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演化笔记7

天体演化笔记7
天体演化笔记7

星系

星系是一些更大的天体,是可见宇宙结构的基本单位。

银河系河外星系

一、银河系

1、银河系总体结构:

银盘、核球、银晕

①银盘

银道面:银盘的中心平面叫作银道面,直径约8万光年,中间厚﹐外边薄,形状有点像体育运动用的铁饼。中间部分的厚度大约6500光年。太阳附近银盘厚度约3300光年。

旋臂:处于银盘内,主要是由4条巨大的旋臂环绕组成(英仙臂﹑猎户臂﹑人马臂、天鹅臂),这些旋臂由中心延展至银盘边缘,是气体、尘埃和年轻的恒星、蓝色恒星集中的地方。是新恒星诞生的摇篮,太阳位于猎户座臂上,距离银心约为半径的三分之二,约28,000光年。

②核球

星系的中心凸出部分,是一个很亮的椭球状,长轴约为1.3万?a1.6万光年,厚约1.3万光年,大约聚集1000万颗恒星。

银心(银核):核球的中心,位于夏季星座人马座附近,所以夏天比冬天的银河更璀璨而美丽。这里结构极其复杂。很多证据表明,在中心区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黑洞,星系核的活动十分剧烈,发出强的射电﹑红外和X射线辐射。

③银晕

直径约10万光年,这里恒星的密度很低,分布着一些球状星团。

银冕:有人认为,在银晕外面还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呈球状的射电辐射区,称为银冕。银冕至少延伸到距银心一百千秒差距或三十二万光年远处。

2、银河系的恒星围绕银心转动(自转)

射电天文已成为研究银河系自转的主要手段。

3、银河系的组成:

恒星星云(Nebula) 暗物质

⑴恒星:有一﹑二千亿颗恒星﹐其相当大一部分是成群成团分布的。

⑵星云(Nebula):除恒星外﹐还存在大量弥漫物质﹐即气体或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它们体积

庞大,但十分稀薄,有的地方几乎是真空。可分为:

行星状星云和超新星遗迹:主要成分为恒星爆发抛出的气体。

弥漫星云(星际云):形状不规则的气体和尘埃云。

按发光性质,可分为:亮星云(发射星云,反射星云)、暗星云。

⑶暗物质:除了可以看得见的部分,我们相信银河系有不少天体是不发光的,统称为暗物质,

虽然它们不能被测到,但引力却暴露了它们的存在。

二、河外星系

1、星系的分类(哈勃分类)

椭圆星系、旋涡星系、不规则星系

2、星系活动

⑴星系核的强烈活动

活动星系约占2%。是强射电源,很多还发射很强的红外、紫外和X射线辐射。

⑵星系碰撞

星系发生碰撞的机会十分大,一般星系团内,星系的平均距离是它们大小的20 - 40倍(相对于恒星距离和大小的比例是数千万),因此在一百亿年间,每个星系都可能有机会与其他的星系碰撞。但它们之间的恒星发生碰撞的机会差不多等于零。

变星、双星、聚星、星团

一、变星

光度会出现变化的恒星。分三类:

1、食变星:是由几何原因引起观测亮度变化的,而它实际的亮度并没有变化。

2、脉动变星:是由恒星自身物理原因造成观测亮度的变化,如果恒星本身在不断膨胀收缩,随

着恒星体积的脉动式变化,光度亦出现相应的变化。

造父变星:它们的光度变化很有规律,从最亮到最弱再到最亮,有确定的周期,光变周期由数日至数月不等。

3、爆发变星:有一些恒星的亮度会在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增量的变星,毫无先兆下变得光芒万

丈。

⑴新星:突然发亮,其光度在很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几百至几十万倍。

⑵超新星:比新星光变更为剧烈的爆发变星,亮度在几天内可以增加几千万倍到几亿倍,

二、双星

两颗恒星在相互的引力下互相绕着对方运行。

①目视双星:通过天文望远镜可以观测到的双星。

②分光双星:有些双星十分遥远,又或者太紧靠在一起,需要利用光谱分析发现的双星。

③食双星:若双星系统轨道侧面朝向我们,其中一颗星会在另一颗星前经过,产生周期性的

光度变化,称为食双星。食双星可看成目视双星的一种。

④密近双星:这种双星系统,子星间的距离十分接近,强大的引力不但把恒星拉扯至变形,

更造成子星间出现物质交换,把两星连接起来。

⑤天体测量双星:凭藉恒星在天空的移动情况得知伴星的存在。由于双星会绕着共同质心运

行,所以假若某星有隐形伴侣,它便会以波浪形而非一般的直线运行。天狼

星的伴星就是用这个方法发现的。

三、聚星、星团

三颗恒星组成的系统称为三合星,更多恒星组成的系统称为多重星或聚星,十颗以上称为星团。

中子星与黑洞

四、星云(Nebula)

在浩瀚的宇宙中,大部分地方的粒子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有一颗原子,但宇宙中一些角落,粒子密度却达1000原子/立方厘米,这些地区称为星云。

第二部分宇宙为何如此?

第三部分宇宙正往何处去?

