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气血阴阳虚实鉴定表

五脏气血阴阳虚实鉴定表
五脏气血阴阳虚实鉴定表

五脏气血阴阳虚实鉴定表

鉴别

分类

共症证型特症病因病机治法汤方

气虚证少气懒言语

声低微神疲

乏力眩晕自

汗动则尤甚

舌淡苔白脉

虚无力

心气虚

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

淡白

1.生成不足导致心气亏虚,心失所养

2.闭耗过多。

补益心气肺气虚

喘咳无力、痰白清稀、易于

感冒

1.生成不足导致肺气耗损、肺失宣肃降

2.久咳久喘

补益肺气脾气虚

〈脾气下陷〉

〈脾不统血〉

食少,食后腹胀,便溏、面

黄、肌瘦内脏下垂,失血过

1.饮食失调;2.劳倦损伤;3.吐泻太过

4.它病气虚,导致脾气亏虚,气虚下陷。

补中益气

健脾肾气虚

〈肾不纳气〉

〈肾气不固〉

腰膝酸软,精关、月经、胎

元、大小便不固,气喘〈呼

多吸少〉

1. 年老体虚;

2. 幼年肾气未充;

3. 房室不节,损伤肾气,以致肾气不固,

气不归元。

补肾固气

固精

血虚证面色无华或

萎黄

舌爪甲色淡,

毛发枯落、舌

淡、脉细无

力。

心血虚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

〈无热象〉

1.化源不足导致心血亏虚,血不养心

2.耗损过多

养血安神

肝血虚

〈血虚生风〉

眩晕耳鸣,目涩、视力减退

或雀盲、肌麻、拘挛、震颤,

肉目闰经少、闭。

1.生血不足;2.失血过多,导致筋脉、

爪甲、冲任等失血濡养;3.久病伤血

滋补肝血

阴虚证潮热,低热五

心烦热口咽

干燥颧红、盗

汗消瘦、舌红

少津,脉细数

心阴虚

兼心血虚特症+虚热

〈有热象〉

1.五志化火伤阴导致阴虚阳亢、虚热内

生心失濡养;2.久、热病伤阴

滋阴安神肺阴虚

干咳,少痰或痰中带有血丝,

喉痒声哑

1.劳损所伤导致虚火内生、肺失清润

2.久咳伤阴

滋阴润肺肝阴虚

〈阴盛生风〉

兼肝血虚特症

1.情志化火、虚热内炽、肝失濡养

2.热病伤阴

滋补肝阴

肾阴虚

〈肾精不足〉

腰膝酸痛,眩晕耳鸣,

小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

男子阳强易举、遗精。

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

1.久病伤肾 2.房事不节

3.失血耗液4.过服温燥 5.情志内伤、

暗耗肾阴面致腰府失养、相火妄动、君火

不宁

滋补肾阴

阳虚证畏寒肢冷精

神不振面色

淡白或白光

舌淡嫩、

脉微或沉迟

无力

心阳虚

〈心阳暴脱〉

心痛兼心气虚特症,或风面

色暗,舌青紫,大汗淋漓,

神昏肢厥,脉微欲绝

1. .久病体虚2.暴病伤阳3.年老体衰4.

