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从伊利到蒙牛的牛根生

案例分析:从伊利到蒙牛的牛根生
案例分析:从伊利到蒙牛的牛根生

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课程案例分析

姓名:汪蕊

班级:16级Mpacc

学号:169040074

从伊利到蒙牛的牛根生

一、案例背景

牛根生是伊利集团原生产经营的副总裁,也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当时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他主管的事业部。牛根生在伊利员工当中的威信相当高。人们对牛根生的信服来源于他的为人之道和人格魅力。不过,在伊利工作了16年、用心打拼的牛根生似乎逐渐地体会到了某种变化。特别是1998年上半年,牛根生在使用资源方面却感到了某种不顺畅,就是调动很小的一部分资金,也有众多部门来掣肘。最极端的时候,甚至是连买把扫帚都要打报告审批。牛根生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已经深陷困境。此后,牛根生先后递交了3次辞呈。前2次都被“劝回”,牛根生收回了辞呈。但是,牛根生发现自己的环境不仅没有改变,反而越来越恶劣。牛根生第3次递交辞呈是在伊利的一次董事会上。最后董事会以多数压倒少数的表决结果免去了牛根生的副总裁职务。

牛根生辞职后,自己原来的老部下也相继被伊利免职。他们一起找到牛根生,希望牛根生带领他们重新闯出一条新路。除了伊利人事和财务的负责人,伊利各个事业部的一把手领导都到了牛根生这里。1999年1月,牛根生正式注册了“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多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纷纷投奔而来,总计有几百人。牛根生曾经告诫他们不要弃明投暗,他自己也不能保证蒙牛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是,老部下们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蒙牛的团队。

二、核心员工流失原因分析

(一)伊利集团企业领导缺少海纳百川的胸怀

由于牛根生在企业中的威望越来越高和其创造的不俗业绩,使得伊利集团企业领导对牛根生心生妒忌,最终的结果是牛根生被企业的领导

扫地出门。

(二)伊利集团企业领导缺少与核心员工的沟通交流

伊利集团企业领导最初对伊利的战略思想是稳中求升,而牛根生的战略思想却是大胆挺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资源让伊利飞速发展。如果伊利集团按照牛根生的战略思想发展,就会对伊利失控。不过,当牛根生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就很难在伊利施展抱负了。同时,伊利集团领导对与牛根生有关系的核心员工进行排挤和压制,使得伊利集团大批核心员工投向了牛根生,也正因为此举,成就了后来的蒙牛事业。

(三)伊利集团采取了让人心寒的“连坐”思维

牛根生被企业免职后,伊利中还有一大批中高层领导干部都被免职了,换句话说,企业中凡是和牛根生有点关系的,无论职位高低都受到了“连坐”,他们或被免职,或被降职,似乎都在企业的排斥之列。(四)伊利集团企业领导对核心员工的漠不关心

由于这种“连坐”思维和牛根生独特的“经营人心”理念,1999年蒙牛刚注册时,伊利集团企业的众多旧将,包括一些高层管理者,都纷纷弃大就小,来到了牛根生这里。企业核心员工陆续流失到牛根生这边的原伊利旧将,前后大概有几百人,正是牛根生爱护自己的下属,才最终成就了今天的蒙牛事业。

(五)牛根生把口碑留在了伊利

牛根生早在伊利时,在他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就给员工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只要他能走向成功,他就绝不会亏待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部下。正因为这样,使得曾经的老部下在最初“蒙牛品牌价值为零”时义无反顾地跟随着牛根生。

三、伊利集团核心员工人力资源流失风险管理的借鉴与对策

(一)企业应建立后备人才储备机制

牛根生离开了伊利集团后,集团内部大批核心员工流失,导致伊利集团遭受了重大损失,其原因是企业无法在短期内找到合适的员工顶替原来的岗位,因此,在企业内部应多给予员工提供工作指导和轮岗的机会,加强企业后备人才储备机制建设。企业应当根据核心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和企业自身的发展,在企业内部给予核心员工提供轮岗的机会,锻炼他们多方面的技能,保证企业每个职位都有充足的储备人才,这样即使发生了集体跳槽事件,企业也有充足的储备人才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

(二)企业应充分信任和支持核心员工

伊利集团企业领导对兢兢业业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牛根生失去了信任,并且采取了排挤和打压手段,使得牛根生被迫离职,以至于后来“牛系”的核心员工大批量流失。哈佛大学威廉·詹姆士教授研究发现:在缺乏鼓励的环境中员工的潜力只能发挥20%-30%,但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人才可以发挥80%-90%。给予核心员工充分的信任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法,尤其是对于掌握专业技术和对企业生存有重要影响的核心员工来说,企业更应该给予充分的信任。(三)健全与企业核心员工的沟通交流机制

伊利集团大批核心员工的流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沟通渠道不健全,沟通交流机制不完善。大批核心员工对于牛根生的被迫离职心存不满,以至于大批与牛根生有关系的核心员工无法与集团领导沟通交流而离职。企业领导应多与核心员工进行沟通交流,其中包括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企业领导要及时了解核心员工的心态,发现并解决企业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使企业的核心员工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发展的前景和发展方向,多听核心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核心员工对

企业的忠诚度。因此,企业应建立多种渠道的沟通交流机制,并且要定期对核心员工进行满意度调查。

(四)加强对企业组织的制度建设

牛根生在伊利集团时具有很高的威望和人格魅力,由于工作职责的原因,集团内部很多核心员工与牛根生关系很好,这样就在伊利集团逐渐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组织”,由于集团领导对牛根生的排挤以致被迫离职,使得这一“非正式组织”很多核心员工对企业领导心存不满,以及后来的连坐思维,最终导致企业核心员工集体跳槽。企业中由于人际关系的相互往来,在企业内部既存在着正式组织又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良好的“非正式组织”关系会提高组织内部员工之间的合作,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但是,如果企业与企业内部“非正式组织”的关系不融洽,势必会导致员工集体跳槽。企业应及时掌握核心员工的发展动向,及时瓦解集体跳槽事件。因此企业要形成互补性的组织整体,加强对企业小团体组织的管理与交流,加强企业组织制度的建设,保持企业整体的稳定性。

(五)企业应建立核心员工预警系统

伊利集团大批核心员工的流失带走了大量核心技术和客户资源,使得蒙牛仅仅用了6年时间就后来居上。因此,建立企业核心员工预警系统势在必行。通过企业核心员工预警系统,企业可以随时了解核心员工的变动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同时按流失风险水平和影响值设定预警等级,设计危机晴雨表,根据不同的预警等级给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六)企业应建立技术保密和违约赔偿的约束机制,完善企业保障体

伊利集团大批核心员工的流失带走了大量商业机密和技术资源,正是这些商业机密和技术资源的优化组合成就了后来的蒙牛事业。因此,企业应加强对核心员工离职的管控力度,建立核心员工离职后对企业技术保密、违约赔偿等约束机制,完善企业保障体系。

