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美学思想.doc

皖西学院

课题论文

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美学思想——悲剧的“灵魂”,情节的净化

姓名:

学号:

系别: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摘要:

《诗学》是古希腊著名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原名为《论诗》,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有佚失,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诗学》里亚里士多德表达了对艺术及悲剧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而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由于史诗,因为——除了别的原因外——它能比史诗更好地实现严肃诗歌的功效和目的①。同时,亚里士多德也说明了决定悲剧性质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并指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和“灵魂”②。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多次提出情节的重要性,并多次提到一个词“卡塔西斯”。对于这个词的解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张净化说,第二类主张宣泄说。我国学者朱光潜先生,也是主张净化说的,他也将“卡塔西斯”译为净化。但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也包含有宣泄的意思。本文在净化说方面,以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为据。作为悲剧的“灵魂”——情节,从它的编制、设计,引发读者的怜悯和恐惧。使读者得到净化和宣泄,感受到悲剧美。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说过“《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③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情节净化

一、悲剧的定义

要了解悲剧,首先就要明确悲剧的起源。西方的悲剧艺术最早诞生于古希腊,它起源于古希腊人每年秋季举行的祭祀酒神的歌舞表演,及“酒神送”。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悲剧“是从即兴表演发展而来的,悲剧起源于狄苏朗伯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④

看到悲剧二字,第一反应就是悲惨的剧目。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悲剧并非指结局的悲惨,而是指严肃剧。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⑤。而后人也大都认同这个定义,并延续至今。

鲁迅先生曾说过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写到“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⑥。那么首先,悲剧要表现出“价值”让人感受到美好,而后再进行毁灭,令这种美好破灭。让人产生怜悯,让情感得以宣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体会到悲剧所带给人的独特美感。古往今来,无数学者都在研究悲剧美学,探索悲剧所能给人带来的美学感受。悲剧究竟如何归类,有何作用,能给人带来怎样的情感寄托、宣泄以及净化,都是众多学者一直在探讨研究的话题。作为美学范畴或妹的特殊表现形态的悲剧,一颗称为悲、悲剧性或悲剧美。它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

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引发人们在同情悲愤中探索追求,在强烈的情感激荡中奋发向上的审美对象。而亚里士多德《诗学》则是体现悲剧审美意义的一部优良载体。

二、悲剧的灵魂——情节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也应具有模仿的三个要素,即模仿的媒介,方式和对象,同时他又认为悲剧应该包括以下六个艺术成分:情节、性格、语言、思想、戏景和唱段。而其中“情节是悲剧的目的,而目的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⑦。可见情节对于悲剧的重要性。在上述六个悲剧成分中,情节、思想有隶属于模仿对象的成分,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是悲剧的灵魂”情节反映出人物的行为,性格在行为中展示,而思想则是到导致行为的决定因素。

情节就如同将整个悲剧串联起来的主线,没有了情节的悲剧,就如同一盘散沙,更不要说给读者带来任何的视觉享受和心灵的寄托了。或者用亚里士多德最爱拿来作比的画,情节就如同线条,却是线条画不成画,色彩再明丽,也无法动人。一副黑白素描比各种好看的颜料的胡乱堆砌更能使人产生快感⑧。情节的设计,决定了悲剧中悲感的艺术体现。为谁而悲,为何而悲,怎样感到悲,又如何将这种“悲”得以宣泄,寻求到心灵的寄托与净化,都是情节所展现给读者的。情节不仅是故事的设计,也能更完善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无法直白的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性格因素,都可以通过情节侧面表现。同样,人物的思想也可以通过行为(情节)侧面反映出来,相比于直白无味

的叙述,通过情节的表达更容易让读者接受,从而产生共鸣。

三、情节的净化、美的感受

“悲剧中的两个最能打动人心的成分是属于情节的部分,即突转和发现”在悲剧中,极度冲突的主题与客体在不断对抗、拼搏中把悲剧的情节推向高潮,激发出巨大的本质力量。观众在宏大的力量和气势中,在主人公将人不把。不屈不挠的与逆境的抗争中,体会精神上的崇高美,寻求情感的宣泄。悲剧中所表现的英雄的豪情壮志,高尚品格,以及因这种品格而生的种种行为,都让读者在精神上得到陶冶。在冲突和对比中,悲剧并不遵循因果报应的结局,并不一定以好人就有好报,恶人就有恶报这样的结局为美。而是以好人遭受厄运,并在与这样不公命运的抗争中所展现出来的高昂的气质为美。好的悲剧不顺应现实主流的思想,在因果互不对应的情况下体现生活真实残酷的一面。从而激发人们积极向上,乐观生活,无畏无惧的意识,让人的心灵得以净化。

