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葬礼的起源问题之探析

藏族葬礼的起源问题之探析
藏族葬礼的起源问题之探析

藏族葬礼的起源问题之探析

夏吾交巴【摘要】由于各民族的所处环境、宗教信仰、文化生态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丧葬方式。藏族的丧葬方式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以及塔葬等。本论文以鲜为人知的藏文资料及调查搜集的资料,对藏族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丧葬方式的起源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藏族;葬礼;起源;探析;

葬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次仪式,各民族的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各民族的所处环境、宗教信仰、文化生态等不同,各个民族的葬礼观念和方式等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具备了各自的风格、特点。例如:印度人将骨灰撒入恒河进行二葬;我国藏族人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喂给秃鹫,忌讳提起死人的名字;汉族人把身穿新衣置于棺材埋入土地,并起坟立碑;等等。众所周知,藏族的丧葬方式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以及塔葬等。现代学术界对天葬、水葬及土葬之起源及断代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也不乏误解藏文文献之学者。在此,笔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对藏族各种丧葬方式的起源问题发表自己的管见,与同仁学者商榷。

最古老的葬礼——天葬

天葬是藏区普遍存在的一种丧葬方式,当今学者对天葬习俗提出了许多看法,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如有人把天葬看作是最残忍和最愚昧的葬礼,也有人将天葬具有环保意义的丧葬方式。但对藏族文化没有深度了解的情况下,对这一习俗作出好与坏、先进与落后的价值判断,笔者觉得有不妥之处。正如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所说:“要想深刻地理解一种规矩或一种制度,一种法律准则或道德准则,就必须尽可能地揭示出它的最初起源;因为在其现实和过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1]由此可知,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具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意义。藏族的天葬也是如此,当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藏文化的时候,既能懂得天葬的合理性,也能找到它的理论支撑点和人们可以相信的理论解释。

至于藏族天葬的起源问题,有些学者提出“天葬是希解派后发展起来的”[2]观点。笔者觉得这一说法尚待探讨。葬礼可以说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产物和重要标志。部落社会的产生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藏族祖先迈入了文明社会的第一步,但人们依然不懂得土

葬和水葬,他们只能继承和延续蒙昧时代尸体变成野兽和秃鹫的美餐作为人的归宿,于是尸体被抛到野外让它们大吃一顿。然而,天葬的起源与古代藏族的生活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天葬是古代藏族人的丧葬习俗,渊源于高原动物的食物链。最初的天葬习俗中没有尸体分肢的习俗,直接让鸟类吃掉尸体,后来看见尸体被秃鹫到处啄走,于是藏族先民将尸体拴到木制的楔子上,让鸟类就地吃完。久而久之,这一习俗成为藏族人普遍接受的丧葬方式。

当苯教在藏族社会中占据主要社会意识形态的位置时,苯教徒以苯教思想解释天葬,使得天葬的理论及过程都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如以往的任何动物变为秃鹫。秃鹫在古代藏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象雄与吐蕃史》中说:“由于羊同的大部分后代姓氏是琼①氏派生出来的,所以域名也称之为琼。”[3] “琼”在古代苯教文化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可现实生活中“琼”是个抽象的概念,只能用秃鹫来代替“琼”。藏族谚语“莫损大人,莫给神鸟抛石头”中的“神鸟”指的是秃鹫,认为任何人都不能伤害秃鹫,若某人无意重伤秃鹫而未死,秃鹫将它的血溅到泉水等圣地,对人带来厄运。苯教理论的雏形,对秃鹫和“琼”的结合奠定了基础,苯教认为秃鹫作为人天之媒介,将人的灵魂带到无形的极乐世界。《天葬的起源之探索》中写到:“他们(指七赤天王)死后的升天,不外是在产生灵魂观念后,把鹰当成图腾崇拜的基础上,通过天葬的形式来实现的。他们可以把鹰当作是从天国下来的使者,把它看作是天梯或是天绳,所以天葬被神化了,并被它看作是人的灵魂可以升天的途径。”[4] 这里,鹰吃尸体的现象解释为鹰将人的灵魂带到天堂,这就为天葬提供了较完美的理论基础。

有些学者提出,天葬是帕当巴桑结(?---1117年)创立藏传佛教希解派而产生的葬礼仪式。笔者认为天葬并不是希解派所创立的丧葬方式,希解派创立之前藏区已存在天葬的习俗。《敦煌吐蕃文献》载:“不该恐惧而恐惧者有三,鹫鸟②仓促飞起,重新落地时害怕地陷,双足一只缩起,一只轻轻落地。”[5]由此看来,古时期藏族天葬仪式中鹫鸟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天葬是藏族社会中古有的葬礼仪式,如(敦煌出土的)布德赞普传中记载:“父为亲近者,鸟过重则毙于矛尖,兔过胖则变为靴帮,敌人髀骨③已碎之,建了陵墓,没有危险也。”

[6]这首参差不齐的叙事诗歌也能说明天赤七王以前就有天葬仪式,罗昂被杀后尸体将喂给秃

①琼(khyung):是藏族传说中的大型鸟类,意为“大鹏”。

②敦煌文献原文中写为“bya dur ba”,意为“食尸之鸟”。在王尧和陈践主编的《敦煌吐蕃文献》中译为鹫鸟,也指鹰。藏族传统观念中鹫鸟一般都认为食尸之鸟。

③碎髀骨(brlv brdungs)是藏族古代社会中的风俗习惯。为了表现自己彻底的胜利和销毁敌人的灵魂,需要打碎髀骨。藏语中髀骨和寄魂物(bl)是同音,都认为打碎了髀骨同销毁了寄魂物,是藏族原始宗教的灵魂观。尚待考证。

鹫,剩下的髀骨碎之。如果这时早已流行着火葬,敦煌文献中不可能会出现大量有关天葬的一些痕迹。加之,古时使用的大量骷髅等法器也是进行天葬的产物,而不是火化的遗留物。

对此,藏传佛教希解派的教义中确实提倡到闲静荒野处去施舍肉体的观点,如《土观宗教源流》载:“舍身行布施,外行真实行。”[7] 笔者认为这一理论使得藏族天葬习俗更加理论化、规范化、普遍化,希解派对天葬作出了符合佛教义理的解释。

贫贱的葬礼——水葬

水葬虽不是个藏区普遍流行的丧葬方式,但藏区有些地方仍然执行水葬,如青海省尖扎县昂拉部落世世代代居住在黄河南岸,当地人不管男女老少,正常死亡后都要进行水葬。有些高僧大德圆寂后进行火葬,一些患有传染病或中毒死亡的人要执行土葬。还有其他一些地方也有水葬的习俗,这些都与生活环境有关系。现在某些地方依然实施水葬的人们观念中,不认为水葬是贫贱的葬礼。但我们翻开历史,研究水葬的历史渊源,可以发现古代藏族社会水葬是贫贱的葬礼。更登三木旦先生说道:“以喇嘛的指示需要水葬,文献中记载执行这个葬礼的人大部分是乞丐、鳏寡、孤独,及患有疾病的人,但未必全是如此。”[8]这就是水葬未能成为藏区流行的丧葬习俗的根本原因。

古代藏族社会,人们将水葬视作贫贱的葬礼,使用于贫穷人家、乞丐、孤寡等社会底层阶级中。如《西藏苯教》一书中写到:“在青海省兴海县牧区,水葬的对象主要是患传染病死亡的,不正常死亡的,以及夭折的小孩等三种人。”[9] 还有青海共和一带仍然流传着这样的观念,认为“水葬是下等人的丧葬仪式”。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藏族传统丧葬习俗中的确存在这种观念及丧葬方式,但这不是最流行的丧葬方式,因为古代藏族先民认为水葬是贫贱的葬礼。

另外,藏文文献资料中记载中可以发现,吐蕃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时候就有水葬的习俗,如P.T.1287《赞普传记》中载:“……而止贡赞普亦于彼时遇害,尸骸置于有盖能启的铜匣之中,抛于藏布大江之中央。”[10]由此可以知道,吐蕃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时期已经存在水葬,但这并不说明水葬是止贡赞普时期突然产生的。我们认为,止贡赞普以前早已存在水葬的习俗,但藏族先民认为水葬是贫贱者的葬礼仪式。如赤烈曲扎先生曾言:“执行水葬的……大部分是乞丐及鳏寡孤独等经济地位十分低下者。”[11]这些学者都如实地阐述了水葬在藏区的流行情况及水葬的性质。P.T.1287《赞普传记》也记载:“当止贡赞普幼年之时,如何上此王之名号,请问老祖婆婆卓夏玛几林玛,老祖婆婆问道:‘畿地方之扎玛岩坍塌了没有?当玛地方之母牦牛草场被火焚烧了没有?登列维尔湖水干涸了没有?’人们回道‘岩未坍,湖未干,草场亦未被焚。’当时,老祖婆婆年事高迈,耳患重听,错成‘岩已坍塌,草场

