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A2018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AHA2018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AHA2018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AHA2007: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以往WHO定义的心梗标准包括缺血症状、心电图(ECG)异常改变和血清心肌酶学变化。然而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生化标志物——肌钙蛋白(cTn)的发现以及更精确的无创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检测到更小的心梗病灶成为可能。因此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到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以及临床实践,都需要一个更为精确的心梗定义。基于上述现状,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于2007年10月联合颁布了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定义:当临床上具有与心肌缺血相一致的心肌坏死证据时,应被称为“心肌梗死”。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心肌梗死。

1、心脏生化标志物(cTn最佳)水平升高和(或)降低超过参考值上限(URL)99百分位值,同时至少伴有下述心肌缺血证据之一:

缺血症状;

ECG提示新发缺血性改变[新发ST-T改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ECG提示病理性Q波形成;

影像学证据提示新发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存活心肌丢失。

2、突发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伴随新发ST段抬高或新发LBBB,和(或)经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但死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脏标志物升高之前。

3、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3倍被

定义为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4、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冠脉搭桥术(CABG)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的定义为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5倍,同时合并下述一项:新发病理性Q波;新发LBBB;冠脉造影证实新发桥血管或冠状动脉闭塞;新出现的存活心肌丢失的影像学证据。

5、病理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陈旧性心肌梗死定义

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1、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伴或不伴症状)。

2、影像学证据显示局部存活心肌丢失(变薄、无收缩),缺乏非缺血性原因。

3、病理发现已经愈合或正在愈合的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临床分型

1型由原发冠脉事件(如斑块侵蚀/破裂、裂隙或夹层)引起的与缺血相关的自发性心肌梗死

2型继发于氧耗增加或氧供减少(如冠脉痉挛、冠脉栓塞、贫血、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导致缺血的心肌梗死

3型突发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伴随新发ST段抬高或新发LBBB,和(或)经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但死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脏标志物升高之前

4a型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4b型尸检或冠脉造影证实与支架血栓相关的心肌梗死

5型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

注:有时患者可能同时或先后出现一种以上类型的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不包括CABG中由于机械损伤所致的心肌细胞死亡,也不包括其他混杂因素造成的心肌坏死,如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电复律、电生理消融、脓毒症、心肌炎、心脏毒性药物或浸润性疾病等。

临床特征

“心肌梗死”一词反映由缺血引起的心肌细胞死亡,是心肌灌注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结果。心肌缺血在临床中常可通过患者的病史和ECG变化而发现。缺血的临床症状包括静息或用力时胸部、上肢、下颌或上腹部的不适。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不适感通常持续20分钟以上,呈弥散性,非局限性,非体位性,不受局部运动影响,有时伴随呼吸困难、大汗、恶心或晕厥。

这些症状并非心肌缺血的特异性表现,因而常被误诊为胃肠、神经、肺部或骨骼肌系统异常。心肌梗死有时表现为不典型症状,甚至没有任何症状,仅能通过ECG、心脏标志物升高或影像学检查被发现。

病理学特征和分期

心肌梗死的病理学定义是缺血时间过长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细胞死亡从病理学角度可分为细胞凝固性坏死和(或)收缩带坏死。

尽管心肌缺血发生后细胞并非立即死亡,但较短时间内就会演变为坏死(通常20分钟,有些动物模型甚至更短)。心肌细胞的完全坏死需要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这取决于缺血区域的侧支循环、冠脉闭塞的持续性/间歇性、心肌细胞对缺血的敏感性以及心肌氧供和养分的个体需求差异。根据面积可将心肌梗死分为:局灶坏死、小面积(小于左室心肌的10%)、中面积(左室心肌的10%~30%)和大面积(大于左室心肌的30%)坏死。也可根据心肌坏死部位进行分类。

心肌梗死在病理学上可分为急性期、愈合期和陈旧期。急性期心肌梗死的特征是可见多

形核白细胞,当缺血至细胞死亡的时间较短(如6小时)时,则仅有少量甚至无多形核白细胞。仅有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未见多形核白细胞则提示梗死已进入愈合期。陈旧期梗死表现为没有细胞浸润的瘢痕组织。从急性期过渡到陈旧期常至少需要5~6周。再灌注会产生具有收缩带的肌细胞,使大量红细胞外渗,从而改变坏死区的宏观和微观结构。

根据临床、病理以及其他特征,心肌梗死可分为:进展期(<6小时)、急性期(6小时~7天)、愈合期(7天~28天)和陈旧期(≥29天)。需要强调的是,临床和ECG所记录的心梗分期与实际病理学分期并不一定完全相符。例如,ECG显示ST-T变化、心脏标志物升高时往往提示新近发生的心梗,但病理学分期可能已处于愈合期。

心脏标志物的评价

通过检测坏死心肌细胞释放入血中的蛋白物质,如肌红蛋白、心脏肌钙蛋白T(cTnT)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等可以识别心肌细胞的坏死。但引起这些标志物水平升高的原因众多,故当cTn升高而没有缺血的临床证据时,应寻找其他可能导致心肌坏死的病因(见表1)。

因为cTnI或cTnT几乎完全具有心肌组织特异性并具有高度敏感性,因此是评价心肌坏死的首选标志物。即使心肌组织发生微小区域的坏死也能检查到cTn的升高。cTn的升高对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至关重要,应在初诊及6~9小时后重复测定,如初期cTn检测阴性而临床又高度怀疑急性心肌梗死时应在12~24小时后再次测定。心肌梗死患者cTn水平升高可在发作后持续7~14天。

没有条件检测cTn时,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为最佳替换指标。同样,为了明确诊断心肌梗死,应在初诊及6~9小时后重复检测CK-MB以动态观察其变化的幅度。由于CK广泛分布于骨骼肌,缺乏特异性,因此不推荐用于诊断心肌梗死。

