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名解 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期末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是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3.温邪: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温热病邪等。
4.热象:热的性质形于外的征象。如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数、口渴、尿黄。
5.天受:指通过空气传播。
6.传染:指通过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7.逆传:相对顺传而言,即不按一般规律传变,而是急剧内陷生变。如由肺内陷心包或由卫内陷营血。特点是发病急骤,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预后较差。
8.新感:感受邪气当时发病,病发于表。特点是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变趋势,病情轻,病程短,易愈。
9.伏气:感受邪气当时不病,邪伏体内,过时而发,发病于里。特点是由内外透,亦可里而再里传变。病情重,病程长,难于速已。
10.温疫:指感受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
11.温毒:一指病因,即温毒病邪,具有蕴结壅滞,攻窜流走的致病特点;
一指病名,由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温病的共性,还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溃烂或斑疹的一类外感
热病。
12.升散疏泄:指向上、向外导致人体腠理疏松、津液外泄。
13.逆传心包:是证的概念,即肺卫之邪不解,患者突然出现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蹇舌绛,四肢厥冷的病证。
14.燥干清窍:即燥热病邪化火上炎,干犯头面清窍而致清窍不利的病证。表现为目赤,咽痛,龈肿,耳鸣等症状。
15.疫气:是一种物质性的致病因子,是微生物的雏形,是温一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16.上受:邪从口鼻而入即为上受。
17.透营转气:治法概念,清泻营热的药物中,加入清轻透泄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使营分邪热出气分而解阴。
18.水不涵木:虚不能滋养肝脉。
19.瘛瘲:手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
20.心中憺憺大动:指振动而有空虚貌,因阴液亏损所致。
21.顺传:温病由上焦传中焦,由手太阴传足阳明为顺传。特点是温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情趋于缓解,预后较好。
22.寒起热伏: 温病中发热恶寒此起彼伏,是邪留三焦的热形。
23.日晡潮热:日晡即日晡时,古代计时单位,相当于十二地支计时的申时和酉时之间,及北京时间下午3-5时。潮热即发热如潮水般定时涨落。每到下午3时发高烧,5时退烧。为阳明腑实,多伴有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
24.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扬者,显扬、张扬之意。以手扪皮肤,

始不觉热,甚则觉凉,久则渐觉体温升高,为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见于湿温初起,邪遏卫气。
25.夜热早凉:入夜低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提示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
26.战汗:急性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战栗,继之全身汗出,谓之战汗,为邪正交争之象。
27.昏聩:深度昏迷,昏睡不语,意识完全丧失。
28.昏蒙:神志昏糊,意识朦胧,间或谵语。
29.昏狂:神志躁扰,意识狂乱,如狂发狂。
30.斑:为阳明胃热未得及时清解,内迫营血,从肌肉而出。形态为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之上,扪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消退后不脱皮屑。
31.疹:为太阴风热走窜血络,从肌肤而出。形态为点小呈粟米状,高出皮肤,扪之碍手压之退色,消退后脱糠屑。
32.挟斑带疹:治疗以凉血化斑为主,,佐以清营透疹。
33.凉血散血:凉解血分热毒,活络散瘀的治法。
34.分消走泄:通过宣展气机,泄化痰湿以分清三焦气分湿热的一种治法。
35.风温:指由风热病邪引起,初起见肺卫表热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36.春温: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引起的初起即见里热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37.暑温:是由暑热病邪引起的,初起热在阳明而见阳明气分热盛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38.秋燥:是由燥热病邪引起的,初起邪在肺卫见津液干燥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39.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的一种外感热病。
40.暑湿:是感受夏季暑热兼湿邪为患,初起以邪遏肺卫或邪干胃肠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41.伏暑:是发于秋冬季节临床却具暑湿或暑热内蕴见证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42.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以头面部焮赤肿痛为特征的一种温毒疾患。
43.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所致,以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沙密布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44.暑瘵:暑热毒邪壅积于肺,损伤肺络,骤然咳嗽、咯血的病证。因其症状如痨瘵,故称暑瘵
45.湿温三禁:指湿温初起的治法三禁,即禁汗、禁下、禁润。
46.丹沙:丹者,红也;沙者,细小红疹。在皮肤发红的基础上出现红色疹子。