蒙牛网络营销案例分析

蒙牛网络营销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企业及其网络经营现状的概要介绍 1999年8月,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蒙牛乳业集团)成立,总部设在中国乳都核心区――内蒙古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拥有总资产100多亿元,职工近3万人,乳制品年生产能力达600万吨。 十年来,本着“致力于人类健康的牛奶制造服务商”的企业定位,按照“立足自主开发,强化联合作业,培育核心产品,抢占技术高端”的工作思路,蒙牛乳业集团累计投入科研资金上亿元,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自主创新之路,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蒙牛速度”和“蒙牛奇迹”。从创业初“零”的开始,至2008年底,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39亿元,年均递增104%,是全国首家收入过200亿元的乳品企业。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5%;UHT牛奶销量全球第一,液体奶、冰淇淋和酸奶销量居全国第一;乳制品出口量、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居全国第一。第二部分:企业网站运行情况介绍 (一)蒙牛官方网站的类别 蒙牛官方网站从类别上(信息发布型、网上销售型)来说属于信息发布型的,是企业网站的初级形式。网上销售的部分主要是由蒙牛商城网站承担的。(二)蒙牛官方网站的功能 蒙牛官方网站的功能分为:品牌形象,塑造良好的蒙牛品牌形象;产品/服务展示,网站公布了蒙牛集团所推出的所有产品,对其产品的规格等进行详尽的描述和展示;信息发布,对企业的各类信息如公司信息、产品信息、企业荣誉、中期年报、企业新闻等等;顾客关系,顾客服务,网页中的联系我们下设了呼叫中心方便网上直接对用户服务,邮信地址以及可以直接从网上反馈意见;网上调查是对顾客的需求和意见进行调查,联系我们中的意见反馈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起到网上调查的作用;资源合作,和其他企业建立投资合作、业务合作、技术合作、招标信息也在网站上有相应公告。 (三)蒙牛官网的网站内容 进入蒙牛企业的网站首页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它采用的是“三”字形布局,整体比较简洁,色彩分明,采用的是一种浅色的基调,给人一种清新自然、明亮

蒙牛集团案例分析

蒙牛集团案例分析 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 只为优质生活。(For a bitter life.) 每当听到这两句话,我相信大家肯定会想到蒙牛集团,一个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自豪的民族企业。下面我将对蒙牛集团进行详细分析介绍,让我们树立民族意识,为我们的民族企业的辉煌成就而感到无比自豪吧! 一.蒙牛集团简介 蒙牛乳业集团成立于1999年1月份,属中外合资企业。总部设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总资产达60多亿元,职工2.9万人,乳制品生产能力达330多万吨/年。到目前,蒙牛集团在全国15个省市区建立生产基地20多个,拥有液态奶、冰淇淋、奶品三大系列300多个品相,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荣获“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和消费者综合满意度第一等荣誉称号,产品覆盖国内市场,并出口到蒙古、东南亚、美国塞班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创业7年,他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蒙牛速度”和“蒙牛奇迹”。截至2005年底,主营业务收入由0.37亿元增加到108亿元,年均递增158%;年度纳税额由100万元增加到4.87亿元,年均递增180%;净利润由53万元增加到4.56亿元,年均递增208%;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UHT牛奶销量全球第一,液体奶和冰淇淋销量居全国首位;乳制品出口量全国第一。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蒙牛在生产基地的周边地区建立奶站3700多个,至今已累计收购鲜奶650多万吨,为农牧民累计发放奶款120多亿元,仅2005年一年就发放奶款42亿多元;目前,日均收奶量达到近9000吨,位居行业第一。 在社会公益事业上,2003年,率先捐款、捐奶1200万元抗击非典;2004年,为全国教师捐奶3000多万元;2004年6月1日,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2005年,出资1000万元参与呼和浩特奶牛风险基金的设立,董事长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2005由蒙牛乳业集团与湖南卫视联合打造的“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青春女孩秀,全国震撼;2006年,积极响应总理号召,率先向全国贫困地区500所小学捐赠牛奶一年,预计受益小学生在7-10万人,总价值达1.1亿元。 目前,蒙牛乳业集团正按照确保在 2011 年跻身“世界乳业 15 强”的既定目标,为中国乳业的发展,为国人体魄的强健,为内蒙经济的腾飞做着自己不懈的努力。

伊利与蒙牛战略比较

伊利、蒙牛战略对比 国内乳品业的“龙头”伊利公司,2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好的成长业绩,获得了很多让人艳羡的荣誉。同时,近年来崛起于同城的蒙牛公司.也因快速成长和成功扩张创造了一个个神话。其中蒙牛和伊利可以说是处在乳品业的龙头企业。下面将从两家企业的发展过程来进行战略对比。 1.行业进入。(先入者与后入者?) 伊利:善用时机的先动战略。先动战略是指抢先进入产业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上的领先、对稀缺资源的先占以及消费者存在转换成本这三个因素获得先占优势。伊利的起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善用时机的先动优势。如伊利在奶源基地建设、“草原概念”倡导、借力媒介资源、产品和通路开拓等方面基于先动战略而强化了竞争力。其后续成长与最初奠定的基于先动优势的基础不可分割。在行业竞争尚不激烈的“黄金时期”研发出“黄金产品”,抓住机遇迅速占领市场,使伊利进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伊利在取得了成功后采用了柔性的动态能力提升战略,持续的产品开发,设备提升以及柔性地根据情况的变化采用更加适应市场的经营模式,这使得伊利作为市场先入者很好的保证了自己的地位。 蒙牛:母体企业的资源吸附战略。早期的乳品业由于技术、运输和产地依附等原因地域限制比较严重,基本上是处于“南北分制”的状态。而伊利当时则是在北方地区的乳业巨头,是内蒙古民族产业的骄傲。这样蒙牛作为一个新建的小企业就具有很强的资源劣势。但是蒙牛的创业者牛根生是从伊利集团走出来的,拥有强大的网络关系体系,同时对伊利的运作和资源都有深入的了解。新建之处的蒙牛没有把伊利作为竞争对手,而是以很低的姿态跟随其后,其产品和工艺与伊利并没有多大区别:设备供应商相同,渠道销售模式类似,牛奶和包装原料等也没有多大差异。蒙牛不但在产品资源上吸附与伊利,还很好的主导企业和地区资源的免费搭乘战略。蒙牛在创建之初,就提出了“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创建内蒙乳业第二品牌”,并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通过与伊利的捆绑,成功地借助了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响了蒙牛品牌,并与内蒙古这一地域品牌嫁接。 2.企业发展。(面对变化?赢的规则?) 伊利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是持续的稳定增长战略。她的业务架构较广,冰淇淋、奶粉、液态奶三大主业都稳步发展,且有效地运用了三大业务战略的互相协同作用从而共同提升品牌形象;利用自己的产业地位,在乳业产业的价值链上有力的控制了上下游运营从而提高自身的价值,保持的高效稳定的增长。

