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叶合理采摘的技术解析

鲜叶合理采摘的技术解析
鲜叶合理采摘的技术解析

鲜叶合理采摘的技术

1.适时采摘

茶树具有采收期长,年年,季季多批采摘的特点。因此每批、每季都必须环环扣紧,适时地采下符合制茶品质特色要求的幼嫩芽叶。若一批,一季不注意都将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当年和以后的产量品质。贵州多数茶区,一年的采收期大致有5~6个月。西部高山茶区采茶时间一年仅为4个月左右,及时地掌握好采茶时机十分重要。掌握好季节首先是要抓好春茶开采期,当茶树上有10%~15%的新梢达到1芽2~3叶时就应开采,此时正是加工早春优质茶的大好时机,必须严格按标准精细采。当新梢伸长至旺盛时期(即高峰期),应及时组织好足够的劳力,把采摘面上的嫩梢尽力按标准采净。若延迟时间则新梢老化,不仅影响当季茶叶品质,还会抑制下轮茶的萌发和生长,产量也还是上不去。贵州省夏季气温高,雨水充足,有利茶树光合作用进行和新梢萌发生长,是夺取全年高产的重要季节,产量可达全年的30%~40%,仍不可忽视,尤其在高寒茶区,夏茶往往是构成全年茶叶产量的主体,更不能抓了春茶而忽视了夏茶。秋季常受伏旱困扰,影响秋茶产量和品质,有时甚至无收,但在雨水较好的年份或有水灌溉的茶区,秋茶仍可获得优质高产,应尽力争取。

2.严格掌握好采摘标准

采摘标准因制茶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同一类茶,因品质等级不同标准差别也很悬殊。贵州省主要生产外销红碎茶和内销炒青绿茶,其采摘标准多为1芽2~3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档名优茶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各种名优茶均要求采摘1芽1叶初展的幼嫩芽叶或1芽2叶初展芽叶,因只有极幼嫩的芽叶才能加工成美观,精致,内含物丰富的特殊产品。

坚持采摘标准,还要注蠢不采未达到标准的小芽叶和已成熟的对夹叶。据贵州省茹叶科学研究砾塞萍研究,茶树中小叶品种,1芽1叶嫩梢平均重量只有0.1克左右,芽2叶为0.3克,1芽3叶则可达0.5~0.6克。因此,制红碎茶应以1芽3叶为主体,制绿茶以1芽2叶为主体才能确保优质高产。至于采1芽1叶做名优茶虽然产量有所减少,但因其产值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可观。采对夹叶应在细嫩时及时采摘,可解除抑制,促进下轮茶的萌发,同时对品质的不利影响也较小。如果叶片已老化,休止芽已萌动就不能再采了。采老熟对夹叶一是严重降低茶叶·品质,二是减少了树冠上的光合面积和可发芽叶,影响和干扰次轮茶的生长,对增产不利。

在采摘幼嫩芽叶的同时还要注意留养,留叶多少则根据不同情况而掌握。对4~5年生刚投产不久的茶园,可实行春茶留一叶,夏茶留一叶,秋茶留鱼叶的采法。5年生以上茶树,根据春季落叶较集中的特点,实行春末、夏初集中留一叶采,其余时间留鱼叶采摘,采用这一措施可比夏茶集中留叶增产5%以上,比春茶集中留叶增产8%以上,比全年留一叶增产10%以上。

3.坚持分批勤采

茶树因品种、树势和新梢生长部位不同,发芽时间也不同,合理分批采摘就是要做到先发的先采,后发的后采,先达到采摘标准的先采,未达到标准的不采。由于分批采,营养芽不断分化形成,萌发,展叶,使茶树在生长季节经常保持有一定数量的嫩梢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叶面积,使有机物的供应不致因采摘而脱节。同时,嫩芽叶的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又使地下的水分和无机盐源源不断地向上运送,维持茶树的正常生长需要,对提高鲜叶的品质产量都是十分有利的。

分批的间隔时间应依每展出一片新叶所需的天数和新梢的持嫩性为基准。在贵州省春茶宜6~7天采一批,高峰期3~4天采一批;夏茶5~6天采一批;秋茶4~5天采一批为恰当。若采1芽1叶幼嫩原料做高级名优茶,就需要每天都进行采摘。目前,在贵州省不少农村、茶场因劳力缺乏和不懂技术,合理分批采摘难以实行;集中采“齐头水”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对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都是极为不利的。

鲜切果蔬加工工艺及其保鲜技术

鲜切果蔬加工工艺及其保鲜技术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即食、方便食品已经成为人 们的消费时尚,鲜切果蔬将成为果蔬采后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方向之一,保持品质、延长保鲜期是鲜切果蔬加工工艺的关键。本文介绍鲜切果蔬加工工艺及加工中的品质变化及影响因素, 综述了国内外鲜切果蔬保鲜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阐述了鲜切果蔬及其保鲜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鲜切果蔬品质变化保鲜技术现状发展 鲜切果蔬又称最少加工果蔬、半加工果蔬、轻度加工果蔬等,它是指以新鲜果蔬为原料,经分级、清洗、整修、去皮、切分、保鲜、包装等一系列处理后,再经过低温运输进入冷柜销售的即食或即用果蔬制品。鲜切果蔬既保持了果蔬原有的新鲜状态,又经过加工使产品清洁卫生,属于净菜范畴,天然、营养、新鲜、方便以及可利用度高(100%可食用),可满足人们追求天然、营养、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需求。鲜切产品起源于美国,20 世纪50 年代美国以马铃薯为原料开始切割果蔬的研究,到60 年代,切割果蔬开始进入商业化生产。中国是农业大国,在种植业结构中蔬菜和水果产量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然而,我国鲜切果蔬的研究起步较晚,鲜切果蔬加工兴起于上世纪90 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即食、方便食品已经成为人们的消费时尚,鲜切果蔬将成为果蔬采后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方向之一,但是与原材料相比,鲜切果蔬由于切分处理所造成的机械损伤会引发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如变色、变味、衰老、软化以及由于微生物侵染而导致变质,且在最佳低温条件下一般有7-10d的保质期。因此,保持品质、延长保鲜期是鲜切果蔬加工工艺的关键。本文介绍鲜切果蔬加工工艺及加工中的品质变化及影响因素, 综述了国内外鲜切果蔬保鲜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阐述了鲜切果蔬及其保鲜技术的发展前景。 1.鲜切果蔬的加工工艺 原材料—适时采收—分级、修整—清洗切分—预清洗—防腐处理—护色一清水漂洗—沥干—包装—贮藏 鲜切果蔬的加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要想获得高品质的鲜切产品,必须从原料的选 择到运输销售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如下: 1.1 原料的选择 果蔬原料是保证鲜切果蔬质量的基础。果蔬原料一般选择新鲜、饱满、成熟度适中、无异味、无病虫害的个体。 1.2 适时采收 用于鲜切果蔬的原料一般采用手工采收,采收后需立即加工。如采收后不能及时加工的果蔬,一般需在低温条件下冷藏备用。 1.3 分级、修整 按大小或成熟度分级,分级的同时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原料。用于生产鲜切果蔬的原料经挑选后需要进行适当的整修,如去皮、去根、去核、除去不能食用部分等。 1.4 清洗、切分 清洗可洗去泥沙、昆虫、残留农药等,能为下一步减菌、灭菌和提高清洗效果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根据原料特点和生产需要,清洗效果可采用浸渍或充气的方法使得清洗效果得以加强。清洗设备有浸泡式、搅动式、摩擦式、浮流式及各种方式的组合。鲜切果蔬的体积大小

