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

前言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纺织产业是蚌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蚌埠市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蚌埠市纺织产业覆盖了棉纺织、毛纺织、针织、化纤、印染、服装、家用及产业用纺织品、纺机纺器专用设备制造等多个行业。为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构筑新格局、再上新台阶,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促进蚌埠纺织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按照蚌埠市委、市政府关于“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的战略部署,特制定《安徽省蚌埠市纺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该规划根据纺织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参照《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年)、《纺织工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投资方向(2009-2011年)》、《安徽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年)等原则和要求,在对蚌埠市纺织行业进行战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蚌埠市纺织产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确立了蚌埠市纺织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提出了有关政策措施建议,对推动蚌埠市纺织产业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纺织行业竞争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蚌埠市纺织行业现状

1.1 基本情况

蚌埠市纺织工业兴起于七十年代末期,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以棉纺织、毛纺织、印染、服装为主,兼有针织、化纤、家用及产业用纺织品、纺机纺器专用设备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纺织工业是蚌埠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工业发展和出口创汇的传统支柱产业。“十一五”以来,蚌埠市纺织行业按照蚌埠市委、市政府“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精神,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搞活经营机制,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全行业保持了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

2009年统计内规模以上企业产品产量为棉纱25812吨、布6324万米、印染布3268万米、毛粗纺及精纺呢绒224万米、绒线2259吨,服装2500万件。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26666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3%,是蚌埠市仅次于轻工(食品)、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的第四大产业。截止2009年底,全市拥有各类纺织企业403户(棉纺织201户,毛纺织16户,化纤2户,针织16户,印染3户,服装130户,家用纺织品5户,产业用纺织品24户,纺机纺配6户),其中: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业企业71户(棉纺织27户,毛纺织9户,化纤1户,针织3户,印染2户,服装22户,产业用纺织品5户,

纺机纺配2户)。全市拥有各类棉纺纱锭35万锭,毛纺纱锭4.62万锭,各类织机6500多台,印染布加工能力0.7亿米、针织大圆机100余台、服装加工能力5500万件。

2009年蚌埠纺织行业生产规模情况

2009年规模以上企业分行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值6.66亿元。全行业形成了4万吨棉纱、1.8亿米布的生产能力。棉纺主要企业有:蚌埠市宏业棉纺织有限公司、安徽大宏纺织有限公司、固镇县华丰纺织有限公司、安徽南洋纺织有限公司、蚌埠华皖纺织有限公司、蚌埠市新源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蚌埠和丰纺织有限公司等。棉织主要企业有:蚌埠市天联海纺布业有限

公司、安徽省锦绣纺织有限公司、蚌埠市创业纺织品有限公司、蚌埠市龙腾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等。棉纺织产业整体规模处安徽省第五位,行业集中度不高。

毛纺织行业:规模以上毛纺织加工企业9家,2009年工业总产值2.34亿元,产值过亿的企业6家,形成了150万米粗纺呢绒、180万米精纺呢绒、2700吨绒线的生产能力。主要企业有:安徽宏业毛纺有限公司、蚌埠一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蚌埠奥瑞特毛纺织有限公司、蚌埠中原宝安毛纺织有限公司、安徽省山花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蚌埠市惠利纺织有限责任公司、蚌埠帝亿毛纺织有限公司等。产业整体规模处安徽省第一位,行业产品结构完整、门类齐全,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

印染行业:规模以上印染加工企业2家,2009年工业总产值2.95亿元,产值过亿的企业1家,形成了7000万米印染布的生产能力。主要企业有:蚌埠珠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明星印花有限公司等。产业整体规模处安徽省第二位,灯芯绒、绒布类印染、后整理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

化纤行业:规模以上化纤生产企业1家,2009年工业总产值5583万元。目前全行业已形成了10000吨烟用聚丙烯短纤、500吨聚丙烯腈原丝、200吨碳纤维的生产能力。主要企业有:蚌埠金叶滤材有限公司、安徽首文碳纤维有限公司等。产业整体规模处安徽省第七位。

针织行业:规模以上针织加工企业3家,2009年工业总产值2.46亿元,形成了近4500吨棉针织坯布、袜子的生产能力。主要企业有:安徽省利达针织有限公司、安徽金多儿针织有限公司、

蚌埠市德力士登服饰有限公司等。产业整体规模处安徽省第六位。

服装行业:规模以上服装加工企业22家,2009年工业总产值5.31亿元,产值过亿的企业1家,形成了3000万件服装加工能力。主要企业有:蚌埠市富达服装实业有限公司、安徽布雷斯顿服装服饰有限公司、蚌埠市瑞丰制衣有限公司、安徽东河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安徽俊泰服装有限公司、蚌埠市康联制衣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金诺制衣有限公司等。产业整体规模处安徽省第六位。

家用及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规模以上家用及产业用纺织品5家,2009年工业总产值1.14亿元,主要产品为滤材、复合材料、渔具等。主要企业有:宜丝特纺织品(怀远)有限公司、宜丝特纺织品(蚌埠)有限公司、蚌埠华纺滤材有限公司等。产业整体规模处安徽省第九位。

纺机纺器行业:规模以上纺机纺器2家,2009年工业总产值1.07亿元,产值过亿的企业1家,主要产品为纺织自控设备等。主要企业有:蚌埠富朗特纺织自控设备有限公司、安徽省五港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等。产业整体规模处安徽省第5位。

1.2 主要特点

“十一五”期间,蚌埠市的纺织工业经过技术改造与较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其特点有:

1、行业门类较为齐全,初步形成从纺织到服装成衣完整产业链。

截止2009年底,蚌埠市拥有各类纺织企业403户,可年产各

类棉纱及混纺纱4万余吨,坯布1.8亿米,印染面料7000万米,服装5500万件(套),初步形成从纺纱—织布—印染—服装成衣的完整产业链。

2、毛纺织产业链完整,规模居安徽省首位。

蚌埠市现有毛纺织企业14家,毛纺锭4.62万枚,毛织机50台,横机280台,年产梭织精、粗纺面料330万米左右,手编、针织毛纱线2700吨。产品类别齐全,规模居安徽省首位。中原宝安毛纺织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是鄂尔多斯毛纱生产基地之一,拥有毛纱走架走锭生产线13条线,产品以特种动物纤维为主。毛衫企业5家,年产毛衫40万件(套)。精、粗纺、半精纺纱线可供手编、机织、针织使用。精、粗纺面料厂家均为全能企业。蚌埠一毛纺织有限公司所生产粗纺面料海军呢、麦尔登、免羊毛短顺大衣呢、花式大衣呢等曾获“江淮之花”金杯奖,全国“金秋”杯三等奖及全国“唯尔佳”一等奖,全国毛纺织新产品设计一等奖。安徽宏业毛纺有限公司是最高人民法院制服用面料指定生产企业,所生产精纺面料36028弹力女衣呢,33541A波纹呢等七个产品均获全国毛纺织产品“唯尔佳”新产品二、三等奖。目前,蚌埠已形成从毛纺织到终端产品服装完整的产业链。

3、高性能碳纤维初具规模,产品可填补省内空白。

安徽首文碳纤维有限公司一期500吨聚丙烯腈基原丝、200碳纤维生产线已经建成,目前正在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技术攻关阶段。生产规模及碳化设备居全国领先地位,产品可填补省内空白。另外,安徽双龙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碳纤维编织布已试生产成功。

