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宋振华(一审)-LI0907

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宋振华(一审)-LI0907
第七章 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宋振华(一审)-LI0907

第七章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宋振华)(字数2.0万)学习目标

1.掌握: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点;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方法。

2. 熟悉: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反应。

3. 了解:心身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心身疾病的分类;心身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方法。

4.能运用心理康复技术对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言语障碍、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第一节心身疾病概述

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不少疾病的发病与心理因素有关,有调查统计表明,在综合性医院就诊的初诊患者中,包括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典型的心身疾病患者占有比例高达30%以上,各发达国家调查统计心身疾病发病率则高达60%。对于心身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了心理学家的重视。现在,心身疾病所包含的内容已成为与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并列的第三类疾病,心身医学及心身相关的理念作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精髓。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指一组发生、发展和防治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具有躯体病理改变或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及多因素发病理论的推进,心身疾病的定义也在不断扩展。现在,广义的心身疾病的定义指凡是躯体疾病或功能性障碍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者都属于心身疾病。从定义可知,心身疾病是一种生理上的躯体疾病,但又与一般的生理性疾病不同,而且也不同于神经症,因为神经症只具有比较模糊的躯体症状,往往找不到具体的器质性改变。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人格特质是疾病发生的易患因素。

3.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发病的基础,社会因素起“扳机”的作用。

5.心身疾病一般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与心身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心身疾病由多种因素引起,且各因素之间又互相联系和影响。目前认为,在心身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联合作用,共同构成了心身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

1.生理因素又称生物躯体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感染、理化和药物损害、遗传和老化、营养代谢障碍、器官功能障碍、免疫和变态反应,以及性别、年龄、血型等。心身医学理论认为,生理因素决定个体对疾病的易患性及所患疾病的种类,是心身疾病的物质基础;心理社会因素主要通过对生理变化的调节,最终导致或加重躯体疾病。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指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过程的认知、情绪、人格特征、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致个体产生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是心身障碍的重要致病因素。

在社会中,人们对信息刺激会做出认知和主观评价,合理的认知和评价可导致积极的情绪体验,而不合理的认知和评价则可能导致消极的情绪体验,而后者若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久,则可能造成个体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出现心律不齐、高血压、冠心病及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

近代的研究资料也证实:人格特征和行为类型对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程的转归具有明显影响。同样的刺激因素作用于不同人格特征和行为类型的个体,可导致不同的生理生化改变,引发不同类型的心身疾病。

此外,个体不适应的份值观念,也会导致强烈负性情绪体验和不良行为方式的产生,进而诱发心身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人既是生物有机体,又是社会成员,必然受到各种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规范或制约。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文化传统、

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种族、生活和工作环境、生活方式、职业、人际关系、家庭状况等。在这些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体可能会由于适应不良而产生心理冲突,继而影响机体的生理状态,严重且持久的影响则可能造成机体内稳态的失调,由此引发心身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同。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高于农村。相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尽相同。我国曾以7000多名40岁以上人群为对象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脑力劳动者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15.45%,体力劳动者仅为1.72%。众多调查资料也显示,居住环境拥挤、敌对氛围、低收入等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密切相关。吸烟、职业性致癌因子、压力等因素与癌症发病高度相关。这些结果都证明了社会文化因素在心身障碍发病中的作用。

总之,以上3方面的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经过心理、生理中介机制而导致某些器官和组织疾病的发生。

四、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当前,心身疾病的研究并不拘泥于某一学派,而是综合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理学和行为学习理论互为补充。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等许多方面,尽管已经取得进展,但很多细节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综合起来可以分为如下方面:

1.心理社会刺激信息传人大脑心理社会刺激信息传人大脑皮质并得到加工处理和储存,形成抽象观念。此过程在中介因素,诸如认知评价、人格特征、观念、社会支持、应对类型和资源等综合作用下完成。其中认知评价是关键,人格特征是核心。

2.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传入信息通过联合区与边缘系统的联络,转化为调节内脏活动的信号及情绪,通过与运动前区的联络,传达随意运动的信号。

3.传出信息触发应激、应急相关系统并引起生理反应即下丘脑一腺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和交感神经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引起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的整体变化。

4.心身疾病的发生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个体的薄弱环节,机体适应应激,

需求的能量储备过度使用就会耗竭,在强烈、持久的心理社会刺激的作用下就会产生心身疾病。未来心身疾病研究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心理神经免疫学和计算机图像处理与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将帮助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研究心理、情绪与疾病的通路。

五、心身疾病分类

心身疾病不是一组独立的疾病单元,它已经包含在有关躯体疾病或其他疾病分类体系之中,迄今尚未有国际公认的心身疾病分类方法,所以对其范围也有着不同的看法。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心身疾病分类包括美国精神病学分类法(DSM分类系统)、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法(ICD分类系统),以及日本精神身体医学会分类法。

1.心血管系统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二尖瓣脱垂症、雷诺病、心绞痛、心脏性偏头痛、情绪性心律失常、神经性低血压等; 2.消化系统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过敏性结肠炎、肠道激惹综合征等;

3.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

4.内分泌系统糖尿病、甲亢、单纯性肥胖、心因性多饮多尿多汗症、甲减、艾迪生病等;

5.神经系统偏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眩晕症、紧张性头痛、脑血管功能障碍、面肌痉挛等;

6.生殖系统功能性不孕不育、无菌性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碍等;

7.内科其他心身障碍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过敏性紫癜、胃癌、原发性肝癌、乳腺癌、食管癌、肺癌等;

8.妇产科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失调、经前期紧张、心因性不孕、乳腺增生、原发性痛经、产后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

9.儿科哮喘、儿童溃疡病、儿童肥胖、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遗尿、心因性发热、心因性呼吸困难、肠道功能紊乱、夜惊、口吃等;

10.骨伤及外科骨科外科疼痛、肋软骨炎、骨质疏松、肩手综合征、胆道系统疾病、术后肠粘连、术后精神障碍等;

11.皮肤科神径性皮炎、银屑病、荨麻疹、瘙痒症、多汗症、斑秃、湿疹

等;

12.眼科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眼睑下垂等;

13.耳鼻喉科梅尼埃病、慢性鼻窦炎、突发性耳聋、咽部异物感等;

14.口腔科口腔黏膜溃疡、心因性牙痛、颞颌关节炎、牙周炎等;

15.其他如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重型精神病所表现出的心身障碍;职业中毒性心身障碍;与生活相关的心身疾病等。

我们必须明白,即使是同一种“心身疾病”,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其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程度也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

六、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心身疾病的诊断

心身疾病范围广、种类多,每一种心身疾病都有它自身的诊断要点。同时,心身疾病都有各自的器质性改变。心身疾病的诊断包括两个方面的诊断:躯体诊断和心理诊断。我们首先需要通过病史、体验及其他辅助检查,排除单纯的躯体疾病。

1.躯体检查躯体诊断的方法已见于诊断学,这里不再重复。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病人可能有许多躯体症状,面没有相应器官的组织损害。这些躯体症状可能是病人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或者说是“心理一植物神经症候群”。医生应想到这些可能。

2.心理检查心理检查的目的是了解该疾病的心身关系及其程度,以便在疾病的防治中采取必要的心理学干预措施。

对疑有心身疾病的病例,在采集临床病史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收集病人心理社会方面的有关材料,例如个体心理发展情况、个性或行为特点、社会生活事件以及人际关系状况、家庭或社会支持资源、个体的认知评价模式等资料,分析这些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并结合病史材料,采用晤谈、行为观察、心理测量或必要的心理生物学检查方法。

心理检查所涉及的方面有:①病人的人格;②病人当前的心理(情绪)状态;

③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如生活或工作应激事件)。所选取心理测验着重于病人的情绪障碍。还可以采用适当手段评估心理应激源、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等。评估结果有助于对病人确定心理社会因素的性质、内容,评价它们在疾病发生、发

展、恶化和好转中的作用。

(二)心身疾病的鉴别诊断

在鉴别诊断方面,诊断心身疾病时必须首先排除以下诊断。

1. 一些本身包括躯体症状的精神障碍如转换型障碍,其躯体症状是由于心理冲突所致。

2. 躯体化障碍这种躯体症状没有器质性病理基础。

3. 疑病症患者对自己的健康过度关注。

4. 经常与精神障碍相关联的躯体主诉如在情绪恶劣障碍中,患者常有肌肉无力、虚弱、疲劳等。

5. 与物质滥用障碍有关的躯体不适如与吸烟有关的咳嗽。

七、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是生理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心身疾病的预防也应同时兼顾心、身。心理社会因素大多需要长时间刺激才会引起心身疾病,故心身疾病的心理学预防应及早做起。

具体的预防工作包括:对心理素质具有明显弱点的人,应用心理行为技术予以指导矫正;对那些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应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减少或消除心理刺激;对出现情绪危机的正常人,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至于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的人群(如高血压遗传史)或已经有心身疾病先兆征象(如临界高血压)的人群,则更应注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八、心身疾病的康复治疗

心身疾病的治疗要兼顾到病人的生物学和心理社会诸方面。一方面要采用有效的生物医学手段在身体水平上处理实在的病理过程,另一方面必须在心理和社会水平上加以干预或治疗。

对于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之以心理治疗。例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综合的生理性救助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也应对那些有严重焦虑和恐惧反应的病人实施术前必理指导;对于过度换气综合征病入,在症状发作期必须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以阻断恶性循环,否则将会使症状进一步恶化,呼吸性碱中毒加重,出现头痛、恐惧甚至抽搐等。

