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新进展(一)

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新进展(一)
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新进展(一)

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新进展(一)

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关于消费选择对消费结构及消费方式的影响研究使得消费者行为理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消费决策、消费动机、消费方式以及跨文化消费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使消费者行为研究走向成熟,这对我国消费者行为研究、特别是消费结构变动方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关键词:消费者行为,消费理论,跨文化消费

西方的消费者行为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消费函数理论及测度方法,系统地研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则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理论中,消费成为决定就业和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关消费函数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成为西方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关注的主要研究课题。库兹涅茨、弗里德曼、托宾和莫迪利安尼等人都因研究消费函数取得卓越成果而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方法主要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边际分析。随着营销理念的出现和行为科学知识体系的成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消费者导向的观念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体系对研究一般性经济活动和商业实践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大量具有不同专业和学术背景的学者突破了经济学消费函数研究传统而注重实际消费行为研究。一些具有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研究专长的行为科学、社会学学者开始涉足应用经济学研究领域,大量借鉴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消费行为。其中,March&Simon(1958)和Edwards(1961)等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与经济学假设相悖的概念,如主观效用、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满足目标以及由于公司雇员间感知和目标差异所引起的组织冲突等;Festinger(1957)提出消费者和组织行为的认知失调(cognitivedissonance)和认知冲突(cognitiveconflict)等概念。20世纪80年代,得益于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消费者行为研究开始突破主流经济学藩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新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者行为研究视角更加多样化。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以及行为营销学等相继出现,引发了消费者行为学研究观念范式、理论范式和操作范式的变革。消费者行为研究借鉴了经济学、个性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并应用阐释主义研究方法论,重点关注消费者的需要、动机、生活形态、自我信条、象征主义等消费者个性心理与消费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消费决策理论、消费动机与消费模式以及跨文化消费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消费者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逐步走向成熟。

一、消费决策理论研究新成果

20世纪70年代,Bassetal(1961)和Morrison(1970)等将数学中的过程研究和随机过程(stochasticprocess)、线性方程和最优化理论等方法引入消费者行为研究,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的综合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行为是非常复杂并不断变化的,很难用二维和截面模型加以描述,应该建立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学习的过程理论。消费者行为综合理论在应用经济学领域、特别是营销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这一时期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并没有从理论上回答人的消费本性、消费者的选择等消费者决策的基本问题。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主权的确立,一些学者开始注重选择、尤其是人的本性与消费者选择的关系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出现了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新黎明”:(1)选择过程与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一些学者深入探讨消费者选择理论,对选择中的信息过程理论和多重态度模型进行了研究,包括仪式化和象征意义(Rook&Levy,1983)、经验和新奇行为(Holbrook&Hirschman,1982)以及宗教对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影响(Hirschman,1983)等。此外,消费者行为的跨文化研究也开始悄然兴起(Mccracken,1986)。(2)消费者行为理论结构和概念的拓展。Bloch,Sherrell&Ridgway(1986)扩展了消费者行为理论框架;Pessemier&Handelsman(1984)对消费者行为中的短期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Laurent&Kapferer(1985)扩展了消费者介入的思想;Hauser(1986)研究了选择和创造替代选择

的问题;Westbrook(1987)探讨了以产品或消费为基础的情感反应。

总之,20世纪80年代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新黎明”仍然没有突破理性决策研究范式和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在关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方面,尽管出现了认知心理学派,提出了与经济学“经济人”假设所不同的“认知人”的概念,并对消费者的感知和知觉、学习和记忆、信念和态度等认知心理过程与消费者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对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研究缺乏系统性。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活动之前或消费过程中,是不是一个对一系列结果进行理性评价和深思熟虑的选择过程?消费行为受什么驱使?新研究领域的出现对先前消费者决策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1.无决策消费行为论。早在1979年,Olshavsky&Granbois就通过实证分析否定了消费行为过程中存在信息收集、估算和备选方案等消费决策。在随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了消费者行为是无意识的、习惯性的、受规则引导的。消费者决策研究开始盛行“行为主义”,即把消费者看作是按照特定行为模式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人,消费者的行为是一个源于环境因素影响的条件反射行为,并不一定经过一个理性决策过程,也不一定依赖已经发展起来的某些情感。尽管消费者的决策过程是“非理性”的,但是一些学者还是试图去发现这个过程中对消费者行为有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比如情境、个人的变化)以及无决策购买行为过程的某些规律(如信息搜寻、对待风险的态度)。

2.消费体验论。Holbrook&Hirschman(1983)是消费体验论的先驱。他们把消费者包括幻想、情感和兴趣的行为称为“个人体验”,认为消费行为是一个消费者受内在动机驱动而寻求个体心境体验的情感经验过程。通过对信息过程与消费者行为的个人体验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利用常规的信息过程理论,大多数的购买者行为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释。而传统消费行为研究忽视了消费者行为体验这一重要问题。因此,对于诸如休闲活动消费、消费者审美观点、象征物含义、消费者对于多样性变化的追求、对于享乐消费的反应、产生心理情绪的原因、在艺术上的渴望、白日梦、创造行为、情感、娱乐等很多行为就只能从消费体验论中得到深入的理解。”Firat&Venkatesh(1995)对消费者的享乐、幻想以及创造性等情感体验进行了实证研究。Vohs&Faber(2007)的研究证明了在冲动型购买决策中,消费者花费的金钱数额、购买的产品价格、购买欲望等既受情感和认知的作用,也受消费者自我调节力的影响。