问答题:
1. 为什么说下焦病“邪少虚多”?
答:下焦病证是温病的后期阶段,其病理基础是阴虚,病症特点为邪少虚多。因温为阳邪,最喜伤阴,邪热久羁,势必损伤阴液;邪气大部分已去,留下阴虚,故说“邪少虚多”。
2.银翘散VS桑菊饮
答:银翘散:芥穗、豆豉、薄荷解表透邪;牛蒡子、甘草、桔梗清宣肺气以止咳嗽;银花、连翘、竹叶辛凉以清表热;芦根生津止渴。用于风温初起,卫气郁阻,全身症状明显者。
桑菊饮:桑叶

、菊花、连翘,薄荷辛凉清透风热;桔梗、杏仁、甘草宣开肺气以止咳嗽,芦根生津止渴。用于但咳而全身症状不明显者。
上二方均治风热表证,前者为“辛凉平剂”,方中荆芥、豆豉透解表邪,银花、竹叶清透表热,解表清热作用
较胜;后者为“辛凉轻剂”,方中杏仁开宣肺气,止咳作用为优。临床注意选择使用。
3.麻杏石甘汤配伍之妙
答:在于麻黄配石膏:麻黄辛温入肺经,石膏辛寒入胃经,麻黄辛温而不可发汗,功在宣肺平喘;石膏不清胃热而泄肺热。
4.风温气分证——肺热发疹能否用麻杏石甘汤/黄连解毒汤?
答:①不可。麻杏石甘汤中麻黄辛散,石膏辛温,而斑疹治疗忌辛散,用后可致斑疹发散。
②不可。黄连解毒汤方药苦寒沉降,偏于中下焦,而肺热发疹属上焦病证。
5.三宝如何选择
答: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都具有开窍醒神的作用,合成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用于痰热较重者(昏谵、躁扰)。至宝丹长于化痰浊,用于痰浊较重者(昏聩、苔黄腻)。紫雪丹兼能熄风,用于昏迷兼动风者(神昏、痉厥)。
6.春温热结肠腑兼小肠热盛,证见大便秘结、小便涓滴不畅,“二便不通”,对大便不通予以攻下,干小便不通并未利尿,只清热者何?
答:大凡“二便不通先通大便”腑实热结得去,小便自可通利,小便自可通利。该小便涓滴不畅乃津液亏损所致,断不可再利尿伤津,吴鞠通:“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即言此。
7.桃核承气汤VS桃仁承气汤(春温:营血分证治——热与血结)
答:《温病条辨》中桃仁承气汤由《伤寒论》桃核承气汤加减而成,桃核承气汤方中桂枝性温,用于寒性蓄血;桃仁承气汤方中赤芍丹皮当归性寒,用于温性蓄血,两者自有区别。
8.动风虚实鉴别:症、机、治、方(春温
热极生风(实) 阴虚内动(虚)
证候 高热,头晕胀痛,四肢抽搐频繁有力,甚则两目上视, 低热,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形瘦神倦,手指蠕
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舌红苔黄,脉弦数 动,甚则瘛瘲,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舌干绛无苔,脉虚
病机 里热亢盛,燔灼肝经,经脉拘挛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脉失养,筋脉拘挛
治法 清热凉肝熄风 滋阴熄风
方药 羚角钩藤汤 三甲复脉汤(轻)或大定风珠(重)
9.暑温——暑伤心肾证VS春温——阴虚火炽证
答:暑伤心肾证与春温“阴虚火炽证”极为相似,皆为

