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整体性的辩证思维

浅谈中医整体性的辩证思维
浅谈中医整体性的辩证思维

浅谈中医整体性的辩证思维

发布者:方晓琴发布时间:2010-1-29 17:16:00

内容摘要

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与方法基础,其中辩证是关键。这就要求医者在政治疾病是均被辩证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反应在医者对辩证思维的模式与应用的理解程度上。中医辩证思维的模式是一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其应用的表现形式是多角度的辩证方法。本文从中医辩证思维的起源入手,着力于讨论中医辩证思维的整体性与应用。在研究方向上,应立足现实,一方面不断挖掘经典著作,想先哲圣贤学校。另一方面中医辩证理论面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应该如何前进,值得近一步探讨。

正文

文字大小:大中小

一概述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有辩证的思想,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理中寓法,就产生了相互应的辩证方法。所以,对中医辩证思维的研究既包括了对辩证思维的认识论研究,也包括了方法论的研究。对辩证思维的认识应该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对中医辩证思维的应用研究一方面要走传统中医病症相结合的道路,保持独立自主性。另一方面,现代医学在理法上对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可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医在辩证方法上该如何发展需进一步讨论。

二中医辩证思维的起源

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传统哲学对中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医学的辩证思维来源于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古人云:“法于阴阳,合于术数”老子曰:“万物负阳而抱阴,负阴而抱阳。”[1]古代哲学家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这种思想为医家所采纳,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进,逐步发展成为代表中医学特色的“辨证论治”。这里的辩证由于其起源因素,首先被赋予了哲学意义,即辩证法的涵义,它对中医学起到一种整体性的指导作用,在这种哲学意义上的辩证对用于诊治疾病时,针对疾病特定阶段的病因,病机,症候的特征,最终被概括为某种证。在这个过程中,抽象的辩证观念被具体化为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也就是所谓的辨证方法。这也是辩证的医学意义所在。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核心和方法基础。其中辩证是关键,辩证正确是否将直接影响治法,方药,针灸配穴及推拿手法选择的科学性,所以历代医家十分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自东汉张仲景创立辩证论治方法以来数千年,发展了六经辩证,八纲病因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脏腑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经络辩证等方法,这些辩证方法的病情资料来源于临床对病人表征状态的全面诊视。所以,起病情分析是一种整体的思维过程。

由于传统哲学对中医辩证思维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传统哲学并未独立成派,它散在于传统文化中的主要流派中,所以提高中华传统文化的素养是研究中医辩证思维的一个内在条件。在用传统方法研究中医学的同时,由于医学影像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中医辩证学的现代研究正向微观的方向发展。

三整体性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的整体性是中医药学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病情调查,症状表述,因素分析和时间变化等四个方面。(一)病情调查的整体性:

中医辩证的依据来源于临床望、闻、问、切四诊过的的病情资料,是一种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的整体审察。望诊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等;问诊的现在症就包括了寒热,汗,疼痛,头身胸腹,耳目,睡眠,饮食口味,二便,经带等。可以说,中医四诊能够获得病人所有生理,病理的表现征象,为全面把握病人机体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较完整的资料。在这种整体性调查上,反映较多的信息。除疾病因素导致的机体改变外,体质反映常称为一个主要的临床表现。因此,有人认为体质因素是中医辩证的要素之一[2]。

体质与疾病症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有着显著不同。体质的特异性往往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发病后病变类型的倾向性,所以,对后天疾病的症候类型产生影响。如阴虚,阳盛体质易感受湿热之邪。

另外,同一种致病因素由于体质不同,常常邪随体化,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疾病症候,如阳盛体质之人,无论春夏秋冬,感受寒邪或热邪,大多表现为风热表证。体质与症候的差别首先是概念不同,体质是对人体素质的评价,无论是否疾病,个体的体质状态是存在的。而症候只有在疾病过程中才变现出来,是辨证得出的结果。两者的第二个差别是稳定性不同,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使有病时也大多保持原有体质,只有在严重疾病或长期持久存在时,才有可能发生某些改变;症候则体现了疾病发展的兵力过程的变化,常随病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二)病情资料表述的模糊性:

病情资料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等辨证要点,是进行症候分析的主要依据。症状主要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进行调查。起四诊资料是通过患者体验的方式获取的,症状描述不是通过具体的数字指标,而是通过感官进行直接判断[3],因此,对于病情资料的表述具有显著的模糊性。例如,对于大便不成形的腹泻就有泻、泄,溏等,对口渴有大渴、口渴、渴而多饮、渴不欲饮等,脉象上的浮、中、沉的部位等。当然,从中医药数千年来对这些症状的内涵界定上已有较明确的概念,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医者获取丰富的病情资料。

然而,这种对于辩证因素的模糊描述缺乏精密客观的量化标准,而是靠医者在较长的医疗实践中的经验积累来认识疾病。因此,在诊断结论上往往是笼统的,模糊的,负载教学、科研、临床上难以形成规范化和社会化[4]。

(三)辩证因素的全面性:

