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域(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特征的比较

三域(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特征的比较
三域(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特征的比较

表1 三域(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特征的比较

特征细菌

Bacteria 古菌

Archaea

真核生物

Eukarya

形态和遗传

原核细胞结构是是否

共价闭合环状DNA是是否

组蛋白无有有

被膜包围的核无无有

细胞壁含胞壁酸不含胞壁酸不含胞壁酸膜脂质酯键连接醚键连接酯键连接核糖体大小70S70S80S

起始tRNA甲酰蛋氨酸蛋氨酸蛋氨酸

多数基因中有内含子否否是

操纵子有有无

mRNA加5'端帽和3'聚A尾无(部份有聚A尾,

但作用与真核不同)

无有

质粒有有稀少

核糖体对白喉毒素敏

否是是

RNA聚合酶1个(4亚基)几个(各8~14亚基)3个(各12~14亚基)需要转录因子否是是

启动子结构-10和-35序列

(Pribnow盒)

TATA盒TATA盒

对氯霉素、链霉素和

卡那霉素敏感

是否否

生理

产甲烷作用无有无

还原S或SO42-到

H2S,或Fe3+到Fe2+

有有无

硝化有有无

脱氮有有无

固氮有有无

基于叶绿素的光合作

有无有(在叶绿体中)基于视紫红质的能量

代谢

有有无

化能营养(Fe, S, H2)有有无

气泡有有无

聚-β-羟基脂肪酸作

为碳储存颗粒

有有无

在80℃以上生长有有无

在100℃以上生长无有无

(引自Madigan and Martinko 2006)

古细菌的介绍及其与真细菌的比较

古细菌的介绍及其与真细菌的比较 **** ***** ******** ·定义 古细菌(archaeobacteria),(又可叫做古生菌、古菌、古核生物的结构核细胞或原细菌),是一类多生活在极端的生态环境中的特殊细菌。 ·生存环境及形态 很多古菌是生存在极端环境中的。一些生存在极高的温度(经常100℃以上)下,比如间歇泉或者海底黑烟囱中。还有的生存在很冷的环境或者高盐、强酸或强碱性的水中。然而也有些古菌是嗜中性的,能够在沼泽、废水和土壤中被发现。很多产甲烷的古菌生存在动物的消化道中,如反刍动物、白蚁或者人类。古菌通常对其它生物无害,且未知有致病古菌 单个古菌细胞直径在到15微米之间,有一些种类形成细胞团簇或者纤维,长度可达200微米。它们可有各种形状,如球形、杆形、螺旋形、叶状或方形。它们具有多种代谢类型。值得注意的是,盐杆菌可以利用光能制造ATP,尽管古菌不能像其他利用光能的生物一样利用电子链传导实现光合作用。 ·代表性古细菌 极端嗜热菌(themophiles):能生长在90℃以上的高温环境。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发现的古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00℃,80℃以下即失活;德国的斯梯特()研究组在意大利海底发现的一族古细菌,能生活在110℃以上高温中,最适生长温度为98℃,降至84℃即停止生长;美国的. Baross发现一些从火山口中分离出的细菌可以生活在250℃的环境中。嗜热菌的营养范围很广,多为异养菌,其中许多能将硫氧化以取得能量。 极端嗜盐菌(extremehalophiles):生活在高盐度环境中,盐度可达25%,如死海和盐湖中。 极端嗜酸菌(acidophiles):能生活在pH值1以下的环境中,往往也是嗜高温菌,生活在火山地区的酸性热水中,能氧化硫,硫酸作为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极端嗜碱菌(alkaliphiles):多数生活在盐碱湖或碱湖、碱池中,生活环境pH 值可达以上,最适pH值8~10。 产甲烷菌(metnanogens):是严格厌氧的生物,能利用CO2使H2氧化,生成甲烷,同时释放能量。CO2+4H2→CH4+2H2O+能量 ·嗜热细菌 嗜热细菌只有在高温下才能良好地生长。迄今为止已分离出50多种嗜热细菌。在这些细菌中有一种最抗热的菌株(Phyolobous fumarii),在105℃繁殖率最高,甚至在高达113℃也能增殖。有人认为嗜热细菌生存的极限温度可能是150℃,若超过这一温度,无论哪种生命形式都不可避免地使维持DNA和其他重要的生命大分子完整性的化学键遭到破坏。 深海极端嗜热和产甲烷细菌,备受人们关注,因为它位于生命进化系统树的根部附近,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可能有助于我们弄清世界上最早的细胞是如何生存的问题。PCR 技术中所使用的Taq酶就是从水生嗜热菌)中分离到的。

论述产甲烷菌、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菌的系统分类地位、生理特性及在市政工程领域