肾阴亏于下而心火亢于上。但前者肾水先亏,水不济火而心火亢,阴虚阳不入阴,以不得卧为主症,方以黄连阿胶汤之鸡子黄交通心肾引阳入阴而治不得卧;后者是因暑热余邪同时上助心火下劫肾水,暑热伤津则以消渴不已为主症,方用连梅汤之乌梅,生地,麦冬酸甘化阴而治消渴。
10.吴鞠通《温病条辨》攻下大法适应症及其功效
1.调味承气汤:用于热结腑实证——通腑泄热攻下;
2.宣白承气汤:用于风温肺热腑实证——清热宣肺攻下;
3.牛黄承气汤:用于风温热闭心包兼腑实证——开窍攻下清心;
4.增液承气汤:用于春温阴虚腑实证——增液滋阴攻下;
5.导赤承气汤:用于春温热结腑实兼小肠热盛——攻下腑实,清泄小肠;
6.桃仁承气汤:用于春温,热与血结——通下逐瘀,破血逐瘀;
7.新家黄龙汤:用于春温热结腑实兼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攻下;
8.解毒承气汤:用于暑温热结腑实证——清热解毒攻下。
11.温燥VS凉燥
温燥 凉燥
病邪 燥热病邪 燥凉病邪
病机 燥热袭表,邪袭肺卫,津液受损 燥凉袭肺
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 发热轻而恶寒重,无汗,咳嗽痰稀,舌不红脉不数
口渴,苔薄白,右脉数大
治法 辛凉甘润,轻透肺胃 宣肺达邪,化痰润燥
方 桑杏汤 杏苏散
12.秋燥初起——邪袭肺卫证VS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证
秋燥初起——邪袭肺卫证 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证
病邪 燥热病邪 风热病邪
病机 燥热袭表,邪袭肺卫,津液受损 风温初起,风热袭表,肺卫失宣
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
口渴,苔薄白,右脉数大
治法 辛凉甘润,轻透肺胃 辛凉解表,疏风泄热
用方 桑杏汤 银翘散、桑菊饮
13 .辨湿热之多少
湿重于热 热重于湿
发热 身热不扬兼恶寒 壮热不恶寒
头身痛 头重痛,四肢沉重 头胀痛,四肢肌肉酸痛
口渴 不渴,不欲饮,喜热饮 口渴喜冷饮,饮不多
胸腹 痞满 痞而烦
二便

大便溏,小便不利 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赤
舌象 舌质淡,苔白腻 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 濡缓 濡数
14.湿温三禁含义,提及原因,误下后果
答:关于“湿温三禁”:湿温初起的三种治法禁忌,即禁汗、禁下、禁滋润。吴鞠通:“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泻;润之则病深不解“。湿温初起有恶寒无汗头痛似风寒束表,误用辛温发汗则损伤清阳,故神昏耳聋,目瞑不欲言;有胸闷脘痞症状似食滞,误用导滞攻下则损伤脾阳,清阳下陷则洞泻不止;有身热午后为甚似阴虚发热,误用滋阴则助长湿邪而致病势缠绵不愈。
15.热闭心包证VS痰蒙心包证
热闭心包证(深昏迷) 痰蒙心包证(浅昏迷)
病邪 温热+痰热 湿热+痰浊
病机 里热亢盛,炼津成痰,痰热堵闭心包,清窍不通 湿热蕴蒸气分,酿生痰浊,蒙蔽心包,清窍失灵
症状 身灼热,口干咽燥,神昏谵语/昏愦不语,舌蹇, 身热不扬,朝轻暮重,脘痞呕恶,神志昏蒙
舌红绛,四肢厥冷,脉细数 时清时寐,间有谵语,舌苔垢腻,脉濡数
治法 清心开窍 清化湿热,豁痰开窍
方药 清宫汤送服三宝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16.湿温——湿热化燥入血辩证治法
主症:便下鲜血
伴随证:灼热,烦躁,舌质红绛
病机:温热化燥入血分,损伤肠络
治法: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加止血药:蒲黄炭、紫珠草、茜草根、地榆炭、侧柏炭、田七
17.暑湿伤气VS暑热伤津
暑热伤津 暑湿伤气
病邪 暑热病邪 暑热夹湿邪
病机 暑热内郁,津液耗伤,正气亏损 暑湿内蕴,脾胃气虚
症状 身热息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 身热自汗,烦渴胸闷,小便短赤,便溏,
肢倦神疲,脉虚无力 苔腻,脉浮大无力或如滑带数
治法 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清暑化湿,培元和中
方 王氏清暑益气汤 东垣清暑益气汤
药 黄连、竹叶、知母清热;石斛、麦冬养阴 西洋 人参、黄芪益气敛汗固表;苍术、白术健脾燥湿;泽泻参、甘草、粳米益气;西瓜翠衣,荷梗清暑 利水;麦冬、五味

