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自然与人,科学技术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科学技术学的学科属性、主要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

1、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2、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是自然界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3、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概括和总结,是开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科学技术学和科学技术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作用等方面是不同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关系、认识关系和改造关系。

人类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常识、神话、宗教、文学艺术、伦理审美、科学与哲学。其中常识、科学和哲学是三种基本方式。科学是对常识的超越,哲学又是对科学的超越。

第二章自然界与人

古代自然观和中世纪自然观

•1、史前神话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

•史前神话自然观通过想象来认识自然,往往把人和生物的特性投射到在我们看来不但与人性无关而且与生命无关的物体或世界上去,认为自然是一

个有生命的、自我运动的、有感觉和有意识的有机体,而生物尤其是人被

置于有机体的中心。自然被人格化和神话了。

•古希腊自然观。古希腊把自然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但带有泛灵论色彩。他们把外部世界分为实体世界和现象世界。实体不变,现象多变。实体决定

现象。

•米利都学派泰勒士“万物由水构成”;毕达哥拉斯“万物由数构成”;柏拉图“理念世界”;亚里斯多德“目的论”等。

•人通过感觉把握表面现象,通过理性思维把握实体。人只有认识了实体,才算真正地认识了外部世界(“人神同构”与“人神同一”)•感觉只是走向关于外部世界的真理性认识的入口处,不是真理本身(意见与真理)。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由原子组成”。机械论思想萌芽。

•自然哲学——指多少含有形而上学观点的对自然的解释。在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近现代以来,学科不

断分化,自然科学和哲学分离。广义来讲,自然哲学包含自然科学。

•人的形而上学性。不同的人对形而上学有不同的看法(科学家和哲学家),他们的共同点是,形而上学是超经验的、思辨的;形而上学把世界看作整

体研究,探究一般原因,寻求世界本原。

•什么是最真实的(坐在你身边的人、天王星、电子、人权、贝多芬的音乐、数字5、天使、上帝、你梦见的、你心中红的感觉、爱、心灵、美、相对

论等)?现象与实在(事物好像是什么与究竟是什么)。

•检验“最真实的”东西的方式:一是最真实的对象是那种其余事物都依赖于它的对象;二是最真实的对象是那种本身不会被创造或毁灭的对象。

•2、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宇宙是一个有等级结构的体系。原动者——上帝创造万物,是自然万物的终极因。地球是宇宙不动的中心。科学成为神学的奴俾,人的心智淹

没在盲目的信仰之中。

•3、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自然主义泛神论。在史前,人类所持有的是神话宗教自然观。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大都相信自然具有魔力、神性和有生命,充满了精神和智慧。这是自然的附魅的观点,由此形成心灵与世界交织在一起的观点、泛灵论的以及宗教的思想。这种赋予自然人格化并以此解释它的运动,带有神秘论色彩,不能真正揭示自然的奥秘,不利于人类对自然进行正确的认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进行自然观的变革,从有机论、神学自然观走向机械论自然观。文艺复兴开启了人的心智,认为理性可以认识上帝置于宇宙中的数学规律,为这种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近代科学的兴起与机械论自然图景

•机械自然观把自然看成是一架机器,认为自然具有简单性、规律性、可还原性等性质。十九世纪的一些新的科学发现使人们对这种自然观产生了质疑,马克思、恩格斯在三大发现基础上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现当代科学突破与自然观的新探索

•1、系统科学的产生与系统自然观

•。(1)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论的产生缘于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古代目的论生命观和机械论思想

•亚里斯多德认为,生命意味着“有灵魂”,有它自身的目的指向,受某种神秘的、有组织力的机制控制。他把决定生命有机体生长变化的内在因素叫做机体的“潜能”

•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论”思想对世界做了机械论解释。

•——十九世纪机械论与活力论之争

•机械论认为,有机的或生理的过程与无机界的物理化学现象没有本质区别,人的一切生命运动可还原为物理与化学运动(机械-理化模式)。

•活力论则认为,生命体具有自我修复、自我调控、自我繁殖的能力是由某些内在因素决定的,不能把复杂的生命现象简单地还原为物理和化学过程来解释。

•二十世纪初,实验生理学的兴起,胚胎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综合以及生物化学领域研究的重大进展,促成了有机论生命观的形成。有机整体论认为,生命现象不是孤立的物理和化学原理所能解释的,相反,它只能被解释为一种功能整体,生命体中物理与化学运动是功能整体的行为。

