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实验1

实验一:

材料准备:

一个空的塑料瓶一个气球

实验步骤:

1、把气球装入塑料瓶中,如图所示

2 、对着气球吹气

观察:能否将气球吹大

填表格:发现什么现象?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 新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高佳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1、“空气占据空间”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P78中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为后面《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空气的重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探究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一) 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 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 实验失败。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试吹不够卫生, 丢弃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 现象不明显。 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二) 1、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 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容易 把纸团掉在水中,采用纸张, 不利环保。 三、创新实验的器材 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缠绕铁丝)、 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皮塞、乒乓球、 注射器、红墨水等。

四、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实验1 ①用胶塞替代有毒的橡皮泥更安全环保 ②用玻璃管代替塑料吸管,消除浪费,减少了污染。 ③用推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 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创新实验2 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能节约用纸,保护森林,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3 ①在矿泉水瓶壁粘贴刻度尺,在水 面放一乒乓球可以非常直观地观 察到瓶内水位的升降。 ②用推拉注射器的活塞来控制瓶内 空气的流动,操作方便,现象明显

空气占据空间吗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学生实验 3.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方案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实验课,选自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解水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而探究空气的体积问题,为下个课题空气的重量打下基础,在整个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课题探究中的排水法也为初中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实验原型和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教材中通过四个实验来探究空气占据空间:A:往瓶中吹入空气,将瓶中水挤出来;B: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取出观察纸巾是否打湿;C:用两只同样大小注射器,分别抽取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活塞,观察;D:向瓶中加入小石子,使水位上升。 实验的不足之处: 实验内容多,较分散,不便于准备实验:观察内容多,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容易分散注意力,且不易得出正确结论。 第一个实验:用嘴向瓶内吹空气,学生在操作时不卫生,易出现吸气情况;第二个实验:将纸巾放在杯底,竖直扣入水中,易出现纸巾掉入水中,倒扣时如果不竖直而有点倾斜时,容易导致实验失败;第

三个实验,学生如果用力不均等,效果不明显,而且不便于操作;第四个实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化零为整,将四个实验归整为一个实验,实验时一气呵成,便于实验准备和观察。 实验中利用控制彩色乒乓球停留在水中不同位置,通过水槽上的刻度条,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情况,增强了实验的有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理念实验器材环保,日常生活中常见,也便于学习下来后学生继续进行探究性的实验。 实验器材 玻璃水槽(贴有刻度条)、塑料瓶(两个)、塑料盖(2个,其中一个完好,一个打孔)、气枪、彩色气球。 实验过程 将两只黄色乒乓球放于水中,先观察乒乓球位置,作好记录; 用两只去底但盖有瓶盖的塑料瓶分别罩在两只乒乓球上向水中压下,观察乒乓球在水中位置,作好记录(此时发现乒乓球会停在不同位置,让学生思考并探究其原因,原来一个瓶盖完好,一个瓶盖上打了孔,空气从孔中跑掉,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在瓶盖上扣上一只气球(瓶盖上打孔),再次将塑料瓶倒扣入水中,观察乒乓球和气球情况(随着乒乓球在水中的上升,气球体积增大,原来瓶中的空气被水挤入了气球中,由于空气占据空间,所以气球鼓了起来)。用气球往塑料瓶中注入体积多少不等的空气,控制乒乓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高佳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1、“空气占据空间”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P78中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为后面《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空气的重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探究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一) 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 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 实验失败。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试吹不够卫生, 丢弃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 现象不明显。 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二) 1、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 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容易 把纸团掉在水中,采用纸张, 不利环保。 三、创新实验的器材 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缠绕铁丝)、 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皮塞、乒乓球、 注射器、红墨水等。

四、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实验1 ①用胶塞替代有毒的橡皮泥更安全环保 ②用玻璃管代替塑料吸管,消除浪费, 减少了污染。 ③用推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 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创新实验2 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能节约用纸,保护森林,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3 ①在矿泉水瓶壁粘贴刻度尺,在水 面放一乒乓球可以非常直观地观 察到瓶内水位的升降。 ②用推拉注射器的活塞来控制瓶内 空气的流动,操作方便,现象明显

