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学说

第二节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的目的

一、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二、增强识别各种新闻思潮和理论是非的能力

三、推进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建设

第三节学习方法

一、研读论著,掌握精神实质

二、实事求是评价借鉴,在分析比较中掌握

三、理论联系实际

描述性研究、先导性研究。

第二章创立背景条件

早期空想主义——精神交往必要性

法国空想主义——报刊活动、舆论宣传观点

三大空想主义者——主张经验

第一节形成时代背景

一、经济政治社会

封建经济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力勃兴,专制制度腐朽和资产阶级反抗活动加剧。

德国是当时社会主义运动中心。

二、文化背景家庭教育

第二节理论承传——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新闻传播观一、精神交往

进行信息传播,加强国际交往必要性。

在人际关系中民主平等。

采取行之有效宣传策略。

二、法国空想主义者

以理性学说论证平等和民主。

探索新闻传播原则。

使报刊成为无产阶级舆论工具。

三、三大空想主义者

高度重视舆论作用。

强调报刊调节社会关系和影响社会生活的作用。

揭露资产阶级报刊和出版自由口号的虚伪。

第三节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哲学基础

○分析基本方法

从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当做决定其余一切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基本社会结构框架)

第一节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考察人类社会交往必要性人类社会作为物质存在物,必须以空间上诸多个体共同活动和时间上诸多个体连续活动为条件。

人类个体精神交往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直接的生产过程和经济利益关系,但不会脱离物质活动和经济利益。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社会联系。

要为人实现自由精神交往提供保障。

强调思想自由对精神交往的意义。

第二节从存在决定意识规律认识新闻传播本质在社会实践中同外在的客观世界打交道,人脑和器官同客观世界发生联系才产生意识。

承认外部世界及其在人脑中的反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

新闻传播活动是人有明确目的和动机的社会行为,是人认识外部世界和反映外部世界的意识活动。

离开外部世界和实践,就失去了反映客体和报道依据。

传播者意识活动及其产物新闻作品,使物质状态的客体变成了精神状态的观念成果。

实践为意识提供现实的对象内容和主体。

传播者生产作品,也为作品培养受众,同时也为新闻生产培养工作者自身,体现意识活动能动性。

○新闻传播者发挥反映和推动历史进程

要求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要求社会创造良好传播环境。

第三节对立统一法则制约新闻传播机制

传受者传播接受的各种信息都是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事物和矛盾侧面的披露,是双方对矛盾及其侧面的把握和性质的认定。

○坚持辩证法

1. 从事物发展变化观察事物,把握运动走向,动态考察和把握利弊得失。

2. 对立统一法则要求全面观察事物,从相互关系的具体发展来全面估计这种关系。

3. 要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反映和指导实际工作。

第四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规定新闻事业性质新闻传播事业是一种上层建筑,不是政治的上层建筑即国家机器,而是思想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形式。

第五节人民的历史主人地位决定人民是新闻事业的动力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根据群众需要向他们提供适用的新闻作品和其他思想资料。

第四章马恩的新闻论著与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形成

马恩的新闻观点和思想散落在各类著作——非专门家

民主报刊思想——工人报刊思想——党的报刊思想

《莱茵报》——《新莱茵报》——《社会民主党人报》

第一节《莱茵报》时期

没有超过民主主义文化范畴,是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一、自由报刊论述

自由报刊的本质是自由所具有的刚毅、理性、道德的本质。

具有公民头脑和市民胸怀。

○社会状况

19C30s,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政治斗争开始高涨,被禁止理解的事物已经不能用明白的言语来表达了。

争取出版自由成为当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最必要最迫切的第一步。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马克思运用(资产阶级启蒙的)理性,揭露新法令的虚伪反动,进而对普鲁士整个书报检查制度进行了无情剖析。

笔调:批判“严肃和谦逊”,真理探究者要直奔真理。

倾向:追求倾向的法律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是借口倾向剥夺人的思想写作自由。

功能:新法令禁止侮辱和毁坏名誉,剥夺了报刊批评监督权利。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

强调出版自由在政治民主权利中的地位作用,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因而也就是出版的类的本质。

书报检查制度是政府垄断的批评,反对人类成熟的工具,党派争夺私利的武器。

要用新闻出版法取代书报检查法。法律所承认的自由在一个国家中是以法律的形式存在的,法律不是压制自由的措施,是肯定的、明确的、普遍的规范。是对新闻出版自由法律上的认可。(※这里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律自由和人民自由的概念)

○自由报刊的人民性

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

新闻出版最主要的自由就在于不要成为一种行业。

自由报刊是社会舆论的产物,同时也制造社会舆论。

○自由报刊思想概括

1.自由报刊的人类精神自由表现的产物。

2.有自由报道的权利,对社会事件发表意见的义务。

3.与书报检查制度不相容。

4.具有舆论监督和社会批判功能。

5.不是挣钱的行业。

6.执行独立办报方针,报刊领导撰稿人。

7.出于绝对自由需要,文章不署名。

二、关于人民报刊的论述

社会动因:德国封建专制政权实行思想禁锢,剥夺人民言论出版自由。

直接动因:《莱茵报》就《莱比锡总汇报》被查封事件与当局冲突。

人民报刊的提出是马恩接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接受他类本质思想的结果。

《莱茵报》期间马恩心中的公民已经不是个人而是作为理智的力量、作为合理观点的体现者出现。

○马恩人民报刊思想

1.内容:着重报道本国事件。

2.性质:成为人民喉舌。

3.社会使命:对统治者不偏不倚评价批评,对人民来说是教科书。

4.报刊存在发展的动力:人民的依赖。

5.发行:以方便群众为宗旨。

6.历史:历史个性。

○人民报刊自由发展条件

1.外部毫不阻碍独立自主——必须进行艰苦斗争取得。

2.内部各向一面各成一行。

三、《莱茵报》时期新闻思想评价

是马恩早期新闻思想。

唯心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唯物主义+共产主义

承上启下,开拓前进的特点。

1.顺应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步潮流,吸取其他思想家成果,体现民众政治解放和要求言论出版自由的愿望,正确规定的自由/人民报刊使命、作用、特点。

