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面试工作通知(2020)

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面试工作通知(2020)
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面试工作通知(2020)

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面试工作通知(2020)

根据《2019年松原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规定,现将面试有关事宜通知:

一、面试时间

2020年9月25日下午1:00。

请考生对照考生名单(附件1)按照指定日期准时参加面试。

二、面试地点

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二楼排练厅(宁江区长宁南街34号)

三、面试方式

所有考生自备考试所需道具、服装、乐件。

考试场地提供舞台、扩声、音响、大屏、手持话筒和胸麦等。

四、相关要求

1.考生参加面试时须携带面试准考证、身份证原件,无身份证原件的须开具临时身份证明。

2.考生请按规定的日期于当日1:00前到达考场准时参加面试,迟到30分钟即取消面试资格,缺考按自动放弃处理;考生如有随行配戏或伴奏人员入场陪考,需在考前报告工作人员,否则不许入场。

3.考生实行全封闭候考管理,考生在面试结束后由工作人员引领立即离开考场,严禁在考点内逗留。

4.考生进入候考室前按组别将手机等电子工具统一上交保管,凡违反规定没有及时上交的,一经发现将取消面试资格,并按违纪处理。

5.面试时考生只报考号,不得报出姓名或其他可表明身份特征的信息(如所在单位、毕业院校及专业、籍贯、出生地等),违反规定者按违纪处理,直接取消其面试资格。

6.考生入闱期间要服从工作人员管理,不得擅自离开候考室,违反规定者按违纪处理,取消其面试资格。考生如需去洗手间,必须由工作人员陪同。

7.考生入场时,扫码测温正常方可进入考点,经现场测温异常,或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考生,须在面试当天提供吉林省内三级甲等医院出具的排除新冠肺炎的诊断意见,可到考

场参加面试。

8.请考(略)到松原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机关党委领取面试准考证,并按时参加面试。

电话(略)

附件:2019年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公开招聘面试人员名单

松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松原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0年9月21日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黑龙江民间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综述

