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体会

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体会
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体会

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体会

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体会

更新日期:2009-11-23点击:高月,杨素娟,陶来宝,付艳荣,谭红铃

摘要:对十余个新药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工作作了论述。讨论了建立相应实验模型和实验方法的经验、问题及体会。

关键词:新药评价;疾病模型,动物;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中图分类号:R9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9783(1999)03-0136-02

近十年来,我室进行了十几个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包括中药、西药和生物制剂。积累了经验,建立了相应的实验模型和方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及想法,讨论如下。

1动物及模型

健康的动物是完成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最基本条件,不健康的动

物必定出现各种不正常的反应而致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此外,动物和人种属差异很大,人与动物在药效学、毒理学及药代动力学方面都存在着对药物质与量反应的差异。所以,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应根据药物作用的特点尽可能选择与人同源性大的动物,并且在动物品种的选择上要尽可能多选几种动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动物合格率低,品种少,有些动物甚至根本没有,如国外常用的食蟹猴等,大鼠也只有Wistar品系,这极大限制了药效学评价的选择范畴。

我们的新药评价建立了多种多样的模型,主要观察一个新药在不同种属、不同方法所致模型中的药物效果。但要指出的是,任何一种动物模型都不能替代临床药理的研究。人和动物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别很大,有些药物对动物有效,而对人无效。反之,有些药物对人有效,而对动物无效。因此,动物模型的选择至关重要。

2指南与指标

许多药物的评价已不是单指标所能满足的,更需要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如果只按照研究指南中的规定去单纯评价某一新药的有效性,就会使得药效学评价过于死板和僵化。因此,除了从技术的角度对所研究的新药进行规范化评价外,还需要根据每一个新药的特色及适应症进行全面的综合探讨,确保每一个新药做到立法有据,安全有效。我们曾进行了中药复方益心康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效学评价,除按《中药新药研究指南》中的有关要求进行心肌缺血、心脏功能、

血流动力学和心肌耗氧量等项试验外,我们还进行了活血化瘀试验以及与冠心病发病机制相关联的老年性大鼠血清生化学改变等,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理,在整体动物模型上真正评价该药的有效性及作用机理。因此,新药指标的观察既要依附于指南,又要脱出于指南,只有这样,药效学评价才会做到从基

础到临床的完整过渡。

3筛选方法

新药的筛选方法很重要。近十几年来,我们的筛选方法多是在整体动物或细胞水平上进行药效学评价。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在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受体、酶、离子通道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直接成为大规模药物筛选的作用靶点。此种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微量快速。此外,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使得研究基于细胞、DNA、结构的药物设计方法,更加注重药物的整体构效关系的基础研究,加快了候选化合物生物活性的优化过程。与此同时,对药物的来源,如生物工程产品、化合物、天然产物都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中药复方的研究,粗制剂是不能直接在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进行药效学评价的。因此,代表中药复方效应成分的制剂研究

必须跟上步伐,以此推动中药复方及一、二类新药的研究和创新。

4基因工程产品的药效学评价

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酶、受体、离子通道等)参与了许多生理、病理过程,是药物作用的重要靶点。近几年来,我室尽管相继评价了rhG-CSF,rhGM-CSF,rhG-CSF/2-174、EPO、IL-3和IL-6等生物分子,但药效学评价仍是基于卫生部药政局的《新药(西药)临床前研究指南原则汇编》中“白细胞减少症”等疾病的技术要求。迄今为止,我国尚无针对基因工程产品药效学评价的研究指南,使得该类药物的研究无规范化要求。基因工程产品应该从分子水平探讨药物的作用靶点,从中探讨药物的作用机理,使新药的药效学评价从整体、细胞水平过渡到分子和基因水平。

5中医理论指导中药新药研究

我室进行的十几个新药研究中,中药新药占7个。如何避免学术观点的片面性,特别是用西医的观点和标准要求中药,用西医的理论取代中医的理论,使中药的研究失去其特色,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并贯穿中药新药研究的全过程。中医和西医是两大理论体系,各成系统,各有特色。而中医尤其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具体到药效学评价,主要表现在动物模型的差异

上。如血虚证模型,是很难用西医的某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或“贫血症”模型去衡量的。因此,在评价该类新药的药效时,必须以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为指导,全面评价中医血虚证的治疗效果。

6临床前研究与临床研究

我国在新药评价整个过程中,临床与临床前研究互为独立阶段,很少互连。而国外却紧密联系。任何一个新药进入临床药理评价时,并不等于临床前的各项研究就绝对停止,各项研究仍应随着临

床药理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如疗效、毒性等不断调整新药的临床前研究,使新药的研究更趋完善。此外,任何一个新药在进行各项评价时,质量保证部门(QA)都要随时抽查研究进展,检查各项研究的结果。数据统计也是由专门机构进行,并做到同步,使整个新药研究纳入系统化管理。而我们在进行新药研究时,缺少QA的监督管理,显得分散、零乱,必须借鉴国外的成功管理经验,使之完善化,而与世界接轨。

7药效学评价与人才培养

通常药效学评价是按照研究指南进行的。但每个新药都有其特点及适应症范围,作用于不同系统,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多学科的知识,掌握多种实验方法,在评价新药有效性的同时探讨新药的作用机理,提高研究者本人的学术水平,也为新药评价培养了人才。