亚里士多德在给悲剧下定义的时候就曾说过,悲剧具有“卡塔西斯”的作用。对于“卡塔西斯”的含义也存在着很多争论,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张净化说,第二类主张宣泄说。我国学者朱光潜先生也将“卡塔西斯”一词译为净化。但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也包含有宣泄的意思。

而情节作为悲剧的灵魂,无疑是是悲剧达到“卡塔西斯”作用的最佳手段。人们刚刚进入会场准备观看悲剧,或者是准备翻开一本著作的时候,大多是保持着一种平静的心态。而随着情节的发展,观众

的心情也随之发生变化。根据作者情节的设计,而产生快乐、伤感、愤怒、怜悯等情绪。好的情节能将读者平静的心态打破,让读者随着故事发展,情节的深入而产生不同的心态情绪。悲剧的情节使人痛苦、感伤、愤慨,让人沉浸在人生的忧患和人性的崇高之中。而随着结局的展现,这种心绪得以纾解,使读者在心态上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这是心灵的扩张和升华,是精神的扩张和高扬。

在长期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的情感是复杂的,在审美情感中,爱与恨、悲与喜、苦痛与崇高、哀怨与怜悯……都是经常交织在一起的,各种情感的交织产生心绪的波动。而情节设计恰恰就是为了打破读者平衡的心态,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到无处纾解的难受与苦痛,最后跟随悲剧的结尾一同宣泄出来,从而产生一种快感。自然情感、社会情感、个人情感就在这样的宣泄中得到净化,达到另一种新的平衡,从而产生审美。就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⑨情节的设计,正是使人打破平衡,继而建立新平衡的始作俑者。情节是悲剧的目的,是悲剧的灵魂,也是悲剧的最美之所在。是让人心灵得以净化的最好手段。

注释:①《诗学》第二十六章(本文所出现的《诗学》摘录均参考1996年,商务印书馆陈忠梅译注版)

②《诗学》第六章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24

④《诗学》第四章p48

⑤《诗学》第六章p63

⑥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第15期(1925年2月23日)

⑦《诗学》第六章p64

⑧《诗学》第六章p65

⑨西方美学史》上册, 第8 一89 页, 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 7

9 年出版。

亚里士多德诗学分析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83-322年)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即他的诗学。他从哲学高度提炼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铸成了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 ?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哲人,都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断美学思想。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较多地讨论了美的本质、诗人的灵感、审美主体“厄罗斯”以及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但它们是“理念”论原则的推演,附属他的政治哲学,并且表现了他对荷马以来众多诗人及其优秀作品的敌视、排斥态度。他的对话篇才华横溢、别具艺术风格,在西方文学史上颇有地位与影响,但是并未构成一种总结艺术创作经验、自成严谨体系的美学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艺术作为创制知识表现现实的存在,美学是他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和先哲们迥然不同,采取现实主义观点,探索希腊艺术的历史演变,剖析宏美的希腊艺术杰作,从中提炼美学范畴,总结艺术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高度肯定艺术的社会功用,焕发出深刻的艺术哲学思想。他的诗学,堪称为希腊古典文明中辉煌艺术成就的哲学概括。结合他的知识论和伦理思想来探讨他的诗学,可以深化对他的美学理论包括一些有争论的问题的理解。?一、诗学的涵义 亚里士多德并不热衷于只是对美作抽象思辩,像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对美是什么所作的玄理论辩.希腊爱琴文明和古典文明中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耀射着迷人光彩,特别是荷马史诗之后,希腊古典艺术绽开多样奇葩,希腊悲剧作为古典文明中的最高艺术形式,更以震慑人心的感染力,表现希腊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希腊古典文明中丰盈壮美的艺术成果,吸引亚里士多德去总结希腊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思索艺术的本性,探究艺术美的意义与价值,创建系统的美学理论即诗学。?《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Poietike Techne)。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诗人创造艺术形象,不同于实用事物,只存在于作品之中。诗即艺术创造。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而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诗学》成书在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现存的文本是他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或其门生的笔记,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据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ertius)记载,《诗学》共有两卷.可惜第二卷已失传,第一卷中说到后面还要展开讨论喜剧,可能就在第二卷。《诗学》和亚里士多德的其它著作遭到同样的命运,曾在地窖沉埋百余年,后经安德罗尼珂(Andronicus)整理、校订后,得以流传。公元6世纪译成叙利亚文,10世纪译成阿拉伯文,现存最早的抄本是拜占庭人在11世纪所抄的.至文艺复兴时期,从15世纪末叶起,《诗学》对西欧文学与美学思想的影响愈益强烈,西欧古典主义美学与文学尤其将它奉为圭臬。西方近代与现代的多种美学理论建构,也往往不能越过对它的研究,以不同态度与方式从中汲取思想养料。现代西方研究《诗学》的著作不少,较有影响的是:布乞儿(S.H.Butcher)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与艺术的理论》,毫斯(E。House)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厄尔斯(G。F。Else)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论证》等.《诗学》有数种中文译本:傅东华先生译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天蓝先生译本(东北牡丹江书店,1948年);罗念生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本及1980年修订本);苗力田先生主持翻译《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书名为《论诗》的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最新的陈中梅先生的译注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有较详细的注释和解释有关术语及古希腊美学思想问题等的附录。?现存《诗学》共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三部分:(1)第一至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据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历史发展。(2)第六至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待人的一些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与方法.《诗学》主要论述了三个艺术哲学问题:艺术的本性,悲剧的意义,艺术的功用。

