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意识政策五类

社会性别意识政策五类
社会性别意识政策五类

会性别意识政策五类。这五种分类可以充分反映了目前中国公共政策中性别

平等的现状。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方法成为后来人们研究公共政策重要的分类方法。②论文类:陈敏的《从社会性别视角看我国立法中的性别不平等》

1

等。在

论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鲍静的《应把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我国公共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2

一文,文章从完善我国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分析并论证了公共管理研究

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是微观的视角。即微观的视角对公共政策中的性别平等问题进行分析。如

刘伯红在《女性的权利--聚焦《劳动法》和《婚姻法》一书中,对妇女在劳动

和婚姻中的权利平等和保障问题进行了聚焦式分析探讨

3

、李微微、Lisa Stearns

主编的《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

4

、沈奕雯的《中国特定政策领域

中的性别主流化》一书中专门对妇女的政治参与、法律状况和社会保障三个特定领域进行了性别平等的实证分析

5

、刘莉、李慧英从婚姻法的角度对性别平等进行

了分析、

6

徐文丽的《以社会保障促进女性发展--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我国的社

会保障制度改革》

7

等等。值得指出的还有很多学者通过调查研究,从实证的角度

分析公共政策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如谭琳、杜洁等编著的《性别平等的法律与政策》,

8

作为"推动法律/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社会性别平等"的项目总结报告,对

妇女的政治权利、妇女劳动权利、妇女婚姻家庭和财产权利和妇女的人身权利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促进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社会性别平等的具体对策;蔡定剑、王新宇等人通过对中国目前就业歧视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目前中国女性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及女性就业歧视的标准及消除就业歧视的对策报告,即《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

9

等等。

从上述的研究现状看,本文认为现阶段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研究

范围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国对于性别平等的研究,更多是基于宏观的研究,1陈敏.从社会性别视角看我国立法中的性别不平等【J】.法学杂志,2004(25).

2 鲍静.应把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我国公共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06(8):33-39.

3刘伯红.女性的权利--聚焦《劳动法》和《婚姻法》【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4李微微、Lisa Stearns.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M】.法律出版社,2006.

5沈奕雯.中国特定政策领域中的性别主流化【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6 刘莉、李慧英.公共政策与社会性别意识【J】.山西师大学报,2003(7).103-108.

7 徐文丽.以社会保障促进女性发展--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J】.江西行政学院学

报.2005 第7 卷(3):65--67

8谭琳、杜洁.性别平等的法律与政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9蔡定剑.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3

问题。1993 年在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与海外中华妇女学会举办的"第一届

中国妇女与发展研讨会"上,海外学者对"社会性别"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很多中

国学者的兴趣。其主要体现在一些有影响的女性主义著作被译为中文。如鲍晓兰

的《国外女性主义评价》

1

、李银河的《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

义理论精选》

2

、王政、杜芳琴主编的《社会性别研究选择》

3

、秦美珠的《女性主

义的马克思主义》

4

等。这些著作主要理论贡献是:一是把女权主义和女权运动的

中形成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介绍到中国;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

等的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把社会性别理论引入中国,并使之传播。总之,女

性主义理论引进,特别是社会性别理论的引进,对于中国学者分析研究性别平等

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很多学者把社会性别理论应用到公共政

策中,力求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对公共政策(包括参政、就业政策)进行性别平等

分析。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宏观的视角。学者刘庆贤、靳锦在《社会性别视角的中国公共政策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从宏观角度对公共政策中存在的性别平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指出"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往往更多关注效益、土地

等有关资源分配的政策被视为一项产业政策,追求生产效率时常忽略资源分配中

的平等议题,因而没有具体配套措施保障妇女土地权益。"

5

对社会性别问题所进行的宏观分析的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别:①著作类:

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的《平等与发展》

6

、薛宁兰著的《社会性别与妇女权

利》

7

、刘建中、孙中欣、邱晓露主编的《社会性别概论》

8

等。在著作类中比较有

代表性的是学者李慧英著的《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

9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以社会

性别理论为视角对中国目前的公共政策进行了分析,把中国公共政策分为五大类,

即消极的差别对待政策、性别平等对待政策、积极差别对待政策、性别中性政策

1鲍晓兰.国外女性主义评价【M】.三联书店.1995.

2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M】.上海三联书店,1997.

3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择【M】.三联书店,1998.

4秦美珠.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M】.重庆出版集团,2008.

5 刘庆贤、靳锦.社会性别视角的中国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求实,2006(1).28-29. 6李小江、朱虹、董秀玉.平等与发展【M】.三联书社,1997.

7薛宁兰.社会性别与妇女权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刘建中、孙中欣、邱晓露主编.社会性别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9李慧英著.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在我国,学术界认为,性别平等是一个具有多个侧面或多维度的概念,学者

黄智君在《评价性别平等的标准及存在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所谓性别平等,

就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社会活动的公共领域,还是在家庭生活的

私领域,男性和女性都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3

叶文振在《男女平等:一个多维

的理论建构》一文对性别平等提出如下观点:第一,用简单的性别平均替代性别

平等;第二,偏重结果的男女平等;第三,过分强调权利资源的性别平等;第四,

用单性别的视野看待性别平等。即一方面片面强调男性对性别不平等社会事实形

成和继续存在的性别责任;另一方面把性别平等更多地看成女性单一性别的历史

责任。

4

在全国妇联召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男女平等理论讨论会上,学者们进一

步探讨了性别平等的内涵,指出性别平等不仅是权利的平等,如占有资源权利平

等、机会平等等,而且还应是人格、价值和尊严的平等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理解。

(课题组2004 年)

20 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中国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的提出以及西方女权主

义的发展,一个新的概念即"社会性别"进入中国。"社会性别"作为一种理论

及分析方法不仅对中国的性别平等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审视中国公共政策的新视角。很多学者开始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中国的性别平等

1 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20.

