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技之迷专题解读1

中国古代科技之迷专题解读1
中国古代科技之迷专题解读1

中国古代科技之迷专题解读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正如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所指出的:“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板印刷。在八百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所以,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这数百余字,把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与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融为一体。因此,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人文精神和文化艺术的熏陶,有助于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以史为鉴,温故知新,从中汲取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把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科学遗产继续发扬光大;有助于我们树立敢超前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积极投身到创新实践中去,勇于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有助于我们把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以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雄居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第一节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一科学、技术的内涵是什么?

(一)什么是科学?

1.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即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并且是发展着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认识活动,是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一种方法。科学就是事实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自然界各种自然现象所遵循的客观规律的一种正确认识,同时又是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一种方法。

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是随着科学的日益快速发展而逐渐显示出来的。

4 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1561—1626)明确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新工具》)

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在南方讲话)

(二)什么是技术?

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对“技术”一词的内涵就已有所论述。《考工记》中指出: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这里的“工有巧”就是指工匠们优美的工艺设计和精湛的制作技能,即现在通常所说的“技术”。就“技术”一词而言,在1615年美国出现了“Technology”一词,它源自于希腊语“Thechhe”和“logoye”,原意为完美而实用的技艺。这个词中文译为工艺学或技术学。

技术:一个由客观的物质手段和主观的知识、工艺技能等组合而成的规则体系。“技术”至少应包含有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手段、方法和动力

(三)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科学的特点:

客观性、实践性、自然性、系统性和发展性

科学的两个“特殊”:特殊的意识形态;特殊的生产力。

技术的两大特征:

技术是最直接的生产力

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区别

成果形式不同

科学成就表现: 新气象、新规律、新法则的发现

技术成就表现:工具、设备、工艺生产方法的发明和改进。

科学知识:只有正确与谬误之分,科学的答案在世界各国都是唯一的,它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用实践验证其是否合乎客观实际;

技术活动:结果存在多样性,它不能用正确与否来评价,只能从实用和不实用,有效、效果不大或无效来评价。

广西灵渠—长江-湘江-漓江-珠江的水运通道,公元前219年开凿

灵渠工程示意图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郑师渠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在中国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文化,但是传统文化的发端和形成过程,却是经历了漫长岁月,可以说它与中华民族一样古老。

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岂(kai)之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由中国古代的精神(观念)文化、历史文物和中国制度文化三部分组成。“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被称之为观念文化,这是各种文化形态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观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除观念文化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历史文物。

文物含器物,如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含艺术品,如书法、绘画,还有古建筑、陵墓、古代服饰等。除文物外,传统文化还含有社会制度,即所谓的制度文化,以及关于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等古代书籍。”

确实,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而且都深深地蕴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历史文物之中,凸现在全国各地的古代建筑、古代水利设施之中。因此,中国传统文化除了人文精神、伦理道德、社会制度等显著特征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天人合一思想,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辨证统一。可以说,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经、史、子、集等文献资料和数目众多的历史文物,无一不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有关,无一不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科学技术的产物。

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观念)文化中有没有科学内涵?

“一部《易经》阐发辨证思想,论述了‘变化’是一切事物根本规律的道理;一部《道德经》以玄学观念来阐述宇宙万物的演变;一部《论语》论述了孔子以

‘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这三部经典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架。自此以下,历代思想家不断产生创造性思想,逐渐构成中国精华文化的传统思。”

他们的这种提法是否科学合理?我们姑且不论。就他们所说的三部著作而言,这三部著作都是我国先秦时期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结果的总结,它们都是以“天”、“地”、“人”为主要命题进行论述的。这就是说,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为一体,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的思想已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精神(观念)文化之中。第二节儒家的中庸之道——欹器之谜

据考证,“儒”这个名称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什么是儒家?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术士之称。”那么,何谓“术士”?所谓的“术士”就是指那些有知识、有才艺的人,尤其那些是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之士。这六艺可以说无一不与科学技术有关。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他早年就是以“儒”为业,后来从事授徒讲学。据《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可见孔子当时是精通六艺的。据《史记. 滑稽列传》中记载,孔子曾对“六艺”作出过这样的解释:“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

显然,孔子所说的“六艺”并不是后来所说的礼、乐、射、御、书、数,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流行著作“六经”,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孔子自己的著作《春秋》。

儒家的核心思想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仁”与“礼”。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礼”,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以,“仁”与“礼”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而“礼”又是与远古的祭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祭祀”自然少不了音乐和歌舞,这就把“礼”和“乐”又联在了一起。奏乐需要制作各种乐器,而乐器的制作又是与必备的音律知识和一定的工艺技能相联系的。

贾湖骨笛(经碳十四年代测定,距今约8000年 )

临潼姜寨陶埙(仰韶文化)万容荆村陶埙(龙山文化)

其二是“中庸”与“和”。《论语. 壅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论语. 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即提倡“中”、“和”思想,并以“和”最为宝贵。

孔子的孙子子思(公元前483—402)则对孔子的“中庸”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孔子提出“中庸”思想,决非偶然之事,这显然与他精通“六艺”分不开的。“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按照现在的说法,其优等率为百分之二点四。由此可见,在其时能精通六艺者是不多的。因为,这六艺中的乐、射、御、数不但与力学、音律学和数学计算等有关,而且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中庸之道”所提倡的不偏不倚,中和正平,实际上就是力学中

的静平衡问题。最初始的能恰如其分地描述这一状态的实物当为“周庙欹器”。“欹”就是倾斜的意思,“欹器”的名称就来源于此。

中庸之道---中国古代欹器之迷

明刻本《孔子家语图》绘孔子“观周欹器图”

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孔子不但对“欹器”的力学特性和具体的验证方法非常了解,而且还把“欹器”的力学特征归纳为九个字,即“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并把它们引入到治国之道和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中来,告戒人们应该努力做到中而不覆,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由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欹器”原形应是西安半坡村遗址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罐(见图)。该陶罐距今约六千年左右,其形状为尖、口小、腹大,在腹的中下部分有双耳,将双耳系上绳子提水时,就会出现“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点。