C.Yoonetal.(2006)则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对于产品和个人的语义判断具有不同的机理,消费者神经科学研究的应用丰富了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3.介入消费论。“介入”的概念早在1965年就由H.Krugman(1965)提出,但直到80年代初,这一概念才对消费者行为研究产生巨大影响。西方消费者介入研究多集中在理论要义的概念界定(主要包括介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介入类型、介入性质、介入级别或强度等)、理论模型和度量模型构建、实证研究等方面,介入模型研究也是建立在对相关产品或服务、兴趣、特定活动的一般性介入问题的层级式概念化基础上(Dayetal.,1995)。Zaichkowsky(1985)认为,介入有三个基本的衡量因素:一是与消费者体验的兴趣强度相关的介入强度,以反映评估消费者介入的程度;二是介入方向,以反映面向产品本身、广告、购买和购买决策,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三是介入的持续性,用于区分持久介入和情态介入。因此,介入与消费者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有关。介入本身包含不同的特性,作为决策模型的决定因素,它与熟悉程度或者问题解决方法中作为变化基础的预先知识相比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概念。

“个人体验”、“介入”、“消费者知识”、“情绪”、“情境”等观点的引入使消费者行为变得更富有变化。对消费者的研究超越了以往仅仅关注购买过程的范围,这在应用经济学上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了解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固然重要,但是,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的长期适应的基础是消费者追求的实际利益与产品的使用方式。

简述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1.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透射法调查法实验法 2.消费者行为学学科性质的特征综合性经济性发展性应用性 3.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1)自然 环境因素如:地理区域、气候条件、资源条件、理化环境等(2)社会环境因素如:人口环境因素、社会群体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政治法律环境因素、科技及文化环境因素等。 4.举例说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人内在因素有哪些(1)生理因 素a.生理需要b.生理特征(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c.健康状况 d.生理机能的健全程度(2)心理因素a.心理过程b.个性心理 5.简述影响消费者注意的因素:刺激物因素(大小与强度、色 彩与运动、位置与隔离、对比与新颖性、展示方式与信息量); 个体因素(需要与动机、态度、适应性水平);情境因素(如拥挤忙碌或不安与不快的环境) 6.简述学习过程基本要素:动机、暗示、反应、强化、重复 7.简述知觉的特点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理解性、防御性 8.运用注意理论谈谈在营销中如何抵制广告充斥?(1)购买媒 体的大块面积和时间来控制消费者的注意力。(2)采用“书夹广告”(3)广告做在非传统的地方。 9.影响情绪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商业因素(2)购物环静 的因素(3)服务的因素(4)消费者的心理准备状态。 简述记忆过程的各阶段内容及相互关系:消费者对过去经验的反应是经历一定过程的,这一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识。相互关系:四个环节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识记和保持是回忆和再识的基础;回忆和再识既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也是巩固和强化识记与保持的催化剂。 10.简述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主 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图纳所倡导。该理论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学习过程中社会条件的作用。班图纳认为,人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 简述消费者减少知觉风险有哪些方式?(1)主动收集信息(2)保持品牌忠诚(3)依据品牌与商店形象(选择名牌,依赖信誉较高的商店)。(4)购买高价产品(5)寻求商家保证(有三包保证的产品)(6)从众购买。即便这种决策不是最好的,也不至于是最糟糕的。 11.简述消费者知觉风险类型。(1)功能风险(2)物质风险(3)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例题讲解

第四章 消 费 者 行 为 理 论 例题讲解: 例1 名词解释: (1)效用:就是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商品或劳务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欲望与需要。 (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从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减)量。 (3)消费者剩余:就是某商品价值与其价格之间的差额。或者说,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根据自己对商品效用的评价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付出的价格的差额。正因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消费者可以获得消费者剩余。 (4)无差异曲线: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能产生同等满足程度的各种(或两组)不同商品组合点的轨迹。无差异曲线也叫效用等高线。 (5)收入消费线:是指在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情况下,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消费者消费均衡点的运动轨迹。 (6)价格消费线:是指在消费者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运动轨迹。 (7)替代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因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动,使得消费者在保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条件下用较便宜的商品代替较昂贵商品而对商品需求量产生的影响。 (8)收入效应:指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商品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例2某消费者消费X 、Y 两种消费品的效用函数为:U=XY ,X 、Y 的价格均为4,消费者的收入为144。 (1)求消费者的需求及效用水平。 (2)若X 的价格上升为9,该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需求有何变化? (3)X 价格上升为9后,若要维持当初的效用水平,消费者的收入最少应达到多少? (4)求X 价格上升为9后,所带来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解:(1)预算约束式为4X+4Y=144 将Y=36-X 代入效用函数得:U=X (36-X )=-X 2+36X 效用极大化的条件为:du/dx=-2X+36=0,故X=18 代入预算约束式得Y=18,代入效用函数得:U=324 (2)X 价格上升为9后,预算约束式变为:9X+4Y=144 简化后得:Y=36-2.25X ,代入效用函数得 U=X (36-2.25X )=-2.25X 2+36X 效用极大化的条件为:du/dx=-4.5X+36=0,故X=8 代入预算约束式得Y=8,代入效用函数得:U=144 (3)假设X 价格变化后要维持最初的效用水平U=324所需要的收入为I ,那么其预算约束式变为:9X+4Y=I 所有的已知条件为:9X+4Y=I 与 XY=324 整理后得:I=9X+X X X 129693244+=?