2 陈振明.政策科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9.

3 黄智君.评价性别平等的标准及存在的问题【J】.妇女研究论丛,2003(6).

4 叶文振.男女平等:一个多维的理论建构【J】.东南学术,2004(4).即性别平等概念、性别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及危害等基本层面,至于一些微观的研

究也主要集中在婚姻、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妇女劳动权益的保护等。对于妇女参

政和妇女就业保护等方面的研究相对很少,如对妇女参政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

治参与研究中,对妇女参政作为专门领域研究的偏少;对妇女就业权保护研究的

多,对妇女就业全过程进行研究的少。第二,研究的深度有限。无论是有关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理论,还是公共政策的研究在中国都可以用"初创时期"来描述。

从学科角度来看,中国学者对性别平等的研究大致是从两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另一个是从政策学的角度,把性别平等与公共政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相对很少。而以公共政策为视角对参政、就业中的性别平等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即使有也存在着研究深度不够,处于表面的状态。第三,对性别平等的研究主要是以女性学者为多,而且多以女性学,社会学等学科为主。把性别平等带入公共管理特别是公共政策中进行研究,应该说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如学者鲍静的《应把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我国公共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一文的发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公共政策中性别平等问题的研究。

上述理由是促使本论文形成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基于目前中国参政、就

业政策中性别平等缺失的现实,特别是研究上的缺乏,本人想做一些理论探究,力求能对中国参政、就业政策的性别平等实现起到一定的作用,以期能在不远的未来把性别平等问题真正列入公共政策的议事日程。

关于妇女参政的内容,诸多学者由于自身研究视角的不同、方法论不同而呈

现千差万别的观点。学者丁娟把妇女参政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1、知政,即妇女对政治信息的知晓程度;2、议政,即妇女对政治制度、政治机制、政治现状以及人物的看法与评价;3、参政,即妇女对政治决策过程的参与影响程度;4、从政,即妇女参与权力决策的情况。

1

"四个指标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排除了文化

以及文化影响下的个性差异,它们之间应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即一个人占有的政治信息越广泛,则其议政、参政和从政的可能性应越大、能力越强。但加入了文化及个性的影响,这些指标又会具有相对的独力性,也不乏存在某种相互挚肘甚至对立的关系,如一个人可能广泛占有政治信息,知政程度很高,但在心理上或行动上却回避政治,甚至厌恶政治。"

2

还有的学者提出,妇女参政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参政意识,也就是妇女对政治生活的普遍兴趣和主动参与态度,以及从政妇女是否自觉代表女性的整体利益,反映女性的正当合法权益;二是妇女参政的基础形式,即民主参与,包括妇女获得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以及妇女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对公共事务的意见与看法;三是妇女参政的高级形式,指妇女进入国家权力机构,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决策。

3

综上所述,对于妇女参政问题,笔者认为,如果把妇女参政放在中国的政治

语境中研究,妇女参政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主参与,二是权力参与。民主参与主要是指法律赋予妇女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行使的监督权利等。权力参与主要是指妇女进入国家权力机构,直接参与国家各项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两者相比较而言,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以及表达对公共事务的意见是每个妇女均享有的合法权利,它们是面向大众的基本权利。因此被称为妇女参政的基础形式。而权力参与只是面向少数妇女而言的,只有那些进入到国家权力机构的妇女才享有此项权利。进入国家权力机构的妇女在参与国家和

社会事务的管理过程中,完成了妇女参政的高级过程。但两者相比较而言,妇女

的权力参与即妇女直接从政,掌握领导权更为重要。因此被称为妇女参政的高级

形式。

1 丁娟.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研究【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121.

2 丁娟.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研究【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122.

3 乌云娜.内蒙古妇女参政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学报版),2003(4).41.19

活动,前者称之为自动参与,后者称动员参与。"

1

关于参政权这一概念,最早是

德国法学家戈博发表在1852 年的《公正论》中提出的,之后很多学者的研究进一

步丰富了参政权的的内涵。

中国学者林喆提出参政权是指公民依法参与国家生活的自由度,其中"国家

生活"主要是指政治生活。林喆认为:"参政权一般包括政治权利和政治自由,

即参政权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公民有依法享受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第二,公

民有依法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第三,公民有依法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

动的权利。"

2

从广义上理解参政权等同于政治权利和政治自由。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政治参与和参政权之间关系是既有着相互联系,

又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即"一定的政治参与活动是公民行使参政权的表现形式,

参政权要通过一定的政治参与活动来实现。"

3

参政权作为公民权利是每个公民依

法应享有的权利,换句话说,国际人权宪章和中国《宪法》都把参政权纳入到宪

法框架内。国际上《世界人权宣言》第21 条从三个方面规定了参政权:①人人有

直接或通过自由选择的代表参与治理本国的权利;②人人有平等机会参加本国公

务的权利;③公民的意志是政府权力的基础;这一意志应以定期的和真正的选举

予以表现,而选举应依普遍和平等的投票权。并以不记名投票或相当的自由投票

程序进行。

4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也有类似的规定。在国内《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第2 章专列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有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

5

为此,本文把参政权界定为公民合法参与国家各种公共

事务的权利。包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自由。参政权是每个公民应享有法律赋

予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的实现要通过妇女参政的实践来进行的。妇女参政主要

是指妇女参与国家各种政治生活和管理公共事物的权力及生活。妇女参政政策是

国家和政府为了保障妇女参政权利的实现及妇女平等参与各种政治生活而制定的

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广义的公共政策。

1 塞繆尔·P 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N】.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

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5-7.