恒星光谱及其分类

1、恒星光谱:恒星发出的光经过色散系统(如光栅)分解后形成色带。是按红、橙、黄、绿、

青、蓝、紫这些顺序排列的单色光。

光谱分析作用:

(1)确定天体的化学组成;

几乎所有的恒星的表层大气中都具有大致相同的化学成份,最多的是氢和氦,这两种元素占了总量的95%以上。恒星上还有钾、钠、钙、镁、铁、氧化钛等元素

和一些化合物。

(2)确定恒星的温度;

(3)确定恒星的压力;

(4)测定恒星的磁场;

(5)确定天体的视向速度和自转等等。

2、恒星的温度与颜色

恒星的颜色是表面温度的表现。温度越高的物体,热辐射则集中在越短波长的电磁波上。

例如,烧红了的铁,再烧下去则越来越变橙黄、白亮的颜色。

按照维恩定律,黄白色的是五、六千度左右,越红的温度越低,越蓝白的温度越高。

下面是几颗常见的星星的颜色。

蓝白色:天狼星、织女、牛郎、北落师门、天津四、参宿七、轩辕十四等。

黄白色:五车二、南河三、太阳。

红色:大角星、参宿四、心宿二。

3、光谱分类

哈佛分类法:依温度从高到低分为7 个大类,分别称为O 、B 、A、F 、G 、K 、M 型。把每个光谱型细分为10个子型。

“ O!Be A Fine Girl,Kiss Me。”

亮度分类

依据:谱线越宽,大气压力越大,恒星光度越小。

按谱线宽度将每一个谱型分为7 个子型,依次是:

Ⅰ-超巨星,Ⅱ-亮巨星, Ⅲ-巨星,Ⅳ-亚巨星,

Ⅴ-主序星和矮星,Ⅵ-亚矮星,Ⅶ-白矮星。

光谱分类:哈佛分类+亮度分类

如:太阳的光谱型是“G2V ”:G2表示黄色的温度约为5800K,V表示是主序星或矮星。我们则可马上想到太阳应是一颗黄色的、温度和压力都适中的主序星。4、赫罗图(H-Rdiagram )

恒星表面温度与光度的关系图

主星序(main sequence):

温度高,发光度亦大;温度低则发光度小。

巨星和超巨星序:

温度虽低,却因形体特大而发光度亦强。

白矮星序列:

温度高而发光度小。

一、星云nebula

恒星的母体,所有的恒星都是从气体云、尘埃云等星云物质演变而来。

二、原恒星protostar

原恒星的形成:

星云的密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要在引力作用下收缩,体积变小,逐渐聚集成团。收缩过程中,小云团中心温度升高,旋转加快,密度越来越大,演变

成中心有核,周围由盘状物质包围的形状。

原恒星阶段,质量不断增加,半径不断减少。星体的能量主要来自星际云引力塌缩时所释放的引力能,靠收缩增加温度。

三、主序星

1、流产的恒星“棕矮星”

如果一颗原恒星的质量小,只是比行星大少许,核心的温度永远达不到点燃核聚变的温度,能量来自引力收缩。

由于表面温度不高,近乎红色,并会发出不可见的红外线辐射,成为一颗昏暗而难以被发现的棕矮星,是恒星与行星间过渡型的星体。

2、主序阶段的恒星

如果原恒星质量足够大,会不断收缩变热,直至核心部分足够热和高压,令氢原子核克服质子间的电排斥力,产生核聚变,成为一颗真正的恒星。恒星所产生的光和热,会推开四周的气体和尘埃。

论星系的形成与演化

论星系的形成与演化 摘要:宇宙演化是通过大爆炸形成各种天体,与宇宙随后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收缩,引发新宇宙再生的脉动循环方式进行。同时,要研究恒星的起源,就必须首先解决星系起源问题,因为恒星是在星系演化过程形成的。不首先解决星系的起源与演化问题,恒星起源模式就是空中楼阁,镜中水月,根本不能认为具真正可信的基础。 关键词:大爆炸宇宙星系恒星 引言:学习了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概论,我深深的了解到了宇宙的奥妙,宇宙中的星系更是我们我们无法预料的。尤其是对于我这样一个男生来说,能够真真切切的了解星系是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事情。人类正在逐渐的探索其中的秘密,我相信这将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惊喜与期待。 一、宇宙起源与演化的真正正确模式 (一)宇宙的起源 关于宇宙的起源,虽已提出了不少不同理论模式,并且有的模式还被十分人们推崇,但这些被推崇的模式,其实许多都是具有不合理性的。例如爱因斯坦宇宙模式,认定万有引力只在很小距离有效,一旦天体间距离大于一定数值后,引力就变斥力,就完全是一种根本不合理的假定。因为有谁能为这种随距离增加。就会引力消失与斥力产生,真正提出一种可信机制?又有谁至少可从纯理论上说明,万有引力为何就只在近距离内才有效?所以这种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建立在非常严谨数学模式上,但模式本身其实根本没有任何 科学性可言。大爆炸理论认定宇宙是由一奇点大爆炸产生。但这一奇点又怎么产生?不首先解决这一问题,就认定宇宙是这一奇点大爆炸后的演化产物,同样也很难让人觉得真正可信。另外在一般大爆炸理论中,也同样存在忽视万有引力存在的问题。而一旦认定有万有引力存在时,大爆炸后产生的宇宙,就决不会是一直进行膨胀了……。其它的一些宇宙演化模式,在此不一一进行评论,但这些宇宙演化模式,同样也都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事实上万有引力,是以客观存在的物质性引力作用粒子作基础的,并且这种引力作用粒子,是一种即可吸收到与之接近天体物质内,对天体产生引力,又可随原子对同样具物质粒子性的光电辐射的发射与吸收,而进出物质原子,因而是一种的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物质粒子。并且这种物质性引力作用粒子,也同样可由于光电等辐射粒子,在空间内的运动,而散布到无限远的宇宙空间。所以万有引力即使对无限远的天体,也同样是存在作用的,绝不会因空间距离变远,引力就变为斥力,而要建立真正正确的宇宙及星系的起源与演化模式,就绝对不可忽略万有引力的作用问题。其实要建立正确的宇宙起源与演化模式,就必须以客观存在的宇宙空间内已知天体特征作为基础,任何不以客观存在天体特征作为基础,而去假定一些根本不具客观合理性的条件,作为建立宇宙起源与演化模式的基础条件,全都不可能建立真正正确合理的模式。那么根据现有宇宙内的各种天体特征,要建立正确的宇宙起源与