学习理论研究进展

学习理论研究进展 张瑜 122327

学习理论研究进展 摘要:学习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早在心理学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 就有不少哲学家、思想家论及学习的问题。自19 世纪心理学从哲学和生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 一批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形成了系统的学习理论。从最开始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再到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身认知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越来越关注解决实践问题。 关键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具身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 引言:所谓学习理论, 顾名思义, 就是人类怎样学习的理论, 它旨在阐明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学习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有哪些条件和规律, 如何才能有效地学习, 等等。学习理论指导人类的学习, 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学习离不开学习理论的指导,学习创新更需要科学的学习理论的指导。 1. 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和心理学渊源 1.1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 在哲学史上, 一些哲学家对人的认识过程作了各种各样的探讨, 其内容包括知识的起源、实质及其获取方法等。而关于知识的起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在西方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立场: 一种是唯理论或理性主义的立场, 一种是经验论或经验主义的立场。二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经验主义传统强调行为的发展取决于经验, 而理性主义则注重行为先天的、预定的心理倾向, 这就是所谓的后天与先天之争; 经验主义认为对行为的分解是必不可少的, 而理性主义则看重事物的整体性, 这就形成了部分与整体之争; 经验主义认为经验证据和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而理性主义则强调通过预感、直觉和推理可以更有效地了解行为, 这可以称为实验与推理之争。这些争论对后来的学习理论流派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尽管上述哲学思想和学习理论并非严密地一一对应, 但20 世纪初形成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典型的经验主义, 与之对立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是偏向于理性主义的。 1.2学习理论的心理学渊源 学习的心理学研究始于19 世纪末。1879 年冯特实验室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建立是人类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人类心理的开端, 它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家们的理论思辨中摆脱出来, 成为一门重视实验的科学。当时, 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钠试图运用内省法对人类的意识进行精确分析。他们提出的基本假设是心理由各种观念联结而成, 要研究复杂的心理, 就必须把这些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名词解释 效用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总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预算线收入—消费线价格—消费线恩格尔曲线收入效应 价格效应替代效应 二、填空题 1.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分析法。 2. 经济学中边际的含义是。 3.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 4. 在研究消费者均衡时,有三点假设、、。 5. 用公式表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6.消费者剩余与关系甚大,其值越高,消费者剩余。7.无差异曲线是一条的曲线,其斜率为,表明两种商品不能同时或。 8.如果无差异曲线上某点斜率为-1/4,这意味着消费者愿意放弃个单位的X而获得1个单位的Y。 9. 在同一个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近,代表的效用。 10. 边际替代率可以转换成之比。 11*. 互补商品的无差异曲线为,与横轴平行的部分MRS= ,而与纵轴平行的部分MRS= 。 12*.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为。 13.当商品价格不变,收入水平发生变动时,预算线。 14.已知X商品的价格为5元,Y商品的价格为2元,如果消费者从这两种商品的消费中得到最大效用时,商品Y的边际效用为30,那么此时X商品的边际效用为。 15*. 如果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效应意味着该物品的消费量会减少,而如果该物品是正常物品,效应又会加强前一种效应。 三、选择题 1.序数效用论认为,商品效用的大小() A.取决于它的有用性的大小; B.取决于它的价格; C.可以比较; D.A和C; 2.消费者对商品X的消费达到饱和点时,则边际效用为() A. 正值; B. 负值; C. 零; D. 不确定; 3.消费者购买每单位物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一定等于()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效用与偏好 所谓“偏好”就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可供消费的商品组合进行的排列,它反映的是消费者个人的兴趣或嗜好。这种偏好是决定消费者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假定其它因素不变,那么,一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将要购买什么和不购买什么,其最终的选择将是由他的个人偏好决定的。 为了这—分析目的,现代经济学家假定消费者的偏好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消费者是以一种理性的、可 为了确保这一假设,经济学家又对偏好做出了一些假定,通常把它们称为消费者偏好公理或理性公理。 公理一:完备性。即消费者能够按照其偏好而对所有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进行排序。 公理二:传递性。设有三种可供选择的商品组合X、Y和Z,如果他对X的偏好胜于Y,对Y的偏好胜于Z,那么,他对X的偏好必定胜于Z;或者,如果他对X和Y的偏好无差异,对Y和Z的偏好也无差异那么,他对X和Z的偏好也必定无差异。 公理三:“不饱和性”公理。即消费者对数量多的商品组合(例如5个苹果和4个梨)的偏好永远强于对数量少的商品组合(例如4个苹果4个梨) 经济学家既用效用这个概 1. 效用(utility)是指商品或劳务所具有的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所谓欲望是指人们对物品缺乏的心理感受和求得满足的主观愿望。满足它取决于两种因素:一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商品的可用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能力;二是人们在消费商品时对满足需要程度的主观感受。 如何衡量商品效用的大小呢?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两种理论:一种是认为可以用某种效用单位来计量效用的基数效用论;另一种是认为效用不能计量,只能从不同效用的大小序列中进行比较分析的序数效用论。 2. 效用如何度量,有两种不同的理论。第一种是基数效用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词(1,2,3,……)来表示。所谓效用可以计量,就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物品所得到满足的程度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进行衡量。所谓效用可以加总求和是指消费者消费几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加总而得出总效用。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 第二种是序数效用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词(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虽然两种理论对效用 3.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理论都接受边际学派的—条基本定律,并认为这条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商品,即在进行商品购买的选择时,人们通常把他们的收入分配于许多不同种类的商品。这种多样化的一个原因是,当他们消费越来越多的任何一种商品时,他们从这种商品的新增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必定从某一点开始减少。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表述为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的效用的增量即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Total utility)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总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Magial utility)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

