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集合函 数1-10讲讲义

高一数学集合函 数1-10讲讲义
高一数学集合函 数1-10讲讲义

第一讲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知识点精讲

1 集合:我们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 ),把一些元素的总体称为集合(set)。 集合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集合 C B A ,, 元素与小写字母表示,如元素 c b a ,, 2.集合中的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与无序性;

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这是判断能否组成集合的一个标准。 例:个子高的同学,成绩好的同学,家乡的小河流都不能组成集合

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例:},2{2x x A =中的取值范围是_____

无序性:集合中不同的元素之间没有地位差异,集合不同于元素的排列顺序无关; 如}1,3,2{}1,2,3{}3,2,1{== 但数列3,2,1与数列1,2,3是两个不同的数列 3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belong to 或不属于(?)not belong to

若a 是集合A 的元素,记作A a ∈;若b 不是集合A 的元素,记作A b ?; 4集合的表示方法: 列举法、描述法或图示法;

列举法: 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内;{1,2}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花括号{}内。{023|2=+-x x x }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例:区分下列集合的含义:

}12|{2++==x x y x A ; }12|{2

++==x x y y B ;

}12|),{(2

++==x x

y y x C ; }012{2

=++=x x

D }012|{2

=++=x x x E

5 集合的分类: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Φ。如}01|{2=+∈x R x ,或}01|{2

=++x x x 5 常用数集的表示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 N ∈0 正整数集,记作N *或N +; 整数集,记作Z ; 有理数集,记作Q ; 实数集,记作R 。 二典例解析:

例1 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集合

(1)不小于0小于10的奇数; (2)某校2012年在校的所有高个子学生;

(3)方程2

20x x +=的整数解; (4)满足323->-x x 的全体实数;

例2 用“∈ ”或“?”填空:

(1)2 N (2) (3)2

1-

Q (4)π R

例3 用列举法或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2x 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适合x 2

-x-2>0的所有解组成集合; (4)方程组??

?=+=+27

32223y x y x 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

(5)方程组???=-=+9

1

2

2y x y x 的解集 例4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

??

∈∈-Z x Z x x

,26

; 例5、由实数x,-x,|x |,332,x 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元素的个数为 例6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可表示为,

,1b

a a ?

?

????

也可表示为{}2,,0a a b +,则20102010

a b

+的值

是 .

例7 已知集合

}R x ,R a ,01x 2ax

|x {A 2

∈∈=++=,若A 中只有一个元素,求a 的值,并求出这个集

合.

三 课堂练习:

1下列集合中,是空集的是( )

A 2{|33}x x += B.2{(,)|,,}x y y x x y R =-∈ C 2{|0}x x -≥ D }01|{2

=+-x x x

2 若集合{},,M a b c =中的元素是A B C ?的三边长,则△ABC 一定不是 (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3 、已知()

{

}2

2

41,,1a a ∈-,求实数a 的值.

4、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

≤∈<∈=

3,2,,*

b N b a Z a b a

x x 且 5、已知集合{}{}2

,,,2,,aq aq a B d a d a a A =++=(a 为常数),若B A =,求q 的值

第二讲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 知识点精讲 1.集合的包含关系:

(1)子集subset :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或B 包含A ), 记作A ?B (或A B ?);

注:B A ?有两种可能 (1)A 是B 的一部分;(2)A 与B

空集(φ) empty set 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若A ?B 且B ?A ,则称A 等于B ,记作A =B ;

3真子集proper subset :若A ?B 且A ≠B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记作A B 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简单性质:

①A ?A ; ②Φ?A ; ③ 若A ?B ,B ?C ,则A ?C ; 二 典例解析:

例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

(1){}10,1,2?(2){}{}11,2,3∈(3)}2,1,0{?φ(4){}{}0,1,20,1,2? (5){}0?∈ (6)(){}{}0,00=

例2 写出集合{},a b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例3、分别写出集合{}{}{}321211,,,,,a a a a a a 的子集,由此猜测集合{}n a a a ,,,21 的子集的个数。

结论:若集合A 是n 个元素的集合,则集合A 有2n 个子集(其中2n -1个真子集); 例4 },,{c b a A = B={x|x A ?},请用列举法写出B 探究φ与}{φ的关系

例5、求满足}5,4,3,2,1{}2,1{??A 的集合A 的个数.

例6、设集合A={}1,3,a ,B={}211a a -+,,若A B ?,求a 的值.

例7、已知M={}21,x x a a R =+∈,P={}

245,x x b b b R =-+∈,则M 与P 的关系是 .

例8、已知A={}

2560x x x -+=,B={}1x mx =,若A B ?,求实数m 所构成的集合M ,并写出M 的所有子集.

例9、已知集合{}{}

02,0122=+-==-=b ax x x B x x A ,若≠B ?,,且A B ?,求实

数b a ,的值

三 课堂练习:

1.已知P={0,1},M={x ∣x ?P},则P 与M 的关系为( )

M P D M

P C M

P B M

P A ???∈

2.设集合},4

121|{Z k k x x A ∈+

==,若2

9=x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A x ?

B .A x ?

C .A x ∈}{

D .A x ?}{

3. 已知集合???

???

∈-∈=N x N x A 68

|

,试求集合A 的所有子集的个数

第三讲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知识点精讲

1交集:}{B x A x x B A ∈∈=且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B 的交集。

A B

A B

A B

B B A A B =???

2 并集:}{B x A x x B A ∈∈=?或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

A

B

A

B

A B

A B A A B =???

3全集:如果集合S 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 表示。

4补集:}{A x U x x A C U ?∈=且

无理数集可写作:Q C R

φ=?)(A C A U , U A C A U =?)(

注意: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 enn 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集合的简单性质:

(1);,,A B B A A A A A ?=?Φ=Φ?=?(2);,A B B A A A ?=?=Φ? (3));()(B A B A ??? (4)B B A A B A B A =??=???; (5)摩根定律:)()()(B C A C B A C S S S ?=?,)()()(B C A C B A C S S S ?=? 6. A ?B 时,A 有两种情况:A =φ与A ≠φ。

二.典例解析

例1:设全集{}U 9x x =是小于的正整数,

{}{}A 4,5,6,8B 3,5,7,8==,,求A B,A B, U A C B ,()()U U C A C B

例2、已知全集U=R,{}A=12x x -<<,{}B 13x x =<<,求A B,A B ,

()U C A B ,()()U U C A C B ,()U C A B

例3、已知全集{}2I 2,323a a =+-,,若集合{}{}A=21,2,5I a C A -=,求实数a 的值.

例4.全集{}321,3,32S x x x =++,{}1,21A x =-,如果{},0=A C S 则这样的实数x 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x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例 5.已知集合{},31≤≤=x x A 集合()(){},01=--=a x x x B 试判断集合B 是不是集合A 的子集?是否存在实数a 使B A =成立?