生物化学笔记(整理版)1

《生物化学》绪论 生物化学可以认为是生命的化学,是研究微生物、植物、动物及人体等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 生命是发展的,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人类起源等,说明生命是在发展,因而人类对生命化学的认识也在发展之中。 20世纪中叶直到80年代,生物化学领域中主要的事件: (一)生物化学研究方法的改进 a. 分配色谱法的创立——快捷、经济的分析技术由Martin.Synge创立。 b. Tisellius用电泳方法分离血清中化学构造相似的蛋白质成分。吸附层析法分离蛋白质及其他物质。 c. Svedberg第一台超离心机,测定了高度复杂的蛋白质。 d. 荧光分析法,同位素示踪,电子显微镜的应用,生物化学的分离、纯化、鉴定的方法向微量、快速、精确、简便、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二)物理学家、化学家、遗传学家参加到生命化学领域中来 1. Kendrew——物理学家,测定了肌红蛋白的结构。 2. Perutz——对血红蛋白结构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 3. Pauling——化学家,氢键在蛋白质结构中以及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认为某些protein具有类似的螺旋结构,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 (1.2.3.都是诺贝尔获奖者) 4.Sanger―― 生物化学家 1955年确定了牛胰岛素的结构,获1958年Nobel prize化学奖。1980年设计出一种测定DNA内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方法,获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5.Berg―― 研究DNA重组技术,育成含有哺乳动物激素基因的菌株。 6.Mc clintock―― 遗传学家发现可移动的遗传成分,获1958年诺贝尔生理奖。 7.Krebs―― 生物化学家 1937年发现三羧酸循环,对细胞代谢及分生物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获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8.Lipmann―― 发现了辅酶A。 9. Ochoa——发现了细菌内的多核苷酸磷酸化酶 10.Korberg——生物化学家,发现DNA分子在细菌内及试管内的复制方式。(9.10.获1959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1.Avery―― 加拿大细菌学家与美国生物学家Macleod,Carty1944年美国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著名实验。肺炎球菌会产生荚膜,其成分为多糖,若将具荚膜的肺炎球菌(光滑型)制成无细胞的物质,与活的无荚膜的肺炎球菌(粗糙型)细胞混合 ->粗糙型细胞也具有与之混合的光滑型的荚膜->表明,引起这种遗传的物质是DNA 1 / 29

宇宙的基本结构 天体的演化

宇宙的基本结构 天体的演化 宇宙的基本结构 1、地月系 (一)、地球:是一颗直径约为12756km 、质量约为6.0*1024 kg 的行星,以约30km/s 的平均速率绕太阳高速旋转。 ⑴地球球形的证明: ①船只出海时渐渐没入地平线,最后完全消失在地球的弧线下方。 ②人们向南旅行和向北旅行时所见的星空是不同的 ③月食时观察到地球投到月球上的影子,正好符合地球与月球两者都是球状时所预期的形状 ④1519至1522,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第一次环球航行成功,实践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⑤现代,外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证实地球是球形的 ⑵北极星附近的星星经长时间曝光摄得的照片说明什么? 由于地球的自转,星星在天极附近画出美丽的弧线 每隔1h 或15min 观察一次星星。看到星星和月球一样在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不同的星星彼此相对位置不变而成群地穿越天空,而北极星几乎不动,它周围附近的星星环绕着它做圆周运动。 (二)月球:月球走径约为3476km ,质量约为地球的1/81,平均密度几乎和地球地壳的密度相等。1609年伽俐略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看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⑴从地球上看,我们总是看到同样的一些月海,因此我们推断月球总是以同一个面来对着地球。 ⑵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潮汐 ①潮汐现象产生的原因:由于月球对地球同同部分施加不同的万有引力 而产生的 ②潮汐: A 点是离地球最近的点。在这一点上,月球对地表水的引力要大于它对 地球其他部位的引力,于是水流向A 点,形成高潮。B 点是离月球最远的点。在这一点上,月球对地表水的引力要小于它对地球其他部位的引力,加上地球本身的运动,水被抛在其后,这些被抛在身后的水形成另一个高潮。C 点和D 点为两个低潮点。 *⑶月球的成因:碰撞论的假说 2、恒星和行星 (一)太阳系 ⑴太阳:太阳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太阳的直径约为1.4*106 km ,总质量约为 2*1030 kg 。太阳的能源为:内部的热核反应(轻核聚变) ⑵太阳系的结构:行星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几乎在同一平面内绕太阳公转。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速度越大。 行星的分类:常按照行星离太阳的远近及其结构对行星进行分类 B CD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地质关系观察错误等。这种方法已发展为地质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同位素年代学。