[民间音乐] National folk music 种文化形式。 ■发展 秧歌的发展由来已久,在中国的大地上十里有一别,百里有异样,但各个地方的秧歌在文化意义上却大同小异,无非于娱乐、祈福、祝愿。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产物,渭源秧歌也概莫能外,在那里,人们用 勤劳、善良、纯朴歌颂着自己的生活,用特 有的方式表达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 人生的思考。 秧歌只是其中之一,近年来,由于人 们认识上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在传统秧 歌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在演 唱曲目和表演形式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许 多歌唱新生活,表现新农村,讴歌新时代 的曲目和表演形式迅速融入其中,使得秧 歌有了新的文化意义和艺术内涵。无论社 会怎样发展,渭源秧歌的明天定会愈加灿 烂,在共同的认知和共同民族心理的作用 下,它已经深深的融入了当地人的血脉之 中了。 仪式音乐研究作为一个学科领域,是在仪式学和民族音乐学的交叉影响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然而学者们对萨满仪式音乐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近几年由于民族音乐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发展壮大,对萨满音乐文化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才得到切实的发展,我国萨满音乐研究先驱和集大成者是刘桂腾教授。我国学者们对“萨满”仪式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辽宁、内蒙古科尔沁、黑龙江等地区。前人的论述多集中在对吉林地区满族民间音乐的考察,以及明清宫廷满族音乐的研究,然而针对黑龙江地区民间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的文献并不多,最早有1993年由刘桂腾发表的《宁安县富察哈拉萨满跳绳乐器实录》,主要对“富”姓家族萨满乐器的测量和描述,并无切实对其祭祀仪式中的音乐进行研究分析。然而发表于2006年关杰的《关氏家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研究》,该文对关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是代表该地区民间“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开始的文论。在此期间虽有些文论,但只是对该地区萨满仪式音乐中一些音乐形式的泛话提及,并无切实考察研究。■“萨满”及其“萨满”仪 式音乐 “萨满”在我国最先出自于《大清会典 事例》,至今沿用。原是古代女真族对巫妪 的一种称谓,类似于巫师,是萨满文化中 的核心人物。在我国满—— —通古斯语族中 的满、赫哲、锡伯、鄂温克、鄂伦春族中,各 有不同的称谓,对其解释历来学者无一确 切说法,包括“知晓、晓彻”的含义,现在比 较公认的“萨满”一词的原意是“狂舞者”, 而在“萨满”文化中,“萨满”是通晓一切的 智者,德高望重,能够与神灵沟通。在平时 情况下,萨满的生活与常人无异;当进入 特殊的状态时,便拥有超越普通人的特殊 能力,如占卜凶吉、祛病消灾等,最为重要 的是萨满作为人与神沟通的使者,向神表 达人的愿望,向人传达神的旨意。萨满凭 借神鼓舞蹈和唱神曲,通过萨满仪式来传 达人的请求和神的意志。可以说,萨满文 化的产生、传承与发展都依赖于萨满。 萨满仪式音乐是指一些在民族以“萨 满”祭祀为形式,在其祭祀过程中所使用 的各种音乐形式。包括“萨满”神歌以及使 用的各种乐器等,是歌、舞、乐、诵四位一 体的音乐形式,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 具体表现,也是人与神沟通的神秘语言。 在我国北方的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 春族、鄂温克族、蒙古语族的蒙古族和达 斡尔族等民族还延续这一习俗。 ■黑龙江地区民间仪式音 乐考察研究现状 在近几年由于民族音乐学在我国发 展壮大,作为我国萨满文化发源地的黑龙 江逐渐被学者们屡次提及,该地区民间萨 满仪式音乐的研究逐渐被学术界所关注, 部分学者深入田野进行考察研究,这些学 者有刘桂腾、关杰等人,研究主要以牡丹 江宁古塔地区的满族“萨满”仪式音乐为 主(硕士论文3篇,专论2篇,杂论10余篇), 对该省另一些传承“萨满”仪式的民族研 究文献较少,如鄂伦春族(专论1篇,杂论2 篇)、赫哲族(专论1篇、杂论3篇)、达斡尔 族(专论2篇,杂论4篇)以及鄂温克族(杂 论4篇)等民族的“萨满”仪式音乐。内容 主要涉及‘萨满’、萨满仪式、萨满教、满族 萨满仪式音乐以及‘萨满’文化的传承与 发展等方面。总体来看对这一地区萨满仪 式音乐考察研究文献较少,还处于初步表 面研究,尤其是对鄂伦春、达斡尔、鄂温 克、赫哲的民族的萨满仪式音乐的研究。 1.黑龙江地区满族“萨满”仪式音乐 研究 黑龙江民间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综述■陈龙(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浅析音乐文化资源中的满族萨满音乐文化

浅析音乐文化资源中的满族萨满音乐文化 摘要:各民族以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血缘关系,随着频繁的部落式的游走和迁徙,在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加之相近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生活方式,形成了共同的宗教信仰——萨满教。本文以原始宗教仪式音乐文化—萨满音乐文化为例,对萨满音乐所依存的生活环境、表现方式以及音乐的特点进行阐述。 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民族音乐有着自己的悠久历史传统。早在我国四五千年前,当我国还处在原始的氏族部落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歌曲和歌舞,而到了商朝和周朝奴隶社会时,我国的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了。然而经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音乐更是得到不断的发展。虽然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政局分裂的状态,但于此同时各个民族也在相互的融合之中。在历史变迁中他们的音乐文化呈现出极为突出的民族特质,如壮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而对于我们东北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来说,萨满音乐则是当之无愧了。 一、萨满音乐文化的形成 (一)萨满教的起源于传承 萨满教是人类各种宗教形成的母教,是历史上起源最早、延续最久的原始自然宗教。它曾广布于北美、北亚、北欧等广阔的疆土上。是地球北半部众多民族信奉的一种宗教形态。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是国际上公认的萨满文化的核心区域,是世界萨满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教萌生于人猿揖制后人类漫长的蒙昧时代,兴起并繁荣于母系氏族社会,继续于父系氏族社会漫长时期直至今天。所以说萨满教的历史之长、分布之广、影响之强,完全证明了其对人类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萨满——是人与神的中介者,也是我国北方氏族、部落的精神文化代表,它与中国民间一般的神权巫婆相比,保持了宗教的庄严性和人类童幼年时代文化继承人的起源性和值补性,几乎囊括了北方人类史前宗教、历史、经济、哲学、婚姻制度、道德规范、文学、艺术、体育、民俗等各个方面的文化成就,它是一种活态“化石”,它用自己幼童般历史语言和音乐形式,很好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表达了他们对自然斗争的意志和力量,也揭示了他们的迷惘和失误。这是一个历史和对当时现实的由衷表达,它所造就出的特殊的音乐形式也呈现出极为突出的民族特质。比之许多少数民