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辅以躯体症状的疾病,或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

慢性经过的心身疾病,则可以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安排好心理治疗。例如高血压和冠心病病人,除了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外,应重点做好心理和行为指导等各项工作。

心理和社会水平上的干预、治疗,主要围绕三个目标:①努力帮助患者从客观上消除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例如消除应激源。②提高患者对应激的认识水平,增强患者的应对能力。③努力矫正由应激引起的生理反应,以减轻其对身体器官的冲击。具体方法如下:

(一)个体层面

个体康复在心身障碍的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个体康复主要是指提高个体认知能力。

1.制定个性化康复教育方案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文化程度等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教育时机,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个性化康复指导,使其了解治疗方法、预后、自护方法等,并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

2.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加强个人修养,提高辨别能力,并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

3.培养健全的人格人格是在一定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影响下,以及个人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个体康复应依据社会文化背景特点,加强家庭和学校教育,有目的地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4.保持良好的情绪有目的地培养个人心理防御机制,提高个体抵御挫折的能力,在应激条件刺激下,减弱或消除紧张、不安和痛苦等负性情绪,恢复心理平衡。

5.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调整心理和行为,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做到人与社会和谐;有目的地丰富个人生活经历,提高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掌握正确的认知评价模式,提升个人社会容忍度。

(二)心身层面

鉴于心理因素在心身障碍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心身两个层面加强心身障碍的治疗与康复已得到高度重视。

1.心理治疗根据患者自身及疾病特点,灵活采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影响

患者的人格、应对方式,调整其情绪,减轻过度心理紧张引起的生理异常。

2.身体治疗身体治疗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药物治疗,目前认为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同时,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对调节心身障碍或情绪活动非常重要。国内外研究已证实,引发心身障碍的主要情绪障碍是抑郁和焦虑情绪,这些负性情绪水平过高或持续过久时,选用某些改善情绪的药物,如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来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控制过度的心理生理反应,对于促进疾病康复具有显著的疗效。

(三)社会层面

每个人无论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地位如何,都有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从而影响疾病的康复。因此,应通过全社会的力量,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消除心理社会因素的不良刺激,避免人为的精神创伤,促进心身障碍早日康复。

心身疾病的心理干预手段,应视不同层次、不同方法、不同目的而决定,松弛训练、支持疗法、环境控制、生物反馈、认知治疗、行为矫正疗法和家庭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均可选择使用。

第二节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

一、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心理康复

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是一种以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以全身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一种被最早确认的心身疾病。一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除与高钠膳食、遗传缺陷等原因有关外,心理一社会因素在本病的始动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高血压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其治疗措施不能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上,近些年来开始的心理治疗可以消除心理一社会刺激的因素,改善情绪状态。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协助降低血压,减少药物用量及靶器官损害,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帮助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原发性高血压的预防包括调节情绪,减少工作和生活应激,矫正不健康行为,注意培养健全的人格等。(一)发病原因

一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除与高钠膳食、遗传缺陷等原因有关外,心理一社会因素在本病的始动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1.情绪因素情绪对血压的影响特别明显。长期的忧虑、恐惧、愤怒常导致血压的持续升高,1971年Hokanson等人对愤怒导致高血压的研究表明,在激怒的被试者中,那些必须压抑敌对反应而不允许发泄愤怒的人比允许发泄愤怒的人血压要高。愤怒情绪如果被压抑,造成心理冲突,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2.环境因素世界上不是所有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都相同,也不是所有人的血压都随着年龄而升高。有人提出,差别的比例归因于文化不同和所受到的压力不同。血压较低的人群多半过着较少“心理紧张”的生活,保持着稳定的传统的社会生活,如农村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比城市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要低。当语言、文化、经济、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甚至气候、居住、工作等环境发生变化时,紧张、不安全感、再适应困难都会促进高血压的发生。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那些持续性的心理一社会紧张刺激,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上有一定的意义。

3. 人格特征关于高血压患者的人格特征是有争论的,日本石川中认为高血压患者具有被压抑的敌意,攻击性和依赖性之间的矛盾,焦虑乃至抑郁。高血压是多型性的。换言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个性特征并非是特异的,可以发生在各种个性特征的人,但经常焦虑和易于发生心理冲突的人易于发生高血压病,主要表现为对事物敏感、性情急躁、不安全感、长期压抑自己的愤怒与敌意。另有资料显示高血压病与A型行为模式有关。

此外,人们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多有易焦虑、易冲动、求全责备、主观好强的A型性格特点,而临床对高血压病的观察也表明:药物配合心理治疗的效果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

(二)原发性高血压病病患者的心理反应

1. 脑衰弱综合征高血压病初期,有部分患者出现脑衰弱综合征,表现为头部不适,跳动,情绪易激惹,心跳加快,心前区不适。出现入睡困难,睡眠不安,噩梦及易惊醒。患者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工作能力受影响,工作不能持久。

2. 焦虑恐惧抑郁状态患者过分注意自己的病情,或对病症发作感到恐惧、忧虑甚至产生死亡恐怖和疑病观念。在高血压病中期阶段伴随着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可呈明显发作性的焦虑和忧郁,亦可伴兴奋、烦躁和不安。

3. 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脑病时的精神症状

(1)意识障碍常突然发作,以夜间为多,发作前数天可有头痛、失眠、情绪不稳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朦胧,谵妄或精神错乱状态,还伴有恐怖性的幻觉或片段的妄想,甚至自伤、伤人、兴奋、冲动、言语不连贯、定向力丧失等。意识障碍的程度时深时浅是本病的特点,有时可与周围环境保持部分联系,发作可持续数日至数周,恢复后可有遗忘。

(2)假性脑肿瘤样综合征发生在高血压病晚期,主要由于脑血管器质性改变而渐现意识混沌,表现为精神萎靡、乏力、无兴趣,表情呆板、思维贫乏、反应迟钝、动作缓慢,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等颅血压增高征象。

(3)幻觉妄想综合征多见焦虑、紧张、恐惧后出现幻听、被害妄想及疑病观念。幻觉及妄想的内容常相互联系,但妄想缺乏系统化。

(三)原发性高血压病病患者的心理康复

1.提高应对能力稳定情绪要让患者了解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找出引起疾病的原因,提高其应对心理一社会应激源的能力,有条件的应隔离紧张刺激,缓解心理压力。

2.配合心理治疗近年来,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方法上主张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松弛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行为矫正疗法等心理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心理治疗贵在长期坚持。

(1)松弛疗法松弛疗法是目前治疗高血压比较常用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尽管各种松弛训练的含义和模式各不相同,但以下几种是共同的训练特点,松弛疗法是对神经、肌肉达到放松的过程,包括排除杂念、全身放松、深慢呼吸等,松弛疗法需要病人反复长期的训练,掌握了全身主动放松时的体验,逐渐做到很容易地再现这种心身状态,结果,血压成为一种能被患者“随意”操作的内脏行为,从而达到降压目的。另外,有研究发现,使用音乐松弛训练,能使高血压患者产生即时降压效应,下降幅度有显著统计意义。一般认为,对于有高血压倾向的人,

松弛训练则可作为一种预防手段。

松弛疗法用于临界型高血压和不稳定性高血压效果最好,可以代替药物使用;对严重高血压,松弛疗法也可与药物一起使用,以减少药物使用量和不良反应,松弛疗法一般每周训练1次,每次15~20分钟,并要求患者回家后按训练程序继续练习,每天2次。

(2)生物反馈疗法近年来,生物反馈应用于高血压的研究越来越多,这种治疗高血压的方法较早的报道者是米勒(Miller,1972年)。目前,我国用于治疗高血压的生物反馈的方法多为肌电生物反馈。这种训综的直接目的不是使血压下降,而是使全身放松,间接地达到降压的目的。此方法是利用生物反馈学习原理使个体更容易学会放松反应,因此被称为反馈辅助的放松训练。

1984年,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将生物反馈疗法推荐为轻、中度高血压治疗的首选方法,为中、重度高血压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生物反馈疗法多与松弛训练结合使用。

(3)行为矫正疗法行为矫正疗法治疗高血压,应首选那些因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健康而致病的患者。如高盐饮食、少动和高热量食物、肥胖、酗酒等。可选用条件操作法,当病人行为和生活习惯改变时,给以奖赏,予以强化,使病人逐步建立健康的行为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渐消除症状,以收降压之效。(4)其他如运动疗法、药物治疗、音乐疗法及相关治疗,对高血压的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

1)运动疗法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对轻度高血压患者可选用运动疗法,其中耐力训练和有氧训练均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训练方法,均具有一定的降压、减肥和减少心脏并发症的作用。重度高血压患者在使用一定降压药物后仍可结合进行低度的运动训练,但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限制了运动量。

2)对伴发的精神障碍进行积极治疗:对持续存在焦虑和抑郁的患者,需要选择适当的抗抑郁药物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ls)和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

3)对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也要积极对症治疗。

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心理康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最严重而且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鉴于其病因的多元化,单纯用遗传、高血压、高血脂等生物因素不能完全解释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当今有相当学者的研究表明吸烟、活动过少、心理社会压力、不良情绪以及A型行为等心理社会因素,同样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A型性格行为者:勤奋努力、争强好胜、苛求自己与他人、易激惹、人际关系紧张、常有过度敌意,其发生CHD的人数3倍于B型行为者。

