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一)

浅谈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一)
浅谈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一)

浅谈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一)

关键词]心身疾病;心理社会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竞争意识越来越强,心身疾病的患病率也逐年升高,严重危急人类健康。心身疾病是指社会心理因素引起具有躯体病理形态变化的一类疾病。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受社会因素和病人心理活动的影响。因此,要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病人就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因素,以及造成这种心理改变的社会因素。

1常见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1.1应激与心身疾病

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者观察到环境的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的反应。应激过程是一种强烈的能量代谢过程1]。目前,将常见的应激源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应激性生活事件,即生活中重大变故;第二类为日常生活中的困扰;第三类是来自工作相关的应激源,如劳动条件、职业性人际关系等;第四类为自然环境应激源,如大地震、洪水等。无论哪一种应激源,若长时间或过强地刺激人体而又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时,均可能诱发心身疾病1]。

1.2情绪与心身疾病

情绪是对客观事物是否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分为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可以保持内分泌适度平衡和机体机能的协调,而长期的负性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大脑皮质对下丘脑内分泌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使体液、激素和酶等产生异常,导致各种急性或慢性内环境的失衡,影响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造成心身疾病或使病情加重,而心身疾病的持久不愈又反过来加重负性情绪,而造成恶性循环2]。

1.3性格与心身疾病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一个人的性格决定其对现实的认识、看法、情感反应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决定着个人对生活事件的易感性差异;性格健全者,对生活事件的易感性低,即使有较重大的生活事件也对其影响不明显;性格不健全者,对事件的易感性高,虽有轻度的生活事件即可以导致身心疾病3]。

1.4社会支持系统与心身疾病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获得他人在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持,从而增强自我心理防卫功能,消除或减轻应激所带来的精神紧张状态。社会支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以看见的支持;第二类是主观的、体验到的和情绪上的支持。人不能离开社会群体而独立生存,社会信息和来自社会的应激是最大的病因学要素,同样由各种各样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构成的支持系统对心理矛盾冲突具有重要的缓冲作用1]。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yuping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特点 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以后中、老年,是以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病程漫长,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发现这也难以坚持长期治疗。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危险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发展至晚期,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的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脏衰竭、脑中风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1】 一、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 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近年的研究虽有较大的进展,但仍未完全清楚。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病。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2】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 (一)社会环境应激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城市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黑人高于白人。在城市高应激区(社会经济状况差、犯罪率高、暴力行为的发生较多、人口密度较高、迁居率和离婚率较高的地区)居民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间交通管理员和纺织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动物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环境应激在高血压病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如果人为地制造环境紧张刺激,使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动物也可因此患上高血压。 (二)不良行为因素 不少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病率与超体重、食盐偏多、缺少运动及大量吸烟等因素有关,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第五部分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思考题 1.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吸烟与吸毒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3.家庭的主要功能如何? 4.什么叫心身疾病? 有何特点? 5.举例说明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各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社会因素主要指人类生存的外部社会条件,包括政治、经济、工作、婚姻、家庭、教育、社会关系等,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导致人们在社会行为及身体器官功能状态方面发生变化的个性特征及心理过程。 二者的区别在于:社会因素主要指社会环境及个人的社会生存状态,更多地是一些客观因素,心理因素则着重于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心理发育和心理反映的特征,更多地带有主观色彩。 二者的联系在于:社会因素是心理因素的外部来源,其在人脑中的反映,通过心理素质的折射,构成心理因素的具体内容。心理因素则是社会因素在个体脑中的主观反映。社会因素主要是通过心理感受,而不是躯体感受来起作用的。所以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通常是结合在一起起作用的,故一般通称为社会心理因素。 2.吸烟的主要危害 吸烟增加人群患多种癌的危险性,特别是肺癌。在长期吸烟的人中,卵巢癌、膀胱癌、口腔癌等发病率也很高。十几个国家的调查说明,咳嗽、咳痰等症状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功能损害等均与吸烟有关。其他调查表明,吸烟者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较不吸烟者增加1-2倍。吸烟还可通过污染环境造成不吸烟者的被动吸烟而危害不吸烟人群。家庭有人吸烟,子女气管炎患病率比不吸烟家庭高2-3倍。孕妇吸烟还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 吸毒的主要危害: 对健康的危害:吸毒行为不仅危害吸毒者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吸毒一次过量必然引起中枢神经的过度兴奋而衰竭或过度抑制而麻痹,导致死亡。长期使用则可能引起大脑器质性病变,形成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人格障碍、遗忘综合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摘要: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 ,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个体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个体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它们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与遗传素质有关,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5. 7 %,异卵双生子为33. 3 %。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受个体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的影响。例如,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的典型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冲动、暴躁、易怒等心理障碍;高级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的典型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发生孤独、焦虑、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二) 生理因素 1.生理疾病或机能障碍 儿童时期曾经患过的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肺炎、病毒性感冒等病,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严重伤害,从而引起某些心理障碍。某些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如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的分泌失调,也会引起小学生的一些心理功能的异常。如甲状腺素缺少会导致智力迟钝、记忆减退、语言迟缓、情绪淡薄等心理障碍(如克汀病) ,而分泌量过多也会导致神经过敏、情绪激动等症状(如甲亢) 。

