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

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
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

引言

2011年春节前夕,中国北方局部地区遭遇特大干旱;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造成巨大损失;2009年2月9日晚21时许,在建的央视新台址园区文化中心发生特大火灾事故,大火持续六小时,火灾由烟花引起,火灾中一名消防队员牺牲,六名消防队员和两名施工人员受伤;2008年春运不久,中国南方遭遇数十年不遇的严重雪灾;3月14日,西藏拉萨等地发生极少数藏人打砸抢的社会骚乱事件,但很快得以平息;4月28日,山东胶济铁路发生火车相撞事故,事故原因已调查清楚并得到及时处置;5月12日,四川汶川等地发生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大地震,重建正在进行之中;加之近年来的非典和禽流感疫情等公共危机事件,已暴露出我国应急法制的诸多薄弱环节。虽然我国在构建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方面具有一定基础,但仍与在公共危机应急法制方面相对完备的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使我国颁布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但毕竟刚刚实施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完善。

文章通过对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制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和对国外立法情况进行介绍与比较,针对我国应急法制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国家应急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对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制的建议。

1 公共危机管理法律制度概述

完整意义上的法制应该是常态法制与非常态法制的结合。公共危机管理法律制度主要是指公共应急法制,是消除公共危机状态的需要,更是克服法治危机的必需。近几年频繁出现的危机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危机意识增强,政府努力培育危机管理能力,应急法制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危机状态下政府能否坚持法制,公共权力在危机管理中能否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权,是考量一个国家法制水平的重要标志。1.1 公共危机管理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

1.1.1公共危机管理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

“公共危机管理”也称为“突发事件管理”、“紧急状态管理”,特指公共危机的潜伏、爆发、控制、化解、修复、常态化等全过程中的应对机制和制度安排。[1]突发事件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限于重大传染病爆发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包括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骚乱、恐怖事件等社会性动乱;火灾、环境污染以及核事故等事故灾难。这些突发事件具有如下特性:一是突发性或非预期性;二是巨大的危险性;三是紧迫性;四是不确定性。它们的出现往往导致公共危机,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加以特殊的应对和管理。因此加强危机时期的法律制度建设是提高公共危机应急系统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稳定社会秩序的关键之一。

在现代法治国家,为防止重大突发事件的巨大冲击力导致整个国家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全面失控,需要运用行政紧急权力和实施系统配套的紧急法律规范,来调整公共紧急情况下的各种社会关系,有效控制和消除紧急情况,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以及法律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这就是公共应急法制,其核心和主干规范是宪法中的紧急条款和统一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紧急状态法。公共应急法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非常规状态下实行法治的基础。这里将其定义为:所谓公共应急法制,是关于突发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2]

1.1.2公共应急法制的主要特征

与常规状态相比,在非常规状态下或者紧急情况下,人们对于生命、健康、权利、信息、生活质量等等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深层原因是一种人本关怀、人文关怀的体现),对法律秩序和政府服务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政府管理行为的法律依据、程序要求、行政成本等等也有很大差别。因此,与常规状态下的法律运作机制相比,公共应急法制具有许多特点。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权力优先性,这是指在非常规状态下,与立法、司法等其他国家权力相比,

与法定的公民权利相比,行政紧急权力具有某种优先性和更大的权威性,例如可以限制或暂停某些宪定或法定公民权利的行使;

(2)紧急处置性,这是指在非常规状态下,即便没有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具体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也可进行紧急处置,以防止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受到更大损失;

(3)程序特殊性,这是指在非常规状态下,行政紧急权力的行使过程中遵循一些特殊的(要求更高或更低的)行为程序,例如可通过简易程序紧急出台某些政令和措施,或者对某些政令和措施的出台设置更高的事中或事后审查门槛;

(4)社会配合性,这是指在非常规状态下,有关组织和个人有义务配合行政紧急权力的行使,并提供各种必要帮助;

(5)救济有限性,这是指在非常规状态下依法行使行政紧急权力造成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损害后,如果损害是普遍而巨大的,政府可只提供有限的救济,如相当补偿、适当补偿等等(但不得违背公平负担的原则)。

1.2 公共应急法制的构成要素与主要环节

1.2.1公共应急法制的构成要素

公共应急法制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要素和环节。其基本要素包括:(1)完善的应急法律规范和应急预案(为此需要有相应的理论模型)。(2)依法设立的应急管理机构及其应急权限与职责。(3)紧急情况下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关系的法律调整机制。(4)紧急情况下行政授权、委托的特殊要求。(5)紧急情况下的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6)对紧急情况下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约束和制裁机制。(7)与危机管理相关的各种纠纷解决、赔偿、补偿等权利救济机制。(8)各管理领域的特殊规定。所谓各管理领域的特殊规定,如:人财物资源的动员、征用和管制;对市场活动、社团活动、通信自由、新闻舆论及其他社会生活的限制与管制;紧急情况下的信息公开方式和责任;公民依法参与危机管理过程;等等。

1.2.2公共应急法制的主要环节

具体说来,从公共应急法制的制度运作角度看,其主要的制度环节有:

(1)公共应急法制的立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各层次公共应急法律规范的制定和法律原则的确立,例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紧急状态法等专项法律的制定,以及行政应急性原则的普遍确立。

(2)公共应急法制的执法,包括具有特殊要求的执法机构、公务人员、方法手段、紧急程序、特别经费、技术设备、配套条件等等的逐步完备。

(3)公共应急法制的守法,包括各种组织、个人(也包括行政执法者自身)如何自觉遵守公共应急法律规范。

(4)公共应急法制的司法,包括对于紧急状态下违法犯罪行为的严格追究、对于行政纠纷的紧急审理和裁判、对于受损权益予以国家赔偿、补偿的实体和程序法律救济制度。

(5)公共应急法制的宣传教育,包括在普法教育中针对全体公民,在普通学校、党团校和各种干部学校中针对青年学生、各级干部,进行公共应急法制的基本知识教育,以及关于各种媒体开展公共应急法制建设和运作的宣传报道活动的权利和义务。

(6)公共应急法制的环境条件,包括公共应急法制发展所需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如社会心理状况)和组织机构内部环境条件的评估和改善。[3]

2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2.1 我国应急法制的基本构成

我国从1954年首次规定戒严制度至今,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理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各地方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又颁布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立法,从而初步构建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法律规范体系。这主要包括:战争状态法律规范、一般的紧急情况法律规范、恐怖性突发事件法律规范、骚乱性突发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法律规范、灾害性突发事件法律规范、公民权利救济法律规范和事故性突发事件法律规范。

目前,我国法律所确定的危机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对自然灾害的危机管理机制,包括防震减灾危机处理机制、防洪救灾危机处理机制、核事故处理机制、传染病防治危机处理机制等等,这些危机管理机制分别是由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核事故应急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加以规定的;另一类是处理社会动乱的戒严制度,不仅《宪法》对戒严制度加以了明确的规定,还专门制定了《戒严法》、《国防法》等法律来规定防止动乱和一旦发生战争如何处理相关的社会危机问题。所有这些为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社会危机,依法实施有效的危机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4]

我国的危机管理机制是根据我国自身的特点来建立的,与国外一些国家的危机管理机制相比,具有自身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危机管理是分行业、分部门来进行的,涉及到地震灾害的,由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管理;涉及到防洪的,由防洪救灾指挥部来统一指挥;涉及到传染病的,由防疫指挥部来处理。这种危机管理机制专业性比较强,有利于调动专业救灾的优势。[5]

2.2 我国应急法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20多年的法制改革和发展,我国公共应急法制已有一定基础,从总体上说我国已经在构建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方面具有一定基础,这主要表现在现行宪法、法律、法规中已有一些关于应急法律规范,特别是刚刚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系统地规定了应急法制的基本方面,是我国应急法律体系中起着总体指导作用的龙头性法律,这为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社会危机,依法实施有效的危机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是,我国的应急法制还远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已有的公共应急法律规范执行不到位

