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血液保护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围术期血液保护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围术期血液保护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围术期血液保护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术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新方法,减少异体输血用

量。方法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采用血液稀释、自体输血、控制性降压、微创小切口、合理应用抗纤溶制剂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方法,减少手术中出血,促进血细胞生成,从而减少异体血用量。结果本组260例患者中,只有28例患者输注异体血,异体血输注率仅为10.77%。结论围术期血液保护是减少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异体输血用量的有效方法。

标签:体外循环;血液保护;围术期输血;心脏手术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量逐年增多,血源短缺现象较为突出。寻求有效的血液保护方法,减少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异体输血势在必行。笔者总结本院2007年4月~2012年4月资料完整、体重偏大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260例,采用围术期血液保护,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0例患者中,男132例,女128例。平均年龄(32±12)岁,平均体重(42±12)kg。其中,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2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8例,法鲁氏四联征矫正术18例,法鲁三联征矫正术2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4例,二尖瓣瓣膜置换术46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30例。其中,采用常温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20例;常温不停跳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2例。其余108例采用常规中低温体外循环。体外循环使用德国STOCK-ERTSⅢ和JOSTRA-HL20人工心肺机,其中62例患者使用了离心泵。本组患者全部使用模式氧合器,其中,进口膜肺112例,国产膜肺148例。

1.2 方法

围术期血液保护的方法较多,笔者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血液保护中采用以下综合措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1.2.1 术前采血本组病例中,术前采血患者为136例,占全组患者的52.30%。术前Hb > 120 g / L、HCT> 35.00%、清蛋白> 30 g/L。每周采血1次,每次采血200 mL。术前每人采血量为(400±200)mL。在采血的同时,输入等量的胶体液或2倍的晶体液。如手术用血量较多或手术延期,可采用蛙跳式采血,即连续采血3次后,同时还输血库内保存最久的自体血液,这样可提供较多的更新鲜的血液[1-2]。采血期间口服促红细胞生成素或硫酸亚铁。将采集的自体血液存放在ACD保养液中,放入血库内保存备用。

1.2.2 术中放血本组病例中,术中放血患者为206例(包括术前采血患者86例)。其中,在肝素化前经颈内静脉或股静脉插管放血的患者156例,约占全组患者的60.00%。平均每人放血约(800±200)mL,放血总量为124 800 mL。所放血液存放在ACD保养液中,手术结束后回输给患者。肝素化后经上腔静脉插管放血的患者50例,约占全组患者的19.20%。平均每人放血约(800±200)mL,放血总量为40 000 mL。术中放血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不需要放入血库冷藏、血液有效成分不因冷冻和(或)存放时间长而受到破坏的特点。

体外循环转流前经桡动脉或颈内静脉,或经上腔静脉插管放血,放血量为(10±5)mL/kg。同时经静脉或主动脉插管输入胶体液,输入量为放血量的1.5~2.0倍。转流前自体放血保存,可减少因体外循环而造成的血细胞、血小板和凝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医院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一、目的: 节约用血、科学用血、保护血液资源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开展血液保护的临床医师和输血科技术人员,尤其是手术科室的医师和麻醉医师。 三、职责: (一)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负责血液保护技术的宣传推广,加大投入,提供必要的设备,并在实施中起协调作用。 (二)麻醉科医师: 负责控制性低血压、稀释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药物治疗替代输血等血液保护技术的实施。 (三)手术科室的医师: 负责自体输血的申请、告知及输血过程的监护,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减少术中失血,并与麻醉科医师通力配合以使血液保护技术顺利实施。 (四)输血科技术人员: 负责贮存式自体输血血液的采集、标识、贮存、发放,并与经治医师共同对采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处理。 四、管理程序 (一)具备血液保护所需设备 (二)血液保护技术的具体实施: 1、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随着医疗技术水平及各种检测手段的完善,现在采供血机构提供的血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安全,但由于“窗口期”的存在,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短期内不会消除。故防止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最佳措施是开展自体输血,少输或不输同种异体血液。

