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全球新定义解读(精)

心肌梗死全球新定义解读(精)
心肌梗死全球新定义解读(精)

心肌梗死全球新定义解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者:张峰葛均波

关键词:2008ESC 张峰葛均波心肌梗死定义分型

编者按: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欧洲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欧洲高血压协会和世界心脏联盟组成联合工作组,于 2007年发布了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 为心肌梗死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以及临床实践等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且全球统一的心肌梗死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长期以来, 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改变和以肌酸激酶(CK 及其同工酶(CK-MB 为主的血清心肌酶学改变。随着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物——心脏肌钙蛋白(cTn 的推广和应用, 以及更加准确的无创性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心肌梗死有了新的认识。基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 、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 、美国心脏协会 (AHA 、欧洲高血压协会(AHA 和世界心脏联盟(WHF 组成联合工作组,于 2007年发布了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这一新的定义是临床、检验、心电图(ECG 、介入和公共卫生等专家共同组成的全球多学科协作团队所达成的共识。

心肌梗死的新定义及分型

新的定义对以往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新。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标准为: (1检测到心肌坏死的生化标志物(最好是 cTn 升高超过参考值上限(URL 99百分位值并有动态变化,同时伴有以下一项心肌缺血的证据:缺血性症状、ECG 提示新发的缺血性改变(新发的 ST 段变化或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 、心电图提示病理性 Q 波形成或影像学证据提示新发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或存活心肌丢失; (2突发的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 ,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新发 ECG 缺血性改变或 LBBB 和(或经冠状动脉 (冠脉造影 (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 但死亡常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发现心肌酶学标志物升高之前; (3基线 cTn 水平正常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后,如果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 URL99百分

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如果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 URL99百分位值的 3倍,则定义为与 PCI 相关的心肌梗死; (4基线 cTn 水平正常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后,如果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 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如果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 URL99百分位值的 5倍,同时伴有以下任何一项:新发的病理性 Q 波、新发的 LBBB 、冠脉造影证实新发桥血管或自身冠脉闭塞、新出现的存活心肌丢失的影像学证据,则定义为与 CABG 相关的心肌梗死; (5 病理检查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定义标准为:(1 新出现的病理性 Q 波, 伴或不伴症状; (2影像学证据提示心肌变薄或瘢痕化,失去收缩力或无存活性; (3病理检查时发现已经或正在愈合的心肌梗死。

在新的定义中,最突出的一点是首次按病因将心肌梗死分为 5型。 1型:自发性心肌梗死, 由于原发的冠状动脉事件如斑块破裂等引起的心肌缺血; 2型:心肌梗死继发于心肌的供氧和耗氧不平衡所导致的心肌缺血, 如冠状动脉痉挛、贫血、冠状动脉栓塞、心律失常或低血压等; 3型:心源性猝死,有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新出现的 ST 段抬高或新的 LBBB ,但未及采集血样之前就死亡; 4型:与因缺血性冠脉事件而进行的 PCI 相关的心肌梗死; 5型:与因缺血性冠脉事件而进行的 CABG 相关的心肌梗死。其中, 1型为经典的心肌梗死; 2型在诊断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疾病,而不是盲目地进行介入治疗; 3型的危害最大,死亡率高,需要加强全民教育,特别是对高危患者要加强一级和二级预防; 4型又分 4a 和 4b 两个亚型, 4a 型为 PCI 操作相关的心肌梗死, 4b 型为尸检或冠脉造影证实与支架血栓相关的心肌梗死; 4型和 5型实际上都是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 但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完全避免。

心脏生化标志物

在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物方面,新定义建议采用 cTn ,即在症状发生后 24小时内, cTn 的峰值超过正常对照值的 99百分位。因为 cTnI 或 cTnT 具有高度的心肌组织特异性和敏感性, 即使心肌组织发生微小区域的坏死也能检查到 cTn 的升高,因此是评价心肌坏死的首选标志物。如果没有条件检测 cTn ,也可以采用 CK-MB mass 作为最佳替换指标,诊断标准与 cTn 相同。由于 CK 广泛分布于骨骼肌,缺乏特异性,因

