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军民融合式工程装备人才培养

浅析军民融合式工程装备人才培养
浅析军民融合式工程装备人才培养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内容

【要闻】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 【回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格局”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词语。 军民融合是中国国家战略,目前理论研究与政策解读多,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发展布局,尚处于“开发区模式”,且“各自为政”,此模式可能极大浪费资源。此内容可以让各地、各行业在军民融合的大格局中找到定位,作为十四五规划参考,以促进国防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自古以来,“犁”与“剑”就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凭仗——依靠犁得以生存,凭借剑方能自卫。很多情况下,“犁”与“剑”又是一对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历史上,能有效化解二者矛盾的国家,往往能较好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军事强国。数十年来,庞大的军事开支非但没有将美国拖垮,反而进一步巩固了其霸权地位,其奥秘之一就是通过军民融合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 “犁”体现于经济。 “剑”体现于军事。

明朝的灭亡:清八旗军总兵力才17万,面对李自成百万起义军,明朝数百万正规军,上亿汉人,竟斩关夺将,一路凯歌……翻开中国的历史,强盛的中国是一个人们朝圣的中国,是一个用路与世界紧密连接的中国。路是一个国家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开放、富裕与强盛象征。其中最为盛名的路是中国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中国中央王朝与周边地区并延伸到更远地区的贸易通道的称谓。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客观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贸易对象、贸易内容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外输出的商品以丝绸、瓷器、茶叶(西方进口中国奢侈品)等为大宗,相延成习,以“丝绸之路”命之。 中国对陆空的认识,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走向强盛。后对海空的认识,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也一度强大。现在人类进入到了网络空间时代和未知的太空时代,中国需积极开辟“网上丝绸之路”和“天上丝绸之路”。丝路战略是历史的选择,也成为中国强盛的现实需要。

军民融合式发展十项措施

大力推进“军民融合”的十项措施2013-12-29 23:29:37 丁锋韩璞魏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以及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重要论述,指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军民融合工作。 军民融合领域军内外专家就如何大力推进“军民融合”问题进行研讨时指出,从“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是一次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上的重大飞跃。“军民融合”函盖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全部内容,而且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从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层面上来理解军与民之间的互通、互动和相互转移,更加是从改革军工科研生产和装备采购管理体制、机制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全社会共有资源等全方位、深层次上来认识和理解。 针对当前开展“军转民”、“民技军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的十大措施。 专家们就如何大力推进“军民融合”问题进行研讨。专家们深刻领会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的精神实质。一致认为,这里讲的“二个坚持”、“一个加强”,不仅指明了新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方向,而且是事关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和国防现化化建设的重大方针,是国家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家们指出,从“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是一次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上的重大飞跃。“军民融合”函盖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全部内容,而且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从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层面上来理解军与民之间的互通、互动和相互转移,而是从改革军工科研生产和装备采购管理体制、机制以及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如何合理利用全社会共有资源等全方位、深层次上来认识和理解。 针对当前开展“军转民”特别是“民技军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专家们提出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的十大措施。 1进一步加大“军民融合”的宣传力度,提高全党、全军在我国“走出一条 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我国从军、民分离的体制格局基础上实行“军民融合”,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就目前的情况分析,推进“军民融合”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思想认识上的障碍仍然比较突出。 1.1思想观念上的束缚 能够实施“民技军用”的技术和产品,都具有明显的军民两用特征。由于观念上存在误区,军、民双方尚未完全形成“两用”意识。开发两用技术及其产业化不同于军转民,而是要求科研单位和企业从技术理念的提出开始,就考虑技术的两用性以及产业化前景,要形成两用技术(军用和民用)——有两个目标(战斗力和生产力)——开拓两个市场(军品市场和民品市场)观念。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和现有体制影响,国防科研部门与民用科技部门的工程技术专家都缺乏两用意识,军与民各自为政。 1.2价值评价体系不同 长期以来,国防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形成了重科研、轻应用,重军品、轻民品的传统观念,甚至认为选用民品不符合规定、违反规矩。而民用部门则普遍缺乏国防意识,认为开发国防科技项目是军工部门的事,即使有好的技术和产品也不往军品市场推荐。因此,军、民双方难以形成两用价值观。 1.3缺乏两个市场意识 过去我们国防建设采取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奠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同时强调军品市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研究