这个陶罐是否就是“欹器”?学者们众说不一,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这种形式的汲水陶罐是古代先民的有意之作还是无意之作?学者们的意见也不一致。因为这种陶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时是很不方便的。还有学者认为,这种陶罐是生产过程中的“次品”。所以,“西周欹器”究竟为何物?目前仍然还是个谜。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它的力学特性与其自身重心位置的高低必然有关。

其实,反映这种不偏不倚现象的不单是“欹器”,而且更为普遍的应是水的水平特性和杠杆的平衡特点。先民们最早能看到自己的面容是从水中,因为甲骨文中的“监”字,就是一个人面对水盆在照影,这就是最早的“水镜”,用水照影,首要的条件就是水要“静”。《淮南子. 说林训》云:“水静则平,平则清,清则见物之形,弗能匿也,故可以为正”。

对于杠杆《荀子. 正名篇》中说:

“衡不正,则重悬于仰,而人以为轻;轻悬于俯,而人以为重。此人惑于轻重也”。

最早的杠杆实物是杆秤,它是一架不等臂天平,出土于湖南长沙,为公元前四世纪——公元前三世纪时的楚国遗物,其中最小的砝码只有0.6克。难怪《慎子》中对天平作出了如是评说:

“悬于权衡,则毫发辩矣”。

“悬于权衡,则厘发之不可差”。

因此,无论是远古时期的“水监”与“欹器”,还是春秋战国时期天平的“权”与“衡”。它们所体现出来的物理特性,古人不但能应用在日常的生活之中,而且还能寓以更深的哲理,并用来指导、规劝和约束人们的思想与道德规范。孔子及后人提出的“中庸”、“中和”、“中正”思想,是否受到“欹器”、“水监”或天平“权”、“衡”的启示或影响,亦未可知,笔者对此不能妄加论断。

湖南长沙出土楚国的天平和砝码

第三节道家与中国古代气功

——中华气功科学吗?

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哲学、医学和科学技术方面。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来看,中国古代的哲学、宇宙天文学、化学、医学以及火药的发明无不与道教的自然观和练丹术有关。

何为道家?所谓的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谈倾向于道家,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由此可知,道家的

特长就是“知变”、“因变”和“应变”。

何为道教?钟明善等人认为:“道教,是一定形态的思想信仰体系,也是一定形态的文化体系,还是具有同一思想信仰的人们结成的社会实体,三者构成道教实在整体”;“它以神仙家的术说及道家‘道德’学说为中心,融合我国传统宗教,想往宇宙和谐,国家太平及追求长生。简单地说:即崇仰黄老之道,崇奉神仙,追求长生成仙的宗教,称为‘道教’”。

中国的道教认为,一切万物之中,人最为贵。人能生活在世上,是一件乐事,而死亡才是最痛苦的,因而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乐生、重生、贵生。于是便千方百计地追求长生不死之术,并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强身健体之术—气功。

中国传统气功的源流,以儒、释、道分而为三。儒家养性,释家参禅,唯有道家功法博采《易经》、《道德经》、《论语》等书中之长处,因而其功法繁杂,大致可分为五派。具体的练功方法又分为动功、静功和动静相兼功。它主要以太极、阴阳、四象八卦、天人相应、干支甲子为理论基础,利用古代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天文学等多学科知识,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如吐纳、导引、胎息、坐亡、守一、存思、内视、服气、练精、结胎等方法,以完成筑础、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修练过程,从而达到祛疾、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其神奇的效果早为古往今来的练功者所证实与肯定。

然而,中国气功的内在机理是什么?胡春生在《中华气功学》一书中说:“气功的现代研究,证明了气功不少神奇效应的可信性,但尚不能圆满解释这些效应的机理。”对气功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气源本质的研究,主要是“内气”、“外气”的研究。目前已证实了外气的物质性,发现了多种物质微粒,并提出了一些推测。如红外辐射、静电富集、次声信号、磁信号、冷光、微粒流、生命信息载体等。因而提出了一些假说,如“元气—活细胞说”、“电力吸聚说”、等。

第二,关于气功原理的研究。对气功原理的研究,除了从医学角度进行研究外,还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提出了一些假说。如松弛说、调整说、激能说、生物场说、负熵说、生物等离子说、自我控制系统说、生物有序说、生物分子的电子定向运动说等。

第三,气功的应用研究,主要体现在拓宽气功应用范围的研究。如体育训练、军事、生物学、仿生学、医疗器械等方面。

对于气功的科学性和它的内在机理,目前仍在研究之中,可以说,气功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人祛疾、健身、延年益寿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练功不得法,走火入魔,同样会给练功者及其家人、社会带来危害。

第四节

一《周易》——中国传统的占卜预测术科学吗?

《周易》一书分为“经”和“传”两大部分,即通常所说的《易经》和《易传》。《易经》包括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及解释六十四卦卦辞和解释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易传》是对《易经》的义理、象数以及卜筮所作出的解释。《易经》形成于西周前期,而《易传》则形成于战国后期。

《易经 . 系辞》中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提出的宇宙演化模型。《周易正义》对此进行了如是解释:

“(太极)乃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

当天地分开以后,组成元气的阴阳二气,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永恒流转,生生不息;呈现一幅动态平衡的宇宙图象——太极图(见图)。

古太极图与先天八卦

《易经》最主要的内容是易卦,而组成易卦的最基本单元是爻,其符号为“——”和“—”。这代表组成物质世界并反映其变化规律的“阴”和“阳”。也就是说,《系辞上传》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这里的“—”不仅表示为“阳”,而且还表示刚、强、积极、君、奇数等,并且以一、三、五、七、九中的最大数“九”为代表。“——”除了表示“阴”之外,她还表示柔、弱、消极、臣等事物与性格,并以二、四、六、八、十中的“六”为代表。

由阴爻“——”与阳爻“—”两种符号的不同组合,便得到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象,三百八十四爻。而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象又赋予以特定的内容。如四象是指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八卦则分别代表天(乾)、地(坤)、雷(震)、火(离)、风(巽)、泽(兑)、水(坎)、山(艮)。在这八种自然物体与自然现象中,天、地是最基本的。天代表了阳,地则代表了阴。由于天地的存在,故而产生了雷、火、风、泽、水、山,它们之间的关系犹如父母与子女。

