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讲稿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内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呢?毛泽东认为,“像1949年那样大的胜利,并没有使我高兴。到1955年当我看到那么多的农民参加了合作社,接着是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我开始高兴了。”为什么毛泽东会有这样的认识呢?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农民作出的牺牲最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使广大农民兄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过上幸福生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最为迫切的愿望。于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各项国家建设提上党的重要工作日程。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共三个内容

一、党初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二、初步探索过程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

三、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深远影响

我们下面学习第一个内容

一、党初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几年内,中国的很多做法包括“一五”计划基本上都是照抄苏联的。对于这种“抄”,毛泽东一方面认为“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在完成“一五”计划的过程中,我国照搬苏联经验的许多弊病暴露出来,毛泽东把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提上了日程。

(一)《论十大关系》是探索的开端

在“一五”计划后期,一些部门和地方盲目扩大基建规模,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许多困难,周恩来和陈云提出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又要反对急躁冒进,要注重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得到中

央政治局支持。1956年2月到4月,我们党转向了对工业问题的调查。毛泽东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长关于工业生产和整个经济工作的汇报,并就苏联钢铁生产情况提出了中国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经过半年的调查与研究后,毛泽东在1956年4月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即:(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如何处理这十大关系也即十大矛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毛泽东对此作了全面的深刻的论述。比如在(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中,毛泽东提出,应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实行轻工业和重工业同时并举,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提出将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在农村大力发展工业,使农民就地转化为工人。在(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中,认为应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国原则,实行“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的方针。注意向外国学习,对外开放,想方设法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孤立。《论十大关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阐述了国内的十大关系(即十大矛盾),邓小平后来说:“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二)中共八大是初步探索的高峰。

1956年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陈云在讨论发言中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即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工商业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经济运行调节机制方面,计划生产为主体,

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问题方面,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探索的深化

1956年苏共20大召开以后,赫鲁晓夫对苏共党内的矛盾尤其是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了世界各国共产党思想的震动和混乱。针对这个问题,毛泽东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毛泽东阐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把繁纷复杂的社会矛盾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强调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是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造成一个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对马列主义国家学说的新贡献,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四)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1957-1976)

1957年夏反右派斗争干扰了我们党从1955年底开始的探索,尤其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错误,使我们党又重提到阶级斗争,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我们党的中心工作始终在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之间徘徊。

1、1958年11月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

这一阶段我们党对纠“左”做出了努力。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上毛泽东承认:“从1958年9月起,有一个很大的冒险主义错误,党内主要倾向还是“左”,我个人负有重要责任。对这些错误,中央可以不讲,但我个人可以讲,我一讲,我就没有思想负担了。”遗憾的是,1959年7月庐山会议这一努力被打断了。

2、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到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

这一阶段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1961年1月的八届九中全会预备会议上,毛泽东指出:“现在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越急越办不成,不如缓一点,搞几年慢腾腾的,这对

我们有利,不要务虚名而遭实祸。”经过大跃进的教训和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认识到,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年时间是不行的。

3、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

这一阶段我们党对发展科学技术引起了重视。在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以后,毛泽东强调要学习先进技术。1964年2月,毛泽东接见钱学森等科学家时说:“要搞少数人专门研究防弹道式导弹,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总要搞出来的。”毛泽东还明确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4、从1966年6月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

这一阶段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因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展开讲解了。

小结:前面我们简要回顾了“党初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我们党在这一阶段取得的理论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关于工作重点的转移、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关于经济发展中重大比例关系、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关于工农业同时并举、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关于防止和反对和平演变、关于国防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国原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等等。

二、初步探索过程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国际形势动荡复杂,影响了我们党对国际国内局势的正确判断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间不长,需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和认识其规律

(三)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难以迅速适应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

事业之需要

我们下面学习第一个内容

(一)国际形势动荡复杂,影响了我们党对国际国内局势的正确判断

请思考:

在1956年到1976年间,国内外发生了哪些与中国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何看待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周边的国家安全形势?

