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报纸的营养

传统文化是报纸的营养
传统文化是报纸的营养

传统文化是报纸的营养

【摘要】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报道上下功夫,蚌埠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淮河晨刊》积极探索,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努力挖掘乡土文化,让报纸看得见乡音,触得着乡情,解得了乡愁,不仅扩大了报纸在读者中的影响力,还给报纸注入了丰富的营养。

【关键词】淮河晨刊;乡愁;节日;实践

一、节日特刊浓墨重彩,主打亲情服务读者近些年来,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等一些西方节日在国内许多城市大行其道,许多年轻人对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很多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知之不多,反应冷淡,反而对一些西方“洋节”趋之若鹜,盲目追捧。其根本原因,既有商家在经济利益诱惑下的盲目炒作,也有一些公众的盲从心态和年轻人的好奇心理。另外,也反衬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互联网语境下,在传播与推广方面存在“短板”。

《淮河晨刊》作为“蚌埠人的都市报” ,审时度势,把握时代律动,积极响应文化强国战略,弘扬传统文化,讲好淮河故事,传播乡音乡情。从2013 年起,每逢重大传统节日,开办“我们的节日”栏目,提前谋划,精心制作,倾力推出节日特刊,营造了浓墨重彩的节日气氛。

(一)《过年手册》嚼出年味

2015年2月16日,经过采编部门通力合作和精心准备,《淮

河晨刊》隆重推出四叠64版《三阳开泰?2015 过年手册》,《手册》兼具知识性、服务性、娱乐性为一体。版面红色基调突出节日喜庆,封面及报眉设计以祥云、圆形方孔钱、窗格、大红灯笼等为元素突出传统文化,读者捧到散发墨香的春节特刊,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在分叠设计上,编辑按内容归纳,有序排列。A 叠:年景。内容有过年习俗,大拜年,全市新春文化活动等(节目单);羊年与羊的知识;春节期间影视节目单等。B 叠:丰年。包括新闻报道和商场资讯。商场资讯包括各商场营业时间、打折优惠信息、限时抢购信息。理财方面:理财资讯、产品、银行广告等。全市各部门、单位值班热线;尤其针对银行取款、家居防盗、返乡旅行、逛街购物、傍晚出行、爱车防贼等进行提醒。C 叠:年味。美食方面:除新闻报道外,主要刊登酒店、酒水方面的服务信息;供水供电信息。健康方面:主要刊登医院门诊信息、节日健康知识等。出行安全方面:天气预报、道路交通信息;汽车方面:车市信息;汽车广告。D 叠:美宅。房地产资讯及相关拜年广告等。

在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报道上,重点稿件如记者采访蚌埠民俗专家冯淮南,写出的《传统嚼出年味,弥新不变亲情》,回顾了蚌埠春节习俗的发展、演变与传承,重点突出传统节日共享天伦的亲情主题;编辑整理的《细说春节习俗:贴窗花和倒贴“福”字由来已久》,细数扫尘、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守岁、拜年等习俗由来及典故,可谓端上一桌文化大餐。春节期间,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记者收集信息汇总成《让春节过得更有年味儿》;走亲访友,聚

餐是过年的重头戏,记者深入商场网店,了解传统年货、土特产以及购买年货技巧,采写《年货备齐了吗》,为读者支招;经营部门还推出《萌娃拜年》,征集本地学前儿童上版面,一个个憨态可掬的萌娃拜年图,为节日增添了喜气。

(二)文明祭祀让城市更清明

清明是人们祭扫、踏青的节日。每年清明前后,人们总会通过各种形式缅怀先辈,祭拜故人。老家不在蚌埠的市民总喜欢晚上到街角或十字路口烧纸,清明前后一段时间,城市到处飘着纸灰,火光重重,既污染环境,又造成安全隐患。近几年,市有关部门除加大巡查劝阻、集中整治外,《淮河

晨刊》开辟《倡导文明祭祀》专版、专栏,宣传文明祭祀新风,记者采写了《百名志愿者,鲜花祭先烈》、《近千名市民

选择到公祭台祭祀》、《传统祭祀用品不再是首选》、《献束花敬杯酒植株树过个低碳文明的清明如何》、《社区喊你“鲜花

换纸钱”》以及评论《让“清明”更清明》等系列稿件,形成强大的文明祭祀舆论氛围,让人们在祭祀先人时,也多了

一份社会责任。同时,记者采访安徽省文史馆员郭学东、民俗专家冯淮南等,撰写《清明时节话习俗一一禁火寒食》,

介绍了清明节的由来、南北祭祀习俗的差异以及清明与农耕的关系等,让人们记得住传统,触摸得着乡愁,寄托了思念,发挥了纸媒传播传统文化的厚重影响力。

(三)浓情端午香飘珠城

蚌埠乃“古采珠之地”,又称珠城,端午习俗历史悠久,端午节是江淮大地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江淮地区一年中农忙开始、外出旅游的好时节。《淮河晨刊》不

失时机地推出《浓情端午一一我们的节日》特刊,传递满满的温情。特刊在版面设计上采用龙舟、粽子、竹叶、香包等兀素,精制报眉,精划版面,精选稿件,组织了《话端午》

《端午节吃粽子有讲究》、《外来蚌埠人回忆家乡过端午》、

《网友晒端午“独家记忆”找寻节日文化魂》、《热线互动话

端午》等知识性、娱乐性、贴近性较强的新闻稿件,以温情传承历史,以知识启迪读者,以氛围打动人心,使传统节日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二、传统节日潜藏商机,读者商家报业共赢