因此,八卦又称之为经卦,由八卦自叠或互叠而构成的六十四卦,则称之为别卦。这样,就可以占筮的方法来占卜卦象和卦爻,并通过相应的爻辞来体现自然演化步骤和天人感应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各从其类。”之说。

“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创自邵雍。圆图象天,上乾下坤,按顺时针方向周而复始地作圆周运动,其运动周期为一年360天,主运行;方图法地,乾居西北,坤处东南,天门地户呈非惯性运动方式开启,它代表了东南西北四方,即九州之数,注定位。一圆一方,一动一静,天地相通,化生万物,此皆为太极阴阳变化之道。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合一图

《周易》的占筮方法较为复杂,《周易.系辞传》中记载说: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she 舌)之以四象四时,归其于扐(le)以象闰。五岁再闰,故而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有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就是说,占筮时所需要的草棒数目为五十根,取出其中一根另外放置不用,实际参与占筮的草棒只有四十九根。

把这四十九根草棒随意分作左右两堆,此即为“分二”;从其中一堆中取出1根放在一旁,此为“挂一”;然后每4根一组,分别数两堆草棒,此即“揲四”;再将左右两堆中未分完的其余草棒堆放在一边,此即“归奇”。经过如此四次经营,称之为一变,此即“四营而成易”。一变之后,除去挂一、归奇之数,将左右两堆草棒混合起来,再按四营的程序数一遍,此为第二变。如法再数一遍,为

第三变。三变的结果,挂一、归奇之外的总数目有四种情况:36根,32根,28根,24根。以四相分,则得9、8、7、6。如为9或7,为奇数,则画阳爻—;若为6或8,为偶数,则画阴爻——。每卦六爻,每爻三变,此即“十有八变而成卦”。

得出一卦之后,如何判断所占卜之事的吉凶?《周易》中没有说明。后来,人们给卦配了卦辞,给爻配了爻辞,并对其进行解释。在实际应用时,由占卜得到的吉、凶卦象,不一定就预示吉利或凶险,因为这些卦爻辞以外还有许多解说。这些解说大都与求卦人自身的德行有关。如果他的德行好,可以逢凶化吉;若德行不端,即使占得吉卦其结果也可能是凶,若占得凶卦那就必然有凶险了。

由于用蓍草占卜比较麻烦,后来逐渐发展到用金钱或卦签来起卦,隋唐以后,就以卦签起卦的形式为主,金钱起卦为辅,蓍草起卦则基本不用。卦签一般为六十四根,每一根上都刻有卦辞,起的得什么卦,卦签上写得很清楚。但对卦辞的解释则全凭算卦先生的彖(tuan)辞,释诗,并结合起卦人的年龄、性别、服饰、神态,揣度其心态,再得出结果。这显然与制《易》者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周易》谈卦象,基本上是先讲天理,后讲人事,并把天理和人事统一在卦象之中。由于起占卦形式稳定,能够图解,易于流传和记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贩夫走卒,信者甚多。但历史上也有许多不相信占卜术的,因为它毕竟缺少科学的内涵,与现在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测、预报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实际上,《周易》的本质是数学上的二进制的排列组合,是古代先民们通过数理逻辑阐发对天文、地理、人伦、纲常、社会、历史的认识,是原始质朴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念的反映。

二奇门遁甲预测术科学吗?

商代六十甲子表甲骨拓片

“ 奇门遁甲”的内含是什么?“奇门遁甲”就是由“奇”,“门”,“遁甲”三个概组成。“奇”就是乙,丙,丁三奇;“门”就是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遁”是隐藏的意思,“甲”指六甲,即甲子,甲戍,甲

申,甲午,甲辰,甲寅,“遁甲”是在十干中最为尊贵,它藏而不现,隐遁于六仪之下。“六仪”就是戍,已,庚,辛,壬,癸。隐遁原则是甲子同六戊,甲戍同六已,甲申同六庚,甲午同六辛,甲辰同六壬,甲寅同六癸。另外还配合蓬,任,冲,辅,英,芮,柱,心,禽九星。

奇门遁甲的占测主要分为天、门、地三盘,象征三才。天盘的九宫有九星,中盘的八宫(中宫寄二宫)布八门,地盘的八宫代表八个方位,静止不动,同时天盘地盘上,每宫都分配着特定的奇(乙,丙,丁)、仪(戊,已,庚,辛,壬,癸六仪)。这样,根据具体时日,以六仪,三奇,八门,九星排局,以占测事物关系,性状,动向,迭择吉时吉方,就构成了中国神秘文化中一个特有的门类----奇门遁甲。

九宫八卦阵

奇门遁甲的具体应用,是通过排局布盘来进行的。所谓排局布盘就是按照不同的年份、节令、时辰,将八门(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九星(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柱、天任、天英)、九神在洛书九宫上布出适当的组合,依此判断吉凶方位。所谓局,有阳遁九局和阴遁九局共十八局。

奇门遁甲的八门八神、九星九宫,各自有着不同的特性,并且代表象征着不同的事物。因为用事不同,所取用的宫、门、星、神者有较大区别,按现代说法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取用”方式便很重要了。另外,古人又说,大凡顶盘诸神之吉凶应用事之初,即开始的阶段;天盘诸星之吉凶吉凶应用事之中,即中间阶段;人盘诸门之吉凶应用事之末,即最后的阶段。而一般事物往往以其最终状态来作结论的,由此也可由此可见门的作用大于星与神的作用。以上是根据用事特征属性来选择门、星、神时,在时间及事物发展变化上的区别原则。

事实上,无论把年、月、日、时这四个用于占卜的天干地支怎样排列组合,它都不可能预见未来所发生的事件。如果把奇门预测方法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股市基金、彩票中奖、疾病康复、升学考试、工作就业、恋爱婚姻等方面来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即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顺利与艰难等。从概率的角度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几率各占50%,如果再加上占卜者的人为心理因素(如察言观色、旁敲侧击、奉承恭维等),预测成功的几率显然要大于50%,这就是奇门遁甲预测术数千年长盛不衰原因之一。

三中国传统命相术科学吗?

