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文字素材1(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百家争鸣素材

始终困扰人们的千古谜团:墨家为何会突然消亡

墨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和儒家并称“显学”,而与道家,也成分庭抗礼之势,所谓“天下之学,不归杨则归墨”,讲的就是这种情形。可是,先秦时期如此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中经秦汉的转换,至汉初,却突然消失了。司马迁写史记时,对墨家已不甚了了,而以后则更少有人提及。人们只知其大概,对这一学派的真实情况,却少有了解。直到两千年后,清人在整理《道藏》时,才发现被误收入其中的墨子书,这才有了乾、嘉以来墨学研究的兴起。现在想来,还真该感谢那位粗心的《道藏》编撰者,正是他的误收,为我们保住了一部珍贵的学术典籍。

今天读墨子书,其内容之广博、思想之精深,不难发现。但是,墨家学派的突然消亡,却始终困扰着人们。对此,许多墨学研究者多有涉及,且口径大体一致,即墨家思想自身的局限性,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所有这些分析都没能回答墨家消失的突然性问题。先秦诸子学到了汉代,或显或隐、或盛或衰,大多有踪迹可寻,唯独墨家,却象谜一样消失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看来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其学说的分析,而要另谋出路。

我以为,墨家学派的突然消亡,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学派的组织特征与行为特征。

墨家是个有着崇高理想的学派,这个理想,便是公天下、兼爱天下。面对理想又该如何作为?墨家的宗旨是:“口言之,身必行之”,因此,墨家又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实践精神的学派。正是因为这种实践自已社会理想的需要,才使得墨家在先秦众多流派中,成为唯一一个有着严格组织的学派。墨者称自已的领袖为巨子,奉巨子为圣人。其实,墨子就是第一任巨子,他不仅是这个团体的思想领袖,还是这个团体

参与社会实践的组织者。不仅如此,墨者们还有着严格的自律精神,他们“以绳墨自矫”,严格要求自已。所谓绳墨,即木匠用以取直的墨线。而正是这种“以绳墨自矫”、严格自律的特征,才是这个学派被人称作墨家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因为他们睑黑或是墨子受过黥刑。

将以上分析结合其它资料,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墨家的总体形象:这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崇高的社会理想与强烈的社会实践情神。墨

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还有,他们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正是这种对理想的坚持与执着,墨者们具有一种勇敢的精神,为了公理与道义,他们可以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西汉初年的陆贾说:墨门多勇士。《淮南子》书则说,墨家中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些,都是对墨家献身精神的真实记载。而墨家对于社会实践的参与,又多以有组织的群体形式出现,于是这种献身

精神,便很容易表现为一种集体行为。

据《吕氏春秋》记载,墨家巨子孟胜为楚国阳城君守封,他与弟子一百八十三人无一后退,全部战死!在当时的纷乱之世,这样的事件,于墨家想非一端。再看著名的墨子止楚攻宋。墨子反对战争而止楚攻宋,是作了两手准备的,一方面,他千里迢迢只身赴楚以止楚,另一方面,则派禽滑厘等三百弟子助宋守城以防不测。好在墨

子止楚止住了,若楚王好说歹说不听呢?以楚之强而宋之弱,一旦楚王加兵於宋,不仅宋国难保,墨子与三百弟子的命运也很难说了。以墨家宁死不屈、义无反顾的精神推想,他们不会有一人退却,宁可死。墨家有多少弟子呢?

我常想起秦汉之际的田横。田横,齐人,当初与刘、项同时起兵反秦,数年后,刘

邦称帝而田横与五百壮士败亡海岛上。刘邦为长远计,派使者软硬兼施以召横,田

横不得已,与二门客随使赴洛阳。走到离洛阳三十里的地方,田横对两位门客说:当初我与刘邦同时起兵,而今一为天子,一为亡虏,我深以为耻。刘邦其实是想看看我

的面容,烦劳二位将我的首级献给刘邦。于是自杀。二门客如诺,献田横首于刘邦。刘邦大为叹息,于是以王礼葬田横并拜其二门客为都尉。葬毕,二门客在田横墓侧自掘坑,然后双双自杀。刘邦更为惊叹,派使者赴海岛召五百壮士欲加重用。而海岛上的五百壮士从使者口中得知田横已死的消息后,无一奉召,他们采取了另外一种回答刘邦、回应田横的方式---全部自杀!