2、科学合理用血:输血具有潜在风险,在输血前,临床医师应对患者的临床病情和实验室检查进行仔细评估,严格掌握输血指征,不可轻率地进行输血。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输血适应症管理规定进行输血,降低每个患者的输血量和输血次数,严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3、减少术中失血:完善、彻底的外科止血是减少术中失血的关键。对任何出血都应认真处理,不可忽视长时间手术创面广泛渗血。调整手术体位和使用止血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器械止血,开展“无创”或微创手术,在允许范围内,使用局部止血药物和材料以及全身注射止血药物。 4、减少医源性失血:采集血标本应有计划性,尽可能减少化验血液的次数;使用较小的实验室取样试管,避免成年患者由静脉采血导致的失血性贫血。 5、自体输血:针对择期手术患者在其身体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自体输血。 6、控制性低血压 7、药物治疗代替输血:在择期或非急症手术前停用抗凝剂或在抗凝剂作用消退后再行手术,术前应用红细胞生成素(EPO)可有效提升血红蛋白水平,减少异体红细胞输注。 8、其他血液保护措施:加强患者的保暖,防止低体温。具体措施包括调节室内温度,快速输液和输血要进行加温,使用变温毯保温等。 五、血液保护技术可以综合利用以提高效率,同时应加强血液保护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即要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最适合患者个体的血液保护措施和技术,还要多学科密切配合,为患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血液保护方案。

心脏外科手术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心脏外科手术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 背景 输血是外科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心脏手术难度大、费时长、出血多,用血量在总用血量中占很大比例。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成人心脏手术数据库的资料显示,50%的心脏手术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心脏手术用血量占总用血量的10%~15%。再次心脏手术、主动脉手术和心室辅助装置置入术用血量更大:输血与心脏手术患者近远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采取适宜的血液保护措施,有助于减少心脏手术出血量及用血量。为了规范心血管外科手术围术期血液保护,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及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心血管外科、麻醉、体外循环、重症监护、血液内科及输血医学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以期指导临床工作: 一、血液保护的定义 血液保护的首要意义在于减少输血对人体的损害,是手术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之一。血液保护就是保护其洁净和功能,防止其丢失、破坏和污染,同时科学有效和集约地利用好这一资源,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策略 1.术前评估