蒙牛营销策略分析

王行尾200906012227 蒙牛营销策略分析 在中国,随着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更多的人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问题,牛奶也就迅速的进入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牛奶行业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牛奶企业开始注重营销来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 牛奶行业是中国的朝阳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庭的膳食结构得到普遍改善,对乳制品的消费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于是乳制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并且液体乳生产大幅度增长,整个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根据《2007-2008年中国乳制品市场调查与投资咨询研究报告》显示,未来的5-10年内行业收入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区域性品牌面临的竞争压力将增大。同时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品牌,比如伊利,蒙牛,三元,维维,雅士利等等。 牛奶行业的微观环境 竞争者 自“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消费者对国内品牌产生信任危机,转而消费外资品牌产品,外资品牌成为国内液态奶企业的强大竞争对手。不少在中国已经攫取高额利润的外资品牌,在中国中高端市场的垄断地位会进一步加强;而近些年国产品牌辛辛苦苦争取到的与外资品牌相抗衡的喜人局面因此次事件而受到破坏。2008年9月21日,日本最大的啤酒生产企业之一的朗日啤酒宣布进军中国液态奶市场。该公司宣布在山东筹建100公顷的农业园饲养乳牛,每天只加工制造1—3吨液态奶,但是售价是国内普通牛奶的1.5—2倍,而此前的高端液态奶市场份额主要由蒙牛特仑苏和伊利金典占据。而世界第二大乳制品巨头法国达能在全身退出光明乳业后,早些时候已经拿下民营乳业妙士。 在国内液态奶市场,一线品牌包括伊利、蒙牛等均采用细分市场战略,为不同的细分市场设计不同的产品。如伊利为高收入人群设计的高端奶产品营养舒化奶及金典牛奶,对中老年人群推出高钙奶产品,对喜爱不同风味的年轻人推出调味奶;而蒙牛则为25—35岁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群推出特仑苏系列等。在品牌定位上,蒙牛将自己定位于“百年蒙牛、强乳兴农,

蒙牛绿色营销成功案例

蒙牛绿色营销成功案例 随着全球绿色消费浪潮的兴起,实施绿色营销是众多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实力的又一选择。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蒙牛绿色营销成功案例,欢迎阅读! 蒙牛绿色营销成功案例: 一、案例介绍及问题提出 案例:蒙牛集团铝塑包装盒的回收 铝塑包装盒的回收情况: 环保人士坦言废弃包装的回收系统是最让人头疼的。建有聚乙烯铝塑复合包装材料回收利用技术公司的大中城市回收率不到20%,普遍困扰这些企业的问题,就是利乐包回收数量的不足;没有建有回收公司的中小城市回收率更低;城乡、农村三四级市场白送给收废品的都不要,马路边、水渠旁随处可见,又不易降解,问题连连。 离奥运只有一年多了,蒙牛虽然没有拿到奥运合作权,但也可以在不“侵权”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奥运商机给企业带来的营销机会。错过了这就没有这么好的载体有这么大的号召力了。 各个卖点“一件捆一盒奶、一件送一盒纸巾”的促销本身给人有点“费力不讨好”的感觉(在人们印象中只有低端产品才做赠品促销),以环保的名义用包装盒来换奶更能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更能体现出蒙牛产品的价值(蒙牛是不轻易送的)。

“得人心者得天下”,蒙牛为中小学生免费送奶计划也是为企业品牌形象,“包装盒换奶回收计划”适宜时代环保需求,更能笼络现代人对都市环保的心,从而赢得企业品牌形象,巩固消费者对企业的价值认定。 二、绿色营销理论综述 何谓“绿色营销”?它是一种新的营销概念,是人类跨世纪营销活动的一个新飞跃。美国威尔斯大学的肯毕提(Ken Peattie )教授曾指出:“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辩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以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从本质内涵上看,企业绿色营销是企业以环保观念作为其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消费为出发点,以绿色文化作为企业文化核心,在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前提下,为实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营销活动。它是传统市场营销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层次延伸,也比传统市场营销意义更深远,更具时代性。 1.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首先,传统营销方式注重的是刺激消费,并使其无限扩张,即企业以最大规模求效益,消费者以同等价格获取更多商品为趋向,最终导致的是资源严重浪费;而绿色营销则不同,它突出的是产品消费过程的绿色、环保、无害和有效,企业追求的是消费需求与有效需求的统一和资源利用边际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传统营销强调采用各种手段达到营销目标,但忽视了营销手段的负面影响;而绿色营销在管理上强调营销手段必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与协调,以利于环境的良性发展。

蒙牛和伊利的分析对比

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伊利与蒙牛伊利与蒙牛伊利与蒙牛分析分析分析对比的思考对比的思考 不论我们有意还是无意,总会将伊利和蒙牛两家企业放在一起比较。也许是两家企业的渊源太深,也许是两强争霸的局面迎合了大众的娱乐要求,也许是两家企业在运营举措方面实在是太相似,但客观的说两家企业的可比性并不是很强。伊利能够发展到今天,是乳品行业的个案,蒙牛能够快速发展,也是乳品行业的个案,两家企业在每一年的发展当中,都会面临不同的边界条件,两家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是不一样的,两家企业的发展动力也是不一样的,就像同样是举重,在地球上举100公斤就是力士了,而在月球上举100公斤基本上属于弱弱。而实际上伊利和蒙牛的比较实际上已经成为外界评价伊利的管理团队和运营效率非常重要的一个参考指标。作为后进者,蒙牛所承载的心理压力并不大,本身是光脚的,就不怕穿鞋的。但是,作为伊利,占据乳业榜首的位置其政治意义和心理意义已经远远的超出了其经济意义。 伊利与蒙牛伊利与蒙牛的经营业务指标对比的经营业务指标对比 1、 企业成长指标 项目 2005年 2006年 差异 销售成长率 39% 34% -5% 净利润增长率 22% 17% -5% 总资产增长率 12% 38% 26% 从伊利的三项主要成长指标来看,表现还是不错的。以超过100亿的规模保持着30%以上的增长速度,虽然净利润的增长不是很理想,但还是可以接受的。不过总资产的增长有些疑惑,因为按照伊利的正常运营而言,总资产的增长不应该有这样的速度。参照伊利的资产负债率,我们发现,伊利两年的负债率提高了8%,也就是说伊利加大了贷款的力度。能够解释伊利加大贷款的理由的是,固定投入的增加(伊利在生产布局方面已经落后于蒙牛),而且要迎接奥运会也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但是不支持伊利加大贷款的理由似乎更充分,因为作为快速消费品中的快速消费品,资金的回笼和周转应该都是非常迅速的,不应该出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完整word版)蒙牛企业案例分析

