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 -

教学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一因数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因数末尾有几个零,积的末尾就添几个0

2、一位数和0前面的数对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20×3= 200×3= 27×5= 270×5=

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是如何口算的?(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写相同个数的0)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读书节活动,学校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每套280元

1、你能提出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列式?

2、估一估,大约共要多少元?正确的得数又是多少呢?试着算一算

3、学生尝试

280 280 × 3× 3 4、讨论交流,两种方法得数一样,你喜欢哪一种?你想提醒大家什么呢?(出

示谈论题)媒体出示

谈论:1、列竖式时一位数怎样对齐?

2、一位数怎样相乘?

3、乘完后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三、尝试

2800 × 3 2800× 5

比较这两题有何异同?2800× 5的积的末尾为什么有3个0?

(因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已有1个0,再加因数末尾的两个0,就是3个0)今天学的与以往有何不同?揭示课题: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怎样笔算呢?得出法则: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先用一位数与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第一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注意:一位数要和0前面的数对齐;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也要添写相同个数的0。

四、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

1 5 0 3 5 0 3

2 0

×4 × 6 × 5

6 0 爸爸 2 1 0 1 6 0 0

五、巩固练习:你能笔算吗?37×5 25×4 370×5 25×40

你能把算式分类吗?为什么这样分?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得出: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一定扩大相同的倍数

六、实践应

用:

140×5 ()150×5

24×30 ()24×30

25×4 () 25 ×3

380×4 () 38×4

七:解决问题:

1、旅行团乘飞机去香港,一架飞机可以坐1200人,现在有4000人想要参

加,那么这样的3架飞机够吗?

2、玩具店店计划一个星期卖1150个玩具,实际前6天每天卖了150个,

那么最后一天要卖出多少个才能完成计划呢?

八、全课小结

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作业:练习七第3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学生这些年来所学习的笔算都要求数位对齐,正是因为受这种定势思维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在接受因数末尾优0的简便运算都比较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就铺垫了一些整十、整百数的乘法口算练习,并让学生说出口算方法,但实际教学中还不够强化口算的方法。引出例题280×3,学习例题时我先让学生估算后在尝试,你能用竖式笔算吗?这个问题问得不好,笔算两个字,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由于受数位对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的生成很少,没有一个学生是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应该这样问: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280×3的正确的积吗?这样一问,学生的生成可能会有好多,笔算的简便算法可能也会有的,再让学生展示几种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自己评一评。通过比较大多数学生知道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较合理。这样学生通过议一议、试一试、比一比、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效果会好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竖式的书写格式,就是一位数的对位问题,如2800×3,280 0×5,不能熟练的将一位数与0前面的数对齐;所以在讨论题中特别强化了对位问题,注重了书写格式。另一种情况是,因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已经有0,如2 800×5,这里的28×5是140.已经有1个0.再在末尾添2个0,一共是3个0。

本节课,我还让学生通过对算式的分类,让学生对两组算式进行对比,初步

渗透了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强化了算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后,在后续的的填<=>中,进一步深化了积的变化规律,通过一个因数变化,一个因数不变,来判断积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热门-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 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乘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教学第一课时是不进位的,课堂上我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去理解算理。当时的例题是没套书有14本,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当时这道题是先用口算方法想,先求10套 多少本,用14×10=140(本),在求2套多少本,用 14×2=28(本),然后140+28=168(本),学生对口算方法 都能明白,所以这道题改成竖式时,学生对于算理都能明白,