2.提出自由报刊人民性。

3.勾勒马恩新闻思想基本范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4.唯心主义色彩,缺乏完全知识结构。

第二节《新莱茵报》时期

一、《德法年鉴》

一二期发表的马恩文章标志他们已经完成了唯心到唯物、革命民主到共产的转变。

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德国民主派报刊任务:从各个方面证明民主制必要性。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二、《新莱茵报》

副标题“民主派机关报”,是策略上的考虑。

灵魂/贯穿始终的红线——无产阶级革命立场

革命失败后马恩的任务:总结革命经验,制定新策略;为新战斗培养干部。

三、马恩工人报刊思想

1.性质任务

①工人运动中心:工人运动作为新型上层建筑,最主要的任务是团结教育工人群众,揭露反动当局,破坏现存政治制度基础。向读者提供真实全面生活图景,以了解局势把握事件过程。如实报道敌我友情况,纵观、掌握全局,在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②改造旧世界思想武器:干预运动,成为思想喉舌——革命高潮时是冲锋号角,被镇压时为被压迫者辩护。

2.编辑方针

①坚持无产阶级立场:工人报刊是无产阶级舆论武器,有明确阶级性。

②立足于事实报道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

③采取灵活策略: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结合。(eg.人民迫切要求推翻普鲁士政权而非消灭资本主义→自称民主派机关报,又保持共产主义者在民主运动中的独立性)

④组织工人共同办报

3.加强工人报刊工作者队伍建设:修养、文风、编辑部制度。

4.新闻出版自由观念:所为政治口号提出是近代科学推动社会发展的结果。是由资产阶级提出、为资产阶级经济政治利益服务、并对整个人类精神发展起杠杆作用。

四、《新莱茵报》时期新闻思想评价

以工人报刊为实践主体,以工人报刊思想为主要内容。

此时马恩共产主义世界观已形成,马克思主义以《共产党宣言》为标志已问世,是创立初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自由观和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观把自由/人民报刊思想提升到新高度。

工人报刊思想是民主报刊思想发展的结果。

克服了《莱》时期把自由看成人类理性体现的唯心主义,指出新闻出版自由和不同意见的自由斗争就允许在出版中进行阶级斗争。

报刊阶级倾向性。

第三节《社会民主党人》时期

一、党报思想提出

《新莱茵报》是工人报刊也是党报,但当时德国面临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民主派机关报面目出现,不是完全的党报。

○马恩党报思想形成

每个社会主义报刊都是第一国际中心,党的中心。

工人阶级有觉悟的组织迅速发展证明是定期报刊数量增加。

每张党报出版意味着党向前迈进。

二、《社会民主党人报》和马恩论著

党报高举什么旗帜,坚持什么路线、执行什么方针、决定党报性质和组织坚定性。

工人要解放自己,通过工人运动自我提升。

三、党报思想

1.党报性质:工人政党力量的象征和标志,党的武器、阵地。

2.党报使命

①阐述党的纲领:注意斗争条件变化,了解群众看法,讲究斗争策略和宣传技巧。

②监督党的领导:公正坦率,不违背党的道德、纲领和策略,不让敌人得以“窥视内幕”,区分个别领导人错误和党的错误。

③用科学原理武装工人:确保理论科学性,实事求是联系实际,重视杂志优势。

3.党报业务思想:依靠工人,工人掌握钱,满足读者需求。

4.工作者素质修养:政治立场、道德品质、业务能力。

四、《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思想评价

1.马恩建党学说和党报实践结合的产物,是战胜各种机会主义思潮的报刊活动结晶。

2.经各国党报实践检验,是正确科学的,有无限生命力。

3.有普遍指导意义,与世长存。

第四节马恩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探索

一、信息传递——人类精神交往重要形式

为了进行生产,人类会发生一定联系和关系,在这样的联系和社会关系内才有与自然的联系,才会有生产。

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从物质生存需要出发并受其制约。

二、报刊是主体反映客体的产物

新闻报道是一种意识,是主观反映客观,主体反映客体的意识活动产物。

报道者主体与报道对象客体——新闻报道经过记者精神活动使物质状态的客体变成精神状态的文化成果。(eg.摩泽尔地区农民对报纸的需求论证记者对摩泽尔河谷地区农民报道的真实可靠——自由报刊必要性是摩泽尔河沿岸贫困状况特性中产生,需要报刊为其呐喊)——从新闻生产角度读者主体与报刊客体——把报刊信息视为客体/对象,要为读者主体服务。

三、客观性、真实性、倾向性

1.客观性

新闻反映客观事实,是对事实的客观叙述。

要公正向读者提供事实。

2.真实性

真实性是客观性提出的要求,叙述要实事求是。

完整揭示全部事实——分工逐步弄清事实。

历史的真实——相反意见进行争论,矛盾进行交锋,从正反方面互为佐证,经过多方验证的

真实。

理论的真实——结论来自事实,理论以事实为依据。

3.倾向性

报道者自身倾向性。

报刊工作不仅要维护最低限度最起码的一般公正,还要表现出工作者本身立场和看法。

①是必要的,记者难以避免的新闻的属性。

②以事实客观性和新闻真实性为依归,不是任意附加的。

③新闻的生命是客观和真实——准确的事实和实事求是叙述方法。

四、舆论及舆论载体

报刊同舆论不可分。

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声。

具有客观公正的特性。

向公众披露尽量多的感兴趣的秘密是舆论工作者和报刊的义务。

报刊的责任——代表、反映、表达舆论。

由于外界不自由,报刊难以忠实反映和表达舆论。

报刊要制造社会舆论。

五、报刊的分工和有机运动

报刊自然分工:读者不同需求兴趣决定报刊种类的不同存在、繁衍、发展。

记者分工:报道事实的记者、作为历史学家的记者、经济学家的记者

编辑部分工。

报刊在有机运动中把不足和缺陷变回成长营养剂和防腐剂。

反对外力暴力干扰有机运动。

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对报刊有机运动的意义:主观能动性发挥。

第五章列宁新闻论著及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发展

经济落后,政治反动。

建党——夺权——社会主义建设

一、《火星报》和列宁新闻论述

1900.12.24创办于境外。

对粉碎俄国工人运动中的“经济派”思潮,联合分散的社会主义民主小组,组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起决定性作用。