机器学习的研究与应用新进展

第10章机器学习研究与应用新进展 徐从富李石坚王金龙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杭州 310027) 2005年10月7日第一稿 2006年10月16日第二稿 10.1 机器学习研究与应用综述 10.1.1 机器学习的发展概况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不仅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核心研究领域,而且已成为整个计算机领域中最活跃、应用潜力最明显的领域之一,它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欧美各国都投入了大量人财物进行机器学习的研究和应用,Intel、IBM、波音、微软、通用电器等大型公司也积极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和开发,而且已有不少研究成果进入产品。美国航空航天局JPL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2001年9月出版的《Science》上撰文指出:“机器学习对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正起到越来越大的支持作用,……,该领域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将取得稳定而快速的发展。”此外,机器学习研究的热门程度还可以从该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机器学习研究学报》(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简称JMLR)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看出,据美国科学引文检索公司(ISI)统计,2004年该学报的影响因子已达到5.952,这是除了《ACM计算综述》(ACM Computing Survey)以外影响因子最高的计算机类期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ACM计算综述》每年只发表12篇世界级权威计算机专家关于某个研究方向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文章,一般并不发表研究论文,2004年其影响因子为10.037。 1997年Tom M. Mitchell在“Machine Learning”一书中给出了机器学习的经典定义——“计算机利用经验改善系统自身性能的行为。”还有人认为,机器学习是“神经科学(含认知科学)+数学+计算”的有机结合,数学则填补了神经科学与计算之间的鸿沟。与很多新兴学科一样,机器学习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它吸取了人工智能、概率统计、神经生物学、认知科学、信息论、控制论、计算复杂性理论、哲学等学科的成果。实践证明,机器学习在很多应用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实用价值,特别是在数据挖掘、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机器人、车辆自动驾驶、生物信息学、信息安全、遥感信息处理、计算金融学、工业过程控制等

消费者行为理论(习题及答案)

第21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预算约束线 2、无差异曲线 3、边际替代率 4、完全替代品 5、完全互补品 6、正常物品 7、低档物品 8、收入效应 9、替代效应 10、吉芬物品 二判断题 1、______ 我们用横轴表示炸薯条的数量,用纵轴表示汉堡包的数量。而且,如果 炸薯条的价格是0.60美元,而汉堡包的价格是 2.40美元,那么,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0.25(而且是负的)。 2、______ 预算约束线是向消费者提供了同样满足程度的一组商品组合。 3、______ 无差异曲线衡量在保持满足程度不变时消费者用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 品的意愿。 4、______ 无差异曲线倾向于凸向原点,因为如果消费者拥有很多想换出去的物品, 他们就愿意用大量的这种物品来交换另一种物品。 5、______ 如果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替代效应总会引起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 6、______ 如果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而且这种物品是正常物品,那么收人效应引 起该物品需求量减少。 7、______ 收人效应用价格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向新边际替代 率的一点移动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来衡量。 8、______ 吉芬物品是极端的低档物品。 三、单项选择题 1、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是

a. 直线。 b. 凹向原点。 C.直角形。 d.不存 在。 2、假设消费者必须在消费三明治和比萨饼之间做出选择。饼数量,用纵轴表示三明治数量,而且,如果比萨饼的价格是价格是5美元。那么,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 a. 5如果我们用横轴表示比萨 10美元,而三明治的 b. 10 c. 2 d. 0.5 3、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称为 a. 权衡取舍率。 b. 边际替代率。 c. 边际权衡取舍率。 d. 边际无差异率。 4、以下哪一种关于无差异曲线标准特征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a. 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b. 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c. 对较高无差异曲线的偏好大于较低的无差异曲线。} d. 无差异曲线向外突出。 5、消费者任何两种物品的最优购买量是 a. 在预算约束线不变时消费者达到最高无差异曲线的一点。 b. 消费者达到最高无差异曲线的一点。 C.两条最咼无差异曲线的相交点。 d.顶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相交的一点。 6、以下哪一种关于消费者最优消费组合的说法是正确的?在最优时 a. 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 b.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c. 两种物品的相对价格等于边际替代率。 d. 以上各项都正确。 e. 以上各项都不正 确。 7、假设我们用横轴表示原点,当我们从有丰富的X物品的量,纵轴表示 X物品变动到有丰富的 Y物品的量。如果无差异曲线凸向 Y物品时,Y物品对X物品的边际

