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之道

教子之道
教子之道

1.从“三迁”到“断织”

——孟子所受的家庭教育

2.种田?织布?当木匠?

——鲁班教子故事

3.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

——司马迁的成长历程

4.“勤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教子之道

5.十八口水缸的故事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教子

7.博览万卷书,探寻天地间

——祖冲之所受的家庭教育

8.爱而有教,严而有慈

——颜之推的家教经验

9.“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教子

1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范仲淹教子的故事

11.正人必先正己

——包拯教子故事

12.画荻教子

——郑氏夫人对欧阳修的教导

13.言传身教,不喜华靡

——司马光一家两代的教子之道14.“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苏轼教子法

15.精忠报国

——岳母刺字教子

16.“学贵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陆游教子

17.谨勤

——朱熹教子之道

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受教于父亲的故事

19.修德,正心

——朱元璋教子

20.小故事里的大乾坤

——吴承恩受教于父母的故事

21.“志在四方,男子事也”

——徐霞客母亲劝子远游

2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时珍受教于父亲的故事

23.学会平等地对待孩子

——徐光启与他的父亲

24.严教与立志

——威继光所受的家庭教育

2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受之于嗣母的爱国情操

26.立志之始,在脱习气

——王夫之教子的故事

27.爱,也是需要方法的

——郑板桥的教子之道

28.字字入心间

——戴震族叔的教育方法

29.人品学问,需自幼奠基

——林则徐父亲教子方法

30.一个家族兴盛不衰的秘密

——曾国藩的家教家风

31.两代人的留学故事

——詹天佑的家庭教育

32.慈母爱子心

——谭嗣同述说母亲的教子情

33.“教家立范,品行为先”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34.“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教子

35.“毋为瓦全宁玉碎,须知拼死即求生”——冯玉祥教子的故事

36.“别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去幻想什么”——谢觉哉教子法

37.石榴花里孕育的大道理

——董必武受教于父母的故事

38.持之以恒的力量

——竺可桢受教于父亲的故事

39.母爱滋养学术大师

——胡适之母教子成才

40.“积金不如积德,善虽小,不可不为”——郭沫若所受的家庭教育

41.要培养孩子诗人的浪漫、劳动者的朴实——李大钊的家教故事

42.“我要造一艘最快的战船”

——李四光父亲教子故事

43.观察、提问与音乐

——陈鹤琴的教育理论

44.“不计毁誉,务必为先”

——宋庆龄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45.让孩子在实际中锻炼

——毛泽东教子之道

46.道法自然,循循善诱

——叶圣陶的教子艺术

47.饭前一课

——徐悲鸿教育女儿的故事

48.严而有格,严而有度

——茅盾母亲的教子方法

49.大鸾高飞

——周恩来的成长经历

50.爱心浇灌田野之花

——田汉教子的故事

51.诚实与谦让

——彭德怀教育子女的故事

52.人如其画

——李苦禅教子故事

53.“爱”与“立”

——吴青回忆母亲冰心对她的教育54.一定要读书

——徐向前家教故事

55.以诗言志,以文传情

——陈毅与孩子交流的方法

56.油灯下的启蒙

——苏步青与父亲

57.抚女入学,教女有方

——邓颖超之母教女之道

58.永不沉沦的心

——傅抱石教子的故事

59.母爱孕育希望

——洗星海的母亲教子成才

60.用心发现孩子的长处

——傅雷教子艺术

61.古典文化熏陶出的现代科学家——钱伟长的成才之路

62.两代人的教子传奇

——钱三强父子的家教故事

63.玉不琢·不成器

——王永庆教子之道

64.好演员与艺术家的区别

——侯宝林教子二三事

65.什么是可以永远继承的

——霍英东教子

66.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李嘉诚教子

67.望子成“农”

——袁隆平父母对他的教育/226 68.“一生要做有意义和有用的事”——董建华受教于父亲的故事/229 69.从玩弹弓到得奥运金牌

——许海峰父亲教子故事/232

论《傅雷家书》中的教子之道

在中国,有两本家书最为畅销。一是《曾国藩家书》,一是《傅雷家书》。前者被许多逐鹿商场、官场者奉为经典,成为案头必备书;后者却是很多人的床头必备书,这是一个中国传统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 读《傅雷家书》是在读一个人,一个严肃的父亲,人格上的父亲,他就站在你的面前,苦心孤诣,时时提醒你,让你在做人和生活方面,不敢有半分懈怠。 《傅雷家书》自1981年问世以来,发行量累计已超过110万册,上世纪80年代更是风靡大学校园。一部家书,为什么能够吸引如此多的读者?不仅因为它教你怎样做人,也不仅因为书中有着浓浓的亲情,更因为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 下面是傅雷教育傅聪时所注重的几点 一、生活细节 1、西洋礼仪。围巾个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的腿上或膝盖上。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下,叮叮当当的;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 2、会生活。会生活不是指发财、剥削人或是吝刻,做守财奴,而是指生活有条理,收支相抵而略有剩余。 3、理财。把用掉的每一分钱记在账簿上,每天晚上或者第二天的早晨,核查出与用剩的余款,与收支不符又想不起的列为忘记项目。每个月底把全部用途加起来,跟预算比较并分析每一项不同的支出:衣、食、住、书籍费、应酬费、零用钱等。每年年终,把全部收支相加后,再提出新的预算。 二、人际交往