•实验医学和实验生理学奠基人伯纳德:“内部环境的稳定性是自由生命的条件。”,“自我平衡”;巴甫洛夫等揭开了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整合作用;坎农提出“内稳态”概念

•——现代系统论的产生

•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进一步发展了有机整体的观念,于1945年提出一般系统论概念,随后创立了具有科学方法论意义的一般系统论。1968年《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系统论的产生。

•所谓系统,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组成并通过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表现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

•(2)、自然界的系统性。

•现代科学已表明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有组织的、动态的等级体系。

•宏观层次体系:星系团、星系、星团、恒星、行星和它们的附属体;微观层次体系: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晶体、细胞、多细胞生物和生物群落(物理的、化学的、生态的、生物的、社会学的、乃至国际关系方面的实体)。分子原子是二者交叉处。前者是宇宙学的研究对象;后者是其余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探究的领域。

•整个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客体,从微观粒子到宇宙天体,从生物大分子到整个生物圈,无不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是自然界的一种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自然系统的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具有的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即作为物质系统整体,出现了它的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性质或失去了组成部分所具有的性质。•自然系统的构成性和生成性。

•自然界的简单性和复杂性(见教材277页——285页)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基本概念

•从结构的角度界定:要素较少、要素之间的关系比较单一的构造属于简单性;要素较多,或虽然要素较少,但要素之间存在许多不确定的相关性,这样的构造就属于复杂性。

•从认知的角度界定:能够通过有限的拆分的过程来认识的系统,属于简单性;反之,不能在有限的拆分过程中认识的系统,则属于复杂性。

•从演化的角度界定:系统依据其固有的方向性和周期性演化的趋势,属于简单性;系统演化的方向没有固定的演化方向,而是经常性地发生无周期性的涨落或振荡的系统,属于复杂性。

•(2)自然界简单性和复杂性的表现

•简单性表现在:

•自然的规律性。自然具有机械的固有秩序、决定性、必然性和单一因果关联。

•自然的外在分离性。包括两方面:一是自然与人完全分离和独立,没有内在联系;二是自然可以尽可能地还原成一组基本要素,要素间及要素与环境间无内在关联,系统性质等于各要素之和。

•自然的还原性。一是自然无限可分;二是高层次的性质可还原为底层次的性质。

•自然的祛魅。自然的经验性与复杂性相关联。近代自然科学消除了自然的经验性,从而走上了“精确科学”发展道路。

•复杂性表现在:不可分离;不可还原;不可完全祛魅;非决定性。•2、人工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总的观点。

•天然自然——人类实践未涉及的纯粹自在的天然条件。

•人工自然——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属人的自然界。

•人工自然界是相对独立的,具有目的性、实践性、价值性等特征;

•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马克思指出,依靠自然科学,“通过工业……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

•人工自然界总体上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历程,它的发展既遵循自然规律又遵循自身的特殊规律(社会条件——社会生产方式);•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开发应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创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

•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其核心观点包括:1.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有意识的人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是价值评价者。2.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3.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人是万物的尺度”“征服自然”“人类沙文主义”•3、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它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生态学中的整体的观念、循环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和多样性的观念,以及它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构成了生态自然观的重要理念和科学根据。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思想

•生态自然界是一个具有多样性的统一整体,通过发展生态经济模式,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应以人类为主体;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技术时代的人与自然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包括两层涵义:自然是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获取所需的客体;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即人在自然面前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二、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1、技术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受控于技术•2、人类面临困境的原因

•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困境,表面上看是由科学技术造成的,但实质上是和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分不开的。这种传统的价值观,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正是这种思想的泛滥,才使人类处于困境之中。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

•“全球问题”表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对自然干涉能力的巨增,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的自我再生和自我调节能力,

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地带来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后果,从而人类自身生存与技术社会发展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2、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协调发展要求人们树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在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中,人只是起主动作用的因素,他仍然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

• *协调发展的方式

•协调发展不允许人们再采取过去的不良增长方式,却并不意味着人类必须以生活质量下降为代价求得人与自然界的协调,也不意味着必须保持自然界固有的平衡,而是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协同一致,运用知识建立一个更适宜人居的美好环境。协调发展所追求的是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动态和谐关系。现在人们植树造林、保护动植物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行为,都是试图重建自然界平衡的自觉行动。