传统上,CK-MB用来检测再发心肌梗死。然而,新近数据表明cTn也能提供相似的信息。

心肌梗死患者再发心梗症状时应在发作当时及3~6小时后重复检测心脏标志物。重复检测标志物水平较之前升高20%以上时定义为再发心肌梗死。

心电图表现

心电图ST-T和Q波的急性或进展性改变有助于识别心肌梗死的发生,并提示梗塞相关血管及梗死心肌的范围。冠脉的供血优势、大小、分布、侧支循环、血管狭窄程度均可影响心电图的表现。由于急性心包炎、左室肥厚、LBBB、Brugada综合征以及早期复极综合征等均可表现为ST段偏移,非冠脉疾病的心肌纤维化也可出现Q波,因此仅凭ECG改变不能确诊心肌梗死的发生。

可能进展为心梗的缺血性ECG表现

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ECG异常包括PR段、QRS波群、ST段或T波的改变。心肌缺血最早期的表现为ST段和T波的改变,相邻2个以上导联T波波幅对称性增高提示随后ST 段可能抬高。ST段抬高的导联往往可见R波波幅增高增宽。而T波增高往往反映了缺血心肌的传导延迟。一过性Q波有时可见于急性缺血发作或偶尔见于成功再灌注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表2列举了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缺血性ECG改变。J点用于决定ST段抬高的幅度。随年龄增加,男性J点抬高的比例降低,而女性没有上述情况,且J点抬高的现象比男性少见。相邻导联是指前壁导联(V1-V6)、下壁导联(Ⅱ、Ⅲ、aVF)、侧壁或心尖导联(I、aVL)。V3R 和V4R导联反映右心室情况。尽管要求ST段移位至少在相邻2个以上的导联,但需注意的是,有时急性心肌缺血在某一导联表现为ST段明显移位,而在相邻导联仅有轻度移位,故ST 段移位程度较轻且不伴有高大R波并不能排除急性心肌缺血或梗死。

某些局部导联ST段抬高或病理性Q波比ST段压低更具有特异性。而V1-V3导联ST 段压低、尤其是终末T波阳性往往提示心肌缺血,而且可能伴随V7-V9导联ST段抬高≥0.1

mV。“后壁”一词曾用来反映比邻隔面的左心室基底段,现已不再使用,建议使用“下基底部”。下壁心梗患者建议同时记录右胸导联(V3R、V4R)以明确是否合并右心室梗死。

急性胸部不适发作时,倒置T波的假性正常化提示可能存在急性心肌缺血。肺栓塞、颅内病变、心肌炎或心包炎均可导致ST-T的异常,需进行鉴别诊断。

当患者存在LBBB时会为心肌梗死的诊断带来困难。以患者以往的ECG作为参照将有助于诊断本次发作是否为急性心肌梗死。存在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患者,V1-V3导联ST-T异常十分常见,但出现ST段抬高或Q波时则应考虑缺血或心梗。

陈旧性心肌梗死

如表3所示,Q波或QS型波通常是陈旧心梗的特异性病征。数个导联同时发现Q波对诊断心肌梗死具有很高的特异性。ST段压低或单纯T波改变对于诊断心梗不具有特异性,但如果与Q波出现在相同导联则心梗的可能性增大。例如小Q波时限<0.03 s且≥0.02 s,深度≥0.1 mV,同导联合并T波倒置提示为陈旧性心梗。

混淆心梗诊断的ECG表现

V1导联呈QS型是正常的。额面电轴介于0~30度,Ⅲ导联Q波<0.03 s且<1/4R 波幅度属于正常。额面电轴介于60~90度,aVL导联在正常情况下可出现Q波。I、aVL、aVF、V4-V6导联的非病理性室间隔Q波<0.03 s且<1/4 R波幅度。预激、扩张型或阻塞型心肌病、LBBB、RBBB、左/右心室肥厚、心肌炎、急性肺源性心脏病或高钾血症也可呈现Q波或QS型。与心肌缺血或心梗相似的ECG表现见表4。

再发心梗

缺血症状持续20分钟以上伴有2个以上相邻导联新发Q波或ST段较之前抬高≥0.1 mV考虑为再发心梗。ST段再次抬高也可见于致死性心脏破裂。

冠脉血运重建

PCI术中或术后可出现与自发心梗相似的ECG异常改变。CABG术后也可出现新的ST-T 改变,但不必要诊断为心肌缺血。如新出现病理性Q波,尤其合并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新发室壁运动异常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时往往提示心肌梗死。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心肌灌注显像(MPS)、磁共振成像(MRI)、心脏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和CT等影像学技术在诊断心肌缺血和急、慢性心梗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超声心动图:是一项具有良好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实时成像技术,在评价心肌厚度、肥厚性和静息运动等方面具有优势。

放射性核素成像技术:铊-201、锝-99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替曲膦和氟标记脱氧葡萄糖(18F-FDG)等放射性核素追踪剂通过心肌细胞代谢可直接对心脏进行成像。尽管放射性核素成像不能发现小灶心梗,但仍是目前唯一直接评价心肌细胞活性的检查手段。其中ECG门控的核素成像是心肌运动、肥厚度和整体功能的可靠评估方法。

心血管系统MRI:具有高质量的空间分辨率和良好的时间分辨率。目前MRI已成为评估心肌功能的标准方法,而且理论上检测心梗的效力与超声心动图相似,但在评价急性病症时由于费时较长而较少应用。顺磁性造影剂的应用有助于评价心肌灌注,并能增加慢性纤维化心梗的细胞外间隙。

CT:梗死心肌起初在CT下呈现局灶性左室增强减弱,而后在MRI钆造影剂对比下呈现增强延迟。

心梗急性期的影像学应用:超声心动图可评价多种非缺血性急性胸痛的原因,如心包炎、心肌炎、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肺栓塞和主动脉夹层等;还可发现急性心梗的并发症,如游离壁破裂、急性室间隔穿孔以及乳头肌断裂或缺血引起的二尖瓣反流。超声心动图或ECG

