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三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评课稿

北师大版高三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评课

稿

一、引言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是北师大版高三数学必修五

中的一篇重要章节。本课以解三角形实际应用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三角形的知识,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运用。本文将对该课进行评课,分析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学习掌握解三角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解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解三角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节课首先介绍了解三角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三角

函数、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等。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三角形的基本步骤和技巧,理解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推理过程。

2.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随后,本节课以实际应用为背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通过详细的实际案例,如测量高楼、测量河面宽度等,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工程测量、地理测量等实际场景中的应用。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探究式教学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索,让他们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测量数据,让他们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引导他们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 合作学习法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通

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相互激发思维,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教师可以对小组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归纳总结法

本节课还采用了归纳总结法,即在学生进行实际应用实例

解题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概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通过归纳总结,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兴趣程度和问

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通过课堂观察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

学习效果和兴趣程度。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思考解决方法,展示出对解三角形实际应用的兴趣和热情,那么可以认为他们对课堂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通过学生在课后作业和实际应用实例解题中的表现

来评价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如果学生能够运用解三角形的方

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对解题过程进行合理的说明和推理,那么可以认为他们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六、改进建议

基于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分析,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加强实际案例的引入。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际应用案

例,涵盖更多领域,丰富学生的实际应用知识和思维方式。

2.深化问题解决过程的讲解。在解题过程中,可以更

加详细地讲解推理过程和思考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解决问

题的思路和技巧。

3.给予学生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可以在课堂中设

置多个解决问题的环节,让学生分组或个人进行解题,提

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北师大版高三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的实际应

用举例》这节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了解三角形的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通过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和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可通过加强实际案例引入、深化问题解决过程的讲解和给予学生更多解决问题的机会等方面进行改进。

北师大版高三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评课稿

北师大版高三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评课 稿 一、引言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是北师大版高三数学必修五 中的一篇重要章节。本课以解三角形实际应用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三角形的知识,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运用。本文将对该课进行评课,分析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学习掌握解三角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解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解三角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节课首先介绍了解三角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三角 函数、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等。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三角形的基本步骤和技巧,理解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推理过程。 2.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随后,本节课以实际应用为背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通过详细的实际案例,如测量高楼、测量河面宽度等,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工程测量、地理测量等实际场景中的应用。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探究式教学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索,让他们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测量数据,让他们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引导他们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 合作学习法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通 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相互激发思维,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教师可以对小组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归纳总结法 本节课还采用了归纳总结法,即在学生进行实际应用实例 解题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概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通过归纳总结,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兴趣程度和问 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通过课堂观察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 学习效果和兴趣程度。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思考解决方法,展示出对解三角形实际应用的兴趣和热情,那么可以认为他们对课堂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通过学生在课后作业和实际应用实例解题中的表现 来评价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如果学生能够运用解三角形的方

35335_《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1

解三角形应 用举例 第一课时 (1)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 (b)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地引导新课,为以后的几节课做良好铺垫。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训练”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同时通过多媒体、图形观察等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解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例2这样的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讨论,开放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指点和矫正 (c)情感与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由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3)学法与教学用具 让学生回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尝试绘制知识纲目图。生活中错综复杂的问题本源仍然是我们学过的定理,因此系统掌握前一节内容是学好本节课的基础。解有关三角形的应用题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寻求实际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从一般规律到生活的具体运用,这方面需要多琢磨和多体会。 直角板、投影仪(多媒体教室) (4)教学设想 1、复习旧知 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 2、设置情境 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 3、 新课讲授 (1)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 (2)例1、如图,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是55m ,∠BAC=?51,∠ACB=?75。求A 、B 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启发提问1:?ABC 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 启发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请学生回答。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 第二章《解三角形》全部教案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 第二章《解三角形》教案 第一课时 §2.1.1 正弦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二、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 的边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A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C B Ⅱ.探析新课 [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 ?ABC 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 的定义,有 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A 则sin sin sin a b c c A B C === b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C a B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北师大版高中高三数学必修5《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评课稿

北师大版高中高三数学必修5《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评 课稿 一、评课内容概述 本文档是针对北师大版高中高三数学必修5中的《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这一章节进行评课的详细记录和分析。该章节着重讲解了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析不同的三角形应用例题,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解题思维。本次评课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 1.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合理性; 2.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连贯性; 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 4.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方式和可行性。 二、教学目标评价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可以判断教师是否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能够向学生明确传达学习目标。鉴于本章节的特点,教师的教学目标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题思维; 2.掌握解决三角形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推理能力。 在评价中发现,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合理性较为明确,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教学内容评价 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旨在教授学生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三角形应用题。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合理、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较好,从简单的例子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层层递进,使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 教学内容中不涉及图片、网址和表格,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于问题本身的解决方法,同时也减少了学生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评价 在教学方法的评价中,需要考察教师的方法是否多样,并且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章节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例题演练、小组合作等。这些方法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 特别值得称赞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例题演练时,充分鼓励学生多进行实际计算和推理,多进行思考和讨论。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解题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的评估是对教学的最终评价,能够客观地反映教学的成果。在本章节中,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进行,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在例题演练中,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解题思维。 综合评估后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通过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能够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