(一)发病原因

1. 心理应激迄今为止,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应激在冠脉痉挛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情绪应激促发冠脉痉挛时,可以引起严重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研究表明心理一社会紧张刺激与冠心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人际关系紧张、职业的变化、恋爱挫折、婚姻不幸福、亲人的死亡等均可导致冠心病的发生。鲁塞克(Russek)和佐曼(zohman)对100名冠心病患者调查发现,患者的工作、饮食、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与100名健康人的主要差异是紧张的生活体验,91%的患者在症状出现前,都曾经从事负担过重、长时期的紧张工作。

2. 行为类型弗雷德曼(Friedman)等把人的行为特征分为A.B两型。A型行为的表现特点是好胜心强、雄心勃勃、具竞争性、努力工作而又急躁易怒,即具有时间紧追感和敌对倾向等特征;相反,表现为心地坦荡、不争强好胜、从容不迫地做事者属B型行为类型。1978年美国心肺和血液研究所宣布确认A型行为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冠心病患者具有A型行为者常伴有交感张力增高、儿茶酚胺释放过多,引起高血压和心率增快、心律失常以及冠状动脉痉挛等后果。现认为A型行为对冠心病康复不利的主要成分为:敌意和抑制性愤怒。

3. 行为危险因素行为危险因素如吸烟、缺乏运动、过食与肥胖,以及对社会压力的适应不良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往往是在特定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条件下行为学习的结果。例如,一定的经济条件、饮食习惯、文化背景易造成肥胖;特定的工作条件和技术的进步常造成运动的缺乏等。行为危险因素则又进一步通过机体的生理病理作用促进冠心病的形成。由此可见,社会因素与行为危险因素对于冠心病是两类既互相联系,又互相独立的致病危险因素。认

识这一点,对于如何预防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理反应

1.对诊断和症状的心理反应许多患者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患上冠心病,在没有症状和被诊断前通常无心理反应。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症状而被确诊后,患者就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其反应特征与患病前个体的人格特征与对疾病的认识有关。倾向于悲观归因模式思维的患者常常紧张焦虑不安,甚至出现惊恐发作,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对预期死亡的焦虑,部分患者继发抑郁,整个生活方式发生重大的改变,疾病行为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要行为,这样可能加重冠心病,诱发心肌梗死。部分患者则采用“否认”的心理防御机制,导致就诊的延误。

2.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理反应国外对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患者的研究发现,至少8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虑、58%出现抑郁情绪、22%产生敌对情绪、16%表现不安。通常,第1天为焦虑;第2天有部分患者呈现“否认”的防卫反应;第3~5天主要为抑郁,并成为患者的主要情绪反应,其持续时间比焦虑长。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重度抑郁与冠心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有关,冠心病患者中抑郁症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的3~4倍。在冠心病病房中的患者约33%请过精神科会诊,理由依次为:焦虑、抑郁、行为问题、敌意、谵妄、睡眠障碍、征求用药意见等。这些心理因素对病的发展又起着重要的作用。焦虑情绪主要是由于担心突然死亡、有被遗弃感和对各种躯体症状的反应。在CCU,由于患者突然处于一个陌生环境,并被当做一样“物体”固定在床上接受治疗,一系列监护仪器连续记录他身上的各种数据并以此评价患者的医学状态,这一切都无法被自己所控制,若周围有患者死亡或接受抢救,情绪反应可能更加严重。而在心肌梗死急性期采用“否认”机制则有利患者对疾病的适应。

3.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反应冠心病康复期患者最常见的主诉是疲乏、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对性生活的担心、不敢恢复工作等。衰弱感容易导致患者长期活动减少,而渐至肌肉萎缩,进一步加重疲乏感,疲乏又常被理解为心脏损害的症状。因此,对大多数病例,主张在恢复早期即指导其进行渐进性活动锻炼以及各种心理行为干预,必要时进行抗抑郁治疗。

(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理康复

1.健康教育在冠心病的不同临床阶段,针对患者的不同临床症状和心理反应,

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减少焦虑,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2.矫正危险的A型行为通常采用松弛训练、改变期望、时间管理指导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综合方法。松弛训练可采用想象放松法、深呼吸放松法等;康复训练多采用分阶段康复训练方法,根据患者不同临床阶段,制订不同的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患者逐渐克服恐惧。

3.改变生活和应对方式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合理调配膳食结构,控制脂肪及蛋白质的摄入,低盐、低糖饮食,多食水果、蔬菜,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能够帮助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行为能力。

4.焦虑、抑郁的治疗一旦患者出现明显的焦虑、抑郁表现,则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的药物和心理治疗。抗焦虑药可选择苯二氮革类,如地西泮、帕罗西汀等;抗抑郁药可选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和选择性五羟色胺受体抑制剂(SSRIs),以SSRls为首选,如氟西汀、舍曲林等。

三、糖尿病的心理康复

糖尿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人数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诊断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增加。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糖尿病是一种自我管理性疾病,诊疗护理过程中,心理反应十分复杂。一般情况下,疾病影响患者的心理,而心理反应又可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疾病的进展。由于患者所受社会环境影响和个人文化素养不同,而对疾病的认识态度也截然不同。一旦发现疾病后,思想受刺激,精神受压力,又处于特定的环境之中,更需要特殊心理的需求。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心身疾病。

(一)糖尿病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是复合病因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及环境、心理、社会方面等因素有关。这里主要讨论环境、

心理、社会方面的因素。

1. 应激状态临床观察和研究发现,强烈的生理应激和精神创伤,可以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系统,使肝糖原分解、糖原异生,或延缓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处理,致使血糖升高,出现或加重糖尿病。已经发现,心理应激可以使正常人显示糖尿病的某些症状,如糖耐量减低、血糖升高、尿中糖和酮体含量增多。与糖尿病患者不同的是,正常人在应激解除后很快恢复正常,而糖尿病患者则很难恢复。动物实验发现,在应激状态下,生长激素、皮质类固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高血糖素被释放出来,抑制胰岛素的作用,阻止了血中葡萄糖转化为脂肪,使血糖增高,易于产生糖尿病。以上说明,强烈的生理应激或应激的持续状态可以诱发糖尿病。

2. 生活环境许多研究发现,生活环境的变化与糖尿病发病及病情有一定的关系。Rahe(1969)的调查表明,在指定的时期生活变化单位分数越大,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就越严重。其他研究证实,安定、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使病情缓解,而紧张、抑郁和悲愤等常常导致病情加剧或恶化;而稳定的生活环境往往带给人安定、良好的情绪,反之,会使人紧张和抑郁,甚至悲愤。

3.人格因素有调查发现,情绪不稳、神经过敏、适应力差、内向、被动、依赖、幼稚、不安全感、优柔寡淡、缺乏自信和有抑郁心理的人较正常人易发糖尿病。

4. 社会因素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营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体力劳动减少,致使营养过剩,肥胖者日益增多,2型糖尿病例逐渐增加。

(二)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反应

1. 青少年发病者的心理反应 1型糖尿病患者多为青少年,他们往往难以适应糖尿病所带来的变化,其病情更易波动。对饮食和药物治疗的严格要求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糖尿病影响了他们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妨碍了他们完成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因此,在青少年期发病的患者中常可见到激动、愤怒、抑郁与失望的情绪反应,也可见到孤僻和不成熟的性格持点,少有亲密的社会关系,并且很少对其社会关系发表意见,表现出对密切关系的恐惧。因此,如何帮助青少年适应糖尿病所带来的变化,顺利完成心理发展过程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2.成年期发病者的心理反应成年期发病的患者多为2型糖尿病,其患病后心理反应的性质、强度和持久性取决于许多因素,主要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既往的健康状况、生活经历、社会支持、对疾病的认识和对预后的评估以及应对能力和性格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易于发生波动,所以患者的应对努力和预防病情波动的措施不一定总是导致病情稳定或好转。在这些情况下,患者就会感到失望、无所适从、悲哀、忧愁、苦闷,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应对外界挑战和适应生活的能力下降,甚至导致自杀行为。自杀意念的发生与抑郁严重程度和治疗依从性相关。不良的情绪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和病情转归又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3.抑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长期疾病,长期的饮食控制、血糖监测、胰岛素的服药或注射,都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患者心理压力大,容易产生抑郁情绪,糖尿病患者抑郁发生率>25%,并发现抑郁和高血糖显著相关。

4. 人格障碍有些青少年罹患上糖尿病后,表现出敏感、多疑、隐瞒病情和恐惧,与周围人群的交往逐渐减少,易形成孤僻性格和不成熟的人格。有些成年患者把自己置身于“糖尿病患者”这一固定角色,长期依赖于治疗和他人的照顾,这种心态一方面阻碍了疾病的康复,另一方面使患者的性格发生变化。

5. 糖尿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近年受到关注由于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导致血一脑脊液屏障功能下降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缺血缺氧,故对人心理活动会产生全面的影响,包括认知功能、情绪、性格、运动能力等,并影晌患者的社会功能,这些功能的受损又会影响患者的血糖控制。