此不再推荐用于诊断心肌梗死。在 cTn 升高但缺少心肌缺血临床证据时, 应寻找其他可能导致心肌坏死的病因, 包括急性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快速性或缓慢性心律失常、急性神经系统疾病、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心脏挫伤 /消融 /起搏 /复律、浸润性心脏疾病(如淀粉样变性和硬皮病、炎性疾病(如心肌炎、药物毒性、主动脉夹层、肥厚型心肌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心尖球型综合征、横纹肌溶解伴心肌损伤、败血症等严重全身性疾病等。

心电图

ECG 改变一直是诊断心肌梗死以及判断梗死部位和梗死面积的重要手段,新的定义也对心肌梗死的 ECG 改变作了部分修正。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定义为:新发生的 ST 段抬高在 V2~V3导联≥0.2 mV (男性或≥0.15mV (女性和(或其他导联

≥0.1 mV ;两个相邻导联新出现的 ST 段压低≥0.05 mV和 (或在 R 波为主或 R/S>1的两个相邻导联 T 波倒置≥0.1mV 。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定义为:V2~V3导联的 Q 波宽度≥0.02秒或呈 QS 型,或在 I 、 II 、 aVL 、 aVF 或 V4~V6导联 Q 波或 QS 波宽度≥0.03秒且深度≥0.1 mV。在以往的心肌梗死定义中, “ 后壁” 一词是指比邻隔面的左心室基底段, 在新定义中已不再使用, 建议使用“ 下基底部” 。新的定义还建议, 对于下壁心梗患者应同时记录右胸导联 (V3R 、 V4R 以明确是否合并右心室梗死。需要强调的是, ECG 发生 ST-T 改变虽然反映了心肌缺血, 但并不足以定义心肌梗死,最终的确诊需取决于心肌标志物水平的升高。

影像学

新的定义指出,一些影像学检查技术如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心肌灌注显像 (MPS 、磁共振成像 (MRI 、心脏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PET 和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等在诊断心肌缺血和急、慢性心肌梗死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急性期心肌标志物尚未升高时, 影像学技术能检测到室壁运动异常等情况, 这有助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并发现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在恢复期, 影像学在评价左室功能方面十分有用, 并能确认是否有存活心肌, 对制定治疗策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超声心动图是一项具有良好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实时成像技术, 在评价心肌厚

度和静息运动等方面具有优势, 有助于鉴别多种非缺血性急性胸痛,如心包炎、心肌炎、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肺栓塞和主动脉夹层等,还可发现急性心梗的并发症, 如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或缺血引起的二尖瓣反流等。放射性核素成像技术虽然不能发现小灶心肌梗死, 但仍是目前惟一直接评价心肌细胞活性的检查手段。心血管系统 MRI 具有高质量的空间分辨率和良好的时间分辨率,已成为评估心肌功能的标准方法,但在评价急性病症时由于费时较长而较少应用。

病理学

在病理学方面, 心肌梗死定义为缺血时间过长导致的心肌细胞坏死。细胞坏死定义为细胞凝固和(或收缩带的坏死。根据面积将心肌梗死分为显微镜下梗死(局灶性坏死、小面积 (<10%左室心肌、中等面积(10%~30%左室心肌和大面积(>30%左室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分期在病理学上可分为急性期、愈合期和陈旧期,而临床上则分为进展期(<6小时、急性期(6小时 ~7天、愈合期(7天 ~28天和陈旧期(≥29天。应当注意,根据临床和心电图确定急性缺血事件的时间, 与根据病理学确定急性心肌梗死的时间并不一定相同。

总之, ESC 、 ACC 、 AHA 、 AHA 和 WHF 共同制定的这一新的心肌梗死定义突出了心肌细

胞的坏死、心肌梗死的病因诊断以及心肌梗死新知识的应用, 在鉴别诊断更具有临床实用性。新定义为心肌梗死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以及临床实践等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且全球统一的心肌梗死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AHA2018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AHA2007: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以往WHO定义的心梗标准包括缺血症状、心电图(ECG)异常改变和血清心肌酶学变化。然而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生化标志物——肌钙蛋白(cTn)的发现以及更精确的无创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检测到更小的心梗病灶成为可能。因此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到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以及临床实践,都需要一个更为精确的心梗定义。基于上述现状,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于2007年10月联合颁布了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定义:当临床上具有与心肌缺血相一致的心肌坏死证据时,应被称为“心肌梗死”。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心肌梗死。 1、心脏生化标志物(cTn最佳)水平升高和(或)降低超过参考值上限(URL)99百分位值,同时至少伴有下述心肌缺血证据之一: 缺血症状; ECG提示新发缺血性改变[新发ST-T改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ECG提示病理性Q波形成; 影像学证据提示新发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存活心肌丢失。 2、突发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伴随新发ST段抬高或新发LBBB,和(或)经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但死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脏标志物升高之前。 3、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3倍被