例6.设集合}40|{≤≤=x x A ,{}2|,12B y y x x ==--≤≤,求()R C A B 例7 求表达式

x x x +

-)1(有意义的的取值范围形成的集合

例8定义集合运算:)}y A ,x y),xy(x z |{z B A B ∈∈+==*, {}{}1,2,3,4A B ==,则

集合=*B A

三 课堂练习

1 已知}4,3,2,1{=A ,}5,3,2,1{-=B 求B A ?,B A ?

2 设全集,U R ={}1M x x =>,}11|{>-<=x x x P 或,则P M ?,P M ?,M C U

3、已知集合{}2

A 421,a a =--,,{}

B 5,1,9a a =--,若有{}A B=9 ,求a 的值.

4(2012新课标)已知集合{1,2,3,4,5}A =,{(,),,}B x y x A y A x y A =∈∈-∈;,则B 中所含元素的个数为

5若集合A={-1,1},B={0,2},则集合{z ︱z=x+y,x ∈A,y ∈B}中的元素的个数为

6求表达式1)1)(1(++

-+x x x 有意义的的取值范围形成的集合

7设{}{}34|,|,<>=≤≤==x x x A C b x a x A R U U 或,则a = ,b = . 8 若全集{}{}0,1,2,3,42,3U U C A ==且,则集合A 的真子集共有 ( )

A .3个

B .5个

C .7个

D .8个

第四讲 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一 知识点精讲:

1 被2除的整数可写成 )(1

2,2Z k k k ∈+ 余数分两类

被3除的整数可写成)(2

3,13,3Z k k k k ∈++ 余数分三类

被4除的整数可写成)(3

4,24,14,4Z k k k k k ∈+++ 余数分四类

被5除的整数可写成)(4

5,35,25,15,5Z k k k k k k ∈++++ 余数分五类

2 A ?B 时,A 有两种情况:A =φ与A ≠φ。 常见空集的三种形式:

φ=+≤≤-=}121|{m x m x A ,求m 的取值范围 φ==++=}01|{2

mx x x B ,求m 的取值范围

φ==+=}01|{mx x C ,求m 的取值范围

3 一般地,对任意两个有限集合A,B 有

)()()()(B A card B card A card B A card ?-+=?)

()()()()

()()()(C B A card C B card C A card B A card C card B card A card C B A card ??+?-?-?-++=??

二 典例解析:

例1 .},12|{Z k k x x A ∈-==,},12|{Z k k x x B ∈+==,则A,B 的关系

},13|{Z k k x x A ∈-==,},23|{Z k k x x B ∈+==,则A,B 的关系 },14|{Z k k x x A ∈-==,},34|{Z k k x x B ∈+==,则A,B 的关系

},25|{Z k k x x A ∈-==,},35|{Z k k x x B ∈+==,则A,B 的关系},2|{Z k k x x A ∈==,},4|{Z k k x x B ∈==,则A,B 的关系

例2.设集合},2

14

{},,4

12

{Z k k x x N Z k k x x M ∈+

=

=∈+

=

=,则( )

N M A = B M N C M N φ=?N M D

例3 .集合A={x Z k k x ∈=,2} B={Z k k x x ∈+=,12} C={Z k k x x ∈+=,14},

又,,B b A a ∈∈则有( )

A (a+b )∈ A

B (a+b) ∈B

C (a+b) ∈ C

D (a+b) ∈ A 、B 、C 任一个 例4.已知全集*=N I ,集合},2|{*∈==N n n x x A ,},4|{*∈==N n n x x B 则 A .B A I ?= B .B A C I I ?=)( C .)(B C A I I ?= D .)()(B C A C I I I ?= 例5.},22|{R x x x A ∈<<-=,}|{a x x B ≥=,且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____ 变式},22|{R x x x A ∈≤≤-=,}|{a x x B >=,且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

例6、已知{}A 3,x a x a =≤≤+{}B 15x x x =<->或, (1)若A B=? ,求a 的取值范围; (2)若A B=A ,求a 的取值范围

例7.若{}{}A B m x m x B x x A ?+≤≤-=≤≤-=,112|,43|,求是实数m 的取值范围.

例8.设B C A x x z z C A x x y y B a x x A ?∈==∈+==≤≤-=且},,{},,32{},2{2

。求

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例9.某班有学生55人,其中体育爱好者43人,音乐爱好者34人,还有4人既不爱好体育也不爱好音乐,则该班既爱好体育又爱好音乐的人数为 人。

三课堂练习:

1.若集合}1,1{-=A ,}1|{==mx x B ,且A B A =?,则m 的值为( )

A .1

B .1-

C .1或1-

D .1或1-或0

2. 已知集合}52|{≤≤-=x x A

(1) 若{},121B A B x m x m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2) 若{},621A B B x m x m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3.设集合{32}A x x =-≤≤,{2121}B x k x k =-≤≤+,且A B ?, 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

第五讲 绝对值 乘法公式 二次根式 分式

一 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0,||0,0,

,0.a a a a a a >??

==??-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 例1 =||x 变式: 画 ||x y =的图象

例2 =-|2|x 变式: 画 |2|-=x y 的图象

例3解不等式:2||>x

例4解不等式:2|1|>-x

二.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 b b ±=±+.

(3)立方和公式 2233

()()a b a a b b a b +-+=+; (4)立方差公式 22

3

3

()()a b a a b b a b -++

=

-;

(5)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 b b c a

c ++=+++++; (6)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

2

3()33a b a a b a b b +=+++; (7)两数差立方公式 3

3

2

2

3

()33a b a a b a b b -=-+-. 例1 计算:2

2(1)(1)(1)(1)x x x x x x +--+++.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

a b c ++的值. 例3 已知0=++c b a ,求

111111(

)(

)(

)a b c b

c

c

a

a

b

+

++

++

的值.

例4 求证:))((32

2

2

3

3

3

ca bc ab c b a c b a abc c b a ---++++=-++.

三.二次根式

1.分母有理化

b

a b

a b

a --=

+

1 ,分子有理化:

b

a b a b a -

-=

+

1

)

(

2

a ==,

0,

,0.

a a a a ≥??

-

|,|2

x x

=

x x

=3

3

)2(22

4

2

≠+=--x x x x ,

例1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2

例2 化简:2011

2010

)

23()

23(-?+.

例3 若

2

x =+

=______ __.

四.分式 1.分式的意义 2.繁分式

例1根据3

12

16

1-

=

, 推测

=+)

1(1n n _____ (*

∈N n ) (其中n 是正整数)

=+)

2(1n n _____ (*

∈N n )

=+-)

12)(12(1

n n _____ (1,≥∈N N n )

例2若54(2)

2

x A B x x x

x +=

+

++,求常数,A B 的值.