西方美学史:亚里士多德美学

西方美学史:亚里士多德美学 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第三章亚理斯 多德文/朱光潜一亚理斯多德——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在《论亚理斯多德的〈诗学〉》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又说,”亚理斯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1)研究一下从希腊到十九世纪的欧洲文艺思想发展史,我们就会明白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评价是毫不夸张的。最早的希腊哲学家们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从自然科学的观 点去看美学问题,到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转而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亚理斯多德可以说是从自然科学的较发达的基础上,达到了自然科学观点和社会科学观点的统一。他是以前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但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直接继承者,而且也受到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唯物主义者赫拉克利特和德漠克利特的影响。在希腊文艺已达到高峰而转趋衰落的时代,他用科学的方法替希腊文艺的辉煌成就作了精细的分析和扼要的总结,因而写成了两部有科学系统的有关美学思想的专著:《诗学》和《修词学》。除了这两部专著之外.他在他的许多著作例如《形而上学》(涉及艺术与科学,形式与材料,美的客观基础等问题),《物理学》

(涉及艺术与自然,艺术与形式),《伦理学》(涉及艺术的创造性,艺术与认识,艺术家的修养等问题),《政治学》(涉及艺术教育问题)等书中都谈到一些重要的美学问题,提出他的独到的见解。他的这些理论著作在后来欧洲文艺思想界具有“法典”的权威,是作为探讨希腊文艺辉煌成就的钥匙而一直发生着深刻影响的。 亚理斯多德是柏拉图的高足弟子。拿他和柏拉图来比较,他是既批判师说而又继承师说的,就中批判的部分远比继承的部分更重要。亚理斯多德标志着希腊思想发展中的一个很大的转折点。这转折的关键在于亚理斯多德首先是个自然科学家和逻辑学家,他放弃了过去的主观的甚至是神秘的哲学思辨,对客观世界进行冷静的客观的科学分析。这是一种方法上的转变。亚理斯多德认识到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写成了欧洲第一部逻辑学(《论工具》)。在《诗学》和《修词学》里,他用的都是很谨严的逻辑方法,把所研究的对象和其它相关的对象区分出来,找出它们的同异,然后再就这对象本身由类到种地逐步分类,逐步找规律,下定义。例如他先把艺术和“理论科学”与“实践科学”区别出来,找出它的特点在创造,然后再就艺术(包括工艺等)中分出我们所了解的美的艺术,即他所谓“摹仿的艺术”,找出它们的特点在”摹仿”,于是再用摹仿的“手段”或“媒介”,“对象”和“方式”作为标准来区别诗和其它艺术以及诗本

亚里士多德 美学

亚里士多德美学 亚里士多德美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艺术和审美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亚里士多德美学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的对象是艺术和审美。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研究主要包括戏剧、诗歌和音乐等方面。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模仿现实世界,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生活的本质和真实。他提出了“模仿论”(mimesis)的概念,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和模仿。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现实世界。 在戏剧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悲剧论”。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能够引起观众悲伤和恐惧的艺术形式。悲剧中的主人公经历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和悲剧性的结局,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震撼。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通过激发观众的情感,让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宣泄和净化。 在诗歌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诗歌的种类”。他将诗歌分为史诗、抒情诗和戏剧三种。史诗是对英雄事迹的叙述,抒情诗是表达