蒙牛企业案例分析 ●组长:金凡楣 0607060122 (企业组织文化分析及案例、 组织文化、环境、战略部分文档制作) ●小组成员:王利 0607060120 李雪瑞 0607060135 (案 例描述) 张泽英 0607060130 (企业环境分析) 温哲 0607060121(企业战略管理分析) 万嘉阳 0607060118 (企业社会责任观分析) 张丹 0607060129 (企业职能分析) 案例描述: “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低见牛羊”,就在内蒙这快天然优质且人均拥

有奶量和牛奶增长进展居全国第一的牧场上,牛根生以1000万元注册资本于1999年1月成立了这个中国民营企业巨头——蒙牛乳业有限公司,简称“蒙牛乳业”。 成立之初,企业面临着无工厂、无奶源、无市场,以及“伊利”的重重压力。牛根生进行大胆的作法,以注册资本300万元打广告,雇佣工人,为合作方出人才,出标准,出管理,出技术,出品牌,进军了牛奶市场。为避开与当时乳业老大“伊利”的冲突,他们做出了: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建立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价格标准不一致的蒙牛不收。并且于2000年提出“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把标杆定为伊利,随后又在呼和浩特市的红色路牌上打上“蒙牛乳业,创内蒙古第二品牌”和“向伊利学习,为民族争气”。有的广告牌还写着“千里草原腾起伊力、兴发、蒙牛乳业”。借这两个内蒙无人不知的大企业的“势”出自己的“名”,使伊利降低“敌意”。2000年9月~2001年12月,他们推出《为内蒙古喝彩,中国乳都》的公益广告,在3000多幅灯箱广告中,推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在成长的过程中,蒙牛从未错过每一次商机。2005年的“超级女生”,更让蒙牛走进大家视野,并使蒙牛酸酸乳销售额比同年增长了2.7倍。神五升天,蒙牛打出“航天员专用奶”,在中央电视台争做广告。蒙牛1999年4400万的销售额排名1116,而到2002年,就进入乳业排名第四,销售额直迈21亿。这些成就取决于他们得天独厚的资源与管理。在成员之间8大元老均来自伊利,90%的中层干部也来自伊利。干部们在乳业平均工作年限都在五年以上。2003年,以牛根生任院长成立企业商学院。要求每位新员工接受一周全封闭入职培训,灌输企

伊利集团市场营销计划案例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伊利集团2000年分市场营销计划 北京市场营销计划 三大产品集于一册,用心在于:在同一市场上,希望三大产品能够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创伊利明日辉煌。

一、营销背景 人口:1246万人 国民生产总值:2011亿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6140元 伊利产品销售概况:1999年1–10月销售额:8568万元 冷饮:销售明显下滑,在三大产品份额中由81%下降至70%; 奶粉:销售稳中有升,份额维持不变。 无菌奶:销售迅速上升,份额由7%上升至18%; 与三大产品份额的全国平均结构比较:冷饮的份额较大,奶粉的份额较小。 1998年三大产品北京销售额份额 冷冻81% 无菌奶7% 奶粉12% 1999年三大产品北京销售额份额 冷冻70% 无菌奶18% 奶粉12% 1998/1999年北京伊利三大产品销售额比较 8182 654 1098 6179 1442 947 1000 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冷冻无菌奶奶粉 1998年 1999年

二、战略定位 冷饮:成熟市场 由于1999年销售量的明显下降,2000年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营销 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量。 奶粉:成熟市场 比较稳定的市场,2000年的重点要放在市场管理方面,要深入细 售终端和消费者做好服务工作。 无菌奶:重点开拓市场 高速成长和激烈竞争的市场,2000年的战略是要充分利用我们在 占领市场、巩固市场。作为一个进行北京市场时间相对较短的品 的渠道充分合作,以达到效益最大化。

三、冷饮 市场容量:8.8亿伊利产品的市场占有率:8.4%第三名 竞争情况:和路雪:9000万,11%;美登高:8000万,10.3%;雀巢;新大陆;天冰; 畅销冷饮的价格区域:1.5元43.75%;1元32.5%。 分品种考察: 除少数新品蛋奶布丁雪糕和草原恋雪糕以外的各个品种冷饮销售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北京主销的品种有:新苦咖啡雪糕(37%)、咖啡伴侣雪糕(15%)、普苦咖啡火炬(13%)、精火炬冰淇淋(11%)、夹心火炬冰淇淋(11%)。 3.1营销目标 销售目标 —销售额8000万元 市场占有率目标 —积极扩大市场份额,超过美登高,居第二位。 品牌目标 —提升品牌形象,成为北京市场第二品牌,直逼第一品牌和路雪。 3.2策略原则 对全国有影响的重点市场,战略制高点,重点投入 锁定和路雪、美登高,抢占市场份额,密切注意蒙牛的动向,坚决打压蒙牛的营销活动 建立品牌忠诚度,固定老顾客 促使品牌转换,吸引新顾客 延长老产品生命周期,积极推广新产品,培育新的明星产品 健全零售网络,经销商职能配送化,减少渠道中间环节,扩大零售网点 在上述市场,实行市场区隔:儿童市场、青少年市场、大众市场 主打新产品上市前必须进行口味、包装和价格消费者测试在上述市场,快速仿制当地畅销竞品,伊利品牌加竞品的畅销产品名称 在上述市场,快速调整产品档次、价位结构,以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

蒙牛企业案例分析

蒙牛企业案例分析 ●组长:分析及案例、组织文化、环境、战略部分文档制 作) ●小组成员:35 (案例描述) 案例描述: “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低见牛羊”,就在内蒙这快天然优质且人均拥有奶量和牛奶增长进展居全国第一的牧场上,牛根生以1000万元注册资本于1999年1月成立了这个中国民营企业巨头——蒙牛乳业有限公司,简称“蒙牛乳业”。 成立之初,企业面临着无工厂、无奶源、无市场,以及“伊利”的重重压力。牛根生进行大胆的作法,以注册资本300万元打广告,雇佣工人,为合作方出人才,出标准,出管理,出技术,出品牌,进军了牛奶市场。为避开与当时乳业老大“伊利”的冲突,他们做出了: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建立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价格标准不一致的蒙牛不收。并且于2000年提出“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把标杆定为伊利,随后又在呼和浩特市的红色路牌上打上“蒙牛乳业,创内蒙古第二品牌”和“向伊利学习,为民族争气”。有的广告牌还写着“千里草原腾起伊力、兴发、蒙牛乳业”。借这两个内蒙无人不知的大企业的“势”出自己的“名”,使伊利降低“敌意”。2000年9月~2001年12月,他们推出《为内蒙古喝彩,中国乳都》的公益广告,在3000多幅灯箱广告中,推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在成长的过程中,蒙牛从