6. 糖尿病还可引起性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性欲下降、性兴奋降低、勃起能力下降及性交次数减少,进而性满意度下降,进而影响人际关系。其原因与血糖控制不良、躯体并发症、神经系统受损和抑郁情绪有关。

总之,糖尿病是一慢性复杂疾病。帮助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如何适应糖尿病所带来的变化,顺利完成心理发展过程非常重要。对所有糖尿病患者在帮助改变生活方式时要更多关注他们患病后的情绪反应和生活质量。

(三)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康复

糖尿病患者心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的情绪反应,帮助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他们对糖尿病医疗计划的依从性和康复的主动性,从而提高生

活质量。

1.认知行为治疗

(1)认知治疗由于糖尿病的患病人群大,其治疗过程漫长甚至终身,因此只有通过糖尿病的康复教育,把疾病的防治知识教给患者,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信念,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自我管理,自觉地执行康复治疗方案,这对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重大意义。通过宣传教育,使患者通过自己和家属的共同努力,改变自己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摄盐过多、过于肥胖、体为活动太少等),通过自身行为的改变,控制危险因素和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帮助患者科学地安排生活、饮食和体力活动。定期随访,树立其治愈疾病的信心。

(2)行为疗法为帮助患者遵从复杂的治疗计划,可采用行为疗法。与患者一同制订“行为协议”,为医生和患者规定一系列的责任和相互期待的行为。其中,医生的责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为患者安排治疗和食谱;患者的责任是执行医嘱,严格控制饮食,按处方用药。医生与患者必须相互配合,共同为患者负责。也可以让患者每天记录治疗日记,记录内容包括患者每天的饮食、活动、用药、血糖和尿糖等详细情况,自我检测治疗行为,医生定期检查和复核,以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2. 支持性心理治疗

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折磨,容易丧失治疗信心,治疗师要关心、体贴患者,耐心细致了解患者心理状态,通过支持、解释、疏导、鼓励等方法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心理,帮助患者树立生活和治疗的信心;指导患者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科学地安排饮食和体力活动,针对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做好应对指导工作。

3. 放松疗法

精神和身体的松弛是治疗糖尿病的一个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有助于胰岛素分泌增加,

血糖水平下降,改善糖耐量,增加外周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患者可以通过听音乐、深呼吸、散步和按摩等方法使自己放松。

4.治疗不良情绪

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均可导致血糖波动,影响糖尿病的稳定。轻者可通过松弛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来稳定情绪降低血糖;重者需遵医嘱服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5. 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

对反复出现复杂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有效临床治疗的同时,还应及时向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总之,患了糖尿病除了需要合理用药和精心护理外,患者和家属都要对糖尿病有全面的

认识,配合医生治疗,除了坚持服药、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等方面外,还要从心理上进行疏导,使患者从心理上得以康复,才能事半功倍。要纠正患者对糖尿病的错误认识,使他们认识到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四、癌症的心理康复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心理因素与癌症的关系已得到普遍公认为心理因素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一)发病原因

某些理化因素和刺激、病毒、慢性感染、遗传、药物、激素、老年等因素都与癌症有关,而社会心理紧张刺激这一重要的致病因素不容忽视。

1.个性特征早在公元2世纪就有人注意到了抑郁的妇女较性格开朗者易患乳癌。现代的一些行为医学专家们认为许多癌症患者的人格特征是:过分谨慎、回避冲突、过分合作、屈从让步、情绪不稳定而又不善于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追求完美、生活单调等,上述特征被称为C型人格特征。这种过于顺从忍让的个性,会使自己处于失望和无助悲伤之中,长期下去,会破坏体内免疫功能,最后导致癌细胞的生长、繁殖。所以有些心理学家把这种性格称为“癌前性格”。

2.负性情绪回顾性研究发现,长期具有负性情绪(主要是抑郁、不满、愤怒、敌视、不安全感和难以宣泄的悲痛等),明显比对照组更容易患癌症,其中抑郁情绪与癌症关系最密切。引起这些负性情绪的应激源多来自于各种生活事件,如家庭或社会人际关系不和、遭受失去亲人或朋友的打击等。早期或青少年时期

的精神创伤在癌症发病中有一定意义,病前重大不幸事件更有着重要意义。调查表明癌症患者发病前(尤其是1年内)受到过近亲丧亡冲击者达72%,而对照组仅10%。有人对1400对配偶作癌症的心理冲击调查表明,配偶一方患癌症或死于癌症的心理应激可引起另一方患癌症。

癌症病人所产生的负性情绪主要与“重要情感的丧失”有关。所谓重要情感,是指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的情感,主是指对爱人、对子女及对其他有亲密关系的人的情感。这种重要情感的丧失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中年的离婚和老年的丧偶丧子等,使得他们内心极度地悲哀和孤独,这种丧失很难像年轻人那样可以通过再婚或再生育来得到补偿,这就有可能使得他们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当这种不良情绪达到不可控制的程度时,他们就会处于一种失控状态,也许正是这种状态所导致的躯体内环境的变化很适合癌细胞的生长,使得他们很容易患癌症。

3.不良的生活环境和习惯河南林州食管癌高发,广东西江地区鼻咽癌高发,江苏启东和湖北江汉平原肝癌高:均与当地环境、居民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有关。食道癌、胃癌高发区居民冬季好吃酸菜、咸菜等含有高浓度亚硝酸化合物,缺乏维生素C的食物;吃饭“粗、硬、热、快”、“暴饮暴食”及吃饭时生闷气都是消化道癌的促发因素。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增加,精神紧张,不少人常试图以大量吸烟、酗酒、过度进食来缓解焦虑,增加了消化道癌、呼畈道癌的发病率。性生活紊乱、性滥交等是各类性器官肿瘤的促发因素。

(二)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

1. 诊断初期的心理反应癌症患者多对于突如其来的癌症诊断难以接受,存在侥幸心理,通过各大医院反复检查,以否定诊断。一旦确诊,就会感觉焦虑、抑郁、恐惧和绝望,进而导致食欲、睡眠、行为异常,部分患者甚至还会有自残行为、自杀念头。随之出现被动依赖性增强,疑心加重,夸大身体的变化或过分警觉,自尊心增强,行为变得幼稚,渴望得到关怀和照顾。

2.治疗康复阶段的心理反应患者对不同治疗措施会产生不同的身心反应,担心疾病能否治愈,对治疗缺乏信心,甚至回避手术或寻求其他解决方法。

3.复发阶段的心理反应患者对治疗的信任感明显降低,努力寻求其他的非医学治疗方法者更为常见。在终极阶段常见的情绪反应是恐惧和绝望。

(三)癌症患者的心理康复

近年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结果均已证实,具有下列心理、行为特点的癌症患者,平均生存期明显延长。①始终具有治愈或康复的信心;②能及时表达和宣泄负性情绪;③能积极参与有意义的或能带来快乐的活动;④社会支持来源广泛,与周围人保持密切的联系。相反,悲观失望、抑郁焦虑、封闭孤独等消极的心理、行为则可加速病情的恶化过程。因此,及时、恰当的心理干预,对于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疾病、配合治疗,以及帮助患者减轻心理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认知疗法虽然“癌症不等于死亡”的观念已为不少人所接受,然而“谈癌色变”者仍很普遍。研究表明,凡能正确认识癌症、保持良好心态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故纠正癌症患者的错误认知,维护其积极乐观的情绪乃是癌症患者心理干预的第一要素。具体措施:加强癌症知识的科学宣教,使患者了解癌症发生与负性情绪、生活方式等之间的关系,了解目前治疗的进展、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疾病预后等。介绍时既不否认癌症的严重危害,又要让患者相信积极的治疗、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战胜癌症,纠正患者对癌症的不合理认知,帮助患者了解疾病,接受患病事实,及时进入和适应病人角色,增强康复的期望和信心。

2.支持性心理治疗对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举足轻重,特别是患者家庭成员的支持。因患者的家庭成员最了解其性格、心理需求、行为方式及生活习惯,提供的关爱和支持为他人所难以替代。因此,应积极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患者的心理康复。此外,鼓励患者保持人际交往,尽可能寻求社会支持资源,如来自朋友、同事、领导的支持等,使其感受到尊重、温暖和关怀,克服悲观、失望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以乳腺癌患者为对象的研究发现,得到配偶或知己高质量的情感支持、得到医生支持、积极寻求社会支持等因素能显著影响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 cell,NK)的活动水平。

3.情绪疏导癌症确诊后,患者可能会处于负性情绪状态,而长期的负性情绪,可使机体的神经一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进入负面调节,免疫功能急剧降低,加速癌症恶化,而病情恶化又会使情绪进一步恶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阻断这种恶性循环的关键在于解决患者的情绪问题。

针对否认心理,应允许患者在一段时间内采用否认、合理化等防御机制,使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精神病患者康复