主要表现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政不作为)、难获救济等等。以公共卫生应急法律规范实施情况为例:《传染病防治法》第22条、第23条规定,各级政府有关主管人员和从事传染病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监督管理的人员,不得隐瞒、谎报

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地如实通报和公布疫情,并可授权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地如实通报和公布本行政区域的疫情。但在非典早期,疫情公布差距很大。2003年SARS危机期间正式公布的北京地区SARS病人和疑似病人的数量在2003年4月20日于北京召开SARS新闻发布会前后差别极为悬殊,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民群众对于政府的信任;有关方面对此作出的一个解释是北京地区众多医院分属北京市、卫生部等部委、部队这样三个条块,各自收治和留置观察的SARS 病人与疑似病人难以准确统计并及时公布出来;但实际上十多年前出台的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34条至第39条已规定,军队的医疗保健和卫生防疫机构发现地方就诊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以法定通讯方式并在法定时限内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并接受当地卫生防疫机构的业务指导(当然地方医疗卫生机构也须如此);可见,实际上当时已有相关法律规范和法定制度(尽管不完善),统一地进行数据统计本不成问题,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有的地方、部门及公务人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各行其是。

2.2.2对紧急情况下行政越权和滥用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自2003年4月以来,全国有不少省、市通过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规定了各地有关防治非典的强制措施,但地方性法规与地方性规章在行政紧急强制权的设定方面有无权限或有什么样的权限却不得而知。行政强制法的缺位,不仅使行政机关在紧急状态下的行政紧急强制权处于一种不定状态,而且使这种强大的行政权力处于一种无监督状态,更容易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因为盲目强化和扩大的政府权力的行使而被随意侵犯。因此,不利于危机状态下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和救济。

2.2.3危机管理的权利救济机制不完善

在发生紧急状态时,公民的基本权利需要受到比平时严格的限制,包括禁止迁徙、出境、集会、游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财产自由等,在学理上称之为紧急失权制度。在紧急状态时,为了及时地处理危机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对公民采取一些紧急强制措施(如责令停产停业、强制征用征收、强制隔离、强制检定等)是在所难免的,但关键是公民权利在受到特别限制或损害后应给予公正合理的补偿;此外,如果紧急强制措施的实施违法造成相对人合法权益损害的,受害人应请求国家赔偿。然而,在紧急状态时,我国国家机关在采取一些限制措施时,对遭受损害的公民权利的救济机制主要是通过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来进行的,这样,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保障公民权利,但问题在于如何从根本上来防止紧急状态下的公民权利受到不应有的侵害。对于公民权利受到法定限制的损失补偿和受到非法处置的损害赔偿的规定虽然也能在宪法和国家赔偿法中找到依据,但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也不够,并且对权利的救济还很不到位。

2.2.4缺乏紧急情况下的特殊行政程序规范

政府在危机管理中需要运用具有权威性的行政紧急权力,行政紧急权力在权力来源、行使权力的程序、权益的补救与权利的救济等方面,与正常状态下的行政权力的行使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如果在紧急状态下缺乏特殊行政程序规范,尤其是责任追究制度的缺失,一些政府应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就会滥用行政紧急权力,致使公民的人格尊严、学术自由、家庭生活、受教育权利等受到限制或剥夺。[6]

2.2.5 现有应急法律规范滞后、操作性不强

表现为在内容上较为原则、抽象,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办法相配合,尤其是紧急行政程序法律规范严重不足。比如《突发事件应对法》总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三章为“监测与预警”,[7]对这其中虽然涉及到危机的监测与预警,但更多的是说明各级危机管理部门之间在危机预警与监控方面的协调运作等方面的内容,却没有详细确立危机监测与防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相关规定也只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没有体现危机管理立法所必须要关注的要点内容。相关研究方面也存在“点到为止”的现象。[8]

2.3造成现状的原因

2.3.1 忽视行政应急性原则是一个深层原因

我国公共应急法制建设滞后无疑是诸多原因使然,但从思想指导上来看,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法学界和实务界忽视了行政应急性原则在整个行政法制建设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显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或曰理论误区。各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必须注意将行政应急原则列入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体系,发挥其应有的理论指导作用。

行政应急性原则是指行政主体为保障重大公共利益和行政相对人根本利益,维护经济与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下可实施行政应急措施,其中既包括行政作用法上具体规定的行为,也可包括一些没有具体法律规范甚至停止某些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中断某些宪法和法律条款实施的行为。当然,为防止行政恣意和滥用权力,现代行政法治对行政紧急行为也提出了现实性、专属性、程序性、适当性的要求,行政应急性原则的运用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救济机制作为保障。

由于忽视行政应急性原则,关于政府机关采取的危机管理行为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如何加以救济,过去就未能完善有关的监督与救济规范,给实际工作造成诸多困难。例如紧急征用行政相对人的房屋、设施等财产用于SARS疫情隔离地点或防疫医务人员轮换休息场所使用,应遵循何种程序,如何予以补偿,发生补偿争议通过什么渠道和程序加以及时裁断和救济等,此类财产权纠纷问题出现过不少,如果解决不好,

难免影响到人民群众对于政府应急措施的充分理解和积极配合,不利于保持良好的官民关系和政府形象。

由上可见,理应由行政应急性原则和其他一些原则,与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共同构成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体系。

2.3.2 缺乏统一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构

我国缺乏统一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构,也是造成应急法律规范执行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虽然也有一些处理公共危机的协调机构,但总体还像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总署成立以前那样,不是处理突发应急事件的专门机构。[9]由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主体缺位,使危机管理的权力运行不统一、政出多门、责任主体不明确,从而导致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危机管理工作不连续,缺乏持续的统一与协调。

2.3.3 行政紧急程序法律规范不完善

在紧急状态下,由于全社会的任务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和消除紧急状态,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法律秩序,因此,必须赋予政府以行政紧急权力,相对于《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具有更大的法律权威,可以比平常时期更容易限制公民权利。由于公民权利限制措施可能被国家机关滥用,因此,需要通过法律来规范政府应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模式,并且规定滥用公民权利限制措施要追究刑事责任。

2.3.4公共危机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各级政府虽然也有一些处理突发事件的议事协调机构,如防治非典型肺炎领导小组以及一些职能部门,如卫生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等,但它们仅仅是政府的某一个工作部门或议事协调机构或临时成立的机构,有的缺乏法定权限,有的机构之间的关系还不顺畅,部门管理色彩很重,缺乏统一应急指挥和协调机构,应急反应机制不统一。

2.3.5亟需清理现有的应急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之间产生冲突和矛盾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缺乏上位法的约束,另一方面在于未能重视法律规范的清理工作。如法律的修改、修订、废止、解释等等,从而影响到对应急法律规范的应有作用和潜力的发掘。新制定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我国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基本法律,从而使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有了统一的法律依据,因此清理现有的应急法律规范已成为当务之急。

2.3.6公共应急法制的实施环境有待改善

从实践效果来看,公共应急法制的社会基础条件,如公共应急法制的公众知晓度、认同度、适应度和配合度以及社会心理状况等等,亟待进一步改善。这也是造成已有的公共应急法律规范未能充分发挥出应有保障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3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律制度建设的思考

3.1若干国家的应急法制概况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面临的发展机遇增多,也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各国都受到突发事件及其导致的公共危机的困扰,如何进行有效的应对已成为各国的共同难题。借鉴其他国家应急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3.1.1英美法系国家的应急法制概况