4、服装产业基础较好,有待向集群化模式发展。

蚌埠市拥有梭织、针织、皮件服装企业130余家,遍布全市各区、县。蚌埠市服装产业历史较长,服装加工工艺技术先进,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经验丰富,有一批操作熟练的员工队伍。加之该市精粗纺毛纺面料及纯棉、棉混纺印花、染色面料俱全,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承接沿海地区的梯度转移、加速提升服装总量有较好的条件和基础。

1.3 产业发展优势

1.3.1 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

蚌埠市是安徽毛纺主要生产基地,其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在省内具领先地位;同时拥有安徽最大的灯芯绒面料加工和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生产基地。蚌埠纺织经过多年的发展调整,培育了蚌埠珠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宏业毛纺有限公司、蚌埠市宏业棉纺织有限公司、蚌埠一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安徽首文碳纤维有限公司、安徽大宏纺织有限公司、固镇县华丰纺织有限公司、安徽南洋纺织有限公司、蚌埠市天联海纺布业有限公司、蚌埠富达服装实业公司、安徽布雷斯顿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安徽省利达针织有限公司、蚌埠奥瑞特毛纺织有限公司、蚌埠中原宝安毛纺织有限公司等颇具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拥有一支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开发了一批高档次的新产品,创出了“花鼓灯”、“珠绒”等知名品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适应竞争的市场营销能力不断加强。

1.3.2 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十一五”以来,蚌埠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取得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步入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加速迈进的重要阶段。纺织工业是蚌埠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工业发展和出口创汇的传统支柱产业,是蚌埠市仅次于轻工(食品)、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的第四大产业。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纺织工业,蚌埠市“培育工业大产业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改造提升纺织产业,打造一批带动力强、主业突出的核心骨干企业。蚌埠市“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针对纺织产业也明确提出:以改造提升现有产业,发展终端产品为重点,加大现有棉纺、毛纺、灯芯绒、印染等传统行业的重组和改造力度,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制造等现代技术在纺织领域应用水平,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技术,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著名服装品牌,完善产业链。从城市竞争力来看,蚌埠市无论是政策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都处在历史最佳时期,为纺织服装业创造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1.3.3 具备纺织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

为了进一步发展蚌埠市的国民经济,蚌埠市政府提出了做大做强纺织产业的决策,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全市高新技术纤维等新材料产业集中发展基地,设立了淮上区蚌埠工业园、五河县城南工业区、怀远县工业园区将纺织服装作为主导产业进

行发展。园区的建设为城区内企业的搬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发展用地,有助于蚌埠纺织产业规模的扩大,形成产业集聚。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纺织工业的发展十分重视,蚌埠市及下属淮上区、高新区、禹会区、龙子湖区、五河县、怀远县、固镇县等把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纺织、服装作为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吸引沿海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3.4 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中,安徽省委省政府把安徽定位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明确了实施经济向东战略,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从区位条件及发展来看,蚌埠市是皖北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延伸地带的中心城市。蚌埠作为淮海经济区南端重要的工业城市,处在全国经济总体战略转移中间地带,在皖北城市群中具有中心区位优势。蚌埠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海、陆、空交通发达,通讯便捷,物流比较方便;地理位臵优越,承接沿海纺织产业转移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2008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蚌埠市属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点城市。作为试验区具有先行、先试权,将在体制机制创新、投资、财税、金融、土地、环保、产业、对外开放等方面,拥有更多的优惠政策。

1.3.5 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

安徽是我国纺织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棉花是全国主产区之一,

正常年景,全省棉花产量35万吨左右,居全国6-7位。蚌埠市每年棉花产量在3万吨以上。蚌埠及周边地区棉花比较丰富,能源充足,为纺织工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基础。

蚌埠人力资源丰富,科技教育事业具有较好的基础,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高。拥有15万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现有省部属高等院校9所,中央和省部属研究院所5所,教育、科研资源,在皖北城市群中名列前茅。普通中等职业学校32所,每年劳务输出60万人,劳动力富足中且成本较低。纺织尤其是服装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和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与相邻的发达地区相比,蚌埠的劳动力人才的综合优势更为明显。

1.4 存在主要问题

1.4.1 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蚌埠市纺织企业总体规模较小、产业基础比较薄弱,还难以适应产业升级的大趋势。目前,蚌埠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纺织企业有403家,但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只有71家,资产总额和销售收入都比较小;大多数为中小型民营企业,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差,上规模困难重重。同时,多数企业自有资金有限,若要扩大规模只能寻求外源融资,但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目前,蚌埠市纺织产业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也没有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融资,外源融资的唯一正规途径就寻求银行贷款。然而,由于缺少抵押资产和信誉担保,加上担保手续繁琐,即使从银行贷款也

存在着较大难度。

同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一是由于企业资金普遍紧缺,绝大部分企业都未能按规定提足技术创新资金,自我投资能力严重不足;二是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纺织行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总体规模小、集中度低。设计开发队伍严重不足,多年来大多数产品只能是按客户提供样品组织生产,自主设计、开发的产品数量少、花色单一、产品雷同,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追求时尚的要求。三是技术创新的收益和风险没有与科技人员、企业管理者挂钩,缺乏技术创新的压力;四是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才匮乏。截止2009年,全市纺织行业尚没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技术中心也只有1户,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不到10%,服装主要以贴牌生产为主。

1.4.2 装备水平相对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

虽然近年来通过技术改造,蚌埠市部分企业设备装备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个行业装备水平依旧偏低。以棉纺织行业为例,清梳联、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比重分别为8%、15%、18.3%,均低于全省及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清梳联比重为42%,自动络筒机比重为53%,无梭织机比重为42%),精梳纱比重仅为10%,也低于全国28%平均水平。由此导致生产成本高,制约了行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同时产品品种不能完全适应高端市场的需求,不能完全满足高档针织品及高档机织物用纱、坯布的需求。棉纺行业技术装备的现状基本反映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

距。蚌埠市纺织服装行业技术装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设计开发队伍严重不足,多年来大多数产品只能是按客户提供样品组织生产,自主设计、开发的产品数量少、花色单一、产品雷同,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追求时尚的要求,造成同行业之间廉价竞争,价格下降,利润空间减少。

1.4.3 产业技术层次不高,产业积聚能力弱。

一是产品结构中,初加工、低档次的传统产品居多;二是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的生产规模小,集中度低,缺乏大公司、大集团的支撑,年销售收入10000万元以上的仅3户,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偏低;三服用纺织品面料加工型企业居多,家用、产业用纺织品面料加工型企业缺乏,棉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小、散、低”的生产方式比较普遍,起不到龙头作用。

在国内,纺织工业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江苏华芳、山东魏桥均形成百万纱锭以上的纺织基地。安徽华茂已形成52万纱锭、1000余台无梭织机的规模。与周边地市相比,蚌埠近几年纺织工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强,产业集群化程度也不高。

1.4.4 缺乏合作机制

企业之间沟通与互动不够,难以形成区域性的竞争力量。有些企业为了强占市场,不惜自相残杀,形成了恶性竞争。由于缺乏合作机制,很容易使采购商利用各厂的报价两边反复挤压,导

致成交价格一再下滑,企业效益较差。

1.4.5 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名牌带动作用不明显。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珠绒”、“花鼓灯”等品牌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总的看,企业品牌建设投入少,没有形成品牌主导销售的效应,在服装行业70%以上从事来料加工贸易,导致蚌埠纺织服装企业缺少知名度,品牌带动作用不明显,品牌导向消费市场能力滞后。