五、实验过程 自制小喷泉 1、连接装置 2、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霸道”的空瓶 1、用去底矿泉水瓶对着水中的乒乓球用力下压, 2、观察现象。 “听话”的乒乓球 1、连接装置 2、推拉活塞 ,观察现象。 六、实验效果及自我评价 1、用可以重复使用不会造成浪费的乒乓球代替纸团,节约纸张保护森林,实验无污染,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科学理念。同时提高了实验器材的使用率。 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去吹吸管,实验安全卫生。 3、实验现象明显,趣味性浓,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审美需求,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教师的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学生可以发挥想象。(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让乒乓球听自己的话)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1空气占据空间教案大象版12134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1空气占据空间教 案大象版12134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 主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3.4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空气占据空间》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1课。通过一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知道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再来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既是以前空气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又是对空气性质的新的认识,本课内容还会成为空气的用途、空气的流动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基础。 在知识上,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能用各种办法找到空气,认识了空气的基本性质,这些都是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学习基础。但由于空气是看不见的物体,这种看不见的物体使学生无法觉察空气的变化,只能借助其他物体的帮助,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来认识,这给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本课,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相互启发和交流,促进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理解。 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经历,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都已具有一些基础。因此,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实验材料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继续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认知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原有认识出发,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挑起学生的矛盾认知,再通过典型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最终使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通过空气占据空间内容的研究,学生初步学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初步具有根据事实进行猜想的科学能力,初步养成认真细致、独立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3.通过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一、产生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教育”,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进行探究学习的主要方式。我长期从事小学科学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特别注重科学实验教学,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今天我所展示的创新实验方案《空气占据空间》就是其中的一个。我在以前的教学中,采用书上的原型实验,学生理解困难,操作成功率低。萌生了我对此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的想法,结合平时在教学中的经验我对此实验提出了以下改进与创新方案。 二、教科书上的原型实验: 把纸团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再竖直拿出来,根据杯中的纸团不会潮湿,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三、需要改进创新的地方: 结合我们农村学校以及学生特点,我认为书上的原型实验有以下几个值得改进与创新的地方: 1、学生在实验操作时不易把握,导致有的学生由于方法不当,把杯子压入和拿出水中时没有完全竖直,水进入杯中; 2、做这个实验时,总有几个同学不小心把纸团落在水中,从而影响实验结论的产生。并且实验桌上散落着一个个潮湿的纸团,既浪

费了材料,又不够环保卫生; 3、学生如果用湿手触摸纸团,感知纸团的干湿比较模糊。 4、如果水槽里的水量过少,导致玻璃杯不能完全压入水中。 5、此实验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纸团没潮湿的现象,理解空气占据空间,比较抽象,三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比较难理解。 四、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原理: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实验器材:一个空饮料瓶,一个气球,一个黄色的乒乓球,一个装满水的水槽。 实验装置:将空饮料瓶的底部剪去,再将瓶盖拧去罩上气球,并用细棉线将气球颈部扎紧(便于观察空气的流动)。 实验操作步骤: 1、将乒乓球放入水槽中,用手将气球里的空气尽量排出,并压住饮料瓶的颈口处,将透明空饮料瓶罩着乒乓球,竖直压入水中,观察乒乓球停留的位置。 2、把手轻轻松开,观察饮料瓶里的乒乓球的位置变化以及气球的变化。 3、比较发现:开始乒乓球停留在水槽底部,说明空气占据着饮料 瓶的空间,水进不去;当把压住瓶口的手松开时,瓶中的空气就可以到气球中,水就进去占据原来那部分空气占据的空间,乒乓球随水面而上升。 4、得出结论:空气要占据空间。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西海小学王绍亭 一.实验设计意图 1.《空气占据空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中的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变看不见的空气为看的见,变摸不着的空气为摸得着,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感受到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并为后面学习《空气的质量》打下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 教材上安排的实验为几个小实验:一是将吸管伸向水里,用嘴吹,有气泡产生;二是用橡皮泥堵塞瓶口,并插吸管,让学生向瓶内吹气,使水流出来;三是杯底塞入纸团,将杯子竖直压入水底,看纸团会不会湿。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有: 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吹,不够卫生,用后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现象不明显。

4.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5.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很容易把纸团掉入水中,浪费纸张,不利于环保。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实验一: 1.用橡胶塞替代有毒橡皮泥,安全、环保。 2.用玻璃管替代塑料吸管,消除浪费,减少了污染。 3.用推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创新实验二: 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节约用纸,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三: 1.在水槽壁粘贴刻度尺,在水面放一乒乓球,可以更直观地观察水位的升降变化。 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来控制瓶内空气的流动,操作方便,现象明显。 四.创新实验所需器材 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底部缠铁丝)和完整矿泉水瓶各一个。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胶塞、乒乓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红墨水等。 五、实验过程 (一)自制小喷泉

