修客舍,便于各地诸侯入朝纳贡和朝觐时休息。春秋战国时期,名为“传舍”或“逆旅”的客舍也出现了。西汉初期,各地均在交通要道上设立驿馆。南北朝时,许多王公贵族发现经营旅馆存在巨大商机,竞相建置,旅馆林立城中。唐朝繁盛,各国使者纷纷到大唐学习、取经。为了彰显唐人风度,官方旅馆的建设被提上日程。与此同时,民间旅馆的发展也相当可观。据《太平广记》记载了岐州富豪开设的私家旅馆,可以容纳千人食宿,不可谓世所罕见。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在临安,私营旅馆临街而立,热闹非凡,尤其是西湖岸边的湖景旅馆,密密匝匝,令人_______。陆游那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就是在杭州西湖砖街巷的一家湖景旅馆里写的。明初,全国要冲均设驿馆、递铺,“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的________最常见。至晚清,中国的旅馆业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分)()

A.热衷应接不暇局面 B.热衷眼花缭乱格局

C.热心眼花缭乱局面 D.热心应接不暇格局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3分)

艺术和生活的统一,有赖于我们的艺术想象和审美经验。对艺术的真实,根据孤立的感觉状况出发去捉摸是不行的,舞台上的玩意不管在外貌上多么逼真,我们感受时却是带有想象的。不能说只有实物形象的舞台才是真实的,虚拟的形象就一定是不真实的。舞台的真实,如果不是产生于感觉的联系,那是的。人们有了联想和推理的能力,就可以不必在画纸上洒香水而得芝兰之香,不必在舞台上灌冷气而得风雪之寒。

人对艺术的感受,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有形象的联想,有逻辑的判断。因此,艺术反映现实,就可以不必__________。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写意,可以传神,可以变形,可以变色。于是齐白石画虾子游泳,可以画水,也可以不画水。如果只从物理的眼睛出发,不从想象的眼睛出发,故宫收藏的长卷画《清明上河图》和《万里江山图》就不可能产生。当然,这种艺术特征不定是中国传统艺术所___________的,但是中国传统艺术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那种只能对生活临摹的艺术也只能低于生活,只能是黯淡无光的生活摄影。在戏曲艺术里,一条木桨,可以表演惊涛骇浪;几根鞭子,可以表演万马奔腾。这些表演,固然要高度的技巧,但不是为了炫耀技巧,而是利用有限的舞台空间,表现无限的生活图景。古人《题襄阳图》诗云:图书空咫尺,千里意悠悠。中国的戏曲舞台,就有_______之感。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1分)()

A.不可捉摸直言不讳独具匠心尺幅千里

B.不堪设想和盘托出独具匠心面面俱到

C.不可捉摸和盘托出独树一帜尺幅千里

D.不堪设想直言不讳独树一帜面面俱到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2小题,3分)

中国印章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绚丽多彩和中华文化的__________,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中国印章文字首选篆文,故称为篆刻印章,早期多用铜、金、玉等为印材,后以石质为主。石质印材的使用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刻印的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较快,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__________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道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中国印章运用铁刀精雕细刻,既创设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还直接体现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

古往今来的中国印章设计者、制作者,常将自己的审美情趣注入创作之中。历代众多文学家、书画家对印章__________,许多印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警世恒言或诗词佳句作为印章内容。欣赏此类印章,人们往往在__________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1分)()

A.博大精深淋漓尽致情有独钟潜滋暗长

B.博大精深酣畅淋漓情有独钟潜移默化

C.兼容并包酣畅淋漓情深义重潜滋暗长

D.兼容并包淋漓尽致情深义重潜移默化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是个体成长的保护墙,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也有人认为:“融而后通,通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2023届开学考试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基础(25分)

1.A.(案:通“按”,察看)

2.C.(害:嫉妒)

3.D.(知:通“智”,智慧)

4.D.(假:代理)

5.A.(道:名词,事物的规律。)

6.D.(A.极:尽。B.致:情致。C.期:到,及。故选D。)

7.B.(A项,“比”意为“等同,并列”。C项,“归”意为“出嫁”。D项,“凭”意为“临,靠近”。)8.B.(A爱,吝惜。C困,围困,使……困扰。D如,去、到。故选B。)

9.A.(B恨,遗憾。C分,动词,料想、断定。D当,判处。故选A。)

10.D.(A为,语气助词,无实义。B薄,迫近。C等,等同。故选D。)

11.C.(济:渡河。)

12.D.(无:无论。)

13.D.(A.出嫁/刚才。B辞别/告诫。C.有幸/希望。D.美好。故选D。)

14.B.(A.助词,加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助词,被;B.动词,怜悯;C.名词,阶梯/动词,除去;D.连词,只不过,但/动词,回头。故选B。)

15.C.(A.谦让/责备。B断绝/儿子。C.只是,不过。D.族灭/家族,氏族。故选C。)

16.B.(A项,语气词,了。/疑问代词,哪里,怎么。B项,连词,如果。C项,助词,…的样子。/代词,这样。D项,介词,到。/介词,比。故选B.)