服装工业除了具有劳动力优势外,在款式设计、营销理念、品牌意识、快速反应机制等方面远远落后于沿海周边城市,面料和辅料主要依靠外地供给,会展、模特、广告等服务业发展滞后,服装产品只能定位于中低档内销市场。

品牌的落后及创新能力不强,不仅影响了企业效益及综合实力的增强,而且延缓了企业跨越式发展的进程。

二、蚌埠市发展纺织产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2.1 国际环境

2.1.1 中国纺织工业前景依然看好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纺织工业的纤维加工总量已占世界总量的1/4以上,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约占我国出口商品贸易总额的1/6。纺织工业对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融入世界经济舞台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尽管近几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持续走低,但中国在世界市场份额仍有所增加。同时,内需的增长成为中国纺织业应对危机企稳回升的保障。整体上看,中国纺织工业前景依然看好。一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打破了世界主要市场长期对我国的歧视性贸易政策的束缚,为我国纺织提供了更大的国际发展空间。二是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为传统纺织工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我国纺织工业进入创新能力提高最快、新技术进步最大、自主品牌发展最兴旺的时期。三是金融危机的冲击没有动摇世界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两大趋势,却必然带来世界纺织工业的深刻变革,危机为我们清醒认识并着力解决行业内部结构性问题提供了契机,也为中国纺织工业抢占国际纺织新的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1.2 全球纺织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使得竞争愈来愈烈

一是以产业链分工为主的跨国生产和经营,使产业链的低端技术、常规产能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发达国家依靠资金、技术等优势,掌控世界纺织品高端市场,运用市场网络主导高附加值领域,国际纺织业的竞争也由“价格和质量”竞争转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品牌竞争为焦点”的综合经济实力竞争;二是发达国家逐步退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国以及北非一些国家和地区,凭借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欧美区域性的贸易保护等有利条件,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发挥后发优势,成为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有力竞争者;三是区域经济同盟和经济多边协议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兴起,促使纺织服装业生产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生战略转移,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墨西哥、加勒比国家,欧盟内部具有纺织工业基础的部分新入盟成员国已成为美、欧纺织产业转移重点,欧盟还制定了扶持其新成员国发展纺织工业的产业政策。

2.1.3 非关税壁垒形成的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存在

2005年配额取消标志着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迈开了实质性步伐,一些发达国家出于政治考虑,保护本国不断萎缩的纺织工业和其经济、政治团体利益,千方百计设臵种种障碍阻止纺织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同时,纺织工业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国际纺织品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纷纷保护本国的纺织品市场和

产业发展利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和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将不可避免。

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壁垒之外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一种规则,它包含着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当前,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都设臵了技术性的非关税壁垒,如环保标准、技术标准、社会责任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进行限制;另外,部分国家和地区利用区域贸易集团或双边自由贸易体制进行排斥;利用我国市场经济地位没有得到普遍承认,对我国纺织品采取反倾销等手段,抑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等。

取消配额后,全球纺织品服装生产和贸易将会进一步调整,某些局部的地区性贸易摩擦与争端也会时常出现。但总体上看,全球纺织品服装生产与贸易将在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在不断摩擦中逐步平衡。我国纺织行业将凭借较强的国际比较优势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世界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的回归,将给世界纺织业带来更多的新的发展契机。

2.1.4 纺织产业高技术、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

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将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主流。纺织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对世界纺织生产与消费将产生重大影响,运用复合、超细、多异、共聚、纳米等技术发展差别化、功能化纤维、高性能纤维将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疗、建筑、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在资源、环保约束日益加大的形势下,以加强生态环保为目标的生物工程,新

型绿色纤维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应用将成为新时期发展的主要趋势;纺织行业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实现各生产工序的连续化、自动化和产品高质化;信息化技术将在企业生产、流通和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形成一套完整的快速反应和消费导向体系。

2.2 国内环境

2.2.1 国家和安徽省各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进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淮海经济区发展战略、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特别是安徽省正式被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为蚌埠积极争取国家在资金、政策和产业布局规划上的扶持以及参与泛长三角的分工与合作,创造了极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将推进中部崛起作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来,国家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大大改善中部地区综合发展条件。2009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全面确定了中部崛起总体目标和任务,完善了各项政策和措施。规划提出中部地区要着力自主创新,调整优化结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的优势中崛起,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该规划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空间,将进一步推进中部崛起向纵深发展,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和纺织工业发展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

作用。抓住中部崛起战略带来的机遇,蚌埠纺织工业就能够走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2.2.2 纺织产业梯度转移加快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多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占我国纺织产业规模85%的东部沿海地区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而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推进纺织产业转移,对推动纺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纺织行业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推进纺织产业转移,有利于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等优势,突破土地资源匮乏、环境压力加大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制约因素,提高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有利于发挥中西部地区土地、劳动力、原料、能源等比较优势,通过承接纺织和服装制造业转移,发展经济并扩大就业;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地缘广阔、区域经济互补性强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增强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产业转移,将引导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优势互补,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合理分工,实现资源最优化配臵,构建跨区域上下游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格局。这种区域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将促进产业集聚多中心分布格局的形成,

这既符合我国国情,也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带来新的发展良机。

从国际范围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在当前发达国家常规纺织产能已基本转向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下,由于我国具有庞大的产业规模和消费市场支持,发达国家具有优势的产业和环节如纺织先进技术、面料设计研发及后整理等环节也呈现出加速转移的趋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近出台的“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人才、资源等优势,以“发挥优势、积极承接、加强配套、完善体系”为原则,抓住中部崛起战略机遇,重点发展棉纺织、麻纺织、针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加工制造,逐步建立和完善纺织产业制造体系。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中部和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5.0%和22.1%,远高于全国4.8%的增速,东部地区同比则下降了5.0%,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从2005年的24.5%提高到了39.9%。2000-2008年,安徽省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达到45.8%,远高于全国及中西部地区的增速。

2.2.3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推动纺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经过60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纺织工业大国,纺织主要产品的产量及消费量位居世界前列。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纺织行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凸现。为此在2009年国务院制定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用纺织品产品比重,促进产品升级换代,满足市场需求。《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纺织工业明确定位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安徽省也将纺织行业列为重点发展扶持产业,并于2009年5月出台了《安徽省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些对推动纺织业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2.2.4 内需增长仍然是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拉动力

目前我国的纤维加工量超过全球的40%,不但解决了13亿国民的衣着问题,而且为满足世界人民不断提升的物质生活水平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我国纺织工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面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国际纺织品贸易体制的新变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纺织工业发展的迫切任务。

继2008年初欧盟取消纺织品配额之后,2009年1月1日起美国也不再对我国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在出口退税率上调、利率下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持平、以及原材料成本下降等诸多利好因素刺激下,纺织服装企业出口的困境有所缓解。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面临周边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快速发展的纺织品竞争,另一方面,高档纺织品因其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而面临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纺织品服装内需消费将