“天文学”简介含义起源 历史与发展

天文学 翻开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天文学就占有显著的地位。巴比伦的泥碑,埃及的金字塔,都是历史的见证。在中国,殷商时代留下的甲骨文物里,有丰富的天文记录,表明在黄河流域,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以前更为古远的世代。 几千年来,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都有很大的发展。为了说明我们今天对天文这门学科的理解,本文将在第一节里首先介绍一下天文研究的特点。本文的第二节──星空巡礼,是对目前所认识的天文世界的几笔速写。在第三节里,我们举出伽利略-牛顿时代天文学的一次飞跃,来对照当前天文研究的形势,希望借此探讨天文学发展的规律,并强调说明一次新的飞跃正近在眼前。 我们不准备、也不可能用这篇短文囊括天文学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这是本书这一整卷的任务),而只是对它的特征、现状和趋向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为使读者对天文学的轮廓有一个认识,本文的第四节,用简单的图解方式介绍当前天文学科各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 天文学研究的特点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辽阔空间中的天体。几千年来,人们主要是通过接收天体投来的辐射,发现它们的存在,测量它们的位置,研究它们的结构,探索它们的运动和演化的规律,一步步地扩展人类对广阔宇宙空间中物质世界的认识。 作为一颗行星,地球本身也是一个天体。但是,从学科的分野来说,“天”是相对于“地”的。地面上实验室里所熟悉的那些科学实验方法,很多不能搬到天文学领域里来。我们既不能移植太阳,也无法解剖星星,甚至不可能到我们所瞩目的研究对象那边,例如,到银河系核心周围去看一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文学的实验方法是一种“被动”的方法。也就是说,它只能靠观测(“观察”和“测量”)自然界业已发生的现象来收集感性认识的素材,而不能像其他许多学科那样,“主动”地去影响或变革所研究的对象,来布置自己的实验。

[考研]生物化学笔记

第一篇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章氨基酸和蛋白质 一、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分类 1、非极性氨基酸 包括: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 2、极性氨基酸 极性中性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苏氨酸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 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其中:属于芳香族氨基酸的是: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属于亚氨基酸的是:脯氨酸 含硫氨基酸包括:半胱氨酸、蛋氨酸 注意:在识记时可以只记第一个字,如碱性氨基酸包括:赖精组 二、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氨基酸分子中有游离的氨基和游离的羧基,能与酸或碱类物质结合成盐,故它是一种两性电解质。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氨基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芳香族氨基酸在280nm波长附近有最大的紫外吸收峰,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这些氨基酸残基,氨基酸残基数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故通过对280nm波长的紫外吸光度的测量可对蛋白质溶液进行定量分析。 3、茚三酮反应 氨基酸的氨基与茚三酮水合物反应可生成蓝紫色化合物,此化合物最大吸收峰在570nm波长处。由于此吸收峰值的大小与氨基酸释放出的氨量成正比,因此可作为氨基酸定量分析方法。 三、肽 两分子氨基酸可借一分子所含的氨基与另一分子所带的羧基脱去1分子水缩合成最简单的二肽。二肽中游离的氨基和羧基继续借脱水作用缩合连成多肽。10个以内氨基酸连接而成多肽称为寡肽;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称为多肽;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胰岛素归为蛋白质。 多肽连中的自由氨基末端称为N端,自由羧基末端称为C端,命名从N端指向C端。 人体内存在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肽,重要的有: 谷胱甘肽(GSH):是由谷、半胱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半胱氨酸的巯基是该化合物的主要功能基团。GSH的巯基具有还原性,可作为体内重要的还原剂保护体内蛋白质或酶分子中巯基免被氧化,使蛋白质或酶处于活性状态。 四、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即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主要化学键:肽键,有些蛋白质还包含二硫键。 2、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包括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1)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段肽链骨架原子的

天体演化论文(大作业)概况

天体演化(大作业) 题目:太阳系的演化 学生: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2012年12月10 日

目录 太阳系的演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摘要................................................ I I 第一章引言 (3) 1.1太阳系的概述 (3) 第二章历史 (7) 2.1太阳系的历史 (9) 第三章形成 (16) 3.1太阳系的形成 (16) 3.2前太阳星云...................................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行星的形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后续的演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类地行星.....................................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小行星带.....................................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行星迁移.....................................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后期轰炸和其后...............................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卫星 ........................... 1错误!未定义书签。 5.1太阳系中的卫星 ............................. 1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太阳系的未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卫.环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太阳和行星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星系和相互作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星系碰撞和行星干扰 (17) 第八章太阳系的年代 (17)

生物化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一、生物化学的的概念: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利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去探讨生命的一门科学,它是介于化学、生物学及物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二、生物化学的发展: 1.叙述生物化学阶段:是生物化学发展的萌芽阶段,其主要的工作是分析和研究生物体的组成成分以及生物体的分泌物和排泄物。 2.动态生物化学阶段:是生物化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就在这一时期,人们基本上弄清了生物体内各种主要化学物质的代谢途径。 3.分子生物学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工作就是探讨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三、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1.生物体的物质组成:高等生物体主要由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以及水、无机盐等组成,此外还含有一些低分子物质。 2.物质代谢:物质代谢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三大步骤:消化、吸收→中间代谢→排泄。其中,中间代谢过程是在细胞内进行的,最为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它包括合成代谢,分解代谢,物质互变,代谢调控,能量代谢几方面的内容。 3.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内存在多条信号转导途径,而这些途径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非常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调控细胞的代谢、生理活动及生长分化。 4.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理解,揭示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5.遗传与繁殖:对生物体遗传与繁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也是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氨基酸: 1.结构特点:氨基酸(amino acid)是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构成天然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约有20种,除脯氨酸为α-亚氨基酸、甘氨酸不含手性碳原子外,其余氨基酸均为L-α-氨基酸。 2.分类:根据氨基酸的R基团的极性大小可将氨基酸分为四类:①非极性中性氨基酸(8种);②极性中性氨基酸(7种);③酸性氨基酸(Glu和Asp);④碱性氨基酸(Lys、Arg和His)。 二、肽键与肽链: 肽键(peptide bond)是指由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α-氨基经脱水而形成的共价键(-CO -NH-)。氨基酸分子在参与形成肽键之后,由于脱水而结构不完整,称为氨基酸残基。每条多肽链都有两端:即自由氨基端(N端)与自由羧基端(C端),肽链的方向是N端→C端。 三、肽键平面(肽单位): 肽键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不能自由旋转;组成肽键的四个原子及其相邻的两个α碳原子处在同一个平面上,为刚性平面结构,称为肽键平面。 四、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精品】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关键字】精品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 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 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 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 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 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 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