门控的核素成像结果正常,在排除急性心梗方面具有95%~98%的阴性预测价值。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室壁变薄既可能由急性心梗引起,也可能由于陈旧性心梗、急性缺血、心肌钝抑或冬眠引起。而其他非缺血性疾病也可导致局部存活心肌的丢失,因此影像学技术对于急性心梗的阳性预测价值较低。

心梗愈合期和陈旧期的影像学应用:影像学技术在评价心梗后静息和运动后的左室功能方面十分有用,为今后可能诱发的缺血提供信息。运动或药物诱发的负荷超声心动图或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可识别缺血心肌和存活心肌。通过对室壁运动、厚度或瘢痕等的评价,无创影像学技术还可明确梗死正在愈合还是已经愈合。纤维化区域在高分辨率、造影剂增强的MRI显像下呈延迟增强,从而可鉴别透壁瘢痕与内膜下瘢痕。

表1 cTn升高的非缺血性心脏病原因

心脏挫伤,或由手术、消融、起搏器等引起的心脏创伤

急性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瓣膜疾病

肥厚型心肌病

快速或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传导阻滞

心尖球形综合征

横纹肌溶解伴心肌损伤

肺栓塞、严重肺动脉高压

肾功能衰竭

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卒中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浸润性疾病,如淀粉样变性、血色病、肉状瘤病、硬皮病

炎症性疾病,如心肌炎、心肌扩张性疾病、心内膜炎、心包炎

药物毒性或毒素

危重患者,尤其是呼吸衰竭或脓毒症患者

烧伤患者,尤其是烧伤>30%体表面积者

过度劳累者

表2 急性心肌缺血的ECG表现(无左心室肥厚和LBBB)

ST段抬高

相邻2个导联新发ST段J点抬高:V2-V3导联男性≥0.2 mV、女性≥0.15 mV,和(或)其他导联≥0.1 mV

ST段压低和T波改变

相邻2个导联新发ST段水平或下斜性压低≥0.05 mV,和(或)相邻2个导联T波倒置≥0.1 mV合并高大R波或R/S>1

表3 陈旧性心肌梗死的ECG表现

V2-V3导联Q波≥0.02 s 或呈QS型

两个相邻导联(I、aVL、V6;V4-V6;Ⅱ、Ⅲ、aVF)中Q波≥0.03 s,深度≥0.1 mV或呈QS型

V1-V2导联R波≥0.04 s以及R/S≥1合并直立T波(无传导缺陷)

表4 ECG在诊断心梗方面的误区

假阳性

良性的早期复极

LBBB

预激

Brugada综合征

心肌炎或心包炎

肺栓塞

蛛网膜下腔出血

代谢异常,如高钾血症

J点异常

导联错位或采用Mason-Likar改良导联系统胆囊炎

假阴性

陈旧性心梗遗留Q波和(或)ST段持续抬高起搏心律

LBBB

AHA2018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AHA2007: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以往WHO定义的心梗标准包括缺血症状、心电图(ECG)异常改变和血清心肌酶学变化。然而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生化标志物——肌钙蛋白(cTn)的发现以及更精确的无创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检测到更小的心梗病灶成为可能。因此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到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以及临床实践,都需要一个更为精确的心梗定义。基于上述现状,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于2007年10月联合颁布了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定义:当临床上具有与心肌缺血相一致的心肌坏死证据时,应被称为“心肌梗死”。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心肌梗死。 1、心脏生化标志物(cTn最佳)水平升高和(或)降低超过参考值上限(URL)99百分位值,同时至少伴有下述心肌缺血证据之一: 缺血症状; ECG提示新发缺血性改变[新发ST-T改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ECG提示病理性Q波形成; 影像学证据提示新发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存活心肌丢失。 2、突发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伴随新发ST段抬高或新发LBBB,和(或)经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但死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脏标志物升高之前。 3、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3倍被

定义为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4、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冠脉搭桥术(CABG)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的定义为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5倍,同时合并下述一项:新发病理性Q波;新发LBBB;冠脉造影证实新发桥血管或冠状动脉闭塞;新出现的存活心肌丢失的影像学证据。 5、病理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陈旧性心肌梗死定义 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1、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伴或不伴症状)。 2、影像学证据显示局部存活心肌丢失(变薄、无收缩),缺乏非缺血性原因。 3、病理发现已经愈合或正在愈合的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临床分型 1型由原发冠脉事件(如斑块侵蚀/破裂、裂隙或夹层)引起的与缺血相关的自发性心肌梗死 2型继发于氧耗增加或氧供减少(如冠脉痉挛、冠脉栓塞、贫血、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导致缺血的心肌梗死 3型突发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伴随新发ST段抬高或新发LBBB,和(或)经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但死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脏标志物升高之前 4a型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4b型尸检或冠脉造影证实与支架血栓相关的心肌梗死 5型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定义及临床分型

心肌梗死定义及临床分型 更新时间:2013-05-06 | 权威编辑:快速问医生(医生组)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肌梗死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身体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1 心肌梗死定义 2007年10月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将急性心肌梗死定义为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此定义在新版中没有变化。新版定义的心肌梗死标准为:血清心肌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值上限),并至少伴有以下一项临床指标: (1) 缺血症状; (2) 新发生的缺血性ECG改变[新的ST-T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3) ECG病理性Q波形成; (4) 影像学证据显示有新的心肌活性丧失或新发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5) 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内有血栓。 新定义中的第5条是新增加的内容,其意义是强调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后在就职的过程中,应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来验证心肌梗死的原因,并尽早开始冠脉在通的治疗。从07版和12版的定义还可以看出,血清肌钙蛋白水平的改变对诊断心肌梗死具有绝对重要的价值。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可见于I型和II型心肌梗死,但仅仅是心肌缺血而没有坏死时,血清肌钙蛋白水平没有多大改变。新版中强调,如果患者有典型的急性心肌缺血临床症状并伴有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就可以确诊为心肌梗死,因为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标志着缺血的心肌开始死亡。通过分析急性冠脉综合症病人的血清心肌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水平的变化,对指导我们采用何种治疗措施很有帮助。 2 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 新版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与2007年定义大致相同。