17.B.(B项,都是疑问刷词,表反问。难道。A项,介词,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介词,在,从;C项,代词,那/副词,表反问,难道;D项,动词,启封,打开/动词,送出。故选B。)18.D.(A.“知”通“智”,见识。B.“有”通“又”,再:“暴”通“曝”,晒。C.“生”通“性”,天性。故选D。)

19.D.(A.“倍”通“背”,背叛。B.“涂”同“途”,道路。C.“当”通“倘”,如果。D.没有通假字。故选D。)

20.D.(①“距”通“拒”,据守;“内”通“纳”,让……进入。②“从”通“纵”,合纵的策略;“衡”通“横”,横向联盟。④“郤”通“晾”,隔阂。⑥“要”通“邀”,邀请。⑦“蚤”通“早”,早点。①②④⑥⑦含有通假字。故选D。)

21.A.(①“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②“怡”,使动,使……愉快。③“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④“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⑤“日”,名词作状语,每天。⑥“归”,使动,使……回去。⑦“掉”,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①数词用作动词,②⑥使动;③形容词作名词;④⑦名词作动词;⑤名词作状语。故选A。)

22.A.(①“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月”,名词作状语,一月月地。②“辇”,名词作状语,乘着辇车。

③“礼”,名词作动词,礼待、礼遇。④“鉴”,意动用法,以……为鉴。⑤“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⑥“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综上,①②⑥都属于名词作状语,③⑤为名词作动词,④为意动用法。故选A。)

23.C.(①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③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④盟:名词作动词,订盟约;⑤军:各词动词,驻扎;⑥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物资;⑦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综上;①③⑦名词作状语,②⑥形容词作名词,④⑤名词作动词。故选C。)

24.D.(B项,孤苦:古今义相同,孤单无靠,生活困苦。A项,穷困:古义,困窘,无路可走。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B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C项,实在:古义,确实活着。今义,诚实,不虚假;②的确;③其实。故选D。)

25.C.(C项,谋杀,古今义相同,谋划杀害。A项,左右,古义,身边侍候的人;今义,左和右两方。B项,丈人,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D项,货物,古义,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二、文化常识(10分)

1.D(“泰山以东”错误,应为崤山以东。)

2.C(“寅时”错误,“寅时”属于十二地支纪时。)

3.A(“字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错误,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的是号。)

4.D(“主管起草文书、兼管典籍、历法等事”错误,应为“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前者主管官员应为“太史”。)

5.A(“学校”错误,“学校”属礼部掌管,应为“户籍”。)

6.B(“开封”错误,是今天的南京,而不是开封。)

7.D(“向织女星乞求智巧”错误,下九日是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应为七夕节。)

8.B(“由礼部主持”错误,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

9.D(“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错误,汉朝时称太守为府君,称刺史为史君。)

10.C(“孝廉,古代征辟制选用官员的科目”错误,应为“孝廉,古代察举制选用官员的科目”。)

三、名篇名句默写(40分)

(一)初中名篇名句默写(20分)

1.弓如霹雳弦惊赢得生前身后名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入则无法家拂士

4.小惠未徧小信未孚

5.能谤讥于市朝

6.必能裨补阙漏

7.益州疲弊

8.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9.黄发垂髫

10.属引凄异

1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2.惟吾德馨

1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14.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1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6.泉香而凛冽

17.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

18.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9.遒阻且跻宛在水中低

20.海日生残夜

2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直万钱

22.荡胸生曹云决䀝入归鸟

23.浑欲不胜簪

24.折戟沉沙铁未销

25.左臂悬敝筐

26.自缘身在最高层

27.箫鼓追随春社近

28.不悱不发

(二)高中名篇名句默写(20分)

29.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30.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1.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3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3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5.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7.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

38.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四、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假借”,“于前”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2.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接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地考虑商议这件事。(“就”,“孰”各1分。句意1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9分)

1.B(第一处,“热衷”,十分爱好(某种活动),犹醉心,沉迷,其后常搭配“干”,即“热衷于……”;“热心”,

犹热情,谓有兴趣,背尽力,积极主动,常用于对事;从语境来看,“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这一信息可知,此处应是说当今社会人们对旅游的沉迷,应使用“热衷”。第二处,“应接不暇”,原形容美景很多,来不及观赏。现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多,应付不过米:“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结合语境“西湖岸边的湖景旅馆,密密匝匝”可知,此处是形容面对这些密密匝匝旅馆的感觉,应使用“眼花缭乱”。第三处,“局面”,一个时期内,事情的状态、形势,规模;“格局”,结构和格式;从语境来石。语境是说“全国要冲”“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的结构格式。应使用“格局”。)

2.据《太平广记》记载,岐州富豪开设的私家旅馆可以容纳千人食宿,可谓世所罕见。(原句有两处错误:第一处成分残缺,“可以容纳……”缺少主语,可以删除“据”,并把“了”改为“的”,让“私家旅馆”做后面句子的主语;第二处,“不可谓世所罕见”滥用否定词导致语义表达反了,“不可谓”意思是“不可以说是、不可以称为”,“世所罕见”意思是“在整个世界上都很少看到过。比喻特别稀有,非常珍贵”语境要表达的意思是歧州富豪所开的私家旅馆是世所罕见的,但多了“不”,让句意表达反了,可以删除“不”。)

3.C(第一处:不可捉摸: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不堪设想: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语境中并未提及很坏地步,应选用“不可捉摸”。第二处:直言不讳:指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没有丝毫顾忌,和盘托出:比喻全部说出或拿出来,没有保留。据后文“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语境,应选用“和盘托出”。第三处:独具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独树一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语境强调独特性,应选用“独树一帜”。第四处:面面俱到:各方面都照顾得很周到。也指不仅各方面都照顾到,而且每一方面都处理得很得当。尺幅千里:外形小,包含的内容很多。语境中强调内容很多,应选用“尺幅千里”。)

4.对艺术的真实,用孤立的感觉去捉摸是不行的,不管舞台上的玩意在外貌上多么逼真,我们感受时总是带有想象的。

(原句存在两处问题。第一处,“根据孤立的感觉状况出发去捉摸是不行的”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可删去“出发”或将“根据”改为“从”。第二处,“舞台上的玩意不管在外貌上多么逼真”语序不当。“不管”应放在“舞台上的玩意”之前。)