禀赋不足、导致心阳虚或亡阳虚脱

温补心阳

回阳救逆脾阳虚

兼脾气虚特症,腹痛喜温喜

按、口泛清水、白带清稀而

多、舌淡苔白滑

1.脾虚伤阳

2.过食寒凉

3.寒从中生脾失健运

温运脾阳肾阳虚

兼肾气虚特症,浮肿、阳痿、

完骨不化、五更泄泻或心悸、

心痛、脉结代

1.素体阳虚2.年高肾亏3.久病伤肾4.房

劳过度导致腰失温养、命门火衰,火产

暖土或水气凌心

温补肾阳

气滞证胀满疼痛胀

甚过痛舌质

较暗脉多弦

心脉气滞

心失疼痛而胀,发作与情志

有关

情志内郁,气机阻滞

疏肝理气

通脉肝气郁结

少腹、胸胁、乳房胀闷串痛,

喜太息,痛经,或月经不调

情志郁结,郁怒伤肝,引起肝失疏泄,气

机郁滞

疏肝理气

血瘀证刺痛、钝痛、

痛处固定,拒

按,出现紫暗

夹血块,舌黯

有紫斑,脉细

淤阻心脉

阵发性必前区闷痛或刺痛,

或牵引肩背,舌尖有淤斑,

脉结代

1.阳虚失宣通

2.痰浊凝聚诱发

3.情志内郁

活血化瘀

阴盛证恶寒喜暖口

不渴

面色苍白四

肢欠温大便

稀溏小便清

长舌淡苔白

润脉迟或紧+

病埋产物

〈痰、湿〉

寒凝心脉心胸剧痛暴作阴寒凝滞、心脉痹阻不通温通心阳

痰阻心脉

心胸闷痛特甚,体胖痰多,

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

痰浊停聚,阻滞心脉

理气化痰

通脉痰迷心窍

神识痴呆,精神抑郁或神志

昏蒙,举止失常,神昏谵语

或昏睡不省,喉中痰鸣,或

两面三刀目上视,手足抽畜,

发出牛羊叫声

1.七情所伤

2.感受湿浊,阻塞气机,气结痰凝

阻闭心窍

涤痰开窍

寒邪客肺〈风

寒束肺〉

喘咳痰多稀白,或恶寒发热,

无汗鼻塞流涕,舌淡苔白,

脉浮紧

外感寒邪,内舍于肺,肺失宣降

宣肺散寒

疏风痰湿阻肺

咳嗽痰多而粘,色白易咯,

胸闷,甚则喘咳痰鸣,舌淡

苔白腻,脉滑

1.脾气亏虚心

2.久咳伤肺

3.感受寒湿

健脾燥湿

化痰寒湿困脾

食少、腹胀、便溏尿短,头

身困重,呕吐清水,面色晦

黄,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

腻,脉濡缓

1.贪凉饮冷2。冒雨涉水3。居住潮湿,

导致寒湿内侵,中阳被困

温中化湿寒凝肝脉

少腹牵引睾丸坠胀,冷痛或

阴囊收缩

感受寒湿,肝经气气血凝滞

暖肝散寒

埋气止痛

阳盛证恶热喜冷渴

喜冷饮面红

目赤四肢发

热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舌

红苔黄脉数

+阳亢症状

〈头痛而胀,

眩晕、耳鸣

等〉

心火亢盛

失眠,心胸烦热,舌尖红绛

或生疮,疼痛,甚则狂燥、

高热神昏、吐血衄血

1.情志之火内发。

2.六气郁而化火

3.过食辛热温补,导致化热生火,火扰

心神

清心泻火

痰火扰心

不寐多梦,心烦品渴,甚则

胡言乱语,哭笑无常,打人

骂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气郁化火,炼津成痰。

2.外感温热夹痰,内陷心包,痰与火结,

痰火扰心

清心豁痰

风热犯肺〈肺

热雍盛〉

身热恶风,咳痰黄稠,甚或

带血,胸部热痛,鼻咽干燥,

或气喘息粗,咳出脓血腥臭

痰。

1.外感温热

2.风寒化肺,郁而化热,导致风热化肺

或肺热雍盛,肺失宣肃。

清宣肺热

止咳平喘燥邪犯肺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

易咯出,唇舌、鼻干燥欠润

或身热恶寒,胸痛咯血。

感受燥邪,侵犯肺卫,肺燥失润不宣。清燥润肺湿热蕴脾

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食

少,腹胀,便溏,伴呕吐,

肢体困重,或面目身黄如桔

子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

濡数。

1.感受湿热之邪

2.饮食不洁,或食肥甘酒酪,酿成湿热

蕴脾。

清热化湿肝火上炎

头痛眩晕,目赤多眵,急燥

易怒,耳鸣,胁肋灼痛

肝郁化火,气而上逆清肝泻火肝阳上亢

头痛而胀,眩晕耳鸣,急燥

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腰膝酸痛,头重足飘,脉弦

有力或弦细数

1.肝肾阴虚,不能制约肝阳

2.郁怒焦虑,气郁化火动肝

滋阴平肝

潜阳

肝风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肝阳上亢+动摇

热极生风高热烦渴+动风抽

搐、项强、两目上翻、神志

昏迷

1.阳亢无以制化风

2.邪热亢盛,燔灼肝经,热入心包

清热凉肝

熄风

五脏六腑与五行阴阳关系

五脏六腑与五行阴阳关系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践经验归纳的由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它深刻的描绘出人体器官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大自然的五行,它代表人体的五个脏器,和五行是什么关系呢?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有五脏就有六腑,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 肝为经,胆为络,心为经,小肠为络,脾为经,胃为络,分泌系统是胰腺,肺为经,大肠为络,肾为经,膀胱为络,肝为经,胆为络,肝胆相照,相互影响。心为经,小肠为络,食物中营养,水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肾输入膀胱,当心有火时,会使小肠受热,受热后的水分进入肾输入膀胱,会出现尿热,尿痛,甚至尿血的现象,如果久治不愈时,就考虑调理心脏等。 脾为经,胃为络,胃是容纳食物的,象一个发酵器,脾象蒸馏器,提炼输送,二者配合,将营养输送到全身,由于经络影响,胃寒脾受湿,脾受湿困胃,所以胃功能减退。肺为经,大肠为络,肺受寒时,会出现腹泻,时间久了会出现咳嗽的现象,肺有火时,会产生便秘,便秘久了会使毒素二次吸收,加重肝的负担。肾为经,膀胱为络,肾功能不全的人会出现膀胱炎,结石等。 在五行中,大家都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脏里边就是说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更好。有相生就有相克,在五行里隔位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脏里就是肝不好克脾,肝是帮助胆分泌胆汁儿的,肝功能不好时,立即对脾有一个坏影响,使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胃胀,所以肝大脾就大。 脾克肾:脾有生化气血作用,当这个功能差时,立即对肾有一个坏的影响。 肾克心:比如心脏病,治了几年,几十年,最后还是死于心脏病,也就是西医忽视了肾克心的道理。 心克肺当心有火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前胸痛,因为心克肺,是相互制约的。肺克肝:肺有火时,肝火更旺,反过来就困扰着肺。 从相克的理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脏器有病时,其他脏器就会受到连及伤害,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病,并且在短期内不能治愈,就会变成慢性病进入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就是相克的连续,这样周而复始的相克,就会使所有的脏器受损,功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种或同时出现几种病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行不协调,阴阳不平衡。 而健康就是体内成分之间的适当平衡,一个人只有身体平衡了,人才会直立地站在五行(自然界)当中。 当一项机能特别突出的不足,就破坏了和谐,失去了平衡,就形成了疾病. 我们还可以通过颜面望诊来观察周围人的健康状况。 从五窍,五体,五志,五味,五色来表现: 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 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影响中枢神经,吐字不清。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无光泽。 肺开窍于鼻:肺功能不好,会引起鼻塞,鼻炎,鼻窦炎。 肾开窍于耳:肾功能不好会引起耳鸣,耳聋,中耳炎,闹耳底。 五体: 肝主筋和指甲:久走伤筋,,筋伤肝衰,肝好筋自然柔软,肝不好腿抽筋,指甲有竖纹,不光滑。 心主脸:心脏不好的人早晨起来脸浮肿。 脾主肌肉:脾胃不和,肌肉就不发达,四肢无力。 肺主皮毛:肺功能不强,头发干燥,汗毛孔粗,皮肤无光泽。 肾主骨:肾功能不强时,影响骨骼健康。 从五志来看:情绪会伤肝,怒则伤肝脾气暴躁,控制不了天气,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喜则伤心,注意心情,乐极生悲,不要去那种过于激动的场合。 脾:思则伤脾。现在来自个方面非压力很大,情绪紧张,思虑过度,导致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面黄肌瘦。肺:悲忧伤肺,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悲也悲,喜也悲,悲伤过度,不停咳嗽,时间久了开始咳血,形成肺结核而死。