8新药评价与相关的基础研究

新药的药效学评价是新药评价的主要工作,目前药效学评价工作多半按规范要求,完成必做的项目,通过各指标的观察来判定药有效或无效,对作用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则显得不够。为了促进新药研究和学科发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应当重视相应的基础研究。我们曾对一新药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机理探讨,例如应用顺磁共振(ESR)谱仪,直接测定心脏中的自由基水平。利用核磁共振(NMR)技术,测定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以及对心肌细胞膜Ca2+-ATP酶活性、巯基含量、线粒体功能等研究,这些研究加深了对药物的认识,应用了相关技术,提高了研究水平,这对促进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及新药研究开发都有利。另一方面,也应当通过基础研究解决一些药物评价中提出的问题,如目前对于生物因子,天然药物的提取物如何进行药物过敏试验,尚未完全解决,有必要进行基础研究来解决。因此,应当加强新药评价中的基础研究。

药效研究

药效学研究 一、药效学研究的内容 新药的药效学研究主要指对其药理作用的观测和作用机理的探讨。内容包括: (一)观测生理机能的改变。如新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还是抑制;对心肌收缩力或胃肠道运动是加强还是减弱;对血管或支气管是扩张还是收缩等。 (二)测定生化指标的变化,如血糖、电解质;生理活性物质,如血管紧张素、前列腺素、环磷苷浓度的改变等。 (三)观测组织形态学变化,如血细胞大小、甲状腺大小、肾上腺皮质萎缩等。 二、药效学研究的目的 主要达到二个目的:一是确定药物的治疗作用,二是确定药物的一般药理作用,为新药临床试验提供可靠依据。 三、基础药效学研究方法 药效学研究方法很多,概括讲可分为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所谓综合法是指在整体动物身上进行,是在若干其它因素综合参与下考察药物作用,根据实验动物情况不同,可分为正常动物法和实验治疗法。所谓分析法是指采用离体脏器,例如离体肠管、离体心脏、血管、子宫及离体神经肌肉制备等,单一地考察药物对某一部分的作用。深入研究还包括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分析研究。 (一)整体动物实验一般应用小鼠、大鼠、兔、猫、猴、狗,根据不同情况可用正常动物、麻醉动物、病理模型动物。 1.观察药物对动物行为的影响,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作用的基本方法之一,最常用正常动物。如将动物的行为进行分级,对用药组和对照组动物进行细心观察,并按分级法打分,求出平均数,进行显著性测验,从而可判定新药是中枢抑制作用还是中枢兴奋作用。用转棒法观察动物的协调运动,是测定新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和对骨骼肌松弛张作用的最简单而经典的方法。观察药物对记忆力的影响,以及测定药物的依赖性实验都是用正常动物。 2.观测药物对疾病的疗效,则常用病理模型动物。 (1)研究抗精神病药:常用去水吗啡造成大白鼠舔、嗅、咬等定向行为,从而观测新药的安定作用。

宠物用抗蠕虫药物的药效学评价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宠物用抗蠕虫药物药效评价试验指导原则 一、概述 (一)定义与目的 宠物(犬、猫等)用抗蠕虫药物是指用于预防和治疗宠物蠕虫感染的各种化学药品及制剂。宠物用抗蠕虫药物药效评价试验是评价宠物用抗蠕虫药物的剂量确定试验,也称Ⅱ期临床试验,目的是了解不同剂量的受试药物对靶动物的抗蠕虫效果,确定受试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剂量。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申报防治宠物蠕虫感染的所有抗蠕虫药物,包括我国未批准在宠物用的抗蠕虫药物及各种制剂,或者改变已批准药物在其他宠物使用,均应进行药效评价试验。按每种适应症进行试验,一般采用人工诱发感染,条件不允许时也可选择自然感染病例。人工诱发感染可以选择少量最新野外分离的蠕虫株进行诱导感染;对于稀有蠕虫种类可以使用实验室保存的蠕虫株进行诱导感染。对于幼虫阶段的蠕虫应当使用诱导感染;选择自然感染病例,研究受试药物对蠕虫成虫的药效;对于定居阶段的蠕虫只能使用自然感染病例。不能选用对药物有耐药性的蠕虫种进行本试验。 二、试验设计 (一)试验动物 1.品种:应与药物申报应用的动物相同,品种不限,注明动物品种、体型、体重、性别和年龄。避免使用可能过敏或中毒的动物。以成年动物为主,若药物拟用于幼年动物,则需要选择幼年动物。 2.来源:选用人工诱发感染,动物应健康,从有试验动物资质证明的饲养单位购买。如果

没有资质证明,动物应来源清楚,并经检疫合格后才能用于试验;选用符合受试药物目标适应症的自然感染病例,每组试验动物的年龄、体型大小、体重范围、性别等应尽量一致,应来源清楚,饲养规范,动物主人能较好执行临床兽医医嘱。 3.数量:选用人工诱发感染,每组不少于(含)6只;选用自然感染病例,每组不少于(含)10只。 4.自然感染病例动物选择标准:试验前制定试验动物的选择标准,注明其品种、体型、体重、性别和年龄。试验前用过药物的动物、患过传染病或患过敏症的动物,均不应入选。动物一般需要7天左右的时间适应实验环境和驯服。 自然感染病例的选择是根据粪便中蠕虫虫卵的排出或者节片的排出。对于犬恶丝虫而言,应根据寄生虫学或者免疫学方法进行选择。每个试验组的动物应当加以标记,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重复,并在最终的报告中标明。 5.人工诱发感染病例 (1)人工诱发感染推荐使用的寄生虫种类与数量 ①可以人工诱发感染犬的寄生虫种群数量应根据分离的种群数量而定,最终报告中应记录犬感染的幼虫或虫卵数量。 犬常用蠕虫感染种类及其推荐数量范围 感染部位寄生虫数量范围 小肠犬弓首蛔虫100~500* 狮弓首蛔虫200~300 犬钩虫100~300 巴西钩口线虫100~300 窄头钩虫1000~5000 粪类圆线虫1000~5000 细粒棘球绦虫20000~40000 绦虫属5~15