主导未来世界经济 中国应大力发展五种支柱产业

主导未来世界经济中国应大力发展五种支柱产业 [大] [中] [小]2010年6月14日昆明日报报道,云南省昆明市将花3年半时间,把34.3万亩农田种植面积全部调整为园林园艺、苗木、经济林木种植和滇池湿地生态园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云南省昆明市农业将实现功能、产业结构、生产模式、劳动力结构等方面的大调整。在此基础上云南省昆明市着力发展品牌、特色、生态、高效、节水、外向型农业,加快生态农业发展。通过农田变绿化,云南省昆明市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苗木生产园区。到2015年,云南省昆明市将完成区域布局合理、生产水平高、产业经营力强、生产质量安全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和高效低耗的农业生态体系,形成生态和谐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文明城市。云南省昆明市依托自己的地理环境和产业优势在发展经济中找到了自己未来的产业,进而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 事实上,由于廉价劳动力和低资源、环境要素价格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基础已经动摇,转变失衡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收入,增强内需,这些都迫切要求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求中国大力发展新产业。结合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国际政治形势、欧元危机以及世界科技新特点,中国主导未来世界经济应大力发展五种支柱产业: 一、物联网产业。“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全球信息产业的又一次科技与经济浪潮。物联网是下一个经济增长点。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 天津正积极着手制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圈定产业资源。未来几年,天津将把“物联网”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构筑高端产业高地的重要途径。 物联网武夷山示范区是福建省的两个物联网示范区之一,该示范区以“数字武夷”工程建设为基础,以智能旅游为重点,将来还将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交通、物流、校园、城管、社区、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打造智慧五一旅游度假城市。2010年6月10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朱炎在当日召开的“2010信息网络创新年会”上透露,2010年年初以来云计算、物联网应用等行业发展迅猛,其中骨干企业增长速度都超过50%。

纺织工业是中国具有优势的传统支柱行业之一,随着国民经

纺织工业是中国具有优势的传统支柱行业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入WTO,我国的印染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印染废水排放量约占整个工业废水排放量的35%,达3×106~4×106m3/d,印染厂每加工100m织物,则产生3~5t废水,每年排放废水9亿多t,其中印染废水排放量又占纺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80 %。近年来,由于新工艺、新原料、新染料、新助剂的不断开发和应用, PV A浆料、人造丝碱解物(主要是邻苯二甲酸类物质)等难生化降解有机物大量进入印染废水,BOD5/COD值由原来的0.4一0.5下降到0.2以下,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污染物变得越来越复杂, 处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已受到严重挑战,因此开发经济有效的印染废水处理技术日益成为当今环保行业关注的课题。 印染工艺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各类纺织材料(纤维、纱线、织物)进行物理和化学处理的总称,包括对纺织材料的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四个工序。染色是使染料与纤维之间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的结合,或用化学方法在纤维上,生成颜料,使整个纺织品具有一定坚牢色泽的加工过程。印花是部分染色。根据原料对纺织业进行分类有棉纺织印染行业、毛纺织染整行业、丝绸印染行业和麻纺织染整行业。毛纺织染整行业、丝绸印染行业和麻纺织染整行业一般均包括由纤维经过纺纱、织造、印花(或染色)和整理的全部工艺流程。由于棉纺织印染产品产量大,所以其纺织和印染是在不同企业加工的。棉纺织厂一般加工的产品为坯布或纱线,而印染厂则将坯布经过处理后,再进行染色或印花,最后产品为漂白布、染色布、印花布。在印染过程中,很多纤维、染料、助剂、浆料、整理剂等被加入,使得印染废水的处理难度加大。纺织纤维材料主要有天然纤维(如棉、毛、丝、麻)和化学纤维。天然纤维都含有大量杂质,原棉杂质含量约10%,主要是植物脂肪、棉蜡、含氮物质、果胶质、色素、棉籽壳及杆茎上的有机物等;原毛杂质超过60%,主要是砂土、草刺、羊脂和羊毛汗等;生丝含丝胶和少量油脂、色素,约为20%;原麻所含杂质种类与棉相似,但含量较高,约25%~30%。化学纤维较纯净,只是在制造过程加入的油剂,如抗静电剂、润滑剂等。 印染废水成分复杂,主要是以芳烃和杂环化合物为母体,并带有显色基团(如- N = N - 、- N = O) 及极性基团(如- SO3Na 、- OH、- NH2) ;染料分子中含较多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的- SO3H、- COOH、- OH 基团,如活性染料和中性染料等,致使染料在水中溶解度较大;不含或少含SO3H、- COOH、- OH 等亲水基团的染料分子以疏水性悬浮微粒形式存在于废水中;含少量亲水基团但分子量很大或完全不含亲水基团的染料分子,在水中常以胶体形式存在。印染废水中还常带有一些助剂,它们起促染(加速染料上染) 或缓染(延缓染料上染, 使染色更加均匀) 作用。目前,疏水性或不溶于水的染料废水脱色问题已基本解决,难点在于许多亲水性或水溶性染料废水的治理,处理印染废水主要是脱除废水色度和降低COD含量。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或者它们中的两种或更多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如:物理—化学法,化学—生物法,物理—生物法等。 物理法处理印染废水的技术包括吸附、膜分离技术和超声波气振法等。其中以吸附法的应用最为广泛。吸附脱色技术是依靠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来脱除染料分子的。吸附剂包括可再生吸附剂如活性炭、离子交换纤维等;不可再生吸附剂有各种天然矿物(膨润土、硅藻土) 、工业废料(煤渣、粉煤灰) 及天然废料(木炭、锯屑) 等。目前用于吸附脱色的吸附剂主要靠物理吸附,但离子交换纤维、改性膨润土等也有化学吸附作用。 活性炭是最早应用也是迄今为止最优良的脱色吸附剂,活性炭表面及内部都有细孔,而且是相互连通的网状空间结构,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采用活性炭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活性染料、碱性染料、偶氮染料。在一定条件下,活性炭还可直接吸附某些重金属离子;另外,活性炭吸附水溶性染料时,吸附率高,但不能吸附悬浮固体(SS) 及不溶性染料。活性炭虽然吸附性能优良,但由于再生困难,成本高,一般应用于浓度较低的染料废水处理或深度处理。

机械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重要关系.doc

机械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重要关系 .机械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重要关系摘要:机械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机械工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具的任务。 因此,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决定着相关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水平。机械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词: 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关键因素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ortant relationshipAbstract: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s the basic and supporting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ic. It offers technologies, equipments and means of production for various departments of national economy.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as conclusive influence on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on promoting of national economy. Key word: Basic industry supporting industry key factor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 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纺织品的分类

纺织品分类 1、按用途可分为衣着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工业用品三大类;①衣着用纺织品包括制作服装的各种纺织面料以及缝纫线、松紧带、领衬、里衬等各种纺织辅料和针织成衣、手套、袜子等。? ②装饰用纺织品在品种结构、织纹图案和配色等各方面较其他纺织品更要有突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一种工艺美术品。可分为室内用品、床上用品和户外用品,包括家居布和餐厅浴洗室用品,如:地毯、沙发套、椅子、壁毯、贴布、像罩、纺品、窗帘、毛巾、茶巾、台布、手帕等;床上用品包括床罩、床单、被面、被套、毛毯、毛巾被、枕芯、被芯、枕套等。户外用品包括人造草坪等。? ③工业用纺织品使用范围广,品种很多,常见的有蓬盖布、枪炮衣、过滤布、筛网、路基布等。? 2、按生产方式不同分为线