五脏精气阴阳概述

五脏精、气、阴、阳概述 一、心脏 1、心精------藏于心中的精,由于心主血,心精常常溶入心血之中,故心精主要以心血的形式存在。 (1)正常表现:心精心血充足,则机体神志活动正常,表现为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反应灵敏等。 (2)临床症状:心精心血不足,则濡养心、神的功能减退,可见心悸、怔忡、健忘、少寐、神疲、目眩、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等症。 2、心气------是由心精所化,是心精的功能体现,与宗气中贯心脉、行血气的部分相合而成,是推动心脏搏动、血液运行及振奋精神的动力。 (1)正常表现:心气充沛,则心脏搏动有力,血运通畅,精神振奋,思维敏捷。(2)临床症状:心气虚衰,则心搏动无力,血运失常,精神委顿,可见心悸气短、自汗、乏力,活动时尤甚,脉弱或结代等症状。 3、心阴与心阳------是心气的两种不同阴阳属性的成分。 心阴:是心气的滋养、宁静、沉降等功能的表达,由心精中属阴的部分所生。心阳:是心气的温煦、推动、升发等功能的表达,由心精中属阳的部分所生。(1)正常表现:心阴能制约心火,防止心火过亢; 心阳能制约心阴,防止阴寒过盛。 (2)临床症状: 心阴不足,则凉润、宁静、沉降等功能减退,虚火上炎,可见心悸而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少寐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 心阳虚衰,则温煦、推动、升发等功能减退,阴寒内生,可见心悸、胸闷、身寒肢冷、精神困倦、气喘自汗、面浮肢肿,或心痛暴作,面色晃白,舌淡润,脉迟弱等症 二、肺 1、肺精------主要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之精之轻清部分组成,依靠肺之宣发与肃降作用,上濡头面诸窍,外“输精于皮毛”,下输各脏腑以滋润之。(1)正常表现:肺精充足,则肺脏本身其所主官窍得以濡养,发挥正常的生理

子午流注与五脏六腑疾病

子午流注与五脏六腑疾病 *导读: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 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人体12条经脉的。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养生和调理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1.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

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从亥时开始(21点)到寅时结束(5点),是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的时间,也是人处于地球旋转到背向太阳的一面,阴主静,要有充足的休息,才会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正如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 以上是子午流注的基本概况,作为知识了解可以,死用则不行。任何知识用死了都是"所知障"。学习时可按12条经脉在12个时辰中兴衰的规律,逐渐探索适合于自身的养生方法。 附:子午流注简表

脏腑辨证论治(一):概述

脏腑辨证论治是中医各种辨证论治的基础。它首先运用四诊八纲,掌握、分析病情,然后结合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映判断出病变的脏腑和确定所患何证,最后根据证来确定治疗原则和方药。证是脏腑阴阳盛衰或外邪内犯的反映。由于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他们所反映出来的病证也不同,据根脏腑不同生理病理变化来推断病证,这就是脏腑辨证的理论根据。如心有主血脉、藏神志、开窍于舌的功能,故把心悸、脉结代、失眠、神志昏乱、舌尖红、舌强不语等证候归之于心。据此,可以推断出病变在何脏腑,再结合八纲辨证,进而作出全面诊断。脏腑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步骤是: 1.首先通过四诊来掌握病史、主诉、症状和体征。如心慌、气短、自汗、倦怠无力、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或结代等。 2.运用八纲辨证来分清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如见心慌、自汗等脏腑症状,知病在里;见面白、畏寒、肢冷,知证为寒;见气短、倦怠无力,知正已虚。 3.再根据脏腑病理反映判断病变脏腑,如见心慌、脉细无力或结代知是心不主神与不主血脉之症,从而判断病变在心。从以上分析看出,八纲辨证为里、虚、寒,脏腑辨证,知病位在心,综合诊断为“心、虚、寒”,即“心阳不振”或“心阳虚”。 4.辨清何证,就为立法、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根据。诊断是“心阳虚”,虚则补之,寒则热之。虚在心就要用补法治心之虚,心有寒,就要用温法祛心之寒。据此得出“温阳补心”或“补心阳,益心气”的治则。方用参附汤加减;熟附子、干姜、桂枝(温心阳);人参、远志、炙甘草(益心气)。以上是脏腑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也是阴阳、脏腑、病因、四诊、八纲、方药等基本理论联合应用于临床实际的过程。这一过程解决了病人所患的是什么“证”?为什么是这个证,根据在那里?这个证怎样治?为什么要这么治等四个问题。

中医学中气血的概念

中医学中气血的概念 摘自《从树木到森林-经络实质研究述》一书 作者唐甦“气血”的含义 在中医学中,“气血”的概念是基础理论之一。尤其是“气”的概念,在《黄帝内经》中相关“气”的名称有300多种,但“气”的实质含义无非是4个方面。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条件和状态下,“气”的实质含义有非常准确的诠释,不能混淆,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同状态条件下,“气”的实质要理解为能量,或水谷经脾胃化成的精细颗粒(水谷之精华),或精微颗粒蒸腾汽化成的水“气”,或大自然中存在的呼吸之“气”。以下逐一加以分析: 一、能量之“气” 能量之“气”主要反映的是脏腑机体的生理机能状态,与生理机能状态相关联的父母之“精气(元气)”分不开,又可称为“脏腑之气”。“宗气”为胸中积聚之“气”,又为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是由肺部吸入的自然之“气”,与水谷之精华结合而成,反应肺部的生理机能,同样具有能量之“气”的含义。

