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宋代的官、职、差遣

(完整版)宋代的官、职、差遣
(完整版)宋代的官、职、差遣

宋代的官、职、差遣

宋代官吏有三个头衔,即官、职和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官用于寄禄,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宋代官名和实差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关的,部分有实差的官又叫做职事官,用以区别寄禄官。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处级科员一样,有待遇但无实权。唐前期的职事官,到唐后期已变成官吏品阶的标志,宋初沿袭了这种情况。官吏的实际职务,要看所分派的差遣。《宋史·职官志》讲,“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迅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例如真宗朝寇准曾为户部郎中、枢密直学士,判吏部东铨。郎中是官,直学士是职,判吏部东铨是差遣,才是实际职责。元丰改制,定阶官以寄禄(文散官有二十四阶;武散官有五十二阶。五品以上为大夫,六品以下为郎。凡进士、诸科及武举等科举出身者为有出身,此外为无出身),将知、判等差遣变为职事。

宋朝的职名甚多,分若干等级。就以“学士”名号来说,按其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学士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与翰林侍读学士。学士院即翰林学士院。其职务为“掌制、诰、诏、令撰述之事”。其职官为翰林学士知制诰。长官为“翰林学士承旨”。“承旨,不常置,以学士久次者为之。凡他官人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缺,他官暂行院中文书,谓之权直。自国初至元丰官制行,百司事失其实,多所厘正,独学士院承唐旧典不改。”

宋朝有专门给皇帝讲读经文的经筵官,也称讲读官。讲读官有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元丰改制,废除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不置,但以为兼官。然必侍从以上,乃得兼之,其秩卑资浅则为说书”。程颐(北宋)、朱熹(南宋),均曾任崇政殿说书。

知制诰,原为差遣,即起草诏令文书、是中书舍人的本职。唐代开元以后,设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衔,负责起草“内命”诏令文书,称“内制”;中书舍人只负责起草“外命”诏令文书,称“外制”,于是有内外两制,简称“两制”。宋代

翰林学士人院前须经考试合格始得任命,入院例加“知制诰”衔。中书舍人不带“知制诰”衔,入学士院者免试。元丰改制前,宋朝政府中许多职务必须由两制或两制以上官员充任。因此,是否具有“两制”资格遂成为文职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知制诰”也演变成一种职名。

第二类学士为殿学士。宋初沿袭唐制,设三馆。三馆长官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史馆长官)与集贤院(殿)大学士为宰相兼职。元丰改制,昭文馆、集贤院不置,史馆并入秘书省,于是取消了宰相三馆兼职的职名。秘阁,是三馆藏书的皇家图书馆。馆、院专任职官直馆、直院称“馆职”,以他官兼任则称“贴职”。内外职事官带贴职,称“带职”,免去所带职名则称“落职”。元丰改制“罢直馆、直院之名,独以直秘阁为贴职”,而且不须考试。

宋朝最高级职名为观文殿大学士、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资政殿学士及端明殿学士。“学士之职,资望极峻,无吏守。无职掌,惟出入待从备顾问而已”。观文殿大学士须曾任宰相,观文殿学士亦“非曾任执政者弗除”。资政殿大学士、学士也是宰相、执政的荣誉职名。端明殿(后改延康殿)学士五代已有,元丰以后“以现执政为之”。

第三类学士为阁学士。

宋朝有一种特殊的阁学士职名,简称“阁职”。有学士、直学士、待制和直阁四级。宋朝制度,每一位皇帝去世后,必敕建一阁,以奉藏先帝遗留的文物。例如龙图阁,就奉藏着“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及典籍、图画、宝瑞之物,及宗正寺所进书籍、世谱”。其后,又建有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及南宋的焕章、华文、宝谟、宝章、显文等阁。诸阁学士之外,尚有一枢密直学士(后改述古殿直学士),亦是贴职,其班位在龙图阁直学士之上。