5.B(第一处:“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兼容并包”,指广泛收罗,把所有各方面都包容在一起。常用来形容人办事的方针、宗旨或气度。文中是形容中国文化的广博高深,应用“博大精深”。第二处:“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说话表达充分透彻或痛快到极点,也指暴露得很彻底。“酣畅淋漓”,①形容十分畅快。②形容文笔流畅,人物刻画或感情抒发得很充分。文中形容感情抒发得很充分,应用“酣畅淋漓”。第三处:“情有独钟”,感情集中在一人或一物上面。“情深义重”,情义极为深厚。文中指书画家等的感情集中在印章上,应用“情有独钟”。第四处:“潜滋暗长”,在暗中不知不觉地滋生发展。“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界影响而逐渐发生变化。文中是指人们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应用“潜移默化”。)6.中国印章运用铁刀精雕细刻,既直接体现了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还彰显出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原句共有两处错误:①搭配不当。“创设”与“美感”搭配不当,应将“创设”改为“彰显”“营造”等。②语序不当。“既……还……”表示递进关系。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应是先说特征,再说美感,故应改为“既直接体现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还彰显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2022-2023学年度高2023届开学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文言基础(2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通“按”,用手压住。 B.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交往。 C.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趋:小步快走。 D.触柱,折辕,劾.大不敬。劾:弹劾,判罪。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白:告诉,禀告。 B.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进谗言,说坏话。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妨碍,不利。 D.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闻:使知道,报告给……知道。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公车特征.拜郎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连辟.公府不就。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C.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举:推举,举荐。 D.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知:掌管,管理。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放:驱逐,流放。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擢:提拔,提升。 C.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就:从事,上任。 D.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假:任命,授职。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名词,道理。 B.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道:名词,方法。 C.伐无道.,诛暴秦。道:名词,道义。 D.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道:动词,取道。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十分 引.壶觞以自酌引:举起、端起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3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3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什克洛夫斯基十分关注小说家如何通过叙事视角的选择来达到陌生 化的效果。他在阐述“陌生化”理论时,以托尔斯泰在小说《耻辱》中对鞭笞的陌生化描写为例,指出:“托尔斯泰通过避免直接指称人们 习以为常的事物的办法,使事物变得新奇陌生。他的描写使人觉得是初次见到事物,或者感觉到某事为初次发生的那样。”什克洛夫斯基 这里所强调的“初次”,就是事物的新鲜感,也就是“陌生化”的新奇效果。此外,什克洛夫斯基还提到托尔斯泰在《霍尔斯托密尔》中以一匹马为叙事者,通过这匹马的叙事视角,使得故事的内容和场景显得陌生,以动物的无是无非的眼光无声地披露了人类社会的自私和贪婪。视角问题是小说叙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美国小说理论家路伯克曾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到角 度问题——叙述者所站的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的调节。”20世纪以来,出现了各种有关视角问题的分类。传统小说大多采用上帝般超然的全知叙事视角,全知叙事者的目光无所不在、无所不及,叙事者对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件了若指掌,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亦能明察秋毫。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物有限视角,叙事者转用故事中或故事

外某个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对事件的发展知之甚少,对人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作品因而充满了悬念。英国新批评的代表人物I·A·理查兹曾将语言分为指称性的实用语言和非指称性的诗歌语言,诗歌语言是对实用语言的陌生化,人物有限视角则是对全知叙事视角的陌生化。 全知叙事视角将事件、人物的过往和将来娓娓道来,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盘托出,其结果往往是纷至沓来的信息使读者流于无意识的、被动的阅读。在这样的作品里,事件得到了强调,而读者对事件的感受则被自动化、机械化。采用人物有限视角叙事的作品则相反,事件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物对事件的感受。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受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有限视角再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感受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渐进过程,读者在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充分领略、欣赏事物,沉醉于对它的感觉和体验之中,这既延长了读者感受的时间,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福楼拜堪称自觉在创作中采用人物有限叙事视角的第一位作家。例如,在《包法利夫人》“马车里的沦落”一节中,包法利夫人和她的情人赖昂在奔驰的马车上纵情寻欢,然而叙事者并不是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对马车内的场面作细致入微的描写,而是让读者置身于车夫和市民的有限视角,展示马车外发生的画面,这些画面都是运用非指称性的语言来描写的,即人们似乎第一次看见这样一系列画面。有限叙事视角在这里的运用,使人们熟悉的对象陌生化了,延长了读者的审美体验并激发了读者进行有效阅读、填充文本空白的积极性。

2021-2022学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2022届语文入学考试题(校对版)