为什么要将能量之“气”解释为“元气”、“宗气”、“脏腑之气”呢?这里有个新概念的分类问题,“气”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中医学概念,必须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给人以便于理解的诠释。 “气”的部分含义,就是现代生物物理学中的物理因子,就是能量的概念,这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有了能量概念的加入,我们才能将以前单纯用“气”来描述,让现代人云山雾罩,转变成通过实际测量而能够对机体脏腑的机能状态定性定量的分析。从现代生物物理学理论角度分析,“气”就是动能的代名词。 我们要诠释中医学中“气”的理论,首先要有“气”是运动的理念,任何“气”的名词、“气”的含义的描述,都与其运动状态分不开。从对中医“气”的实质来分析,“气”是物质的,“气”是运动的。运动是一切物质的属性,运动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物质基础的运动或功能表现是不存在的。同样,没有功能运动的生命物质也是不存在的。既无物质,又无功能的生命过程更是不存在。“气”是物质基础上产生的物质运动的认识,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气”是运动的物质,则:“气” = 运动× 物质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E=1/2·V2·m E是能量,是对物质动能的描述。V2是速度的平方,M=质量。

《六病脏腑心法秘诀》古文版纲要

古典中医《六病脏腑心法秘诀》 通真子著【此乃教材提纲】详见经方临床与实践群 376471553 六病脏腑心法,破解中医之密,临床辩证之要,疗疾万病之本 前言 继承与发展古代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融合古今中医精髓,揭秘六病本源,独创“六病脏腑论”与《伤寒杂病论》珠联璧合,解决辩证论治之根本,临证迷茫之慧眼,辩证易明,用药精准,以临床应用为重点,以培养高级临床中医师为宗旨。 《六病脏腑心法秘诀》是在古代中医理论指导下独创的一套适合临床中医师的实用中医诊断治疗学,具有和教科书完全不同的辨证思路,是以舌诊、脉象、症状为重点,以六病脏腑辩证为根本,以症候为用药准则的一套完整的、易用的临床治疗学说。尤其对于疑难病,更加易于精准辨证和用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六病脏腑 六脏者,心、肝、脾、肺、肾、心包是也;六腑者,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是也,故称六脏六腑。脏腑内外之关联,证显之病机,规律之范围,为六病脏腑辩证之要也。太阳病,表及膀胱与小肠言也,少阳病,胆及三焦之证也,阳明病,胃及大肠所归也,少阴病,心与肾之主也,太阴病,肺脾所包也,厥阴病心包与肝也。 太阳病,以表证为主,言表之热,肿,体表之疾。 少阳病,以郁证为主,证见于上,头痛,口苦,咽干,目眩诸证。 阳明病,以痰证为主,证见于中,胃家之邪,躁狂,热咳,胸闷,腹胀痛诸证。 少阴病,以湿寒症阴虚为主,证见于中偏下,腹泻,妇人诸疾,小便不利,小腹痛疼,耳鸣诸疾。 太阴病,虚寒为主,证见于下偏上,腹满,下利,食不下,腰腿酸软,乏力,诸疾。 厥阴病,寒瘀为主,证见于下,便秘,逆冷,畏寒,寒热错杂之证。 至于伤寒感传,太阳、少阳、阳明之热,另有论述。 舌象要旨 自内经至伤寒论,皆有舌诊之论述,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乃最早之舌诊专著。陈楠序曰:敖氏抱独见之明,著《金镜录》一书,只以舌证,不以脉辨,其法浅而易知,试而辄效,诚千载不偶之秘书也。学医者推类以尽其余,则庶几矣。曹炳章《辨舌指南》曰:“辨舌质可辨脏腑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以舌脉诊六病,归而为诸病之源,俱万病之法规,脏腑之准绳,用药之尺度,处方之准则,愈病之根本。 舌之色,以查人体之气、血、寒、热、阴、阳、盛、衰;苔乃胃气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察五脏之寒、热、虚、实、痰、湿、瘀、郁。 六经即明,观舌之变,当知有表里之寒热,气虚血虚,阳虚阴虚,血热血瘀,湿,痰,郁之分。诸证或互见,或轻重之别,临证当详辨。 下焦痰湿重,下肢及腹常有疾也;中焦湿重,则脾胃多病也。上焦痰湿重,则头有不适也。

阴阳两虚 辩证诊断

相火论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 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胞络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天之火虽出于木,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龙非蛰,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为火者也。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或曰∶相火,天人之所同,何东垣以为元气之贼?又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然则,如之何而可以使之无胜负也?曰∶周子曰,神发知矣,五性感物而万事出,有知之后,五者之性为物所感,不能不动。谓之动者,即《内经》五火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君火之气,经以暑与湿言之;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周子又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朱子曰∶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此善处乎火者。人心听命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惟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何贼之有?或曰∶《内经》相火,注曰少阴、少阳矣,未尝言及厥阴、太阳,而吾子言之何耶?曰∶足太阳、少阴,东垣尝言之矣,治以炒柏,取其味辛能泻水中之火是也。戴人亦言∶胆与三焦寻火治,肝和胞络都无异。此历指龙雷之火也。予亦备述天人之火皆生于动,如上文所云者,实推展二公之意。或曰∶《内经》言火不一,往往于六气中见之,言脏腑者未之见也。二公岂它有所据耶?子能为我言之乎?经曰∶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之动而为变者。岐伯历举病机一十九条,而属火者五,此非相火之为病之出于脏腑者乎?考诸《内

