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与浮游菌微生物采样器的区别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与浮游菌微生物采样器的区别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当然是有区别的,首先总悬浮颗粒物采的是空气中的悬浮在大气中不易沉降的所有的颗粒物,包括各种固体微粒,液体微粒等,直径通常在0.1-100微米之间(经常有人会把悬浮颗粒物跟粉尘搞混,注意,粉尘是包括了粒径在100微米以上的粒子),而浮游菌是悬浮在大气中的细菌或细菌孢子,两个是非常不同的,可以这样说,浮游菌是总悬浮颗粒物中的一中。再说说这两个仪器的不同,一般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是通过称重法来工作的,而浮游菌采样器则是通过抽气、把气体中的浮游菌截留在培养皿上,然后通过培养数菌,最后得到结果。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有自己的一份检定规程JJG 943-1998 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浮游菌的我暂时不知道有什么规程可以做,但是有一样就是浮游菌采样器并不是都是统一的型号,有些我认为是可以用大气采样器的规程来做,有些没有流量口的可能要另寻方法了。请下面的高手继续补充,或者交流交流。

这两个仪器有点差别的。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一般用在环境监测领域,用来检测PM10微率的浓度。检定规程是JJG943-1998《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浮游菌微生物是用在医药领域的,用来检测生产车间的浮游菌数量。这个国家好像没有规程,我们参照总悬浮的规程进行校准。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1引言 环境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是一种常规的污染物,大气中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它们对人体健康、植被生态和能见度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此,对这类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测定是大气环境污染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实验在校园中各种不同环境进行采样分析.通过本实验,达到掌握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并了解到校园不同环境大气中悬浮颗粒的浓度的大小.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中流量采样器(流量50~150L·min-1)、滤膜、镊子、恒温恒湿箱、精密电子电子称 2.2试验方法 2.2.1滤膜准备对光检查滤膜是否有针孔或其他缺陷,然后放入分析天平(精度0.1mg)中称重,记下滤膜重量W0(g),将其平放在滤膜袋内. 2.2.2采样点和采样时间确定于2015年5月1日在华南师范大学陶园附近原国防生宿舍旧址为样地,在样地中设置采样器1个.天气情况良好,多云,微风,早晚气温变化不大. 2.2.3仪器准备安装好空气采样器,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擦去灰尘,取出称过的滤膜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绒面向上),用滤膜夹夹紧.对正,拧紧,使不漏气. 2.2.4采样以100L/min流量采样,每4小时,记录采样流量和现场的温度及大气压,用镊子轻轻取出滤膜,绒面向里对折,放入滤膜袋内. 2.2.5称量和计算将采样后的滤膜放入恒温恒湿器箱中平衡24h,然后称重,30s内称完.采样滤膜用分析天平称量(精度0.1mg),记下滤膜重量W1(g),按下式计算总悬浮颗粒物(TSP)含量. 2.3数据分析 总悬浮颗粒物含量(TSP,mg m-3)=[(W1-W0)×1000]/V r 式中: W1—采样后滤膜重量(g); W0—采样前滤膜重量(g); V r—换算为参比状态下的累计采样体积(m3). 2.4结果分析 参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析测试地点的空气状况. 3结果与分析 3.1原国防生宿舍样地分析 结果如下表格所示. 表1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测定记录表 监测点原国防生宿舍旧址 日期2015年5月1日 时间7:20~17:20 采样标况流量(m3min-1)0.09020833 累积采样时间(min)480min 累积采样体积(m3)47.7

415 FKC-1浮游菌采样器操作规程

文件内容: 1、目的 (1) 2、范围 (1) 3、职责 (1) 4、内容 (1) 5、变更记载和原因 (4) 6、相关文件和记录 (4) 发放范围: □质量部□生产部□物流部□人事行政部□设备动力部

1.目的:建立浮游空气尘菌采样器使用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正 确使用与维护保养该仪器。 2.范围:适用于应用FKC-1型浮游空气尘菌采样器对洁净室浮游菌进 行环境检测。 3.职责:质量控制检验员。 4.内容: 4.1定义 本检测方法通过浮游菌采样器收集悬浮在空气中的活微生物粒子于培养基平皿,在适宜的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进行计数,以平板培养皿中的菌落数来判定洁净环境内的活微生物数,并以此来评定洁净室(区)的洁净度。 4.2工作原理: FKC-1型浮游空气尘菌采样器是一种高效的多孔吸入式尘菌采样器。它根据等速采样理论设计,采样直接,采集头口风速与洁净室内风速基本一致,能更准确的反映洁净室内的微生物浓度。采样时,带尘菌空气高速通过微孔,被均匀撞击在培养皿内的琼脂表面;这些活体微生物在琼脂表面获得营养均匀和充分,在培养过程中,快速发生动态再水化过程,高速生长,从而更快得出结果。 4.3工作环境: 温度:10℃~35℃相对湿度:10%~90%RH 大气压:80~110KPa 采样流量:100L/min 4.4操作方法: 4.4.1开机和设臵 检验员按《洁净室人员进出管理制度》要求进入洁净区,采样器进入被测房间前先用被测房间的消毒剂灭菌。采样器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保护盖、多孔采样头、培养皿座、采样泵;下部为控制板、电