把重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用马克思主义统一全俄工人运动作为政治活动目标,其唯一手段是创建全俄政治性机关报。

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终于意义和如何在报纸上正确宣传。不用思想武装,工人阶级可能甚至达不到自发性。

该时期运动特点——运动的分散状态,即所谓的手工业性质。

没有报纸就不能系统进行有坚定原则的和全面的宣传鼓动。

报纸是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组织者。

二、建党时期列宁新闻思想

1. 建党着手点——办报

①通过党报宣传鼓动批判机会主义,清除“经济派”影响,从思想上团结统一党。

②通过党报制定统一党纲和党章,通过党报工作者自下而上和广泛周密联系可以把党集中起来组织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

③通过办报实际步骤使宣传鼓动内容更加广泛深刻,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党更有战斗力。

④通过办报对工人群众进行持久有效的政治训练,为建党打下阶级基础。

⑤通过办报来建党,甚至通过报纸组织工人运动和破坏政权的方式是俄国工人阶级斗争的主要方式。

2.报纸工作的纲——全俄政治报

①要集中进行经常性的鼓动工作。

②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全俄的报纸。

③最迫切需要出版全俄政治性报纸。

3.党报三作用——集体的宣传员、鼓动员、组织者

4.党报编辑工作原则

①按马克思主义方针办报

②直接展开同志般的论战。

③从理论上阐明事件。

一、新闻论述

多数派要创办的是反映、推动、指导全俄运动的机关报而不是小组报纸。

强调国内外沟通重要性

1905全俄罢工后,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论述出版自由《怎样保证立宪会议的成功(关于出版自由)》

报纸私人广告业务由国家垄断。

征用印刷所和纸张。

二、新闻思想

1.党报事业的党性原则

①“党的出版物”和“党的文学家”:反对创办不接受党领导监督的报刊,一切党的报刊及其

工作者都必须接受党领导监督,同时要赋予其充分批评自由和讨论党的决议的权利。批评自由,行动一致。

②宣传鼓动的策略原则。

③宣传马克思主义:解释党的历史策略,说明无产阶级统一的绝对必要性。

④党的出版物多元化。

⑤区分通俗和庸俗:用简易的推论例子来说明深刻的思想学说。

⑥合法报刊和秘密报刊。

2.论资产阶级报刊和出版自由

①资产阶级报刊是“卖身的文丐”。

②资产阶级出版自由是富人和资本的自由。

3.党报业务工作指导思想

①摒弃作者写,读者读的资产阶级报纸习惯。

②依靠工人捐款办好工人报纸。

③建立战斗的编辑部。

第三节建设时期的新闻论著

一、论述

《论我们报纸的性质》全面论述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报刊作为阶级实行专政的机关报的性质与功能。

二、新闻思想

1.报刊——经济教育工具

①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

②少发知识分子的空泛议论,多刊登生产建设的实际材料。

③少报道领导人活动,多一些群众活动和劳动组织内部的公开报道。

④设立黑榜,揭露错误。

⑤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建设新生活的热情。

2.报刊组织生产宣传的方法

①出版两种——指导性报纸和群众性通俗报纸。

②不要把法令当做生产宣传的形式,注重实际材料传播。

③广泛吸收专家参加生产宣传,切实改进文风。

④倡导利用生产宣传推动经济建设的风气。

3.社会主义出版自由政策

①没有绝对的自由和纯粹的民主:出版自由就是使报刊摆脱资本的控制,让人民享有使用相当数量的纸张和印刷劳动的同等权利。

②封闭资产阶级报纸,剥夺敌人复辟旧世界的思想武器。

③剥夺资本家印刷所纸张,也就剥夺了其出版自由。

④战胜资产阶级:对广告实行国家垄断。

⑤从政治和物质上保障工农群众享有出版自由。

4.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业务指导思想

①常宣传鼓动必须有真正共产主义性质。

②社会主义报刊具有宣传、鼓动、组织的社会功能。

③公开报道原则。

④讲真话原则。

第四节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发展

一、系统提出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

要自觉把自己看作党的总肌理的一部分,把举办党的出版物事业看作党总事业的一部分。

识别党性/非党性——党纲、党的策略决议和党章、国际社会民主党经验。

二、构建党报领导体制

单一中央委员会中心的原则和党的中央委员会监督中央机关报的体制。

三、对党内民主建设中报刊机制初步总结

开展公开论战和争论。

重视在公众舆论中的强大功能。

讨论自由,行动一致。

党内少数派尊重保护。

四、社会主义建设中报刊性质功能

报刊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

重视失误和教训。

接受群众监督批评。

第六章毛泽东新闻论著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发展20c20s——40s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实践中又发展。

第一节思想启蒙和早期新闻思想

○早期报刊思想

1.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创办政治报纸。

2.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宣传对象。

3.揭示报刊阶级性。

第二节毛泽东新闻思想形成

一、1938前的党报理论

1924.1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担任国民党中宣部代理部长。

创办国民党机关刊物《政治周报》。他亲自创办和主编的最后一个刊物。

1929 《时事简报》

1930《反对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要求一切要经过调查研究。

1931《红色中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长征后改《新中华报》。

1931《红星报》。

二、毛泽东新闻思想形成

延安《解放日报》创办及出版、以其改版为代表的根据地党报建设有力推动了毛泽东党报理论形成。

1939八路军政治部《八路军军政杂志》。

1939党内刊物《共产党人》。

1940月刊《中国工人》。

1940通俗小报《边区群众报》。

1941《关于出版解放日报和改进新华社工作的通知》,集中宣传工具和统一宣传口径,扩大中央直接领导的宣传媒介影响。

1941.5.16,延安,根据地出版的第一张每日发行大型中共中央报。

1942.4.1《解放日报》改版

1943《解放日报》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针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新闻观在延安新闻界的反映。新闻的本源,新闻如何能真实。