满族萨满音乐历史与发展

兰台世界2012·11月下旬 满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的一员,具有渊远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我国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少数民族。受到宗教和历史的影响,满族音乐在发展中孕育了丰富的内涵,成为一种具有满族特点的音乐文化。萨满音乐是满族音乐的一种,相对于其他满族音乐而言更多地保留了满族文化的特色,集歌舞乐为一体,也成为满族音乐的灵魂代表。因此,本文就萨满音乐的产生、特点以及如何保护萨满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作概述分析,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对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 一、萨满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满族的祖先被认为是肃慎人,他们是三千多年前的我国东北地区古老的居民之一,是东迁的通古斯群体的后裔。他们的宗教信仰为萨满教。萨满是“巫”的意思,是多神论。因此,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经过长期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只有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一直将萨满教作为宗教信仰。萨满教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为内容的祭祀活动仪式,在仪式上需要为神明献歌跳舞,于是这种祭祀仪式上的音乐最终发展为萨满音乐。满族萨满音乐的历史相当古远,由于它是祭祀用的乐曲,所以它在处于封闭状态的萨满活动中代代相传,变化缓慢,使其保存了满族及其先世在各个时代音乐发展的历史轨迹。经过历年的发展,萨满音乐逐渐形成了以满族民族特色为依托的音乐形式,代表了满族音乐的精髓,得以被满族等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继承和发展下来,便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萨满音乐。纵观满族萨满音乐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受到社会、经济、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影响,萨满音乐文化融入了一些其他元素,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相比,有一些共同的特性。但是,满族萨满音乐有着明显的特殊性。这是由于满族民族内部发展极端不平衡,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萨满音乐文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或断裂,不够具有完整且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民族音乐中地位较低。虽然如此,满族萨满音乐却有着较大的艺术价值,并曾对中原北方和东北地区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也成为了满族及其先世音乐文化的活化石,为全世界的音乐人和艺术家研究萨满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成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萨满音乐的乐器与乐曲 常见的萨满音乐的乐器有三种,一是萨满膜鸣乐器,如依姆钦,即现代的抓鼓,同肯,即抬鼓;二是萨满体鸣乐器,如西沙,汉译“腰铃”,轰勿,汉译“铃杆”,托力,即“铜镜”等;三是萨满弦鸣乐器,如三弦、琵琶等。萨满音乐中丰富多彩的乐器作为表达萨满音乐的媒介,在萨满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他无可比拟的。 萨满乐曲是在满族萨满的祭祀活动中演唱的歌曲,又称“神歌”,可视为宗教歌曲。满族自其先世便信仰萨满教,认为萨满具有“特殊品质”,是人与神的沟通者,因此神歌在整个萨满活动中占有重要地 位,贯穿始终,是满族萨满活动的主要形式和载体。满族萨满神歌在萨满活动中采用以鼓伴歌,且歌且舞的表演方式,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满族萨满信仰活动属于一种民俗活动,所以 其祭祀时使用的歌曲也应划在民间风俗歌曲的范围内。 满族萨满神歌大多数是四音曲调,不太常见五声音阶的曲调。尚未见到七声音阶的萨满神歌,仅在辽宁搜集到两首由六音构成的神歌,并且这两首六音神歌是由五声音阶派生出来的,这也是萨满音乐的一大特色。 三、萨满音乐的特点 1.融艺术与宗教合一。满族萨满音乐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具有丰富的艺术底蕴,蕴含了大量古代的音乐信息,并且与各个时代的宗教紧密结合。萨满音乐本身就是萨满教祭祀用的礼乐,代表了萨满教的文化特征。一般而言,满族人民把神歌作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萨满教的世界观深刻影响着满族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他们根深蒂固的信仰。萨满音乐对于满族人民而言更注重它的象征意义,关注由它所带来的神的信息。在萨满的观念中,萨满音乐的乐器———神鼓不是一般的乐器,而是具有宗教含义的法器,神鼓可以带人上天入地,通过鼓乐可以做到人和神的沟通,神鼓在满族人民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也导致了萨满音乐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还与宗教紧密相连,承载着历年的萨满文化,表达了萨满人民长期希望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萨满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将艺术与 自然宗教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表现形式以鼓乐为核心。萨满音乐有三种乐器,萨满膜鸣乐器如抓鼓、太鼓等,萨满体鸣乐器如腰铃、铜镜等以及萨满弦鸣乐器,如三弦、琵琶等。在这些乐器中,最常用的便是神鼓和腰铃,部分应用到三弦和琵琶等,还有的也会使用到拍板、神刀、神镜以及晃铃等击节性乐器。萨满音乐一般用于萨满教祭祀活动中,其音乐的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但是一般以鼓乐为核心。前面已经提到,神鼓在萨满人民心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也是萨满音乐的灵魂,它的应用 十分广泛。腰铃在萨满音乐中也经常使用,与神鼓相比,使用频率稍低,一般腰铃是伴随腰鼓使用的。神鼓打击方式多种多样,形成的鼓点是萨满音乐的主导声音,是萨满音乐的灵魂。鼓点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为不同内容和风格的舞蹈伴奏。鼓点的运用形式以人体的律动周期规律和满族语言的音节规律为基础,蕴含了满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独特的心理素质和审美趋向,这也丰富了萨满音 乐,使其更加绚丽多彩。 3.表演形式综合歌舞乐于一体。对于满族人民而言,萨满祭祀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祭祀活动时所用的诵唱曲也称神歌,它的唱词较为朴素,没有严格的韵脚,曲调较为口语化,旋律性不强。在祭祀时,他们一边诵唱着神歌,一边跳着舞蹈,头上戴着神帽,身上穿着 在现代日益浮躁的社会里,如何保护像萨满音乐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萨满音乐 的产生背景及历史,概述了其音乐特点,并就如何保护萨满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一些想法。 萨满音乐特点保护发展 浅谈满族萨满音乐历史与发展 □ 湖北师范学院杨艳 摘要关键词历史考证 LISHIKAOZHENG 57