美国的应急法制概况。美国的公共危机应对体系和应急法制具有代表性。其应急法制的宪政基础,包括美国宪法有关宣布紧急状态的权力分配、紧急状态下的公民权利、戒严法的宣布以及国会对行政机关的授权等等。美国的应急法制经历了一个富有特色的较长时期的发展历程。从现状看,美国应急法制的基本反应体系、应急法制的主要立法、重要的危机反应机构及其职权,都值得研究。(1)美国应急法制的基本反应体系,包括了对一般性紧急事件的处理、对灾难的紧急处理、重大灾难的宣布、紧急处理中政府及其它组织的角色与义务;(2)美国应急法制的主要立法,包括1950年《斯坦福法案》(《灾害救助和紧急援助法》)及其在1974年的修正案,1968年《洪水保险法》与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等以及围绕CONPLAN这一核心展开的反恐怖袭击立法;(3)美国重要的危机反应机构,包括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美国国土安全部,国家安全委员会,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等等,它们行使了一系列专门的职权,此外美国州与地方的应急机构及其职权行使也都各有特点。

3.1.2大陆法系国家的应急法制概况

瑞士的应急法制的最大特点,表现在瑞士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机构的特殊性上。承担这一职权的机构是瑞士国家应急管理中心,隶属联邦的群众防护和运动办公室,其机构职责及其运作网络颇有特点。俄罗斯的应急法制也具有特点,主要表现在俄罗斯原系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机构和体制上难免与其他欧洲国家有较大差别,其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机构主要是特别情况部。

3.1.3亚洲国家的应急法制概况

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的国家灾害应急管理及其相关法制具有特点,值得研究。例如,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应对举措和减灾措施及其应急规划、自然灾害评估、自然灾害的国际合作等等。此外,新加坡的民防部队、民防志愿者组织;马来西亚的减灾组织体制与相关减灾机构——包括特别救灾营救队、气象局、排水与灌溉局等,以及减灾教育;这些东南亚国家的危机管理和应急法制也都有值得研究和借鉴之处。

3.2国外突发事件应急法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通过对外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和应急法制的考察研究,可以看到当今许多国家的应急法制建设呈现出如下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值得认真研究,可为我国应急法制建设提供参考:

3.2.1应急法律规范的专门化、体系化

多数国家都有比较统一的紧急状态(或危机管理)法律,通常规定宣布紧急状态权力的行使主体、程序、对公民权利的限制以及权利救济等内容。它是应急法制的“基本法”,能够保证在复杂原因引起的紧急状态中有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并在实现紧急权力的同时尽可能尊重公民的宪法权利和原有的宪政秩序。除了统一的紧急状态法以外,许多国家还针对各种具体的紧急情况制定了各类单行法,或由行政机关制定紧急状态基本法的实施细则。

3.2.2应急机构人员的专门化、专业化

设置专门从事危机管理的政府机构作为核心。如美国自“9.11事件”以后,在危机应对机构设置方面出现了新的趋势,即在中央设立更高层次的、统一的、实体性的危机管理机构(如国土安全部)。公共危机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是与公共危机管理机构的专门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2.3危机管理体系出现多元化、立体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许多公共危机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机构单独可以应对的,它们需要来自不同部门和机构的联合与协调,故须以多元化、立体化、网络化的管理体系来应对危机。以瑞士国家应急管理中心为例:该中心的运作往往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通过直接的沟通渠道与国家的一些部门、机构合作,其运作网络分为国内和国际合作两个方面。

3.2.4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应急管理行为及程序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定化

从许多国家的危机管理实践中可以发现,危机管理行为实行法律保留原则,要求有相应的法律规范作为依据和准则,政府机构所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须有议会的立法作为根据,这有利于保证突发事件应对处理措施的正当性和高效性。从立法的内容上看,一般都包括政府机构处理突发事件的权力来源、内容、行使权力的程序、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和救济、议会的监督权等等。

3.2.5危机预警机制、资源储备与调动机制、危机化解机制逐步完备

危机预警和危机管理准备是整个危机管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做好此阶段的工作有利于预防和避免突发事件及公共危机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危机状态的预防比危机事

件的解决更富有意义,因为可以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有效地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作为危机管理基础的危机预警机制。美国著名的联邦应急计划也规定了在预警仍无法避免危机的情况下,针对紧急状态如何调动资源、化解危机。

3.2.6提高公共危机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

在危机管理领域,政府在掌控资源、专业人才、组织体系等方面虽有优势,但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因此不管是在危机预警、危机准备阶段,还是在危机发生后的灾难救助阶段,都应积极吸纳和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提高危机处理效率。在美国,更是将政府与红十字会等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私人组织的合作直接纳入联邦应急计划成为重要内容。总之,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已成为世界性潮流和应急法制现状。

3.2.7危机防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危机防范措施的改善与演习走向经常化、制度化、法定化

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危机防范意识,是形成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的关键之一。实践证明,不论是国家机构工作人员还是普通的社会公众,如果有较强的危机防范意识和能力,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就能够减少损失并减轻社会震荡。危机防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平时的宣传教育以外,规范化、制度化、法定化的危机演习同样必不可少。从国外情况来看,日常的情景训练和危机应对演习,对于提高危机管理效率、保持社会心理健康、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提高政府的威信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为此需要在危机预防准备阶段就依法进行必要的人财物力投入,这也需要应急法制来保障。[10]

3.3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不确定性因素也在不断增加,我国公共危机形态已呈现出频率高发、领域多元、辐射迅速、规模深广、损失巨大等特点,因此,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具有空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危机管理的成功经验,来进一步加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化建设,是提高公共危机管理效益的制度保障。

3.3.1强化危机管理法律规范执行力度

要使已有的应急法律规范执行到位,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当,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要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督执法,依法强化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关服务行为的监督检查;全面推行食品安全行动计划,严格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卫生监管和许可证发放;加强

职业卫生监督,强化职业病危害申报管理,查处大案要案等。

3.3.2健全危机管理的监督机制

政府在危机管理中需要运用行政紧急权力,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包括大量的行政强制措施),必要时还可中断某些法律的实施,甚至暂停或限制公民的部分宪法权利(但不得限制和剥夺生命权、语言权、宗教信仰权等最基本的人权),具有极大的优先性、紧急性、强制性和权威性,因此具有恣意和滥用的特殊条件和可能,必须对其加以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这是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

3.3.3完善危机管理的权利救济机制

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政府在平时不能采取的行政措施,在紧急状态时期就可以依法行使。但是,为了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因紧急状态的发生而被政府随意剥夺,许多国家都规定,即使是在紧急状态时期,一些最基本的公民权利,也不得被剥夺。例如,西班牙宪法第55条第3款规定,不得剥夺或者限制人格尊严、学术自由、家庭生活、受教育权利等,并且规定滥用这些措施要追究刑事责任。这些规定都是防止政府随意滥用行政紧急权,而使公民失去不应当失去的权利。一旦由于要优先保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使公民权利受到损害,必须要及时完善权利的救济机制。

3.3.4 完善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尽快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配套法规、规章

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应满足两项相互关联的标准:第一,法律体系的全方位内涵,包括国家安全、经济、交通运输、福利保障、新闻舆论等宏观领域的危机立法,具体管理环节的微观领域的实施细则。第二,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在全方位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宪法、部门法、地方性法规等法律条文不得相互矛盾冲突,发生问题时能够及时纠错和补救。因此,根据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律建设的实践,出台了全国统一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法律,明确国家实行紧急状态的条件、程序及紧急状态时权力的行使等。根据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律建设的实践和新制定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按照现代应急法制的要求认真清理、修订现行的有关应急法律规范和制度规定,认真修订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更充分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3.3.5 建立统一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构

设立由行政首长负责的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的专门机构,由涉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部门参加,通过立法赋予其特别权力,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组织体系。另外,还必须完善与危机管理相应的机制和制度。比如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的沟通机制、整合与协调机制、财政资源保障机制、与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合作机制以及教育和训练机制等。