定义为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4、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冠脉搭桥术(CABG)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的定义为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5倍,同时合并下述一项:新发病理性Q波;新发LBBB;冠脉造影证实新发桥血管或冠状动脉闭塞;新出现的存活心肌丢失的影像学证据。 5、病理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陈旧性心肌梗死定义 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1、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伴或不伴症状)。 2、影像学证据显示局部存活心肌丢失(变薄、无收缩),缺乏非缺血性原因。 3、病理发现已经愈合或正在愈合的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临床分型 1型由原发冠脉事件(如斑块侵蚀/破裂、裂隙或夹层)引起的与缺血相关的自发性心肌梗死 2型继发于氧耗增加或氧供减少(如冠脉痉挛、冠脉栓塞、贫血、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导致缺血的心肌梗死 3型突发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伴随新发ST段抬高或新发LBBB,和(或)经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但死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脏标志物升高之前 4a型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4b型尸检或冠脉造影证实与支架血栓相关的心肌梗死 5型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

【文献】2012年第三次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中译全文)

2012年第三次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中译全文)2013-07-08 05:58:24| 分类:冠心病|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ESC/ACC/HAH/WHF心肌梗死全球通用定义工作组 柳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胡世红教授译自: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2) 33, 2551–2567 内容表 缩略语和词头语 心肌梗死的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 既往心肌梗死的定义 引言 心肌缺血和梗死的病理特征 心肌损伤伴坏死的生物标志物的检出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 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 自发性心肌梗死(1型心肌梗死) 继发于氧供需不平衡的心肌梗死(2型心肌梗死) 由于心肌梗死所致的心脏死亡(3型心肌梗死) 与血运重建术相关的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检出 既往心肌梗死 无症状性心肌梗死 与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相混淆的情况 成像技术 超声心动图 放射性核素成像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成像 应用于心肌梗死晚期表现的成像 伴随PCI的心肌梗死诊断的诊断标准(4型心肌梗死) 伴随CABG的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5型心肌梗死) 对拟行其它心脏手术患者心肌梗死的评估 与非心脏手术相关的心肌梗死 在重症监护病房的心脏梗死

再发心肌梗死 与心力衰竭相关的心肌损伤或心肌梗死 在临床试验中心肌梗死的应用和质量保证 方案 调整心肌梗死定义的公共政策意义 心肌梗死定义的全球看法 利益冲突 致谢 参考文献 缩略语和词头语 ACCF 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 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 AHA 美国心脏病协会 CAD 冠心病 CABG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KMB 肌酸激酶MB同工酶 cTn 心肌肌钙蛋白 CT 计算机体层摄影 CV 变异系数 ECG 心电图 FDG 氟脱氧葡萄糖 HF 心力衰竭 LBBB 左束支传导阻滞 LV 左心室 LVH 左心室肥厚 MI 心肌梗死 mIBG 间碘苯甲胍 MONICA 心血管病趋势和决定因素的多国监测MPS 心肌灌注闪烁扫描术 MRI 磁共振成像 mV 毫伏 Non-Q MI 无Q波型心肌梗死 NSTEMI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PCI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 Q wave MI Q波型心肌梗死 RBBB 右束支传导阻滞 SPECT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