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综述

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综述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承德地区满族音乐,内容包括承德地区曾经流行的满族音乐表演形式;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特征;承德地区满族音乐的创作成果。 关键词:满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承德地区曾经流行的满族音乐表演形式 满族祖居在我国东北地区,他们精于骑射、擅长歌舞,有自己本民族语言,信仰萨满教,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17世纪中叶随着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大批满族人进入中原,开始了和汉族融合的过程,在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又保持了自己的传统。 承德地区人口以满族为主,它作为清代的夏都,实际上是清政府当时的第二个政治文化中心,清朝的皇帝每年几乎有半年的时间在承德处理朝政和接见外国使节,因此承德地区的文化、艺术保持了鲜明的清代满族文化的特征。 据史料记载,清音子弟书、八角鼓、倒喇、朱春、热河五音大鼓等都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表演艺术形式。其中倒喇、朱春和热河五音大鼓、萨满祭祀活动就曾是流行于承德地区的满族民间音乐的表演形式。 倒喇亦称倒瓦喇,盛行于清代,分有末角、旦角的歌

舞表演,使用琵琶、胡琴等作为伴奏乐器,倒喇的表演形式有时还伴有头顶瓯灯的舞蹈及带角色的表演。热河民间流传“倒喇八调,一套一套”的谚语。 朱春亦称为朱赤温,有多种唱腔、曲牌联套、有场次布景、故事情节和人物,题材内容有神话、故事传说,对神、对祖先的祭祀,对本民族历史事件的描述等,用满语、汉语演唱。经常使用民间俗曲作为基本腔调,唱腔中既有高昂有力、热情激烈的,又有低沉苍老、婉转抒情的,腔调变化多样。板式有散板、快板、慢板、流水板等。伴奏乐器有四弦、笛子、八角鼓等。剧情复杂的、角色分工细致、曲调变化大的称为大戏,相反,剧情简单、角色少、曲调较单一的称为小戏。“在清乾隆、嘉庆年间,黑龙江朱春艺人曾到承德避暑山庄参加庆祝皇帝诞辰的演出活动,把朱春带到了承德地区,在避暑山庄《清代宫庭百戏图》中对朱春有精彩的描述”。清末,朱春逐渐衰落。 热河五音大鼓在乾隆、嘉庆年间流行于承德地区,它主要借鉴了京剧等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分角色表演,以坐唱为主要形式。旋律主要使用民间五声音阶音调、一些戏剧旋律片断和宫廷吹奏音乐的音调,伴奏乐器主要使用琵琶、三弦、二胡、阮等,表演内容主要是歌颂帝王功绩和叙述民间故事、传说等。热河五音大鼓是满族人自己创作的说唱艺术,主要在热河一带流行,成为了当地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

萨满音乐历史探究

萨满音乐历史探究 作者:孙丽华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元朝以来,萨满音乐的发展形态 萨满博曲是在蒙古族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漫长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演变和发展成熟的。博曲中时而出现的变化音不但给宗教仪式带来了特殊的现场效果,也很符合音乐内在氛围和情绪;蒙古族萨满神歌是烧香跳神时萨满所唱的歌,始终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喝喝咧咧,似唱似说,乐中舞,舞中歌的表现形态。萨满神歌有两种:一是“祝神”。代表人间唱给神的歌。内容多为美好理想、祝福、吉祥之类,主要用于祭天神典礼之家祭的仪式里;二是“领神”。在祭祀活动中代表神而唱之歌,与祝神相配合,形成对答,互相呼应的形式。蒙古族萨满神歌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音阶调式、节拍节奏等诸方面。 (一)音阶调式:神歌的旋律基本围绕着各组三音列上下左右回旋,曲调平稳,同音反复较多,主旋律有序进行,乐曲相对稳定。萨满调可分为叙述性音调和舞蹈性音调,两种风格各异的萨满调适用于表现诗词歌曲的抒情与舞蹈的动作性的不同需要。 (二)节奏与节拍:鼓点的快慢与强弱的变化是整个节奏节拍的生命所在,而鼓声的高低和音色变化就好像旋律的灵魂。满族萨满神歌的节奏体现在神鼓的演奏中,可分为规整节拍与自由节拍两种节拍形式。规整节拍中单拍和复拍均有。自由节拍分两种:一种有板无眼类似汉族戏曲的紧打慢唱,多用于吟诵类曲调中;一种无板无眼,节拍自由,常作为引子出现于宣叙类曲调。配合各种节拍(包括二拍子、三拍子、