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研究 余高达(少将) 所谓“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就是使军队装备保障由自我封闭、自成体系、自我保障,转变为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装备保障体制,实施军民一体的装备保障。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我军装备保障的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 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的必要性 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必须充分认识军民融合式保障的必要性,摒弃军队自我保障的传统观念,确立军民融合保障的新理念。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 胡主席指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这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的一篇大文章。”“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胡主席的重要指示,正确揭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指明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道路,对装备保障的改革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达国家军队实践探索的成功经验 美欧发达国家军队都十分重视建立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制,以及军民结合的装备保障体制。美军为解决“平时少养兵、战时有兵用”的问题,建立了现役、后备役、合同商三位一体的装备保障力量体系,其中后备役维修保障人员约有19万,供货商对武器装备实施全寿命保障。国防授权

法对战场合同商、后备役保障进行了法律规范,规定地方合同商可承担占基地级维修经费50%的维修任务,在平时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其战时保障任务,战时根据需要紧急应召参加作战装备保障。海湾战争中,投入战区使用的装备保障力量近70%是地方力量。伊拉克战争中,占总数约20%的现役保障力量主要承担战场伴随保障任务;而占总数约80%的后备役、合同商保障力量承担了大量的战略、战区级保障任务。据美军统计,完成相同的装备维修工作,后备役、合同商所需费用仅为现役人员的 1/6。实践证明,采取军民结合的保障方式,能够压缩军队保障力量规模、节省经费开支,能够明显提高保障效益。 武器装备发展对装备保障的客观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军武器装备的水平加速提升,新型武器装备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构造精密、技术构成复杂,维修难度大、要求高,装备保障任务日益加重。现有军队装备保障力量的素质能力,难以满足装备保障的需要,有些高难度的故障检测和维修已非部队修理人员力所能及,必须依赖科研生产部门的有力支援和直接参与。因此,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力量的优势,实行军民融合式装 备保障,是武器装备发展对装备保障的客观需要。 提高战时装备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 平时与战时装备保障任务差距悬殊,解决平-战快速转换的根本办法,就是动员和使用地方保障力量实施军民结合的保障。我军目前的装备保障力量编制规模偏小、人员能力偏弱,难以胜任战时骤增的保障任务,必须依赖地方保障力 量的强有力支援。因此,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弥补军队装备保障力量不足,提高 战时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受保障对象、保障体制、保障机制、保障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当认真分析相关因素的现状,准确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创新的新思路。 缺乏高度权威的组织领导体制 实行军民融合式保障,要把军队的装备保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要运用社会保障资源为军队提供装备保障。这就使得装备保障的行为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军队自身的行为转变为国家、军队和地方的整体行为,相应的组织领导职能超出了军队的职能范畴。军队及其装备机关既无权威也无能力独立组织领导涉及社会诸多部门和领域的装备保障,必须由能够领导调控军地双方的高度权威的机构来统筹组织实施;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这样的组织领导体制,缺乏对军民融合式保障强有力的统一领导、统一筹划、统一立法、统一划分职责和统一监督实施。因此,必须把军民融合式保障的 宏观领导职能上升到国家层面,尽快研究建立国家、 美国圣地亚国家实验室在一架退役“波音-737”飞机的驾驶舱里,进行脉冲火花放电(PASD)法诊断飞机配线系统绝缘缺陷的试验。