宇宙起源和演化学说简史

宇宙起源和演化学说简史 王为民(四川南充龙门中学) 今天我本想在帖吧转发我的“宇宙大爆炸的缺陷”一文,因为这篇文章刚刚见报,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人类从牛顿时代习惯万有引力主宰宏观宇宙的现象,却对于宇宙三大力学(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电荷、色荷、弱荷中性视而不见。人们习惯于上帝的安排,很少去问上帝,这样安排宇宙秩序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知道,原子是电中性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总是等于核外电子数。问题是我们的宇宙质子数为什么也等于电子数,我们的宇宙也是电中性的。 如若不然,电力比万有引力强一万亿亿亿亿倍是不容许万有引力支配天体运动的。但事实是,牛顿万有引力和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理论却能够很好地解释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迹。完全不需要电磁力来帮忙。 宇宙大爆炸学说好像不屑于这种解释,它的理由就是宇宙本来就是如此,甚至前一个收缩宇宙死亡以后,再次爆发都是如此,没有理由来解释这个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的理由。 质子有反质子,电子有正负电子之分,每一个基本粒子都有其反粒子,光子的反粒子是它自身。 宇宙大爆炸最初正反粒子数是相等的,如果永远保持正反粒子数相等,那么正反粒子将湮灭为2~3个光子,宇宙只是光子的海洋,不会出现物质粒子。 但事实是,我们的宇宙主要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等物质组成的,反物质的反质子、反中子、正电子在宇宙射线中有极少数来自强烈的恒星内部核聚变过程,它们遇到物质可以湮灭物质的质子、中子、电子等,并不能湮灭宇宙,因为,我们的宇宙是物质的,而不是反物质的。 在正负电子对撞机中,科学家将正电子和电子分别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后进行对撞。由于对撞能量非常高,激发真空产生更多的正负电子,同时还产生了正反π介子、正负μ子,正反质子,正反中子等。对于带电粒子,科学家用磁场将它们进行分离。 我提出的“正反王为民粒子白洞创生正反宇宙定律”能够解释所有这些问题。所以,我感到非常高兴。 按照“正反王为民粒子白洞创生正反宇宙定律”应该是正反物质的宇宙大分离。就像人类的起源。为什么我们大中华全是黄种人,欧洲是白人,非洲是黑人,东南亚是棕色种人?这就是人类起源大分离。 1922年,弗里德曼根据宇宙学原理,宇宙天体在大尺度空间分布均匀,各向同性,将罗伯逊——沃克度规代入爱因斯坦含宇宙项的引力方程得到弗里德曼方程,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建立了宇宙膨胀、收缩或震荡的各种宇宙流体演化模型。 根据“科普中国”介绍:“大爆炸宇宙论”(The Big Bang Theory)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勒梅特(Georges Lema?tre)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说。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假说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 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该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是伽莫夫。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由大约14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上世纪末,对Ia超新星的观测显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因为宇宙可能大部分由暗能量组成。

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笔记完整版

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章氨基酸和蛋白质 一、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分类 1、非极性氨基酸 包括: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 2、极性氨基酸 极性中性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苏氨酸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 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其中:属于芳香族氨基酸的是: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属于亚氨基酸的是:脯氨酸 含硫氨基酸包括:半胱氨酸、蛋氨酸 注意:在识记时可以只记第一个字,如碱性氨基酸包括:赖精组 二、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氨基酸分子中有游离的氨基和游离的羧基,能与酸或碱类物质结合成盐,故它是一种两性电解质。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氨基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芳香族氨基酸在280nm波长附近有最大的紫外吸收峰,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这些氨基酸残基,氨基酸残基数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故通过对280nm波长的紫外吸光度的测量可对蛋白质溶液进行定量分析。 3、茚三酮反应 氨基酸的氨基与茚三酮水合物反应可生成蓝紫色化合物,此化合物最大吸收峰在570nm波长处。由于此吸收峰值的大小与氨基酸释放出的氨量成正比,因此可作为氨基酸定量分析方法。 三、肽 两分子氨基酸可借一分子所含的氨基与另一分子所带的羧基脱去1分子水缩合成最简单的二肽。二肽中游离的氨基和羧基继续借脱水作用缩合连成多肽。10个以内氨基酸连接而成多肽称为寡肽;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称为多肽;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胰岛素归为蛋白质。 多肽连中的自由氨基末端称为N端,自由羧基末端称为C端,命名从N端指向C端。 人体内存在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肽,重要的有: 谷胱甘肽(GSH):是由谷、半胱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半胱氨酸的巯基是该化合物的主要功能基团。GSH的巯基具有还原性,可作为体内重要的还原剂保护体内蛋白质或酶分子中巯基免被氧化,使蛋白质或酶处于活性状态。 四、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即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主要化学键:肽键,有些蛋白质还包含二硫键。 2、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包括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生物化学笔记 考试重点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蛋白质的概念 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 二、蛋白质的生物学意义 1.蛋白质是生物体重要的组成成分 分布广:所有器官、组织都含有蛋白质;细胞的各个部分都含有蛋白质。 含量高:蛋白质是细胞内最丰富的有机分子,占人体干重的45%。 2. 蛋白质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1)作为生物催化剂(酶);2)代谢调节作用;3)免疫保护作用;4)物质的转运和储存;5)运动与支持作用;6)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 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主要含有碳、氢、氧、氮及硫。有些蛋白质还含有磷、铁、铜、锌、锰、钴及钼等。 2.蛋白质元素组成的特点 蛋白质的含氮量接近,平均为16%。测定生物样品含氮量可推算出蛋白质大致含量。100克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g%)=每克样品含氮克数×6.25 ×100 3.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自然界存在300余中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仅有20种,且均为L- α- 氨基酸(除甘氨酸外)。 4.氨基酸的分类 1). 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2). 极性中性氨基酸3). 酸性氨基酸4). 碱性氨基酸 5.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 中性极性氨基酸:色氨酸丝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天冬酰胺苏氨酸谷胺酰胺 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 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6.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其解离方式及带电状态取决于其所处溶液的酸碱度。 等电点:在某一pH条件下,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数量相等,分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氨基酸的紫外吸收 酪氨酸、色氨酸含有共轭双键,具有吸收紫外光的特性,在280nm处有最大吸收峰。蛋白质在280nm处的紫外吸收与浓度成正比,可用于蛋白质的定量分析。 7.氨基酸与多肽 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接的形成多肽链。 1)肽键: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分子的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酰胺键(-CO-NH-)称为肽键。 肽键是蛋白质中的主要化学键 一条多肽链含有2个游离的末端(氨基末端羧基末端) 多肽链的序号从N端计算,书写时将N端写于左侧,用H2N-或H-表示;C端用-COOH 或-OH表示。 氨基酸残基:肽链中的氨基酸分子因形成肽键失去部分基团,称为氨基酸残基。