我常想,田横是墨家吗?田横是巨子而五百壮士是墨者吗?如果不是,他们那种重义轻生、慷慨赴死的精神与行事,与墨家何其相似!如果是呢?他们大概便是一群最后的墨者吧!

以崇高的理想为目标,以严格的组织为规范,以甘愿为理想而献身为精神,这便是墨家的总体特征。当他们以集体的、群体的方式参与社会变革与实践时,他们能显示出一种力量。然而,悲剧性的结果可能恰好也就在其中:当这个群体遭受强力打击时,以他们对正义与理想的执着,以他们宁可死而决不后退的精神,其结果,便不是土崩瓦解而只能是寸草无生了。土崩瓦解尚可收拾,寸草无生则无以为继了!

墨家的突然消亡是否可以这样解释呢?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教学设 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成时期,其中以儒家学派的思想影响最大。本课分四个子目,分别是“孔子和早期儒家”,“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主要介绍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不仅介绍了孔子,还介绍了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所作的贡献。本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的创造与发展,较早的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本课作为本专题的第一课,它的学习为后面例外阶段的思想演变奠定了基础和确定了基本方向。 【重点难点】 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难点是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文献、图像,例外类型的史料,理清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2、通过对比各学派的例外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百家争鸣的原因、影响,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对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了百家争鸣,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中,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结壮,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在原来知识架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提供材料,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教法学法】 教法: 1、多媒体展示法:运用多媒体教具向学生展示诸子百家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史。 2、情景教学法:老师创设稷下学宫的情境,邀请学生上台进行百家争鸣的情景表演。 学法: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及老师给出的图片和材料,补充课本知识,更全面地掌握本课内容,体会当时历史。 2、分角色扮演诸子百家,进行情景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孔子图片 (教师讲述)1988年1月,全球若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需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通过讲述孔子的宏伟贡献,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去探究儒家思想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 二、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儒家学派

《百家争鸣》文字素材1(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百家争鸣素材 始终困扰人们的千古谜团:墨家为何会突然消亡 墨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和儒家并称“显学”,而与道家,也成分庭抗礼之势,所谓“天下之学,不归杨则归墨”,讲的就是这种情形。可是,先秦时期如此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中经秦汉的转换,至汉初,却突然消失了。司马迁写史记时,对墨家已不甚了了,而以后则更少有人提及。人们只知其大概,对这一学派的真实情况,却少有了解。直到两千年后,清人在整理《道藏》时,才发现被误收入其中的墨子书,这才有了乾、嘉以来墨学研究的兴起。现在想来,还真该感谢那位粗心的《道藏》编撰者,正是他的误收,为我们保住了一部珍贵的学术典籍。 今天读墨子书,其内容之广博、思想之精深,不难发现。但是,墨家学派的突然消亡,却始终困扰着人们。对此,许多墨学研究者多有涉及,且口径大体一致,即墨家思想自身的局限性,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所有这些分析都没能回答墨家消失的突然性问题。先秦诸子学到了汉代,或显或隐、或盛或衰,大多有踪迹可寻,唯独墨家,却象谜一样消失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看来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其学说的分析,而要另谋出路。 我以为,墨家学派的突然消亡,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学派的组织特征与行为特征。 墨家是个有着崇高理想的学派,这个理想,便是公天下、兼爱天下。面对理想又该如何作为?墨家的宗旨是:“口言之,身必行之”,因此,墨家又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实践精神的学派。正是因为这种实践自已社会理想的需要,才使得墨家在先秦众多流派中,成为唯一一个有着严格组织的学派。墨者称自已的领袖为巨子,奉巨子为圣人。其实,墨子就是第一任巨子,他不仅是这个团体的思想领袖,还是这个团体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一)1百家争鸣

必修三专题一:1、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2011年12月安徽名校模拟4题)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扎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 2.(2011年12月京华市竞赛12题)孔子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周游列国,克复周礼。下列言论中,体现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是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 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 ③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3.(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6题)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 4.(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20题)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B.“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C.“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D.“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5.(2012年1月宝鸡市一模24题)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主张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荀子C.韩非子D.老子 6.(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8题)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甲-儒乙-法丙-墨丁-道B.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C.甲-道乙-儒丙-墨丁-法D.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7.(2011年11月辽南协作体期中30题)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 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8.(2012年1月青岛市期末6题)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荀子 9.(2012年1月黄山市一模1题)“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10.(2011年9月昆明市摸底25题)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法者,治之端也”。其侧重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 A.“仁”B.“礼”C.“教化”D.以德治国 11.(2011年12月北京东城区示范校2题)冯天瑜主编的《中华文化史》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春秋战国学派中,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有A.墨家、儒家B.法家、道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 12.(2011年10月四川南充市调研13题)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墨、道、法B.儒、道、墨、法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13.(2012年1月郑州市一模13题)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为“韩子”或“韩非子”。秦王嬴政读了他的文章后,极为赞赏。在其思想理论中,法、