【文献】2012年第三次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中译全文)

2012年第三次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中译全文)2013-07-08 05:58:24| 分类:冠心病|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ESC/ACC/HAH/WHF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工作组 柳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胡世红教授译自: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2) 33, 2551–2567 内容表 缩略语和词头语 心肌梗死的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 既往心肌梗死的定义 引言 心肌缺血和梗死的病理特征 心肌损伤伴坏死的生物标志物的检出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 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 自发性心肌梗死(1型心肌梗死) 继发于氧供需不平衡的心肌梗死(2型心肌梗死) 由于心肌梗死所致的心脏死亡(3型心肌梗死) 与血运重建术相关的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检出 既往心肌梗死 无症状性心肌梗死 与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相混淆的情况 成像技术 超声心动图 放射性核素成像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成像 应用于心肌梗死晚期表现的成像 伴随PCI的心肌梗死诊断的诊断标准(4型心肌梗死) 伴随CABG的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5型心肌梗死) 对拟行其它心脏手术患者心肌梗死的评估 与非心脏手术相关的心肌梗死 在重症监护病房的心脏梗死

再发心肌梗死 与心力衰竭相关的心肌损伤或心肌梗死 在临床试验中心肌梗死的应用和质量保证 方案 调整心肌梗死定义的公共政策意义 心肌梗死定义的全球看法 利益冲突 致谢 参考文献 缩略语和词头语 ACCF 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 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 AHA 美国心脏病协会 CAD 冠心病 CABG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KMB 肌酸激酶MB同工酶 cTn 心肌肌钙蛋白 CT 计算机体层摄影 CV 变异系数 ECG 心电图 FDG 氟脱氧葡萄糖 HF 心力衰竭 LBBB 左束支传导阻滞 LV 左心室 LVH 左心室肥厚 MI 心肌梗死 mIBG 间碘苯甲胍 MONICA 心血管病趋势和决定因素的多国监测MPS 心肌灌注闪烁扫描术 MRI 磁共振成像 mV 毫伏 Non-Q MI 无Q波型心肌梗死 NSTEMI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PCI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 Q wave MI Q波型心肌梗死 RBBB 右束支传导阻滞 SPECT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

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指南解读1(精)

指南与共识 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指南解读 钟光珍,那开宪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100020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 1089(200903-0070-02doi:10.3969/j .issn .1008-1089.2009.04.030 2007年,全球有名的四大组织: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 、美国心脏协会(AHA 和世界心脏联盟(WHF 一致通过了心肌梗死的新定义。 首先,2007年新指南就指出,拟定统一的心肌梗死的新定义是非常必要的,原因有以下2点:①心肌梗死发生率可用来估计人群中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率,从而提供冠脉疾病相关方面的信息。②出现了更特异、更敏感的生化标记物、更精确的影像学技术平台,因此就可以检测到更小量的心肌坏死。所以,目前临床实践、健康管理系统、流行病学和临床试验等各个方面均需要一个更加精确的心肌梗死的定义。 文中对心肌梗死定义如下:若临床上存在与心肌缺血一致的心肌坏死的证据,则应该应用“心肌梗死”这个词来描述。 其中,对急性心肌梗死定义如下: 若检测到心肌生化标志物(首选肌钙蛋白的升高和(或下降,并且至少其中一个值的升高超过参考正常上限的99%,再结合以下任一项证据即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的症状;提示有新发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的改变(如新发的ST 2T 改变、新发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心电图中逐渐出现的病理性Q 波;存活心肌出现新的丧失的影像学证据,或新发的室壁运动异常。

心源性猝死,包括心脏骤停,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伴有新发的ST 段的抬高或LBBB /新发冠脉血栓[冠脉造影和(或尸检];同时死亡发生时没 有来得及采血化验,或者死亡发生时心脏生化标志物还没有升高。 对基线肌钙蛋白正常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 时,若心肌生化标志物的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99%,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传统认为,当升高的值超过正常上限99%的3倍时,提示PC I 相关心肌梗死。 行C ABG 术的患者,其肌钙蛋白基线水平正常,出现术后肌钙蛋白的升高超过正常高限99%以上,则提示可能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传统认为,当肌钙蛋白的升高超过正常高限5个99%,同时有新鲜的病理性Q 波生成,或者同时有影像学发现新的存活心肌的损失时则被认为是C ABG 相关的心肌梗死。 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标准定义如下: 以下任一条皆可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无论有无症状,新发生的病理性Q 波。在没有非缺血原因情况下,影像学检查发现某处心肌变薄,丧失收缩能力。痊愈的和正在愈合的心肌梗死的病理发现。 其实,在2000年,ESC 和ACC 两个组织已经在心肌梗死的定义上达成一致意见。但是与2000年相比较,2007年指南中心肌梗死的定义范围更加广泛、并且更加细化。总的来概括,2次指南有以下不同: 2000年也有1个心肌梗死统一的标准,但是有 所不同:2000年指南提出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变化必须为典型的肌钙蛋白的升降变化,或者变化较快的CK -MB 。而2007年并没有提出一定要肌钙蛋白 的变化曲线典型,而是只要超出正常99%上限即可。即新的指南比以往心肌梗死定义标准更放宽 ?

