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生产中的变更控制

药品生产中的变更控制
药品生产中的变更控制

药品生产中的变更控制

07药剂1班 048007117 姚洁

【摘要】阐述了变更的概念,药品生产企业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变更的原因,对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更能进行有效的控制,结合变更时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探讨了出现变更时,如何发起一个调查报告和变更申请,如何进行控制及控制的意义。药品生产过程中出现偏差和变更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对其认真彻底的调查,详细规范的记录,科学有效的管理,它们必将高度促进药品的质量和用药安全。

【关键词】药品生产;GMP;质量管理;变更控制,控制方式,控制意义

变更的概念

变更(change)是指对已获准上市化学药品在生产、质控、使用条件等诸多方面提出的涉及来源、方法、控制条件等方面的变化。按照变更可能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产生的影响程度,变更划分为三类:I类变更属于微小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基本不产生影响:Ⅱ类变更属于中度变更,需要通过相应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不产生影响:Ⅲ类变更属于重大变更,需要通过系列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没有产生负面影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均明确规定药品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注册批准的生产工艺生产: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或SOP不得任意更改.如需更改应按规定程序执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第l10条规定变更研制新药、生产药品和进口药品已获批准证明文件及其附件中载明事项的,应当提出补充申请;第113条规定修改药品注册标准、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改变影响药品质量的生产工艺等的应报补充申请:第114条规定改变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名称、改变国内生产药品有效期、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内部改变药品生产场地等应报补充申请;第115条规定变更药品包装标签应报补充申请。《原料药的优良制造规范指南》第13条也明确规定变更控制规定,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应建立正式的变更控制系统以评估可能影响中间体或原料药生产和控制的所有变更。

进行变更控制的根本原因

对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变更指原敷料、工艺、处方、设备、环境、包装材料、质量控制以及质量标准和分析方法等因素发生变化。变更控制指有资质的相关人员对药品生产中各因素变更进行审阅、评估和决策,并对变更进行书面记录,其目的在于确保所做的变更不会对产品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并维持己验证过的状态和保持法规的依从性。

(1)从法规角度考虑,需要进行必要的变更审批程序。

(2)药品生产技术的革新,制作工艺的持续改进,成本降低、减少污染、工艺性能和产品质量监控及CAPA都会及时趋动变更。

(3)为了适宜地评估、批准和实施变更,需要建立有效的变更管理系统。变更管理系统确保持续改进得到了即使有效地执行,并高度保证变更不会引发不期望的后果。

变更控制的主要对象

(1)变更控制的对象主要指厂房、设施及设备、介质、工艺、系统、计算机软件及指令性文件等。如原敷料供应商改变、处方改变、生产工艺改变、质量标准或检验方法改变、注册标准改变、包材及包装规格改变、标签的改变、药用辅料改变、原料药产地改变、设备设施改变、生产环境改变、有效期及贮藏条件的改变等。

(2)变更级别可分为:

1.重大变更:可能会对产品质量起着显著性影响,风险大。由于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认识不清或难以预知,需要通过系列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的质量没有产生负面影响。涉及变更有产品注册标准、内包装材质、储存条件及标签、处方、合成线路、主要原料或溶剂、关键工艺参数、设备的运行方式及构造、厂址等。

2.一般变更:对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存在潜在影响,有一定风险。在限定条件下,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有足够的认识,且通过一定的研究工作,可以排除风险。涉及变更有生产和质量的主要设备、设施及仪器的关键部位的更换,清洁方法、GMP文件的合理改变等。3.微小变更:此类变更可能对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微小影响,风险小。在设定前提条件下的变化,对产品质量基本不产生影响。涉及变更有设备设施辅助配件更换、印刷包装材料、供应商变更等。

变更控制的控制方式

(1)变更控制的一般程序为:变更申请,变更申请编号,变更申请的评审,变更方案的实施,变更方案实施结果批准,变更报告的批准,相应文件的更新,变更通知。对变更控制的一般程序,各个企业应按照自己的实际变更的情况来进行,力求做到简洁清晰。变更前最好企业内部部门及人员之间相互沟通,达成一致,否则可能出现变更无法完成现象。

○1变更建议的提出与批准工作人员因生产质量控制需要提出变更时应及时汇报给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对其建议进行评估或现场调查(如需要做试验,应组织人员进行试验,试验草案及整个试验过程都应该有书面记录)。然后同意或拒绝其变更建议,如果同意,工作人员、部门负责人填写《变更控制报告》中的申请人填写部分,并将试验草案和试验记录一并提交QA。QA对变更申请进行全面评估并分类后.报告企业质量负责人审批。如不同意该项变更应及时通知申请部门。对于同意的变更,QA判断是否需要验证,如需要验证,QA相关人员组织验证委员会设计验证方案.展开验证工作;对于不需要验证的变更,交责任部门直接实施变更。

○2变更方案的实施和结果

评估责任部门负责人组织人员开始执行变更方案,QA相关人员负责协调和监督。执行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作好有关的记录;完成后,责任部门应填写《变更控制报告》中的执行情况部分后提交给QA,如进行了验证。应将验证报告附上。相关人员还应根据变更方案的执行情况,列出相关的现行SOP、图纸、批记录、标准等文件更新表。作为附件上交QA。如变更涉及到产品、中间体的重要质量参数,则需积累变更后连续三批的数据,分析其质量变化情况,作为附件上交QA。QA 对变更执行结果进行评估。

○3变更执行的批准和验收企业质量负责人根据评估结果做出是否同意正式变更的最终决定,如果不同意,则维持现行的标准及操作等不变;如果同意,应同时安排QA组织相关人员审核、修订相关SOP。正式变更执行获批准后,责任部门须及时进行变更的各项工作,包括文件的更新及对相关人员的已更新文件的培训,完成后申请QA进行验收,QA填写《变更控制报告》中变更追踪部分,验收完成后整个变更过程完成。

2、变更外部通知

○1对法规部通知或申请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涉及法规要求许可、备案和补充申请的变更事项,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通知注册部、QA进行办理,履行相关程序后方可正式变更。对FDA、欧盟.涉及影响原料药质量(鉴别、性状、纯度、含量等)的中度、重大工艺变更要提前通知,得到其正式批准后才能进行变更;若FDA、欧盟认为该变更影响产品质量,不允许变更。则不得、进行变更;对于其他微小的变更,公司根据变更程序进行审批后就可以执行.但在年度更新报告中向FDA、欧盟进行报告。