个人情感和感受,戏剧则是通过对话和表演来呈现故事情节。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种类的诗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每种诗歌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和意义。 在音乐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表达情感和感受的艺术形式。他提出了“音乐的模仿论”,即音乐通过声音的组合和节奏来模仿情感和感受。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具有治疗和舒缓情绪的作用,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和满足。 除了对艺术形式的研究,亚里士多德还关注美的本质和标准。他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仅仅是主观的感受。他提出了“美的标准”的概念,即美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来确定。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标准包括对称、和谐和适度等方面的要求。 总结起来,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强调艺术作品的模仿和表现力,以及美的客观存在和标准。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艺术教育和美学研究中。

从悲剧美学角度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王秀梅 内容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全面阐释了他的悲剧观,从悲剧的本质、模仿的媒介、对象、方式到悲剧的成分、性质、分类,再到有关悲剧的评价标准问题。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模仿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十分全面、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悲剧观。 《诗学》谈到了悲剧的本质、模仿的媒介、对象、方式和悲剧的成分、性质、分类,并且较全面地探讨了有关悲剧的评价标准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就是模仿,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目的是引起人的恐惧或怜悯,净化人的思想。 实际上,“悲剧”之“悲”在希腊语中是“严肃”的意思,与“喜剧”的诙谐、滑稽相对。“摹仿”说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文学的基本观点,也是其悲剧观的理论基础。 “完整”和“有一定长度”则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他认为美应具有整一性,既不单一也不多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美的事物应有一定体积,体积又有一定的大小。所以,悲剧,作为一种能给人带来“特殊的快感和愉悦”即美的享受的文学样式,也应该是完整的,有一定体积的。这“一定体积”表现在悲剧上就是“一定长度”(“一定”指易于记忆为限,一般是太阳运行一周,即一天,一个白天,7-15个小时)。这里所谓的“完整”就是指事件要有头、有尾、有身。这里“有头”的“头”指的是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有尾”的“尾”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有身”的“身”,指悲剧之承前启后者。 “摹仿”要再现生活,离不开媒介。悲剧从史诗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每出现一个新的成分,诗人们就加以促进,经过许多演变,悲剧才具有了它自身的性质”,因此,悲剧还有许多史诗没有的独特东西。这媒介包括“节奏”、“歌曲”和“韵文”。“节奏”主要指“六音步长短短格(即扬抑抑格,又名英雄格)”,“节奏”和“韵文”合称“言词”——已然是悲剧成分之一了。 悲剧模仿对象不似史诗那样是“已发生的”、“个别的事”,而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虚构出来的“可能发生的”、“带有普遍性”的事。更进一步,亚里士多德还说:“如果是意外的发生而彼此间又有因果关系”、“这样的事件比自然发生,即偶然发生的事件,更为惊人”。亚里士多德顺道承认了文学的虚构性,还夸荷马把谎话说得圆,并推荐似是而非的判断法则,这些说法跟后来人的“文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提法类似。 摹仿的主要人物要“既不太好,也不太坏”,——太好的人有好结局和太坏的人罪有应得同样会引起人们的快感;太好的人进入逆境和太坏的人获得好结局一样令人厌恶,所以“悲剧的主角乃是一个有很值得重视的地位和高尚性格的人,偶然遭受某种失误而不得为他的行动承担无奈何的后果”。 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个悲剧艺术的成分有六个——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具体来说,“性格”和“思想”使人物具有某种道德品质,道德决定人物的行动,行动决定人物事业的成败;“情节”指主要情节,也称“布局”,有简单、复杂之分,简单即按照规定的限度连续进行,整一不变,复杂指通过“发现”或“突转”来抵达结局。 六个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因为悲剧所模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动、生活、幸福……幸与不幸,则取决于他们的行动,他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因此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组织情节”。所以,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性格、思想、言词、歌曲和形象依次位居其下。 很显然,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情节的作用,这一点和他的形而上的哲学观点不无关系,形式的地位竟高于内容。但他对“形象”的理解是很单薄的;“形象”在他眼中只是一些面具和服饰,而非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行动的人!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生于当时属于马其顿的斯塔吉拉(Stagirus),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18岁时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先入伊索格拉提斯的学校,接着转入柏拉图学园,并在那里生活了20年之久。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不久受邀去作13岁的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位。亚里士多德便返回雅典,在一个叫吕克昂的地方另办了一个学园,被人们称为“逍遥学派”(Peripatetikos)。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死去。次年亚里士多德病逝。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代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述据说有一千多种,已查到目录有360多种,涉猎物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诗学、修辞学、植物学、动物学,还有《论灵魂》、《论天》、《论生灭》、《气象学》、《动物志》等著作,内容不仅遍及当时的所有知识和学术,而且还为后来几千年的历史奠定了基本的学科体系,具有法典的地位。 同时,由于众多实验性科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带来了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变,即“分类”研究。他把科学分为三类:1)理论科学,如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2)实践性科学,如政治学、伦理学等;3)制造性科学,如诗学、修辞学等。 这种分类方法也贯穿在他对某一学科的研究中。这个方法成为后来几千年各种科学研究的范式。作为柏拉图的得意门生,其思维风格与柏拉图迥异。诚如罗素所说:“作为一个哲学家,在许多方面和所有他的前人都非常之不同。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他的论著是有系统的,他的讨论也分门别类,他是一个职业的教师而不是一个凭灵感所鼓舞的先知。他的作品是批判的、细致的、平凡的,而没有任何巴库斯激情主义的痕迹。柏拉图思想中的奥尔弗斯成份在亚里士多德里面被冲淡了,而且被掺进了一剂强烈的常识感。