论述产甲烷菌、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菌、海洋弧菌、光合细菌、发光细菌、产气荚膜梭菌、大肠杆菌的系统分类地位、生理特性及在市政工程领域作用 1、产甲烷菌 产甲烷菌是专性厌氧菌,属于古菌域,广域古菌界,宽广古生菌门。生理特性包括:1、营养特性:甲烷细菌的能源和碳源物质主要有5种,即H2/CO2、甲酸、甲醇、甲胺和乙酸;2、特殊辅酶:F420:是黄素单核甘酸的类似物,分子量为630的低分子量荧光化合物。它是甲烷细菌持有的辅酶,在形成甲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特点:(1)当用420nm波长的紫外光照射时,能产生自发蓝绿荧光,这一现象可借以鉴定甲烷细菌的存在。(2)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易被好氧光解,并使酶失活。CoM:2-硫基乙烷磺酸:其特点:(1)它是甲烷细菌独有的辅酶,可借以鉴定甲烷细菌的存在。(2)它在甲烷形成过程中,起着转移甲基的重要功能。(3)其具有RPG效应.。即促进CO2还原为CH4的效应。3.环境条件:氧化还原电位:参与中温消化的甲烷细菌要求环境中应维持的氧化还原电位应低于350mV;对参与高温消化的甲烷细菌则应低于-500~-600mV。温度:低温菌的适应范围为20~25°C,中温菌为30~45°C,高温菌为45~75°C。PH:大多数中温甲烷细菌的最适pH值范围约在6.8~7.2之间。毒物:凡对厌氧处理过程起抑制或毒害作用的物质,都可称为毒物。在市政工程领域的应用: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利用嗜冷产甲烷菌实现低温厌氧生物处理,可从本质上突破低温厌氧工艺的技术瓶颈,进而大大拓展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并降低废水处理的成本。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具有较低的建设和运行成本,同时,在处理过程中可回收清洁能源----沼气,是一种可持续的生物处理技术,现有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大多要求在中温或高温的范围内进行,通常要对废水与废物进行加热,这种作法消耗能源,削弱了厌氧生物处理的优越性。因此,开展低温下高效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对于拓展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降低废水、废物的处理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 nitrifying ) 是一种好氧性细菌,包括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生活在有氧的水中或砂层中,在氮循环水质净化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生理特性:1、附着性2、营养物质硝化细菌是自营性细菌,所以硝化细菌像植物一样,主食是氨,同时也必须要吸收无机物营养物质,例如,铁,锰,磷,钾,钙,镁等无机离子,以用于代谢合成许多它生长所需的化合物。3、硝化细菌的休眠硝化细菌为了适应饥饿(缺少氨)带来的压力,硝化细菌中的亚硝酸菌会进行休眠,就是说在食物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它们可以做到暂时终止生理机能进行休眠,而这种休眠可以使亚硝酸菌延长大约两年的寿命。在氨的浓度足够的条件下,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亚硝酸菌才会苏醒。在市政工程领域的应用:在生活污水硝化脱氮处理中,采用硝化细菌强化挂膜的好氧生物滤池和厌氧滤池反应器在仅需水力提升动力消耗的条件下,其运行效果良好。 3、硫酸盐还原菌 硫酸盐还原菌是一种厌氧的微生物。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硫酸盐还原菌是嗜温的革兰氏阴性、不产芽孢的类型.在淡水及其他含盐量较低的环境中,易分离到

通过对16s rRNA测序发现古菌位于最深的根部

通过对16s rRNA测序发现古菌位于最深的根部(例如,比古生球菌属更深),区别于其他的甲烷菌。按照古菌属进行分类,与相关表达蛋白的比较,将其分成不同的分支。(图2)另外他有有个RNA polyB的基因分支。这个不同的支系区别的显著性是其他的古菌的四倍以上。这种有关菌在系统树图中较远并且比古菌的进化更快。如果这种说明是正确的,这表明其表明这种进化程度与微生物的不连贯。这与近期古菌建树一致,并没有报道16S rRNA 与许多高taxa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快速的进化程度也表明了纳古菌门equitan(看表19)。N. equitant 是一种共生的,hyperthermophilic archaeon,有最短的已知细胞生物体基因组(481kbp),并生存与依赖硫的hyperthermophilic,Ignicoccus有关。(看表14)N. equitant是纳古菌门的一个新的的成员,其属于Crenarchaeota Euryarchaeota的分支。然而,rDNA和蛋白质却给出了矛盾的结果。推测基因减弱的信号关系到vital基因的删除,产生一种寄生的菌种,相当于共生关系的Igicoccus。其基因组显示出大范围的基因重排现象,包括缺少实质的操作子,是许多古菌的特征(看表6和8)。N. equitant有许多的基因与广古菌门的成员相似,通过BLAST比对。N. equitant可能表明一种高提取,和快速进化的广古菌系,与Thermococcale有关(图1)。N. equitant的RNA序列的测序得到了综合的影响因素,与hyperthermophily,共生生物,基因组减弱,和快速进化变化。 古菌的最近的第四个分支成员,初古菌门,在炎热的环境中丰富,但纯分离物并没有培养出来。大多数人推断初古菌门的发现源自宏基因组学的研究。初古菌门的测序工作已经正在进行中了,并且也将公布很多重要的信息关于此界的特点。 许多hyperthermophiles 生长chemolithoautotrophically以二氧化碳作为碳源的能源。此外,大多数hyperthermophiles(古菌和细菌)有远的分支点,在树枝状图中,多数有短的分支。从这种发现物推出一种假设: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是hyperthermophilic cheolithotroph 并且来着高温的环境,例如海底热液喷口。关于生命的起源很受欢迎,但也有争议的假说令其他的科学家感到兴奋,其有重要的含义关于蕴涵演变和第一个细胞微生物特性;关于这个假说的讨论正火热的进行中。支持hyperthermophile生命起源的理论来自关于生命起源之前FeS表面metabolism进化和从实验中展现出一些反应是化学上可能的假说。然而,许多原因与所用生命的共同起源假说相悖,包括: Hyperthermophiles中rRNA的G+C含量高(平均60%),不考虑基因组G+C含量,(等,许多Sulfolobales目的有~35%)。在Hyperthermophiles的rRNA 高G+C碱基含量导致长分枝(在树枝状图),这是可靠的。 蛋白质的表达不总是支持16S rRNA树,Hyperthermophiles位于基因树的根部。 Hyperthermophiles的进化与温度的影响一致,除了16S rRNA有助于热保护的修饰。例如,tRNA修饰的比例随着最优生长温度而变化。相似地,随温度增加膜脂的环化反应比例。许多Hyperthermophiles也包含显着量的thermoprotiective次级代谢产物,如循环二磷酸和dimyoinositol的磷酸。所有这些修改都需要特定的生物合成途径。它似乎是不可能的,这些修改是在细胞进化的早期阶段和在LUCA时出现的。认为mechanism进化发展反应了Hyperthermophiles变化。 一些重要的生物分子(NAD(P)(H)和ATP)的半衰期随着温度和pH的升高而减少,从而降低这些条件下的生命可能已演变的可能性。 水温高,可能会导致在一个不太受控制的方式来进行反应比低水温,从而使之更难以微生物进化,而不是在炎热低温。