创新体制机制 促进军民融合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军民融合□徐勇军民融合是军民结合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发展,是实现寓军于民目标的具体体现,是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基本方略。军民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军民结合的范围,由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拓展到国防建设的各个方面;二是将军民结合的层次,由依托军与民两方面的协商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次;三是将军民结合的程度,由军民行业“板块式”对接深化到融为一体。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军民融合思想,就我国具体的国情和军情来看,应首先创新体制机制,使配置于国防和经济领域的各种资源产生合力,扩大国防利益与经济利益的交汇点,从而使国家总体战略目标效益最大化。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应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在经济、科技、教育、服务保障、动员等领域和各个方面逐步走向融合的过程和状态,所涉及的体制溶合内涵非常丰富。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军民融合体制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但也存在平战脱节、条块分割、自我封闭、功能单一、指导关系不顺畅、主体责任不清晰和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军民融合问题,确保军民融合高效顺畅运转起来,就必须把体制溶合作为前提,把机制健全作为重点。体制融合是军民融合的前提。一是建立全方位军民融合的领导决策制度。搞好军民融合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军民融合领导管理体制,完善由中央统一领导的国防建设管理体制,设立权威的军民高层领导协调机构,同时加快完善地方各级政府军民融合的实体机构设置,明确各自职责,使军民融合式发展始终处于科学的决策和领导之下,形成军民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局面。2008年已经启动的“大部制”改革,有利于合理配置和运用决策权,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政府组织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这对军民体制融合不无借鉴意义。二是建立全方位军民融合的规划计划制度。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军事斗争准备需求和战场建设融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将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融入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以实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整体推进。只有打破封闭,消除垄断,按照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要求,科学整合军民两大产业,才能使生产要素在产业间自由有序流动,才能形成健康发展的产业体系,才能建立起分层次的全国大协作体系。三是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度。目前,军民融合制度变迁在主体和诱因上主要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如果没有微观主体的自发参与,制度创新的动力将明显不足。因此,军民融合最终需要逐渐实现由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的模式转换。在这一过程中,要抓紧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风险控制体系,规避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等。在制定行业规划、行业政策、行业标准、行业法规时,既要考虑军,也要考虑民,充分整合军民产业,推动军民一体化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施特别是体制的融合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机制健全是军民融合的重点。一是建立军民统一的社会服务保障机制。要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就要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把能够由社会承办的事情交给社会,把一些担负非军事职能的保障机构交给地方,把担负军事职能的保障机构真正搞精干,撤并一 些后勤保障机构,精简后勤保障冗员,节约大量后勤服务保障经费,提高保障效益。二是建立和完善军地人才共享机制。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是靠高素质的军事人才来推进并实现的。没有人才的互通互用,互培互训,军民融合式发展就会失去活力。因此,要进一步加大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力度,把军事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依托国家教育的大系统,借助国民教育优势和地方科技优势,把军队人才培养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实现人才培养上的融合,切实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实现人才的共享共用。三是健全技术双向转移机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两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军品研制生产中的先进基础技术已越来越依赖于民用技术的支撑。把国防科技基础根植于国家科技基础之中,把武器装备的发展立足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两个支撑点上,充分利用民用工业发展的快节奏和市

军民融合式发展调研报告

最新军民融合式发展调研报告(精选) 下面是为您准备的最新军民融合式发展调研报告(精选),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噢 !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后续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 按照局党组总体部署,为深入推进军粮供应战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前不久,国家粮食局军粮办调研组深入河北省,就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式发展问题进行调研。调研针对军民融合式后勤综合保障建设、主副食区域化集约保障、军供粮油进学校、进社区等内容,召开 4 次座谈会,并实地到鹿泉、石家庄、承德等地军粮店,唐山军粮主食生产车间和社区销售亭,石家庄军民融合肉蛋菜奶低温储藏库和家家惠主食生产车间,听取军粮管理部门、军粮企业和社区百姓群众的意见建议,收集了大量基础资料,形成丰富调研成果。 一、军民融合式发展情况河北省拱卫京畿,环绕京津,战略地位特殊,政治责任重大,军粮供应应急保障任务繁重,粮食部门坚持先前方、后后方、先军队、后地方的供应原则,在积极做好军粮供应工作的前提下,坚持平战结合、军民兼容、主副并进、粮食并举的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依托军粮 供应网络,紧贴部队及社会需求,围绕政府中心 工作,结合放心粮油等民生工程,把军粮供应工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积极为部队、为社会服务,构建军民兼容、应急