记住乡愁的报纸,除了能很好地传播传统文化,打动人心赚取阅读率外,也能获得利润。众所周知,当前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和动力转换节点,商家的广告投放意愿趋弱,且投放媒体分散、多元,要想拉动投放,就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加强新闻策划和经营策划。《淮河晨刊》靠一次次节日策划完成了广告的稳定增长。

2015 年《三阳开泰?过年手册》共出版64 个版,在设计版面时,就充分考虑经营元素的切入,例如在D 叠《珠城家园》版推出《回家?过年》系列版面,结合农民工返乡置业,与各房地产公司联合造势,主打温情牌,并对一年来蚌埠房地产市场进行回顾,发布

《春节期间全天候购房指南》,拿出优惠政策助力“返乡置业” 客户群,开展团购最优惠活动,吸引在外挣钱、回乡置业人群的关注。针对春节期间资金流量大的特点,广告部门还与全市各金融机构开展《新春送好礼财星迎到家》惠民活动,金融部门向全市客户拜年,并推出理财产品,企业形象与业务推广兼具。其他如旅游、商业、酒店等行业也纷纷加入《过年手册》,实现春节特刊广告开发40 多万元的经营业绩,在低迷的市场背景下,这一成绩来之不易。

中秋节前夕,《淮河晨刊》推出《团圆?中秋特刊》,设置动态、提醒、亲情、习俗、赏月、美食、养生、市场等版面,在为读者提供知识、服务信息的同时,吸引商家参与特刊宣传,实现广告开发

18 万元。

三、“我们的节日”没有止境,弘扬传统不遗余力实现中国梦,

要依靠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也要依靠文化等软实力。越是传统的、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作为地方媒体,“我们的节日”策划很好地抓住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追求内心宁静、回归传统、向往亲情的心理需求,达到多方和谐统一。回顾《淮河晨刊》关于“我们的节日”专栏、专版的创办,有以下三点值得总结:

一是要增强媒体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夯实文化软实力,尽一份地方媒体应尽的职责。

二是围绕地域特点,地方文化,地方历史,说好地方故事,传承

地方风物,呵护记忆,以乡愁为媒体营养,多些人文情怀,做强软新闻,增加读者对传统纸媒的粘性。

三是架设年轻读者和老年读者,本地读者和外来读者,城市读者乡村读者人文互鉴的桥梁。当前报纸读者老年化,老年读者苦于历史文化在年轻人中的断层,缺少记忆载体,而报纸是对历史最好的传承。同时,随着城市流动人口增加,一些外来人口也能通过报纸了解不同地域的节日文化。达到一沓报纸解乡愁的双重效果,也使得城市和乡村在发展中,在人口流动中,文化互鉴,不被人为割断乡愁。

全国主要报纸文化副刊版面设置情况介绍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xxxx\ 全国主要报纸文化副刊版面设置情况 同城媒体文化副刊设置: 《贵阳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10版至11版。 《贵阳晚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10版以上,其中《连载精选》每日1版。 《贵州都市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27版,其中《特稿·连载》14版,《文化周刊》5版、《收藏周刊》4版、《都市小舒》4版。 《贵州商报》无文化副刊类版面。 中央级党报文化副刊设置: 《人民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6版。 《经济日报》每周一版艺术品投资与收藏。 《中国青年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2版。(周二《文化周刊》与《阅读周刊》) 《光明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6至19版。 《解放军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7版。 《工人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3版。 广州媒体文化副刊设置: 《南方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一八版。 《南方都市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41版。 《南方周末》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4版。 《广州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33版。 《羊城晚报》 武汉媒体文化副刊设置: 《湖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6版。 《长江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7版。 《武汉晚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7版。 全国省级党报文化副刊设置: 《北京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一三版。 《天津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一八版。(注:《天津日报》周一至周五每日推出一个或多个区县新闻版组,贵州日报可以借鉴。每个区县版组4版,其中有1版为副刊。详见:xepaper.tianjinwex/ ) 《重庆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0版。

《解放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一三版。 《海南日白》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21版。(其中周一《海南周刊》16版)《大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一八版。 《吉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1版。 《山西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9版。 《湖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9版。 《四川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9版。 《福建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7版。 《黑龙江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7版。 《浙江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6版。(广义27版) 《辽宁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6版。 《安徽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6版。 《河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5版。 《甘肃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4版或5版。 《内蒙古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4版。 《河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4版。 《云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4版。 《江西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3版。(不含娱乐版面) 《广西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3版。 《西藏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3版。 《青海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3版。 《宁夏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2版或3版。 《陕西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2版。 《新疆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0版。 《新华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暂时无法统计) 部分地方媒体: 《杭州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4版。 全国主要报纸文化副刊版面设置详单 贵阳日报文化副刊版面设置 周一:每周一文化副刊类版面两版(《蔷薇》、《副刊》或《蔷薇》、《文化·娱乐》) 1、《蔷薇》 2、《副刊》 栏目设置:文化时讯、观影札记、文化评弹