抗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与思考(二)药效学常见问题分析及有效性评价思考

发布日期20070709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抗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与思考(二)药效学常见问题分析及有效性标题 评价思考 作者黄芳华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二部黄芳华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近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WHO 报道2000年全球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大约1.5亿,预测2010年达到2.39亿, 其中在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要远大于其他国家。国内目前的糖尿病患者约 有5000万,到2010年可能上升到1.2亿。由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死亡人数 在发达国家已经列第3位(心脑血管和癌症之后),糖尿病已成为世界三大 疾病之一,因此对该病的防治研究已经成为各国医药学界的重要课题。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ellitus即IDDM)和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即NIDDM)。1型糖尿病为胰岛素的绝对缺乏,常是由于 胰岛β细胞破坏致胰岛素绝对不足所致,该型糖尿病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为

主。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所致。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的大多数,可占至90%以上,对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利用药物控制血糖升高及防治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降糖药物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等。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用于糖尿病的中药新药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申请用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的中药新药逐渐增多,尤其是从中药中筛选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药物及有效成分的研究工作进展迅速,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和开发方向。但是由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复杂,临床前药效学试验也有一定难度,导致目前糖尿病中药新药临床前评价存在较多问题。前已对糖尿病动物模型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本文主要从药效学试验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药新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进行相应思考。 一、抗糖尿病中药新药药效学常见问题分析 中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因此该类新药研究也日渐增多。但是总结近些年来的抗糖尿病药新药的申报资料,药效学研究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现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1、临床定位不明确或脱离中医药临床特色,进而导致药效试验设计缺乏针对性 目前申请的该类药物中,既包括主要目的为降糖的药物,也包括辅助治疗、改善糖尿病症状等,还有主要针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如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等。但部分资料临床定位不明确,如仅说用于糖尿病,未明确用于何种类型、何期(如是否应用于2型糖尿病,用于轻型、中型或重

湖北省药物临床评价高峰论坛暨GCP理论教(学)案实践培训班_最终版

湖北省药物临床评价高峰论坛暨GCP理论与实践培训班答题卡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 1. 2.

3. 4. 四、问答题

湖北省药物临床评价高峰论坛暨GCP理论与实践培训班考题 一、单项选择(共15题,每题2分,合计30分) 1.《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目的是什么?() A、保证药物临床的过程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及保障其安全 B、保证药物临床试验在科学上具有先进性 C、保证临床试验对受试者无风险 D、保证药物临床试验的过程按计划完成 2.2013年9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过其官网发布了2013年第28号公告: “关于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平台的公告”,强制要求凡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临床试验批件并在我国进行临床试验(含生物等效性试验、PK试验、I、Ⅱ、Ⅲ、Ⅳ期试验等)的,均应在该平台进行登记与信息公示。登记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并对公众公示的目的不包括:() A、保障公众知情权 B、调动公众主动性以及发挥其社会监督作用 C、促进试验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信息共享、避免资源浪费以及充分整合珍贵的 试验证据 D、促进我国临床试验信息化管理发展 3.有关临床试验方案,下列哪项规定不需要?() A、对试验用药做出规定 B、对疗效评价做出规定 C、对试验结果做出规定 D、对中止或撤除临床试验做出规定 4.关于知情同意书内容的要求,下列哪项不正确?() A、须写明试验目的 B、须使用受试者能理解的语言 C、不必告知受试者可能被分配到试验的不同组别 D、须写明可能的风险和受益 5.关于试验药物的储存,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 A、及时登记试验药物的出入库记录 B、定期检查药物的库存和药物保质期 C、及时向申办方反应任何在药物存储中出现的问题,如温度超标 D、发现有问题的药物须立即销毁,避免误发给受试者