3.3.6 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指导群众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消除恐慌心理,提高守法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在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中,还要不断扩大公民参与的广度、拓宽参与的渠道、丰富参与的形式。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中小学生成为死伤人数较为集中的群体,中小学校舍成了重灾区的重灾点。这充分说明了对青少年在应对突发事件上的教育不够。以往学校对于这方面的教育大都属于走形式,所谓的演习更像是演戏,根本没有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因此,加强对中小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势在必行。

结论

通过对公共危机管理的阐述,得知公共危机的爆发突如其来且来势凶猛,不仅会伤害人们的身体、精神,还会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造成冲击,甚至酿成可怕的社会危机。因此,公共危机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加以特殊的应对和管理,而加强危机时期的法律制度建设是提高公共危机应急系统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稳定社会秩序的重中之重。

在对国内外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进行扫描后发现:发达国家的应急法制总体来说比发展中国家成熟。同时发现,一个完善的应急法制体系,需要有专门化、体系化的应急法律规范,专业化的应急机构人员,多元化、立体化的危机管理体系,完备的危机预警、化解机制和资源储备、调动机制,规范化的政府应急管理行为及程序以及良好的实施环境等等。

我国的应急法制还处于起步阶段,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基本法律才仅仅实施四年,虽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中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在借鉴他人的经验、吸取以往的教训中完善我国各层次、各领域的公共应急法律规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致谢

时光匆匆飞逝,想想求学期间的点点滴滴历历涌上心头,四年的努力与付出,随着论文的完成,终于让我在XX大学的生活,得以划下了完美的句点。四年的时间,我在大学里学到了专业的文化知识与做人的道理。

在本论文即将完成之际,在这里我要向所有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谨此向我的论文导师以及班主任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本论文的工作是在导师及班主任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我要感谢在我四年的学习中无私传授我知识的各位老师,感谢法律专业所有任课老师,是你们将自己宝贵的财富无私地奉献给了我们,让我们能在学业上有所成绩;是你们让我倍感教师职业的伟大,教给我们知识,又不忘教育我们如何做人!

深深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给了我无限的支持和关爱,特别地感谢我的爸爸和妈妈,感谢你们对我的培育,在此,我要深深地道一声:谢谢你们,爸爸妈妈!

最后,再次衷心地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亲友们!

注释

[1] 肖鹏英.论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J].学术论坛,2006—3.

[2] 莫于川.公共危机管理的行政法治现实课题[J].法学家,2003-4.

[3] 莫于川.公共危机管理与应急法制建设[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1.

[4]潘立群,王严.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建设的思考[J].中国卫生法制,2008—3.

[5] 段文.危机管理与紧急状态立法[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5—10(2).

[6] 王仁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现状及完善[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6-2—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章,监测与预警.

[8] 常安.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立法思路探讨——以危机过程的不同阶段及其法律规制为基础[J].公安法治研究,2007—3—5.

[9] 任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美国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82—86.

[10] 莫于川.国外应急法制的七个特点[J].中国应急管理,2007-1.

参考文献

[1] 肖鹏英.论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J].学术论坛,2006—3.

[2] 莫于川.公共危机管理的行政法治现实课题[J].法学家,2003-4.

[3] 莫于川.公共危机管理与应急法制建设[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1.

[4]潘立群,王严.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建设的思考[J].中国卫生法制,2008—3.

[5] 段文.危机管理与紧急状态立法[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5—10(2).

[6] 王仁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现状及完善[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6-2—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章,监测与预警.2007.

[8] 常安.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立法思路探讨——以危机过程的不同阶段及其法律规制为基础[J].公安法治研究,2007—3—5.

[9] 任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美国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82—86.

[10] 莫于川.国外应急法制的七个特点[J].中国应急管理,2007-1.

[11] 莫于川.应急法制论(共同主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2] 徐高、莫纪宏.外国紧急状态法律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91.

[13] 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0.

[14] 吕景胜.危机管理应依法治之[N].光明日报,2003-07-25(3).

[15] 杨开忠.国家和政府的危机管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16] 蒋新苗.传染病防治法实例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7] Montrece McNeill Ransom.Legal Framework for Public Health[J].https://www.360docs.net/doc/bf5107197.html,/,2004-01-26.

浅谈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企业参与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企业参与 ——概念梳理、发展困境和改进建议 摘要:企业参与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 和对社会的贡献两个方面内容。企业参与社会管理是建设有限政府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企业参与危机管理面临 着企业社会责任“失范”、政府体制制约、法制政策不健全、企业参与能力弱等发 展困境,需要从企业建设、政府支持、法规保障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企业参与;发展困境;改进建议 自2003年“非典”以来,公共危机管理逐渐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各级政府部门围绕着法律法规建设、应急预案制定、管理机制改革、演习演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使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面临的公共危机突发性更强、破坏性更大、发生频率更高、处置更加困难,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未来的公共危机管理建设中,进行社会战略的全民动员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政府要作为社会力量的发动者,整合企业和第三部门的力量共同进行公共危机管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相关概念的梳理 1.1公共危机管理及其特点 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在科学的公共管理理念指导下,通过监测、预警、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和减轻公共危机灾害的管理活动。[1]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是危机事件,也就是常说的“突发事件”。在我国,突发事件按照发生的原因、机理、过程、性质和危害对象不同而被分为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 [1]吴兴军.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特征与机制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2004,(3):53.

公共危机管理瓮安案例分析

关于瓮安县群体事件分析 摘要:2008 年贵州瓮安县“6·28”事件是一起群体性事件,是当地民众与其政府管理部门互信度不高,民众对政府的各种不满情绪长期积聚的爆发。该案例从事件聚集、围观、参与人数、事件的剧烈、破坏程度来看,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较典型的群体性危机事件。瓮安县的此次危机事件的后果严重,影响广泛并且社会关注度高。本文对此次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政府部门处理程序及其处理工作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并对政府部门提出相关建议以改善、提高我国公共部门管理公共危机事件的工作、能力。 关键词:“6·28”事件群体性事件公共危机管理 一、瓮安县“6·28”事件发生的背景 (一)经济落后,民众生活水平低 瓮安县坐落于中国最贫穷省份之一的贵州省腹地,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3.25%,第一产业比重占GDP的38.6%。瓮安县水利资源丰富,正在建设的有国家重点工程构皮滩电站,同时瓮安也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县,全县煤炭总储量10.64亿吨,磷矿总储量6.5亿吨,铁矿藏量1500万吨,锌矿藏量60万吨以上。农业县、水电站、矿产,在中国可以分别将它们理解为贫穷、移民、暴富阶层,因此瓮安是一个贫穷的县城,瓮安县群众长期以来对县经济发展缓慢,收入太低,生活艰难十分不满。 (二) 政府与民众矛盾突出