茶叶采摘技术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园艺园林班级:09级茶学2班姓名:陶珊珊学号:200941736205 课程论文题目:茶叶采摘技术 课程名称:茶树栽培育种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茶叶采摘技术 学生:陶珊珊 园艺园林学院09级茶学二班学号 200941736205 摘要:茶叶采摘技术是茶树栽培技术中的重要环节,既是茶树收货过程,也是促进茶树生长发育、培养树冠、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的有效措施。采摘的方法、标准、技术是掌握茶叶采摘技术、提高茶叶质量及培育丰产茶园的关键。 关键词:合理采摘时期标准方法技术 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已经证明,茶叶采摘与茶树的生长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叶用作物,采收的芽叶即茶树的新稍,既是制茶的原料,亦是茶树的重要营养器官。新稍上成熟的叶子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场所。茶树新稍具有顶端生长优势和在年生长发育周期中多次萌发生长的特性。茶树新稍由顶芽和侧芽萌发生长发育而成。顶芽和侧芽所处的位置和发育迟早的不同,在生长发育上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顶芽最先萌发,生长也最快,占有优势地位。但顶芽的旺盛生长,抑制了侧芽的生长,使侧芽萌动推迟,生长减慢,甚至呈潜伏状态。所以在自然生长情况下,新稍每年只能重复生长2到3次,分枝少,树冠稀。而人为的采摘,可解除其顶端优势,促进侧芽不断萌发,使生长加快,新稍生长轮次增多以及萌芽密度增加。但茶叶采摘不能过度,否则茶树上叶子太少,会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不利于有机物的形成和积累,从而影响茶树的生长发育。[1]采茶和养树的矛盾,数量与质量的矛盾,使得茶叶采摘与一般的大田作物的收货相比,要复杂的多。要正确处理好这两对矛盾,尽可能使其科学合理。通过采摘技术,抑制茶树生殖生长,促进茶树营养生长,协调好采叶与留养、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达到茶叶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的目的。[2]一、合理采摘 因采期不同、采法不同,获得的芽叶征状和性质不同,并影响到当时茶树或后期的产量和品质,所以合理采摘尤为重要。合理采摘是60年代以来总结归纳、研究提高的一个科学概念。过去茶叶生产中由于采摘不当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有幼年茶树采摘过度,茶树未老先衰,青壮年茶树不注意采养结合,覆盖度不大,单产不高;老茶树一直强采至鱼叶,长期处于衰老状态等。[10]60年代以后,各地在深入认识茶树生长发育基本规律和加强水、肥、剪等管理基础上,进行不同

采后处理

论非洲菊切花采后处理过程 摘要:非洲菊花朵硕大,花色丰富鲜艳,花枝挺拔,是世界著名切花品种之一,但它离体后瓶插期间易发生花头下垂、花茎弯折、萎蔫等现 象,直接影响了鲜切花的寿命,降低了观赏价值。所以,研究员对非 洲菊的采后处理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非洲菊、切花、采后处理等。 非洲菊离体后的生理会发生显著变化。非洲菊切花是脱离母体的活体,非洲菊采收后,呼吸、代谢、蒸腾等生理活动加强,使生物合成物减少,分解速率加快,吸收水分减弱。花枝和母体植株失去联系,花瓣内部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1)呼吸速率增加。(2)水分代谢失衡。(3)缺乏营养。(4)花枝的衰老与活性氧代谢失调紧密相关。(5)细胞膜透性增加。因此,非洲菊切花离体后,保持离体花枝水分平衡和营养物质供应是维持其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生理活动正常进行的关键。 切花离体后外观指标与寿命、品质的关系、非洲菊瓶插品质由鲜重、花序大小及颜色、花茎的坚挺程度和瓶插寿命等因素决定。非洲菊离体花枝瓶插鲜重减少越多,切花衰老得越快。非洲菊离体花枝的弯茎是决定切花寿命、影响切花品质的因素,贮运期间保证切花的竖直放臵和低温是解决弯茎问题的有效途径。非洲菊瓶插期间,由于微生物堵塞了导管,引起上端组织缺水导致弯茎。花茎的硬度是影响非洲菊采后瓶插寿命及其观赏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非洲菊易弯茎的地方是在茎基往上四分之三处的伸长部分即花序下约lOcm处。瓶插寿命以50%的花瓣失水萎蔫,弯茎大于等于90°作为判断标准。只要切花出现以上症状的一种,即判定为瓶插寿命的结束。 从以上分析,研究人员做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采收:采收时间的不同对切花寿命有重要影响。一天中最佳的采收时间为9:00以前或18:00以后。最适宜的采花期应在外围舌状花瓣平展,花心管状花雌蕊只有2~3轮开放,而且至少有两个环状雄蕊群清晰可见时。切忌在植株萎蔫或夜间半闭合状态时采收,过早采收也会缩短瓶插寿命。采收时应轻掰下整个花梗而不要切下,因为切下后的伤口会腐烂并传染到根部,还会抑制新花芽的萌发。将花梗底部切去2~4cm,切割时用锋利的刀具在水中斜切,避免空气被吸进导管而阻塞吸水。切去花梗底部,花朵吸水更容易,可避免花茎基部开裂和弯曲。 贮藏:非洲菊切花在2℃~4℃温度下“套袋保湿冷藏”。非洲菊花茎易失水,引起茎部细胞膨压下降,造成折茎或弯头,湿藏可保证花序不断吸收水分,延长保鲜时间。在2℃~4℃温度下,切花组织中营养物质(特别是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最少,鲜重变化较少,水分代谢最正常,呼吸速率增加较缓慢,衰老速度最慢,减慢了代谢和衰老。将非洲菊切花在1 ℃和常温(15 ℃~20 ℃)下干藏3 d,以模拟运输过程,分析了有无冷藏装臵对非洲菊切花流通后瓶插寿命的影响.切花