1、用行动表现对朋友的感激关心:“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证明你的心迹”。待朋友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之人,在行动上做的跟薄情一样,是冤枉的,犯不着的。 2、懂得感恩。你记住一句话,青年人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镜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 3、真诚。真诚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 4、轻许诺。事前未经考虑,千万不要轻率允诺任何事,不论是约会或是茶会,否则很容易会为践诺而烦恼。 三、读书求学 1、读《世说新语》,日本人几百年来都把它当做枕中秘宝;《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青年们读的太少,肚子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 2、《古诗源选》、《唐五代宋词选》、《元明散曲选》前面都有序文,写的不坏;你可仔细看,各写日子温温。 3、冷静、客观、谦虚。你对音乐的理解,十之八九是凭你的审美直觉;虽则靠了你的天赋与民族传统,这直觉大半是准确的,但究竟那是西洋的东西,除了直觉之外,仍需要理论方面的,逻辑方面的,史的发展方面的知识来充实;即使是你的直觉,也还要哪些学士来加以证实,自己才能放心。所以便是以口味二轮觉得格格不入的说法,也得采取保留态度,治一切学问都要有这个态度。 4、“毛选”中的《实践论》及《矛盾论》,可多看看,这是一切理论的根底。 5、提供修养: 《恋爱与牺牲》《人生的五大问题》《两个新嫁娘的回忆》《奥诺丽娜》《艺术哲学》

马云父亲的教子之道

马云父亲的教子之道 2014年亿万富豪指数,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马云以218亿美元净资产成为中国首富。谈及其父的教子之道,马云总结为“挖掘潜能,成就一生。父爱是把铁锹,一天一小铲,挖出闪光点”。 1964年9月10日,我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户普通人家。从小身材瘦小的我有一个和自己身体条件很不匹配的爱好-打架,还因此缝过13针,挨过处分,父亲为此帮我转过三次学。 当时,父亲是一家戏剧协会的负责人,他常带我去看戏。我对戏里的唱腔丝毫不感兴趣,倒是对武生们在台上的好身手佩服不已,学起散打和太极拳来。 母亲不无惋惜地对父亲说:“儿子天生不按常理出牌,说教只怕已无用途!”父亲苦笑道:“那我就当把铁锹,一天一小铲,尽量挖出他的闪光点,再用闪光点去填埋他的劣根吧!” 有一天,父亲发现无论他对我唠叨什么,我都用学到的英语回敬时,他很有些大喜大悟:“你小子是不是在用英语骂我呢?那好,你好好学英语,学到能随心所欲地讲,那样骂人才会痛快!”实际上,父亲看到了我对英语有兴趣,就骑着自行车带我到西湖边找老外聊天。我用所学的只言片语与老外们越聊越开心,越聊越过瘾,学习英语越来越带劲了。

从初中到高中,我其他各科成绩都很平庸,唯有英语,我几乎包揽了大小英语考试的年级第一名。但这无法遮掩我严重偏科的事实,第一次高考,我英语成绩是全年级第一,数学是倒数第一。 高考落榜后,我和表弟去一家宾馆应聘保安。结果,表弟被录用了,我却因个头矮被淘汰。那时,我的心几乎被各种打击敲碎了。父亲见我意志消沉,悄悄找了个关系,让我替《山海经》、《东海》、《江南》三家杂志社蹬三轮送书。沉重的体力劳动让我渐渐麻痹掉高考落榜带来的痛,我甚至开始认为,这也许就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父亲却像是一把铁锹,开始刻意铲凿我高考落榜的痛处,他对我说:“你每天踩20多公里路来来回回都不累,为什么就不能再走一遍高考的路呢?” 父亲的话让我下了决心:参加第二次高考!我报了高考复读班。然而这次,我的数学只考了19分,总分离本科录取线相差140分。 这回,我自己执拗地决定第三遍走高考的路!父亲是全家唯一没有反对的人,并煞费苦心地为我请到了一名数学特级老师,每周给我辅导两次。1984年7月,第三次从高考考场走出来的我,数学考了79分,但依然离本科线差5分。或许是我们父子俩的精神感动了上苍,当年杭州师范学院本科没招满,我终于读上了本科,还被调配进入英语专业。 进入大学,所学专业正是我的闪光点。专业成绩十分优秀,自信心一下子膨胀起来,我开始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社团活动,随后不仅