•*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自然观”

•协调发展的观念既考虑到当代,又考虑到后代,包含着“持续性”的价值观。当代人不能忽视后代人对资源和环境所拥有的权力,要充分重视资源持续、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做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避免对环境的重大破坏,使未来人类也能维持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当代人应当树立一种跨越时空的全新道德观,以约束我们的行动,在考虑我们的需要的同时,绝不能对后代人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可能性构成危害。从一定意义上说,协调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

•*实现协调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 (1)观念的更新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认识前提。

• (2)完备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协调发展得以实现的基础。

• (3)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协调发展的组织制度保障。人的社会关系的不协调,必然会阻碍人与自然的协调。

第三章科学与技术

科学和技术的不同形相

1、知识体系

科学是关于“怎么样”的知识,是接近和理解事实真相、解决问题的工具;技术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人们追求特定效用、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

2、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力

3、活动过程

科学是一种运用内在机制发现和排除错误观点的活动过程;技术是制造产品(工艺)和使用产品(工艺)的过程。

4、一种方法与思维方式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方法,讲究实证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科学与技术活动存在思维气质上的差异。

5、科学、技术是一种建制

6、科学技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控制论创立者维纳针对李森科事件的反思:“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只在人

们具有信仰自由的时候才能繁荣起来,基于外界的命令而被迫去遵从信仰并不是什么信仰。基于这种假信仰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必然会由于瘫痪而致灭亡,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科学没有健康生长的基础。”

7、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气质。

技术创新

(2)技术创新的含义

熊彼特:“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引入新原料和实现一种工业新组织。”

经合组织:“新工艺和新产品,以及原产品与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如果实现或应用了创新,则创新完成。”

厄特巴克:“创新是技术上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

技术创新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的产物这一过程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构想的产生、研究与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一系列活动。即熊彼特所讲的“发明——创新——扩散”。技术创新活动由多主体共同参与,涉及科技、商业、金融、组织等多种行为,是技术研发可能性与经济可能性交互作用的结果。技术创新过程就是“创造性毁灭”过程。

•*医学技术创新的历史与趋势

•(a)临床诊断技术的发展:从经验技艺到实验技术

•光学显微镜的发明与应用;临床诊断方法和器械的发明与应用;实验医学技术的开展。

•(b)临床治疗技术质的突破:从工匠技艺到现代外科技术

•麻醉止痛技术;止血输血技术;消毒抗感染技术;抗免疫排斥技术。

•(c)技术医学新时代:工程医疗器械的发明与应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x射线断层摄影扫描仪(CT)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T)等。