博古《党报记者要注意些什么问题》,阐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总结解放日报经验。

○1948.4.2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标志毛泽东以党报理论为核心的毛泽东新闻思想最终形成。

强调党报力量,全党办报方针的意义,工作者要向群众学习。

全面论述党报工作性质和作用,党报同党委、群众的关系,党报工作的群众路线,党报工作者素质修养,无产阶级党报作风风格。

○毛泽东新闻思想

1.唯物主义本源观——新闻的性质是由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决定的,事实决定新闻的性质而不是性质对于客观事实或新闻有决定作用。

2.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党的喉舌,组织教育群众的武器。

3.党的新闻事业特性——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

4.全党办报方针——加强党的领导和群众工作。

5.党的新闻作风——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6.党的新闻事业三个关系——与党委、群众、实际工作。

7.党的新闻工作业务指导思想——政治第一。

8.文风和风格——战斗的风格。

9.新闻工作者修养——忠诚党的事业,尊重人民利益,工作认真。

第三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演变

一、49—57的新决策

1.利用报刊开展批评。

2.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

3.制定规范新闻批评的规定:开(展批评),好(正确的批评),管(起事情)。

4.向苏联新闻界学习

○1956《人民日报》改版社论《致读者》

1.扩大报道范围。

2.开展自由讨论。

3.改进文风。

三、反右斗争前后毛的新闻观点

文章文件应该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第四节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发展及晚年失误

一、毛泽东新闻思想

1.报纸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

2.报纸作用——迅速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4.舆论一律又不一律:反动分子只能规规矩矩(一律),人民内部出版自由(不一律)。

5.报刊宣传的策略和艺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倡典型报道,文章不装腔作势吓唬人,文章“短软”,通俗一些。

6.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文风:写短文,学习人民群众语言,尖锐泼辣鲜明。

7.政治家办报:思想革命化。

二、评价

○优点

揭示了新闻事业同社会经济政治关系。

提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开创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新局面。

强调政治家办报原则,报刊工作者应又红又专,坚持实事求是,善于调查研究的无产阶级战士——对工作者素质修养提出规范要求。

培育民族特色文体文风,走民族化群众化道路。

○问题

片面强调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

没有全面认识阐述新闻事业社会功能。

没能充分发挥传媒社会监督功能。

没能严格按照唯物辩证法指导与管理新闻宣传工作。

第七章中共其他领导人(上)

第一节刘少奇

1.报纸存在很大危险性:负面和正面影响

2.要根据群众实际考察政策。

3.新华社还是当老百姓的好:放弃国家通讯社身份,成为民间通讯社。

4.让人民知道世界上有骂我们的人:新闻报道要客观同时要有坚定人民立场和阶级立场,考虑利害关系。

第二节周恩来

1.广播宣传要坚持实事求是。

2.对外宣传要内外有别。

3.记者尤其驻外记者多做调查研究工作。

4.反对在新闻稿中使用刺激性用语。

第三节邓小平

一、经典论著

1950《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道》,强调新闻工作重要性必要性。

1956《关于修改党的章程报道》,论述民主监督。

避免大民主(大规模风潮闹事),执行小民主(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二、思想内容

1.新闻宣传工作地位:国家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2.新闻宣传工作作用:宣传马列主义,引导舆论,为改革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实施舆论监督。

3.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原则:党性,实事求是,社会效益最高,讲大局。

4.作风文风:理论实际结合,联系群众,自我批评。

5.新闻宣传队伍建设: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则方法,增强政治、业务修养和实际工作锻炼,虚心学习。

三、评价

1.从党和国家大局考察新闻传媒的社会作用

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报纸成为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

衡量新闻产品价值取向——社会效益最高

舆论监督——社会民主法制

改善对外宣传——创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2.多做少说,沟通开发,引导新闻改革深化。

3.独到论述:新闻宣传是思想政治展现重要部门。

第八章中共其他领导人(下)

第一节江泽民

一、经典论述

○《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

1.新闻工作地位作用:党、政府、人民喉舌。

2.新闻工作基本方针: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3.新闻工作党性: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群众保持广泛深刻联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4.新闻自由问题:以党、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为标准,要利于社会、政局、经济、人心稳定。

5.新闻真实性:正面宣传为主。

6.党对新闻工作领导。

二、新闻思想内容

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喉舌”性质和基本方针: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2.党性原则:政治家办报,人民性高于党性是错误的。

3.舆论导向重要性。

4.新闻自由本质。

5.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关系。

6.外宣工作目的要求:运用信息技术,改善宣传手段,树立坚定国家意识。

7.新闻真实性认识把握。

8.重视发展现代传播手段。

三、评价

1.提现与时俱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2.直接围绕新闻传播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展开,具有理论系统性完整性。

3.高度重视舆论导向作用。

4.应对时代新挑战。

第二节胡锦涛

一、思想内容

1.以人为本的新闻舆论宗旨: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2.三贴近——新闻传播价值取向:实际、生活、群众。

3.按新闻规律充分发挥新闻传媒社会功能:用时代要求审视工作,研究新传现状和趋势,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和传统。

4.求真务实,争取舆论引导新成效。

5.重视和改进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机制,及时传播信息,正确引导舆论。是坚持三贴近的具体表现,在最尖锐敏感话题上坚持党中央求真务实要求,保障公民知情权。

6.重视新媒体作用,努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

7.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监督。

8.改进对外宣传工作,改变西强我弱舆论格局。

9.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推进新闻传媒科学管理。

10.切实抓好新闻宣传队伍建设。

三、评价

1.在高起点上阐发思想:时代意识、全球眼光。

2.着力于新闻宣传规律探索和辩证法运用。

3.用“以人为本”规范新传与舆论传播。

4.为新兴媒体开辟施展功能的空间。

5.继续解放思想,加强新闻改革力度。

第九章新闻传播规范

第一节思想规范——真实报道

一、新闻传播根本出发点

○新闻传播必须真实

传受双方都要求全过程实事求是,不增添附加成分。

只有提供事实的报道才能实现新闻传播的使命。

如实报道是实事求是认识路线在新传中的运用。

二、真实报道具体要求

1.事实真实:主要新闻线索引之有据,确凿可靠,细节描绘有根有据。

2.总体真实:报道同实际生活的同类事实一致,不能一叶障目。

3.通过事实真实报道解释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本质。

三、新闻真实性的全面把握(如何做到)