曾国藩教子名言

曾国藩教子名言 1、“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2、“侍亲以得欢为本”。 3、家庭三致详:“孝致祥,勤致详,恕致详”。 4、“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5、人德八本:“习勤、崇俭、谦谨、敬恕、毋贪、去私、专一、有恒”。 6、“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7、“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8、“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9、“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而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10、“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11、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12、“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13、“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14、“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15、“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16、“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17、“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18、“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19、“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20、“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21、“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22、“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23、“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24、“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25、“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26、“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27、“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28、“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29、“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30、“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31、“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学贯古今,见多识广,不仅齐家堪称典范,而且在教子育人方面也有一套成功的经验和完整的理论。他集严父、慈父于一身,时时注意教子的方式方法,“爱之以其道,教之以其法”。那么,曾国藩有哪些成功的教子经验呢?他的一套教子经验,对于今天年轻的父母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我们把它归纳为:三句教子格言,五条教子原则。 一、三句教子格言 格言一: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 “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所谓“成龙”,一般人的理解就是做官或发财。但是,做官与发财是不可求的,不是你想做官就做官,你想发财就发财。做官与发财,首先靠本人的基本素质,即才智和能力;但是光靠才智和能力还不够,还要靠机遇,没有机遇,你才能再高也是枉然。用哲学原理说,就是“内因”加“外因”。“读书明理”的过程就是造就良好素质、增强才智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也就是改善“内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可以通过自我努力实现的;然而“外因”则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它是客观存在,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所以说,曾国藩对子女“只求读书明理,而不求做官发财”的期望是明智的,恰当的。 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是读书人进身入仕的阶梯。但是曾国藩并没有把它看得相当重。他的儿子纪泽、纪鸿参加考试的时候,他总是去信说:“或中或不中,都无甚关系”。父亲的这个态度,无疑会给孩子减轻许多压力。 “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这也包含着对子女的期望值不必过高、应当恰如其分的意思。这一点也很值得今天的家长们学习。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比较迫切,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管孩子的天资如何,也不管孩子的学习基础怎样,一心巴望孩子能考进大学,甚至重点大学,将来好出人头地,就不恰当地给孩子提出过高的目标,施加过重的压力。然而,物极必反,当孩子感到家长的要求过高,管束过于苛刻时,就会消极抵制,阳奉阴违,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事实上人的智力有高下,爱好有不同,特长有区别,未必上了重点大学才是人才。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具有各种专长、不同层次的形形色色的人才,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明智的家长,应当摸清孩子的情况,了解孩子的个性特长及兴趣爱好,然后提出恰如其分的目标,激发其兴趣,培养其专长,促进其发展。至于孩子将来能否做官或发财,这是孩子将来的造化,你不必为他管得那么远。只有“读书明理”这才是眼前实实在在的事,它是将来从事一切工作的资本,也是造就栋梁之材的“奠基工程”。 所谓“读书明理”,也包含着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读书的目的并不光是学知识,求学问,还要懂道理,修德行。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与“智”的关系。曾国藩给儿子的信中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修身之道,以图无愧于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以图自进其才。”他认为读书的目的一是进德,二是修业;两者之中,进德是第一位的。我们有的家长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和名次,对于孩子在道德表现方面却不甚重视,至于如何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世,则考虑得更少了。其实,并不是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成才,人才是由多种素质构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上某方面的专长才是人才,而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有人说,没有知识是“次品”,没有道德是“废品”,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曾国藩还认为,要读好书,首先要立志,要教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了志向,读书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冲动,而是上升为一种理念上的行为控制。这样,读书才有不竭的动力源泉。他给儿子的信中说:“君子立志,应为大众谋幸福,做内圣外王的事业,然后才不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愧为天地间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这里的所谓“内圣”,是指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即“立德”;所谓“外王”,可以理解为建立功勋,成就事业,即“立功”。教孩子树立远大志向,曾国藩这观点确是真知灼见。我们现在有的家长只知道没完没了地唠叨和指责,却很少对子女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平时,我们应当多跟孩子沟通,可以给孩子谈谈自己创业奋斗的艰苦历程,谈谈家里祖祖辈辈的历经苦难的辛酸往事,还可讲一些古今名人树立远志、勤奋学习、艰苦奋斗、成就伟业的故事,从而让孩子懂得应当树立怎样的理想,并怎样为实现理想而不懈的努力,然后再进行不断的督促。这才是抓到了点子上,使孩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曾国藩不求子孙做官发财,还有另外一种想法。他说:“一般人多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我不愿子孙后代做大官,只想他们成为读书明理的正人君子”。一般人之所以希望子孙后代做大官,是因为做大官有权有势,有显赫的

一位父亲的教子之道

一位父亲的教子之道:我们陪着星星去旅行 图:星星手绘“昂平360”缆车 我出身自草根阶层,儿童时代最多只是跟随学校去新界旅行,从未试过乘坐飞机离开香港。那时候,听到其他同学出外旅行,都令我既羡慕亦妒忌。直到自己出来社会工作,好像是二十七岁才第一次跟旅行团搭飞机去泰国旅行。 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三十岁之后我才发觉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好趁青春周游列国,既有体力登山涉水,而且年轻人或学生在交通和住宿方面都有较多优惠,旅费的压力自然大减。可是,香港人要不是“有钱但没时间”,或反过来“有时间但没钱”,出外旅行都要一番计划,身体力行地“行万里路”的实践并不容易。 星星作为一个自闭症儿童,出外旅行所要考虑的事情更多的是。 由一岁零十个月至两岁多之间,星星平日都要到市区的私营儿童中心接受训练。除非特殊原因,否则都是我自己陪着星星乘坐港铁出外(如我有工作才由家佣代替)。港铁早上的繁忙时间当然十分拥挤,半个多小时的车程里,星星在车厢尚算安静,不至于吵吵闹闹,但反而由月台至出闸处,他就会像“甩绳马骝”般走来走去,若当天睡不够或太累,他在车厢内亦会发脾气。为免影响其他人(以及遭受奇怪眼光看待),我都会尽办法对他安抚。因此,要带着星星去远处甚至出门离港,使我和星妈踌躇了好些日子。 我们并不是要带星星出外观光旅游,逍遥快乐。对于星星来说,旅行的意义在于接受一段新鲜旅程的训练。因为自闭儿都是顽强固执,不愿或害怕接受新事物,不论是从家居到港铁站的行走路线,抑或身上穿着的衣裤鞋袜,自闭儿都有自己的一套既定模式。这种“坚持”对本身虽然并无不当,但过分执著总会影响自身发展和人际关系,故此我和星妈很多时都想尽办法打破星星的既定习惯。 对于普通小孩来说,出外旅行是吃喝玩乐(几岁的小孩子也不会懂得观光),星星的旅行则是冒险探索。 星星第一次旅行可说是澳门,那是二○一一年的初夏,其时他一岁零九个月,虽未确诊自闭症,但已相约儿童心理学家排期检验(因当时已出现不少徵状)。那次去澳门两日一夜,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目的(那时根本未知道如何处理自闭症这回事),只因为我已辞去全职工作,预备全身跟进星星的训练,所以我和星妈只想带同星星一起出外散散心,暂忘一切烦恼。我们推着保姆车,与星星一起乘坐飞航船,那时