鲜切花生产与保鲜技术概要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鲜切花生产与保鲜技术概述部(系)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部 专业园艺 姓名陈放 学号 200904040119 指导教师魏礼玲 2012年 5月

鲜切花的生产与保鲜技术概述 摘要:本文对鲜切花生产、衰老原因,切花保鲜剂及应用,切花保鲜贮藏,切花保鲜包装技术等问题行了综述, 总结和提出了多种切花生产、保鲜,、包装的方法和措施。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切花保鲜方面最新研究进展,对促进鲜切花生产和科学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切花、生产、保鲜、技术 在世界花卉及观赏植物生产中, 切花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把鲜花作为一种高雅温馨、表情达意的礼物,促使切花消费逐年上升。1990 年全球花卉总销售额达1 000 亿美元, 1992 年全球鲜切花消费高达220 亿美元。鲜切花生产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被称为朝阳产业。但是, 切花离体后如何延长其寿命, 延长其周转期和观赏期, 多年来一直是园林工作者的重点研究的项目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切花保鲜方面最新研究进展,对促进鲜切花生产和科学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1切花的定义和分类 1.1切花的定义 狭义上的切花是指从植株上剪切下来的可供观赏的并带有一定长度枝条的花朵,如月季、香石竹、非洲菊、唐菖蒲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切花的定义也在延伸和扩大。广义上的切花是指具有一定色彩、形状、姿态、香味等观赏价值的花枝、果枝、枝条、叶片、芽、皮及根等的总称,如肾蕨、五色椒、八角金盘、银芽柳等。 1.2切花的分类 根据切取植物材料的不同可以将切花分为切花类、切叶类、切枝类和切果类等四大类。 切花类。指从植物体上剪切下来以观花为主的植物体的一部分,包括花朵、花序或花枝,通常具有色彩鲜艳、姿态优美、香气宜人等特点,这类花材通常为插花和其他花卉装饰的主要花材。根据花的姿态和形状通常将其分为线型花材、块状花材和散状花材三种。 切叶类。指从植物体上剪切下来的绿色或彩色的叶片,通常具有色彩鲜艳或形态别致等特点,这类花材常作为插花或其他花卉装饰的配材,起烘托主体的作用。切叶的种类很多,目前插花切叶多取用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单叶或复叶。根据着生的形态和叶子的形状,可分为线状叶材、团(块)状叶材和

茶叶加工工艺

汉中仙毫 (一)原料鲜叶要求 1、要求不带茶蒂、不含鳞片、鱼叶及老叶,芽叶新鲜,无劣变或异味,不受污染,无其它非茶类杂物。 2、鲜叶运抵加工厂后,应摊放于清洁卫生、设备完好的贮青间,禁止鲜叶直接摊放在地面。鲜叶要分级摊放,堆放厚度不超过3厘米,摊放时间不超过10小时。 3、鲜叶的运输、验收、贮存操作应避免机械损伤、混杂和污染。 (二)加工工艺要求 1、工艺流程为:摊青→杀青→理条→做形→提毫→烘干→精选。 2、摊青: (1)环境:阴凉通风、不受阳光直射、干净卫生的室内。(2)用具:竹质匾盘或晾席上。 (3)厚度:一般不超过3厘米厚。(4)翻动:每1—2小时1次。 (5)时限:一般6—10小时内应付制。(6)程度:叶色变暗、叶质萎软、青气消失、失重8—10%。 3、杀青 (1)机械:常用30型、40型、50型滚筒杀青机(2)锅温:以50型杀青机为例,一般220—240℃。 (3)投叶量:以50型杀青机为例,一般800—1000克/次。 (4)程度:青臭气散尽、茶香显露、叶色变暗,含水60%左右为适度。 4、理条 (1)机械:常用五槽和七槽多功能理条做型机。(2)锅温:通常90—80℃。 (3)投叶量:一般每槽100—200克。(4)程度:初步成型,含水率40%左右为适度。 5、做形 (1)机械:同理条用机械。(2)锅温:通常80—70℃。 (3)投叶量:一般每槽150—250克。(4)程度:基本定型,含水率20—30%为适度。 6、提毫 (1)设备:目前常用炒茶锅手工提毫。(2)锅温:通常60—70℃。 (3)投叶量:一般150—250克/次。(4)程度:白毫初露,外形固定为适度。 7、烘干 (1)机械:名茶热风烘干机。(2)温度:初烘100—90℃,复烘80—70℃。 (3)程度:足干时,手捻成末,含水率6%以内。 8、精选 (1)拣剔:按产品实物标准样拣剔。(2)复火:对水分超标产品,进行复火,使含水率在6%以内。 碧螺春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007 鲜叶采摘记录