古生菌(极端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古生菌(极端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古生菌的特点及利用其极端性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综述了极端微生 物及其产生的极端梅在清洁生产、环保型生物材料的生产及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前景及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关键字:古生菌、极端环境、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清洁环保 正文:现代基本把生物分为三大领域: 真核生物( Eucarya) ,细菌(Bacteria) 和古菌(Archaea) . 古菌作为三大领域之一的生物,具有其独特的性质,也是目前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古菌和细菌一样,是原核生物,即细胞核没有核膜包裹,细胞核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 与真核生物和细菌相比, 古菌代表了生物圈的极限. 例如热网菌属(Pyrodictium) 能在高达121 ℃的温度下存活并生长. 这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最耐热生物. 在最初的时候,人们在火山口、盐湖等高热、高盐度、缺氧的极端环境发现有微生物,他们可以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现在对古生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类群: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极端嗜热菌以及嗜热嗜酸细菌。他们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都应用到他们。尤其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一、古菌及古菌的特点 古菌是最古老的生命体,古菌一些奇特的生活习性和与此相关的潜在生物技术开发前景,长期以来一直吸引着许多人的注意。古菌常被发现生活于各种极端自然环境下,如大洋底部的高压热溢口、热泉、盐碱湖等。 古菌的细胞形态有球形、杆状、螺旋形、耳垂形、盘状,不同古菌 规则形状也不相同,有的很薄、扁平,有的有精确的方角和垂直的边构成直角几何形态,有的以单个细胞存在,有的呈丝状体或团聚体。其直径大小一般在0.1~15μm,丝状体长度有200μm。 古菌的细胞结构与细菌不同,如古菌的细胞外膜就与细菌不同。大多数古菌的细胞壁不含二氨基庚二酸(D-氨基酸)和胞壁酸,不受溶菌酶和内酰胺抗生素如青霉素的作用。革兰氏阳性古菌的细胞壁含有各种复杂的多聚体,如产甲烷菌的细胞壁含假肽聚糖,甲烷八叠球菌和盐球菌不含假肽聚糖,而含复杂聚多糖。革兰氏阴性古菌没有外膜,含蛋白质或糖蛋白亚基的表层,其厚度在20~40nm。甲烷叶菌属、盐杆菌属和极端嗜热的硫化叶菌属、热变形菌属和热网菌属的细胞壁有糖蛋白;甲烷球菌属、甲烷微菌属、产甲烷菌属和极端嗜热的脱硫球菌属有蛋白质壁,蛋白质呈酸性。古菌的细胞膜所含脂质与细菌的很不同,细菌的脂类是甘油脂肪酸酯,而古菌的脂质是非皂化性甘油二醚的磷脂和糖脂的衍生物。古菌的细胞膜有两种:双层膜和单层膜。 古菌在代谢过程中,有许多特殊的辅酶。古菌因有5个类群,所以,它们的代谢呈多样性。古菌中有异养型、自养型和不完全光合作用3种类型。 古菌多数为严格厌氧、兼性厌氧,还有专性好氧 古菌的繁殖方式有二分裂、芽殖。其繁殖速度较慢,进化速度也比细菌慢。 大多数古菌生活在极端环境,如盐分高的湖泊水中,极热、极酸和绝对厌氧的环境,有的在极冷的环境生存。编辑本段古菌的分类按照古菌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性,古菌可分为三大类型:产甲烷菌、嗜热嗜酸菌、极端嗜盐菌。从2001年起着手出版的《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中,将原核生物分为古菌域和细菌域。古菌域分类为泉古生菌门和广