中医学辩证论治将人体与自然统一起来的综合分析方式体现着现代医学发展的前沿。这种与自然的统一主要涵盖了气候与社会两方面的环境因素。气候因素包括了春、夏、长夏、秋、冬等季节对人体生理疾病的影响,以及具有相对季节性的风、寒、暑、湿、燥、火(热)等六淫损害因素。如春天是万物生发的木性之季,为肝所应,其长脉多兼弦象而非病脉,确为机体饮食的一种反映。社会因素主要是对精神心理的干预而单独发病或影响疾病的病理过程,起变现形式主要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变化影响相关脏腑的气机条达而形成特征的疾病症状。所以,这种辩证的全面考虑是体重,疾病与机体反应的综合判断,是多层次理性思维的病情分析,是中药复方多组分在多环节、多靶点发挥整合调节作用的理论基础。(四)强调辩证的动态性:

中医学强调对疾病发展的和病情衍变的过程在机体上的反映等各种症状信息的获取,通过综合分析进行症候确定,具有因时调整治疗方案的优越性。其显著特点是以病机演变为瞩目点,突出动态辩证,增强了治疗的目的性。所谓症候,是空间与时间的症状状态的表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关键环节在于针对症候,以调节病机的演变向着健康方向发展为目标。

由此可见,中医辩证以整体变证现象为依据,虽然对机体的功能状态进行了全面把握,但势必使一些非疾病因素对基本病机的分析产生干扰,以至使经验欠丰富的医师难以准确把握治疗的主攻目标,从而影响临床疗效。同时,病情资料的模糊性给辩证规范化带来很大困难。而其辩证因素的全面性和动态分析特性,加大了对病情把握的难度,也给知识传播带来了困难。为此,近年来中医药科研工作者提出了一些旨在简化辩证影响因素,提高辩证针对性的思维方法,如辩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辩证相结合的方法等。四多角度的辩证方法

辩证方法的发展体现病性、病位、病史的综合分析诸方面,同时,近年发展的与现代医学相交融的辩证论治方法。形成了中医临床辩证方法的多角度化或者说多模式化,从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临床辩证的准确性及用药的针对性。

(一)辩证与辨病相结合

当前,辨病与辩证相结合论治方法在中医界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业已成为中医诊疗方法的主流。辨病与辩证相结合论治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中医辨病与病症相结合论治。二是西医诊断与中医辩证相结合论治。两种病、证结合诊疗方法均在临床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1.中医辨病与辩证相结合

中医病、证结合论治属于传统的辩证论治方式,一般认为,这是保持中医学术特色的重要途径,辨病有助于提高辩证的准确性,重点在全过程:辩证又有助于辨病的具体化,重点在现阶段,故辨病与辩证相互补充[5]。这种方法要求按着中医的病划分为符合临床实际的若干个证,在这一基础上立法处方,获取料想。所用之方可以使传统方,也可以是自拟方,这一诊疗方法在中医临床各科统编教材和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该法不依赖现代医学,独立自主地按着中医理法方药里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可谓保持了中医学术的特色。不过,由于中医的分型通常较多,临床把握难度较大。同时,由于其不依赖现代医学的客观检测指标,有发生误诊和误治的可能,疗效的判定有时也不够确切。围绕传统的病、证结合论治方式,还存在着以病统证和以证统病的问题。为了保持中医学术的特色,人们希望以证统病在临床上得到更多重视和应用。这样做即把中医的证放在统领的位置上,可以保持自主发展的势头。以证统病通常表现为使用一个与特定证型相对应的传统名方治疗多种疾病。从理论上讲,必须在这个传统名方药味和计量配比两不变的情况下应治多种疾病,才能切实体现以证论病,辩证论治的治疗思想。然而事实上这种情况十分罕见,多半对该方剂加减化解后应治多种疾病,其适应证型是否相一致便不得而知。

2.西医诊断与中医辩证相结合

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执着地探索者两种医学不同的结合方式。可以说,西医诊断与中医辩证相结合论治较之西医诊断中医用药治疗更为深刻,更富有成效。这种辩证论治方式是在对疾病作出确切的现代医学诊断后,按照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确定为符合临床实际的某个证型,在此基础上潜药组方,处方可以使传统方,也可以是自拟方。该方的特点是:既针对中医的证,又针对西医的病,具体一点说,是针对西医特异或比较特异的理化检测指标,以求从病,证两方面获取确切的疗效。两者结合的优势还体现在西医诊断可以摆脱中医无证可变的困境,中医辩证又可解决西医检查诊断得不出阳性结果无法确诊的疾患的用药治疗问题。这种结合的辩证方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尚缺乏全面系统地比较规范的西医诊断与中医辩证相结合的基础或临床依据。在西医诊断中医辩证相结合的诊断规范方面学术界已做了一些工作,如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对慢性支气管炎,流行性出血热,高血压病,病毒性心肌炎,原发性肝癌等数十个西药疾病的辩证分型进行了规范,但仍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如所属证型的数量和具体证型的确定、证的称呼、证的层次、证与所属症状的吻合、中西医症状并存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统一和规范。