没有疑问,只是有个别学生习惯写上竖式中140的那个0,这个慢慢可以改掉。有了一定的情景辅助学生理解算理上略微有些吃力。课上再通过纯竖式计算,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而且一开始我要求学生写清楚你每一步是谁和谁相乘得来的,学生能写清楚,必然是能理解的。练习的过程中适时请学生上台板演,再结合错题进行分析,加深理解,通过两课时的教学发现针对不进位的都能很好的掌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必须让学生明白算理。再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学生才能彻底学会。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在学生能够较熟练的'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重点是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关键在于学生能掌握好乘的顺序以及两个积的数位。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美化环境花坛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列出算式23X12,然后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很多孩子想到拆分法: (1)20X12=240 3X12=36 240+36=276; (2)23X10=230 23X2=46 230+46=276; (3)23X3X4=276 等。 我再出示点子图对应本图让学生理解,再让学生尝试写成一个竖式计算,并上台板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最后带领学生一块讲解总结,让学生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明白算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精品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3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方法的多样化。 2、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4、通过比较方法的内在联系,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难点:理解算理。 【教具学具】 情境图,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转化 新问题 24×12=288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读课外书吗? 生:喜欢。 师:你所读的课外书是从哪里来的? :从图书室借来的。。 生 1 师:借阅。 :我是买的。。 生 2 师:购买。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购书里面也有数学问题!请看大屏幕。

2、出示情境图 师:星期天,小红和妈妈一起去购书。你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生:课外读物每本24元. 师:第一个问题:(如果买2本课外书,应付多少元钱?) 师:会列式解决这个问题?生:24×2=48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算式 生:两位数乘一位数 师:第二个问题:(如果买10本这样的课外书,应付多少元) 师: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生:24×10=240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算式? 生:两位数乘整十数 师:这些都是我们原来学过的知识。 师:小红这次买了一套,一共12本,应付多少元钱? 师:你们会列式吗? 生:24×12(板书:算式)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算式呢? 生: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 师:我们原来学过吗? 生;没有! 师:这是一个新问题,(板书:新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边说边板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 师:请你估算一下,24×12的积大约是多少? 生1:把24看作20,12看成10,20×10+200 师:你的估算是合理的。还有其他估算方法吗? 生2:12看成10,等于240。 师:你的估算也可以。 师:同学们的估算方法很多,估算能力很强!估算对以后的计算和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同学们要养成自觉估算的好习惯。 师:那么,小红付钱时,只用估算行吗? 生:不行。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反思

《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教学反思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零和任何数相乘都得零”以及“一个因数中间有零的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解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算理正确计算,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课堂上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方法和简便算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上。 一、努力之处 1.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课堂开始我设计了几道整十、整百乘一位数的口算题,通过复习口算方法,让学生能在探索新知时能学会知识的迁移,即在相乘的时候让学生掌握先末尾的0 可以不看,直接和一位数相乘,然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们多数会做,但是在叙述方法是语言不够严谨完整,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课堂开始我创设生活情境:“王老师就想去买电扇.于是他带了1000 元钱来到了商店.电扇每台350 元,王老师带的钱够用吗?请学生积极想办法帮王老师解决问题。我先让学生估算后在尝试,然后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先尝试用竖式笔算,再让学生展示几种不同的算法,让学生自己评一评。但是学生由于受数位对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只有5 个孩子是用简便方法计算的。于是我引导大家比较发现两种算法的不同,喜欢哪一种?了解体会简便算法的优越性,通过比较大多数学生知道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较合理。这样学生通过议一议、试一试、比一比、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醒学生“书写积的时候应注意是什么?” 一要注意竖式的书写格式,二要注意积末尾的个数,整堂课让学生积极地想办法

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层层训练综合运用 本节课的内容不多,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要达到正确计算的目标需要加强练习。练习中不仅有基础的笔算题目,还有解决问题的内容,学生在练习交流中理解算理,强化算法。练习中还出示几组算式,学生计算分类,在对比中初步渗透了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改进之处 1. 应再次强化对位问题通过练习发现多数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的不错,但是还有个别孩子还是习惯于用第一种笔算方法,如2800X 3, 2800 X 5,不能熟练的将 一位数与0 前面的数对齐,在以后的练习课中要在进一步引导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 2. 把控好教学节奏 因前面的时间没有调控很好, 造成最后一题没有练习, 课堂训练量不够少,课堂教学还不够紧凑,以后要多加注意。 通过本次上课, 我又学习到了许多, 如何让计算课堂上得扎实高效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

