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练习题

商鞅变法练习题
商鞅变法练习题

1.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人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2.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

A.①②B.③④C.③D.④

3.下列关于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B.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商鞅是中国推行县制的第一人D.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进行委派

4.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A.宣传法家思想B.依法治国

C.富国强兵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5.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D.发展农业生产

6.右图是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形成的

A.法制意识

B.重农精神

C.娱乐意识

D.尚武精神

强化提高

7.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其实质是

A.统一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

C.思想文化专制

D.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8. 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

9.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实行县制

C.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

10.下列变法措施中有利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有

①实行二十等爵制②实行连坐法③废除世卿世禄制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2)据材料二、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商君书?更法》

材料二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务本”是什么意思?“王制”又指什么?

(2)从上述材料中,引用一句原文,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高考链接

13.(1999年全国)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地使用铁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14.(2004年广东)韩非子指出,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D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胜。

2.A 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内容的理解能力。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规定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人们按照爵位的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据此分析应排除③④。

3.C A、B、D三项叙述正确,符合提干“不正确”之意的是C项,因为秦国早在春秋时就设县。

4.D “燔诗书而明法令”主要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制造思想舆论和环境。主要是为适应中央集权政治而建立的。因此实质是进行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5.B A、B、C、D四项都是其目的之一,但符合题干“主要目的”之意的是因为小家庭政策的推行,增加了秦国政府的户赋收入。故选B项。

6.D 根据铜镜的图案内容,可以说明当时秦人形成了尚武精神。

强化提高

7.C 商鞅认为诗书礼乐代表的是儒家学说,而他提倡的是法家学说。在思想文化领域加强控制,实质都是实行文化专制。

8.B 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最明显,最直接的方面去分析,应是B项“奖励军功”,原来为世卿世禄制,变法后按军功授爵,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得不到爵位。

9.A 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意义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词是“影响最深远”。据所学知识,A 项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10.B 选项②属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措施,进而可排除含有②的A、C、D三项。

课外延伸

11.【解析】本题以商鞅变法的材料为依托设置三个问题。主要考查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懂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及题后的设问综合作答。注意:答案组织要语句流畅,言简意赅。

【答案】(1)法家思想。秦孝公的支持,商鞅赏罚分明,公正无私。(2)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12.【解析】再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联系相关史实分析说明问题。第(1)问较为简单,不仅要知道所谓的本和末的含义,还要理解商鞅为什么会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第(2)问要结合商鞅变法的目的加以考虑。

【答案】(1)“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指以井田制、分封制为基础的奴隶制度。(2)“倾临国而雄诸侯”。

高考链接

13.A 本题旨在考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比较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它通过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社会生产力,是秦国实力增强的重要原因,B、C、D三项是当时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

14.【解析】本题注意准确再现史实说明和分析历史问题。要做好本题除了记住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外,还应该理解每项措施有什么具体影响,不要凭空想象,要结合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加以理解。

【答案】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废除旧贵族特权、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和赐给田宅;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吏治理。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文章来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5题60分)

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

A郡县制 B.县制

C.宗主督护制

D.三长制

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硅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

10.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

A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B.迁都洛阳

C.移风易俗

D.汉化

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12.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反映出()

A .鲜汉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的高度

B.鲜汉地主阶级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鲜汉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

13.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14.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B.掌握最高权力

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15.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改革进展都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二、非选择题(16题20分,17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北魏北方边患图

材料三北魏洛阳城平面图

材料四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雀洛阳伽蓝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4分)

(3)材料花北魏建立的洛阳反映了什么问题?对以后孝文帝进一步改革有何影响?