未错过每一次商机。2005年的“超级女生”,更让蒙牛走进大家视野,并使蒙牛酸酸乳销售额比同年增长了2.7倍。神五升天,蒙牛打出“航天员专用奶”,在中央电视台争做广告。蒙牛1999年4400万的销售额排名1116,而到2002年,就进入乳业排名第四,销售额直迈21亿。这些成就取决于他们得天独厚的资源与管理。在成员之间8大元老均来自伊利,90%的中层干部也来自伊利。干部们在乳业平均工作年限都在五年以上。2003年,以牛根生任院长成立企业商学院。要求每位新员工接受一周全封闭入职培训,灌输企业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的双重标准。并把每年7月19日和11月最后一个星期五为学习节。同时,两次制作了企业文化手册,并与瑞典利乐公司合作。蒙牛以他们的口号要求做到最好并放眼世界。 蒙牛乳业在断断的8年时间里创造了众多的商业奇迹,成为现中国乃至世界乳业的领军式企业。除了他的领导阶层做出的正确企业决策外,另一个使蒙牛如此成功的原因就是该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要说蒙牛的社会责任感,不得不从三方面谈起:商业合作伙伴,消费者和国家。 作为乳制品生产巨头,蒙牛的最大合作伙伴就数广大奶农了。众所周知,奶业是一个关系到亿万消费者、千百奶农的巨大社会产业链,也是一个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巨大生态链,用蒙牛总裁杨文俊的话说,是一个巨大的“利益共同体”。没有奶农先富起来,没有与环境的和谐共处,蒙牛就无法取得可持续的成长,更无庸说继续保持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因此,蒙牛成立八年来,一直在想奶农之所想、急奶农之所急。目前,蒙牛在各生产基地的周遍地区建立奶站3700多个,联结奶农300万,累计收购鲜奶800万吨,日

蒙牛与伊利的广告分析

蒙牛与伊利的广告分析 国内从事乳业生产的公司很多,但是真正称得上是乳业品牌的也就只有蒙牛,伊利和光明三家。比较这三家乳业公司,如果单从企业规模和市场知名度上说,光明已经失去了与蒙牛、伊利的可比性。蒙牛和伊利是两家有着特殊关系的企业,他们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所以我们重点分析的竞争对手是伊利乳业广告活动。 1.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广告活动的概况 2.企业与竞争对手以往广告的目标市场策略 ●广告活动的目标市场:均以全国为其主要市场 ●市场细分策略: 蒙牛:蒙牛的目标顾客主要为家庭收入较高的城市居民,创业之初蒙牛集中开发一级城市的目标顾客,现在逐渐扩张渗透到二三级城市。不过,为了更好地满足 目标顾客的需求,蒙牛还利用更为细化的市场细分变量对目标顾客再次进行细 分。具体如蒙牛选择年龄作为市场细分变量,把目标顾客区分为老年、成年、青 少年和儿童四种不同的消费群体;以牛奶食用时间为细分变量,把市场划分为早 餐、晚餐、休闲和正餐四个细分市场;以产品口味差别为细分变量,按消费者偏 好的不同,开发出草莓、香橙、葡萄、水蜜桃等多口味产品。 伊利:伊利作为一家比蒙牛历史更悠久的乳业公司,他有着先进入行业的优势。

即公司有着广泛的社会信誉度,在普通消费者的心中有着绝对的权威。所以他的 广告诉求力求争取最广大的普通消费者。 3.企业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定位策略 ●蒙牛:蒙牛的广告定位从“欢迎来到大草原”到“自然给你更多”再到目前的“只 为优质生活”蒙牛不仅要提供自然,绿色,营养丰富的产品,更要为消费者营造优质的生活。 ●伊利:伊利的广告定位从“青青大草原,自然你好牛奶”到“心灵的天然牧场”再 到目前的“天然天地,共享伊利”伊利始终围绕诚信,天然,健康,纯正来进行产品定位。 4.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广告诉求策略 ●诉求对象 蒙牛:从超女开始,蒙牛便将酸酸乳定性为年轻人的产品,特别是年轻女性,如广大中学生,大学生和白领。以至于蒙牛的酸酸乳与伊利的优酸乳在争取广大 年轻消费者的竞争中取得了绝对的领先地位 伊利:伊利的广告诉求力对象是最广大的普通消费者。 ●诉求重点 蒙牛:蒙牛的产品主要以健康、安全营养,它的广告诉求点一中老年、幼年为主要切入点 伊利:伊利的产品以青春、朝气注重产品的口感以及大众的青睐为主要切入点●诉求方法 蒙牛:蒙牛广告采取从“功能诉求”到“情感诉求” 的策略,从“飞天圆梦”起,各种类型的新版广告一改品质功能的主题诉求,以“举起你的手,为中国航天喝彩” 的情感诉求为策略。 伊利:早期,伊利的广告宣传诉求强调自己来自大草原,但由于广告质感比较差,反而更突出了企业地域性的局限。后来,伊利与国际跨国广告公司奥美合作 后,伊利的品牌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最大的改变就是品牌的质感,伊利的品牌 中少了一些强行的扭转,在初期多少让人不适应,但时间长了也就慢慢接受了,“心 灵的天然牧场”还是非常值得回味的一句广告语。 5.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广告表现策略 ●广告主题 蒙牛:蒙牛以“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为主题,在呼和