0121.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4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4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一课时 课后反思 1.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迁移,获得了解决新问题的多种方法,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了优化,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 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 =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2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教材,67页例题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独立学习、提出问题 1.口算。直接说得数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 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总结: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2.笔算。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8×6= 703×5=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 教师: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要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例6. 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1.读题,了解信息,并列式 2.自主尝试计算280×3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这道题怎样列竖式? 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4.小结: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 四.展示交流、质疑提升 列竖式计算:P67“做一做” 420×6= 370×5= 1300×9= 260×5=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再让小组上台展示,说说算法。 五、归纳总结、达标练习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笔算乘法》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笔算乘法》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一、教学过程:1、口算。 52×10 43×30 12×40 31×20 17×2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 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 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 教师总结完后出示课题,说明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是不进位的。 2、指导学习完成“做一做”。

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进位)教学反思 宝塔区实验小学郭小慧 笔算乘法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内容。在教完笔算乘法后,学生的种种表现以及在作业中反映的情况,让我感受颇多,下面我说一说我发现的问题以及我的应对方法。 成功之处: 在教节内容之前,我们首先复习了两位数乘以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在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时,同学们的课堂发言以及作业情况表现都很好,我认为同学们掌握了笔算乘法的算理。在教授本节内容时,我强调了列竖式的注意事项:每个乘数的数位要对其,各位对齐个位,十位对齐十位,并且不能把乘号写丢。在写进位的时候,要写清楚,不要把进位的数字与乘数混淆了。例如计算39×27时,我会板书竖式,告诉学生9与87对齐,3与2 对齐,计算时, 9×7=63,个位写3,向十位进6,3×7=21,加上6 为27,即39×7=273。十位上2表示20,39×20=780,我们列通常把780的0省略不写,但加的时候注意错位,273+780=1053。 不足之处: 1.在计算第二步乘法时,即39×2,同学们往往忘记进位,原因有粗心,还有就是他们不知道把进位写在哪里,我在课堂教学中做过强调,可能是强调的不够,学生没有注意。 2.在改作业时,我发现平时一个成绩很好的同学整篇作业都错了,错误全是一样的,例如37×2,她得出的答案则是614,即他没有用

到进位,而是把所有数字乘一下,然后拼出来的,个别同学作业做得挺好,可是在我让他们到黑板做时错误较多。 改进措施: 首先我觉得同学们的作业存在抄袭情况,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他们自己的作业要自己做,要多多思考。 其次,我强调了乘法的进位的重要性,对于第二步进位难注明的,要求他们标注在竖式右空白处,第二步进位不能和最后求和的进位混淆了。 我知道对于这样的计算知识,只有有效的练习才能得到提高,于是我安排了一次练习课,对之前的教学薄弱环节进行巩固。而练习课,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法则以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我选择10道有代表性的笔算题,让他们当堂做我当堂批改打分,并要求字迹工整,否则重新改正。而第一个完成且全部正确的同学将记奖励一次。在压力与奖励的双重驱动下,同学们做的很积极。当堂计算避免了抄袭的发生。对于学生的错误,我直接点评,让其修改,直到学生会为止。一节练习课下来,许多学生收获100分,我也分外开心。与其枯燥的讲解,不如利用灵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自此我多次进行了这样的练习课,复习了他们乘法除法的竖式计算,学生的计算也愈加得心应手。 本节课只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缩影,我们不可能做到完美,但是我们应当善于发现不足,多多反思……有反思才能改正,才能进步,这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 涉县南关明德小学宋海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在小组内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启智引思 1、创设情境: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检测一下你们的口算能力,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出示口算卡片):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608×5= 20×20= 40×90= 502×7= 608×5= 同学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2、提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想从本节课中学会什么呢? 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2)竖式的简便写法。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和“做一做”。完成后在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

行展示,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 2、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1)算法展示: A、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160×30=4800 160 ×30 ————— 4800 B、10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106 ×30 ————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106 ×30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完整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案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3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分,掌握其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只是的良好学习习惯,以及认真书写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并能运 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难点:理解算理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学案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导入 跟学生在聊课外书的时候,引入购书的数学知识。 2、出示情境图