宋朝官员对职名很重视。入馆阁者,必须是进士出身,“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凡有职名的官员,可享有一些特殊待遇。实际上,授予馆阁职称是宋王朝笼络士大夫的一种重要手段。

范仲淹曾担任过的一个职位,“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其中户部郎中是寄禄官,元丰改制后改为朝议大夫、正六品,不过范仲淹另带馆职——从三品的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其地位等同于从三品,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才是真正的差遣,经略安抚使节制一路军政大权,副使是

其副手,延州知州掌管延州一州的军政大权。再举个例子,岳武穆岳飞曾担任过的一个职务,“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特封武昌县开国子”,节度使是个官名、从二品,宋代最高武职,制置使是南宋才设置的实差遣,相当于北宋的经略安抚使,掌管一路或数州军政大权,也就是说湖北路的荆州、襄州、潭州三州均归岳飞节制,开国子是爵位的第11等。

路一级的机构和职官,有监司和帅司。监司包括:“漕司(即转运司,长官称转运使),负责一路的财赋和监察;宪司(即提点刑狱司,长官称提点刑狱公事),负责一路刑狱;仓司(即提举常平司,长官称提举常平公事)负责一路的仓储。宪司和仓司也有监察责任,因而路一级可视为监察区。帅司,即安抚司(经略安抚司),长官为安抚使。安抚使照例兼任禁军军区的马步军都总管等军事职官,同时兼任某州、某府的地方官知州或知府。因此,安抚使下设有管军的幕职官和管地方事务的曹掾官。安抚使兼禁军首领又兼地方长官,权限较宽。为防止安抚使权力过重造成危害,因而安抚使要受路一级监司的监察,同时要受到下属的“走马承受”的监视,“走马承受”可直接向朝廷汇报安抚使的情况。路一级的军、政、财、监四权分散,无统辖各权的职官。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认知提示:理解重文轻武与中央集权强化的关系。 解读: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 年)》与相关文献,从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再现历史、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导致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赵匡胤黄袍加身图片,问题:这位黄袍加身做了皇帝的人是谁?(赵匡胤)显示后人对赵匡胤的评价,提出问题:赵匡胤到底是怎样当上皇帝的?他称帝后如何通知他的王朝呢? 二、出示目标,初步感知 1、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等基本史实。 2、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具体表现。 3、了解赵匡胤政治上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历史影响。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一)北宋的建立 1、学生列举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开国君主 2、教师讲解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为后面学习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奠定基础。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就这样,赵匡胤就做了皇帝。这段历史,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 3、补充介绍太祖长拳,激发学生兴趣。 4、观察比较《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和《北宋形势图(1111 年)》,引导学生认识到:北宋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背景(原因):观察五代十国的更迭表,结合旧知,思考:五代十国有些什么特点? 政局动荡不安,王朝个个短命。政权均为武将纂位夺权。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材料一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导读】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减弱等社会弊端。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一、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1、北宋的建立: 年,后周大将(宋太祖)发动“陈桥驿兵变”,改国号为,都城在。 2、结束分裂: ①、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②、方针:依照的统一方针。 ③、结果: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 【注意】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其统治区只有中原和南方广大地区,不是全国统一政权。那时北方有辽、西有吐蕃、西南有大理等,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积极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 ①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②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③地方上财政困难。 ④给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_______________的弊端重现 2、形成: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3、表现: (1)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①内容: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②作用: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四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1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课后达标检测(含

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邢台质检)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 ) 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 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 解析:选C。从材料“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中可以看出,宋朝皇权受到官僚政治传统的影响,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当时史实,皆排除。 2.(2019·豫南豫北名校精英联赛)宋代宰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缺失,兼家族罕有保全。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这说明( ) A.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 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 C.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 D.宋代君主专制强化 解析:选D。据材料“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可以得出宋代君主专制强化,故D项正确;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藩镇割据的信息,故C项错误。 3.(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由此可知宋代( ) A.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 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 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 D.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 解析:选A。根据题干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与“与士大夫治天下”,再联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宋代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故A项正确;宋