骨质疏松症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思考

3 建议 311 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药品管理工作鉴于注射剂给药途 径的特殊性,倘若出现问题,后果比较严重,更要格外加强药品管理工作,不仅强调要有含量测定项目,而且应当方法先进、指标(含指标成分、成分数量、成分含量)合理,适时修订标准。对现有含量标准项目不理想的品种,及时通过再评价酌情处理。 312 加强中药注射剂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独创的新剂型,虽然发展很快,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就本主题而论,应当紧密结合临床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使其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超凡1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警示[J ]1中国药物警戒, 2005,2(2):651 [2] 周超凡,徐植灵,林育华1从药物组成看中药注射剂[J ]1中国 中药杂志,2006,31(11):9501 [3] 周超凡,徐植灵,林育华1从药物制备方法看中药注射剂[J ]1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7):14771 [4] 周超凡,徐植灵,林育华1从药物鉴别看中药注射剂[J ]1中国 中药杂志,2006,31(16):13871 [责任编辑 鲍 雷] [收稿日期] 2006208220 [通讯作者] 3王停,Tel:(010)68585566,E 2mail:wangting1973@sina .com 骨质疏松症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思考 王 停3 ,胡 军,韩 玲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38) 骨质疏松症(O steopor osis,OP )是一种以全身性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并引起骨的脆性增加,骨的强度降低,在无创伤、轻度和中度创伤情况下骨折危险度增加的疾病。临床上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大类。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 [1] 。本病临床发病率较高,申报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较 多,主要应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治疗。但从目前申报治疗或用于骨质疏松的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研究资料分析,存在一些问题。 1 动物模型的选择 从目前申报资料分析,动物模型的选择主要问题在于模型选择较为单一,未根据临床定位选择合适的相关动物模型。 常用的骨质疏松动物模型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可分为两大类:高转换型骨质疏松模型和低转换型骨质疏松模型。高转换型骨质疏松模型主要有去卵巢致骨质疏松模型、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以及雄性大鼠去睾丸致骨质疏松模型等,低转换型骨质疏松模型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致大鼠骨质疏松模型、老年性骨质疏松模型等。 111 去卵巢致骨质疏松模型 根据女性绝经后或切除卵巢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 骨代谢呈负平衡状态,骨量逐渐丢失,形成骨质疏松的机制,对动物实施卵巢切除术,使之雌激素减少,模拟与人类绝经后的骨量丢失、松质变化、骨高转化率等变化。该模型动物可选用大鼠或家兔,若选用大鼠,多取12月龄动物进行双侧卵巢切除,一般3个月左右可形成骨质疏松的相关改变,表现为骨小梁体积降低、宽度变薄,肱骨重量与体重之比及骨钙含量等骨量指标降低,而成骨细胞指数、破骨细胞指数、类骨质体积等骨再建指标升高,血碱性磷酸酶有升高趋势等[2]。 该模型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与人类绝经后骨质疏松相似,具有方便性、关联性和适合性三大特点,是目前研究骨质疏松症的“金模型”。但该模型也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尽管它能较好地体现雌激素水平下降这一重要病因,但与临床实际并不完全相符,骨质疏松症患者虽然卵巢功能下降,但其卵巢间质细胞在绝经后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分泌功能,中药疗效的取得可能会通过调节下丘脑2垂体2性腺轴,作用于功能低下的卵巢,使其恢复部分活力,这在去势动物模型上可能观察不到。其次,手术去势造模,本身就是一种创伤,对动物机体造成应激反应、电解质紊乱等全身性影响,对模型指标的检测可能会造成一定干扰[3]。另外,该模型造模时间较长,观察药物治疗作用的时间也较长。 112 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模型 维甲酸是维生素A 的一类衍生物,是用于肿瘤和银屑病等治疗的药物,具有致骨质疏松的副作用。该模型多采用3月龄大鼠灌胃维甲酸,一般2周后可形成,表现为卵巢重量减轻,子宫萎缩,胫骨髓腔变大,皮质变薄,类骨质增多,骨密 ? 5561?

临床药物利用评价

临床药物利用评价 概述--药物利用评价的概念及其意义--药物利用评价方法的产生与进展--药物 利用评价的方法--美国的DUE 一、概述 60年代以来,以反应停事件为契机,世界各国对药物使用的安全性的有效性愈益重视,为保证病人用药的安全有效,各国政府对新药上市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然而,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上市后的药品不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于是,产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和药物上市后的监测,以便及早发现药物使用中的问题。70年代药学分析技术和方法的突破性进展,药物体内模型的创立为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治疗药物监测的采用和逐渐普及,对保证病人用药安全起到良好的效果。然而,这些措施总的来说仍然很局限,因为它主要针对个别病人,监测范围小,费用高;其次监测药物的品种较少,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特别是门诊病人的就诊中,药物使用频率很高,药物成本在医疗费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不合理的处方在一般医院中仍占较大比例,有人估计门诊病人的处方中50%不符合公认的标准。药源性疾病和与用药有关的死亡率时有报道,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一方面危害病人的健康,另一方面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加强临床药物评价便成为医院药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引起临床药学人员和临床医师的重视。 二、药物利用评价的概念及其意义 药物的临床评价,包括药物利用评价和有效性评价两个方面。 (一)概念 1.药物利用评价是按照预定的标准,评价、分析和解释一个给定的医疗卫生制度下药物利用的模式;特别着重于研究药物的市场、分布处方和应用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医疗、社会和经济的决策分析。 2.药物有效性评价,主要通过临床大量使用的资料,来判断药物的有效性的毒副反应状况。 (二)临床药物评价的意义 1.药物利用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安的目标首先在于从客观上保证合理的开写处方和随之而来的治疗质量的提高,其次是使不需要的药物消费支出降到最小,即在保证治疗质量的前提下,用不太昂贵的药品,甚至不用药品的治疗来代替原先的治疗方法。或者用较好、较昂贵的药物缩短治疗疗程,从而降低医疗总费用,与治疗药物监测针对个别病人用药不同,药物利用评价寻求识别和纠正整个医院的不合理的药物使用,所以它是面向所有病人的。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指南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指南 1、中药新药一般药理学研究 (2) 2、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基本要求 (2) 3、治疗胸痹心痛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4) 4、治疗高血压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5) 5、治疗外感热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6) 6、治疗慢性咽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7) 7、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8) 8、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9) 9、治疗寒湿困脾、湿热蕴脾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0) 10、治疗泄泻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0) 11、治疗胃脘痛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1) 12、治疗消化性溃疡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2) 13、治疗吐血、黑便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3) 14、治疗胆囊炎、胆石症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4) 15、补肾壮阳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5) 16、治疗痛经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5) 17、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6) 18、治疗水肿证(急性肾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7) 19、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7) 20、治疗外科疮疡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8) 21、治疗腰腿痛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19) 22、治疗痹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0) 23、治疗血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1) 24、抗疟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2) 25、治疗恶性肿瘤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2) 26、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4) 27、治疗厥脱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5) 28、治疗中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6) 29、治疗风温肺热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8) 30、治疗支气管哮喘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9) 31、治疗脾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29) 32、治疗肝郁脾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0) 33、治疗肝胃不和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1) 34、治疗胃热证、胃阴虚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1) 35、治疗痞满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2) 36、治疗肝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2) 37、治疗消渴证(糖尿病)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3) 38、安胎保婴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4) 39、调经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5) 40、治疗淋证(泌尿系感染)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6) 41、治疗慢性肾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37)