心肌梗死定义及临床分型

心肌梗死定义及临床分型 更新时间:2013-05-06 | 权威编辑:快速问医生(医生组)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肌梗死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身体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1 心肌梗死定义 2007年10月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将急性心肌梗死定义为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此定义在新版中没有变化。新版定义的心肌梗死标准为:血清心肌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值上限),并至少伴有以下一项临床指标: (1) 缺血症状; (2) 新发生的缺血性ECG改变[新的ST-T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3) ECG病理性Q波形成; (4) 影像学证据显示有新的心肌活性丧失或新发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5) 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内有血栓。 新定义中的第5条是新增加的内容,其意义是强调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后在就职的过程中,应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来验证心肌梗死的原因,并尽早开始冠脉在通的治疗。从07版和12版的定义还可以看出,血清肌钙蛋白水平的改变对诊断心肌梗死具有绝对重要的价值。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可见于I型和II型心肌梗死,但仅仅是心肌缺血而没有坏死时,血清肌钙蛋白水平没有多大改变。新版中强调,如果患者有典型的急性心肌缺血临床症状并伴有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就可以确诊为心肌梗死,因为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标志着缺血的心肌开始死亡。通过分析急性冠脉综合症病人的血清心肌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水平的变化,对指导我们采用何种治疗措施很有帮助。 2 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 新版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与2007年定义大致相同。

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指南解读1(精)

指南与共识 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指南解读 钟光珍,那开宪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100020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 1089(200903-0070-02doi:10.3969/j .issn .1008-1089.2009.04.030 2007年,全球有名的四大组织: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 、美国心脏协会(AHA 和世界心脏联盟(WHF 一致通过了心肌梗死的新定义。 首先,2007年新指南就指出,拟定统一的心肌梗死的新定义是非常必要的,原因有以下2点:①心肌梗死发生率可用来估计人群中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率,从而提供冠脉疾病相关方面的信息。②出现了更特异、更敏感的生化标记物、更精确的影像学技术平台,因此就可以检测到更小量的心肌坏死。所以,目前临床实践、健康管理系统、流行病学和临床试验等各个方面均需要一个更加精确的心肌梗死的定义。 文中对心肌梗死定义如下:若临床上存在与心肌缺血一致的心肌坏死的证据,则应该应用“心肌梗死”这个词来描述。 其中,对急性心肌梗死定义如下: 若检测到心肌生化标志物(首选肌钙蛋白的升高和(或下降,并且至少其中一个值的升高超过参考正常上限的99%,再结合以下任一项证据即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的症状;提示有新发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的改变(如新发的ST 2T 改变、新发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心电图中逐渐出现的病理性Q 波;存活心肌出现新的丧失的影像学证据,或新发的室壁运动异常。

心源性猝死,包括心脏骤停,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伴有新发的ST 段的抬高或LBBB /新发冠脉血栓[冠脉造影和(或尸检];同时死亡发生时没 有来得及采血化验,或者死亡发生时心脏生化标志物还没有升高。 对基线肌钙蛋白正常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 时,若心肌生化标志物的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99%,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传统认为,当升高的值超过正常上限99%的3倍时,提示PC I 相关心肌梗死。 行C ABG 术的患者,其肌钙蛋白基线水平正常,出现术后肌钙蛋白的升高超过正常高限99%以上,则提示可能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传统认为,当肌钙蛋白的升高超过正常高限5个99%,同时有新鲜的病理性Q 波生成,或者同时有影像学发现新的存活心肌的损失时则被认为是C ABG 相关的心肌梗死。 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标准定义如下: 以下任一条皆可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无论有无症状,新发生的病理性Q 波。在没有非缺血原因情况下,影像学检查发现某处心肌变薄,丧失收缩能力。痊愈的和正在愈合的心肌梗死的病理发现。 其实,在2000年,ESC 和ACC 两个组织已经在心肌梗死的定义上达成一致意见。但是与2000年相比较,2007年指南中心肌梗死的定义范围更加广泛、并且更加细化。总的来概括,2次指南有以下不同: 2000年也有1个心肌梗死统一的标准,但是有 所不同:2000年指南提出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变化必须为典型的肌钙蛋白的升降变化,或者变化较快的CK -MB 。而2007年并没有提出一定要肌钙蛋白 的变化曲线典型,而是只要超出正常99%上限即可。即新的指南比以往心肌梗死定义标准更放宽 ?