(4分)

(4)结合材料四分析,孝文帝迁都对北方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6分)

22.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6分)

(2)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分)

(3)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条件?(10分)

单元检测答案

1.C 北魏最先在地方上实行的基层组织是落后的宗主督护制。

2. B 北魏在黄河流域采用的先进经济形式是当时汉族的农业经济形式。

3.D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当时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C 魏孝文帝是在冯太后帮助下登上皇帝宝座的,他深受冯太后的影响,实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

5. B 题目限制性条件是“直接原因”,A、C两项是背景,D项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均田制改革正是由于实行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乘机隐瞒控制人口,使国家赋税收入减少造成的。

6. D 北魏实行均田制实际上是学习汉族的封建化的经济形式,所以主要原因是受中原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

7. D 北魏孝文帝授给农氏的是未开垦的荒地。

8. D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具有开创性,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均田制的实施。

9. C 根据均田制所规定的内容分析,分给农民的土地分桑田和露田,其中主要是露田,而露田在人死后需归还国家。所以说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10. A 孝文帝前期改革是在冯太后的支持下进行的,主要是建立新制度,以此取代旧制度。

11. C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实际上是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即学习适应农耕文化。

12. A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方面使鲜卑族学习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汉人在与鲜卑族的接触中也学习到了鲜卑族的某些先进的东西。

13.D 。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太学等学校,教授儒家经典,主要目的是便于接受汉族文化,促使其政权的封建化,更好地巩固统治。

14,C

15,C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进展都很不顺利,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16.(1)原因:要与汉族“同文轨”;要把都城设在“文治”即先进的地方;要有利于:“移风易俗”即改革;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北部柔然的进犯。(6分)(2)原因: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4分)(3)北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为以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新的改革措施的实施。(4分)(4)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也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农业化过程。(2分)点拨:关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主要注意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原来都城平城的不利因素和迁都洛阳的有利因素,尤其是对鲜卑族汉化的影响。

17.(1)生活方式上的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4分)(2)没有。各民族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发展,并逐渐融为一体。(4分)(3)盖世英雄。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2分)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6分)改革应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者应当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改革应当勇于同落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2分)点

拨:(1)问主要结合材料回答问题。(2)问主要结合图片进一步深化。(3)问主要通过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进行回答。

5

?1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人农业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 2.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

?②按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晋爵的机会

?A.①②B.③④C.③D.④

3.下列关于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

B.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商鞅是中国推行县制的第一人

D.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进行委派

4.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A.宣传法家思想B.依法治国

C.富国强兵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5.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D.发展农业生产

6. 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

7.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实行县制

C.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

8.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

A郡县制 B.县制 C.宗主督护制 D.三长制

9.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10.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

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11.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硅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12.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13.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14.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15.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16.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

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1)盖世英雄。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2)相同点: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3)改革应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者应当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改革应当勇于同落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

07-12年《商鞅变法》高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07-12年《商鞅变法》高考真题汇总(含答案) 11.(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4分) 【答案】(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 (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 【答案】(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29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 材料

商鞅变法45分钟课堂练习题

商鞅变法45分钟课堂练习题 一、选择题52分 1.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在于() A.废除奴隶制度 B.发展封建经济 C.废除井田制D.取得军事优势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4、下列关于商鞅实行的军功爵制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提高军队的战斗力B.杜绝贵族晋爵的机会 C.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D.确立地主的政治优势 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刻的措施是() A.军功爵制 B.什伍制度 C.废除井田 D.建立县制 6、变法中有人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其中主要的体现是()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②重农抑商③法律严酷④一定程度上剥削加重 A.①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7、商鞅变法首先着手于() A.发展农业生产 B.废除“世卿世禄制” 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D.普遍推行县制 8、商鞅变法中为了加强基层管理的措施主要包括() ①二十等爵制②推行县制③户籍什伍制④连坐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10、商鞅变法得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11、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人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12、商鞅之死是悲惨的,其悲惨结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变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B.变法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商鞅本人具有天资刻薄的性格 D.变法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名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