中医学八纲辨证和脏腑辩证期末总结和病例分析题含答案

八纲辨证总结 八纲辨证概述 ★(二)证、病、症的区别 1、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本质的反映。提示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为论治提供依据。如:肺炎的热邪壅肺、肺阴虚证 2、病:是病因作用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等演变过程。是对疾病整个病理过程的概括。如:肺炎、脑炎、胃溃疡、高血压 3、症:症即症状。包括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是疾病证候本质的外在表现。 自觉症状——是指病人自我感到的异常变化如:头痛、头晕、胸闷、恶心、腹胀、耳鸣 他觉症状——医者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特征如:面红目赤、下肢浮肿、舌苔黄、脉数 (四)八纲定义 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根据病位、病势、病性及邪正力量对比情况,八纲可归纳为四对纲领。即:表里辨证(病位、病势) 寒热辨证(病性) 虚实辨证(邪正力量对比) 阴阳辨证(前三者的综合) 一、表里辨证 表与里是辨别病位和病势的两个纲领。 表里辨证主要应用于外感病证,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浅深、病理变化趋势。 广义表里与狭义表里 ? 广义表里概念具有相对性: ◇躯壳与脏腑——躯壳为表,脏腑为里 ◇脏与腑——腑为表,脏为里 ◇脏腑与经络——经络为表,脏腑为里 ◇三阳经与三阴经——阳经为表,阴经为里 狭义表里则是一个确定的概念: 皮毛、肌腠、经络——为外,为表 脏腑、骨髓、气血——为内,为里 (一)表证(Exterior) 是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 正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临床特点:发病急病情轻病位浅病程短感受外邪 ★1、表证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或恶风) 主症舌苔薄白

脉浮 头身疼痛 次症鼻塞流涕或喷嚏 咳嗽气喘 (寒、热、痛、塞、咳) 表证——舌苔薄白 表证——脉浮 表证——咳嗽头痛鼻塞流涕 2、表证的病因病机 病因是感受了外来的邪气。 外邪侵袭,正气抗邪,正邪相争—发热 卫气受遏,不能温煦肌肤——恶寒 邪气在表,未伤及于里——舌苔薄白 正气抗邪,脉鼓动于外——脉浮 表证辨证要点: (1)感受外邪,为外感初起。 (2)以恶寒发热并见为必有症状。 3、表证的治疗 表证的治疗原则是解表法。 (即八法中的汗法) 风寒表证——疏风散寒——麻黄汤 风热表证——疏风清热——桑菊饮 表虚表证——调和营卫——桂枝汤 益气解表——玉屏风散 取微汗避风寒慎饮食 (二)里证★Interior Syndromes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病变所反应的证候。 多见于内伤杂病,或外感病中后期。 临床特点: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 1、里证的临床表现: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常见:壮热、大汗、口渴、心烦、脉洪大或痰稀色白、肢冷乏力无恶风恶寒脉象不浮多有舌象改变,寒热单见病程长,脉象不浮舌异常 舌红苔黄 舌淡白边齿痕 面白无华 舌苔厚腻边齿痕 2、里证的病因病机 里证成因有三: (1)病邪由表入里,邪气渐次入内, 侵犯脏腑 (2)外邪直接侵犯内里而发

老中医教您如何调理五脏

老中医教您如何调理五脏 经济的高度发展,带给人们的出来越来越好的生活物质条件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越来越恶劣的生存环境。而这些生活环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的影响又是非常大的,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的五脏出现问题的根源。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来保护我们的五脏呢?下面咱们让中医来给咱们说说吧! 中医认为,人体的脾胃、心、肝、肺、肾这五脏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互相影响着。中医养生坚持天人合一,注重对我们的五脏进行全局性的调理,通过调理使得人体的阴阳平衡、五脏调和。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一、脾胃养生之道 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概括了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综合功能(其余的心、肝、肺、肾四脏,也都不是西医解剖学所说的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而是指中医学中的心火系统、肝木系统、肺金系统、肾水系统)。 脾在五行中属土,是人体气血的“生产工厂”,生理功能为“主运化”,就是将食物消化成为营养物质(也就是气血),并将其运送到全身各处。 历代医家都是很重视对脾胃的养生。《黄帝内经》指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也就是说我们的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还有就是,脾胃功能好坏与人的情志也有密切关系,如果度过思虑就会伤害脾。为什么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只活54岁就死了,那是因为他过于思虑过度导致脾胃衰弱、不思饮食。最后死于气血生成不足。 中医有一个了解人体气血盛衰状况的小窍门,就是观察口唇的色泽。因为脾开窍于口,口唇的色泽代表了气血的盛衰。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的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 脾胃系统的异常,常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恶心、呕吐、打嗝、烧心、腹泻便秘、胃炎、胃肠溃疡等症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症状的有无,来判断脾胃功能是否良好。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说明脾胃系统出了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中医认为黄颜色、甘甜味、嘘(xu)这个发音都与脾胃相关,归属于脾土系统,能够调养、补益脾胃之气。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适宜穿黄颜色的衣服,居室的颜色可多用黄色。饮食上应多吃黄色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黄豆等都是滋养脾胃的佳品。日常生活中多发“嘘(xu)”这个音对脾胃功能也有帮助。声音能治病,是不是太玄了

五脏六腑与五行阴阳关系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践经验归纳的由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它深刻的描绘出人体器官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大自然的五行,它代表人体的五个脏器,和五行是什么关系呢?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有五脏就有六腑,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 肝为经,胆为络,心为经,小肠为络,脾为经,胃为络,分泌系统是胰腺,肺为经,大肠为络,肾为经,膀胱为络,肝为经,胆为络,肝胆相照,相互影响。心为经,小肠为络,食物中营养,水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肾输入膀胱,当心有火时,会使小肠受热,受热后的水分进入肾输入膀胱,会出现尿热,尿痛,甚至尿血的现象,如果久治不愈时,就考虑调理心脏等。 脾为经,胃为络,胃是容纳食物的,象一个发酵器,脾象蒸馏器,提炼输送,二者配合,将营养输送到全身,由于经络影响,胃寒脾受湿,脾受湿困胃,所以胃功能减退。肺为经,大肠为络,肺受寒时,会出现腹泻,时间久了会出现咳嗽的现象,肺有火时,会产生便秘,便秘久了会使毒素二次吸收,加重肝的负担。肾为经,膀胱为络,肾功能不全的人会出现膀胱炎,结石等。 在五行中,大家都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脏里边就是说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更好。有相生就有相克,在五行里隔位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脏里就是肝不好克脾,肝是帮助胆分泌胆汁儿的,肝功能不好时,立即对脾有一个坏影响,使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胃胀,所以肝大脾就大。 脾克肾:脾有生化气血作用,当这个功能差时,立即对肾有一个坏的影响。 肾克心:比如心脏病,治了几年,几十年,最后还是死于心脏病,也就是西医忽视了肾克心的道理。 心克肺当心有火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前胸痛,因为心克肺,是相互制约的。肺克肝:肺有火时,肝火更旺,反过来就困扰着肺。 从相克的理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脏器有病时,其他脏器就会受到连及伤害,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病,并且在短期内不能治愈,就会变成慢性病进入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就是相克的连续,这样周而复始的相克,就会使所有的脏器受损,功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种或同时出现几种病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行不协调,阴阳不平衡。 而健康就是体内成分之间的适当平衡,一个人只有身体平衡了,人才会直立地站在五行(自然界)当中。 当一项机能特别突出的不足,就破坏了和谐,失去了平衡,就形成了疾病,那么有病就要有药医,下面就把我们公司最基础,具有代表性的增建口服液介绍给大家,它具有既神奇又看似平淡的功效。 我们还可以通过颜面望诊来观察周围人的健康状况。 从五窍,五体,五志,五味,五色来表现: 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 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影响中枢神经,吐字不清。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无光泽。 肺开窍于鼻:肺功能不好,会引起鼻塞,鼻炎,鼻窦炎。 肾开窍于耳:肾功能不好会引起耳鸣,耳聋,中耳炎,闹耳底。