源组件。本采样器采样流量为100L/min,采样口流速为0.38m/s,可交直流两用,其后下方有一电源开关和一充电器插孔,按下电源开关,显示屏幕显示上一次的采样数据和采样时间,如未连接充电器由内臵电池供电,如已连接充电器则由电池供电并维持充电状态。 按△或可以查看历史数据,按“停止”可使系统进入采样准备状态,此时显示当前日期和时间,采样值显示为零。按“功能”键进入参数设定状态,按“停止”键退出参数设定,按“功能”进入下一参数设定。依次为采样量设定、采样延迟时间设定,背光延迟时间设定、LCD显示器对比度调节、时间设定、日期设定,采样量校正、清零设定。 采样量设定:按△和调整采样量,采样量范围为10~6000L,调整步距为10L,按“停止”键退出参数设定,按“功能”进入下一参数设定。 采样延迟时间设定:采样延迟时间范围为0-256秒,调整步距为1秒,按“停止”键退出参数设定,按“功能”进入下一参数设定。 时间设定:按△和调整当前光标所在位臵的时间,按“确认”键可改变光标所在位臵,按“停止”键退出参数设定,按“功能”进入下一参数设定。 日期设定:按△和调整当前光标所在位臵的日期,按“确认”键可改变光标所在位臵,按“停止”键退出参数设定,按“功能”进入下一参数设定。 采样量校正:按△和调整采样量校正值,即实测的每分钟流量值,校正范围为20-200L/min,按“停止”键退出参数设定,按“功能”进入下一参数设定。 清零设定:按△和调整清零状态,按“确认”键将内存中的历史数据清除并退出参数设定状态,按“停止”键退出参数设定,按“功能”进入下一参数设定。

空气检测

1 明确室内空气检测的项目及质量标准 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物检测依据主要有《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 2002)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规范指出在对室内环境空气质量进行验收时,室内空气中的放射性氡、游离甲醛、氨、苯和TVOC都要符合限量规定,对室内环境空气质量验收不合格的民用工程不得投入使用。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检测项目为上述5项污染物。 室内环境空气的污染物质种类很多,而且性质复杂。《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对各空气污染物质的限量浓度作了明确规定,例如:TVOC(mg/m3)≤0.60(8h平均值)、氡(Bp/m3)≤400(年平均值)、苯(mg/m3)≤0.11(1h平均值)、游离甲醛(mg/m3)≤0.10(1h平均值)、氨(mg/m3)≤0.2(1h平均值)。 2 室内空气监测注意事项 2.1 布点原则及采样时间和频率 布点原则:(1)采样点的数量要根据所要监测室内的面积大小与现场情况来确定,才能够正确反映室内的空气污染物水平。一般小于50m2的房间要设(1-3)个点;50m2-100m2要设(3-5)个点;100m2以上至少要设5个点。(2)采样点应设在对角线上或者呈梅花式分布,要避开通风口,离墙壁的距离需大于0.5m,采样点的高度应与人的呼吸带的高度相一致,在0.5m-1.5m之间。 2.2 质量保证措施 质量保证措施:(1)气密性检查:在采样前检查动力采样器系统气密性,不得漏气。(2)流量校准:采样系统流量应保持恒定,采样前与采样后要用一级皂膜计来校准采样系统的进气流量,且误差不超过5%。(3)采样器流量校准:用一级皂膜计来校准采样器的流量计刻度,需校准5个点,并绘制流量标准曲线。需记录校准时的大气压力及温度。(4)空白检验:在同一批的现场采样中,要留下两个采样管不进行采样,要与其他样品管一样检测,作为采样过程中的空白检验,如果空白样检验超过控制的范围,那么这批样品作废。(5)仪器在使用前,要按照仪器的说明书来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标定。(6)在计算浓度时,应将采样体积换算成在标准状态时的体积:(7)对于平行样,测定之差和平均值比较的相对偏差应不超过20%。监测点的选择注意避开人流、通风道、通风口,距离墙壁至少0.5~1 m远,并注意避免受直接污染源的影响。室内监测时尽量避免引起就餐者的注意而干扰其行为.每天监测前对仪器进行零点校正,按要求对切割器进行擦拭和涂抹硅脂 3.自然通风室内颗粒物分布特征 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房间内颗粒物分布,综合考虑布朗扩散力(由分子不规则运动引起,一个小颗粒放在介质中在同一时间内各方向上受到的周围分子撞击次数不同,因而引起随机运动。当物体大了,由于受撞击次数很多基本上平衡而运动不明显。)、热泳力(1.热泳现象是指在温度梯度不为0的气体中,粒子向较冷区域运动的现象。在多原子理想气体中,对于粒径小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的球形粒子,热泳速度正比于温度梯度,而与粒径无关。对于较大的粒子,由于会在粒子内部建立温度梯度,计算较复杂。2.热泳法,是温度梯度对颗粒产生的效应,造成它们从一个热板移动至低温区。这种效应在行星分化中有重大的作用,在光纤的制造中更是功绩显赫。3.热泳效应,就是指小颗粒或气溶胶粒子在具有温度梯度的流体中运动时,由于冷热区分子与其碰撞时传递的动量不同,而在总体上表现为受到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使小颗粒产生与温度梯度相反的运动速度,并沉积于低温表面上的过程。)及Saffman升力(小颗粒推动)对颗粒物沉积的影响。 小粒径颗粒(如2.5μm)具有较强的气流跟随性,小粒径颗粒的穿透率大于粒径10μm、