中国沿海方向:台海长期武装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实施岛链封锁包围。陆地边界,越南战争存在几十年,中国为维护国家周边安全。从1955年到1975年,中国援越总额超过200亿美元,提供的军用物资足够装备200多万人, 派出专家,顾问2万多人,工程和防空部队30多万人,为越南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万多人.中印边境冲突,1962年中国被迫反击印度边境挑衅,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维护中印边境尤其是西藏地区的安全稳定。中苏边境冲突,新疆方向,1962年苏联煽动我国新疆边境居民67000人叛逃,东北方向1969年中国被迫与苏联进行珍宝岛战役。珍宝岛之战后苏联陈兵百万,威胁中国,中苏边境,苏军部署了55个步兵师,12个战役火箭师,10个坦克师,4个空军团,总兵力足有100万对中国虎视眈眈,挥刀跃马。中国对策1,三线建设,纵深防御。2,8亿人民8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3,强化实战机群。4,调集精兵强将制造两弹一星,大中城市修建防空工事防止核弹袭击。5,缓和中美关系防止两面受敌(明确告诉美国,美越战争结束后,中国无意称霸亚洲,也无意填补美军撤离后的空白)。6,张爱萍组织提前进行地下核试验和高爆核试验。

面对动荡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党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很大程度上干扰了我们党的内政和外交政策。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间不长,需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和认识其规律

社会主义是新生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现成经验。苏联虽然搞了30多年,但是苏联的很多做法做法都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有多理论和具体指导思想还是错误得。对于这个问题,正如毛泽东在八届九中全会上所指出的那样,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例如大跃进时期的“以钢为纲”,我们党一度认为是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8年10月2日毛泽东接见东欧6国共产党代表团时说:“世界上就有这么蠢的人,像我和我们这些人,这么多年就不知道以钢为纲。今天我们才知道这一条。你把钢铁搞起来了,其他东西就可以跟上来。”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挫折,到1960年毛泽东开始纠正已经认识到了的错误。正如毛泽东对斯诺所说的:“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弯路,就是S形。”

(三)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难以迅速适应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需要

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对迅速到来的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在执政能力建设上还有明显的不足,因而对已经发现的一些错误,纠正的时候也不够彻底。

我们下面学习第三个问题

三、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深远影响

(一)这种探索引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二)这种探索为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这种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先看第一个内容

(一)这种探索引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曾经长期被轻蔑为“亚洲病夫”的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时规模的工业基础开始,在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却以世界上6个最大工业国之一的姿态出现了。从1952年到七十年

代后期,中国工业平均每年增长11.2%,1966年至1976年,仍继续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国民收入在1952年—1978年间增加了4倍,即从1952年的600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000亿元。”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台湾和香港近年出现的毛泽东粉丝有客观评价。

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这种探索为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必须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必须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这种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比较宽泛的,有些比较一贯,有的则不够一贯;有的执行得比较好,有的则执行得不够好,有的比较全面、完整,有的则不够全面、完整。在这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虽然没有最终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但是我们党提出了这一问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并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结束语:

任何伟人都只能解决他所处时代的主要社会问题,毛泽东也不例外。

任何政党都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是怎样看待过去的错误。历史一再表明:我们党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纠错、自我创新的超强能力,具有在失误中汲取经验的博大胸怀和非凡智慧。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毛泽东同志当年指出的那样,这个目标,我们能够实现,我们一定能够实现!

本课小结:

把握一个主题: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的宝贵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渊源。

领会三个观点:

1、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2、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曲折发展符合人类认识的辩证法。

今天的课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合,推陈出新, 积极探索。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具的良好开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难以获得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当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如何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社会主义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艰巨繁重。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并进行封锁和遏制,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党和人民在历史实践中获得和发生的。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正确地加以总结,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地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大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很多成就,也产生了一些失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把它当作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寻找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只有弄清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才能真正认识社会主义,也才能更好的寻找出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来。因而,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毛泽东等人的探索是以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为起始的。在探索实践中,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和主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探索者的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有过成功,也发生了严重失误。这一探索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到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探索的正确发展阶段;从1957年下半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是探索的曲折发展阶段;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是探索陷入歧途的阶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和理论成果(难点) 1、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探索 1956年,国内外形势出现重大变化,为我们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客观的必要性和现实的可能性。 ①从国内情况看,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应当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但是,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中,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怎么搞,这是整个国际共运中尚未很好地解决的问题。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的方式方法上,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苏联模式有以下特征: 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 (2)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按集中计划原则管理经济,从根本上排斥市场经济。 (3)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苏联的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1)党对国家实行统一领导,但党政不分,政企不分; (2)权力过分集中,形成个人专断独裁; (3)干部管理系统普遍实行任命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选举制度流于形式; (4)监督制度缺乏行之有效的程序,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屡禁不止; (5)民主法律制度过分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长期不健全,人治情况比比皆是; (6)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对思想文化的严格控制和严重的个