类、带类、绳类、机织物、纺织布等六类:①线类:纺织纤维经纺纱加工而成纱,两根以上的纱捻合成线;②带类:窄幅或管状织物,称为带类;③绳类:多股线捻合而成绳;④机织物:采用经纬相交织造的织物称为机织物;⑤针织物:由纱线成圈相互串套而成的织物和直接成型的衣着用品为针织物;⑥无 纺布:不经传统纺织工艺,而由纤维铺网加工处理而形成的薄片纺织,称为无纺织布。??五、织物的经纱或纬纱? 各种织品都有长度和宽度,与布边平行的长度称为匹长,匹长的方向就为织物径向;与布边相垂直的长度称其幅宽,幅宽的方向为织物的纬向。在织布时,用于径向的纱为经纱,用于纬向的纱称为纬纱。??六、织物的缩水? 1、织物的缩水率? 织物的缩水率是指织物在 洗涤或浸水后,织物收缩的百分数。一般来说,缩水率最大织物是合成纤维及其混纺织品,其次是毛织品、麻织品,棉织品居中,缩水较大,而最大的是粘胶纤维、人造棉、人造毛类织品。 ? 2、织品产生缩水的因素:

徽商有哪四大支柱产业

徽商作为一支重要的商帮,将触角伸向了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形成了“货无所不居,业无所不精”的繁荣局面,尤以盐、典当、茶、木为最主要。徽州盐商在明清中国社会经济 中占有重要地位。嘉庆年间,两淮盐业每年交纳的各类税费竟超过800万两,而此时清政府全年的收入也不过4,000万两左右。在长期同山西、陕西商人的竞争中,徽商摆脱了被动 处境,逐渐占据优势。万历年间,实行纲运制后,徽商优势进一步扩大。清代中期,徽州盐商达到了最高峰。据说两淮盐业设有八位总商,歙县一县就占了四席,足以说明徽州盐商势力之大。清代嘉庆年间以后,由于清政府盐课激增,以致私盐泛滥,加之盐商自身奢侈挥霍,导致盐业衰败。道光初年,清政府为确保政府税收,把改革盐业的成本摊派到了盐商身上,致使盐商纷纷破产。此后,徽商中经营盐业的不再具有主导地位,更失去了左右国家经济命脉的实力。 明清时期,徽州典当业兴盛。当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白银作为货币广泛流通,对于广大的社会中下阶层来说,在遇到青黄不接或周转不灵时,为取得白银,典当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条出路。因此,明清时期典当业发展迅速,全国几个主要经济中心,尤其是苏浙一带的财富之区,徽州典商占有压倒性优势。徽州典商除经营典当外,往往同时兼营存贷款,当铺同时兼营钱庄的非常普遍。在徽州各县中,休宁人最善于经营典业。而宋元以来徽州对人的尊称“朝奉”一词,亦成为对典当业主的通称。鼎盛时期的徽州商帮势力能够达到“全国金融皆可操纵”,这里的金融主要指的就是典当和钱庄。 徽州自唐代以来就是茶叶的重要产区。明清时期,徽州茶业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明代隆庆年间,松萝茶兴起,徽商将松萝茶贩运到全国各地。到了明代末年,随着东西方航路开通,松萝茶飘洋过海,行销至欧美,一度成为中国绿茶的代表。清代,中国茶叶出口市场逐步扩大,茶业成为徽商仅次于盐业的大宗生意。清代晚期,徽州盐商衰落,而茶商随着开埠通商发展极快,茶业遂取代了盐业,成为徽商的第一大行业。 徽商经营木业很早,宋代已小有名气,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徽州六县经营木业者均不乏人,而以婺源人为最多。徽商木业通常透过木行经营。木行由拥有巨资的商人、官绅或地主开办,由从事介绍交易、提供仓储发展到为木商提供食宿、代客垫款、收账、代办运输、起卸、纳税等。木行同时还向社会吸引存款,对木商发放货款,收取利息。木商向木行出售木材,生意做成,木行还可坐收佣金。有些木行自己也从事贩木买卖,具有可观利润。晚清和民国年间,木业在徽州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茶业相近,成为重要经济命脉,但在抗日战争中再次遭受沉重打击,其残余部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造成为国营或集体经济组成部分。

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

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纺织业在中国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之所以纺织业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大块头之一,和纺织业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搓、绩、编、织成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体的草叶和兽皮。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逐步学会了种麻索缕、养羊取毛和育蚕抽丝等人工生产纺织原料的方法,并且利用了较多的工具。有的工具已是由若干零件组成,有的则是一个零件有几种用途,使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那时的纺织品已出现花纹,并施以色彩。但是,所有的工具都由人手直接赋予动作,因此称作原始手工纺织。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夏代以后直到春秋战国,纺织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原料培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纺织组合工具经过长期改进演变成原始的缫车、纺车、织机等手工纺织机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一部分纺织品生产者逐渐专业化,因此,手艺日益精湛,缫、纺、织、染工艺逐步配套。纺织品则大量成为交易物品,有时甚至成为交换的媒介,起货币的作用。产品规格也逐步有了从粗陋到细致的标准。商、周两代,丝织技术突出发展。到春秋战国,丝织物已经十分精美。多样化的织纹加上丰富的色彩,使丝织物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贵衣料。这是手工机器纺织从萌芽到形成的阶段。 这个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

矿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矿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和原材料。然而,由于大规模的矿山开采导致了矿山废弃物数量的剧增。严重扰动了区域土壤、水、植物、生态环境,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已刻不容缓。 1 国内外土地复垦的研究进展 在国外,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了土地复垦的研究和实践,美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土地复垦均取得显著成绩。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来,矿区土地复垦的理论研究处于高潮时期。在生产实践中不但进一步完善了施工技术,还促进了对土壤改造、政策法规、现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形成了庞大的技术产业。近年来,在矿山开采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与生态环境恢复的研究;遥感与GIS在土地复垦中的应用;无覆土的生物复垦及抗侵蚀复垦工艺;矿山复垦与矿区水资源及其它环境因子的综合研究;清洁采矿工艺与矿山生产的生态保护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我国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作起步于20世纪 70年代末,在80年代由于当时的政策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废弃地生态恢复工作总体上还是处于零星、分散、小规模、低水平的状态。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的出台,使该项工作步入了法制轨道。我国土地复垦经历了从自发性零星复垦到自觉性有计划复垦、从单一型复垦到多形式复垦、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巨大变化。但在矿种之间和区域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煤矿、铅锌矿、铁矿的恢复率较高;小型矿山对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 生态恢复几乎为零。从复垦的效果来看,煤矿较好, 非金属矿次之,而金属矿山最差。近年来,我国也结合多个专业针对我国的矿山情况进行土地复垦技术工艺、政策与战略研究。对于废弃地的复垦技术不仅逐渐向生态恢复转变,还对修复后的土壤肥力以及各项指标进行了研究,使我国的废弃地复垦工作逐渐迈上了系统化、整体化和高效化相结合的生态发展阶段。 总体上看,由于我国土地复垦起步晚,土地复垦 8 常被认为是一种纯工程性的问题,参与研究的专家不多,再加上中国传统的“重术轻学”的思想,因而复垦理论远远落后于实践,与国际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 2 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涵义 土地复垦就是恢复因采矿等破坏或影响的土地的生产力和经济利用价值,将其改造成为符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要求,并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发展的活动。土地复垦是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为定义,同时又是一个具有物理学及生态学全过程的宽泛概念。 矿区生态重建是指对采矿引发的结构缺损、功能失调的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借助人工支持和诱导,对其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超前性的计划、规划、安排和调控,同时对逐渐逼近最终目标这一逆向演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跟踪评估并匹配相应的技术经济措施,最终重建一个符合代际需求和价值取向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生态重建的生态学原理,最重要的是生态演替原理,即生态系统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有顺序的变化过程。同时矿山在生态重建过程中,还必须注意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原理,结构稳定和功能协调原理,实现新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土地复垦强调的是矿山土地可利用能力的恢复,生态重建则在土地可利用能力恢复的基础上,强调建立一个和环境协调的、具有稳定生物群落的人工生态系统。土地复垦是生态重建的前期工程,而生态重建是土地复垦的最终目标,土地复垦应是生态重建中的核心部分。 3 影响因素 由于矿山自身条件各异,矿山复垦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多,主要有: ①矿区地表特征: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 ②环境因素:气候、气象和城镇、居民区分布,矿山开采前该地区环境状况及矿山开采后可能造成的污染等; ③矿区地表地层的理化性质:厚度、有机质含量、pH值、盐渍度、土壤水分、渗透性、微量元素、抑制植物生产的有毒化学物质等; ④矿床开采方法、废石及尾矿的充堆方法及复垦的可能性, 采矿及复垦设备的通用性,复垦区再种植及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复垦周期与经济效益等。由于各矿床的赋存条件不同,故所采用的复垦工艺技术也不尽相同,应根据矿体的赋存情况和开采方法,统一计划,边开采边复垦,在复垦时充分