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体会

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体会 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体会 更新日期:2009-11-23点击:高月,杨素娟,陶来宝,付艳荣,谭红铃 摘要:对十余个新药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工作作了论述。讨论了建立相应实验模型和实验方法的经验、问题及体会。 关键词:新药评价;疾病模型,动物;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中图分类号:R9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9783(1999)03-0136-02 近十年来,我室进行了十几个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包括中药、西药和生物制剂。积累了经验,建立了相应的实验模型和方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及想法,讨论如下。 1动物及模型 健康的动物是完成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最基本条件,不健康的动

物必定出现各种不正常的反应而致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此外,动物和人种属差异很大,人与动物在药效学、毒理学及药代动力学方面都存在着对药物质与量反应的差异。所以,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应根据药物作用的特点尽可能选择与人同源性大的动物,并且在动物品种的选择上要尽可能多选几种动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动物合格率低,品种少,有些动物甚至根本没有,如国外常用的食蟹猴等,大鼠也只有Wistar品系,这极大限制了药效学评价的选择范畴。 我们的新药评价建立了多种多样的模型,主要观察一个新药在不同种属、不同方法所致模型中的药物效果。但要指出的是,任何一种动物模型都不能替代临床药理的研究。人和动物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别很大,有些药物对动物有效,而对人无效。反之,有些药物对人有效,而对动物无效。因此,动物模型的选择至关重要。 2指南与指标 许多药物的评价已不是单指标所能满足的,更需要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如果只按照研究指南中的规定去单纯评价某一新药的有效性,就会使得药效学评价过于死板和僵化。因此,除了从技术的角度对所研究的新药进行规范化评价外,还需要根据每一个新药的特色及适应症进行全面的综合探讨,确保每一个新药做到立法有据,安全有效。我们曾进行了中药复方益心康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效学评价,除按《中药新药研究指南》中的有关要求进行心肌缺血、心脏功能、

九、化学制剂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九、化学制剂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根据《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要求,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化学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结合化学制剂的特点,制订本技术指导原则。其目的是指导医疗机构进行化学制剂的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研究,明确免报该项研究资料的条件及范围,为化学制剂临床前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明确统一的研究技术要求。 (一)一般要求 1.实验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应遵循《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2.研究机构条件 研究机构必须是已在国内外相关机构注册(或备案)、从事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评价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应具有相关研究领域的设施设备及相关资质。 3.实验环境 应与实验动物级别相应的实验环境。实验动物使用单位必须是已经取得相应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的单位。 4.研究人员资质 所有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接受过相关领域的正规训练,其项目负责人必须是相关专业领域的副高职称及以上的人员。 5.试验样品/对照药物要求 临床前药效学与安全性研究试验所用样品,应当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临床试用质量标准规定的样品,并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如果由于给药容量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应提供所用溶媒和/或辅料的批号、规格、生产厂家。对照药物原则上应采用已上市的、适应症相同或类似且疗效公认的药物。 6.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应符合随机、对照、重复的原则。 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化学制剂情况复杂,本指导原则不可能涵盖化学制剂临床前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

药效评价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一、基本原则 1. 抗肿瘤药物分类 (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 (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 (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 (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 (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 (6) 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 (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 (8)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 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 1. 试验目的 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 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 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 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

酰罗丹明B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 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体外试验至少重复一次。 附注:评价药物抗癌活性的方法: 1. MTT还原法 1.1 基本原理: 四氮唑[MTT,3-(4,5-dimethylib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是一种能接受氢原子的染料。活细胞线粒体中与NADP相关的脱氢酶在细胞内可将黄色的MTT转化成不溶性的蓝紫色的甲[月替] (formazan),而死的细胞则无此功能。用二甲基亚讽(DMSO)溶解甲[月替]后,在一定波长下用酶标仪测定光密度值,即可定量测出细胞的存活率。 1.2 操作步骤: 1.2.1选用对数生长期的贴壁肿瘤细胞,用胰酶消化后,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l640培养基配成5000个/ml的细胞悬液,接种在96孔培养板中,每孔接种200μl,37℃,5%CO2 培养24 h。 1.2.2 实验组换新的含不同浓度被测样品的培养基,对照组则换含等体积溶剂的培养基,每组设3~5平行孔,37℃,5%CO2 培养4~5 d。 1.2.3 弃去上清液,每孔加入200 μl新鲜配制的含0.2 mg/ml MTT的无血清培养基.37℃继续培养4 h。小心弃上清,并加入200 μl DMSO,用微型超声振荡器混匀后,在酶标仪上以试验波长为570 nm,参比波长为450 nm测定光密度值。1.3 结果评定: 按下式计算药物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率: 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1- OD实验/OD对照) ×100%

临床药效学评价

临床疗效的评价 绪论 临床治疗研究的发展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发展了科学性的临床疗效考核方法 ?大量临床试验的结果开始用于指导临床医师的医疗实践, 循证医学的发展?随着大量新的防治手段的出现,对治疗的安全性应有足够的认识 评价的内容: ?药物 ?手术 ?预防措施 ?治疗方案(如肿瘤化疗) ?特定形式的治疗单元的评价(如冠心病监护病房的作用) 临床疗效评价的重要性 ?循证医学 询证医学简介 ?定义: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 ?基本思想:任何临床决策的确定,都要基于临床科研所取得的最佳数据。证据是基石询证医学与产生的背景 传统医学与询证医学的区别 询证医学与临床药效学评价 ?证据:按质量与可靠程度分为5级 ?证据分级,推荐分级 对临床治疗设想进行检验的重要性 ?临床治疗本身的复杂性 –许多疾病产生的机理并未完全了解,多病因共同作用 –治疗措施本身可以对人体产生多方面的作用 –人体疾病的复杂性:轻重、病程、并发症、药物间的作用 ?避免下结论时的主观性 临床疗效评价设计的原则(1) ①明确的研究目的和检验假设 ②确定疗效考核指标及具有临床意义的最小疗效 ③明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④正确设立对照组和进行随机化分组 ⑤由②计算出需要研究的病例数 临床疗效评价设计的原则(2) ⑥制订干预措施、步骤、时间、中止治疗原则 ⑦采用盲法原则 ⑧选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 ⑨对结果作出正确的解释