•(d)医学技术的未来发展:高新技术引领医学技术突破

•包括纳米技术在内的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

自然辩证法,自然与人,科学技术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科学技术学的学科属性、主要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 1、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 2、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是自然界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3、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概括和总结,是开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科学技术学和科学技术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作用等方面是不同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关系、认识关系和改造关系。 人类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常识、神话、宗教、文学艺术、伦理审美、科学与哲学。其中常识、科学和哲学是三种基本方式。科学是对常识的超越,哲学又是对科学的超越。 第二章自然界与人 古代自然观和中世纪自然观 •1、史前神话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 •史前神话自然观通过想象来认识自然,往往把人和生物的特性投射到在我们看来不但与人性无关而且与生命无关的物体或世界上去,认为自然是一 个有生命的、自我运动的、有感觉和有意识的有机体,而生物尤其是人被 置于有机体的中心。自然被人格化和神话了。 •古希腊自然观。古希腊把自然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但带有泛灵论色彩。他们把外部世界分为实体世界和现象世界。实体不变,现象多变。实体决定 现象。 •米利都学派泰勒士“万物由水构成”;毕达哥拉斯“万物由数构成”;柏拉图“理念世界”;亚里斯多德“目的论”等。 •人通过感觉把握表面现象,通过理性思维把握实体。人只有认识了实体,才算真正地认识了外部世界(“人神同构”与“人神同一”)•感觉只是走向关于外部世界的真理性认识的入口处,不是真理本身(意见与真理)。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由原子组成”。机械论思想萌芽。 •自然哲学——指多少含有形而上学观点的对自然的解释。在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近现代以来,学科不 断分化,自然科学和哲学分离。广义来讲,自然哲学包含自然科学。 •人的形而上学性。不同的人对形而上学有不同的看法(科学家和哲学家),他们的共同点是,形而上学是超经验的、思辨的;形而上学把世界看作整 体研究,探究一般原因,寻求世界本原。 •什么是最真实的(坐在你身边的人、天王星、电子、人权、贝多芬的音乐、数字5、天使、上帝、你梦见的、你心中红的感觉、爱、心灵、美、相对 论等)?现象与实在(事物好像是什么与究竟是什么)。 •检验“最真实的”东西的方式:一是最真实的对象是那种其余事物都依赖于它的对象;二是最真实的对象是那种本身不会被创造或毁灭的对象。 •2、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宇宙是一个有等级结构的体系。原动者——上帝创造万物,是自然万物的终极因。地球是宇宙不动的中心。科学成为神学的奴俾,人的心智淹 没在盲目的信仰之中。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及其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 学技术观)、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科学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最根本的看 法,主要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等。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科学技术观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总的看法。它 在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原则指导下,考察科学技术自身内部矛盾发展的规律性 ?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的是科学技术方法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方法加以总结,概括出适用于各门科学技术的普遍的原则。 ?科学社会学是阐明各种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并深刻揭示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 这一本质属性,以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第一部分:自然观 ?从静态看自然,自然是什么?如何存在? 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系统性 自然界的层次性 从动态上看自然,自然是如何发展的?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第一讲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 物质概念、物质实体、物质属性 1 物质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2 物质实体 ?能独立存在、自我支持而不需要别的东西作为载体加以支持的自立体,是属性、关系、变化 过程的主体、载体和基体。 ?因此,相对属性、关系和过程来说实体是“第一存在”。而属性和性质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 而是依附于实体而存在,是形容、刻画与表征实体的东西(所以又被称为“第二存在”)。 3 物质属性 ?属性又分为内在属性和关系属性。单独由某一个实体作为载体而具有的属性叫做内在属性 (如:原子中的核子数,原子中的电子层结构);由多个实体作为载体协同具有、在其分开来时所不具有的属性,则称之为关系属性(如:原子价或化学键) ?实体是以属性标志其存在的;属性决定于实体的内部关系和实体之间的外部关系,并通过关 系表现出来。 ?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但是,既然感官知觉 只是间接地提供关于这个外在世界或“物理实在”的信息,我们就只能用思辨的方法来把握它。由此可知,我们关于物质实在的概念绝不会是最终的。为了以逻辑上最完善的方式来正确处理所知觉到的事实,我们必须经常准备改变这些念。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422

自然辩证法考点重点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 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自然辩证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3.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定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它和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并随其每一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它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论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5.论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观点:自然界的本质是一种物质或某几种抽象的东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生物是进化的,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特征:整体和直观、思辨性臆测性、自发和不彻底性。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精华版 绪论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辨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工程硕士班张弦 绪论 几百年来,整个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都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和技术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与方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社会的整体性变化。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本文将从科学与技术的概念入手,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一、科学的概念 科学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后,将这些认识综合起来,并通过概念系统形成的知识体系。 第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科学在分析、研究事物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又不断地以事实为依据,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自我矫正的探索过程。 第三,科学是生产力。 科学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第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 自然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重大特点。 1) 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的本质属性主要有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主体际性。 二、技术的概念 1.技术的本质 技术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特征体现出独特的辨证性质:1、自然性和社会性2、物质性和精神性3、中立性与价值性4、主体性和客体性5、跃迁性和累积性。 2.技术的来源 技术的来源有3条渠道。第一条是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技术源泉,许多技术是生产实践的产物。 技术的第二条来源是科学实践。科学家专门投入到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的研究中,这直接推动了技术的发展。科学实践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自然辩证法重点