牛根生的经历与对我们的启发

牛根生,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85年出生。1978年,20岁的牛根生顶替父亲的公职,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普通的工人,从事洗奶瓶的工作。因为敢拼肯干,5年后他被提拔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1992年升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8年,40岁的牛根生遭受排挤,被免去在伊利集团的一切职务。不仅20年来在企业的积累被清零,他甚至被告知:不得再从事与乳品行业有关的任何行业。 1999年,牛根生秘密创办蒙牛公司,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年销售额达到21亿元,创造了震惊业绩的成长记录。 2004年6月10日,蒙牛集团在香港主板成功挂牌上市。2007年上半年度财报显示,蒙牛半年总营收100亿元,已经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的老大。 创富传奇 拓荒牛的火箭速度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心街心花园,竖立着一尊雕像,上面有四个大字------中国乳都。正是这四个字承载着当代内蒙古人民的最大骄傲。与性情豪爽的内蒙古人民聊天,他们谈起自己家乡的发展,总有几个关键词让我肃然起敬,比如:牛奶。全国四杯牛奶里就有一杯来自内蒙古。 但是,如果没有那个人,今天的内蒙古乳品产业或许还在寻找销路中徘徊。 他就是牛根生,草原孕育出的拓荒牛。 牛根生不姓牛,本性秦,生于内蒙古农村。家里孩子多,他排行第五,父亲是一个土改时期的老共产党员,也是村里的生产队长。 那时候全国都在饥饿上挣扎。老秦家心一横,把这个出生没满月的孩子买到了城里,一来确实急需用钱,二来留着也不一定养得活。 老牛可能是最早被丈量身价的企业家,那时候他的售价是50元。“50元那时候应该说是很值钱了,”牛根生说,“正好卖到这个姓牛的家里,正好我养父就是养牛的。”他从此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 养父母家境不错,自己有没有孩子,,对牛根生视如己出。可惜好景不长,牛根生刚上初中的时候养母去世了,养父续弦。高中毕业时,养父也亡故了。 牛根生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个月24元钱工资,还要养活继母,生活非常艰苦。在街坊里一起玩的年轻人中,牛根生是穿得最破烂又没人疼的“孤儿”。可是他并不妄自菲薄,贫寒的家境让他比同龄人更加快的成熟。无论处理什么事情,他总能理出清晰的思路,很受同伴的敬重。老牛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从不埋头干活,凡事要说出个一二三来,特爱表达也特会表达。“我算是一个没有财富但有思想的人,又善于表达。过去养父母嫌我的话太多,说话的频率太高,一定要让我少说。”牛根生没能改掉的这个“毛病”,日后反而成为他获取成功的最大动力。 今天许多中学生谈起将来,总有一种畏难情绪:机会太少,位置都给前面的人占满了。嘴上不说,心理或许还在抱怨:家里没权没势,父母没有好的经济基础。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埋怨上,不如看看老牛。比起物质条件来,同伴中他是最差的一个。可是因为他有心,最终成就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大事业。

营销战略案例--蒙牛

营销战略案例--蒙牛 蒙牛确实是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企业。开创前三年,蒙牛平均每天超越一个同类企业;开创满六年,其销售额增长200倍,投资收益率大于5000%;未满八岁,就成为世界同行的领头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无到有,从小地方的无名私企到影响整个乳制品行业的首屈一指企业,蒙牛人确实是令人惊叹。 蒙牛为什么能够在几千家乳品企业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蒙牛的一出出借势营销是如何上演的,蒙牛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带来什么? 通过研究,你会发现蒙牛借势营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借势阶段、蓄势阶段和造势阶段。 借势阶段: 1、虚拟联合蒙牛起步 1999年,成立之初的蒙牛处于“无工厂、无奶源、无市场”的三无状态。对乳业市场深入了解的牛根生看到,当时有许多乳品企业不景气,但是这些企业并不缺乏厂房和生产设备,他们缺少的是先进的市场开拓经验和规范的管理理念,而这些正是牛根生等人的优势。于是,蒙牛提出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借势营销战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市场的推广中,然后把全国的工厂变成自己的加工车间。然后利用自己在冰淇淋和奶制品行业的工作经验,以及对市场、行业的了解,为这些企业引进了最好的设备、最好的奶源,同时,还带去了新的管理模式。结果,这些企业成为“蒙牛”牛奶的诞生地,第一年2000万元牛奶的销售额就完全是由这些企业完成的。蒙牛不仅没有给这家企业投资,蒙牛的八个管理人员还从这些企业中挣47万元的年薪。对这种合作模式,牛根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虚拟联合。他的运作方式是,只与对方合作,对其设备及人员进行使用和支配,但不做资产的转移。企业所有的设备等都归企业所有,蒙牛只是利用这些资源,用自己的管理,自己的品牌,使得双方互惠互利。在短短的几个月里,蒙牛盘活了七八亿元的资产,完成了一般企业几年才能完成的扩张。

广告营销策划经典案例分析

一、企业发展历程 (一)伊利发展历程 1982年公司创建,原为呼市牧工商联合企业公司; 1996年为全国乳品行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 1997年公司名称由?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赞助商; 2009年伊利集团正式成为上海世博会唯一乳制品高级赞助商。 (二)蒙牛发展历程 1999年,在租来的一间53平米的居民住宅里,蒙牛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 2001年夏天,起步仅2年的蒙牛,借助?申奥?打响在全国市场的第一炮。 2002年其销售额突破21亿元,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一举跃升至第4位。 2003年,蒙牛牛奶被确定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 2004年6月1日,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4年后,蒙牛牛奶成为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全体运动员备战奥运会的?运动员专用产品?,?天上航天员,地上运动员?成为蒙牛高品质的代名词。 2005年,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将牛奶从日常生活中带入时尚领域,为普及国人饮奶、尤其是青少年饮奶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 2006年蒙牛率先投入1亿多元,与中国奶业协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了?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大型公益活动。同年10月,在第27届IDF(国际乳品联合会)世界乳业大会上,蒙牛一举夺得被誉为全球乳业?奥斯卡?的IDF世界乳业创新大奖,为中国乳业赢得首枚世界金牌。 2009年7月,一个令整个中国乳业振奋的消息,路透社报道,来自中国的蒙牛乳业集团名列19,这是中国乳业首次进入世界乳业20强的行列。 二、企业文化 (一)伊利企业文化 1 企业风格:积极主动,勤勉进取 2 核心经营思想: (1)客户至上:消费者社会股东合作者员工 (2)品质为本:奉献?精良品质?,共享健康生活为消费者提供100%安全、100%健康的优质产品 3 战略定位:专注乳业,做乳品专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4 产品理念:伊利向消费者奉献?精良产品?;

第十二章 蒙牛企业文化大系

第十二章蒙牛企业文化大系 蒙牛做企业的核心是做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不断地自我超越,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人类创造过程。 一、关于企业文化的“三个假说” 为什么同样的资源在不同的企业会有不同的命运?为什么有的思想被排斥有的思想被拥戴?为什么“第一生产力”效能的正负由文化来决定? 关于企业文化,我们有三个基本假说。 1.“基因假说”——文化是企业的基因 做人要讲“为人之道”,做企业要讲“经营之道”。同样的设备,同样的原料,同样的人,在不同的企业发挥的效力是不同的,因为各个企业的文化不同。企业文化就像人的基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台机器、一笔资金、一车原料,从进厂那天起,就被植入了这个企业的基因,它们按照什么逻辑运转,要看这个企业的文化。(牛根生《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基因工程”》,2002年10月在中国奶业年会上的演讲辞) 2.“选择假说”——文化是一种选择 世界上的思想比星星多,观点比人口密,没作选择的时候,此也有、彼也有,然而此也混沌、彼也混沌,分不出个主宾来;一旦作了选择,就有了凝聚点,有了向心力,有了主心骨。所以,若论企业文化从哪里来?“结晶式”也好,“播种式”也好,归根到底,企业文化首先是一种选择,然后是一种整合。(《文化是一种选择》,2004年2月《蒙牛足迹》报) 3.“第二生产力假说”——文化是第二生产力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借用这一思路,我们可以说:“文化是第二生产力。”(蒙牛《千军整合在良将》,2002年5月) 同样的核子反应,有人用它来作恶,有人用它来行善。科技影响着资源的使用效率,文化决定着资源的使用方向。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文化是第二生产力”呢?(牛根生《“参术”与“悟道”》,2003年《当代经理人》第12期) 二、蒙牛文化的基本框架