人教版选修一:商鞅变法

C 、 4、 A 、 C 、 5、 A . 6、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量提倡的思想是 A.儒家 B. 道家 C.法家 D. 仁政 6、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 想称霸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 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8、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 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 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9、 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 改革的内容不同 B. 改革的方式不同 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 D.改革的结果不同 10、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 但为结束分裂混乱局面, 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 其条件有: ①实现了区域性统一 ②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变法中秦国强大 ④人民渴望统一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1、 最早动摇井田制,标志土地国有制开始瓦解的措施是 人教版选修 商鞅变法 1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①井田制的确立 ②铁农具和牛耕出现③新兴地主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④⑤ 2、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 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3、 以下哪一项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A 、是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B 、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是民族融合大发展时期 D 、是文化科学空前繁荣时期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 、发展封建经济 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 、消灭奴隶制残余 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改革的内容 B 、改革的方式 C 、改革的性质 D 、改革的成果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C. 秦孝公 D. 秦惠文王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B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D 、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高中历史选修1 第2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检测卷

单元检测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解析关键要注意题目中的“直接动力”的限制,生产力发展导致奴隶制井田制崩溃,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展开争霸战争,这是其根本动力。 答案 B 2.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 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 同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上层建筑领域作出相应的变革,所以这一时期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时期的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春秋时期的变革是奴隶主富国强兵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所以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变革不可能以法家思想作指导。 答案 A 3.下列对“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对人民宽刑薄赋 D.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 解析从材料中的“不法其故”“不循其理”可以看出,这一思想家反对因循守旧,主张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

答案 D 4.战国初年,我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受到了 ()。 A.诸侯争霸的冲击B.生产力发展的冲击 C.百家争鸣的冲击D.变法改革的冲击 解析诸侯争霸直接破坏了原有的礼乐秩序,使以宗法制为主要纽带的分封制趋于瓦解。 答案 A 5.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D.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 解析上层建筑的变化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决定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实质上就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封建制的经济基础。 答案 A 6.商鞅变法的内容中,直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是()。 A.重农抑商B.废除“世卿世禄”制 C.建立县制D.制定连坐法 答案 B 7.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②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③形成了 新的经济基础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是军功地主进入统治集团行列,这就客观上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 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 B

商鞅变法单元练习题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练习题 出题:曹红英审题:李红敏时间:2014/2/16 一、选择题 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社会动荡变革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2011·重庆高考)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①恢复了周礼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③实行“初税亩”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3.春秋后期,鲁国实行了“初税亩”,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有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4.2012年是农业税取消的第七个年头,农业税最早始于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5.他是战国初期魏国着名政治家、法学家。“尽地力之教”是他的经济策略,主持制定《法经》是他在法律制度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是 A.管仲B.李悝C.吴起D.西门豹 6.战国时期,为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稳定小农经济而采取的变法改革措施是A.“相地而衰征” B.“履亩而税”C.“尽地力之教” D.“平籴法” 7.李悝说: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奴隶主贵族B.商人C.新兴地主D.农民 8.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①变法内容所侧重的领域不同②春秋时期改革主要是维护旧贵族的统治,战国时期变法主要是冲击旧秩序 A.①正确②不正确B.①不正确②正确 C.①②均正确D.①②均不正确 9.右图为毛泽东中学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南门徙木”的故事主要说明了 A.改革中取信于民的重要性B.改革要有经济实力作保障 C.改革要完全依靠人民群众D.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10.《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商鞅变法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 A.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 B. 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 C. 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 D. 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 2.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有利于( ) ①打击旧贵族的特权②强化对基层的管理③发展封建经济④提高军队战斗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4.“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两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度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 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 ) A.周王室衰微 B.宗法分封制破坏 C.生产力提高 D.争霸战争的需要 6.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7.《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文中所说的“本”,表现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是 A.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B.废分封,行县制 C.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D.奖励耕织 8.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 )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 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9.“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 ①除旧布新②关注民生③国富兵强④最为彻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11.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12.“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主要是因为 A、变法彻底 B、赢得民心 C、与时俱进 D、仁义致远 1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 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14.“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 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 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 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 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 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 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 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5.商鞅的“商”姓来源于() A.祖先姓氏 B.出生地 C.封地 D.官 职 16.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 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 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 不生也。”对“轻罪重罚”评价错误的是: A、刑法严酷,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B、树立了变法的权威 C、给了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的借口 D、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17.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 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这些措施() 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 盛行 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 开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 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 B.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C.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 D.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 19.在一次探究课上,四名学生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 根本原因。你认为谁的表述最准确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具备统一的实力 B.秦王嬴政广罗人才,统 一战略得当 C.战国末期诸侯国减少,局部实现统一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各地联系加强 20.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发展农业生产 2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旧染污俗’代表了 历史沉积中的丑陋一面……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气的改良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下列体现了这一点的有 ①商鞅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明治维新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 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 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23.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鞍针对 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舌 24.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 25.“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上引言论应该是 A.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 B.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 论基础 C.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D.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 的总结 26.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下的阶层,如贵族、努力等。社 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贫 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指不同阶层的人转换 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以此概念来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大 B.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少 C.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D.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27.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1页共8页◎第2页共8页