心肌梗死全球新定义解读(精)

心肌梗死全球新定义解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者:张峰葛均波 关键词:2008ESC 张峰葛均波心肌梗死定义分型 编者按: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欧洲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欧洲高血压协会和世界心脏联盟组成联合工作组,于 2007年发布了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 为心肌梗死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以及临床实践等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且全球统一的心肌梗死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长期以来, 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改变和以肌酸激酶(CK 及其同工酶(CK-MB 为主的血清心肌酶学改变。随着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物——心脏肌钙蛋白(cTn 的推广和应用, 以及更加准确的无创性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心肌梗死有了新的认识。基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 、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 、美国心脏协会 (AHA 、欧洲高血压协会(AHA 和世界心脏联盟(WHF 组成联合工作组,于 2007年发布了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这一新的定义是临床、检验、心电图(ECG 、介入和公共卫生等专家共同组成的全球多学科协作团队所达成的共识。 心肌梗死的新定义及分型 新的定义对以往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新。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标准为: (1检测到心肌坏死的生化标志物(最好是 cTn 升高超过参考值上限(URL 99百分位值并有动态变化,同时伴有以下一项心肌缺血的证据:缺血性症状、ECG 提示新发的缺血性改变(新发的 ST 段变化或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 、心电图提示病理性 Q 波形成或影像学证据提示新发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或存活心肌丢失; (2突发的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 ,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新发 ECG 缺血性改变或 LBBB 和(或经冠状动脉 (冠脉造影 (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 但死亡常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发现心肌酶学标志物升高之前; (3基线 cTn 水平正常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后,如果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 URL99百分

心肌梗死全球定义

心肌梗死的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 术语“急性心肌梗死(MI)”应该使用于有与急性心肌缺血一致的心肌坏死证据。以下这些情况,任何一种标准均满足MI的诊断: ●心肌标志物的升高或降低【尤其是肌钙蛋白(cTn)】,至少一种高 于99%分位参考范围上限,并至少有一下情形之一: ◆缺血症状 ◆新的或假定的新的有意义的AT-T波改变或新的左束支传到阻滞(LBBB) ◆心电图(ECG)有病理性Q波进展 ◆ ◆造影或尸检有内部斑块血栓的形成 ●伴随心肌缺血症状提示的心脏死亡和假定新的缺血性ECG改变或 新的LBBB,但死亡发生于心脏标记物检测之前,或者发生于心脏标记物将要升高之前。 ●与MI相关的经皮的冠状动脉介入(PCI)被武断的定义为cTn值 (>5倍的99%分位的参考范围上限)超过正常值的基线(<99%分位参考范围上限),或者cTn升高超过20%如果基线值升高并且稳定或下降(?)。并且,无论是1心肌缺血的提示症状或者新的缺血的ECG改变或者3血管造影发现持续的并发症状或者4影响学证据法学新的活心肌的丢失或者需要新的异常室壁运动 ●冠脉造影或心肌缺血部位尸解发现与MI相关的血栓栓塞,并且 有心脏标志物的升高或降低,至少有一个超过99%分位的参考范围上限。 ●与MI相关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AVBG)被武断的用心肌标志物 定义(超过10倍的99%分位参考范围上限),正常人群cTn基线

值为低于99%分位参考范围上限。并且无论是1新的病理性Q波或者新的LBBB,或者2血管造影证明新的移植或新的冠状动脉阻塞,或者3影像学证据新的心肌丢失或者新的异常室壁运动。心肌梗死前的标准 一下任何一条均符合梗死前状态的诊断: ●病理性Q波伴或不伴无非缺血诱因的症状 ●影像学证据显示有区域性的心肌层丢失,变薄或传导失败,无非缺血诱因●MI前的病理发现 引言 心肌梗死(MI)能通过临床特征识别,包括心电图(ECG)发现、心肌坏死的生物学标志物的升高、影像学或者病理学的定义。它是全球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MI是冠状动脉疾病(CAD)的主要表现,它也会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反复出现。

第三版更新的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解读(精)