2林喆主编.公民基本人权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2.

3 张英洪.农民权利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33.

4 https://www.360docs.net/doc/f38379331.html,/view/22901.htm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3.在参政政策的概念界定之前,必须对参政权加以界定。为了更好的理解参政

权,我们有必要探讨政治参与。因为在政治实践中,很多时候把公民的参政权混

同于公民的政治参与。在中国学界研究政治参与的学者居多,对于参政权的研究

学者相对较少。政治参与是政治学主要内容,对于政治参与涵义的界定目前在学

界是五花八门的,其中较为权威的是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和纳尔逊关于政治参与

的涵义。所谓政治参与是"平民试图影响政治决策的活动。""该定义有以下五

方面构成:①政治参与包括活动而不包括态度;②政治参与是指平民的政治活动;

③政治参与只是指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④政治参与包括试图影响政府的所

有活动,而不管这些活动是否产生实际效果;⑤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行动者本人自

发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而且包括行动者受他人策动而发生的影响政府决策的

会性别是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

长期追求性别平等,不断丰富性别平等内涵的结果。它发端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是伴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发展而来的,并逐渐发展成为西方乃至世界各国学术界分

析性别平等的一个重要概念,为我们研究参政、就业政策提供了一个富有价值的

视角。所谓社会性别,是基于生理性别的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

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两性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

成的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1

社会性别理论是由社会性别差异、

社会性别角色塑造和社会性别制度等方面构成。社会性别概念及理论的提出对于

研究不平等的性别制度、改变现存的社会不平等的关系,使性别关系趋向平等和

公正具有积极变革意义。第一,理论建构的需要。社会性别认为性别不平等的形

成不是自然的过程,而是社会构成的产物,因此过去基于生理基础上的性别不平

等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是可以改变和消除的。第二,社会性别理论的引进,特别

是把社会性别理论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将会使人们更明确妇女在参政、就业政策

中的性别立场,从而使公共政策真正担当起社会公正的任务,以实现公共政策的

最高价值追求,即从性别出发,最终能超越性别,从而实现性别正义。

社会性别主流化又称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作为实现性别平等的主要

途径,它的提出既是世界妇女长期努力奋斗的成果,也是国际社会对性别平等的

现实要求。社会性别主流化概念提出起源于1985 年第三次世妇会上的通过的《内

罗毕战略》,发展于1995 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通过的《北京宣言》和《行动

纲领》中,即提出了"社会性别纳入主流",正式提出是在1997 年联合国经济及

社会理事会上,在这次会议上把"社会性别主流化"确定为实现性别平等的全球

战略,并对"社会性别主流化"做出了界定:所谓"社会性别主流化"也就是把

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即"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上评估所有有计划的行

动(包括立法、政策、方案)对男女双方的不同含义。作为一种策略方法,它使

男女双方的关注和经验成为设计、实施、监督和评判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有

政策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男女双方受益均等,不再有不平等发生。纳入

主流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男女平等。"

2

2005 年在世界首脑大会上再次指出了"社会

1鲍静.应把社会性别理论纳入公共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06(8).

2 htt/https://www.360docs.net/doc/f38379331.html,/Chinese/esa/women/mainstreaming.htm性别平等概念解析

性别平等问题作为实现人类全部平等的重要内容,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

注,对于性别平等的概念自然也受到了学者们的热议。从国际上看,20 世纪60 年

代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了一切个人所享受

的平等权利,提出了"不分民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社会出身、

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

1

,每个人都有享受平等的权利。而性别平等

是人们追求的各种平等权利中最大最根本的权利,是男女两性追求的基本权利。

在2000 年召开的联和国大会上,189 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共同签署《联合国千年宣

言》。在《联合国千年宣言》中对于性别平等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性别平

等意味着两性在各级教育、工作领域中享有平等权利,能够平等掌握资源,并在

公共和政治生活中拥有平等的代表性。"从国内看,对于性别平等概念的解析,

目前学界的理解及表述是各种各样,没有哪种观点得到大家一致的赞同,也没有

哪种观点受到大家一致的批评。本文把性别平等的概念界定为以下几方面:1,男

女享有平等的人权。即在法律、法规和政策上,尤其是在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

2,男女享有机会的平等。也就是要给予男女两性同样的发展机会,以同样的方式

对待所有的人;3,男女享有结果的平等。也就是男女两性应共同享有社会经济、

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男女实质的平等,即结果的平等;4,承

认男女性别的差异。从权利上,男女应该是一样的,但从生物属性上男女又是不

一样的,应该区别对待,必须正视这种差异。只有这样,性别平等才是实质的平

等,而不是形式的平等。从目前中国的社会现实看,性别平等的核心是男女两性

平等而协调的发展,不仅包括女性的生存权、人身权,更重要的是保障女性和男

性同等的参政权和就业权。从各国发展实践看,性别平等中所涉及的是社会中最

基本的关系,是全体公民最基本的利益。因此,本文认为性别平等的实现,应该

是一个超越男女性别概念的"模糊性别"过程,它指涉的其实是"人"的权利。

(三)社会性别主流化概念解析

在对社会性别主流化概念界定之前,有必要对社会性别概念进行分析。这是

因为社会性别概念为我们研究社会性别主流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1 https://www.360docs.net/doc/f38379331.html,/view/89797.ktm性别主流化"在实现性别平等中的重要性。该定义提出对于性别平等的实现具有