传统文化是报纸的营养——《淮河晨刊》“我们的节日”特刊实践

传统文化是报纸的营养——《淮河晨刊》“我们的节日”特 刊实践-新闻学 传统文化是报纸的营养——《淮河晨刊》“我们的节日”特刊实践 徐怀明 【摘要】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报道上下功夫,蚌埠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淮河晨刊》积极探索,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努力挖掘乡土文化,让报纸看得见乡音,触得着乡情,解得了乡愁,不仅扩大了报纸在读者中的影响力,还给报纸注入了丰富的营养。 关键词淮河晨刊;乡愁;节日;实践 一、节日特刊浓墨重彩,主打亲情服务读者 近些年来,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等一些西方节日在国内许多城市大行其道,许多年轻人对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很多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知之不多,反应冷淡,反而对一些西方“洋节”趋之若鹜,盲目追捧。其根本原因,既有商家在经济利益诱惑下的盲目炒作,也有一些公众的盲从心态和年轻人的好奇心理。另外,也反衬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互联网语境下,在传播与推广方面存在“短板”。 《淮河晨刊》作为“蚌埠人的都市报”,审时度势,把握时代律动,积极响应文化强国战略,弘扬传统文化,讲好淮河故事,传播乡音乡情。从2013 年起,每逢重大传统节日,开办“我们的节日”栏目,提前谋划,精心制作,倾力推出节日特刊,营造了浓墨重彩的节日气氛。 (一)《过年手册》嚼出年味 2015 年2 月16 日,经过采编部门通力合作和精心准备,《淮河晨刊》

隆重推出四叠64版《三阳开泰·2015过年手册》,《手册》兼具知识性、服务性、娱乐性为一体。版面红色基调突出节日喜庆,封面及报眉设计以祥云、圆形方孔钱、窗格、大红灯笼等为元素突出传统文化,读者捧到散发墨香的春节特刊,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在分叠设计上,编辑按内容归纳,有序排列。A 叠:年景。内容有过年习俗,大拜年,全市新春文化活动等(节目单);羊年与羊的知识;春节期间影视节目单等。B 叠:丰年。包括新闻报道和商场资讯。商场资讯包括各商场营业时间、打折优惠信息、限时抢购信息。理财方面:理财资讯、产品、银行广告等。全市各部门、单位值班热线;尤其针对银行取款、家居防盗、返乡旅行、逛街购物、傍晚出行、爱车防贼等进行提醒。C叠:年味。美食方面:除新闻报道外,主要刊登酒店、酒水方面的服务信息;供水供电信息。健康方面:主要刊登医院门诊信息、节日健康知识等。出行安全方面:天气预报、道路交通信息;汽车方面:车市信息;汽车广告。D 叠:美宅。房地产资讯及相关拜年广告等。 在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报道上,重点稿件如记者采访蚌埠民俗专家冯淮南,写出的《传统嚼出年味,弥新不变亲情》,回顾了蚌埠春节习俗的发展、演变与传承,重点突出传统节日共享天伦的亲情主题;编辑整理的《细说春节习俗:贴窗花和倒贴“福”字由来已久》,细数扫尘、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守岁、拜年等习俗由来及典故,可谓端上一桌文化大餐。春节期间,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记者收集信息汇总成《让春节过得更有年味儿》;走亲访友,聚餐是过年的重头戏,记者深入商场网店,了解传统年货、土特产以及购买年货技巧,采写《年货备齐了吗》,为读者支招;经营部门还推出《萌娃拜年》,征集本地学前儿童上版面,一个个憨态可掬的萌娃拜年图,为节日增添了喜气。

微党课讲稿: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

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 一个国家的历史资源、文化遗产滋养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传统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模式和社会行动,同时也是当下的人们获得民族认同感,增强国家向心力、团结力的思想源泉。这种来自于历史深处的文化自信,经过漫长的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磨砺,奠定了中国人的精神思维结构,塑造了中国人的整体价值取向,凝结了中国人的道德情感追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普遍主义精神,是最为基础、最为根本,也是最为深沉的文化自信源泉。(弘利教育) 礼敬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我们的传统文化自先秦时期发端,在春秋战国时期共80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诸子百家的融会贯通,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大体轮廓和框架,奠定了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发展的路径和品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与融合使文化发展呈现多元格局,儒释道共同发展,到唐宋时期蔚为大观。元明清之际,传统文化日臻烂熟并努力寻求突破,鸦片战争结束了封建文化一统

天下的局面,迎来了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点,以前对于传统文化毫无怀疑的学人士子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而随着洋枪洋炮进入的西方文化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获得了绝对的优势,渐渐占据了文化的主导地位,我们开始变得自卑,并把中国落后贫穷的原因归结到了文化的落后、思想的落后。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整个社会呈现出较为激进的反传统倾向,打倒孔家店,废除汉字,不读中国书,一度成为社会潮流。在这种文化自卑情结中,我们丧失了话语权,一切思想体系、话语体系都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中国本位意识、文化主体立场丧失殆尽。 新中国成立之前,对于自己文化的不自信更是加剧了对整个社会、制度、国家的不自信,整个社会一盘散沙,道德体系分崩离析,精神信仰付之阙如,人民的精神面貌萎靡不振。先后游历过欧洲的梁启超先生就说,欧洲人走在街上昂首挺胸,充满自信,而我们的国人则自卑怯懦,目光呆滞。在近代100多年的时间,积贫积弱的中国很难树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国力孱弱必然导致人格的矮化和尊严的丧失。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们的经济实力大为提升,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与之相适应,精神文化领域也需要一次重新的塑造和提升。传统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