焚毁,湖水干涸’,于是,说道:‘将短命夭亡’,就取名为止贡赞普。”[12]这对止贡赞普形象的描述带有一定的讽刺性。历代吐蕃赞普形象描述中被妖魔化的赞普有止贡赞普和朗达玛两者,朗达玛是按照先例来葬入土地,可是止贡赞普未能受到王室家族应有的待遇而实施天葬。因为罗昂从止贡赞普手中夺取权利,并视止贡赞普为恶劣、贫贱之人,将其尸体抛入水中,以下等人的身份进行葬礼。这样的葬礼,对身份高贵的王室来说,是巨大的侮辱,于是人们把这段历史载入史册。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葬礼的过程也趋于简单到复杂,使得殡殓需要消耗一定的金钱。如敦煌藏文文献《吐蕃礼仪问答卷》中说:“弟问:如没有一点财富,生活用具和死后葬礼,及留给子侄之物皆无。”[13]可见,这时的天葬需要耗相当的财力,普通民众承担不起巨大的经济压力,不得不进行水葬,使天葬成为国王及上层社会专有的葬礼,水葬成为平民百姓的葬礼。

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深入发展,将藏族固有的星算学及外来的天文历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藏族特色的天文历算的学科。以佛教思想解释死亡及葬礼的同时,由喇嘛及历算师来决定执行的丧葬方式及丧葬时间等。这将大大削弱了水葬和天葬的阶级色彩,一切葬礼统统纳入到正常的丧葬方式中,也使得人们逐渐改变了水葬是下等人的葬礼的观念。

英雄之碑——土葬

据考古资料发现,土葬具有几千年的演变历史。如《藏族古代墓葬制度史》中说:“由于止贡赞普割断了先王所留下来的‘登天之绳’,将尸体留在人间,从此才有了建立陵墓的埋俗习惯。但考古发掘资料却表明,西藏最早出现墓葬的年代,至迟可以上溯到西藏新时期时代的晚期(约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距今约3000年左右,大大早于文献资料。”

[14] 这与藏族文献中记载的关于土葬的最早时间有所出入。由此,有些人断定土葬是西藏最早的丧葬仪式。笔者认为虽然土葬由来已久,但不会早于天葬,也藏区普遍执行的丧葬方式。吐蕃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以前,天葬实施于赞普及高层人士等上等社会中,而水葬和土葬成为下等人的丧葬仪式。如《西藏苯教》中写到:“在某些地区,土葬又视为一种低贱的葬俗而受到贬低,如西藏山南地区,人们视土葬为最坏的一种葬俗。土葬的对象一般是患有恶性传染病的人,如麻风、梅毒、炭疽病患者。还有夏季死亡的人。在当地人看来,对他们实行土葬,一来是为了防止恶病流传;二来怕违犯‘夏季公约’,得罪神灵。山南地区土葬的阶层是贫困人家。”[15] 由此可见,土葬的习俗并非流行于整个吐蕃地区,只流行于雅砻河谷等部分地方。直到今天,有些地方土葬只实施于患有疾病或中毒死亡的人,仍然流行于藏族部分地区。

吐蕃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被杀害,并其尸体抛入水中,这是对王室家族的最大的侮辱。十三年后,止贡赞普之子赞普布德贡杰将其父王的尸体从水中捞出,把父王止贡赞普的尸体埋入地下,吐蕃民众认为这是前所未有的怪事,这一故事流传到现在。赞普止贡赞普的后代布德贡杰为了洗清先父的怨恨和维护王室家族的尊严,将父王的尸体从水中捞出来,进行二次葬礼。为了显示王室家族的高贵,选择了新的丧葬方式——土葬。这是吐蕃王室实施土葬的开端。从那以后,土葬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藏族社会中土葬却成为英勇的标志,广为流行。从赞普止贡赞普到朗达玛为止,对所有的赞普及英雄人物都实施土葬。《新唐书》载:“河之西南,地如砥,原野秀沃,夹河多杨柳。山多柏,坡皆丘墓,旁作屋,赬涂之,绘白虎,皆虏贵人有战功者,生衣其皮,死以旌勇,徇死者瘗其旁。”[16]《藏族古代墓葬制度史》中也记载:“兵器是吐蕃时期墓葬中最为常见的随葬器物之一。其中类通常有铁剑、铁镞、铁刀等。”[17] 为了表现对死者的敬畏和记住他们的英勇之气,他们作战时用过的兵器作为他们的随葬品进行埋葬。但藏族的土葬与我国回、汉等民族的土葬观念有所不同,藏族早期土葬跟水葬一样具有一定的贬低性质,后来对止贡赞普进行土葬后,土葬成为了国王和英雄人物的葬礼。到了吐蕃分裂割据时期,各地农民起义泛滥而整个吐蕃处于无政府状态,毫无目的的起义首领们将通过挖掘王室及英雄的陵墓来表现他们的正义感。不久,王室家族的后代和各地的首领认识到了土葬的弊端,于是土葬的习俗在王室家族中慢慢地销声匿迹。

外借之葬礼——火葬

火葬是当今藏族社会较流行的一种丧葬方式。火葬是否藏族固有的丧葬方式呢?笔者认为,火葬是随着佛教传入藏区而产生的丧葬习俗。公元七世纪以前,印度有火葬的丧葬习俗,如《诗经注释》中写道:“你若觉得莲花编织的毡铺都粗糙,怎能睡在停尸房及火葬台”[18] 印度的这一习俗随着佛教的传播,传到了藏区。

到了藏传佛教后弘期,佛教在整个藏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且很多宗派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这使印度佛教人士和藏区佛教人士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为了完善和弘扬各自的宗派,各派邀请了许多印度佛教人士到藏区,其中有些卒于藏区,对他们按照印度的丧葬方式进行葬礼。如《道次师承传?阿底峡传》中写到:“欧译者修建万法心塔,其塔内置于檀木为盖的空铜匣,铜匣南侧预留具有小隙的空间。阿底峡生前言,当他年满八十逝世后舍利将放入塔之南侧小隙。按照尊者的遗言火化之后舍利置于铜匣,铜匣已满。”[19]藏族人本来这些印度的佛教大师倍加崇敬,认为他们的丧葬方式也是一种崇高的丧葬方式,于是藏族高僧也接受了火葬,逐渐流行于全藏区。《藏族古代墓葬制度史》中记载:“西藏后期的火葬习俗据一些文献资料记载,主要流行于上层贵族和高级僧侣当中,是一种等级比较高的葬法。”

[20]笔者认为,火葬在很短的时间内流传于高层人士中的原因有:一是“温末”等农民起义挖掘了赞普的陵墓,使得人们看到了土葬的弊端;二是通过各宗派的著名人士和印度佛教人士的宗教联系,藏族的高僧大德们也模仿印度的丧葬方式,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份,这就为虔诚的信徒门接受火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早期藏文献中未提及关于火葬的线索,但后来有些学者中神话故事中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如《贤者喜宴》记载:“不住岩石之地,而常住于天宫,昼为下凡,夜为归天。子能骑马时父王依着天绳逝归天界,尸体即彩虹般地消失而被传陵墓建在天界”[21]。认为七赤天王是通过火葬,达到他们归为天界的最终目的。事实并非如此,七赤天王时期“仲”、“迪吾”、“苯”等文化来护持国政,这对苯教及有关苯教的宗教观念在民间的根深蒂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藏族原始宗教》载:“那些在青藏高原上空翱翔的鹰和秃鹫,在天葬中都被人们视为神鸟,说它们是从‘天国’下来的使者。”[22]由此可知,幻想思维中派生的大鹏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只能用秃鹫和鹰来代替,以满足他们的视觉。