1.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真善美假恶丑分别如何报道。

2.对新闻传播正反两方面事实的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应坚持正面报道为主。

3.对新闻传播信息流量的科学调控。

4.对新闻传播事实的道德考量。

5.对新传效果的辩证制衡:正负效果转化。

四、调查研究方法

1.对城乡基层单位进行系统周密调查研究。

2.对某个专门问题和特定工作进行专题调查研究。

3.结合日常采访编辑工作进行调查研究。

第二节政治规范——党性原则

一、基本要求

1.思想: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搞好理论宣传,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解释报道,进行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有高度政治坚定性和鲜明战斗风格。

2.政治:

①积极准确生动宣传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同中央口径一致。

②明确和摆正党总路线总政策同具体路线具体政策关系。

③善于把党的政策变成群众自觉行动。

④全面宣传党的政策思想,防止片面化绝对化。

⑤实事求是反映群众呼声。

3. 组织: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纪律。

二、党性原则和人民利益统一

人民群众信任支持是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新闻事业就能正确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有效促进人民团结,引导人民前进,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做到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统一。

实行政治思想领导的同时,按照新传特点规律鼓励工作者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政治家办报,要坚持讲政治讲大局、有强烈政治意识、全局意识、责任意识。

第三节组织规范——全党办报

一、坚持全党办报方针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新闻工作的一贯作风,能切实加强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新闻事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新闻事业同实际工作的联系。

二、了解满足受众需求

三、新时期群众工作

处理群众来信。

建立和培养通讯员队伍。

联系作者积极分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B)三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观是(D ) A.对社会发展的根本看法B.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C.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D.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D ) A.哲学是世界观的基础 B.哲学是世界观的表现 C.哲学就是世界观 D.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 A.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的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的问题 D.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自身生产的关系问题 4、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B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是否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5、尼采哲学是(D ) A.经验论 B.唯理论C.唯实论 D.唯意志论 6、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东西,实质上是(C ) A.唯物主义观点 B.实践第一观点C.经验论的观点 D.反映论的观点 7、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这是(A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C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于(B )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C.是否承认世界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世界的存在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D ) A.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统一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11、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联系问题上的(B ) A.唯物论 B.辩证法C.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 12、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13、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B ) A.肯定和否定 B.量变和质变C.运动和静止 D.同一和斗争 14、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 ) A.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是否发生数量增减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 15、现象和本质是揭示(A ) A.客观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相互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B.真象和假象关系的一对范畴C.内因和外因关系的一对范畴

【部编版】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速记宝典知识点总结新

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的 诞生和国际工 人运动的兴起 【重点梳理】 1.马克思与恩格斯 简介(1)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生于德国特利尔市。马克思多次在《莱茵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普鲁士政府禁锢出版自由。普鲁士政府决定查封报纸,马克思被迫转赴法国巴黎 (2)在巴黎,马克思结识了恩格斯。恩格斯出身于一个德国工厂主家庭。两位青年一起讨论各种理论和欧洲工人运动。从此,恩格斯成为马克思思想、事业上志同道合的战友 (3)1849年,马克思定居伦敦后,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就成了马克思几乎每天必到的地方。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那里完成的,其中,《资本论》是影响巨大的杰作之一。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去世,葬于海格特公墓 理 论成就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2.《共产党宣言》 发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 主要内容(1)《共产党宣言》指出,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 主要内容(2)《共产党宣言》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工人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他们相对日益贫困。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3.第一国际 第(1)建立: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考试精髓要点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后来党的领导人关于信息传播、宣传、 新闻、文化传播政策以及党组织内部思想交流等等的论述。 2.交往:包含了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指个人、社会团体、民族、国家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 传通。 3.交往方法:依靠了铁路、电报、巨大的工业城市、报刊和有组织的人民集会。 4.精神交往的社会作用:首先,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它本身是一个部 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黏合剂;其次,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往,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由于交往打破了孤立状态,社会矛盾往往很快暴露出来,从而使人们产生一种改革的需要;最后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最终发展为“世界交往”,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益同步化。 5.世界交往思想:a人类社会的交往遵循着从狭隘到广泛、从局部到全球的发展道路,世 界交往必然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成为现代交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藩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b人们只有能够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最大量信息,通过新的传播技术,使得世界各地变得近在咫尺,那时人们获得的才是真正的精神财富,才能得到真正的精神解放。c在世界交往的趋势下,不仅所有个体之间是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的,而且各个民族之间也是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的。d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护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 6.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a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 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是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是东方从属于西方。b资本主义国家的卑鄙利益造成了许多民族的劫难、文化遗产的毁灭,但从宏观的世界历史进程来看,西方列强通过船舰利炮的扩张使得现代世界的普遍交往、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得以迅速的来临。 7.工人阶级没有祖国:a工人阶级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被剥削阶级,没有的到国家的保 护;b工人阶级只有冲破国界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8.电报是物化的知识力量:电报等交往媒介是人类的受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 化的知识力量,现代交往媒介的实质是科学和知识的力量,是人的治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9.“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实质:指的是资本利用并改进运输和传播工具,减少了用于两地 间移动物品、人和信息的时间,因而空间距离作为资本扩张的限制的重要性也降低了。 10.马克思预见到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的特点:a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信息产业居主导地位; b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劳动中智力的支出将超过体力的支出;c资源结构发生变化,知识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增长的及其重要的资源;d科学的组织和决策机构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 11.两种妨碍报刊履行职责的问题:a外部强权为它规定并非它自身的使命;b报刊内部工 作人员摆脱自己应该履行的使命。 12.变动产生新闻:事实的变动视为新闻的源泉和新闻的特征。 13.新闻带来的信息势能:由于事实变动的时间、空间的分布上是不均衡的,因而即使新的 事实或行动还未开始,已经传播过来的关于它们的新闻,也会带来一种信息势能,使当事的人们或感受到压力或感受到鼓舞,并引发实际的变动。 14.新闻时效的原因:现代市场经济运动中“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冲动,直接刺激着新闻传 播不断地以快速的时效克服空间带来的障碍。 15.报纸传播新闻的特点—“有机的报纸运动”: a对专业新闻传播来说,新闻的时效与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 (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B.理论性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最新《新闻学概论》整理版资料