心肌梗死全球新定义解读(精)

心肌梗死全球新定义解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者:张峰葛均波 关键词:2008ESC 张峰葛均波心肌梗死定义分型 编者按: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欧洲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欧洲高血压协会和世界心脏联盟组成联合工作组,于 2007年发布了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 为心肌梗死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以及临床实践等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且全球统一的心肌梗死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长期以来, 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改变和以肌酸激酶(CK 及其同工酶(CK-MB 为主的血清心肌酶学改变。随着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物——心脏肌钙蛋白(cTn 的推广和应用, 以及更加准确的无创性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心肌梗死有了新的认识。基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 、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 、美国心脏协会 (AHA 、欧洲高血压协会(AHA 和世界心脏联盟(WHF 组成联合工作组,于 2007年发布了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这一新的定义是临床、检验、心电图(ECG 、介入和公共卫生等专家共同组成的全球多学科协作团队所达成的共识。 心肌梗死的新定义及分型 新的定义对以往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新。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标准为: (1检测到心肌坏死的生化标志物(最好是 cTn 升高超过参考值上限(URL 99百分位值并有动态变化,同时伴有以下一项心肌缺血的证据:缺血性症状、ECG 提示新发的缺血性改变(新发的 ST 段变化或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 、心电图提示病理性 Q 波形成或影像学证据提示新发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或存活心肌丢失; (2突发的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 ,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新发 ECG 缺血性改变或 LBBB 和(或经冠状动脉 (冠脉造影 (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 但死亡常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发现心肌酶学标志物升高之前; (3基线 cTn 水平正常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后,如果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 URL99百分

最新全球心梗统一定义 英文翻译版

心肌梗死的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 当临床上发现急性心肌缺血伴有心肌坏死的证据时,就应当使用心肌梗死这一术语。因此,只要符合下列任何一条标准,就应诊断心肌梗死: ·检测到心肌标志物(尤其是肌钙蛋白[cTn])升高和/或下降,至少有一次超出正常参考值上限(URL)的第99%百分位值,并且至少伴有下列一项证据: ·心肌缺血的症状 ·新发的或推测新发的显著ST-T改变或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 ·影像学检查发现新发的心肌丢失或新发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冠脉造影或尸检发现冠脉内存在新鲜血栓 ·心源性死亡,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并伴有推定为新发的心肌缺血ECG改变或新出现的LBBB,但死亡之前未能获取血液标本或血液中心肌标志物尚未开始升高。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相关MI定义为:基线cTn值正常(≤99% URL)的患者,PCI术后升高超过99% URL的5倍;若基线水平升高且保持稳定或处于下降期,则术后cTn较基线值升高>20%。此外,尚需具备以下任何一项:(i)心肌缺血的症状,(ii)新发现的心肌缺血ECG 改变,(iii)血管造影结果与PCI并发症相吻合,(iv)影像学检查显示新发的心肌丢失或新发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在心肌缺血时冠脉造影或尸检发现支架血栓形成,并伴有心肌标志物升高和/或下降,至少有一次数值超过99% URL,即可界定为支架内血栓相关性MI。 ·冠脉搭桥(CABG)相关性MI定义为:基线cTn值正常(≤99% URL)的患者,手术后心肌标志物超过99% URL的10倍。此外,尚需有以下任何一项表现:(i)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或新出现的LBBB,(ii)冠脉造影发现新的桥血管或自身冠脉闭塞,(iii)影像学检查显示新出现的心肌丢失或新发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标准 符合下列任何一条标准,即可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 ·伴或不伴症状的病理性Q波,同时排除了非缺血性病因。 ·影像学检查发现局部心肌丢失的表现如室壁变薄并丧失收缩功能,同时排除非缺血性病因。·病理检查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

解读心肌梗死通用定义(第四版2018)

解读心肌梗死通用定义(第四版2018)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在2000年首次使用生物化学和临床方法对心肌梗死做出了统一定义。随后进行不断地更新改进,2018年8月ECS年会上,公布了《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以下简称《新定义》)。其以大量循证医学新证据为基础,尽管整体内容较前没有太大变化,对心肌梗死的定义没有大的改变,更多是进行局部的更新,其中包括有3项重大变化,提出了5个新概念,更新了14个老概念,同时增加了6个部分的临床相关内容,其核心是将心肌损伤与心肌梗死区分。 在新定义中明确区分了心肌损伤与心肌梗死的概念。尽管心肌损伤是心肌梗死诊断的先决条件,但其本身也是一个完整概念。同时本次新定义特别制定了心肌损伤和心肌梗死的鉴别流程。在心脏和非心脏手术后,作为与心肌梗死相区分,强调了围术期的心肌损伤。在新定义中强调了cTn,特别是高敏cTn的重要价值。对于cTn动态变化的仔细分析有助于临床医生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确诊和排除,以及与慢性心肌损伤相鉴别。对于心肌梗死的分型,仍延续第3版的5种分型方法,但对原有的概念进行了局部的调整更新。新定义明确了1型心肌梗死的机制是冠脉脂质沉积、斑块破裂继而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血流导致心肌缺血缺氧。2型心肌梗死的将自发冠状动脉夹层(伴或不伴有壁内血肿)纳入其范畴,并且将以往的“内皮功能紊乱”扩展为“微血管功能紊乱”。扩充了2型心肌梗死部分的内容。强调心肌损伤与2型心肌梗死的区别,国际疾病分类(ICD)也将于明年增加心肌损伤的代码。同时明确了3型心肌梗死的概念,有助于与心脏性猝死进行区分。对于4型和5型心肌梗死,与第3次定义无明显变化。 本次新定义认为心脏记忆是一种电重塑现象,强调在异常心室激动时如出现复极异常,应考虑电重塑的可能性(心脏记忆),此时不能仅将心电图变化作为心肌缺血的诊断依据,而应进一步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来确诊。新定义首次增加了两种与前降支闭塞相关的心电现象。同时强调了aVR导联的意义,可能与30d死亡率相关。在影像学方面,新定义强调了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和钆延迟增强CMR(LGE-CMR)在鉴别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损伤和慢性心肌损伤中的重要价值。新定义还提出冠脉CT可以作为cTn正常患者的诊断方法之一。 最后新定义还对Takotsubo综合征、冠状动脉非阻塞型心肌梗死(MINOCA)和无症状/未识别的心肌梗死等概念进行了单独章节的描述,首次对慢性肾病和房颤等相关疾病进行了论述,并对临床研究中心中心肌梗死的标准界定进行了说明。 制订通用定义的目的应当是为更好地方便临床工作,为临床实践工作提供一个科学实用的工具。当前新定义对于临床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心肌梗死的相关问题,较上一版共识更加科学完善,在临床实用性和可读性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仍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完善。