高中历史:7.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素材(1)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来龙去脉 “百家争鸣”的语意来源 “百家争鸣”的语意来源有三:一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说过“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道出当时多种主X并存的状况。二是汉代大儒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三是《汉书.艺文志》介绍由先秦到汉初流行的分属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学派传人“凡诸子百八十九家”的著述,是“诸子百家”的滥觞。 我国历史上的两个“百家争鸣”时期 第一个“百家争鸣”时期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多种学术派别竞起、异说纷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关于这个时期的起点,学界存在分歧。有人说“战国百家争鸣”,有人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还有人说“先秦百家争鸣”,主流的观点认为起点应在春秋后期,以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为标志。 第二个“百家争鸣”时期出现于“五四”运动后。“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先后出现科学与玄学论战、中国古史论战、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等多次重大学术论争。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百家竞起争鸣中日益显示出强大力量,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武器的。(朱志敏) “百家争鸣”最初是对春秋战国时代多种学术派别竞起、异说纷呈的形容,至于“百家争鸣”之说,则是“五四”运动以后才出现的。近代中国面临严重危机,独立、某某、进步和现代化,要求摆脱外来侵略和传统束缚。“五四”新文化运动借助现代化的资讯工具,掀起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先后出现多次重大学术论争。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百家竞起争鸣中日益显示出强大力量,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武器。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把“百家争鸣”作为指导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方针。 ●1956年5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实行“双百”方针,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百家争鸣”作为发展科学文化的方针政策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学案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 学案 1. 知道诸子百家。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4.感受人类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用赞赏的态度认识思想传承的价值。 二、重难点 重点: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 学习过程: 一.时间: 这一时期诞生了中国古代两座文化高峰:和。 (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是。) 二.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 “百家”:是泛指,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杂、名、纵横、兵、小说家等。“争鸣”:指思想家按照各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自然、社会作出解释,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发表见解。 三.原因 (1)经济:崩溃,经济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衰微,各国纷争的局面促进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3)阶级关系:__________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文: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四.代表学派

1、儒学(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家、家、儒家思想。 政治思想:核心是、 (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礼勿视等) 德治(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之风,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讲求教育方法。 文化传承:编定《诗》《书》《礼》《易》《春秋》,统称“”。 其言论被其弟子收录为《》。 《论语》“马厩失火,问人,不问马”反映了孔子: A.“苛政猛于虎”的思想B.“仁者爱人”的思想 C.“政在得民”的思想D.“为仕由已”的思想 “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 ...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有教无类 阅读思考: 1.材料一:孔子的首要原则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阐释了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们之间应该有的社会关系。如果各人都按自己身份行事,家庭就会有秩序;家庭有秩序时,国家就会安宁,天帝治下的一切就能和谐共存。……孔子以前,中国人思想上一向主要以占卜和献祭为中心,实质上,是没有道德准则的;孔子的观点代表了中国人思想上一个根本的新起点。因此,他是中国文明中前所未有地开始专注于道德价值的伟大伦理传统的创立者。——《中国哲学思想史》材料二: 1916年秋,康有为上书黎元洪、段祺瑞,主张定孔教为“国教”,列入宪法;国会也讨论孔教应否列入宪法的问

高中历史 专题一第一课 百家争鸣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1、概念: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3〕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影响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那么;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学派 ⊙孔子——创始人 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3.主X与成就 〔1〕政治主X: ①:“仁〞的学说——思想的核心 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的: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评价: 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 步性 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c、“爱人〞是有阶级性的。 ②“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③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④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那么,以礼来规X人们的言行。 〔2〕教育主X: 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X围。 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②“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 〔3〕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孟子——继承发展 1.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2.思想主X 〔1〕政治主X:

历史: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素材(人教版必修三)