混合拍子)的使用,造成萨满音乐的旋律多变,层出不穷。 解放后萨满音乐歌舞的演变 (一)神歌转变:萨满神歌的表现形式,源远流长。现在我们国家的东北民间戏曲艺术和北京的子弟书,还有东北大鼓,其艺术起源都可以追溯到萨满神歌的原始风韵。 (二)安代舞转变:原始萨满音乐里,专门给人治病去邪的“安代”舞,转换成现代人们节日里赏心悦目的民族舞蹈,给人们一种清新的享受。萨满音乐中那种庄严的宗教式的音乐,也换上了现代人高级的审美活动色彩,适合现代人崭新的生活面貌。 1.绕树、围圈的形式《蒙古秘史》中记载有,铁木真与扎木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在他们结为“伙伴”后,其部下随即“绕蓬松茂树而舞”,“踏出没肘之蹊,没膝之尘埃”的庆贺结盟成功的那种欢庆、热烈的场面。据安代舞研究者称,阴山岩画和古墓葬内的彩陶中,均有绕树、围圈这一舞蹈形式,例如,在阴山托林沟中段西边,有一条小山沟,这一地段的石壁上刻一幅原始舞蹈图,画的中央有四个系着长长尾饰、牵臂踏地而舞的人形,动作一致。可见,古老的蒙古民族确有绕树而歌的形式。 2.踏、顿足的动作特征《蒙古秘史》中记述的踏足、顿足“迭不色”(蒙古舞蹈一词,古代称“迭布色”),说明蒙古人最早的安代舞是从人脚上开始的。“踏”本身就是膝部以下的动作,踏破表明“踏”的节奏的强烈程度、节奏的速度,加上欢快活泼的音乐伴奏,表明了蒙古族先民们豪放、彪悍的性格特点。

萨满教论文:浅析音乐文化资源中的满族萨满音乐文化

萨满教论文:浅析音乐文化资源中的满族萨满音乐文化摘要:各民族以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血缘关系,随着频繁的部落式的游走和迁徙,在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加之相近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生活方式,形成了共同的宗教信仰——萨满教。本文以原始宗教仪式音乐文化—萨满音乐文化为例,对萨满音乐所依存的生活环境、表现方式以及音乐的特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萨满教;满族;神本子 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民族音乐有着自己的悠久历史传统。早在我国四五千年前,当我国还处在原始的氏族部落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歌曲和歌舞,而到了商朝和周朝奴隶社会时,我国的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了。然而经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音乐更是得到不断的发展。虽然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政局分裂的状态,但于此同时各个民族也在相互的融合之中。在历史变迁中他们的音乐文化呈现出极为突出的民族特质,如壮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而对于我们东北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来说,萨满音乐则是当之无愧了。 一、萨满音乐文化的形成 (一)萨满教的起源于传承 萨满教是人类各种宗教形成的母教,是历史上起源最早、延续最久的原始自然宗教。它曾广布于北美、北亚、北

欧等广阔的疆土上。是地球北半部众多民族信奉的一种宗教形态。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教是国际上公认的萨满文化的核心区域,是世界萨满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教萌生于人猿揖制后人类漫长的蒙昧时代,兴起并繁荣于母系氏族社会,继续于父系氏族社会漫长时期直至今天。所以说萨满教的历史之长、分布之广、影响之强,完全证明了其对人类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萨满——是人与神的中介者,也是我国北方氏族、部落的精神文化代表,它与中国民间一般的神权巫婆相比,保持了宗教的庄严性和人类童幼年时代文化继承人的起源性和 值补性,几乎囊括了北方人类史前宗教、历史、经济、哲学、婚姻制度、道德规范、文学、艺术、体育、民俗等各个方面的文化成就,它是一种活态“化石”,它用自己幼童般历史语言和音乐形式,很好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世界的认识的过程,表达了他们对自然斗争的意志和力量,也揭示了他们的迷惘和失误。这是一个历史和对当时现实的由衷表达,它所造就出的特殊的音乐形式也呈现出极为突出的民族特质。比之许多少数民族音乐来说,萨满文化的音乐可说是世界类型之中当之无愧的了。 萨满教作为萨满音乐的一个载体,为萨满音乐提供了其生活环境。 萨满教是中国东北阿尔泰语系中满一通古斯语族和蒙