鲜叶采摘记录
基地名称: 检查项目及要求
采摘评估 环境影响 ? 相邻地块影响 ? 茶叶病虫害的影响、 鲜叶质量状况等 ? 天气是否适宜采摘? ? 开采片区周边是否存在影响鲜叶卫生的农事活动? ? 是否安排患病、外伤口未愈的员工进行收获作业? ? 员工采摘作业前、中接触污染物后是否洗手? ? 采摘过程中休息、上厕所、饮食后是否洗手? ? 修剪机/茶篓/鲜叶袋/暂存区卫生是否符合要求? ? 采摘结束所有工具、容器是否清洁,定点放置? ? 采摘作业是否规范,避免损伤茶蒂? ? 鲜叶装袋量是否超重、鲜叶是否受到挤压? ? 鲜叶是否混入个人物品如药物、食物、防护剂、衣物等? ? 鲜叶运输工具是否受到泥土、灰尘、肥料、污水等污染? ? 装车量是否超重,鲜叶是否受到挤压,是否空气不流通? ? 采后鲜叶滞留时间是否超过规定时间? 地块 最近一次用药 农药名 时间 间隔期 (天) 采摘 方法 采摘 时段 交收 时间 鲜叶量 kg 采摘 负责人 气温: 阴晴:
R007-1.0 年 月 日
检查结果及处理措施
人员卫生
器具卫生
采摘操作
鲜叶装运
品 种
鲜叶 验收人
备注
制表:
审核/时间:
鲜叶采摘记录
基地名称: 检查项目及要求
采摘评估 环境影响 ? 相邻地块影响 ? 茶叶病虫害的影响、茶叶质量状况 ? 天气是否适宜采摘? ? 开采片区周边是否存在影响鲜叶卫生的农事活动? ? 是否安排患病、外伤口未愈的员工进行收获作业? ? 员工采摘作业前、中接触污染物后是否洗手? ? 采摘过程中休息、上厕所、饮食后是否洗手? ? 修剪机/茶篓/鲜叶袋/暂存区卫生是否符合要求? ? 采摘结束所有工具、容器是否清洁,定点放置? ? 采摘作业是否规范,避免损伤茶蒂? ? 鲜叶装袋量是否超重、鲜叶是否受到挤压? ? 鲜叶是否混入个人物品如药物、食物、防护剂、衣物等? ? 鲜叶运输工具是否受到泥土、灰尘、肥料、污水等污染? ? 装车量是否超重,鲜叶是否受到挤压,是否空气不流通? ? 采后鲜叶滞留时间是否超过规定时间? 地块 最近一次用药 农药名 时间 安全间 隔期/天 采摘 方法 采摘 时段 交收 时间 鲜叶量 kg 气温: 阴晴:
R007-1.0 年 月 日
检查结果及处理措施
人员卫生
器具卫生
采摘操作
鲜叶装运
品 种
采摘 负责人
鲜叶 验收人
备注
制表:
审核/时间:

果蔬保鲜技术概述

果蔬保鲜技术概述 食工0801 李荷、刘慧燕、刘瑾瑾、陆美、刘丽君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果蔬保鲜的常用方法和一些前沿的具有研究价值的保鲜方法并综述了果蔬保鲜技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果蔬、保鲜方法、发展 正文: 果蔬类农产品最大的特点是含水量相当高,极易腐败变质,导致其保存期较短。在国外,果蔬类水分损失在5%以上时,就被认为其失去了鲜销的价值。目前我国的果蔬贮运设施、技术较落后,采后损失高达20%~30%,因此,研究提高果蔬贮藏质量的技术势在必行。 水果和蔬菜中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水分和干物质两大类,干物质一般又分为水溶性物质和非水溶性物质。水果和蔬菜中的水溶性物质主要是糖类、果胶、有机酸、多元醇、酶、水溶性维生素、单宁及部分无机盐类;非水溶性物质主要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原果胶、淀粉、脂肪、色素、维生素、矿物质和有机盐等。这些物质具有各自的特性,而这些特性则是决定水果和蔬菜本身品质的重要因素。水果和蔬菜的这些组成成分无论在营养还是品质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贮藏中,这些物质共同维持着水果和蔬菜的基本生理活性,他们之问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变化,而组成的变化又决定着水果和蔬菜的保藏品质及商品价值。 在水果和蔬菜中,水分是主要成分,可以说水分是影响水果和蔬菜嫩度、鲜度和味道的极其重要的成分。但含水量高,又是导致水果和蔬菜耐贮藏性能差、容易腐烂和变质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水分的存在是水果和蔬菜完成全部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同时也给微生物和酶的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应根据不同种类的水果和蔬菜的特性严格控制其水分含量。 1、常用果蔬保鲜技术 1.1 通风库贮藏保鲜。 通风库是利用空气对流的原理,引入外界的冷空气来降温。因此,通风贮藏库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优点:可以利用自然资源,降低在保鲜方面的成本,同时也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缺点:由于通风库是依靠自然温度冷却贮藏,受气温限制较大,尤其是在贮藏初期和后期,库温较高,影响贮藏效果。由于果蔬产量逐年大幅度增加,因而通风库贮藏保鲜在现阶段仍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1.2 冷库贮藏保鲜。 冷库贮藏指机械制冷贮藏,根据所贮藏果蔬的种类和品种的不同,进行温度的调节和控制,以达到长期贮藏的目的。优点:机械冷藏可以满足不同果蔬对不同温度的需要,可以全年进行贮藏;缺点:由于机械冷藏需要电力支持,所以保鲜方面的成本也相对有点高,而且冷藏设备所产生的有害气体会污染环境,对有害气体的处理方面也要进行投资,成本比较高,所以果蔬的保鲜不能完全依靠冷藏库。 1.3 气调库和塑料薄膜小包装气调贮藏保鲜。 气调保鲜库其实质是在冷藏库的基础上增加了气体成分调节设备。气调保鲜库比冷藏库更先进,它被认为是当今最先进的果蔬保鲜贮藏设备及技术,气调保鲜在国外已广泛应用,气调保鲜库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果蔬产品的新鲜