“双百”方针的解读 “双百”方针是1956年春天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是指在文艺问题上“百花齐放”,在科学问题上“百家争鸣”。它提倡在文艺科学领域可以有思考和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以内。这个方针的提出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其实施也给了我们后来人很多的经验和教训。 一、“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背景。一方面,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绝大部分的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还比较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调动一切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变革措施,为此,毛泽东写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在这本书中,他针对文艺、科学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在1956年春天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同时他还强调这是一个基本性的、长期性的方针。 二、“双百”方针的实施情况。方针提出后,立即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使学术文化事业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发展景象。但好景不长,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使这一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损害。1961年、1962年,党中央先后制定了科学、教育、文艺等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纠正违背“双百”方针的错误。但是,在接下来的十年文革中,这一方针受到了严重破坏,大量的知识分子受到迫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认真总结了贯彻执行“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双百”方针。 三、贯彻执行“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其一,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尊重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学术自由是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探索真理为目的充分自由的科学研究。其特定意义在于,它容许出现错误,容许改正错误,保护和宽容探索者的失误。可是,由于我们的民主政治不健全,人治往往代替法治,政策缺乏法律化、制度化的保障机制,受领导人的意志左右,真正的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很难实施。其二,贯彻“双百”方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不仅是由我国的意识形态所决定,也有利于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因为,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能够引导学术沿着科学的正确的轨道进行,能够在纷纭的众说中提高认识层次,辨明是非,进而推动真理的发现。其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和国民教育素质不高的情况下,知识分子代表着我国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贯彻双百方针,必须在社会上清除对知识分子的歧视和偏见,树立高度“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及对知识分子团结友善的良好社会风气。在学术管理上要淡化批判气氛,强化学说学派多元意识,鼓励探索和争鸣。

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一 第1课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检测一第1课百家争鸣(含解析)人 民版必修3 第1课百家争鸣 基础巩固 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答案 C 解析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2.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揭示了他的主张是 ( ) A.无为而治B.仁者爱人 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 答案 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A项为老子的主张;B项是孔子“仁”的思想;D项虽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但与材料意思无关。 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答案 B 解析A项是墨家的主张,C项是孔子的主张,D项是法家的主张。 4.某班同学在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A.二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 B.二人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 C.二人对人性的理解高度一致 D.二人的主张都体现了民本思想 答案 C 解析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因此,C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5.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 ) 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D.兼爱非攻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体现了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老子在政治上还主张“无为而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6.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 答案 D 解析韩非子的主张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之上的,故君权高于法权。 能力提升 7.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这说明 ( ) A.周天子强化统治,孔子难以生存 B.“仁”、“礼”思想不合时宜 C.当时兴办私学为官府所禁 D.当时战乱不断,思想萧条 答案 B 解析春秋末年,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轮番称霸,A不正确。当时“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C不正确。社会大变革催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思想界十分活跃,D不正确。孔子之所以不被重视,主要在于其思想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选B。 8.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手工业者 ( )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答案 B 解析题干中两句引文的大意是:百姓中有才能的,就举荐他们为官,授予厚禄;君主的亲属没有功劳的不能获得富贵。因此引文体现了墨子“尚贤”的思想,说明希望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主张。A项为道家思想,C、D两项为法家思想。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艺文志》:“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材料二下面是战国时期两位思想家的言论摘录: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材料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一 百家争鸣(学案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一)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依据导学案问题导引,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A层同学需要做本导学案所有内容,带※号C层可不做,带※※号B、C层均可不做。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人人争取得A。 【学习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 2.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我成功,我快乐!

一、百家争鸣 1、概念: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 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汉初司马谈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固则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孔子言论 (1)什么是“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精品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版本人民版必修模块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 课型新知教学课 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进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分析古文材料的能力,训练选择试题的答题技巧,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通过本课学习,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刻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目标分析论证 准确性分析: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出发点和归宿,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与升华,因而在本节课我采用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观察法和比较法等学习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四组古文材料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连成一个整体,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根据问题进行讨论,学会在学习中分析解决问题。每组材料之后,将知识转化为练习形式进行当堂巩固。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多维度思考

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及意义。 可行性分析:通过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分析、理解能力,而且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参与意识强烈,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虽然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对本课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但由于中考中对此部分考查所占分值较小,导致部分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关注度较小,基础知识方面较为薄弱,对诸子百家的基本主张经常混淆,不能深究,但他们学习比较认真,渴望知识的热情非常高涨,故通过合作学习以“小球带动大球”。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能主动配合教师,并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用比较法、探究学习法来提高其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和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因材施教之下,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弹性分析:由于所教班级的水平参差不齐,原课型教学目标要做适当调整。在基础相对较好的班级,除了要注重分析材料能力的继续培养以外,更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所学知识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在基础相对较薄弱的班级,则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教师要适时作出引导。