教子之道

1.从“三迁”到“断织” ——孟子所受的家庭教育 2.种田?织布?当木匠? ——鲁班教子故事 3.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 ——司马迁的成长历程 4.“勤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教子之道 5.十八口水缸的故事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教子 7.博览万卷书,探寻天地间 ——祖冲之所受的家庭教育 8.爱而有教,严而有慈 ——颜之推的家教经验 9.“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教子 10.“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范仲淹教子的故事 11.正人必先正己 ——包拯教子故事 12.画荻教子 ——郑氏夫人对欧阳修的教导 13.言传身教,不喜华靡 ——司马光一家两代的教子之道14.“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苏轼教子法 15.精忠报国 ——岳母刺字教子 16.“学贵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陆游教子 17.谨勤 ——朱熹教子之道 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受教于父亲的故事 19.修德,正心 ——朱元璋教子 20.小故事里的大乾坤 ——吴承恩受教于父母的故事 21.“志在四方,男子事也” ——徐霞客母亲劝子远游 2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李时珍受教于父亲的故事

23.学会平等地对待孩子 ——徐光启与他的父亲 24.严教与立志 ——威继光所受的家庭教育 2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受之于嗣母的爱国情操 26.立志之始,在脱习气 ——王夫之教子的故事 27.爱,也是需要方法的 ——郑板桥的教子之道 28.字字入心间 ——戴震族叔的教育方法 29.人品学问,需自幼奠基 ——林则徐父亲教子方法 30.一个家族兴盛不衰的秘密 ——曾国藩的家教家风 31.两代人的留学故事 ——詹天佑的家庭教育 32.慈母爱子心 ——谭嗣同述说母亲的教子情 33.“教家立范,品行为先”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34.“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教子 35.“毋为瓦全宁玉碎,须知拼死即求生”——冯玉祥教子的故事 36.“别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去幻想什么”——谢觉哉教子法 37.石榴花里孕育的大道理 ——董必武受教于父母的故事 38.持之以恒的力量 ——竺可桢受教于父亲的故事 39.母爱滋养学术大师 ——胡适之母教子成才 40.“积金不如积德,善虽小,不可不为”——郭沫若所受的家庭教育 41.要培养孩子诗人的浪漫、劳动者的朴实——李大钊的家教故事 42.“我要造一艘最快的战船” ——李四光父亲教子故事 43.观察、提问与音乐 ——陈鹤琴的教育理论 44.“不计毁誉,务必为先” ——宋庆龄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从《曾国藩教子书》看曾国藩的作文教育思想