国内外鲜切果蔬保鲜技术研究现状_刘进杰

国内外鲜切果蔬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刘进杰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 从低温控制、使用保鲜剂、涂膜、MAP贮藏、冷杀菌等5个方面论述国内外鲜切果蔬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鲜切果蔬;保鲜;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 TS20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16-04931-03 Research Status of Storage T echni que of Fres h-cut Fruits a nd V egeta bles at Hom e and A bro ad LIU Jin-jie (College of Life Science,Ludong University,Yan tai,S han dong264025) A bstract The research stat us of storage tech niques of fres h-cut fruits and vegetable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from five aspects such as control of lo w tem perature,u se of antistalin g agent,coatin g,storage of MAP and cold sterilization. Key w ords Fresh-cut fru its and vegetables;Storage;R esearch status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鲜切果蔬[1-2]因具有新鲜、方便、营养和无公害等优点,深受人们青睐。但鲜切果蔬因在生产过程中去皮、切分等加工将使组织损伤,导致色泽改变、果实软化、木质化、易腐烂等现象,为微生物的繁殖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增加了微生物对果蔬的污染机会[1-3]。因此研究如何延长鲜切蔬菜的货架期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论述国内外鲜切果蔬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从事该项技术研究的人员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1 低温控制 低温能抑制切割果蔬的呼吸强度,降低体内的各种生理生化反应速度,延缓衰老和抑制褐变,延长果蔬的保鲜期。低温也能抑制微生物的生理代谢,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王莉对切割生菜的保鲜研究结果表明,贮藏温度越低,越有利于保持切割生菜的品质[4]。Sonia等发现MP芹菜在0℃冷藏21d后仍能保持其初始的抗氧化能力[5]。孙伟等研究发现0、5℃条件下贮藏的切割甘蓝至少在10d内没有发生明显的褐变,也没有发现表面微生物数量明显上升,但10℃下贮藏的甘蓝在第4天即发生明显的褐变,贮藏第3天后,微生物数量就开始急剧上升[6]。低温有利于保鲜,但大部分切割果蔬在10℃以下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冷害,因此,切割果蔬在低温下贮藏应控制适当的温度。另外,冷藏中的一些嗜冷菌的存在,如Listeria monoc yto genes,也应该引起重视。 2 使用保鲜剂 酶促褐变是在氧化酶催化下的多酚类物质发生氧化和抗坏血酸发生氧化下的褐变,是切割果蔬主要的质量问题之一。抗坏血酸能够将O-苯醌还原成酚类,柠檬酸可降低果实表面pH值,抑制微生物数量[7]。半胱氨酸对鲜切果蔬也有较好的保鲜效果。这些物质虽都能有效抑制鲜切果蔬的褐变,但其协同作用效果更佳。L-半胱氨酸、抗坏血酸和柠檬酸均能降低鲜切莲藕P PO活性和抑制酶褐变,但其联合使用(0.3%Vc+0.1%柠檬酸+0.4%L-半胱氨酸)的效果更佳[8]。童刚平研究发现0.2%异抗坏血酸+0.05%N-甲酰-L-半胱氨酸+1%柠檬酸可较好地抑制鲜切荸荠的褐变[9]。 基金项目 鲁东大学资助项目(043314)。 作者简介 刘进杰(1978-),女,山东莱州人,讲师,从事农产品加工与贮藏研究。 收稿日期 2007-02-26 许多天然提取物也有利于鲜切果蔬的保鲜。采用丁香提取物处理鲜切茄子,可很好的解决贮藏过程中的失重和褐变[10]。姜黄、虎杖、艾叶、丁香提取物对切割蔬菜中常见微生物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啤酒酵母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1]。另外,许多天然物如苯酚、乙醛、有机酸等以及从薄荷、香兰草、欧芹、柑橘果皮中提取的精油也具有抗菌作用[12]。 3 涂膜技术 涂膜保鲜技术因其成本低廉、无毒无害、保鲜效果良好而备受关注。壳聚糖是研究较多的涂膜材料之一,壳聚糖膜可阻碍果蔬及其他食品中水分的蒸腾作用,阻止果蔬呼吸产生的CO 2 的散失和大气中O 2 的渗入,从而减少水分散失,抑制果蔬的呼吸强度,延缓食品皱缩和萎蔫。此外,壳聚糖可显著抑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对微生物的生长也具有抑制作用[13]。彭丽桃发现壳聚糖被膜可抑制鲜切荸荠切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延缓切片的褐变,保持荸荠的食用品质,减少腐烂,在0.5%~2%壳聚糖被膜对荸荠褐变的抑制效应随使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强[14]。李晓雁研究涂膜材料对青椒贮藏期间烂果率、重量、V C、叶绿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期间经涂膜处理青椒的综合指标明显优于未涂膜青椒;而且在室温下,以0.5%蔗糖酯+1.0%壳聚糖+0.006μg/g对羟基苯甲酸丙酯作为复合涂膜剂,青椒的综合品质最好[15]。 海藻酸钠、卡拉胶等也有利于鲜切果蔬的保鲜。杜传来等选用卡拉胶、壳聚糖、海藻酸钠为涂膜主原料,分别对鲜切马铃薯进行涂膜处理,然后低温冷藏,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涂膜能有效地抑制马铃薯褐变,并优于其他涂膜材料[16]。而对于鲜切葡萄粒,壳聚糖、海藻酸钠和羧甲基纤维素可食性膜都可抑制其呼吸代谢,延缓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降解,保持硬度,减少褐变,降低腐烂,并以壳聚糖可食性膜处理组保鲜效果比其他处理更为显著,贮藏75d,商品率达到88.1%,较对照提高25.1%[17]。 4 MAP贮藏 MAP(Modified Atmo spher e Pa ckag e)贮藏包装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包装袋内外气体交换和袋内产品的呼吸作用,被动地形成一个袋内的气调环境,或用某一特殊的混合气体充入特定的包装袋,其最终目标是在包装袋内形成一个理想的气体条件,尽可能地减低产品的呼吸强度,同时不对产品产生不良影响[18]。MAP中适宜的低O2和高CO2可降低果品的呼 安徽农业科学,Journ al of An hu i A gri.Sci.2007,35(16):4931-4933 责任编辑 庆 责任校对 胡先祥