成都七中22届高三下期入学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者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与比较具体的劳动教育措施。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渗透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礼仪制度、家训家风、学校教育等途径实现,使人民在“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劳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为当今的劳动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传统社会保留着耕读结合的优良传统,普通人家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之余也读书学习。在历代私学教育中,一直有不问断的耕读结合的教育传统。清代张履祥认为,把农耕与读书结合起来,专心勤于农桑劳作,不仅能供给国家的赋税徭役,满足家庭日常所需,还能杜绝不法行为。人们在农闲时间读书,可以明白事理、修身立世。耕读结合不仅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加强了对人民的劳动教育,稳定了社会秩序。如今,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耕读结合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太可能,但其理念值得发扬。如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树立尊重劳动、尊重他人的思想观念,在劳动过程中实现德育的目的。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门机构推行劳动教育,但中华民族却能够形成勤劳的优良传统,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一套劳动教育的规范和制度。《礼记》等记载了一些劳动教育的规范。如,《内则》有言:“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红,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制度,养成了一种生活习惯。我们可借鉴中国古代关于劳动教育的制度设计,教育部门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制定关于劳动教育的具体方案,让学生劳动教育有法可依、有例可循。 在劳动教育推广方面,身体力行的劳动示范远比理论说教更有效。《颜氏家训·治家》有云:“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要想推行教化,就需要典范人物自上而下率先垂范。想让子女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劳动。清代曾国藩也是劳动教育的典范。他虽然军务繁忙,但仍然利用空闲时间带领子女参加劳动。如今,我们也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评选劳动模范人物并大力宣传这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示范效应,带动群众积极参加劳动。 中国古代劳动教育能够深入人心,与各种不同类型的教材分不开。中国古代的家训、诗歌中有很多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三字经》《千字文》这些著名的蒙学读物,也有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内容。例如,《三字经》有“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千字文》有“治本于农,务兹稼稿。做载南亩,我艺黍稷”。这些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记忆,普及性强,易被学生接受并长期诵读。如今,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古代的做法,选取古代文献中一些富有劳动教育意义的内容,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劳动教育的目的,编写成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图文并茂的劳动教育读本,进行宣传推广,实现劳动教育大众化的目的。 (摘编自崔海亮《我国传统劳动教育的现代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思想,不仅能为国家供给赋税徭役,还能杜绝不法行为,稳定社会秩序。 B.中国古代劳动教育制度经过官方推行,逐步形成了生活习惯,对现今的劳动教育有借鉴意义。 C.《三字经》《千字文》等劳动教育读本简洁明了便于记忆,通过普及让劳动教育思想深入人心。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2024届高二(下)3月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2题,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具备了冲突、抗争与毁灭三个主要因素,悲剧就产生了,并具有了审美价值。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_1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度上期高2023届10月阶段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应着“一带一路”倡议,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的延伸,诗歌创作也开辟出了一条朝向海洋的航线。越来越多的诗人将笔触伸向大海的神秘与无垠,抒写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从而拓宽了新诗的题材,形成了诗歌创作中审美方式的嬗变与生存经验的更新。 海洋意象与海洋经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并不陌生。当曹操面对大海时,首先征服他的是大海对日月经行的容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但是,曹操在《观沧海》中对海洋的书写也预示了诗人的位置与书写范式:一种海边眺望式的感性书写。这种书写一直延展到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意味着诗人的立足之地仍然是坚实的陆地。诗人用想象中的春暖花开遮蔽了对大海本身的恐惧,拒绝了直接面对大海不测的幽深与辽阔。这种对于海洋的眺望式书写构成了审美经验与生存经验的双重自闭。在眺望中,海洋成为陆地的中断而不是延伸,作为陆地的限制而不是开放。用黑格尔的话说,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现在,到了必须与海发生积极关系的时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海的眺望与想象,而是真正地朝向海洋,投身海洋,置身于大海之中。“一带一路”倡议为海洋诗歌创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三沙抒怀》《诗遇三沙》《海天集》等诗集的陆续出版,展示了诗人们跃过陆地的边界,朝向海洋,投身大海的积极努力。诗人们终于摆脱了眺望式、观光式、想象式的海洋书写,而真正让海洋作为一种诗歌元素内化为诗人的生存视野,从而在诗歌中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存空间感受与诗歌审美经验。 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经验的开拓。在诗歌中,海洋成为祖国的具体构成部分,被诗人具体地感知。诗人李琦在《三沙笔记》中写道:“祖国在此,有了颜色、气味、形状和声音/蓝色的系着白浪花飘带的祖国/贵重的被波浪簇拥的乡土。”诗歌更新着人们对于祖国的认知:无垠的大海的蓝也是我们贵重的乡土。 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海与诗”构成一种丰富而微妙的互喻关系。海洋在拓展诗的经验疆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激发诗歌本身的形式与语音的潜能。诗人蒋浩的作品《诗》是一首典型的“海之诗”。在诗中,“诗与海”之间具有非常微妙的互喻、互文关系。诗歌采用的体例具有波浪般的片段性、一种海水涌动的语法和一排排浪式的句群。“岛是这颗心脏。波浪是,船也是。”诗人不再仅仅把海洋作为一个观光的对象,而是将海洋当成一个立足点,重新展开诗人的语言和诗人的世界。 朝向海洋的诗歌创作,意味着一种新的诗歌审美经验的体验。当诗人被命运驱使,来到大海之中,他总会从大海里获取他所寻找的东西。许多震撼的瞬间会楔入诗人涌动的生命的潮汐中。这样的瞬间,要求诗人更新自己的诗歌语言与诗歌经验来适应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或者说,为这种全新的生存经验找到一种恰当的诗歌表达。如果再用以前的“风、花、雪、月”的诗意经验模式,显然不能够很好地应对商业化、全球化和海洋化的新的生存秩序。 当一个诗人敢于站在大海边上,敢于出海,敢于像海燕置身于海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综合质量摸底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综合质 量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了解人们追求财富的普遍心理,但是强调要以义取财;他理解财富增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所以强调先富后教;他深悟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因此主张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无论是追求财富、创造财富还是分配财富,孔子都力求将其框定于仁德与道义的范畴之中,体现了他对社会公正的期许。 孔子认为追求财富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语出《论语·里仁》,以下只注篇名)。但是,当追求财富与坚守道义相矛盾时,孔子绝不会放弃道义。如果不能通过正当渠道获得财富、摆脱贫贱,那就宁肯不处富贵、不去贫贱。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常有人以此为依据来证明孔子“重义轻利”,其实,孔子“重义”确是事实,“轻利”的说法则值得商榷。他从不反对而且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只是当求利与道义不能两全时,他赞赏能坚守道义的君子,都视只知求取钱财而违背道义的小人。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孔子基于道义的财富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是最贴切的表述。 