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课程目标:

了解“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授课内容:

一、“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概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发展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礼

乐”等思想,主张“克己复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仁爱”、“中庸”,兵家主张“以战止战”,杂家主张“博采众长”。这些学派的思想观点各有特色,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时期的发展,在汉朝时期得到了正式确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中庸”等思想,主张“性善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本善”、“仁政”等思想,主张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疾苦,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董仲舒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并逐渐与政治、法律等制度相结合,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

汉朝以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流派,如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等,这些思想流派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思想学派与儒家思想存在分歧,形成了独立的学派。

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体系,包括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多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包括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宗教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多个方面。其中,道德价值包括仁爱、忠诚、孝顺等;审美价值包括中国画、书法、诗词、音乐等;宗教价值包括儒家、道教、佛教等;社会价值包括家庭观念、社会关系、社会和谐等。

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因此,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使其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避免盲目崇拜和否定传统文化的现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述“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等领域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作用。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互动教学法:通过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教学过程:

引入课程内容: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向学生介绍“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讲述“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教师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帮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讲述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通过讲述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教师通过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师通过讲述如何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教师通过讲述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课程目标: 了解“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授课内容: 一、“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概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发展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礼

乐”等思想,主张“克己复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仁爱”、“中庸”,兵家主张“以战止战”,杂家主张“博采众长”。这些学派的思想观点各有特色,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时期的发展,在汉朝时期得到了正式确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中庸”等思想,主张“性善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本善”、“仁政”等思想,主张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疾苦,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董仲舒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并逐渐与政治、法律等制度相结合,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 汉朝以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流派,如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等,这些思想流派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思想学派与儒家思想存在分歧,形成了独立的学派。 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体系,包括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多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包括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宗教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多个方面。其中,道德价值包括仁爱、忠诚、孝顺等;审美价值包括中国画、书法、诗词、音乐等;宗教价值包括儒家、道教、佛教等;社会价值包括家庭观念、社会关系、社会和谐等。

【新】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岳麓版

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_____[时空坐标__单元概览]____ 考点1|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对应学生用书第198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 (1)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上: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早期儒学的形成 1.道家 (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

(1)代表:韩非子。 (2)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 (1)代表:墨子。 (2)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 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2)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是本史料的核心语句。“三场大辩论”“三大战役”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 [史料运用]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人教版必修3

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与练 【重点讲解】 浅析“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相互诘难和争论、彼此吸收和融合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分析 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第五,科技上,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战国-秦-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结束。“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老、庄则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争鸣”指争论和辩难。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认知核心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成因: (1)政治根源:春秋战国时期,旧的政治权力中心衰微,和破坏,社会经历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周王室衰微;士阶层崛起) (2)文化因素:商周时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学在民间) 材料一“百度百科”关于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概括为:政治因素。……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

在四夷”,……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探究点——结合材料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成因还有哪些?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_______、_________;②儒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墨家:_____________;④法家:_ 、、;等等。 3. 评价:(1) (2) (3) 二.诸子百家 ※探究点——孔子与早期儒学 材料一孔子作为封建社会文化的奠基人来看,一方面总结了殷代末年箕子等和周人特别是文武周公等的“德治”思想(敬德保民),来巩固统治和防止贵族内部腐化,所以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另一方面,又因为孔子生当春秋末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扩大,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正在激化,旧的生产关系已难以维持下去,“礼崩乐坏”,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从前谭嗣同说过:“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摘编自苏渊雷著《读史举要》材料二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来源(背景按角度回答) (2)依据材料二,概述孔学的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历史地位。

(衡中学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

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精要综述) , 考情分析)

,JI CHU PAI CHA 基础排查) 理一理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概念 (1)诸子百家: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思想流派。 (2)百家争鸣:各学派相互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4)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诸子百家思想

1.早期儒学 , ,JING WEI DIAN BO 精微点拨 ) 想一想 1.试图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提示: 2.古代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思想一样吗? 提示:否。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3.荀子在治国方面倡导法的思想,为什么仍被称为儒家学派的代表?