心理因素与疾病

心理因素与疾病 演讲人:杨凤池(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心理因素与疾病》,我们大家都很关心健康。我想关于健康,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一下我们的概念,就是所谓健康,实际上不单纯指躯体的强壮和没有疾病,或者没有营养不良的虚弱现象,而是应该不仅仅有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理和精神世界的健康。所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在1948年成立宣言当中,为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是一种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在世界卫生组织举行的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上,又强调这个完整的健康的概念。同时还补充了道德健康。所谓道德健康,其实它和生理、心理、社会意义上的健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所以一个完整的健康概念,不仅仅包括生理学的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道德肯定这样一些方面的完满状态。前些年我们国家和社会不够发达,在那种情况下,大家可能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注意我们身体健康上。即便我们仅仅关注身体健康,我们应该也有这样一个概念,就是我们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我们的躯体健康的。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医学模式是在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大潮影响之下,这些先进的技术应用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研究领域。结果导致人们发现了细菌,发现了抗菌素,有一些科学家提出来了人的生理功能、血液循环等等的学说。还有人发现了病毒,这样就促使人们去想办法研究新的技术手段,特别是生物医学的技术手段去解决人们的疾病问题。这样就建立起来了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地球上消灭了烈性传染病,感染性的疾病,对人的生命的威胁也大大的减小。所以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就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对于人类健康最积极的贡献。 随着人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的需要。所以有很多学者就提倡要进行医学模式的转变,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教授曾经提出来,需要新的医学模式。他所推荐的医学模式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样的一种医学模式在研究人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时候,就不仅仅关注人的身体器官、组织、细胞哪里发生了病变,有哪些细菌、病毒感染。而还要同时注意有哪些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这个病人。在治疗方面也同时兼顾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我们现在大家已经熟知,当前人类所患有的疾病,特别是威胁人类生存,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已经由前一世纪的传染的、感染的疾病逐渐地转化成为那些慢性的,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来的那些疾病为主。所以我们目前人类大多数的疾病和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那些疾病,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将这类疾病称之为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其实就是由于不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良的情绪状态、不利的人格特点,所导致的不良心境。通过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变影响身体健康。我们国家的中医也认为百病生于气,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中医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是用整体观、用辩证观来看待人体健康和疾病问题。凡是采用整体观来看待人的健康疾病问题的这样的学说,都会强调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所以生病,中医认为是内伤七情,所谓七情,中医归结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认为人得病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另外方面内因就是内伤七情,就是说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样七种情致,某一种情致过于强烈,就会导致人的身体功能的、生理功能的紊乱,就会患病。我们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心身疾病的概念,什么叫心身疾病呢?医学心理学当中的表述,就是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并且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的特点就是,它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但是它最终在我们的躯体上可以观察到,能够找到的病理变化。那么在这些疾病的治疗过程当中,就不能单纯采用生物医学方法,而同时要兼顾心理学的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学的调整。心身疾病的标准是什么呢?如果一个人得了病,这个病他自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正如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样,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一.生理因素。 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和疾病。 (一)遗传。遗传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如果没有充分的生理条件,人的心理活动就要受到影响。心理学家们曾用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家族中有癔病、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的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些。 (二)疾病。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例如,脑梅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会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脑震荡、脑挫伤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甲状腺机能亢进可出现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甲状腺机能不足可引起整个心理活动的迟钝。 二.家庭因素。 (一)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由于家庭规模和组成家庭的成员不尽相同,家庭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多数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完整且气氛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有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同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 (二)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的形成、归因方式及心理防御能力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父母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和感情的总和,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礼貌,是否体现民主平等;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 三、学校因素。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 心理因素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9396-40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社会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是眼前客观刺激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刺激物既包括物,也包括人。人在对别人感知时,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外部行为上,而且要根据这些外部特征来了解他的内部动机、目的、意图、观点、意见等等。人的社会知觉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是对他人外部行为表现的知觉,并通过对他人外部行为的知觉,认识他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等内在心理活动;二是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人际知觉的主要特点是有明显的感情因素参与其中;三是自我知觉。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括认识。人的社会知觉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这就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