细菌、放线菌及古菌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

细菌、放线菌及古菌在环境工程的应用 细菌、放线菌及古菌在环境工程或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细菌在环境工程或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1)细菌在水处理中的作用 1、污(废)水生物处理的工作主体是曝气池活性污泥中的细菌 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稳定塘法等人工生物处理技术对有机物的降解起主要作用的都是细菌。 好氧活性污泥(绒粒)的结构和功能中心是能起絮凝作用的细菌形成的细菌团块——菌胶团。活性污泥的主体细菌来源与土壤、河水、下水道污水和空气中的微生物。它们多数是革兰氏阴性菌。如动胶菌属和从毛单细胞属,可占70%。好氧活性污泥的细菌能迅速稳定污(废)水中的有机物,有良好的自我絮凝能力和沉降能力。 在处理废水的过程中吸附能力很强的菌胶团将废水中的杂质和游离细菌等吸附在其上,形成了活性污泥的絮凝体。作为絮凝体主体骨架的菌胶团细菌在废水处理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菌胶团在水处理中的作用: 1>有很强的生物絮凝、吸附能力和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2>菌胶团对有机物的吸附和分解,为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3>具有指示作用:通过菌胶团的颜色、透明度、数量、颗粒大小及结构的松紧程度可衡量好氧活性污泥的性能。如新生菌胶团颜色浅、无色透明、结构紧密,则说明菌胶团生命力旺盛,吸附和氧化能力强,即再生能力强。 此外,活性污泥中还辅以少量丝状细菌作为骨架而组成结构紧密的大絮体,也是活性污泥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状菌在活性污泥中可交叉穿织在菌胶团之间,或附着在絮凝体的表面。当废水中的丝状细菌的数量超过菌胶团时,会使活性污泥沉降性变差,严重时引起活性污泥的膨胀,使出水水质下降。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绪论 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sonomy 研究微生物分类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科称为微生物分类学。 分类classification 分类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命名nomenclature 命名是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的名称。 鉴定identification 指借助于现有的微生物分类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地位微生物所应归属分类群的过程。 分类单元taxon, 复数taxa 是指具体的分类群,如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都分别代表一个分类单元。 种species 种是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微生物的种可以看作是:具有高度特征相似性的菌株群,这个菌株群与其他类群的菌株有很明显的区别。 属g enus 是介于种(或亚种)与科之间的分类等级,也是生物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通常是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密切相关的种归为一个高一级的分类单元,称之属。 .居群population 是指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每一个物种早自然界中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在其分散的、不连续的居住场所或分布区域内,形成不同的群体单元,这些群体单元就称居群。 亚种subspecies, subsp., ssp. 当某一工人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性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称为亚种。亚种是正式分类单元中地位最低的分类等级。 变种variety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在《国际细菌命名法规》(1976年修订本)发表以前,变种是种的亚等级,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1976年后,细菌种的亚等级一律采用亚种,而不再使用变种。 新种species nova, sp. nov, nov sp. 新种是指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 型type 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菌株strain 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 菌型form 曾用做菌株的同义词,现已废除,仅作若干变异型的后缀。如噬菌体变异型Phagovar、血清变异型Serovar、生物变异型Biovar、形态变异型Morphovar、致病变异型Pathovar。 菌群group 指两种微生物及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些过度类型的菌种,具有某些共同性状。如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及它们之间的过度类型。 俗名common name俗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的普通名称。其优点是在一定的区域内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但局限性是不便于国际间的交流。

古细菌

古细菌 姓名:唐选盼学号:20092113310050 班级:09海科2班 定义 古细菌(archaeobacteria)(又可叫做古生菌、古菌、古核生物的结构核细胞或原细菌)是一类很特殊的细菌,多生活在极端的生态环境中。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如无核膜及内膜系统;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征,如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对氯霉素不敏感、RNA聚合酶和真核细胞的相似、DNA具有内含子并结合组蛋白;此外还具有既不同于原核细胞也不同于真核细胞的特征,如:细胞膜中的脂类是不可皂化的;细胞壁不含肽聚糖,有的以蛋白质为主,有的含杂多糖,有的类似于肽聚糖,但都不含胞壁酸、D型氨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常生活于热泉水、缺氧湖底、盐水湖等极端环境中的原核生物。具有一些独特的生化性质,如膜脂由醚键而不是酯键连接。在能量产生与新陈代谢方面与真细菌有许多相同之处,而复制、转录和翻译则更接近真核生物。古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可能共有一个由真细菌的祖先歧化而来的共同祖先。 生存环境及形态 很多古菌是生存在极端环境中的。一些生存在极高的温度(经常100℃以上)下,比如间歇泉或者海底黑烟囱中。还有的生存在很冷的环境或者高盐、强酸或强碱性的水中。然而也有些古菌是嗜中性的,能够在沼泽、废水和土壤中被发现。很多产甲烷的古菌生存在动物的消化道中,如反刍动物、白蚁或者人类。古菌通常对其它生物无害,且未知有致病古菌 演化和分类 从rRNA演化树上,古菌分为两类,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另外未确定的两类分别由某些环境样品和2002年由Karl Stetter发现的奇特的物种纳古菌门(Nanoarchaeum equitans)构成。 Woese认为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各代表了一支具有简单遗传机制的远祖生物的后代。这个假说反映在了“古菌”的名称中(希腊语archae为“古代的”)。随后他正式称这三支为三个域,各由几个界组成。这种分类后来非常流行,但远祖生物这种思想本身并未被普遍接受。一些生物学家认为古菌和真核生物产生于特化的细菌。 古菌和真核生物的关系仍然是个重要问题。除掉上面所提到的相似性,很多其他遗传树也将二者并在一起。在一些树中真核生物离广古菌比离泉古菌更近,但生物膜化学的结论相反。然而,在一些细菌,(如栖热袍菌)中发现了和古菌类似的基因,使这些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一些人认为真核生物起源于一个古菌和细菌的融合,二者分别成为细胞核和细胞质。这解释了很多基因上的相似性,但在解释细胞结构上存在困难。 目前有22个古菌基因组已经完全结束了测序,另外15个的测序工作正在进行中。 代表性古细菌 极端嗜热菌(themophiles):能生长在90℃以上的高温环境。如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发现的古细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00℃,80℃以下即失活,德国的斯梯特(K. Stetter)研究组在