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美学思想.doc

皖西学院 课题论文 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美学思想——悲剧的“灵魂”,情节的净化 姓名: 学号: 系别: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摘要: 《诗学》是古希腊著名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原名为《论诗》,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有佚失,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诗学》里亚里士多德表达了对艺术及悲剧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而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由于史诗,因为——除了别的原因外——它能比史诗更好地实现严肃诗歌的功效和目的①。同时,亚里士多德也说明了决定悲剧性质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并指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和“灵魂”②。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多次提出情节的重要性,并多次提到一个词“卡塔西斯”。对于这个词的解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张净化说,第二类主张宣泄说。我国学者朱光潜先生,也是主张净化说的,他也将“卡塔西斯”译为净化。但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也包含有宣泄的意思。本文在净化说方面,以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为据。作为悲剧的“灵魂”——情节,从它的编制、设计,引发读者的怜悯和恐惧。使读者得到净化和宣泄,感受到悲剧美。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说过“《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③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情节净化

一、悲剧的定义 要了解悲剧,首先就要明确悲剧的起源。西方的悲剧艺术最早诞生于古希腊,它起源于古希腊人每年秋季举行的祭祀酒神的歌舞表演,及“酒神送”。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悲剧“是从即兴表演发展而来的,悲剧起源于狄苏朗伯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④ 看到悲剧二字,第一反应就是悲惨的剧目。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悲剧并非指结局的悲惨,而是指严肃剧。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⑤。而后人也大都认同这个定义,并延续至今。 鲁迅先生曾说过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写到“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⑥。那么首先,悲剧要表现出“价值”让人感受到美好,而后再进行毁灭,令这种美好破灭。让人产生怜悯,让情感得以宣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体会到悲剧所带给人的独特美感。古往今来,无数学者都在研究悲剧美学,探索悲剧所能给人带来的美学感受。悲剧究竟如何归类,有何作用,能给人带来怎样的情感寄托、宣泄以及净化,都是众多学者一直在探讨研究的话题。作为美学范畴或妹的特殊表现形态的悲剧,一颗称为悲、悲剧性或悲剧美。它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