2012年8月45-29日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ESC大会上公布了第三版更新的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现就更新版的主要内容和更新点作一个简单解读。 1 有关心肌梗死定义的更新 2007年10月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将急性心肌梗死定义为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此定义在新版中没有变化。新版定义的心肌梗死标准为:血清心肌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值上限,并至少伴有以下一项临床指标: (1缺血症状; (2新发生的缺血性ECG改变[新的ST-T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3ECG病理性Q波形成; (4影像学证据显示有新的心肌活性丧失或新发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5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内有血栓。 新定义中的第5条是新增加的内容,其意义是强调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后在就职的过程中,应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来验证心肌梗死的原因,并尽早开始冠脉在通的治疗。从07版和12版的定义还可以看出,血清肌钙蛋白水平的改变对诊断心肌梗死具有绝对重要的价值。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可见于I型和II型心肌梗死,但仅仅是心肌缺血而没有坏死时,血清肌钙蛋白水平没有多大改变。新版中强调,如果患者有典型的急性心肌缺血临床症状并伴有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就可以确诊为心肌梗死,因为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标志着缺血的心肌开始死亡。通过分析急性冠脉综合症病人的血清心肌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水平的变化,对指导我们采用何种治疗措施很有帮助。 2 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

新版心肌梗死的临床分型与2007年定义大致相同。 1型:由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裂隙或夹层引起冠脉内血栓形成,从而导致自发性心肌梗死; 2型:继发于心肌氧供需失衡(如冠脉痉挛、心律失常、贫血、呼衰、高血压或低血压导致缺血的心肌梗死; 3型:疑似为心肌缺血的突发心源性死亡,或怀疑为新发生的ECG缺血变化或新的LBBB 的心源性死亡。由于死亡已经发生,患者来不及采集血样进行心肌标志测定。 4型(4a和4b: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其中将4型心肌梗死分为4a型和4b型; 5型: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 1型和2型心肌梗死的区别在于:1型心梗患者的冠脉内膜是不稳定的,血栓形成是心梗发生的主要原因,需要进行溶栓、抗栓和抗血小板等积极治疗;2型心梗则没有血栓形成,扩张冠状动脉和改善心肌供氧是治疗的主要措施。 4型心肌梗死与PCI相关,现在将4型心肌梗死分为4a型和4b型。4a型心梗定义为PCI 过程所致的心肌梗死,包括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过程,标准是:术后患者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升高超过99%参考值上限的5倍,并且有其中之一:心肌缺血症状、新的ECG缺血变化、造影所见血管缺失、有新的心肌活力丧失或新的室壁运动异常的影像学证据。4b型心梗定义为支架血栓形成的心肌梗死,标准是:冠脉造影或尸检所见有缺血相关血管有血栓形成,血清心肌标志物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值上限。 5型心肌梗死定义为:心肌梗死与CABG有关,患者的肌钙蛋白要超过99%参考值上限10倍,并伴有一下之一:ECG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或LBBB、造影证实新的桥(静脉桥或动脉桥内堵塞、新的心肌活性丧失或新发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 3 诊断定义与技术指标

2018ESC图解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

2018ESC图解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心肌损伤+缺血证据才诊断心梗 与第三版相比,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内容明显更为充实,毕竟页数从原先的17页几乎增加了一倍达到了33页。但是从定义本身来讲,新一版的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并没有有太大的改动,可以算是“没有显著性差异”。反过来讲,这也是一件好事,定义的稳定也反映了目前对心梗的认识是相对全面和准确的。 新一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依然延续了上一版的“1+1”诊断策略,仍然将肌钙蛋白(cTn)的动态变化,且至少有一次超过99%参考上限作为急性心梗(1型和2型)诊断中那不可缺少的“1”,并将这种cTn的变化明确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提出,即急性心肌损伤(acute myocardial injury)。 ESC2018上,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发布。《2018年心肌梗死通用定义》较2014年版共识提出了5个新概念,更新了14个概念,增加了6个临床相关内容。 区分心肌梗死与心肌损伤:是否存在缺血是关键 心肌损伤:当心肌肌钙蛋白(cTn)升高,超过了正常值,就是心肌损伤。 慢性和急性心肌损伤:如果肌钙蛋白值存在升高和或下降过程,是急性心肌损伤。如果肌钙蛋白持续升高,就是慢性心肌损伤。 图1 急性心肌损伤(实线)和慢性心肌损伤(虚线) 在那些就诊较早的急性心梗患者,只要症状和心电图典型,并不一定需要等到cTn升高才能确诊急性心梗,才能按照心梗进行血运重建,所以在急诊有时并不需要死扣诊断标准。 其次,对于那些就诊较晚的心梗患者,初次cTn已经超过99%参考上限了,可是连续的2次cTn检查结果有可能刚好落在曲线的左侧和右侧相对称的点,此时两次cTn可以并没有动态改变,但是不能因此而排除心梗的诊断,此时需综合其他临床情况,适当延长检测时间。 还有对于那些就诊更晚的患者,初次cTn就已经处于曲线下降支,然而曲线下降支较为平缓,此时连续两次检测的cTn有可能变化不明显,达不到20%,但是依然不能据此而排除诊断。 所以,心梗定义可能最适合的就是处于曲线上升支这一较窄时间窗的心梗患者,但是我们在处理其他时间窗的心梗患者,此时有可能cTn小于99%参考上限或无动态变化,此时仍不可以排除急性心梗,应综合患者情况,作出合理的诊疗方案。 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损伤且存在心肌缺血的临床证据,心肌缺血证据包括:1心肌缺血症状; 2新发缺血性心电图改变; 3出现病理性Q波;