例3计算: 11112

23

910

+

++

??? ;

(3)计算 )

1(14

313

21++

+?+

?n n .

例3

=.

例4 计算:111113

24

35

911

+

+

++

???? .

第六讲 分解因式

一 知识点精讲:

1 分解因式的基本方法:

首先提取公因式,然后考虑用公式,十字相乘试一试,分组、换元、配凑来压轴 2.关于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1) 形如2()x p q x pq +++型的因式分解

这类式子在许多问题中经常出现,其特点是:

①二次项系数是1 ②常数项是两个数之积 ③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之和

pq x q p x q x p x +++=++)())((2

反过来,就得到:2()()()x p q x pq x p x q +++=++ (2) 一般二次三项式2ax bx c ++型的因式分解

2

112212122112()()()a x c a x c a a x a c a c x c c ++=+++. 反过来,就得到:2121221121122()()()a a x a c a c x c c a x c a x c +++=++ 二典例解析:

例1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276x x -+ (2)21336x x ++ (3) 226x xy y +-

(4)222()8()12x x x x +-++ (5)22()x a b xy aby -++

例2 分解因式:

(1)2

1252x x -- (2)2

2

568x xy y +-(3)543

1016ax ax ax -+

(4)2126n n n a a b a b +++- (5) 42

718x x -- (6)27()5()2a b a b +-+-

(7) 22

(67)25x x -- (8)3223428x xy x y y --+

例3.已知2,23

a b ab +=

=,求代数式2

2

2

2

2a b a b ab ++的值.

例4.已知0a b c ++=,求证:3223

0a a c b c abc b ++-+=.

例5.已知211=+y x ,代数式y

xy x y

xy x 535323+++-的值为 .

2

211c a c a

第七讲 一元二次方程

一知识点精讲:

1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断式

一元二次方程2

0 (0)ax bx c a ++=≠,配方将其变形为:2

2

2

4()24b b ac x a

a

-+

=

,记

2

4b

a c ?=-

(1)当240b ac ->时,右端是正数,因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b x a

=

(2)当240b ac -=时,右端是零,因此,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22b x a

=-

(3)当240b ac -<时,右端是负数,因此,方程没有实数根.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定理:如果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的两个根为12,x x ,则

22b b x x a a

-+--=

=

,那么,1212,b c x x x x a

a

+=-=

说明: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值,要熟练掌握以下等式变形

2

2

2

121212()2x x x x x x +=+-,

121

2

12

11x x x x x x ++

=

,22

12121212()x x x x x x x x +=+

2

2

121212()()4x x x x x x -=+-

,12||x x -=

3

3

3

12121212()3()x x x x x x x x +=+-+

二典例解析:

例1 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

320x x k -+=,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k 的范围. (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方程有实数根 (4)方程无实数根.

例2 已知实数x 、y 满足22

210x y xy x y +-+-+=,试求x 、y 的值.

例3 若12,x x 是方程0201022

=-+x x 的两个根,试求下列各式的值 (1)22

12x x + (2)

1

2

11x x +

(3)

2

2

2

1

11x x +

第八讲 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 知识点精讲:

一元二次不等式)0()0(02≠≤≥++a c bx ax 的解法

口诀:当0>a 时“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

当0

0))((21<--x x x x a ),0(21x x a <>21x x x <--x x x x a ),0(21x x a <>21x x x x >

2 十字相乘法:))(()(2

d cx b ax bd x bc ad acx ++=+++

二 典例解析:

例1 解下列不等式:

1. 0652>+-x x

2. 0122>++x x

3. 012

>++x x 4. 0)1)(12(>-+x x 5. 0)1)(1(<+-x x 6.012

>-+-x x

7.0))(1(≤+-a x x 8.0)(3

2

2

<++-a x a a x

例2 不等式2(2)2(2)40a x a x -+--<对一切x R ∈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

例3 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02>++c bx ax 的解集为}|{βα<α),

求不等式02<++a bx cx 的解集

例4 一元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数轴标根法:

(1)各项中x 的系数为正, (2)根从小到大依次标在数轴上, (3)从右上方穿起。 口诀:奇穿偶不穿。 解下列不等式:

1. 0)4)(3)(2)(1(>----x x x x

2. 0)4)(2)(1)(1(<+--+x x x x

3. 0)4()3)(2(2<---x x x

4. 0)2)()(1(>---x a x x 例5.分式不等式

分式不等式的等价变形:)()(x g x f >0?0)()(>x g x f ,)()

(x g x f ≥0??

??≠≥?0)(0

)()(x g x g x f

解下列不等式: 1.

04

23<+-x x 2.

05

12≥-+x x 3.

03

84322

2

≤++--x x x x

三 课堂练习 1、解下列不等式

(1)2

25120x x +-≥ (2)2

3220x x -++≥ (3)(12)(23)0x x +->

(4)2

230x x ++< (5)2

10x x ++> (6)2

4410x x ++> (7)0)2)(3)(12)(1(>+--+x x x x (8)0)2)(1()1(2

<-+-x x x (9)03

22≥+-x x

2、已知不等式3

12

1022

<

<-

>++x bx ax

的解为,则a = ;b = 。

3 、若不等式012>++ax ax 的解集为R ,求a 的取值范围。

第九讲常见函数的函数的图象及其y

x,的取值范围一知识点精讲:

2 对于上述函数,如果对于x 给出了限制条件,则相应的函数值也就发生了变化,我们要根据函数的图象去求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3 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整式函数b kx y +=,kx y =,c bx ax y ++=2,x 的取值为R (2)分式函数,分母不能为0,x

k y = ,0≠x , b

ax d cx y ++=

,0≠+b ax

(3)对于无理函数b ax y +=

,0≥+b ax c bx ax

y ++=2

,02

≥++c bx ax

(4)0x y =,0≠x

(5)如果函数是由几部分同时组成,则必须使这几部分的x 同时成立,求各部分x 取值范围的交集 二典型例题 1画下列函数的草图

(1)x y =(2)x y -=(3)12+=x y (4)12+-=x y (5)12-=x y (6)12--=x y (7)x

y 1=(8)x

y 1-

=(9)1

1-+=

x x y (10)1

21--=

x x y (11)1

12+-=

x x y

(12)2x y =(13)2

x y -=(14)122

+-=x x y (15)122

-+-=x x y (16)322

--=x x y

(17)222

++=x x y (18)12

-+-=x x y (19)||x y = (20)|1|+=x y

探究:(21)|1|2-=x y (22)||2x x y -= (23)x

x y ||=

2求下函数x 的取值范围

(1)43-=x y (2)12+-=x x y (3)1

2-=x y (4)02)32(--=x x y

(5)02)32(++=x x y (6)652

+-=x x y (7)542

+-=x x y

(8)x x y -+

-=21 (9) 2

211x

x y -+-= (10))2(-+=x x x y

3求下列函数值y 的取值范围

(1)62+-=x y (2)72+=x y (3)x

y 3= (4)5

3x y -=

(5)22+=x y

(6)101242

++=x x y (7)222

++=x x y (8)x x y +=2 (9)12

+-=x y

(10)122+--=x x y (11)x x y +-=2

(12)22

++=x x y

(13)2

1x

y -=

(14) 142

-+-=x x y (15)x x y -+-=

11

探究:(15)x x y -+=1

第十讲二次函数在闭区间[])

n

m<上的最值

m

,n

(,

一知识点精讲:

1.区间:它表示一个范围内的数的集合。

设a,b∈R ,且a

①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

②满足不等式a

③满足不等式a≤x

④满足不等式a

这里的实数a和b叫做相应区间的端点.