崇高的葬礼——塔葬

塔葬是在佛教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特殊葬礼,应被视为佛教思想和藏族土葬融为一体的丧葬方式。这是具有影响力的高僧大德专有的丧葬方式,一般僧人都不具备塔葬的条件。丹珠昂奔先生说:“塔葬为上。但这是大活佛尸体的处理办法,非一般人所能获得。讲尸体用盐水擦抹、风干后,涂以各种贵重香料放入塔内(有些是火化后骨灰装在里面),供人供养、瞻仰。”[23]可是塔葬一般以“灵塔”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觉中。《东嘎藏学大辞典》中对灵塔有两个涵义:“一是对自己有恩的喇嘛、上师以及父母等逝世后,其骨灰与黄土混在一起,做成‘擦擦’,搁置于塔内;二是没有火化的干尸放入塔内。两者都叫‘灵塔’。”[24]前者需要进行“二次葬(骨灰塔)”,后者可以直接出敛于灵塔内。“骨灰塔”是印度火化习俗传播藏族地区以后形成的丧葬方式,也是藏族葬礼中比较复杂的丧葬仪式。它的产生与释迦牟尼舍利塔的出现有着密切的联系。

“肉身塔(一次葬)”灵塔与“骨灰塔”灵塔相比,修建的程序上“肉身塔”灵塔较为简单,可产生的时间上看,“骨灰塔”可能早于直接可以完成的‘肉身塔’灵塔。如《释迦牟尼传》中写道:“佛说:‘我涅磐后,与转轮圣王的葬礼相似。入灭后,经停七天后,入金棺,然后立即以香油注满棺中,密盖棺门。其棺的四面应以七宝庄严,并树幡、幢,再以香花围绕,经七日后,再出金棺,以种种妙香水灌洗沐浴如来之身,之后以上的棉花遍体缠裹,再以白色毛毡缠在棉花之外,送入金棺,注满香油后闭馆。此后我会以自己的三味真火自行火化,金刚之躯碎为五彩舍利。舍利要用七宝瓶分装。然后安放于各地的七宝塔中。这样做,

主要是为后世人做福田,使他们心有所依,得大功德。’”[25]可见,“骨灰塔”塔葬是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在印度出现的丧葬方式。

根据相关资料可知,藏族的“肉身塔”塔葬形成于公元十一世纪晚期,至今流传了900多年的历史。《白史》记载:“关于墓葬的奇怪之事在《国王遗教》中的记载如下:金涂于赞普全尸后,放在陵墓的九个方格中央。”[26]可见,藏族固有的土葬方式和佛教的塔葬方式相结合,给藏族宗教人士赋予了创造塔葬(肉身塔)的灵感。才旦夏茸学者所著的喇钦贡巴绕赛(公元892年—976年)传中写到:“圆寂后,尸体夹在泥土中央,雕成泥像被放在他的修行洞中。修行洞虽然经历了坍塌的遭遇,泥像幸免于此劫。之后虔诚的人们修建了庙,泥像被放在里面。”[27]这只是‘肉身塔’灵塔的萌芽。众所周知,喇钦贡巴绕赛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宗师,喇钦贡巴绕赛圆寂后,信徒们将采取了泥像的方式来缅怀他对佛教的贡献。公元十一世纪晚期,佛教以崭新的面目重新立足于藏区,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宗派。各宗派的高僧大德圆寂后,信徒将上师的尸体放入金银制作的小型塔内,以此表示对上师的缅怀。如《玛尔巴译师传》中写道:“(玛尔巴公元1012年—1097年)圆寂之后,笃信为他是佛祖,于是没有火化而用丝绸裹好了放入塔内。”[28]这时已经产生了完整的“肉身塔”灵塔。之后,陆续产生了热译师(公元1059年—1109年)等著名人士的灵塔,从而塔葬的丧葬形式在整个藏族地区开始流行。塔葬仪式的出现使藏族丧葬习俗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成为信仰、艺术、形象、习俗以及藏药配方技术等融为一体的丧葬方式。

结语

藏族丧葬仪式有天葬、土葬、水葬、火葬、塔葬等,分别形成于不同时期。天葬源于远古时期动物食物链,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天葬自身的完善,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论体系和神秘色彩的丧葬仪式。从而藏族丧葬仪式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葬礼。水葬是吐蕃早期形成的下等人的丧葬方式。由于佛教思想的影响,水葬已成为社会公认的一种丧葬方式,但它不是藏族最流行的丧葬方式;土葬也是吐蕃早期实施于社会底层人的丧葬方式。吐蕃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执行的土葬,使土葬成为吐蕃社会的主流葬礼;火葬是随着印度习俗传入藏区的丧葬方式,一般对高僧大德实施火葬,但现在社会普遍采取火葬;塔葬是以佛教思想和藏族原有的土葬结合,形成的丧葬方式,是藏族葬礼中最高贵的丧葬方式。

参考文献

[1] [法] 爱弥尔·涂尔干著汲哲、付德根、渠东译《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8

月第1版第3页

[2]丹珠昂奔著《藏族文化散论》中国友谊出版社 1993年12月第1版第222页

[3]南喀诺布著《古代象雄与吐蕃史》(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6年5月第1版第41页

[4]熊坤新、陶晓晖著《天葬的起源之探索》载于《西藏研究》 1988年第3期

[5][13]陈践、王尧译注《吐蕃文献选读》(藏汉对照)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93、212页

[6]高瑞编著《吐蕃古藏文文献诠释》甘肃民族出版社 2001年4月第1版第18页

[7]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刘立千译《土观宗教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5年11月第1版第90页

[8]更登三木旦著《藏族丧葬习俗及其方式》载于《西藏研究》(藏文)2005年第2期

[9][15]察仓·尕藏才旦著《西藏苯教》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第269 273页

[10][12]陈践、王尧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第157 157页

[11]赤烈曲扎著《西藏风土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第2版第179页

[14][17][20]霍巍著《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年5月第1版第58、211、358页[16]《新唐书》二百一十六卷(下)《吐蕃下》

[18]赛仓洛桑华丹著《诗镜修辞明鉴》甘肃民族出版社 1984年2月第2版第547页

[19]经师益西坚赞著《道次师承传》(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0年5月第1版第180页

[21]巴卧则拉昌瓦著《贤者喜宴》(藏文)民族出版社 1986年6月第1版第160页

[22] 周锡银、望潮著《藏族原始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年2月第1版第78页

[23]丹珠昂奔著《藏族文化发展史》(下)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1年4月第1版第861页

[24] 东嘎洛桑赤列编篡《东嘎藏学大辞典》(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230页

[25]王惕著《释迦牟尼传》宗教出版社 1999年8月第1版第308—309页

[26] 更敦群培著《白史》(藏文)民族出版社 2002年7月第1版第47页

[27]才旦夏茸著《才旦夏茸文集》(卷三)民族出版社 2007年4月第1版第200页

[28]察佟王著《玛尔巴译师传》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4年4月第1版第188页

夏吾交巴,藏族,青海尖扎县人, 1982年生,现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高级中学任教。

地址: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高级中学初三年级组

邮编:852000

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义

摘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虽然人生极其短暂,但是要经历千疮百难的历程;不要因为金钱丧失了人生价值;不要因金钱让爱情更加美满幸福;金钱在爱情的基础上,而人道主义是精神是人格、人道、人之纯美的象征,三者蕴含其复杂的叙事结构。 关键词:金钱;爱情;人道;悲剧意蕴;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白话小说集《三言》冯梦龙的代表作品中的名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这篇小说在许多文学史上定义为“反封建反礼教的爱情”小说,杜十娘的悲剧是黑暗的封建社会对她的欺骗挤压所造成的。这篇小说从整体结构来看,确是很不错的,以其细腻的笔触塑造一个执著追求自己心中美好愿望的女性形象,取得了非凡的、卓越的艺术效果,很多人对杜十娘的悲剧命运的原因和小说的悲剧意蕴进行深刻的揣测和琢磨,但迄今为止没有找到比较满意的答案。在我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封建社会”是怎样压迫杜十娘的?为何在杜十娘身上出现了悲剧,这种悲剧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杜十娘主体人格在悲剧中在小说中占很大部分,又怎样来解答这些问题,因此我对此篇小说进行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浅层到深层、由本文到意识形态进行比较全面地分析。 首先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情节作个梗概:名妓杜十娘久有“从良”之志,她深知沉迷烟花公子哥们,由于倾家荡产,很难归见父母,便处心积虑地积攒一个百宝箱,收藏在院中的姐妹那里,希望将来润色的郎装,翁姑能够体谅一片苦心,成就自己的姻嫁。经过长期考验和寻觅,她选择了李甲,并且欲望终身托付于他,因而让李甲四处借高利贷,又拿出自己私蓄的银两,投奔他人“从良”