孔子理解财富增长既是民众对富足生活的期许,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所以强调先富后教。《论语》记载,孔子到卫国,感叹人口已经很多了。人力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孔子看到这点感到很欣慰。学生再有问他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孔子说“富之”。仅有基础是不够的,还要将人力资本的作用发挥出来,通过创造财富使民众富起来。“既富矣,又何加焉?”那么富起来之后呢?孔子说“教之”(《子路》)。生活富裕之后,可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孔子不是空谈仁德与道义,而是强调要务实社会的物质基础,先让人们过上好日子,再进一步通过教化达成谦逊守礼。 孔子基于社会公正,反对贫富过于分化,强调要有合理的财富分配制度。“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如果财富分配不公、民众不能各得其所,不仅社会秩序不能安定,统治者也会有倾覆之患。在孔子看来,当时的统治者过多的贪欲,正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原因,也是社会不公正的结果。民众富足与国家富裕是一体两面:“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足?”(《颜渊》)民富才能国富,反之亦然。 改革开放和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和社会财富快速增长、为全体人民提供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2024届高三(上)期末考试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籍史”与“书史”,二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味上却有很大的区别。在现代大学的文献学和图书情报学领域中,早就有关于书史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可以说,在“书籍史”舶来以前,“书史”一名行之已久,至少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了。中国书籍史研究方兴未艾,可以结合传统文献学、中国书史和西方书籍史研究的思路,建构中国的书籍史研究体系。 书籍史的研究,可以从各种专题史的角度展开。将书籍研究与各种史学、文化学相结合,开展书籍社会史、书籍经济史、书籍史料学、书籍阅读史、书籍艺术史、比较书籍史的研究。所谓比较书籍史既可以是中外书籍史的比较研究,也可以是各种汉籍之间的比较研究。域内汉籍与域外汉籍之间,东亚汉籍的和刻本(也称日本本)、朝鲜本和越南本之间的比较研究,也是比较书籍史的内容。 书籍史的研究,可以从断代史、分类史、区域史等角度展开。断代的书籍史,关注宋代以后者居多,这自然是因为宋元明清书史资料较多之敌。除了目录学的分类,书籍还有其他分类,例如从刊刻角度区分,有官刻、坊刻、家刻等类别:从用途角度区分,则有考试用书(制义刻本)、蒙学读物、礼品书、历书、日用类书、畅销书等类剂。以区域划分的藏书史、刻书史,已有不少成果。需要说明的是,上一段所言各种专题史以及此段所言各种“区块史”,固然是整个书籍史研究框架中的“区块”,而更重要的是一种研究视角,可据以展开各种深入具体的研究。实际上,在具体研究中,不同的角度往往是融合为用的,例如,何朝晖《晚明士人与商业出版》,就是断代史与专题史视角的结合。 书籍史的研究,应该注意从周边看中心。这里所谓“周边”,指的是往常不太为人看重的边练人物和边缘史料。所谓边缘人物;包括代笔、代刻、代校,代书、赞助等各种人物,也包括书籍生产进程各阶段的各类“隐身人”“捉刀人”,如没有大声宣扬的赞助人、默默无闸的校阅者、少见经传的销售者、秘不作声的合作者等。所谓边缘史料,是指以往不太受到重视的书的各种副文本,以及零星散在各处而有待发掘的序跋、日记、书信、档案等史料。书籍史应该重视各种与书相关的史料,明清时代的各种写本文献尤其重要。 书籍史的研究,应该重视书与人的个案研究。书的个案研究,多集中在经典、名著、大书,也可以集中于某些有个性的小书。人的个案研究,主要集中在名家的阅读,书籍阅读对名家成长的影响,是“进”与“出”的关系,特别值得关注。宋代以后的书史,能够提供名家在阅读中成长的足够史料。此外,对于书籍的各种形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高2023届高三下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立足本土、深耕沃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时代进步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形成了天下为公、四海一家、民惟邦本、德主刑辅、礼义廉耻、选贤任能、革故鼎新、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等一系列价值理念,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其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于国家制度、运用于国家治理,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对于当代中国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需要勇于并善于借鉴,不断推陈出新。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眼里,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细胞,家庭是国家和谐安定的基础;家庭秩序是国家秩序的前提和保障,家齐才能国治。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国家治理与家庭治理息息相关,家庭伦理与爱国情怀高度一致,强调正确对待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族和国家利益。这一价值内涵已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德主刑辅是我国古代基本的治国方略,其发端于西周“明德慎罚”的观念。孔子继承这一思想,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倡导为政以德。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主张前德而后刑、大德而小刑、务德而不务刑的观点,确立德主刑辅的法制原则。德法共治的基本原则,蕴含着法治与德治辩证统一的思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系统的治国理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论语》的“礼之用,和为贵”和“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无不蕴含着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理念,体现了对和谐、和平的珍视。这些价值理念发展至今,可理解为与邻邦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妥善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它们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滋养着中国外交理念的根脉,并运用于国家治理实践,凝练为传之后世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制度。 (摘编自张剑伟《用文化滋养助推制度建设》)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2024届新高三零诊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2024届新高三零诊模拟检 测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论在经历“审美的复苏”“体系的探索”“现代性转换”之后,得益于视野逐渐扩大,经验不断充实,正在走进新的阶段。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试图重新找到中国文化根性,展开从思维方式到价值体系的新论述。在这样一个回头细看的过程中,传统文学生活中大量新事实被看见,与此同时,“中国文论”研究越来越多探向历史维度。这时出现了两组对比鲜明的趋势:一方面是越来越强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弱的理论解释力;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声音要“去西方化”,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能进去而不能出来,不能告诉我们“破”了西方之 后要“立”什么,以至于一度迷失目标。当下学界已经认识到,在大量新事实被充分发现的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大的理论综合,超越以往对中国文艺的阐释与解读。当今时代的中国文论要避免前面几个历史阶段带来的局限,发展出像中国哲学、中国历史那样强大的辐射力和解释力,发展出新的理论论述。简言之,这个新论述就是“中国文论的历史 自觉与现代阐释”。这一新论述有两个轮子,一是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与新意义;一是活古化今,在解释当今文艺实践中不断丰富提炼出新的话语。 近年来,中国文论研究在“回头看”过程中温故知新,不断更新文艺研究眼光,新眼光又使得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被看见。其中最显著的是文学边界的扩大、文学功能的再发现。譬如,一些学者通过多年个案与专题研究,发现中国文学的“文体”极为丰富多样,“文体”正是中国古典文学区别于西方文学的重大民族特色。古往今来,中国文艺家以丰富的文体实践不断丰富经验与美感的表达,中国文学的“天光云影”原来大都可以从文体角度悟得其中三昧。这就大大改写了五四时期西方文学观念主导的以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四分法所限定的文学认知图式,从而大大扩展了文学边界,使得完全不同于五四书写的中国文学史成为可能。新事实拓展新眼光,新眼光发现新事实。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重新认识中国文学艺术的时代,这与中国文化整体复苏和社会普遍文化自觉是相适应的。 中国文论是否具有强大解释力和生命力,还要看它能否有效阐释当今文艺实践。当今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中国文论的文化自觉和整个国家的文化战略是相通的,这是发展的重大机遇所在。与此同时,中国文论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譬如,文学创