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的测定作业指导书

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的测定作业指导书 一、执行标准 环境空气总悬浮物颗粒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2-1995。 二、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用大流量或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简称采样器)进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方法的检测限为0.001mg/m3。总悬浮颗粒物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膜阻力大于10kPa时,本方法不适用。 三、测定原理 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u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滤膜经处理后,进行组分分析。 四、仪器设备 1、常用的实验室仪器。

2、大流量或中流量采样器:应按HYQ1.1—89《总悬浮颗粒物采样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 3、孔径流量计; (1)大流量孔径流量计:量程0.7~1.4m3/min;流量分辨率0.01m3/min;精度优于2%。 (2)中流量孔径流量计:量程70~160m3/min;流量分辨率1L/min;精度优于2%。 4、U型管压差计:最小刻度0.1hPa。 5、X光看片机:用于检查滤膜有无缺损。 6、打号机:用于在滤膜及滤膜袋上打号。 7、镊子:用于夹取滤膜。 8、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对0.3u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为0.45m/s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kPa,在同样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空气5h,1cm2滤膜失重不大于0.012mg。 9、滤膜袋:用于存放采样后对折的采尘滤膜。袋面印有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人等项目栏。

10、滤膜保存盒:用于保存、运送滤膜,保证滤膜在采样前处于平整不受折状态。 11、恒温恒湿箱:箱内空气温度要求在15~30℃范围内连续可调,控温精度±1℃;箱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5)%。恒温恒湿箱可连续工作。 12、天平: (1)总悬浮颗粒物大盘天平:用于大流量采样滤膜称量。称量范围=10g;感量1mg;再现性(标准差)=2mg。 (2)分析天平:用于中流量采样滤膜称量。称量范围=10g;感量0.1mg;再现性(标准差)=0.2mg。 五、采样器的流量校准 1、新购置或维修后的采样器在启用前,需进行流量校正;正常使用的采样器每月需进行一次流量校准。 2、流量校准步骤: (1)计算采样器工作点的流量: 采样器应工作在规定的采气流量下,该流量称为采样器的工作点。在正式采样前,需调整采样器,使其工作在正确

总悬浮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 一、填空题 1.根据《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2-1995),大流量采样法采样、进行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样品称重时,如“标准滤膜”称出的重量在原始重量±mg范围内,则认为该批样品滤膜称量合格。① 答案:5 2.《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2-1995)方法的最小检出限是mg/m3。① 答案:0.001 3.重量法测定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要经常检查采样头是否漏气。当滤膜安放正确,采样后滤膜上颗粒物与四周白边之间出现界线模糊时,应更换。① 答案:滤膜密封垫 二、判断题 1.飘尘是指空气动力学粒径为10μm以下的微粒。( )② 答案:正确 2.根据《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 6921-1989),采集大气飘尘是要求采样器所用切割器在收集效率为90%时的粒子空气动力学直径D50=10±lμm。( )② 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为:采集大气飘尘是要求采样器所用切割器在收集效率为50%时的粒子空气动力学直径D50=10±1μm。 3.根据《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2-1995),采集样品的滤膜为超细玻璃纤维滤膜或聚氯乙烯等有机滤膜。( )① 答案:正确 4.根据《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2-1995),采集样品的滤膜性能应满足如下要求:对0.3g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为0.45m/s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kPa等。( )① 答案:正确 5.测定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重量法,不适用于TSP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膜阻力大于15kPa的情况。( )① 答案:错误

浮游菌采样器标准操作程序

1目的 建立一个浮游菌采样器标准操作程序,保证仪器的正确使用和合理的维护保养。 2范围 适用于JYQ-Ⅱ型浮游菌采样器。 3职责 QA人员遵照执行。 4内容 4.1编制依据 JYQ-Ⅱ型浮游菌采样器使用说明书。 4.2准备工作 4.2.1将制作好的培养基倒入已灭菌的培养皿中,30~35℃预培养48小时,确证无菌后使用。 4.2.2将仪器用紫外灯照射或用75%酒精擦拭后,以无菌状态传入洁净室。 4.3操作方法 4.3.1将采样器放置在工作台面上,用采样口直接采样。如测量位置较高可使用采样管,把管子延伸到所要采样的空间。 4.3.2打开电源通电,根据选择的周期按设置键。设置键可设置1~10、20、30~90分钟分18档调节,即每按1次设置键,增加10分钟。 4.3.3将盛有培养基的培养皿置于转盘上,放上外罩,压紧压块使之外罩与底座密封。 4.3.4调节刻度盘,旋转调节钮,使狭缝与培养基保持在2mm距离。 4.3.5按启动键,本机待机15秒后,泵开始抽气,转盘开始360°旋转,调节流量旋钮,使流量计浮子上端与50L刻度线相平。采样完成,拧下外罩,迅速把平皿上盖盖上并取出,并按上述方法放入新的平皿进行第二次采样(若使用采样管,则换上预先消毒过的第二根采样管)。 4.3.6取出的平皿放置30~35℃培养箱培养,2天后计数。 4.3.7使用完毕后,填写《检验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4.4注意事项 a.为达到最佳检测结果,使用仪器前先预热30分钟。 b.采样开始,操作人员离开现场,以免人体上带的菌抽入。 4.5维护与保养 a.本仪器不能长期接触腐蚀气体、液体。 b.仪器搬动时,应避免过大振动,以防内部损坏。 c.至少每年校正仪器一次。 5相关文件 无 6附件 7变更历史