从《曾国藩教子书》看曾国藩的作文教育思想 摘要:曾国藩是清湘乡派的代表人物,非常重视学习古文,十分推崇韩、柳、欧等人的创作风格。在指导弟弟和子侄的作文实践中有着一定的原则,反映了他的作文教育思想。他认为为文重在作出有雄奇之气的文章,初学者应该多积累多摹仿,通过看、读名家作品养精蓄气。此外行文要讲究词藻的丰富和语调的铿锵。 关键词:曾国藩;作文;教育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梁启超对曾国藩推崇极至:“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称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竞者。”毛泽东对曾国藩也很钦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时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曾国藩作出不同的评价。其为政、治军的得失已随大江东去,但他的文章、学问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却依然流芳,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在繁忙的公务活动间隙,曾提笔写了千余封家书,事无巨细,均情真意切,流畅自如。阅读《曾国藩教子书》,你不仅可以体味其字里行间的拳拳之心、殷殷之爱,蕴藏在信中的作文教育思想,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通过积累丰富词汇 曾国藩深知,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词藻是文章的血肉,堆砌词藻,固然不可取,然词藻的匮乏,也是作文的一大忌。对此,曾国藩在信中做了专门的论述。 “尔作时文,宜先讲词藻;欲求词藻富丽,不可不分类摘抄体面话头。……尔去年乡试之文,太无词藻,几乎不能敷衍成篇。此时下手功夫,以分类手抄词藻为第一义。”[1](27)儿子词汇贫乏,当务之急就是分类摘抄词汇。又说:“二十日接二月二日来禀并祭稿。文尚条畅,唯意义太少。叔祖之德全未称道,亦非体制,词藻亦太寒俭。尔看《文选》,宜多抄典故藻汇,分类抄记,以为馈贫之粮。”[1](37)指出儿子信中词藻匮乏、平庸,分类摘抄《文选》作为解决词汇贫乏问题的良方。 作文章,立意自然是第一位的,但意要靠辞来表达,而好的辞则要富有文采,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词藻是“文采”的一个重要内容。曾国藩所说的“体面话头”即词藻。词藻要靠平日的积累,而且要牢牢记住,用时方才得心应手;摘抄在一个本上,可以方便温习。 在信中,曾国藩还列举了许多文人的事例来说明摘抄词汇的好处。如“近世文人,如袁简斋、赵瓯北、吴谷人,皆有手抄词藻小本。此人所共知者。阮文达公为学政时,搜出生童夹带,必自家细阅。如系亲手所抄,略有条理者,即予进学;如请人所抄,概录陈文者,照例罪斥。阮公一代鸿儒,则知文人不可无手抄夹带小本矣。昌黎之计事提要、纂言钩玄,亦系分类手抄小册也。”[1](27)文人袁简斋、赵瓯北、吴谷人都有词藻的手抄本;阮文达是一代鸿儒,也知道文人不能没有词汇的手抄本。再有“班孟坚最好文章,故于贾谊、董仲舒、司马相如、东方朔、司马迁、杨雄、刘向、匡衡、谷永诸传全录其著作;……盖孟坚于典雅瑰玮之文,无一字不甄采。”班固的做法从正面给我们以启示:分类摘抄好词好句,的确是积累、丰富词藻的好办法,同时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好途径。 怎样分类,哪些文章值得摘抄,对此,曾国藩也在此次信中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分大纲子目,如伦纪类为大纲,则君臣、父子、兄弟为子目;王道类为大纲,则学校、井田为子目。此外各门可类推。尔曾看过《说文》、《经义述闻》,二书中可抄者多。此外如江慎修之《类腋》及《子史精华》、《渊鉴类函》,则可抄者尤多矣,尔试为之。此科名之要道,亦即学问之捷径也。”为了儿子,曾国藩可谓悉心指点,不厌其烦。 曾国藩指点儿子积累的功夫说:“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又在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重申了这一主张:“尔生平作文太少,即以此(分类抄《文选》词藻)代做字功夫,亦不可少者也。尔十余岁至二十岁虚度光阴,及今将看、读、写、作四字逐日无间,尚有可成”[1](8)。 看,即看书,看文,看名家名作,因为,“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他人迥然不同。……若非其貌其神回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所以通过看名家名作,领会其精神风貌,可以养浩然之气。读,即朗读。曾国藩认为不高声朗读就不能感觉其雄伟气概,不浅吟低唱就无法探究其幽幽神韵。他还说:“选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1](8-9)作诗如此,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与我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这又是模仿的功效了。写,即写字。曾国藩的要求是又好又快,否则文思敏捷,然书写缓慢,总是作文之一大遗憾。作,即作文。曾国藩的“看、读、写、作”四字综合的观点,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写作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 一、模仿是学写作文的一条捷径 有了丰富的辞藻,并不一定就能连缀成好文章,还要在作文时潜心模仿。这正是曾国藩在作文方面给儿子传授的另一条写作经验。“尔以后作文作赋,均宜心有模仿,而后间架可立,其收效较速,其取径较便。” [1](22)指出模仿是学写作文的一条捷径。信中从儿子寄来的书法作品谈起,谈到写字的用笔与结体,又从字的间架谈到诗文的捷径。为增加说服力,信中一一指出杨雄的代表作均为模仿而来,又指出韩愈、欧阳修、曾巩、苏轼等文章大家皆善模仿。信中说:“不特写字宜模仿古人间架,即作文亦模仿古人间架。《诗经》造句之法,无一句无所本。《左传》之文,多现成句调。杨子云为汉代文宗,而其《太玄》摹《易》……几乎无篇不摹。即韩、欧、曾、苏诸巨公之文,亦皆有所模拟,以成体段。”曾国藩又说手抄与模仿一样都不能少:“《说文》看过之后,可将《文选》细读一过。一面细读,一面抄记,一面作文,以仿效之。烦奇僻之字,雅古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不模仿则不惯用。……尔之天分,长于看书,短于作文……目下宜

论傅雷先生的教子之道

论傅雷先生的教子之道 文/王棣晶 在傅雷先生写给孩子的家书中,我们看到的绝不仅是他对于儿子傅聪的深深爱意,更重要的是他独特的教子之道。 在生活细节方面,傅雷先生对于傅聪的要求是极严格的。他在1954年8月16日的信中写到对于傅聪习惯的改进建议,例如“手插在上衣兜里比插在裤兜里更无礼貌”,“双手不拿刀叉时要平放在桌面上”等。这封信的结尾,傅雷先生又叮嘱道:“但望你不要嫌我繁琐,而要想到一切都是使你更完满、更受人欢喜!”在译林版的序中,楼适夷先生回忆傅雷对于孩子幼时的施教:“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傅雷先生在教育孩子时,是从各方面去向他提出自己的建议,事无巨细,只为了让傅聪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以后的人生道路更平坦。 傅雷对于孩子的思想精神也极其注重,他曾多次在信中叮嘱傅聪。1955年12月9日的信中,傅雷写道:“唯有把过去的思想包袱一起齐扔掉了才能得到真正的精神上的和平恬静,才能真正心胸开朗的继续前进。”一个人只有拥有清澈明朗的内心,才能让自己的一举一动

