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式理论看背景知识在口译中的作用_刘件福

从图式理论看背景知识在口译中的作用_刘件福
从图式理论看背景知识在口译中的作用_刘件福

英语口译 练习方法

英语口译的练习技巧 方法一:不断的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对于训练说外语的流利程度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搭捷运时,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样练习形容眼前的事物,不断自言自语,将搭车的过程说出来。藉由这种练习来形容眼前的每件事物,每天作十次以上这样的练习,将会发现,自己的外语流利了许多。一些专家建议:刚开始时,先用母语(中文)练习,再用外语来练习及组织。想到什么,就用一种语言说出来,为的是训练我们的敏感度。这种敏感度会在我们自言自语时,组织我们自己语言的语流(speech flow)。 目的:在想到什么讲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的情况下,磨练我们的语言表达力,跟时间的掌握齐头并进。在自言自语当中,控制自己的语流,让自己的脑神经细胞都能展开来,跟周遭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这个在实践中还是做得到的。我们做口译时会紧张,往往就是语流掌握得不好。在做这一行时,很多人会认为我们的正确度已经足够,但是流畅度还是不行,这就是我们对语流控制不够,造成在口译表达上有所挫折。这个在实践上比较多,而理论上比较少。 方法二:阅读口(传)译:(sight translation) 定义:一边看,一边翻译。一边看用甲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字,用乙文字的语言讲出来。 练习步骤: 步骤一:看英文,译成中文 可先找语法和词汇浅显,内容比较简单且自己较熟悉内容的外文书,例如国中英语课本、儿童故事等等,一边看,一边用母语讲出来。习惯了这样的翻译后,再用硬纸板挖开两行字大小的横条状的洞,将纸从上往下慢慢移动,每次看两行字,口译出来,移动的速度不要太快。每本做三至四次的练习,就可以不用这本书了,再由浅入深。这种步骤的好处是可以掌握文字上的意义与语言上的口说能力等两者转换间的衔接能力。 步骤二:看中文,译成英文 和上个步骤差不多,但难度更大。先用程度较浅的内容如国语、国文课本,或中文的儿童故事,先看中文,再用外语(英语)说出来。接着以步骤一的方法练习。 我的建议:在进行阅读传译步骤一、二的时候,不妨把译文录下来。英译中的部分请没有学过英文的人来听,中译英的部分则请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鉴定其是否流畅正确。我们一定要做录音这个动作来确定口译的正确程度。 步骤三:可以用以英文撰写的文字(最好是专题演讲稿〉,因为口译一般不是口语的,而是比较书面的。先训练笔头的功夫,在原文的两行字之间写出摘要( target language ) ,再用母语把摘要讲出来,因为我们脑神经细胞里所接受的化石(fossile)比较接近母语的沉