AHA2018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AHA2007: 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以往WHO 定义的心梗标准包括缺血症状、心电图(ECG) 异常改变和血清心肌酶学变化。然而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生化标志物——肌钙蛋白(cTn) 的发现以及更精确的无创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检测到更小的心 梗病灶成为可能。因此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到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以及临床实践,都需要一个更为精确的心梗定义。基于上述现状,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 、美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于2007 年10 月联合颁布了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定义:当临床上具有与心肌缺血相一致的心肌坏死证据时,应被称为“心肌梗死”。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心肌梗死。 1、心脏生化标志物(cTn 最佳)水平升高和(或) 降低超过参考值上限(URL)99 百分位值, 同时至少伴有下述心肌缺血证据之一: 缺血症状; ECG 提示新发缺血性改变[新发ST-T 改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ECG提示病理性Q 波形成; 影像学证据提示新发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存活心肌丢失。 2、突发心源性死亡( 包括心脏停搏),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伴随新发ST 段抬高或新发LBBB, 和(或)经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但死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脏 标志物升高之前。 3、基线cTn 水平正常者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 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

URL99 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 百分位值的3 倍被定义为与PCI 相关的心肌梗死。 4、基线cTn 水平正常者接受冠脉搭桥术(CABG)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 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与CABG 相关的心肌梗死的定义为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 百分位值的5 倍,同时合并下述一项:新发病理性Q 波;新发LBBB;冠脉造影证实新发桥血管或冠状动脉闭塞;新出现的存活心肌丢失的影像学证据。 5、病理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陈旧性心肌梗死定义 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1、新出现的病理性Q 波(伴或不伴症状)。 2、影像学证据显示局部存活心肌丢失(变薄、无收缩),缺乏非缺血性原因。 3、病理发现已经愈合或正在愈合的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临床分型 1 型由原发冠脉事件(如斑块侵蚀/ 破裂、裂隙或夹层)引起的与缺血相关的自发性心肌梗死 2 型继发于氧耗增加或氧供减少(如冠脉痉挛、冠脉栓塞、贫血、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导致缺血的心肌梗死 3 型突发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 伴随新发ST 段抬高或新发LBBB, 和(或)经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但死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脏 标志物升高之前 4a 型与PCI 相关的心肌梗死

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全球心肌梗死统一定义 心肌梗死是全球范围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以往WHO 定义的心梗标准包括缺血症状、心电图(ECG)异常改变和血清心肌 酶学变化。然而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生化标志物——肌钙蛋白 (cTn)的发现以及更精确的无创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检测到更 小的心梗病灶成为可能。因此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到公共 卫生政策的制定以及临床实践,都需要一个更为精确的心梗定义。 基于上述现状,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 国心脏学会(AHA)和世界心脏联盟(WHF)于2007年10月联合颁布了全球心肌梗死的统一定义。 急性心肌梗死定义 当临床上具有与心肌缺血相一致的心肌坏死证据时,应被称为“心肌梗死”。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心肌梗死。 心脏生化标志物(cTn最佳)水平升高和(或)降低超过参考值上限(URL)99百分位值,同时至少伴有下述心肌缺血证据之一: 缺血症状; ECG提示新发缺血性改变[新发ST-T改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ECG提示病理性Q波形成; 影像学证据提示新发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存活心肌丢失。 突发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伴随新发ST段抬高或新发LBBB,和(或)经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的新发血栓证据,但死亡常发生在获取血标本或心脏标志物升高之前。