都更自然,才能遵循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傅雷先生也曾说过:“心情不稳定,就懒得动笔。”足以见得,他在教育孩子时,总是能发现孩子所处的状态,并且针对这些教育孩子。傅雷先生的话既具有针对性,却也具有普遍性。对于我们而言,的确,只有把握好心态,有正确的思想,才能成长得更好。 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况时,傅雷先生也会有所感悟,对于孩子进行教育。在一信中,傅雷先生在参与过中共中央全国宣传会议,听取毛主席的报告后,给傅聪写道:“自己先要锻炼的坚强,才不会被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往下拖,才有剩余的精力对好朋友们喊‘加油加油’。”是的,人当自强为先,只有自身强大以后,才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傅雷先生对于傅聪的教育是极全面的,并不着眼于生活,也从国家的层面、社会的层面给了他一些启发。 在傅聪遇到感情方面的困惑时,傅雷先生给了他极重要的观念。傅雷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他并不看重儿媳的家境、学历等外在条件,只要天性是好的,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对于夫妻的相处之道,傅雷曾多次叮嘱傅聪和儿媳弥拉,一定要互相尊重、宽容、理解,这正是感情持久的要素。 无论孩子的人生在哪个阶段,傅雷先生都会对他进行殷殷教诲,只担心自己给他的太少,只想让他少走些弯路,这一生平安喜乐。如傅雷

曾国藩教子的六种方法

曾国藩教子的六种方法 曾国藩将“勤、孝、俭、仁、恒、谦”六项内容,通过训教、信教、言教、身教、事教、师教等六种方法,全面深入地传授到子女身上,灌输到子女心中。 1、训教。 曾国藩善于提炼家训,以培养淳朴的家风,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而有利于后代的健康成长。他将祖父治家的方法提炼为“八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还将自己立身处世治学做事的体会归纳为“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不信”(不信地师,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八字”“八本”“三不信”“三致祥”就是曾国藩给曾氏大家庭制定的家训。他认为‘‘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他反复叮嘱子弟“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谆谆告诫诸弟子侄谨记家训。他把家训、家风与家运联结在一起.认为家运取决于家中气象——生气和敛气。“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2信教。

曾国藩虽然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但是他常利用写信这种手段.教育自己的子女。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并及时回复,细加指点。 3言教。 曾国藩只要跟子女们在一起时,总是精心指点做人之道、读书之方、习字之法.无微不至。如‘‘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求恒”,作文“宜若思”,读书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经典“猛火煮慢火温”以及“读书须勤作札记,诗文与宇宜留心模仿”。他还对纪泽、纪鸿因材施教:“泽几天资 聪颖,但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宇上用些工夫。鸿儿则从勤宇上用些工夫。”他还针对纪泽“语言太快,举止太轻”的缺点.要求其“力行迟重”,即“走路宜重,说话宜迟”。“即使在去世时,他还留下遗嘱,对后世子孙严格要求。曾家后裔恪遵其遗言.没有一个带兵打仗的。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不仕,专研数学;孙子曾广钧虽中进士,长守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无一涉足军界、政界.全部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工作,不少成为著名专家学者。 4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但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好的榜样。他手边的主要公文.都自己批复,自己拟写,很少假手于人。晚年的时候,他在右目失明

一位成功母亲的教子之道.

一位成功母亲的教子之道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她说:“ 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 30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孩子的妈妈都非常羡慕你的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对她说:“ 全班 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 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走出教室,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 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 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 21名。” 说这话时, 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 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 从这以后, 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他去得比平时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 直到家长会结束,都没听到他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 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听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走在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 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儿子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取重点大学。

教子之道与夫妇和睦

家庭和谐是中国文化之根 现在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是最难做的,因为涉及夫妻双方价值观的问题。现在中国人是最可怜的,面临着中西方文化极大的冲撞。有的母亲接受了西方教育思想,而父亲接受了中国的教育思想,或者有的父亲接受西方思想,而母亲却接受了中国的教育思想,那教育孩子时必然出现极大的冲突,孩子就变成了两个人战争的牺牲品。 我们能不能试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这方面的力量呢?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沿用的是前苏联、美、英的教育模式。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对中国传统教育模式本身的探讨是缺乏的!中国古代的教育成果是毋庸置疑的,它已经非常完备,只是我们没有读懂古人的话。 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其实对家庭关系做了很好的定位。在中国文化中讲到,我们修民、修身都是为了完成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修身齐家,“家“指的就是家庭,看你修得到底如何,从你的家庭去检验。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家庭没有处理好,那么你的修身也不圆满。如果家庭不好,孩子就会有问题;孩子有问题,你就没有完成你的完整人生。所以,家庭和谐是中国文化之根。家庭和谐了,社会都能和谐;家庭出问题了,社会的和谐就无从谈起。中国文化最伟大的地方就是抓住了家庭,来做齐家教育。 为什么讲孝道?它讲的是“道“的层面。中国文化把

文化分为四个层面,道、法、术和技。道下来是法,法下来是术,术下来才是技术的”技“。很多人喜欢听课,听了很多的课,包括怎么让夫妻和睦,都想听到具体的方法,这个具体的方法其实是”术“的层面。“道”,虽然一开始听的时候好像没有具体的方法,但是实际上把这些问题想透了。如何拥有幸福的家庭,如何有好的儿女,如何有幸福美满的人生,方法就有了,所以孝道文化的推广真是迫在眉睫。现在给大家讲的“夫妇和睦与教子之道”,这一课对每个人是有切身意义的,也是我们“孝道智慧课程”,里大家最爱听的一堂课。 第一讲婚姻是种修行 离婚率飙升的背后 “你离了吗?”近几年来人们寒暄时常提到这句“戏侃”,我有一个朋友聊天时说,他们公司十个有九个离了,这个情况很严重。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离婚率是2%,即对夫妻里面有2对离婚,而当今的离婚率是20%,三十年翻了十倍!也就是说,100对夫妻里面有20对离婚。在2011年的一季度,全国有46.5万对夫妻离婚,平均每天有5000对夫妻分手,离婚率高达14.6%,并且依然呈不断走高的趋势。从过去的谈离婚色变,到70后纠结于离或不离,再到80后觉得离婚没啥大不了,中国人的婚姻观正在发生改变。从年龄结构看,目前全国22岁到35岁人群已经成为离