应战的河北军粮综合保障体系。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北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9 天的热食需求,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此作出重要批示,高度评价粮食干部职工的精神品质,省粮食局军粮中心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通报表彰。 (一)军民融合式发展创新力度大 xx 年以来,河北省对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式后勤综合保障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方向,打造河北军粮品牌,明确为部队服务、为群众服务、为大局服务的宗旨,突出应急保障、食品安全两大工作着力点,实现由单纯的部队政策性供应向军民兼容的市场化、品牌化、产业化供应转变 ; 由单纯的米面供应向主食、副食、调味品综合性供应转变 ; 由单纯的日常供应向应急应战、食品安全、以兵为本、军民融合转变,推进队伍、质量、基地、品种、网点、信息平台和市场七大建设,实现观念创新、职能创新、形象创新的目标,从而体现并探索新时期粮食部门的特色职能和形象。 2012 年以来,承德军粮进学校、唐山军粮进社区的做法,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探索了多元化的形式。去年 9 月,省军区领导到省粮食局视察时,对河北军粮军民融合式后勤综合保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继续推进,全力抓好。 (二)军粮供应应急保障水平高河北省积极探索和实践军民融合式后勤保障模式,依托现有军供企业,完善应急保障体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时间:2010年03月16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对于我军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强军的统一,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必然要求 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必须将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中,充分发挥国防建设领域和经济建设领域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一种资源投入,两种效益产出的“兼容型”、“双赢式”发展。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是富国之策,也是强军之道。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富国必须强军。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格局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就“站不起来”,但是没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即使“站起来”,也不可能“挺起胸”。走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有机统一,一个国家就不仅可以“站得起”,而且可以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中昂首挺胸。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当今世界各国实现富国强军目标的战略举措。冷战结束后,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格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作用日渐增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致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取向,客观上要求我们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完成新世纪新阶段双重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既可以有效避免军民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包括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内的国家整体建设效益,又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共同发展,起到相互促进、双向带动的效果。 二、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对统筹“两个建设”的与时俱进的发展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新路子,促进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为什么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为什么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我们党提出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思想已近两年。表面上看,其必要性、必然性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其实不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推进融合发展所以仍有不少阻力,所以仍存在许多不作为现象,皆与未能真正和充分认识其必然性有关。今天,我们党提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有着极为深刻的动因。 第一,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抉择。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以史为鉴。公元1500年以来,西班牙、法国、德国、日本和苏联都曾为追寻强国梦而付出过惨痛的代价,其重要的教训之一,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出现了严重失衡。如何在资源配置上确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黄金分割点”,既是一个历史性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今天,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极为特殊和复杂的安全态势。概括起来就是:生存安全与发展安全相互交织,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现实安全与潜在安全相互交织,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相互交织。面对这一安全态势,要破解大炮和黄油两难选择的历史难题,只有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才能推动两大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第二,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军要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最重要的是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归根到底,是提高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体系对抗的能力。信息化战争作战周期短、突发性强、消耗量大,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集中表现为小打大备、小攻大防、小行动大保障的鲜明特点。工业时代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机械化战争条件下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建设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信息化战争的基本要求。从本质上说,信息化战争的体系对抗,虽然直接表现为军事体系之间的对抗,但实质上是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只有实现军民融合,以整个经济社会为依托,国

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浅析

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浅析 顶层制度设计 2017年9月22日,主持召开了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对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意见》指出,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意见》提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要坚持国家主导、市场运作,健全完善政策,打破行业壁垒,推动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务效,围绕“军转民”、“民参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军民资源互通共享等重点领域,突出解决深层次和重点、难点问题,向更广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坚持协同推进、成熟先行,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作用,调动军工集团公司、军队科研单位和中科院、高等院校以及包括民营企业在的其他民口单位等多方面积极性,形成各方密切合作、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注重政策统筹协调,有序推进,成熟一项、落实一项。

相关部门已在加快推动军民融合。2017年1月22 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成立,《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国防科工局发布《2017年国防科工局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印发并组织实施《“十三五”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推动重点区域军民融合率先突破;按照“同等能力同等对待”的原则,深化能力结构调整;落实国家关于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部署,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围绕已签订局省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落实一批重点事项和重点项目,协调推进军工企业“三供一业”移交,开展军工周边安全控制围划定试点。与等军工重点省份签订军民融合战略合作协议,抓好局省战略合作。深化民参军,推动军工开放发展,编制发布2017年度《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支持民营企业承担投资项目,落实《国防科工局关于非国有企业申报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支持具备条件、自身有意愿的民营企业承担军工能力建设项目。深化国有军工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 完善政策环境,编制《涉军企事业单位改制重组上市及上市后资本运作军工事项审查申报指南》。深入推进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组织3家首批试点单位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