春秋战国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标志着周王室在春秋时代的地位一落千丈,仅存虚名( ) A.周郑交恶 B.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 C.周平王迁都洛邑 D.三家分晋 2.下列哪一项不是春秋时代齐国管仲改革的内容( ) A.案田而税 B.寓兵于农 C.废除井田 D.士农工商专业分居 3.下列哪一项是在春秋时代的齐、楚两国之间发生的( ) A.城濮之战 B.召陵之盟 C.苏秦合纵 D葵丘会盟 4.下列对春秋时期各国称霸的顺序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齐一晋一秦 B晋一秦一楚 C.秦一宋楚 D.齐一秦一晋 5.确立楚庄王霸主地位的重要战争是( ) A.城濮之战 B崤之战 C.邲之战 D.弭兵之会 6.战国初期,上党地区在下列哪一个国家的控制范围之内( ) A.韩国 B.秦国C.赵国 D燕国 7.下列哪一项不是战国时期齐国对外扩张的行为( ) A攻取燕国下都 B.两次打败楚军 C.与秦国同时称帝 D.公元前286年灭宋 8.春秋后期,华夏诸国征服并吞并了许多周边的少数民族,其中被秦国所灭的是( ) A.白狄 B.西戎 C.犬戎 D赤狄 9.下列哪一项无法体现春秋战国时代公室与私家势力之间的相互斗争( ) A.田氏代齐 B.三桓专鲁 C.三家分晋 D.李悝变法 10.下列哪一项不是战国时代魏国李悝变法的内容( ) A.实行平籴法,维持经济秩序 B.打击贵族势力,将其迁至荒凉地区 C.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扩大国家收入 D.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 11.下列对战国时代各国变法改革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际上是以法家思想为核心进行的社会改革 B.秦、楚、魏国的变法改革都比较成功 C.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D.商鞅的变法改革中有一部分源于三晋 12.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同国家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郢爰一楚国 B刀币一齐国 C.铲币秦国 D蚁鼻钱一楚国 13.下列哪一项制度不是战国时代开始推行的( ) A.“上计”制度 B.“玺书”制度 C.俸禄制度 D.军功入仕制度 14.郡县制度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政治变革中最显著的一个方面,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春秋早期郡的级别在县之下 B.战国时代郡多设于边地,主要是为了巩固边防 C.战国时代县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的地方行政职能 D.春秋时期县的设立主要通过灭亡邻国改设产生 15.下列选项中,与“履亩而税”相一致的做法中不包括( ) A.“作爰田”B“初税亩” C.“量人修赋” D.“自爰其处” 16.《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所狩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所事者……~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甲师移之。”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周初的分封制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齐桓公称霸 17.城市的发展在春秋与战国之间的区别不包括( ) A.战国时代的城市在经济职能上远远超过了春秋 B市场是战国时代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C.春秋时代城市的基本性质是政治中心 D.春秋时代的城市规模相对比较小,人口不多 18.春秋战国时代,小农经济出现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下列哪一项( ) A.各国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B.牛耕逐渐普及开来 C.铁制农具出现并逐步推广 D.家庭观念越来越强19.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激烈的争鸣中,有着融合的趋向,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孔子的天命仁学 B韩非子的法、术、势 C.邹衍的阴阳五行之说 D.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 20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高潮时期,下列成果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是( )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第2单元商鞅变法 班级姓名编号 一、基础知识 1、社会背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具体表现?) 2、变法目的:富国强兵。 3、性质:地主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4、措施:(核心措施涉及两个方面,即农、战) 经济方面: (1)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政治、军事方面: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4)普遍推行县制; (5)“燔诗书而明法令”,颁布《秦律》; 社会风俗方面: (1)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2)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 (3)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5、影响 积极意义: (1)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推动秦国的社会进步;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3)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二、习题训练 1、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