报纸副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北京晚报·五色土》为例

报纸副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北京晚 报·五色土》为例 报纸副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试论报纸副刊和新闻 的区别,以及与文学杂志的区别,并试 以《北京晚报?五色土》为分析对象,探 索报纸副刊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北京晚报?五色土》 副刊创新大副刊理论 一 ,|lJTIJ的概念 所谓报纸副刊.就是以作为大众传 媒之一的报纸为其载体,符合报纸本身 的基本属性,与报纸新闻,广告相区别, 独立传播文学,艺术,技术及其他相关 文化,知识的报纸附张. 报业发达的英国.流传着一句至理 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我国着名 的报入赵超构"增经说过"新闻是报纸 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 不耐看主要看JUTU".另一个着名的报 人金庸也说过一句名言,他说"对于报 纸而言,新闻为攻,副刊为守",据副刊 有关人士随机抽查,现在人们对一张报 纸的关心程度有80%左右是因为新闻, 但是.同时也有接近60%的人对报纸的 副刊知识性,趣味性和资讯方面的问题

感兴趣. 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报业竞争全 面展开的今天.报纸业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一直被视为报纸"附庸" 的副刊,越来越在传播先进文化,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上找到了用武之地.报纸副刊与报纸新闻一起,已成为报纸参与新闻全方位竞争的两大板块. 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又有人提出了"大副刊"∞的概念,它到底是从何而来呢?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我国副刊发展的理论成果. 如今注入新思维的副刊已不再是 90<新闻世界) 以《北京晚报?五色土》为例 ■凌灿 传统意义上的副刊,而是被一种大副刊的概念所定位.既有反映社会面较广, 内容多样的综合性副刊;同时,又有以某一专题为范围,满足特定读者的特殊需要的专题性,NTU,如国际副刊,妇女与家庭副刊,周末副刊等;还有以某种专业为范围,传播某一领域科学知识的专业性副刊,如史学,经济与管理,文艺,教育,健康副刊等,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也就是说今天的报纸副刊已经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几乎将新闻版之外的所有版面包括了进去.这也就为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没有英雄的历史是寂寞的无声的历史,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孱弱的民族。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在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和制度下的文化的凝结,而文化精华又与广大人民哺育了中国历史的和现实的杰出人物。他们堪称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就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人格化,也是中国人民的杰出的儿子。他们既是文化和人民的产儿,又是具有文化传承和民族激励力量的样板。。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需要批判,人民中受其影响而产生的落后的东西需要不断改进。我们不能赞美三寸金莲,不能赞美纳妾和一切与近代文明相悖的东西。但也应该相信没有水恒不变的中国人,没有永恒不变的民族性。在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中国人的某些缺点会发生变化。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阿Q是旧式农民形象,而不是中国农民永恒的形象。没有天性丑陋的中国人。任何对国民性和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抨击,最终若不指向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只停留在文化层面,则是难中腠里的。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世代延续的价值。可是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生产万式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是不能单独发生作用的。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当时的孔子只是孔庙中的圣人,当时的经典只能是藏书楼里的典籍。当年黑格尔十分轻视孔子的思想,说《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而当今世界对孔子则是一片赞扬,与黑格尔时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变化是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 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画等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不能画等号。我们应该深入经典,走出经典,面对现代,放眼世界;要由我们的时代和实践来决定继承什么遗产和拒绝什么遗产,以及如何继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不应以当代作为传统的注脚。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应该着重它的基本精神,通过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使之之当代化、科学化,而且要在实践中贯彻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这样才能培育出既具有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人,孕育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的杰出人物——社会主义时代“双百”式的英雄人物。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无论是历史的还是当今现实中的,都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与中国人民的产儿。B.作为旧式农民形象,阿Q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这说明中国人的天性是美好的。C.《论语》和孔子在近代遭遇冷落,是与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联系在一起的。D.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去粗取精,使它当代化、科学化,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的英雄人物。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两分法,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承认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 B.文章第二段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联系起来,从文化层面分析了民族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C.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说明传统文化不能离开经济和政治而发生作用。 D.笫四段围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论述了继承什么、如何继承以及继承的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精髓孕育了杰出人物,杰出人物又能促进文化传承,二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报纸策划方案

报纸策划方案 客户:河南报业集团 报纸名称:《今日消费》 报纸定位:面向省内各个城市市民看的一份新闻纸、文化纸,更是一份实用纸,一份引领都市生活消费新风尚的大众化周报。 突出实用性,即以生活服务类信息为主,新闻和文化类信息为辅。 目标市场:以郑州、洛阳等省内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为中心,兼顾其他地区城市。 阅读对象: 读者阅读层次:以收入中等(具体为月薪1500元以上)市民为主,面向追求生活质量和内容的读者。 读者知识结构: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读者为主 广告语 懂得生活,关注《今日消费》。 报纸定位说明: 随着河南经济的不断发展,省内一些都市中市民生活日益丰富,对于生活服务信息的需求与日剧增,他们需要知道那里有他们想去的有特色的餐馆、酒吧、娱乐场所,那里是他们假日旅游的最佳选择,那里是他们购物的好地方,那里有火爆的演唱会和精彩的体育赛事…… 目前市面上已有的周报、周刊以时事类的为主,生活服务类的周报、周刊不多,在北京有名的也就《精品购物指南》一家,这个领域发展空间很大。 为什么面向收入中上等(具体为月薪至少1500元以上)市民? 与大多数新闻时事类周报不同,只有一定经济收入的阶层才可能去较多关注诸如时尚、娱乐、旅游、名牌、闲趣等话题,而这些正是生活服务类的周报、周刊的内容,这部分人士才是这类生活服务类报纸的最忠实读者。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河南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经济仍然落后,现代都市化生活也只是在郑洛等城市零星存在,整体上还处于方兴未艾,仍未形成燎原之势。因此,我们也不大可能走过于“精英化”的路子,否则曲高和寡,读者群会太少。 笔者认为,《今日消费》是一份都市生活类的周报,它所涉及的内容以生活服务类为主,是大众所日常最贴近的内容,力求平民化,适当“精英化”。 关于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属于纯粹消费者,他们可能一时没有多少经济能力,但这是一群充满活力,对于都市时尚生活充满向往的群体,他们对于生活时尚类信息往往非常感兴趣,在消费时常常会较多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虽为学生,但他们也有去阅读生活服务类报纸需求,这一点从笔者在北京读书时发现《精品购物指南》在部分学生中的流传中已得到了证明。 高校学生是未来消费能力强的城市白领的主要来源,因此这是一个值得培育、值得从长远考虑的读者群。这些年我国高校连年扩招,高校学生人数激增,这个逐渐庞大的群体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 关于城市青年 城市中青年,特别是那些收入较高的城市白领,应该是这份报纸最忠实的读者,也应是基本的依靠力量,我们可从这两年很“小资”情味的杂志的流行可见一斑。 发行渠道 除了利用河南报业原有的发行体系外,还不要忘了以下几个重要渠道: 专门在一些重要商业区设立销售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传统文化底蕴 1982年,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自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努力奋斗。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要实现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充分、深入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底蕴二者皆不可失,在大力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 1.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其博大精深,另各国人民叹服。作为中华儿女,投身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增强文化自信,首先要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民族?魍澄幕?源远流长。纵观其他国家,能留存到今天并依然屹立不倒的文化只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采百家之长,兼及八方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更快、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所有中华儿女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历史沉淀的同