在数轴上,这些区间都可以用一条以a和b为端点的线段来表示,在图中,用实心点表示包括在区间内的端点,用空心点表示不包括在区间内的端点:

这样实数集R也可用区间表示为)

-∞,“∞”读作“无穷大”,“∞

,

(+∞

-”读作“负无穷大”,“+∞”读作“正无穷大”.还可把满足x≥a,x>a,x≤b,x

(b

,

-∞

,

(b

-∞. )

注意:书写区间记号时:

①有完整的区间外围记号(上述四者之一);

②有两个区间端点,且左端点小于右端点;

③两个端点之间用“,”隔开. ④b a <

2 求一元二次函数2()(0)f x ax bx c a =++≠在闭区间[]q p ,上的最值,主要是借助函数的图像解答,充分体现了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 典例解析:

例1求函数322--=x x y 在下列区间上的最值。

(1)),(+∞-∞ (2)[]2,0x ∈- (3)[]2,4x ∈ (4)15,22x ??

∈??

?? (5)13,22x ??

∈-????

例2 已知二次函数222++-=x x y ,[]1,+∈t t x ,求函数的最大值

例3 已知函数122

+-=ax x y ,[]1,2,x ∈-求函数最小值()m a 。

高一寒假讲义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 含答案 知识梳理 1、集合的概念:一般的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 。 2、集合的3个性质:?? ???的元素顺序无关无序性:集合与组成它元素是互不相同的互异性:集合中任两个必须是确定的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 3、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我们通常用 来表示集合,用 来表示元素。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①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A ,记作:A a ∈ ②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 注意:属于或不属于(?∈,)一定是用在表示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上。 5、集合的分类: (集合含有有限个元素); 无限集(集合含有 个元素);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用记号 表示)。 6、常用集合的表示: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记作N ; 正整数集记作()+N N *; 整数集记作Z ; 有理数集记作Q ; 实数集记作R 。 注意:(这些特定集合外面不用加{}) 7、集合的表示:(1) :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的表示方法。 注意:一般用列举法,元素是有限的,在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无限集合也可以用列举法,例:正整数集合{1,2,3,4,…}. (2) :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一般元素的符号及取值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例:{} 4>=x x B (如果元素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范围可省略不写)。 (3) :用平面内一条封闭曲线的内部表示一个集合。

知识典例 题型一 基本概念 例1 下列各组对象中能构成集合的是( ) A .充分接近3的实数的全体 B .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同学 C .小于20的所有自然数 D .未来世界的高科技产品 【答案】C 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例子能否组成集合? (1)大于3小于12的所有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2、判断下面例子能否组成集合? 中国的直辖市; (2)身材较高的人 3、已知元素2x 在集合{1,0,x }内,求实数x 的值 4、集合{a ,b ,c }中元素是三角形三边,则这个三角形不可能是 三角形. 题型二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例 2 用符号“∈”或“?”填空:(1)2_____N ;(2)3Q ;(3)13______Z ;(4)3.14______R ;(5)3-______N ;(69Q . 【答案】∈ ? ? ∈ ? ∈ 巩固练习 1、用符号“∈”或“?”填空 (1)N __0 (2)Z _____14.3 (3)Q ______π (4)N _____14.3 2、下列写法正确的是( ) A .??{}0

对数函数讲义(可直接使用).

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2.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能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题. 二、教学重、难点: 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进行求值、化简、证明、运用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单调性解题 三、命题规律: 主要考察指数式b a N =与对数式log a N b =的互化,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或由对数函数复合成的函数,主要涉及比较大小、奇偶性、过定点、单调区间以及运用单调性求最值等,主要以填空为主。 四、教学内容: 【知识回顾】 1.对数的概念 如果 ,那么数b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 ,其中a 叫做对数的 ,N 叫做对数的 。 即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log b a a N b N =?= 2.常用对数:通常将以10为底的对数10log N 叫做常用对数,记作lg N 。 自然对数:通常将以无理数 2.71828e =???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记作ln N 。 3.对数的性质及对数恒等式、换底公式 (1)对数恒等式:①log N a a = (01,0)a a N >≠>且②log N a a = (01,0)a a N >≠>且 (2)换底公式:log a N =log log b b N a (3)对数的性质: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② 1的对数是零,即log 10a = ③底的对数等于1,即log 1a a = ④log log log a b c b c d ??=log a d

4.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01,0,0a a M N >≠>>且,那么 (1)log ()a MN = ; (2)log a M N = ; (3)log n a M = ; (4)log n a m M = 。 (5)log log a b b a ?= ; (6)log a b =1log b a 5.对数函数 函数log (01)a y x a a =>≠且做对数函数,其定义域为(0,+∞),值域为(-∞,+∞).、 6.对数函数图像与性质 注:对数函数1log log (01)a a y x y x a a ==>≠与且的图像关于x 轴对称。 7.同真数的对数值大小关系如图 在第一象限内,图像从左到右相应的底逐渐增大, 即01c d a b <<<<< 8.对数式、对数函数的理解 ① 应重视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关系,它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也往往是解决“指数、对数”问题的关键。 ② 在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时,应抓住定义的“形式”,像2log 2,log 2,3ln x y y x y x ===等函数均不符合形式log (01)a y x a a =>≠且,因此,它们都不是对数函数 ③ 画对数函数log a y x =的图像,应抓住三个关键点1(,1),(1.0),(,1)a a -

高中数学完整讲义指数与指数函数1指数基本运算

题型一 指数数与式的运算 【例1】 求下列各式的值: ⑴ 33(5)-;⑵ 2(3)-; ⑶ 335; ⑷ 2()()a b a b -<; ⑸ 4334(3)(3)ππ---.⑹2 3 8;⑺12 25- ;⑻5 12-?? ???;⑼34 1681- ?? ??? . 【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 ⑴ 44100;⑵ 55 (0.1)-;⑶ 2(4)π-;⑷ 66 ()()x y x y ->. 【例3】 用分数指数幂表示下列各式: (1)3 2x (2)43)(b a +(a +b >0) (3)32 )(n m - (4)4 )(n m -(m >n ) (5) 5 6 q p ?(p >0) (6)m m 3 典例分析 板块一.指数基本运算