(1)星期天,小红和妈妈一起去购书。课外读物每本24元。 a、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数学信息 b、小红如果买2本课外书,应付多少元钱? 让学生独立列式并解决这个问题。(24×2=48)(老师引导询问学生: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c、如果买10本这样的课外书,又应付多少元? 让学生独立列式并解决这个问题。(24×10=240)(老师引导询问学生: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d、由旧知识引入新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买12本,应该 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式:24×12(板书:算式) 引导学生回答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两位数乘两位数(引出课题,板书)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让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本63页 2、互动交流: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先算什么,再算 什么,最后算什么。 3、动手操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列竖式 (让一名学生板演,老师参与指导) 4、学生汇报计算的思路 重点讲解笔算的列竖式 a、很多学生都只会算一半(24×2);

人教版三年级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内容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内容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第七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用简单方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上几个0。 关键: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1、出示准备题,师根据学生的口算,逐题写出每题的得数。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 2、提问:观察每组题,你发现了什么: 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写几个0。 3、讨论:怎样算比较简便:(学生交流口算方法) 小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后面添写几个0。(二)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设疑,引入新课 问:你去过图书室吗?进了图书室,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课件出示图书室。 问:看了图,你想到了什么?读书有什么好处? 结合插图,让学生谈谈读书有什么好处,读了哪些书,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增长见识。 2﹑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学校图书室买了3套《小小科学家》丛书,每套280元,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要付出多少元? (1)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每套280元”是什么意思?怎么求“一共需要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分析回答,列出算式: 280×3 = ? (2)这道题怎样用笔算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这题应怎样进行计算?自己试一试。算完后和同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算法。(3)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算法,说出算理。 280×3=840(元) 第一种算法:第二种算法: 2 8 0 2 8 0 × 3 × 3 8 4 0 8 4 0

《笔算乘法》教案

《笔算乘法》教案 第一课时笔算乘法(一)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具准备 例1主题图、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2×10 4×30 12×40 31×20 17×2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

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讲一讲。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3)十位上的1和1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 教师总结完后出示课题,说明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是不进位的。 2、指导学习完成“做一做”。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这4道题,选4个学生板演。 完成后由在黑板上做题的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全班学生倾听,互相弥补不足,教师要把关键的第二层积用彩色笔描出,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第2题的4道竖式计算题,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笔算下列各题。 2 1 1 2 2 4 2 2 ×1 3 ×1 4 ×1 2 ×3 3 2、列竖式计算。 33×33=12×12=11×26=41×21= 3、饭店买来21袋茶叶,每袋23元,买这些茶叶共用去多少元? 4、每个教室需要11米白纱布做窗帘,17个教室共需白纱布多少米? 四、思维训练 1、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2 2 1 2 3 2 ×1 4 ×1 3 ×1 3 8 8 3 6 9 6 2 2 2 3 2 1 1 0 5 6 4 1 6 ()()() 2、长途电话的收费标准为每分钟1元2角,爸爸打长途电话共用了14分钟,应付多少

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案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46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第2题。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并掌握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不进位)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在上课之前呢,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只聪明可爱的兔八哥住在森林深处的城堡里,他很喜欢破解难题。这天,兔八哥正要出门去拔萝卜,可是他家的门前突然出现了三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是搬也搬不动,推也推不走啊。于是,他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原来啊,这些石头上都是有问题的,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石头才会消失。只是,看了这些问题以后,聪明的兔八哥也被难倒了。同学

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好!那我们就一起来帮帮他吧。 1、出示课件(石头上的问题迅速的口算出来) 15×10= 24×10=25×20= 2、同学们都很棒,全部答对了,给自己鼓励一下。 同学们很厉害啊,那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接下来的考验么? 现在请两位同学来帮老师出一个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算式题?(同桌之间相互交换,出题的同学,给大家讲自己出的算式题)既然大家都已经熟练掌握了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算式题了,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它的升级版,那就是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根据学校目标来预习学习。 二、进入学习乐园——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46页例1的情境图 (1)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些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该怎么列式呢?(14×12)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又怎样计算14×12的积呢? 2、课件出示学习指导 3、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指导分小组讨论,尝试计算 4、全班交流,相互议一议,整理算法。 方法一:

《笔算乘法》教案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学案-----周口市西华县迟营乡育才小学:石巧花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学习重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三、学习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20=24×10=50×20=70×2= 21×10=11×30=60×40=30×5= 2.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预习导学。 师: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请看自学提示。(指名读) 看第46页的情景图,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些信息?把这些信息完整地叙述下来。(独立思考解决) (2)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笔算乘法的方法。(4人一组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讨论。 三、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指名回答自学提示中的问题,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1、板书:王老师买了12套书,每套书有14本。一共买了多少本? 2、14×12= (本) 师:同学们,你能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求出得数吗? 生:(能)可以把12套分成2套和10套两个部分,先求出2套书多少本;再求出10套书多少本;然后把这两部分的本数加起来就是王老师买的总本数。【12=2+10 14×2=28(本) 14×10=140(本) 140+28=168(本)】

三年级《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程艳丽 今天,我教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感触: 感触一:注重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 教学24x12=?时,我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再由学生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中有学生进行“口算”,有学生进行“笔算”,口算方法灵活,笔算合理规范,呈现出算法多样化的思维环境。在指导用竖式计算时,我采用:一让学生自己先体会计算过程,二说是怎样算的,三辩借助多媒体每一步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是这样?四小结计算方法,五练习,“五步曲”逐层深入。在整个计算活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其经历计算过程,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鼓励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 流中得到收获,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感触二:准确捕捉了课堂生成问题,发挥了教师“传授与解惑”的指导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及时的改变教学思路,灵活的改变教学设计,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在这节课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处理“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乘的积时有进位应如何算”这一难点时,先指导算理,让学生初步能够明白。然后引用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有进位又怎么办”这一问题展开后面的教学。我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还以多媒体出示了两道检查

错误的让学生去探究,进行算理的指导。通过比较与讲解,及时帮助了 学习障碍,发挥了教师“传授与解惑指导作用”。 感触三:练习应有层次性和多样化。 学生初步掌握笔算的方法后,我用多媒体出示三道笔算题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做,再由多媒体演示笔算过程。后面用多媒体出示了两道检查错误的笔算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然后进行练习巩固,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注重练习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是计算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对计算技能和算理的形成与消化、理解与掌握,往往是通过练习来检验,同时还能促使学生感悟、优化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在练习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注意“以趣引导”,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乐学”。 感触四:教学中出现的不足 在让学生自己试做24x12=?过程中,没有一个学生会做,我脑子一片空白,不知怎么办才好,最后改变了备课思路,由小组合作学习变成启发式进行引导,效果还是不错的。但在总结笔算的方法时,应该加上小组讨论这一环节,会更好。 对于计算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服务生活,以趣导入,算法多样,不拘一格,分层练习,形式多样。例如:最后我加了一道趣味数学题12x11,36x11通过计算发现其中的奥妙。这些只要我们都做生活的有心人,计算教学一定会更加精彩!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内容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才能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掌握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提倡算法优化,并能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材第86页例7教学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例题呈现的是学校图书室里购书的情境。题目要求学生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将两种算法进行对比,有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算法。教学时,可结合图片,让学生谈谈读书有什么好处,了解学生读哪些书,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增长见识。例题渗透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数量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再独立计算。如果学生出现了教材中的两种算法,就请他们说一说计算过程,尤其是第二种算法,0×3这一步能不能省略?如果要省略,那么

因数3应该移到什么位置上?这时书写积应该注意些什么?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一规律上学习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为四年级两位数乘三位数乘法和两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是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教师要根据这一点,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我研究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自己发现这种类型题的简便算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使学生牢固掌握。同时,在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一位数的书写位置,这个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二是积末尾0的个数,多位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用简单方法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重点难点:

(完整版)三年级笔算乘法教案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难点: 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针对本年级组提出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专题研究而设计的。设计的过程中力图体现出本专题的研究成果,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各种方法融入了教学当中。同时在本节课设计中,我也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多种形式交替变换,注重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另外,我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没有忽视素质教育,一方面注重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联系,另一方面注意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一座“通往数学王国的智慧桥”,引出复习题。 (1)口算:20×3= 300×4= 6×500= 7×800= (2)估算:97×4≈ 215×6≈ 489×7≈ 316×6≈ 学生通过答题,顺利通过智慧桥,到达神奇的“数学王国”。 二、谈话导入:

新的一天开始了,神奇的数学王国里正在举行画画比赛,他们分三人一小组进行合作,瞧,他们多团结,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1、认真观察画面,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观察、反馈) 2、你能根据看到的内容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学生回答) 3、引导学生提出例1中的问题: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先请学生估算:三盒彩笔大约是多少枝?) 4、师小结并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常常除了估算之外,还要计 算出实际的数量,如果要知道准确的枝数,应该怎样计算呢? 5、出示小精灵的问题: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导入主要是让学生觉得我们是有必要上这节课,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最大的发挥) 三、探究新知 1、计算三个人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列式:12×3。 师课件出示12×3,想一想:12×3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2、想一想:这道题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前面学习的是整十数乘一位数,12×3中的“12”不是整十,所以计算起来比较麻烦。那我们应该怎样计算这道乘法算式呢? 3、前后四人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计算12×3的积,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想一想有几种算法,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分享。

四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二、31×2+33,应该问问学生31×2表示什么意思?而不只是为有新的解法而解题,是需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三、在对比口算、笔算有什么相同处时,事先需要沟通,先要让学生理解,教研员田老师给了一个建议:在让学生口算时,将过程板书下来,说一说6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笔算之后,再对比,就有对比的依据。 2、《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1.从本班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 四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教学反思集锦, 二、让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和算理。 由于有笔算加减法的铺垫,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这样的竖式,所以我设置学习的过程由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整堂课都由学生自己来介绍笔算的方法,即算理。教师主要是把学生说的方法进行小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体现算法多样化,并为笔算的计算方法、算理所服务。 计算12×3时,我先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有的学生运用口算的方法:2×3=610×3=3030+6=36,有的学生用的是连加的方法:12+12+12=36(元),还有的是用笔算的方法。组织学生一一介绍前两种方法后,最后引出笔算的方法,过程自然、流畅。同时在

理解算理时让学生比较三种方法,说出你有什么发现,最终得出第一种口算方法与笔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算理,同时感受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只含有一次进位的笔算乘法是学生在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教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而我们学习计算,是要把计算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为现实服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情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观念。本节课的特点主要有: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本节课所创设的“帮老师解决买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这一情景贯穿全课,为学生营造出愉悦的、轻松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特别是帮老师解决问题,学生非常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真实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注重估算意识的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渗透,在解决问题中估算和笔算有机结合,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P79例4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 教学难点: 连续进位的计算正确性。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列竖式计算 (媒体出示题目,学生练习,点击媒体出示竖式答案。) 65×4 56×7 3×128 6×213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及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复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打下基础。] 二、新授 探究一:三位数乘以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多位数乘以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板书课题)媒体出示P79主题图

师:运动场最多可以坐几个人?请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 教师板书学生列出的竖式 8×634=5072(人) 634 ×238 5072 答:运动场最多可以坐5072人。 师:谁来说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回答:先算个位4×8=32,在积的个位上写2,向十位进3,再算3×8=24,24加上个位进上来的3是27,在积的十位上写7,向百位进2。最后算百位上6×8=48,加上十位上进上来的2是50,在积的百位上写0,向千位进5。在积的千位上写5。)师:积的千位上为什么写5,表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积百位上6×8=48,还要加上十位上进上来的2,一共是50,满十要向前一位进5。所以在百位上写0,在千位上写5。它表示百位上进上来的5。) 师:谁再来说一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师: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反馈。学生订正错误。 师小结:在计算的时候,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在计算时,如有进位不要忘记进位,加的时候要仔细。 探究二:在实际运用中熟练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媒体出示

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我力图使计算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从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提供新知识的探索材料到让学生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 1、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教学的目标。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 教材把进位乘法分为一次进位、隔位进位、连续进位三课时编写,考虑到这几块内容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也有共同的重点——解决进位问题。因此在具体把握教材时,我把这前两部分内容(不进位与进位)统一起来,合并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与不进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构建的知识形成“链”,而不是堆砌的“知识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事物可以从整体入手,再去认识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重新组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14×3、28×3为研究重点,通过尝试、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笔算乘法的原理。再让经过有针对性地练习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算理算法。整节课与原教材相比,虽然内容增加了,但学生照样学得很轻松。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