13.实验十三.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采集与测试

实验十三. 大气中总悬浮物的采集与测试 一.实验目的: 了解粉尘采样仪的基本组成,掌握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物测试原理和方法,熟悉大气中总悬浮物的基本概念。 二.实验原理: 用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方法一般分为大流量(1.1-1.7m3/min)和中流量(0.05-0.15m3/min)采样法。其原理基于: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使之通过已恒重的滤膜,则悬浮微粒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即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本实验采用中流量采样法测定。 三.实验仪器与药剂: 1.中流量采样器:流量50-150L/min,滤膜直径8-10cm。 2.流量校准装置:经过罗茨流量计校准的孔口校准器。 3.气压计。 4.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或聚氯乙烯滤膜。 5.滤膜贮存袋及贮存盒。 6.分析天平:感量0.1mg。 7.塑料无齿镊子。 四.实验步骤: 1.采样器的流量校准:采样器每月用孔口校准器进行流量校准。 2.采样

(1)每张滤膜使用前均需用光照检查,不得使用有针孔或有任何缺陷的滤膜采样; (2)迅速称重在平衡室内已平衡24h的滤膜,读数准确至0.1mg,记下滤膜的编号和重量,将其平展地放在光滑洁净的纸袋内,然后贮存于盒内备用。天平放置在平衡室内,平衡室温度在20-25℃之间,温度变化小于±3℃,相对湿度小于50%,湿度变化小于5%; (3)将已恒重的滤膜用小镊子取出,“毛”面向上,平放在采样夹的网托上,拧紧采样夹,按照规定的流量采样; (4)采样5min后和采样结束前5min,各记录一次U型压力计压差值,读数准确至1mm。若有流量记录器,则可直接记录流量。测定日平均浓度一般从8:00开始采样至第二天8:00结束。若污染严重,可用几张滤膜分段采样,合并计算日平均浓度; (5)采样后,用镊子小心取下滤膜,使采样“毛”面朝内,以采样有效面积的长边为中线对叠好,放回表面光滑的纸袋并贮于盒内。 将有关参数及现场温度、大气压力等记录填写在数据表13-1。 3.样品测定:将采样后的滤膜在平衡室内平衡24h,迅速称重,结果及有关参数记录于数据表13-2。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滤膜称重时的质量控制:取清洁滤膜若干张,在平衡室内平衡24h,称重。每张滤膜称10次以上,则每张滤膜的平均值为该张滤膜的原始质量,此为“标准滤膜”。每次称清洁或样品滤膜的同时,称量两张“标准滤膜”,若称出的重量在原始重量±5mg范围内,则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附件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开展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来源解析工作。 1.2.2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 14506.30-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 GB/T 14506.28-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8部分:16个主次成分量测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的公告 HJ 618-2011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 393-2007 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颗粒物污染源: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固态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源统称颗粒物污染源。 环境受体:受到大气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空气统称环境受体,简称受体。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用于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4—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5432-1995)教学内容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 B T15432-1995)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5432-1995)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 221 更新时间:2008-3-24 GB/T15432-1995 1995-3-25 1995-8-1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总悬浮颗粒物的重量法。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合于用大流量或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简称采样器)进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方法的检测限为0.001mg/m3。总悬浮颗粒物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膜阻力大于10kPa,本方法不适用。 2 原理 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u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滤膜经处理后,进行组分分析。 3仪器和材料 3.1 大流量或中流量采样器:应按HYQ 1.1—89《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 3. 2 孔口流量计: 3.2.1 大流量孔口流量计:量程0.7~1.4m3/min;流量分辨率0.01m3/min;精度优于±2%。3.2.2 中流量孔口流量计:量程70~160L/min;流量分辨率1 L/min;精度优于±2%。 3.3 U型管压差计:最小刻度0.1hPa。 3.4 X光看片机:用于检查滤膜有无缺损。 3.5 打号机:用于在滤膜及滤膜袋上打号。 3.6 镊子:用于夹取滤膜。 3.7 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对0.3μ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为0.45m/s 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kPa,在同样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空气5h,1cm2滤膜失重不大于0.012mg。 3.8 滤膜袋:用于存放采样后对折的采尘滤膜。袋面印有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人等项栏目。 3.9 滤膜保存盒:用于保存、运送滤膜,保证滤膜在采样前处于平展不受折状态。 3.10 恒温恒湿箱:箱内空气温度要求在15~30℃范围内连续可调,控温精度±1℃;箱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5)%。恒温恒湿箱可连续工作。 3.11 天平: 3.11.1 总悬浮颗粒物大盘天平:用于大流量采样滤膜称量。称量范围≥10g;感量1mg;再现性(标准差)≤2mg。 3.11.2 分析天平:用于中流量采样滤膜称量。称量范围≥10g;感量0.1 mg;再现性(标准 差)≤0.2mg。 4 采样器的流量校准 4.1 新购置或维修后的采样器在启用前,需进行流量校准;正常使用的采样器每月需进行一次流量校准。 4.2 流量校准步骤: 4.2.1 计算采样器工作点的流量: 采样器应工作在规定的采气流量下,该流量称为采样器的工作点。在正式采样前,需调整采样器,使其工作在正确的工作点上,按下述步骤进行: 采样器采样口的抽气速度W为0.3m/s。大流量采样器的工作点流量QH(m3/min)为 QH=1.05 (1) 中流量采样器的工作点流量QM(L/min)为 QM=60 000W ×A (2) 式中:A——采样器采样口截面积,m2。 将QH或QM计算值换算成标况下的流量QHN (m3/min)或QMN (L/min)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刘璐学号20082501055 专业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实验项目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2011年 3 月12 日 实验指导老师实验评分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一、目的意义 大气悬浮颗粒物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的固体和液体小滴的混合物,是雾、烟和空气尘埃的主要成分,其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导致人体产生一系列疾病,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测定分析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含量,对我们治理大气污染和保护人类自身健康十分重要。 二、采样测定方法 1、仪器和材料 中流量采样器(流量80-120 L/min),分析天平(精度0.1mg),滤膜(聚氯乙烯滤膜),镊子 2、测定方法 (1)滤膜准备:对光检查滤膜是否有针孔或其他缺陷,然后放入分析天平(精度0.1mg)中称重,记下滤膜重量W0(g),将其平放在滤膜袋内。 (2)采样点和采样时间确定:选取华南师范大学正门为采样点,采样时间为2011年3月12日上午8点至晚上20点,天气情况良好,多云,微风,早晚气温变化不大。(3)仪器准备:安装好空气采样器,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擦去灰尘,取出称过的滤膜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绒面向上),用滤膜夹夹紧。对正,拧紧,使不漏气。(4)采样:以100 L/min流量采样,每4小时,记录采样流量和现场的温度及大气压,用镊子轻轻取出滤膜,绒面向里对折,放入滤膜袋内。 (5)称量和计算:采样滤膜用分析天平称量(精度0.1mg),记下滤膜重量W1(g),按下