提示:荀子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但是治国方面仍是以礼为主,礼法并施,体现了对儒家“仁”的思想的继承。 4.如何理解道家的“无为而治”? 提示:老子倡导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5.韩非子的“法治”和现在的“依法治国”一样吗? 提示:否。韩非子的“法治”不是“依法治国”,而是君主利用刑律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6.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主张有哪些相互对立的观点? 提示:(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天与人,不相胜”。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2)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3)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形成。 (4)先秦儒家主张尊王贱霸,实行王道之治,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离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5)道家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法家呼吁改革,墨家讲求实用。 (6)“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 探究一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史料一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知道诸子百家,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局部,理解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准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理解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当今世界各国兴起了一股“汉学热”“儒学热”,学写中国字,学说中国话,孔子学院遍布世界108个国家,孔子被评为“影响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甚至有75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这样说:“假如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我们不禁要问:生活在2500年前的孔子为什么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如何发展的?中国古代的思想是怎样由“百家争鸣”发展到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到久远的春秋战国,从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中寻找启迪? 讲授新课 一、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二、社会原因?(探究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7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而儒家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有谁知道,儒家思想形成于什么时候?(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百家争鸣”的局面)很好!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本课教材主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情况。 三维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理解运用 “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通过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分析材料;概括归纳;史论结合“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 孔子及儒 学的勃兴孔子的思想文化教育成就;孔子“仁”的思想和教育思想;阐释历史 联系现实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历史比较 问题探究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课标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课标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课标安排:1课时; 新课导入: ※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先秦诸子。 ◎ 问题设计:先秦诸子大致生活在什么历史时期?那时期社会发展有何特点?这种社会形势当时学术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 参考回答: ① 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② 社会特点: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

③ 文化影响:各大学派就“治国济世”纷纷发表不同的见解,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社会形势下出现了“百家争鸣”“争芳斗艳”的热闹局面。 ※ 教师过渡:同学们说得很好!那同学们清楚当时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的吗?各家分别提出了什么样的“治国济世”主张的呢?今天,我们通过对“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起来探讨其成因和主张。 新课传授: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 探究性学习:多媒体展示资料——“百家争鸣”的含义。 ◎ 问题设计:什么叫“百家争鸣”?诸子有哪些“争鸣”形式? ◆ 参考回答: ① 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有“十家”“九流”。 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 争鸣:争论和辩难。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宇宙万物,对社会做出的解释。 ② 形式: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见解。 ◎ 问题设计:诸子学者学派以什么为宗旨?呈现什么特点? ◆ 参考回答: ① 宗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② 特点: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 小结过渡:“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请同学们结合必修①②和本课第一目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分析归纳。 1、出现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学案(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学案(人教版必 修3)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 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具体原因 ①________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②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________讲学。 2.代表人物 (1)道家老子和________。 (2)儒家:________、孟子和________。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________。 3.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运动。 (3)“百家争鸣”是中国____________、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细节点拨在分析某一历史问题原因时,要注意分析的角度,比如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也可以从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等着手。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学 (1)政治思想:“________”为核心;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 “________________”,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____________”。 2.孟子 (1)把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____________”,进一步提出了 “___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 (2)在伦理观上,主张“________”,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 (1)主张施政用“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____________的观点。 (3)主张“____________”,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一、课标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诸子百家(识记层次),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理解层次),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识记层次)。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一课,在整个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作为思想史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引出下面三节课的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本课主要包含百家争鸣的含义、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儒道法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以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学情分析 本课包含百家争鸣的含义、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儒道法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以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等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此有简单的了解,但是仅停留在表面,对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百家代表的重要思想及其影响理解不够深刻。 但经过政治史和经济史的铺垫,对一定时期的思想史由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决定的有了一定了解,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思维活跃,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 因为本课涉及古代先哲们的思想,不易理解,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史料呈现、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联系实际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提高比较、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 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 (2)政治上: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教育、学术上: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代表人物 (1)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的墨子。 (4)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百家争鸣”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的不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是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数十个思想流派。“争鸣”指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见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 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 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百家争鸣”发生在思想文化领域,排除A。诸子百家中思想各异、流派纷呈,排除B。C项过于笼统,不能体现流派纷呈、“争鸣”的特点,故可排除。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 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③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2)教育思想: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 (1)政治思想: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2)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伦理观:孟子提出“性本善”,主张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行。 3.荀子 (1)政治思想:荀子主张实行“仁义”和“王道”,强调以德服人。 (2)民本思想:荀子提出“舟水之喻”,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的巨大。 (3)伦理观: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早期儒学的评价 (1)创立:春秋晚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3)地位: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孔子的思想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背景 (1)道家: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韩非子。 3.意义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数字法记忆“百家争鸣”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儒学创立:孔子 (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主张 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3)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2.儒学发展:孟子和荀子 (1)思想主张 人物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 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人之性恶” (2)历史影响 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1)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为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 (2)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本”思想有本质的不同。现代的“民本”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而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 知识点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创立:老子 ①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政治观: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 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不能认为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吸取了道家学派的思想,但不能说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 (2)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 (2)发展:庄子 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 (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百家争鸣

2022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标准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与了解 1.诸子百家的含义 2.儒、墨、法、道四家的代表人物 理解与运用 1.孔子“仁〞、“礼〞的学说和德治、“有教无类〞的主张2.孟子“仁政〞、民本的思想和伦理观上的“性善论〞 3.荀子“仁义〞和“王道〞、“舟水之誉〞的论断,伦理观上的性恶论 4.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5.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6.“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7.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格魅力 8.儒家学说中的“和谐〞思想 重点解析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及其意义 【解析】诸子百家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大变动以及“学在民间〞现象的产物。政治上,周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之间的争霸或兼并不断,社会动乱,士大夫阶层崛起,这必然会引起思想的交锋,同时,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