除了《周易》的占卜术外,对中国人影响最广、最深的要算命相术了,即通常所说的算命术和相命术。命相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远古,集成于两汉,滥觞于唐宋。经过明、清两代人的努力,才逐渐完成了命相术理论体系的建设工作。明、清两代的知识分子、封建仕大夫、乡村百姓基本上都是非常迷恋和相信命相术的。

算命术主要通过被算命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的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照六十甲子的排列顺序,得到与四个天干相对应的四个地支,组合成通常所说的八字。如甲午、丙寅、庚申、丁丑,则分别表示被算命人属马,生于农历正月,庚申日的凌晨1~3点钟。十天干的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两个为一组,共分为五组,分别代表自然界的五种物质元素木、火、土、金、水。

如甲、乙为木,但甲为阳木,乙为阴木,即前一天干为阳,后一天干为阴,余下以此类推。十二地支的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寅、卯、辰为木,巳、午、未为火,申、酉、戌为金,亥、子、丑为水,每一组的最后一个地支即辰、戌、丑、未为土。同样在十二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

由于每一个天干、地支都被赋予有一定的与自然界相联系的内容,这样就可以根据被算命人的生辰八字,对照八字中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五行之间的阴阳配合,五行与四时五方之间的关系,天干地支之间的刑、冲、害、化、合,八字中代表的星宿神煞,来判定被算命人的贫富荣辱,长寿病夭以及一生命运的大致情况。例如,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为五行相生;而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为五行相克。

按照命书中的说法,如果一个人的八字中五行生、克趋于中和、平衡,那么这个人的命就是一个“好命”;反之,如果生、克不是趋于中和、平衡,而是有所偏重,或金多,或木多,或火少,甚至出现缺土、缺水等情况,那么这个人的命是否就是一个“不好的命”?这还不一定,从八字的“五行”上看虽然失去了中和平衡,但是,这也用不着害怕,因为算命书中还可以用其他的一些方法来补救,如用60甲子“纳音五行”中的五行安排来予以解说,如“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

更直接的方法是:如果八字中缺少什么,就在所取的名字中加上什么。如缺金,则在取名时只要在名字中带有“金”旁的如“鑫”、“钰(yu)” 、“钱”等字;缺土的则多用“圣”、“培”、“基”、“堂”等字;如缺木的,则多用“松”、“梅”、“材”、“根”等字;缺水的则多用“济”、“海”、“江”、“汪”等字;缺火的则多用“炎”、“炜”、“灿” “烽”等字。

相术又分为许多种,但主要有面相、手相和骨相三种。在这三种相法中,每一种相法又有许多不同的理论解释。面相主要根据人的面部长相特点,来断定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身体健康状况和一生的命运;手相主要根据人的手掌纹路,来断定一个人的生活能力,经济、情感、智力等,即此人一生命运的发展趋势;骨相主要根据人身体各个部分骨骼的发育特点,行坐以及其养成的习惯动作等,来断定一个人的一生命运。

面相部位图

面相流年部位歌

手相学中的五大纹路

中国传统的命相术理论有没有科学成分?答案是肯定的——没有。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相信“天命”和“命运”之说,这是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命相术在古今中外都能个延续不断,长盛不衰?说穿了就是一句话:人心可欺。替人算命看相者要钱,而被算命看相者则需要在精神上得到某些安慰。归根结底,还是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仍然对人们产生巨大的影响,是“诚则灵,信则有,不信则无”在作怪,命相术与科学研究中的预测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命相术有足够的思想认识,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社会与人生。要相信科学,相信自己,把命运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得以继承、发扬和光大。

第五节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是自16世纪即中国明代中期起,传统科学技术总体上发展停滞,逐渐衰落了。绝大多数学科在西方科技传入以后一一为其所取代。相对于新兴的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中国落后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根据中外学者的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之所以落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探悉

(一)自然经济的阻碍

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是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自然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关系,首先是要求自然科学注重实用,注重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自然经济的长期阻碍是导致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理论性薄弱的重要原因。而理论自然科学的缺乏就决定了中国难以产生西方那种以理论思维和受控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其次,自然经济的自足性、生产条件的简陋

性,使其本身缺乏对新技术的要求。这就直接造成技术上的因循守旧和发展缓慢。再次,从大的历史尺度和社会范围来看,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产物。可见,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难以产生强大的社会需要,使科学技术失去了强大的社会推动力,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专制制度的束缚

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封建专制政治制度也是束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历代封建统治者为巩固其政治统治,奉儒家学说为正统哲学,禁锢人们的思想。利用科举取士来箝制知识分子,推行文化专制主义。而且这种严厉的统治到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代愈演愈烈。知识分子潜心儒家社会伦理学说,学术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脱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这样,从事科技活动的只有工匠、方士和少数失意官吏、落魄文人。而且他们在科技上的发明创造往往也得不到重视和推广,有的甚至被斥之为"奇技淫巧"、"技艺末务",视为下贱。在这样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中国科学技术在封建社会晚期每况愈下,走向衰落,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三)科技自身的缺陷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自身存在的缺陷,使得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后,就难继续推进。这种内在的缺陷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科学的实用化倾向。这种倾向影响了把经验上升为理论,使得科学知识多数停留在经验描述的层次难以实现理论上的深化和完善,因而不利于科学的发展。第二是科学实验方法没有确立。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长期停留在思辨的、直观的经验知识上,未能寻找到利用受控实验的手段,探索自然规律的门径。而西方近代科学的飞跃发展,是同科学实验方法的确立分不开的。第三是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的保守性和排他性。保守性使得一些突破原有知识框框的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难以得到承认或推广;排他性造成对外来的科学技术知识吸收的阻力。往往是一些具体的技术成果或可被接受,但是作为一种学说或科学思想体系,就很难被吸收了。

1你对李约瑟提出的“近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命题有何看法?你认为“近代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那些?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2014行测常识要点:中国古代科技史