式计算总悬浮颗粒物(TSP)含量: TSP含量(mg/m3)= (W1 - W0)× 1000 Vr 其中,W1—采样后滤膜的重量(g); W0—采样前滤膜的重量(g); Vr—换算为参比状态下的累计采样体积(m3)。 三、结果与分析 表1 一天内不同时间段华师正门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含量 大气压(kPa)平均温 (℃) 采样前滤 膜的重量 W0(g) 采样后滤 膜的重量 W1(g) 样品重量 (g) 累计采 样体积 Vr(m3) 总悬浮颗粒物 (TSP)含量 (mg/m3) 8:00-12:00 102.5 22.9 0.3488 0.3574 0.0086 23.8 0.3613 12:00-16:00 102.2 24.7 0.3495 0.3573 0.0078 22.9 0.3406 16:00-20:00 101.8 23.5 0.3453 0.3564 0.0111 22.0 0.5045 郭二果等的研究表明,交通车辆是城市空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城市交通量越大,空气颗粒物浓度越高[1]。由于我们采样的地点选在华师正门,紧挨广州的交通主干道——中山大道,而且正门口便是公交车站,因此不同时间段内的车流量是决定该时间内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含量的主要因素。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同一天内从8:00-20:00的12个小时里,16:00-20:00这个时间段内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含量最多;8:00-12:00内次之;12:00-16:00这个时间段内最少。也就是说,在16:00-20:00内车流量最大;8:00-12:00内次之;12:00-16:00内最少。 根据郭二果等的研究,城市空气悬浮颗粒物水平在一天内一般呈现双峰双谷型,在早晚各出现一次高峰值[1]。而我们的数据显示,早上(8:00-12:00)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含量远少于晚上(16:00-20:00),却和中午(12:00-16:00)接近。原因可能是我们采样的时间为星期六,是休息日。早上,虽然会有少部分家庭出门,但那些工作日里上班外出的人很多却选择了在家休息,出行的时间推到了中午或下午,另外中午有一些外出回来的车辆,故早上车流量要比平时少,TSP含量也会相对减少;而中午虽相对于平时工作日大部分人在午睡而不出门,其车流量有所增加,但仍是一天车流量的低谷时段,TSP含量最低。至于晚上,那些白天外出的车辆回来,还有,在周末的夜晚有不少人会出外与朋友相聚狂欢,所以晚上的车流量最大,TSP含量最高。 当然,温度和气压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一般来说,温度升高,气压升高时,TSP 浓度值会增大[1],但由于我们实验的一天内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值不大,因此在这里就不做考虑了。 四、讨论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来源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它既来自固定排放源又来自