【例4】 用分数指数幂表示下列分式(其中各式字母均为正数) (1)43a a ? (2)a a a (3)3 22b a ab + (4)4233)(b a + 【例5】 用分数指数幂的形式表示下列各式(其中0)a >:3a ;2a . 【例6】 用根式的形式表示下列各式(a >0) 15 a ,34 a ,35 a -,23 a - 【例7】 用分数指数幂的形式表示下列各式: 2 a a ,3 3 2a a ,a a (式中a >0) 【例8】 求值:23 8,12 100 -,314-?? ???,3 41681- ?? ??? . 【例9】 求下列各式的值: (1)12 2 (2)1 2 6449- ?? ??? (3)34 10000- (4)23 12527- ?? ???

高中数学对数函数教案

高中数学对数函数教案 数学对数函数教案【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且在掌握性质的基础上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1)能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的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了解对底数的要求,及对定义域的要求,能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 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象. (2)能把握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实质去研究认识对数函数的性质,初步学会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通过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在图象与性质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对称美,简洁美等审美教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对数函数教案【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对数函数又是函数中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 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 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 与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 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 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 对数不等式的基础.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 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对数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

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故应成为教学的 重点. (3)本节课的主线是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有的问题 都应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而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 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所以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1)对数函数在引入时,就应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 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 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 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 出共性,归纳性质. (2)在本节课中结合对数函数教学的特点,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学生的研究为主,教师只是不断地反函数这 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 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对数函数教案【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新课 一.对数函数的概念 1.定义:函数的反函数叫做对数函数. 由于定义就是从反函数角度给出的,所以下面我们的研究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从定义中你能了解对数函数的什么性质吗?最初步的 认识是什么? 教师可提示学生从反函数的三定与三反去认识,从而找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对数函数的值域为,且底数就是指数函数中的,故 有着相同的限制条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知识点及练习题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 ①如果,,,1n x a a R x R n =∈∈>,且n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当n 是奇数时,a 的n 次 当n 是偶数时,正数a 的正的n 负的n 次方根用符号表示;0的n 次方根是0;负数a 没有n 次方根. n 叫做根指数,a 叫做被开方数.当n 为奇数时,a 为任意实数;当n 为偶数 时,0a ≥. n a =;当n a =;当n (0)|| (0) a a a a a ≥?==?-∈且1)n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② 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 1()0,,,m m n n a a m n N a -+==>∈且1)n >.0 的负分数指 数幂没有意义. 注意口诀:底数取倒数,指数取相反数. (3)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① (0,,) r s r s a a a a r s R +?=>∈ ② ()(0,,) r s rs a a a r s R =>∈ ③ ()(0,0,)r r r ab a b a b r R =>>∈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指数函数练习

1.下列各式中成立的一项 ( ) A .71 7 7)(m n m n = B .31243)3(-=- C .4 343 3)(y x y x +=+ D . 33 39= 2.化简)3 1 ()3)((65 61 3 12 12 13 2b a b a b a ÷-的结果 ( ) A .a 6 B .a - C .a 9- D .2 9a 3.设指数函数)1,0()(≠>=a a a x f x ,则下列等式中不正确的是 ( ) A .f (x +y )=f(x )·f (y ) B .) () (y f x f y x f =-) ( C .)()] ([)(Q n x f nx f n ∈= D .)()]([· )]([)(+∈=N n y f x f xy f n n n 4.函数2 10 ) 2()5(--+-=x x y ( ) A .}2,5|{≠≠x x x B .}2|{>x x C .}5|{>x x D .}552|{><≤-=-0 ,0,12)(21x x x x f x ,满足1)(>x f 的x 的取值范围 ( ) A .)1,1(- B . ),1(+∞- C .}20|{-<>x x x 或 D .}11|{-<>x x x 或 9.函数2 2)2 1(++-=x x y 得单调递增区间是 ( ) A .]2 1,1[- B .]1,(--∞ C .),2[+∞ D .]2,2 1 [ 10.已知2 )(x x e e x f --=,则下列正确的是 ( ) A .奇函数,在R 上为增函数 B .偶函数,在R 上为增函数

讲义高一数学必修一函数复习

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 →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2.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 (5)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3.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①定义域一致 (化简前) ②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4.值域:先考虑其定义域 (1)图像观察法(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0,(>+ =b a x b ax y 三角函数等的图像,利用函数单调性) (2)基本不等式 (3)换元法 (4)判别式法 5.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 y=f(x) , (x ∈A)中的x 为横坐标,函数值y 为纵坐标的点P(x ,y)的集合C ,叫做函数 y=f(x),(x ∈A)的图象.C 上每一点的坐标(x ,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 、y 为坐标的点(x ,y)均在C 上 . (2) 画法 描点法 图象变换法: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平移变换 伸缩变换 对称变换 6.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3)区间的数轴表示. 7.映射 一般地,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 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映射。记作“f (对应关系):A (原象)→B (象)” 对于映射f :A →B 来说,则应满足: (1)集合A 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 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讲义)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讲义) ? 知识点睛 1. 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利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比大小 (1)同底指数函数,利用单调性比较大小; (2)异底指数函数比大小,可采用化同底、商比法、取中间值、图解法; (3)同底数对数函数比大小,直接利用单调性求解;若底数为字母,需分类讨论; (4)异底数对数函数比大小,可化同底(换底公式)、寻找中间量(-1,0,1),或借助图象高低数形结合. 3. 换底公式及常用变形: log log log c a c b b a =(a >0,且a ≠1;c >0,且c ≠1;b >0) 1 log log a b b a = (a >0,且a ≠1;b >0,且b ≠1) log log m n a a n b b m = (a >0,且a ≠1;b >0,且b ≠1) log a b a b =(a >0,且a ≠1;b >0) ? 精讲精练 1. 若a ,b ,c ∈R +,则3a =4b =6c ,则( )

A .b a c 111+= B . b a c 122+= C .b a c 221+= D .b a c 212+= 2. 计算: (1)若集合{lg()}{0||}x xy xy x y =,,,,,则228log ()x y +=_________; (2)设0()ln 0x e x g x x x ?=?>?≤(), ()则1 (())2g g =_____________; (3)若2(3)6()log 6f x x f x x x +