第3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1 / 5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单选题 1. 以下哪一个论述是错误的 A. 当总效用最大时,边际效用等于0 B. 如果边际效用递减,则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凸性 C. 如果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00(,),,U X Y X Y αβαβ=<<,则对该消 费者而言,商品X 和商品Y 是完全互补关系 D. 对于消费者而言黄金很贵,水很便宜是因为水的边际效用较黄金的边际 效用更小。 2. 如果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min{bY aX U =,则对该消费者而言( ) A. 商品X 和Y 可以完全替代; B. 商品X 和Y 可以完全互补; C. 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是线性的; D. 消费者要保持效用不变,则减少一个单位的X 就必须增加一个单位的Y 。 3. 以下有关边际替代率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 B.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因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C. 如果X 商品和Y 商品是完全替代的关系,则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 于1 D. 无差异曲线如果凹向原点,则意味者边际替代率是递增的 4. 以下关于消费者预算线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费者预算线的斜率等于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 B. 消费者预算线的斜率总是与边际替代率相等 C. 如果消费者意愿接受的两种商品相交换的比率恰好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 格之比,则意味着对于消费者而言,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与消费者 的预算线的斜率相等 D. 以上论述都不对 5. 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形成的切点被称为消费者均衡点。以下对消费者均衡点 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消费者在均衡点上达到总效用最大化; B. 均衡点意味着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价格之比; C. 均衡点意味着消费者用最后一单位货币去消费两种商品所产生的效用相 等;

概念学习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与新进展

概念学习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及新进展 概念是任何一个学科知识体系最基本的构成元素。若干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构成规则(又称命题、定理或公式),概念和规则构成了学科的知识体系。概念也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学习是意义学习中最基本的类型,掌握概念是个体学习规则、解决问题乃至进行创造的必要前提。对概念的学习深化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简化了人类认识的具体过程,因此,在心理学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概念的学习和教学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概念教学的专门性和特殊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有关概念教学心理机制的研究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概念是如何获得和发展的、有哪些因素影响概念的学习和教学、学生已有的概念对学校里的概念教学有什么影响等日渐成为我国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关注的领域。因此,梳理和利用教育心理学的已有研究成果十分有意义,也是进一步指导实际教学的基础。下面,我们将依次介绍心理学研究对概念的界定与分类、概念学习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对概念教学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研究概念转变的相关成果,以及相关研究的新进展。 一、概念的定义及分类 心理学认为概念(concept)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并用一定的词来记载和标志。心理学者从四种不同角度对概念进行了划分。 1.根据概念学习的方式进行划分。比如,维果斯基提出的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也叫前科学概念,指没经过专门的教学,由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概念。科学概念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1]。 2.基于概念本身的复杂程度来区分。比如,奥苏贝尔提出的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初级概念是指通过分析概念的正反例证可以概括其关键特征的概念。二级概念比初级概念更复杂,不是经过观察正反例证而是直接通过同化定义获得。例如“,三角形”是一个初级概念,观察比较不同的图形(三角形、六边形、矩形、圆形等)可以掌握其关键特征“;等边三角形”则是一个二级概念,是在初级概念“三角形”的基础上增加了“三条边相等”这一属性的概念。再如,加涅所提出的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的概念;定义概念则是指只能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来界定的概念。又如赫尔斯提出的易下定义的概念与难下定义的概念。其中,易下定义的概念关键特征明显,易用某种规则加以揭示;难下定义的概念则关键特征不明显,不易用某种规则揭示。 3.依据概念研究的方法划分。比如将概念区分为自然概念(naturalconcept)和人工概念(artificialcon-cept)。自然概念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在自然界中存在相应的例证。人工概念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为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制造出的概念。它起源于赫尔的研究(Hall1920)。 4.基于概念所揭示的关键属性的特点分类。这样的概念分类体系既有心理学家提出的,也有约定俗成的。比如:具体概念(concreteconcept)与抽象概念(abstractconcept)。具体概念是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抽象概念是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布鲁纳根据概念的关键属性与概念定义之间的关系区分了三种类型的概念: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合取概念(conjunctiveconcept)是根据同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这些属

对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评析

摘要 本文在需求、供给与价格平衡的基础上分析消费者行为的动机,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研究消费者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从而进行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需求曲线。并进一步分析价格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关键词 需求曲线、消费者行为动机和选择、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均衡、效用。 正文 一.效用 案例1:兔子和猫争论着一个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兔子抢着说:“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青草,那股清香味儿,远远胜过萝卜。特别是春天的青草,吃起来还甜滋滋的。我一说就要流口水。”猫不同意这个意见,他说:“我认为世界上没有比老鼠更好吃的东西了。你想想,那鲜嫩的肉,柔软的皮,嚼起来又酥又松。只有最幸福的动物,才懂得老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好东西。”他们两个都坚持自己的意见,争论了好久,还是得不到解决。最后只好去找猴子来评个理。猴子听了他们的两种意见,都不同意,他说:“你们都是十足的傻瓜蛋,连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都不知道。我告诉你们吧,世界上最好吃的就是桃子。嗨!说起桃子,我的口水只能往肚里咽(yàn),那个甜蜜味儿,谁吃了谁都会高兴得唱歌。