子生津;黄柏泻火存阴;当归养血和
18热结肠腑证VS暑湿积滞阻肠
热结腑实 暑湿积滞阻肠
病邪 温热+糟粕 暑湿+积滞
病机 邪热与肠中糟粕腑结,阻于肠道,导致腑气不同 暑温内蕴气分与积滞胶结,阻于肠道,传导失职
症状 日晡潮热,腹部胀满硬痛,口渴引饮,大便秘结 身热稽留,朝轻暮重,脘痞呕恶,口渴不欲多饮,
或纯利稀水,舌苔黄而燥或焦燥起刺,脉象沉实有力 大便溏而不爽,色黄如酱,苔垢腻,脉象滑数
治法 通腑泄热(峻法攻下) 导滞通下(轻法频下)
方药 三承气汤(调味承气汤为主:伤阴最弱) 枳实导滞汤
应用 不连续使用,便通即停 可连续使用,便硬即停
营;升麻、葛根发表升清,青皮理气;神曲和胃消食
风温诊断依据
春温诊断依据
暑温诊断依据
秋燥诊断依据
湿温的特征
暑湿的诊断要点
伏暑的治病特征
大头瘟诊断依据
烂喉痧诊断依据


























病案
秋燥——气分证治——燥热伤肺
症: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齿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苔薄白而燥或薄黄而燥,舌边尖红赤
机:肺卫燥热不解,化热入里而伤肺之气分,损伤阴津而成,是秋燥的中心证型
1. 气分燥热——身热不寒,心烦口渴,苔黄
2. 肺失宣降——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满胁痛
3. 燥伤阴液——咽干鼻燥,齿燥苔燥
治:清肺润燥养阴泄热 方:清肺救燥汤
药:生石膏、冬桑叶、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
本方取桑叶辛凉轻清,宣透燥热;杏仁‘枇杷叶宣肃肺气而止咳,石膏辛寒清泄肺热;阿胶、胡麻仁养阴润燥;人参、麦冬、甘草益气生津。全方共奏清热泄肺,滋阴润燥之功。
卫表兼有郁热可加连翘、牛蒡子透邪外出,去阿胶以防邪恋;痰多者加瓜蒌、贝母以化痰;痰中带血者,加侧柏叶,白茅根、仙鹤草凉血止血;胸胁痛甚者,加丝瓜络、郁金、橘络和络止痛。


中焦证——湿热并重,困阻中焦(此证无黄疸)
症: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渴,或见白涪,便溏色黄,小溲短赤,苔黄滑腻,脉濡数。
机:1.湿热互蒸——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苔黄腻,脉濡数
2.困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司(脘痞呕恶),心中烦闷
3.湿热下注——大便溏而不爽,小便

短赤

治: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方:王氏连朴饮
药:川连、厚朴、石菖蒲、制半夏、淡豆豉、炒山栀、芦根
川连、炒山栀苦寒泄泻;厚朴、制半夏辛温燥湿,“辛开苦降”。辅以菖蒲芳化宁神,豆豉透热除烦,芦根清热生津止渴。
若出现白涪者,加连翘、淡竹叶、生薏仁、滑石清淡渗湿。
湿温——邪留气分——湿热弥漫三焦证治——湿热蕴毒(黄疸即此证)
症:发热口渴,咽喉肿痛,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脘腹胀痛,肢酸倦怠,苔黄腻,脉滑数。
机:1.湿热并重——发热口渴,苔黄腻,脉滑数
2.气机阻滞——脘腹胀满疼痛,肢酸倦怠
3.上攻咽喉——咽喉肿痛,蕴阻气分
4.内蒸肝胆——身目发黄
5.下注膀胱——小便黄赤
治:清热化湿解毒利咽 方:甘露消毒丹
药:飞滑石、绵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蔻仁
淡黄芩、连翘、薄荷清热透邪;藿香、石菖蒲、蔻仁芳香化浊;绵茵陈、飞滑石、木通渗湿泄热;射干、川贝母解毒利咽。可加芦根、天花粉生津止渴;大黄、槟榔通便泄热;玄参、桔梗、生甘草、僵蚕解毒利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