第三版更新的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解读(精)

2012年8月45-29日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ESC大会上公布了第三版更新的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现就更新版的主要内容和更新点作一个简单解读。 1 有关心肌梗死定义的更新 2007年10月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将急性心肌梗死定义为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此定义在新版中没有变化。新版定义的心肌梗死标准为:血清心肌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值上限,并至少伴有以下一项临床指标: (1缺血症状; (2新发生的缺血性ECG改变[新的ST-T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3ECG病理性Q波形成; (4影像学证据显示有新的心肌活性丧失或新发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5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内有血栓。 新定义中的第5条是新增加的内容,其意义是强调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后在就职的过程中,应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来验证心肌梗死的原因,并尽早开始冠脉在通的治疗。从07版和12版的定义还可以看出,血清肌钙蛋白水平的改变对诊断心肌梗死具有绝对重要的价值。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可见于I型和II型心肌梗死,但仅仅是心肌缺血而没有坏死时,血清肌钙蛋白水平没有多大改变。新版中强调,如果患者有典型的急性心肌缺血临床症状并伴有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就可以确诊为心肌梗死,因为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标志着缺血的心肌开始死亡。通过分析急性冠脉综合症病人的血清心肌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水平的变化,对指导我们采用何种治疗措施很有帮助。 2 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

新版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与2007年定义大致相同。 1型:由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裂隙或夹层引起冠脉内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自发性心肌梗死; 2型:继发于心肌氧供需失衡(如冠脉痉挛、心律失常、贫血、呼衰、高血压或低血压导致缺血的心肌梗死; 3型:疑似为心肌缺血的突发心源性死亡,或怀疑为新发生的ECG缺血变化或新的LBBB 的心源性死亡。由于死亡已经发生,患者来不及采集血样进行心肌标志测定。 4型(4a和4b: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其中将4型心肌梗死分为4a型和4b型; 5型: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 1型和2型心肌梗死的区别在于:1型心梗患者的冠脉内膜是不稳定的,血栓形成是心梗发生的主要原因,需要进行溶栓、抗栓和抗血小板等积极治疗;2型心梗则没有血栓形成,扩张冠状动脉和改善心肌供氧是治疗的主要措施。 4型心肌梗死与PCI相关,现在将4型心肌梗死分为4a型和4b型。4a型心梗定义为PCI 过程所致的心肌梗死,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过程,标准是:术后患者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超过99%参考值上限的5倍,并且有其中之一:心肌缺血症状、新的ECG缺血变化、造影所见血管缺失、有新的心肌活力丧失或新的室壁运动异常的影像学证据。4b型心梗定义为支架血栓形成的心肌梗死,标准是:冠脉造影或尸检所见有缺血相关血管有血栓形成,血清心肌标志物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值上限。 5型心肌梗死定义为:心肌梗死与CABG有关,患者的肌钙蛋白要超过99%参考值上限10倍,并伴有一下之一:ECG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或LBBB、造影证实新的桥(静脉桥或动脉桥内堵塞、新的心肌活性丧失或新发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3 诊断定义与技术指标

AHA2018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AHA2007: 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以往WHO 定义的心梗标准包括缺血症状、心电图(ECG) 异常改变和血清心肌酶学变化。然而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生化标志物——肌钙蛋白(cTn) 的发现以及更精确的无创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检测到更小的心 梗病灶成为可能。因此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到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以及临床实践,都需要一个更为精确的心梗定义。基于上述现状,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 、美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于2007 年10 月联合颁布了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定义:当临床上具有与心肌缺血相一致的心肌坏死证据时,应被称为“心肌梗死”。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心肌梗死。 1、心脏生化标志物(cTn 最佳)水平升高和(或) 降低超过参考值上限(URL)99 百分位值, 同时至少伴有下述心肌缺血证据之一: 缺血症状; ECG 提示新发缺血性改变[新发ST-T 改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ECG提示病理性Q 波形成; 影像学证据提示新发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存活心肌丢失。 2、突发心源性死亡( 包括心脏停搏),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伴随新发ST 段抬高或新发LBBB, 和(或)经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但死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脏 标志物升高之前。 3、基线cTn 水平正常者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 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

URL99 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 百分位值的3 倍被定义为与PCI 相关的心肌梗死。 4、基线cTn 水平正常者接受冠脉搭桥术(CABG)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 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与CABG 相关的心肌梗死的定义为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 百分位值的5 倍,同时合并下述一项:新发病理性Q 波;新发LBBB;冠脉造影证实新发桥血管或冠状动脉闭塞;新出现的存活心肌丢失的影像学证据。 5、病理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陈旧性心肌梗死定义 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1、新出现的病理性Q 波(伴或不伴症状)。 2、影像学证据显示局部存活心肌丢失(变薄、无收缩),缺乏非缺血性原因。 3、病理发现已经愈合或正在愈合的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临床分型 1 型由原发冠脉事件(如斑块侵蚀/ 破裂、裂隙或夹层)引起的与缺血相关的自发性心肌梗死 2 型继发于氧耗增加或氧供减少(如冠脉痉挛、冠脉栓塞、贫血、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导致缺血的心肌梗死 3 型突发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 伴随新发ST 段抬高或新发LBBB, 和(或)经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但死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脏 标志物升高之前 4a 型与PCI 相关的心肌梗死