术前完善凝血系统检验(INR、PT、血小板计数等)。应用肝素治疗的患者,术前应复查血小板计数。心脏手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疾病史及用药史,以鉴别高危患者。至少7种危险因素与心脏手术后大量输血相关:高龄、低红细胞比容、术前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急诊手术、体外循环时间较长、明确的并发症(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潜在的出血性疾病。术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增加红细胞压积(Hct)及纠正凝血系统疾病可有效地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2.术前管理 (1)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大多数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低分子肝素、环氧化酶抑制剂、二磷酸腺苷受体抑制剂和血小板膜糖蛋白抑制剂等)与心脏手术后出血相关。华法林在术前应至少停用4天,以促使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的合成。急诊手术患者术前可予维生素K或新鲜冰冻血浆逆转华法林作用: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体外或非体外)前应尽可能停用。对应用不可逆性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的患者,应在CABG术前至少停用5天:CABG术后早期联合应用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和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开胸探查及再次手术风险。 (2)纠正贫血 术前中、重度贫血与心脏手术患者死亡比例增加相关。对于高危贫血患者,心脏手术前可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铁剂纠正贫血(HCT≥0.28):对于术前自体血储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一、目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是解决临床用血紧张、减少经血传播传染性疾病和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途径,临床必须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降低治疗及手术中的临床用血,尤其是降低围术期患者的用血量,以开展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 二、输血指征: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1)Hb>100g/L,一般不必输血;(2)Hb<70g/L,才需输血;(3)Hb70-100g/L,结合患者心肺功能以及术后是否有继续出血可能而决定是否输血。判断是否需输血,除参考Hb和Hct外,还需根据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年龄、动脉血氧合情况、混合静脉血氧张力、心输出量和血容量综合考虑。 三、血液保护具体措施 1、严格控制输血指征,定期进行临床合理用血的监督检查及通报,加大临床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的培训力度,严禁输安慰血、人情血、搭配血,既要更新临床输血观念,又要加大技术投入,提供设备实施科学用血; 2、对于不同年龄和不同的健康状况患者,输血最低血红蛋白临界水平不同。对危重患者输血亦应持慎重态度,高危患者Hb<70-90g/L,低危患者Hb<100-120g/L。同时强调对血压、血气及尿量进行综合评估,并加强其他循环支持,应注意效能-危险比。进行简易床旁Hct测定。 3、开展自身储血:术前自身储血的方法用于稀有血型和已经产生免疫抗体的患者及择期手术患者; 5、开展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体外循环、胸腹大动脉及脊柱等手术。 6、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控制性降压可以减少患者术中和术后出血,是血液保护的支柱之一。 7、符合条件的进行术中血液回收(自体血回输); 8、手术中用血,由麻醉科医生下达医嘱,护士电话通知输血科病人相关信息和成分及血量,输血科应按实记录内容和通知时间及通知人员姓名,并根据实际情况准备血液,如遇紧急情况20分钟内发出血液。如需特殊成分或输血量较大时,提前通知输血科,以便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输血部分(国家卫生部)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输血部分(国家卫生部) 评审标准评审要点 4.19.1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完善临床用血的组织管理。 【C】1.有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包括医疗管理、临床、输 血、麻醉、护理、检验等相关专业的专家。 2.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有明确职责,至少应包括: (1)履行对本机构临床用血的规章制度审订职责,并监督实施; (2)监测、分析临床用血情况,推进临床合理用血; (3)推广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用血管理法律法 规、规章制度和临床合理用血知识教育培训。 3.有明确的职能部门(如医务处)负责临床输血管理工作。 【B】符合“C”,并 1.输血管理委员会年度召开工作会议两次以上。记录齐全,内容充分。 2.履行对本机构临床用血的规章制度监督实施,指导临床用血,针对血 液的来源、数量、质量进行血液保障安全性评估,调查分析临床用血不 良事件及不良反应,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3.向公众宣传临床合理用血、无偿献血知识。 4.19.1.1 建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并履行工作职能。 【A】符合“B”,并 有全院输血管理定期总结分析报告,持续改进输血工作,不断提高输血 管理水平。 【C】 1.有临床输血管理相关制度和实施细则。内容涵盖本机构输血管理的全 过程。 2.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培训。 【B】符合“C”,并 1.输血科和临床医务人员对输血相关制度知晓率100% 2.各科室按照输血管理制度的要求,开展输血管理工作,对存在问题有 改进措施并得到落实。 3.职能部门进行督导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追踪与改进成效评价,有记 录。 4.19.1.2 依据输血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输血管理文件。 【A】符合“B”,并 相关科室执行输血管理制度的要求,实际工作与制度要求符合率100%。 【C】 1.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计划。 2.医疗机构建立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 3.建立临床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 【B】符合“C”,并 1.对用血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计划的符合性进行评价。 2.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中指标明确,措施有 4.19.1.3 制订医院用血计划,实行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建立临床用血评价公示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管理制度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技术管理制度 一、自身输血的申请: 1、自身输血应由病人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向输血科提出申请。 2、输血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身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3、输血科同血站进行联系患者自身献血相关事宜。 4、患者自身血液制成成品后,通知输血科领回保存,待需要时进行使用。 5、自身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二、采血的标准:1)年龄:年龄上限因符合国家献血法规定,下限取决于儿童的合作和理解能力,以及有合适的静脉,并能耐受采血后的生理影响等。 2、体重:预存式自身输血采血量每次不超过400毫升,体重在50公斤以下者,应每少1千克减少8毫升。 3、血红蛋白:自身输血者血红蛋白应大于110g/L,红细胞比容大于等于33% 4、采血环境应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情况下进行(血站及输血科专用房间) 5、采血间隔采血间隔应由输血科医师同病人的主治医师视病情而确定。一般2次采血的间隔不少于72小时。最后1次采血应在手术前72小时进行。在病人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在离预定手术日期尽可能远的时候采血,,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使病人的血细胞比容恢复到采血前的水平。三、自身血液的保存 1、自体输血采集的血液要有专用储血冰箱保存,设立专门的自身储血空间。 2、自身储血血袋有明确详细标记,醒目的标签,明确自身输血特殊标记。 3、自身血液贮存冰箱温度及细菌标准应符合储血冰箱标准。四、血液的回输 1、血液回输前,首先检查血液的外观是否符合要求,以及保存日期,严防过期失效血输入病人体内。 2、血液回输时,要严密观察病人,如一旦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3、未输完又不适合转让他人使用的血液,要以妥善的方式处理掉,并有医疗文字记录。 五、自身输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1、手术前采血可能使病人血容量减少,出现贫血症状。 2、手术前采血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晕针。 3、采血时,保养液与血液未充分混合,出现血液斑块,影响回输血量或血液报废。 4、血液在保存中可能出现溶血或污染,导致血液报废。

自体输血及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

自身输血技术、围手术期 血液保护管理制度规定 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为进一步规范自身输血,做好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特制定本规定。 一、自身输血的申请: 1、自身输血应由病人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向输血科提出申请。 2、输血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身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3、输血科同血站进行联系患者自身献血相关事宜。 4、患者自身血液制成成品后,通知输血科领回保存,待需要时进行使用。 5、自身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二、自身输血方法:包括贮存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1、贮存式自身输血:术前一定时间米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1)患者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110g/ L(红细胞压积)> O. 33), 行择期手术,患者签字同意都适合贮存式自身输血。