MBV默克MAS100NT浮游菌采样器

MBV/默克MAS-100NT浮游菌采样器 浮游菌采样器在部分领域变得日趋重要,特别是制药业、化妆品业、食品行业和环境监控领域。因为空气中的微生物日益污染和影响着工业产品和其生产过程,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 现行的采样方法,绝大部分是基于安德森撞击法原理。在浮游菌采样器MAS-100 系列空气监测系统在研发的过程中,首要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小巧,易于操作,可靠,基于标准培养就可使用的系统。 MAS-100NT的空气抽吸流速是每分钟100升。每个采集周期,最多可以采集2000升的空气。这一性能可以使采样在符合监测无菌室和洁净室的严格要求下进行。撞击速度(空气中微生物撞击琼脂表面的速度)大约在20米/秒,相当于Andersen采样器的6级。这样可保证﹥0.6微米的微粒都被收集。 注:MAS 100 NT严格按照ISO14698-1:2003标准设计,采样速度100L±2.5%,使用的培养皿直径为90-100mm。 【基本原理】 浮游菌采样器MAS-100 NT是一个高性能的仪器。它利用Andersen空气采样器的原理,抽取空气通过多孔盖(300*0.6mm),气流中的微生物则撞击附着在标准培养皿中琼脂培养基的表面。完成采样周期之后,将该培养皿放到适宜条件下培养,然后确定菌落总数。MAS-100NT操作系统中,含有一个高性能的抽吸装置以及内置的风速流量计用以连续监测进气体积。系统自动检测风速流量并且随时调整抽气速度以保证每分钟采样量为100L。因而系统在遇到外界因素干扰稳流或者因为培养皿过满而导致局部进气阻塞时,可以自动调节采样速度至100L/min。按照国际表准,制药行业用以计量的标准是1立方米内微生物总量。 【浮游菌采样器MAS 100 NT的主要优点】 1.适配90-100mm直径的标准平皿,无需使用昂贵的“配套”专用耗材 2.内置风速计进行流量补偿:平皿内培养基体积的不同及部分进样孔的堵塞不会影响实际采样速度及采样量 3.气体流速过低时提示 4.时间及日期显示 5.可调采样头支撑夹以适合不同平皿的尺寸差异 6.可连接100/240V, 50-60kHz工作电源工作,或者只使用电池工作 7.采样体积可以设定在1-2000L之间任意值 8.可应用RODAC平皿(需另购配) 9.获 ISO14698标准认证 https://www.360docs.net/doc/fb6083795.html,B通讯连接方式,保证结果记录准确无误

浮游菌采样器使用及维护技术手册

技术手册页码:1/10 1 目的 建立MAS 100 NT 空气浮游菌采样器使用和维护保养程序。保证操作人员正确保养和使用。 2 范围 适用MAS 100 NT 空气浮游菌采样器 3 职责 各车间及质控部相关测试人员负责空气浮游菌采样器的使用和维护保养。 4 定义 无 5 安全注意事项 无 6 使用规程 6.1准备操作 6.1.1电源要求 6.1.1.1电源要求:可连接100/240V, 50-60kHz工作电源工作,或者只使用电池工作。 6.1.1.2采样体积:可以设定在1-2000L之间任意值 6.1.2初次使用前的调整 6.1.2.1在初次使用MAS 100 NT需经过校验后使用,需要即时设定“校验提示”功能(售后服务人员提供支持)。 6.1.2.2调整采样头初次使用时,需要使用3mm 直径的Allen Key 对采样头的培养皿夹的松紧进行调整以达到紧密卡合培养皿的目的。(若更换不同外径的培养皿,也请进行此操作) 6.1.2.3标准平皿的放置 取下穿孔盖,将配制好的平皿培养基至于采样头上。用3mm 直径的内六角螺丝刀调整

三个蓝色夹块,直至培养皿被稳定固定。将采样头水平放置,确认培养皿已妥善放置。在此后的使用过程中,除非因使用不同品牌培养皿而导致外径不一需要重新调整蓝色夹块外,其他情况下无需重新调整夹块的松紧。 6.1.2.4第一次连接电脑 第一次连接电脑时,请首先安装USB 驱动程序。驱动程序位于CD 光盘的“Dricer FTDXXX 文件”内。 6.1.2.5可用新功能:SQS 连续分段式采样 新开发的软件系统支持MAS 100 NT 系统在只利用一块琼脂平皿的情况下进行延时分段式采样。因此,在保证微生物活性的前提下,可以在数小时内进行多达50 次的分段累积采样。这样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避免因为操作者不停更换平板而带来的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这对于无菌环境的空气质量控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在数小时内的连续采样,使采样结果的随机性得到改善,得到的结果也更科学、客观。此外,因为不用更换更多的90mm 平皿,大大节省了实验材料和人力。 6.2开机 6.2.1如下图所示MAS 100 NT 具有一个显示屏,使用过程中只需要根据显示屏上的内容使用按钮或者导航键进行操作即可。 屏幕最顶端显示的是日期、时间、电池电量指示。按住最下方的按钮(4#)大约2 秒钟,蓝色的LED指示灯亮,机器完成开机。操作程序启动。如果要关机,按“Menu”键选择“ShutDuwn”,然后再次按“Select”,当出现“ShutDevice?”的提示时按下“OK”键,完成关机。如果不进行任何操作,机器将在运行后5 分钟时自动关机。 6.2.2初次使用:同时激活校验提示功能MAS 100 NT内置校准提醒程序。第一次使用机器时,显示屏上将出现校验提醒时间设置的提示:制造商推荐每12个月进行一次校验。您可以在1-12个月之间选择下次校验提醒时间。“0”个月表示关闭校验提示功