则是杜十娘重新做人的必由之路,终于完成自己“从良”的心愿。同时姐妹们听说她顾从李甲离开妓院,大家都是纷纷相送,并以资相助为盘缠将百宝箱还给于杜十娘。其实,前部分的经历是与李甲素不相识,李甲担心归家不为严文所容,杜十娘便与李甲泛舟吴越,徐徐图之。在途中,一富家公子偶然相遇,目睹杜十娘美貌,心生贪慕,就乘与李甲饮酒之机,巧言离开,诱惑并使李甲以千金银两之价把杜十娘卖给了他,杜十娘明知自己被卖弄,万念俱灰。她假装同意他们的交易,却在正式交易之际当众打开白宝箱,怒斥奸人和负心汗,抱箱投江而死。作者按照这样传统式的模式的叙事结构巧妙的安排作品的内容,可以形成二元化结构模式,分析李甲似乎以一个“助手”的身份出现,可暂时将他定位于这一角色,虽然孙富极力想金钱方式,使杜十娘陷入无爱的“非人”可以看成一种矛盾关系的“敌手”,又觉得是非人道主义的。从小说文本层次来看,柳遇春是一个游移不定的“梦中情人”似乎可有可无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下面我将采用图表结构来表示更为清楚。 ⑴ 杜十娘━━━━━━━━━━━━━━━ 杜妈妈 假母关系(金钱关系) 假爱情关系 金钱关系 (假帮手)(敌手) 李甲━━━━━━━━━━━━━━━━━ 孙富( (人道)假朋友关系(金钱关系)(非人道) 上述图表结构比较清楚的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的层次结构,那么故事不仅交代了百宝箱的来龙去脉,又说明了叙事结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杜十娘与“杜妈妈”是表层上的“母女关系”,在语义层上是温情寒伧脉脉的,都是虚假的人物,并以“三百两银子”赎身才是冷冰的现实生活层面,因此,二者是对立关系。主体

藏族舞蹈历史

5 藏族舞蹈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世纪,“噜”(静态的歌)和“卓”(动态的舞)已发展起来。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为了巩固王权,安定社会,制定“十善法”。据《西藏王统记》描述:在公布这部法典之际,全藏举世欢腾,“或饰犀牛或狮虎,或执鼓舞人,以各种姿态献乐舞……”。吐蕃时期藏族的土风舞、拟兽舞、鼓舞和宗教性的巫舞等已十分兴旺。 清代刊印的《卫藏图说》和《皇清职贡图》载“杂谷本唐时吐蕃部落,男女相悦携手歌舞”,“妇女十多人,头戴白布围帽,身穿五色彩衣,手牵着手,围成一圈,腾足于空,……”。这种舞蹈就是藏舞“卓”和“伊”的原形。 在西藏,各地区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不尽相同。在他们开展的很多舞蹈活动中,都有极强的健身作用,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豪迈奔放的农村牧区“果卓”(锅庄舞)等等。这些歌舞融文娱与体育为一体,不仅花样多、技巧高,而且又与藏民族艺术相结合,揉体育、音乐、舞蹈为一体,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既是娱乐,又能强身健体。此外,在西藏的寺庙和民间,还流行着一些模仿动物动作的舞蹈,如鹰舞、狮舞,牦牛舞、鹿舞、猴舞等,很有些类似于汉族地区的五禽戏,这些舞蹈具有“宣导郁”、“通利关节”,强身健体的作用。藏民族具有健身作用的舞蹈归集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果谐”(圆圈歌舞)

“果谐”是流传在西藏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圈,分班唱和,此起彼伏,顿地为节,载歌载舞的自娱性圆圈歌舞。常见于农区的村头、旷地、打麦场上。时逢佳节,人们从白天唱到夜晚,从深夜跳到黎明。由于“果谐”的唱词比较口语化,音韵和谐,通俗易懂,随口应心,可以即兴创作,因而藏族人民经常用这种歌舞形式,相互交流真情实感倾吐向往美好的幸福生活的心愿。“果谐”的兴起和西藏的农业发展相关,它和秋收打场男女分班唱和的劳作形式及修房筑屋“打阿嘎”的劳动节奏有直接联系。舞蹈动作多以2/4节奏变化,重拍起步,膝盖到脚掌直向落地,顿地为节,步法结实稳扎,劳动气息很强,男女在舞中还相互交替进行构成竞舞场面,长于抒发群体的热烈欢腾情绪是其基本的风格特征。在西藏“果谐”通俗流行,已被人们运用发展成为当今游园会上的广场集体舞了。跳“果谐”可增加生活的情趣,也可消除工作和劳动后的疲劳,具有较强的健身作用。 二、堆谐(城镇踢踏舞) “堆谐”(城镇踢蹈舞),是指从拉孜到定日一带的农村歌舞,17纪中叶,五世达赖在其规定的“雪顿节”上,后藏炯巴藏戏团在演出藏戏时,穿插表演了六弦琴伴奏,踏步为节,重脚上节奏音响变化,欢快热情的“堆”区民间舞,后通过艺人和舞蹈世家加工规范,城市化了的藏族踢踏舞。以拉萨、日喀则最为盛行。常见于旷地、街头、庭院、“林卡”之中,“堆谐”不但具有娱乐价值,而且有健身价值。

人类起源的传说作文(整理3篇)

人类起源的传说作文(整理3篇) 这篇人类起源的传说作文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愿对你有参考作用。 人类的历史始于人类的出现,人类如何起源,历来传说、争论很多。只是,进化论仍然是目前的权威理论。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阐明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但该书贸易提及人类的问题。1871年,他又出版《人类 ___与性的选择》一书,列举许多证据说明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但他没有认识到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未能正确解释古猿如何演变成人。F。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1876年他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人类从动物状态中脱离出来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劳动。文章论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为寻找食物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前肢则解放出来,并能使用石块或木棒等工具,最后终于发展到用手制造工具。与此同时,在体质上,包括大脑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恩格斯把生活在树上的古猿称为“攀树的猿群”,把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称作“正在形成中的人”,而把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称作“完全形成的人”。随着化

石材料的不断发现,测定年代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尽管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目前已经可以大致勾划出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线索。 可是,进化论却无法解决自然界的生物问题,近年来还以为进化证据受到自然界证据的抵触而备受争议。甚至几乎被推翻或改写,却由于没有新的理论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而继续以进化论为中心。可见,人类起源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就可以说明的问题。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努力探讨。 希望你能喜欢这篇人类起源的传说作文范文。 关于人类 ___,在人类早期,就有许多这方面设想的神话。 比如《女娲造人》是中国的神话,《伊甸园里》是西方神话。尽管两则神话故事所产生的地点不同,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它们也有许多共同点。第一,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无论东方西方,古人早都思考人类起源问题。第二,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是被创造出来的,都有创造人的神,不过一则设想为女娲,一则设想为上帝罢了。第三,制造人的材料都设想为泥土,大地是人类的母亲。第四,人的形象都是按照创造者自身的形象设计的。第五,两则神话又都说到人类为什么有男女性的差别。