文化背景与翻译

文化背景与翻译 何君 (娄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湖南娄底417000) 摘要:从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历史地理和专业知识五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针对词、句的翻译,举例说明文化背景知识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历史地理;英汉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1666(2004) 01 - 0103 - 03English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English2Chinese TranslationHE Jun (English Department , Loudi Teachers College , Loudi , 417000 ,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in cultural tradition ,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 moral concepts , history and geography ,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 and explains throughexampl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n English2Chinese translation. Key words : cultural background of English ;history and geography ;English2Chinese translation. Eugene A. Nida 在《language , Culture , and Translating》中指出“the role of language within a cul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the culture on the meanings of words and idioms are so pervasivethat scarcely any text can be adequately understood without carefulconsideration of its cultural background.”这体现了文化背景知识在人们理解语言中的重要性。同时,在英语学习与英汉翻译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许多英汉语语言功底较好的师生在翻译那些看似简单的词、句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是因为译事的成败、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英汉语言功底、翻译方法论,同时也取决于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三者缺一不可。许多学者往往在动笔翻译之前忽略了第三个条件,才导致以上的局面。背景知识主要是指文化背景知识也包括一定的专业知识,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我们得知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透彻地理解原文,获得满意的译作,译者首先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不但必须掌握两种语言,而且必须了解两种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必须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历史地理,社会现状等。倘若仍只死抱着语言功底与译学方法,不将它们与文化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译出的作品势必不伦不类,让人啼笑皆非。以下从文化传统,风土人情,道德观念,历史地理,专业知识等五个方面举译例说明文化背景知识对英汉翻译的制约作用与重要性。 一文化传统与英汉翻译 文化传统是指世代相传且具有特色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了解英美文学、艺术、教育等诸方面的文化传统知识对英汉翻译大有裨益。譬如,Heis changing to Rip Van Winkle. 我们不难看出Rip Van Winkle是一个人名,那么这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此时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不多的人是难以准确理解此句的。另外,theMidas touch , 由于用得比较广泛,我们大家现都已知道这个词组表示“发财”,但若我们通过了解文化传统去了解它的含义,比我们通过一一识记来得更容易、更有意义。下面我们分析比较几个译例。 It’s great to hitch your wagon to a star , but that alone is notenough. “hitch one’s wagon to a star”源出于爱默生( Emerson) 1870 年出版的《社会与孤独》(Society and Solitude) 中的一句话: It’s wise for man in every instance of his labour , to hitch hiswagon to a star , and see his chores done by the gods themselves. 爱默生原话的意思是:“只要借助星(指大自然) 的力量,任何事情都能办得到。”现在借指“只要胸怀大志,就会无坚不摧,无敌不克了。”

释意学派

释意学派的翻译理论 柯平(南京大学外语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93]) 摘要:释意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于法国,是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有影响的学派。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认为翻译不是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单向解码过程,而是理解思想与重新表达思想的动态过程。本文从产生背景、对翻译性质与目的的认识以及对翻译过程的解析三方面对该学派进行了介绍与评析。 关键词:释意学派口译翻译理论 The Interpretive School of Translation Theory Ke Ping(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Abstract: An influential school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emerged in the late 1960s in France and was concerned with the ident ification of principles governing oral interpretation and written translation of non-literary texts as well as translator training. Informed by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scholars of this school insist that translation is not a unidirectional decoding operation, but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interpreter/translator makes sense of the source message and reformulate the mess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paper give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focusing on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its perception of the nature and purpose of translation, and its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Keywords: the Interpretive School?? interpretation?? translation theory 释意学派(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 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le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这种看法与语言学派(如George Mounin等人)的观点差别颇大。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其做一简要介绍。 1 产生背景 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该学院始建于1957年10月,1984年1月成为巴黎第三大学下属高校,是全世界第一所有权授予翻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校。学院下设三个系:口语系、笔译系和研究生系。口译系学制两年,第一年学习即席翻译,第二年学习同声传译,每周总课时约24小时。笔译系学制三年,第一年开设基础翻译课,第二年开设经济翻译课,第三年开设科技翻译课。两系学生在修读本系核心课程之余,还要学习经济、法律、语言学、翻译理论、术语学等课程。此外,两系还同时开设母语及外事进修课(每门每周一个半小时)。通过毕业考试者获得“高等专科文凭”(DESS)。研究生系培养翻译学硕士生和博士生。从1976年第一位博士生毕业到1995年底,已有40多篇博士论文通过答辩(许钧、袁筱一,1998:212-3)。该校教授、笔译系副主任、曾任国际译联主席的弗洛郎斯·埃尔比洛女士就是该校的毕业生。该校首任校长为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现任校长是玛丽亚娜·勒代雷(Marianne Lederer)。塞莱丝柯维奇曾多次来华访问。1997年11月她与时任国际译联主席的埃尔比洛女士一起来北京参加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国际翻译理论研讨会,并分别应邀作了大会发言。塞莱丝柯维奇出身译员,曾为戴高乐总统等国家元首担任口译工作,是国际口译工作者协会的创始人之一,1973年获得国家博士称号(林煌天主编,1997:572)。丰富的翻译实践经历使她对言语科学与交际研究