瓮安县政府和瓮安县人民之间有深刻的矛盾。该县治安长期不好,安全指数极低,群众的幸福感也低,少数公安人员涉黑严重。因此,县公安局和政府有关部门在群众中丧失了公信力和权威性,在“6·28”事件发生之前,2007年9、10月,瓮安县城连续发生了四起爆炸案,至今未破案,此事让当地居民人心惶惶,一些居民直言根本不信任警察。有的领导干部和公安民警长期以来失职渎职,对黑恶势力及严重刑事犯罪、群众反映的治安热点问题重视不够、打击不力,刑事发案率高、破案率低,导致社会治安不好,群众对此反应十分强烈。 (三) 少女之死 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三中初二(六)班学生李树芬于2008年6月22日凌晨溺水死亡。当日7时40分许,经雍阳镇责任区刑警队现场勘查、尸检、DNA鉴定,认定李树芬系跳河自杀。死者家属不能接受,认为有被奸杀嫌疑。6月25日,黔南州派法医复检,结论仍为溺水死亡。死者家属要求公安部门责令当时在场人员王某、刘某、陈某等人赔偿50万元。6月26日,经县工作组多次做工作,死者家属表示同意县工作组的协调意见,答应在6月28日签订协议了结此事。 二、瓮安县“6·28”事件演变过程 (一)危机前阶段 6月21日晚,李树芬在刘某做俯卧撑的时候“被水淹了”。十几名消防队员打捞半个多小时未果,撤走。 22日,家属请求将王某等三人带回派出所询问。派出所未做笔录就将人放走。家属怀疑死者系他杀,请求刑侦。公安局鉴定死者系溺水死亡,未予立案。 23日,家属对结果怀疑,向黔南州公安局申述、提出再次尸检要求。公安局认定死者溺水死亡系自杀,并向死者家属送达了《不予立案通知书》和《尸体处理通知书》 24日,家属对公安机关结论不服,拒绝领回尸体处理。维稳办组织双方调解,失败。 26日,黔南州公安局再次进行尸检,仍维持溺水死亡结论。家属则坚持奸杀嫌疑。调节依旧失败。

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成功地预防危机,处理危机, 尽快在危机中复原、甚至得到机遇和发展,是企业管理者必 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下面是带来的,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 根据市委组织部的安排,利用年底两个月的时间,组织机关领导干部参加公共危机管理与舆情应对在线培训班学习。通过学习,对于公共突发事件以及如何应对有了全新的认识。现将自己的学习感想和体会表述如下: 我国正处在突发事件高发时期,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无以数计。20XX年从无情的暴风雪到汶川大地震国人的心还没有从冰冷中温暖过来,就又经历了大地无情的撕扯;当前甲型H1N1流感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流行,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恐慌,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政府充分、完善和快速的应急预警和处理机制。突发事件有其突发性和严重的危害性,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将应对突发事件管理工作提到重要位置。作为一名机关的领导干部,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学习应急管理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强化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妥善处理好各项工作,健全完善预防和处置公共事件的工作责任体系,确保能有效预 防、及时处理公共突发事件。

首先,认清突发事件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它内涵包含了以下核心要素:一是突发事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要解决和应对的是公共危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家启动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二是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和升级,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害。三是突发事件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一旦发生本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就会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 构成严重威胁,如应对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四是突发事件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 其次,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的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意识,逐步把握规律,主动采取防范准备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无法完全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要总结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第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

(完整word版)公共危机管理

第一章概述 一、危机定义有三个要点: 1、受到危机影响的既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或者组织,例如家庭、企业、单位、行业,甚至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 2、危机严重威胁到正常的身存与发展,而不是造成一般的负面影响 3、危机通常是与突发事件向联系 二、公共危机的分类: 一)、危机产生的诱因 1、外生型危机:指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给组织带来的危机。 2、内生型危机:由于组织内部管理不善引发的危机。 3、内外双生型危机:不少情况下,危机是由于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管理不善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危机的层次: 全球危机、国际危机、国家危机、地区危机、组织危机、个人危机。 三)、危机发生的领域: 政治性危机、社会性危机、宏观经济性危机、生产性危机、自然性危机 政治性危机有:战争、革命、政变、政治骚乱、武装冲突等。 社会性危机有:社会动荡、恐怖活动、示威游行、罢工、社会骚乱等。 宏观经济性危机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失业率高、经济危机、股市大幅震荡等。 生产技术性危机有:生产安全事故、产品安全事故等 自然性危机有:地震、水灾、传染病、台风等。 四)、按危机造成的不同后果: 1、有形损失危机:直接造成人员财产损失,该损失明显能够评估,损失难以挽回、只能采取补救措施 2、无形损失危机:严重影响组织形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形象会越来越差 三、公共危机的特性 1、突发性:危机发生前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会发生危机,例如9.11恐怖袭击。 2、威胁性 3、不确定性 4、紧迫性:在危机过程中,决策者、危机管理者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决策,会给他们心里造成很大压力。 5、破坏性 6、无序性 7、潜伏的隐蔽性: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的化解风险,就易于将危机消除在萌芽之中。 8、传播的公开性: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业的发展和其对危机舆论的关注程度,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速度的高速化、范围的全球化,使危机迅速公开化,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9、扩散性 四、公共危机产生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一致与冲突,都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动力,稳定与变迁是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社会系统往往为人们提供排泄敌对情绪和进攻情绪的制度,即安全阀制度。安全阀

2019年常州市专业技术人员《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

2019年常州市专业技术人员《应对公共危机管理》试题及答案(66分版)考试中途请不要离开,即使您关闭浏览器或电脑,系统也将持续计时。 (一)单选题:每题1分,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天津爆炸案出现没有总指挥的状况,该如何解决。 A.警察局长总指挥 B.事故公司领导负责 C.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选任 D.武警交通队长担任 2.公众质疑:有的人同在一个城市可以买豪车,有的人开普通车,而有的人没有车;孩子 想出国就出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网上炫富等等。而却有很多人现在家庭的生活还难以为继,遇到重大疾病就感觉到很困难、生活很艰巨。这些现象使得总书记提出()。 A.全力扶贫 B.政府作为 C.全力合作 D.经济发展 3.“表哥”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这位官员被调查了,调查他并不是他在处理这场危机应对的情况怎么样,反而是由于现场一个表情引发了一场审判,最终这位官员还被判了刑,很多人开玩笑叫一场微笑引发的审判。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政府信任面临的()挑战与特点。 A.集体性的行动(抗争) B.公众终止与政府积极的互动 C.集体性的行动(诉求) D.政府官员容易成为焦点 4.产生政府信任危机的舆论因素包含()。 A.媒体导向 B.心理挫伤 C.公共直接利益 D.公共间接利益 5.在张家村拟建一座核电站,该项目引起了周围民众的恐慌,该种恐慌在本讲中被称为哪种症状() A.恐核症 B.恐水症 C.急性焦虑症 D.慢性焦虑症 6.根据本讲,()是舆论引导与信任修复的基石。 A.技术水平 B.措施手段 C.领导作用 D.制度设计

7.本讲提到,现在基尼系数过高,贫富差距较大,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社会集体焦虑,通过哪种措施可以改善人们的心理感受() A.调节分配制度 B.城乡医保同筹制度 C.廉租房制度 D.提前退休制度 8.本讲认为,做好安全生产或安全防控工作,首先要了解的就是()。 A.不确定性 B.目标 C.风险 D.消极影响 9.本讲认为,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要鼓励引导个部门和企业把工作重心放在()上。A.政府引导 B.科普宣教工作 C.处置工作 D.隐患排查治理 10.到今天为止使用互联网网民的人数规模已接近()亿。 11.在经历了一次危机之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产生了怀疑,不仅有怀疑也有批评,甚至还有其他衍生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需要去考虑()。 A.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究竟面临哪些挑战 B.立即着手工作面对即将到来的危机 C.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公众给予的怀疑和批评给予立即回复 D.对公众的怀疑和批评避而不谈 12.根据本讲,我国2017年颁布并实施的()对突发事件做了界定。 A.《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分工的通知》 B.《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的通知》 C.《安全生产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3.本讲认为,隐患排查工作,首先要加强(),将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等同于安全生产事故一并看待。 A.风险管理 B.风险与隐患清单 C.科普宣教工作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题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 广州本田自我“曝光” 2007年3月19日起,50 余万辆雅阁、奥德赛和飞度轿车将被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实施召回。本次召回包括2003年1月7日到2006年12月21日期间生产的各款雅阁轿车共419613 辆。召回范围内车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助力转向油管可能会出现渗漏。情况严重时,可能出现转向操纵力增加,方向盘转动沉重。本次召回还包括2005年2月22日到2007年2月14日期间生产的奥德赛轿车共68993辆,2005年8月1日到2005年9月30日期间生产的雅阁、奥德赛和飞度轿车共39800 辆。 案例分析: 1.公共关系是坚持以“美誉为目标”的,广州本田自揭“家丑”的行 为和公共关系的原则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2.公共关系的原则;真实性原则;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创新原则;互 利互惠原则;全员公关原则 3.坦诚原则就是告诉公众事件真相, 争取公众的同情,减少危机的损 失,使公众理解真实情况。 4.人道主义原则也就是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责任。危机在不少情况 下会带来生命财产损失,舆论界对造成危及人的生命的事故或事件尤为重 视,甚至加以渲染。 5.企业要讲信用,企业的信誉是企业的生命线,而危机的发生必然会 给企业信誉带来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故而维护信誉原则是企业处 理危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 6.大家都知道一句名言:态度决定命运。对危机事件来说,这句话再 也贴切不过了。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上,态度比方法更重要。如果态度过 关,方法就算有所欠缺也会挽回损失;而态度不好,再好的方法也会无济 于事。因此,笔者希望,在此“危机四伏”的年代,我们的企业一定要秉 承一种积极的、负责任的理念,并保持良好而诚恳的态度将理念落实到实 处,无论遇到什么事件,都要把“诚实”、“负责”的态度放在首位, 真正经得起社会公众的考验,变“危机”为“机会,进而赢得消费者更高 的忠诚。 2.假如你是该厂的公关部经理,针对这一事故进行一次公关活动策划。 公关目标:让有关公众尽快得到该事件的完整、准确的信息资料,迅速平息流言,稳定企业 的正常生产秩序,尽可能减少事件对企业生产及在社会的公众形象的不利影响。 一、前期准备工作