试论茶花女与杜十娘悲剧命运的比较

收稿日期:2006-10-24 作者简介:赵欣(1963-),女,辽宁西丰人,铁岭市卫生学校语文教研室,副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2007年第3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NO.32007 (总51期) JOURNAL OF L I A ON I N G TE ACHERS COLLEGE (S OC I A L SC I E NCES E D I TI O N ) General No .51 试论茶花女与杜十娘悲剧命运的比较 赵 欣 (铁岭市卫生学校,辽宁铁岭112000) 摘 要: 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塑造了茶花女的形象,这个形象与我国明代通俗文学作家冯梦龙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塑造的杜十娘,同为风尘女子,都是世界文学形象中典型的名妓形象。虽然她们生活的时代和国度不同,个人的性格也存在差异,但是却都上演了一幕人生的悲剧。本文将对造成她们人生悲剧的原因作初步的探讨和比较。 关键词: 茶花女;杜十娘;悲剧;比较 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07)03—0033—02 在《茶花女》中,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这样一位为爱情而生的妓女形象,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展示了茶花女悲剧的人生。茶花女既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又是一个纯洁的女人,更是一个不幸的女人。为她所钟爱的人,她以生命一点点地书写悲剧的历程,最后把自己引向了死亡,默默地离开这个有着爱情、却无法得到爱情的残酷世界。她的人生是在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漫长的时间里对悲剧的一种持续的、深沉的体验,是为了成全爱人及家庭而牺牲自己的无私的女性。 而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冯梦龙所塑造的杜十娘则是一个为了摆脱不幸处境寻找家庭归宿的女性。她虽然生活在歌楼妓馆中,却始终想摆脱这种生活,并有计划地寻找着可以依托终身的人。如果说茶花女对阿尔芒是一见钟情的投入,杜十娘对李甲则是不断考验后的选择。对于杜十娘来说,仅有爱情是不够的,爱情必须要为走进婚姻服务。而在封建的中国,婚姻的构成从来就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而是以家庭的利益为原则。因此,杜十娘对婚姻和爱情合二为一的追求势必导致她最终走向悲剧的结局。和茶花女对爱人及其家庭的成全不同,杜十娘的死是对爱人、对社会的控诉。杜十娘对爱情和未来的担忧是持续的,但是她的悲剧感受却是短暂的、激烈的。 《茶花女》以悲为主线,痛斥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杜十娘》以怒为文眼,怒斥封建社会礼教的罪恶。她们的悲剧既是性格的悲剧,其中蕴含着女主人公对某种超前合理性的价值的追求,更是社会的悲剧,是男权文化对女性人格、尊严的残酷扼杀。 一、迥异的性格,共同的悲剧《茶花女》的题材,来自于小仲马同情而钟爱的一个妓女的真实经历。经过小仲马的生花妙笔,这个早逝的女子被书写为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形象,一个名妓的典型形象。这是一个爱的化身,她生来似乎就是为了好好地爱阿尔芒一场,过上拥有爱情的美好生活。她有着精灵般美好的美貌,“优美的鹅蛋形脸”,“一个纤细的、笔直的、机灵的鼻子”,“嘴唇在牛乳一样白的牙齿上优美地张着”,也有着聪慧的头脑和善良的天性。她喜欢读古典名著《曼侬?雷斯戈》,读书时还喜欢加上自己的眉批。另外,她喜欢弹钢琴,常为她总也弹不好的那一段而生气。她是如此自信地展示着自己的美貌与智慧,那病弱的身躯下我们不难看到那一颗躁动的、渴望爱情的灵魂。她以为碰上了她一生的爱人———阿尔芒,享受着他的爱情,从此就能够一生拥有阿尔芒。但阿尔芒父亲的干涉,让这个可怜女子的所有梦想毁于一旦,她只能以沉默容忍的态度对待爱人的冷嘲热讽与肆意报复。那些绝笔书,字字是血,字字是爱,字字是痛。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茶花女性格中善良、隐忍、宽容、伤感的特点。因为这些性格,她才能够为了一个父亲的请求,为了爱人的家族利益而默默承受失去爱和幸福的苦痛,同时还要忍受来自于爱人的误解和猜疑。在她所经受的日复一日的伤害中,随时感受着悲剧的进程。 杜十娘是一个美丽、善良、聪明、坚强的女子。她的美丽,“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当李甲“囊售空虚”时,她听从鸨母“打发李甲出院”的话,而且“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为了李甲,她甘愿受鸨母的诅咒,甚至直接跟鸨母冲突起来,足见其善良与热情。杜十娘的聪明才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她为了和李甲结合,做了周全的准备、精密的计划。她用计骗过了狡猾的老鸨,把出卖声色所得的金银财宝储藏起来,十分有效地使用这些财宝。她深知礼教的力量,估计会受到李甲家庭的反对,所以对以后的去处作了种种安排。二是她的多才多艺,文中有“‘……妙音,六院推首。’……风吟鸾吹不足喻其美”之语。当她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前途,不能摆脱被侮辱的地位时,痛苦失望,但仍刚强而又冷静地对待自己即将到来的命运。她故意装扮得那样整齐,催促李甲快去兑过银子。然后当着孙富、李甲及两船之人打开描金文具,先后将其中的各种珍宝珠玉投入江中,痛骂孙富“破人姻缘,断人恩爱”,指斥李甲“相信不深,惑于浮议”,愤慨自己“中道见弃”,更痛心她自己关于幸福生活理想的幻灭,于是“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不惜以死来表示对压迫她的恶势力的反抗。杜十娘这种宁死不屈的行为,使我们进一步看出她性格的刚强和坚毅。 杜十娘幼时为生活所迫,被卖入妓院,受尽凌辱,饱尝辛酸。茶花女本是贫穷纯朴的农村姑娘,到巴黎谋生,不幸堕入红楼绿馆中。她们都不甘命运的摆布,却都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这就是她们的人生悲剧。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不同的是,杜十娘是在毁灭中一 3 3

杜十娘的爱情悲剧

试论杜十娘爱情悲剧的原因 [内容提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冯梦龙“三言”中的一篇优秀作品。小说叙述了京城的“教坊名姬”杜十娘为了从良,选择了太学生李甲,费尽心机逃出了火坑,结果还是被抛弃而自沉江底。对于杜十娘的悲剧结局,世人均认为是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妓女无法逃脱悲惨的命运,杜十娘的悲剧是必然的。而本文旨在探究造成杜十娘爱情悲剧的其它原因,进一步了解社会人性的丑与美。 [关键词]杜十娘爱情悲剧原因 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叙述妓女杜十娘聪明善良,貌若天仙,是京城的“教坊名姬”。年仅十九岁的十娘却已沦落风尘七年之久,所受的摧残和侮辱增加了她的阅历,使她了解了自己命运的悲惨,因而“久有从良之志”。十娘长期积蓄珠宝,选择从良对象。当她遇见“风流年少,忠厚志诚”的公子哥李甲,两人真情相好,各无他志。从此“别的富家巨室,求一见而不可得”。她选择李甲,并非为了日后的荣华富贵,也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只因两人情投意合。她不因李甲“囊箧渐渐空虚”就疏远,相反地“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这正是十娘只重情义的美好品质的具体表现。一个沉沦在社会最低层的妓女,为了摆脱被侮辱被玩弄的命运,费尽心机,结果还是被抛弃。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十娘的痛苦与绝望可想而知。可她既没有低首屈膝地去求情,也没有冲动不禁地去流泪,只是“冷笑一声”,显示

了她刚强的性格。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只重情义,视金钱为粪土;为了彻底揭露李 甲之流卑鄙虚伪的面孔;更为了那永远都不可能得到的真正爱情,十娘当众怒沉 百宝箱,然后纵身跃入江中。 面对这样的结果,许多人一定会觉得是封建思想的约束下,门第观念的束缚,造成了李甲面对家长的压力以及孙富的诱惑而放弃了杜十娘,认为杜十娘是一个社会地位十分低贱的妓女,长期供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子弟们享乐蹂躏,是老鸨手中的摇钱树,在一般人的眼中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坏女人。她过的是一种非人的、屈辱的、痛苦的生活。朝朝暮暮强颜欢笑,精神和肉体不断遭受玷污。她要活得像个人样,要过一种真正女人的生活,她要追求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幸福。她渴望的幸福、爱情那简直是个痴心妄想。一个社会最低层的妓女,一个门第等级深严的封建制度,一个充满铜臭味的社会,物欲横流,哪有什么爱情可言?为此,许多人十分肯定的说,杜十娘的爱情悲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我们应深入去分析造成杜十娘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杜十娘的美梦付诸东流,最后投入江中呢?我们可参照《卖油郎独占花魁》来全面了解明代妓女从良的归宿。 卖油郎秦重出身贫寒,先是由油坊老板收养的一个儿子,因老板听信他人挑恤,秦重不得不离开油坊,独自营生。为求一睹美娘辛瑶琴的美色,“一日积得一分,一年也有三两六钱之数,只消三年,这事便成了;若一日积得二分,只消得得年半;若再多得些,一年也差不多了。”千方百计存够十两钱,终于见上了王美娘辛瑶琴。可见。秦重做事稳重,踏实,忠厚。与之相比,李甲则十足一个纨绔子弟的形象:风流年少,未逢美色,自遇了杜十娘,喜出望外,把花柳情怀,一担儿挑在他身上。那公子俊俏庞儿,温存性儿,又是撒漫的手儿。