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

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1期(总第92期) 图式理论与阅读理解 李 红 (青岛大学语言中心,山东青岛260003) 收稿时间:2002-09-01 作者简介:李红(1963-),女,山东青岛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摘要: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通过对句子、单词的分析来理解文章,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信 息的状态。这严重地制约了交际能力的发展。图式理论的应用和研究表明,背景知识有助于阅 读理解。阅读理解的过程是输入信息与读者头脑中的世界知识动态地交互作用的过程。本论文 以图式理论为基础,运用图式阅读理解模式中的“自上而下”认识法于阅读教学中,以提问题的方 式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以便激活学生大脑中已存在的相关图式,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和结 构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和总结。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处理信息的 认知能力、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图式理论;背景知识;自上而下;激活;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3)0120076203 本世纪60年代以前,阅读理解被认为是一种基 于语音、词汇与语法知识的被动接收过程。60年代 以后,图式概念的重新出现和现代图式的广泛应用 使学者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对语言理解的传统看 法,他们广泛应用图式理论进行阅读理解研究(Car 2 rell and E isterhold 1983)。这些研究均表明,图式理 论适用于阅读理解,背景知识(background knowledge ) 有助于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过程是一个输入信息 (input data )和读者头脑中的世界知识之间的动态交 互过程。 1.图式(schema ) Eysenck and K eane (1990)认为,图式是被组织起 来的一簇概念:图式涉及通用知识,人们可以用它来 表示或表征事件、事件系列、格言、情景、关系和物 体。图式的共同特征如下:首先,图式有具体的示例 (instantiations )。根据H oward (1987),当一个图式在 现实世界中找到具体样本(exem plars )时,它便被认 为是被示例化(即被激活)。一个图式就象一个有许 多空档的构架。当新信息和存在的背景知识融合在 一起并被放至合适的空档时,图式便被认为是被激 活(activated )。比如,你刚刚在服装店买了一件衣 服,那么这一事件就是图式“买”的一个示例,“你”便 被放至“买主”这一空档,“衣服”便被放至“商品”这 一空档,“服装店”便被放至“卖主”这一空档。总之, 一个图式的空档通常可以被很多具体的样本填充。其二,图式可以相互嵌入,即一个图式可以由几个图式(此时称为次图式)组成,也可以是另一个图式的一部分。其三,图式对“感知世界”(w orld perception )和“语言理解”有巨大影响,H oward 指出,图式不仅有助于我们“感知世界”,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2.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图式理论的解释C oady 在有关的论述中指出:总的来说,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习英语更容易。对中国的广大学生来说,由于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异,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许多不便。当然,要掌握一门外语,语言知识是基础。然而,阅读理解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能否将篇章中的信息与大脑中已存在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Anders on 曾指出,图式在理解过程中起以下作用:1)图式为我们吸收篇章信息提供了心理框架(ideational scaffolding );2)图式有助于注意力的分配;3)图式有助于推导性发挥(inferential elaboration );4)图式使我们能有条不紊地在记忆中搜寻信息;5)图式有助于编辑和总结;6)图式有助于推导性重构(inferential reconstructions )。3.图式阅读理解模式