阴阳五行与人体五脏的关系(精制内容)

阴阳五行与人体五脏的关系 木、火、土、金、水构成了宇宙万物,在宇宙中如果五行平衡时,自然界中会风调雨顺,万物生长。所以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如果五行不平衡时,自然界就会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火灾,沙尘暴等等。也就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中医、道教、佛教把人体比做一个小宇宙,人的心、肝、脾、肺、肾、和宇宙中的五行是相同的,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胰)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当人体五脏相对平衡时,身体就会很健康,体内肾滋养肝,肝滋养心,心滋养脾,脾滋养肺,肺滋养肾,肾越好,肝越好,各脏器之间会产生相生的作用,良性循环。但平衡是相对而言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因为100%的健康人是不存在的。现代人生活在空气严重污染的今天,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及生理功能的自然衰退,食物中的农药、化肥、药物中的毒素沉积等等,都会导致机能失调。当其中一个脏器有病的时候,如不及早治愈,慢慢的各脏器之间就会恶性循环,产生相克。假如一个人脾胃不好就会克肾,肾会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也就是“顺之生,逆则克”。(附五行图)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窍目舌口唇鼻耳 五液泪汗涎涕唾 五色青红灰黄白黑 五志怒喜思悲恐 五情魂神情魄志 五味酸苦甘甜辛辣咸

五体筋脉肌肉皮毛骨 五方东南中央西北 五常仁礼信义智 五事貌视思言听 五时春夏四季秋冬 五大系统免疫循环消化吸收呼吸生殖泌尿五脏功能藏血泵血统血净血造血 五脏作用主疏泄主血脉主运化吸收主气主精 五谷麦黄黍玉米稻谷大豆 营养食品VE VB 果蔬VB 蛋白质 1. 相生关系 木生火,木材可做火的燃料。肝循环系统好,可以促进心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火生土,形象地用太阳对地面的照射,经亿年以上可化石为土作比喻。心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脾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土生金,金属从土中而生。脾循环系统好,可以促进肺循环系统正常运行。金生水,我们在自然界可以看到,有石就有水。石头结构的山可以长树,因为岩缝可以使水升达到山顶。所以民间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说。而土结构的山不能长树,因为土克水,土阻止了水的上行,所以西北黄土高坡上光秃秃一片。石头中含有大量金属元素,古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金生水。肺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肾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水生木,树木生长要靠水。肾循环系统好,可促进肝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2. 相克关系 水克火,水能灭火。肾循环系统不好,心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肾性心脏病等。但是,水不克火火会失控。 火克金,火可溶化金。心循环系统不好,肺循环系统就会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心肺衰竭等等。但是,火不克金,则金属无所用途。 金克木,金属可伤木。如果肺循环系统不好,则肝循环系统就会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肺阴虚引起的肝阳亢进等。但是金若不克木。木则疯长无序。木克土,树的种子破土而出。如果肝循环系统不好,则脾循环系统就会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肝胃不和等。但是土如果没有草木的制约,又会沙漠化。 土克水,土能阻挡水运行。如果脾循环系统不好,则肾循环系统就会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例如脾虚引起的肾病等。但是土如果克不住水,水又会泛滥。 3. 相乘关系 相乘指相克太过,超出了正常的制约关系。事物相生相克均匀才能保持平