藏族史学的起源与早期特色

藏族史学的起源与早期特色 出处:西藏大学学报作者:孙林张月芬雪域西藏网2006年06月21日[摘要]本文首先对藏族神话的几种类型进行分析,认为在藏族远古神话及各种传说中表现出神权历史观,而在神权历史观中又混和着历史循环论和进化论思想。其次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敦煌吐蕃历史丈书,诸如《吐蕃大事记年》进行分析,认为吐蕃时代的一些历史文书在历史学指导思想和方法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系并且形成初步的传统范式,历史观也从神权历史观转变为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历史观。最后作者认为从所见到的吐蕃时期的一些历史文献来分析和推断,至少在吐蕃王朝中期以后,其宫廷中的丈官与学者对待历史的观念较之以往的那种神权历史学应该产生极大的飞跃。他们已充分认识到“人事”;前人的行为及活动对后人所具有的意义,对于历史的价值问题,他们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一套看法。在撰写历史时,严谧、准确的风格以及挥洒自由的文笔表明吐蕃的历史学家基本摆脱了神话时代那些古老的宗教束垮和社会禁忌,显示出他们时待历史的态度是客观的、轻松的。 一、早期藏民族的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类确定和把握自身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从过去的岁月中成长起来的,历史对于人类而言,乃是回忆和不断的叙说,是时间的历程,是人类自觉探寻自我存在的境域。对于历史,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的处置方式,比如在早期社会,许多民族通常都将历史放致于本民族的神话与传说之中来加以回忆。 神话与传说是一个部落或民族对所信仰的神灵及祖先所作所为进行的追述,是先民的“故事”,代表着原始文化的丰富内涵。神话传说的叙述带有一定的历史性,即它们包含着时间的因素和空间的因素,同时,民族神话与传说的内容中往往包含着“氏族英雄”和“伟大的君王、祖先”一类往事。先民们通过讲解这些故事来追忆本部落或本民族起源、发展以及祖先们的丰功伟业,在重大节日或宗教仪式中不断重复这类神话,便能回顾历史,以史为鉴,教育后辈儿孙。所以许多学者都认为神话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原始社会的口头哲学和“百科全书”。法国学者列维·施特劳斯甚至认为,通过对神话的研究,“我们在野性思维的内部发现了图腾神话已引导我们去面对那种纯历史,我们可以设想,图腾神话描述的某些事件是真实的,即使图腾神话对事件的描绘是象征性的和被歪曲的;即使神话的历史是虚假的,它至少以纯粹的和更具标志的形式同样表现了某一历史事件的特征。”按神话分类学的规范,藏族的神话具体可分出许多类型,典型的有创世神话、起源神话、英雄神话、灾难神话、阐释神话等几种。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些神话所包含的历史观及远古藏族祖先相关的时间与空间的意识。 先看“弥猴变人神话”,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比较早的记录这种神话的文献是《嘛尼全集》与《五部遗教》。关于《嘛尼全集》等书成书的年代现仍在讨论中,一般人认为,它们问世于公元12世纪左右,其中《嘛尼全集》早一些,《五部遗教》要晚一些。这两部书所记载的与历史相关的内容有较为古老的渊源,其中不少材料直接来自吐蕃时代的史书。在文字表述上《嘛尼全集》的描述基本上是后来史书参照的样本,行文中带有民间的故事痕迹,但佛教的东西很多,民间的创世与起源故事已经被佛教的宗教创世神话所同化了。这则故事以佛教徒的观点讲述宇宙的起源及吐蕃远古生灵的状况,说远古雅垄河谷群结地方气候温和,有茂密的山林,山上有一只灵性的年长弥猴,吸引了正在修行的罗刹女,对之产生了爱慕之心,此罗刹女就向弥猴求爱,弥猴先是拒绝,其后又在罗刹女的追求下不知所措,于是向观世音

神话中的人类起源

神话中的人类起源 人类起源于哪里?我们到底从哪儿来?这是长期以来全世界古人类学家争论的热点问题,也是至今为止仍未揭开的谜团之一。这个问题,不仅是现代人类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其实远在上古,我们的祖先们也曾为这个谜题费劲心思。由于那个时期的人类知识水平有限,他们只能借由神话故事来诠释。且不说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故事,也不说《圣经》中记载的亚当夏娃的故事,今天,来给大家说说古欧美洲及亚洲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挪威神话:巨人始祖之死创造万物 在挪威神话中,地球出现之前曾是两个世界:一个是火焰炽热的大陆,一个是冰冻的大陆。当冰冷与炽热之火接触之后,巨人始祖的巨型圣牛奥尔胡玛拉解冻复活过来,圣牛用牛乳哺育天神鲍尔和他的妻子,天神的孩子布里生有3个儿子,这3个儿子后来进行叛变并杀死了巨人始祖。巨人始祖死后,他尸体上的肉形成了土地;骨骼形成了山脉;头发形成了树木;血液形成了江河湖泊,巨人始祖被挖空的头骨形成了布满星星的天空。

远古波斯神话:至高之神创造人类 在波斯神话中是至高之神阿胡拉?马兹达创造了世界, 名为阿尔布兹的山脉不停生长了800年后终于接触到了天空,雨水从山顶流下形成了瓦卡什海和两条主要的河流。人类的种子经太阳40年的净化后被种下,结出了大黄叶柄植物, 这个植物的果实就是人类最早的情侣玛什耶和玛什耶那。经过50年之后,二人生育了一对孩子,然而在恶神安格拉的 诱导下,这对伴侣却将自己的两个孩子吃了。经至高之神阿胡拉的帮助,玛什耶和玛什耶那又恢复了善良的本性,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生,他们就是早期人类。 巴比伦神话:魔力女神死后造就天与地 埃利什与水神阿普苏和魔力女神蒂马特生育了数代天神,这些晚辈天神中伊阿是长兄,他有许多个弟弟。然而这些年纪不大的小天神很吵闹,让阿普苏和蒂马特无法入睡,于是阿普苏密谋策划要杀死这些小天神。然而消息不胫而走,伊阿抢先动手,将阿普苏杀死。蒂马特得知噩耗后发誓要进行报仇,没想到却在恶斗中丧生。蒂马特的身体被撕成两半,变成了天与地。

浅谈藏医学对健康养生的认识

浅谈藏医学对健康养生的认识 发表时间:2017-04-25T15:33:53.1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4期作者:廖振中[导读] 同中医一样,藏医也十分重视养生防病,有一套健全的养生理论和实用方法。 云南省迪庆州藏医院 674499 摘要:同中医一样,藏医也十分重视养生防病,有一套健全的养生理论和实用方法。其方法触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细致入微。这些方法非常贴合藏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对保障藏族同胞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藏医学,健康养生,保健 一、藏医养生学认为: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变化和寒暑燥湿的气候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发育和健康。认为自然界是万物生命的源泉,人的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四季变化休戚相关。藏医起居行为一般分为:季节性起居行为和.临时起居行为,所谓季节性起居行为指的是,在季节更迭期时按照青藏高原特有的地理气候,每年分为;孟冬、季冬、孟春、季春、署季、秋季等六个季节,从初冬开始每两个月为一个季节。每个季节的更换使人体内各种疾病诱因的磨增成度不一致,这样就产生了“隆”、“赤巴”、”培根”的盛行、减少及紊乱情况,概括一点讲“隆”、“赤巴”、“培根”是指藏医学中”三因”学说或五源学在医学当中的术语,所谓的“隆”也就是人体内运行的气或风的之意,“赤巴”近似于热、火或者烫,“培根”里的“培”是“根”乃是指土或钝的意思,它们的紊乱可以诱发热症或寒症。 1.1春季人体肌肉表层逐渐舒展疏松,阴退阳藏,寒去热来,是百病丛生的季节。《四部医典》 “时令之行”中指出:“冬季易将培根积体内,春季日光渐暖体热衰。”在起居、饮食和精神上做到“陈年青稞旱地肉蜂蜜,开水姜汤饮而粗食餐”。要“勤竞行走搓身祛培根,常坐芳香园林荫凉中。”指出春季养生要注意防寒、防暖,抵御各种传染病对肌体的侵袭。多食姜、蒜、葱、辣椒等辛温发散的食品。心情要舒畅,少在室内闷坐,多到室外空气清亮的环境中活动。春季消化之火逐渐变弱,培根类病易发生,人们应食用陈青稞、干肉、蜂蜜和姜汤,多喝开水,要常擦身,多在树荫下歇息。热季大约在4-5月份,要食用牛肉、蜂蜜、大麦,注意遮阳,常洗冷水澡;要喝淡酒,穿薄衣,住阴凉房屋,在树下乘凉。 1.2夏季气候炎热,人体的生理机能是外趋,也就是说阴虚阳盛,相对内脏机能下降,许多人饮食不振。加之由于大量出汗可引起体内电解质平衡失调,导致纳离子大量丢失,会使人体四肢肌肉发生抽搐和痉挛,严重的还会有出现血压降低、脉搏细弱、昏迷等症状。因此,夏季养生十分重要。《四部医典》中明确指出“季夏娇阳之光渐炎热,只为耗力宜进甜凉食,忌食咸辣酸物忌暴光,凉水浴身酒水掺而尝,身着薄衣宜住清香房”的夏季养生法。夏季,人亦易患培根病,人们宜食用羊肉、清奶和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在阳光下久呆,房事不可过度,否则会影响五官健康。 1.3秋季养生法在《四部医典》中讲到“雨期体内赤巴秋天发”;除了室内保持湿润外,在饮食“秋季可进甜苦涩三味。” 秋季,赤巴类病易发生,为预防此病,要食用甘、苦、涩的食物,要穿用樟脑或檀香熏过的衣服。冬季人们应多穿衣物保暖,在身上涂油,吃有营养的食物,多喝肉汤,使身体温暖。 二、藏医学对饮食适度与预防保健的关系非常重视,可分饮食方法、饮食禁忌和合理饮食三个方面,比如,有毒食物的颜色和味道均与无毒食物有区别,饮食调配得当能增进健康、反之会导致疾病,缩短寿命。把有毒的食物给狗吃,它会腹泻和呕吐,有毒时颜色虽呈红色,但用铁烧灼时则不会沾铁,这种肉还呈现膨胀状态,若在这种肉上浇酒时,蒸气会薰刺人的眼。同时还提出了有些食物的性能互相矛盾不能同时食用的观点,如:鸡肉不能与乳酪同时吃,新鲜酥油不能放置在铜溶器里十昼夜以上,熟肉放置达七天等都会引起中毒,酸性食物与牛乳同食或者前饭未消化接着吃下一顿等等。提出了滋养人体、维持生命的主要营养来源就是饮食的科学道理。特别强调饮食要有节制,在正常情况下,要求把胃的四分之二为食物,四分之一为水,四分之一留做空间的正确观点。决不能暴饮暴食,这些都和现代医学是一致的。对饮水也作了详细的论述,水有雨水、雪水、河水、泉水、井水、碱水和草木水共分七种。也详细论述了这些水的好坏,什么水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喝,应该怎么办。总之藏族人民对选择水源环境、卫生饮水均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有很多措施是值得借鉴的。 四、药物的保健是藏医学的精髓之一,正确的饮食,良好的习惯和适量的药物是长寿者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藏医认为,药物滋补能够防止“隆”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如:大蒜和溶炼酥油配制后装水瓶中,埋在青稞堆里,放置二十一天后服用则可延缓衰老,冶愈“隆”病。诃子、毛诃子、余干子(三果)与酥油配制的滋补药剂可使五官功能灵敏等。另外,很多种珍稀藏药都有保健功能,藏医保健药物实在太多,而且效果很好,副作用小,无污染的绿色物品,很适合目前社会的需求,藏医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决策者们是否可以考虑一下。在“密决部”中说:“吃了这些保健药后,肢如雄狮,力如大象,色泽东孔雀,行动如骏马,寿比日月”。以上所说虽有夸大之忌,但从中可以体会出藏医药对保健方面的卓著功效。古书中记载有的药品有退去老相,恢复青春,返老还童之说,这可能是相对而言,但我坚信有增强体质、青春长在、延年益寿的特效保健药品。如:目前常用的药剂“巴桑漫玛”等。综上述,藏医学中的养生学产生较早,且贯穿于藏族整个发展历史,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保健措施,这些思想和措施不仅在过去几千年为藏民族的繁衍健康做出了贡献,而且也丰富了现代的养生学思想,藏医学不仅在治疗方面,在预防保健方面也有十分丰富的遗产,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为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更大努力。参考文献: 1 汉文版:“四部医典” 2 中西医结合杂志