2018ESC图解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

2018ESC图解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心肌损伤+缺血证据才诊断心梗 与第三版相比,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内容明显更为充实,毕竟页数从原先的17页几乎增加了一倍达到了33页。但是从定义本身来讲,新一版的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并没有有太大的改动,可以算是“没有显著性差异”。反过来讲,这也是一件好事,定义的稳定也反映了目前对心梗的认识是相对全面和准确的。 新一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依然延续了上一版的“1+1”诊断策略,仍然将肌钙蛋白(cTn)的动态变化,且至少有一次超过99%参考上限作为急性心梗(1型和2型)诊断中那不可缺少的“1”,并将这种cTn的变化明确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提出,即急性心肌损伤(acute myocardial injury)。 ESC2018上,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发布。《2018年心肌梗死通用定义》较2014年版共识提出了5个新概念,更新了14个概念,增加了6个临床相关内容。 区分心肌梗死与心肌损伤:是否存在缺血是关键 心肌损伤:当心肌肌钙蛋白(cTn)升高,超过了正常值,就是心肌损伤。 慢性和急性心肌损伤:如果肌钙蛋白值存在升高和或下降过程,是急性心肌损伤。如果肌钙蛋白持续升高,就是慢性心肌损伤。 图1 急性心肌损伤(实线)和慢性心肌损伤(虚线) 在那些就诊较早的急性心梗患者,只要症状和心电图典型,并不一定需要等到cTn升高才能确诊急性心梗,才能按照心梗进行血运重建,所以在急诊有时并不需要死扣诊断标准。 其次,对于那些就诊较晚的心梗患者,初次cTn已经超过99%参考上限了,可是连续的2次cTn检查结果有可能刚好落在曲线的左侧和右侧相对称的点,此时两次cTn可以并没有动态改变,但是不能因此而排除心梗的诊断,此时需综合其他临床情况,适当延长检测时间。 还有对于那些就诊更晚的患者,初次cTn就已经处于曲线下降支,然而曲线下降支较为平缓,此时连续两次检测的cTn有可能变化不明显,达不到20%,但是依然不能据此而排除诊断。 所以,心梗定义可能最适合的就是处于曲线上升支这一较窄时间窗的心梗患者,但是我们在处理其他时间窗的心梗患者,此时有可能cTn小于99%参考上限或无动态变化,此时仍不可以排除急性心梗,应综合患者情况,作出合理的诊疗方案。 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损伤且存在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心肌缺血证据包括:1心肌缺血症状; 2新发缺血性心电图改变; 3出现病理性Q波;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1-06-15T10:15:38.5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袁淑兰李婧媛刘晶晶 [导读] 总之,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AMI的护理将成为治疗AMI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袁淑兰李婧媛刘晶晶(黑龙江省医院老年心内科 150036)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2-0359-0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心脏病,可有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达15%左右。2007年多学科专家共同制订发布了“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1]”,新定义对AMI的治疗、研究、流行病学等产生重要影响。心内科医师了解修改后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心内科护士也应适应这一变化,主动跟踪和应对医学发展需求,及早识别AMI制订针对性护理对策,配合抢救AMI。本文通过对120例老年AMI患者临床特点与预后、性别等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AMI早期护理干预的重点与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 2008年1月~2010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AMI患者 120例,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65~92岁,平均(68.2±7.3)岁。既往有冠心病史96例,高血压病史112例,糖尿病病史51例,心律失常43例,部分患者有二种以上疾病。 1.2 治疗方法对患者快速确立诊断后心电监护并建立静脉通路,应用吗啡、吸氧、肠溶阿斯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或肝素、血小板Ⅱb/Ⅲa拮抗剂、替罗非班、硝酸甘油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根据需要应用抗心律失常药、降压药或多巴胺升压治疗,有24例予尿激酶溶栓,有46例行急诊冠脉造影和(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术,其中6例重症患者术中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治疗。120例患者经抢救治疗和积极护理后,111例治愈或好转出院,9例院内死亡,总病死率为 7.5%。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男、女AMI患者危险因素的基本特点(表 1) 表1所示女性和男性有很多相同的AMI危险因素,如家族史、高脂血症、不良的生活方式等(P>0.05),但在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方面则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5 )。 表1 AMI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例 ) 2.2 AMI患者预后的性别差异(表 2) 由表2可知,女性AMI患者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5),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几乎相同(P>0.05),没有可比性。 表2 住院期间MACE的比较例(%) 3 讨论 冠心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常常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称之为危险因素或易患因素,AMI是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的病理基础上发生的最严重临床事件之一。本研究显示:在AMI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有着很多共同或相似的危险因素,而某些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等能增加女AMI的发生。有研究显示:心梗发作后1 年内死亡率女性是男性的2倍,44%的女性患者会在1年内死亡,而男性仅为27%[2]。这与我们的结果相似,女性AMI患者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 4 护理 4.1 急性期监护患者被收入危重监护病房,应用监护仪对其进行连续的心电、血压、呼吸、血气和生化等监测,一旦发现导致心室纤维颤动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各种心律失常、休克、心衰等严重并发症,及时予以纠正;每日检查除颤器、呼吸机、临时起搏器的功能是否良好,并置于备用状态,备好备齐抢救车内的各种抢救物品。 4.2 一般护理急性心梗发生后,第1周应绝对卧床休息,进食、洗、漱、大小便均给予协助;第2周可在床上做四肢活动,日常活动均在床上进行;3~5周后可在护士帮助下开始室内活动,尽量减少探视,以避免情绪激动。卧床期间,要做好肢体活动锻炼和皮肤护理,防