(2)按相应的血液储存条件,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 (3)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体血容量的10%),两次采血 间隔不少于3天。 (4)在采血前后可给患者铁剂、维生素C及叶酸(有条件的可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 (5)血红蛋白<110g/i。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体血。 (6)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2、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 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体血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降低红细胞压积,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份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体血回输给患者。 (l )患者体体一般情况好,血红蛋白》llOg / L(红细胞压积) >O. 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ANH (2)手术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采用。 (3)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红细胞压积不低于0. 25。 (4)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红细胞压积和尿量的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5)下列患者不宜进行血液稀释:血红蛋白<100g/ L,低蛋白 血症,凝血机能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的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巴中市巴州康达医院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为了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结合我院临床用血及临床手术开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我院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其技术要求如下。 一、围手术期必须遵循血液保护原则 围手术期输血必须遵循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的原则。 二、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1、务必进行输血前适应症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贫血(失血)情况,血溶量情况,Hb\Hct;手术失血危险因素,病人重要脏器功能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 2、把握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 (1)Hb>100g/L,不必输血; (2)Hb<70g/L,应考虑输入浓缩红细胞; (3)急性大出血出血量>20%血容量,可以考虑输血,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状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4)Hb70g/L~100g/L,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脏器器质性病变情况而决定是否输血。血压稳定、神智清醒、无继续失血、代偿能力好者不用输血; 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措施 (一)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性措施 1、根据患者疾病情况采取微创手术,选择小切口,避开大血管入路等手术措施,减少术中出血。 2、手术操作细致,止血彻底。 3、正确使用止血带。 4、直视下动脉阻断。 5、动脉内球囊阻断术(如骶骨和骨盆肿瘤手术)。 (二)、使用血浆代用品 适当范围内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铁、羟乙基淀粉、明胶等代血浆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正常组织灌注。 (1)当失血量<20%血容量时,可单独用代血浆补充; (2)失血量20~40%血容量时,代血浆与全血各输一半;

血液保护技术

血液保护技术 一、血液保护的意义 血液保护(bloodconservation)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保护和保存血液,防止丢失、破坏和传染,并有计划地管理好、利用好这一天然资源。血液保护这个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提出,随着血源的短缺和输血传播性疾病的严重威胁,血液保护现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重视。现代医学提倡手术中尽一切可能减少血液丢失和减少同源异体血的输注,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珍惜血液资源,更重要的是为了保障手术病人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开展的血液保护方法日益增多,技术也日趋成熟,为血液保护的广泛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血液保护的方法 (一)减少术中失血的方法 手术肯定要失血,减少手术中的失血是血液保护的基本措施。麻醉手术期间,除注意手术操作外,合理应用各种麻醉技术,能有效地减少术中失血,从而减少输血的几率。术中减少失血的常用方法有: 1.控制性降压(controlledhypotension)控制性降压是指采用多种方法和药物使血管扩张,主动降低手术区域内的血管压力,从而减少出血的一种方法。控制性降压曾经作为减少手术出血的主要措施而广泛应用,但由于适应证选择不当而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的发生,现已很少单独使用。临床实践证明,把控制性降压技术与血液稀释技术结合起来,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术中出血,是一种理想的血液保护方法。但是降压可削弱血液稀释过程中的心输出量代偿机制,是否对心脑等重要脏器的氧供产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动脉阻断法彻底有效地阻断供应手术区域的动脉,无疑是最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的方法。手术期间常采用的动脉阻断方法有上止血带、直视下动脉阻断法和动脉内球囊阻断术。动脉内球囊阻断术是一种新的微创性的动脉阻断法,适用于那些出血多但又不容易止血的手术,例如骶尾部肿瘤手术和骨盆肿瘤手术。此法是通过股动脉穿刺把带有球囊的导管置于髂内动脉内,经导管注气使球囊膨胀扩张从而在动脉血管内阻断了该动脉离心端的血供,有效地减少该动脉所供给的手术区域的出血。与同类手术行髂内动脉结扎术相比,动脉内球囊阻断术方法简便易行、微创,可控,能明显控制术中出血,形成少(或无)血术野,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是一种颇有前途的血液保护方法。 检验地带网 3.止凝血药物的应用 (1)抑肽酶(aprotinin):抑肽酶为非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以保护并提高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1 目的: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 原则: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 3 措施: 3.1 成分输血与输血指征 3.1.1 提倡成分输血,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合理有效地使用血液。 3.1.2 务必进行输血前适应症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贫血(失血)情况,血容量情况,Hb\Hct,手术失血危险因素,病人重要脏器功能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3.1.3 把握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 卫生部输血指南(2000年,手术及创伤): ①Hb>100g/L不必输血; ②Hb<70g/L考虑输浓缩红细胞; ③Hb70-100g/L之间,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脏器器质性病变情况而决定是否输血。心肺功能良好的病人术后Hb维持在80-90g/L不必输血,心肺功能不好的病人术后Hb维持在90-100g/L不必输血。 ④急性大出血出血量>30%血容量,可以考虑输血,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状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3.1.4 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指征: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血容量在5000ml时,失血量在1500-2000ml,不必补充血浆,可用红细胞和代血浆;失血量超过2000ml 可考虑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用量须达到10-15ml/Kg才有效(至少600-800ml);一般来讲,只要纤维蛋白原大于0.8g/L,即使凝血因子只有正常的30%,凝血功能仍可维持正常。 3.1.5 血小板输注指征:主要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的手术患者。血小板>50×109/L时,一般不会发生出(渗)血增多。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或肝素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卫生部输血指南(2000年,手术及创伤):血小板>100×109/L,可以不输;血小板<50×109/L,应考虑输;血小板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而定;如手术中出现不可控制的渗血,确定为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则不受上述限制。在输血小板时,因输注后的血小板峰值决定其效果,缓慢输入的效果较差,所以应快速输注,并一次性足量使用,避免多次小量输注,一般成人一次用量为10单位。 3.2 手术性措施 3.2.1 根据患者疾病情况采取微创手术,选择小切口,避开大血管等手术措施,减少术中出血。 3.2.2 手术操作细致,止血彻底;正确使用止血带,局部止血药物的应用。3.2.3 直视下动脉阻断:止血效果明显,但方法复杂,可能增加手术伤口、新的出血源,如伤及大动脉则造成严重后果。 3.2.4 动脉内球囊阻断术(如骶骨和骨盆肿瘤手术):方法简单易行;明显控制术中出血,形成少(或无)血术野;配合等容血液稀释,术中可不异体输血;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更高;麻醉管理更加容易;减少治疗费用。 3.3 自体输血: 现代自体输血包括:自体血储备、血液稀释、血液回收三种方法。