2017年高中物理第七章宇宙的结构和恒星的演化天体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宇宙的结构和恒星的演化天体运动 1.月球的存在对地球的影响:潮汐主要由于月球对地球的的万有引力影响而产生的。地球 上离月球最近和最远的两个点形成了潮汐现象的高潮点。 2.太阳系共有八颗行星。从距离太阳最近行星算起,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 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速度越大。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木星和土星的卫星最多。 3.宇宙:所有的空间及其中的万物。光年的换算:1l.y.=9.46*1015m 4.根据今天宇宙膨胀的速度,宇宙在一二百亿年前脱胎于高温、高密状态,诞生于一次大 爆炸,这就是所谓的宇宙大爆炸假设。 5.银河系是一种旋涡状星系。太阳系正处于其中一条旋臂的边缘。 6.恒星的分类:1)根据恒星的物理特征来分类:体积、温度和亮度。2)按照体积大小分, 依次为超巨星、巨星、中型星、白矮星和中子星。 7.恒星的颜色与它的表面温度有关;恒星的亮度与体积、温度、它与地球的距离有关。 8.视差测距法测恒星距离:以日、地距离为基线,利用周年视差,通过几何方法来测量恒 星的距离的方法,叫做视差测距法。要会计算 9.恒星的物质组成:绝大多数恒星都有着和太阳相同的化学成分:73%氢、25%的氦及2% 的其他元素。 10.恒星演化的几个阶段:1)恒星演化分:诞生期、存在期和死亡期。2)一颗恒星的寿命 取决于它的质量,质量大的恒星寿命短。 11.万有引力定律: 1.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具有相互吸引力。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①公式是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 (或写成G= 6.67×10-11N·m2/kg2) ②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现象并推出万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首先由英国的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准确测出,扭秤的关键就是在T形架的竖直部分装一个平面镜,将引力作用于扭秤产生的微小扭转效果,通过光点的移动加以放大。 ③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严格讲只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自身直径时,也可以使用,r即两个物体中心距离。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旧石器考古热点探讨 人类起源研究的简要回顾 1856年在德国尼安德(Neander) 山谷发现了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是当时已知最早的人类,其年代不超过距今10 万年。1891年在印尼发现了爪哇猿人化石,但没有发现石器与之共存。由于当时人类学界普遍认为古猿只有进化到能够制造工具才算变成了人,因此爪哇猿人是否是人类的问题争论了近40 年。1929年在中国周口店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并在1931年确认了与之伴存的石器和用火的遗迹,基本解决了争论40年的爪哇猿人是人是猿的问题,把人类历史的记录提前到大约50万年前。1959年在坦桑尼亚的奥都威峡谷发现了175万年前的石器和“东非人包氏种”(Zinjanthropus boisei)头骨。1960年在同一峡谷大约19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能人头骨破片,于是一般认为那些175万年前的石器更可能是这种早期人类制造的。人类历史又得到延伸。60年代发现黑猩猩也能制造工具,说明制造工具不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因此这种能力不宜作为区分人和猿的界标。人类学界改而采用两腿直立行走作为人类最初的独有特征,这样南方古猿被纳入人类范围。70年代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南方古猿阿法种(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将人类的历史记录延长到300多万年。1994年报道了新发现的44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始祖种(Australopithecus ramidus)(次年改为地猿始祖种Ardipithecus ramidus)人类历史记录再次得到延长。2000年在肯尼亚Baringo地区的Turgen 山区又发现了一批距今6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其中一根股骨的形态显示能直立行走。这些被称为“千禧人”的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原始人图根种(Orrorin tugenensis)”。至此,人类的最早化石记录达到600 万年前。 迄今在非洲已经发现了大量200-400 万前的人类化石,而在非洲以外还没有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因此人类学界普遍认为人类发源于非洲。早先认为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大约在100万年前。90年代在格鲁吉亚发现170 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和爪哇Mojokerto 类化石地点测得的181 万年前的的新年代数据使人们认为早期人类在大约200万年前开始走出非洲。 目前国际人类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1)早期人类是否起源于非洲及早期人类走出非洲的时间;(2)现代智人的起源。在这两个领域中国古人类研究都可能对之做出较大的贡献。尤其在现代人起源方面是我国最可能做出重大贡献所在。在时间上从这个热点向前追溯与人类何时走出非洲这个热点相衔接,就是早期人类走出非洲到达中国后的经历,也就是人类在东亚这个地区进化的过程,正是我国古人类学应该特别关注而且潜力最大的的领域。 主要问题: 1)研究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有何意义? 2)旧石器考古学在探讨早期人类起源和现代人类起源方面能够扮演什么角色? 3) 中国更新世古人类在行为模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4)旧石器考古学还能在学术领域取得哪些突破? 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意义: 1)基础科学的一个主要领域:人类起源仍是科学界未被破解的重大谜团之一 2)现实意义:正确认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Afgtzrd最新考研生物化学复习笔记