孩儿们,都该回来了吧,都该收心了吧。再次提醒大家,初期答辩还有10-15天。需要内容: 1、封面 2、目录 3、选题背景(为什么选这个题) 4、课题简介(所做课题是什么解释清楚) 5、基地分析 6、设计理念(设计分析,怎样做这个设计,有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精神病患者康复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精神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精神病患者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成为一个亟待应对的社会问题。本文先从报纸上刊登的一则新闻入手,通过分析案例,得出精神病患者在社会中所处的弱势地位的事实,随后引出精神病患者康复问题。文章主要论述了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并从精神病社区康复的意义,家属在其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社区康复实际工作中的注意点三方面给予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康复社区康复服务 一、案例及其分析 4月21日凌晨时分,4名中学生翻墙外出玩耍,在曲靖市陆良县街头发现一名精神病患者后,竟以“打着玩”为由,用竹棍、石块等对其进行近两个小时的殴打,最终导致20岁的女孩钱金芬创伤性休克死亡。记者昨日从陆良县公安局获悉,因涉嫌故意伤害罪,4名中学生已被刑事拘留。(《春城晚报》4月26日) 除了谴责4名肇事青少年的暴行,反思未成年人心智教育的得失,我还想提出一个问题:对于精神病患者这样“行走于社会边缘的人”,我们如何给予他们应得的权利?残暴悖逆的背后,凸显的是道德的沦丧与教育的失范,而在其背后,掩饰不住的却是精神病患者面临的社会困境。精神病患者屡屡伤人以及被伤害的现象,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这种重视决不等同于忙不迭地将精神病患者送进精神病医院,精神病患者本身有病症的轻重之分,但其无意识下的行为有可能成为“定时炸弹”,也是一个亟待应对的社会问题。 对于精神病患者,社会虽然并没有彻底取消他们的容留空间,却往往在歧视与漠视中表露出人类根深蒂固的集体潜意识——把精神病患者当做生活不能自理乃至有害的群体,这种偏见很容易造成对其应享权利的抹杀。就社会学而言,个人化是社会制度安排的结果,一部分人权利得不到保障,也就是制度设计失当的结果。如果我们始终把精神病患者当成异类,那么无形中就扩散成一种社会性病理,受害者将是包括精神病患者在内的所有人。换个角度来说,当精神病患者脱离了整个社会制度设计的框架,被视为对社会“零贡献”的群体,很容易引发社会“占有与剥夺他人资源”的排斥感,由此而导致的“精神病患者属社会废物”的极端心理将有可能埋下危险的种子。以殴打精神病患者取乐的少年,是否也是缘于我们的社会对精神病患者合法权益保障的漠视,间接纵容了少年们的歧视心态与暴行而终酿惨祸

北京大学网络医学教育学院心理卫生与精神疾病护理 B卷

单项选择题(从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计20分) 1.心理卫生学科最重要的特点,其是一门( D ) A.应用学科 B.临床学科 C.基理学科 D.理论学科 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一次解放后恢复成立于( C ) A.1983年 B.1931年 C.1987年 D.1985年 3.在完全自然或不加控制的条件下,对人的行为进行观测和记录的方法,称为( B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4.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的提出者是( A ) A.法国的冯特 B.美国的冯特 C.法国的马斯洛 D.美国的马斯洛 5.1998年对北京市23所高校调查的数字表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达( B ) A.25% B.20% C.16% D.10% 6.心理健康的主要研究角度包括( C ) A.统计学 B.经济学 C.社会学 D.人类学 7.常见的心理防御反应有( B ) A.否认 B.焦虑 C.抑郁 D.冷漠 8.“既想抽烟,又怕损害健康”属于(D ) A.双避冲突 B.避趋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趋冲突 9.以下属于生理性需要的是( C ) A.食物 B.交往 C.艺术 D.知识 10.一般说来,生活事件在一年内累计到达150---300分 的人,第二年患病的可能性为( D ) A.50% B.40% C.30% D.20% 11.儿童期最快发育的系统是( C ) A.运动系统 B.消化系统 C.淋巴系统 D.神经系统 12.儿童青少年最晚发育的系统为( D ) A.生殖系统 B.血管系统 C.神经系统 D.淋巴系统 13.青少年不常见的心理问题为( D ) A.学习问题 B.恋爱和性的问题 C.事业成就问题 D.人际关系问题 14.生殖系统在青春期发育( A ) A.中等 B.不发育 C.最快 D.最慢 15.中年人不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C ) A.学习与工作的矛盾 B.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 C.家庭与事业的双趋冲突 D.渴望健康与追求成就的矛盾 16.中年人常见的心理冲突为( B ) A.理财与投资 B.性与健康 C.家庭与事业 D.学习与困难 17.老年人不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A ) A.对死亡的恐惧 B.变化环境造成的心理压力 C.对躯体不适过分敏感 D.主观健康评价差 18.生态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B ) A.噪音 B.污染 C.拥挤

常见的心理疾病

常见的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理异常的总称。通过对咨客心理症状的分析,可首先做出医学诊断,进一步做心理学诊断,便于选择心理治疗的方法。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精神病、神经症及其它心理障碍: 1、精神病:是一类严重的心理疾病,需精神科专科医生来治疗。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2、神经症:是公认的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是心理治疗的主要对象。根据ICD-9中规定,分为十类:A焦虑神经症、B歇斯底里(我国译为癔病)、C恐怖症、D强迫症、E抑郁症、F神经衰弱、G人格障碍、H疑病症、I其它神经症性障碍、J未定型; 3、其它心理疾病:A性倒错、B性变态(包括露阴症、窥阴症、挨擦症、恋物症、异装症),以上病症又叫性偏移。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复杂的一种,是脑的严重、慢性、致残性疾病。曾被认为是心理疾病,现划为大脑疾病。 有关精神分裂症的一些统计资料根据美国国立精神健康研究所的 资料: ●每年有200万以上的成年美国罹患精神分裂症,其中有1/10承认有过自杀行为。

●在美国,尽管仅1%的人群患有谨慎心理性疾病,然而,光精神分裂症所占用的消耗费用占所有精神心理性疾病费用的22%。 ●精神分裂症病人所占用的病床数占所有因精神心理性疾病住院的22%。 哪些人患精神分裂症? 尽管男女均可发生精神分裂症,但男性起病比女性早,通常在10~20岁起病,而女性常在20岁以后至30多岁起病。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有哪些? 以下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但每个患者表现有差异,症状包括: ●对现实的歪曲知觉 ●意识混乱 ●多疑 ●错觉 ●幻觉 ●思维紊乱 ●情绪失控 ●感情平淡(情感表达) ●工作和学习困难 ●缺乏密切的人际关系/社交退缩 ●夸大自身价值和/或不现实自我评价过高

七种经典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及心理影响因素

七种经典心身疾病的临床症状及心理影响因素 20世纪30年代,心身医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亚历山大(Alexander)把十二指肠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和支气管哮喘七种疾病称为心身疾病,即七种经典心身疾病。1980年,美国的心身医学所研究的心身疾病定义为:由环境心理应激引起或加重躯体病变的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一、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指发生在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以慢性,反复发作,节律性的胃脘部疼痛为典型表现。1.临床症状:以长期性,周期性,季节性和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为典型临床表现。常伴有上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泛酸,嗳气,烧心等症状。且症状的轻重与患者的情绪变化有密切联系。当病人因负性心理应激时间导致情绪压抑,心理冲突,精神焦虑时,临床症状加重,反之当病人情绪趋于平静,心情愉快时,症状就减轻或消失。 2.心理影响因素:①负性生活事件,生活事件作为紧张刺激物,当其强度和发生频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成为致病因素;②个性特征,患者有显著的依赖、神经质人格变异和高度的焦虑,抑郁等反应。他们对生活事件的刺激有着过度的反应,容易接受和积累刺激,并通过负性情绪反应使刺激损害定向到胃肠器官;③负性情绪,患者常存在情绪障碍,十二指肠溃疡的溃疡面积,病程,严重程度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 二、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指以高血压(收缩压≥21.3315kPa及舒张压≥12.6656kPa)作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表现不明者称原发性高血压。1.临床症状:病人常会出现心情烦躁、易怒、记忆力减退等心理症状,并常合并有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心悸、倦怠等躯体不适,少数病人甚至有意识障碍、兴奋、躁动、忧郁、被害妄想,幻觉等较严重的精神症状,而这些精神症状常与血压升降呈平行关系。2.心理影响因素:①负性情绪,焦虑紧张愤怒以及压抑情绪常为高血压的诱发因素;②人格特征,患者常表现为A型行为特征(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③慢性应激,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指甲状腺呈高功能状态,有甲状腺肿大,基础代谢增加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特征,是精神应激诱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紊乱的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是一种多系统综合征。1.临床症状:怕热、多汗、食欲亢进、消瘦、心慌、情绪紧张及脾气急躁等症状。大多数甲亢患者出现甲状腺肿大,肿大的程度有轻有重,极少数甲亢患者甲状腺不肿大。不少甲亢患者还有眼球突出,眼球突出的程度有轻有重。2.心理影响因素:①负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可作为心理应激源,引起负性情绪体验,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抑制机体免疫而使机体处于疾病的易感状态;②个性特征,甲亢患者可能有焦虑、抑郁或倾向“A”型行为等性格特征;③负性情绪及精神障碍,甲亢的发生与长期的精神创伤、过度悲哀、紧张和愤怒等心理变化及精神障碍的关系比较密切。 四、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局限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症过程。1.临床症状:①腹泻、便秘,