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管理操作规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法律法规,制定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操作规程。 一、血液保护是指通过改善生物兼容性、减少血液中某些成 分激活,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各种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不必要的输血既增加了输血风险,也造成了宝贵血液资源的浪费。在临床输血实践中大力开展血液保护,尽量做到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和自体输血,对于进一步减少输血传播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防止因大量输血引发的免疫抑制、术后感染和癌症转移等并发症,保护血液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节约用血技术:①严格掌握输血指征②减少术中出血(外科和麻醉科医生的共同责任)③开展自体输血(输血科负责采集和保存病人血液)④术中出血的回收⑤合理使用血液和血浆代用品⑥止血药物、止血设备的应用。 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具体措施:①术前自体血预储+促

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②麻醉后血液稀释及术野自体血的回收③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④大力提倡和普及成份输血,避免或减少全血的输入⑤提高麻醉管理水平,联合使用控制性低血压、低温等麻醉技术⑥提高手术技能及术中采用良好的止血措施⑦血液保护及止血药物、止血设备的合理使用⑧手术后体腔或切口引流血的处理回收。 四、术前自体血储备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出于对输血安全的关注,为了避免或减少异体输血,在择期手术前对估计需输血的病人进行自体血储备,供手术中或术后使用。根据预测术中出血量的多少,在术前7-21天,采用“蛙跳法”采集血1~3单元(每单元400ml),每次采血1单元(不多于估计全身总血量的12%),间隔1周。采血400ml一周后血红蛋白基本达到采血前水平。术中可能出血600-800ml,可自体储血400ml,则术中不用输异体血。适应与禁忌:①除全身感染(如菌血症)外术前自体血储备无绝对禁忌症②一般状况好,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Hb:男性>120g/L,女性> 110g/L③小儿病人除了能理解和配合外,体重应在30kg以上。 年龄因素:①传统认为大于60岁病人不宜自体采血②现在临床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病人能够安全耐受术前自体采血1~3单元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

颍上县人民医院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为了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结合我院临床用血及临床手术开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我院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其技术要求如下。 一、围手术期必须遵循血液保护原则 围手术期输血必须遵循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的原则。 二、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1、务必进行输血前适应症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贫血(失血)情况,血溶量情况,Hb\Hct;手术失血危险因素,病人重要脏器功能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 2、把握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 (1)Hb>100g/L,不必输血; (2)Hb<70g/L,应考虑输入浓缩红细胞; (3)急性大出血出血量>20%血容量,可以考虑输血,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状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4)Hb70g/L~100g/L,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脏器器质性病变情况而决定是否输血。血压稳定、神智清醒、无继续失血、代偿能力好者不用输血;