重要的政策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社会性别主流化"强调的是国家和

各级政府在实现性别平等中的核心作用,也只有国家才有能力承担起如此重任,

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实现性别平等要做出坚定的政治承诺;第二,"社会性别主流

化"是实现性别平等的战略。也就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在立法、政策制定等方面要

充分考虑实现性别平等问题,政府要把性别意识纳入所有政策和项目的主流;第

三,"社会性别主流化"作为实现性别平等的手段和途径,要求各级政府建立性

别平等机制,确保性别平等的政策得到贯彻执行,并做到有效监督。

社会性别与社会性别主流化之间的关系是:社会性别概念和理论主要是从各

个角度分析了性别平等的理念和问题,目的是使人们树立性别平等的意识,而性

别平等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靠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此,政府要把性别意

识纳入决策主流,即社会性别主流化。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生理性别是人与生俱来的性特征,不因人的种族、民族、地域或国别而有所差别,而社会性别则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变迁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不同社会文化传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性别关系。因此,社会性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具有历史阶段性、社会性和共塑性等特征。社会性别的历史阶段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对男女两性期待不同而导致的男女性别角色模式的不同;社会性是指不同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对社会性别的建构,即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性别制度;共塑性表明社会性别的形成不是某一特殊群体自发或有意识培养的,而是处于同一社会中的男女两性相互塑造的结果。 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 社会性别是维持性别歧视的基本手段,应当而且也可以被改变甚至被清除。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女性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因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研究发现,我国女性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原因包括历史的惯性、封建思想观念的根深蒂固、家庭的差别对待、社会的偏见与歧视、特别是体制的障碍等等。有的学者指出,在当前的就业竞争中,女性的生育价值即人类自身生产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补偿是女性处于弱势地位的直接原因。认为“谈恋爱、生孩子会影响工作,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是一些用人单位对应聘女生说“不”的主要理由。除了传统的性别歧视外,从市场自利的角度来看,经济上雇佣成本过高是更深层的原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思维导图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1) 1.地理条件 (2) 2.生产方式 (2) 2.1.生产力 (2) 2.1.1.实体 (2) 2.1.1.1.劳动对象 (2) 2.1.1.2.劳动资料 (2) 2.1.2.智能 (3) 2.1.2.1.科技 (3) 2.2.生产关系 (3) 2.2.1.静 (3) 2.2.1.1.所有制 (3) 2.2.1.2.人与人 (3) 2.2.1.3.分配 (3) 2.2.2.动 (3) 2.2.2.1.生产 (3) 2.2.2.2.分配 (3) 2.2.2.3.交换 (3) 2.2.2.4.消费 (3) 3.人口 (3) 社会意识 (3) 低级 (3) 社会心理 (3) 高级 (3) 社会意识形式 (4) 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4) 非意识形态 (4) 经济基础 (4)

参见:社会意识(区分历史唯物和微信) 1.地理条件 2.生产方式 2.1.生产力 2.1.1.实体 2.1.1.1.劳动对象 2.1.1.2.劳动资料 工具为标志

2.1.2.智能 2.1.2.1.科技 2.2.生产关系 参见:经济基础(全部生产关系成为经济基础) 2.2.1.静 2.2.1.1.所有制 2.2.1.2.人与人 2.2.1. 3.分配 2.2.2.动 2.2.2.1.生产 2.2.2.2.分配 2.2.2. 3.交换 2.2.2.4.消费 3.人口 社会意识 参见:社会存在(区分历史唯物和微信) 低级 社会心理 高级

社会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参见:经济基础(决定) 非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 参见: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决定),生产关系(全部生产关系成为经济基础)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复习)

一、何谓大众传媒 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作为一种向社会传送信息的行业,它已经渗透进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对于政府的决策的宣传、社会道德伦理的建构及对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重塑都具有不可轻视的影响力。因此,作为“第四权力”,媒介通过选择和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像从而对人类的发展与变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何谓生理性别 人类基于生理差异形成了性别,这只是生物学上的区分,也就是生理性别. 一)性别的鉴定: 1、出生时,生理发育要符合医学鉴定,顺利取得出生证明上明确的性别归属,这个性别证明一般通过第一性特征来确定。 2、在成长过程中完成第二性征的完全发育。 3、染色体来分辨:x和y染色体构成的差异 三、什么是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则是男女两性在生理因素基础上,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的性别特征与差异,主要基于社会文化的建构。社会性别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被逐渐培养成的,它可以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被改变。因此,社会性别和性别不一定是一致的,社会性别与性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任何人都是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合一。 社会性别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每个人都有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源于社会建构,社会性别规范人的行为,决定人的社会角色和行为特征。而这一理论渊源来自于波伏瓦在《第二性》中的著名的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社会性别具有以下几点含义:1、社会性别与性别是互相嵌入的关系。 2、社会性别研究的出发点是揭示两性不平等的状况。 3、社会性别研究的内容是分析性别不平等和再生产的原因。 四、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的关系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都关注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互相作用的关系,对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特征建构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估和判断,形成了一种新兴的传媒批评类别——女性主义传媒批评。社会性别与大众传媒关系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大众传媒以下三个方面的检视和批评。1、制作领域2、文本领域3、对受众的影响 1、制作领域。对于媒体制作领域的研究主要检视媒体制作过程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又可以分为三个层面,A制度层面:针对那些已经是成规的媒体理论,经过多年的实践的约定俗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则,研究它对女性的影响B组织层面:制作机构内部的惯例和实际操作。组织价值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和隐性压力与女性形象塑造的关系C个体层面:女性在媒体从业的数量和所处的职位 2、文本领域。主要关注的是女性的媒体形象问题。文本领域的研究在美国已经有40年,一直是学者考证的重点。媒介形象研究源于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 3、对受众的影响。媒体对女性影响的研究,注重于分析对于女性潜在的教育功能,包括探讨媒体对于女性观念的影响和媒体对于女性行为的影响。 媒体对社会性别影响和建构的两个方面: 1、促进女性的发展 媒体的先进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宣传和引导对于女性自强自立及自我意识的增强都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利用媒体这把双刃剑。只是从目前来看,媒体中的女性声音非常微弱。