细菌、古菌和真菌(主霉菌、酵母菌)的比较

细菌、古菌和真菌(主霉菌、酵母菌)的比较 2013生技基一班刘雨桐 1.细胞构造比较 细菌: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特殊环境下形成的特殊构造有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黏液层)和芽孢。 古菌: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 真菌: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细胞基质和细胞骨架,内质网与核糖体,高尔基体,溶酶体,微体,线粒体,叶绿体,液泡,膜边体,几丁质酶体,氢化酶体) 细菌古菌真菌细胞壁有有有 细胞膜有有有 细胞质和细胞器有细胞质无细胞器有细胞质无细胞器有细胞质和众 多细胞器

2. 细胞膜结构与组分的比较 细菌:内外两暗色层间夹着一浅色中间层的一种双层膜结构,20%~30%磷脂、50%~70%蛋白质。其中每个磷脂分子由一个带正电荷且能溶于水的极性头和一个不带电荷不溶于水的非极性端所构成,所有细菌细胞膜上都含磷脂酰甘油。G-细菌中还富含磷脂酰乙醇胺。磷脂双分子中嵌埋着整合蛋白或膜内在蛋白。细胞膜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有关成分的重要场所;膜上含有与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有关的酶系,是细胞产能基地;是鞭毛基体着生部位。原核细胞膜上一般不含胆固醇等甾醇 。 古菌:细胞膜具有某些独特性和多样性。①其磷脂的亲水头仍由甘油组成,但疏水尾却由长链烃组成,一般为异戊二烯重复单位。②亲水头和疏水尾间由特殊的醚键连接,而其他原核或真核生物是酯键③古菌的细胞膜中存在独特的单分子层或单双分子层混合膜。④在甘油分子C3位上,可连接多种与细菌和真核生物细胞膜上不同的基团。⑤细胞膜上含有多种独特脂质。 真菌:与细菌的细胞膜构造和功能十分相似。但其膜上有甾醇,磷脂种类为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在高等真菌中含有的是偶数碳原子的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在低等真菌中含有奇数碳原子的不饱和脂肪酸。真菌细胞膜上有糖脂,具有细胞间识别受体的功能。真菌上可进行胞吞作用。 甾 磷脂种类 脂肪酸种类 糖电子基因转胞吞 细胞核 无核膜包被完整细胞核 无核膜包被完整细胞核 有核膜包被完整细胞核

(完整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完整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完整复习资料 绪论 一、名词解释: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1.微生物: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微笑生物的统称。(或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2. 3.分类地位:五界系统:1969年魏泰克(Whittaker)提出微生物五界分类系统:(1)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2)原生生物界: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3)真菌界(酸性土壤中真菌较多):酵母菌、霉菌(4)动物界(5)植物界。根据16SrRNA及18SrRNA核苷酸顺序的同源性测定,Woese等提出三域系统:(1)古菌域(Archaea):“三菌”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嗜热嗜酸菌(2)细菌域(Bacteria)(包括蓝细菌和各种除古细菌以外的其他原核生物):细菌(化)、蓝细菌(光)、放线菌(化)、立克次氏体(寄生)、支原体(人工培养基,最小)、衣原体(寄生)、螺旋体(原核,是细菌与原虫的过度)“三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3)真核生物域(Eukarya):真菌、原生生物、动物、植物。 4.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依据: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分类。 二、简答题: 1.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的种类、生物体的基本特征 ○1个体极小,(体积小,比表面积大):直径由几纳米到几微米,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还需通过电子显微镜看见;○2分布广,种类繁多:小而轻,分布在世界各处,总计约100万种以上;○3繁殖快(生长旺,繁殖速):多数微生物以裂殖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4易变异(适应性强):表现为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上以及对环境条件尤其是恶劣的“极端环境”的适应性,遗传物质DNA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变异;⑤吸收多,转化快:相对于自身个体重量来说,吸收、转化营养物质多且快。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一、名词解释:双名法, 溶菌性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2.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3.溶原性:病毒感染细菌后,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在宿主内进行复制并且引起细菌细胞的裂解。这个过程称为溶原性。 4.亚病毒:是一类结构和组成比真病毒小,简单,仅有核酸或蛋白质组成,可以侵染动物和植物的病原体。 5.类病毒:是比病毒更加小的致病感染因子。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6.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是一类被包裹在植物病毒粒体内部的类病毒,被称为拟病毒。只含有不具侵染性的RNA 组分。 7.阮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二、简答题:溶菌性噬菌体的增殖过程 1.病毒的特点; ○1形体极其微小,一般能通过细菌滤器,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用nm表示;○2无细胞构造,主要是核酸与蛋白质;又称分子生物;○3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4缺乏独立代谢能力;只能在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器,合成核酸和蛋白质。 2.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一、名词解释:菌毛、性菌毛 1.细菌: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质粒:是核以外的遗传物质,能自我复制,把所携带的生物形状传给子代。