可见,西医诊断与中医辩证相结合的方法同样存在着以病统证和以证统病的问题,当然这里的病均是西医的病,应当承认,西医诊断与中医辩证相结合的论治方法完全打破了中医学传统的集成和发展方式,但是迄今为止,这种方法并没有建立起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宏观辩证与病的微观指标——微观辩证间的联系问题。

(二)宏观辩证与微观辩证相结合:

宏观辩证主要指中医传统的辩证方法,上述的整体性思想的各种表现形式是宏观辩证的全貌,其方法论依据是“有诸内必形诸外”,是一种“知外揣内”的认识疾病的方法。而所谓微观辩证则期望采用某种或几种生理生化指标或形态学改变作为描述症候的内在依据,目的在于利用可检测或量化的生命机体功能学和形态学变化进行可计量的症候判断,进而阐明症候演变规律和建立较客观的诊断标准。这两种辩证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论本质是要阐明内外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上一层次和下一层次之间的联系[6]。微观辩证要深入研究现代理化指标与“证”的对应的关系,从而确定各项指标有可能提示与某“证”存在的可信度[7]。可以说,宏观辩证有利于把握整体,微观辩证增强了症候的清晰度,可见度及可度量性,两者结合事先互补性有利于提高对症候把握的客观性并提高临床疗效。如在肯定宏观辩证的证型,治则及方药之后,进一步根据证的微观改变及一致的药理研究成果,进行选药治疗。另外,对于微观指标改变相同的患者,要以宏观辩证的证型作为参照和指导,以照顾个体差异,提高用药的针对性。

宏观辩证与微观辩证相结合的最大难点是要将证的微观指标从病的微观背景下区分开来。也就是说要能够辨析某一微观指标的改变不是病的普遍影响而是证的特异结果。微观信息在宏观辩证中的合理应用存在诸多困难,主要是体现相关性方面尚无临床可行的方法。实现根本性的发展,必须首先给微观指标赋予某种

辩证意义,需要经过严格的对比观察,要经过作为诊断指标建立所必须的各种逻辑判断方法的全面检验;其次,微观指标的辩证意义必须从其辨病意义中区别开来,即必须具有独立的证的特异性,而不与病的普遍性相混淆。在宏观辩证中,象的内在联系的清晰化与规范化,或称证的规范化,是其与微观辩证相结合的整体。而实现微观指标与宏观症候判断特异性或相关性的分析,依据理论演化或形式逻辑的推理是不可能事先的。必须进行规范化基础上的数理分析,才有可能找到其相关关系。

五结语

对中医辩证思维进行研究的意义在于更好的指导临床实际。根据治疗的需要,科学辩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药物,针灸或推拿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为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元吉(清)道德经讲义1995年版宗教文化出版社第20页

2 田代华中医辩证要素分析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 22(2):87-91

3 梁华龙中医临床辩证特性探讨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 11(2):7-8

4 陈家旭论中医辩证的原则要求与方法湖南中医药导报199

5 1(2) :8-10

5 侯宗德王瑞泰中西医诊疗模式的比较以及互补性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 19(3):158-160

6 匡萃璋论宏观辩证与微观辩证相结合的方法学问题中国医药学报1992 7(5):3-7

7 蒋力生中医“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云南中医杂志1991 12(3):1-7