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措施 (一)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性措施 1、根据患者疾病情况采取微创手术,选择小切口,避开大血管入路等手术措施,减少术中出血。 2、手术操作细致,止血彻底。 3、正确使用止血带。 4、直视下动脉阻断。 5、动脉内球囊阻断术(如骶骨和骨盆肿瘤手术)。 (二)、使用血浆代用品 适当范围内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铁、羟乙基淀粉、明胶等代血浆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正常组织灌注。 (1)当失血量<20%血容量时,可单独用代血浆补充; (2)失血量20~40%血容量时,代血浆与全血各输一半; (3)失血量>50%血容量时,则输代血浆l/3,全血2/3;(三)、控制性降压(Controlled hypotension) 采用药物、麻醉措施使平均动脉压降至60mmHg或将血压控制在基础水平以下的15%—20%范围内,降低血管内压力,以减少手术创伤出血。 (四)、积极开展自体输血 1、自体血储备措施 (1)、Rh阴性等稀有血型病人择期手术,术前动员患者进行自体血储备;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制度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为了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结合我院临床用血及临床手术开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我院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其技术要求如下。 一、围手术期必须遵循血液保护原则 围手术期输血必须遵循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的原则。 二、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1、务必进行输血前适应症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贫血(失血)情况,血溶量情况,Hb\Hct;手术失血危险因素,病人重要脏器功能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 2、把握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 (1)Hb>100g/L,不必输血; (2)Hb<70g/L,应考虑输入浓缩红细胞; (3)急性大出血出血量>20%血容量,可以考虑输血,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状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4)Hb70g/L~100g/L,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脏器器质性病变情况而决定是否输血。血压稳定、神智清醒、无继续失血、代偿能力好者不用输血; 三、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措施

(一)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性措施 1、根据患者疾病情况采取微创手术,选择小切口,避开大血管入路等手术措施,减少术中出血。 2、手术操作细致,止血彻底。 3、正确使用止血带。 4、直视下动脉阻断。 5、动脉内球囊阻断术(如骶骨和骨盆肿瘤手术)。 (二)、使用血浆代用品 适当范围内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铁、羟乙基淀粉、明胶等代血浆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正常组织灌注。 (1)当失血量<20%血容量时,可单独用代血浆补充; (2)失血量20~40%血容量时,代血浆与全血各输一半; (3)失血量>50%血容量时,则输代血浆l/3,全血2/3;(三)、控制性降压(Controlled hypotension) 采用药物、麻醉措施使平均动脉压降至60mmHg或将血压控制在基础水平以下的15%—20%范围内,降低血管内压力,以减少手术创伤出血。 (四)、积极开展自体输血 1、自体血储备措施 (1)、Rh阴性等稀有血型病人择期手术,术前动员患者进行自体血储备; (2)、要求术前准备时间要充分(2~3周),以便分次采血储存;

自体输血制度及规范

X X X 医院 自身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为进一步规范自身输血,做好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特制定本制度。 1、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根据《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的要求,制定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 2、自身输血方法:包括贮存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3、术前自身贮血(手术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由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在手术期间输用。经治医师负责输血过程的医疗监护。 4、手术室内的自身输血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术野自身血回输及术中控制性低血压等医疗技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实施。 5、对于符合条件的手术患者,经治医师要动员患者进行自身输血,双方签订《自身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自身输血应由患者主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后,向血库或麻醉科提出申请。 6、血库或麻醉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身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7、自体血的采集和保存严格按照自体输血技术规范进行。 8、严格执行自体血回输前查对,输中观察,输后血袋处置及其医疗文书记录。 9、未输完的自体血不得转让他人使用,要以血液报废的方式处理。 血库 2014/12/10