原核生物知识点整理

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细菌域:细菌(狭义)、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等 古细菌域 1.1细菌细胞的结构 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1.1.1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 主要由肽聚糖组成。 作用:维持细胞形状 保护细胞:外力,渗透压,有害物 协助鞭毛运动 某些病原菌细胞壁中某些成分与致病性有关 对细菌进行分类(革兰氏染色) 成为抗生素作用的靶点 》》革兰氏染色 根据革兰氏染色的结果可以将细菌分为两个主要的类群 紫色-革兰氏阳性细菌(Gram positive, G+)——eg.金黄色葡萄球菌 粉红色,红色-革兰氏阴性细菌(Gram negative, G-)——eg.大肠杆菌 过程:①结晶紫染色 ②碘液媒染 ③乙醇脱色 ④番红复染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组成差异:肽聚糖,磷壁酸、脂多糖、分支菌酸 》》》肽聚糖(黏肽、胞壁质、粘质复合物) ◇肽聚糖肽四肽尾 肽桥 聚糖N-乙酰葡糖胺 N-乙酰胞壁酸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结构 ·很厚的肽聚糖层(peptidoglycan) ·磷壁酸(Teichoic acid)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 通过磷酸基团相互连接的甘油或核糖醇的聚合物 根据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磷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 1.因带负电荷,故可与环境中的Mg 2+等阳离子结合,提高这些离子 在膜周围的浓度,以保证细胞膜上一些合成酶维持高活性的需要; 2.保证革兰氏阳性致病菌(如A族链球菌)与其宿主间的粘连; 3.构成革兰氏阳性细菌表面抗原的主要成分; 4.作为噬菌体吸附的受体; 5.调节细胞内自溶素的活力; 6.贮藏磷元素。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结构 ·外膜(Outer membrane)脂多糖 磷脂双分子层 脂蛋白 ——外膜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厚18~20nm。由磷脂双分子层、脂蛋白与脂多糖组成。因含脂多糖,故常称为脂多糖层 磷脂双分子层与细胞膜的脂双层十分相似,只是其中插有跨膜的孔蛋白(porin),脂蛋白位于外壁层内侧,连接着磷脂双分子层与肽聚糖层。脂多糖位于外壁层的最外层,厚8~10nm。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 ——脂多糖的主要功能: ?细菌内毒素的物质基础;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表面的抗原决定因子; ?作为许多噬菌体的吸附受体; ?有吸附Mg 2+、Ca 2+等阳离子以提高其在细胞表面的浓度的作用; ?起保护作用,它可以阻止溶菌酶、抗生素和染料等较大分子的物质的进入菌体。 ·质膜与外膜之间的空隙-外周胞质(Periplasm) ·很薄的肽聚糖层(Peptidoglycan) ·质膜(Cytoplasmic membrane) 2.古生菌的细胞壁——假肽聚糖 古生菌细胞壁组成多糖 独特多糖细胞壁甲烷八叠球菌 含半乳糖胺、葡糖醛酸、葡萄糖和乙酸,不含磷酸和硫酸 硫酸化多糖细胞壁盐球菌属 糖蛋白 极端嗜盐古生菌----盐杆菌属的细胞壁是由糖蛋白组成 蛋白质 少数产甲烷菌的细胞壁是由蛋白质所组成 3.无细胞壁的微生物 缺壁细菌实验室中形成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产甲烷菌

产甲烷菌 胡俊英 222010328210116 动医二班 摘要:产甲烷菌(Methanogenus),是专性厌氧菌,属于古菌域,广域古菌界,宽广古生菌门。1974年《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中将其归属于1科、3属、9种。截至1992年已发展为3目、7科、19属、70种。截至2009年已发展为4目、12科、31属。 1979年,Balch和Wolfe通过16S rRNA测序将产甲烷菌发展为3目(甲烷杆菌目、甲烷球菌目、甲烷微菌目)4科7属14种。 1993年,Boone将甲烷八叠球菌科上升为一个目,建立了火热产甲烷菌目,至此产甲烷菌发展为5目10科25属59种。 2001年,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将产甲烷菌放在宽广古生菌门(Euryarchaeota)中,至此产甲烷菌发展为3纲,5目,10科,26属,78种。 产甲烷菌属于古菌域(Archaea),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n),宽广古生菌门(Euryarchaeota)。 关键词:产甲烷细菌,厌氧分离技术,产甲烷作用 产甲烷菌(Methanogenus),是专性厌氧菌,属于古菌域,广域古菌界,宽广古生菌门。1974年《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中将其归属于1科、3属、9种。截至1992年已发展为3目、7科、19属、70种。截至2009年已发展为4目、12科、31属。 1979年,Balch和Wolfe通过16S rRNA测序将产甲烷菌发展为3目(甲烷杆菌目、甲烷球菌目、甲烷微菌目)4科7属14种。 1993年,Boone将甲烷八叠球菌科上升为一个目,建立了火热产甲烷菌目,至此产甲烷菌发展为5目10科25属59种。 2001年,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将产甲烷菌放在宽广古生菌门(Euryarchaeota)中,至此产甲烷菌发展为3纲,5目,10科,26属,78种。 产甲烷菌属于古菌域(Archaea),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n),宽广古生菌门(Euryarchaeota)。 已知产甲烷细菌约有10多种,主要有产甲烷杆菌、甲烷八叠球菌、产甲烷螺菌和瘤胃甲烷杆菌等。 这类细菌常见于沼泽、池溏污泥中,在食草动物的盲肠、瘤胃中也有大量的产甲烷细菌,常随粪便排出,所以在沼气池中可用塘泥和牲畜粪便接种。我国农村不少地区已建起了许多小型沼气池,利用沼气做饭、照明,既解决了燃料困难, 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分布在污泥、泥沼和哺乳动物消化道等的代谢产物为甲烷(甲烷发酵)的细菌。马氏甲烷球菌(Methanococcus)、甲烷甲烷八叠球菌(Me thano-sarcina)、反刍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等都是不生孢子的专性厌氧细菌。在核蛋白体RNA碱顺序、细胞壁成分及脂质种类方面与一般细菌有不同处