○2对客户通知或申请

对与生产企业签定了质量协议的客户要依据协议规定对相关变更事项提前通知相应的客户

总结

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出现偏差和变更是在所难免,是非常正常的。而实施对变更的控制是现行GMP的要求,它们是一项非常精细的管理系统,只要我们的制药企业能对其有高度的重视,并在实践中进行认真、彻底的调查,详细、规范的记录。科学、有效的管理,有效的控制,就可以不断的改进我们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用药安全,我国制药企业的GMP水平和国际上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小,并可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势头,以逐步迈向国际化市场道路。

参考文献:

1、牛萍,G M P认证后程序文件的变更控制[J],中国药业杂志,2004,13(9)

2、季军,杨少伟,偏差调查和变更控制在质量体系巾的重要作用[J],医药工程设计杂志,2008,29(4)

3、李鹏飞,如何理解药品GMP管理中的变更控制[J],管理观察,2009,2

4、石秀兰,周文忠,熊军姣等,药品生产企业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变更控制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4,6(12):114-117

已上市化学药品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 已上市化学药品生产工艺变更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目录 一、概述 (4) 二、已上市化学药品生产工艺变更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 (5) (一)持有人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和研究结果自我评估的主体 (5) (二)全面、综合评估生产工艺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影响 (6) (三)研究用样品的选择原则 (8) (四)关联变更的研究原则 (8) 三、变更原料药生产工艺 (9) (一)总体考虑 (9) (二)变更分类 (13) 四、变更药品制剂生产工艺 (16) (一)总体考虑 (16) (二)处方变更分类 (17) (三)工艺变更分类 (26) 原料药: (29) (一)品种概述 (29) (二)立题合理性 (30) (三)变更内容及变更理由 (30) (四)变更研究 (32) 口服固体制剂: (38) (一)品种概述 (38)

(二)立题合理性 (39) (三)变更内容及变更理由 (39) (四)变更研究 (40) 注射剂: (47) (一)品种概述 (47) (二)立题合理性 (47) (三)变更内容及变更理由 (47) (四)变更研究 (48)

一、概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药品批准文号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以下简称持有人)开展已上市化学药品的生产工艺变更研究。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是针对拟进行的生产工艺变化所开展的研究验证工作。这些变化可能影响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本指导原则涵盖的变更及变更研究主要包括化学原料药生产工艺变更和化学药品制剂生产工艺变更。对于按化学药品管理的发酵类产品、胰岛素类产品等品种,持有人可根据实际情况,参考本指导原则或生物制品指导原则开展变更研究。 本指导原则在2008年版变更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对生产工艺变更部分进行了细化,主要阐述生产工艺变更时应进行的相关研究验证工作。本指导原则中所例举的数据范围均仅具参考价值,持有人可结合产品具体情况,参考本指导原则的相关技术要求,开展变更研究验证工作。 为便于把握变更可能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产生的影响,本指导原则对所述及的变更划分为三类:I类变更属于微小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基本不产生影响;II类变更属于中等变更,需要通过相应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不产生影响;III类变更属于重大变更,需要通过系列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没有产生负面影响。变更类别划分考虑了目前药品注册管理对补充申请的有关规定,并参考了国外的有关技术要求,目的是为了帮助持有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变更研究。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制度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 制度 1 2020年4月19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根据<中华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修订) 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卫生部令第79号) 实施条例>,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企业应当建立药品质量管理体系。该体<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修订)>已于 10月19日 系应当涵盖影响药品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确保药品质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经过,现予以发布,自 3月1日 量符合预定用途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全部活动。 起施行。 第三条本规范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是药 品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旨在最大限度地降 部长陈竺 低药品生产过程中污染、交叉污染以及混淆、差错等 风险,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 二○一一年一月十七 的药品。 日 第四条企业应当严格执行本规范,坚持诚实守信, 禁止任何虚假、欺骗行为。 第二章质量管理 1 2020年4月19日

2 2020年4月19日 第一节 原 则 第五条 企业应当建立符合药品质量管理要求的质量目标,将药品注册的有关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所有要求,系统地贯彻到药品生产、控制及产品放行、贮存、发运的全过程中,确保所生产的药品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 第六条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当确保实现既定的质量目标,不同层次的人员以及供应商、经销商应当共同参与并承担各自的责任。 第七条 企业应当配备足够的、符合要求的人员、厂房、设施和设备,为实现质量目标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节 质量保证 第八条 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企业必须建立质量保证系统,同时建立完整的文件体系,以保证系统有效运行。 第九条 质量保证系统应当确保: (一)药品的设计与研发体现本规范的要求; (二)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活动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三)管理职责明确; (四)采购和使用的原辅料和包装材料正确无误; (五)中间产品得到有效控制; (六)确认、验证的实施; (七)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生产、检查、检验和复核; (八)每批产品经质量受权人批准后方可放行; (九)在贮存、发运和随后的各种操作过程中有保证药品质量的适当措施; (十)按照自检操作规程,定期检查评估质量保证系统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第十条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制定生产工艺,系统地回顾并证明其可持续稳

变更管理程序(完整)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药品生产过程中,对关键岗位负责人、厂房设施、设备仪器、物料、产品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测控制方法等发生变更时控制管理的基本要求。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药品生产制造全过程发生变更时使用。 2 引用标准 SFDA《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1998年)(2009年征求意见稿) SFDA《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局令第14号)(2004年) SFDA《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28号)(2007年) 参照澳大利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2002年) 参照SFDA《中药、天然药物新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6年版) 参照SFDA《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讨论稿) 3 术语和定义 本程序不涉及术语和定义 4 变更管理的基本要求 4.1 关键岗位人员变更管理: 4.1.1 公司所设置的职能部门生产技术部门、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在聘用配备和变更时,应选聘具有药学专业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具有药品生产管理和从事药品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生产管理负责人应有三年从事药品生产实践经验、一年以上药品生产管理实践经验培训;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有五年药品质量管理实践经验、从事过药品定性、定量分析检验、药品质量保证相关检查、一年质量管理实践培训。根据企业需要,当公司法人代表、企业负责人、主管质量负责人、主管生产负责人以及生产技术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变更时,在符合选聘条件的要求,按GMP要求,按上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变更规定的程序申请变更,上报备案。在变更前,应由人力资源部门填写变更人信息和相关资质复印件和培训记录,经质量管理部门审核符合条件后,上报公司批准,实施变更。 4.1.2公司质量控制实验室检验人员,在聘用配备和变更时,应选聘具有药学专业或相关专业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经过一定时限检验操作相关实践培训和通过培训考核;选聘中药材鉴别人员应具有药学专业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具有