自身输血技术规范 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为进一步规范自身输血,做好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特制定本规范。 一、自身输血的申请: 1、自身输血应由经治医师在取得患者的同意下,双方签订《自身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后,向血库或麻醉科提出申请。 2、血库或麻醉科医师在确认患者的情况符合自身输血的条件后,方可进行。 3、患者自身血液采集后,在血库或麻醉科保存,待需要时进行使用。 4、自身输血除交叉配血外其它操作及标准应严格按照异体输血标准进行。 二、自身输血方法:包括贮存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I-I)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1、贮存式自身输血:术前一定时间采集患者自体的血液进行保存,在手术期间输用。 (1)适应证:适用于大部分的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如心、胸、血管外科、整形外科、骨科(尤其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失败修正术、股骨头无菌坏死带血管游离骨板移植术及脊柱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与手术用血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结合我院临床用血及临床手术开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我院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及手术用血管理规定。 二、原则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 三、措施 (一)成分输血与输血指征 1. 提倡成分输血,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合理有效地使用血液。 2.务必进行输血前适应症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贫血(失血)情况,血容量情况, Hb\Hct ,手术失血危险因素,病人重要脏器功能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 3. 把握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 卫生部输血指南( 2000 年,手术及创伤): (1) Hb>100g/L 不必输血; (2) Hb<70g/L考虑输浓缩红细胞; (3) Hb70-100g/L 之间,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脏器器质性病变情况 而决定是否输血。心肺功能良好的病人术后Hb维持在80-90g/L不必输血,心肺 功能不好的病人术后Hb维持在90-100g/L不必输血。 (4) 急性大出血出血量>30%血容量,可以考虑输血,并根据患者的出凝血状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 4. 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指征: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血容量在5000ml时,失血量在1500-2000ml,不必补充血浆,可用红细胞和代血浆;失血量超过2000ml 可考虑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用量须达到10-15ml/Kg 才有效(至少

600-800ml); —般来讲,只要纤维蛋白原大于0.8g/L ,即使凝血因子只有正常的30%,凝血功能仍可维持正常。 5. 血小板输注指征:主要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的手术患者。血小板>50X 109/L时,一般不会发生出(渗)血增多。血小板功能低下(如 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或肝素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卫生部输 9 血指南(2000年,手术及创伤):血小板>100X 10/L,可以不输;血小板<50X 109/L,应考虑输;血小板在50~100X 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而定;如手术中出现不可控制的渗血,确定为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则不受上述限制。在输血小板时,因输注后的血小板峰值决定其效果,缓慢输入的效果较差,所以应快速输注,并一次性足量使用,避免多次小量输注,一般成人一次用量为10 单位。 (二)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性措施 1. 根据患者疾病情况采取微创手术,选择小切口,避开大血管等手术措施,减少术中出血。 2.手术操作细致,止血彻底;正确使用止血带,局部止血药物的应用。 3. 直视下动脉阻断:止血效果明显,但方法复杂,可能增加手术伤口、新的出血源,如伤及大动脉则造成严重后果。 4. 动脉内球囊阻断术(如骶骨和骨盆肿瘤手术):方法简单易行;明显控制术中出血,形成少(或无)血术野;配合等容血液稀释,术中可不异体输血;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更高;麻醉管理更加容易;减少治疗费用。 (三)自体输血:现代自体输血包括:自体血储备、血液稀释、血液回收三种方 法。 1.术前自体血储备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1)术前自体血储备:择期手术前对估计需输血的病人进行自体血储备,供手术中或术后使用。根据预测术中出血量的多少,在术前7-21 天,采用“蛙跳法”采集血1-3单元(每单元400ml),每次采血1单元(不多于估计全身总血量的12%),间隔1 周。采血400ml 一周后血红蛋白基本达到采血前水平。术中可能出血600-800ml,可自体储血400ml,则术中不用输异体血。