四川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2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

古诗阅读专题 四川省泸州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5题。 惜别 唐姚合 酒阑歌罢更迟留,携手思量凭翠楼。 桃李容华犹叹月,风流才器亦悲秋。 光阴不觉朝昏过,歧路无穷早晚休。 似把剪刀裁别恨,两人分得一般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题目“惜别”,以“迟留”“携手”等动作表现出了惜别之意。 B.颔联化用“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表达了对佳人的喜爱之情。 C.颈联中的“歧路“与王勃诗句“无为在歧路”中的“歧路”意思一样。 D.依依惜别、忧郁悲愁是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主题,本诗也是如此。 15.本诗尾联与李煜《相见欢》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6分)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①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公元1122年,陈与义升任符宝郎,但不久就被贬为陈留酒监。公元1127年4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陈与义自陈留南迁避难,流落洞庭,其间多次登岳阳楼,先后写下《登岳阳楼二首》与《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②南服:南方较偏远地区。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歌首联都照应题目,直接写岳阳楼,但切入点不同,前者以岳阳楼的位置切入,后者强调其影响力。 B.两首诗歌颔联都紧承首联,描写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想。但前者借助“吴蜀”一词使诗歌更具历史厚重感。 C.两首诗都融登楼、观景、抒情为一体,在意境营造和情感抒发上特

成都七中2023届12月阶段性考试语文

成都七中2023届12月阶段性考试语文 一、基础知识。(3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燕山(yàn)分泌(mì)眼眶(kuàng) B、浸没(qìn)慷溉(kǎi)通讯(xùn) C、恐吓(hè)呼号(háo)剖开(pāo) D、警惕(tì)富庶(shù)违抗(wéi) 2、看拼音,写字词。(5分) (1)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很好的成jì(),在38个xiàng()目上都夺得了金pái()。 (2)我在一片yù yù cōng cōng()的树林里发现了一只cuì()鸟。 3、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8分) 例:木+奇=椅→椅子 扌+()=()→() 禾+()=()→() 马+()=()→() 火+()=()→()

4、查字典,填空。(3分) “淳”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除部首外,还有画。“淳朴”的意思是。 5、先补全成语,再把合适的成语填在后面的句子中。(6分) 小心()()()()有味 翻()覆()焕然()() (1)林林正在()地扶一位盲人叔叔过马路。 (2)经过改革开放,现在中国的面貌已经()。 6、句子集中营。(9分) (1)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这句话中的“不敢肯定”“至少”“在当时”这些词语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2)在人生的旅途上,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 “身份证”代表了,这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意思是。(3分)(3)血液中大约有90%的水,肌肉中水占70%左右,即使是骨骼也有20%以上的水。 这句话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

2023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3 届三诊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正史”中,《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影响深远,而两者间的高下之比较,也成了中国史学史上最有兴味的话题之一。汉唐间,《汉书》对《史记》占有压倒性优势,因为《史记》被当作诽谤愤怨之书。中唐之后,文风递变,《史记》开始受到青睐,宋人如郑樵和刘辰翁都贬低《汉书》。到明代,文学领域的拟古派、唐宋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清代随着考据学兴起,《汉书》地位相对升高而《史记》稍诎,但也算不上扳回一局。 那么,唐宋间这个“史升汉降”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徐复观的看法具有代表性:《史记》实际上是“以文而见重”。中古中国是个贵族社会,典雅渊懿的《汉书》符合贵族阶层爱好骈文的审美口味。唐以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地位因此快速上升。这个解释之外,胡宝国的名文《<史记>的命运与史学的变化》增加了史学内在 理路的解释:这和史学从“重叙述”走向“重解释”的变化有关,《史记》贯穿了对历史的某种解释,当宋代以后人们逐渐重视历史解释的时候,《史记》自然就受到了推崇。