微生物学理论指导:古生菌的生态

最先发现的喜好高温的古生菌来自美国黄石公园。古生菌的生活环境常常是极端环境,即普通常见的生物是很难生存的高温、强酸强碱或盐浓度很高的环境中。例如温度超过100℃的深海地表的裂缝处、温泉、以及极端酸性或碱性的水中。它们还存在于牛、白蚁和海洋生物的体内并且在那里产生甲烷。它们生长在没有氧气的海底淤泥中,甚至生长在沉积在地下的石油中。某些古菌在晒盐场上的盐结晶里生存。 对光敏感的菌红素使盐杆菌带有美丽的红色,菌红素可以将太阳的光能转变为古菌生活所需要的化学能。便用来合成作为细胞能源的ATP.菌红素是一种蛋白质,在化学结构上和脊椎动物视网膜上的色素视紫质很相似。 要证明古生菌的生存环境类似地球形成的早期,最好是找到古老地质年代的化石遗存,探寻古生菌化石面临许多难题。首先它们是很微小的生物,因此留下的是显微化石,科学家必须花费很多时间去加工样品,还要耐心地去看显微镜。而更麻烦的是,如果发现了纤维生物的化石,怎样去区分古生菌和细菌的化石呢? 古生菌和细菌形状和大小相似,因此根据外形不容易确定。于是要靠这些微小生物的显微化石中的化学成分来判断,我们可以叫它做化学化石,这些化学化石中存在形形色色的化合物,这就要求我们寻找那些特征性的化合物残迹。合乎要求的是某种只存在于某一类生物中的化合物,例如只存在于古生菌中,而不存在于细菌或真核生物中的那些化合物,同时这些化合物在过去亿万年中不容易发生分解作用,即使发生了分解,分解产物也应该是可以预测的化合物。上面说过,古生菌细胞里含有特征性的类异戊二烯化合物链,它们不容易被高温分解。因此它成了一种表明古生菌存在的很好的化学标记。德国科学家在古老的岩石中发现了这种化合物,据推测很可能是产甲烷菌留下的。在西格林兰岛的某些地方存在大约38亿年前的古老的沉积层,其中就留下了古生菌的“化学指纹”,所以从古化石中证明古生菌在地球形成后的第一个十亿年中已经出现。

厌氧细菌和古菌样品采集

厌氧细菌和古菌样品采集、分离、培养技术规程 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目次 前言 (3) 厌氧细菌和古菌样品采集、分离、培养技术规程 (4) 1 范围....................................... (4) 2 术语和定义................................. .. (4) 3 样品采集................ (4) 4 样品分离..................... .. (5) 5 分离菌种的培养 (6) 参考文献 (7) 前言 对于厌氧细菌和古菌,在进行取样、分离和培养的各个环节均必须注重这类微生物的特性,采用相适应的方法,使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尽可能保持其在原生境的种类和数量,并通过分离和培养将其反映和显示出来,同时取得所需的试验菌种。 本规程规定了厌氧细菌和古菌样品采集、分离、培养的方法和要求。 厌氧细菌和古菌样品采集、分离、培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厌氧细菌和古菌样品采集的要求及根据样品量的大小所应采取的采样方法;规定了厌氧细菌、古菌样品分离和培养的具体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不同生境中厌氧细菌和古菌样品的采集;以及各类厌氧细菌和古菌的分离培养。 2 术语和定义 本规范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2.1 厌氧细菌和古菌 Anaerobic Bacteria and Archaea 厌氧细菌和古菌如梭菌属(Clostridium)、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等,是指要求在没有分子氧条件下才能生活的各种细菌和古菌。本文所指厌氧细菌和古菌为专性厌氧细菌和古菌, 2.2 Hungate厌氧技术 Hungate method Hungate厌氧技术是美国微生物学家Hungate于1950年发明的一套有效的用于厌氧菌分离和培养的技术,它包括培养基预还原和在无氧环境中进行的菌株分离和培养操作技术。利用该技术,许多严格厌氧细菌和古菌的分离、培养获得了成功。 2.3 厌氧手套箱 Anaerobic chamber (glove box) 厌氧手套箱利用预置在箱内的钯催化剂,催化氢气与氧结合生成水,从而达到除去箱内氧气的目的。它包括操作室和交换室两部分。操作室用于厌氧分离、培养,交换室用于操作室内外物品的传递。 3 样品采集 采集厌氧细菌和古菌样品时,应尽可能避免将样品较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尽快将采集的样品带回实验室。根据放置样品所用容器的不同,可将样品的采集方法分为:厌氧试管法、厌氧罐或厌氧袋法、棉拭子法三种,采集时应视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方法。 3.1 厌氧试管法 3.1.1 仪器和用具 3.1.1.1厌氧试管 带丁基胶塞的可密封的试管、小瓶,或其他容器。可通入无氧气(O 2 )的氮 气(N 2)、二氧化碳气体(CO 2 )、或氮气、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气的混合气体(CO 2 、 N 2和H 2 ),以置换管内空气,创造厌氧条件。 3.1.1.无菌注射器。 3.1.2 稀释液 常用磷酸盐缓冲液做为稀释液(NaCl 0.85g,Na 2HPO 4 0.25g, NaH 2 PO 4 0.56g, 蒸馏水 100ml)。 3.1.3 取样