时,在现代社会中体现的时代价值也永不褪色。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广泛的世界影响,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世界各国人民所瞩目。当前,已经有很多外国友人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吸引,投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汉语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各国人民所喜欢,当前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 泱泱大国,煌煌华夏。中国在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奋斗,必须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2.推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增强文化自信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许在过去的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影响深远。但毕竟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文化的核心已经过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所以在社会的发展中,大力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要推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尽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21世纪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仅仅寄托于传统文化,而忽视了当代文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华民族的发展。所以当前,必须要通过创新,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既可以保留精髓,又可以和当代社会的特点相衔接,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次成为中华民族所有人的精神源泉。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887399.html,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 作者:范周 来源:《前线》2017年第11期 [摘要] 文化自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同步同向、向上向好取得全面巨大成就的根基。以文化自信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我们要不断开拓文化发展路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促进文化发展提质增效,为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模式,实现多元优势资源的有效融合提供思想依据,让中华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树立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形成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力量。 [关键词] 文化自信;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 D610;G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7)11-0142-06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精辟地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对第二个百年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战略安排。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能没有文化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更应坚定文化自信,开启全面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新征程。 文化自信是我国文化建设同步同向、向上向好取得全面巨大成就的根基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党的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担当,系统规划和全面铺开了新形势下的文化建设,为实现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文化建设与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同步同向、向上向好,取得了全面巨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革。 其一,凝魂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成风化人。文化自信有着多方面的构成与表现,例如对自身文化发展历史与现实的理性思辨,对眼下文化发展的理性思考,对文化创造能力的全方位认识,对文化建设方向的准确把握,这些都是构成文化自信的关键因素。而在文化自信的系统构成中更具核心意义,对文化自信的诸多内容具有统领意义的,则是价值观的自信。价值观与文化自信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文化自信是凝练、总结、弘扬价值观的前提,是价值观的重要支撑,而价值观的弘扬则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必须夯实的精神根基。

心得体会:“文化自信”助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最新)

心得体会:“文化自信”助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最新) 2018年8月,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巩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战略部署。建设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既是统一思想认识、凝聚社会共识的迫切要求,也便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应全力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工作。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应牢牢把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引导思想宣传舆论”这两个基本实践定位 郡县治,天下安。县级地区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点,同时也担负着保持社会、政治乃至人心稳定的重要职责。县级地区长期稳定发展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为了确保县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新时代国家整体发展同步迈进,做好县级地区的宣传工作至关紧要。

要在县级宣传工作上把握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并在确保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上推进传播方式及引导手段的创新。今年媒体融合发展与建设的重心已推进到县级等基层地区。具体而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实践导向应牢牢把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引导思想宣传舆论”这两个基本实践定位。这两个定位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辅相成、彼此联系的。这对于那些正致力于做活文化机制、探索文化强县之路的县级地区而言尤其如此。而串联起这两条主线的核心要素便是“文化自信”。 2013年,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自信”不仅仅存在于过往的辉煌灿烂,更是绵密广泛地嵌入到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彰显着时代的特色与需求。一定意义上说,文化自信提升了人民的思想认知,凝聚了干群的心力智慧,明确了未来的前进方向,勘定了前进的正确道路,并赋予人们强大的动力和定力。基于此,应充分发挥“文化自信”的基础作用和引领作用,助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创新融媒体内容供给