谈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谈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满族音乐发展与传承问题进行全面探讨,不仅有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 1 满族音乐的发展 满族是满洲族的简称,共有10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等省市。满族人民80%以上从事农业,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和其他职业。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洲——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清代以前,满族大多数都居住于东北地区,这里是他们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音乐的萌生和发展也都局限于此。满族文化历史悠久。清兵于顺治元年(1644)入关定鼎中原,是满族音乐进入第二阶段的肇始。为了统治幅员广大的中国,满族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务实的政策,从政治、经济到文化都重视向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吸取经验和营养。在音乐艺术方面也从封闭状态逐渐走向开放,特别是与汉族音乐的交流,加速了满汉民族音乐的融合。无论是音乐理论,还是宫廷音乐及民间歌种、乐种,都吸收了大量的汉族音乐精华。官方行为一方面表现了清政府对保存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音乐文化的宽容大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各民族音乐融合甚至同化的现实状况。例如,清音子弟书开始只用满语演唱,稍后有“满汉兼”唱词出现,后来满人通用汉语,就都用汉语写作、演唱。其演唱形式主要是一人自弹(三弦)自唱,间或也有弹、唱由二人分担者。子弟书的音乐源于“巫歌”“俗曲”,它对京韵大鼓等北方鼓曲有深刻影响。但因其唱腔日益向靡丽悠长发展,词句也日渐艰难,光绪末年开始衰落,庚子年后逐渐消失。1942年天津还有《秋景黄花》等“卫子弟书”流传。1150年代由姜兰田录制的《古人名》《连环计》等曲目,被称为“东城调”,这也许就是“子弟书”东城调的遗响。

满族萨满音乐文化的艺术形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816147552.html, 满族萨满音乐文化的艺术形态 作者:曲凯 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02期 [摘要]萨满歌曲是满族传统音乐的主要载体之一,它较多地保留了传统音乐的风貌。萨满歌曲的唱腔多为吟诵式,旋律在五度内进行,每一仪式都有相应的曲调,结构多为单乐段,节奏鲜明且多变。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及一领众和等形式,独唱时常有帮腔。歌唱中大量运用衬词,渲染怪诞、神秘和虚幻的色彩。 [关键词]满族;萨满;音乐;艺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2-0074-03 音乐,是满族萨满教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萨满祈祷跳神进行一系列的宗教活动时,所表达的内容均离不开“歌唱”这一载体。 一、萨满祭祀乐 萨满信仰是流传于黑龙江北方民族中的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现象,以歌舞祀神为其主要表现形式。 “萨满”是目前国际通用的称谓,在历史文献中及一些民族中亦称“查玛”“查满”“萨玛”“珊蛮”“勃额”“奥得很”“雅德根”等。萨满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据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所记:“兀室奸猾而有才。……国人号为珊蛮。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从字义上讲,萨满一词在我国满-通古斯语族中的满、赫哲、锡伯、鄂温克、鄂伦春族中,具有“知晓”“晓彻”的含义,所以萨满即被认为是能晓彻神意,是神灵的使者。 在这些民族的氏族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感到软弱无力,尚无法认识和理解诸如雷、雨、闪电和飞沙走石等自然界的种种现象,于是想象出有个不可抗拒的操纵大自然现象的主宰者,他能主宰自然界和人类,因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宗教观念。在他们看来,天、地、祖先及自然界万物都是神。萨满是神界派到人间的“使者”,是宇宙三界的中介。萨满可以使“神灵附体”“驱使鬼邪”,也可以使人的灵魂脱离躯壳去游历彼岸世界,为人“求安寻福”“避灾免祸”。满族萨满教的音乐舞蹈以烧香跳神的习俗为代表,萨满烧香跳神时,由族长主持,萨满头戴神帽,缀以飘带,身穿艳服,拴彩裙,系腰铃,手持抓鼓或单鼓,有助手以神铃扎板(拍板)、哈玛刀(神刀)等乐器配合,边奏乐,边唱萨满调,边舞。满族萨满调音乐音域较窄,旋律较平稳。旋律大多以五声音阶内含的三音小组为轴心,有的乐曲中有调式、调性的转换而富于变化。演唱萨满调时运用多种装饰性唱法,音区较高,歌声洪亮,表现出宗教信仰的热烈与虔诚。演唱方式多由萨满领唱,一领众合。表演时,萨满手持神鼓(一种状如盘的木制鼓框,一面蒙羊皮或马皮、牛皮,背面上半部设有铁环的物体,演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