鲜切花采后处理技术

鲜切花采后处理技术——康乃馨的采后处理 摘要:本文结合康乃馨的切花保鲜技术,综述了国内外生产实践中切花采后处理实用技术的发展状况,并介绍了康乃馨切花衰老机理及采后处理研究的有关进展。 关键词:切花、采后处理、衰老机理 鲜切花就是从植株上采切下来,(通常)插于水中供人们观赏的植物花葶。具有价格便宜、运输方便、应用广泛等显著优点,正因如此,切花产业正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关注。但是切花脱离母体后,其水份供应、营养消耗以及激素平衡都发生了极大改变,开始不可逆的走向衰败,如何延长花期是切花产业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多年来,人们从植物生理为主的诸多学科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揭示了切花采后生理学原理;而生产实践中,也进一步从工艺上采取系列措施,用以促进切花采后寿命的延长。本文以康乃馨切花为例,阐述切花保鲜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状况。 康乃馨作为“四大切花品种”之一,其切花保鲜技术的研究起步很早。目前,乙烯作用抑制剂——STS(硫代硫酸银)的处理已作为最有效的采后处理措施被广泛使用。康乃馨采后处理,实际上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艺,而其成败的关键在于“予处理时间”、“STS 含量”以及影响溶液吸收的“予处理条件”等。 除康乃馨以外的其他切花品种,又有着各自不同的采后生理特性,单就其对对乙烯的反应以及对水分的吸收特性方面都有很大区别。正因如此,不同切花的采后研究侧重点不尽相同。对康乃馨来说,随着研究的深入,花卉离体保鲜技术的有关原理正得到进一步的研究,特别对于乙烯“合成抑制”机制研究是关注的热点。 有关康乃馨采后处理的研究进程综述如下: 一、康乃馨切花卉保鲜液的研究历程: 康乃馨的采后生理一直为种植者、分销商以及广大消费者所关注。最初的采后生理研究只停留于如何延长切花的表观瓶插寿命上。而没有探讨切花衰老的真正机理。 上个世纪60年代,Scholes 在以月季为材料的研究中,开发出了Cornell溶液。这种保鲜剂干物质的混合剂,其成分是蔗糖50kg、100g8-羟基喹啉的柠檬酸盐或硫酸盐、50g醋酸银。作为康乃馨的催花剂和保鲜剂使用时,剂量为每升水中兑入50克这种混合物。 这个最初的“花卉保鲜剂”具有了保鲜液必须具备的几项主要因素:“营养物质”、“杀菌剂”、“抗蒸腾剂”以及“乙烯作用抑制剂”。直到几十年后,商业运用的保鲜剂也未脱出这个范畴。只是增加了调节pH的缓冲物质,以及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活性剂,少部分的保鲜剂还加入了激素。常见的商业保鲜剂如:Floralife ,Petalife,Chrysal,和Oasis等的成分与此基本类似。有的含有苯甲酸、有的含有苏打,细胞分裂素,多胺等。由此也可以看出,“保鲜剂”的功能有:提供营养物质、杀菌以防治其阻塞导管并引起病变,促进花枝吸收水分、减少水分散失速率、减少植株呼吸消耗以及抑制抗衰或脱落激素的作用等等。 1966 Nicholas年发现了康乃馨在开花到衰老的整个过程中伴随着乙烯量的增加。他的研究结果提醒人们:通过减缓乙烯的释放过程,或是通过减少切花周围空气中的乙烯,就有可能延长切花寿命。 1968年,Nicholas用乙烯处理康乃馨切花,然后将其转移到20℃的无乙烯环境中,观察到了衰老的过程:如果是短时间的暴露在低浓度下(0.2ppm 6小时),没有明显的反应。然而,同样的浓度下,在没有二氧化碳的情况下放置48小时,则产生了不可逆的萎蔫。而2-3%的二氧化碳或0.1%~0.2%的乙烯氧化剂就足以抵御0.2ppm的乙烯伤害,同时也阻止了

果蔬储藏保鲜技术

果蔬储藏保鲜技术 物流管理专业王奇奇 摘要:果蔬是人类健康不可缺少的食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果蔬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果蔬的储藏保鲜技术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在我国果蔬储存保鲜技术分析的基础上,介绍几种农产品储存保鲜的技术,为我国农产品储藏保鲜提供一些参考。关键字:果蔬现状、储存技术、保鲜技术。 Fruit and vegetable storage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Logistics management wangqiqi Abstract Fruits and vegetables is indispensable to human health foo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people living standard rise, the quality of fruit and vegetable demand is higher and higher, fruit and vegetable storage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will b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ina's fruit and vegetable storage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introduce several kinds of storage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technology,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product storage preserv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fruit and vegetable storage, preserv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Fruit and vegetable status quo、Storage technology、Preservation technology 引言:果蔬中所含的各种维生素和某些碱性矿物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保持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物质。果蔬的各种化学成分在贮藏过程中,都会发生量和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与果蔬的品质、贮藏寿命密切相关。果蔬贮藏保鲜是果蔬产后增值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保鲜贮藏,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免果蔬的机械损伤和重量损失,也可以显著地延缓果蔬在贮运和货架期间的品质劣变,同时可以增强果蔬的商品性,获得巨大的经济价值。因此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收入,对果蔬的贮藏保鲜技术进行探讨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我果蔬储藏保鲜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果蔬的投入市场经营以有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我国的农耕面积较大,所以蔬菜水果种植生产能力是比较强大的。但是,因为果蔬有一定的保存期限,过了这段时间就会腐烂败坏,不能用于食用,只能浪费掉,而我国的浪费情况较严重,每年可达到8000万吨以上,直接造成750亿元的损失,相当于实际出产总量的3/10,给我过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② 现在,我国一般应用的储存保鲜方式分为物理和化学两种,前者将储存的客观环境转化为低温和辐射等状况下,后者是添加一些材料或者涂抹隔离层,将其成分变化来达到防腐效果,这些方法还比较传统,也不是很安全,效果比较差,不

月季鲜切花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月季鲜切花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燕萍 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0903 学号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月季鲜切花的保鲜技术,及在保鲜中存在的问题:采后容易发生曲颈、萎蔫、花瓣脱落等衰老症状,贮运保鲜难度大,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鲜切花贮运与瓶插过程中水分代,切花的贮藏方法,瓶插液的利用与切花衰老之间的关系以及鲜切花贮运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月季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月季切花主产区随着气候逐渐转凉,单位面积产量略有减少,但月季切花的质量随之提高,这两个因素导致了各个品种的月季切花价格上涨。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用花高峰拉动了月季切花消费市场,整体市场价格表现为稳中有升,周边地区的月季切花A级品率相对提高。近日,红色系主打产品‘卡罗拉’A级品每扎批发价22元,B级品每扎18元,C级品每扎约10元,‘黑魔术’均价比‘卡罗拉’略低,同等级产品,每扎价格约低2元。 芬得拉、玛丽亚、维西利亚、好莱坞等彩色月季切花品种的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与红色系月季切花产品价格起伏较大不同,白色系月季切花价格则始终保持稳定。 不同植物种和品种间的耐贮性有差异,影响一种切花适宜贮藏时间的因素有:遗传特性和贮藏期间外部的环境条件,月季的栽培者或集货商在切花的贮藏过程中,要充分根据特定植物的需求,调节有关的贮藏环境因子,可有效延长贮藏期,保持切花的优良品质。可调节的贮藏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空气湿度,乙烯,空气循环等。 月季切花鲜期短,保不耐长途运输。采切后月季如果不上市销售,应当立即入低温库贮藏,贮藏温度1-2度,最好是插入水中进行温储。温储的水质很重要,PH值低对月季切花有利。盛花容器中的保鲜剂是由硫代硫酸银和硫酸铝组成的混合液。 1月季鲜切花的采后生理 切花采收后隔断了花枝与母体之间的联系,花瓣部便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水分代失衡,蛋白质、核酸和磷脂等大分子生命物质和结构物质逐渐降解,乙烯生成量迅速增加,质膜流动性减弱、透性增加,呼吸作用增强等最后导致细胞解体死亡,切花出现衰老症状。外观表现为萎蔫、落瓣、弯颈、褪色、蓝