2014行测常识要点:中国古代科技史公务员考试行测的常识部分考查的知识点种类繁多,而关于科技史方面的知识点今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事业单位的考试现在对科技史知识的考察也是不无道理的。现中公教育专家就将科技史知识的中国古代科技史部分中的一些重点总结如下: 1.《尚书》记载了公元前 2137 年的一次日食,为人类最早的日食记录。 2.商代甲骨文已经记载了日食、月食,并且出现了原始历法——阴阳历。 3.春秋战国时期,二十八宿体系已经建立。 4.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的是古四分历,取周年长度为 365 又 1/4 天,采用 19 年 7 闰的方法。 5.战国时期,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后世尊为“脉学之宗”。 6.战国时,发明“司南”,到南宋时,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7.《汉书·五行志》中有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8.汉武帝时,编制我国第一部完整历书——《太初历》。 9.东汉末年,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后人尊为“医圣”。 10.东汉末年,华佗发明的麻醉药剂“麻沸散”,比西方早 1600 多年,被人誉为“神医”。 11.东汉时,蔡伦造蔡侯纸。 12.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地动仪,比欧洲早 1700 多年。 13.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编制的大明历取一周年长度为 365.24231481 天,和近代科学测定的数值相差仅 50 余秒。 14.隋唐时期,印刷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15.隋唐时期著名学者僧一行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子午线长度的测定,创制了用于天体测量的仪器——黄道游仪。 16.唐代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17.唐高宗时编《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 18.北宋时,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19.南宋时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突火枪”。 20.宋元时代传统的天文仪器发展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制的恒星多达 2500 颗。他在 1280 年完成了中国古代登峰造极的历法——《授时历》,以 365.2425 日为一年,比公历早 300 年。 21.明代李时珍编著了中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试题及答案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 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的70卷的《》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诗经》研究 史上《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2.“二南独立说”认为“二南”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这里的“二南”指的是《》《 ___》。 3.《秦风.》是《诗经》中最能体现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的诗篇,诗日:“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4.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几位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诗经·都风》中保存了她的作品《____》,诗中表达了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5.“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诗经·卫风.一》一诗中的句子,诗中用桑叶的凋落来暗示了女子的年老色衰。 6.“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____》-诗中的句子。 7.现存最早的《楚辞》本子是东汉王逸的《____》,他在《叙》中表明所依据的底本是刘向的辑本。 8.《____》一诗是屈原的绝笔,全诗最后说:“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表明了诗人以死殉志的悲壮之情。 9.“首虽离兮心不惩”、“魂魄毅兮为鬼雄”是屈原《____》一诗中的句子,诗歌赞颂勇武刚强的将士,充满了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 10.南朝齐诗人____对山水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即是他描写山水的名句。、 11.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风以清淡著称,但他《临洞庭》中的名句“气蒸云梦泽, ”却气势壮阔。 12.中晚唐很多诗歌关注民生疾苦,如诗人____ 的《橡媪叹》一诗就反映了老百姓在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只得以橡实充饥的惨剧。 13.周邦彦怀古词名作《西河·金陵怀古》化用了唐代诗人____ 的《石头城》和《乌衣巷》中的句子,但却没有斧凿的痕迹。 14.唐代大诗人杜甫伤悼诸葛亮的绝句《____》结尾写道:“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竞的无限惋惜。. 15.建安时期的咏物诗多借咏物来寄托情志,其中诗人的《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颇具代表性。 1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史 专题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备考导航 本专题包括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斗争等。复习本专题时,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也要重视我国吸收外国长处以利于自身的发展。还要用发展的观点,全面正确的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实行的闭关政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二、专题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 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明清:①东南沿海倭患严重;②明政府罢市舶,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形成倭患;③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 秦汉: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②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③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④双方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隋唐:①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②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文化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3)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③玄奘、义净到天竺研究佛学。 (2)华侨开发南洋 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择题1(1)

36.“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A )。 A.荀子的文章B.屈原的文章 C.宋玉的文章D.贾谊的文章 37.《七发》的作者是(C )。 A.王褒B.东方朔 C.枚乘D.贾谊 38.最早奠定汉大赋体式的作品是(A )。 A.枚乘的《七发》B.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C.扬雄的《长杨赋》D.班固的《归田赋》 39.开创汉大赋写作体式的人是( A )。 A.枚乘B.司马相如 C.贾谊D.扬雄 40.把汉大赋推向高峰的人是(C )。 A.班固B.张衡 C.司马相如D.扬雄 41.“劝百讽一”说的是(C )。 A.西汉初年的政论文B.汉代骚体赋 C.汉大赋D.汉代后期的抒情小赋 42.《两都赋》的作者是(A )。 A.班固B.班彪 C.张衡D.扬雄 43.张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A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4.赵壹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D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5.祢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B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C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D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8.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作是( B )。A.《楚辞》B.《史记》 C.《汉帛》D.《新书》 49.《史记》属于(B )。 A.断代史B.纪传体 C.国别体D.编年体 50.《汉书》的作者是( D )。 A.范晔B.张衡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唐诗宋词导学92004

第一章绪论一唐诗唐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1数量空前约五万首主要见于《全唐诗》 2诗人数量空前而且遍布社会各阶层约二千二百多位 3题材广流派多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政治诗讽喻诗咏史怀古诗闺怨宫怨诗友情送别诗咏物言志诗等 4体裁丰富众体皆备骚体诗歌行体乐府古风格律诗近体诗的各种形式等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行的乐曲的意思由于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而得名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乐府本指西汉建立的古代音乐官署后借代为古代诗体之一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及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古风诗体名即古诗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 5名篇多 6求新求变充满创造精神二初唐的诗歌成就初唐的诗歌成就唐诗繁荣的准备阶段风骨声律意境等方面的贡献 1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由于更朝换代初唐时期的诗坛普遍弥漫着南朝齐梁时期的诗歌遗风即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他们反对南朝齐梁诗歌遗风倡导骨气刚健之诗他们的诗重视抒发自己的情怀呈现出一种壮大的气势具有建安文学那种慷慨激昂的艺术力量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代表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骆宾王写于狱中的《在狱咏蝉》等他们的诗歌创作成就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如杜甫便写诗给予评价难点对杜甫四杰赞诗的理解 2陈子昂更加彻底地否定齐梁遗风提倡把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结合起来风骨正式形成风骨诗歌内容与形式整体构造与感染效果的要求刘勰《文心雕龙》 3沈宋沈全期和宋之问继承和发展南朝沈约等人开创的永明体使诗歌在声律方面真正成熟标志着律体诗又称沈宋体真正形成沈宋体的特点一是四声二元化即把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简化为平仄两声二是奠定了诗律的问题 4张若虚与刘希夷等人的诗歌意境创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堪称压倒全唐之作三盛唐的诗歌成就盛唐的诗歌成就唐诗的颠峰时期盛唐气象 1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的诗歌特点空灵的禅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山居秋暝》和《鸟鸣涧》等孟浩然的诗歌特点风格清淡长于写景及隐逸生活如《宿建德江》和《过故人庄》等 2以高岑为代表的边塞诗其他边塞诗人王翰王之涣王昌龄等高适的《燕歌行》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王翰的《凉洲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