宋朝文官制度 (修复的)

从历史找寻未来 ——浅论宋朝文官制度及对我国精简行政机构的启示 摘要 宋代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政治内核——文官制度十分发达,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宋代自从建国,皇帝就倡议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朝野的政治气氛相当开明。宋代形成了“士大夫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起了“尚文抑武”的文官制度。本文从科举制度、设官分职和文官制度的得失三个方面来论述宋朝的文官制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对宋朝文官制度的论述,结合我国当前行政机构过于庞大的现状,为行政机构精简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宋朝的科举制度设官分职文官制度的得失有益启示及建议Abstract Song dynasty is a political system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in future generations, its political core -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reach the peak of China's feudal societ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emperor on the initiative to rule the world with the literati, so that the political atmosphere in the open opposition. Song form a "scholar of democracy," the basic principles, established a "Shang Wen, Martial,"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So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set up sub-level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Song Zhaowen three aspects of the system to discuss the pros and cons. "Look into history to the rise and fall," the system by Song Zhaowen official discourse, combin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administrative bodies too large for the streamlining of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suggestions . Keywords The imperial system Established sub-level officials Pros and cons of civil service Useful insights and recommendations 正文 宋朝的文官制度,在借鉴前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为维护宋朝的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四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邢台质检)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 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 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 解析:选C。从材料“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中可以看出,宋朝皇权受到官僚政治传统的影响,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当时史实,皆排除。 2.(2019·豫南豫北名校精英联赛)宋代宰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缺失,兼家族罕有保全。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这说明() A.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 B.宋代中央集权加强 C.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 D.宋代君主专制强化 解析:选D。据材料“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可以得出宋代君主专制强化,故D项正确;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藩镇割据的信息,故C项错误。 3.(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家法。以后历代皇帝坚持“与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由此可知宋代() A.确立了“以文治国”的统治方略 B.结束了“重文轻武”的五代风尚 C.形成了“以儒立国”的正统思想 D.出现了“积弱积贫”的社会状况

宋朝官服制度

宋朝官服制度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宋朝官服制度 宋朝官服制度,是宋朝统治者在建立政权后颁布的关于衣饰制度的各项政令,其政治目的在于通过衣冠衣饰严格等级制度,巩固上下尊卑的封建秩序,宣扬封建道德观念,保护皇帝至高无尚的权威和地主阶级国家的根本政治利益。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包括礼仪制度在内的政治制度成熟发展的时期。从皇帝到各级官员的衣饰作为1种特殊的社会物化语言和政治文化标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1定意义上说,宋朝的衣饰史或制度史,也就是宋朝的礼制史。同历史上所有的王朝1样,宋朝衣饰制度以“礼”为动身点的。 宋朝官服制度 宋朝官服制度,是宋朝统治者在建立政权后颁布的关于衣饰制度的各项政令,其政治目的在于通过衣冠衣饰严格等级制度,巩固上下尊卑的封建秩序,宣扬封建道德观念,保护皇帝至高无尚的权威和地主阶级国家的根本政治利益。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包括礼仪制度在内的政治制度

成熟发展的时期。从皇帝到各级官员的衣饰作为1种特殊的社会物化语言和政治文化标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1定意义上说,宋朝的衣饰史或制度史,也就是宋朝的礼制史。同历史上所有的王朝1样,宋朝衣饰制度以“礼”为动身点的。 宋朝官服制度 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丧服等。 宋朝官服 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玄冕,其形制大体承袭唐朝并参酌汉以后的沿革而定。 祭服 通天冠服仅次于冕服,冠用北珠卷结于冠上,有2104梁,冠前有金博山加蝉为饰,与织成云龙纹绛色纱袍,白纱中单、方心曲领(宋朝的方心曲领是1个上圆下方,形似锁片的装潢,套在项间起压贴作用,避免衣领雍起,寓天圆地方之意)、绛纱裙(裳)相配,腰束金玉带,前系蔽