高中历史 7.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字素材5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是1957年周恩来总理观看戏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小六龄童的留影。那时,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科学文化工作中,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得到贯彻,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呈现出繁荣景象。 ◎“双百”方针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 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 变化。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 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 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历史纵横 第一个贯彻“百家争鸣”方针的会议,讨论的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①学派和李森科②学派之争。在苏联,这两个学派的争论,由于斯大林的干预,一度被认为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争。受苏联影响,中国接受摩尔根学派的生物学家,也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反动的,受到批判,有关摩尔根学派遗传学的课程与科研项目被迫停止。贯彻“双百”方针以后,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部

召开了关于遗传学的座谈会,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的生物学家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平心静气地讨论,不给对方扣政治帽子。 ①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美国著名遗传学家,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提出遗传学三条基本定律中的基因连锁互换定律,确立了基因作为遗传单位的基本概念。 ②李森科(Trofim Dinisovich.Lysenko)苏联生物学家、农学家,1940~1965年任苏联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所长。他否认基因的存在,否认染色体的特有功能,主张含糊的“生物与环境相统一”原理。他的学说对苏联及中国等国生物学发展产生过很大消极影响。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 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 象。 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 文学艺术界的许多作家、艺术 家,扩大生活视野,开拓新的题材和主题,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取得了累累硕果。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那时的文艺期刊也大量增加,仅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

百家争鸣 课后练习--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百家争鸣 1.董仲舒认为“天”能够根据帝王的行为和功绩而制造出“美祥”或是‘危害”“怪异”等事件。此思想 A.强化了尊卑等级关系B.强调“天”为君主服务C.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D.旨在神化封建皇权专制2.晋朝干宝在《搜神记》中描述董永遇仙的故事:“董永家贫,父亲死后没有钱财买棺材埋葬,就卖身为奴以葬父。董永的孝心感动了天帝,天帝派织女下凡织布以帮助他还债。”这反映了当时 A.市民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B.反封建思想滲入小说创作C.主流价值观影响文学创作D.传统天命观决定文学形式3.有人认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在董仲舒下列言论中,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4.据汉代司法规定,如果案件审理中没有成文的明文法律条义,可以直接采用儒家经义作为司法定量判刑的标准。这种现象可用于研究汉代 A.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B.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C.儒学地位的上升D.孔子著作遭学者曲解5.孔子对管仲以“仁”相称,究其原因是管仲帮助齐桓公“合诸侯”“霸天下”,一定程度上制止了诸侯无休止的战争;孟子提出“天下恶乎定?定于一”;西汉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天地之长经,古今之通谊也。”这说明 A.儒家思想在发展中具有内在继承性B.西汉前期面临政治分裂危机 C.儒家思想始终是西汉的统治思想D.思想上的统一决定了政治上的统一

6.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爆发了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举行贤良方正之选。这些记载反映了 A.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B.自然环境遭到破坏C.民本仁政思想的传播D.政治风气日益开放7.汉代,儒家继承了荀子的重"法"思想,既不一味地排斥严刑峻法,也不一味地渲染道德仁义,而是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这种做法 A.背离了孔孟主张B.促进了儒学法家化C.开启了儒法融合D.迎合了政治需要 8.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而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董仲舒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落实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B.使儒家思想成为各级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 C.大力践行“重义轻利”的社会价值观念 D.倡导“行教化、正万民”,以维护统治 9.“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潜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警告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 A.罢黜百家的思想B.天人感应的思想 C.君权神授的思想D.独尊儒术的思想 10.秦以法术为政治指导,汉初“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成为“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依据,武帝之后,儒术独尊,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这一变化反映了 A.法家退出政治舞台B.儒法合流开始形成C.治国理念因时而变D.思想斗争十分激烈11.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有官吏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但董仲舒根据孔子《春秋》之义,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可见董仲舒主张