第六章 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第四章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心理因素与健康的类别; 2.了解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的类别; 3.理解行为和心里问题的干预 【本章重点】 1. 心理因素与健康的联系 2. 健康行为的观点与理论 【本章难点】 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干预 【基本概念】 人格;认知因素;个体干预;社会工程 第一节心理因素与健康 概述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许多有害的社会心理因素可以是躯体疾病和精神病患的致病因素;相反,良好的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起重要的作用。 研究社会心理因素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主要分析个体心理特征(个性) 、心理活动过程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人格与健康 人格是稳定地表现与个体的心理特质,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作用举足轻重 二、认知因素与健康 认知是指人们的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思维和相像等。 1 知识和观点 2 健康意识和健康信念 3 个人控制信念 三、个性心理特征与健康 个体心理特征或称个性,一旦形成,则很难或很少改变。 个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方面。

据说性格内向的人都这样:1、自己走路会很快;2、习惯晚睡;3、隐藏心事;4、喜欢有口袋的衣服;5、习惯抱臂;6、习惯冷战;7、喜欢窗户,喜欢角落、习惯蜷缩;8、喜欢写字和阅读;9、不爱说话或很爱说话。10、总爱琢磨别人的话;11、有点迷迷瞪瞪;12、感情细腻敏感。 大部分符合,看来是了。。。 (-)气质(temperament) 气质,通常所说的脾气,个人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这四种气质类型属极端形式,实际生活中人大多接近或类似某种气质。 希波克拉底四种气质类型的气质特征: (二)性格(character) 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定型化即一贯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关性格与健康的关系研究较多的有A型性格和C型性格。 性格是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定型化即一贯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以及学习、工作、劳动的态度。 ②性格的意志特征,包括对行为的自我调节、控制等。 B型性格表现为: 1,从来不曾有时间上的紧迫感以及其他类似的不适感 2,认为没有必要表现或讨论自己的成就和业绩,除非环境要求如此 3,充分享受娱乐和休闲时光,而不是不惜一切代价表现自己的最佳水平4,充分放松而不感到愧疚 第二节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一、行为和健康行为 行为概念 行为分类 情绪、生活事件 情绪(emotion)是人对客观事物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 三个特征: 1.情绪不是固有的,是由客观现实的刺激引起的。

病患者心理因素与治疗康复

病患者心理因素与治疗康复 周海龙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各种疾病治疗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医学越来越先进发达,高效的药物,先进的设备,尖端的手术在患者疾病的治疗康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超强的作用。这是众所周知,无容置疑的,但与此同时不容疏忽的事,心理健康因素对病人康复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也是不可回避和无法估量的。在长期的临床治疗工作实践中,使我对病患者心理因素与疾病治疗、身体康复有着深切的认识和感悟。如何正确有效地把握好病患者心理与治疗康复的关系。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对科学有效地做好临床治疗工作发挥着积极重要关键的作用,我根据自己临床实践工作的学习,积累和思考,谈谈自己对此的观点认识和见解。 一、心理状态对疾病及治疗的影响。作为一名临床医疗工作人员,我们不仅要通过学习研究掌握人体发病的生物学术心理,还必须要认识到心理、心情,心态等心理因素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对生病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影响。很多的疾病都是由长期的不良心理状态所