宋朝官服制度

宋朝官服制度 宋朝官服制度,是宋朝统治者在建立政权后颁布的关于衣饰制度的各项政令,其政治目的在于通过衣冠衣饰严格等级制度,巩固上下尊卑的封建秩序,宣扬封建道德观念,保护皇帝至高无尚的权威和地主阶级国家的根本政治利益。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包括礼仪制度在内的政治制度成熟发展的 时期。从皇帝到各级官员的衣饰作为1种特殊的社会物化语言和政治文化标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1定意义上说,宋朝的衣饰史或制度史,也就是宋朝的礼制史。同历史上所有的王朝1样,宋朝衣饰制度以“礼”为动身点的。 宋朝官服制度 宋朝官服制度,是宋朝统治者在建立政权后颁布的关于衣饰制度的各项政令,其政治目的在于通过衣冠衣饰严格等

级制度,巩固上下尊卑的封建秩序,宣扬封建道德观念,保护皇帝至高无尚的权威和地主阶级国家的根本政治利益。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包括礼仪制度在内的政治制度成熟发展的 时期。从皇帝到各级官员的衣饰作为1种特殊的社会物化语言和政治文化标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1定意义上说,宋朝的衣饰史或制度史,也就是宋朝的礼制史。同历史上所有的王朝1样,宋朝衣饰制度以“礼”为动身点的。 宋朝官服制度 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丧服等。 宋朝官服 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玄冕,其形制大体承袭唐朝并参酌汉以后的沿革而定。 祭服

通天冠服仅次于冕服,冠用北珠卷结于冠上,有2104梁,冠前有金博山加蝉为饰,与织成云龙纹绛色纱袍,白纱中单、方心曲领(宋朝的方心曲领是1个上圆下方,形似锁片的装潢,套在项间起压贴作用,避免衣领雍起,寓天圆地方之意)、绛纱裙(裳)相配,腰束金玉带,前系蔽膝,旁系佩绶,白袜黑舄。通天冠的情势,《3礼图》所画极简陋,与实际相差甚远,北宋武宗元所作朝元仙仗图中的东华天帝君戴的通天冠,比较接近实际,和敦煌石室唐咸通9年刊本《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卷首画王者所戴通天冠形制类似,但宋朝加了簪导和〓纩充耳。远游冠形状与通天冠相同,只是在前面的金博山上没有蝉纹了。 远游冠108梁、金博山不附蝉纹、余同通天冠,为皇太子所用。 通天冠、远游冠服

宋朝官服制度

宋朝官服制度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宋朝官服制度 宋朝官服制度,是宋朝统治者在建立政权后颁布的关于衣饰制度的各项政令,其政治目的在于通过衣冠衣饰严格等级制度,巩固上下尊卑的封建秩序,宣扬封建道德观念,保护皇帝至高无尚的权威和地主阶级国家的根本政治利益。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包括礼仪制度在内的政治制度成熟发展的时期。从皇帝到各级官员的衣饰作为1种特殊的社会物化语言和政治文化标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1定意义上说,宋朝的衣饰史或制度史,也就是宋朝的礼制史。同历史上所有的王朝1样,宋朝衣饰制度以“礼”为动身点的。 宋朝官服制度 宋朝官服制度,是宋朝统治者在建立政权后颁布的关于衣饰制度的各项政令,其政治目的在于通过衣冠衣饰严格等级制度,巩固上下尊卑的封建秩序,宣扬封建道德观念,保护皇帝至高无尚的权威和地主阶级国家的根本政治利益。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包括礼仪制度在内的政治制度

成熟发展的时期。从皇帝到各级官员的衣饰作为1种特殊的社会物化语言和政治文化标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1定意义上说,宋朝的衣饰史或制度史,也就是宋朝的礼制史。同历史上所有的王朝1样,宋朝衣饰制度以“礼”为动身点的。 宋朝官服制度 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丧服等。 宋朝官服 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玄冕,其形制大体承袭唐朝并参酌汉以后的沿革而定。 祭服 通天冠服仅次于冕服,冠用北珠卷结于冠上,有2104梁,冠前有金博山加蝉为饰,与织成云龙纹绛色纱袍,白纱中单、方心曲领(宋朝的方心曲领是1个上圆下方,形似锁片的装潢,套在项间起压贴作用,避免衣领雍起,寓天圆地方之意)、绛纱裙(裳)相配,腰束金玉带,前系蔽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得失