最新精神疾病护理学

精神疾病护理学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当前广泛提倡的新的医学模式是:D A.生物医学模式 B.整体平衡模式 C.心理社会模式 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E.社会文化模式 2.听幻觉最常见于C A.躁狂症 B.抑郁症 C.精神分裂症 D.癔症 3.病人原先无任何精神异常,某次听广播时突然坚信播音员在说他,而他的生活经历与当时的广播内容并无明显联系.这病人可能的症状为B A.听幻觉 B.原发性妄想C继发性妄想 D.思维散漫 4.谵妄属于下列哪种障碍D A.情感障碍 B.思维障碍 C.行为障碍 D.意识障碍 5.痴呆综合征又称为C A.急性脑病综合征 B.谵妄综合征 C.慢性脑病综合征 D.遗忘综合 6.病人呆坐于一旁,对医生的任何提问均不作回答,医生让其开口喝水时,患者却双唇紧闭,扭头逃避面前的杯子,该患者的症状可能是B A.缄默症 B.主动违拗 C.被动违拗 D.木僵 7.随境转移主要见于D A.精神分裂症B.神经衰弱C.疑病症 D.躁狂症 8.下列哪种说法错误D A.谵妄病人可发生冲动行为 B.谵妄病人的视幻觉多为恐怖性的 C.谵妄病人常有定向障碍 D.谵妄病人突然变得安静,说明病情好转 9.男,55岁,有长期饮酒史,近期出现情绪低沉,想死,由家属送来急诊,当时呼吸有明显酒味。对这样有自杀意图的酒依赖者,最合适的处理是B A.耐心说服,劝其不要自杀 B.立即住院治疗 C.每日一次心理治疗 D.每日一次群体心理治疗 10.关于精神病学的学科地位,以下哪种说法正确( D ) A.精神病学是生物医学的分支学科B.精神病学是行为医学的分支学科 C.精神病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D.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分支学科 11.感知的定义为( B ) A.缺乏相应的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 B.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而被意识到的过程

关于精神卫生的知识

关于精神卫生的知识 1、精神健康是健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每个人不仅需要身体健康,也需要精神健康。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又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精神卫生问题(mental health problems),又称心理卫生问题。精神卫生问题的存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人都会存在精神卫生问题,自己可能意识不到。 精神疾病(mental illness),又称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组疾病的总称。可分为两大类,即重性精神病和轻性精神障碍。重性精神病指患者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

状,如幻觉、妄想、行为异常,并对自身疾病缺乏正确的判断力,这类病包括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轻性精神障碍则是指患者无严重持久的精神异常,尚能适应社会生活,对病态体验有一定的认识、有求治欲望,如神经症,失眠症和某些心理障碍。 现行的国际疾病诊断分类(icd-10)将精神疾病分为 10大类72小类近400种。10大类为: 1. 器质性精神障碍。如老年期痴呆。 2.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如酒精依赖综合征。 3.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4. 心境(情感)障碍。如抑郁症和躁狂症。 5. 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如焦虑症。 6. 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如失眠症。 7. 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如偏执型人格障碍。 8. 精神发育迟滞。即通常所说的智力低下。 9. 心理发育障碍。如儿童孤独症。 10. 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2、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与躯体健康和躯体疾病一样,

引发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引发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来源:吉林安定医院 https://www.360docs.net/doc/8e14101877.html,/ 人为何有压力?压力为何能引发心理上的障碍?从古至今,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心事,这些都是恒久性的问题。学生为考试苦恼、青年人为恋爱折磨、白领为工作奔波、中年人为养家糊口苦干、老人为疾病烦忧.......身为情感性的人,我们都具有自己的思维和个性,生活中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解决这些烦忧的时候,难免不会不波动到人的情感,由此而引发心理上的问题。 引发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一、心理原因 人的性格不同,处理事情的态度也不一样。一般问题发生在常人身上所产生的影响不可能延续太长时间,没有对正常的生活和心理造成危害。然而,心理素质差的人情感脆弱、神经敏感,遇到一些小事就会久久不能忘怀,感情易受伤害,继而引发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产生系列的身心障碍。如:考试焦虑、升学就业、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等问题,它是心理咨询所要解决的主要对象。 二、生理 有的人先天存在某些机能的缺陷,如脑功能不完整等。这类人是心理疾病的易发人群,需要长期的服药抑制病情。除此之外,遗传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问题,如果某人的直系长辈中

有人曾经患过精神类的疾病,那么他患上精神病的几率要比常人高的多。 三、行为方式 不良的作息时间和行为方式如抽烟、酗酒、好逸恶劳等也可能引发心理疾病。 四、超负荷的压力 现正的都市群体被高强度的学习、工作压力所围绕。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得不到喘息,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心理上的疲劳,重则诱发精神类疾病。 五、生活所迫,加重心理压力 家庭生活的重担,工作上的激烈竞争,在双重重担的作用下,极易诱发心理疾患。 六、学习压力过重 近年来,大中小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案例越来越多,不得不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这些学生每天要面对做不完的习题、家长和老师不停的唠叨、考不完的试...身负重望的他们,不得不加快脚步、绷紧神经的学习。重压之下这些学生难免不出现心理上的障碍。 七、缺乏关爱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课题。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老人都达到了温饱水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主要特点包括: 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②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 ③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 心身疾病的发病率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些他们认为是内科的疾病而看成与精神科相关,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关注。 主要生理病理过程与特征是: 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如持久的心理压抑、脾气暴躁或不良的

生活习惯、急性或慢性的精神刺激、不良的生活环境等。 以躯体症状(器质性)表现为主,不仅存在多种症状且有相应的细胞组织形态学改变。高血压、糖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各种心理和躯体的生理病理症状:如心慌、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皮肤瘙痒、麻木、灼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心身疾病的主要病因是:遗传因素,生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三大因素所致 心身疾病可涉及多个学科、多个系统、多个脏器的功能损伤,故人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人生的路途中不断学习、修身养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积极预防心身疾病。与心理生理密切相关的常见疾病列举如下:循环系统 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神经性心绞痛、阵发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症、血管神经症、功能性期前收缩、雷诺病、二尖瓣脱垂症、原发性心动过缓症消化系统

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惹综合征、喷门痉挛、慢性胰腺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神经性贪食、习惯性便秘等 内分泌代谢系统 肥胖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妇产科 痛经、闭经、经前紧张症、月经失调症、功能性子宫出血、不育症、产后抑郁症、慢性盆腔疼痛、围绝经期精神障碍等 神经系统 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慢性疲劳症、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等 骨骼肌肉系统 类风湿性关节炎、痉挛性斜颈、全身肌痛等 泌尿生殖系统 夜尿症、过敏性膀胱炎、阳痿、早泄、性欲低下、慢性前列腺炎等 外科 手术后神经症、器官移植后综合症、整

家人如何与精神病人沟通

家人如何与精神病人沟通 有不少病人家属在陪护的过程中,由于不懂得如何排解自己的精神压力,也出现了精 神或心理上的问题。照顾精神病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家属有一个健康、积极的 心态。 首先,要正确看待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和别的疾病一样,都是一种普通的疾病,只是 表现症状和治疗方法不同,不能对精神病有任何歧视。家属一定要用一颗平常心,勇敢地 面对外人,自信起来,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丰富自己的家庭生活,让生活过得开心幸福。 其次,要意识到精神疾病是可治的,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有很多精神病人是可以康复的。家属在陪护病人的过程中,要注重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多与医护人员沟通,多了解 心理康复过程中需要留意的事项。家属是病人最直接的接触人,如果自身心理素质不过关,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家属还要主动通过多种途径去舒缓自己 的精神压力。家属照顾病人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精力,但不能因此就不与社会接触,应尽可 能给自己创造接触美好生活的机会,比如购物、探亲访友等,让自己的心态适度放松。 最后,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全家人到医院的心理科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请心理医生 为家属做心理疏导。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压办法。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家属应保持良好的情绪,做一些户外活动,学会换位思考与转移 视线的方法,处理好和精神病患者的关系,不仅可以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也可有效防止 精神病患者病情的复发。 作为患者的家人,要帮助患者合理的安排生活,使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督促患 者搞好个人卫生,还可以陪着患者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 对于一些拒绝服药的患者,我们的态度要温和,要耐心的劝导患者服药,不能够强制 性的灌药,否则会起到反作用。 如果患者的病情好转了一些,我们可以帮助患者进行一些文体活动,帮助患者和别人 进行沟通,帮助患者建立重返社会的信心和能力。 同时,整个家庭的氛围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充分的尊重患者,要鼓励患者像正常人 一样生活,不要觉得自己是个病人就什么都不行了,要帮助患者使其看见自己的优点,树 立起对抗疾病的信心。 以上就是成都安定医院的为你介绍的护理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注意的方面了,希望你 在了解了以后能够对身边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引起重视。

社区精神疾病与心理卫生(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e14101877.html, 社区精神疾病与心理卫生(一) 作者:夏益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09期 社区常见精神疾病概述 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社区常见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持久性妄想性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情感)障碍、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药物引起的精神(行为)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及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人格障碍。 社区精神疾病的防治 社区精神疾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即预防疾病的发生,降低发病率。一级预防主要是针对病因已经明确的疾病, 可以采取控制病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加以预防。在精神疾患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是由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等各种病原体侵犯脑组织所致,如病毒性脑炎、流行性脑炎、结核性脑炎和神经梅毒等。因病因明确,故可通过预防接种、给药、加强改善环境措施、防止交叉感染等方法加以预防。在工业生产及建筑业,有效地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可预防颅脑损伤所致的精神障碍及中毒性精神障碍的发生。 二级预防通过缩短病程来降低精神疾病的现患病率。措施是对已经发现有精神疾患的病 人要使他们能及时就医,经过有效治疗后,使病情尽快得到控制,争取达到精神症状完全消失,自知力恢复正常,社会能力也恢复到病前水平,即达到临床痊愈的目的。因此,对精神分裂症等发病机制迄今未明的精神疾病,在一级预防尚未能实施前,预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争取达到较好的疗效,及预防疾病复发等几个环节上。目前要做好精神疾病的二级预防,就应在社区建立精神疾病的防治机构,在人群中普及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使病人能及早发现和早期得到治疗。