2019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空气占据空间 教案

1.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内容主要由“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和“热空气和冷空气”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块状结构,而是存在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从“空气会占据空间”到“空气有质量”再到“热空气和冷空气”,通过这些具体概念知识点的层层深入,使学生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在最终完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核心概念。课中,因为空气是看不见,会流动的物质,因此教材设计了三个活动,借助水将不可视的空气“可视化”,让容易流动的空气存在于封闭在密闭的空间中,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特性,本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降低学习难度,从而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正确的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通过一年级下科学三单元《空气》的学习,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认识到空气的存在。 2.能够理解空气像水一样占据一定的空间。 3.通过实验操作明白空气可以被压缩,并且有弹性。 科学探究: 1.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3.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掌握对实验数据的记录方法。 科学态度: 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 2.能认识到空气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对空气的利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知道保护空气,防止空气污染的重要性。

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小学)

空气占据空间吗? 实验小学曾昌勇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P78—80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的(可被压缩或被扩张)。 2、科学素养: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空气可以被压缩或被扩张的原因 教具学具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水槽1个,玻璃杯2只,纸巾2张,注射器2个,橡皮胶管1只,橡皮泥1块,吸管2只,塑料瓶1只,小石子少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播放教学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简单介绍:本堂课师生一起做五个有趣的实验,来探究空气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3、多媒体展示本堂课的活动计划(印在记录卡上)。 课堂活动计划

二、探究过程 (一)活动一 A、师:谁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来给大家讲一讲。 指名回答后让大家在小组里模拟乌鸦的动作。 B、师:我们能不能利用空气把水从瓶中挤出来? 指名回答后,教师演示“吹气挤水”的实验。 C、指导学生做此实验。提醒注意:①出水管要插入水中,水位下降后可能高出水面,所以应先插深些; ②要用玻璃杯将“吹”出的水接住。 D、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解释水被“吹”出的原因。 师小结:在密闭的空间里,空气被吹进来了跑不出去,就将水挤出来了。板书:空气占有空间,将水挤出。 E、设疑:如不用橡皮泥,会是什么结果呢? 指导学生实验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原因。

师:空气未被封闭,跑出了瓶子。 (二)活动二 A、师:做好“纸巾入水”演示实验的准备后,请学生预测杯底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打湿,并说出理由。 B、指导学生与老师一起做这个实验。(教师示范。提醒两点:①杯子竖直扣入水中;②纸巾要塞到杯底。) C、实验结束后,指名回答纸巾不湿的原因。如有纸巾打湿的,分析可能的原因。 (三)活动三 A、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做的“排水实验”。 B、巡视指导学生做这一有难度的实验。 C、实验结束后,小组讨论分组汇报,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4)活动四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方案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实验课,选自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解水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而探究空气的体积问题,为下个课题空气的重量打下基础,在整个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课题探究中的排水法也为初中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实验原型和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教材中通过四个实验来探究空气占据空间:A:往瓶中吹入空气,将瓶中水挤出来;B: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取出观察纸巾是否打湿;C:用两只同样大小注射器,分别抽取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活塞,观察;D:向瓶中加入小石子,使水位上升。 实验的不足之处: 实验内容多,较分散,不便于准备实验:观察内容多,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容易分散注意力,且不易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化零为整,将四个实验归整为一个实验,实验时一气呵成,便于实验准备和观察。 实验中利用控制彩色乒乓球停留在水中不同位置,通过水槽上的刻度条,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情况,增强了实验的有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理念实验器材环保,日常生活中常见,也便于学习下来后学生继续进行探究性的实验。 实验器材 玻璃水槽(贴有刻度条)、塑料瓶(两个)、塑料盖(2个,其中一个完好,一个打孔)、气枪、彩色气球。 实验过程 将两只黄色乒乓球放于水中,先观察乒乓球位置,作好记录;