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问卷

编号审核: 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们是福建师大的学生,此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性别意识的现状。您无须填写姓名,只需根据亲身经历,在最能反映您真实情况的选项前划"√"。除有特殊注明,本问卷都是单选。对您提供的信息,我们将绝对保密,请放心作答。谢谢您的支持! 1 性别:1.男 2.女 2 您所在的年级: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 3您所在的专业:1.理工科 2.文史类 3.艺术类 4.其他 4您的户口性质:1.农业 2.非农业 3.其它 (请说明) 5 您是否独身子女:1.是2.否 6您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由谁来承担: 1.父母双方共同承担2.由父亲承担 3.由母亲承担 4.其他(请说明) 7您希望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1.男性 2.女性 3.无所谓 8如果让您的孩子随母姓,您是否愿意:1.愿意2.不愿意 3.无所谓 4.说不清 9您是否了解“社会性别”这个概念:1.非常了解 2.了解 3.有些了解 4.不了解 10您认为目前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与男性相比: 1.高很多 2.较高 3.差不多 4.较低 5.低很多 11以下影响女性发展的因素,您认为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如何: 12 您认为当代人对男女平等的态度是: 1.男女平等是进步的,应该实现 2.男女不等是侵犯男人权益,应该取消 3.男女平等无法实现,只能改善 4.男女不平等才是现实,无法彻底改变 5.其它 (请说明)

13您对以下各方面的同意程度:(在符合您的程度中打“√”) 14 您认为改善妇女待遇,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解决的问题是(最多选三项): 1.取消户口限制2.取消针对妇女的各种歧视性规定3.实现男女同工同酬 4.重视建立与完善女性的社会保障 5.其它 (请说明) 15 您认为促进男女平等的关键措施是(最多选三项): 1.靠制定完善专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靠妇联等集体的力量 3.靠政府部门加强执法,监督中介机构,服务部门和用人单位等相关组织4.靠女性自己本身维权意识和维权行动的进一步加强实,无法彻底改变 5.其它 (请说明)

吴军等 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

吴军等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 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最 新动态吴军,[美]特里N.克拉克(Terry N.Clark)文章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期。[摘要]全球化、个体化、中产阶层化以及文化消费的增长等势力对后工业化城市的转型与发展带来了影响,同时,也对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设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影响下,如何塑造城市特征、如何实行城市增长与市民认同、如果保留城市传统与容纳多样性、如何建立较强情感纽带的社区共同体以及如何吸引高级人力资本等问题摆在了城市领导者面前。芝加哥学派提出的城市研究新范式,即“场景理论”,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关键字] 场景理论公共政策 芝加哥学派城市一、城市公共政策面临的新挑战过去三四十年间,城市政策的最根本挑战已发生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几乎发生在全世界上所有城市。全球化(Globalization)、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中产阶层化(Gentrification)以及文化消费的增长(The rise of cultural consumption)等势力影响着后工业化(Post-industrialization)城市的转型与发展。全球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力量对城市转型与发展已产生深远 影响。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化对城市影响的经济维度,比如金融、自由贸易以及服务外包等,然而,全球化所

带来的文化后果与社会心理等方面,学者论述的却较少,尤其把“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分析。这就为以消费为中心的后工业城市发展与转型提出了新挑战。以芝加哥为例,新媒介激发了全球性的“相关群体”。从1980年起,芝加哥的电视、网络、移动客户端等覆盖面大幅度提高,从市政厅到偏僻乡村,从传统教堂到开放酒吧,居民和外来游客都可以同时收看到本地新闻和资讯。就如一名挪威游客曾说过:“芝加哥昨天发生的变化(华盛顿竞选市长成功),我们完全清楚,因为在挪威看到了电视网络转播。”借助于这些媒介,芝加哥市政和议会的形象在全球观众心目中开始塑造。用社会学术语“相关群体”(Reference Group)来解释这种现象再恰当不过。尽管他们不是芝加哥人,但是,借助媒介所塑造的芝加哥全球形象,对他们来芝加哥旅游、社交和参加会议等产生了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越来越大。这就提醒城市领导者,公共政策的制定不仅对本地居民产生影响,而且还对“相关群体”发生作用。除此之外,比较性思维催生了城市发展的全球标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城市与城市、社区与社区的比较变成了可能,而且也会越来越普遍,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Terry Clark在他的新书《The Theory of Scenes》[①]给出了一个结论:比较性思维催生城市发展的全球标准。这种标准尤其是体现在城市街区设施和市民组织的建设上,比如城市博物馆、现代艺术馆、水族馆、交响乐厅、市民广