导致的,而且有些病干脆就是“心病”,特别是当今时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同时竞争等多种工作和生活压力加大,对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带来了相当的负面作用、忧虑、焦躁、恐慌等心情长期围绕导致引发失眠、忧郁、心烦意乱等不良心理和身体亚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体健康更容易被细菌、病毒侵染、机体功能很容易被破坏和发生紊乱,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心情的长期忧郁是导致患各种疾病,甚至癌症的“罪魁祸首”。不仅如此,人们患病后的治疗康复,患者的心理状态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患者的心理积极乐观、勇敢坚强、就能配合药物和手术发挥最佳的疗效;相反,药物和手术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现实中的很例证,有些癌症病人乐观坚强,积极配合治疗,生命得到长久的延续,也有的癌症病人一旦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情绪迅速低落,精神变的崩溃,极度恐惧,对治疗不抱希望,那么病情就会迅速恶化,从而加快死亡的速度。所以,医生对癌症病人通常是不会告诉其真实的病情。目癌症病人通常是不会告诉其真实的病情。目的就在于保持正常的心理,有利于治疗效果。这些医学理论和常识,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能否正确的把握、运用和妥善有效处理,体现的是一名优秀称职的医务工作者的全面认识,综合把握,科学治

社会心理学--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关系 摘要: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接纳和喜欢,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人喜欢呢?总结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吸引领域的研究,可以发现,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情境、个人特点、相似性和互补等。 关键词:人际吸引、影响因素 一、人际吸引的界定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和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因此,调查研究高中生体育课堂教学中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对高中生人际吸引力的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熟悉性和临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批次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则往往容易成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菲斯汀格以麻省理工学院已婚学生为对象,多次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彼此居住距离的关系。结果发现,相互交往的多寡与居住距离的远近成反比。怀特1956年的调查发现,在几乎是完全偶然地住到一个居民区的人们中,成为朋友的多是居住的比较近的。为什么空间上的邻近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吸引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邻近的人们能够经常的交往和互动。研究发现,交往本身就可以产生人际吸引,这是因为交往可以满足人们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首先,交往可以帮助人掌握外部世界;其次,交往可以使人找到联系感和归宿感。 此外,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一与我们接触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曝光效应”。扎琼克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结果发现,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Perlman选择三种类型的人(正面、中性和反面人物)的照片作为研究素材。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当然,如果我们熟悉的对象在人格或行为上存在污点时,越熟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参考文本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参考 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社会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是眼前客观刺激 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刺激物既包括物,也 包括人。人在对别人感知时,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 情、身体姿态和外部行为上,而且要根据这些外部特征来 了解他的内部动机、目的、意图、观点、意见等等。人的 社会知觉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是对他人 外部行为表现的知觉,并通过对他人外部行为的知觉,认 识他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等内在心理活动;二是人际知 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人际知觉的主要特 点是有明显的感情因素参与其中;三是自我知觉。自我知 觉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括认识。

人的社会知觉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这就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自己的知觉中发生歪曲。 (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价值观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它决定着个人对人和事的接近或回避、喜爱或厌恶、积极或消极。领导和职工对安全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对安全的态度及行为上表现出来。因此,要人具有合理的安全行为,首先需要有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念。 (3)角色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一套行为规范,人们只有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规范行事,社会生活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就会发生混乱。角色实现的过程,就是个人适应环境的过程。在角色实现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角色行为的偏差,使个人行为与外部环境

(推荐)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1)社会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是眼前客观刺激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刺激物既包括物也包括人。人在对别人感知时,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外部行为上,而且要根据这些外部特征来了解他的内部动机、目的、意图、观点、意见等等。人的社会知觉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是对他人外部行为表现的知觉,并通过对他人外部行为的知觉,认识他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等内在心理活动。二是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人际知觉的主要特点是有明显的感情因素参与其中。三是自我知觉。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括认识。人的社会知觉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这就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自己的知觉中发生歪曲。产生偏差的原因有:①第一印 (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价值观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它决定着个人对人和事的接近或回避、喜爱或厌恶、积极或消极。领导和职工对安全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对安全的态度及行为上表现出来。因此,要人具有合理的安 全行为,首先需要有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念。 (3)角色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人是领导者,有人是被领导者;有人当工人,有人当农民;有人是丈夫,有人是妻子,等等。每一种角色都有一套行为规范,人们只有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规范行事,社会生活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就会发生混乱。角色实现的过程,就是个人适应环境的过程。在角色实现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角色行为的偏差,使个人行为与外部环境发生矛盾。在安全管理中,需要利用人的