围术期血液保护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围术期血液保护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术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的新方法,减少异体输血用 量。方法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采用血液稀释、自体输血、控制性降压、微创小切口、合理应用抗纤溶制剂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方法,减少手术中出血,促进血细胞生成,从而减少异体血用量。结果本组260例患者中,只有28例患者输注异体血,异体血输注率仅为10.77%。结论围术期血液保护是减少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异体输血用量的有效方法。 标签:体外循环;血液保护;围术期输血;心脏手术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量逐年增多,血源短缺现象较为突出。寻求有效的血液保护方法,减少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异体输血势在必行。笔者总结本院2007年4月~2012年4月资料完整、体重偏大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260例,采用围术期血液保护,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0例患者中,男132例,女128例。平均年龄(32±12)岁,平均体重(42±12)kg。其中,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2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8例,法鲁氏四联征矫正术18例,法鲁三联征矫正术2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4例,二尖瓣瓣膜置换术46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30例。其中,采用常温不停跳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20例;常温不停跳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2例。其余108例采用常规中低温体外循环。体外循环使用德国STOCK-ERTSⅢ和JOSTRA-HL20人工心肺机,其中62例患者使用了离心泵。本组患者全部使用模式氧合器,其中,进口膜肺112例,国产膜肺148例。 1.2 方法 围术期血液保护的方法较多,笔者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血液保护中采用以下综合措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1.2.1 术前采血本组病例中,术前采血患者为136例,占全组患者的52.30%。术前Hb > 120 g / L、HCT> 35.00%、清蛋白> 30 g/L。每周采血1次,每次采血200 mL。术前每人采血量为(400±200)mL。在采血的同时,输入等量的胶体液或2倍的晶体液。如手术用血量较多或手术延期,可采用蛙跳式采血,即连续采血3次后,同时还输血库内保存最久的自体血液,这样可提供较多的更新鲜的血液[1-2]。采血期间口服促红细胞生成素或硫酸亚铁。将采集的自体血液存放在ACD保养液中,放入血库内保存备用。 1.2.2 术中放血本组病例中,术中放血患者为206例(包括术前采血患者86例)。其中,在肝素化前经颈内静脉或股静脉插管放血的患者156例,约占全组患者的60.00%。平均每人放血约(800±200)mL,放血总量为124 800 mL。所放血液存放在ACD保养液中,手术结束后回输给患者。肝素化后经上腔静脉插管放血的患者50例,约占全组患者的19.20%。平均每人放血约(800±200)mL,放血总量为40 000 mL。术中放血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不需要放入血库冷藏、血液有效成分不因冷冻和(或)存放时间长而受到破坏的特点。 体外循环转流前经桡动脉或颈内静脉,或经上腔静脉插管放血,放血量为(10±5)mL/kg。同时经静脉或主动脉插管输入胶体液,输入量为放血量的1.5~2.0倍。转流前自体放血保存,可减少因体外循环而造成的血细胞、血小板和凝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版)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围术期血液管理就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与各种血液保护措施得综合应用等。围术期输血就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与冷沉淀等。成分输血就是依据患者病情得实际需要,输入相关得血液成分。血液管理得其她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得药物与技术。 一、术前评估 1、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4、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得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她抗凝药与可能影响凝血得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得凝血病史; 5、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6、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7、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 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与Rh血型)、乙肝与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抗体等; 9、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

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得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得危险因素; 10、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得风险及益处; 11、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 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3、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得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得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得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得情况,考虑就是否停用阿司匹林; 4、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得风险与出血增加得风险; 5、既往有出血史得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就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6、了解患者贫血得原因(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 7、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与/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相关制度

自身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管理制度 为了节约用血,减少经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减少输血不良性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结合我院临床用血及临床手术开展的具体情况,制定我院自身输血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规定,其技术要求如下: 一、自身输血 1、原则 (1)供自体输血用的血液及成分(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暂时不用的,必须妥善保存,其上应注明“仅用于自身输血”,并标明患者姓名、性别、科别、床号、病历号、出生日期及使用日期等。 (2)在自身输血前,应在患者床边以输血前管理卡查证其ABO血型分类。(3)为自身输血而采血,应事先得到有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书面认可,且应在下述检查结果正常时方能进行,全面临床检查,血管系统的能力(主要的静脉),皮肤的条件。附加检查,心电图、肺部X线透视、血及尿常规、离子、凝血测定。 2、术前自身输血 心脏手术病人选择:血红蛋白>140g/L,无不稳定性心绞痛、左心功能不全、排放片段<0.5或心指数<0.25L/min/m2 、左边主要冠状动脉狭窄、休息时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肺功能损伤。 (1)对年龄的大小无严格的限制。

(2)病人血红蛋白≥110g/L,hct≥0.33。 (3)考虑菌血症或正在治疗的菌血症病人不得进行自身输血。 3、手术时自身输血的注意事项 (1)血液收集和重输的方法必须安全、无菌和保证收集的血液及成分的正确性。使用设备必须无致热源,并含有阻挡对受体有潜在危险的微粒的过滤器,防止空气栓塞。如血液在输注前加温,注意温度不要超过38℃。(2)等容量血液稀释收集的血液在输注以前应保存在下述条件下:室温保存8小时(收集时开始计时)、在开始收集之后8小时之内放入1-6℃的冰箱可保存24小时。 (3)如不按上述手段收集的术中血液应在开始收集6小时内输注。 二、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制度 一、围手术期必须遵循血液保护原则 围手术期输血必须遵循改善生物相容性,减少生物免疫激活,减少同种输血,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的原则。 二、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1、务必进行输血前适应症评估:对患者的术前贫血(失血)情况,血溶量情况,Hb\Hct;手术失血危险因素,病人重要脏器功能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估。 2、把握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 (1)Hb>100g/L,不必输血; (2)Hb<70g/L,应考虑输入浓缩红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