在“史升汉降”的转折点上,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唐代的韩愈。韩愈对《史记》推崇备至,他本人“雄深雅健”的风格也和司马迁一脉相承。钱钟书《管锥编》讲:刘勰尚不特重《庄子》和《史记》,是韩愈卓越的鉴赏力改变了这一点。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回到司马迁时代,以《史记》为古文典范,由此开始了《史记》的复兴与地位提升。推崇《史记》,韩愈是关键人物,当然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实际上也代表了时代的脉动和文风之演变,此后唐宋诸家、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皆追随其后。 这里我们就着历史思维的一个特点,补充一个对“史升汉降”的观察。这个特点就是“据后以论前”,按历史哲学家阿瑟·丹托的看法,历史评论都是“据后以论前”的:立足于后面发生的事情,不断修正对前面发生事情的评价。后人继承着前人,续写着历史,但从历史评价的角度来看,后人加入历史就会影响前人的历史定位,续写历史同时也改写着历史。后出的历史把各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同时使人们调整此前历史的叙述。胡宝国说:“宋代史家有追求会通的风气……他们从会通的角度看《史记》,自然会给司马迁以很高的评价。到清代,纪传体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饮水思源,认识到《史记》的开创之功是比较自然的事情。”这段话就是采取了“据后以论前”视角。到唐初为止,除《史记》外,可以说还没有一部成功的通史,到唐宋后出现“三通”、《资治通鉴》等出色的通史著作,长于会通的《史记》随之更受重视;后世纪传体越是蓬勃发展,纪传体鼻祖《史记》的地位自然会越来越高。或许就像阿瑟·丹托的名言“彼特拉克无意开创文艺复兴”一样,司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零模(二)语文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零模(二)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般认为,《三国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然而,这一结论并没有扎实的文献基础作为支撑。直到今天,人们既没有发现《三国志演义》在元末明初流传的任何版本(稿本、抄本或刊本),也没有发现元末明初有任何人记载或谈论过《三国志演义》,也不见有《三国志演义》影响当时文学发展的任何信息。讨论《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时间,完全可以建立在扎实的文献学基础之上,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小说作品一般都是先有抄本,后有刊本,但《三国志演义》未见抄本传世,海内外现存的30多种明刊本中以嘉靖本为最早,书前有庸愚子蒋大器写于明弘治甲寅仲春的《序》和修髯子张尚德写于嘉靖壬午的《引》。据魏安《〈三国演义〉版本考》论证,上海图书馆所藏残页可能就是刘若愚《酌中志》著录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即嘉靖元年修髯子作《引》的原本,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司礼监本,其他嘉靖本都以它为底本。司礼监本刊行后,又有朝廷都察院刊本和郭勋家刻本。于是,《三国志演义》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模仿之作便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明初采用了权力集中和政治高压的两手策略,后来又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出版政策仍然沿袭元代,书籍的印刷由官府控制,对通俗文艺禁限极严。到了明中期,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成化年间出现了士大夫私人刻书和官府间相互馈赠所刻图书的现象,这些活动不再受朝廷限制。民间刻书活动开始活跃,通俗文学的整理刊刻也出现了,最直接的证据就是1967年在上海嘉定县一个明代墓穴中发现的成化七年至十四年北京永顺堂刊印的“说唱词话”。据研究,这些刊本是墓主人宣昶妻子的随葬品。宣昶无论其家乡还是任所都距北京有千里之遥,照样能读到北京出版的新书,说明此类书籍流通范围之广。既然成化时

四川省成都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Word版含答案

成都市2020级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上世纪80年代,气功、人体特异功能一度十分活跃,但后来风向转了,说这些东西是伪科学. 所谓伪科学是指本来不是科学而冒充科学者,但问题是如何判断它本来是不是科学,这就提出了科学的标准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希望西方科学哲学大家对此能给出一个权威的答案。但不幸的是,他们每一个人的看法似乎都受到同行们无穷无尽的诟病,让人莫衷一是。 早先的逻辑经验主义者说,科学之为科学就在于它能够得到经验的证实,可是波普尔反驳说:我们的经验都是单称陈述,单称陈述经过归纳并不能确凿可靠地推导出全称陈述。即便看见一万只天鹅是白的,要得出“天鹅皆白”这样的理论也是很有风险的,事实上,的确有黑天鹅存在。于是,波普尔提出了证伪理论,认为科学之为科学不在于可证实,而在于可证伪,即它总是包含着可以诉诸经验检验的预测,像占星术这样的理论总是把预言说得含含糊糊,无法证伪,因而不是科学。波普尔之后的科学哲学家又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认为任何经验观察都预设了某种理论。如果A观察证实了B理论,很可能是A观察之中渗透的理论支持了B理论。由于观察渗透理论,不仅观察与理论之间的证实关系出现了问题,证伪关系也同样存在问题。A观察证伪了B理论,也可能是该观察背后的理论与B理论相冲突所致。 到了库恩这里,他在研究科学史的过程中发现,实际发生的科学理论的更替并不是由理论与观察之间的逻辑关系决定的,而是由科学家共同体决定的。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根本不会问“什么是科学”这样的问题,因为一旦经过艰苦的训练进入了科学共同体,科学家已经就许多信念达成了共识,对这些信念通常不再追究。只有在传统范式出现了大量反常情况的科学革命时期,科学家们才被迫思考“什么问题是真正的科学问题”,但最终的裁决方案也不是一个可以通过逻辑和理性来解决的方案,更多的是一种非理性的历史裁决,就像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所说:"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并不是通过说服对手让他们开悟而取得胜利的,往往是因为它的反对者最终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库恩之后,费耶阿本德更是主张,科学划界问题完全是一个无聊的问题。在科学史上,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从来就是模糊不清的,而且这个模糊不清的界限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明确划定科学的界限,只会窒息科学的自由和创造精神。 我不认为划界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们并不需要一个绝对正确、普遍适用的可当作尚方宝剑的科学标准,完全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要求来辨别。如果想区别科学与常识,可以强调科学的精确性和逻辑连贯性;如果想区别科学与人文学科,可以强调科学的数学和实验特征;当科学事业出现内部问题时,可以讲讲科学的规范,以平息纷争,重建共识。再