高一数学对数函数经典题及详细答案

高一数学对数函数经典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32a =,那么33log 82log 6-用a 表示是( ) A 、2a - B 、52a - C 、2 3(1)a a -+ D 、 2 3a a - 答案A 。 ∵3a =2→∴a=log 32 则: log 38-2log 36=log 323 -2log 3(2*3) =3log 32-2[log 32+log 33] =3a-2(a+1) =a-2 2、2log (2)log log a a a M N M N -=+,则 N M 的值为( ) A 、41 B 、4 C 、1 D 、4或1 答案B 。 ∵2log a (M-2N )=log a M+log a N , ∴log a (M-2N)2=log a (MN ),∴(M-2N)2 =MN , ∴M 2-4MN+4N 2=MN ,→m 2-5mn+4n 2=0(两边同除n 2)→(n m )2 -5n m +4=0,设x=n m →x 2-5x+4=0→(x 2 ???==1x x 又∵2log (2)log log a a a M N M N -=+,看出M-2N>0 M>0 N>0 ∴n m =1答案为:4 3、已知2 2 1,0,0x y x y +=>>,且1 log (1),log ,log 1y a a a x m n x +==-则等于( ) A 、m n + B 、m n - C 、()12m n + D 、()1 2 m n - 答案D 。 ∵loga(1+x)=m loga [1/(1-x)]=n ,loga(1-x)=-n 两式相加得:→ loga [(1+x)(1-x)]=m-n →loga(1-x 2)=m-n →∵ x 2+y 2=1,x>0,y>0, → y 2=1- x 2→loga(y 2)=m-n

2019-2020学年高一数学《集合及其运算》全套讲义(精品)

2019-2020学年高一数学《集合及其运算》全套讲义 知识点总结及例题讲解 一、集合的含义 1.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3.常见的数集及表示符号 【例1】 ①中国各地最美的乡村; ②直角坐标系中横、纵坐标相等的点; ③不小于3的自然数; ④2018年第23届冬季奥运会金牌获得者. A.③④B.②③④ C.②③D.②④ B[①中“最美”标准不明确,不符合确定性,②③④中的元素标准明确,均可构成集合,故选B.] 判断一组对象能否组成集合的标准 判断一组对象能否组成集合,关键看该组对象是否满足确定性,如果此组对象满足确定性,就可以组成集合;否则,不能组成集合.同时还要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无序性.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5的所有自然数构成一个集合; (2)直角坐标平面内第一象限的一些点组成一个集合; (3)方程(x-1)2(x+2)=0所有解组成的集合有3个元素. [解](1)正确,(1)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互异的,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2)不正确,“一些点”标准不明确,不能构成一个集合. (3)不正确,方程的解只有1和-2,集合中有2个元素. 【例2】 ①π∈R;②2?Q;③0∈N*;④|-5|?N*. A.1B.2 C.3D.4 (2)已知集合A含有三个元素2,4,6,且当a∈A,有6-a∈A,那么a为() A.2 B.2或4 C.4 D.0 (1)B(2)B[(1)①π是实数,所以π∈R正确; ②2是无理数,所以2?Q正确;③0不是正整数,所以0∈N*错误;④|-5|=5为正整数,所以|-5|?N*错误.故选B. (2)集合A含有三个元素2,4,6,且当a∈A,有6-a∈A,a=2∈A,6-a=4∈A, 所以a=2, 或者a=4∈A,6-a=2∈A, 所以a=4, 综上所述,a=2或4.故选B.] 判断元素与集合关系的两种方法 (1)直接法:如果集合中的元素是直接给出的,只要判断该元素在已知集合中是否出现即可. (2)推理法:对于一些没有直接表示的集合,只要判断该元素是否满足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特征即可,此时应首先明确已知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特征.

高考数学知识点:指数函数、函数奇偶性

高考数学知识点:指数函数、函数奇偶性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为,从上面我们对于幂函数的讨论就可以知道,要想使得x能够取整个实数集合为定义域,则只有使得如图所示为a的不同大小影响函数图形的情况。 可以看到: (1)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所有实数的集合,这里的前提是a 大于0,对于a不大于0的情况,则必然使得函数的定义域不存在连续的区间,因此我们不予考虑。 (2)指数函数的值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3)函数图形都是下凹的。 (4)a大于1,则指数函数单调递增;a小于1大于0,则为单调递减的。 (5)可以看到一个显然的规律,就是当a从0趋向于无穷大的过程中(当然不能等于0),函数的曲线从分别接近于Y 轴与X轴的正半轴的单调递减函数的位置,趋向分别接近于Y轴的正半轴与X轴的负半轴的单调递增函数的位置。其中水平直线y=1是从递减到递增的一个过渡位置。 (6)函数总是在某一个方向上无限趋向于X轴,永不相交。(7)函数总是通过(0,1)这点。 (8)显然指数函数无界。 奇偶性 注图:(1)为奇函数(2)为偶函数

1.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f(x) (1)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 (2)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3)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 f(-x)=f(x)同时成立,那么函数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称为既奇又偶函数。 (4)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 f(-x)=f(x)都不能成立,那么函数f(x)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称为非奇非偶函数。 说明:①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对整个定义域而言 ②奇、偶函数的定义域一定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一个函数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则这个函数一定不是奇(或偶)函数。 (分析: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是检验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然后再严格按照奇、偶性的定义经过化简、整理、再与f(x)比较得出结论) ③判断或证明函数是否具有奇偶性的根据是定义 2.奇偶函数图像的特征: 定理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表,偶函数的图象

高一数学讲义完整版

高一数学复习讲义09年版 函数部分(1) 重点:1把握函数基本知识(定义域、值域) x(a>0、<0) 主要是指数函数y=a x(a>0、<0),对数函数y=log a 2二次函数(重点)基本概念(思维方式)对称轴、 开口方向、判别式 考点1:单调函数的考查 2:函数的最值 3:函数恒成立问题一般函数恒成立问题(重点讲) 4:个数问题(结合函数图象) 3反函数(原函数与对应反函数的关系)特殊值的取舍 4单调函数的证明(注意一般解法) 简易逻辑(较容易) 1. 2. 3. 4.