人崇拜。在学术、理论方面缺少正常的探讨和争鸣。 我国全面照搬苏联模式,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产生了不少问题,需要进行总结和反思。 1956年2月举行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苏共新领导人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破除苏联崇拜和苏联迷信,只有这样,才能实事求是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二、《论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一)背景: 从1955年底到1956年春,为准备八大的召开和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毛泽东刘少奇等党中央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工作。中央和国务院各30多部门座谈;中央和国务院34部汇报关于工业生产和整个经济工作;湖北、广东省市四次座谈会。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经会议讨论,得到政治局赞同后,5月2日又向最高国务会议作了报告。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标志着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1、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调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从1956年到197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遭受了重大挫折。所有这一切,都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一)探索的原因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周恩来率团访苏。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 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 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 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 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 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 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1956年10月,先后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西欧各国都发生了大批共产党员退党事件。(参看资料苏共十二大及波凶事件) 影响: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启示:引以为戒,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探索的重大成果和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心得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心得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是我们党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并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几个关键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探索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思想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径、新经验,逐步建立起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充分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纠正错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要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人民福祉的提高、文化教育的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二、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 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经济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在探索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充分调动了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我们也注重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确保市场经济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是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要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 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注重收入分配的调整,推动实现收入分配的合理化。通过提高劳动者收入、增加社会福利、改革税收制度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其次,注重教育、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积极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为代表的积极理论成果,为我们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即开始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一方面,我们积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毛泽东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揭露了苏联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阴暗面和苏联模式的弊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使中国共产党人重新审视过去几年从苏联学来的东西。对此,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针对当时苏联的情况,毛泽东认为,我们要独立思考,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另一方面,毛泽东总结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从1956年2月14开始,到4月24日结束。共听取国务院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还有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实际听报告的时间为43天。 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56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报告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报告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逐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这些重要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观点,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正如后来邓小平给毛泽东的信中所说的,“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以苏为鉴”,根据中国的情况走自己的路,是贯穿《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论十大关系》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论十大关系》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八大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对八大路线继续发展。 2.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重大挫折,20世纪50年 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刘少奇提出应该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观点。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深刻地教育了全党,为我们逐步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取得了 重要的成果。第一,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从而向全党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任务。第二,正确回答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以及提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基本方针。第三,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的论断。第四,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第五,提 出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及建设的主要内容,提出“两个务必”。第六,最重大的成果是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以及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成为中国改革的理论依据;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如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下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

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讲稿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内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意义呢?毛泽东认为,“像1949年那样大的胜利,并没有使我高兴。到1955年当我看到那么多的农民参加了合作社,接着是私营工商业的改造,我开始高兴了。”为什么毛泽东会有这样的认识呢?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农民作出的牺牲最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使广大农民兄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过上幸福生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最为迫切的愿望。于是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各项国家建设提上党的重要工作日程。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共三个内容 一、党初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二、初步探索过程曲折发展的原因分析 三、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深远影响 我们下面学习第一个内容 一、党初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几年内,中国的很多做法包括“一五”计划基本上都是照抄苏联的。对于这种“抄”,毛泽东一方面认为“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在完成“一五”计划的过程中,我国照搬苏联经验的许多弊病暴露出来,毛泽东把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提上了日程。 (一)《论十大关系》是探索的开端 在“一五”计划后期,一些部门和地方盲目扩大基建规模,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许多困难,周恩来和陈云提出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又要反对急躁冒进,要注重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得到中

央政治局支持。1956年2月到4月,我们党转向了对工业问题的调查。毛泽东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长关于工业生产和整个经济工作的汇报,并就苏联钢铁生产情况提出了中国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经过半年的调查与研究后,毛泽东在1956年4月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即:(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如何处理这十大关系也即十大矛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毛泽东对此作了全面的深刻的论述。比如在(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中,毛泽东提出,应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实行轻工业和重工业同时并举,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提出将工业和农业结合起来,在农村大力发展工业,使农民就地转化为工人。在(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中,认为应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国原则,实行“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的方针。注意向外国学习,对外开放,想方设法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孤立。《论十大关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阐述了国内的十大关系(即十大矛盾),邓小平后来说:“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二)中共八大是初步探索的高峰。 1956年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陈云在讨论发言中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即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工商业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经济运行调节机制方面,计划生产为主体,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建立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历教训 1949年 10月 1日,中华人民国成立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拟落后的大国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 成为党要面临的首要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联经历,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 后来的实践说明, 照搬照抄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实上,再完美的理论也不是万能的,也需要与实际情况结合,推出新, 积极探索。下面我们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立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历教训。 1956年 4月和 5月,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最近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 他们走过的弯路, 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历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就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立道具的良好开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 国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根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 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 大量人民部矛盾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开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近代以来, 民族工业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一定程度的开展, 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难以获得大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场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 早在新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 指出, 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 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曲折