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第一次界定了古希腊悲剧,为悲剧从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也成为了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源头。《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创制”的含义。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而“诗”的创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简言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诗学》的译者这样说到“《诗学》理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 在这里我想首先谈谈对《诗学》中关于摹仿学的理论的理解。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艺术之“属”,就是摹仿。而这里所说的“属”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定义理论,他的定义理论是在他批判了他的导师柏拉图经验定义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发展起的逻辑学说开创了西方二千多年的科学理论精神。“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乐和竖琴——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摹仿。”(第一章),这里不限于悲剧,而是指所有的艺术种类。摹仿是专门相对于艺术而言的,我们知道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的著作也是用韵文写的,习惯上也称为“诗人”但实际上并不合适,荷马与哲学家恩培多克勒除了所用的都是格律之外,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所以我们称荷马是诗人并不为过,但后者,“与其称为诗人,毋宁称为自然哲学家”。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学说的起源均来自于对前人的成果的总结并发展,谁都没有能凭空创造了一门学问。那么这样说来,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摹仿学说是怎样依附于前人的呢? 艺术范畴的本质是摹仿,那么划分艺术门类之“种”的则是“种差”。“种差”有三:摹仿所用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而这三者的不同可以决定艺术的种类。如悲、喜的划分是:“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第二章),这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划分的。这种好坏人的划分,我们可以嗅到柏拉图的气味,这就是道德主义的气味。在这一点上,柏拉图的目的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是相同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现实的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的存在,具有多样的意义;诗摹仿人的活动,在作品中创制出艺术真实的存在;“摹仿”不只是映象外在的形象,更指表现人的本性与活动,显示人的这种存在的意义。 通过对《诗学》的仔细研读,我总结出了关于摹仿学理论的几个个重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点。首先,一切艺术产生于摹仿;其次,摹仿是人的本性,艺术在实现人的本性中进化和完善;最后,摹仿应表现为必然性、或然性和类型。 我认为《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当属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详尽、深入而系统的阐述。他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他在《诗学》第六章里说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言词,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士多德还给悲剧制订

艺术美学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

1500—、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和美学 他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他的美学。他开辟了一个和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完全对立的体系。他承认艺术所摹拟的东西的真实性,肯定它的认识的意义;他承认艺术作品有陶冶性情的作用,肯定它的教育的意义;他承认美的事物给人以快感的享受,肯定它的审美的意义。他认为美的本质不能离开具体的美的事物,这就使得具体的研究艺术的法则成为可能和必要。 其美学思想主要在《诗学》、《修辞学》、《形而上学》以及《政治学》等著作中。 二、亚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 1、模仿的意义: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专门讨论悲剧、喜剧和史诗的著作,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讨论艺术的著作。他把审美理论和艺术的实践结合在一起,因此他的美学思想就能富于具体的内容,易于避免唯心主义的空想,突破了他在《形而上学》中所建立的体系。《诗学》是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献,并为后世的美学和艺术学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在《诗学》里,他专门谈对人的行为、事件的摹仿。研究重点已经转到摹拟的对象、媒质和方式上,重视从事物和人物的发展中表现出一般,表现出必然和可能了。他认为,诗是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来描写事情的。可然律”则指未发生的而有可能发生的事所遵循的规律,它内含必然律在悲剧中,他要求情节的安排,首先要合乎可然律和必然律悲剧可以虚构人物。他的观点、深刻揭示了艺术与现实和历史的关系。 2、.整一性:美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事物和人工制品,都是由于四种原因而存在:即,①质料因一一事物构成的物质性元素;②形式因一一事物的实现形状;③创造因——事物形成的动力; ④目的因一一事物形成后所要达到的效用。 因为善本身就是完美,所以事物内在的这种善的动因,实质上也是美的动因。事物发生、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根据是善,美只是外在形式。 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美就是整一性”。 3、芳术的功能和悲剧心理学说 悲剧的丰人公的性格要略有瑕疵:要有过失”:才能与我们相似”。亚里 士多德强调悲剧的教化功能的思想,在当时应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诗学》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诗学》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诗学》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诗学》 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亚里士多德著。原名《论诗艺》,是的一部讲稿,约写于公元前335年,中经散失,现在人们看到的《诗学》仅是原作的一部分,现存二十六章。 全书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论,包括一至五章。主要讨论“关于诗的艺术本身、它的种类、各种类的特殊功能,各种类有多少成分,这些成分是什么性质,诗要写得好,情节应如何安排,以及这门研究所有的其他问题”。亚里士多德先分析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以及由于对象不同、媒介不同、方式不同,各种艺术之间产生的差别;进而指出诗的起源;随即追溯悲剧与喜剧的历史发展。第二部分包括六至二十二章,着重讨论悲剧。亚里士多德先给悲剧下了定义,然后分析它的成分,特别讨论了情节和“性格”,最后讨论悲剧的写作,特别讨论了词汇和风格。第三部分包括二十三到二十四章,讨论史诗。第四部分,即二十五章,讨论批评家对诗人的指责,并提出反驳这些指责的原则和方法。第五部分,即二十六章,比较史诗与悲剧的高低,结论是:悲剧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艺术的效果,达到摹仿的目的,因此悲剧高于史诗。 《诗学》针对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就美学的两个根本问题,作了