口译训练方法及材料

各位大家好 我就是jacky,那个帖子《我如何用一年考上欧盟口译司》一文的作者。 我一直都想把这种系统的方法能够通过一个很好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让更多的人找到梦想,发现真谛。 所以,我和朋友们一起集中智慧,起草了下面的这个操作的原则和程序,算作是一次大型的免费口译培训,希望你能够看懂,如果有什么问 题,可以回帖,如果没有,就可以直接开始了,一共六个月的进程,如果你能严格执行下来,考上二级口译应该没问题 1 分为6个不同的阶段,也就是6个月,到什么阶段,达到什么程度 2 在论坛上法帖,监督自己学习,也接受别人的监督, 3 完成了一个阶段,给负责人发邮件,才可以收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指示,所以大家必须要学习后在论坛上发帖,证明你每天都在学习,我们的 方法,只能提供给真正热爱的朋友。 4 办一个经验口译员解答专栏。稍候我们会开通这个服务 7 有关学习的具体进程: 第一个月: 模仿新闻1h + 新闻精听2h 基本上听新闻同类话题可以大致理解 第二个月:(该月学习计划将在前一个计划结束后给你)新闻听力一次准确理解大约50-60%,语言能力得到增长,语音有所转变 第三个月:(该月学习计划将在前一个计划结束后给你)新闻听力一次准确理解大约70-80%,基本上达到语言的运用有了一定积 累,新闻听力一次准确理解大约80-90%,语言运用比较正规,能够用新闻和标准的语言来表述一些复杂论点,开始笔记练习 第五个月: (该月学习计划将在前一个计划结束后给你)新闻听力进入快速阶段,越来越好。语言能力继续提升,笔记基本上能够纪录短时间的文章 第六个月:(该月学习计划将在前一个计划结束后给你)新闻听力达到接

释义理论

释意学 释意学派(le théorie de l’interprétation / 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 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le théorie de sens / 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这种看法与语言学派(如George Mounin等人)的观点差别颇大。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其做一简要介绍。 产生背景 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口笔译学院(ESIT)。该学院始建于1957年10月,1984年1月成为巴黎第三大学下属高校,是全世界第一所有权授予翻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高校。 研究人员在会议口译实践的基础上,借鉴神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心理学(genetic psychology)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整套口译理论,随后又将其扩展用于非文学文本(或称“实用性文本”)的笔译研究。这就是被称为“释意学”或“释意模式”的翻译理论。 自80年代以来,释意派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十几本重要的翻译论著相继问世,研究范围也从最初的口译逐步扩展到笔译、科技翻译翻译教学和一般翻译理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翻译的性质与目的:翻译是交际行为;其目的是传递交际意义 三个翻译层次 一般翻译理论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翻译:词义层次、句子(即索绪尔概念的话语)层次及篇章层次。这三个层次可以分别解释为:逐字翻译、脱离语境和交际环境的句子翻译、以及语言知识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篇章翻译。释意理论将逐字翻译和句子翻译称为语言对译(traduction linguistique / linguistic translation),而将篇章层次的翻译称为篇章翻译或翻译。(许钧、袁筱一,1998:193)它认为:成功的翻译应在篇章的层次上进行,即对篇章进行释意,因为句子是语法上的单位,篇章才是语义单位;翻译所译的是意义,而不是语法,不是单个的字词句。原文和译文的等值表现为整体交际意义上的等值,即译文能在其读者或者听众那里产生与原文一致的效果。为达到此效果,显然不能以词句,而应以交际意义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 翻译对象 释意派理论的核心是把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和非语言的意思(non-verba l sense)区分开来。译者所要传达的不是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讲话人在其话语中所表达的非语言的意思。也就是说,意义的本质是交际者通过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

图式理论

什么是图式理论 "图式"是指一个人不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人人都在自觉或不 自觉地利用"图式"认识客观世界、解释客观世界。图式论任为,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取决于听者或读者已有的知识,即人们在理解 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 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例如,当我们谈起医院,就会想到医生、病床、打针、吃药、动手术等等,这是头脑中有关医院的图式发生了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首先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 些信息的图式,当足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说产生了理解。可见,读者理解一篇语言材料的过程就是读者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 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当读者把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 联系起来时,就能获得作者所要传递的意义,达到读者与作者相互交流的目的。否则,阅读理解就失败。 按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来决定,它们是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t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ta)。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大脑中的这三中图式与文章的语言、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其结果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二、图式理论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内容图式的运用 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一篇课文的熟悉程度,及狭义的背景知识(赵代玲,2001)。学生在理解新信息之前,都要将新信息与已知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图式理论认为,读者的背景知识是影响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新知识的理解和 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语言意义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理解。许多语言 专家认为,文化背景知识是理解特定语篇所必须具备的外部世界知识,它对语 篇理解的影响大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的缺乏会导致阅读理解障碍,因而在理 解句意时不仅要用语言本身的知识,还要运用客观世界及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若能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就会对阅读材料加以推测、判断,就容易理解阅读材料。在教学中,常发现一些学生不能理解某篇阅读材料,并不是因为语言知识障碍,而是他们根本不具有作者所想象的背景知识。 因此,在阅读教学之初,可针对阅读课文的内容,有的放矢地利用与阅读材料 配套使用的图片、光盘、实物、影片等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引入课文的话题,