蒙牛和伊利品牌策略比较分析

蒙牛和伊利品牌策略比较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的乳制品业飞速发展。伴随快速增长的乳业需求,伊利、蒙牛、光明和三元等乳品企业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乳业市场的巨头。但是经过08年的震惊社会各界的三聚氰胺乳业行业危机事件,乳业市场经历了新的一轮洗牌,乳业市场的竞争更加规范更加激烈。而纵观现在整个中国乳业市场,品牌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是蒙牛和伊利了,他们都来自内蒙古大草原,有着相似的产品系列及供销渠道,无可避免的要发生激烈的碰撞。 下面是我在资料收集作出对这连个品牌的策略分析。 一、品牌定位策略 伊利集团以生产“纯天然、无污染”的系列优质奶制品而闻名全国,事实上,伊利现在能稳坐国内乳业市场的龙头位置,在很大的程度上与其一贯的品牌主张是密不可分的。伊利集团在很早以前就喊出的一句口号是:打造乳业第一品牌。经历了20多年的苦心经营,目前,伊利也已经成功的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了“中国乳业第一品牌”的地位,在2005年度,伊利品牌经过权威机构专业数据、资深专家严格评估验证,名列中国食品行业榜首。而在几次权威调查中,伊利的无与伦比的品牌价值与影响力都体现其作为中国食品行业龙头大哥地位的无可争议性。 蒙牛也非常聪明,自成立起,蒙牛就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现状,懂得运用品牌比附定位的策略来壮大自己的品牌,这也是蒙牛能创造今天的奇迹的主要原因之一。蒙牛从产品的推广宣传开始就把自己和伊利联系在一起。没有第二的情况下,绑定第一就是第二。为此,蒙牛的第一块广告牌写的是“做内蒙古第二品牌”,利用伊利的知名度,迅速提高自身品牌的影响。 二、品牌传播策略 伊利:“政府”营销与“公益”营销

伊利深谙“政府”营销之道,在这方面长期投入巨大,无论是对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做得比较出色。2005年年末伊利投资3000万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还与团中央发起“中国青少年发展伊利梦想基金”,与全国妇联等部门长期主办相关哺乳知识普及教育。另外,伊利的高利税是其政府营销最有利、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其纳税总额已近50亿元,接近蒙牛的两倍。2008年伊利成为“奥运会合作伙伴”,政府营销的成功,使伊利可以获取良好的经营环境和较低成本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此外,伊利也一直注重公益营销,不断社会公益投资,深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一直的坚持,不仅让伊利的声誉和口碑在政府好消费者中遥遥领先。 蒙牛:“公益”营销与“娱乐”营销 蒙牛也曾尝试跟着伊利做公益,如2003年“非典时期”,蒙牛向全国卫生部率先捐款100万元。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在人航空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蒙牛的品牌也是通过“神五“顺利升空,实现质的飞跃。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重庆考察时说:“我有一个梦,让每一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蒙牛立即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捐奶工程,提出了“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口号。 此时,蒙牛也发现自己的发展瓶颈,通过一系列的“娱乐”营销,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蒙牛与央视共同打造全新大型体育电视栏目——《城市之间》。深入到普通民众娱乐,同时冠名“超级女生”,推广蒙牛酸酸乳,利用大众媒介对“超女”的关注,让企业产品成为关注的焦点。 三、品牌延伸策略 两家对于市场的研究都相当到位,乳制品一直以来都以一种定式存在在消费者的心中,那就是奶粉和液态奶,除此之外没别的了。但蒙牛不断将产品延伸到各个领域,将市场细分,

牛根生与蒙牛文化

牛根生与蒙牛文化 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牛)创建于1999年7月,注册资本1300万元,当年销售额4000万元。截止2006年底,蒙牛总资产76亿元,职工3万人,年度销售额162.48亿元,利润7.27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4.16万元/人年;建设奶站3200多个,联系奶农200多万户。蒙牛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中国乳业老大,发展速度之快世所罕见。支撑蒙牛超常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最值得书写的是两个要素:牛根生与蒙牛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掌门人文化,企业发展史就是企业掌门人的个人奋斗史,海尔、联想、华为、松下、GE等无不如此,蒙牛同样也不例外。 牛根生是蒙牛的缔造者,没有牛根生就没有蒙牛的今天。牛根生何许人?牛根生原是伊利的副总裁,1999年辞职后下海创业,始创蒙牛。由于在伊利建立和积累了良好的人脉关系和管理经验,牛根生在起步时就剑指行业老二。 牛根生的“财散人聚”理念 牛根生坚信“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理念。他讲:“初创的蒙牛,除了几颗人脑袋,别的就一无所有了。但这大概是中国乳业最硬的几颗脑袋。”创业之初,牛根生就吸引了一大批原伊利高管,拥有了最宝贵的行业精英,成为蒙牛的“开国功臣”。正是靠这批人,蒙牛大获成功,这充分证明了“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的道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人一语道破了“人的趋利特质”。牛根生能成大气候,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懂得这个道理,但他却不恋财,而是精于散财。在伊利时期,由于牛根生业绩卓著,伊利每年都要奖励给他个人年终奖,他拿到后,一转身就分成十几份,分别送给了他的那些下属;甚至有一年,他将自己108万元的年薪也分给了手下众人。伊利还曾奖励给牛根生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可是牛根生接过新房钥匙,一转身也送给了他的下属。这样的领导在全世界恐怕也难找,可以说没有哪个下属不愿意跟着这样的领导干事。因此,当牛根生离开伊利后,原伊利液体奶公司的老总杨文俊、冰淇淋公司的老总孙玉斌、党委副书记卢俊、总工程师邱连军、伊利包头分公司总经理白君等,纷纷“弃伊投蒙”,前后多达400余人。 蒙牛创立后,牛根生的散财之举更是数不胜数。政府奖给他的凌志车,他一次没开过,就转赠给副董事长。2005年牛根生把自己的蒙牛股份(约占蒙牛总股份的10%)全部捐出,其中,用51%的股份成立了“老牛专项基金”,余下的49%的股份待他百年后再转入“老牛专项基金”,后代子孙不能继承。牛根生认为,既然散财能够聚人,为什么不散呢?散财,可以得人心,聚人才,是做大做强企业的一个好方法。一个人若是聚财敛财,自私自利,就把人心搞散了,企业跨了,到那时你还有啥呢?你的利益就不可持续了。在牛根生的感召下,其部下也养成了散财的习惯,送房、分钱、送股成为蒙牛的一种时尚。 在蒙牛,财散人聚已经形成一种制度文化,这就是“上礼下”的规矩,即只允许上级给下级送礼,而不允许下级给上级送礼;挣钱多的请挣钱少的,职位高的送职位低的,当官的拜当兵的;反之,则被视为违规,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在蒙牛,至今仍保留着领导给员工开婚礼车的习俗。 牛根生的“大胜靠德”理念 牛根生讲,要想一辈子赢、大赢,没有商德大德绝对不行。因为德是一切大事业的基础,是赢得人心的利器。 牛根生还讲,要懂得感恩,你给予别人的越多,别人才能给予你的越多,感恩是一个企业、团队、个人取得成功的一个基本原则,知恩报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这个原则的突出表现。感恩报恩是蒙牛作人的原则。“提供绿色乳品,传播健康理念”源于对消费者的感恩;“市场在变,诚信永不变”源于对客户的感恩;“关注社会,回报社会”源于对社会的感恩。