最新 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精品

传统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源泉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提出的第四个自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文章中,曾多次提及此问题,例如,“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等等。我们的文化自信所赖以建立的基础之一,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 关于“文化”,中国古典文献《易传》中说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人类的各种知识、技能等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要安顿人的身心、开发人的德性与智慧。人以什么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以什么作为自己的终极关怀?中国的传统哲学与文化为此提供了一个答案:即要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真实人生。与此相对应者,便是无价值、无意义、非真实的人生。于是,便有是与非、善与恶的分辨,则必蕴有“价值”的判断,因而也成为价值哲学。 相对于特别关注对“宇宙世界”与“知识”的反思、解释,中国哲学的重点则侧重于反思和解释“人生”。这样一种反思和解释,又特别强调对与价值观、人生观相关问题的探讨,如“理想人格”“道德理性”等。当然,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亦非常重视对“人”的问题的探究,其所谓正义、美、善、理想国、公平、道德等,皆属于“人”的问题。但在对“人”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似乎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一种是以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为代表,对“美德”与“正义”等作概念、逻辑的理论分析,使之成为客观的求真对象;另一种是以中国儒家孔子等为代表,强调以道德实践的方式践行“美德”与“正义”,即不从知识、定义的方面入手,而是从“人”的生命的道德实践入手,通过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现实地开出“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比较起来,中国哲学与文化在“人”的问题上,更关注人格养成的实践。中国哲学与文化,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从古印度传来的佛教思想,都非常注重安顿、解决人的身心问题,以此为中心,发展出高度的人生智慧、人生哲学。 正因为此,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就非常重视“心性之学”。此“心”与“性”代表道德心,也即“道德的主体性”。所谓“为天地立心”,就是强调人要充分展示自己的道德心,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人的“道德心”立起来了,人才能够与动物相揖别,堂堂正正地站起来。人若于道德上不能立,站不起来,那么,发展程度再高的科学、技术等文化,也会因缺乏道德价值的导向、追求,变得危险、可怕。这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也是其贡献于人类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当代人们在都市的逼仄之下,急躁盲从,遑遑不安,对于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乃至于对自己的人生走向,无所适从,不能追求真正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正如城市化过程中,由于物欲的过度膨胀、扩张,导致了古朴的乡村及其文化遭到破坏,民德归厚不复存在,民风浇薄,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也随之而

文化自信之中国音乐

文化自信之中国音乐 一、中国音乐与文化发展应保持自身音乐文化体系 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受西方音乐影响最大的是浪漫乐派或民族乐派。如果说语言的整化和统一必然以一个有权威的方言或语言为基础,那么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因素与西方的浪漫派音乐的结合构成了这种整化的音乐语言基础,直至本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这种对浪漫乐派的接受和音乐语言的整化现象也有其自身的音乐文化基础。其一,中国音乐对音乐标题性、文学性的爱好;其二,中国音乐对音乐旋律抒情性的重视;其三,对音乐的民族性、英雄性、幻想性偏爱。以上三个特点也是浪漫乐派所具有的特征,举凡中国大众广为接受的音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交响诗《嘎达梅林》等等,无不具有以上特征。到本世纪八十年代,这种整化的音乐共同语开始分化,其主要标志为受西方“先锋派”音乐影响而出现的“新潮”音乐(以及后来出现的通俗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部分接触,较突出的是郭文景音乐创作中的“四川音乐风格”,如作品《蜀道难》,谭盾音乐创作中的“湖南音乐风格”等。通俗音乐创作中也出现了“西北风”、“东北风”等与地方音乐风格的接触。但这些接触是短暂的,并没有能形成新的音乐共同语的整化或分化。这种非本位文化技术元素的强行导入,使本位文化的整体构成骤然变换,甚至被悬搁了起来。其影响不仅发生在创作思维及其具体的操作层面,同时也影响到包括传播、教育以及从事这一专业的音乐文化当事人的身份结构。由此来看,在全球音乐文化越来越开放、交流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仍应该保持与自身音乐文化原型——地区性音乐风格文化自主体系的联系。 二、具有中国特色地区性音乐风格是文化自信的动力之源 第一,地区性音乐风格是建立在中国音乐上千年历史演变基础上的(上可追溯到周代十五国风)。其本身的变异或演化有其内在和潜在的文化基础,如语言、艺术、哲学、心理、美学、地理环境等。这就形成了一种生命遗传体的“基因”——音乐风格历史演变框架的“活动”传统,也是宇宙地球地域生命文化的体现。在综合音乐观的参照下它可以成为一个包容各种音乐类型的开放体系(如通俗音乐、专业音乐、传统音乐等),同样也可将西方音乐的优秀部分纳入这种地区性音乐风格演变框架中进行演变。第二,地区性音乐风格以音乐历史风格演变的框