英汉同声传译技巧与训练(仲伟合)

英汉同声传译技巧与训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高级翻译学院首任院长仲伟合 1、同声传译的概念 口译按工作方式分为连续(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又叫交替传译、逐步传译)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同声传译因为与发言人同步进行翻译,无须占用会议时间而受到了会议组织者的欢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流行于许多国际组织。所谓同声传译指的是用一种语言(译入语)把另外一种语言(原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与原语发言人几乎相同的速度,用口头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式。近年来,世界很多地方称这种翻译为“会议传译”(conference interpreting)。在大多数情况下,同声传译是通过会议设备来完成的。译员坐在特制的口译箱里,通过耳机接听发言人的讲话内容,随即通过麦克风把原语发言人的讲话内容用译人语传达给大会的听众,听众则利用耳机选择所需要的语言频道,接受翻译服务。 与交替传译相比,同声传译具有以下优点:(1)在同声传译中,发言与翻译同时进行,不占用会议时间;(2)同声传译可以利用电子设备,在同一时间内对多种语言同时进行翻译。(3)在大型国际会议中,译员有时可以事先得到发言稿件,早做准备,提高翻译的准确率。因此,现在国际上的会议,百分之九十都是采用同声传译的方式进行。 同声传译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常规同传:在翻译中,译员没有稿件,靠耳听、心想、口译来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同声传译工作。(2)视译:译员拿到讲话人的书面讲话稿,一边听讲话人的讲话、一边看稿、一边口译。(3)耳语传译:不需要使用同传设备。译员一边听讲话人的发言,一边与会代表耳边进行传译。 (4)同声传读:译员拿到书面译文,边听发言人念稿,边宣读译文。同声传读需要注意发言人在宣读论文过程中增加及减少的内容,有时发言人也可能会突然脱稿进行发言。 2、同声传译的工作程序 同声传译的工作程序可能简单表示为:也就是原语发言人在会议厅主席台(或会场)对着麦克风发言,同传译员则坐在特制的口译箱里通过耳机接听原语信息,同时用目的语言准确传达原语信息,通过麦克风把信息传达出去。面听众则通过耳机接收翻译内容。在上述同声传译程序中,以下几个方面对同声传译的质量会带来影响:(1)发言人:信息发出者。其讲话内容、发言速度、言语逻辑、讲话口音等都对同声传译员对原语的理解带来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翻译质量; (2)同传译员:同传译员是翻译成败的关键。同传译员在工作中要做到“一心多用”,听、想、记、译几乎要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因此同传译工作极具挑战性; (3)同传设备:同传译员的翻译结果要靠设备才能为听众所接受。同传活动中,译员要熟悉设备的操作。特别是遇到多语种翻译要用“接力翻译”(relay interpreting)时,更应该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同传译员一般要在工作前30分钟到场检测设备。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找有关的技术人员解决。在口译过程中,始终应该有设备技术人员值班,以解决应急问题。