?最重要的是对照组的设立和采用随机化分组的原则 临床疗效评价基本设计方案: ?临床试验: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历史对照研究 –自身前后对照研究 –交叉对照研究 –序贯试验 临床疗效评价的三大要素 设立对照 随机分组 盲法评定 设立对照组的重要性 ?治疗后所产生的病情变化,不仅仅是所给治疗的特异性作用结果,还可能包含: –疾病的自行缓解 –霍桑效应: –安慰剂效应: 临床疗效评价的目的 ?识别所考核治疗措施本身的特异性治疗作用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治疗组以外,另行设立一个同样受到关注的对照组,并给予安慰剂,最后将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确定新的治疗方法的不良反应或安全性 理想的对照组 ?除了未接受所考核的治疗措施外,其病情特点和预后因素,以及同时接受的其它治疗措施均应与治疗组病例相同,即 治疗组和对照组应均衡可比 对照组的设立方法(1) ?根据对照组患者所接受治疗内容 ?根据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时间关系 ?根据对照组来源的不同 对照组所接受的治疗 ?空白对照:对照组不给任何处理 ?安慰剂对照 ?标准对照(“阳性对照”) 安慰剂对照 ?安慰剂:不含活性成分的制剂 –确定受试药物的“ 真实” 或” 绝对” 疗效与不良反应 –适用于病情较轻

关于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思考

关于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思考

关于中药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思考 摘要:中医药是中国的传统医药,在维系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起过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防治许多慢性疾病中具有目前西药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中药制剂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仅为3%~5%,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成分不清,致使无法对中药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二是目前在市场上生产、销售的中药品种虽多,但多数品种没有自身的作用特点,致使临床医生无法进行正确选择。三是临床前研究结果与临床疗效相差甚远。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固然与目前的检测技术有关,也与目前没有合适的符合中医药理论的疾病(或证候)动物模型有关;以及进行中药药效学评价相关手段、检测技术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有关;更为重要的是与从事中药药效学评价的科研人员素质偏低、研究方案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密切相关。为加快中药现代化的步伐,必须加强中医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密切配合,尽快突破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难关,为中药药效学评价提供可靠的研究对象;加强相关平台建设,为系统阐述中药有效性的相关机制提供保障;加强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中药药效学设计方案水平,凸现中药疗效特色,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关键词:中药新药;药效学;评价 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药,在维系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中起过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防治许多慢性疾病中具有目前西药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中药制剂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仅为3%~5%,其根本原因与目前中药新药质量标准低下有关(目前多数中药的质量控制指标与其有效性脱节,也与其安全性失耦联),也与目前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技术含量不高密切相关。 1 中成药广泛用于临床,但缺乏指导其合理使用的实验依据 中药是指在我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用物质及其制剂。这种定义给人们的印象就是中成药只限于中医院的中医师,而西医师就不能使用中药,但这种现象并不是真实的。近年来,中成药以其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小而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随着国家对中成药开发的投入加大,中成药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有人统计发现中成药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使用比例约为12%~14%,这个比例仅次于西药抗生素的用药比例[1],提示,中成药并非只是中医院的中医师在使用,许多西医医生也在大量地使用中成药。进一步

临床候选药物的研究开发

第四节临床候选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徐文方教授 13章新药设计与开发

新药从发现到上市的过程及所需要的大致时间…

一、临床前体内外药效学评价 ?有效性是新药治病救人的首要条件,也是评价新药的基础。 一个化合物首先必需有效才有可能成为药物。所以,药效评价是新药评价中重要而且必须及早完成的工作。药效的评价应该在从生物实验到临床试验的所有阶段进行。药物是否有效最终是由临床试验决定的,但未经临床前药理学评价的物质不能直接用于临床,这不但存在着该物质是否有效的问题,还涉及安全性、伦理道德与人权的问题。 ?药效学实验也是新药的药理研究的一部分。药理学通过定向筛选、普遍筛选、高通量筛选等药理筛选试验可以筛选出有效而毒性小的药物,供药效学比较研究;也可能意外的发现创新型药物、新的药物结构类型或新的作用机制。因此新药药效学评价一方面评选新药,另一方面是发现新药。

1.药效学研究的内容: ?新药的药效学研究是研究药物的生化、生理效应及机制以及剂量和效应之间的关系,主要评价拟用于临床预防、诊断、治疗作用有关的新药的药理作用的观测和作用机理的探讨。

2.药效学研究的目的 ?药效学研究的目的: –①确定新药预期用于临床防、诊、治目的药效 –②确定新药的作用强度 –③阐明新药的作用部位和机制 –④发现预期用于临床以外的广泛药理作用。 ?从而为新药临床试用时选择合适的适应症和治疗人群以及有效安全剂量和给药途径,为新药申报提供可靠的试验依据及促进新药的开发。

3.药效学评价实验设计 ?药效研究的基本要求如下: –方法应有两种以上,其中必须有整体实验或动物模型实验,所用方法和模型要能反应药理作用的本质 –指标应能反映主要药效作用的药理本质,应明确、客观、可定量 –剂量设计能反应量效关系,尽量求出ED50或有效剂量范围 –实验应用不同形式的对照(如溶剂对照、阳性药对照) –给药途径应与临床用药途径一致。