浅析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87978119.html, 浅析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作者:蓝天 来源:《祖国》2017年第19期 摘要:想要切实达成强军富国的战略目标,就必须竭尽全力促成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换句话说,就是同步开展国防与经济建设工作。由此,笔者决定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探讨论证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需要关注的要点,以及日后可靠性的控制建议。 关键词: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要点控制建议 在新时期下,党有必要结合不同时期国家安全和实际发展状况,持续规划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和国防建设方案,唯独如此,才能保证同步大幅度强化我国的综合与国防实力。不过经过实际调查发现,如今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始终处于初步向深度融合的转化阶段,其间不可避免地会遗留军民融合思想水平不高、顶层与统管体制缺乏、监督管理机制严重滞后等弊端状况,就是说军民融合应有的效益与潜力目前还未能得以全方位挖掘释放。所以说,尽快探讨出合理的控制方案,加快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的衍生进程,显得尤为必要。 一、加快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需要注意的要点 第一,确保客观对待国情与军情现状。想要尽快开辟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且高效率的军民融合路径,就必须预先将军民融合管理思想和有关决策动态化地贯穿融入到具体的经济、国防建设活动之中基础上,竭尽全力激发社会主义规范体制的一系列政治优势;再就是长期秉承国家主导和市场协调交互式作用的理念,灵活性沿用体制革新、政策扶植、法治保障等有效控制方式,将军民发展合力予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即落实经济与国防建设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控制目标。 第二,积极地开展军民融合模式创新调试工作。军民融合和其余事业一样,想要获得深入性改革发展成就,就必须积极地进行传统工作模式创新调试。依照目前国情观察,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将扩大开放与冲破封闭作为核心点,持续进行既有的规范体制和政策体系创建,使得军民深度融合工作中的重点与重塑内容得到统筹规划;与此同时,积极地进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形式的驱动性发展战略融合,在成功搭建起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与必要性的示范平台之后,有机拓宽军民融合工程的全新发展空间范畴,延展出军民融合的全新适应路径。 第三,有效结合法治思维和对应的控制模式推动军民融合进程。想要保证积极推动军民深度融合的进程,就必须要注意预先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效用予以有机发挥,而目前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做好这部分法律法规的废释事务。如在第一时间内优化改进军民融合性发展的体制环境,包括消除诸多不必要的限制性门槛等,令有关市场准入机制得以愈加健全可靠,为后期更多的企业、技术、人才、服务项目在军民融合工作体系中的有序地投入应用,以及它们各自理想化的作为发挥,做足准备工作。

最新军民融合式发展调研报告(精选)