小学生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PEP小学英语文化知识汇总 一、饮食文化 1、西餐礼仪 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 . 刀放置于右边 the fork is on the left. 叉置于左边 The spoon is beside the knife. 勺子置于刀的旁边 The plate is in the middle.盘子放在中间 2、饭后甜点dessert 的介绍 It's something sweet, like pudding, fruit or ice-cream…饭后吃一些甜食,比如布丁、水果、冰激凌等等 3、Traditional Chinese food中国传统食品 sweet dumplings汤圆zongzi粽子mooncake月饼dumplings饺子 二、节日文化 1、Women's Day妇女节 2、Children's Day儿童节 3、Christmas 圣诞节 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 Christmas Tree 圣诞树turkey火鸡gifts礼物 4、西方节日 Mother's Day is the second Sunday in May.母亲节在五月份第二个星期天 Father's Day is the third Sunday in June.父亲节在六月份第三个星期天 In America Thanksgiving Day is the fourth Thursday in November. 在美国,感恩节在十一月份的第四个星期四 In Canada Thanksgiving Day is the second Monday in October. 在加拿大,感恩节在十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一 三、生活常识及日常标志的认识 1、出口、入口和卫生间标志: entrance入口exit出口women's女卫生间men's男卫生间 2、不同国家的紧急求救码emergency number 3、水零度结冰膨胀

口译对话练习

情景:外国客户协同翻译来中国和一家外贸公司谈生意,中方公司派人接机。意外连连,外国客户行李丢失,心急如焚,在接待处向机场工作人员询问。 角色:A外国客户Miss.Brown B外国客户翻译C中方代表(会一点英语) D机场工作人员 A: Where can I get my baggage? I can'find my baggage. B我在何处可取得行李?我找不到我的行李。 D:我们正在调查,请稍等一下。 B: Please wait for a moment while we are investigating. A:Here is my claim tag. B :这是我的行李票。 A:We may have lost some baggage so we'd like to make a lost baggage report. B:我们可能遗失了几件行李,所以必须填份行李遗失报告。 D:请和我到办公室。 B: Would you come with me to the office? A: Could you please check it urgently? B:是否可麻烦紧急查询? A: How soon will I find out? B:多快可找到? D:你总共遗失了几件行李?请描述你的行李。 B : How many pieces of baggage have you lost? Can you describe

your baggage? A:I have two pieces of luggage missing. One is a medium-sized Samsonite, and it's gray,and the other is a large leather suitcase with my name tag. It's dark blue. How can you help me if you can't find my baggage today? B:一个是中型的灰色绅耐特皮箱。另外一个是上面系有我名牌的大型皮制黑蓝色行李箱。 A: Please deliver the baggage to my hotel as soon as you've located it. B:一旦找到行李,请立即送到我停留的饭店。 A : I'd like to purchase what I need for the night. B:我想要购买过夜所需的用品。 D :我们会尽快处理好,把行李送到你的住处 B :they’ll try their best to find your luggage and send them to your hotel as soon as possible . A :OK .thanks! B :非常感谢! 突然,老外手中的电话响了 C:你好!我是代表我们公司来接你们的 A: oh,m y god ! I can’t understand what she is saying把电话给翻译 B喂,你好!我是Miss.Brown的翻译有什么事情跟我说好了我向Miss.Brown 转达。 C你好,我是公司派来接你们的,我已经在机场了,你们在哪里?