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打印) 二、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有什么意义? 1、有助于研究生全面理解并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掌握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战略决策的理解和认识; 2、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科学精神和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揭示自然界与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趋势,解决和处理具体科学和技术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3、有助于研究生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自觉促进人和自然协调发展,运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三、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一、自然辩证法创立前史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古代人类曾以自然哲学的形式,达到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素朴的辩证法的理解。古希腊人的自然观带有浓厚的直观、思辩和猜测的性质。 2、近代自然科学把对自然界的认识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之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世纪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但近代自然科学为了对自然界的精细研究,它所采用的主要是分析的方法,这就给人们留下了一种孤立地、静止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另外,人们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界的认识主要是对机械运动的认识。还缺乏对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认识。因此使得近代的自然观不能不带有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特征。 3、19世纪30年代末到70年代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相继涌现出一系列新的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以及自然科学的其它成就,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了自然界的辩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以及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1、在自然观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 (1)自然界不仅仅是存在着,而且还演化发展着。从星系、恒星、行星,以及最微小的物质粒子,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 (2)生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这种生命进化的高级形态归根结底也是自然界演化发展的产物。(3)在人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并最终使人类社会独立于自然界。 2、在科学技术观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 (1)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2)科学技术史是伴随着劳动工具史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从原始的劳动工具、技术和关于自然界的原始知识,到形成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3、在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实践放到认识方法论的首位,阐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

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密切结合,它以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来研究自然科学的认知过程、认知方法、认知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科学在社会中的发展和作用的具体体现。 二,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工作的帮助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具体来说,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 1.以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全貌和本质,避免片面性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2.借鉴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避免科学技术 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它对科学技术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超越自然科学形式的科学哲学,其内容根植于自然科学,并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完善和发展。它准确勾画了自然哲学的基本框架,成为真正的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不仅促进了边缘学科与交叉科学的发展,而且推动着现代横断学科和统一科学的发展。它以建立在人类社会科学知识和科技进步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启迪着科技工作者们的智慧,推动了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以及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

自然辩证法: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科学与技术的 关系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工程硕士班张弦 绪论 几百年来,整个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都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和技术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与方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社会的整体性变化。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本文将从科学与技术的概念入手,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一、科学的概念 科学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后,将这些认识综合起来,并通过概念系统形成的知识体系。 第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科学是一个产生知识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科学在分析、研究事物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又不断地以事实为依据,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自我矫正的探索过程。 第三,科学是生产力。 科学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第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 自然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重大特点。 1) 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的本质属性主要有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主体际性。 二、技术的概念 1.技术的本质 技术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特征体现出独特的辨证性质:1、自然性和社会性 2、物质性和精神性 3、中立性与价值性 4、主体性和客体性 5、跃迁性和累积性。 2.技术的来源 技术的来源有3条渠道。第一条是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技术源泉,许多技术是生产实践的产物。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汇总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主线,以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规律、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规律、技术发生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性方法的性质与规律。 (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科学技术社会论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价值 (一)增长智慧,提高哲学素养。 (二)求真务实,树立科学精神。 (三)化成天下,涵养人文精神。 3.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 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基本特征: 1、本质特性: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整体性和直观性。 3、思辨性和臆测性。 4、不彻底性:

第一,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并非总是有机结合,经常会出现彼此割离的情况。 第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往往杂糅着唯心主义的因素。 第三,古代哲学家在认识自然界时,虽然住往能够坚持唯物主义,但不能将其贯彻到 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 4.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异同 同:(1)在追溯自然界的本原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 的观点。 (2)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主张人类来源于自 然界。 异:(1)认识自然的思维方式不同。 (2)表达思想的方式不同。 (3)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同。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代中国人推崇“天人合―”,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和亲和;而古希腊人则信奉“人类中心”,强调人对自 然的控制与主宰。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 主要观点: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具有绝对的不变性;它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 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来源于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 基本特征: 1、机械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界、动物、甚至人都看成是机器,把自然界的 所有运动都看成机械运动,用力学观点解释一切。 2、不彻底性:一方面,它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 帝的“目的性”支配。另一方面,它没有将唯物主义原则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其历史观 仍是唯心史观。 3、形而上学性:它不是用联系、变化、整体的观点看待自然界,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它不把自然界看作运动的、变化的活的东西,而把它看作静止的、不变的、死的东西。 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特征