从_周易_辩证思维论中医发展

从《周易》辩证思维论中医发展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Zhou Yi 孙爱云Sun Aiyun1,刘兰军Liu Lanjun2 1.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China100084 2.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山东济南250100 Shandong Gvernment Ofice,Jinan,Shangdong,China250100 摘要:目的:探讨《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方法:从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及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和启示等方面论述。结果与结论:中医源于《周易》,二者密切相关,中医学是在汲取了《周易》的哲学思维的基础上建构的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Abstract:Objective:To probe the influenc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Zhou Yi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s:Discussing the influence of Zhouyi.Results and Conclu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ted from Zhou Yi and was close with i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ied physical healthy which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e of drawing from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关键词:周易;内经;中医学;辨证思维;阴阳 Key words:Zhou Yi;Nei J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ialectical thinking;Yinyang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22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4-8999(2010)05-0886-02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其独特思维方式和丰富思想内容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周易》思想中具有古老而又朴素的辩证法,自始至终以阴阳辩证的思维方法,解释宇宙间所有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变化规律。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和疾病作斗争中成功地建立起来的一门有系统哲理的古老学科,是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传统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自从近代的“西学东渐”以来,中医虽然不断地受到冲击和挑战,但却依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在21世纪的今天,按照什么思路来考虑中医学的发展战略问题,不仅是医学中的重大问题,也是整个传统文化中的重大问题[2]。中医理论体系之所以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然独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拥有一套有别于印度医学、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实质上就是由《周易》所创立的,代表着中华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3]。 1周易中的辩证思维 《周易》中的主要问题是讲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问题。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问题。正是这种既相反又相成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易经》对每卦的每一爻均做出原则性的一般说明,认为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变化有其发展阶段。事物变化由不显著到显著到深刻、剧烈,直至最后的最高阶段,便会超过最适宜它的发展时期,得到相反的结果。以乾卦为例:初九(第一爻)潜龙,勿用;九二(第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第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第四爻)或跃在渊,无咎;九五(第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第六爻)亢龙有悔。 这里用龙的出现、变化,说明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古代华夏民族相信龙是一种能飞腾变化的神物,象征着统治者。这一卦,以龙为例,说明事物有进就有退,有得就有失,有顺利就有不顺利。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招致相反的结果,过渡到它的对立面。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两种可能性,既有前进的运动、肯定性的变化、积极的结果,也会有后退的运动、否定性的变化、消极的结果,由此而丰富了朴素辩证法的发展观。 2《周易》的辩证法思维对中医学的影响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医药学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总要受一定的世界观的支配和影响。由于中医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必然受到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尤其是《周易》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因而在它的理论体系中,亦包含着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4]。 《周易》的“位”、“时”、“中”,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对中医学的生理、养生、防治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位,指的是爻的阴阳与卦的初、二、三、四、五、上位的统一性。阳爻当居阳位,阴爻当居阴位,此为得位,又叫得正。正常人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也是按照属阳的必居阳位、属阴的必居阴位的法则而排列。如营血为阴,居脉中,卫气为阳,卫行脉外。“时”又称“时义”,即卦的时间意义,又叫“时用”,即卦的时 · 688 ·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Up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简介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从而确立治疗法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括辨证和诊断综合运用等内容。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等;诊断综合运用介绍中医辨病与辨证的诊断思路。 The Found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Up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curriculum concerning the examination of body,diagnosis of diseases,distinction of syndrome and thereby establish the basic theory,knowledge and abil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basic of TCM. The curriculum mainly includ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diagno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clude the eight principl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pathogen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qi-blood and body flui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viscer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diagnosis brief the diagnostic thoughts of diseases differentiation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TCM.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二、总学时数及学分:27学时,1.5学分 理论课27学时 三、授课对象: 硕士研究生,中医专业及中西医结合专业。 预修知识要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法学。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使学习者对各种中医辨证方法有一个全面了解,掌握八纲、气血津液和脏腑辨证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熟悉病因辨证和中医辨病与辨证的诊断思路,为中医诊断基础和临床研究打下基础。 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注意理论知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突出重点,避免与本科教学内容的重复;充分运用计算机、录像以及模拟病人等进行多种媒体和实验教学。注重四诊与辨证的结合,重点是中医思维方法的训练。 五、理论课程内容: (一)理论授课

中医思维方法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纽带。但随着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现代医学医疗手段的进步.使传统中医药受到严峻的挑战。为使中医学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应该从培养中医思维出发,为学习中医打下基础。 分类法是中医思维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中医里面有许多分类的具体例子,表明古人是非常重视分类的。古人认为,“物以类聚”,“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又一重要的方法。中医分类昼夜四时阴阳,从天明至日中为阳中之阳,从日中至日暮为阳中之阴,日暮至深夜为阴中之至阴,从深夜至天明为阴中之阳。而对于人体本身来说,中医分类脏腑,脏者藏精气而不泄,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五脏以守为用,六腑以通为用,各顺其性;分类五脏,各有部分主病;分类六经,六经病各有提纲;分类内伤外感病,辨认治疗方法各有不同。这种富有哲学思想的分类方法也是中医思维充满了理性的光辉。 中医里面具有对全部的生命现象、疾病求平衡,统一的倾向。中和思维,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协调、平衡状态,不偏执、不过激的思维方法。中和思维发端于《周易》,“中和”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中庸》。在中国哲学中,“中”即中正、不偏不倚,是说明宇宙间阴阳平衡统一的根本规律以及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的重要哲学范畴。其基本特征是注重事物的均衡性、和谐性,行为的适度性、平正性。《黄帝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指的就是健康人体的一种平衡状态。 对于中医养生来说,中医学强调养生防病,应注重调和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清心寡欲,精神内守,旨在使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对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很详细的论述,强调养生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上述养生方法,涉及天人关系、精神调摄、起居作息、饮食劳作、房事活动、形体运动等方面,无不体现着中和思维的指导。

常见病辩证施治—中医理论

常见病辩证施治—中医理论

常见病辩证施治 第一节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 一、治病求本 (一) (二)正治与反治 1.正治 是指采用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以治疗的一种 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2.反治

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又称从治。 二、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与祛邪的区别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 1.扶正 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 2.祛邪 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3.扶正与祛邪兼用 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而且两者同时兼用则

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会伤正。 4.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为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则应先祛邪而后扶正 5.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因正气过于虚弱,若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 三、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其根本即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 四、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 病要根据季节、地域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