用两只去底但盖有瓶盖的塑料瓶分别罩在两只乒乓球上向水中压下,观察乒乓球在水中位置,作好记录(此时发现乒乓球会停在不同位置,让学生思考并探究其原因,原来一个瓶盖完好,一个瓶盖上打了孔,空气从孔中跑掉,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在瓶盖上扣上一只气球(瓶盖上打孔),再次将塑料瓶倒扣入水中,观察乒乓球和气球情况(随着乒乓球在水中的上升,气球体积增大,原来瓶中的空气被水挤入了气球中,由于空气占据空间,所以气球鼓了起来)。用气球往塑料瓶中注入体积多少不等的空气,控制乒乓球停留在水中不同位置,进一步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 实验效果 化散为整,材料环保,简单易得,便于观察,易于操作,学生积极性高,实验效果好。实验评价 通过对实验器材和过程的改进,实验操作一气呵成,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极大的提高,体现了愉快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创新

“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创新 雨山铺镇中心小学王双进 一、本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实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里《水和空气》一章中设定的学生分组实验。在《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节中,通过系列实验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由于组成空气的粒子间的空隙较大,可以随着容器容量的大小而变化,所以空气既可以被压缩到一个较小的容器中,也可以膨胀扩张。学生通过实验会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分别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从而让学生明白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一:通过向吸管吹气,将密封瓶中的半瓶水挤出来; 实验二: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 这是两个空气占据空间的典型实验,无可厚非。但是,空气毕竟是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摸不到的物质,所以学生无论是做起来还是看起来,都觉得好像是在耍魔术,虽然有趣味,但还是感到比较抽象,有点神秘,产生一种可望而不可及之感。 实验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用两只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活塞,分别能观察到: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小或拉大,而水的体积不会发生变化。 这也是一个经典的实验,但根据空气的特征,教师演示起来,以及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看起来仍然是不那么分明。同样产生一种抽象感,给实验蒙上一层神秘的光环。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在完成实验一、实验二后,学生还觉得有点抽象与神秘,便追加一组实验,

空气占据空间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创新实验 饶阳县饶阳镇东草芦中心小学张翠显一.实验设计意图: 1.《空气占据空间》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中的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变看不见的空气为看的见,变摸不着的空气为摸得着,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感受到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并为后面学习《空气的质量》打下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能占据空间。 、 三.创新实验所需器材: 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和完整矿泉水瓶各一个、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胶塞、乒乓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红墨水、纸团等。 四、实验过程: 活动一:纸的“奇遇” 把一团纸放在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垂直倒扣在水中.预测一下,纸团会湿吗为什么 活动二:“听话”的乒乓球。

1.往装有水的水槽里放入乒乓球,让学生猜一猜“用去底的矿泉水瓶对准水中的乒乓球,竖直用力向下压,乒乓球会在水的什么位置”(学生可能会得出三种答案:水面上、水中、水底。)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为了了解学生以往的知识储备,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找出答案。设疑“怎样才能让乒乓球浮到水面上来呢”说着,慢慢拧开瓶盖,让学生思考原因。感受瓶中空气的存在。) ^ 2.再次设疑“怎样让乒乓球反复听我们的话,让它到哪里,它就 到哪里呢 3.连接装置,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轻推打气筒活塞,学生看到乒乓球再次沉入水底这一现象,进一步感受到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这一实验结论。) 活动三:自制小喷泉。 1.连接装置。 2.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首先,轻轻推打气筒,水中有气泡产生,让学生意识到有空气存在。然后,用力推打气筒,水上升,形成小喷泉,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是空气占据了水的空间,才形成了水柱。) , 五.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 小石子占了瓶子里面的地方 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的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逸夫实验小学:李平芬 一、本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1、“空气占据空间”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内容,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为后面“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空气的重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和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探究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产生的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教育”,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进行探究学习的主要方式。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特别注重科学实验教学,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今天我所展示的创新实验方案《空气占据空间》就是其中的一个。我在以前的教学中,采用书上的原型实验,学生理解困难,操作成功率低。萌生了我对此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的想法,结合平时在教学中的经验我对此实验进行了以下改进与创新。?? 三、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杯底纸巾不湿。这是个空气占据空间的典型实验。 结合我平时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书上的原型实验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与创新的地方:?? 1、学生在实验操作时不易把握,导致有的学生由于方法不当,把杯子压入和拿出水中时没有完全竖直,水进入杯中;?? 2、做这个实验时,总有几个同学不小心把纸团落在水中,从而影响实验结论的产生。并且实验桌上散落着一个个潮湿的纸团,既浪费了材料,又不环保卫生;?? 3、学生如果用湿手触摸纸团,感知纸团的干湿比较模糊。??