茶叶含水量测定

实验一取样、样品的制备及含水量测定 A 取样、样品的制备 一、目的和意义 实验的成败,除方法和实验过程中的差异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取样和样品制备。要想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在分析样品的化学成分之前,必须首先注意到取样的代表性以及处理方法的正确性、可比性。否则,就不能达到分析的目的,不能正确的用来指导生产和科学研究。 二、仪器和设备 电炉、蒸锅、搪瓷盘、恒温箱、电动或手动磨碎机、标准筛、样品及分样纸、广口瓶、茶样罐、竹簾 三、操作步骤 1、取样 (1)大田取样 生叶化学成分因茶树品种、栽培技术、自然环境、茶树年龄、新梢生长状况等不同而有差异。原始样品的取样方法及标准,必须根据研究课题和具体分析项目来确定。 进行茶树品种生化鉴定时,必须考虑到茶树栽培环境、农业技术措施、茶树年龄等基本条件的一致性。 不同茶季采样,应根据新梢芽叶在不同茶季的生长特性确定采集样品的具体标准,但各季节间的采摘标准必须一致。 不同肥培管理试验和生化特性鉴定,其采摘应在确保其它可变因子一致的基础上,求得试验因子的代表性而进行采摘。 (采摘标准:在同一品种不同植株上分别以一芽三叶的新梢上采下一芽二叶,然后加以混匀。) 采摘时间:根据研究需要及分析项目而确定取样的时间,需及时分析。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则可在早上采样,当天完成分析任务:若分析工作在一天以上的,则宜在下午或者傍晚采样,作适当处理后留待分析。因为生化成分有一定的日变规律,所以,同一批样品的取样时间要相对固定。 (2)茶叶制造试验样品(在制品)取样

在初制过程中的样品,由于加工工艺不同其整碎大小也不同,可以叶堆的不同部位多点取样,然后用分样法进一步取得所需的量。又因为在初制过程中的样品,各工序都处于生化成分的变化中,因此须规定各工序的取样时间并及时化验。 (原始样品收集的量,应根据分析要求而定,一般主要成分分析需干样20—30克,鲜叶样品应不少于100-150克(以80%含水率计)。) 2、分析样品的处理 (1)分样: 所采原始样品数量较大,应加以缩减,方法有: A对角取样法:把茶样倒入样盘或分样纸,铺成薄层,按对角线分成四份,任取其中一对角,如此重复进行直至所取样的量达到要求为止; B直线复堆法:将样品充分混合后,往复倒成一直线,然后任取其中的一段成几段; C随机取样法:把样品倒在样盘或分样纸上,充分拌匀混合,然后随机取样; D分样器取样法:利用分样器来分,减少到我们所需要的量。 (2)处理 样品送到实验室不能立即进行分析的,必须进行适当处理以便保存。 鲜叶和在制品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活性,其内部进行着一系列的生化反应,为了反映样品在某一状态下的组成情况,需用高温处理,使茶叶中酶的活性钝化,以抑制样品内生化反应的进行,然后在适当温度条件下干燥(80—90℃)使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有的特性。 A处理方法(蒸汽固定法) 将鲜叶放在强烈蒸汽的蒸锅上,嫩叶蒸2—3分钟,老叶蒸3—4分钟(叶片不宜蒸黄,折梗不断),蒸锅中叶片的厚度以不重叠为度,蒸后薄摊在小竹簾上,然后用80-90℃的温度烘干。 B装样 取不漏气的茶罐或广口瓶,先贴上标签,注明研究项目、样品名称、样品重量、取样日期、取样地点、取样人、分析项目等,并相应记载于样品登记本上。一般瓶外标签应详细,瓶里标签可简要。长期保存的样品,标签上应涂蜡,瓶口应用蜡封,或用双层塑料袋装样。 C磨碎

鲜叶合理采摘的技术解析

鲜叶合理采摘的技术 1.适时采摘 茶树具有采收期长,年年,季季多批采摘的特点。因此每批、每季都必须环环扣紧,适时地采下符合制茶品质特色要求的幼嫩芽叶。若一批,一季不注意都将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当年和以后的产量品质。贵州多数茶区,一年的采收期大致有5~6个月。西部高山茶区采茶时间一年仅为4个月左右,及时地掌握好采茶时机十分重要。掌握好季节首先是要抓好春茶开采期,当茶树上有10%~15%的新梢达到1芽2~3叶时就应开采,此时正是加工早春优质茶的大好时机,必须严格按标准精细采。当新梢伸长至旺盛时期(即高峰期),应及时组织好足够的劳力,把采摘面上的嫩梢尽力按标准采净。若延迟时间则新梢老化,不仅影响当季茶叶品质,还会抑制下轮茶的萌发和生长,产量也还是上不去。贵州省夏季气温高,雨水充足,有利茶树光合作用进行和新梢萌发生长,是夺取全年高产的重要季节,产量可达全年的30%~40%,仍不可忽视,尤其在高寒茶区,夏茶往往是构成全年茶叶产量的主体,更不能抓了春茶而忽视了夏茶。秋季常受伏旱困扰,影响秋茶产量和品质,有时甚至无收,但在雨水较好的年份或有水灌溉的茶区,秋茶仍可获得优质高产,应尽力争取。 2.严格掌握好采摘标准 采摘标准因制茶种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同一类茶,因品质等级不同标准差别也很悬殊。贵州省主要生产外销红碎茶和内销炒青绿茶,其采摘标准多为1芽2~3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档名优茶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各种名优茶均要求采摘1芽1叶初展的幼嫩芽叶或1芽2叶初展芽叶,因只有极幼嫩的芽叶才能加工成美观,精致,内含物丰富的特殊产品。 坚持采摘标准,还要注蠢不采未达到标准的小芽叶和已成熟的对夹叶。据贵州省茹叶科学研究砾塞萍研究,茶树中小叶品种,1芽1叶嫩梢平均重量只有0.1克左右,芽2叶为0.3克,1芽3叶则可达0.5~0.6克。因此,制红碎茶应以1芽3叶为主体,制绿茶以1芽2叶为主体才能确保优质高产。至于采1芽1叶做名优茶虽然产量有所减少,但因其产值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可观。采对夹叶应在细嫩时及时采摘,可解除抑制,促进下轮茶的萌发,同时对品质的不利影响也较小。如果叶片已老化,休止芽已萌动就不能再采了。采老熟对夹叶一是严重降低茶叶·品质,二是减少了树冠上的光合面积和可发芽叶,影响和干扰次轮茶的生长,对增产不利。 在采摘幼嫩芽叶的同时还要注意留养,留叶多少则根据不同情况而掌握。对4~5年生刚投产不久的茶园,可实行春茶留一叶,夏茶留一叶,秋茶留鱼叶的采法。5年生以上茶树,根据春季落叶较集中的特点,实行春末、夏初集中留一叶采,其余时间留鱼叶采摘,采用这一措施可比夏茶集中留叶增产5%以上,比春茶集中留叶增产8%以上,比全年留一叶增产10%以上。