年龄 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一)因时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二)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不同地域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三)因人制宜的原则和临床应用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 第二节常见病的辩证论治举例感冒 感冒 辩证症状治法方剂中成药 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 肢体酸痛,或鼻塞声重,或鼻 痒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 嗽,痰吐稀白。舌苔薄白,脉 浮紧。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 粒、荆防颗粒、九味羌活丸 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头胀痛, 或咳嗽少痰,或痰出不爽,咽 痛咽红,口渴。舌边尖红,苔 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清热宣肺解表银翘散 银翘解毒(片)、感冒退热 颗粒、桑菊感冒片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 梁学亮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现分述如下: 1、整体观念。 中医学整体观念包括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问,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是在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过程。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防治原则等基本理论知识。内容共分:阴阳五行、藏象、气血律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七部分叙述。 1. 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具有唯物和辩证的观点。中医学运用它来阐明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本书着重介绍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里的应用。 2.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脏腑组织器官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本章具体阐明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联系。 3.气血律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说明气、血、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4.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人体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通行气血的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本章着重阐述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行路线,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病理、诊断、治疗上的运用。 5.病因与发病,主要阐述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及其所致病症的临床表现。并说明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调。 6. 病机,是阐述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的有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气血失常、内生五邪、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等。 7.防治原则,即防病和治病的基本法则。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治未病”,对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治疗法则主要介绍“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87612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精血同源:精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化源相同;两者之间又互相资生,互相转化,并都具有濡养和化神等作用。 津血同源:血和津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经络:使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

关于中医思维的体会

关于中医思维的体会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可见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之脏腑气血,天气之风寒暑湿,疾病之表里上下,脉象之迟数浮沉,药性之温平寒热等等皆不外阴阳二义。故治病必须掌握阴阳变化的规律,要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变化的道理。因而把它称做“治病必求于本”。因为中医各种理论均贯穿着阴阳学说,所以在辨证论治时必须结合阴阳盛衰、消长转化等道理去分析病情,抓住疾病变化的本质,给以恰当的治疗,才能提高疗效。我们很多临床疾病的治疗皆是根据阴阳学说给疾病以动态的观察,整体的分析,辩证地看待阴阳盛衰、邪正强弱、气血升降、标本转化等关系的结果。 中医通过阴阳、脏腑、经络、气血、五行等学说,把人体的生理病理,内外上下,器质功能,物质精神等都联系成为一个统一整体。故中医的五脏并不是形态学的分类,而是通过脏象学说等理论把人体的脏器与功能等归纳成为五大类,从而把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环境都统一起来。所以中医在辨证论治时是把人体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观察的。好多来就诊的病人所说的往往是单一症状。但在临床上运用辨证论治时,对某一局部症状或某一精神症状,某一脏腑症状或某一功能障碍,都须从整体观念出发,联系整体的生理、病理等关系去观察病机变化,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即认为人体的生命现象与疾病现象都是在一刻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如《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同书“六微旨大论”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又说:“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又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这种运动变化又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不断运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所以说是变动制化思想。人体的生命现象、病理现象都是在变动制化过程中,

中医辨证七步法辨证论治五步

辨证论治七步是方药中教授提出的辨证论治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脏腑经络定位; 第二步: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 第三步:定位与定性合参; 第四步:必先五胜; 第五步:各司其属; 第六步:治病求本; 第七步:发于机先。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老经若干年实践将辨证论治七步浓缩、升华为辨证论治五步。 第一步脏腑经络定位:根据患者发病有关各方面条件及当前临床表现将疾病的病位确定下来。 第二步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根据患者发病有关各方面条件及当前临床表现按照上述内容确定其性质。 第三步必先五胜:所谓必先五胜,即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时,要在错综复杂、变化万端的各种临床表现中确定其是属于哪一个脏腑及哪一种病理生理变化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第四步治病求本:这一步与前面的“必先五胜”一步是相应的,即在第三步的基础上,重点治疗其原发器官及其原发病理生理变化,提出相应的治疗法则及方药。 第五步是治未病:对于各个脏器的疾病不能只限于其本经本气,孤立地对待,而必须要考虑其所影响它脏它气对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以全局观点来判断转归、分析病势,通过治疗未病脏腑来协助治疗已病脏腑,这就是治未病的含义。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从理论上讲,辨证论治五步是对辨证论治七步的高度概括提炼,较之辨证论治七步更完善、更系统,层次更为分明。从临床上讲,辨证论治五步较辨证论治七步更简明,更便于临床医务工作者应用。其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恒动观是五步的基本指导思想 六气是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六气的变化,是自然界气候乃至万物变化的根本。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所云:“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 性先五胜是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时,确定其是属于哪一个脏腑及哪一种病理生理变化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人体的各个脏器密切联系,一个脏器有病必然要影响到另一个脏器,同时也受其他脏器的影响,不要以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待任何一个脏器的病理变化。 2气化论思想贯穿于五步始终 气候的反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不同的气候变化又可针对性地作用于脏器,为辨证论治确定病位提供参考依据。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又云:“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上湿受邪,脾病生焉。”以风证为例,风的特点是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因此凡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具有上述特点,如症状表现变化较快,来去不定,游走易动,颤动抽搐等均可定性为风。同时凡发病季节在春季,或发病明显与受风有关的都可定性为风。 3正邪理论对辩证论治五步的指导作用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医学“悟”性思维方式的三个结构要素进行分析,得出中医学理论的一般思维方式。接着将它与西医学作比较,得出中西方医学理论的差异,并由此引申出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最后文章指出,中国人应该发挥自身思维方式的优点,来发展有自身特色的科学范式。 关键词:中医;西医;思维方式;科学范式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中医学也是如此。近、当代以来,在社会形态发生根本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中医学因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而被打上了“封建医”的烙印,道路曲折,生存艰难。 医学是一种以人类自身健康为工作对象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 结合为一的社会活动。中医也不例外,中医学通过医生个体的望、闻、问、切而感觉疾病,通过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营卫辨证、脏腑辨证来认知疾病并确定因果,利用自然药物和人的情志来扶正祛邪,调整人自身的健康平衡状态而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有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贯穿始终。这个思维方式不同于康德关于认识含有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要素的人类认识结构方式,而是一种“悟”的思维方式。“从哲学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界定,‘悟’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洞察或领悟能力。”人不可能生而知之,