谈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最近读了本书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治有俩部分组成:一是“人事”,一是“制度”人事比较变动;制度由人创立,亦有人改订,亦属人事,而比较稳定,也可以规定人事,限制人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不断演变。秦汉以前:一、王位世袭制代禅让制“家天下”代“公天下”;二、分封制;三、宗法制;四、礼乐制。秦汉以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处于形成时期,我们不予充分讨论。 我们讲政治制度主要从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四个方面来讨论。 秦代时期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管政事、监察和军事。地方实行郡县制。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但是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并不是绝对专制,其中也有民主倾向。丞相、御史大夫多少也能制约皇帝独裁。我们不可否认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我们再来谈谈汉代,汉代开始皇室便与政府形成了一种关系。拿历史的大趋势来看,皇室与政府应该是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的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国家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责政治上一切实际责任。在汉代中央政府组织中承袭秦制即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九卿各管一摊。三公九卿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中纪委书记和军委主席以及各部部长。汉代开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已经开始。地方上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实际上汉代地方政府只有郡和县俩级,郡的长官称为太守,县的长官称为县令。地方各项如财政、教育、刑事等都要上计到中央;中央派刺史监督地方。选举方面起初汉武帝设立太学,太学考试毕业分俩科,甲科出身为郎,乙科出身为吏。贫寒子弟凭借太学资格也可做官,这又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再说说汉代的选举历史上称之为“乡举里选”当时各地方可以时时选举人才到中央。他们的选举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无定期的。通过策问来选拔人才。第二种是特殊的选举:政府遇到特殊情况如自然灾害、战争等需要选拔特殊的人才。由皇帝下召有特殊才能的都可以去报道。第三种是定期的选举:举孝廉。经济制度方面,汉代对于轻徭薄赋算是做到了汉文帝曾全部免收田租历时十一年之久。然而汉代已经出现了土地兼并。为什么出现土地兼并?因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和政府允许土地买卖的政策造成的。土地属于私人财产,农民遇到灾荒年会出卖土地来勉强维持生活。封建地主阶级可以趁机大量兼并农民土地。赋税方面汉代开始公私分税后来盐铁专卖。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主张节制资本。兵役制度方面:汉代兵制是全国皆兵。国民兵役分为卫兵、戍卒和原地兵役。中央有南北兵,边疆有戍卒,地方有国民兵,国家一有事这三种军队都可以用上。国民除了服兵役之外还要服力役。汉代很多制度都是空前的,这不能不说是历史一大进步。汉制的缺点在哪呢?首先在经济方面,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形成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使政府的减轻租税政策全失功效。其次说到军队制度:操练时间短,全国皆兵制,在中国论,一则军队数量太多,二则训练太简略,调调动不方便。结果全国皆兵弄得有名无实。再次讲到政府组织:皇权和相权应该是分开的,然而碰到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过分消弱相权,皇权至上。选举制度方面“举孝廉”演变为“门阀制度”。但是并不能用“专制、黑暗”来形容汉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专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能力目标: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归纳北宋政治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隋唐以来的,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认识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与执政者的政策紧密相关。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影响。 本课难点:重文轻武政策的出现原因和影响。 二、说教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三、说学法

学生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意义容易理解,措施和带来的利弊不易理解,教师要逐条分析讲解举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毛泽东得眼里,他最佩服的五位帝王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其中宋太祖就和我们今天要讲的北宋政治有着密切关系。宋太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防止了以后的分裂割据,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也带了军队战斗力弱,使拥有强大综合国力的北宋王朝始终未能完成中国的统一,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战中处于不利地位,从此兵威不振成为中原王朝顽疾,正是功也千秋,罪也千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功罪千秋的伟人做了那些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第六课 2.阅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回答下列为题 (一)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事件 (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必然性有哪些