绪论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等著)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对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中的新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与发展。 运用新闻理论,观察新闻报道、新闻改革、业界动态、媒体转型…… 例如:分析新闻报道(单篇报道、系列报道、同题报道等),分析媒体事件(限娱令等)……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人类的信息需求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事实 新闻事实——经过选择的事实 如何选择事实?21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务实派定义: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2.“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即“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3.“凡是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这是大众化报纸(便士报)兴起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务实派新闻定义的特点:注重新闻内容的新奇、异常、变态、刺激、色情。

务实派的定义具体形象,但比较随意,不科学 理论派定义 1.强调事实 范长江:“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2.强调活动(结果)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强调手段——手段说的是新闻的功能而不是新闻本身。 甘惜分: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新闻是手段,即意味着新闻媒体是工具.(1980) 4.强调信息 如: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的本质是信息。 “新闻是公开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这个定义包含了新闻“真实、新鲜、公开”的特征。 信息源于事实,又不是事实本身,事实本身无法传布,只有变成信息才能传布。 新闻的定义 请比较几则新闻定义,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 (目前古今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很多,可以首先对定义的整体情况有个基本了解,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定义的渊源、辨析、对实践的作用等。) 除了陆定一的新闻定义,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很多,如“事实说”、“报说”、“功能说”、“信息说”、等。首先,它们都肯定了事实的重要性;其次,它们都强调新闻要新,事实要近,陈年旧事不能成为新闻。这些定义是人们对新闻长期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助于拓宽人们的研究视野,深化对新闻的认识。 西方国家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新闻“定义”,如“性质说”与“兴趣说”,们片面强调事实的个别特征,迎合受众的某种需求,诱导人们把注意力放在金钱、色情、暴力、怪异、刺激等消极现象上,其荒谬性和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新闻的五要素(5W)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点 1、P3 2003年全国抗击SARS的斗争中,关于“非典”的病原和病源的报道,给予中国媒体极深的经验教训。 2、P5 媒体审判,即以媒体的判断代替法院的审判。 3、P6 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把新闻自由的实践看作是探索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如何运行的伟大尝试。 4、P6 “意见自由市场”的理论最早是从英国的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引出来的。 5、P23 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6、P24 大众传播特点: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7、P26 新闻基本特点:真实、新鲜(案例整理) 8、P36 变动产生新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典型案例 9、P37 新闻五要素:谁、时间、地点、原因、事情

10、P41 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硬新闻、软新闻。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11、P44 信息分类:广义信息、一般信息、狭义信息。广义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一般信息: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12、P45 信息特点:共享性(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13、P53 “魔弹论”就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宣传对象只是俯首帖耳的听众。 14、P55 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15、P57 舆论定义: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态度),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 )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4、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C)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 会。”这句话是说(C)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6、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作否定回答的是( A ) A.不可知论者 B.所有唯心主义者 C.唯物主义者 D.可知论者 9、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 应时代的要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 出了否证 10、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3、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4、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5、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6、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7、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

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8、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9、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10、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传播思想 1、新教伦理及其和马克思的传播观的关系 答:新教伦理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理论,是其基本教义所涵盖的基本伦理观念,宗教虽有很多派别,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一为因信称义,二为信徒人人可称为祭司,三为《圣经》具有最高权威。 马克思深谙宗教传播的彼岸特征和传播心理,加丄新教的天职意识和救赎意识,直接影响了马克思的传播观。马克思主持《莱茵报》的编辑方针之一,就是传播新教精神。文艺复兴动摇了封建君权统治的基石,而新教改革则震撼了传统神权的统治基石,尽管新教仍然是宗教。 2、“交往”的概念在马恩思想体系中的解释 第一,内涵包含两词全部能指,即它们可以指团体、个体间的物质交流、信息交流,也指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精神传递,甚至包括男女间的性爱。 第二,将物质交流、精神交流合二为一的考察,认为:交往的概念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社会形态等概念联系起来考察问题时使用。因而,获得了相当宏观的交往和传播理论。 第三,交往关系和社会关系有部分重合,但不完全等同,交往关系的内涵更为广阔。 3、马克思、恩格斯从事新闻工作的特征。 他们所服务的媒体绝大多数是大众传媒,而不是单纯的政党报刊和工人报刊。 第一,受众的认知一大众为主。因此,视野开阔,更注重一般媒介的社会特征和他们作为信息交流中介的作用,符合传播学规律。 第二,站在媒体的角度,分析报刊和其他社会性交流媒体的发展趋势较多。 第三,对职业性新闻传播的业务思考,深刻在行。 第四,办党报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政治上的成功达到经营上的成功。 4、马克思、恩格斯人生与其新闻传播思想的关系。 一、马恩的人生 文化教育背景 马恩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人,除了时代为他们提供的经济政治动因,还依赖于他们刻苦钻研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具备全面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对马恩思想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闻工作经验 马恩一生亲手创办与主编的报刊有4种,协助创办并参加编辑的有5种,直接影响办报方针并给予各种形式的支持得有10种,此外,还为60余家报刊撰写稿件。 马恩的新闻活动分为这样几个时期:以《莱茵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形成了马恩早期报刊思想,这种思想和核心是革命民主主义文化范畴的人民报刊与自由报刊的思想。以《新莱茵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形成了马恩成为共产主义者以后即成熟阶段的报刊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工人报刊思想,同时关于党报思想的若干原理和原则也开始提出。以《社会民主党人报》为中心的报刊活动,是马恩党报思想形成的时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 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C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 4.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6.假象是(C )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反映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8.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地质队员探矿 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新闻学概论》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新闻事业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新闻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为今后的新闻理论研究和从事新闻业务工作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者应明确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意义,掌握学习和研究的科学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规范新闻学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又要联系中国新闻工作的实际,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新闻学理论。 明确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新闻事业、新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新闻理论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新闻现象。 新闻学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新闻学包括: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采、写、编、评、摄、经营管理),狭义的新闻学就是新闻理论。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的特点、样式、规律、功能、目的等等。重点是现代新闻业和社会的关系,具体说,新闻业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其与社会的互动。 《新闻学概论》中的新闻学,主要是在狭义上使用。 一、中国新闻教育对新闻学发展的贡献: 1、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可以视为中国正式新闻教育的开端。 2、我国大学设立新闻系始于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普通文科内创办报学系,由上海英文《密勒氏评论报》主笔柏德逊(Don Patterson)主持系务,并发行英文《约大周刊》。 3、我们认为,新闻学要想发展到“学术性专业的层次”,这种研究视域和理论建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说政治、经济、文化视域对新闻学研究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外在性,那么专业视域则是新闻学研究的内在视域。它以新闻和新闻传播为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新闻和新闻传播自身的逻辑和质的规定性来思考各种实践层面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专业视域称之为“本质视域”。 二、学习新闻学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我们正确对待新出现的各种新闻现象。 3、指导我国新闻改革的顺利进行。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第一章绪论 (2) 一、文化传播的轨迹 (2) 二、马克思主义与新闻传播 (2)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思想基础 (3) 一、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3) 二、人类交往论 (3) 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论著 (4) 一、《莱茵报》时期 (4) 二、《新莱茵报》时期 (5) 三、《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 (6) 第四章列宁的新闻论著 (7) 一、建党时期 (7) 二、夺权时期 (8) 三、建设时期 (8) 第五章毛泽东的新闻论著 (10) 一、毛泽东新闻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10) 二、毛泽东早期的报刊实践 (10) 三、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 (10) 四、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发展(从建党到建国) (11) 五、对列宁办报原则的继承与改造 (11) 六、论著选讲 (11) 第六章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12) 一、报纸是党和群众联系的主要桥梁 (12) 二、做好记者工作的条件 (12) 第七章媒介文化:从法兰克福到伯明翰 (12)