A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材分析 1 解三角形 解三角形处理的是三角形中长度、角度、面积的度量问题,长度、面积是理解积分的基础,角度是刻画方向的,长度、方向是向量的特征,有了长度、方向,向量的工具自然就有了用武之地。从这一角度看,解三角形属于几何中的度量问题,体现了数学的量化思想。它的内容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这些内容的学习,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本章内容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开篇,强调应用举例和实习作业。这种安排与以往的教材的处理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解三角形的内容,比较关注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恒等变换,往往把侧重点放在运算上,本模块中,将解三角形作为几何度量问题来处理,突出几何的作用,为学生理解数学中的量化思想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基础。 1.1 课程标准要求 本章的中心内容是[1]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1.2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不必在恒等变形上进行过于繁琐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应给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的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1.2.1 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⑵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⑶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 ⑷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

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教案-3_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 2.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相关内容后的第三节课,在对解法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训练强化相应的能力. 3.提升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发扬探索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 2.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相关内容后的第三节课,在对解法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训练强化相应的能力. 3.提升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发扬探索精神.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距离和高度,这些实际上都可转化为已知三角形的一些边和角求其余边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航海生活中,人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不迷失方向,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呢?今天我们接着探讨这方面的测量问题. 二、信息交流,揭示规律 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仍然需要用我们学过的解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大家身边有什么例子吗?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例1】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n 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n mile后到达海岛C.如 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距离精确到0.01n mile) 问题1: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搞懂“北偏东75°的方向”这指的是什么? 【例2】某巡逻艇在A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 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长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问题2:你能否根据题意画出方位图?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解三角形》之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一)

第四课时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一) 一、教课目的: 1 进一步熟习正、余弦定理内容; 2 可以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 互相转变; 3 可以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4 可以利用正、余弦定理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 二、教课要点:利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交换时的转变方向 教课难点 : 三角函数公式变形与正、余弦定理的联系 三、教课方法:启迪指引式 四、教课过程 1启迪学生在证明三角形问题或许三角恒等式时,要注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合用题型与所 证结论的联系,并注意特别正、余弦关系的应用,比方互补角的正弦值相等,互补角的余 弦值互为相反数等; 2 指引学生总结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或许三角形形状的判断,重在发挥正、余弦定理的边角交换作用 (一)、复习引入: 正弦定理: a b c R sin A sin B 2 sinC 余弦定理: a 2 b 2c22bc cos A,cos A b2 c 2a2 2bc b2 c 2 a 22ca cos B,cos B c2 a 2b2 2ca c 2a2 b 22ab cosC ,cosC a 2 b 2 c 2 2ab (二)、典范探析: 例 1、在任一△ ABC中求证:a(sin B sin C) b(sin C sin A)c(sin A sin B) 0证:左侧 = 2Rsin A(sinB sinC) 2RsinB(sinC sin A)2RsinC(sin A sin B) = 2R[sin AsinB sin AsinC sin BsinC sin Bsin A sinC sin A sinC sin B] =0=右侧例 2 、在△ ABC中,已知a 3 , b 2 ,B=45求 A、 C 及 c 解:由正弦定理得:sin A a sin B 3 sin 453 ∵ B=45<90即 b

《解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A版)第22页。-----《1.3实习作业》。解三角形是高中重要的知识模块,在解决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问题中经常涉及到,也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热点,2007年数学(文)(理)第17题,2008年数学(文)第17题,2009年数学(文)(理)第17题都考查了本章知识,而且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在逐渐加强。本章安排这节实习作业目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的能力。学生在通过自己设计测量方案,动手制作测角仪,亲自测量数据,整理数据完成实习报告的这些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数学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感受到新课程下新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第一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第二节《应用举例》之后,对解三角形在测量问题中是如何应用的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有些同学在初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时,做过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的实验,有了一定的实习经验,但在本节实习设计中,由于地形,测量仪器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在自己能测量到哪些数据和需要测量哪些数据的问题不清楚,教师应在这些方面多注意,并加强指导。学生对实习作业这种学习形式积极性高,有热情和新鲜感,但缺乏经验,所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做好辅导工作。特别在分组时注意学生的合理搭配,让所有的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树立自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三、设计思想及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课程要求把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思想以不同的形式渗