你们这回该记住了吧,世界上最好吃的是桃子。”猫听了直摇头,他说:“我以为你要说别的什么,没想到你会说桃子,那玩意毛刷刷的有什么好吃的?你拿十个桃子,也抵不上一只老鼠。算了吧,我可不相信你的话。”兔子听了没有说什么,不过,他心里这样嘀咕:“要是说桃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那么为什么我宁肯吃青草呢?”那么,世界上到底什么东西最好吃? 思考:虽然兔子、猫和猴子在面对“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但当青草、老鼠、桃子分别面对兔子、猫和猴子时却发挥了相同的作用,都满足了兔子、猫和老鼠的需求。 概述: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时感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或效用大小,不仅取决于商品或服务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还取决于消费者是否具有消费该商品或服务的欲望,以及消费对其满足程度的自我感受。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 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时感受到的满足程度,那么,如果消费者消费了一定数量的商品,他到底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满足呢?这就有一个“满足程度”,即效用大小的度量问题。围绕这一问题,经济学家提出两种不同的效用概念,一种是基数效用;另一种是序数效用。与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区别相适应,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一种是基数效用论采用的边际效用分析法,另一种是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可以用基数计量,并可以加总求和。这种假定是以人们能够说出每件商品的效用为前提的。但效用具有主观性,每个人对商品的效用的需求大小不同,每个人也不知道每一件商品的准确效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消费者根本不必知道每件商品的效用大小,只需要知道商品哪件商品能使自己得到较大的满足就可以了,又或者是可以能够排出自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填空 1、个人从消费商品或劳务中得到的好处或满足称为效用,它取决于个人的偏好,是一种心理感觉。 2、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总效用也在增加。 3、一个人从增加1单位商品消费中所得到的增加的效用称为边际效用。 4、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5、经济分析中假设个人选择的消费量是要在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6、如果用于所有商品的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相等,即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7、预算线说明了在收入与价格及定势,家庭所能进行的最大消费量。 8、如果用横轴表示A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B商品的数量,A商品价格上升将使预算线更加陡峭。收入增加将使预算线向外(右方)移动。 9、无差异曲线表明了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组合。 10、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替代效应意味着该商品的消费量减少,而如果该商品是正常商品,收入效应又会加强前一种效应。 11、边际效用理论预测,居民收入越高,对所有正常商品的消费量越多,这就是所说的收入效应。 12、当工资率上升时,替代效应鼓励减少闲暇,收入效应鼓励增加闲暇。 二、判断 1、市场需求是所有个人需求的总和。( T) 2、一种商品的效用代表了它在生产中的作用有多大。( F ) 3、从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所得到的效用称为边际效用。( T )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总效用递减。( F ) 5、当消费者把自己的收入用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使总效用最大时,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T ) 6、如果居民户用于所有商品的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都相等,而且所有收入全部支出,就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T ) 7、边际效用理论预测,如果X商品的价格下降,其替代品的消费就要增加。( F ) 8、效用无法观察也无法衡量这一事实使边际效用理论基本是无用的。( F )

学习迁移的理论研究及其最新进展

学习迁移的理论研究及其最新进展 班级:11级小教(2)班姓名:陈平学号:20110207202 摘要: 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有关知识、技能,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够将有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这就涉及学习迁移的问题。我们日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实上都是对学习迁移现象的一种概述。学习迁移广泛的存在于知识、技能和规范的学习中,因而一直受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历来就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介绍了学习迁移的传统理论、现代理论、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对学习迁移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关键词: 学习迁移、传统理论、现代理论、最新进展、展望 1.学习迁移的一般概念及其种类 1.1学习迁移的一般概念 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又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1.2迁移的种类 迁移的种类可以从许多角度来划分。从迁移的性质或效果来看,可将迁移划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从迁移发生的层面来看,可将迁移分为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从迁移发生的方向来看,可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从迁移影响的领域来看,可将迁移分为一般性迁移与特殊性迁移。从迁移作用的范围来看,可将迁移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 2.关于学习迁移的传统理论研究 尽管人们早就注意到了学习迁移现象的存在,但是真正对迁移现象进行研则是近一两百年的事,这期间,不同的研究者对迁移的本质及其基本过程作出了不懈的探索,并形成了不同的学习迁移理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形式训练说、相同元素说、概括说、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等。 (1)形式训练说。该学派以两次学习涉及到共同官能〔即能力)作为迁移的基本原因,它认为,学习可以使人的相应的官能得到提高,如果两次学习涉及了同样的官能,前次学习使这种官能得到提高,就会对后来的学习产生促进,表现出迁移效应。 (2)相同元素说。桑代克根据“面积估计”实验结果提出,前后两次学习只有在内容上有共同元素,才能发生迁移。 (3)概括说。贾德根据其设计的水底击靶的实验结果提出了“概括说”的迁移理论。他认为,共同元素只是迁移的必要条件,两次学习之间发生迁移的基本条件是学习者对前一个学习情境的原理进行了概括。 (4)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也根据其小鸡觅食时对不同深