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 2、(10分)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分)

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

】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分,共20题50分)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迭起。请回答1~5题。 1.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酒容器。这一容器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与这一 相关的是() A.铁农具 B.牛的使用 C.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D.商业的繁荣 2.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普及 C.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D.农本思想基本确立》 3.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4.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符合当时统治者要求并被提倡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 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变法。请回答6~10题。, 6.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7.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A.宜传法家思想 B.以法治国 C.富国强兵 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9.商鞅推行变法,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封建制度是() A.中央集权制 B.土地私有制 C.赋税制度 D.郡县制 10.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行县制 D.连坐法 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是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之一。请回答11~12题。 11.下图是出现于商鞅变法之后的砖画,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条相关()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县制 12.秦国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 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 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 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在政治上的反映。请回答13~20题。 · 13.商鞅推行县制和秦始皇实行郡县制都具有() A.经济制度改革的性质 B.官制改革的性质 C.监察制度的性质 D.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性质 14.当时秦国出现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主要是由于() A.实行连坐法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改革社会风俗 15.商鞅变法中儒家思想的地位() A.独尊的地位 B.禁止 C.与法家思想同等艰要 D.任其发展 16.商鞅曾对社会风俗进行改革,其中规定实行的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凡一户之中有两个儿子到立户年龄必须分开,并对其限制的措施是() A.加倍征收土地税 B.加倍征收户口税 C.加倍付劳役 D.加倍征收农业税 . 17.商鞅的一生与秦国关系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的两个统治者是 A.秦穆公和秦献公 B.秦献公和秦孝公 C.秦穆公和秦惠文王 D.秦孝公和秦惠文王 18.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说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变法使社会生产关系得以改变 B.秦国的社会风俗有所改变 C.确认的制度有许多影响后世 D.奴隶制的残余荡然无存 19.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上述现象说 明()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 20.读下图回答:197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郊的秦杜虎符,上有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播之事,虽毋会符,行殹”。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 析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B.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少 C.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D.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27.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综合题(题型注释)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前325年,嬴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斯为秦惠文王。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向惠文王诬告“商君欲反”。于是,惠文王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惠文王杀死与自己宿怨极深的商鞅,却在总体上保留了商鞅推行的政策,还对商鞅变法的部分措施予以调整、修改,比如对游说之士开禁,从而吸引了一批人才入秦,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嬴驷重用。这多少又可看作是对商鞅变法“矫枉过正”的一种反拨。 嬴驷在巩固权力之后,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泰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灭蜀。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大败楚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为后来秦王嬴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杨志刚《千秋兴亡:秦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惠文王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惠文王为政在秦国历史 上的作用。 29.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 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 华。谬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 而贪者,举以为收拏 (官奴婢)。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宜贵戚多怒望者.……五月而秦孝公 卒,太于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 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请指出材料一中所谈到的商鞅变法中两个重要措施,并谈 谈它们对后世历史发展的重大影晌。 (2)据材料二,导致商鞅悲剧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 认识?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 善,利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 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单卑爵秩等级,各 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 所芬华。 一一《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三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 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 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 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 日后统一天下莫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 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治国思想?其出发点是什么?你 如何评价?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商鞅变法习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潮迭起。请回答1~5题。 1.这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酒容器。这一容器的使用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与这一相关的是() A.铁农具 B.牛的使用 C.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D.商业的繁荣 2.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出()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当时牛耕开始普及 C.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D.农本思想基本确立 3.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4.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符合当时统治者要求并被提倡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 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 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变法。请回答6~10题。 6.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7.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A.宜传法家思想 B.以法治国 C.富国强兵 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9.商鞅推行变法,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封建制度是() A.中央集权制 B.土地私有制 C.赋税制度 D.郡县制 10.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行县制 D.连坐法 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是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之一。请回答11~12题。 11.下图是出现于商鞅变法之后的砖画,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中哪一条相关()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县制12.秦国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 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 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 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在政治上的反映。请回答13~20题。 13.商鞅推行县制和秦始皇实行郡县制都具有() A.经济制度改革的性质 B.官制改革的性质 C.监察制度的性质 D.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性质 14.当时秦国出现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主要是由于() A.实行连坐法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改革社会风俗 15.商鞅变法中儒家思想的地位() A.独尊的地位 B.禁止 C.与法家思想同等艰要 D.任其发展 16.商鞅曾对社会风俗进行改革,其中规定实行的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凡一户之中有两个儿子到立户年龄必须分开,并对其限制的措施是() A.加倍征收土地税 B.加倍征收户口税 C.加倍付劳役 D.加倍征收农业税 17.商鞅的一生与秦国关系密切相连,其中与他的一生关系较大的秦国的两个统治者是 A.秦穆公和秦献公 B.秦献公和秦孝公 C.秦穆公和秦惠文王 D.秦孝公和秦惠文王 18.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说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变法使社会生产关系得以改变 B.秦国的社会风俗有所改变 C.确认的制度有许多影响后世 D.奴隶制的残余荡然无存 19.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上述现象说 明()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20.读下图回答:197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郊的秦杜虎符,上有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播之事,虽毋会符,行殹”。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1.秦国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其特点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变法?(15分) 22、(2010年12月山西四校高三联考43题)(15分) 材料一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 商鞅变法习题(选修1)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商鞅变法习题(选修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 秦国没有来。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 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 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 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二商鞅变法规定,“编民为什伍”,五家为伍,两伍为什。又规定什、 伍之内各家互相监督,“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 罚”。他认为“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即对轻罪严厉处 罚可以杜绝犯重罪。“燔诗书而明法令”。认为“诗、书、礼、乐、善、修、仁、 廉、辩、慧,国有十者,必至贫弱”。还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 仁义、非兵羞战”说成了“六虱”,反对根据这六种情况授予官职。 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及游手好闲致贫者, 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原因。 (2)历史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依据材料二中的变法内容, 简要评价商鞅变法的功过是非。