2020年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引导语: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成功地预防危机,处理危机,尽快在危机中复原、甚至得到机遇和发展,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下面是带来的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危机是种普遍现象。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成功地预防危机,处理危机,尽快在危机中复原、甚至得到机遇和发展,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正确认识危机 危机的爆发大致分二类:一是事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爆发,可称为“积发”;二是不可预测的事物的突然袭击,可称作“突发”。危机发生之后必然会集结不同利益群体,表现为媒体追逐、舆论责声、情绪对抗、群体间搏奕谋利等等冲突。企业如何应对,进行危机管理?关键在于事前预防,检视潜在危险,研定防范措施;危机来临时,准确判断危机的核心所在,及早分化风险,尽快结束危机,把负面效应减至最小或转化为企业有利因素甚至机遇。危机管理的实质就是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统筹兼顾,谋取利益。 培育公司危机意识至关重要。中学时读《扁鹊见秦桓公》的故事,至今尤新,秦桓公对扁鹊的提醒无动于衷,最后竟从“汤熨、针石之所及”的小毛病变成“在骨髓,无请也”的大病并死亡,就在于他没有危机意识。比尔盖茨缔造出世界电子帝国,在于他有“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的危机理念。必须让每位员工知道:我的一

言一行,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影响着公众对公司的印象。市场经济下正视危机,对企业成长是一种考验和砥砺。 二、正确处理危机 危机事件的发生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二点:一是事件本身的性质;二是主管单位和新闻媒体对事件的评论。注意:事件本身的性质并非不能改变,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关键在于如何与当事方和新闻媒体打交道,特别要化解媒体的过度报道和聚焦,尤其是网络媒体,要设法引导舆论、分散或转移媒体视线,迅速减轻危机的负面影响。平和心态、主动积极、低调处理、控制范围、好的定性,对危机管理最要紧;主要手段则是刚柔相济、整合资源、先急后缓、着眼稳定、内外有别、主动积极。 1、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企业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完善应对机制、健全危机预案,才能发现危机,临危不惧,快捷响应,正确处理。危机可分三级:一般紧急、重要紧急、特别重大事件。不同的危机状态,启动相应的处置方案,才能保证危机处理组织有力、人员到位、物资支援、信息通畅,工作有序高效。 2、构建和谐媒体关系 网络时代和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与媒体建立和谐关系。和谐的公司媒体关系是企业危机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企业要善于和媒体打交道。众多案例说明,好的媒体关系能为企业所用,对宣传企业形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差的媒体关系不仅不利于企业营造良好

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f5107197.html, 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作者:刘亚光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1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增加,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 提供了新的思路。所以加强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实践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的推动我国公共危 机管理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公共危机体制转轨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162-01 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的变革中利益和权力在不同的主体间 进行重新分配、转移,产生了一些矛盾。再加上我国是一个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所以对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及分类 我国的公共危机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的官方文件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但是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却是在2003年“非典”事件之后,所以对我们来说公共危机管理还是个比较新的领域,学者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我国的学者张成福根据公共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分类,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马琳综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将公共危机事件分为以下几类: 学者们对公共危机进行界定和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公共危机,为公共危机的管理者更好 的控制和处理危机事件,降低危机事件的损失成本。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的发展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局限在自然灾害和社会事故上。在2003年“非典”爆发才使我国的公共危机研究延伸向更多的领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实践取得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机构不断增加

公共危机管理论述题题目及答案

论述题 1.2007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提出我国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试述其具体含义。 P41 ①关于统一领导,是指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地方政府分级负责,依法开展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统一由党委领导,这是由我国目前的政治架构决定的,也是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需要。很多公共危机具有起因复杂、应对牵涉部门多、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其应对需要广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统一由国务院来领导能够很好地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统一领导,便于快速高效地决策和调动资源,减少管理环节,减少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②关于综合协调,是指政府成立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协调不同部门共同应对公共危机。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综合性和联动性等特点,所以需要多个部门在信息、技术、物资以及救援队伍等方面的相互合作。 ③关于分类管理,是指根据公共危机的不同性质和专业应对要求进行专业处置,以达到科学应对和提高公共危机管理效率。我国目前一般把公共危机根据性质分为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应根据不同类别和不同的专业知识要求,建立起相应的专业应急机构,救援体系和队伍,并主要由它们承担不同类别的公共危机管理工作。④关于分级负责,是指对不同层级的公共危机,各级政府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其自身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分级开展公共危机管理工作。在我国目前的公共危机管理中,按照公共危机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IV级(一般)。当公共危机管理涉及两个及以上行政区域的,就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⑤属地管理为主,是指在我国存在“条块分割”的情况下,强调条块结合和“条”要配合“块”,由产生公共危机的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地发挥二者的优势。垂直机构的地方部门应该听从地方政府的统一指挥,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公共危机管理工作。

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公共危机管理心得体会 危机管理,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应当包括危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危机事件也和其他事件一样,其形成有一定的过程,只是该过程长短不同,危机状态也是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危机发生前,一般会有一些先兆。如果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可能导致危机的先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则可能防止危机的发生。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将危机化解于萌芽阶段,避免危机的发生,并且为积极应对危机做准备。因此,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将对危机的事前预测、控制纳入日常管理中。 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危机的发生往往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同时,危机事件又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危机事件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影响范围等在事前均是未知的。比如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其发展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危机采取的处置措施不同,也会对危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为应对危机,应当在平时进行主动监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若发现可能引起危机的征兆则应尽快采取措施,以避免危机的发生。而当危机一旦发生,则应当尽快采取措施,隔离、控制危机,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危机管理中两项最基本的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