简述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1.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透射法调查法实验法 2.消费者行为学学科性质的特征综合性经济性发展性应用性 3.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1)自然 环境因素女口:地理区域、气候条件、资源条件、理化环境等(2)社会环境因素女口:人口环境因素、社会群体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政治法律环境因素、科技及文化环境因素等。 4.举例说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人内在因素有哪些(1)生理因 素a.生理需要b.生理特征(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c.健康状况 d.生理机能的健全程度(2)心理因素a.心理过程b.个性心理 5.简述影响消费者注意的因素:刺激物因素(大小与强度、色 彩与运动、位置与隔离、对比与新颖性、展示方式与信息量); 个体因素(需要与动机、态度、适应性水平);情境因素(如拥挤忙碌或不安与不快的环境) 6.简述学习过程基本要素:动机、暗示、反应、强化、重复 7.简述知觉的特点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理解性、防御性 8.运用注意理论谈谈在营销中如何抵制广告充斥?(1)购买媒 体的大块面积和时间来控制消费者的注意力。(2)米用“书夹广告”(3)广告做在非传统的地方。 9.影响情绪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商业因素(2)购物环静的因 素(3)服务的因素(4)消费者的心理准备状态。 简述记忆过程的各阶段内容及相互关系:消费者对过去经验的反应是经历一定过程的,这一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识。相互关系:四个环节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识记和保持是回忆和再识的基础;回忆和再识既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也是巩固和强化识记与保持的催化剂。 10.简述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主要是 由美国心理学家班图纳所倡导。该理论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学习过程中社会条件的作用。班图纳认为,人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 简述消费者减少知觉风险有哪些方式?(1)主动收集信息(2)保持品牌忠诚(3)依据品牌与商店形象(选择名牌,依赖信誉较高的商店)。(4)购买高价产品(5)寻求商家保证(有三包保证的产品)(6 )从众购买。即便这种决策不是最好的,也不至于是最糟糕

论当代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论当代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 [论文关键词]学习记忆学习环境设计有效教学 [论文摘要]近十几年来,由于跨学科合作的成果使得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有效学习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结果转向过程,从机械操练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文章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科学及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方面分别阐述了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以往经验的不足和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一、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呈现的新特点 (一)学习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对象 从历史看,有关学习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理学的领域。但是,今天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已变得十分宽泛,其中包括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同时还涉及跨文化研究、各具体学科领域的研究。目前在学习领域已经取得的很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来自跨学科合作研究的重大进展,这种专业分布式的合作对于进一步发展学习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相结合 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已将科学与实践的关系带入一个新时代。研究人员正在走出实验室,去关注学习发生的真实情境。学校中教师、学生、家长、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各行各业中的从业者和专家都已成为研究中的互动对象。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学校中的学习与工作场所中的学习一起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研究中对于新兴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关注更使得基础研究上的投资能通过开发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回报。 (三)学习理论流派纷呈 由于学习研究的跨学科性,所以研究者既可以从某一专业角度解释人是学习本质,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进行理论的互补与创新。因此,在今天的学习研究领域中,涌现出很多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可以说是流派纷呈、视角多元。这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如此众多的理论流派在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上竟是如此的一致,它们共享着如此理论假设和共同基础。总之,今天的研究者不仅对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等的研究成国进行继承与发扬、批判与反思,而且还十分注意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依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推陈出新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 二、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近三四十年发生的心理研究的革命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学习理论的产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跨学科的研究和新的科研合作形式使人们更清楚的看到了把基础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希望。 (一)发展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二)教育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与新进展-标记版