药品生产过程控制与风险管理

药品生产过程控制与风险管理 主要内容 药品生产管理基本要求 防止污染与交叉污染得措施 药品生产关键工艺控制(固体制剂案例) 验证状态得维护 药品生产管理基本要求 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符合法规要求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第29条 申请人获得药品批准文号后,应当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得生产工艺生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批准得生产工艺与质量标准对申请人得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QPawiM6。 2010年版GMP第184条: 所有药品得生产与包装均应当按照批准得工艺规程与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有相关记录,以确保药品达到规定得质量标准,并符合药品生产许可与注册批准得要求。QOzdmV8。 生产管理总纲:依法生产

强调现场管理 对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得各个因素进行控制,确保能够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与注册要求得药品。 卫生管理 ※洁具管理:分类、整洁 ※工衣清洗:按时、区分 ※更衣要求:标准程序更衣 ※清洁、消毒:规定、执行与记录 物料控制 ※状态标识明确、信息完整 ※数量、帐、卡与物一致 ※放行控制明确,质量参与 ※特殊物料管理(不合格物料、召回产品),规定区域、标识、隔离与记录 ※储存条件 标识管理 ※文件、记录标识:有效版本控制 ※设备状态标识:完好/运行/待修/停用 ※各种容器标识:已清洁/待清洁/有效期限 ※生产区域标识:已清洁/待清洁/相关生产区域使用 ※生产状态标识:生产品名/批号/规格/生产开始时间 ※管道内介质名称及流向 ※计量标识等:校验合格/有效期/停用/校验不合格等

人员管理 ※就是否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得培训 ※就是否经培训与考核合格允许上岗 ※记录及时规范 ※规范执行 最终实现: 现场整洁、有序; 标识完整、清晰; 记录填写完整、清晰、及时; 行为符合SOP 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交叉污染以及混淆、差错得风险。※污染来源: 硬件固有风险(布局、材料、空调系统、设备选型) 人员及其操作引入风险(物料流转、清洁、环境监控) ※基于产品生产特点查找污染得风险点并采取措施 普通制剂:易产尘(交叉污染)与辅料多(混淆、差错) 无菌制剂:污染(微生物、尘粒、热源) 包装操作:同时包装多个规格品种等情况 批号管理 第185条应当建立划分产品生产批次得操作规程,生产批次得划分应当能够确保同一批次产品质量与特性得均一性。FMuxtRJ。

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

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申请人对已上市中药拟变更生产工艺开展研究,是对《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相关内容的补充和完善。申请人应当根据生产工艺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产生的影响开展相应的研究。 已上市中药的工艺变更包括:生产工艺路线、方法、参数等变更。中药生产工艺变更可能涉及药材前处理(包括药材净制、切制、炮炙、粉碎、灭菌等)、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制剂成型等工艺的变更。其变更可能只涉及上述某一环节,也可能涉及多个环节。 根据中药的特点,以及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药物吸收利用的影响程度,工艺变更可分为三类:I类变更属于微小变更,其变更不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Ⅱ类变更属于中度变更,其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有影响,但变化不大;Ⅲ类变更属于重大变更,其变更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明显改变,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无论何种类别的变更,都不应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分类的目的是便于申请人有针对性地确定变更研究内容,有效开展研究。但是,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及工艺变更的复杂性,有时具体变更的类别界限可能不很清晰,需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申请人作为变更研究的责任主体,需根据本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以及药品注册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产品的特点开展研究。本指导原则仅从技术评价角度阐述已上市中药工艺变更在一般情况下应进行的相关研究。本指导原则所提及的各项研究的具体要求可参见相关指导原则。如果通过其他科学研究获得充分的证据,证明工艺变更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可以不必完全按本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变更研究。 由于注射剂的特殊性,已上市注射剂的变更研究指导原则另行制定。 二、基本原则和要求 已上市中药工艺变更研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必要、科学、合理”原则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应体现变更的必要性、科学性、合理性。工艺变更的提出与研究是基于对拟变更工艺的了解,是以既往工艺研究阶段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研究和数据积累为基础的。前期研究工作越系统、深入,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数据越充分,对上市后的工艺变更研究越有帮助。如果在前期质量设计阶段,有相关研究数据,可以作为后期工艺变更研究的依据。申请人应对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产品的性质等有着全面和准确的了解,应当清楚变更的原因、变更的程度,并以“质量源于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开展生产工艺变更研究,发挥研究的主动性,研究建立全面、系统的质量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对变更前后产品质量、稳定性、生物学性质等方面的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说明变更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药品生产企业GMP-对工艺用水