从五脏辨证论治老年衰弱理论探析-齐涵

200 第22卷 第11期 2020 年 11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22 No. 11 Nov .,2020 从五脏辨证论治老年衰弱理论探析 齐涵1,赵洪欣1,孟凯华1,张泽2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基金项目: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研修项目([2017]24号);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19-ZD-0969)作者简介:齐涵(1993-),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血管、老年病。通讯作者:张泽(1977-),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心血管、老年病。摘要:老龄化带来的健康问题成为老年医学界应对的难题,关于老年衰弱的病因病机探究正处于发展阶段。中 医认为,老年衰弱的发生与五脏气血阴阳的盛衰变化有关。该文从五脏气血、阴阳盛衰变化着眼,基于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理念,分别详细阐述了五脏功能在衰弱发生时的机理变化,并提出培育五脏气血,滋养五脏阴阳等论治方法,以期待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思路。 关键词:衰弱;老年;五脏;病机;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20) 11- 0200- 04 A Theory Analysis of Treating Senile Frailty with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Five Viscera QI Han 1,ZHAO Hongxin 1,MENG Kaihua 1,ZHANG Ze 2 (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2.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Abstract: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enile frailty has become the problem in gerontology. The research o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senile frailty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senile frailty is related to the ups and downs of Qi,blood,Yin and Yang in the five viscera. Focus on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five viscera,Qi,blood,Yin and Yang,as well as base on the overall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concept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changes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five viscera when the weakness occurs,hoping to provide ideas for clinical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Keywords:frailty;elderly;five viscera;pathogenesis;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衰弱是一种生理性储备减少,患者可出现肢体 活动受限、跌倒等物理运动功能异常,以及谵妄等精神意识失能的表现,如乏力困倦、体质量减轻、肌力下降、步行速度减慢及活动耐量降低。身体各功能降低的增龄性病理状态,可增加脆性事件与临床负性事件的发生。国外老年衰弱的研究显示,老年 衰弱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尤以女性患者, 物理性衰弱表现突出[1] 。国内对于老年衰弱的研究较少,纳入的患者具有较大的异质性,据中华医学 会老年医学分会报道[2] ,老年衰弱的发病率估计为4.9%~83.4%。在我国老年衰弱的患者人群中,养老 机构的衰弱发病率高于医院及社区[3] 。老年衰弱的 [ 37 ] 门杰.温针灸结合按摩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50例[ J ] .针灸 临床杂志,2005,21 ( 2 ):51-52. [ 38 ] 钱俐俐,范刚启.水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用药分析[ J ] . 天津中医药,2014,31 ( 8 ):507-509. [ 39 ] 郑士立,宋丰军.滞针针法治疗颈源性头痛66例疗效观察[ J ] . 针灸临床杂志,2005,21 ( 8 ):38.[ 40 ] 王旭,张利,王鹰雷,等.针灸配合按摩治疗颈性头痛103例 [ J ] .中国针灸,2004,24 ( S1 ):57.[ 41 ] 吕善广,裘波.腹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J ] .上海 针灸杂志,2017,36 ( 8 ):995-998. [ 42 ] 陈建勇.加味蠲痹汤配合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52例临床观 察[ J ] .中医药导报,2010,16 ( 2 ):49-50. [ 43 ] 褚慧玲,胡丙成.齐刺颈夹脊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随机对 照研究[ J ] .中国针灸,2016,36 ( 1 ):29-32. [ 44 ] 张晓哲,王李丽,刘延青.针刺加火针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 观察[ J ] .中国针灸,2013,33 ( 11 ):989-992. [ 45 ] 马新平,李海燕.火针加毫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J ] .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 ( 3 ):318-320. [ 46 ] 陈章妹,张建明.阳性点合谷刺法治疗颈源性头痛81例[ J ] . 中国针灸,2005,25 ( 8 ):548. [ 47 ] 刘淑刚,安坤杰.当归四逆汤联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64例 [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 ( 6 ):600. [ 48 ] 黄科生.电针配合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 J ] .针灸 临床杂志,2010,26 ( 12 ):14-15. [ 49 ] 谢宇锋,陈赟,吴云天,等.压敏点恢刺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 随机对照试验[ J ] .针灸临床杂志,2017,33 ( 4 ):36-39. [ 50 ] 冯涛,王庆华.任素梅治疗颈源性头痛经验[ J ] .河北中医, 2014,36 ( 1 ):6-8. [ 5 ] 林波,李曦光,左可可.循经辨证推拿联合针刺治疗颈源性 头痛32例临床观察[ J ] .江苏中医药,2019,51 ( 10 ):61-63. [ 52 ] 朱自涛,赵红利.针刺整脊治疗颈源性头痛165例[ J ] .中国 中医急症,2014,23 ( 2 ):337-338. [ 53 ] 张凯,刘宇,蒋戈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处方取穴规律 现代文献研究[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 ( 8 ):1008-1012. [ 54 ] 郑斌,陈红.“灵龟八法”针法配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 痛80例临床观察[ J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 ( 3 ):306-307,311. [ 55 ] 单衍丽,李强,白田雨.电针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 观察[ J ] .上海针灸杂志,2013,32 ( 7 ):551-552.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0.11.047

20 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心的阴阳气血失调 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脏器,被尊称为“君言之官”。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这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 心阳、心气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的阳气偏盛和心的阳气偏衰两个方面。 心的阳气偏盛,即心火旺。一般可发为两类,凡由于邪热内蕴,痰火内郁或由于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所致者多属实火;劳心过度、耗伤心阴心血,或由全身之阴血不足,而致心的阳气相对亢盛者则多属虚火。心的阳气亢盛可导致躁扰心神,或血热妄行,而导致各种出血,或心火上炎或下移。 心的阳气偏衰,即是心的气虚和阳虚。多由于久病耗伤,或禀赋素虚,或年高脏气衰弱所致。主要表现为心神不足,血脉寒滞及心气虚衰。 心阴、心血的失调,主要有心阴不足、心血亏损,以及血心瘀阻等。 心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 心悸怔忡:多因心阴、心血亏损,血不养心,心无所主,而悸动不安;或因心阳、心气虚损,血液运行无力;或因痰瘀阻滞心肺,气血运行不畅,心动失常所致。 心烦:多由于心火炽盛,心神被扰;或心阴不足,虚火扰心,以致神志浮动,躁扰不宁所致。 失眠、多梦:多由心阳偏亢,阳不入阴,心神不能入舍所致。但有虚实之分。实则为邪热、痰火、扰动心神,神不安藏;虚则为心阴心血亏损,阴不敛阳,血不养心,心神浮越,失于敛藏所致。 健忘:多由心的气血虚亏,脾气不足,肾精不充,髓海空虚,心神失养,神志衰弱所致。 喜笑不休、谵语、发狂:皆由心火亢盛,或痰火上扰,或邪热内隔心包,而致神识昏乱。 昏迷:多由邪盛正衰,阳气暴脱,心神涣散;或因邪热入心(逆传心包),或痰浊蒙蔽心包等所致。气火上逆,气机逆乱可致气厥,亦可因心神暂时涣散而出现昏迷。 心前区憋闷疼痛:多由胸阳不振,或为痰浊、瘀血痹阻,心脉气血运行不利,甚或痹阻不通所致,此属“真心痛”范畴。 面唇爪甲紫暗:心阳虚损,或寒滞血脉,血行瘀阻不畅所致。 面色苍白无华:心气心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苍白而无光泽。 脉细弱无力,或结代,或细数,或散大数疾,或虚弱无力,或迟涩:均为心主血脉功能失调的反映。 肺的阴阳气血失调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朝百脉以助心推动血液的循行,通调水道以促进津液的输布和代谢。肺气尚能宣发卫气于体表,以发挥其温煦肌肤,保卫肌表的作用。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 一、肝脏脉病虚实 肝象木。旺于春。其脉弦。其神魂。其候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其声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色青。其藏血。足厥阴其经也。与胆合。胆为腑主表。肝为脏主里。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善怒。气逆则头眩。耳聋不聪。颊肿。是肝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于四时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 于日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于时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禁当风。肝部左手关上是也。关部脉来。绰绰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长竿。春以胃气为本。春肝木旺。 其脉弦细而长。是平脉也。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 谓之贼也。大逆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乘肝。子之乘母。为实邪。 虽病当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乘肝母之克子。为虚邪。虽病当愈。 反得缓而大者。是脾之乘肝。为土之凌木。为微邪。虽病不死。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平病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新张弓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二、心脏脉病虚实 心象火。旺于夏。其脉如钩而洪大。其候舌。其声言。其臭焦。 其味苦。其液汗。其养血。其色赤。其藏神。手少阴其经也。与小肠合。小肠为腑主表。心为脏主里。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背膊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则宜泻之。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心气