4、如果水槽里的水量过少,导致玻璃杯不能完全压入水中。??? 5、空气毕竟是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摸不到的物质,所以学生无论是做起来还是看起来都感到比较抽象。 四、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原理: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实验器材:一个漏斗,一个气球,一团棉花,一个装满水的水槽。?? 实验操作步骤:?? 1、把一团棉花放入漏斗颈部,然后把气球罩在漏斗尖端处,注意所用气球将漏斗颈部扎紧(便于观察空气的流动)。 2、将漏斗大口端向下,垂直压入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我们看到气球涨起来了,说明气球里有空气。 3、将漏斗垂直取出水面。观察棉花没有被水浸湿,是干的。这说明空气占据了漏斗的空间,水进不去,所以棉花是干的。所以,我们发现的秘密就是:空气占据空间。 4、再将漏斗大口端向下,垂直压入水中,将漏斗尖端的气球取下;再将漏斗垂直取出水面。观察到棉花的变化,棉花被水浸湿了。把气球取下后,漏斗是通风的,空气跑出去了,为水腾出了空间,水就流进漏斗里。所以,棉花被水浸湿了。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的空气占据空间,巩固强化认识。 五、实验产生的效果 1、改进后的实验所需材料既简易,又绿色环保,而且比较安全。原实验使用玻璃杯易摔碎,不安全,纸团乱扔影响环境卫生。而此实验选用的器材很容易找到,都是生活中常用的。 2、实验操作既简单,又可重复实验,便于推广。实验原理通俗易懂,同一个实验装置可重复使用,回收利用,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3、空气占据空间和空间被替换的现象都非常明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适合三年级的同学探究。?? 4、通过观察气球的鼓起,变静态为动态,感知空气的流动来理解空气占据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 1、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1.以粉笔、水为例,引发学生对物体会占据空间的思考。 2.通过三个不同的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3.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并依据证据,概括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4.在玩注射器的活动中,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5.能够列举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操作,知道空气占据空间,明白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知道空气有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的特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水杯、水、漏斗、小口瓶、水槽、纸团、气球、塑料瓶、注射器、橡皮、凤尾夹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我们周围的空气,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小诗,引导学生读一读。 虽然看不到你, 也摸不着你, 可你自由自在的, 在世界每个角落嬉戏。 你呀,总是这么调皮。 植物说,有了你, 我们才能茁壮成长; 动物说,没有你,

我们就会停止呼吸。 你呀,就是这么神奇。 2.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并猜一猜这首小诗写的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 全班交流:这首小诗写的是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有调皮、神奇的特点。 3.教师引导: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周围存在着空气,空气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其实空气还有许多特点。 4.这个单元我们来进一步研究空气,来认识更多的有关空气的特点。 板书课题:第一单元认识空气 二、课前小研究 1.教师出示一盒满满的粉笔,问:同学们,老师手里的这盒粉笔,已经是满满的了,老师想问大家一下,还能往盒子里放进粉笔吗?为什么?说一说你的理由。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放了,因为粉笔盒已经被放满了,没有地方再放粉笔了。 2.教师再出示一杯满满的水,问学生:还能往水杯里倒水吗? 预测:大多数同学的观点是不能,因为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再倒就漫出来了。 教师引导:同学们,粉笔盒满了,就不能再放粉笔了,水杯里的水满了,就不能再加水了。粉笔盒和水杯都是有一定的空间的,而粉笔盒和水都是占据空间的,当这个空间被占满了,就不能再往里面放东西了。 3.水和粉笔,都是占据空间的,那么,大家想过没有,我们周围的空气占据空间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话题。 板书:1、空气占据空间吗 三、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师引导:我们想要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就先动手做几个小实验。 1.实验一:水会漏下去吗? 出示实验操作图和实验步骤,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实验材料:漏斗、小口瓶、橡皮泥、烧杯、水等等。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刘琴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立石中心小学校:刘琴一、实验设计意图: 《空气占据空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中的教学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我在以前的教学中,采用书上的原型实验,学生理解困难,操作成功率低。萌生了我对此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的想法,结合平时在教学中的经验我对此实验提出了以下改进与创新方案。 二、教科书上的原型实验: 把纸团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再竖直拿出来,根据杯中的纸团不会潮湿,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三、需要改进创新的地方: 结合我们乡镇学校以及学生特点,我认为书上的原型实验有以下几个值得改进与创新的地方: 1、学生在实验操作时不易把握,导致有的学生由于方法不当,把杯子压入和拿出水中时没有完全竖直,水进入杯中; 2、做这个实验时,总有几个同学不小心把纸团落在水中,从而影响实验结论的产生。并且实验桌上散落着一个个潮湿的纸团,既浪费了材料,又不够环保卫生; 3、学生如果用湿手触摸纸团,感知纸团的干湿比较模糊; 4、如果水槽里的水量过少,导致玻璃杯不能完全压入水中; 5、此实验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纸团没潮湿的现象,理解空气占据空间,比较抽象,三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比较难理解。 四、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原理: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实验器材:三个广口瓶、三个带玻璃管的橡胶塞、一个漏斗、一个烧杯、一个水槽、一个没有打通的橡胶塞。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步骤: 1、将三个广口瓶分别编号1、 2、3; 2、在2号广口瓶中装满红色的水,1号和3号保持空瓶; 3、将三个带玻璃管的橡胶塞分别塞住广口瓶,末端的玻璃管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 4、用烧杯向漏斗中加入水,观察1、2、3号广口瓶的变化。 实验现象: 向漏斗中加入水后,我们可以观察到1号广口瓶逐渐被水填满,而1号广口瓶中的空气进入了2号广口瓶中。2号广口瓶中的水被进入的空气挤压进入了3号广口瓶中,3号广口瓶中的空气被进入的水挤压后从最末端的玻璃管排出。末端的玻璃管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得出结论:空气要占据空间。 五、创新实验的效果: 1、改进后的实验所需材料既简易,又绿色环保,而且比较安全。原实验使用纸团,比较浪费资源。 2、实验操作既简单,又可重复实验,便于推广。组装实验装置简单,实验原理通俗易懂,同一个实验装置可重复使用,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3、空气占据空间和空间被替换的现象都非常明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增