第三章 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第三章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第一节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中药新药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和稳定。药效学是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内容。 一.药效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一)通过药效学研究确定有效性 通过药效学研究可以初步明确新药是否有效,作用的强弱,与同类药比较在药效上的优缺点和特色,确定有无实用价值及开发前景,结合毒理学研究结果,确定可否进行人体试验及临床研究。 (二)提高临床疗效 通过作用机制研究及配伍规律研究,可以揭示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使临床使用充分发挥药物特色,提高临床疗效。中药新药的药效学研究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制定科学、严密、具有中医药特点的试验计划。根据新药的特点、功能主治、临床实践经验及近年研究成果,合理选用试验方法,建立与临床相符的“病”“症”或“证”相似的动物模型与指标,对新药的有效性作出科学的评价。 对天然药物及中药中提出的单一化合物不强求用中医药理论来指导 二.药效学基本要求 (一)试验负责人 应是具有药理、毒理专业高级职称和有较高理论水平、工作经验与资历的人员。确保试验设计合理,数据可靠,结论判断准确。试验报告应有试验负责人签名及单位盖章。 (二)受试药物 应处方固定、制备工艺及质量基本稳定。 (三)研究单位 从事新药安全性研究和药理研究的实验室应符合国家《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的要求。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技术实力,组织管理,具有较好的客观条件,其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等,均应符合要求。 (四)实验动物 应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种属、性别、年龄、健康状况、饲养条件、动物等级、特殊模型动物等,均应符合试验要求。 (五)试验记录 1.记录要求:实验记录应真实、完整、详细、准确、规范,防止漏记和随意涂改,对试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特殊现象应详细写明情况。描记和形态学检查应有记录图和照片。不得伪造、编造数据。记录应符合国家《药品研究实验记录暂行规定》的要求。 2.记录内容: 实验名称:每项实验首先记录课题名称及实验名称。 实验方案:实验方案是进行实验的依据。实验首页应有一份详细的实验设计及方案。 实验日期:每次实验须记下年、月、日及时间。 试验动物:种属、性别、年龄、数量、健康状况、提供单位、合格证,动物等级或特殊模型动物、饲养管理、试验前观察与处理,随机分组的方法。 试验用药:品种、学名、产地,提取工艺,药物含量、浓度,给药剂量与容积,给药途径、次数、时间。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依据、处方、功能主治,生产厂家名称,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及出厂日期,实验前预处理,有无特殊溶媒、基质、防腐剂、助溶剂、填加剂等。试验用其他药品试剂的品名、规格、生产厂家、批号等。 主要仪器及试验用品:型号、规格、性能、生产厂家及批号等。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评价中的关注问题

发布日期20061120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标题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评价中的关注问题 作者王海学彭健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五部王海学彭健 抗肿瘤药物在新药研发中占较大比例。一方面是因为肿瘤疾病目前仍是威胁人类生命的难治性疾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新抗肿 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如目前正在热点开发中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抗肿瘤药物研发面临的风险也很大,其主要问题之一是部分临床试验的新药并没有给患者带来明显获益。我们可以接受有一定毒性的新药进入临床试 验,但无明显疗效的新药在临床研究中会被最终淘汰。因此抗肿瘤创新研究 应关注有效性的问题。就其非临床药效学研究而言,应考虑在尽量多的药效 学试验中筛选出可能具有潜力的新化合物。

药品审评中心已经对抗肿瘤药物的非临床研究的制定了相关指导原则,其中包括药效学的研究和评价内容。本人根据自己对抗肿瘤新药药效学审评的体会,进一步总结了抗肿瘤新药药效学评价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以供研发者参考。 一、体外试验 一般应从敏感及天然耐药的人癌细胞系中选用至少12种进行试验。选择肿瘤细胞系时应考虑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速率,试验还应同时考察药物对正常人源细胞的影响,以考察药物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影响的差异。药物与细胞共培养的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为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试验至少应重复一次。 二.体内试验 体内试验通常采用动物肿瘤移植模型和人癌移植模型。动物肿瘤移植模型与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不强,仅可用于侯选化合物的初步筛选。但为了证明新药可能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建议在尽可能多的模型中评价其抑瘤作用。目前的评价标准是至少在3种以上模型中显示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试验设计:应在移植肿瘤生长至一定大小后开始给药,如达到100mm3以上。受试药物一般包括高、中、低3个剂量的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治疗组受试物剂量的选择应能够体现出药物的量效关系,高剂量不

新药临床前的研究

一、临床前研究 1.研究开发(一般 2-3年) 实验室研究,寻找治疗特定疾病的具有潜力的新化合物。 1 药物靶点的发现及确认 这是所有工作的起点,只有确定了靶点,后续所有的工作才有展开的依据。 2 化合物的筛选与合成 根据靶点的空间结构,从虚拟化合物库中筛选一系列可匹配的分子结构,合成这些化合物,它们被称为先导化合物。 3 活性化合物的验证与优化 不是所有先导化合物都能符合要求,在这个阶段需要通过体外细胞试验验证,初步筛选出活性高、毒性低的化合物,并根据构效关系进行结构优化,这些化合物称为药物候选物。同时也存在一个化合物对目标 A 靶点没有作用,却有可能对其他的 B 靶点、 C 靶点有非常好活性的情况,暂且不表。 2.临床前实验(一般 2-4年)

这一阶的段目的,一是评估药物的药理和毒理作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ADME)。二是进行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稳定性等研究(CMC)。 第一部分的实验需要在动物层面展开,细胞实验的结果和活体动物实验的结果有时候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一步的目的是确定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第二部分需要在符合GMP要求的车间完成。 1 药理学研究 包括:药效学、药动学 2 毒理学研究 急毒、长毒、生殖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情况 3 制剂的开发 总不能弄点化合物就直接往嘴里倒吧,制剂开发是药物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有的药口服吸收很差,就需要开发为注射剂。 有的药在胃酸里面会失去活性,就需要开发为肠溶制剂。