启示:对此部分重点把握第3题、第4题的解法(与集合的关系) 问题1:恒成立问题解法及题型总结(必考) 一般有5类:1、一次函数型:形如:给定一次函数y=f(x)=ax+b(a≠0),若y=f(x)在[m, n]内恒有f(x)>0(<0) 练习:对于满足0-4x+p-3恒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 2、二次函数型:若二次函数y=ax2+bx+c=0(a≠0)大于0恒成立,则有a>0Δ<0若是二次函数在指定区间上的恒成立问题,还可以利用韦达定理以及根与系数的分布知识求解 练习:1设f(x)=x2-2ax+2,当x∈[-1, +∞)时,都有f(x)>a恒成立, a的取值范围 2关于x的方程9x+(4+a)3x+4=0恒有解,求a的范围。 3、变量分离型 若在等式或不等式中出现两个变量,其中一个变量的范围已知,另一个变量的范围为所求,且容易通过恒等变形将两个变量分别置于等号或不等号的两边,则可将恒成立问题转化成函数的最值问题求解 练习:若1-ax>1/(1+x),当对于x∈[0, 1]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4利用图象 练习:当x∈(1, 2)时,不等式(x-1)2

人教高一数学指数函数讲义

第四节、指数函数 一、初中根式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立方根;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a x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n >1,且n ∈N *. 当n 是奇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是一个正数,负数的n 次方根是一个负数.此时,a 的n 次方根用符号n a 表示。 . 式子n a 叫做根式,这里n 叫做根指数,a 叫做被开方数。 当n 是偶数时,正数的n 次方根有两个,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此时,正数a 的正的n 次方根用符号n a 表示,负的n 次方根用符号-n a 表示.正的n 次方根与负的n 次方根可以合并成±n a (a >0)。 由此可得: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00=n 。 思考:n n a =a 一定成立吗? 结论:当n 是奇数时,a a n n = 当n 是偶数时,???<≥-==) 0()0(||a a a a a a n n 例1、(1)=-+125.08 33-4 1633 (2)7722)(2y x y xy x -+ +-=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 规定: )1,,,0(*>∈>=n N n m a a a n m n m )1,,,0(11 *>∈>==-n N n m a a a a n m n m n m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指出:规定了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后,指数的概念就从整数指数推广到了有理数指数,那么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也同样可以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 3.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r a ·s r r a a += ),,0(Q s r a ∈>; (2)rs s r a a =)( ),,0(Q s r a ∈>; (3)s r r a a ab =)( ),0,0(Q r b a ∈>>. 无理指数幂:一般地,无理数指数幂),0(是无理数αα>a a 是一个确定的实数.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无理数指数幂. 对于根式的运算,简单的问题可以根据根式的意义直接计算,一般要将根式化为分数指数幂,利用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来进行计算。 例2、化简(1)=÷?----32 11321 32)(a b b a b a b a (2)=?÷?363342b ab a

高一数学指数函数经典例题

高一数学 指数函数平移问题 ⑴y =12+x 与y =22+x . ⑵y =12-x 与y =22-x . f (x )的图象 向左平移a 个单位得到f (x +a )的图象;向右平移a 个单位得到f (x -a )的图象; 向上平移a 个单位得到f (x )+a 的图象;向下平移a 个单位得到f (x )-a 的图象. 指数函数·经典例题解析 (重在解题方法)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1)y 3 (2)y (3)y 12x ===-+---213321x x 解 (1)定义域为x ∈R 且x ≠2.值域y >0且y ≠1. (2)由2x+2-1≥0,得定义域{x|x ≥-2},值域为y ≥0. (3)由3-3x-1≥0,得定义域是{x|x ≤2},∵0≤3-3x -1<3,∴值域是≤<.0y 3 及时演练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1)4 12 -=x y ; (2)|| 2()3 x y =; (3)12 41 ++=+x x y ; 【例2】指数函数y =a x ,y =b x ,y =c x ,y =d x 的图像如图2.6-2所示,则a 、b 、c 、d 、1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 A .a <b <1<c <d B .a <b <1<d <c C . b <a <1<d <c D .c <d <1<a <b 解 选(c),在x 轴上任取一点(x ,0),则得b <a <1<d <c . 及时演练 指数函数① ② 满足不等式 ,则它们的图象是 ( ). 【例3】比较大小: (1)2(2)0.6 、、、、的大小关系是:. 2481632 358945 12--()

高一数学讲义_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集合间得基本关系 一、子集、空集等概念得教学: 比较下面几个例子,试发现两个集合之间得关系: (1),; (2),; (3), 1.子集得定义: 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得任何一个元素都就是集合B得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就是集合B得子集(subset)。记作: 读作:A包含于(is contained in)B,或B包含(contains)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时,记作 用Venn图表示两个集合间得“包含”关系: 2.集合相等定义: 如果A就是集合B得子集,且集合B就是集合A得子集,则集合A与集合B中得元素就是一样得,因此集合A与集合B相等,即若,则。 如(3)中得两集合。 3.真子集定义: 若集合,但存在元素,则称集合A就是集合B得真子集(proper subset)。记作: A B(或 B A)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4.空集定义: 不含有任何元素得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记作:。 用适当得符号填空: ; 0 ; ; 重要结论:

(1)空集就是任何集合得子集; (2)空集就是任何非空集合得真子集; (3)任何一个集合就是它本身得子集; (4)对于集合A,B,C,如果,且,那么。 说明: 1.注意集合与元素就是“属于”“不属于”得关系,集合与集合就是“包含于”“不包含于”得关系; 2.在分析有关集合问题时,要注意空集得地位。 三、例题讲解: 例1.若集合B A,求m得值。 (m=0或) 例2.已知集合且, 求实数m得取值范围。() 集合得基本运算㈠ 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得概念; (2)掌握交集与并集得区别与联系; (3)会求两个已知集合得交集与并集,并能正确应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一、复习回顾: 1.已知A={1,2,3},S={1,2,3,4,5},则A S;{x|x∈S且xA}= 。 2.用适当符号填空: 0 {0}; 0 Φ; Φ {x|x+1=0,x∈R} {0} {x|x<3且x>5}; {x|x>6} {x|x<-2或x>5} ; {x|x>-3} {x>2} 二、交集、并集概念及性质得教学: 思考1:考察下列集合,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得关系: (1),; (2),; 1.并集得定义:

高一《对数与对数函数》讲义【解析版】

对数与对数函数 【高考要求】 1.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为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了解对数在简化运算中的作用. 2.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函数图象通过的特殊点,知道指数函数y =a x 与对数函数y =log a x 互为反函数(a>0,a ≠1),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知识梳理】 1.对数的概念 (1)对数的定义 如果a x =N (a >0且a ≠1),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___ x =log a N ___,其中__ a __叫做对数的底数,__ N __叫做真数.真数N 为正数(负数和零无对数). 说明:①实质上,上述对数表达式,不过是指数函数x a y =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例如:8134=与 81log 43= 这两个式子表达是同一关系,因此,有关系式.log N x N a a x =?= ②“log ”同“+”“×” “ ”等符号一样,表示一种运算,即已知一个数和它的幂求指数的运算,这 种运算叫对数运算,不过对数运算的符号写在数的前面。 ③对数的底数和真数 从对数的实质看:如果a b =N (a >0且a ≠1),那么b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即b =log a N .它是知道底数和幂求指数的过程.底数a 从定义中已知其大于0且不等于1;N 在对数式中叫真数,在指数式中,它就是幂,所以它自然应该是大于0的. (2)几种常见对数 2.对数的性质与运算法则 (1).对数基本性质:log 10a =,log 1a a =,log a N a N =---对数恒等式 (2).对数运算性质:若0,1,0,0a a M N >≠>>且,则: ①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②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③log log ()n a a M n M n R =∈ (3).换底公式:log log (0,1;0,1;0)log c a c b b a a c c b a = >≠>≠> 推论:①log log (,,0)m n a a n M M m n R m m = ∈≠ ②1log log a b b a = 点评:(1)要熟练掌握公式的运用和逆用。 (2)在使用公式的过程中,要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 例如:真数为两负数的积,).5(log ).3(log 22--不能写成).5(log ).3(log 22--=).5(log )3(log 22-+-