关于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的调查研究

关于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的调查研究 一、前言 马克思曾在《致路·库格曼》一文中作出过以下论断:“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变革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这一论断表明妇女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然而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并未得到重视,可以说,传统的男权社会并无所谓的“性别平等意识”。而在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大生产热潮时期,毛主席曾提出过“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标志着新中国女性地位较之建国前有了极大的提升,中国人的性别平等意识也由此觉醒。另一方面,近年提出的中国梦概念也与性别平等密不可分——从社会层面来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四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而“平等”虽仅作为一项列于其中,社会性别平等又只是“平等”分类中的一种,但是必须看到,社会性别能否平等,将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2014年9月,联合国妇女署发起了HeForShe,旨在号召男性支持性别平等,而这一运动在中国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支持。】本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性别平等意识的看法,并希望借此调查增强参与调查者的性别平等意识。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朋友圈中的大学生 2、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微信访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获得64份有效问卷,以下为基于问卷调查所得结果的数据分析: 1、约59%(38人)的受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性别平等意识并认为中国当前男女较为平等,约36%(23人)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性别不平等仍较为严重。余下3人表示不关心该问题。 2、约72%(46人)对性别平等意识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余下受访者对此的了解并不全面。调查问题分析 受访大学生基本认同性别平等价值取向,并对相关政策、社会现实问题有着一定的了解。但不可忽视的是仍有部分大学生有或曾有性别歧视倾向,其中男生居多。 1、自身性别、出身地区对大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有较大影响: 在本次调查中,几乎所有受访女生都对性别平等意识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而相当一部分男生的性别平等意识则有所缺失。这与其自身经历有关。女生在成长过程中更有可能面对性别歧视,因此也更关注性别平等问题。大部分男生受益于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对性别平等问题并不敏感,但所有受访男生均表示他们乐于为促进性别平等作出贡献。 与此同时,大部分来自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受访大学生对性别平等问题更为敏感,但并未详细了解过性别平等意识。而与之相对的,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受访大学生对性别平等问题的敏感度相对较低,但对性别平等意识的了解更为全面。这可能与了解渠道以及当地普遍观念

2017考研政治难点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难点解析:社会存在和社 会意识 哲学作为考研政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会涉及到大量的知识点。虽然哲学部分的知识点不算最多,但却是最容易混淆的。特别是在材料分析题里,知识点弄错了就会导致整个大题全盘皆输。因此对于政治知识点,2017考研的研苞一定要扎实掌握,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一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一部分的知识点。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其变化、发展的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真题链接】(2015.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答案】C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其实,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所以,本题选择C 选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案

课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识记: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意识的含义;理解: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社会存在的性质与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与变化;②举出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比较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和阻碍作用;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学习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②通过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起不同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的能力; ⑶觉悟方面:通过对科学的社会意识所起的巨大的促进作用的理解,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中巨大指导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 2、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 导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l)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指人们的物质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指一个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这里包括气候(如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地形(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五种地形并存)、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位置等。 人口因素:构成社会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的数量、质量(文化程度,身体素质等)、构成、分布等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的状况。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这些,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内容,称之为社会存在。 (以上三个方面可采取提问式,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经济知识迁移到哲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如: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道德: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相互关系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二者关系如何呢?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问是辩证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一观点可表述为: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主观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主观反映。 第一,从整个社会整体看,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虽各不相同,但作为社会意识却有其共同点,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

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引言 (4) 一.社会政策下妇女发展指标 (9) 1.1妇女发展指标的推动作用 (9) 1.2社会主义下男女平等的观念的发展 (11) 1.3女性平等思想的前提 (11) 二.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的研究 (12) 2.1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分析 (12) 2.2男女平等观念转变的分析 (13) 2.3国内外女性平等的对比分析 (13) 2.3.1中外参政的比较分析 (13) 2.3.2女性组织发展的现状 (14) 2.3.3政府思想和执行力的提高 (14) 三.我国女性的工作思考和实践 (14) 3.1社会性别的调研分析 (14) 3.2新时期下妇女发展的进步作用 (14) 3.3社会性别意识的重要性的判断分析 (15) 四. 对于社会性别的分析———以上海大学性别话语分析为例 (15) 4.1调查领悟分析社会性别概念 (15) 4.2对上海大学性别的调查 (16) 4.3调研结果 (17) 4.3.1学习成绩归因方面 (17) 4.3.2性别社会角色期望方面 (17) 4.4分析及思考 (17) 4.5启发和建议 (18) 4.5.1课堂上应多关注女生 (18)

4.5.2课外活动应多组织一些竞争性的游戏或比赛让女生参与 (18) 4.5.3培养女生的受挫能力 (18) 4.6研究存在的不足 (19) 结论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2) 附录 (23) 摘要: 近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推动之下,对于女性地位的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于女性自身发展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着眼于女性命运的变迁、

从社会性别视角浅析中国妇女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38379331.html, 从社会性别视角浅析中国妇女史 作者:郭丹 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35期 摘要中国女性社会地位一直偏低,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从人身到思想,一直被禁锢、被边缘化。近代以来,女性逐步摆脱男性附庸的角色,社会地位得到承认。结合社会性别,讨论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解到要实现“性别和谐”需男女两性共同努力。 关键词妇女史社会性别女性地位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Chinese Women's History from Gender Perspective ——Changes in the Status of Women GUO Dan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9) Abstract In China, women have been in low social status, from primitive society to a feudal society, from the personal to the ideology, has been detained, being marginalized. In modern times, women gradually get rid of the role of male appendage, social status to be recognized. Combination of gender, to discuss changes in social status of women, status and problems,understand that to achieve "gender harmony" need both sexes together. Key words women's history; social gender; women's status 1 妇女史的发展过程 随着女性主义研究理论的蓬勃发展,以女性主义为视角的历史研究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妇女史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当时属于传统的妇女添加史,目标为发现妇女的未知史填补已有历史,重点为找寻遗落的女性精英人物,属于传统政治史,其研究未跳出精英政治史的窠臼。80年代以后引进社会史的方法研究女性,特别是下层妇女的人口流动、教 育、家庭等问题。随着“社会性别”概念的出现及在史学界的普及,社会性别视角成为妇女史研究的新趋势。注重社会性别的历史研究即社会性别史。在进行性别史研究时应将妇女作为关注重点,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妇女、看性别在历史中的活动和关系,这就是妇女史、社会性别史。 2 社会性别的概念界定