?药品生产企业GMP 对工艺用水—注射用水水质标准 药品生产企业的工艺用水主要是指制剂生产中洗瓶、配料等工序以及原料药生产的精制、洗涤等工序所用的水。水的名称应避免和水的制造过程有关,如去离子水、除盐水、蒸馏水这样的名称,即水的制造过程与其名称脱钩,而是从化学和微生物的角度根据质量指标对水进行分类(如中国药典规定纯化水可以用三种不同方法制得,将来可能还会有更好得方法)。 注射用水一般用纯化水通过蒸馏法(还有反渗透法和超滤法)制得,化学纯度高达99.999% ,无热原。因纯蒸汽的制备过程与用蒸馏水制备注射用水的过程相同,可使用同一台多效蒸馏水机或单独的纯蒸汽发生器,故将纯蒸汽放在注射用水一起讨论。 注射用水水质标准见表 ①欧洲药典中总有机碳(TOC )和易氧化物项目,可任选一项监控。 ②美国药典中规定:a. 企业自用的纯化水监测TOC 和颠倒率,商业用的纯化水应符合无菌纯水的试验要求。表中所列为企业自用纯化水的监测项目。b. 纯化水不得用于制备肠外制剂。 ③微生物超标纠正标准是指微生物污染达到某一数值,表明纯化水系统已经偏离了正常运行的条件,应采取纠偏措施,使系统回到正常的运行状态。 电导率概念及其测定原理 ?电导率是物体传导电流的能力。电导率测量仪的测量原理是将两块平行的极板,放到被测溶液中,在极板的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势(通常为正弦波电压),然后测量极板间流过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电导率(G)--电阻(R)的倒数,由导体本身决定的。电导率的基本单位是西门子(S),原来被称为欧姆。因为电导池的几何形状影响电导率值,标准的测量中用单位电导率S/cm来表示,以补偿各种电极尺寸造成的差别。单位电导率(C)简单的说是所测电导率(G)与电导池常数(L/A)的乘积.这里的L为两块极板之间的液柱长度,A为极板的面积。

如何控制好药品质量及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点

如何控制好药品质量及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点药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对自身质量就有特殊要求,概括说药品质量既要安全有效,又要均一稳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药品安全的诉求已上升至健康权的高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药品生产的质量管理制定了管理规范。然而,近年来不断发生的药品安全事故以及虚假药品等问题,特别是自09年以来相继发生的齐二药假药案件、欣弗不良事件、明胶事件等,使人民群众对用药安全的需求药品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也使医药行业的社会关注度空前提高,药监部门和药品生产企业面临空前压力。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首先要保证药品质量,众所周知,药品产品质量是药企生产活动的成果,药品质量形成于生产过程。要控制好药品质量,保证药品质量,药品生产企业就必须加强自身的管理。 一.应增强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要控制药品质量,保证药品质量,首先应增强质量意识,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控制药品质量从而保证药品质量既是药品生产企业生存发展的自觉要求,也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管理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对药企的强制要求。因此,作为药品生产企业,作为药品生产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狠抓质量,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同时,为了更好地控制好药品质量,保证药品质量,药品生产企业还应建立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质量责任,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对将要出现的质量风险和已出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制定针对性和拓展性解决方案,在实施后观察效果,在没有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之前,不得进行生产,确保生产出来的药品无任何潜在的质量隐患。即使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出现质量问题,也要及时总结,检查既定生产工艺是否需要改进和提高,对现有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充实和完善,达到尽善控制好药品质量的目的。 二.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作为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充分理解药品质量是设计、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深刻内涵。质量管理活动必须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以得到符合既定质量标准的产品。药品生产是复杂的过程,从原辅料的进厂到药品生产出来并检验合格放行,涉及到许多工序和环节,在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把好质量关,把质量不合格的因素和引起质量异常的

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评估报告模板.doc

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XXXX胶囊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报告 起草人:审核人:审核人:批准人:质量风险管理号:QRM- 起草日期:审核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 XXXX药业有限公司 年月年月年月年月 日日日日 目录 XXXX胶囊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报告 1、简介 2、目的 3、范围 4、引用资料 5、风险管理小组组员及职责分工 6、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7、风险管理过程 8、风险管理总结及结论 9、风险管理回顾审核 XXXX胶囊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报告 1.简介: 1.1产品概述:XXXX胶囊为以化学原料药XXXX和适量等辅料制成的化学药胶囊剂制剂,为耳鼻喉科及皮肤科用药类非处方药药品。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有关的症状,如喷嚏、流涕、鼻痒、鼻塞以及眼部痒及灼烧感。口服药物后,鼻和眼部症状及体征得以迅速缓解。亦适用于缓解慢性荨麻疹、瘙痒性皮肤病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的症状和体征。规格为10 毫克;贮藏:遮光,密闭保存;包装:铝塑泡罩包装。每板6粒,每盒1板;每板6粒,每盒2板;每板12粒,每盒1板,每板4粒,每盒1板。有效期:30个月。 1.2生产批量:35万粒,140万粒。 1.3主要生产工艺过程及参数: ,混合速度900转/分,混合时间20分钟;批量为140万粒的预混合和35万粒相同,但原辅料均分4等分进行4次混合。 1.3.3 粘合剂15%聚维酮K30的乙醇溶液的配制:按聚维酮K30:95%乙醇量=1.5:8.5(重

量比)进行配置,溶解完全100目滤布过滤。 ,用GHL-250型高效混合制粒机中(每次35万粒量),设定混合I和切割I开动设备混合10分钟后,徐徐加入粘合剂(15%聚维酮K30的乙醇溶液),加完后继续混合3-4分钟,收集软材。 ,筛网目数为24目。 ,每次干燥量为35万粒胶囊的颗粒量,控制干燥温度为50℃~70℃,干燥时间20分钟。,筛网目数为24目。 ,混合速度900转/分,混合时间20分钟;批量为140万粒的总混:用EYH-1000型二维运动混合机进行,混合时间35分钟(此设备无速度调节)。 ,二号胶囊充填模具,用二号空心胶囊进行充填,装量差异控制在充填量的±8%范围内,充填速度为800~1200粒/分。充填过程中,每20分钟检查一次装量。将充填好的胶囊用HTP-Ⅱ型胶囊、片剂抛光机抛光。 ,同时产品冲印批号、有效期。按4粒/板、6粒/板或12粒/板泡罩规格采用相应的二号胶囊泡罩模具,上、下封温度约为120℃,热封温度为160℃。 ,每个盒子及纸箱均打印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电子监管码?;按6粒/板×1板/盒×200盒/箱或12粒/板×1板/盒×200盒/箱或6粒/板×2板/盒×200盒/箱或4粒/板×1板/盒×200盒/箱的包装规格进行包装。 1.4中间产品的贮存要求:XXXX胶囊颗粒(总混后)用洁净塑料袋盛装,扎紧袋口置洁净的不锈钢桶中密闭,在口服制剂车间中间站贮存,贮存期:天;XXXX胶囊(批,产品均符合标准规定,未产生过质量事故,也发生过严重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2、目的: 2.1通过对XXXX胶囊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管理,对其带来的质量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产品质量。 面进行风险梳理识别。 (1)风险严重程度、发生几率、发现的可能性评分标准及风险级别评判标准及风险控制措施:见下表1. 表2. 表3.表4.