中国古代史文化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四 大发明发展过程传播过程影响 共同 影响 造纸术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 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所知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 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出便 于书写的纸。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 4 世纪初, 造纸术传 到朝鲜,后 又传到越 南和日本。 8 世纪传 到中亚,后 经阿拉伯 逐步传到 非洲和欧 洲。 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 贡献 促进 了世 界文 化和 文明 的发 展,特 别是 对欧 洲封 建社 会向 资本 主义 社会 的转 变起 了推 动作 用 印刷术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按照明朝人的记载,隋文帝时期下令印刷佛经,这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雕版印刷记录。唐朝与868年 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 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11世纪的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之后活字印刷术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用西夏木活 字印刷的佛经,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向东传到 朝鲜、日 本,向西传 到埃及和 欧洲 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比 欧洲用活字排版印刷早了四个 多世纪 火药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经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唐 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 器。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 器。南宋时期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管形火 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金朝的火器 制造业比较发达。金军曾用火药武器打退蒙古军进 攻,取得了局部胜利 火药和火 药武器在 13世纪中 期传入阿 拉伯,后来 又由阿拉 伯传入欧 洲 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 起了重要作用 指 南针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经普遍使用 13世纪, 传入阿拉 伯和欧洲 各国 它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 交流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 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发 现美洲和实现全球航行提供了 重要条件 2、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学 科 时间发展表现地位及影响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试题 1.自秦朝开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新皇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①秦始皇;②郡县制;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促进了什么历史局面的形成? ①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贞观之治;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3)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行省制度 材料四:秦始皇以武力得天下,以武力治天下,二世而亡。汉高祖以武力得天下,以文功治天下,汉祚四百年(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统治历史)。于是大家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著名学者周有光 (4)材料四中“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含义是什么? 利用武力可以夺取天下做君主,但是却不能只用武力来治理国家,含义是指要用文、用德、用科学的管理... (5)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开创者是谁? 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②秦始皇(1分)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久而久之,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 (2)隋朝开创了什么选官制度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选官依据发生了怎样变化?除选官之外,还给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革? ①科举制。(1分)②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变;凭才学做官;③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答对其中的一点即可得1分) 材料三:1368年至1848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文学史一测验1 1.单选题 1.1 以下作品包含在《九歌》中的有 a《哀郢》 b《河伯》 c《抽思》 d《怀沙》 1.2《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映哪代人的历史的 a夏人 b商人 c周人 d秦人 1.3 《左传》写人主要表现在 a性格化人物明显多于类型化人物 b是史传文学人物塑造成熟的标志 c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d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 1.4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a阴阳家大师 b兵家大师 c法家大师9 d儒家大师 1.5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诗为 a边塞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唱和诗 1.6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1.7东汉《北征赋》的作者是 a赵壹 b班固 c张衡 d班彪 1.8杜牧诗歌中最受推崇的诗体是 a五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1.9下列作品中属于女诗人蔡琰创作的是 a《娇女诗》 b《艳歌行》 c《悲愤诗》 d《美女篇》 1.10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 a取消“列传” b保留“书” c不设“世家” d保留“表” 1.11《诗经》中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a六艺 b六能 c六体 d六诗 1.12《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a婚恋诗 b史诗 c农事诗 d政治讽喻诗 1.13《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a夏商周 b春秋至战国 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d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14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1.15对于韩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燕国公子 b韩非死于韩国狱中 c著有《五蠹》、《孤愤》 d与荀卿俱事李斯为师 1.16以下表述符合《国语》一书是 a《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国语》以记事为主 c《国语》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事件 d《国语》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1.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 b典丽华赡之美 c热烈明畅之美 d刚健雄放之美 1.18以下对《诗经》抒情性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叙事诗占多数。 b《诗经》抒发情感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 c象征化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d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19 《郑风·将仲子》属于《诗经》婚恋诗中的哪类诗 a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b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c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d弃妇诗 1.2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是 a沉郁顿挫 b闲淡简远 c刚健明朗 d雄奇奔放 1.21《庄子》中所谓“卮言”指的是 a名人的话 b奇幻谲诡的故事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 1、原始社会:禅让制(民主推选首领) 2、奴隶社会:世袭制(禹传启,家天下) 3、封建社会: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秦朝),科举制(隋朝)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㈠发展历程: 1、萌芽:战国、法家韩非:提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初步建立: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建立县制。 3、正式建立:秦朝表现:政治上“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 设郡县制”,思想上“焚书坑儒”。 4、巩固: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确立儒思的正统地位。 5、完善:隋唐⑴实行“三省六部制”。⑵实行“科举制”(创立:隋炀 帝,进士科。完善:唐太宗扩大国学,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考诗赋。衰落:明朝八股取士。废除:清朝。影响:改善用人制度;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6、新发展:宋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 书省,简称“行省”,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7、强化:明清⑴明朝: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中央废中 书省、丞相,权归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削藩、迁都北京。⑵清朝: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社会恐怖、摧残人才;禁锢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㈡发展总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三:清明统治(封建治世)1、文景之治(西汉):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以德化民。2、贞观之治:勤政爱民;轻徭薄赋; 戒奢从简;合并州县;任用人才和重视纳谏。3、“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4、开元盛世: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5、康乾盛世。 中国古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1、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思想界呈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 统一。)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1考试试题及答案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神话: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创作的不朽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 楚辞:又称“楚词”,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诗歌题材。刘向辑集屈原、宋玉、东方朔及汉人的楚辞作品名为《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思想空泛。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篇幅巨大,文字排铺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直接继承了先秦散文。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汉赋: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乐府诗:汉武帝时重建乐府,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鉴赏: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专题训练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XX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XX年12月江苏三校期中联考4题)右边是南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最重要的风格是( ) A.表现文人意趣 B.表现民间风情 C.以形写神,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D.表现雍容华贵的城市气象 2.右图为我们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图,该图能反映 ①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②诗人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③诗人追求真理的坚定意志 ④诗人豪迈的精神气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图8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文(局部),对此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①唐太宗为玄奘取经而撰的序文 ②碑文书体工整清晰、活泼潇洒 ③大唐时期文化多元、兼收并蓄 ④碑文是王羲之亲笔书写的真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XX年11月山东潍坊市四县高二期中13题)元杂剧作家众多,名剧迭出,反映了当时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最突出的社会意义是 A. 反映了民族矛盾的激化 B. 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 C. 表现了反叛传统礼教的精神 D. 满足了各阶层的文化需求 5.(20XX年11月沈阳市级重点协作校高二期中19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6.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27日,毛泽东主席向他赠送了朱熹的《楚辞集注》。楚辞这种文体,流行于() 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7.(20XX年5月厦门双十中学高三热身考试15题)老师介绍右边这幅古意盎然的书法艺术,