北宋的政治

部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xxxxxxxx 一、历史观点综述 1、共识: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北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文官制度,重文轻武,利弊兼得。 2、前沿观点交锋: 严复:中国之所以成为今天(清末)的现象者,……为宋人所造就十之八九。 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制度,一面是相权衰落,另一面则是中央集权,从唐“三公坐而论道”到宋代“站而论道”了。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宋代的是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地方则日趋贫弱。金兵内侵,汴京一失,全国土崩瓦解,更难抵抗。 民国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有宋尽革其弊,惟宋无女主、外戚、宦寺、宗王、强藩之祸。 顾全芳:我们不是说,宋代的发展,都与重文轻武政策有关。诸如其它方面,北宋非但“不弱”,而且“很强”。把北宋称为“弱宋”是不妥当的,把弱宋的原因归之于重文轻武,更是不妥当的。北宋百年的重文轻武,有其消极作用,但就总体而言,起了积极有益的作用。倘若北宋因袭唐末五代的重武轻文,不要说宋代不得和平和安宁,就连文化科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也将成为问题。 二、课标教材 (一)课程内容标准: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

课标解读:课标前言:“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促进了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及科技文化繁荣,改变了社会生活,影响了民族关系的处理和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弊端,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 (二)教材: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形成重文轻武的特点。 难点:重文轻武国策的影响。(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赵匡胤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重文轻武治国方略的背景、具体的措施及利弊,培养学生阅读细节材料总结归纳的史料实证精神。 2、过程与方法: 注意以人物为中心,以故事性史料为载体,以人文素养为目标,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1)通过《大宋印象》微课,形成宋朝特点的初步印象,感受本单元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培养学生建立单元整体意识。通过课前小故事“陈桥兵变”引入人物知晓北宋的建立。通过图史分析五代十国动乱根源理解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历史情怀。 (2)通过教师另四个小故事(如杯酒释兵权、降服地方节度使、废除赋税留州的圣旨、撤宰相凳子,重用读书人的改革等)探究生成课标重点关键词——北宋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形成重文轻武的特点。 (3)用范仲淹历任官职承前启后,通过师生图史互证(导学案或课文史料)进行情景对话,让学生感受重文轻武的利弊,再用史料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积极影响,来突破难点,形成前后呼应,培养学生证据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 认识到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战乱局面,理解他加强中央集权思路的历史背景,学会站在历史背景角度思考人物内心和事件起因,并能分析他开创文治的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频考点呈现】 考点一分封制与宗法制 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 考点三中央集权的演进 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 【高频考点剖析】 考点一分封制与宗法制 [考点回顾] 1.宗法制 (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照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分配制度。 (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 (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5)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考点深化] 1.比较分封制与宗法制

(1)特点 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③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④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历史遗存 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省份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考题印证] 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 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 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 C项;材料的“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A 【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

第6课 北宋的政治知识点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北宋统一中原与南方的方针:先南后北 3.北宋并未统一全国,只是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①唐末五代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②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③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割据状态。 5.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⑴军事方面:集中军权①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②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③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⑵政治方面:集中行政权①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⑶经济方面:集中财证权①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②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6.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7. 8.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9.重文轻武政策的措施:①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③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10.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11.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制度