原料药生产及控制要点

合成原料药生产过程及控制 1. 合成原料药的生产特点 1.1品种多,更新快; 1.2生产工艺复杂。化学合成药物一般由化学结构比较简单的化工原料经过一系 列化学合成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习称全合成)或由已知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习称半合成),一般要经过较多的合成步骤。对于原料药生产,GMP主要是适用于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个关键工艺,主要指精制、烘干、包装等工序 1.3需要原辅材料繁多; 1.4产量一般不太大; 1.5产品质量要求严格; 1.6基本采用间歇生产方式; 1.7其原辅材料和中间体不少是易燃、易爆、有毒性的; 1.8三废较多。 理想的药物合成工艺: ①化学合成途径简易; ②原辅材料易得; ③中间体容易以较纯形式分离出来,质量合乎要求的标准,最好是多步反应连续操作; ④可在易于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制备,如安全,无毒; ⑤设备条件要求不苛刻; ⑥三废少并且易于治理; ⑦操作简便。经分离。纯化易达到药用标准; ⑧收率最佳、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 2.合成原料药生产的关键控制点 合成原料药生产每步合成步骤一般包括反应和后处理两部分。 2.1 反应的关键控制点 2.1.1 反应物浓度 ?反应物浓度增加,一般反应速率增加。 ?反应物浓度太高时,粘度一般会增大,导致搅拌困难,传质效果 不好而导致反应速度降低。同时存在操作困难,反应不易控制的 问题。 ?一般会选择一个适中的反应物浓度,使得有一个较好的反应速度、 可操作性及可控性。 2.1.2 物料配比 ?有机反应一般都是可逆反应,所以投料一般不是按反应方程系数比来 投料。 ?一般会选择使一种较便宜的原料过量,来提高较贵原料的转化率。 ?不同的物料配比可能导致生成不同的产物,特别是一种原料可以与不 同倍数的另一种原料发生反应的情况。 2.1.3 投料顺序 ?不同的投料顺序可能造成不同的反应情况,比如在多种原料能够相互 反应的时候,不同的投料顺序会造成不同的反应产物。

CDE关于原料药制备工艺变更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

原料药制备工艺变更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原料药制备工艺在药品生产和研发的地位以及与药品其他方面研究的关系 (1)地位原料药是药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原料药的制备是药品生产的重要环节,是药 品研究和生产的基础。 原料药的制备工艺可以给药物的质量研究提供信息。制备工艺可以给质量研究提供杂质信息,质量研究必须基于制备工艺进行,根据制备工艺引入的杂质情况,进行方法专属性的研究,这样的方法才能有效地检出杂质,质量标准也必须根据工艺中可能引入的杂质情况,制订相应的控制项目和限度,质量标准才能有效的控制产品的质量。 原料药的制备工艺反映了药物研发水平。有实力、科研水平高的企业,会采用先进技术或试剂,不断的提高工艺水平,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收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反之,采用落后工艺的生产企业会逐步的被市场淘汰,因此,原料药制备工艺水平反 映了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 (2)关联关系由于原料药的制备工艺与药品研究的基础,原料药的工艺变更不仅仅是简单的变化,和药物研究的其他方面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当原料药的制备工艺发生变更必须 考虑其他方面的情况。 结构研究制备工艺的不同或变更可能引起化合物的结构发生变化,同时会引起异构体的异构化或比例的变化,也会引起原料药的结晶溶剂(种类、数量)发生变化。 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不同的工艺可以使产品的杂质水平发生变化,或产生新的杂质、或使产品的杂质增加,这些方面的变化会影响产品的质量,也可以使杂质检查的方法发生变化。质量标准也需要调整考察的项目和限度,质量标准也会发生变化。 稳定性研究由于不同的工艺会产生不同的杂质,或使产品的晶型、结晶水或结晶溶剂等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引起药物稳定性的变化。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版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GMP)是药品生产和质量 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大力推 行药品GMP,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交叉污染,降低各种差错的发生,是提高药品质量的重要措施。 ,60年代中开始组织制订药品GMP,则从80年代开始推行。1988年颁布了中国的 药品GMP,并于1992年作了第一次修订。十几年来,中国推行药品GMP取得了一定的 成绩,一批制药企业(车间)相继通过了药品和达标,促进了生产和质量水平的提高。但从 总体看,推行药品GMP的力度还不够,药品GMP的部分内容也急需做相应修改。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自1998年8月19日成立以来,十分重视药品GMP的修订工作,先后召开多次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药品GMP的实施主体-药品生产企业的 意见,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修订工作。目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已由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9号局长令发布,并于1999年8月1日起施行。历经5年修订、 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版药品GMP)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内容包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质量管理 1 第一节原则 1 第二节质量保证 1 第三节质量控制 2 第四节质量风险管理 2 第三章机构与人员 2 第一节原则 2 第二节关键人员 3 第三节培训 4 第四节人员卫生 4 第四章厂房与设施 5 第一节原则 5 第二节生产区 5 第三节仓储区 6 第五章设备 7 第一节原则 7 第二节设计和安装 7 第三节维护和维修 7 第四节使用和清洁 7 第五节校准 8 第六章物料与产品 9

药品包装纸盒生产过程控制

药品包装纸盒生产过程控制 药品包装纸盒是药品生产企业主要的原辅材料之一,作为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直接或间接接触药品所 使用的一种外包装材料和容器,对于药品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优质的药品包装材 料可以有效地减少药品的破损、提高保护功能,保证药品的有效期。 西安环球印务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生产规模、技术质量领先的药品包装材料生产提供商,核心业务 是为国内外制药企业提供专业的包装解决方案。经过不断创新进取,环球印务已成为国际知名在华投资药 企及国内著名大中型药企的包装材料首选供应商。 环球印务秉持为顾客提供专业的包装解决方案,使顾客专注他们自己的专业领域。按照法规要求,制 药企业必须遵从GMP规范,由此延伸到包装材料供应商的控制重点就是:安全稳的产品质量、避免混淆、 避免污染。环球印务将上述3个控制重点清晰的规定到企业内控标准中,并且细致分解落实到整个生产组 织和工艺流程各个环节;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实施技术创新和改进,确保所提供的保证材料符合环球 印务内控标准、符合制药企业使用标准、符合GMP法规要求。 西安环球印务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控制重点工艺流程图 页 1一、工艺编制过程控制 工艺编制是生产实施的源头,工艺方案的合理性对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稳定性及预防缺陷发生至关重 要。在该环节中需要重点控制:

1、新产品进入流程之前按照SOP规定赋予其唯一的产品编码号,产品编码号是整个生产实施过程中 该产品最清晰的唯一标识,避免沟通、工艺信息传递、生产组织等过程中出现理解偏差造成混淆或错误。 2、对生产工艺、所有材料等进行合规性评审,必要时需组织生产、质量、技术人员实施工艺评审 会议。 3、小批量样品试制,对工艺路线的合理性及质量性能的满足性进行验证。 二、生产计划管理 生产计划作为生产运行的指挥调度中心,在保证产品按照顾客交货需求和满足预期工艺安排的实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环节的控制重点主要包括: 1、对工艺路线、加工材料、交货期、包装要求等合同内容进行审核,确保公司资源能够顺利完成 上述要求。 2、依据合同要求、工艺要求结合公司资源,按照SOP规定编制最合理的生产计划。 3、从计划制定环节开始定义批次,所有生产记录、质量记录、生产指令、生产组织等都以批次为 单位实施,生产实施过程实施物料平衡控制、整体转序等措施严格禁止混批发生。 三、电子监管码生产过程控制 电子监管码实施一盒一码,按照国家法规要求已经是药品包装纸盒不可或缺的一种生产工艺,在生产过程从需要重点控制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信息流管理:设立专人管理电子监管码数据,负责数据的接受、检查、传递、加载和生产 完成后的销毁。 2.保证检测系统工作正常:在生产开始之前、换批次、交接班时都需要对电子监管码的在线光栅 检测系统的调试效果及使用性能进行失效性验证,以保证生产过程出现的不合格品能够100%的在线剔除。 3.严谨、规范的按照SOP实施生产过程控制,保证工序产品质量稳定和符合标准要求:a、生产前 实施全面的清场清洁,避免污染或混淆的发生。b、首检产品被QC检验通过后,才被允许正式开机生产c、生产过程控制严格按照SOP要求进行抽检并做好生产记录。d、生产结束,严格实施物料批平衡控制,避免生产过程异常的物料混淆。 四、印刷生产过程控制 印刷生产过程是影响包纸盒质量最关键的工序,所以需要重点控制。 1.生产前后清场清洁控制:印刷开始前对现场物料、工艺资料等进行清场检查,确保与本批次无关 的任何物料、资料都不能进入生产现场,避免混淆的发生;对设备、工具等进行清洁,避免污

GMP药品生产企业QA培训、考试资料 过程控制

生产现场管理与过程控制 品质的保证 ?实现“零缺陷” ?控制不良产品产生 ?原材料 ?设备 ?生产工艺 ?工艺过程控制 ?质量检验 ?质量保证体系 GMP的硬件、软件与人的关系 示例1: ?条款1701: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否与药品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 ?行为: ?有关区域的环境控制标准(SOP) ?现场: ?现场的温湿度计的使用、安装 ?记录或文件: ?各区域温湿度记录情况 ?贮存区域的温度分布的验证文件 示例2: ?条款6402:分发、使用的文件是否为批准的现行文本。已撤销和过时的文件除留档备查外,是否在工作现场出现。?行为: ?有关文件管理程序(SMP) ?现场: ?有无失效文件 ?文件各版本管理情况 ?记录或文件: ?文件受控发放记录 ?文件销毁记录 ?文件变更记录 现场检查的方式 ?询问 ?相关人员 ?了解职责、GMP执行情况 ?现场查看 ?生产现场(物料、标示等) ?物料存放 ?卫生清洁 ?查阅文件和记录 ?相关程序规定及记录填写 ?批记录 课堂讨论: ?为什么在许多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不能长期坚持不懈的执行相关SOP?

?我们应该怎么做? 实施GMP的重点:现场管理 ?强化现场管理,是执行GMP的具体体现 ?卫生管理 ?洁具管理:分类、整洁 ?工衣清洗:按时、区分 ?更衣要求:标准更衣程序 ?生产清洁、消毒:规定、执行和记录 ?物料控制 ?状态标识明确、信息完整 ?数量、帐、卡和实物一致 ?放行控制明确,质量参与 ?特殊物料管理(不合格物料、返回产品、样品等),规定区域、标识、隔离和记录 ?储存条件是否与物料和产品相一致,记录完整 实施GMP的思路:现场管理 ?标识 ?文件、记录标识:有效版本控制 ?设备状态标识:完好/运行/待修/停用 ?各种容器标识:已清洁/待清洁/有效期限 ?生产区域状态标识:已清洁/待清洁/相关生产区域使用情况 ?生产状态标识:生产品名/批号/生产开始时间 ?公用系统/各生产区域的系统图、管道内介质名称及流向 ?计量标识:校验合格/有效期/停用/校验不合格等 实施GMP的思路:现场管理 ?员工培训 ?SOP的熟悉程度 ?相关的记录填写(批记录/运行记录等) ?现场管理的目标 ?要求:现场整洁、有序 ?标识完整、清晰 ?记录填写完整、清晰、及时 ?行为符合SOP ?药品制造过程控制 ?讨论:QA人员在过程控制中的作用 ?所有工序一一检查复核? ?重点工序、重点操作选择性检查复核? ?质量体系维护与改进? ?过程控制的目的: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满足质量标准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控制。 ?过程控制的基础:工艺规程 ?工艺流程及要求; ?各工序所需要的设备; ?工艺参数; ?生产环境要求;