有的化合物溶解性不好,这也可以通过制剂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的需要局部给药,就需要通过制剂开发成雾化剂、膏剂等。

化学药物研究与评价药理毒理问题

1、普通注射液改成注射用脂质体、脂肪乳等制剂时进行药理毒理研究方面的考虑? 答:普通制剂改成脂质体或脂肪乳后,脂溶性或粒径等方面的变化可能导致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和组织分布的变化,进而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此时,应考虑进行改变前后的药效学比较试验,以及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的组织试验。如果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和组织分布确实发生明显的改变,应考虑进行制剂的一般药理、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试验,必要时应进行生殖毒性试验。 2、国外已上市制剂引用的外文文献需翻译其摘要或主要内容吗? 答:需要。 3、国外已上市制剂,无法查到其长毒文献资料,但有大量的临床应用的文献,能否用临床资料代替长期毒性研究资料? 答:一般情况下,在能够确定产品与国外已上市制剂在药学方面基本一致的条件下,如果临床试验资料在研究目的、病例入选标准、病例数、用药剂量、频率和周期等方面能够达到要求,多中心临床试验资料或多篇临床试验资料的汇总可以代替长期毒性试验文献。但应注意临床应用文献和临床试验文献是有区别的,描述性和观察性的临床应用文献对于药品注册价值很有限。 4、滴眼剂的非临床研究内容中三致毒理研究是否可以免做,药代动力学研究如何开展? 答:考虑到三致毒性需通过全身吸收后产生,是否可免除三致试验要结合是否存在该药三致毒性担忧和是否已有相关信息两个角度来考虑,前者是指结合本品活性成分的化学本质和给药途径的特点角度考虑,是否有必要提供该方面信息(如体内已有天然物质,吸收量很少),后者是指在有必要提供的前提下检索是否已有该药(活性成分)口服和/或注射系统给药的相关毒理文献信息,如果能检索到符合要求的相关文献,应该是可以免做该研究的。当然是否可以免做仍应是一个需要结合适应症性质、用药人群等因素,以利弊权衡来综合考虑的复杂问题。 药代动力学的开展要结合开发本滴眼剂的立题(如是否需达到缓释作用或改变局部分布)和治疗的靶部位(如眼底)等来合理设计。 5、关于说明书药理毒理内容取舍问题,毒理研究文献“宽进”的原则是什么?宽进的结果导致新说明书中毒理信息增加,使人感觉其毒性大于已上市毒副作用更大的老药,造成患者不敢用,企业不敢生产,如何解决此类矛盾? 答:毒理研究文献“宽进”的原则是只要是与本品临床用药安全性相关的信息(或有助于临

临床药物评价

1、释放度:系指口服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或肠溶制剂在规定溶剂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 2、贴现率:是指把未来某一时间的货币金额,折算成现在价值(即现值)的利率。 3、生物利用度:指制剂中药物或活性成分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包括生物利用速度和生物利用程度。 4、药品质量标准:是药品现代化生产和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和监管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技术依据。 5、药物稳定性评价:是考察药物在不同条件下其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为药物的生产、包装、贮存及运输条件提供依据,并提出药物的使用期限或有效期。 6、生化药理学: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受体、离子通道、酶和自由基等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药物对它们的影响。 7、无菌动物:是指从动物体(体表和体内)检不出其他种生命体的实验动物。也有将带有可通过胎盘屏障,或由亲代传递的如白血病病毒、细菌或卡氏肺囊虫等寄生虫的动物也列入无菌动物。 8、药物体内分布评价:是对试验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规律、蓄积情况、主要蓄积的的器官或组织、蓄积程度以及分布与药物效应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 9、药物利用研究:药物利用研究是对全社会的药物市场、供给、处方及其使用的研究,其研究重点是药物利用所引起的医疗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后果,以及各种药物和非药物因素对药物利用的影响。 10、DDDS:全称总限定日剂量数,表示每单位人群使用药物的DDD量,可通过药物的总剂量除以相应DDD值求得,它反映某药物在一定时期内的用药人次,或用药频率,从而反映药物利用的趋势和合理性、 11、DNA指纹图谱技术:是中药指纹图谱的一种,它是通过基因工程的分析手段,从分析水平上对药材的材质进行准确可靠地鉴定的一种技术。 12、生存函数:又称累计生存概率——患者经历tk个单位 时间后仍存活的概率,记为S(tk)。全面描述生存规律的数量指标,是生存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 13、选择性指数:用于比较同一制剂在靶器官与非靶器官分布量间的差异。 简述药品上市前临床研究的局限性。 1)病例少上市前药品的临床试验病例数较少,根据我国《新药审批办法》规定,Ⅰ期临床试验病例20-30例,Ⅱ期临床试验病例不少于100例,Ⅲ期临床试验的试验组病例不少于300例;Ⅳ 2)研究时间短上市前药品的临床试验周期一般较短,即使是终生用药的疾病也不可能进行观察; 3)试验对象年龄范围窄上市前药品临床试验通常不在老年、儿童等特殊人群中进行; 4)用药条件控制较严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异常,妊娠,精神异常及造血系统异常的患者通常不参加临床试验; 5)目的单纯药品上市前临床试验的观察指标只限于试验所规定的内容,未列入的指标一般不予评价。 概述胃内滞留型制剂的特性,如何设计该类制剂的处方? 胃内滞留型制剂应具有以下特性: ①与胃酸接触后制剂表面水化形成连续性的凝胶屏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