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摘要:心理因素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心理不但有益于躯体的健康,而 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不良的心理刺激不仅影响身体的健康,甚至引起身体的某 些疾病。医学上常采用心理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来治疗一些疾病,往往能起到药物 治疗不能到达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因素;疾病;治疗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单一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环境——社会心理模式转变,心理因素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因果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曾听见或看见由于心理因素而引起或加重 某些疾病的实例。而一些医生对某些患者常采用应用心理治疗手段,如“安慰剂”、“暗示疗法”等方法辅助治疗,往往能收到药物所不能达到功效。 1.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1.1心理疾病与性格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如丧失亲人、职业竞争、与人争吵、遭遇恐怖性事件等,当这些现象发生时候,机体就会产生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并导致中 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相应的功能和代谢改变, 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如果刺激较轻或刺激解除,机体可以恢复健康,但刺激过于强烈,则会导致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引起各种疾病,甚至死亡。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疾病,如高 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等,其发生、发展与长期不良心理刺激密切相关。 心理因素导致疾病发生与人的性格特征有关,医学研究发现,癌症患者病前有长期抑郁 症病史,其人格特征表现较内向、对细小事物敏感等;焦虑、激动、生气等强烈精神刺激会 使病人发生心肌梗塞;冠心病患者病前个性顽强、性情急躁、易激怒、喜争强好胜等;高血 压病发生虽然与脂类代谢、遗传及其它方面有关,但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精神紧张、愤怒、激 动和处于应激状态等,可使大脑皮层下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性持续升高,引起全身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等。若这种精神紧张状态一直得不到缓解,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 亢进,高感神经持续兴奋,引起持久性小动脉收缩,导致高血压病发生。 1.2一些常见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国外科学家研究证明,紧张和忧郁能使体液酸化。一个暴怒的人所喷出的酸气,能够杀 死七蚊子。现代医学有一个名词叫“心身性疾病”,指的是心理因素导致身体健康的失调,下 列疾病就是与心理因素密不可分的“心身性疾病”。 一是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紧张性头痛、偏头痛、无器质性原因的躯体 疼痛。看起来这些是与饮食、行为方式有关的疾病,但是美国的医生通过近50 年的随访观察得出结论:容易患这类疾病的人,多是A 型性格的人,其特点就是脾气火爆、遇事急躁、不 善克制,争强好胜,对人常存戒备之心,时时担心别人超过自己,所以经常处于紧张、焦虑 状态。这类人是高血压、高血指、动脉硬化、冠心病的高发人群,比一般心胸开阔的人,发 病率要高20倍。 二是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疾病,往往要查过敏源,但是过敏性疾病的加重、减 轻与精神状态有关。 三是神经性皮炎、斑秃、牛皮癣、湿疹、白癜风、黄褐斑。这些疾病的发生、加重、复 发等都与精神因素有关。有句话叫“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癣”,说明皮肤病不好治,因为体 疾易治,心病难医。 四是许多肿瘤,某些糖尿病等的发生、加重都与精神因素有关。许多肿瘤病人,并不是 肿瘤夺去了他们的生命,而是得知患肿瘤以后的焦虑、恐惧,把自己推上了死亡的边缘。 五是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某些不孕,痛经,难产,假孕,癔症都与精神因素密不可分。而男性的性功能障碍,除了器质性病变以外,百分之百与心理因素、精神压力或精神状 态有关。 六是儿童厌食、遗尿、夜惊。孩子食欲不好,家长骂孩子,越骂精神越紧张,就越吃不下,于是就形成了厌食症。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 —— 09信管1班顾雅玮0910831119 经过小组成员的资料整理和讨论,我们最终确定了十条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对这十条因素一一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它们分别是: (一)自身性格和情绪; 人格是一个人在其自然基础上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和心 理特征。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时间和地点,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个体身上最具色彩的闪光点,人与人的不同正是因为人格的不同。 人格的生理差异主要体现在气质上。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 性情,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等),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有人倾向于外部事务)等方面的特点。 有的人像夏天里的一团火:精力旺盛,直率,热情,行动敏捷,情绪易于激动,心境 变换剧烈。有独特见解,反应迅速,行为果断,表里如一;不愿受人指挥,而喜欢指挥别人,喜欢新的活动,活动效率高,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很快,说话喜欢与同学争辩,喜欢表现自己。 有的人是春天里的一阵风:喜形于色,这类人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性情活泼、热情、兴趣广,但容易转移;积极参加学校一切活动,但表现散漫,有始无终,遇到稍不如意的事就情绪低落,稍得安慰或又遇到使他高兴的事,马上就会兴高采烈;善于交际,待人亲切,在群体中精神愉悦,相处自然。 有的人是冬天里的一场雪: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善于忍耐。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基本保持想心理平衡;凡事深思熟虑,力求稳妥,在各种情况都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外柔内刚,不卑不亢。但过于拘谨,固定性有余而灵活性 不足。 还有的人似秋风中的一片落叶:孤僻,行动退缓,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感情细腻而脆弱,常为区区小事引起情绪波动;自己心里有话,宁愿自己品味,不愿向别人倾诉;喜欢独处,与人交往时显得腼腆,不爱表现自己;敏感多疑,患得患失。在困难面前常怯懦、自卑和优柔寡断。 不同性格和情绪的人面对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都不相同,如果不能认知到自 己在性格上的缺陷,很有可能无法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所以,大学生需要优化自己的 性格: 首先,要校正认知偏差。可多参加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去充分体验感受生活,多看些 进步的书籍和伟人、哲人传记,看看他们成功和为人处世之道,这些对自己性格的改变都会 有帮助。 其次,有意识地进行自我锻炼。随着一个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和相对成熟,随着一个 人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其性格的发展也从被动的外部控制逐渐向自我控制转化。如果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这一变化,促进这一变化,自觉地确立性格锻炼目标,从而进行自我锻炼,就能对现实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等性格特征不断完善。 接着,培养健康情绪,保持乐观的心境。要乐观的生活,要胸怀开阔。当遇到挫折和失败时要从好的方面去想。想得开,烦恼自然就会消失。 然后,乐于交际,与人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善意的评 价人,热情地帮助人,努力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长此以往,性格就能得到和谐发展。 最后,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每个人性格特征中都有好的因素,也有不良的特征,