自然辨证法的内容及意义

试论自然辩证法及其作用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 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已有 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 体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研究对象 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 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 法论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恩格斯所开创的研究领域,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 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连,不可分割。《自然辨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它概括了19世纪最重大的自然科学成果,系统全面的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辩证法;批判了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 义观念,提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自 然辨证法》的写作虽然距今以有100多年,但其中蕴涵的大量思想政治教育的 因子和成分,对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引导 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完善和创新。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辨证法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 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知道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 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 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 自然辫证法以自然科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时象,这是大家早就知道的,可是,按照过去的理一解;所请以自然科毕为研究对象,是指它要研究各门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 摘要:自然辩证法既保持了传统哲学追求智慧形而上品格,又具有现代科学追求知识形而下品格,是科技时代人类智慧楷模;它既蕴涵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既关联人类终极关怀,也关联着人类现实关怀,对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思想价值。 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包括改变社会生产力要素,改变社会经济、阶级结构;还有提高人类认知能力,推动了精神文明的发展。接着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包括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危害;对人类的思想、人格有一定的腐化作用。最后,本文指出,我们必须正视科技的两面性,正确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尽量减少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实现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最终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正面促进、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起到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 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其还主张正确看待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名词解释 1.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的三个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科学技术为中介的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生产力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辨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8世纪的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根据牛顿经典力学等自然科学成果,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批判的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7.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8.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自然辩证法 甄晓琨 硕研12班2013021259 摘要:自然辩证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由于人的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具有局限性,导致科学技术在对社会各个方面上表现出多重效应,这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多重效应 自然辩证法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哲学对科学实施方法论指导;科学是哲学的具体材料。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一、科学技术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每一次新技术革命,都带来思想的大解放、生产力的大发展、经济的大飞跃,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与进步,这已被历史所证明,但由于科技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人类的不正当使用或滥用,科技所埋藏的隐患、所产生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 (一)科学技术发展对于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作用 1、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改变劳动对象的状况、利用科学的管理等途径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最终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以解决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有助于科技的进步,二者的互动关系催生了科技经济的一体化。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因此,科技进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赖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只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2、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而科技进步则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现代思维方式正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而向着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方面发展。所以,通过科技教育,以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头脑,以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和劳动技能,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

论人类自然观和科学技术的关系

大纲——论文的内容安排 首先摘要部分概括介绍了本论文要论述的问题;然后,正文依次概述了科学技术对自然观形成的影响,自然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以及自然观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应用。最后,就是论文小结。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本文主要概述科学技术和自然观的相互作用,以及自然观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分析了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科学技术;自然观;辩证关系 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影响自然观的形成 纵观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自然观的形成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原始时期的人类面对的是神秘而不可侵犯的大自然,在大自然面前处于明显的自卑状态。当时的社会水平不容许人类对自然界有更多的认识,还没有完备的自然观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自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形成的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火、或者水作为世界的本源,例如泰勒斯的水本原说和德拉克利特的火本源说,都体现着当时社会科学技术对于人们认识自然的影响。但是此时的科学技术还是相对比较落后,自然对于人类来讲,仍然披着神秘的面纱。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产生了与农业文明不同的工业发展,由此产生了近代科学技术。呈现在人类面前的是越来越清晰的真实的自然的面貌,人类的自然观也转变为了近代机械主义自然观。伽利略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开始,各种机械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成为人类了解自然的途径。随后牛顿经典力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问世。一个又一个的自然之谜被揭开;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自然界处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的烙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天人相分“的自然观。 可见,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作为实践的科学技术的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 二、自然观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自然观是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的哲学概括。在这一自然观的指导下,人类展开了对于世界的进一步探索,这一活动自然而然受到了自然观的指导和影响。科学技术作为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揭去大自然的神秘的面纱。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存在,才使得人类更加清楚的认识自然,使自然显现在人类面前。科学技术成为认识真理的工具。这种工具的作用的发挥必定受到人类的主观意识的影响。以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为例。中世纪的欧洲被宗教神学笼罩,把自然的神秘力量与信仰联系到了一起,并把上帝等神灵作为创造并控制自然的神物。这种自然观的统治下,人类认为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神,上帝赐予的。对于一些自然现象的发生理所当然的归因于神灵。托马斯阿奎那作为宗教神学的捍卫者,把亚里斯多德以及托勒密的地心说思想加以扭曲和利用,严重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自然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的自然观能促进科学技术的积极发展,相反落后的自然观会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自然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之欧侯瑞魂创作 工程硕士班张弦绪论 几百年来,整个人类物质文明的大厦,都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和技术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不成分割的联系。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与方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社会的整体性变更。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本文将从科学与技术的概念入手,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一、科学的概念 科学的实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实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后,将这些认识综合起来,并通过概念系统形成的知识体系。 第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科学是一个发生知识和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科学在分析、研究事物过程中,不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又不竭地以事实为依据,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自我矫正的探索过程。