Afgtzrd最新考研生物化学复习笔记--泰戈尔 第一篇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章氨基酸和蛋白质 一、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分类 1、非极性氨基酸 包括: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 2、极性氨基酸 极性中性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苏氨酸 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 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其中:属于芳香族氨基酸的是: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属于亚氨基酸的是:脯氨酸 含硫氨基酸包括:半胱氨酸、蛋氨酸 注意:在识记时能够只记第一个字,如碱性氨基酸包括:赖精组 二、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氨基酸分子中有游离的氨基和游离的羧基,能与酸或碱类物质结合成盐,故它是一种两性电解质。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现在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氨基酸的紫外吸取性质 芳香族氨基酸在280nm波长邻近有最大的紫外吸取峰,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这些氨基酸残基,氨基酸残基数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故通过对280nm波长的紫外吸光度的测量可对蛋白质溶液进行定量分析。 3、茚三酮反应 氨基酸的氨基与茚三酮水合物反应可生成蓝紫色化合物,此化合物最大吸取峰在570nm波长处。由于此吸取峰值的大小与氨基酸开释出的氨量成正比,因此可作为氨基酸定量分析方法。 三、肽 两分子氨基酸可借一分子所含的氨基与另一分子所带的羧基脱去1分子水缩合成最简单的二肽。二肽中游离的氨基和羧基连续借脱水作用缩合连成多肽。10个以内氨基酸连接而成多肽称为寡肽;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称为多肽;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胰岛素归为蛋白质。 多肽连中的自由氨基末端称为N端,自由羧基末端称为C端,命名从N端指向C端。 人体内存在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肽,重要的有: 谷胱甘肽(GSH):是由谷、半胱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半胱氨酸的巯基是该化合物的要紧功能基团。GSH的巯基具有还原性,可作为体内重要的还原剂爱护体内蛋白质或酶分子中巯基免被氧化,使蛋白质或酶处于活性状态。 四、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即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要紧化学键:肽键,有些蛋白质还包含二硫键。 2、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包括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生化笔记(完整版)

生化笔记 第一章糖类 1.糖类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2.葡萄糖——烯醇式——果糖和甘露糖 3.异头体通过直链结构互变 4.所有醛糖都是还原糖,部分酮糖也是还原糖,例如果糖。 5.Fehling试剂盒Benedict试剂可以作为氧化剂与还原糖反应,可定性,不可定量。 6.缓冲的溴水溶液能氧化醛糖为醛糖酸,与酮糖不反应。 7.鉴定酮糖:羟甲糠醛与间二苯酚——红色——Swliwanoff实验 8.鉴定戊糖:戊糖脱水生成的糠醛+间苯三酚(地皮酚)——朱红色——间苯三酚实验 9.鉴定戊糖:戊糖脱水生成的糠醛+甲基间苯二酚(地衣酚)——蓝绿色——Bial反应——测定RNA含量 10.鉴定糖类:糠醛+α-萘酚——红紫色——Molisch实验 11.测总糖量:糠醛+蒽酮——蓝绿色——蒽酮反应 12.高碘酸:测定糖类呋喃型还是吡喃型、测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非还原末端残基数、多糖的分支数目。 13.单糖分子中一个羟基被氨基取代的称为氨基糖,胞壁酸和神经氨酸是氨基糖的衍生物,称为酸性氨基糖。前者是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多糖的构件之一。后者中,有三种神经氨酸统称为唾液酸。唾液酸是动物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的重要成分。 14.N-乙酰神经氨酸 = 唾液酸; NAG = N-乙酰葡糖胺; NAM = N-乙酰胞壁酸 15.糖苷:乌本苷是Na+-K+—ATP酶的抑制剂;毛地黄毒苷(强心苷) 16.所有二糖至少有一个单糖的异头碳参与成键(糖苷键) 17.糖苷键在多数情况下只涉及一个单糖的异头碳,另一个单糖的异头碳是游离的。