深刻的论述。第一,艺术对现实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抛弃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承认艺术摹仿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实在性。在他看来,脱离特殊并先于特殊而存在的普遍,即所谓理念,是没有的。亚里士多德肯定了现实世界是真实的存在,不是“理式”的影子或摹本,因此摹仿现实世界的艺术也是真实的;不仅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而且肯定艺术比现实世界更真实。因为在他看来,摹仿不是抄袭,不仅反映现实世界的外形,而且也反映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因此,艺术所摹仿的现实是经过提炼的、比现实世界更高一层的真实,比现实更美,更带普遍性。这是贯串《诗学》的一个最基本的美学原则。 第二,艺术的社会功用。在艺术的功用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也比柏拉图前进了一大步。他不象柏拉图那样把理智以外的一切心理功能例如本能、情感、欲望等,视为“卑劣的部分”加以排斥,并否定艺术的积极作用,而是坚持全面和谐发展人格的观点,认为本能、情感、欲望之类的心理功能是人性中所固有的;给它们以适当的满足,就能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这种心理依据出发,他认为艺术能给人以快感,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于社会是有益的。 除此而外,《诗学》还论述了悲剧的整体性和人物性格问题。他提出了“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的定义;强调摹仿艺术中的人物,应该具有“寓一致于不一致”的特殊性格。后来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就是从他的这个关于悲剧是有机整体的思想引伸出来的,而他的“寓一致于不一致”的思想,则为后人研究典型

亚里士多德《诗学》疏证

亚里士多德《诗学》疏证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学》是西方美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下是对《诗学》的疏证,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一、《诗学》的主要内容 《诗学》主要讨论了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创作和鉴赏等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而这种模仿是通过塑造形象来表现的。他指出,艺术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为了单纯地追求形式美。 二、亚里士多德的艺术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要求艺术家具备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他指出,艺术不仅仅是模仿自然,更是对自然的提炼和升华,通过艺术可以表现出自然中所没有的美。 三、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重点讨论了悲剧这种艺术形式。他认为,悲剧是通过表现人的命运和性格来揭示人性的本质。他指出,悲剧的主人公通常是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他们的命运往往是由于自身的性格缺陷或外部环境的限制而导致的。通过表现这种冲突和矛盾,悲剧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四、亚里士多德的艺术鉴赏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鉴赏是一种理性的活动,它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他指出,鉴赏艺术作品需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考虑,既要关注作品的表现形式,也要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五、亚里士多德的艺术创作观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讨论了艺术创作的问题。他认为,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具备灵感和技巧两方面的素质。他指出,灵感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而技巧则是艺术家将灵感转化为作品的能力。他强调,艺术创作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创新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六、结语 总的来说,《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他从哲学的高度提炼了希腊艺术的精神,为西方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对《诗学》