人教版高一数学对数函数教案

有关高一数学对数函数的概念以及一些常见的解题方法和延伸,基本的知识点及简单的例题,希望对高中生们有帮助。 1对数的概念 如果a(a>0,且a≠1)的b次幂等于N,即ab=N,那么数b叫做以a为底N的对数,记作:logaN=b,其中a叫做对数的底数,N叫做真数. 由定义知: 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②a>0且a≠1,N>0; ③loga1=0,logaa=1,alogaN=N,logaab=b. 特别地,以10为底的对数叫常用对数,记作log10N,简记为lgN;以无理数e(e=2.718 28…)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对数,记作logeN,简记为lnN.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式子名称abN指数式ab=N(底数)(指数)(幂值)对数式logaN=b(底数)(对数)(真数) 3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a>0,a≠1,M>0,N>0,那么 (1)loga(MN)=logaM+logaN. (2)logaM/N=logaM-logaN. (3)logaM^n=nlogaM (n∈R). 问:①公式中为什么要加条件a>0,a≠1,M>0,N>0? ②logaan=? (n∈R) ③对数式与指数式的比较.(学生填表) 式子ab=NlogaN=b名称a—幂的底数 b— N—a—对数的底数 b— N—运 算 性 质am·an=am+n am÷an= (am)n= (a>0且a≠1,n∈R)logaMN=logaM+logaN logaMN= logaMn=(n∈R) (a>0,a≠1,M>0,N>0) 难点疑点突破 对数定义中,为什么要规定a>0,,且a≠1? 理由如下:

①若a<0,则N的某些值不存在,例如log- ②若a=0,则N≠0时b不存在;N=0时b不惟一,可以为任何正数 ③若a=1时,则N≠1时b不存在;N=1时b也不惟一,可以为任何正数 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所以规定对数式的底是一个不等于1的正数 解题方法技巧 1 (1)将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①54=625;②2-6=164;③3x=27;④ (2)将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①log1216=-4;②log2128=7; ③log327=x;④lg0.01=-2; ⑤ln10=2.303;⑥lgπ=k. 解析由对数定义:aN=b. 解答(1)①log5625=4.②log2164=-6. ③log327=x.④log135.73=m. 解题方法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必须并且只需紧紧抓住对数的定义:①12-4=16. ②27=128.③3x=27. ④10-2=0.01.⑤e2.303=10.⑥10k=π. 2 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x的值: (1)log8x=-23;(2)log2(log5x)=0; (3)logx27=31+log32;(4)logx(2+3)=-1. 解析(1)对数式化指数式,得:x=8-23=? (2)log5x=20=1. x=? (3)31+log32=3×3log32=?27=x? (4)2+3=x-1=1x. x=? 解答(1)x=8-23=(23)-23=2-2=14. (2)log5x=20=1,x=51=5. (3)logx27=3×3log32=3×2=6, ∴x6=27=33=(3)6,故x=3. (4)2+3=x-1=1x,∴x=12+3=2-3. 解题技巧 ①转化的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数式与指数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解决有关问题时,经常进行着两种形式的相互转化. ②熟练应用公式:loga1=0,logaa=1,alogaM=M,logaan=n.3 已知logax=4,logay=5,求A=〔x·3x-1y2〕12的值. 解析思路一,已知对数式的值,要求指数式的值,可将对数式转化为指数式,再利用指数式的运算求值;

高中数学竞赛讲义

高中数学竞赛资料 一、高中数学竞赛大纲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试)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不超出教育部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和内容,但在方法的要求上有所提高。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二试)与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接轨,在知识方面有所扩展;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大纲之外的内容,所增加的内容是: 1.平面几何 几个重要定理: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托勒密定理、西姆松定理。三角形中的几个特殊点:旁心、费马点,欧拉线。几何不等式。几何极值问题。几何中的变换:对称、平移、旋转。圆的幂和根轴。面积方法,复数方法,向量方法,解析几何方法。 2.代数 周期函数,带绝对值的函数。三角公式,三角恒等式,三角方程,三角不等式,反三角函数。递归,递归数列及其性质,一阶、二阶线性常系数递归数列的通项公式。 第二数学归纳法。平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排序不等式,切比雪夫不等式,一元凸函数。 复数及其指数形式、三角形式,欧拉公式,棣莫弗定理,单位根。多项式的除法定理、因式分解定理,多项式的相等,整系数多项式的有理根*,多项式的插值公式*。 n次多项式根的个数,根与系数的关系,实系数多项式虚根成对定理。 函数迭代,简单的函数方程* 3.初等数论 同余,欧几里得除法,裴蜀定理,完全剩余类,二次剩余,不定方程和方程组,高斯函数[x],费马小定理,格点及其性质,无穷递降法,欧拉定理*,孙子定理*。

4.组合问题 圆排列,有重复元素的排列与组合,组合恒等式。组合计数,组合几何。抽屉原理。容斥原理。极端原理。图论问题。集合的划分。覆盖。平面凸集、凸包及应用*。 注:有*号的内容加试中暂不考,但在冬令营中可能考。 二、初中数学竞赛大纲 1、数 整数及进位制表示法,整除性及其判定;素数和合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奇数和偶数,奇偶性分析;带余除法和利用余数分类;完全平方数;因数分解的表示法,约数个数的计算;有理数的概念及表示法,无理数,实数,有理数和实数四则运算的封闭性。 2、代数式 综合除法、余式定理;因式分解;拆项、添项、配方、待定系数法;对称式和轮换对称式;整式、分工、根式的恒等变形;恒等式的证明。 3、方程和不等式 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含绝对值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含绝对值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简单的多元方程组;简单的不定方程(组)。 4、函数 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简单分工函数的最值;含字母系数的二次函数。 5、几何 三角形中的边角之间的不等关系;面积及等积变换;三角形中的边角之间的不等关系;面积及等积变换;三角形的心(内心、外心、垂心、重心)及其性质;相似形的概念和性质;圆,四点共圆,圆幂定理;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6、逻辑推理问题 抽屉原理及其简单应用;简单的组合问题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反证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