最新完整的报纸策划方案

完整的报纸策划方案 ,,,,,,,完整的报纸策划方案 报纸策划的依据 完整的报纸策划方案 报纸是一定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产品,报纸的生存环境决定了报纸生存状态.构成报纸生存环境的因素很多,有政治、经济、人口、法律、文化、技术等等.这些因素共同对报纸的发展产生影响,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各因素影响力的大小及影响方式而不同.比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因素对报纸的影响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影响就不一样;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因素对于报纸的影响也与开放以前不同.因此,报纸生存环境中各相关因素的变动是报纸策划的依据. 影响报纸生存的诸多因素是怎样构成报纸策划的参照系的?我们可从总体上作粗略的描述.如图2-2 所示,直接影响报纸的要素主要有五个方面: 1.读者.读者是报纸的服务对象,是新闻传播的接受者,是报纸这一文化产品的消费者.读者群体的变化直接制约和影响报纸市场的变化.如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在北京地区进行的一项“北京居民读报情况和读报意愿”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当时北京报业市场所面对的读者群规模总数约为575万人,但有相当多可能成为报纸读者的人因各种原因并未成为报纸的读者(城市人口中约19%的人基本上不接触报纸).调查者认为,在表面“白热化”的报业大战背后,北京报业发展的空间还有相当大的余地.③应该说,读者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因素,读者的人数、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文化程度、收人水平以及读者对报纸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等,都是影响报业发展,从而制约报纸定位的要素.再从新闻传播角度看,随着现代高科技发展,传播手段和模式在不断改变,读者将越来越多地参与传播活动,从单纯的“受传者”向“受传者十传播者”转变.读者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些都是报纸策划必须考虑的因素. 2.报纸的控制者.报纸的控制者指对报纸有领导权或管理权的组织和个人.我国报纸,特别是主流报纸,大多接受各级行政机构的领导,如各级机关报必须接受上级党委或政府的领导,产业报要接受所在产业部委的领导,各类报纸都要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的统一领导下工作,国家新闻出版署对各类报刊进行行政业务的管理,等等.因此,报纸的控制者对于报纸的定位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市场经济时期,国家在推动报纸全面走向市场,依靠经济规律促进新闻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同时,仍将通过行政手段对报业结构和规模加以宏观调控.报纸控制者的意志、管理法规和政策,是报社进行决策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而且,报纸作为舆论载体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报纸的新闻传播活动必定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报道什么,如何报道,不可能脱离报纸控制者的控制与影响,报纸策划也必然要受到这一因素的制约. 3.广告客户.广告是现代报业的经济支点,报纸的生产循环要依靠广告提供资金保障,因此,对广告市场份额的争夺在报业竞争中不可避免.尤其是那些完全进人市场的报纸,会更加自觉地将广告客户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和争取目标.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省级机关报纷纷创办都市报,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与当地的晚报竞争,重新分割一直由省会城市晚报占优势的读者市场和广告市场.广告客户的需求、广告经营的规模越来越成为制约报纸定位和设计的重要因素;同时,广告经营的成败与报纸的质量优劣已经是现代报业发展的一个“连环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报纸策划不能不将广告客户作为参照因素之一. 4.传通中介.报纸需要依靠邮局和其他报刊发行网络才能到达读者手中,报纸的广告经营也需要通过

全国主要报纸文化副刊版面设置

全国主要报纸文化副刊版面设置 同城媒体文化副刊设置: 《贵阳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10版至11版。 《贵阳晚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10版以上,其中《连载精选》每日1版。 《贵州都市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27版,其中《特稿·连载》14版,《文化周刊》5版、《收藏周刊》4版、《都市小舒》4版。 《贵州商报》无文化副刊类版面。 中央级党报文化副刊设置: 《人民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6版。 《经济日报》每周一版艺术品投资与收藏。 《中国青年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2版。(周二《文化周刊》与《阅读周刊》) 《光明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6至19版。 《解放军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7版。 《工人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3版。 广州媒体文化副刊设置: 《南方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8版。 《南方都市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41版。 《南方周末》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4版。 《广州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33版。 《羊城晚报》 武汉媒体文化副刊设置: 《湖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6版。 《长江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7版。 《武汉晚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7版。 全国省级党报文化副刊设置: 《北京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3版。 《天津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8版。(注:《天津日报》周一至周五每日推出一个或多个区县新闻版组,贵州日报可以借鉴。每个区县版组4版,其中有1版为副刊。详见: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887399.html,/ ) 《重庆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0版。 《解放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3版。 《海南日白》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21版。(其中周一《海南周刊》16版)《大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8版。 《吉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1版。 《山西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9版。 《湖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9版。 《四川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9版。

报纸专栏的特点

报纸专栏评论的特点 专栏评论是指在报纸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栏中发表的评论,也包括现在电台、电视台专门栏目中的评论。这里仅探讨报纸的专栏评论。上世纪?% 年代末,由邹韬奋主编的上海《生活》周刊开设的“小言论”专栏,曾在当时的青年中,有过极为广泛的影响。喻中国成立以后,专栏评论在党报上虽不多,但在一些非机关报或城市晚报上却很受重视如上海的《新民晚报》的“未晚谈”、《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等,曾轰动一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主,人们的思想禁锢开始解除,专栏评论真正引起了媒体特别是党报的重视,全国新闻界掀起了一次兴办大小言论专栏的热潮。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天津日报》的“津门小议”、《文汇报》的“虚实谈”、《解放日报》的“新世语”以及《羊城晚报》的“街巷议”、《新华日报》的“细流集”等,使专栏评论在全国报刊普遍开花,其中以群众直接参与的群言型评论专栏为多。这些评论立论广泛,贴近实际,敢于面对焦点、热点和疑点,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本文试就专栏评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作一些探讨。 一、内容形式日趋多样 评论开始兴起之时,就内容而言,多半系综合性专栏,如前述《人民日报》“今日谈”、《文汇报》“虚实谈”、《羊城晚报》“街谈巷议”皆如此。#& 4 ) 年元旦《经济日报》的创刊,促使经济类评论兴起。该报创办一个多月后,就开设了# % 个言论专栏 。之后,各类专栏评论纷纷出场,并向多样化发展。除了新闻评论外,思想评论、经济评论、文化体育评论、法制评论、科技评论日渐兴旺。表现形式也日趋多种性,如随感、漫笔、絮谈、杂谈、点评等等,使专栏言论充满生机。这是近一个时期专栏评论的明显特征。事实上,专栏评论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财经、体育、时政、科技、法制、商贸、影视等等。可以说,有什么样读者关注的专业领域,就有什么样的专栏评论。例如,经济类有《中华工商时报》的“水皮杂谈” 吕平波、《经济日报》的“财富随想”和“二明视线” 徐二明!体育类的有《中国体育报》的“体坛时评”、“燕子点评” 王渝燕以及《北京青年报》的“中场休息”!教育类的有《教育信息报》的“教育时评”、《中国教育报》的“长短录”!文化类的有《南方都市报》的“大话明星” 王小山、《中国文化报》的“文化论衡”、“文化时评”等等。 在众多专栏评论中,有一种现象引人关注,即以个人名义开设的专栏。例如前面说到的“水皮杂谈”、“二明视线”、“燕子点评”、“大话明星”等,以及同时在几张报纸上开设个人专栏的著名专栏作家沈宏非、在杂志上开设个人评论专栏的童牧野……。他们的个人专栏,以其独特的视角,多样的写作风格,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个人评论专栏并非现在才有,如早先邓拓的“燕山夜话”、林放的“未晚谈”、储瑞耕主笔的“杨柳青”以及后来《经济日报》阎卡林主笔的“每周经济观察”、《人民日报》的“敬宜笔记”等,都是个人专栏,并且都在一段时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目前以个人名义开设的评论专栏,在可读性上,超出了群言型的专栏评论。从读者阅读兴趣和关注度看,个人专栏评论的影响力要比群言型专栏评论略胜一筹。 二、立论风格注, 三性 ?、真实性。 专栏评论日益注重用事实说话的手段、用客观公正的表现方式来发表意见,阐明观点,避免不加解释地直接发表结论,以获得更多不同利益群体的认同。在说理方式上,向平易与生动的心方式转化,更注重文风的口语化。并且成熟的专栏评论,已经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上追求完美结合。由此产生的效果是, 一言论的可读性增强了。在写作上,除了要求真实性与新闻性以外,新闻评论注重缘事而发议论,强化了导向性。这些含有新闻要素的新闻事实,包括直接出现在文内的作为由头或论据的新闻事实,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议论,开掘了