纺织基础知识

纺织基础知识(欢迎大家多多补充,多多益善啊!) 作者:[笑傲浆糊]我要回复 纺织纤维 1、定义:纤维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细丝状物质,纺织纤维则是指用来纺织布的纤维。 2、纺织纤维特点:纺织纤维具有一定的长度、细度、弹性、强力等良好物理性能。还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例如:棉花、毛、丝、麻等天然纤维是理想的纺织纤维。 3、纺织纤维分类: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①天然纤维包括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和矿物纤维。 A 植物纤维如:棉花、麻、果实纤维。 B 动物纤维如:羊毛、免毛、蚕丝。 C 矿物纤维如:石棉。 ②化学纤维包括再生纤维、合成纤维和无机纤维。 A 再生纤维如:黏胶纤维、醋酯纤维。 B 合成纤维如:锦纶、涤纶、晴纶、氨纶、维纶、丙纶等。 C 无机纤维如:玻璃纤维、金属纤维等。 4、常见纺织纤维的纺织性能: ① 羊毛:吸湿、弹性、服用性能均好,不耐虫蛀、适酸性和金属结合染料。 ② 蚕丝:吸湿、透气、光泽和服用性能好,适用酸性及直接染料。 ③ 棉花:透气、吸湿、服用性能好、耐虫蛀、适直接还原偶氮、碱性媒介、硫化、活性染料。 ④ 黏胶纤维:吸湿性、透气性好、颜色鲜艳、原料来源广、成本低,性质接近天然纤维,适用染料同棉花。

回复:纺织基础知识 我要回复

回复:纺织基础知识(欢迎大家多多补充,多多益善啊!) 作者:[笑傲浆糊]我要回复 织物组织 1、定义:纺织品是在织机上由相互垂直的两个系统的纱线,按一定的规律交织而成,也就是经纬线按一定规律地相互沉浮,使织物表面形成一定的纹路和花纹,这种组织称为织物组织。 2、织物组织分类: ① 原组织:是最简单的织物组织,又称基本组织。它包括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三种。 ② 小花纹组织:是由上面三种基本组织变化,联合而形成的。如山形斜纹布、急斜纹。 ③ 复杂组织:又包括二重组织(多织成厚绒布,棉绒毯等)、起毛组织(如灯芯绒布)、毛巾组织(毛巾织物)、双层组织(毛巾织物)和纱罗组织。 ④ 大花纹组织:也称提长花组织,多织出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美丽图案。 ⑤ 缎纹组织:布表面光滑但不结实、易刮伤、易起毛。 3、织物的密度:密度指织坯成品单位长度中经纱和纬纱的根数,常用10平方厘米或1平方英寸中纱线根数表示。床上用品织物常见密度:30S纱78*65,78*54,20S纱60*60,40S纱90*90、110*80、133*72,28S纱70*60,单位:根/1英寸。 4、织物的回潮率,公定重量。 ① 回潮率=(湿重-干重)/干重×100% 公定回潮率:棉纱8.5%,棉布8%,涤棉纱65/35布匹3.06%,涤 棉50/50,布匹4.2% ② 公定重量:织物在公定回潮率下的重量为公定重量。 纺织品分类: 1、按用途可分为衣着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工业用品三大类;

对乌海市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

对乌海市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 能源、建材、化工、冶金是我市四大支柱产业,2010年其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8.3%。为及时了解掌握目前四大支柱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和优质服务,我们组成调研组深入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乌海市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乌海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能源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龙头作用日益显现。以煤焦电力为主的能源产业不断增强,带动了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支撑着乌海市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一)能源产业发展状况 我市能源产业主要有煤炭、炼焦及电力生产三大产业集群。近年来,通过对生产能力低于30万吨、储量低于600万吨的所有地方煤矿全部关闭,100万吨以下焦化企业全部关停,关闭小火电机组31.3万千瓦等举措,进行资源整合,构筑起能源产业发展新优势。 1、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能源企业64户,其中煤炭企业43户,炼焦企业12户,电力企业9户。主要产品产量: 原煤2973.4万吨,洗煤3093.2万吨,焦炭631.4万吨,其他焦化产品25.6万吨,焦炉煤气4.3亿立方米,发电量121.6亿千瓦时。从资产规模看,到11月末能源生产企业资产总计达到4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占规模以上工业全部资产的 64.4%。从生产能力看,到2010年末,已形成年产原煤3064万吨,焦炭136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341万千瓦的生产能力。 2、生产快速增长。2010年,能源生产企业完成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8%,占GDP总量的46.9%,同比增长32.3%,比规上工业增速高7.2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GDP分别增长23. 6、10.8个百分点。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一、中国机械制造业管理现状与特点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然而相当部分中国企业及人们的思想意识仍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上述竞争武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机械制造业与其它制造业的管理具有共性也有个性;机械制造业本身随着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其管理方法存在差异;中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企业文化、法律、制度的不同也有其特殊性。 (1)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业,其管理软件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些制造类型的特征: 离散制造——不同的物料经过非连续的移动,通过不同路径,生产出不同的物料和产品。如汽车、机床、飞机、计算机、家电等。 流程工业——物料经过混合、分离、成型或者化学反应,物料大多连续地通过相同路径,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它又分为连续生产、批量生产和混合制造几种类型。在管理上要求配方管理、副产品、联产品、多种计量单位,同一物品多个质量等级、批号跟踪、保质期等特点,一般用专业流程工业软件。 ·单件生产——产品按订单设计、按客户需求生产,产品很复杂。产品生产周期一般都很长。有时一个合同按部件多次交货。如三大动力厂(大电机、汽轮机、锅炉)重型机械、造船等。生产组织按工艺划分,设备是通用的。生产管理中除应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整套方法外,需增加网络计划(项目管理),关键资源排序。这里CRM就并不重要。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的或选配的。需求可以是预测,或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生产组织按工艺特征分车间、工段、班组,如铸、锻、铆、焊、车、铣、刨、磨、装配等。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典型的MRPII加配置控制。他们也需要CRM,SCM等。 ·大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或少数选配。需求主要靠预测,也考虑订单。生产设备是以物料(零件、部件)为对象组成一条条流水生产线。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将传统MRPII与JIT混合制造,中长期计划和批量生产的零件采用物料需求计划MRP,执行计划采用JIT、看板(电子看板)、反冲库存、条码物料跟踪等计划。CRM,电子商务就很重要。 ·大规模定制——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满足不同客户个性需求和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的优势相结合。生产组织仍是流水线,但产品配置是多种多样。在生产计划控制方面它需要结合MRP、JIT、配置控制等综合应用。是前两种的混合制造模式。 所以,企业生产类型不同,在选择ERP软件时要按这些不同的管理特征去寻找满足企业需求的软件。你是个年产10万辆汽车的生产厂,软件中没有JIT我看就不合适。你是个重型机械厂,他产品中没有项目管理,关键主件质量跟踪,我看也不行。另外,不同的企业管理的重