危机发生前的准备阶段对于危机管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阶段。通过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根据科学的依据进行分析,能够对可能引发 危机的事件的前兆进行防范、加以疏导,争取将危机的前兆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危机的发生。但是,建立了预警机制,也并非所有的危机都能完全避免。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等诸多原因,不是所有的危机都可以事先通过预警机制发现其征兆,采取措施使之避免,很多危机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即使预测到了危机的征兆,也可能没有十分有效的措施避免危机的发生,也就是并不是所有的危机征兆都能得到有效处置以防止危机的发生。根据预警信息,能够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防,作好各种准备,当危机真正发生,能降低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当危机一旦真的发生了,就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对危机进行处置,尽量减少危机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将危机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对危机的处置往往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要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比如,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需要大量的药品、医疗设施、运输工具,需要医疗、公安、运输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具有良好的危机应急反应机制,保证危机一旦发生,能够尽快正确处置,尽可能地控制事态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 由于危机本身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机一旦发生,则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危机的决策者应当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果断的决策,调动各个部门,动用各种资源,尽快控制危机的发展,恢复社会秩序。 在长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应急机构,包括军事上的应急机构,也包括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治安、医疗救护等方面的应急机构。危机一旦发生往往需要多个部门

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docx

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 众所周知,政F是我们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基于此,政F有义务承担起公共危机管理的责任,并且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有效应对和解决公共危机,进而为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条件及保证。 1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 何谓公共危机管理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可见,国内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有很多。例如,张小明在其发表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设计与指标体系构建》一文中提到:“所谓公共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F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孟庆璐在其硕士毕业范文《政F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以大连“7•16”输油管道爆炸事件的政F应对为例》中提出:“公共危机管理是政F及其他社会公共组织通过检测、预警、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己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国家的安全的政F管理活动。”由上述概念界定我们不难看出:政F提高自身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为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条件以及保证。 2提高政F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具体措施 要提高政F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应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1)完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系统。公共危机应急预案的制定是政

F实施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基础。据了解,截止到目前,我国所制定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仅有四十一项。这些预案看起来非常完备,但是在当前公共危机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在细化方面却仍显不足。例如,我国在制定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中就缺乏对南方雪灾这一公共危机的相关应急预案。事实上,我国所制定的很多公共危机应急预案更多的只是表现在形式上,虽然预案的内容很多,但是大多是一些空话、套话,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一旦真正的公共危机来临往往并不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政F必须要不断完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首先,要细化应对各种公共危机的专门预案,在内容上要尽可能的做到没有漏洞;其次,要把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做到层层落实。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的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仅仅局限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事实上,由于天灾所造成的公共危机还是相对较少的,而许多公共危机往往是人为引发的。例如,20XX年非典的爆发,其危害性是相对较小的。但为什么非典又会引发一场影响全国人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公共危机呢?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必须深刻地剖析其内在的社会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相关的应急预案。特别是对公共危机形成的诱因方面需要投以更多的关注,从而增强公共危机应急预案制定的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 2)建立专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笔者认为,我国政F应该切实建立一个长期存在的、具有独立行政地位的、全国统一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专门负责预防以及应对出现的各

公共危机处理的案例分析

公共危机处理的案例分析 ——厦门市人民政府应对二甲苯化工项目(PX)危机案例分析 2011级MPA班袁泉 一、案例背景 一个投资高达108亿、年产80万吨、可能给一座城市带来800亿元年GDP的“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工业项目,在科学家、政协委员和广大民意的推动下,最终“暂缓建设”。沸沸扬扬的厦门二甲苯化工项目(下称“PX项目”)事件于2007年5月30日有了实质性进展:5月30日上午,厦门市文化宫八楼,厦门市常务副市长丁国炎正式宣布了缓建“海沧PX项目”(PX,又称对二甲苯,化工原料,属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的决定,并称市政府已委托新的权威环评机构在原先的基础上扩大环评范围,进行整个化工区区域性的规划环评。 二、案例描述 1、PX项目的立项审批 1990年1月,经国家批复,厦门海沧开发区确定了化工产业区。台商王永庆欲在此投资一电厂,后来几番论证,因为担心酸雨造成环境破坏,尤其怕影响以鼓浪屿为代表的旅游产业,最终投资未能如愿,电厂后来迁到漳州。海沧化工开发区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待开发状态,仅有翔鹭化纤等少部分化工企业进驻,化工业未充分形成气候。 2000年前后,海沧成为厦门地产的新热点,地方政府加速了海沧地块的地产开发,着力要将其打造成厦门的“浦东”,政府背景的海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未来海岸”楼盘,直接起了带动作用。 2001年,翔鹭化纤向厦门市提出在海沧建设80万吨PX项目,该项目自200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历经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的预审、国家环保总局于2005年7月审查通过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而项目环评期间,厦门市并未进行全市公开听证,环评也没有公众参与。国家发改委将其纳入“十一五”PX产业规划7个大型PX项目之中,并于2006年7月核准通过项目申请报告。2006年11月17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08年建成投产。 2、政协提案引发的PX项目争议 海沧PX项目刚刚动工,就遭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赵玉芬等人的反对。今年“两会”期间,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议案”,对PX项目的选址与安全隐患表示了质疑,这使PX项目进入了公众视野。这份全国政协头号议案指出,海沧PX项目离居民区仅1.5公里,距离厦门市中心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鼓浪屿均只有7公里。作为危险化工原料的PX在距离主城区之近的海沧,如此大规模生产,将会直接影响到厦门的生态环境,必须紧急叫停项目并迁址。

应急管理培训心得体会76573

篇一:应急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应急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急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公司举办了为期5 天的培训班。下面谈谈个人体会。 一、认清突发事件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包涵核心要素为:一是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要解决和应对的是“公共危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家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二是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和升级,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害。三是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一旦发生本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就会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应对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四是必须借助于公 2 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 三、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论政府还是公众,都需要学习、探索,提高应对的能力。培养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突发事件预警的起点。在和平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通过模拟危机情势,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预警与监控系统,培养危机意识。篇二:应急培训心得体会 应急办培训学习心得 为期三天的学习培训结束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这次的学习使我收益匪浅,感受颇深,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知识。不但在理论上使自己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开阔了视野,同时在思想上也有了更新的飞跃,在认识上有了更大的提高。 一、认清突发事件的内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包涵核心要素为:一是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或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要解决和应对的是“公共危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家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二是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危机就会迅速扩大和升级,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害。三是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危害性和破坏性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一旦发生本法所称的突发事件,就会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应对不当就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的严重动荡。四是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人力、物力才能解决。公权力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着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等功能,公权力介入突发事件的应对。 二、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应对突发事件,把预防和应急准备放在优先位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意识,逐步把握规律,主动采取防范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无法完全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要总结探索如何制度化、科学化、专业化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第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快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形成有效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第二,制定完善应急预案机制。认真制定应急预案,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加强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建设,健全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搞好培训和预案演练,全面提高政府和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第三,加快建设科技应急体系。高度重视运用科技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学研究,提高应急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科技支撑体系。第四,加强组织协调应急管理。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落实各自承担的专项预案,要按照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

浅谈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

浅谈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 摘要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公共危机管理已然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能否有效及时的处理好公共危机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也可以将公共危机的应对能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表现之一.所以,对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研究也就变得迫在眉睫了。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旨在通过对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各个方面进行的研究,来探索更优化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首先阐述了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研究背景和必要性,其次对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相关理论和内容作了详细的说明,之后是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最后则是对完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公共危机管理完善 目录 1.引言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的必要性 1。3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的内容 1.3.2研究的方法 2.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相关概述 2。1公共危机 2.1。1公共危机的概念 2。1.2公共危机的特征 2。2公共危机应对机制 2.2.1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概念 2。2.2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内容 2.2.2.1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 2.2.2。2公共危机的相应决策与处置机制 2.2.2.3公共危机的恢复重建机制 3.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3.1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存在的问题 3.2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4.完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思路与对策措施 4.1建立了解各类公共危机的制度 4.2完善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 4.3健全应对公共危机的管理机构 4.4健全公共危机应对管理的法治基础 4.5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保障机制 5.结论 1 引言 1。1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公共危机频频发生,层出不穷。在国内,有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等疫情危机事件,有“5.12”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危机事件,有三鹿毒奶粉事件,有乌鲁木齐打砸抢烧暴力事件、昆明火车站砍杀事件等.在国外,有美国“9.11”事件、印度洋地震海啸事件、海地大地震事件、菲律宾人质事件、非洲埃博拉病毒事件、索马里海盗事件以及马航失联事件等等。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公共危机事件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甚至会威胁到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稳定与和平。 基于种种原因,频频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如何更好地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已经成为了我们应该且必须面对的问题与挑战.继而,建立一套合适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当然,这对我国政府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党和政府认真面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安全局势。"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挑战和机会并存。这就更需要我们处理好公共危机事件,切实把握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 1.2研究的必要性 能否有效及时的处理好公共危机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也可以将公共危机的应对能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表现之一.所以,研究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为了更好的处理好公共危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公共危机往往具有