《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题目: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要充分坚持和发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间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及相对独立性,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关键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文化建设的定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其中,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当然要适应社会存在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同时会产生推动或阻碍的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必定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对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起到重大作用,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同唯心史观把某种精神因素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动力,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同时,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不是由某些名人或伟人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本身的发展进程所决定定的;当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环境。 在人民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使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也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必须符合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从外延上看,社会意识是总括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中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广义地理解,社会意识还包括依据一定的社会思想建立起来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等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相适应。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1、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活与哲学》十一课第一框第一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编写人: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丁芳张瑞江 2011-11-1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2)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区别。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我们身边的事物,初步树立唯物史观。 (2)在对社会现象评论和探究过程中,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分析、探究、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课前预习案】 一、新知导学 1.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请试着从生活中举例说明。 2.欣赏课本87页漫画《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请思考:为什么中国的神长得像中国人,而西方的耶稣长得像西方人? 3.有人认为,有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会立刻带来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请结合课本88页有关 内容进行分析。

4.请尝试着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你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根本观点各是什么? 二、请你判断 1.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2.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主要是指自然地理环境。() 4.一般说来,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三、我的困惑 同学们,有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1) (2) (3) 【课堂探究案】 一、成果展示资源共享 二、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探究活动(一)不同的学习动机 关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来自专业技术者、私营企业主、机关干部、下岗职工和农民家庭的家长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家长1:“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个稳定的职业。” 家长2:“要努力拼搏,千方百计考名校,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 家长3:“要发奋读书,考上大学才能出人投地、光宗耀祖,才能有好的生活。” 家长4:“要认真学习,尤其要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即使考不上大学,也会有更多选择。” 家长5:“要刻苦学习,考上大学,找准专业,将来找一个专业对口工作。”

努力和挑战——通向性别平等的必由之路

努力和挑战——通向性别平等的必由之路——读《世纪之交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之感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江泽民郑重宣告,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通过,“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必要措施,逐步完善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削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被正式写入了法律。 一个国家是否具有不断完善地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国家机制,是判断其是否真正重视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的重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精神的指引下,中国逐步形成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家机制,为推动中国社会的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中国形成了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家机制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社会对男女两性平等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从缺少社会认知到逐步深入人心;从领导人的讲话到写入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国政府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一是制定了促进妇女发展的法律政策。在探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家机制的过程中,中国不仅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国家各种单行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各部门行政规章在内的一整套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 二是制定和实施了促进妇女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 1995年8月,中国颁布实施了第一个全面推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随后,省、市、县(区)、乡(镇)都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拉开了一场保障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的国家行动。规模和力度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堪称首次。在1995年纲要计划目标基本实现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又于2001年颁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随

浅析_社会性别意识_观与_男女平等_刘东发

2003年6月中华女子学院学报Jun.2003第15卷第3期Journal of China Women.s College Vol.15,No.3 浅析/社会性别意识0观与/男女平等0 刘东发 (湖南省妇女干部学校,湖南长沙410006) 摘要:男女平等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男女平等的基本点就是要实现男女两性在人格尊严、价 值、权利、机会和责任上的平等。用/社会性别意识0观分析/男女平等0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男女 平等0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男女平等0激发了人们尤其是女性的主体意识,但因政策、法规和社会 行为的滞后性,而导致了男女平等问题上的/性别亏损0问题(女性发展滞后于男性)。/社会性别意识0 观要求将性别意识纳入政府决策主流,为解决0性别亏损0问题提供了前提保障。 关键词:男女平等;社会性别意识;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98(2003)03-0001-05 /男女平等0体现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当今时代,平等与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共同主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男女两性平等、和谐的发展即要求将/社会性别意识0纳入决策主流以促进男女共同发展业已成为世界话题之一。我们党和国家历来把/男女平等0作为政策、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国50多年来,实现男女平等,从总体上说是不断完善的,我国现阶段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方面与男性权利平等实现的程度,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男女平等基本国策0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已基本实现将/社会性别意识0纳入各级政府决策主流的要求。 一、/男女平等0的基本内容 /男女平等0,因时代、国体和社会的不同,其表述可能有所不同;也因人们的视角不同,各人可以有各人的理解。但是作为国际社会统一行动的共同目标,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对此,5墨西哥宣言6作了比较权威的界定:它是指男女的人格尊严和价值的平等及男女权利、机会和责任的平等。对这一界定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指/男女平等0首先应理解为女性与男性一样享有平等的尊严和价值。人的尊严与价值是作为人的根本性的东西之一。从人的尊严与价值论及平等,其实质是以价值观衡量男女的平等性。承认男女有平等的尊严和价值,才能实现其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否则,男女的平等就无从谈起。/男尊女卑0,就是从人的尊严上和价值观上歧视妇女,从而在根本上否定了女性与男性的平等性。二是指男女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这是从权利观体现男女的平等性,与之紧密相关的是提供机会的均等性。权利的平等性要求男女应享有均等的机会;只有为女性提供与男性均等的机会,才可能平等地行使权利。三是指男女两性平等享有人格尊严、价值、权利和机会并且平等地履行义务或者责任(社会的、家庭的义务或者责任)。尊严、价值、权利、机会与义务或责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平等地享有尊严、价值、权利、机会,同时,也平等地履行家庭的、社会的义务或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完全体现男女平等的尊严、价值和机会。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男女平等0的基本内容 收稿日期:2003-03-16 作者简介:刘东发(1965)),男,湖南人,湖南省妇女干部学校讲师,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妇女法学、农村妇女问题等。 1

