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 大蒜(蒜薹)生产技术规程

绿色食品大蒜(蒜薹)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大蒜(蒜薹)生产的产地环境条件、备种与留种、栽植方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大蒜(蒜薹)采收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冠县区域范围内绿色食品大蒜(蒜薹)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SB/T 10330 蒜薹

3 立地条件

基地选择在地面平坦、土质疏松、土壤肥沃、酸碱适宜、排灌方便、通风良好的地块。大气、土壤、水质条件均符合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

4 选种与留种

4.1 播前选种品种以红皮蒜为主要品种。在播种前,

要从选种的蒜种中选择蒜瓣肥大、芽饱满、色泽洁白、无病斑、无伤口的蒜瓣作种。严格剔除发黄、发软、虫蛀、有伤、茎盘变黄及霉烂的蒜瓣。

4.2 收获后留种田间留种要选择无病地块,具有本品种形态特征和优良种性的植株留种,其叶片要无病斑、茎粗壮、蒜头肥大周正、外观颜色一致、瓣数相近、均匀饱满。留种的大蒜要适期收获并单收单藏。

5 栽植方式

5.1茬口选择:大蒜选择前茬作物以玉米作物为主。前茬作物亦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过程中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生产和管理。

5.2 整地施肥:9月初,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每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kg、硫酸钾复合肥25kg、尿素15kg作底肥,撒施均匀后立即进行耕翻,耕深20~30cm,细耙细耧2~3遍,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匀,做到地面平整,上松下实。

5.3 做畦多采用平畦栽培,畦宽4.0m,畦梗宽20cm,高15cm。

6 播种

6.1播种时间一般选在9月上旬。

6.2 播种密度与用种量确定密度时,必须考虑品种特点、种瓣大小、播期早晚、土壤肥力、肥水条件及栽培目标等多种因素。每亩3万~4万株,行距18~20cm,株距8~10cm,每亩用种量为150kg左右。

6.3 播种方法先在做好的畦内按行距开深3cm的浅沟,按株距将蒜瓣种在沟内,然后在其上均匀撒一层1.5~2.0cm的细土,浇水。随后用40%甲戊?乙草胺乳油1500倍兑水喷雾防治杂草,然后覆盖地膜。

6.4 蒜瓣的按置方向因为大蒜叶片开展方向与蒜瓣腹背连线相垂直,因此,播种时蒜瓣腹背连线要呈南北向,这样长成的植株叶片在行间东西方向充分伸展,植株上、中、下层光照分布合理,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增产明显。

7 田间管理

7.1 发芽期的管理播种后一般7~10天蒜苗出土。要求土壤保持湿润,但田间不能积水;及时划锄,防止土壤板结。

7.2 幼苗期的管理以培育壮苗为目的,控制浇水,及时松土保墒,促进根深苗壮,确保安全越冬,春发有力。幼苗出齐后立即浇出苗水,然后进行浅中耕,土壤不粘时,再次中耕,深度以3~5cm为宜。第二年天气转暖,气温回升到1℃以上时,清明前后,浇返青水,追施25kg硫酸钾复合肥。

7.3 加强田间管理采薹后立即浇催头水,增加产量,同时达到疏松土壤,方便收获。

8 病虫害防治

8.1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产量高、品质好、抗病的红皮蒜种为主栽品种。

8.2 培育壮苗选择蒜瓣肥大、芽饱满、色泽洁白、无病斑、无伤口的蒜瓣作种。施足基肥,浇足苗情水及越冬水,保证

苗齐、苗全、苗壮。

9 收获

4月中旬当蒜薹总苞70%变白,蒜薹打弯变成“秤钩”状时即可采收蒜薹,一般采用抽薹法进行采收。采薹后约7天左右,大蒜的底叶枯黄脱落,假茎松软,这时为收获蒜头的适期,应用铲、锨等工具挖松蒜头根际泥土,再行拔起。收获时轻拔轻放,防止蒜头受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