第一章绪论 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 石刻象形文字→小规模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传媒就是信息”。 一、文化传播的轨迹 1、口头传播的时代: 以口耳相传方式传播的知识通常是民谣、谚语、民间故事、当地传闻与掌故,农耕社会的某些技艺和地方性知识。 除了少数宗教的和技能的秘传知识之外,这些口耳相传的知识多数属于集体经验、集体智慧和集体记忆,公共技艺。传播这些知识的语言形式也是一种集体话语或大众话语。 2、书籍印刷的时代 大众阅读社会的形成,在世界范围内应该是非常晚近的事情,按照瓦特的研究,较有规模的文学阅读社会的出现是从18世纪末期才开始的。以现代报纸、杂志、流通图书馆的出现、以及城市中产阶级和“小说的兴起”为标记。 按照麦克卢汉界说,广泛地社会阅读是从谷腾堡印刷机的发明之后,谷腾堡印刷机启动了资本主义的近代进程,把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了大众的技能,把神圣语言变成了日常交流的语言。 3、电子图像的时代 现代大众传媒正在趋向于通过图象进行传播,人们通过图象与声音而不是阅读文字的形式来获得需要的知识与经验。 赫伊津哈在《中世纪的衰落》中说,“衰败的中世纪心性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视觉感受的突出,这一突出与思想的萎缩密切相关,思想带上了视觉图象的形式,真正赋予思想一个概念就要首先有一个可见的形状。” 二、马克思主义与新闻传播 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以各种方式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德里克·詹姆逊:“政治视角是一切阅读和一切解释的绝对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创办、领导和参与的报刊有10多家,列宁有20多家;他们为之撰稿的报刊,均在百家以上。马克思以《莱茵报》编辑的身份登上社会舞台。恩格斯早在1839年他只有19岁就写了《乌培河谷来信》一文,反映社会敏感问题,发表在当时有广泛的影响的《德意志电讯》上。列宁以创办《火星报》开始他的革命政治生涯。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军阀的恶行,宣传民主思想,是人所共知的。 马克思《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 “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能够对它们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之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规定了。”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博士论文(1839-184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解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共79题,79分) 1、(C)认为马克思主义还很年轻,几乎处于童年时代。 A、德里达 B、吉登斯 C、萨特 D、罗森贝格 2、当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的纽约中心每(D)年召开一次大会。 A、四 B、三 C、二 D、一 3、首届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于(B)召开。 A、 1994年 B、 1995年 C、 1996年 D、 1998年 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侧重点是(D)。 A、揭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 B、把马克思的理论同当时德国流行的其他理论区分开来 C、从德国实际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 D、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及与时俱进的品质 5、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批判()和(D)的错误观点。 A、米海洛夫斯基、卢卡奇 B、米海洛夫斯基、李卡克内 C、卢卡奇、倍倍尔 D、李卡克内西、倍倍尔 6、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指的是(C)。 A、马克思主义思想 B、马克思主义信仰

C、马克思主义方法 D、马克思主义结论 7、(D)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纲领。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是(C)。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无产阶级 D、资产阶级 9、马克思主义被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B)。 A、在时间上的开放性 B、在空间上的开放性 C、是封闭的 D、具有阶级属性 10、下面著作中提到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人物的是(C)。 A、《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B、《共产党宣言》 C、《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形成》 D、《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1、下面不属于科拉科夫斯基认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存在的分歧的是(D)。 A、自然主义进化论与人类中心说的分歧 B、知识的技术观和实践的认识论之间的分歧 C、无限进步论与革命末世说之间的分歧 D、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12、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反对青年马克思的代表人物是(C)。 A、考斯基 B、郎兹胡特 C、阿尔都塞