影响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的因素

影响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的因素 【关键词】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结果;因素 在空气质量监测中,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中流量空气采样器,以恒定速率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 μ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滤膜经处理后,进行组分分析。在实际操作中,监测结果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大气采样和分析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各种条件,避免其它方面的影响,消除误差,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1 样品采集 1.1 监测点位布设的影响 监测点位的布设对测定结果影响很大。监测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30°,测点周围无局部污染源并避开树木及吸附能力较强的建筑物,因这些屏障物的存在能起挡板作用而产生涡流,以至在相当小的半径范围内,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变化较大,有时甚至可呈数量级变化。距装置5~15 m范围内不应有炉灶、烟囱等,远离公路以消除局部污染源对监测结果代表性的影响。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有270°以上自由空间。 1.2 采样高度的影响 大气采样高度基本与植物高度相同,采样口与基础面的高度应在1.5 m以上,以减少扬尘的影响。 1.3 采样流量的影响 采样时,空气采样器的准确度取决于采样流量保持恒定的程度。油状颗粒物、光化学烟雾等均可阻塞滤漠并造成空气流速不匀,使流量迅速下降。在此监测点位应采用分段采样,集中累加,以降低因流量变化对总悬浮颗粒物测量的影响。浓雾或高湿度空气使滤膜变得太潮,也会使流量明显下降,因此在能见度低或高湿度天气,应避免采样。 1.4 大气压力与气温的影响 在采样体积与标况体积的换算中,影响体积的因素是气压与气温。采样器应具有自动统计平均温度的功能。气压是个可变因素,一般气温下,气压每变化0.1 kPa,标况体积变化2.5~3.0 L。因此,气压需要准确观测,以提高监测值的准确度。 1.5 采样密闭和滤膜安放的影响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5432-1995)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5432-1995) 佚名文章 网络点击数:221更新时间:2008-3-24GB/T15432-1995 1995-3-25 1995-8-1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总悬浮颗粒物的重量法。 1.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合于用大流量或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简称采样器)进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方法的检测限为 0.001mg/m3。总悬浮颗粒物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膜阻力大于 10kPa,本方法不适用。 2原理 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u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滤膜经处理后,进行组分分析。 3仪器和材料 3.1大流量或xx流量采样器: 应按HYQ 1.1—89《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 3. 2xx流量计:

3.2.1大流量xx流量计: 量程 0.7~ 1.4m3/min;流量分辨率 0.01m3/min;精度优于±2%。 3.2.2xx流量xx流量计: 量程70~160L/min;流量分辨率1 L/min;精度优于±2%。3.3 U型管压差计: 最小刻度 0.1hPa。 3.4 X光看片机: 用于检查滤膜有无缺损。 3.5打号机: 用于在滤膜及滤膜袋上打号。 3.6镊子: 用于夹取滤膜。 3.7滤膜: 超细玻璃纤维滤膜,对 0.3μ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为0.45m/s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

3.5kPa,在同样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空气5h,1cm2滤膜失重不大于 0.012mg。 3.8滤膜袋: 用于存放采样后对折的采尘滤膜。袋面印有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人等项栏目。 3.9滤膜保存盒: 用于保存、运送滤膜,保证滤膜在采样前处于平展不受折状态。 3.10恒温恒湿箱: 箱内空气温度要求在15~30℃范围内连续可调,控温精度±1℃;箱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5)%。恒温恒湿箱可连续工作。 3.11天平: 3.11.1总悬浮颗粒物大盘天平: 用于大流量采样滤膜称量。称量范围≥10g;感量1mg;再现性(标准 差)≤2mg。 3.11.2分析天平: 用于中流量采样滤膜称量。称量范围≥10g;感量 0.1mg;再现性(标准差)≤ 0.2mg。 4采样器的流量校准 4.1新购置或维修后的采样器在启用前,需进行流量校准;正常使用的采样器每月需进行一次流量校准。

洁净室浮游菌的测试方法

1目的: 本文规定了洁净室中浮游菌的测试方法。以达到对其空气洁净度的评定。2范围: 适用于洁净区中浮游菌的监测和对洁净区等级的验证。 3检测仪器: 浮游菌采样器、真空抽气泵、高压消毒锅、恒温培养箱。 4.检测依据: GB/T 16293—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浮游菌的测试方法。 5. 测试前的准备: 5.1洁净室的温度应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5%~65%之间。 5.2风速或压差的测试应符合要求。 5.3 静态测试时,室内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 5.4 对单向流测试应在洁净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10min后开始。 5.5 对非单向流测试应在洁净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n后开始。 5.6 采样点数目,见表1。 表1 最少采样点数目