“悟”性思维方式特点决定了能力的提高必须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产生经验而提升领悟能力。 在中医学“悟”性思维方式的结构框架内,还有三个结构要素:一是天人相应的整体性思维。中医学认为,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大小宇宙是一个和谐整体。所以认识疾病必须从人与自然相应这个角度去考虑因果。所以高明的中医,总要因时认症用药。春天风邪伤肝木,在治疗其它部位的病症时,也要注意用一些保肝的药,治疗效果会更好。在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整体。十二经脉连接十二脏腑形成一个网络,一发而牵全身。所以,中医论病,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周虑整体,讲求天人合一。通过中医整体观建立起来的方法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等方法论一脉相承,并直接地运用到医学当中,建立起了人体内部的气血、脏腑及其联系,以及与外部联系的框架,建立起了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通过人体外部表象来推导人体内部气血、脏腑等运行状况,进行辩证论治的方法,而且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验证,从某种角度上说领先于现代医学,这也是中医能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中庸平和的平衡性思维。中医论治,平衡为要。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目标全在于平和。它不是直接针对病之所在,而是‘穷理尽性’(《易传》),即帮助人恢复和提高自身具有的调节能力,调动和激发人的生命潜能,从而实现祛病健身。”基于这样的思维尺度,一些成熟的中医,在治疗癌症方面首先采用与邪相安追求劣势平衡,而后调养气血,扶正固本,再祛邪化瘀。疗效优于以毒攻毒。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doc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特点 一、司外揣内 司外揣内是指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称作以表知里。人体的内外是一个整体,相互间通过脏腑经络相联。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变化,可通过某种方式在外部表现出来;通过观察表象,可在一定程度上认识疾病内在的变化机理。中医关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许多理论皆源于此。如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肝开窍于目等这些脏象学说的理论都是借助对外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推测和判断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以此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司外揣内方法与现代控制论的黑箱方法有所类同,此方法可测知研究对象内部大致联系与变化,可获得较多信息。由于是在未全面了解内在结构具体细节情况下进行研究,虽然可从总体上把握对象内在的联系与变化,但是仍较为笼统,而细节的笼统,又限制了对总体认识的深入,因此司外揣内也存在局限性,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注重整体研究 整体研究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基于这一思维方法,中医学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从整体上,从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上来认识。它既注重人体解剖组织结构、内在脏腑器官的客观存在,更重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功能联系,又强调人体自身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和谐。 中医学的整体观反映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往往是采用由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推测整体的考察研究方法,这种整体研究方法体现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尤为突出。如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的本质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

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人生活在自然界,人的生命活动也必然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而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因此中医学在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等方面,都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三、援物比类 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 《素向示从容论》说: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表明它是中医学常用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学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功能特性按照五行各自特性相配归属,将与木相类的肝及其功能活动归属于木,与火相类的心及其功能活动归属火,以此类推脾归属于土,肺归属于金,肾归属于水,形成了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大生理病理系统。 中医学还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创造了不少的治疗方法。如用釜底抽薪法治疗火热上炎已成为临床上公认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取象比类方法虽然在许多情况下十分有效,确也存在不少局限性。因为事物之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同一性提供比类逻辑依据,差异性则限制着比类结论的正确性。因此,比类推理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对比类得出的结论,还须进行具体分析,不可盲从。 中医的基本信息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辨证试卷.doc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辨证试卷 [真题] 120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表现为心胸憋闷刺痛,痛处不移的心脉痹阻证,其病因是第三章中医基础学 A.瘀阻 B.痰阻 C.寒凝 D.气虚 E.气滞 第2题: 心血虚证的临床表现中最易见到的症状是 A.脉象细数 B.唇舌淡白 C.心胸憋痛 D.畏寒肢冷 E.颧红盗汗 第3题: 患者干咳无痰,胸痛,午后颧红,夜问低热,盗汗,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脉细数。其典型舌象应 A.舌红苔黄 B.舌红少苔 C.舌紫苔黄 D.舌绛苔黄 E.舌淡少苔 第4题: 肝阳上亢证属于 A.上下俱虚证 B.上实下虚证 C.上虚下实证 D.上热下寒证 E.上下俱实证 第5题: 烦躁不宁,打入毁物,不避亲疏,胡言乱语,舌质红,苔黄腻,应诊断为