北大19秋《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在线作业

------------------------------------------------------------------------------------------------------------------------------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 【教材第一讲、视频教学课件第一讲。鼓励独立完成作业,严惩抄袭。】诗经中“小雅”部分有___篇有目无诗,称为“笙诗”。 A. 5 B. 6 C. 10 2. 【教材第一讲、视频教学课件第一讲。】唐代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将“____”、”郑笺 ”合为一体加以注疏。 A. 毛传 B. 秦传 C. 毛注 3. 【教材第二讲、视频教学课件第二讲。】“魂兮归来哀江南。”是屈原_____中的名句。 A. 《离骚》 B. 《招魂》 C. 《大招》 4. 【教材第二讲、视频教学课件第二讲。】“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宋玉____中的句子,成为借秋景以抒发悲情的名句。 A. 《九章》 B. 《九辩》 C. 《九叹》 5. 【教材第三讲、视频教学课件第三讲。】《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是_____。 A. 秦罗敷 B. 刘兰芝 C. 蔡文姬 6. 【教材第四讲、视频教学课件第四讲。】萧统《陶渊明传》说“渊明少有高趣……尝著____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A. 《归去来兮辞》 B. 《桃花源记》 C. 《五柳先生传》 7. 【教材第五讲、视频教学课件第五讲。】“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是李白写诗赠与_____。 A. 孟郊 B. 孟浩然 C. 孟子 8. 【教材第六讲、视频教学课件第六讲。】杜甫“三别”分别是___、《垂老别》、《无家别》。 A. 《丽人别》 B. 《新婚别》 C. 《新安别》 9. 【教材第七讲、视频教学课件第七讲。】先秦的典籍中,最早提到小说这个概念的是_____。 A. 《山海经》 B. 《搜神记》 C. 《庄子》