传统印染

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1 基本介绍 蜡染,古称“蜡缬”。传统民间印染工艺之一。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据考证,“蜡染”一词在文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唐代慧琳些的《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之“众缬”:“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缬”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重大进步。蜡染今在布依、苗、瑶、仡佬等族中仍甚流行,衣裙、被毯、包单等多喜用蜡染作装饰。主要方法是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纹样,然后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用水煮脱蜡即现花纹。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趣味很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蜡染的发明以人们对物质特性的重复认识和利用为基础,并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因素和技术条件,因此它是在特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蜡染是基于人们对服饰美化的需要,在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是在多种染织工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蜡染产生的时间应在纺织、印色和画馈工艺成熟之后。从原料上看,蜡染对面料没有特殊要求,棉、麻、丝、毛织物都能采用;防染材料也不拘于特定品种,动植物蜡均可使用,通常是用树脂和蜂蜡;染色只能用冷染工艺,一般是植物染色,以靛蓝为主。从范围来看,蜡染技术存在与世界上很多地方,风格和使用方式也多种多样。由于受地理和气候的影响,北方寒冷地区不宜进行蜡染,因此蜡染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 2 蜡染起源 传说故事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

东莞五大支柱四大特色产业概况

东莞,起步于制造,发达于制造,扬名于制造。1978年,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诞生于此。30多年来,东莞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制造业名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善、技术先进、涉及30多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的制造业体系,被誉为“世界计算机之都”、“世界玩具之都”、“世界鞋业之都”和“南派服装名城”。业界素有“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不论你在哪里下单,都在东莞制造”的美誉。东莞各镇街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如石龙电子信息、大朗毛织、虎门服装、长安五金模具、大岭山家具、厚街鞋业、茶山食品等,蜚声中外。 【五大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 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以计算机零部件及接口设备、电子元器件为主,配套率高达95%,部分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10%-40%的份额,已成为全球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拥有台达、三星、京瓷、日立、先锋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以及聚信科技、步步高等国内知名企业。 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 拥有长安五金模具、虎门电子线缆、寮步汽车、横沥模具等4个产业集群,聚集了一批技术先进、产业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如三星电机、金宝电子、京瓷美达、创基电业、柯尼卡美能达、华新电线电缆、中远船务、京滨、信浓马达等。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30多年来,东莞纺织服装类经历了“无牌—贴牌—创牌—名牌”的过程,涌现出虎门“中国女装名镇”、大朗“中国羊毛衫名镇”、厚街“世界鞋业总部”等全国闻名的产业集群。以纯、松鹰、小猪班纳、搜于特、兴业、圣旗路、观奇等纺织服装企业,华宝、琪胜、跨日等鞋类企业快速成长。 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 除了东莞腊味、麦芽糖、东莞米粉、东莞腐竹等驰名中外的传统产品外,饮料有可口可乐、雀巢、加多宝、日之泉,啤酒有华润、金威、珠江,饼干有嘉顿、华美、荣华、思朗,糖果有徐福记,糕点有圣心,方便面有七宝一丁、龙华日清等。 造纸及纸制品业 东莞已建成中国最大的造纸及纸制品生产基地,拥有玖龙、理文、金州、银州等全国闻名的大中型企业。 【四大特色产业】 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 东莞是全国最大的动漫衍生品制造基地。全球的芭比娃娃近1/3在东莞生产,HelloKitty、哆啦A梦、史努比、流氓兔等几乎所有知名动漫品牌的衍生产品都在东莞生产。位于日本东京的全球动漫一条街——秋叶原动漫市场,随处可见东莞生产的动漫衍生品。龙昌数码于2007年开发的I-SOBOT人型机器人是世界上最小的智能机器人被加载吉尼斯世界记录。 家具制造业

纺织品主要分为哪些种类 纺织品分类详细介绍

https://www.360docs.net/doc/f610834168.html, 纺织品主要分为哪些种类纺织品分类详细介绍 属于纺织品的物品有很多种,是居家常见的产品。那么纺织品主要分为哪些种类呢?今天九正家居网一一告诉你,还带来纺织品详细介绍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纺织品主要分为哪些种类? ①按纺织品组织结构、采用原料、加工工艺、质地、外观形态和主要用途分十四大类。 ②按纺织品的用途可分为衣着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工业用纺织品三类。 ③按生产方式不同分为线类、带类、绳类、机织物、纺织布等六类。

https://www.360docs.net/doc/f610834168.html, 纺织品分类详细介绍: 一、根据丝织品种的组织结构、采用原料、加工工艺、质地、外观形态和主要用途分十四大类。 古代的丝织品基本按织物组织、织物花纹、织物色彩命名。现代丝绸沿用旧名的很多,如绉、绫、绨、绢,也使用了一些外来语,如乔其(georgette)、塔夫绸(taffeta)等。根据丝织品种的组织结构、采用原料、加工工艺、质地、外观形态和主要用途,可分成纱、罗、绫、绢、纺、绡、绉、锦、缎、绨、葛、呢、绒、绸等十四大类。 1.纱:全部或部分采用由经纱纽绞形成均匀分布孔眼(即“纱眼”)的纱组织丝织物,也称素纱。 2.罗:全部或部分采用由经丝互相绞缠后呈现椒孔的罗组织丝织物。有直罗、横罗、花罗、素罗之分。 3.绫:采用斜纹组织或斜纹变化组织,织物表面具有斜向织纹的丝织物,质地轻薄。早期织物表面呈叠山形斜纹,“望之如冰凌之理”,故称绫。