2023年成都七中高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成都七中高级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答案涂在机读卡上,第Ⅱ卷(除作文)写在答题卷上,作文写在作文纸上。 第Ⅰ卷(共30分) 一、(12分,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旳字旳读音,全都不相似旳一组是() A.甄.选/箴.言稽.查/稽.首干劲./疾风劲.草 B.沉默 ../信笺.谄.媚/胡诌.屏.障/屏.除成见 C.掠.影/虐.待舐.犊/胼胝.唯.一/唯.唯诺诺 D.羁.绊/亟.待装载./记载.校.正/犯而不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旳一组是() A.变本加利厉兵秣马励精图治厉行节省再接再厉 B.金榜提名提纲挈领提纲勾弦复习提纲内容提纲 C.貌合神离合盘托出和风细雨和衷共济悲欢离合 D.欢度春节远渡重洋暗度陈仓渡过难关置之度外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旳词语使用恰当旳一项是() A.俄罗斯人对物美价廉旳中国产品——电视机、洗衣机、自行车,以至 ..袜子都非常喜欢。 B. 在野生动物园,当我们靠近动物时,它们似乎没受到任何惊扰,泰然处之 ....,悠闲自得,连瞧也不瞧我们一眼。

C.辛弃疾旳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 ....旳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D.在广州第16届亚运会上,由近千名运动员构成旳中国军团夺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让其 他参赛国家望其项背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旳一项是() A.有关机构在全国各大学作了一次民意调查,在被调查旳大学生中,普遍认为我国旳综合国力正在稳步上升。 B. 过去他身体长期不好,多次住院,曾经一度休学,目前能每天坚持准时到校学习,就已经 很不错了。 C.联合国安理会决定,为了保护利比亚平民安全,除人道主义救援和负责撤离外国侨民旳飞机外,禁止其他飞机在利比亚领空飞行着陆。 D.根据超声定位原理制成旳盲人探路仪,包括发射超声波旳装置和把物体反射回来旳超声波变成盲人轻易辨别旳信号旳装置两部分。 二、(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旳文字,完成5-7题。 居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旳重要社会问题,实施基于居民健康旳社会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友好发展旳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增进全社会旳参与,统筹优先配置社会资源,而且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旳责任与发展目标,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旳生活行为,充分体现了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旳互补性。 基于个人健康——健康小区——健康都市——健康国家旳理念,建立由“个人健康”发

成都市顶级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成都市顶级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总分: 15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演进大致经历了由笔记小说到志人志怪小说,再到话本小说,最后到章回小说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章回小说在形式体制上最大的特点是分章分回叙事,故称为“章回小说”。 ②宋元时期的说话人据以讲唱的底本,也就是长篇话本,已具有章回小说的雏形,元末明初时期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讲史小说,使章回小说初具规模。这些小说分卷分节,每节有单句回目。至明嘉靖、万历间,章回小说更加成熟。这在形式上表现为不是分卷分节,而是明确地分成多少回。回目也由单句发展成双句,通常一般每回开头有“话说”、结尾有“且听下回分解”等固定的形式。清代以后,章回小说的体制进一步完善,回目也更讲究对仗和创意。这种具有很强中华民族特色的形式,也使得章回小说更加成为中国读者喜爱的文学样式。 ③章回小说的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因此结构安排上一般都体现了首尾照应、完整精妙的特点。如《三国演义》的开头一句奠定了故事的结构框架——分、合。然后以四十回为界,形成四十一四十一四十的结构,以此结构表明了作者的历史循环观和历史虚无观。 《红楼梦》的结构为天界一僧一道因对无用之石头的感慨将其幻化为

玉,游历人间富贵温柔之乡,最后皈依佛门,实现了欲望——无欲的佛家回归,也完成了无用——有用——无为的道家回归。 ④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是章回小说的特殊结构形式。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每回多以对偶的句式做回目,揭示本回的内容。其回目形式成熟的标志是清初毛宗岗修改《三国演义》时,对小说内容改动很少,但对回目却大刀阔斧,把原不对仗的回目一律改为对仗的两句。这以后,长篇小说回目采用两句对仗的形式,直至《红楼梦》最终确立了八言回目的完整体例。 ⑤传统章回小说在一回的末尾往往有“不知……,且听下回分解”之类的结束语,而下回的回首常以“话说”之类的套语来承接上回。这种说书套语的使用有利于回末与回首之间过渡性的加强,将全书各回紧密衔接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另外,章回小说文中也会使用一些程式化套语来引出表达的主体内容。最常用的两类为用于提起话题的“常言(道)……”或“自古(道)……”,用于概括上文的“正是……”或“有诗为证……”。 ⑥章回小说的形式与结构虽然存在明显的模式化特征,但是在不同的作品中,小说的形式与结构模式又不尽相同。在语言描绘、情节叙述以及人物刻画的具体操作中,不同的作品之间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弥足珍贵,能够体现出小说作者的艺术匠心。 ⑦章回小说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成熟,使其在形式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超越了话本小说。作为成熟的古典文学的典范,章回小说终于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