鲜切花生产实用技术章节重点解析

鲜切花生产实用技术章节重点、难点 第一章鲜切花生产的经济价值 1、什么叫鲜切花:是指切取整枝鲜花而用于插花装饰的花卉。鲜切花包括切花、切叶、切枝。 2、什么叫切花生产:是指经保护地(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栽培或露地栽培,按照鲜切花采收供花的要求而进行种植,达到周年生产的栽培方式。 3、鲜切花产销形势:昆明呈贡县斗南镇是鲜切花种植最早的产地之一,目前也是鲜切花生产量最多的鲜切花基地。 4、鲜切花生产有以下特点: ①、鲜切花可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密度大,单位面积产量高,经济效益高。 ②、鲜切花生产的生产环境及设施可人为控制,实行计划生产,周期快,见效快,能周年生产; ③、鲜切花生产的风险性也大,必须把握好生产技术,一旦失误,将造成生产损失与经济损失; ④、鲜切花的消费量大,市场广阔; ⑤、鲜切花的贮存、包装、运输简便,伸于开展国际贸易交流。 第二章鲜切花生产设施与环境条件 1、什么叫鲜切花的周年生产:就是一年四季中12个月都能进行鲜切花生产。 2、什么叫日光温室:适合我国北方的南向采光温室,它一般不需人

工加温,能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也称节能型温室,防寒保温性能好。 3、如何选择温室建造地点?第一必须选择有充足的日光照射,不可有其他建筑物及树木遮荫,以免室内光照不足。每二是选择地势高燥,土壤排水良好,无污染的地方。第三是选择水源便利,水质优良,供电正常,交通方便之处,以便于管理和运输。 4、温室内光照增强,晴天长温快,对花卉的生长发育有利,最适于鲜切花的周年生产。 5、温室加温的主要方法有热水、蒸汽、烟道、热风、电热等。最常用的是热风加温,也称暖风加温,用风机将燃料加热产生的热空气输入温室,达到升温的一种加温方式。热风加温的设备通常有燃油热风机和燃气热风机。 6、光照是鲜切花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主要表现在光照时间、光照强度和光质的三个方面。 7、滴管主要用于温室鲜切花生产的灌溉方式。在温室大棚内生产鲜切花一般选用此种灌溉方式。原因有①大大减少了灌溉水的用量。②可以维持较稳定的土壤水分状况,较好地解决土壤中水气间的矛盾。③可以避免土壤板结,避免土壤水分蒸发造成空气温度大,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④滴管通常与施肥结合进行,可以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8、喷灌的优点:①生产者可以根据鲜切花作物的需水量定量控制灌水。②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使土壤或基质灌水均匀,有利于鲜切花作物的生长。③、在炎热的季节或干热地区,通过喷灌可以提高环境

鲜切花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1)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鲜切花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沈逢源, 王永伟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市森林公园 刊名: 河南农业 英文刊名:HENAN NONGYE 年,卷(期):2010(4) 被引用次数:8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乔勇进.徐芹.王海宏.方强.张绍铃.Qiao Yongjin.Xu Qin.Wang Haihong.Fang Qiang.Zhang Shaoling鲜切花采后处理及保鲜技术[期刊论文]-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11) 2.黄智博.赵林森鲜切花的保鲜技术简述[期刊论文]-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8,2(3) 3.张静.刘金泉.ZHANG Jing.LIU Jin-quan鲜切花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1) 4.王文哲.徐珊珊.梁青鲜切花采后保鲜技术和养护方法[期刊论文]-中国园艺文摘2010,26(12) 5.张微.谢晶.管伟康切花保鲜技术[期刊论文]-保鲜与加工2004,4(6) 6.张小波.王敏利.ZHANG Xiao-bo.WANG Min-li鲜切花的综合保鲜与贮藏技术研究[期刊论文]-陕西林业科技2008(2) 7.陈丹生.王精明.丁有雄鲜切花的衰老与保鲜(综述)[期刊论文]-亚热带植物科学2004,33(1) 8.农日我国花卉产业布局优化产销两旺[期刊论文]-北京农业2009(16) 9.赵梦提高鲜切花品质的关键--鲜切花保鲜处理[期刊论文]-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5(1) 10.彭永宏.宋丽莉.李玲鲜切花衰老生理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2) 引证文献(6条) 1.刘季平,廖列文,梁建峰,郭杰宜,李红梅,何生根不同贮藏处理方式对月季切花瓶插寿命的影响[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14(05) 2.江斌海藻寡糖结合1-MCP对非洲菊切花保鲜研究[期刊论文]-北京农业 2012(15) 3.余前媛百合切花化学保鲜研究进展综述[期刊论文]-安徽农学通报 2011(21) 4.周明芹不同糖浓度对蜡梅切花寿命的影响[期刊论文]-北方园艺 2010(24) 5.刘苗苗,张若依云,姚亚运,廖丽,白昌军,王志勇贮藏温度对结缕草匍匐茎扦插存活率及生长的影响[期刊论文]-草原与草坪 2013(04) 6.张楠,谢玉华,李兴霞几种无机盐对非洲菊切花保鲜的影响[期刊论文]-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3(02) 引用本文格式:沈逢源.王永伟鲜切花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河南农业 20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