精神病的治疗方法

精神病的治疗方法 精神病(psychosis)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什么是精神病】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佛洛依德研究发现大多数精神病人的神经系统是完好无损的,那些通过药物来纠正病人的神经系统来改善精神病人的精神状况受到了挑战,这启迪人们,应该从心理方面去寻找精神病的根源。精神病人的精神病根源是环境因素。目前学术界较普遍的看法是,心理治疗是精神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药物治疗为辅助治疗。 由于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及病变而发生的感觉、记忆、思维、感情、行为等方面表现异常的病。 【症状】精神病是由于人体丘脑、大脑功能的紊乱,而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常见的精神病有多种类型,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不同类型的精神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精神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有的间歇发作,有的持续进展,并且逐渐趋于慢性化,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如不积极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但是,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者也可以完全痊愈疾病,正常地生活、学习与工作。 《精神卫生法》立法工作的学者卓小勤先生说:所谓“精神病人杀人不犯法”,其实是人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法律并没有这样规定。根据刑法第18条规定,精神病人只有在不能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的行为,才不负刑事责任。也就是说,精神病人在非发病的状态下,打人杀人同样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许多精神病人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缺乏自制力,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常见类型】 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患者及家属应和精神科医生配合治疗。 还有不少人爱把神经病与心理疾病特别是精神病等同起来,总爱用嘲笑的口吻说:你有神经病。其实是个误区,神经病和精神病是区分开来的,精神病属于心理疾病范围,神经病属于器质性病理范围。 了解精神病的各大症状,可以有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精神病的治愈率。

心理疏导治疗心身疾病的临床体会

心理疏导治疗心身疾病的临床体会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作者:何振峰周鸿飞何连霞何高松 【关键词】心身疾病;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生活事件;社会因素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疾病。心理疏导治疗是治疗心身疾病的一个有效的手段[1]。即:以患者为中心,在患者不同的病情阶段,以严正,亲切,灵活,适当的合情语言,来激励鼓舞患者自我领悟,增强向疾病作斗争的信念和勇气,充分调动其治疗的能动性,促使心理病理自身转化,减轻或消除症状,达到治疗和预防,促进心理康复的目的。作者根据心理疏导治疗心身疾病的临床体会,将心理疏导与生物医学的关系以及临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总结如下。 1社会刺激和生活事件与心身疾病 随着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城乡经济的繁荣,人们生活条件得以改善,部分农户已步入小康。在农村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口生活结构的改变,收入差距拉大,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心理加剧,计划生育宅基地邻里之间的矛盾,社会治安,

农业收入相对较低以及孩子升学就业,家庭生活事件等一系列 的矛盾日益增多,各种社会刺激和生活事件日益凸显。有文献表明[2],外界环境的刺激对于心理状态的影响,可引起剧烈持久的神经内分泌紊乱,造成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心理改变。由此可见,著多的社会刺激和生活事件可逐渐导致胃溃疡,慢性结肠炎,慢性咽炎,高血压,冠心病,计划生育结扎并发症等心身疾病以及大量的神经症,应激性心理障碍的发生。除此之外,如:献血输血感染艾滋病及艾滋病孤儿的心理问题,计划生育结扎后的心理障碍等问题也归属于心身疾病的范畴。 2心身疾病与生物医学 不健康的心理导致的心身疾病其心理、生理、症状复杂,病理转归时间较长,心理痛苦根深蒂固。由于受旧的医学模式的影响,目前,仍有不少的医务人员缺乏对人体的正确认识,有意无意的把患者 当成一件损坏了的机器进行维修,忽视了人所特有的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十分复杂的思想、情感、个性等心理活动的特征。只重视躯体疾病的检查,忽视了以病人为中心,也就忽视了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试图完全依靠仪器检查疾病,单独用药对症治疗,收效甚微,相反,又加重患者新的痛苦。因此,我们既要注重仪器检查的重要性,又要依据临床特征科学的、合理的、适时的开展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3心理疏导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问题(资料查找)

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问题 1 想出院由于患者在发病时,因病态支配出现某些威胁家庭安宁、妨碍社会生活及影响邻里社会治安等行为,使精神病患者的出院往往不能立即被家庭和社会所接受,由于不能解决出院问题,患者常出现情绪不稳、易怒、责怪家人或工作人员,产生消极悲观念头,甚至企图自杀。 2 担心社会偏见由于世俗偏见,歧视精神病患者的情况依然存在,对住过院的患者在升学、就业、工作安排或职称晋升等方面都会遭到阻力,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下,有的患者会产生敌视,甚至报复心理,有些则形成自卑心理,甚至出现精神病后抑郁。 3 担心恋爱婚姻问题由于精神病是慢性疾病,易复发,一般住院时间较长,以及社会上对精神病的偏见及遗传因素等,使精神病患者结婚、生育等成了困难问题。调查的82例中,离婚22例,未婚27例,普遍在婚姻问题上存在心理包袱。 4 担心经济负担过重因精神病患者长期病假,尤其是病程较长、反复住院的患者,工资收入仍维持在原来的低水平,仅能支付伙食费及简单的日用品,无法提高“生活质量”。生活拮据,故产生自卑心理、抑郁情绪。 5 遵医服药问题由于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病认识不足,有的认为自己病已好,不必再继续服药,有的担心抗精神病药会影响身体健康,使身体发胖而不肯继续服药。 6 监护人问题精神病患者康复后回归社会,需要有人关心、照顾其生活,督促服药,而不少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监护人无法落实,而不得不留院疗养,从而产生被遗弃感和无助

感。 精神障碍患者心理康复的主要方法 精神障碍的心理治疗的具体操作步骤主要有:使患者树立信心,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家人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配合,以下做详细介绍。 首先,要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让精神障碍患者树立一个概念,那就是“精神障碍通过努力是可以治愈的”。确定了这个观念,才可以让精神障碍患者对于治疗抱有决心,有希望才有动力。 其次,要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对于精神障碍患者来说,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最为重要。应该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同时,还应多参与一些社交活动或是体育锻炼,拥有一个与时俱进的大脑和健康强健的体魄。 最后,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家人的支持与配合:这对缓解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对精神障碍患者理应多多给予关心和爱护,而不是以一种不理解、不耐烦,甚至是歧视的态度来对待患者。 一、认知提高法: 患病病缘故使精神障碍患者对任何人都存在不信任,敏感多疑,也不会接受任何人善意忠告。我们可通过认知提高法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信任的基础上向他们全面介绍其所患疾病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他们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 二、敌意纠正训练法: 精神障碍患者对任何人都有敌意和不信任感,采取敌意纠正训练法,有助于克服敌意对抗心理: 1、让他们明白: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谢的话,而不要不疼不痒地说一声"谢谢",更不能不理不睬; 2、让他们懂得:在生活中要学会忍让和有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干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肝火旺盛;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单元作业题

JC04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单元作业题(2019年11月考生适 用) 一、单选题(第1-100小题,每题0.5分,共计50分。) 1. 变态心理学侧重说明异常心理的:[分值:0.5] 您的回答:D. 特点(得分:0.5) 2.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的活动原则是:[分值:0.5] 您的回答:C. 快乐原则(得分:0.5) 3.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是:[分值:0.5] 您的回答:C. 性的冲突(得分:0.5) 4. 弗洛伊德将人们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分值:0.5] 您的回答:A. 防御机制(得分:0.5) 5.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分值:0.5] 您的回答:C. 顺利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得分:0.5) 6. 在人本主义看来,“存在焦虑”是:[分值:0.5] 您的回答:A. 存在与责任的冲突(得分:0.5) 7. 根据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是:[分值:0.5] 您的回答:A. 由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的(得分:0.5) 8. 区分心理正常的心理学原则中,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认为:[分值:0.5] 您的回答:A. 无明显原因的人格改变提示异常(得分:0.5) 9. 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分值:0.5] 您的回答:C. 不能接受现实检验(得分:0.5) 10. 感觉减退多见于:[分值:0.5] 您的回答:A. 抑郁状态(得分:0.5) 11. 无对象性的知觉是:[分值:0.5] 您的回答:A. 幻觉(得分:0.5) 12. 体内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的异常知觉,属于:[分值:0.5] 您的回答:C. 内脏性幻觉(得分:0.5) 13. 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分值:0.5] 您的回答:B. 假性幻觉(得分:0.5) 14. 思维鸣响属于:[分值:0.5] 您的回答:D. 感知障碍(得分:0.5)

精神病神经病心理疾病三者联系与区别 (1)