心理因素与疾病讲座

心理因素与疾病 大伙儿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心理因素与疾病,那么我们大伙儿都专门关怀健康,我想关于健康呢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一下我们的概念,确实是讲,所谓健康实际上不单纯指躯体的强壮,和没有疾病,或者没有营养不良的虚弱现象,而是不仅仅有躯体的

健康,还有心理的和精神世界的健康,因此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在1948年成立宣言当中,为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况,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那么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上,又强调了那个完整的健康的概念,同时还补充了道德健康,那么所谓道德健康事实上它和生理心理和社会意义上的健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此一个完整的健康概念,不仅仅包括生理学的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道德确信如此一些方面的完满状态。 前些年,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不够发达,在那种情况下,大伙儿可能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注意我们躯体健康上,即便我们仅仅关注躯体健康,我们应该也有如此一个概念,确实是我们的心理状态,也会阻碍我们的躯体健康的,那么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医学模式的转变,那么传统的医学模式呢,是在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大潮阻碍之下,这些先进的技术应用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研究领域,结果导致人们发觉了细菌,发觉的抗菌素,有一些科学家提出来了,人的生理功能,血液循环等等的学讲,还有人发觉了病毒,如此呢就促使人们去想方法,研究新的技术手段,特不是生物医学的技术手段,去解决人们的疾病问题,那么

如此就建立起来了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对人类最大的贡献,确实是在地球上消灭了烈性传染病,感染性的疾病,对人的生命的威胁也大大减小,因此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确实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关于人类健康最积极的贡献。 那么随着人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进展,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的需要,因此有专门多学者就提倡要进行医学模式的转变,其中专门重要的确实是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教授曾经提出来,需要新的医学模式,他所推举的医学模式确实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如此的一种医学模式,在研究人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时候,就不仅仅关注的人的躯体器官,组织细胞那儿发生了病变,有那些细菌,病毒感染,而还要同时注意,有那些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那个病人,在治疗方面,也同时兼顾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 那么我们现在大伙儿差不多熟知,当前人类所患有的疾病,特不是威胁人类生存,造成死亡的要紧疾病,差不多由前一世纪的传染的感染的疾病,逐渐的转化成为那些慢性的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来的那些疾病为主,因此,我们目前人类大多数的疾病和