中国古代史专题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中国古代史 专题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一、备考导航 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思想、教育、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宗教的传播和影响等基本知识。掌握中国古代各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及产生的原因、影响,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关系。认真分析儒、道、法、佛等家的思想主张及其产生原因和社会影响,深刻认识文化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了解各时期教育、史学方面的成就及其与阶级统治的关系。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识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时代特色。通过比较各时期文化发展的异同点,培养历史比较能力以及理解继承与发展的基本观点。 二、专题知识归纳 (一)科学技术篇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西传 ⑴造纸术:1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2东汉宦官蔡伦于1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3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⑵印刷术: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3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刻印的书,字体工整,装订精美。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4元朝出现锡、铅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5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⑶指南针:1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⑷火药:1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2北宋时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广备攻城作”,制造火药和火器。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考试填空归纳解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考试填空归纳 一 I.“四诗”说也称“二南独立说”,这里的“二南”指的是《》和《召南》。 2.《诗经·大雅》中的《公刘》一首记叙了周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至豳的大迁徙历史,诗的每章都以“”作为首句,表达了周人对公刘的爱戴赞美之情。 3.《诗经·大雅》中的《》是一首杰出的政治颂美诗,诗中用“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赞美了王室重臣仲山甫的人格之美。 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王风·》中的句子,表达了男女之间缠绵深挚的相思之情。 5.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几位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廊风》中保存了她的诗《》,涛中表达了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6.屈原短篇抒情诗集《九章》中的《》一篇记叙了屈原晚年被流放江南的凄苦经历,其开头就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地执着于理想的精神。 7.现存最早的《楚辞》本子是东汉王逸的《》本,他在《叙》中表明所依据的底本是刘向的辑本。 8.“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屈原的《》一诗中的句子,这首诗大约作于楚国国都沦陷之后,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悲哀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9.“,被薜荔兮带女萝”是《九歌·山鬼》一诗中对山中女神的描写,这种描写充满了山林的气息。 1o.“山有木兮木有枝+b说君兮君不知”二句是屈原《九歌·》一诗中“沅有苗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两句所本。 1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南唐词人的《虞美人》(舂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的名句。12.杜甫的山水名作《登岳阳楼》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其中的“吴楚东南坼,”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13.与沈佳期一起开创沈宋体的唐代诗人的山水诗也很有特色,他《灵隐寺》一诗中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写景名句。 14.晚唐诗人杜牧的咏史诗常带有史论的特点,《》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即是一例。15.咏物诗多借物抒怀、咏物明志,如初唐诗人的《在狱咏蝉》就借咏蝉来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表明自己的操守。 16.北宋词人咏物词成就极高,他的代表作《六丑·蔷薇谢后作》历来为人称道,其中“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一句更是造语新奇。 17.盛唐诗人王维的送别诗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后来被谱成名曲《》,广为传唱。 18.“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临”是南宋词人著名的怀古词《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的句子。19.宋代词人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是一首描写杭州风光的词,词中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更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20.柳宗元的《渔翁》一诗则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渔翁形象,诗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更是造语新奇,意境悠远。 答案 1.周南 2.笃公刘 3.烝民 4.采葛 5.载驰 6.涉扛 7.楚辞章句 8.袁郢 9。若有人兮山之间 10.湘夫人 11.李煜 12.乾坤日夜浮 13.宋之问 14.乌江亭 15.骆宾王 16.周邦彦 17. 阳关三叠 18。辛弃疾 19.柳永20. 欸乃一声山水绿 二 1.汉代的四家涛中唯一不属于今文经学的是。 2.“四始”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他以《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小雅·——》一首中的句子,表达了久戍不归的士卒对故乡的怀恋、对自身遭际的哀伤。 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诗歌“惟歌生民病”,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是我国历史上第——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5.“窈窕淑女,——”是《诗经》爱情诗中的名句,它出自《周南·关雎》。 6.《诗经》中的《——》一首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以及他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并开创祭礼的历史,并通过生而无灾、弃而不死等细节,塑造了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形象。 7.诗人屈原在《离骚》一诗中用“——,岂余心之可惩”表明了自己誓死坚持理想。保持高尚人格的决心。 8.屈原短篇抒情诗集《九章》中的《》一篇记叙了屈原晚年被流放江南的凄苦经历,其开头就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表达了诗人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的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作业一形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作业一形考答案 作业一 例一、诗经爱情诗的人物描写有何特点?进行讨论。答案.要点P101:①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②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③生动活泼的语言;④深含意蕴的景物描写。 例二、《诗经》中的婚姻诗和爱情诗有什么社会文化价值? 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婚姻诗和爱情诗的社会文化价值,主要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婚恋当事人的遭遇和命运,来透视当时社会历史的本质。 这些诗篇产生的时代,初期封建社会制度已日趋形成,但原始社会的某些残余影响尚存在,故尔纵然有男女结合需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但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终究使男女恋情有了滋生的土壤,这也是爱情诗篇产生的必要条件。如《郑风?出其东门》,是一个男子思念女子的诗篇。在众多的美女之中,他只喜欢那个穿白色素绢衣服,戴绛色佩巾的女子,并说只有同她在一起才会感到幸福与快乐。《郑风?叔于田》,写一位女子对她所爱之人的歌颂。这位女子的恋人“叔”出去打猎,在整个里巷之中就再也没有她看得上的人。因为他不但能骑能饮,而且勇武英俊,有美好的品德。总之,在她的心目中,“叔”是最杰出的男子,举世无双,无人能及。这种夸张的写法,最真切地表现了相恋中的女子心理。 即便是在婚嫁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事人对于情感的重视。如《郑风?女曰鸡鸣》,写婚后夫妻间的幸福和谐生活,也同样是传神之作。全诗以对话的方式写来,暖意融融,温情无限,把一对夫妇和睦美好的婚姻生活描绘得无以复加。 至于弃妇诗,则直接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妇女没有独立经济地位所经历的痛苦遭遇。《诗经》中有多首弃妇的诗篇,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卫风?氓》,诗中的“氓”以其貌似忠厚的样子骗取了女主人公一往情深的思恋和最终的以身相许,但是当他把妻子和她的财物一同娶到家里之后就现出了原形。可怜的女主人公毫不嫌弃他的贫穷,婚后任劳任怨地操持家务,得到的回报却是“氓”对她的负心、虐待以至最后的抛弃。这使得女主人公在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极大的折磨。全诗以叙事为线索展开抒情,同时夹以议论,细致地描述了自己从相恋到被弃的过程,生动地表达了自己从当初被骗到最后被弃时的心灵痛苦,全方位地展示当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她们的婚姻生活,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和极高的艺术水平。 例三:《诗经》中爱情的特点: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反映男女之间互相悦慕、爱恋、思念的爱情诗,《诗经》中的爱情诗真实地再现了周代男女之间相恋相爱的世俗生活,其内容丰富而多彩。其中有的写男女之间互相的悦慕,如《郑风·出其东门》、《叔于田》等;有的描写了男女欢会的场景,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等;有的写男女之间真切深挚的相思,如《王风·采葛》、《郑风·子衿》等;有的写求而不得的惆怅,如《秦风·蒹葭》等,有的写婚姻爱情自由的追求,如《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等。《诗经》婚恋诗的第二方面内容是描写男女结合的婚嫁诗,其中有的描写了结婚的仪式和场景,表达对新婚的祝贺和礼赞,如《卫风·硕人》、《召南·桃夭》等;有的表达了婚嫁中的欢乐、幸福、离别等各种情感,如《唐风·绸缪》、《邶风·燕燕》等。《诗经》婚姻爱情诗的第三方面内容是描写婚姻不幸的弃妇诗,其中最典型的是《卫风·氓》。 例四、《诗经》中的婚姻诗和爱情诗的美学价值 《诗经》中的婚姻诗和爱情诗的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 (1)《诗经》中的婚姻诗和爱情诗所表达的情感是高尚的、纯洁的,标志着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于爱情已经有了十分严肃的认识,已经由原始的性爱升华为情爱。 (2)爱情诗是《诗经》中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之一,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深含意蕴的景物描写以及生动活泼的语言在这些诗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九)·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问题 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历程中,国家曾经出现过几次分裂局面,但更多的仍是统一时期,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一、中国古代史上的分裂和统一 1、中国古代史上分裂和统一概况 政治分裂时期四个实现全国统一的王朝九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秦朝、西汉、东汉、西晋、隋朝、 唐朝、元朝、明朝、清朝 注意:北宋的统一是局部性统一,只是完成了中原汉族地区的统一。在中国范围内,还存在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2、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分裂的原因和王朝统一的条件 分裂时期分裂原因 统一 王朝 统一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分封制发展的必然 结果,加上周王室东迁 以后,王室衰微,诸侯 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 令,各诸侯国之间争霸 兼并战争不断 秦朝 (1)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加强,为统一 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 渴望统一 (3)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 统一战争的条件 (4)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制定出正确地统 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地方割据 势力的恶性发展;少数 民族南下,民族政权之 间长期混战不休 隋朝 (1)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的条 件成熟(2)北方经济的恢复,江南经济的发展,为隋朝统一奠定了经 济基础 (3)隋文帝进行改革,增强了国力,并且加强军队建设,制定正确的 战略策略 (4)陈朝政治腐败,军纪松弛 五代 辽宋夏金元时期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 的发展;少数民族政权 的崛起 元朝 (1)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代表了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过来的 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掌握着强大的军事武装 (3)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4)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 3、中国古代史上四个大一统王朝 朝 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