报纸名称

报纸名称:《大学生服务导报》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作为一个生活在校园中的知识群体,他们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由于他们还没有完全走上社会,无法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了解这个世界,他们只能借助大众传媒来了解外面的世界。然而,从信息媒介报业发行的操作层面看,社会上现在存在着以在校大学生为读者群的大学学报,以及零星涉及到知识青年有关信息的社会报纸,信息阻隔,条块分割,并没有一份真正立足于以大学生并且为大学生提供权威信息的报纸。所以本报的定位“当代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旨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各方面信息需要的同时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了解社会 一、编辑方针:“当代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1.报纸读者对象的设定: 核心读者群:全国在校大专院校学生 边缘读者群:具有中高学历的青年,家长,相关教育机构、主管部门 2传播内容的设定: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密切追踪当下大学生的生活、成长,高校的自身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侧重大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发布和大学生活紧密相关的政策。 3.报纸水准的设定:因为是面向大学生这一类知识分子阶层的综合性报纸,所以思想水平、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一般都要确定较高的标准,报道也应该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4.报纸风格特色的设定:风格新锐,基调活泼。大学生是富有朝气

的一个群体,所以整体是以生动活泼、富有朝气为其风格定位 二、报纸的整体规模和内部结构 整体设计思想:一份面向现代大学生,融新闻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周报。每期4开8版。周三出版。售价1元。 栏目规划:报纸内容只要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新闻、高校、文化、娱乐体育和健康生活。 第一版:时政新闻版 主要内容:当下的国际国内热点时事,并就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如大学生就业情况,研究生考试信息,另外会加入各个高校的新闻,展开深入的探讨。 栏目设置: 《时事快报》报道国国内国际的新闻热点,让大学生了解一周的国内外大事。并会刊登一些著名新闻评论员的文章,加深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了解。 《我们的世界》主要是盘点一周发生在各大高校大学生身边的大事小情,并发表以大学生角度的评论。在此栏我们更注重学生自己的观点,会向各大高校生征集稿件。 第二版:名师讲坛: 主要内容:发表专家、作家及教育学者的文章,专栏或约稿的方式 栏目设置: 《名师面对面》每期我们会就一个近期的学术问题(可以是各

全国主要报纸和各省报纸及贵阳同城媒体文化副刊最新版面栏目设置情况

全国主要报纸文化副刊版面设置情况 同城媒体文化副刊设置: 《贵阳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10版至11版。 《贵阳晚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10版以上,其中《连载精选》每日1版。 《贵州都市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27版,其中《特稿·连载》14版,《文化周刊》5版、《收藏周刊》4版、《都市小舒》4版。 《贵州商报》无文化副刊类版面。 中央级党报文化副刊设置: 《人民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6版。 《经济日报》每周一版艺术品投资与收藏。 《中国青年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2版。(周二《文化周刊》与《阅读周刊》) 《光明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6至19版。 《解放军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7版。 《工人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3版。 广州媒体文化副刊设置: 《南方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8版。 《南方都市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41版。 《南方周末》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4版。 《广州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33版。 《羊城晚报》 武汉媒体文化副刊设置: 《湖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6版。 《长江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7版。 《武汉晚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7版。 全国省级党报文化副刊设置: 《北京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3版。 《天津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8版。(注:《天津日报》周一至周五每日推出一个或多个区县新闻版组,贵州日报可以借鉴。每个区县版组4版,其中有1版为副刊。详见:https://www.360docs.net/doc/ec11887399.html,/ ) 《重庆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0版。 《解放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3版。 《海南日白》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21版。(其中周一《海南周刊》16版)《大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8版。 《吉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11版。 《山西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9版。 《湖南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9版。 《四川日报》每周文化副刊类版面共9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