【答案】(1)原因:秦地处西陲,位置偏僻;思想保守,受中原各国鄙视;经济落后,国力较弱;为实现富国强兵,秦孝公决定变法。 (2)评价:商鞅变法实行“法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确立,但同时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思想文化专制毁坏了传统文化,专制独裁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变法有利于经济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但对商业发展的抑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答案】(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原因:“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

人民版选修一高中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课题:“治国不一世,便国不必法古” (人民版新教材选修一)[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通过对商鞅变法前的争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运用了解——理解——见解三步法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加深对商鞅变法认识,并通过历史小话剧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在秦国取得成功的原因,运用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观念、制度、政策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 2、教学难点:结合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这是我们熟悉的战国七雄,战国也是由于它们之间连年不断的战争而得名,在这些连年战争中,最终一个国家脱颖而出,完成了统一,这就秦国,那么为什么最后是由秦国来完成了统一,谁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生答:商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商鞅到底做了些什么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二、新授: 1、了解历史: 师:请大家浏览教材,结合学案,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试将其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风俗四个方面进行归纳) 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对商鞅变法进行适当归纳。 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推广县制 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的大小给予授爵 思想文化风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2、理解历史: 师:我们知道,要把历史事件放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考察,请大家进一步阅读教材,思考商鞅变法是发生在怎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结合学案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三方面考虑)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 生:通过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对教材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答案 经济基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私有土地大量出现。 阶段基础:新兴的地主阶级兴起力量逐渐强大 思想基础:“百家争鸣”,其中的法家思想符合当时的形势,为变法提供了依据。 师:对学生的回作进行适当的点评和引导,带领学生理清之间关系。 师:出示关于商鞅变法的生平的一些简介,请学生观看小话剧,结合教材,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