通过公共政策促进社会性别平等(优.选)

男人与这有什么关系? 通过公共政策促进社会性别平等 公共政策如何才能使男孩和成年男性充分参与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并在保健与社会福利方面减少社会性别不平等?基本的社会规范与制度如何加以改变以支持男性在更大规模上变得更加具有社会性别平等性?全球越来越多有男孩和成年男性参与的项目其经验证明各种项目能够以社会性别平等的方式影响男性的态度和行为。然而在极大程度上,公共政策必须使男孩和成年男性充分参与进来,克服社会性别不平等或解决他们自己与社会性别相关的弱点。 男性与社会性别平等政策项目是一次历时多年、有多国参与的行动,旨在利用从现有的政策中取得的证据,通过格式化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在政策制订者和项目计划者当中提升意识,即使男性参与社会性别平等、保健与发展议程。当前在巴西、柬埔寨、智利、中国、克罗地亚、印度、墨西哥、南非和坦桑尼亚正在进行的研究有更多的国家在加入。在促进妇女与男性之间更加合作与平等的关系方面,在减少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方面、在呼吁关注男性与社会性别相关的脆弱性方面,这项研究就如何实现最大规模的影响做出了分析。 政策审查框架 社会性别的概念是指男子特质和女子特质、妇女和男人、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立和加强这些关系的结构背景。实际上,人们几乎一致认为社会性别仅指那些塑造妇女和女孩现实情况的社会因素。研究人员据此审查了现有的社会性别平等政策,考查了男性和男子气概是如何被看待或不被认可的。分析中包括的具体政策领域包括民权和人权、职业、收入支持与生计、家庭生活、保健、教育、暴力预防与公共安全。巴西、智利、印度、墨西哥及南非的合作伙伴进行的政策审查,加上对挪威和坦桑尼亚的简要总结,形成了报告的基础。国别分析(以及来自于被忽视的政策领域的其他政策示例)展示了所需的政策解决方案的多样性。 制订全面的政策以使男性参与其中 总体上,这一审查表明需要全面的社会性别平等政策。这些政策应该包括:

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

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 目录

摘要: 近十年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推动之下,对于女性地位的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对于女性自身发展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着眼于女性命运的变迁、女性理论的创新、平等地位的稳健和工作中女性的种种变化的分析和讨论,在追求男女平等观念的实践和落实情况的过程中,社会发展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一些政策对妇女地位的负面影响常常被忽视,或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本论文主要分析和探讨的是女性命运、性别平等一些列问题,严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目标,在男女平等的前提下更好的稳定和坚持性别平等。重点反映的是社会性别平等差异的现象和解决办法,对于妇女发展指标的推动作用、中国养老金制度、男女平等观念转变等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字:女性地位养老金制度男女平等观念 Abstract: Nearly a decade of socialist economy under the push of, to promotes the change of women's status, for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mad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hange of social status, to change the destiny of women, women theory innovation, steady and women in the work of inequality changes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n the pursuit of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concept and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the practi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has played a very positive role, but some policy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status of women is often overlooked, or didn't get the attention it deserves this thesis mainly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female fate, gender

浅论职业性别歧视的社会学理论解释和社会政策建设

浅论职业性别歧视的社会学理论解释和社会政策建设 论文关键词:职业性别歧视社会学理论社会政策建设论文摘要:职业性别歧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经济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都做了深入研究。职业性别歧视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社会问题,社会学理论以独特的视角解释了这一现象,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政策当仁不让地担负起其消除职业性别歧视的职责。劳动力市场同样受“供需关系”的掌控,但现行中国显然是劳动力的买方市场,雇主的价值、偏好将导致不同的市场结果。学者赵耀对雇主雇佣行为调查表明,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是存在的,一些雇主坚持不选择女性,认为女性不能兼顾家庭和事业,生育和照顾家庭会影响工作和加大支出成本,75.6%的调查者“同意”或“很同意”这种观点。还有部分对雇主对女性未来发展的适应性、工作内容和岗位变动的应变性表示担忧。我国劳动力市场上职业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女性人口就业率较低、下岗失业比重大和职业报酬差距大。虽然每年的调查结果有所变动,总体状况没有明显改善。经济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都非常深入地研究了职业性别歧视,社会学以独特的视角弥补了经济学纯理性考量的缺陷,且非常有解释力。 一、社会学理论的解释 1.女性劳动就业中的角色期待。大多数学者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性别意识的强化以及对男女两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不同角色的期望是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影响到女性是否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决策,而且决定了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职业选择,也会影响雇主的招聘行为。 2.个人偏见理论。该理论是由贝尔克(Becker)创立,是在“身心不悦”的基础上建立的,用贝尔克的话说就是,“如果某个人具有歧视的偏好”,那么他就乐于以某一群体替代另一群体并为此支付某种费用。他认为,这种偏见来自雇主、雇员、顾客三个方面。(1)雇主歧视。假设一些雇主对一部分人具有主观的偏爱或对另一部分人具有嫌恶情绪,而与其技能无关。如一部分男性雇主对女性雇员抱有偏见,即使女性与男性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他们也只愿雇佣男性,除非女性雇员和男性雇员之间的工资差别大到足以抵消对女性的偏见的程度,才会雇佣女性。(2)雇员歧视。这与工作职位的竞争、工作中的磨擦、人们对民族、种族、性别、年龄、健康等的认识的不同有关。例如,大多数白人对有色人种持有偏见,有些男性雇员不愿接受女上司的领导,或者有些人不愿跟老年人、残疾人一起工作,即使他们能够胜任。(3)顾客歧视。顾客有时对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