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 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申请人对已上市中药拟变更生产工艺开展研究,是对《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相关内容的补充和完善。申请人应当根据生产工艺变更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可能产生的影响开展相应的研究。 已上市中药的工艺变更包括:生产工艺路线、方法、参数等变更。中药生产工艺变更可能涉及药材前处理(包括药材净制、切制、炮炙、粉碎、灭菌等)、提取、分离纯化、浓缩、干燥、制剂成型等工艺的变更。其变更可能只涉及上述某一环节,也可能涉及多个环节。 根据中药的特点,以及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药物吸收利用的影响程度,工艺变更可分为三类:I类变更属于微小变更,其变更不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改变,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Ⅱ类变更属于中度变更,其变更对药用物质基础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有影响,但变化不大;Ⅲ类变更属于重大变更,其变更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的明显改变,或对药物的吸收利用可能产生明显影响。无论何种类别的变更,都不应对药品的安全性、 —1—

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分类的目的是便于申请人有针对性地确定变更研究内容,有效开展研究。但是,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及工艺变更的复杂性,有时具体变更的类别界限可能不很清晰,需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申请人作为变更研究的责任主体,需根据本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以及药品注册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产品的特点开展研究。本指导原则仅从技术评价角度阐述已上市中药工艺变更在一般情况下应进行的相关研究。本指导原则所提及的各项研究的具体要求可参见相关指导原则。如果通过其他科学研究获得充分的证据,证明工艺变更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不会产生负面影响,可以不必完全按本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变更研究。 由于注射剂的特殊性,已上市注射剂的变更研究指导原则另行制定。 二、基本原则和要求 已上市中药工艺变更研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必要、科学、合理”原则 已上市中药生产工艺变更应体现变更的必要性、科学性、合理性。工艺变更的提出与研究是基于对拟变更工艺的了解,是以既往工艺研究阶段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研究和数据积累为基础的。前期研究工作越系统、深入,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数据越充分,对上市后的工艺变更研究越有帮助。如果在前期质量设计阶段,有相关研究数据,可以作为后期工艺变更研究的依据。申请 —2—

药品生产过程控制与风险管理

药品生产过程控制与风险管理 主要容 药品生产管理基本要求 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的措施 药品生产关键工艺控制(固体制剂案例) 验证状态的维护 药品生产管理基本要求 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符合法规要求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第29条 申请人获得药品批准文号后,应当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生产工艺生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批准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对申请人的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010年版GMP第184条: 所有药品的生产和包装均应当按照批准的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有相关记录,以确保药品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并符合药品生产许可和注册批准的要求。 生产管理总纲:依法生产 强调现场管理 对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控制,确保能够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药品。 卫生管理 ※洁具管理:分类、整洁 ※工衣清洗:按时、区分 ※更衣要求:标准程序更衣 ※清洁、消毒:规定、执行和记录 物料控制 ※状态标识明确、信息完整 ※数量、帐、卡和物一致 ※放行控制明确,质量参与 ※特殊物料管理(不合格物料、召回产品),规定区域、标识、隔离和记录

※储存条件 标识管理 ※文件、记录标识:有效版本控制 ※设备状态标识:完好/运行/待修/停用 ※各种容器标识:已清洁/待清洁/有效期限 ※生产区域标识:已清洁/待清洁/相关生产区域使用 ※生产状态标识:生产品名/批号/规格/生产开始时间 ※管道介质名称及流向 ※计量标识等:校验合格/有效期/停用/校验不合格等 人员管理 ※是否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 ※是否经培训与考核合格允许上岗 ※记录及时规 ※规执行 最终实现: 现场整洁、有序; 标识完整、清晰; 记录填写完整、清晰、及时; 行为符合SOP 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交叉污染以及混淆、差错的风险。※污染来源: 硬件固有风险(布局、材料、空调系统、设备选型) 人员及其操作引入风险(物料流转、清洁、环境监控) ※基于产品生产特点查找污染的风险点并采取措施 普通制剂:易产尘(交叉污染)和辅料多(混淆、差错) 无菌制剂:污染(微生物、尘粒、热源) 包装操作:同时包装多个规格品种等情况 批号管理 第185条应当建立划分产品生产批次的操作规程,生产批次的划分应当能够确保同一批次产品质量和特性的均一性。 第186条应当建立编制药品批号和确定生产日期的操作规程。每批药品均应当编制唯一的批号。除另有法定要求外,生产日期不得迟于产品成型或灌装(封)前经最后混合的操作开始日期,不得以产品包装日期作为生产日期。 第312条(二十七)批 经一个或若干加工过程生产的、具有预期均一质量和特性的一定数量的原辅料、包装材料或成品。为完成某些生产操作步骤,可能有必要将一批产品分成若干亚批,最终合并成为一个均一的批。在连续生产情况下,批必须与生产中

已上市化学药品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已上市化学药品生产工艺变更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目录

一、概述 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药品批准文号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以下简称持有人)开展已上市化学药品的生产工艺变更研究。生产工艺变更研究是针对拟进行的生产工艺变化所开展的研究验证工作。这些变化可能影响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本指导原则涵盖的变更及变更研究主要包括化学原料药生产工艺变更和化学药品制剂生产工艺变更。对于按化学药品管理的发酵类产品、胰岛素类产品等品种,持有人可根据实际情况,参考本指导原则或生物制品指导原则开展变更研究。 本指导原则在2008年版变更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对生产工艺变更部分进行了细化,主要阐述生产工艺变更时应进行的相关研究验证工作。本指导原则中所例举的数据范围均仅具参考价值,持有人可结合产品具体情况,参考本指导原则的相关技术要求,开展变更研究验证工作。 为便于把握变更可能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产生的影响,本指导原则对所述及的变更划分为三类:I类变更属于微小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基本不产生影响;II类变更属于中等变更,需要通过相应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不产生影响;III类变更属于重大变更,需要通过系列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对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没有产生负面影响。变更类别划分考虑了目前药品注册管理对补充申请的有关规定,并参考了国外的有关技术要求,目的是为了帮助持有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变更研究。