2019-2020年高中数学 第二章《解三角形》之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二) 北师大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数学第二章《解三角形》之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二) 北师大版必修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的延伸。采用启发与尝试的方法,让学生在温故知新中学会正确识图、画图、想图,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框架。通过3道例题的安排和练习的训练来巩固深化解三角形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形式要坚持引导——讨论——归纳,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结论,更多的要养成良好的研究、探索习惯。作业设计思考题,提供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测量工具,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高度问题。 教学难点:能观察较复杂的图形,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 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提问: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呢?又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Ⅱ.探析新课 [范例讲解] 例1、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的方法。

分析:求AB长的关键是先求AE,在ACE中,如能求出C点到建筑物顶部A的距离CA,再测出由C点观察A的仰角,就可以计算出AE的长。 解:选择一条水平基线HG,使H、G、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由在H、G两点用测角仪器测得A的仰角分别是、,CD = a,测角仪器的高是h,那么,在ACD中,根据正弦定理可得 AC = ,AB = AE + h= AC+ h = + h 例2、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54,在塔底C处测得A处的俯角=50。已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27.3 m,求出山高CD(精确到1 m) 师:根据已知条件,大家能设计出解题方案吗?(给时间给学生讨论思考)若在ABD中求CD,则关键需要求出哪条边呢? 生:需求出BD边。 师:那如何求BD边呢? 生:可首先求出AB边,再根据BAD=求得。 解:在ABC中, BCA=90+,ABC =90-,BAC=- ,BAD =.根据正弦定理, = ,所以 AB == 解RtABD中,得 BD =ABsinBAD=,将测量数据代入上式,得BD = =≈177 (m),CD =BD -BC ≈177-27.3=150(m)

高中数学_《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温故知新 带领学生复习本节课涉及到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做好理论基础。主要复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以及它们的变形公式,已知哪些条件可以用什么定理。复习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类比到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向学生强调重点应注意的步骤。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探究一和探究二为测量距离问题,创设一个情景:假如站在河岸的一侧的一点B,没有桥梁,去测与河岸另一侧的一点A的距离;站在河岸一侧的一点C去测量河对岸两点AB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思考设身处地的去思考该如何测量? 通过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的问题,再运用第一部分中解三角形的方法,根据已知条件,了解所需条件,明确目标结论。类比学习测量高度问题、测量角度问题和最值问题。 在提前批改学生学案时发现,解决角度问题的例题学生普遍存在审题不清的问题,在讲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的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难点为应用举例中的最值问题,应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批改学案的时候发现一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很好地解决最值问题,因此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和交流。选择小组代表上台讲解,师生共同总结,引出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主要从思想与方法方面,建模和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的解题步骤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把握本节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第一节内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之后,进行应用举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在必修一函数的应用举例时,接触了抽象建模思想,对解应用题的步骤比较熟悉,对本节课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思想方法基础。但是,学生对三角形的建模还比较陌生,应以生活中具体实例逐步引导,由易到难,并辅以必要的练习,使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解三角形应用题的思想方法。 效果分析 本节课采用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推进,并在上课的前十分钟进行复习铺垫,学生在思想上、方法上、知识上都做了充足的准备。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反映上课的效果不错,都能听懂,在方法上掌握的也不错,这反映在第二天做练习册时能比较顺畅的完成。在上课的过程中因为创设情景,学生都能置身其中,与老师的配合程度较好。 教材分析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理论基础,让学生掌握建模思想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通过对解斜三角形在实际应用中的讲解,让学生体会把实际问题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的价值。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节课三个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有关测量的实际问题。 思想与方法:通过情景引入,导入新课,根据目标和课程要求,设计例题,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思考类比解题方法,引导学

高中数学_【课堂实录】应用举例(二)(测量高度角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二)—测量高度、角度 一教学目标:学生看,了解学习目标(1分钟) 1 知识与技能 能用正、余弦定理等知识解决与高度、角度有关的三角形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解决例题及习题,学习数学建模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这类测量问题在某一特定情境和条件限制下的一个测量方案,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兴趣。 4. 重点:画出示意图,分析已知与所求,解三角形。 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二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师问生答-- 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作铺垫(3分钟) 1.正弦定理: 可解下列两类三角形: (1)已知两角及一边; (2)已知两边与一边的对角。 2.余弦定理: 可解下列三类三角形: (1)已知三边长; (2)已知两边及夹角; (3)已知两边与一边所对角。 3.仰(俯)角: 在同一铅垂平面内,视线与水图平线的夹角,如所示. 4.方向角: 从指定方向线(正北、正南、正东或正西)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图所 示。 (二)情境引入:从生活入手,引入本节内容。(1分钟) 南偏西60°问:1.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呢? 2.在航海中,人们在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不迷失方向,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呢?