蒙牛与伊利的市场竞争分析

蒙牛与伊利的市场分析报告 1、蒙牛与伊利公司的基本资料 蒙牛公司的简介:蒙牛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内蒙古的乳制品生产企业,蒙牛是中国大陆生产牛奶、酸奶和乳制品的领头企业之一。1999年成立,至2005年时已成为中国奶制品营业额第二大的公司,其中液态奶和冰激凌的产量都居全中国第一。蒙牛主要业务是制造液体奶、冰激凌和其他乳制品。 伊利公司的简介:伊利集团成立于1993年,现由液态奶、冷饮、奶粉、酸奶和原奶五大事业部组成,所属企业130多个,旗下拥有雪糕、冰淇淋、奶粉、奶茶粉、无菌奶、酸奶、奶酪等1000多个产品品种 二、蒙牛与伊利的基本产品: 伊利公司产品包括:伊利金典有机奶、伊利营养舒化奶、畅轻酸奶、金领冠婴幼儿配方奶粉和巧乐兹冰淇淋等是目前市场中最受欢迎的“明星产品”。 蒙牛公司产品包括:冠益乳、新养道、低温鲜奶、冰淇淋,桶装奶粉,奶酪、高钙奶、酸酸乳、特仑苏等。“奶爵6特乳”比较少见,产自蒙牛澳亚国际示范牧场,所谓“6特”,取意于牧场的6大顶级特点。这六大特点,使“奶爵6特乳”成为目前国内最高品质的牛奶。奶酪:主要是包装成小包装的,跟饼干差不多。 3、广告宣传策略 蒙牛的广告的宣传策略是利用公益事业打造企业形象。无论是从神五到超女,从超女到台球,杨利伟、张含韵、李宇春、丁俊晖,蒙牛的每一个市场行动,几乎都紧贴著一个令人激动的中国故事,蒙牛的每一个代言人几乎都是国人心目中的英雄,特别是年轻一代心目中的英雄,都在国人心目中引起巨大的共鸣,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 作为后起之秀,蒙牛在与伊犁的竞争中,在形象上一直保持主动积极的进取姿态,注重与平民的互动,与时尚的接轨,与竞争进取精神接轨,因此得到很多年轻人的认同 伊利的宣传策略:伊利的“心灵的天然牧场”。伊利的广告主要是公交广告,其大部分是车体与候车亭广告。在广告代言中,伊利始终紧跟时代潮流,先后有易建联、刘亦菲、潘玮柏、刘翔、周杰伦等为伊利优酸乳代言,吸引学生青年的视线。伊利的广告营销策略充分考虑了广大学生的需求,结合了学生青年品味制定营销策略。在08年奥运会之后,借助品牌基因中的奥运精神,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递健康、温暖、爱心与责任。

市场挑战者营销案例

市场挑战者营销案例:蒙牛传奇:借力打力 课程案例2007-10-08 20:09:19 阅读8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挑战途径:攻击市场领先者 挑战策略:一开始以“追随者”的模糊面目进入市场,发展同类产品中的低端产品、进入老大忽略的低端市场,但实际这可以看做是迂回进攻的手段;一个时期后,在产品、价格、市场、传播等全方位上,蒙 牛开始正面进攻。 挑战结果:4岁的蒙牛与10岁的伊利站在了势均力敌的位置:同属中国奶业四强,2003年蒙牛向三甲进军。在液态奶市场,蒙牛占有率第一,伊利第二;冰淇淋市场,伊利第一,蒙牛第二。 蒙牛与伊利,两家奶业巨头同处西北边陲重镇呼和浩特,尽管蒙牛的诞生比伊利晚10多年,但蒙牛还是在短短的4年内奇迹般地长大,从进入市场时在同行业排行第1116位,到2002年以1947.31%的成长速度被商界誉为“成长冠军”,站到了可以与伊利相提并论的位置:现在蒙牛和伊利同属中国奶业四强,而今年蒙牛正在挤进前三强,蒙牛的液态奶市场占有率第一,伊利第二;伊利的冰激凌类产品第一,蒙牛 第二。 四岁蒙牛,是如何后来居上的?又是如何从后来居上的角色成长为中国乳业老大的挑战者的? 一、虚拟联合,借力社会资本 蒙牛自一诞生起,蒙牛乳业的老总牛根生就非常注重借助外部力量发展壮大。 传统思维是先建工厂,后建市场;蒙牛是逆向思维:“先建市场,后建工厂”。于是,“虚拟联合”诞生了:1999年,蒙牛把区内外8个中小型乳品企业变为自己的生产车间,盘活了7.8亿元资产,经营了冰淇淋、液体奶、粉状奶3个系列40多个品种的产品,使蒙牛产品很快打入全国市场,当年销售收入达到4365万元。半年时间,蒙牛在中国乳品企业销售收入排行榜中,由千名之末窜升至第119位。“蒙牛现象”,一 时成为经济界备受瞩目的一个亮点。 牛根生说,在计划经济下,企业就是生产车间的同义语,而当今做企业,可以先建市场,后建工厂。像这样,一个品牌拥有者,运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科技优势,将许多个企业联合到自己的名下,只进行资本运营,不发生资金转移,这种联合方式就是“虚拟联合”。 2000年,蒙牛一面扩展“虚拟组织”,一面杀了个“回马枪”,创立自己的“根据地”,高起点建起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条冰淇淋全自动生产流水线和22条液体无菌奶生产流水线。 蒙牛有了自己的工厂后,“虚拟联合”不仅没有收缩,而且进一步延伸。目前,参与公司原料、产品运输的600多辆运货车、奶罐车、冷藏车,为公司收购原奶的500多个奶站及配套设施,近10万平方米的员工宿舍,合起来总价值达5亿多元,没有一处是蒙牛自己掏钱做的,均由社会投资完成。通过经济杠杆的调控,蒙牛整合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把传统的“体内循环”变作“体外循环”,把传统的“企业办社会”变作“社 会办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