4.1 空气占据空间 教案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1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 第四单元 流动的空气 1 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分析】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 主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3.4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1课。通过一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知道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再来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既是以前空气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又是对空气性质的新的认识,本课内容还会成为空气的用途、空气的流动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基础。 在知识上,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能用各种办法找到空气,认识了空气的基本性质,这些都是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学习基础。但由于空气是看不见的物体,这种看不见的物体使学生无法觉察空气的变化,只能借助其他物体的帮助,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来认识,这给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本课,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相互启发和交流,促进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理解。 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经历,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都已具有一些基础。因此,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实验材料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继续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认知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原有认识出发,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挑起学生的矛盾认知,再通过典型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最终使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通过空气占据空间内容的研究,学生初步学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初步具有根据事实进行猜想的科学能力,初步养成认真细致、独立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3.通过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 气球、空塑料瓶、锥子、水槽、水、纸团、透明玻璃杯、去底且盖子扎孔的空塑料瓶、乒乓球。 (2)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 本课按照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进行组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搜集证

《空气占据空间吗》实验改进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 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空 气占据空间吗?》实验改进 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一:空气占据空间实验(一) 实验二:空气占据空间实验(二) 试验方法设计: 实验一: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图一) 图一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 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 实验失败。 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试吹不够卫生, 丢弃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 现象不明显。 4、水是无色透明的,不便观察。 改进:(图二)1、实验原理:空气要占 据一定的空间2、实验器材:水槽、图二 塑料瓶、胶塞、两根玻璃管、软管、注射器、带有颜色的水。3、实验装置:胶塞上插入二根玻璃管,一个玻璃管再接入一根软管