之虚也则宜补之。于四时病在心愈于长夏。长夏不已。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于日愈于戊己。 戊己不已。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于时日中慧。 夜半甚。平旦静。禁温衣热食。心部在左手寸口是也。寸口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曰平。夏以胃气为本。夏心火旺。其脉浮洪大而散。 名曰平脉也。反得沉濡而滑者。肾之乘心。水之克火。大逆不治。反得弦而长。是肝乘心。母之克子。虽病当愈。反得缓而大。是脾乘心。 子之乘母。虽病当愈。反得微涩而短。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为微邪。 虽病不死。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前曲后倨。 如操带钩。曰心死。真心脉至。牢而搏。如循薏苡。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三、脾脏脉病虚实 脾象土。旺于长夏。其脉缓。其候口。其声歌。其臭香。其味甘。 其液涎。其养形肉。其色黄。其藏意。足太阴其经也与胃合。胃为腑主表。脾为脏主里。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苦饥。足痿不收。善螈。脚下痛。是为脾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 则宜补之。于四时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 起于长夏。于日愈于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于时日中慧。平旦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以泄之。甘以补之。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部右手关上是也。六月脾土旺。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也。长夏以胃气为本。 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大逆不治。反得微涩而短。 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不治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当瘥不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克脾水之凌土。为微邪。

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脏腑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则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属里,故为阴;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属表,故为阳。五脏再分阴阳,则心肺居于上属阳:其中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脏;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脏。肝、脾、肾居于下属阴:其中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 心之阴阳 心具有主血脉和藏神志的作用,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称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生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心之阴阳的调节和制约。心阴是维持心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滋养心脏、制约心阳的作用,使心脏的搏动保持正常的节律,并能宁静心神。若心阴不足,致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濡养而不守,则失眠多梦;心火或心阳偏亢,使血流急迫,则脉数;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热扰神明,则不寐;虚火燔灼,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心阳也是维持新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温养心脏,制约心阴,推动心脏活动的作用,使心的搏动能够维持正常的心力、心律和心率,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则有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表现。在心主血脉和藏神志两种生理活动中,心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若心阳充足,则血运流畅,心神振奋;若心阳不足,机能被抑,则形寒肢冷,精神萎靡,神情淡漠,志气不扬;血运无力,继之因瘀血、气滞、痰浊、寒凝等因素则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致心胸憋闷疼痛。 肺之阴阳 肺主气司呼吸,主宜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运行,故称为“相傅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气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肺之阴阳为物质基础。肺阴是肺功能活动的基础。能够制约肺阳,滋润肺脏。肺阴充足。则肺阳不亢。肺体得以滋润与濡养;在五脏之中,肺位最高,其上者易下,故肺的气机以降为主,肝为甲乙风木,其性主动,其气主升,肝与肺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肺阴下接肾阴,肺肾之阴互滋,肺阴借肃降之势,下纳呼吸之气。因此,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呼吸运动。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走表滋汗,外御热邪。肺主皮毛,肺阴借肺阳宣发蒸化之势,化汗外荣于皮毛;籍出汗之机,宣散体内热邪于体外。若肺阴失调,制阳无力,则肺阳亢逆;气荡胸中或阳亢化火刑金,肺失津液滋润,则难以宣散周身;金不化水,致肾阴亏虚,肺肾协同纳气的平衡被扰乱,则呼吸表浅、急促;津液枯涸,化汗无源,则无汗、皮肤干燥、瘙痒等。肺阳的生理功能有二:其一,温化蒸腾作用。阳性温暖,故主气化,推动呼吸运动;蒸化宣散津液,灌溉周身,通调三焦。其二,宣发输布暖身作用。在肺阳的鼓舞推动宣发下,津液、卫气上行到头面,外达于肌表,在内温养本脏腑,在外温养形体。肺阳充足,则卫气有根,皮毛得温,更好地发挥抵御外邪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若肺阳失调,温煦不足,肺系虚冷,致使气行受阻,则咳嗽、哮喘;不能暖外,则畏寒,鼻流清涕;气化无权,大气衰少,则少气乏力,声低语怯,脉搏空虚;津液不化,聚而为水,则或吐清稀痰液,或发为水肿等。 脾之阴阳 脾具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的作用,为“仓廪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仓廪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脏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脾之阴阳。脾之阴的作用,古人论述不多,但仍可窥其一斑,如缪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说:“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万密斋《养生四要》说:“受水谷之人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而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血证论》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