健康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对一般感冒禾郢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疼感,牙龈正常,无蛀牙; 头发光洁,无头屑; 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 健康是指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疼,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 定义health 人体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查不出任何疾病,其各种生物参数都稳定地处在正常变异范围以内,对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日常范围内的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关于健康有许多定义,都有其依据也都有其不完善之处。在众多的定义中比有些权威性的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提出的:健康是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逸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身体不舒适或不衰弱。有人指责它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乌托邦式“的定义,或认为这不是健康的定义,而是社会的奋斗目标,或称它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理解健康。实际上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健康均个模糊概念。没有病疼当然是健康的基本条件,但病疼的概念并不比健康更清晰,一个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只要不接触过敏原,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他均健康的,但一接触过敏原,轻则出现皮疹或哮喘,重则休克甚至死亡。用与环境的适应程度来定义健康,把人同环境联系起来理解健康,是一个进步。但这一定义偏重于人体的功能,也有它的难题。如一个健康的教授不一定能适应码头工人的体力劳动,而这两种工作均社会上日常进行的。用生物学参数来定义健康,似乎是最精确和最方便的,因为只要翻开医学的教科书,就可以不可以找到人体各方面的正常值。但身高超过常人的运动员按照这个标准,就应划为不健康的范围。实际上这些正常值均从正常人中调查后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来的,但其正常范围并未包括全部正常人,只取了中间的95%,也即超过上限的2.5%和低于下限的2.5%,正常人并未包括在内。所以不少临床学家都认为在这里“正常值”的名称是不太相符合合实际情况的,应该改为“标准值”或“变异范围”,以免引起误解。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提出的健康定义已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但“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逸状态”是一个不易掌握的标准。 中医对健康的描述

心理社会因素

病人的心理评估 心理护理是护理学的组成部分,是护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部分,或称为临床操作部分。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理论、技能和方法,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影响,帮助患者保持最佳身心状态。是介于心理学与护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心理护理一词最早是由护理科学的先驱南丁格尔提出。南丁格尔认为:“消极的环境可以影响病人的情绪状态,护理的重点应放在为病人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把护理目标定位于“使千差万别的人达到治疗或康复所需的最佳身心状态”。提出“护理是一项精细的艺术。”改变了“单一照料患者病残肢体”的传统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科学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作用也相应地得到重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护理能给患者良好的心理支持,较好地解决患者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心理治疗——又称精神疗法。广义地说,心理治疗就是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周围人(尤其是医生)的语言作用,特殊布置,以及医生所实施的专门心理治疗技术等的治疗。狭义的心理治疗是指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协助:协商和协同地进行帮助。咨询师启发求助者自己摆出解决问题的几种可能性,最后通过协商,帮助求助者自己决策选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矫治:有强制性的矫正和按治疗师的方法进行调治。治你没商量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区别理论学说心理动力学说由精神分析学家提出。心理生理学说“应激” 学说学习理论学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不同的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动力学派社会心理学派心理学理论、技术、方法——现代护理模式的核心基础学科: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健康概念转变:1984年who提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符合现代医学模式?满足人类健康需求?促进护理体制的优化?体现学科发展特色?强化护士职业心态?完善护士个体人格心理护理的主要功用:?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个体化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启迪性原则?治疗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重视病人亲属影响的原则心理护理的原则:有意识心理护理和无意识心理护理共性心理护理与个性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形式是指护士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耐心的倾泄、合理的解释、善意的劝导、真诚的抚慰、有益的暗示、确切的保证等实现对患者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条件:相应的学科理论体系规范化操作模式实施者应接受专业化培训有意识心理护理是指客观存在于护理过程每一个环节中,随时可能对患者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的一切护理行为。眼神、微笑、护患关系无意识心理护理个性心理护理:目标比较明确,针对性比较强,用以解决患者特异性、个性化心理问题共性心理护理:是一种目标不太明确,针对性不强,仅从满足患者需要的一般规律出发,用以解决患者中同类化性质或共性化心理问题了解病人的需要→分析病人的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信息收集分析决策↑↓ 遗留问题← 效果评价← 心理护理实施问题解决行动心理护理的实施步骤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鉴定。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是通过有计划地系统地收集资料信息来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是确立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的依据。是从心理学的观点和视角出发,了解其日常健康行为习惯,了解在患病时以及疾病发展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心理活动,以及对不同应激刺激的反应、应对策略,其心理、社会因素在患病及疾病转归过程中的作用,为护理活动提供可靠的依据。一、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婚姻二、生理方面:t、p、r、bp、意识等;三、心理方面:客观资料:1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2人格个性: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