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正如后来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所说:“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 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同年 8 月,毛泽东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 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 业和现代农业的思想。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 国防、 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1958 年,他又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些 都是对党的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 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正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经验教训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经验教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过程和主要理论成果。 2、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具有重要意义。 3、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理论成果 一、“以苏为鉴”,探索“第二次结合”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即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毛泽东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崭新的课题。如何对待苏联经验,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认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它们既存在于党内,也存在于党外,既存在于国内,也存在于国际。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1、理论探索的背景 实践背景: 国际: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 国内: 1956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出现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紧张的情况,出现“闹事”(罢课、罢工和退社),各级干部处置不当,矛盾激化。 理论背景: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没有论述;斯大林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 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深刻汲取苏联教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毛泽东在1957年2月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会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2、《正处》的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指出:a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而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非对抗性的,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c 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

1956-1976年间的探索

1956—1976期间中国探索社会主义过程的曲折 从1956年到197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遭受了重大的挫折。所有这一切,都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探索的良好开端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是1956年上半年提出的。其主要标志,是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题为《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毛泽东在讲话中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1956年上半年提出这一任务,不是偶然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接近完成,中国社会即将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向党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1、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 2、制定了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开始改革过于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 4、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5、提出了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 上述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对基本照搬过来的苏联模式的弊端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另外,党的领导层的民主生活比较正常,也是这一时期的探索能够取得积极成果的重要条件 二、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遗憾的是,八大前后提出的一些正确思想和方针政策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从1957

2023年秋国开电大形考专题四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答案

形考专题四答案 1、《论十大关系》确定的一个基本方针是:“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对) 2.“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A.对 3.邓小平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A.对 4.毛泽东在深刻总结中国民主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包括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光辉文献,成为毛泽东第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A.对 5.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史称“七千人大会”的扩大的中央工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次会议,不仅以其空前的规模载入党的史册,更以其坦率承认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勇于作自我批评而启示后人,对推动国民经济全面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A.对 6.1964年12月到1965年1月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交通运输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B.错 7.60年代,中苏关系急转直下。美帝国主义也继续扩大在越南的战争,令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这种局势下,为了优化工业布局,保证国防安全,国家决定开展“三线建设”,将大量的工矿企业向西部内陆省份迁移。 A.对 8.20世纪70年代,由于此前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我国欠了不少民生账,迫切需要“补短板”,决定从西方国家引进以化肥、化纤项目为主的26个成套项目,价值约为43亿美元,史称“四三方案”。这是继“156工程”之后,中国第二次大规模从苏联进行技 B. 错 9.在2019年联合国发布的工业品门类报告中,中国拥有报告中的39个大类和525个小类,是世界上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 B.错 10.毛泽东关于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对维护中国国家安全和发展中国对外关系有着积极的效果,也为国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和被压迫民族团结一致,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苏美两霸和它们的战争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A.对 二、单项选择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第一,打破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感到有必要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寻找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1955年底至1956年间,毛泽东、刘少奇等党的领导人,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刘少奇在听取汇报时明确提出,对苏联的经验应该有所学、有所不学。毛泽东指出,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 第二,如何避免执政党犯严重错误,从局部、暂时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使之不致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和长期性的错误,要求领导者要有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吸取斯大林所犯错误的教训,最突出的是反对个人崇拜,维护集体领导原则,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等。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社会矛盾。斯大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曾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许多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当作敌我矛盾,采取严厉的手段进行了处理,打击了一些不应打击的人,犯了肃反扩大化等严重错误。波匈事件中,一部分群众由于各种原因,错误地用暴力行为对待人民政权,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很大损失,教训是极深刻的,可以说集中暴露了社会主义国家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联系到国内当时出现的严重事件,不能不引起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严重关注,这种紧迫的形势催促党中央做出了正确的决策。《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献的出台,都是与国际共运中重大事件的深刻分不开

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有这样几个特征: 1、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 2、实行按劳分配。 3、每个人都要全面的自由发展。 4、有计划的调节社会生产。 5、国家的消亡和社会的自制。 6、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作为物质的基础。 斯大林确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也可以称“苏联模式” 这个模式也有这样几个特点: 1、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2、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3、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 4、承认商品货币的存在但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借鉴苏联的经验,总结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1956年4月,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讲话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