知识点一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宋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二府三司制 宋初中央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增设枢密使掌管军事,设置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掌管财政,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这样就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君主专制加强。 2.地方 (1)军事上,收精兵:剥夺主要将领的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禁军。强干弱枝。 (2)行政上,削实权:废除地方上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担任地方官(知州),设通判监督。 重文轻武。 (3)财政上,制钱谷:地方赋税设转运使监管,一小部分留作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中央集权加强。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 (1)设中书省;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并直辖河北、山西、 山东等地。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一度扩大。 (2)设枢密院和宣政院:在中央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2.地方 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拥有行政、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二 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宋朝的经济 1.农业 (1)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和经济发展。宋朝时,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2)耕作技术:江南逐渐形成了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3)土地制度: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4)灌溉工具:北宋出现高转筒车。 2.手工业 (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2)纺织业:宋朝丝织品的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3.商业 (1)发展概况:商业环境宽松,城市中市、坊界限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商业空前繁荣。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020届高三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测试试题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前保温卷二)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 ) 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 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 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 解析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制衡,二府三司制“依事系任”进行事权分割,而没有制衡体制,故选D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制约,A项错误;由三省六部制到二府三司制并没有体现中央官僚机构的进一步膨胀,B项错误;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是在秦朝,C项错误。 答案 D 2.(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三)宋代历朝皇帝不仅访书、藏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倡读书。结果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技术日益进步 B.注重文治的基本国策 C.理学强调格物致知 D.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不难得知,宋代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是由于皇帝的诱导和提倡,宋朝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这一切使得宋代读书蔚然成风,故选B项。 答案 B 3.(2018·福建福州适测)以下是有关古代“通判”一职的史料记载。 A.通判一职的设置始于南唐 B.南宋通判的职权有名无实 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权 D.通判发挥过地方监察作用 解析据材料“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行使监督权,故选D 项。材料“以水部员外郎通判歙州,南唐书”可知南唐时已有通判,但未知始设于南唐,A

项错误;材料“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督经总制钱为职业”可知没有监察的实权,但有“督经总制钱”的权力,故B项错误;地方行政权由州郡长官行使,C项错误。 答案 D 4.(2019·广东肇庆模拟)北宋进入《宋史》的官员46%来自寒族。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1148年为56.3%,1256年为57.9%。这表明( ) 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B.科举制日臻完善 C.宋代官僚体制日益完善 D.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宋代官员和科举制选拔更注重能力而非出身,反映了官僚制度日益完善,故选C项。宋朝官员和进士来源相当部分并非来自显赫家族,与其地域无关,A项错误;科举制进士和官员的来源不能反映科举制本身发展状况,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就遭到破坏,D项错误。 答案 C 5.(2018·湖北荆州质检三)北宋建立之初,北有强悍的契丹、北汉虎视中原,西南有后蜀坐险自大,南有吴越、南唐割据集团占领重要经济区。赵匡胤决定以汴京为都城,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决策来统一全国。北宋定都汴京、采取“先南后北”战略决策的原因是( ) A.汴京地区农业生产发达 B.从军事经济地理角度考虑 C.北方游牧民族迁徙不定 D.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需要 解析北宋定都汴京是占据中原有利地形,采取“先南后北”战略决策是为了利用南方的经济优势。这一决策与汴京地区农业生产发达无关,A项错误,故选B项。这一决策与北方游牧民族迁徙无关,C项错误;北宋属于区域政权,这一决策与建立统一国内市场无关,D项错误。 答案 B 6.(2018·湖北调研考试)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A.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弊端 B.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C.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改变三司机构,王安石变法把三司进行统一调整,可知其意图是改变原来的机构弊端,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故选B项。