18.二糖中还原糖:乳糖β1-4、麦芽糖α1-4、纤维二糖β1-4 19.二糖中非还原糖:蔗糖、海藻糖 20.淀粉:直链:α1-4,一个还原端1’,一个非还原端4’ 分支:分支处α1-6,直链处α1-4。一个还原端1’,多个非还原端4’ α淀粉酶:随机作用于淀粉内部α1-4 β淀粉酶:专一从非还原端α1-4 脱支酶:α1-6,分支处 21.糖原:α1-4和α1-6 22.纤维素:β1-4,自然界最丰富的多糖 23.壳多糖:几丁质,自然界第二个最丰富的多糖 24.肽聚糖:NAG + NAM NAG=N-乙酰葡糖胺;NAM=N-乙酰胞壁酸 25.粘多糖:基本结构为己糖醛酸和己糖胺的二糖单位组成的长链多聚物。即糖胺聚糖(国际多用)、氨基多糖、酸性多糖,主要有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肝素(抗凝血)26.葡萄糖在水溶液中D-吡喃型存在。 第二章脂质 1.1g油脂产生37kJ(9kcal)的能量,1g糖类产生17kJ(4kcal)的能量。有机体不必携带像贮存多糖那样的结合水,因为三酰甘油是疏水的。 2.天然脂肪酸多是偶数碳,双键位置在9和10之间,多数为非共轭系统,多数为顺式结构 3.脂肪酸: ①烃链越长,溶解度越低,熔点越高; ②不饱和越多,熔点越低;

宇宙天体第一章:恒星以及演化过程

目录 1.1恒星 1.1.1太阳 1.2黑体 1. 2.1黑体辐射 1.3变星 1.3.1食变星 1.3.2脉冲星 1.3.3爆发星 1.3. 2.1脉动变星 1.4恒星的归宿 1.4.1红巨星 1.4.2白矮星 1.4.3超新星 1.4.3.1中子星 1.4.3.1.1脉冲星 1.4.3.1.2磁星 1.4.3.1.3夸克星 1.4.3.2黑洞 1.4.3. 2.1类星体 1.4. 2.1黑矮星 注:前一数字相同表示同一个分类 前言 当你仰望天空,使用望远镜,用电脑模拟,碰到一个从来未见过的天体,你一定会感到疑惑。你或许会想了解,这是什么“天体”? 天体,就是指宇宙空间中的宏观物体。 这些物体一般指恒星,行星,卫星,星云,彗星,陨石,黑洞等。如果你想学好天体物理,亦或是想学好量子力学,了解这些天体是有很大作用的。这些天体,不光是与宏观的天体物理,或是与量子力学都有关。从光谱,从类型,到发光原理,再到支撑方式,一切都需要这些学科的支撑。想要详细了解,就至少需要理解这些基础天体的知识。

为了解开你心中的种种关于“天体”的疑惑,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讲述,关于“天体”的故事吧! 就从我们的造物主开始。我们的故事,都围绕它而展开——太阳。 假如我们没有这个母亲,我们很难想象我们是如何出现的,我们的地球可能一直一直漂浮在宇宙空间里,我们没有受到可照光的眷顾,我们的一切一切都存在黑暗里。 好好想想,这是多么的恐怖,这可能导致生物也无法出现。那么我们的地球就不可以称之为地球了,我们的地球可能只是一片冰冻,毫无生机。总之,快感谢我们的太阳母亲吧!

1.1恒星 回归正题,像这样发光发亮,却很稳定的星体,我们就称之为恒星,如果没有恒星,我们的宇宙可能是黑的。 谈到黑,我又想起了一件事,恒星又是黑体。 1. 2黑体 什么是黑体? —黑体就是不反射不透射任何电磁波,任何辐射和能量的物体,听起来

生物化学考试重点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一、组成蛋白质的元素 1、主要有C、H、O、N和S,有些蛋白质含有少量磷或金属元素铁、铜、锌、锰、钴、钼, 个别蛋白质还含有碘。 2、蛋白质元素组成的特点: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为16%。 3、由于体内的含氮物质以蛋白质为主,因此,只要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含氮量,就可以根据 以下公式推算出蛋白质的大致含量:100克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g % )= 每克样品含氮 克数×6.25×100 二、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一)氨基酸的分类 1.非极性氨基酸(9):甘氨酸(Gly)丙氨酸(Ala)缬氨酸(Val)亮氨酸(Leu) 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脯氨酸(Pro)色氨酸(Try)蛋氨酸(Met) 2、不带电荷极性氨基酸(6):丝氨酸(Ser)酪氨酸(Try) 半胱氨 酸 (Cys) 天冬酰胺 (Asn) 谷氨酰胺(Gln ) 苏氨酸(Thr ) 3、带负电荷氨基酸(酸性氨基酸)(2):天冬氨酸(Asp ) 谷氨酸(Glu) 4、带正电荷氨基酸(碱性氨基酸)(3):赖氨酸(Lys) 精氨酸(Arg) 组氨酸( His) (二)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1. 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等电点: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 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 紫外吸收 (1)色氨酸、酪氨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80 nm 附近。 (2)大多数蛋白质含有这两种氨基酸残基,所以测定蛋白质溶液280nm的光吸收值是分析 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3. 茚三酮反应 氨基酸与茚三酮水合物共热,可生成蓝紫色化合物,其最大吸收峰在570nm处。由于此吸 收峰值与氨基酸的含量存在正比关系,因此可作为氨基酸定量分析方法 三、肽 (一)肽 1、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 2、肽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缩合而形成的化合物。 3、由十个以内氨基酸相连而成的肽称为寡肽,由更多的氨基酸相连形成的肽称多肽 4、肽链中的氨基酸分子因为脱水缩合而基团不全,被称为氨基酸残基 5、多肽链是指许多氨基酸之间以肽键连接而成的一种结构。 6、多肽链有两端:N 末端:多肽链中有自由氨基的一端 C 末端:多肽链中有自由羧基的一端 (二)几种生物活性肽 1. 谷胱甘肽 2. 多肽类激素及神经肽 第二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1、定义: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连接方式、排列顺序和二硫键的位置。 2、主要的化学键:肽键,有些蛋白质还包括二硫键。 3、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空间构象和特异生物学功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