向古代圣贤学习教子之道

尊敬的老师,家长们: 下午好! 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向古代圣贤学习教子之道”。 如何教子成才,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三字经》上讲,“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由此可以证明教育是要讲方法的,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行不通的。五千多年以来,古代圣贤已经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教育方法,这就是“儒家文化”。如何将古代圣贤教育思想,用到我们自己的孩子教育上。今天我有两点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一是向古代圣贤借教子智慧。二是如何与学校合作,做好孩子教育工作。 一、向古代圣贤借教子智慧 结合东方和西方教育思想,我将孩子教育归纳为十六个字“目标引导,过程控制,结果反馈,迈向成功”。 (一)目标引导,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世界畅销书作家马克?汉森说,“人生是要设立至少“101个目标”的。”因为人生有两大悲哀:第一叫做目标没有达成。第二叫做目标达成没有新的目标,方向就迷失了。人生要不断的成功,需要不断的更新人生目标。

下面就举几个例子介绍一下我帮助王光禹制定长期和短期目标的具体做法。 1.人生目标方面 长期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领导好自己,走正道,不走歪门邪道。 齐家:领导好家庭,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光宗耀祖。 治国:领导好一个团队,创事业,干实事,造福一方。 平天下:领导好一个国家,延续五千年华夏文明,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也许个别家长认为这个有点太“高、大、上”了,离现实有点远,其实,这个目标对孩子成长太重要了,一点不远。 举个例子,现在有的学生高考结束把书烧了,有的大学上完就不读书了。如果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绝对不会发生这种事,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例如领袖毛泽东,读书读到人生最后的24小时。 2.行为准则方面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

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 《家书》、《冰鉴》、《求阙斋文集》、《奏议》、《家调》、《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治学论道之经》、《处世交友之道》、《修身养性之诀》、《疆场竞斗之计》、《持家教子之术》、《为学之道》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

笨人的成圣之道——曾国藩

笨人的成圣之道 ——曾国藩 院系:商船学院航海专业 学号: 姓名: 摘要:曾国藩,我眼中做笨人做的最伟大的笨人,但他笨的清楚,笨的聪明,他是我们心中的蟒蛇娃。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他是升官最快;他,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道。他,网罗培育和善用人才的第一高手,招募众多能人志士;他,是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他的人生,就是从一个笨人到圣人的转变。关键词:笨人做人家教用人 引言: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去世已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无论是曾国藩所生活的清朝末年,还是现在21世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世界,曾国藩这个名字被提起时总会迎来一阵嗟叹或敬仰。但是这个海外皆知的大笨人是如何成为这乱世中的大圣人呢?他难道真的是蟒蛇转世的,他是如何做的呢? 正文:倘若要去细细的评析曾国藩就一定要脱离政治学的范畴,将历史回归历史,我们或许会发现,曾国藩这个人,其实在历史的烟雾中是相当的,他虽然笨,但他把自己活的明白。 要说他笨,这可是有个故事的,故事说,早在曾国藩苦读发奋之时,有个小偷,趁夜潜入曾国藩家,躲在梁上,看下面的曾国藩背书,想等曾国藩背完书睡觉后行偷窃。可是不曾想,曾国藩拼命背书,就是背不下来,小偷在梁上等啊等,终于等不了了,跳下来叫道:“你怎么这么笨呢?不就是一篇文章吗?我在梁上听的多记住了!”然后把那篇文章背了一篇后,就离开了,留下曾国藩一张呆若木鸡的脸。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们喜爱现在无从考证,但是这足以说明曾国藩是个十足的笨人,如果说,笨是一门专业的话,那么曾国藩就是这门专业的顶尖高手了。也许没人笨的过他,所以他赢了。但是,细数曾国藩的生平,早年的他也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笨小孩,而是一个惹是生非,心理阴暗,的熊小孩。他也曾经也想从圣坛上下来,是什么造就了历史中风雨一世的曾国藩呢? (1)良好的家教 曾国藩出生于湘中普通的耕读家庭,其祖父曾玉屏虽不是文化人,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是位塾师秀才。曾国藩幼从父学,自小就深受两位先辈的道德教化。据曾国藩《大界墓表》载,曾玉屏年少时好游玩,性情懒惰,“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长辈们讥讽他浮薄,将成为“败家子”。后来,曾玉屏幡然悔悟,“立起自责”,“终身未明而起”,苦心打理自己的家业,遂成为一位有德的长者他父亲的修身思想也影响着曾国藩的一生:由于祖父、父亲的言传身教,曾国藩坚持、勤奋、隐忍、慎独,最终从一介布衣到中兴名臣。功成名就后,曾国藩始终对“富贵”与“权势”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曾写信给其弟曾国荃:“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也。”他还指出:“居家四败:妇女奢淫者败,子弟骄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确