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化为解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1 测量高度问题(题目设置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引导学生体会观测点选取位置的不同,导致图形的差异) 例1 如图AB 是底部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 的方法.(明确需要两个观测点,即选择一条基线。3分钟) 师:思考:1.怎样作高? 2.只选一个观测点行吗? 生:1.作地面的垂线表示高; 2.一个观测点只能测角度,无法直接测长度,所以需要至少2个观测点。 (用PPT 动态展示,引出下面题目) 如图某同学选择H 、G 两点,使H 、G 、B 三点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在H,G 两点用测角仪器测得A 的仰角分别是α,β,CD=a ,且测角仪器的高是h ,则AB=?(5分钟) 分析:AB= ,应求 . (1)在哪个三角形中求? (2)还需知道哪个边(角)?又如何求此边(角)? (学生讨论2分钟,起来回答,引导学生不同解题思路,边用PPT 展示两种方案具体解题过程--5分钟) 解法一:在△ACD 中,∠ADC=β,CD=a ,∠DAC=α-β,根据正弦定理可得 AC a a sin , AC sin sin sin ,AE Rt ACE , sin ,AE sin AC AC 中 a sin sin AB AE h h sin 解法二:在△ACD 中,∠ADC=β,CD=a ,∠ACD=180°-α,根据正弦定理可得 sin(180)sin sin(180 )sin( ) sin() sin() AD a a a AD = sin sin sin sin sin() AE a Rt ADE 中, AB=AE h=AD h= h AD (引导生总结--2分钟)

【创新设计】2022-2021学年高二数学北师大版必修5学案:2.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学习目标] 1.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正弦、余弦定理及三角函数的有关学问加以解决.2.巩固深化解三角形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争辩、探究习惯.3.进一步培育同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看、归纳、类比、概括的力量. [学问链接] 在下列各小题的空白处填上正确答案: (1) 如图所示,坡角是指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如图所示) (2)如上图,坡比是指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宽度之比,即i =tan α=h l (i 为坡比,α为坡角). (3)东南方向:指经过目标的射线是正东和正南的夹角平分线. (4)方位角:从某点的北方向线起,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如方位角45°,是指北偏东45°,即东北方向. [预习导引] 1.仰角与俯角 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时叫俯角(如图所示). 2.方向角:相对于某一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图所示) ①北偏东α即由指北方向顺时针旋转α到达目标方向. ②北偏西α即由指北方向逆时针旋转α到达目标方向. ③南偏西等其他方向角类似. 要点一 测量距离问题 例1 某观测站C 在目标A 的南偏西25°方向,从A 动身有一条南偏东35°走向的大路,在C 处测得与C 相距31千米的大路上的B 处有一人正沿此大路向A 走去,走20千米到达D ,此时测得CD 为21千米,求此人在D 处距A 还有多少千米? 解 如图所示,易知∠CAD =25°+35°=60°,在△BCD 中,cos B =312+202-2122×31×20=23 31, 所以sin B =123 31 . 在△ABC 中,AC =BC sin B sin ∠CAB =31× 12331sin 60°=24(千米). 由BC 2=AC 2+AB 2-2AC ·AB ·cos ∠CAB 得AB 2-24AB -385=0, 解得AB =35或AB =-11(舍去). ∴AD =AB -BD =15(千米), 故此人在D 处距A 还有15千米. 规律方法 测量距离问题分为两种类型:两点间不行通又不行视,两点间可视但不行达.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是,选择合适的帮助测量点,构造三角形,将问题转化为求某个三角形的边长问题,从而利用正弦、余弦定理求解. 跟踪演练1 如图所示,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A 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为50 m ,∠ACB =45°,∠CAB =105°,则A 、B 两点的距离为( ) A .50 2 m B .50 3 m C .25 2 m D.2522 m 答案 A 解析 ∵∠ACB =45°,∠CAB =105°,

高中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解析--以“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为例

高中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解析--以“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 为例 王丽云 【摘要】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是深化数学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北师大版的高 中数学教材的编排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对于学生而言实际上存在两个互逆的过程:一方面教材提供的实例及其解决,是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学生可以在对不同实例的归纳当中获得此类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另一方面,学生在形成解决思路之后,又可以利用这一思路去寻找新的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在这个互逆的过程中,学生的解题能力会得到增强,数学素养可以得到提升。文章以“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为例,阐述了教学实践中的有关思考。 【期刊名称】《数学教学通讯:中教版》 【年(卷),期】2016(000)018 【总页数】2页(P45-46)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知识;实际应用;数学抽象;数学建模 【作者】王丽云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 2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课程改革以来,一个教学理念得到了普遍的重视,那就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根据这一要求,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编排的时候也出现了