癌症治疗之菌物疗法

菌物疗法(终版) 理念: 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小范围的生态系统则包括人体内部环境。早在古代,中国的哲学家就阐发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重要的生态哲学思想,其中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人与生态系统的矛盾并不突出。不仅如此,我国古代中医专著《黄帝内经》也主张天人合一的理念。 目前,人类对肿瘤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是有些病因已达成共识,如:当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抵御能力降低,导致人体内部生态环境失衡,细胞基因排序紊乱,阴阳失调,进而形成肿瘤,甚至发生癌变。 常规治疗为何不能彻底治愈肿瘤? 现代医学常规治疗肿瘤的方式包括中医药疗法、西医手术、放疗、化疗及生物免疫疗法。在中医药疗法过程中,由于现代中药多为人工化,药效大为降低,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而西医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方法又往往治标不治本,宏观上杀死了肿瘤,但是不可能将肿瘤细胞彻底消灭,也不可能从本质上解决人体内环境失衡的问题,所以部分患者往往会在手术后发生肿瘤的转移和复发。 菌物疗法治肿瘤四部曲 人和野生菌都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符合相生相克,相互影响的生态法则。

野生菌是植物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之后的产物,但是它又含有多糖类物质、三萜类和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原始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免疫调节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迅速补充人体营养的功能。能有效的调节人体的内部生态环境,通过多条途径、多个层面对免疫系统发挥调节作用,有效疏导紊乱的基因秩序。通过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病变细胞的功能,不仅能激活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等免疫细胞,还能活化补体,促进细胞因子的生成参与宿主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从而修复机体免疫缺陷。并促进抗体形成,产生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从根源上打破肿瘤细胞生存坏境,改善易患癌体质,让肿瘤细胞无法生存,从而达到抗肿瘤目的。 1.打破肿瘤细胞的生存环境 野生药用真菌中的三萜类物质可以改变细胞营养的供给方式,阻断癌细胞的营养供给。同时穿透肿瘤细胞膜,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核,从内部瓦解肿瘤细胞的分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达到彻底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 2.激发人体自身免疫细胞活性 野生药用真菌具有加速人体新陈代谢的功效,迅速清除凋亡的肿瘤细胞和人体自身的代谢产物,使整个代谢循环系统保持畅通。 3.修复机体免疫功能缺陷 野生药用真菌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原始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极易于人体吸收,直接供给人体细胞所需营养,迅速修复受损的免疫功能细胞。 4.重建人体健康生态系统 生态疗法将野生药用真菌进行复方配伍,使多种原始营养及药用功效有机结

古生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古生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 贺龙慧 (生物制药1班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摘要:本文介绍了古生菌利用其极端性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综述了极端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极端梅在清洁生产、环保型生物材料的生产及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前景及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关键词:古生菌、环境保护、应用、清洁生产、污染治理 Paleozoic bacteria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pplications HeLonghui (The first class of biopharmaceutic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aleozoic bacteria use its extreme sexual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extreme microbes its extreme mei in cleaner production, environmental biological material prod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application prospec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words:Archaea、environment protection、application、cleaner production、Pollution abatement 正文:现代基本把生物分为三大领域: 真核生物( Eucarya) ,细菌(Bacteria) 和古菌(Archaea) . 古菌作为三大领域之一的生物,具有其独特的性质,也是目前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古菌和细菌一样,是原核生物,即细胞核没有核膜包裹,细胞核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 与真核生物和细菌相比, 古菌代表了生物圈的极限. 例如热网菌属(Pyrodictium) 能在高达121 ℃的温度下存活并生长. 这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最耐热生物. 在最初的时候,人们在火山口、盐湖等高热、高盐度、缺氧的极端环境发现有微生物,他们可以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现在对古生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类群: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极端嗜热菌以及嗜热嗜酸细菌。他们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在很多方面都应用到他们。尤其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极端微生物产生的耐热木聚糖用于造纸工业的清洁生产 造纸工业中的化学漂白产生大量有毒、致癌的含氯废水, 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 因此生物漂白技术是造纸业实现清洁生产的发展方向。用极端微生物中的嗜碱菌产生的耐热木聚糖酶代替氯及其衍生物,可以避免污染的同时减少纸浆成分的损失。在高温下,木聚糖酶可以打开细胞壁,在漂白阶段促进木质素的去除。而目前市场上的木聚糖酶在70 ℃以上时迅速变性,用这些酶处理纸浆时,必须先将纸浆冷却处理后再加热以进行下一个工艺步骤,既浪费时间和能量,又比较繁琐。因此,利用耐热木聚糖酶进行漂白显示了普通酶无法比拟的优越之处,正在成为关注和开发的目标。 迄今为止, 只发现少数几种超嗜热极端微生物能分泌具有高热稳定活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