本指导原则所指变更是针对已上市化学药品提出的。因此,变更及变更研究工作应以既往药品注册阶段以及实际生产过程中的研究和数据积累为基础。研究工作越系统、深入,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数据越充分,对上市后的变更研究越有帮助。 本指导原则中提及的各项研究工作的具体要求可参见已颁布的相关化学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或其他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如果通过其他科学的研究工作所得到的结论亦能证明变更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不产生负面影响,在有充分依据的基础上,可以不必完全按照本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变更研究。 二、已上市化学药品生产工艺变更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 本指导原则所指变更均为产品获准上市后,针对其产品所进行的生产工艺变更研究。研究工作一般遵循以下原则:(一)持有人(原为生产企业)是生产工艺变更研究和研究结果自我评估的主体 持有人基于生产等方面的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变更并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持有人应对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产品的性质等有着全面和准确的了解,当考虑对产品生产工艺进行变更时,持有人应当清楚变更的原因、变更的程度及对产品的影响。变更研究工作的主体是持有人。 持有人在对生产工艺变更前后产品质量、稳定性、生物学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还需注意对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变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原料药和制剂是否符合中国药典/国际主流药典以及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制剂与参比样品质量是否一致、临床是否等效。需特别注意加强对研究结果的自我评

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

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 发表时间:2019-10-29T13:46:00.8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3期作者:姬广欣王丽萍徐瑞朋 [导读] 对于食品药品生产企业以及广大消费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东裕欣药业有限公司山东省临沂市 276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要求。食品与药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这两类产品的性质注定了其生产的企业要有一个高质量的生产流程。本文主要针对食品药品质量风险管理进行了概述,分析了食品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种食品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的控制方法,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食品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对于食品药品生产企业以及广大消费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食品药品生产;质量风险;原因与控制 引言 药品生产的质量保证需要完善科学的检验方法,也是要对药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展开严格的控制,药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保持合理性,对保证药物质量是有直接影响的。在药品生产的实际开展中,存在诸多对药物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因此需要在药品生产中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督,并对各类风险的因素展开分析,建立完善和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为药品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让人们的生命财产可以得到更加完善的保障,也是为了让医药行业可以更加健康地发展起来,为人类的进步提供助力。 1药品质量风险管理概述 质量风险管理,是在产品生产的整个周期内始终贯穿的一种机制,在药品生产中,进行整个生产周期的质量评估、控制以及审核。药品生产的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过程,风险分析也是涉及到诸多的因素,评估公司的控制措施是否足够完善,对于中高风险是否有降低的有效措施,对风险发生有没有预防的措施等。这些都是对药品生产的质量控制有直接的影响。而药品生产中的质量风险控制,主要是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综合性监督管理过程,对疗效以及安全进行管控。风险控制是为了对治疗疾病提供更加合理的保障,同时也是对药品的一种基本需求。在药品生产中,本身是起到防病和治病的作用,药品的质量管控是复杂的,在研发、生产以及经营等各个领域,涉及到的影响因素众多。 2药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 2.1食品药品生产管理存在问题 食品药品生产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部分企业负责人缺乏质量风险意识。有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不能持续生产合格的产品。还有一些企业在创业初期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但是随着企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及知名度,由于产品需求量变大,企业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动摇,偏离初衷,这样生产出的产品就很容易不合格。(2)一些企业的生产工艺执行欠缺。要想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标准的工艺操作流程是关键,标准的工艺操作流程可以为食品及药品的生产过程提供重要保障。然而,一些企业并没有严格执行工艺操作流程,甚至存在擅自更改生产流程的现象,从而造成生产过程失控,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注定质量不过关。 2.2化学制药工艺存在的问题 化工制药涉及到的问题非常明显,主要涉及化学合成工艺路线或者试剂、溶媒、参数控制是否是目前最优的路线。在化学合成的环节,工艺路线的合理性,各方面参数的控制,很多并未达到相关标准,一些设备无法满足药物检验以及控制,或者是化工制药设备无法满足工艺的要求。而且化工制药本身是涉及到高排放以及高污染的问题。一些药品生产中制药工艺的水平比较低,自动化生产程度不高。对药品生产中的各类参数缺乏控制,很多缺乏科学以及统一的控制标准,导致了药品批次存在诸多的差异性。在药品生产中这些问题都是对现有化工制药的工艺造成一定的挑战,对于化工制药企业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工艺方案,并提升自身的工艺水平是重中之重。 2.3药物自身特殊性 药品生产本身涉及到药物的特殊性,药品生产的原料中,包括各类原材料以及辅料,质量和品种随着供应商不同以及工艺不同,也是有着极大的差别,在药品生产中的包装材料也是因为各企业的标准有所差异,对药品生产质量有所影响。从工艺上分析,药品生产的工艺涉及到各个环节。让药品生产更加复杂,药物自身的特殊性,则是因为现阶段各类药物的种类繁多。在其中某个环节若是出现问题,都是会导致药品质量出现严重的问题。 3质量风险控制措施 3.1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在确保产品质量和适宜的工业性能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控制系统的生产风险管理系统,推行质量授权人制度,确保每批上市销售的产品均能够符合上市许可法规和GMP规定。明确专业技术人员在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将最终责任落实到授权人,促进企业建立明确、清晰的管理框架。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生存过程质量风险控制体系,健全企业内控质量标准,晚上物料管理制度,制定详尽的生存过程执行标准化文书,规范产品审核放行管理制度文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系统。同时通过相关培训,提高员工质量风险意识。 3.2采用新的生产技术 上面讲到,食品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产生的一个原因是生产的技术水平不够。因此,要提高质量风险管理的水平,首先必须要提高食品药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尽量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其次可以加强过程分析技术的应用,从生产技术、生产工艺上提高药品的质量。过程分析技术可以实时测量药品生产过程的关键参数,这样一旦发生情况,也容易及时检查与修整;另外,还需要采用先进的过程分析仪器与过程控制工具,对生产过程进行详尽的分析,确定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与关键环节,尽最大可能消除药品质量风险。 3.3发挥药政管理部门的导向作用 现阶段药品生产的风险管理,是国家药品监管的重要方向,发达国家不断完善药品生产监管体系,并成立了相关的管理机构,国内的药品监管一直以来是依靠行政监管,并未对企业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技术指导。还是需要将行政部门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完善企业如何开展药品生产风险管理的制度以及评估指南,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在药品生产的监管方面要建立更加完善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