口译理论

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Interpre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1.简介 巴黎释意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法国,其核心人物是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Seleskovitch和Lederer两位教授。以认知科学理论为指导,围绕着口译过程中意义的感知、理解、记忆、提取与表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创立了国际口译届第一套系统的、用于解释口译心理过程、指导会议口译教学与实践的理论—释意理论。 2.基本观点 该理论认为,翻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行为(a complex communicative act)。 释意理论强调翻译是交际行为,翻译的对象绝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翻译的任务是转达交际意义。 “释意理论”认为,口译不是从源语到译语的直接转换,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再表达”。 3.核心观点:口译是以言语理解加上言外知识认知补充(cognitive complement of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为基础的释意过程。 研究视角口译作为一种信息处理过程:A语口译B语 口译三角模式: 第一语言 Deverbalisation: Immediate and deliberate discarding of the wording and retention of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message 口译过程中,译员为完成特殊交际 条件下的功能性需要,在整合语义信息和其他层面的话语信息和语用 信息的基础上,在长期工作记忆内形成的、以高层次语义表征或多层 次宏观语义网络为基本存在形式和主要存在特征的意义存在状态。 Seleskovitch notes that dropping form aids the interprete r’s memory because they are not concentrating on remembering the words, or even the structure of the source text. Instead, the interpreter understands the message, connects it to long-term memory, and is then able to reformulate it in a more efficient way. Notes help the interpreter retrieve the message from their long-term memory and consist of, “symbols, arrows, and a key word here or there.” The “key words” may consist of words that will remind the interpreter of the speaker’s point, or of specific information “such as proper names, headings and certain numbers”. “Even memorizing a half dozen words would distract the interpreter, whose attention is already divided between listening to his own words, and those of the speaker...His memory does not store the words of the sentence delivered by the speaker, but only the meaning those words convey.” (Seleskovitch, 1978, 30-31) 4.口译的三阶段: a)理解(comprehension) 理解的内容是交际意义,而不是语言本身,包括语言知识、认知补充、主题知识与 百科知识、交际环境等。 b)脱离源语语言外壳(deverbalisation)

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广州市天河职业高级中学汪发萌 摘要:图式理论是心理学关于记忆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该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从语言材料中所获取的新信息与已有知识图式(schema)相互作用,以实现对重要信息的理解。本文试分析该理论,并运用它来探索改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图式理论指导阅读教学 语言教学界历来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美国语言教学界的Schema理论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并为之接受。DR-AT方法受到许多语言教师的青睐; SCA,WPM等措施成了教师的得力助手。本文将简要介绍图式理论,并运用该理论,探索改进阅读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 )最早见于哲学家康德(Kant 1871 )的著作。英国心理学家巴利特(F Burlett 1932 )认为图式是先前反应或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是由过去的经验组成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E Rumelhart)把图式概念发展为图式理论【1】。即阅读理解产生于文字及文字含义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的有机结合。读者必须具备足够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作者利用文字所表达的确切含义。所谓背景知识就是指对作者利用文字所表示的具体事例背景的了解,包括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等。文字包含两个部分: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简称SS部分和DS部分。SS部分是指印刷在纸上的文字;DS部分是指印刷文字所表达的具体(形象化)的含意。读者的背景知识与SS和DS部分的结合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并产生联想的过程,由此产生阅读理解。比如读到“人”(person)就会在背景知识的影响下,根据文章进程的具体内容联想到性别、年龄、外貌、性格、种族、母语、宗教,……;所以,只有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才会产生较深、较细、较广泛的联想,从而产生迅速的理解。有关的研究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阅读材料结构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与他们的水平成正相关[2]。(杨丽,1996)学习者的图式知识越丰富,理解能力就越强烈。如; And he had said: “Oh yes, Alice, even if there are only the two of us, let’s have a Christmas of our own” Then she had said,“ Let’s not trim the tree until tomorrow, Robert, I’m tired.”【3】 如果我们了解有关背景知识,就会将此句理解为:罗伯特、爱丽丝夫妇只有他们俩自己过圣诞节,妻子累了,不想装饰圣诞树。如果缺乏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就存在几个问题:是否圣诞节需要合家团聚?是否一定要装饰圣诞树?为什么圣诞节只有俩人自己过? 所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讲解有关英语国家的各种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简要历史等。这些知识有助于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图式理论指出,人们在阅读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以下两种阅读过程:TDP(Top-down Processing)即“自上而下过程”BUP(Bottom-up processing),即“自