5.7 对100级洁净区可在离操作处30cm处设测点,对每10000级工作区可在工作面处设测点。 5.8 采样点的布置 洁净室(区)采样点布置力求均匀,避免采样点在某局部区域过于稀疏。下列采样点的图示可作参考。 洁净棚(层流罩),洁净工作台等局部空气净化设施的采样点布置: .1 水平单向流

2 垂直单向流 5.9 最小采样量,见表: 注:每次采样点一般采样一次。 5.10 采样注意事项: 5.10.1 工作区测点离地面0.8~1.5m左右。 5.10.2 送风口测点位置离开送风面30cm左右。 5.10.3 对单向流或送风口,采样器采样管口应正对气流方向。对非单向流,采样

管口向上。 5.10.4 布置采样点时,至少应尽量避开尘埃较集中的回风口。 5.10.5 采样时,测试人员应站在采样口的下风侧。 6.操作要求: 6.1 测试前测试仪器表面先用消毒剂消毒采样器的内、外面,采样口及采样管使用前必须高温灭菌。 6.2 采样者应穿戴与被测洁净区相应的工作服,在转盘上放入或调换培养皿前双手应消毒。 6.3 开动真空泵抽气,不少于5min,并调好流量和转盘转速。 6.4 关闭真空泵,放入培养皿,盖上盖子后调节采样器缝隙。 6.5 置采样口于采样点,依次开启采样器、真空泵,转动定时器,根据采样量设定采样时间。 6.6 全部采样结束后,将培养皿倒置于30℃~35℃的培养箱中培养不少于48h。 6.7 每批选三只培养皿作为对照试验,以鉴别培养基本身是否有污染。 6.8 菌落计数,严防遗漏。 7.结果计算和判断: 7.1 用计数方法得出各个培养皿的菌落数。 7.2 每个测点浮游菌平均浓度计算: 菌落数 平均浓度(个/m3)=———— 采样量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附件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开展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来源解析工作。 1.2.2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 14506.30-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 GB/T 14506.28-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8部分:16个主次成分量测定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的公告 HJ 618-2011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 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 393-2007 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颗粒物污染源: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固态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源统称颗粒物污染源。 环境受体:受到大气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空气统称环境受体,简称受体。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用于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4—

实验十二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采集与测试

实验十二. 大气中总悬浮物的采集与测试 一.实验目的: 了解粉尘采样仪的基本组成,掌握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物测试原理和方法,熟悉大气中总悬浮物的基本概念。 二.实验原理: 用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方法一般分为大流量(1.1-1.7m3/min)和中流量(0.05-0.15m3/min)采样法。其原理基于: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使之通过已恒重的滤膜,则悬浮微粒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即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本实验采用中流量采样法测定。 三.实验仪器与药剂: 1.中流量采样器:流量50-150L/min,滤膜直径8-10cm。 2.流量校准装置:经过罗茨流量计校准的孔口校准器。 3.气压计。 4.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或聚氯乙烯滤膜。 5.滤膜贮存袋及贮存盒。 6.分析天平:感量0.1mg。 7.塑料无齿镊子。 四.实验步骤: 1.采样器的流量校准:采样器每月用孔口校准器进行流量校准。 2.采样

(1)每张滤膜使用前均需用光照检查,不得使用有针孔或有任何缺陷的滤膜采样; (2)迅速称重在平衡室内已平衡24h的滤膜,读数准确至0.1mg,记下滤膜的编号和重量,将其平展地放在光滑洁净的纸袋内,然后贮存于盒内备用。天平放置在平衡室内,平衡室温度在20-25℃之间,温度变化小于±3℃,相对湿度小于50%,湿度变化小于5%; (3)将已恒重的滤膜用小镊子取出,“毛”面向上,平放在采样夹的网托上,拧紧采样夹,按照规定的流量采样; (4)采样5min后和采样结束前5min,各记录一次U型压力计压差值,读数准确至1mm。若有流量记录器,则可直接记录流量。测定日平均浓度一般从8:00开始采样至第二天8:00结束。若污染严重,可用几张滤膜分段采样,合并计算日平均浓度; (5)采样后,用镊子小心取下滤膜,使采样“毛”面朝内,以采样有效面积的长边为中线对叠好,放回表面光滑的纸袋并贮于盒内。 将有关参数及现场温度、大气压力等记录填写在数据表13-1。3.样品测定:将采样后的滤膜在平衡室内平衡24h,迅速称重,结果及有关参数记录于数据表13-2。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滤膜称重时的质量控制:取清洁滤膜若干张,在平衡室内平衡24h,称重。每张滤膜称10次以上,则每张滤膜的平均值为该张滤膜的原始质量,此为“标准滤膜”。每次称清洁或样品滤膜的同时,称量两张“标准滤膜”,若称出的重量在原始重量±5mg范围内,则认为该批样品滤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