下面是为您准备的最新军民融合式发展调研报告(精选),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噢!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后续精彩不断,敬请关注! 按照局党组总体部署,为深入推进军粮供应战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前不久,国家粮食局军粮办调研组深入河北省,就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式发展问题进行调研。调研针对军民融合式后勤综合保障建设、主副食区域化集约保障、军供粮油进学校、进社区等内容,召开4次座谈会,并实地到鹿泉、石家庄、承德等地军粮店,唐山军粮主食生产车间和社区销售亭,石家庄军民融合肉蛋菜奶低温储藏库和家家惠主食生产车间,听取军粮管理部门、军粮企业和社区百姓群众的意见建议,收集了大量基础资料,形成丰富调研成果。 一、军民融合式发展情况 河北省拱卫京畿,环绕京津,战略地位特殊,政治责任重大,军粮供应应急保障任务繁重,粮食部门坚持先前方、后后方、先军队、后地方的供应原则,在积极做好军粮供应工作的前提下,坚持平战结合、军民兼容、主副并进、粮食并举的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依托军粮供应网络,紧贴部队及社会需求,围绕政府中心工作,结合放心粮油等民生工程,把军粮供应工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积极为部队、为社会服务,构建军民兼容、应急应战的河北军粮综合保障体系。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北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9天的热食需求,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此作出重要批示,高度评价粮食干部职工的精神品质,省粮食局军粮中心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通报表彰。 (一)军民融合式发展创新力度大 xx年以来,河北省对军粮供应军民融合式后勤综合保障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方向,打造河北军粮品牌,明确为部队服务、为群众服务、为大局服务的宗旨,突出应急保障、食品安全两大工作着力点,实现由单纯的部队政策性供应向军民兼容的市场化、品牌化、产业化供应转变;由单纯的米面供应向主食、副食、调味品综合性供应转变;由单纯的日常供应向应急应战、食品安全、以兵为本、军民融合转变,推进队伍、质量、基地、品种、网点、信息平台和市场七大建设,实现观念创新、职能创新、形象创新的目标,从而体现并探索新时期粮食部门的特色职能和形象。2016年以来,承德军粮进学校、唐山军粮进社区的做法,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探索了多元化的形式。去年9月,省军区领导到省粮食局视察时,对河北军粮军民融合式后勤综合保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继续推进,全力抓好。 (二)军粮供应应急保障水平高 河北省积极探索和实践军民融合式后勤保障模式,依托现有军供企业,完善应急保障体系,打造出集军事型、市场型、学习型为一体的专业化团队。目前全省已有9个市的军粮供应单位组建了预备役连(排),利用可互相策应的网点以及拉得出、用得上的队伍,使全省军粮供应系统具备了较为可靠的后勤饮食综合保障能力。2016年石家庄雪灾、2016年应急军演、2016年抚宁扑火、2016年保定、唐山、承德等地洪水灾害中,军粮应急保障网络发挥了重要的后勤保障职能。尤其是2016年抚宁火灾中,以抚宁县粮食局为主,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承德等市粮食局策应,保障了成千上万名官兵(三)综合保障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粮食部门在确保按质按量保障部队的同时,系统发展河北军粮连锁经营,优化军粮供应网点布局,提升服务功能,进一步满足部队和民生饮食需求。河北省军粮供应系统在省局的统一组织下,通过与省内外30多家粮油、副食、调料加工企业建立联盟,与总后、海后等单位合作,目前已培育和开发出195种河北军粮产品;与石家庄家家惠、廊坊民生源、保

美国军民融合情况浅析

军民融合在美国 ——读《空间战争》 美国学者琼·约翰逊-弗里泽在《空间战争》一书中列出了在空间科技领域军民两用的技术清单,从中,我们显然可以发现美国已经告别了曾经的军技术研发的副产品模式,军民融合在美国已发展到新的境界。 20世纪50年代,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例如航天飞机、半导体和计算机)进行的与国防有关的研究与开发投资,产生了重要的从军事应用到民事应用的技术“溢出效应”(spillovers)。在新技术发展初期,民用技术与军用技术在技术性能、成本、耐久性等方面要求常常彼此相似。这种对技术要求的显著相似性在后来降低了,现在,军事上对半导体的需求在美国整个半导体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喷气飞机引擎被用于军事轰炸机、运输机、坦克,这些武器对机身设计和工程性能的要求与商用空中运输工具的一些要求相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技术领域中溢出效应的大小和方向都发生了改变。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军事技术研发副产品模式之后,美国的军民融合又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同样打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因军事需要研制出的第一台计算机,后来带动了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产业革命;正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为部署星球大战计划而开发的全球定位系统,才有了今天“GPS”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应用,并已经产生了近百亿美元的直接年效益;正是美国1993年拨款6亿美元的国防费用,由国防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建设(NIT计划),才有了后来的互联网业飞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之前,有许多重要的民用创新来自于国防产业,比如晶体管、半导体和计算机,但进入80年代之后,人们注意到“民带军”的效应越来越重要,民用技术日益引导军事技术,很多先进的武器系统开始依赖于民用部门对技术先进的部件生产。为此,不少经济学家越来越反对对国防工业基础的偏袒性政策。 今天随着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分界日益缩小的发展趋势,随着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效能的战略目标以及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得以逐步确立,军用技术的社会转移越来越频繁,各国政府也越来越注重军用技术的社会转移以及军民两用技术的协调发展。自二战后美国不仅颁布了诸多促进军用技术社会转移的政策法案,而且成立了一些专门负责管理和推动军用技术社会转移以及军民两用技术协调发展的机构。1980年美国国会颁布了《斯蒂文森-维德勒技术创新法》,要求联邦实验室成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促进包括军口部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以及公司、企业的技术转移,加强各部门、各领域科技发展的协调性,最大程度地推广和共享各类科技创新成果。1992年,美国国会制定了《国防技术转轨、再投资和过渡法》,推动军用技术转民用,指示国防部改革有关法规,促进采用民用技术、民用产品和民用企业创新。1993年的《国防授权法》明确提出实行军事和民用工业基础一体化。这一法案推动了军民两用技术的研发,促使国防部采用有利于军民一体的商业采购法。