第三,科学是生产力。 科学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第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示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 自然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重大特点。 1) 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2)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的实质属性主要有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主体际性。 二、技术的概念 1.技术的实质 技术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含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实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发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技术作为表示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特征体现出独特的辨证性质:1、自然性和社会性 2、物质性和精神性 3、中立性与价值性 4、主体性和客体性 5、跃迁性和累积性。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 一、引言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都是哲学领域中重要的学科,它们都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和阐述。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定义、内涵、相互关系等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对两者关系的个人见解。 二、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定义和内涵 1.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方面。它强调了对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的认识,强调了客观存在的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自然辩证法关注的是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是一种关于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 2.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是研究科学技术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哲学学科。它强调了对科学和技术活动的哲学思考,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社会影响,涉及到对人类活动中科学技术领域的哲学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三、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 1.内在联系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都是探讨事物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哲学学科,二者在内涵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强调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 识和把握,都致力于揭示客观存在的事物发展规律。 2.相互促进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自然辩证法 对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深刻的阐述,这为科学技术的发 展提供了哲学思考的理论基础。相应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自然辩 证法的认识实践提供了新的发展和验证。 3. 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都关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 途径,二者都是为了促进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改造 和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社会。 四、个人见解 在我看来,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是紧密相关的,二者共同构成 了人类对世界认识和改造的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 提供了哲学思考的理论基础,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了自然辩证法的认识实践。我们需要在实际科学技术活动中,不断总 结经验,积极借鉴自然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 健康发展。

自然辩证法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学科内容主要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技术观(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科学技术方法论(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三部份组成。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与技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极其相关的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侠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科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当今经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人类的智慧在科学与技术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人们利用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现代科技大踏步前进,依靠高新科学技术,人类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步入了物质上相对富足的阶段。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回顾过去,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计算机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数字时代,航空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人类的巨大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视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随着现代科技大踏步前进,依靠高新科学技术,人类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步入了物质上相对富足的阶段。但是,技术的应用也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电脑、网络、克隆等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把我们的世界弄得越来越复杂了。电脑更新速度加快,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网络上的东西鱼龙混杂;克隆人更是引发道德、法律困惑,沉重的生态危机和伦理道德危机接踵而至,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惊叹当代科技的炫目光彩时,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高科技发展中的负面效应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是人类为了更好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进而更好的生活而对自然进行的实践活动,但是历史和现实的教训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是会带来危害的,而且这种危害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日俱增。人类生活对技术产品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失去技术产品支持时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大大降低。而技术含量越高的产品并非稳定性就越高,特别是信息革命的飞越发展,黑客的危害,病毒的危害,程序代码考虑欠周全的危害日益加大。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砸烂愚昧和落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人类无尽的灾难。这个时候我们强调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灾难正是为了这把双刃剑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正面作用造福人类而不是相反。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因为对于

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自然辨证关系

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自然辨证关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技术已逐渐成为改变地球的主要力量。人类从过去对自然的全然不知而无所适从并依附于自然环境,到现在大量发现认识掌握自然规律、发展科学技术去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这一巨大的发展给人类创造了空前的物质文明,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人类却忽视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寻求一个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科学技术;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 引言 科学技术是我们人类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对自然规律的了解与掌握所得得到的。科学技术也是伴随着人类历史大发展在一步步的提升,它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是人类的生活变得更丰富更多姿多彩。但是人类在享有这一切便利的同时却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应该用发展联系的角度,用自然辨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应该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活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一、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的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曾认为应该把科学技术科最先看成为历史长流中最有力的杠杆,它是最高真正意义上的一股革命力量。从这样的评价中我们能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在历史作用和价值追求上的充分的肯定,肯定了科学研究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人类文明中最本质就要数科学技术了,它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很重要的地位。有一位很著名的科学家史学家萨顿曾这样认为:人类历史是很长远的,而科学技术只是人类历史行进过程中的一小部分,但它却是核心的部分,是能够很好地解释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唯一要素。这都是对科学技术对人类的有用价值给予了极大地肯定与评价。 科学技术的价值在于实现社会目的,促进社会进步,更重要的是不断地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使人类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使自身得到更有价值的发展,而不是依附于自然、面对自然灾害束手无策。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创造了奇迹般的生产力,不断地突破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开发新能源、发展新技术获得了最大的经济效益,推进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