况下,人们的思想也不受束缚和制约。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封建小农经济的开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是“学在民间〞和“士〞的活泼与受重用,由于学在民间,出现了一批知识相对丰富的文士,由于“士〞的活泼,思想的争鸣也就理所当然。 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开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思想文化开展的根底。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儒家思想本身也在百家争鸣局面中得以吸收和融合各家之长。显然,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根底上创造和构成的。2.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根本思想 【解析】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立足点就是“爱〞,是基于爱的伦理道德。所以他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根底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孟子开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以“君舟民水〞的譬喻来告诫统治者,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要以德服人。很明显,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之处都在“仁〞“礼〞二字上,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都在于对民力的重视和德治上。只是孟子提出人的性善论,而荀子那么提出了人的性恶论,但无论性善或性恶都是为了强调礼乐和促使人向善。

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社会基础: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阶级基础:社会地位较低的 ,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3)文化基础:教育和学术领域出现了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2、评价 (1)是历史上第一次。 (2)是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是“”,就是爱人,要做到。 (2)政治主张:强调统治者要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3)教育贡献: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又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的需要。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②政治主张:强调一切要顺应 ,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的政治主张。 ③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有无、难易等都是是相互依存,不断的。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主张君主要 ,提出了系统的理论。 (2)法家把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典题分析】 例一、(2011年1月高三期末2题)孔子政治主张中的核心内容在其教育思想上的最主要体现是() A.“中庸之道” B. 有教无类 C. 因材施教 D. 创办私学 点拨:“仁”是孔子核心政治主张,分析各选项,正确的应是B项“有教无类”, 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答案:B 例二、(2010年11月江苏南通高三期中1题)“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草做成的狗形,供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与此引文最为接近的观点是 A.“仁者爱人” B.“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与人为善,暖于布帛”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能力要求是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材料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明显是道家学说的主张。备选项中A是儒家孔子的思想主张,C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D是儒家荀子的思想主张。 答案:B 例三、材料一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材料二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墨子 材料三太上(统治的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自然。——老子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 (1)材料一、二中孔子和墨子主张的“爱”是否一致?说明理由。为什么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 (2)材料三中体现了怎样的治国主张?对此你如何评价。 (3)概括孔子与韩非子主张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4)假如你是一位战国时期的君主,你会采用哪一家的学说?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答案: (1)不一致。孔子的“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有等级差别;墨子的“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 墨子的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也不符合战国埋藏社会变革的需要,故不被统治者重视。 (2)“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老子主张顺应天意(自然)、顺应人性自然而然的治理国家,以无为而达到有为的目的,在当时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下是消极的思想;在封建王朝刚建立初期,以此为指导思想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同:都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异:孔子主张以德治国,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4)法家。原因:①法家主张社会不断发展变化,需要变革创新,为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②法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既适应了战国时期趋向统一的社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

必修三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 一、复习课导入 1、解读必修三目录 2、解读第一单元复习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走进高考 1.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形成。 2.高考考点 (1)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的基本观点。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三、基础过关 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代表学派、历史影响? ①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政治上: 经济上: 阶级关系上: 教育上: ②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商鞅、韩非子、李斯墨家:墨子 ③影响 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知识点三:其他思想流派(道家、法家、墨家) (1)道家: ①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提出“”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 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君主要,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墨子 ①主张:、、节俭、。 ②地位: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四、重难点突破 1.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1)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 (2)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孟子、荀子主张实行“仁政”,施政用“仁义”“王道”,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还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这一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韩非子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 2.“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学案-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

第3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必备知识·夯基固源] 主干知识 历史认知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2页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文化 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阶级关系 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2.特点3.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4.评价(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儒家思想 1.孔子(前551-前479年) 思想主张 影响 核心是“仁” 核心是“仁”,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子被后世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以“礼”治国 强调等级和秩序,主张“克己复礼”“正名” 以“德”治民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思想 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世界观 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文化成就 编纂“六经”,其言行被辑录成《论语》

1.代表人物 (1)老子(生平不详,约前571-前471年) ①“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 ②“齐物”: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 ③“逍遥”: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小编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小编整 理) 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2.过程与方法 (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2.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研究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以及了解,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3)认识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法,分析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点 2.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言

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影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不少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对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就是《孔子》。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于2010年1月22日正式全国公映。电影描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播放《孔子》的系列剧照。)提问:影片《孔子》的时代背景,大家知不知道?答案春秋战国时代。导入新课影片的主角是孔子,但是,其实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那个时代,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次大潮流,无数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它不仅仅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代。 二、教授新课 (一)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含义 提问:何谓“百家争鸣”?提示:“百家” 与“争鸣”各自含义。答案:教师通过投影解释a.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b.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结合课本,请学生先思考、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幻灯片演示 第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二,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