杜十娘悲剧论文

论杜十娘的悲剧 学生:周亚南指导老师:何鲜贵 [摘要]《杜十娘怒成百宝箱》是一个动人心魄的爱情悲剧。杜十娘本为京城名妓以自己的美貌和才情赢得了公子王孙德欢心。但她“久有从良之志”,经七年看中李甲“忠厚志诚”,又对李甲反复进行考验,最终才与李甲结成真正的夫妻,在于李甲归途中,杜十娘没有料到李甲是个人懦弱、自私、卑鄙的伪君子,在封建势力无形的压力和金钱的诱惑下,竟在半途中把她转卖给盐商孙富。她的爱情理想和生活憧憬完全被惨的现实毁灭了,但在与现实作斗争中,却仍表现得刚强决绝,当离家将千金过手,欣欣然有喜色时,他怒斥孙富、李甲,怒持宝匣投入滚滚波涛,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控诉了罪恶的社会,展现出底层妇女的灵魂觉醒和人格尊严。因而杜十娘形象在传统的“从良”题材中显示了新的思想意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 [关键词]杜十娘; 悲剧;礼教;金钱;悲剧形象; 悲剧根源 [Abstract]"Du be ten niangs anger into box" is a fascinating love tragedy. Du be ten niangs for this city gisaeng with their own beauty and intelligence won childe infortune DE favour. But she "long have CongLiang talent", through the seven years slect li3 jia3 "faithfulness zhicheng", again for li3 jia3 repeated test, finally and li3 jia3 to make real couple is li3 jia3 way, du be ten niangs didn't expect a cowardly li3 jia3, selfish, despicable hypocrite, in the feudal forces invisible pressure and the temptation of money, he took her ,in the middle of the road to resell SunFu salt merchants. Her love ideal and life dreams was completely miserably destroy, but in reality struggle with reality, but still behave strong refuse, when home will daughter hands, danced beamed with delight when he SunFu, li3 jia3, nu fulminating against holding BaoXia input rolling waves with their own youth and sinful social life indictment, show the stratum women soul awaken and dignity. Thus du be ten niangs image in the traditional "CongLiang" subjects showed new ideas meaning, to a new level.

杜十娘悲剧成因

杜十娘悲剧成因

本文通过分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悲剧故事,阐释李、杜二人爱情悲剧的最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礼教的冷漠无情,以及金钱对人性的践踏。揭示这一悲剧的意义在于:醒人醒世,反映了在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下,虚伪的封建礼教制度、金钱和私欲对人性的践踏。 难以摆脱的劫数 ——谈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悲剧意义 内容提要 杜十娘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首先是人物所生活的时代决定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孙富的威逼利诱之所以能够让李甲动摇,关键是李甲自己思想的动摇和性格的缺陷:那种视女人为玩物,不把女人当人看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而杜十娘对理想爱情的执着追求与之形成了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是杜十娘悲剧无法摆脱的命运劫数。所以,她也不会早早的把百宝箱的秘密告诉李甲。可以这么说,正因为如此,杜十娘最后的投江自尽还保留了她作为人的最后一点尊严。 关键词悲剧时代性格矛盾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着从这方面来谈谈一、典型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人物 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形成的。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南方,商品经济得到迅猛发展。金钱观念冲击着人们的故有观念,传统的价值观念不再是禁锢人们的唯一枷锁。这一点可以从孙富威逼利诱李甲时的说的话可以得到验证。而李甲得计之后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这种心态和后来发现百宝箱的秘密之后的悔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似乎都在告诉我们,金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已经在动摇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李布政家的门槛并非不可逾越的屏障。我们也可以设想,当时进退两难的李甲,穷困潦倒,他四处央告却四处碰壁。人情冷漠如此,而杜十娘却想在这个充满了铜臭味的社会里寻找到一片真爱的天地,可谓难矣!在一个什么东西都要用金钱来衡量的社会,人格与尊严,情感和良知都已扭曲。杜十娘这种理想和现实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悲剧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我们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设想一下,如果李甲也是一位忠诚,且有情有义者,悲剧又焉能产生?然而正所谓什么样

藏族风格设计系列

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 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设计说明: 作为西藏自治区藏药厂展厅的升级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是围绕整个西藏自治区藏药厂、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甘露品牌三个主脉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设计的,序序言厅的宇妥药罐、历史厅的人物故事、多媒体厅的古法制药历史再现。。。。。都为民族医学文化发展的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序言 厅1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序言 厅2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历史发展厅视角1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历史 发展厅视角2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历史 发展厅视角3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历史发展厅视角4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历史 发展厅视角5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场景 再现多媒体厅视角1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场景再现多媒体厅视角2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场景 再现多媒体厅视角3 阿森设计作品:藏族风格设计系列--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方案-甘露藏药博物馆设计--场景 再现多媒体厅视角4

藏族面具文化历史

?【图书简介】 这本藏族面具文化研究的专著是我国藏学界的一部成功之作作者在广泛查阅文献,注重并大量吸收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同时,更注重于实地的调查。书中对各类藏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流程作出颇为详细的叙述和分析,并对藏族面具的类型分类及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此书对藏族面具的两大有机载体,即“羌姆”、藏戏与面具的关系和面具在其中作用的研究,也很有创见,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藏族面具的发展过程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面具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具有的一种共生文化现象,是古老的信仰与艺术的一种符号和文化表达。青藏高原的面具文化在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生存、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从而显得更加神奇。本书用精炼的文字和生动而真实的图片诠释了青藏高原面具文化的奥秘,给人们以更加独特、精美的艺术享受。-读书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55364639.html, ?【本书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藏族面具文化历史探源 一、藏族面具的起源时间 二、藏族面具至今仍然存活并不断发展的原因 第二章藏族面具的类型 一、我国面具分类的几种类型分法 二、藏族面具的基本分类 第三章藏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流程 一、贴布脱胎面具制作的传统工艺流程与技法 二、木质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流程 三、金属铜质镀金面具制作工艺及其流程 第四章藏族面具的基本特点 一、藏族面具的色彩美 二、藏族面具的造型美 三、藏族面具的宗教性 四、藏族面具的丰富多样性