军民融合式战略的价值

首页>军事>军事热闻 观点: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的时代价值 内容来源:解放军报 [2010年07月04日08:01]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把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升华为全系统、全要素、全过程的军民融合,拓展到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 军民融合式发展充分体现了世界军事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科技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趋于模糊,世界军事强国纷纷打破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更多地利用国家资源和社会力量提升整体防务能力。美国是实施军民一体化建设的典型国家,90%以上军品都由民营企业生产;俄罗斯充分发挥国防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军民两用技术在国防工业中占70%以上。英、法、以色列等国也大力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军地资源双向利用,大大提高了国民经济平战转换的能力和效率,提高了国防实力与国防潜力。各国实践充分证明,军民融合式发展已成为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的大势所趋。 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新需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军队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离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两个不相适应”的问题仍然是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还需增加大量国防投入。从国情看,我国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抓住重要机遇期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与经费供应、资源保障相对不足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我们党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方针,统筹推进国防和经济建设的科学建军之道、科学发展之道。 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经济领域的具体运用。从发展这个第一要义来看,军民融合式发展实质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是着眼全局的真发展、大发展。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来看,搭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桥梁,实现生产力和战斗力的相互转化和传递,可以更好地发挥两方面优势,形成相互牵引、相互补充、相互激励的运转机制,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持续发展。从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来看,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各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在充分尊重差异基础上,通过加强全局调控和科学管理,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方面相协调,实现整体联动、融合发展。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胡主席强调,要把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对 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一方面可以将部分军事需求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有效缓解出口下降、内需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套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互利双赢的发展模式,避免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合理配置发展资源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融合度不高、社会