实际应用的相关章节,这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加有章可循.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将这些实际应用类的章节教学当成简单的数学知识的延伸,只将其作为一种应用类的例题来讲解,而忽视了其本该具有的“实际应用”的价值,这样的教学笔者认为不符合实际应用教学理念的初衷,问题的突破关键在于,怎样才能体现出这种实际应用性呢?对此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持续的探究.现以北师大版高三数学必修五教材中的“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为例,谈谈笔者的看法. 实际应用,从字面来看,应当是数学知识在实际情形中的应用,这样的理解实际上也是众多一线教师的直觉性理解.但作为教学理念的运用,笔者以为仅仅有此实际应用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解读. 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要求与实践,笔者以为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应当有着这样的几个层次的认识: 第一层次:实际应用首先是将数学学习的触角伸向生活 实际应用的本义,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首先是学生学习视角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学生只关注抽象条件下自身解题能力的培养,并不关注具体实际情境中数学知识的应用.但因为其在传统评价方式中并不影响学生的应试能力,因而并不影响应试的效果.但笔者发现另一种情形,即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如果能够得心应手,那在解决陌生的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能够表现出更为强大的能力.这对当前数学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启发,即可以突破讲了才会、不讲不会的痼疾.因此,当学习的触角伸向生活,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 第二层次:实际应用强调的是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培养 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又不仅仅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简单联系,而应当是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数学抽象的能力,毕竟,实际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往往不是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而是由实际应用包裹着的数学问题,因此学生需要将

优质课教学设计: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Word版含答案

1.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高度测量问题)(人教A版高中课标教材数学必修5)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的第二课时,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问题.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习了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有关测量距离的问题,初步了解从实际背景中抽象数学模型,将“不可测”问题转化为“可以算”的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本节课是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的延伸,继续探究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等的高度测量问题. 解三角形知识本身是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测量、航海等都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本节内容具有显著的实践性,通过从实际背景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应用数学知识计算,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1.通过对实地测量任务的交流展示,体会数学建模过程; 2.通过对设计方案的分析,理解建构三角形模型的一般方法; 3.结合用测量工具收集的数据,巩固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问题. 二、教学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建构数学模型——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进行计算求解——检验的数学建模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2.归纳建构三角形模型的一般方法,解决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测量的问题; 3.操作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仰角、距离等,收集数据,进行解三角形运算,使学生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应用; 4.通过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展示数学建模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5.创设问题情境、组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目标解析: 1.高中数学学科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几何直观、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六个方面,本节课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节课从实际背景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提出问题、建构模型、应用数学知识运算得到数学结果,反复检验得到符合实际的结果这样一个数学建模过程,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 2.本节的例题是有关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等的高度的问题.由于底部不可到达,常常需要建构多个三角形,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计算出建筑物顶部或底部到一个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然后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本节课主要是研究解斜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关于测量问题,一是要通过对工具的使用熟悉仰角、俯角的意义,二是要会选点构建三角形模型,在几个三角形中找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逐步逐层转化,最终归结为解三角形的问题; 3.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设计操作实验,让学生

高中数学_解三角形试卷讲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数学分析】 解三角形一章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也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他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很多测量问题,如:在航行途中测出海上两个岛屿之间的距离;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在水平飞行中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测量海上航行的轮船航速和航向等。本章知识的介绍将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分析】 解三角形一章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1.正弦、余弦定理的证明,体现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通过两个定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数学实践活动,从时间问题提取数学模型,经历发展和创造过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发展学生“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在本章中,学生应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认识到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一、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 本章的中心内容是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 关的实际问题。 二、内容安排 1、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约需6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2.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约2课时 2.2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约1课时 2.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约2课时 本章复习约1课时 2、知识结构

高中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教案(2021年整理)

高中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数学必修五解三角形教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数学5 第一章解三角形 章节总体设计 (一)课标要求 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后落实在解三角形的应用上。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当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熟练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生活实际问题。 (二)编写意图与特色 1.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章重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且在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示范、引导。本章的两个主要数学结论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它们都是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结论.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边角关系的定性的知识,就是“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应边及其所夹的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科书在引入正弦定理内容时,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提出探究性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有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我们是否能得到这个边、角的关系准确量化的表示呢?”,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设置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