A.痰热壅肺证 B.痰蒙心神证 C.阳明腑实证 D.心火亢盛证 E.痰火扰神证 第6题: 下列哪项是诊断肺病最常见的症 A.胸闷胸痛 B.咳嗽气喘 C.鼻塞流涕 D.少气懒言 E.喉痒喉痛 第7题: 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 A.恶心呕吐 B.吞酸吐酸 C.腹胀便溏 D.胃脘胀痛 E.暖气呃逆 第8题: 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的共见症状是 A.面白神疲 B.脉细无力 C.舌质淡白 D.形寒肢冷 E.心悸气短 第9题: 下列哪项不属胃热炽盛证的临床表现 A.便秘尿黄 B.龈肿齿衄 C.舌红少苔 D.胃脘灼痛 E.消谷善饥 第10题: 肺气虚证咳喘的特点是.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题)纵览 A.咳喘痰多.色白清稀 B.咳喘痰白,稠黏难咯 C.咳喘痰少,不易咳出 D.咳喘无力,声低气短

肺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肺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肺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沛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黄绍峰 肺源性心脏病是各种不同致病因素作用于肺脏,导致肺功能受损,肺动脉高压而继发引起心脏病变的一组综合征。在祖国医学中虽无相应的病名,但类似肺心病的文献记载却很多,大多散在痰饮、咳喘、伏饮、肺胀之中,根据肺心病不同时期的见症,中医也有相应的描述,如肺虚咳逆、水气凌心、肾不纳气、喘脱、喘厥等。可见祖国医学对肺心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早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探讨。 病因病机: 肺心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大多是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其他慢性肺部疾患逐渐演变而来,它实际上包括三个疾病病名: 1慢支(或其他慢性肺部疾患);2阻塞性肺气肿;3右心劳损或衰竭。 祖国医学认为:肺主气、司开合,外合皮毛。起到主呼吸、护表卫及抵御外邪入侵的功能。当肺气虚,卫外功能失职时,六淫之邪就会侵入机体,肺脏为五脏之华盖,最为娇嫩,故易受邪,受邪后则肃降不能,气机不利,肺气不宣则引起一系列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此时若失治误治,以致咳喘不已,久则耗气伤阴,致使肺脏更虚,复加反复外感,周而复始,就逐渐形成了慢性咳喘之症----慢性支气管炎,此时的支气管内膜增生,粘液分泌增多,再加反复感染的浓痰栓子阻塞造成气体交换障碍、残留气体增加,肺泡组织不断破坏,久则就构成了典型的阻塞性肺气肿,肺气肿进一步发展导致肺动脉高压,从而加重了右心脏负担,若超过右心的负荷和其代偿能力,就会导致心衰,而出现一系列右心功能不全的症状

和体征。肺主气朝百脉,心主血灌流全身,二者密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气血精微物质周而复始的营养全身各脏器的功能,肺虚则不能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水湿停聚、久则泛溢于肌肤,则引起水肿,上则水气凌心,出现咳吐泡沫样痰,气急心悸动则喘甚等心气虚的症状,久则水湿阻遏心阳,致使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出现肢冷端坐呼吸、口唇紫绀,肝脏大脉结代等心阳虚的症状,此时心肺同病,肺源性心脏病也就逐渐形成了。 肺为五脏之华盖,其气贯百脉通它脏,所以肺病不但可累计它脏,其他各脏的病变亦可累及肺,正如古人所言:肺不伤不咳,脾不伤咳而无痰,肾不伤咳而不喘。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的本质不仅包括消化系统的功能,而且还包括部分能量转化及水液代谢的功能,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聚而为痰为饮。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肺虚不能主气而夺脾可耗伤脾气,反之脾土不旺,不能生金,肺脏不能得以充足的精微而调养,所以临床上肺脾两虚型往往多见。 肾为后天之本,主摄纳肺气,其阳温煦五脏,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五脏之气生于“肾”之说。肺气下行归于肾,肾主摄纳,二者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呼吸功能,肾虚不能摄纳则上逆而喘,肾主水,对水液的代谢、排泄起到主要作用。,肾虚则不能助肺通调水道、助脾运化水湿、助膀胱蒸腾气化。故可聚而为痰为饮,轻则阻肺,重则上泛凌心或外溢肌肤发为水肿,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探讨其病理机制可归纳如下: 肺气虚---肺脾两虚---脾肾两虚----心肾两虚---亡阳喘脱 \ / \ / \ / \ /