从图式理论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钱秀芸

第9卷第7期 2012年7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ul.2012Vol.9No.7 一、引言 近几年来,网络流行语大量盛行,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由于网络流行语大多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习惯。它的盛行给语言学的发展开拓了另一片天地,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流行语进行了研究和探析,然而,运用图式理论分析网络流行语还甚为少见。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图式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1]。运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即图式知识对语篇或文本进行理解的过程就是图式理论。而本文则试图从图式理论这一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探讨“神马都是浮云”及“被就业”等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 二、图式理论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图式理论认为,认知图式与文本的互动关系体现为文本理解依赖于读者头脑中原有的认知图式;另一方面,文本对读者原有的认知图式具有保留、强化、修改、更新等反作用[2]。从网络语言的诞生到它被人们所接受或认可,进而成为网络流行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依赖于读者头脑中的图式结构,图式结构又反作用于网络流行语,影响着它的传播。从图式理论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接收过程,理解过程以及再创过程。 (一)接收过程 图式理论认为,图式结构具有灵活性,能不断吸收新知识并随之发生改变,有些图式被保留、扩充或强化,而有些被修正和更新,还有些被摈弃,由新图式取而代之。引起认知图式变化的新知识既来自于直接经验,比如实践,也来自于间接经验,比如阅读[2]。 当一个文本信息与读者的认知图式相匹配、达成一致时,储存在读者头脑中的认知图式结构便保持不变,并且随着同类的文本信息量的增加,还会对该图式结构起到相应的强化作用。而当一个文本信息与读者的认知图式有所出入或相悖时,若文本信息是能为读者所接受或认可的,则读者的认知图式结构便会随之作出相应的改变、修正甚至更新;若文本信息与事实相悖、不相符时,则该文本信息便会被摈弃。 “神马都是浮云”是近期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网络语,被网民们不断模仿使用。“神马”一词本指马之特异美善,非凡马可比者,亦可比喻委心随化,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浮云”指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而网友蓉荣却将“神马”和“浮云”联系在了一起,构成了“神马都是浮云”的新词。在此流行语中,“神马”并非是一匹马,而是“什么”的谐音,是网友们在用拼音输入法打“什么”时,用“sm ”代替,因为打字太快,常在打“什么”时出错,打出一个“神马”来。“浮云”则意为虚无缥缈、转瞬即逝,指“不值得一提”。至此,“神马都是浮云”便作为一个新的图式结构出现了。在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神马”与“浮云”是并列存在、分开使用的;而该作者将两者有意的结合,不仅构成了新的词句,而且还赋予了新的含义。新词的结合违背了已有的图式结构,它或者是继续被复制传播,或者被摈弃。但是,“神马都是浮云”网络语兼具经济性与时尚性,符合广大网友的心理需求,因此它能够作为一种新的图式结构被创建,并储存在人们的大脑中。 “被就业”同样是今年流行的网络语,它来源于一篇《应届毕业生怒问: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的帖子。“就业”原本是一个不及物动词,然而网友却赋予它不合语法常规的用法———被就业,将它用作及物动词,一个人“被就业”,却没有施动者。这种创新用法明显与语法结构不相符,违背了人们大脑中已储存的图式结构。在了解其含义后,即用“被xx ”表达一种“受人摆布”的不自由状态,一种弱势的权利受强势的权利任意玩弄的被动状态,网友们对该结构表示了赞同之意,认为该词能恰当地表达出一种对事实的无奈与委屈。因此,网友们对已有的图式结构作了相应的调整,将“被 xx ”作为新的图式结构储存在大脑中。 (二)理解过程 认知图式对网络流行语的理解作用主要体现在已有的认知图式能帮助人们理解网络流行语的含义以及具体的语境,帮助人们消除文本的歧义。 例如新华社评论《淡定!“神马”都是浮云》关于广州亚运会中游泳名将张琳14日在亚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仅列第四名说:“要淡定!因为‘神马’都是浮云。……荣耀和胜 从图式理论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钱秀芸1,徐梦娇2 (1.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2.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摘 要: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也传播着人们的心理。网络语言也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流行起来,成 为语言文化中的一部分。近几年来,众多网络流行语衍生出来,例如“给力”、“雷人”等,它们不仅成为青少年们的口头语,而且被广泛用于报纸、新闻媒体中。图式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作为网络流行语传播的一种重要传播途径。本文试从图式理论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进行分析。 关键词:图式;图式理论;网络流行语 1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