精神病和神经病 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常常存在一种错误的概念,就是把神经病和精神病混为一谈。每当听到人家说“神经病”,马上就会想到“疯子”、“傻子”。所以,不少文艺刊物和电视、电影中常常出现将精神病称为神经病的错误叫法。其实,精神病和神经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不能混为一谈。 精神病,也叫精神失常,是大脑功能不正常的结果。现有的仪器设备还查不出大脑结构的破坏性的变化。根据现有的资料表明,精神病是由于患者脑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发生了紊乱,有些患者的中枢神经介质多了,有些则是缺少某些中枢神经介质,或是某些体内的新陈代谢产物在脑内聚集过多所致。由于精神病患者大脑功能不正常,所以这些患者出现了精神活动的明显不正常,如莫名其妙地自言自语,哭笑无常,有时面壁或对空怒骂,有时衣衫不整,甚至赤身裸体于大庭广众面前…… 神经病是神经系统疾病的简称。前面已提到神经系统是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系统,它协调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功能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起着“司令部”的作用。凡是能够损伤和破坏神经系统的各种情况都会引起神经系统疾病。例如头部外伤会引起脑震荡或脑挫裂伤;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会造成各种类型的脑炎或脑膜炎;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可引起儿童脑发育迟缓;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可造成脑溢血等等。 那么,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有哪些症状呢头痛、头晕、睡眠不正常、震颤、行走不稳定、下胶瘫痪、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抽风、昏迷、大小便不能自己控制、肌肉萎缩以及无力等均是最常见的表现。概括地说,可以将症状分为两类:一类是刺激症状,表现为疼痛、麻木;另一类是破坏症状,表现为瘫痪。当然,有些神经病患者也可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失常,但这种精神失常和精神病人的精神失常有所不同,医生根据症状、检查以及各种化验等可以把这两者区别开来。 由此可见,神经病和精神病是不同范畴的两种疾病,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等均不一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把这两种概念搞清楚。如果遇到精神病患者看病的话,应当建议他到精神病院或精神科去;而神经病患者,则应该到神经科去看病。 需要说明的是,神经衰弱和神经病、精神病也完全不同,更不能混为一谈。 心理疾病 一、焦虑症:由紧张、不安、焦虑、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的心理状态 1.泛虑症 2.恐慌症 3.恐惧症:单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惧旷症 4.强迫症:强迫思考、强迫行为

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疗

1、心身疾病的特征是: A、以情绪障碍作为发病因素之一 B、发病率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C、同一病人不可能罹患数种类似性质的疾患 D、没有同一疾病或类似疾病的家族史 2、被动溃疡型的特点是: A、依赖性欲望以假性非依赖的防御形式表现出来 B、常表现为努力工作、事业有成的商人、教授等 C、在生活和工作中为不易与人相处的刚愎自用者 D、病人表现因毫无节制地退行、要求过多而经常遭遇失望 3、冠心病的人群常具有()性格: A、A型 B、B型 C、C型 D、D型 4、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因素不包括: A、心理冲突 B、工作压力 C、饮食习惯 D、个性特征 5、更年期综合征的心理诱发因素不包括: A、离婚

B、亲子关系差 C、工作晋升 D、人际关系冲突 6、以下哪种不属于心身疾病: A、消化性溃疡 B、高血压病 C、糖尿病 D、支气管哮喘 7、下列哪项不是支气管哮喘的人格特点: A、过度依赖 B、独立坚强 C、敏感 D、过于被动 8、主动溃疡型的特点是: A、口欲期的欲望并未被强烈地压制 B、常常显示出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能够承担一切责任的姿态 C、欲望很快地与无望和无助感结合为一体 D、病人表现因毫无节制地退行、要求过多而经常遭遇失望 9、早期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是: A、心理治疗为主 B、药物治疗为主 C、心理治疗配合药物治疗

D、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 10、中期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是: A、心理治疗为主 B、药物治疗为主 C、心理治疗配合药物治疗 D、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 11、晚期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是: A、心理治疗为主 B、药物治疗为主 C、心理治疗配合药物治疗 D、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 第六讲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包括狭义和广义的概念。所谓狭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一类有病理形态学或生化改变的躯体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强调病理学和生化的临床改变。广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一些躯体疾病或障碍,这些躯体疾病或障碍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没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的情况,例如,心因性阳痿、心因性厌食、书写痉挛、口吃等。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和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和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心身疾病的范畴 1.内科心身疾病

⑴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外收缩,雷诺氏病,神经性循环衰弱症等。 ⑵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习惯性便秘,直肠刺激综合征。 ⑶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心因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 ⑷神经系统: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自主神经失调症,心因性知觉异常,心因性运动异常,慢性疲劳等。 ⑸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亢进,阿迪森氏病,副甲状腺机能亢进,副甲状腺机能低下,垂体机能低下,糖尿病,低血糖。 2.外科:全身性肌肉痛,脊椎过敏,书写痉挛,过敏性膀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3.妇科:痛经,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不孕症,性欲减退,更年期综合征,心因性闭经。 4.儿科:心因性发烧,遗尿症,遗粪症,周期性呕吐,胃肠功能紊乱症,脐周痛和心因性呼吸困难。 5.眼科:原发性青光眼,低眼压综合征,中心性视网膜炎,眼肌疲劳,眼肌痉挛等。 6.口腔科:心因性齿痛,下颌关节炎症,原发性慢性口腔溃疡,特发性舌痛症,口臭,唾液分泌异常,咀嚼肌痉挛等。

心理卫生与精神疾病护理1-2次作业答案

心理卫生与精神疾病护理作业一 1. 以下属于精神病范畴的是() A)恐怖症 B)强迫症 C)焦虑症 D)幻觉症 E)厌食症 2. 以下疾病中,病因明确的是() A)脑外伤性精神病 B)精神分裂症 C)抑郁症 D)神经症 E)躁狂症 3. 患者发现自己母亲的脸变了颜色,好像妖怪,仔细一看又恢复原状。此症状为() A)错觉 B)幻觉 C)妄想

D)感知综合障碍 E)感觉过敏 4. 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最主要区别是() A)是否存在精神病性症状 B)是否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 C)病前性格是否健全 D)是否有神经衰弱症状群 E)起病是否有精神刺激 5. 患者心里想事时,就听到一个陌生的声音把他正在想的内容说出来,此症状为() A)评论性幻听 B)思维被广播 C)特异功能 D)思维鸣响 E)思维被洞悉感 6. 以下属于抑郁症的核心症状的是() A)早醒 B)自杀观念

C)思维迟缓 D)活动减少 E)心境低落 7. 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对治疗合作患者,应首选() A)大剂量安定肌注 B)电休克治疗 C)精神病药物口服 D)肌注长效抗精神病药物 E)心理治疗 8. 关于妄想的概念,错误的是() A)受文化影响 B)能被事实纠正 C)个人所独有 D)病态的信念 E)自我卷入 9. 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是()

A)强迫思维 B)关系妄想 C)思维不连贯 D)评论性幻听 E)虚构 10. 精神分裂症最常见临床类型是() A)偏执型 B)青春型 C)紧张型 D)单纯型 E)未定型 11. 躁狂症的典型思维障碍是() A)思维破裂 B)思维奔逸 C)夸大妄想 D)语词新作 E)关系妄想 12. 诊断抑郁症的必要条件是()

30种精神病名称、特征及症状

1、第欧根尼综合症: Diogenes又名肮脏混乱综合症或众议院综合征 症状特点: 1.生活脏乱, 2.极度自卑感 3.又强迫性的囤积行为,无法舍弃财物,过度的购买欲 4.有强烈的隐居欲望,拒绝他人帮助 5.主要出现在老年人上,有时伴随老年痴呆症 2、外地口音综合症: Foreignaccentsyndrome:外国口音综合症(Foreignaccentsyndrome)是一种临床上很罕见的病症通常伴随着严重的脑损伤,此病导致患者说母语时如同带有外国口音,例如:一个美国人可能说话带着法国口音 3、科塔尔综合症 科塔尔综合征(Cotardsyndrome):以虚无妄想(nihilisticdelusion)和否定妄想(delusionofnegation)为核心症状患者主要是认为自身躯体和内部器官发生了变化.部分或全部已经不存在了如某患者称自己的肺烂了肠子也烂了甚至整个身体都没了. 患者认为自己已经死了不复于人世或者五脏六腑已经被掏空即使正和外人说话也不认为自己是活着的 4、卡普格拉妄想综合症: 卡普格拉妄想症(Capgrasdelusion)命名自第一个介绍这个心理疾病的法国心理医师, 患有这种病的人会认为,自己的爱人被一个具有同样外貌特征的人取代了 5、Fregoli妄想综合症 又名人身变换症和卡普格拉妄想症(Capgrasdelusion)相反,这类患者认为身边许许多多的人其实都是同一个人的伪装,以上都属于错觉认知综合症的一种 6、被爱妄想症(Erotomania) 是一种少见的心理疾病,患者会陷入另一个人(通常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他谈恋爱的妄想之中。被爱妄想症又被称为克雷宏波综合症,“oldmaid’spsycho si s”、“eroticparanoia”、“eroticself-referentdelusions以纪念法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宏波(1872-1934)于1921年发表了题目为“LesPsychosesPassionelles”的一篇论文。 7、幻肢症phantomlimb 做过截肢手术的或意外丧肢的人有时会觉得失去的肢体仍然长在身上甚至感觉到冷暖,痒,挤压,气密性和刺痛,通常还会觉得不见的肢体比正常变短或处在扭曲的位置上。这种感觉间歇发生,会随着时间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