新形势下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探究

新形势下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探究 发表时间:2019-12-24T09:36:19.210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22期作者:张贞记 [导读] 论述了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形势及总体要求 摘要:论述了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形势及总体要求。探讨了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需求及特点。研究了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 关键词: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 0 引言 当前,我国武器装备建设与发展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大量高新技术装备批量、集中入役,装备技术密集、系统复杂,而装备军民融合保障还处于探索实践的初级阶段,维修保障理念与保障模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军事需求主导作用,更好地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为提升武器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和保障效益,必须按照习总书记和中央军事委员会提出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指导方针,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从武器装备特点和保障需求出发,着眼不断提高装备实战化水平和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军地双方资源优势,统筹好军队和地方装备维修保障规划计划、资源配置和力量运用,探索适应各军兵种装备保障特点的保障模式与合作机制,形成军民深入融合装备保障体系,促进装备综合保障健康持续发展。 1 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形势及总体要求 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能力是指装备保障主体规划、开发、配置、运用军地装备保障资源完成装备保障任务的能力。中央军委、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一直大力推进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工作,要求将承制单位保障实力与部队保障力量有机融合,不断提高我军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和效益,形成贯穿全寿命周期的装备保障体系和军民一体化维修保障长效机制。 2009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建设工作的意见》并强调指出:“要积极构建军民一体的装备保障体系,增强部队装备保障能力,逐步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装备维修保障体系。”2010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军民融合式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军地装备维修保障资源,不断提高我军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和保障效益。2010年11月,全军武器装备“两成两力”建设工作会将装备保障能力提升至与战斗力同等重要的水平。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部分明确指出,要“坚持国家主导、制度创新、市场运作、军民兼容原则”。2015年3月,习总书记提出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入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按照党和国家关于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必须加强军地协同,紧密围绕军事需求,构建与武器装备特点相适应的综合保障体系,建立快速响应、整体联动的保障服务机制,形成高效通畅、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支撑部队保障条件建设和实战能力提升,实现工业部门装备保障力量与部队保障力量的有机融合,形成军地一体、平战结合、贯穿全寿命周期的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机制。 2 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需求及特点 武器装备保障工作主要包括装备延寿整修及改制、装备巡检巡修、装备返厂维修、专项任务保障、用户培训、退役处理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各型号武器装备陆续批量交付部队使用,部队实战化训练检验成为常态,装备保障任务量日趋增多,新一代武器装备的技术特点决定了设备集成度高、技术复杂,对保障资源和保障人员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军方用户对保障质量、响应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 2.1 保障需求的特殊性 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根本牵引力是军事需求。新一代武器装备担负着支撑部队形成战斗能力和保障能力的重要使命,开展武器装备军民融合保障工作,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又必须要把确保武器装备战备的有效性放在首位。面对复杂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使用部队在装备使用、维修保障等方面能力处在逐步提升的阶段,更多依靠工业部门来处理突发故障和异常情况,对于阅兵、作战检验等重大军事活动,还需要进行人员伴随保障及突击保障,如何在装备保障工作中实现快速诊断、快速定位、快速处理、快速恢复状态,确保部队正常执行任务,对装备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保障技术的稠密性 新一代武器装备日趋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技术性能越来越先进、结构越来越复杂、专业程度越来越高,对维修保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新型武器装备保障需求,传统的维修保障技术已难以满足未来装备保障工作的需求,需要开展装备检测与监控、装备故障诊断与健康诊断、远程维修支援、仿真训练系统、交互式电子手册等技术研究工作。在维修保障技术发展方面,需要更多发挥军方需求牵引和工业部门技术推动作用,采用多种维修保障技术和手段,协同完成维修保障任务。 2.3 保障资源的统筹性 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主体来自军队维修机构、军方企业化维修工厂、军工集团及其他企业。各方保障能力、保障资源都有各自特点,只有密切配合、高度协同,充分发挥军地技术、资源优势,才能圆满完成装备维修保障任务。军民融合保障的最终目标是保障效能的最大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围绕保障资源、保障力量、保障技术、保障信息等,统筹各方资源,促进深度融合,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装备保障效益。 2.4 保障信息的散布性 目前,在役武器装备的使用、储存、保障信息,由军方管理机关、装备部队以及工业部门装备承研承制机构等多个单位掌握,但各方面信息的有机交联和综合应用还不够,特别是工业部门对装备信息的获取渠道还限于各类售后服务任务及走访交流活动,比较单一且滞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汇总).doc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当前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认真研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内在规律,推动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支撑和重要基础。 一、军民深度融合以高新武器装备保障为重点,推动形成新质战斗力 以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高新技术装备,深刻改变着战斗力生成要素的内涵,并已成为现代作战的重要手段。世界主要国家都加紧推进军事转型,加强高新武器装备研发,竭力抢占军事竞争的制高点。2012年1月5日美国出台了《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优先任务》防务战略指针。该文件强调:“美军将选择利用高技术而不是军队规模来维持其优势”。未来美国将加强对高技术、高性能武器装备的研发投入,主要包括无人机、隐形轰炸机、隐形远程巡航导弹及侦察、通信、指挥、监控系统和网络战武器等领域。但是,信息化局部战争所要达成的高新武器装备优势,单纯依靠军队系统是难以持久的,而必须以军民两用技术为载体,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为依托,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潜力,才能推动形成新质战斗力,谋求武器装备的发展优势。为此,世界主要军事大国不断改进军用和民用两种工业基础间的融合度,加强高新武器装备建设能力,努力占据军事装备发展的制高点。因此,美国在发展高新武器装备的同时,明确提出“只有通过加强民用技术基础,才能解决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的两个孪生问题”。初步估计,美国大约80%的航空航天企业、70%的原子能企业、60%的船舶企业、40%的电子企业、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