[《乐记》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美学思想比较] 亚里士多德诗学百度云

《[《乐记》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美学思想比较] 亚里士多 德诗学百度云》 《乐记》从音乐的起源到音乐的基本原理,从乐与礼的关系到衡量乐的社会标准,从乐的社会功用到施教手段,从乐的演奏技艺到乐器的变革,有大量见解至今仍堪称高论。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系统性和逻辑性相对比较完善的音乐美学著作,《乐记》同存于《礼记》和《史记>当中,一直被视为先秦阶段儒家美学思想系统化、汉代儒家美学思想以及封建正统文艺思想的纲领性之作。《乐记》所说的“乐”是指配有歌舞的诗、乐、舞统一体,他的音乐思想与文学思想是完全相通的。周来祥先生在其《东方的和西方的《诗学》一文中,曾就二者在创作特色、和谐思想、文艺功用等方面对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作过客观性的比较。本文妄以周先生妙文为坯,拟就与亚氏的《诗学》文本之间体现出的艺术本源、艺术功用、和谐思想等方面试作以下比较。一、艺术本源论比较(乐记)作者认为,乐是抒情的精神活动,并且他一直以“情”(心)作为论述的母体。在《乐本篇》中作者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在这里,作者不仅看到乐缘情,乃是“心动”的产物,同样看到心动是因为物感,音乐最终的本源乃是“物”,这便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尽管。“情”(心)是音乐之花的枝茎,而其根是扎根于生活土壤的。情乃是”物使之然也。”另外,作者在《宾牟贾篇》中写(武)乐,依据真实详细历史事件形成的繁复轨迹,概括说来也就是“夫乐者,象成者也”,“象”是客观的,是丰富多彩的现实事物和历史事件。这里所体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是相当明显的。关于艺术本源问题,古希腊的传统说法是艺术起源于神,亚里士多德首次将艺术的起源锁定在人类的身上,即“摹仿”的天性和“音调感与节奏感”的天性。说艺术起源于摹仿,并且把摹仿和学习联系起来,这也就“朦胧地包含有社会实践的内容。”“音调感与节奏感”是从形式方面说艺术的来源。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二者都是出于人类的天性。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视角是较为全面的,也顿带辩证意味。更为可贵的是,他认为摹仿能引起快感,艺术一方面能给人知识,一方面又给人美感。这就是艺术本源论上肯定了艺术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乐记》与《诗学》都将“人”作为艺术本源的载体,而无论是“情”还是“天性”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学价值。《诗学》能够从心理学角度,寻找出文艺的两种心理根源,而且作者多次提到“即兴口占”,作者也频频提到”口占”是有其“点滴积累”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一、题解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大哲学家、逻辑学家、科学家。他生于斯塔吉拉,父亲是马其顿王国的宫廷御医。亚里士多德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十八岁至三十八岁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跟老师柏拉图学习哲学。二十年里,亚里士多德勤奋钻研,并努力收集各种图书资料,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被柏拉图称为“学园之灵”。 公元前345年,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逝世后离开学园,游历各地。前343年,他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13岁的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前335年起,他在雅典郊区建立了自己的吕克昂学园并开始执教。因为习惯于和学生在走廊或者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亚里士多德学派被后人称为“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把他当时认识到的科学分为三类:一是理论性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二是实践性科学,包括政治学和伦理学;三是制作或制造性科学,包括诗学和修辞学。 公元前323年雅典发生了反马其顿的运动,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一样,被控以“亵渎神灵”的罪名。“为了不让雅典人对哲学第二次犯罪”,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前往母亲的出生地,欧波亚岛的卡尔基斯,次年因病逝世。 亚里士多德一生的著作数量很大,内容几乎涉及科学的各个领域,一类是他生前公开发表供一般人阅读的,深受柏拉图影响,多为对话体,如《智者篇》、《米纳仁纳篇》、《会饮篇》等。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这类文体贯彻到底,因为他心中不具备老师柏拉图对先师苏格拉底的那种深切感受,因此他更多的作品是以论文体体的形式存在的。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尽管都生活在神学氛围中,可是两人的思想有明显差异。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柏拉图认为理式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他提出了事物的“四因说”: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中形式因高于质料因,同时兼有动力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一、《诗学》的地位与影响 《诗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在欧洲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史上,《诗学》是巍峨高耸的具有开创先河、法典权威性和重大范式意义的一座里程碑,它提出的定义、原则、方法、范畴等等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乃至跨跃了国界和民族区域在世界范围内彰显风采,即使在今天看来其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资鉴、启示意义。俄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诗学》是第一部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之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鲁迅先生则曾将《诗学》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相提并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价值观 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 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 第三,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三、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诗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古希腊已获得繁荣发展并达到了辉煌的、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峰的史诗和悲剧的探讨,其中关于悲剧的研究又占有更大的比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诗学》是西方戏剧理论的濫觞。其对悲剧的性质、来源、演变、创作特点、欣赏效果等等都提出了相当具体细致的认识,给与后世的戏剧发展和戏剧理论建设以强大的范导和推动作用。 (一)悲剧的性质 在《诗学》第六章,亚里斯多德提出了西方戏剧理论史上第一个完备的悲剧定义: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要准确理解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即应从这“三点差别”入手。 第一,媒介上的差别。第二,对象上的差别。第三,方式上的差别。 上述悲剧定义中所说的“长度”、“完整”,亚里斯多德比较于史诗及根据当时的悲剧创作实际,亦有特殊的认识和具体说明。 关于“长度”,亚里斯多德认为,“在长度方面,悲剧尽量把它的跨度限制在‘太阳的一周’或稍长于此的时间内。 关于“完整”,亚里斯多德有着三重所指,一是情节的完备。二是情节的整一。这是强调一部悲剧只写一个事物或事件、行动。三是情节的严密。 (二)对悲剧构成因素的抽象概括 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 (三)亚里士多德说明“情节”在悲剧中的地位和作用 (P158)因为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人的幸福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之中;生活的目的是某种行动,而不是品质;人的性格决定他们的品质,但他们的幸福与否却取决于自己的行动。]所以,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见,事件,即情节是悲剧的目的,而目的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此外,没有行动即没有悲剧,但没有性格,悲剧却可能依然成立。……因此,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 第十一讲布瓦洛的诗学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