https://www.360docs.net/doc/f610834168.html, 4.绢:采用平纹组织,质地细腻、平整、挺括的天然丝织物。 5.纺:采用平纹组织,经纬线无捻或弱捻,质地轻薄、柔软的丝织物。 6.锦:采用重组织,用多色丝线织成的绚丽多彩的色织提花丝织物。锦是负有盛名的提花绸,古有"织采为文,其价如金"之说。有蜀锦、宋锦、云锦之分。 7.缎:采用缎纹组织或缎纹变化组织,外观平滑、光亮、细密的丝织物。 8.绨:采用平纹组织,应用长丝作经,棉或其他纱线作纬,质地粗厚、织纹清晰的丝织物。有素线绨、花线绨之分。 9.葛:采用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及其变化组织,经曲纬疏,经细纬粗,织物表面呈现横向梭纹,质地厚实的丝织物。 10.呢:采用各种组织,应用较粗的经纬丝线,质地丰厚,有毛感的丝织物。 11.绒:全部或部分采用起绒组织,表面呈现绒毛或绒圈的丝织物。 12.绸:采用平纹组织或变化组织,经纬交错紧密的丝织物。绸是丝织品的总称。其特征为:绸面挺括细密,手感滑爽。无其他明显特征的丝织品都可称为绸。 13.绡:采用平纹或假纱组织,质地轻薄,呈现透孔的丝织物。 14.绉:采用平纹组织或其他组织,应用经纬加强捻等工艺,织物呈现皱纹效应的丝织品。其特征为:绸面具顺逆双向皱纹,光泽柔和,手感富有弹性,抗绉效能好。 二、按纺织品的用途可分为衣着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工业用纺织品三类。 衣着用纺织品包括制作服装的各种纺织面料以及缝纫线,松紧带,领衬,有突出的物点,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工艺美术品。 装饰用纺织品分为室内用品,床上用品和户外用品,包括家布和餐厅浴室用品,如:地毯、沙发套、椅子、壁毯、贴布、像罩、纺品、窗帘、毛巾、茶巾、台布、手帕等,床上用品包括床罩、床单、被面、被套、毛毯、毛巾被、枕芯、被芯、枕套等。户外用品包括人造草坪等。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区别

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 支柱产业,是指那些在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构成国民收入主要来源,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 这种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能是该产业的收入占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产出的比重所知;也可能是该产业的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所致;还有可能是由于该产业的就业系数高,因而该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大;此外,也可能它是主要的外汇创收产业。因此,作为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阶段标志的支柱产业,必定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或骨骼产业。 支柱产业可能是主导产业,也可能不是。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都是政府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而重点支持的产业。它们之间从动态上看,存在着发展中的替代现象,即从主导产业的发展看,一方面要强化现有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则是要从现有主导产业中筛选出未来的支柱产业,因而可以说,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潜在的支柱产业。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有着极为紧密联系的概念,如果忽视两类产业作用的差别,容易造成制定发展战略上的失误。 两者的关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 1.支柱产业着重强调产业的净产出占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的比重,比重大的,则可称为支柱产业,它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并能够提供大部分国民收入的产业。主导产业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科技发展和时间推移,原先的主导产业就会被新兴的主导产业所替代,但由于其在过去的大发展,很可能成为新时期的支柱产业。从产业演变的历史看,大多数支柱产业都是由过去的主导产业演进而来的。

纺织新材料的应用

提起日常生活,人们常用“衣、食、住、行”四个字加以概括,其中“衣”字当头,足见衣着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而在反映生活穷困时也往往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加以描述,说明人们历来把自己的“衣着”视同如“食物”一样重要的最基本生活条件。实际上,人们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衣着”就是由各种纺织材料制成的。 衣着用纺织材料,在现代社会中,以各种优异的性能、千姿百态的设计、五光十色的斑斓色彩制成人们的服装,不仅具有遮体、护体、御寒、防暑等功能,而且还起着装饰、美化、标志等作用。即通过材料质地、色彩、裁制、造型的变化,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充分显示人的体态和仪容的美感,或表现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个性。传统纺织材料很难满足这些要求,这就要求纺织材料要有质的变化,要把科技运用到其中。高新技术的运用大大拓展了纤维制造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从服装、装饰领域向产业用领域拓展。在产业领域已经遍及到医疗卫生、安全防护、航空航天、土木工程等。 纺织新材料是近年来采用高技术工艺及设备制造生产出来的高技术纤维、高技术面料和高技术产业用纺织品。高技术纤维中包含新型合成纤维、特殊功能性纤维、保护环境类纤维和生物型新纤维。高技术纺织面料既要满足人类穿着的舒适性。又要具有高品质的外观和风格,悬垂性、颜色、可加工性等高档次的纺织品。高技术产业用纺织品是具有高强度、高模量等高性能纺织材料、复合材料或特殊功能性纺织品。 一、神通广大的功能性纤维 l、天然彩色棉纤维及竹纤维 天然彩色棉及竹纤维纺织品的开发是绿色纺织品的发展方向之一,符合人们对衣着发展趋势的需求和回归大自然的潮流。目前世界上对天然彩色棉的开发十分重视,据有关资料报道世界上已有23个国家对天然彩色棉进行了研究和生产。天然彩色棉是利用现代高科技生物基因工程培育出来的一种新型棉花,它在种植过程中不施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棉纤维在生长、成熟过程中就具有了天然色彩。用天然彩色棉加工成的纺织品无需印染、漂白等传统工艺的处理,不产生任何污染,也没有任何化学物质残留,实现了从成衣的“零污染”过程,是风靡世界的生态型环保、健康产品。目前我国彩棉的育种技术已有重大突破,获得了棕、绿、蓝为主色的彩色棉新品15份、45个颜色系列。以彩棉为原料的男女内衣、衬衣、童装、床上用品已上市销售。

天津8大优势支柱产业蓝图

8大优势支柱产业蓝图绘就10年后天津工业一年干出三年半 20:把天津建成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在工业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上力争全国领先 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 3."5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9000亿元 2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 1."6万亿元 《天津市工业布局规划(2008—20年)》日前获市政府批复。未来10年,天津将构建一个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优势支柱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将达到40%。天津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 3."5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9000亿元;20年,工业总产值突破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 1."6万亿元。2010年底,天津市工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到 1."7万亿元,到20年,天津工业一年能干出三年半。工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工业创新能力进入全国领先,工业发展模式成为全国示范,工业发展水平争创国际一流。 该《规划》显示,天津市将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和轻工纺织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实施大企业集团带动战略,以重点骨干集团和重大项目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联合重组,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并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整合优势品牌资源,壮大品牌规模,培育出20个千亿集团和10个千亿品牌。 一、航空航天产业: 产值规模3000亿元

建成国家重要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未来10年,天津市将重点发展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大推力火箭、卫星航天器制造和空间站为核心的“三机一箭一星一站”,积极发展航空发动机、航空机载设备、机场与空管设备、卫星有效载荷、特种飞行器等关键零部件配套。构建起以总装制造为核心,涉及研发设计、航空物流、维修服务等多个领域,产业链较为完备的航空产业体系;以火箭制造装配、总装测试、卫星设计制造和空间站为核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航天产业体系。 20年,天津市将建成国家重要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航空航天产业产值规模将达到3000亿元。届时,天津市将形成年产空客A320飞机48架、直升机400架、无人机200架生产能力,建成推力120吨、最大载荷25吨、直径5米的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和航天器制造及应用产业基地。 二、石油化工产业: 产值规模13000亿元 建成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 天津市石油化工产业将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和精细化工,形成以石油化工为主,从石油勘探开发到炼油、乙烯、化工完整的产业链条。到20年,天津市石油化工产业产值规模将达到13000亿元,届时,天津市将建成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 在石油化工方面,将提升装备水平,突破关键技术,增强产业优势,建成4000万吨原油开采、3500万吨炼油、300万吨乙烯和百万吨级PT A、百万吨级PV C、百万吨级聚乙烯、百万吨级聚丙烯等一批规模超百万的石化产品基地;海洋化工方面,则壮大以氯碱为代表的海洋化工,促进与石油化工结合,发展一碳化工,形成百万吨级纯碱、百万吨级烧碱规模;精细化工方面,则促进产业链向纵深发展,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绿色环保为方向,形成以苯酐、顺酐、ABS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