ESCEACTS血运重建指南解读及第4版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解读

ESC/EACTS血运重建指南解读及第4版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解读 从1812年第一次描述心绞痛症状至今的200余年中,人类对冠心病的认识经历了从大体解剖层次到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飞跃,但如何准确诊断和进行最佳治疗一直是临床实践所面临的挑战1。2018年8月ESC 年会发布的《2018年ESC/EACTS血运重建指南》和《第4版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全面总结梳理了目前血运重建和心肌梗死主要循证医学证据,对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高的指导价值。 一.《2018年ESC/EACTS血运重建指南》 在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依据循证医学证据进行血运重建治疗能够改善冠心病的预后。1969年Favalo ro首次描述了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8年后A n dreas Grüntzig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介入术(PCI),50年后的今天CABG和PCI仍是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主要方式,但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终点。 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取决于心肌缺血的存在和程度,血运重建以减少心肌缺血为首要目标,其基础在于准确识别心肌缺血。近年来冠脉生理学和腔内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血运重建的决策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指南的相关推荐也反映了这一趋势。基于DEFER2、FAME3、FAMEII4等里

程碑式的研究证据,新指南推荐在临界病变(IA)和多支病变(IIa B)中进行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非血管扩张剂依赖的瞬时无波形曲线比值(iFR)理论基础与FFR相似,DEFINE-FLAIR5和iFR-SWEDEHEART6研究1年随访结果表明iFR指导血运重建不劣于FFR,因此在临界病变的评估中也获得了IA级别的推荐。但是目前静息Pd/Pa、CT-FFR等其他冠脉功能学检测手段循证医学证据仍不充分,新指南中未予明确推荐。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成像(OCT)等腔内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提供管腔面积、斑块负荷、斑块成分等诸多信息。2015年发表一项纳入了123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的RCT研究表明,2年的随访中IVUS指导的PCI治疗与冠脉造影相比能显著减少MACE事件,更多的非RCT研究数据也支持这一结论7。在新指南中推荐对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进行IVUS检查评估病变严重程度(IIaB)。与IVUS相比,OCT研究证据较少,目前尚无以硬终点为主要研究终点的RCT研究发表,因此新指南对OCT作为指导血运重建治疗的诊断工具未予明确推荐。 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治疗指征主要为缓解症状和改善预后,新指南强调血运重建策略的选择应从外科手术风险、病变解剖复杂程度、达到完全血运重建的可能性三个维度综合分析。STS评分和EUROSCO RE II评分为目前CABG手术风险评估的主要手段,在CABG研究队列中STS评分表现出了更优的围术期风险评估能力,因此STS评分(IB)推荐级别高于EUROCSO REII评分(IIb B)。SYNTAX积分所体现的病变解剖复杂程度对于CABG和PCI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左主干和多支病变推荐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X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年8月第38券第8期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一、前言 2001年,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制定了我国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在此后的9年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又取得了重要进展。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等4个学会发布了关于“心肌梗死的全球统一定义,对AMI的临床诊断及科学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原来的指南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专家组在评价大量循证医学临床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参考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2007和2009年“更新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以及ESC 2008年发表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处理指南”,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更新并制定了2010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二、心肌梗死的定义、诊断和分类 (一)定义 2007年ACC、AHA、ESC及世界心脏联盟(WHF)专家组共同制定并发表了关于“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的专家联合共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专家组一致同意在我国推荐使用“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AMI可从与临床、心电图、生物标志物和病理特征相关的几个不同方面定义。按全球统一定义,心肌梗死在病理上被定义为由于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细胞死亡病理分类为凝固性坏死和(或)收缩带坏死。 (二)诊断标准 AMI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栓性阻塞所致。心肌梗死一词应该用于临床上有因心肌缺血致心肌坏死证据者。存在下列任何一项时,可以诊断心肌梗死。 1.心脏生物标志物(最好是肌钙蛋白)增高或增高后降低,至少有1次数值超过参考值上限的99百分位(即正常上限),并有以下至少1项心肌缺血的证据:(1)心肌缺血临床症状;(2)心电图出现新的心肌缺血变化,即新的ST段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按心电图是否有ST段抬高,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EMI];(3)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4)影像学证据显示新的心肌活力丧失或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 2.突发、未预料的心脏性死亡,涉及心脏停跳,常伴有提示心肌缺血的症状、推测为新的ST段抬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冠状动脉造影或尸体检验显示新鲜血栓的证据,死亡发生在可取得血标本之前,或心脏生物标志物在血中出现之前。 3.在基线肌钙蛋白正常、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的患者,心脏生物标志物升高超过正常上限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按习用裁定,心脏生物标志物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3倍定为PCI相关的心肌梗

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以往WHO 定义的心梗标准包括缺血症状、心电图(ECG)异常改变和血清心肌 酶学变化。然而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生化标志物——肌钙蛋白 (cTn)的发现以及更精确的无创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检测到更 小的心梗病灶成为可能。因此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到公共 卫生政策的制定以及临床实践,都需要一个更为精确的心梗定义。 基于上述现状,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 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于2007年10月联合颁布了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定义 当临床上具有与心肌缺血相一致的心肌坏死证据时,应被称为“心肌梗死”。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心肌梗死。 心脏生化标志物(cTn最佳)水平升高和(或)降低超过参考值上限(URL)99百分位值,同时至少伴有下述心肌缺血证据之一: 缺血症状; ECG提示新发缺血性改变[新发ST-T改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ECG提示病理性Q波形成; 影像学证据提示新发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存活心肌丢失。 突发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伴随新发ST段抬高或新发LBBB,和(或)经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但死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脏标志物升高之前。

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3倍被定义为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冠脉搭桥术(CABG)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的定义为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5倍,同时合并下述一项:新发病理性Q波;新发LBBB;冠脉造影证实新发桥血管或冠状动脉闭塞;新出现的存活心肌丢失的影像学证据。 病理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陈旧性心肌梗死定义 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伴或不伴症状)。 影像学证据显示局部存活心肌丢失(变薄、无收缩),缺乏非缺血性原因。 病理发现已经愈合或正在愈合的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临床分型 1型 由原发冠脉事件(如斑块侵蚀/破裂、裂隙或夹层)引起的与缺血相关的自发性心肌梗死 2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