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与新进展 黄雪娜 金盛华1 盛瑞鑫 1摘 要2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等范围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现状表现为美国认知范式理论的延续、欧洲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兴起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趋势、自我理论的回归、对情感研究的关注、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文化视角转换趋势。 1关键词2社会心理学;中等范围理论;本土化;整合 1作者简介2黄雪娜,1978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辽宁沈阳110036);金盛华,1957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盛瑞鑫,1982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1中图分类号2B849:C91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1-6198(2010)03-0054-06 1金盛华为本文通讯作者。 oFoley ,RobertA.,/Evo l uti on ary perspecti ves on the ori g i ns of hum an s oci al i nstit u tions ,0In W.G.Runci m an ed .,The Origi n ofH uman Soci al I n stituti os ,Oxford :Oxford Un i vers i ty Press ,2001. 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理论一直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热衷于建构跨历史、文化背景的/大理论0或/纯理论0,如行为主义等。20世纪中叶以来,理论家们意识到,真正能够跨历史文化的/大理论0是不存在的。因此,当代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向之一就是:抛弃了建立统一理论的企图,而代之以寻求所谓/中等范围理论0。中等范围理论不是像传统大理论那样,要对全部社会心理、行为模式找出普遍规律,而是仅仅对某一方面做出解释,如认知失调理论对态度改变做出解释,同时,这些理论的某些观点带有大理论的取向,如社会学习理论就是受到了行为主义的影响。本文就近30年来社会心理学中等范围理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一简要介绍。 一、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 1.美国延续社会认知范式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建构主义视角中,延续着传统的社会认知范式的主导模式,使正处在第三代思潮的社会认知主义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蓬勃发展,表现为数种具体理论建构。 (1)创新性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SI)是有关人类本质的基础理论,它从苏格兰伦理学、德国相对论和英国进化论的哲学思想中得来,对/人类本质0这个古老话题注入现代意义。o到了21世纪,受美国早期实用主义 哲学的影响,米德(M ead)结合实用主义理论和心智理论,发展了符号互动理论。近30年来,一些心等主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发展了很多全新的符号互动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认同理论和情感控制理论(a ffect control theor y )。认同理论(-i dentity theory)是美国心理学家S tryker 、Burke 、M c -Ca ll 和S i m m ons 分别对认同行为作出不同的解释所建构的理论。112认同理论是从符号互动理论特别是结构性符号互动作用理论中孕育发展出来的。传统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社会是在个体通过对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进行认同和解释过程中建构出来的。认同理论从这个观点出发,认为个体可以按照其所期望的方式对其所处的情境自由地进行认同。尽管不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认同理论,他们都共同关注三个主题,从而构成认同理论三个主要原理,即社会、自我和认同。情感控制理论(简称ACT )是近30年来,美国心理学家H eise 等人扩展符号互动论中有关语言的基础性作用和对情境进行符号标示的观点,通过数学模型描述人类对社会事件的情感状态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测量结构、情感反应方程和情感控制过程的数理模型三个方面构成了该理论的基本框架。12230年来,心理学工作者围绕着情感控制理论所作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三种:(1)对控制系统中的文化情感反应强度进行跨文化研究;(2)对控制原理中的控制加工程序进行测量;(3)应用理论对情绪、越轨行为、宗教和社会运动等主题进行

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在了解消费者偏好、效用和消费者行为选择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熟悉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需求曲线的性质与特征;掌握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及其运用,以及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 〖主体框架〗 微观经济学通常沿偏好关系→效用函数→需求函数(一般的分析法),偏好关系→需求函数(显示偏好理论)两条主线论证消费者行为理论。本章采用大多数初级微观经济学知识结构的构建方式,分效用论、消费者行为均衡分析和消费者行为均衡的运用三部分讲解。其中效用理论主要是用来解释消费者需求动机和行为的基本原则。消费者行为均衡分析主要是解释消费者如何选择商品来实现效用最大化目标。其中,基于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行为分析被称为边际效用分析;基于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行为分析被称为无差异曲线分析。消费者行为均衡的运用主要解释需求曲线的形成及其性质,分析一些现实问题。 〖重要概念〗 效用;消费者行为选择;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消费者的理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边际效用分析——基于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2. 无差异曲线分析——基于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3. 推导需求曲线 难点: 1.为什么需求曲线向下倾斜? 基数效用论:MU1/P1=λ; 序数效用论:由价格变化引起的总效应变化(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解释。 2.消费者均衡与效用最大化的内在一致性分析。 3.边际效用分析与无差异分析对消费者均衡条件分析的内在一致性。 〖授课方式〗 效用论与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采取讲解方式;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运用主要采取案例讨论的方式。 〖教学要点〗 一、微观经济学论证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本思路: 1.偏好关系→效用函数→需求函数(一般的分析法) 2.偏好关系→需求函数(显示偏好理论) 二、消费者行为选择及其在需求理论中的地位 消费者行为选择是指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与消费品价格约束下,通过调整所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组合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过程。消费者行为选择理论是分析需求曲线的核心工具,构架了消费者需求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和主要内容。 三、消费者偏好理论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从上章的分析知道,需求规律是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动的规律,需求曲线是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为什么需求曲线会呈现这一形状呢?本章的主要任务就是说明存在于这种关系背后的原因。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也就是消费者行为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对消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消费者均衡,即消费者如何以现有的货币收入,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对可买到的商品进行合理配置,从而使消费者行为达到最佳境界。 西方经济学研究消费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第一节基数效用理论与消费者行为 一、欲望与效用 (一)欲望 消费者的行为取决于其购买动机,这种动机主要来自于他的某种欲望(Wants)。欲望即需要,是指一种缺乏的感觉和求得满足的愿望。这种欲望或者从肉体产生,或者从精神产生,消费就是满足这种欲望的一种合乎目的的经济行为。关于欲望或需要的学说,目前最流行的是亚伯拉罕·马斯洛(Maslow)关于欲望或需要层次的解释,根据这种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们的欲望或需要是按以上五个层次由低级向高级逐级发展的,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就开始追求更高一层的需要,驱使人们不断追求最高层次需要的动力就是人们无限的欲望。但是,人们的欲望或需要不可能得到无限的满足。这是因为,(1)任何社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因而提供的产品也有限;(2)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欲望,只能满足部分欲望;(3)欲望或需要的满足必须依靠他人的劳动来提供,而任何人所提供的劳动都有限,正因为资源、产品和时间有限,人们就必须在资源、产品和时间中加以最优选择,这样才能实现消费者行为的理想境界。 (二)效用 支配消费者行为的潜在力量是商品和劳务所提供的效用(Utility)。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它是人们所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