曾国藩——修齐治平之道

曾国藩——修齐治平之道 最近有幸拜读了唐国明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心中感概万分,曾经是我心中汉奸、卖国贼的形象顿时大变,心里不禁对这位晚晴第一重臣产生佩服之感。 梁启超曾经如此评价曾国藩:“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毛泽东也对曾国藩赞赏不已,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左宗棠、蒋介石也曾夸赞过曾国藩。那么,曾国藩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如何让他在死后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现在我们又要如何评价他呢? 曾国藩,湖南人,晚晴“中兴第一名臣”,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有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但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忠于王室而饱受争议。唐浩明则研究曾国藩二十年,新的独具而厚积薄发,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著成《曾国藩》。他跳出“三立完人”和“汉奸卖国贼刽子手”的传统习贝,从人物历史化的角度入手,探索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写他文韬武略,又写他处事待人与生活态度;写他的厄运与成功,也写他的得意与失宠。对史实的处理上作者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将主人公直置身于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在时代急流的漩涡中起落浮沉,忧乐荣枯、集功罪于一身的复杂形象。该书书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曾国藩是一个复杂的人,他身上既流着传统士大夫的血液,但在当时又能与时俱进,思想开放。纵看曾国藩的一生,可分为七大阶段,分别是跻身六曹,剿太平军,剿捻失败,处理天津教案,办理江宁刺马案,间插洋务,抑郁而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巨人如何在历史的湍流中叱咤风云,在时间的荒野里,写下了得与失的诗篇;曾国藩是可敬的,像一座高山,一座丰碑,尽管有时迂腐得让人觉得可笑,但那毕竟是两百年前的人了,怎能用今人的眼光去求全责

马云父亲的教子之道

家长课堂:马云父亲的教子之道 2014年亿万富豪指数,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马云以218亿美元净资产成为中国首富。谈及其父的教子之道,马云总结为“挖掘潜能,成就一生。父爱是把铁锹,一天一小铲,挖出闪光点”。 1964年9月10日,我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户普通人家。从小身材瘦小的我有一个和自己身体条件很不匹配的爱好-打架,还因此缝过13针,挨过处分,父亲为此帮我转过三次学。 当时,父亲是一家戏剧协会的负责人,他常带我去看戏。我对戏里的唱腔丝毫不感兴趣,倒是对武生们在台上的好身手佩服不已,学起散打和太极拳来。 母亲不无惋惜地对父亲说:“儿子天生不按常理出牌,说教只怕已无用途!”父亲苦笑道:“那我就当把铁锹,一天一小铲,尽量挖出他的闪光点,再用闪光点去填埋他的劣根吧!” 有一天,父亲发现无论他对我唠叨什么,我都用学到的英语回敬时,他很有些大喜大悟:“你小子是不是在用英语骂我呢?那好,你好好学英语,学到能随心所欲地讲,那样骂人才会痛快!”实际上,父亲看到了我对英语有兴趣,就骑着自行车带我到西湖边找老外聊天。我用所学的只言片语与老外们越聊越开心,越聊越过瘾,学习英语越来越带劲了。 从初中到高中,我其他各科成绩都很平庸,唯有英语,我几乎包揽了大小英语考试的年级第一名。但这无法遮掩我严重偏科的事实,第一次高考,我英语成绩是全年级第一,数学是倒数第一。 高考落榜后,我和表弟去一家宾馆应聘保安。结果,表弟被录用了,我却因个头矮被淘汰。那时,我的心几乎被各种打击敲碎了。父亲见我意志消沉,悄悄找了个关系,让我替《山海经》、《东海》、《江南》三家杂志社蹬三轮送书。沉重的体力劳动让我渐渐麻痹掉高考落榜带来的痛,我甚至开始认为,这也许就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但父亲却像是一把铁锹,开始刻意铲凿我高考落榜的痛处,他对我说:“你每天踩20多公里路来来回回都不累,为什么就不能再走一遍高考的路呢?” 父亲的话让我下了决心:参加第二次高考!我报了高考复读班。然而这次,我的数学只考了19分,总分离本科录取线相差140分。 这回,我自己执拗地决定第三遍走高考的路!父亲是全家唯一没有反对的人,并煞费苦心地为我请到了一名数学特级老师,每周给我辅导两次。1984年7月,第三次从高考考场走出来的我,数学考了79分,但依然离本科线差5分。或许是我们父子俩的精神感动了上苍,当年杭州师范学院本科没招满,我终于读上了本科,还被调配进入英语专业。 进入大学,所学专业正是我的闪光点。专业成绩十分优秀,自信心一下子膨胀起来,我开始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社团活动,随后不仅成为学校学生会主席,还登上了杭州市学联主席的位置。毕业后,我因为英语的优势,被聘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英语教师,并凭着独到的教学方法而当选1995年杭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教师。随后,我作为英语翻译首次访问美国,从而得以接触到因特网。回国后,我很快组建了中国第一批网站之一的“中国黄页”。1999年,我创办阿里巴巴网站,开拓了电子商务应用,尤其是B2B业务。 短短十几年,我的生活仿佛是《一千零一夜》里“芝麻开门”的神话故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没有觉得不可思议,因为父亲用几十年的父爱一铲一铲为我开凿出了最宝贵的成功真相-发掘出你的兴趣,去做你感兴趣的事,再把它变成你的特长,最后让你的特长发挥最大的潜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