心得体会 危机管理学习心得体会3篇范文

危机管理学习心得体会3篇范文 危机管理是企业为应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及员工培训等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下面是xxx带来的危机管理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危机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篇一 因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增多,所以在选择自学课程时选学了《公共危机管理》,以补自己在此方面知识的不足。抓时间学了一些,确实是本好书,也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感想,或许偏颇,但不吐不快。书内将危机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经济危机五大类。我看,不够全面。信仰的缺失是不是种危机?信仰危机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难?现在我们要怎么做?知道自己的水平有限,以下算是抛砖引玉吧。 一、正视我们的信仰 毫无疑问,我们党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我们党的队伍,对我们的人民进行的信仰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党内历次政治学习的基础内容,是我们党对群众的宣传基调和导向。但努力,在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冲击下,在花花绿绿不断翻新、膨大物欲的侵蚀下,效果一再打着折扣。革命时期,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是信仰的力量。现在呢?个人认为有必要深入的调查一下,真正的,而不是形式。xx年6月11日,俄罗斯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宣布了清党计划,在进行完审

查工作后,将有约3万人被开除出党。我们是否也会有这样的危机呢?不敢想。《江海学刊》陈晏清、荆学民发表的《中国社会信仰的危机与重建》中提到在市场经济确立之后,有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问题,是信仰的经济化。信仰的经济化也就是信仰的功利化。信仰失去了它对社会发展和人生导向的神圣性。信仰消失在功名利禄之中,功名利禄成为人们行为中唯一的本能的信仰,发人深省,应该读读。 二、信仰危机带来的灾难 或许,您不认可我的判断。康柏榕在天涯社区发表的『股市论谈』中国的信仰危机,我不敢全然苟同,但有的地方,也有几分警示的道理。即是一家之言,就姑且不作评论,摘一两句,大家看看吧。中国目前最大的危机不是经济危机,而是信仰危机。经济危机常常是由信仰危机伴随而来。于右任先生写过一篇《亡国三恶因》,其中道:民穷财尽,社会破产,国家破产。国有金,吝不与人,为他人藏。此其一。善不能举,恶不能退,利不能兴,害不能除。化善而作贪,使学而为盗。此其二。宫中、府中、梦中,此哭中、彼笑中,外人窥伺中、霄小拨弄中,国际侦探金钱运动中,一举一动,一黜一陟,堕其术中。此其三。这篇文章发表后不到一年,貌似强大无比,繁荣昌盛的满清就轰然倒台了。 三、我们该做些什么 陈晏清、荆学民发表的《中国社会信仰的危机与重建》一文中,对重建信仰做了详尽的论述。但多为理论上的,结合自己,个人认为,就信仰问题,在党内有三件事必须要办。一是开展一次摸底,掌握真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浅析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摘要: 如何应对危机事件,实质是对一个社会应对危机的综合考验,是政府执政水平高低的反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及时、有效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已成为政府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加强政府危机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危机管理的原则,并如何进行政府危机管理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政府危机管理危机意识危机管理原则危机管理应对策略 居安思危,治不忘乱。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国际形势下,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共危机不仅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而且给政府管理造成了威胁与挑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预测和识别可能遭受的公共危机,采取防备措施,阻止公共危机的发生,并尽量使公共危机的不利影响限制在最低限度的行为。国家和社会只有在一个基本稳定的环境下才能获得发展,对公共危机管理也成为了每个政府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危机和危机意识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与各种各样的危机伴生共存,危机对人类正常生活的干扰和冲击是巨大的。危机是一种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的危急的非均衡状态。它迫使相关系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和抉择,采取有效的控制或调节行动,以维持系统的生存。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系,并通过研究危机、危机预警和救治危机,恢复社会的均衡状态。 考察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产生的,如地震、洪水、雪崩;二是人为引起的,如恐怖事件、经济过度波动。自然危机是天灾,具有不可抗拒性。人们对自然危机的认识、研究相对较早且深入,对自然危机的管理机制也比较成熟。政府基本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自然危机,提前采取措施,开展有效的救治行动。人为危机是人祸,更具偶然性,危害也更大。人们对人为危机的

危机公关心得体会

危机公关心得体会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关于学习物业危机公关管理的 心得体会 每一次危机既包括导致失败的根源,又孕育这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于收获这个成功的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而习惯于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管理的典型特征。 --诺曼.r.奥古士丁在物业管理过程中,每成功的处理一次突发危机事件,除了有效的解除了潜在危机,同时也积累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能力,并能通过处理过程必将会收获一个双赢的局面。 结合日常物业管理服务过程中,同样也潜在着各种各样的危机隐患,如:房屋质量问题引起的投诉或群体事件;园区道路、沙井、人工湖等公共区域存在的安全隐患;高空抛物、防火防盗、在建工程区域的各种安全防护等都是物业管理服务过程中危机存在的潜在根源。怎样提高物业管理的危机意识、怎样及时高效的处理好物业服务过程中的各类危机事件,我认为一定要认真做好以下几点: 1、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各种潜在危机,消除危机隐患,有效的提高物业服务质量; 2、在日常工作中提高全体员工增强危机意识感,培训、培养全体员工应对危机时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技巧; 3、制定各种可能出现危机的应急预案,认真落实事故应急预案制度,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和应急管理机制,培训应急抢险人员并定期 组织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和能力; 4、当危机出现时应该做到勇于承担责任,通过真诚有效的沟通,及时的处理使彼此双方取得谅解; 5、在未出调查分析初步意见前,要求全体员工不对任何媒体或第三方发表任何意见及事件详情。 6、在接到事件调查组分析初步意见后,立即告知全体员工,确保传播口径一致信息。 7、在危机公关处理过程中,禁忌语句“对不起,我无可奉告。”“你想来采访需要事先安排,请跟相关部门联络。”“这事不是我负责,你问其他人吧。”“有消息我们自然会通知媒体,现阶段请不要骚扰我们。”“这些事以前也发生过,不应该大惊小怪。”“我们的事故比起业内其他企业已经很好了。” 8、项目负责人必须向各个部门宣传教育制度,将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技能灌输到每一位人员,特别是一线操作员工。 9、客服中心必须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全程跟踪,密切协作,认真落实楼盘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10、客服中心需要认真开展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和定期安全,对于违反公司安全管理规定拒不整改的,坚决给予严肃处理; 危机肯定要造成损失;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危机也是好事,我们可以通过解决危机而获得进步,甚至难得的机会。篇二:公关学习心得体会 公共关系学心得体会 组员:12法1蒋婕 12法1王子心 12会计4吴文文 12金融工程蔡幼阳 提起公关,提起人与人之间充满技巧性的交往,很多人往往会带有一定程度的贬义的思想。正如在现实生活中,“公共关系”、“传播“、交际”很容易与“拉关系”、“拉拉扯扯”在词义上产生混淆,也许在公共关系实践中确实出现过偏差,而且从这门学科引入我国之日起,社会公众对它的疑惑和误解就没有停止过。有人甚至作出这样的推断:“公共关系=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