上,软管的另一头接入推注射器,再把胶塞塞住装有红色水的的塑料瓶瓶口,调节玻璃管,让两根玻璃管都插入水中,然后塑料瓶放在水槽里。4、实验操作步骤:用推注射器往塑料瓶内注入空气,塑料瓶内的水就从另一个玻璃管流出来了。5、得出结论:注入空气,空气挤占了水的空间,水就流出来了。 实验二:教科书上的原型实验不足之处: 把纸团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再竖直拿出来,根据杯中的纸团不会潮湿,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1、学生在实验操作时不易把握,导致有的学生由于方法不当,把杯子压入和拿出水中时没有完全竖直,水进入杯中; 2、做这个实验时,总有几个同学不小心把纸团落在水中,从而影响实验结论的产生。并且实验桌上散落着一个个潮湿的纸团,既浪费了材料,又不够环保卫生; 3、学生如果用湿手触摸纸团,感知纸团的干湿比较模糊。 4、如果水槽里的水量过少,导致玻璃杯不能完全压入水中。 5、此实验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纸团没潮湿的现象,理解空气占据 空间,比较抽象,三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比较难理解。 改进实验:实验原理: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实验器材:一个空饮料瓶,一个气球,一个黄色的乒乓球,一个装满水的水槽。 实验装置:将空饮料瓶的底部剪去,再将瓶盖拧去罩上气球,并用细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空气占据空间》案例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空气占据空间》案例 (一)教学背景分析 由于本班学生年龄比较小,视力都比较差,实验能力弱、不完全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也比较低,加之“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概念又比较抽象,孩子的思维水平不容易提升上来。面对这一切,如何搭建一个合理、科学的框架,让学生把认知点由“到处都有空气”,提升到“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上来呢? 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情况的基础上,在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活动中,我并没有一味的依托教材,对教材适当地增减了一些教学内容。 我用故事《乌鸦喝水》作为情景创设和教学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主线,以探究活动为重点,以思维培养为核心,以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为着力点,引领孩子们在过程的体验中进行科学探究。 (二)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也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简单的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根据问题和实验要求,

完成实验操作,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勇于探索,乐于合作与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过自己探究发现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解释。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老师要听一听这个故事,谁能为老师讲这段童话故事? 谁能说说故事中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 举例:米袋里装满了米,就不能再装了,壶里盛满了水,就不能再盛了,书包里塞满了书就不能再塞了,米、水、书都占据了空间。【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占据”和“空间”这两个词的含义。通过学生讨论、观察及教师提问,激发出学生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兴趣,为后面的探究提供了积极的动力。】 二、亲历探究过程,发现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

《空气占据空间》的创新实验 四川省资中县吴仲良第五小学罗卫 一、实验设计意图 1.《空气占据空间》是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中的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变看不见的空气为看的见,变摸不着的空气为摸得着,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感受到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并为后面学习《空气的质量》打下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 教材上安排的实验是杯底塞入纸团,将杯子竖直压入水底,看纸团会不会湿。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有: 1.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学生在实验操作时不易把握,导致有的学生方法不当,把纸团掉入水中,浪费纸张,不利于环保。 3.学生如果用湿手触摸纸团,感知纸团的干湿较模糊。 4.若水槽里的水量过少,导致玻璃杯不能完全压入水中。 5.此实验让学生观察纸团潮湿的现象,理解空气占据空间较抽象,三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比较难理解。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实验一: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节约用纸,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二: 1.在水槽壁粘贴刻度尺,在水面放一乒乓球,可以更直观地观察水位的升降变化。 2.用气球扎于瓶口,操作方便,便于观察空气的流动。 四、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原理:空气占据一定空间。 实验器材:一个去底的透明饮料瓶(底部缠铁丝)、一个气球、一个黄色的乒乓

球、一根细棉线、一块直尺、一个装满水的水槽。 实验装置:将去底的饮料瓶拧去瓶盖罩上气球,并用细棉线将气球颈部扎紧(便于观察空气的流动),再将铁丝缠绕于饮料瓶底部。 实验步骤: 1.检查仪器用品。 2.连接装置。 3.将乒乓球放入水槽中,用手将气球里的空气尽量排出,并压住饮料瓶的颈口处,将透明空饮料瓶罩着乒乓球,竖直压入水中,观察乒乓球的停留位置。 4.把手轻轻松开,观察饮料瓶里的乒乓球的位置变化及气球的变化。 5.比较发现,开始乒乓球留在水槽底部,说明空气占据饮料瓶的空间,水进不去;当把压在瓶口的手松开,瓶中空气就可以进入到气球中,水就进入瓶中占据原来那部分空气占据的空间,乒乓球随水面上升。 6.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7.整理复位。 五、创新实验的效果 1.改进后的实验所需材料既简易,又绿色环保,而且比较安全。原实验所用玻璃杯易摔碎,不安全,纸团乱扔影响环境卫生,因此实验选用的器材为生活中的废弃用品,既减少了生活中的垃圾,又为学习所用。 2.实验操作既简单,又可重复实验,便于推广,组装实验装置简单,实验原理通俗易懂,同一个实验装置可重复使用,回收利用。 3.空气占据空间和空间被替换的现象非常明显,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适合三年级的学生探究。 4.通过观察乒乓球位置的变化及气球的鼓起,变静态为动态,感知空气的流动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可视性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