宋代州级属官体制

宋代州级属官体制初探 提要:宋代州级政府是地方行政体制的重要一环,而州级行政属官是佐助正副长官贯彻中央政令,处理日常政务,保证完纳税粮,尤其是办理日常司法政务的主要官员。宋代州级属官体制承袭于唐末五代,但又有较大的改组,呈现出人员减少,司法政务繁重等时代特点,在化解民间纠纷,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和加强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宋代幕职诸曹官 宋王朝结束了唐末五代长期纷争的历史局面,重新确立了中央有效地统辖地方的中央集权统治体制,这一统治体制对后期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多民族国家的大统一局面成为历史主流,这种统一局面的维持与宋朝确立的文官治国体制有很大关系。在宋代的行政体制中,州级政权是中央治理地方的桥梁,它既是一个正式的和完整的地方财政级别,①,也是地方最重要的司法审判级别,是有效地贯彻中央政策法令、维持地方统治秩序的关键环节。在州级政权体系中,知州(府、军、监)是长官②,通判是副长官。③在正副长官之下,宋代州郡设置幕职、诸曹官作为行政属僚,辅佐长贰治理州政。此外,尚设都监、监押、巡检等军政属官,被称为州司兵官;设州学教授主管学校教育;并创设了管理各种仓场库务堰闸的监当官,担负财税征收及管理职能。④对于这些具体贯彻执行地方统治政策的属官体制,学术界关注较少。关于幕职诸曹官,目前只有龚延明先生在其所著《宋代官制辞典》中详列44目,考述其职源与沿革、职掌、品位、编制、简称与别名,为研究者提供了必要参考⑤;朱瑞熙先生所著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六卷),也对幕职、诸曹官的设置、编制与人选、职权范围有简要概述⑥。但是,两书受体例所限,均未展开详细论述。因此,至今尚无一篇专项论文对此进行研究。限于篇幅,本文拟对州级行政属官主要指幕职、诸诸曹官的职源设置状况及其职能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探讨。疏漏之处,敬祈赐教。 一、职源与设置状况 宋代州级行政属官由幕职官与诸曹官两部分组成。幕职官简称职官或幕职,主要由签判(全称是签书[署]某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节度(或防御、团练、军事)判官及推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诸职;诸曹官则有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法参军、司户参军。在文臣阶官体系中,这些职官与县令、主簿、县尉共同组成幕职州县官,又称选人,是文阶官中最基层的一部分。宋徽宗崇宁二年以前,作为实职差遣的幕职与诸曹参军同时也是阶官名称,崇宁二年以后,作为阶官的幕职州县官改变了名称,而差遣职名仅在宋徽宗大观、政和以后一度改变,南宋建炎元年后依旧。⑦宋代幕职官直接沿用了中唐以后方镇幕府部分属官的名称。中唐以后,唐政府为了收拾安史之 ①参阅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第二章,第4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版。 ②参见苗书梅《宋代知州及其职能》,载《史学月刊》1998年第6期。 ③参见苗书梅《宋代通判及其主要职能》,载《河北学刊》1990年第2期;王世农:《宋代通判论略》,载《山 东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 ④参见苗书梅《宋代监当官初探》,载《宋史研究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12月。 ⑤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第十编之三《幕职与诸曹官门》,中华书局1997年4月版。 ⑥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六卷,第五章第一节,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朱瑞熙称幕职官为知州和 通判的助手,诸曹官为属官,比较符合实情。 ⑦作为阶官体系的幕职州县官(选人制度)已有诸多研究成果。如金中枢:《北宋选人七阶试释》,载《宋史研究集》(台湾宋史座谈会编)第九集;朱瑞熙:《宋代幕职州县官的荐举制度》,载《文史》第27辑,中华书局1987年版;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王云海、苗书梅《宋代幕职州县官及其改官制度》,载《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祖慧:《宋代的选人制度》,载《岳飞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96年8月版;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第四章第三节,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专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措施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弱等社会弊端。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能力目标: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归纳北宋政治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隋唐以来的,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认识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与执政者的政策紧密相关。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影响。 本课难点:重文轻武政策的出现原因和影响。 二、说教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三、说学法

学生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意义容易理解,措施和带来的利弊不易理解,教师要逐条分析讲解举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毛泽东得眼里,他最佩服的五位帝王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其中宋太祖就和我们今天要讲的北宋政治有着密切关系。宋太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防止了以后的分裂割据,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也带了军队战斗力弱,使拥有强大综合国力的北宋王朝始终未能完成中国的统一,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战中处于不利地位,从此兵威不振成为中原王朝顽疾,正是功也千秋,罪也千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功罪千秋的伟人做了那些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第六课 2.阅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回答下列为题 (一)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事件 (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必然性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