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3倍被定义为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基线cTn水平正常者接受冠脉搭桥术(CABG)后,如心脏标志物水平升高超过URL99百分位值,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与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的定义为心脏标志物水平超过URL99百分位值的5倍,同时合并下述一项:新发病理性Q波;新发LBBB;冠脉造影证实新发桥血管或冠状动脉闭塞;新出现的存活心肌丢失的影像学证据。 病理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陈旧性心肌梗死定义 满足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均可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伴或不伴症状)。 影像学证据显示局部存活心肌丢失(变薄、无收缩),缺乏非缺血性原因。 病理发现已经愈合或正在愈合的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临床分型 1型 由原发冠脉事件(如斑块侵蚀/破裂、裂隙或夹层)引起的与缺血相关的自发性心肌梗死 2型

心肌梗死的定义

心肌梗死的定义 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缺血性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完全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致心肌细胞的坏死。临床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心力衰竭基本发生机制是心室重塑。地高辛是惟一不增加死亡率的正性肌力药物 β阻滞剂已从禁忌证转变为主要用药。ACEI为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 目前新的标准治疗:ACEI+β阻滞剂+利尿剂+/-地高辛 肯定为标准治疗的药物ACEI、利尿剂β阻滞剂洋地黄制剂 利尿剂的适应症:所有心力衰竭患者,有液体潴留的证据或原先有过液体潴留者,均应给予利尿剂。NYHA心功能Ⅰ级者一般不需应用利尿剂。应用利尿剂后心力衰竭症状得到控制,临床症状稳定,但不能将利尿剂作为单一治疗。一般应与ACEI和β阻滞剂联合应用。ACEI适应症:全部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必须使用ACEI,包括无症状性心衰,LVEF<45%者,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 心肌梗死 临床表现①50%~81.2%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闷不适,活动后心悸、气急、烦躁等前驱症状。②心绞痛发作:其中以初发型、恶化型、自发性心绞痛最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因不明显。③疼痛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速,或伴有心衰、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度下降等。④可有心电图的改变,ST段的一过性抬高或压低,T波的倒置或增高。应及时处理,可免于发生心梗。 心电图--特征性改变1、有Q波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2、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3、T波倒置 ?对疑诊AMI的患者应争取在10分钟内完成临床检查; ?描记18导联心电图(常规12导联加V7-V9、V3R-V5R)并进行分析; ?对有适应证的患者在就诊后30min内开始溶栓治疗或90min内开始急诊PTCA。 溶栓治疗的适应证: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胸导联≥0.2mV,肢体导联≥0.1mV),或提示AMI伴有LBBB(影响ST段分析),起病时间<12h,年龄<75岁(ACC/AHA 指南列为Ⅰ类适应证)。对前壁心梗、低血压(SBP<100mmHg)或心律增快(>100次/min)患者治疗意义更大。虽有ST段抬高,但起病时间>24h,缺血性胸痛已消失或仅有ST段压低者不主张溶栓治疗。高危AMI,就诊时SBP>180mmHg和/或DBP>110mmHg,颅内出血的危险性较大,应权衡溶栓的益处与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应首先镇痛、降低血压(应用硝酸甘油、β阻滞剂等)将血压降至150/90mmHg时再进行溶栓治疗,但能否降低颅内出血的危险性尚未证实。 ?阵发性AF或持续性AF的治疗有两种: ?恢复窦律,维持窦律——节律控制、保留AF、控制心室率——室率控制 AF室率控制的标准:休息状态下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min、中等运动时在90~115次/min,既认为已达到满意控制。 室率控制常用的药物 ?洋地黄β阻滞剂钙拮抗剂(非二氢吡啶类)胺碘酮:室率控制的二线药物 ?非药物治疗:房室结消融+起搏器 WHO要求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2.0~3.0是公认的抗凝的合理指标,此时出血率最低而抗栓效果最好。高龄患者适当减低INR在 1.6~ 2.5。 AF的抗凝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