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必会卷

《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必会卷 一、选择(每小题3分,共30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它包括的内容有()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人文主义③政治经济学、④科学社会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关于马克思的活动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在《莱茵报》发表抨击普鲁士的文章②1849年移居伦敦 ③发表《共产党宣言》④在巴黎与恩格斯结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 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3.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出版。下列选项中,与该论著内容相符的是()A.争取工人阶级的普选权B.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 C.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明确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里的“统治阶级”指的是()A.封建君主B.地主阶级C.资产阶级D.天主教会 5.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D.巴黎公社的建立 6.巴黎公社是巴黎人民在与法国反动资产阶级政府斗争中诞生的()A.革命群众组织B.国民自卫军组织 C.无产阶级政权D.工人团体组织 7.1864年,英法德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A.第一国际B.共产国际C.第三国际D.工人联合会 8.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A.第一国际B.共产主义者同盟 C.巴黎公社D.工人代表联合会 9.2018年是巴黎公社成立147周年,列宁曾说“巴黎公社被镇压了,但《国际歌》却把它的思想传遍了全世界。”“它的思想”是指()A.天赋人权的思想B.人文主义思想 C.无产阶级革命思想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0.《共产党宣言》的作者是()A.马克思B.恩格斯C.杰斐逊D.马克思和恩格斯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列宁材料三公社简直是奇迹般地改变了巴黎的面貌。第二帝国的那个花花世界般的巴黎消失得无影无踪……努力劳动、用心思索、战斗不息、流血牺牲的巴黎——它在培育着一个新社会的同时几乎把大门口外的食人者忘得一干二净——正放射着它的历史首创精神的炽烈的光芒! ——《法兰西内战》(1)材料一是哪本著作?发表于哪年?(4分) (2)该著作是哪个组织的纲领?(2分)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这部著作发表的意义(4分)。 (4)材料三中的“公社”指的是什么?它成立于那一年?它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6分) (5)公社失败的标志事件是什么?公社体现了怎样的革命精神?(4分)

新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绪论: 1.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2)社会责任论 3)发展新闻学 4)党报理论 2. 1918年,蔡元培创立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3. 1919年,徐宝璜出版中国人写的第一本完整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 4. 1978年建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的新闻学研究机构。 第二章 一、新闻起源 1、唯心主义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欲求”说 代表人物: 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 代表作品:《新闻学原理》 主要观点:人类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新闻欲的源泉。 2、唯物主义的“社会生产实践说” 主要观点: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原始社会就已开始,人类通过传播新闻信息协调行动、趋利避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参考作品:恩格斯《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阐明好奇心源自于人类劳动过程 二、新闻传播发展过程(十个阶段) (一)、原始人的手势语交流:原始人智力低下,语言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手势语成为最初的表达手段。 (二)、口语新闻媒介:当有声语言完善到可以交流的程度,出现了原始新闻的传播,语言和说话器官构成口语新闻媒介。以上两方面都可称为新闻传播的人身载体。 (三)、实物媒介:以某些物体作为媒介,构成原始社会的实物新闻媒介。 (四)、声光媒介:原始社会的声光媒介,多指用鼓声,烽火和烟雾传播信息。需要事先对信号的含义进行约定,并在视听能力所及的限度内使用。这种传播的共时性和有限距离,制约了传播范围。 (五)、图示媒介:图示媒介用线条把事物的分布写下来,构成信息画面,是象形思维的产物。以上三个方面的传播媒介可通称为体外传播载体。 (六)、手抄媒体:标志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开始,传媒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跃。成果:1)文字 2)手抄新闻:如中国殷墟甲骨文;盛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中期; 3)手抄报纸:如唐代《邸报》;公元前59年,罗马议事厅《每日纪闻》;1550年至1566年间的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是最有名的手抄报纸。 (七)、印刷媒体:一种高效复制的媒介,开拓了辽阔的信息空间,标志着第二次新闻传播革命的出现。第一份以报纸形式出现的新闻传单,是1529年维也纳政府因土耳其的侵入而刊印的,其内容是向整个基督教世界要求援助这个被围困的城市。 1605年,英国第一位报人:奈森尼乐巴特出版了《约克郡谋杀案》新闻专刊; 1814年,《泰晤士报》和《晚邮报》采用了蒸汽印刷机,宣布了印刷新闻时代的到来。(八)、电子新闻媒介:电信号及其发射、接收装置传播信息,称作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成为新闻传播的第三、第四次革命。 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KDKA电台正式播音;1925年10月,苏格兰的约翰贝尔德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1936年,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台:BBC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建立; 同年11月20日,世界上最早的电视节目英国伦敦奥林匹克展览厅内诞生,著名的女歌星艾德尔迪克森演唱了一首名叫《电视》的歌。 (九)、互联网传播媒介:20世纪70年代兴起,又称“第四媒体”,互联网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五次传播革命的开始。

马克思主义原理试卷

教务处统考用卷:卷号 / 班级 / 人数 第 1 页 共 2 页 安徽马鞍山技师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考试用卷 系(部):基础部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马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 ) A 、科学性 B 、革命性 c 、实践性 D 、与时俱进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 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物质的本质特性是( )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5、实践的主体是 ( ) A 、绝对精神 B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人 D 、人的意识 6、“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7、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8、上层建筑是指( )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9、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0、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 、使用价值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价格 11、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竞争规律 D 、货币流通规律 12、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 A 、政治职能 B 、经济职能 C 、社会职能 D 、对外交往职能 13、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 ) A 、国会 B 、总统C 、最高法院 D 、最高检察院 14、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 、国际卡特尔 B 、 混合联合企业级 C 、跨国公司 D 、国际康采恩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 A 、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 、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 、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 、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 A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科学社会主义 D 、马克思主义哲学 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3、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 ) A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 、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 、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 ) A 、个别劳动 B 、社会劳动 C 、具体劳动 D 、抽象劳动 6、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A 、立法司法职能 B 、对内职能 C 、对外职能 D 、行政职能 7、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 A 、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 、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 ) A 、以跨国公司为主体 B 、以国家资本输出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