第五章藏区寺庙“羌姆”与面具 一、寺庙“羌姆”的起源 二、寺庙“羌姆”的形成与流派及各教派面具 第六章藏戏与面具 一、藏戏的起源与形成 二、藏戏剧种、流派和剧目 三、藏戏面具 第七章藏族面具文化对我国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影响 一、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藏族面具的分布 二、藏族面具文化对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杜十娘的人物形象分析及悲剧成因

杜十娘的人物形象分析及悲剧成因 1B081133 鲁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明代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第三十二篇,冯梦龙的代表作品中的名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其中杜十娘的人物形象及她的悲剧成因是历来值得人们探讨的问题。 小说讲述了京城名妓于众多王孙中独独中意于貌似“忠厚志诚”的官宦富家子弟李甲。俩人相亲相爱,山盟海誓。杜十娘一旦情有独钟,便决意从良,而她亦久有从良之志。历经波折而终能如愿。不料在近李甲家乡之际,却突生变故,李甲以区区千金便将十娘转手卖给了别人。如梦方醒的十娘打开了百宝箱,当着李甲和孙富的面逐层打开,将其中价值连城的珠宝抛入了滚滚的江流之中,同时怒斥孙富的无耻“汝以奸淫之意,巧为谗说,破人姻缘,断人恩爱,乃我之仇人,我死有知,必当诉之神明!”、李甲的负心“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妾不负郎君,郎君自负妾耳!”最后抱箱投江自尽,千般恩爱化为万古遗恨。 在小说中可以看出杜十娘美丽热情,心地善良。从文中对杜十娘的外貌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杜十娘实为绝色美人。看那十娘“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可怜一片无瑕玉,误落风尘花柳中”。文中写她美,不光是外表美,而是重在刻画她的内在、心里美。杜十娘轻财好义,李甲越穷她胸中越热。她这样的品质,作者是通过当时社会环境来表现的。如果当时社会上的人都轻财好义,杜十娘就没什么了不起的了;可在当时污浊的环境里,她能有这样的品质确实不简单。一从老鸨的反映来看,李甲刚来时,他是宦家子第很有钱,小论说写鸨儿“胁肩谄笑” ,拍马屁,殷勤的不得了。慢慢的钱没了,态度马上变“认钱不认人”,赶李甲走。,当鸨儿和十娘打赌时,肯定李甲拿不出三百两银子。当真的拿来了,老鸨想耍赖也不行了。没法只好让她和李甲走,什么也不让带,决情无义。鸨儿重财轻义,只要钱什么都不顾。我们知道,这些社会地位低下、靠妓女吃饭,不要钱怎么行?二通过李甲借钱,到处求告碰钉子来看人情世态,趋炎附势。李甲是宦门子弟其父李布政是大官僚。若借钱不外乎他父亲的朋友、家里亲戚、宦门子弟等,都是有钱的,结果都不借。“说到钱,便无缘”“以利相交者,利尽而疏”,以利相交朋友,没利就疏远。“不信上山擒虎子,果然开口难”,开口向人借钱比

浅析《尘埃落定》对藏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浅析《尘埃落定》对藏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就阿来《尘埃落定》的创作与民族或本土文化的关系而言,它与藏族口传文学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作品对藏族神话的大量引入、重写与改造上面,而且表现在作品对藏族传说、故事的积极移植与改写上面,如此既有效地追溯了藏族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与历史渊源,形成了作品丰厚的藏族民间文化背景与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也极其成功地拓展了小说的思想、文化与话语空间,实现了民族作家文学与民族文学的互动与嫁接,开辟了民族作家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创作道路。本文从藏族文学的三种表现形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三个方面论析《尘埃落定》对藏族民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阿来;尘埃落定;藏族口传文学 世界上任何伟大文化都源自民间文化,民族精神来源于本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就是老百姓性格、情感的载体,特有民间文化构成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具有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阿来十分注重吸取民间口传文化的写作资源,继承与发扬民间口传文学作者的民间写作立场与表述策略。正如阿来自己所说:“我更多是从口耳传承的神话,部族传说,家族传说,人物故事和寓言中吸收营养。这些东西中有非常强大的民间立场和民间色彩……流传于乡野与百姓口头的故事包含了藏民族本身的思想习惯和审美特征。这些人物故事和史诗传说包含了更多对世界朴素而又深刻的看法。这些看法更多依赖于感性的丰沛而非理性的清晰,而这种方式正是文学所需要的方式。”。因此我们从民间文化形态的角度审视《尘埃落定》可以看出很多东西,如民间故事中的复仇原型、神话起源、两兄弟故事原型等。本文主要从藏族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对《尘埃落定》进行解读。 一、《尘埃落定》与藏族神话 出于创作需要,阿来在《尘埃落定》中不仅大量引入了藏族神话,而且在当代写作语境中,运用现代意识重新追溯与审视了这些民族神话。 在《尘埃落定》中,较多的藏族宇宙起源神话被引入了小说文本,并构成了藏族口传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尘埃落定》的描写看,其中有两次提到关于世界组成的神话。第一次是小说开篇提到:“世界是水、火、风、空。人群的构成乃是骨头,或者根子。”这里只提到了“水、火、风、空”四种物质,与藏族的“五源说”无疑有着直接的文化渊源关系,除了没有“五源说”中“地”这种物,其他四种物质与“五源说”都是一样的。第二次叙述则是在傻子第一次与桑吉卓玛有男女之欢时。小说写道:“在关于我们世界起源的神话中,有个不知在哪里居住的神人说声‘哈’立即就有了虚空。神人又对虚空说声:‘哈’就有了水、火和尘埃,再说声那个神奇的‘哈’,风就吹动着世界在虚空中旋转起来。”这里所叙述的关于世界起源的神话,将苯教的“五源说”进行了适当的缩写和加工,将宗教典籍记载的可考性和严肃性去掉,用傻子的口吻随意地戏谑地叙述,宗教的色彩遁于无形。作者在这里对于神话看似信手拈来,毫不经意,然而却上承第一次对神话的叙述,将“地”这一物质化为“尘埃”顺势带入了文中,成为

人类的起源概说说明文

人类的起源概说说明文 人类的起源概说说明文 随着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人喜欢在朋友圈上发布说说,用于分享快乐,宣泄伤感。什么样的说说才让人印象深刻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类的起源概说说明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人类的起源,在人类早期,就有许多这方面设想的神话。 比如《女娲造人》是中国的神话,《伊甸园里》是西方神话。尽管两则神话故事所产生的地点不同,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它们也有许多共同点。第一,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无论东方西方,古人早都思考人类起源问题。第二,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是被创造出来的’,都有创造人的神,不过一则设想为女娲,一则设想为上帝罢了。第三,制造人的材料都设想为泥土,大地是人类的母亲。第四,人的形象都是按照创造者自身的形象设计的。第五,两则神话又都说到人类为什么有男女性的差别。

在完全隔绝的状态下,东西方的想象竟有这么多相似点,这是非常有趣的。那时是人类童年时代,那种认识真是天真幼稚得可以,但是古人是很富有想象力的。如果把神话当作科学,像牛津的那个主教塞缪尔·威尔伯福斯那样,那就成为科学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如果把神话当作艺术,当作原始的文学艺术,那么古人的想象就具有永久的魅力。 关于人类起源,直到19世纪才走上科学的道路,达尔文的进化论,是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之一。但是,科学的探索没有止步。随着人类考古业的发展,发现了许多古人类的化石,出现了许多关于人类起源的心血说。诸如:古人类学家认为从猿到人的进化分为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这四种不同时期的古人类化石,在体质特征和文化遗物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充分地反映出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还有的就是:海猿说、海陆双祖先复合说、外星人说等。这些学说都从不同角度来论说人类的起源。 无论是“海猿说”“海陆双祖复合说”还是“外星人说”,都在有力地向传统的“从猿到人”的进化论学说发出挑战,但要形成公认的科学结论,还证据不足。科学在发展,研究在深入,人类将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开自身的谜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