必修3: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素材1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3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素材 ◆解析与探究 “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不是一“花”一“家”的单调形态。只是是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知识分子,便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建设者。“双百”方针,是团结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情感纽带,是允许和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文化形态自由发展的政策依据。“双百”方针的提也,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这两个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在当时严峻的国际内形势压力下,党的领导人也现严重的“左”倾错误,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开始,直至发展到十年“文革”,在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推行的文化专制下,“双百”方针被恣意篡改和歪曲。 ◆自我测评 提示:结合我国真正贯彻党的“双百”方针的前后两个阶段出现的文化科技成就和中间阶段(1957—1978年)“双百方针遭到而导致的“百花凋零”“万马齐喑”局面,从正反两方面结合具体的实践得出“双百”方针正确性的认识。并注意把握:符合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符合社会主义原则;体现了集体领导等基本原则。 ◆知识连接 中国人的真理观是如何丧失的 最近,"中央两会"传出:"中国存在惊人的文化赤字"(见《北京晚报》,2006,3,10. )什么是"文化赤字"?就是在文化上,中国纯为"进口"国,或"出口"比"进口"少得太多。例如以图书进出口而论,与周边国家,比例为10比1;与欧美国家,比例为100比1。据说,最近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放言,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说白了,撒切尔夫人明显是在轻视中国人的思想(维)创造能力,断言中国人,根本就拿不出可以让他们西方人感到值得进口的思想观念,或创新的学说、理论。 最重要的还不在别人怎么说,而是我们自己应该认识到,我们中国人的确缺乏思想创新能力。正是因此,我们的学术水平极低,而且学术腐败极其严重。目前已经暴露出来一些所谓的"博导"、"教授"、"研究员",公然剽窃、抄袭别人的作品,这还是可以查获的文字上的"明抄",至于思想上的"暗抄",那就简直毋庸置疑是可以公开行事的家常便餐了。一百多年过去,中国竟然拿不出一位可以真正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思想、学说、理论大家,就是像印度泰戈尔那样蜚声世界的诗人也拿不出一个。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我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人很长历史以来,脑袋里根本就没有思想,中国人也根本不会思想,甚至也不需要有思想。为什么中国人不会思想呢?这又是因为中国人的心中,根本就没有真理,当然也就不会有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和激情。可是,中国人的心中为什么会没有真理呢?这正是我今天的文章要特别加以讨论的问题:中国人的真理观是如何丧失的? 真、善、美三个字,中国人最不擅长讲的是"真"字,其次是"善"字,反之,中国人最擅长讲的是"美"字。这的确得归功于孔子以来的中国历代儒家文人的修为,以及他们在两千多年中的顽固坚持。 "真"是什么?是真理、规律、逻辑。 "善"是什么?是善法、有效的理论、知识、方法、工具、技术等。 "美"是什么?是美德,在中国,是人们在家中、在家天下中的私德,孝悌忠恕;在西方,是人们在公共社会中的公德,平等、民主、自由,以及信仰、求知和爱人的精神。 最近网上流传一篇文章,谈到中美两国最"顶尖"的高中毕业生,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交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百家争鸣 〖学习主题〗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开展 〖执教者〗曹锦荣 〖课程标准〗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 1.识记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3.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学法建议】 1.预习教材 ,用列表法归纳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来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3.列表归纳诸子百家的思想差异。 4.思考百家争鸣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2.出现原因: 3.表现〔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4.影响:二.课中探学

主题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史料探究] 史料一①初税亩者 ,非公之 ,去公田而②履亩 ,十取一也 ,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谷梁氏?谷梁氏·太史公自序? 史料二?春秋?之中 ,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波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料三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 ,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 ,皆赐列第 ,为上大夫 ,③不治而议论。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世家? 史料四仲尼曰:“天子失官 ,④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试一试 (1)据史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有学者认为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开展的产物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 ,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指什么? 主题二“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先秦诸子的思想 [史料探究] 材料一孔子说:“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水火 ,吾见蹈而死者矣 ,未见蹈仁而死者也。〞“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材料二 ?礼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诸侯五 ,大夫三 ,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 ,诸公十有六 ,诸侯十有二 ,上大夫八 ,下大夫六。诸侯七介七牢 ,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 ,诸侯之席三重 ,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 ,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 ,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 ,再重四翣。此以多为贵也。〞 请答复: (1)根据材料一 ,归纳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你认为孔子的〞礼〞的实质是什么?他的思想在当时会不会被诸侯接纳?为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 ,请归纳荀子与孔子、孟子思想的异同及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 第一节百家争鸣 教案 一.设计思路 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在课的结构上,分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影响和课后探究等七块来处理。 重点处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 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四.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