辩证施护在中医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辩证施护在中医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主持人:蔡保兰 主讲人:邹慧 2013.4.20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为特点的护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临证护理、饮食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卫生保健、预防、消毒隔离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基本上涵盖了护理工作的各个领域 中医护理发展史 ?中医护理的起源:夏-春秋 ?初步形成:战国-东汉 ?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孙思邈《千金方》首创葱管导尿术、灌肠等。 ?充实阶段:宋金元的食疗养生、调护 ?成熟阶段:明清李时珍《本草纲目》 ?当代护理学的蓬勃发展:1959《中医护理学》第一本中医护理专著。 中医护理优势 ?理论特色 ?中医护理方法优势 ?中医养生保健优势 ?护理操作优势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医护并行没有分家 医家集看病、抓药、煎药、护理于一身。 ?弟子和家属代劳 ?专业的护理人员 ?古老又年轻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辩证施护 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以脏腑,外络于肢节” 辩证施护 ?辩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 ?施护是在辩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 辩证施护的一般方法 1、远用四诊方法收集辩证资料 a、远用望诊了解疾病的本质 b、运用问诊辨别疾病的虚实 c、运用问诊全面了解病情 d、运用切诊探明疾病的性质 运用望诊了解疾病的本质 ?观察病人的神志、形态、皮肤、五官、舌苔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异常变化,测知

中医的思维方式

中医的思维方式 从现代科学的视角来看,中医的思维方式不科学的。比如,用“木”来指代“肝”,“木”有“曲直”之性,而“肝”喜条达;但“木”中的“水液”并不等于“肝”中的“血液”,这与“肝”主“藏血”甚至没有形象上的联系。但是,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并非正确有效的思维方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古人发展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来归纳、整理并且指引中医的实践活动,这些思维方式是有趣的,并且值得“深信现代科学”的人思考。 中医的思维方式之一是从整体出发来看待人的生命过程,而不是分析性的、割裂的。首先。在看待生命体时,将其视为宇宙的一部分,视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这一点很不了起。“天”、“人”本身就连在一起,并且“天”的运行规律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比如,月亮的圆缺与女性的月经有紧密的关系,经络的开合与自然的时间有紧密的关联。自然环境的天气与人类的疾病有紧密的关联。尽管现代科学以分析的方式深入到了细胞水平,提出了基因疗法,但是,人类生命活动与整个宇宙和自然的联系,是不能分开的,后者将永远影响前者,现代科学中分析式的眼光反而可能不利于诸多疾病的防治。 由于人属于自然环境,那么,来自于自然环境的花草与虫木便可以治疗某些疾病。麻黄驱寒、半夏治呕。从自然环境中寻找自然生成的生命体来治疗疾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中都有,但只有中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可以称之为“自然疗法”。 其次,古人认为,人与社会环境具有一致性,人总是在社会环境中生活的。因此,人生命的运行必然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基于这一观念,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人——自然——社会”的医学模式,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承认。“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说明了中医将人放在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是由社会因素的变化导致的,比如,年轻人患糖尿病越来越多,就是由于社会竞争加剧、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的。 中医治疗特别强调情志的调适。几乎所有的病症皆与情志有关。现在的西医看病也比较重视这一点。人的情志变化很容易受到生活事件或者社会事件的影响,这也体现在了“人——社会”一体的中医观念之中。在本质上,情志或情绪与肌体功能的变化是紧密联系的,这已经得到了现在科学的证实。 从整体出发来看待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这包括诊断与治疗时要考察病人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比如,张三与李四同时感冒了,但张三居住于湿热之地,而李四居住于干燥的环境中,那么,两人的治疗就会不同。中医向来强调因人而异,这是整体出发的思路之一。从宏观上来看,随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人类的疾病图谱会发生变化,那么,人们防治的疾病类型也会发生变化,这其实也是从整体出发。 中医治病从来是整体性调理,将五官、五脏、四肢百骸皆同时放于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来形成疾病的认识。这一点非常了不起,特别是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西医相比。比如,在古代埃及,外科手术已经比较发达,哪里有病,将将哪里割掉,但是,湿热的环境在某些时候容易导致疟疾,这时,割掉的思维方式就行不通了,这导致古代埃及的人口会在很短时间内下降。而在西汉以后的中国,就很少出现因为流行病而人口大量下降的情况(除非战争年代),因为中医的整体思维可以很有效地应对大多数流行病。在清朝,

浅谈中医学中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浅谈中医学中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摘要:从其理论体系上来看,中医学是具有完整的概念、命题、推理的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非逻辑方法历来被认为在中医学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应加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从思维知识的渗透和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两个方面促进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交融。 关键词: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中医学 美国哲学家库恩指出:“科学只能在发散与收敛这两种思维方式相互拉扯所形成的张力下,向前发展。如果一个科学家具有在发散式思维与收敛式思维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的能力,那么这正是他从事最好的科学研究所必须的首要条件之一。”[ 1]所以中医学的研究实践都离不开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联袂作用。 一、中医理论体系中蕴含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知识和所有的古代知识一样,以自然哲学为背景,主张“天人合一”。从其理论体系上来看,中医学是具有完整的概念、命题、推理的理论体系,从元气——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层层深入通过演绎和比类推理将整个人体的系统性、整体性体现出来。在其具体应用方面主要是以辨证逻辑为指导的,从对阴阳的消长平衡分析法,到五行生克制化的制约法,到治疗的本标缓急法,再到经脉脏腑的运动传变法,最后到运用自如的知常达变法。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字样,求同即求得万物的整体和谐统一。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 二、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中医注重想象联想灵感,讲究整体思辨,也即非逻辑性思维。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中医中的“精”“气”“神”,但是何谓“精”,何谓“气”,没人能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